散文戏曲之美

2024-09-09

散文戏曲之美(共13篇)

1.散文戏曲之美 篇一

中原戏曲风散文

中原大地,是戏曲根深叶茂的土壤,听戏看戏蔚然成风。无论是豫剧,曲剧,越调,黄梅戏,还有正剧京戏,说书段子,都让人入迷,票友戏迷,扎堆热闹,敲不完的铿锵锣鼓,吹不尽的锁呐声声,还伴有清音古筝,那让人眼花缭乱的布景,浓抹重彩的扮相,都在徐徐大幕拉开时,让人抓了狂,入了心。

戏曲最早传授是传帮带,练唱功,一个眼波流转,一个身转款款,一个打对练功,唱得好了才能戴花翎,着戏服,上戏台。它是翘起的兰花指,舞动的水袖,是挽起的小髻,是幽远的梵音,是碧水的微波,是直指苍空的长剑,是朗天的`正气,是戏中的人生。一支长鞭,便是骑马;两面锦旗,便是车辇;几员武将,小兵齐亮相,便是千军万马;一张月色幕布,便可流云追星,锦衣夜行;一张明镜高悬,红日青天,便是大堂之上,拍堂木惊;一枝长樱,一把大刀,一对铁锤,便见刀光剑影;几个轿夫,一个新娘,两手挽肩,袅袅婷婷,便见喜面春风;城墙,山头,均是简化布景,但是一曲起,一调升,便进入剧中人生。

最初的乡村戏曲是不化妆不穿戏服的。过白事或长寿逝者的三年之喜,常请唢呐班,吹吹打打,或是热闹中透悲凉。那时候主要的表演者是唢呐手,有时为表示与众不同,用鼻吹,边插烟于嘴边吹,有点真人秀风。后来开始唱段子,常唱的有辕门外三声炮(《穆桂英挂帅》选段),《花打朝》《陈三两》《朝阳沟》《柜中缘》《天仙配》,后来扮上常唱《红娘》《三哭殿》《铡美案》等,但像经典《寇准背靴》《收姜维》《李天保吊孝》《四郎探母》《七品芝麻官》等多是看的电视电影,唱功表演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清脆悠扬,有的婉转断肠,有的诙谐生趣,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好多戏词也耳熟能详,寓意深远,如“人生千路几步平”"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有的剧目有警世醒人的作用,不一赘述。

老家的村庄每逢三月十五庙会,必唱三天三夜大戏,白天密密麻麻的众乡亲,晚上灯火通明的戏台下,人山人海。父亲是资深戏迷,说晚上灯光下,扮相遮丑,出效果,有时唱错词了还曾经指出来。他们那一辈多熟悉马金凤,常香玉,申凤梅,牛得草,海连池等大师;女儿也喜欢梨园春,自襁褓就听现场戏声,喜欢戴花插簪,穿长衫披裙衣,喜欢孔莹,秦梦瑶,牛欣欣,李朋杰,邓铭贺(已逝)等小擂主,为此还买过戏帽,桃花扇;老公开车上高速也要放刘忠河老师的《打金枝》,也有河南坠子《罗成算卦》,方能提神醒脑。

河南剧种繁多,为曲艺之乡。名家名段,如繁星点点,戏曲之热爱,之普及,在中原这片沃土肆意生长,只那一声吊嗓,起调高腔;只那一支二胡,拉出悲凉;只那一声如泣如诉,让人噙着泪光;情感之丰富,文化之悠长,让人耐品慢尝……

2.散文戏曲之美 篇二

一、“乐”与“和”

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与西方戏曲理论的出发点是很有差异的。西方的古典戏剧主要分为悲剧和喜剧,围绕戏剧形式的不同,戏剧理论家们或从“摹仿对象”,或从戏剧冲突的角度来对戏剧理论进行阐释。这些戏剧理论都是从文学角度来谈论的。我国戏曲也有类似的从文学角度来谈论戏剧创作的要求的,如乔吉论述的“凤头”、“猪肚”、“豹尾”说(《作今乐府法》载《辍耕录》卷八);周德清的“造语”、“用事”、“对耦”等(《作词十法》)。但这些戏曲创作理论不仅岐说纷纭,而且不具备严整的规则。我国戏曲最为突出的是曲韵、曲谱这类的理论著作,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等,这些体大思精的戏曲理论著作设立的目的就在于让剧作家按照韵谱进行创作,达到“合律依腔”的宗旨,便于歌唱。从文学发展角度来看,王世贞曾指出:“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 , 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 , 古乐府不入俗而后唐绝句为乐府 , 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 , 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 , 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藻》)。这是从“乐”的角度,把戏曲看作是诗词的流变。

在我国古代,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关系的审美形式,突出地体现在乐舞文化当中。我国乐舞文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河南舞阳县贾湖曾发现距今8000年左右的18支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彩陶盆,盆内有三个舞者,每组五人,万寿起舞,发辫下垂,饰有尾巴,姿态优美,富于节奏和情感,是一幅古老的原始舞蹈图。1《尚书·尧典》也有这样的论述:“诗言志 , 歌永言 , 声依永 , 律和声。八音克谐 , 无相夺伦 , 神人以和。”2而《吕氏春秋·古乐》中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余阕”3,则生动再现了原始戏剧表演的场面。由此可见中国诗歌与音乐之密切,而作为诗词流变的戏曲,也往往从纯音乐的角度衡定语言制作的音乐性。宋末元初的张炎在其著作《词源》“五音相生”以及“律吕隔八相生图”等章节指出,宫商角徵羽与君臣民事物、仁义礼智信等相对应,又与八相等对应,充分体现了中国音乐理论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也体现在“和”思想的关系之上。

《尚书·尧典》所描述的人神和谐的祭祀仪式,往往是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来完成的,只有音乐的和谐才能调和人与神之间的和谐关系。我国戏曲的萌芽状态也在于宗教仪式,由此中国戏曲重视音乐的根源也得以在此体现。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也认为“夫五色相宜 ,八音协畅 , 由乎玄黄律吕 , 各适物宜 ,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妙达此旨 , 始可言文”。因此,“和”也成为中国戏曲以及前戏曲的灵魂,音乐舞蹈不但组织文字更超越文字,成为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方式促成了国人统一、和谐、求同、顺应的安逸心态。其次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为本位的道德观,因此个人本质也集中体现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之上,因此这样的道德规范也集中地体现在音乐之上。把宫商角徵羽与君臣民事物、仁义礼智信等相对应,又与八相等对应,用音乐规范的外壳来冠以道德规范,正是体现了“乐教”的作用。中国戏曲来自民间,戏曲与政教伦理礼仪相互交织,成为教育民众的重要方式,剧院被看做是“惩恶扬善”的场所。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不要求舞台呈现的内容逼真地反映现实,而以“美人伦,禆风教”为宗旨,李渔《闲情偶寄》主张戏曲要发挥“扶风匡正”的作用,要把思想内容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符合中国戏曲“乐教”的要求的。其次,中国古代讲求“天人合一”,讲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充分体现在音乐中,进而体现在戏曲中。张炎在《词源》中指出的律吕四犯“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归本宫”其实就是“君犯臣”、“臣犯物”、“物犯民”、“民归君”,体现的是传统的等级秩序以及如何维护合理的人际关系和自然关系,这些音乐规范的制定间接传递的是传统社会对“和”的追求以及戏曲对人民的教化功能。

“贵和”思想在中国音乐中的体现,以及中国戏曲以音乐为本位的艺术准则,是中国“和文化”在审美领域的渗透,《礼记》“正六律、和五声”的审美要求,以及子贡对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的审美评价,体现了“贵和”思想的深入。“诗与乐”、“诗与曲”、“乐与曲”的和谐统一关系也正是这种“贵和”思想的体现,构成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二、“大团圆”的结构模式

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另一显著体现是“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这自然与中华民族追求整体性、直观性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相契合。戏曲以“大团圆”为依托,旨在抒发心中的怨愤、宣泄堆集的痛苦,弘扬其对生命的渴盼和对丑恶势力必将覆灭、正义终将胜利的理想。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谈到:“曲一宫之内,无论牌名几何,其篇法不出始、中、终三停。始要含蓄有度,中要纵横尽变,终要优游不竭”。戏曲“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古人对于“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也同样体现着“悲者必终于欢,离者必结之以合”的“天圆地方”的审美轨迹。4毛宗刚也说:“从来人事多乖,天心难测,团圆之中,每有缺陷,报反之理,常有差讹。自古及今,大抵如斯矣。今人惟痛其不全,故极写其全;惟恨其不平,故极写其平。”5写的就是中国古代戏曲“中和”之美的追求。

首先,从剧作家的角度出发,剧作家对于这种“大团圆”的结局的追求是由作家自身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我国古代,戏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斥。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社会统治地位,因此限制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量的文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仕途的唯一道路,因此只能流落于坊间妓馆,以写词曲为生。《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伺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以至明清律法仍有这样的条例。许多剧作家不仅生前饱受困苦,死后也要被诅咒。在这样的境遇之下,剧作家则选择用笔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消解现实的残酷,因此在戏曲中往往以“大团圆”的形式来寄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也表现对因果轮回的期盼。其次,从戏曲观众的角度出发,“大团圆”的戏曲结构模式适应观众的审美期待,体现着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想象。古代戏曲的题材不外乎是忠臣孝子、夫贵妻贤、为国效力、为民做主等,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教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戏曲主流,必然要求戏曲在结构上要严整、匀称,在情节的处理上悲剧和喜剧要相互穿插,只有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园”结局才能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把观众带入冲淡、平和的心理状态当中来。李泽厚对这种“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有过这样的论述:“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6。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是一种中和艺术,通过回避冲突、调和矛盾来达到和谐的目的。这也是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生动体现。

上文提到,中国戏曲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因此,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是戏曲的旨归,这一诉求直接外显为戏曲的大团图结局。儒家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判断标准就是善和恶,戏曲所表现就是世态人情,因此必然给戏曲打下深深的道德印记。中国人的特点是爱憎分明,戏曲中也往往体现的是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的对立面的斗争。观众不仅要求欣赏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剧作家对于这个事件的评价。因此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往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告诫人们时时刻刻要做一个好人。如《窦娥冤》中窦娥遭遇冤屈,然而最后却是通过窦娥的冤魂向父亲讲诉冤案,使得冤屈最后得以平反。这正是中国戏曲冤案得以昭雪的一大模式。还有岳飞被秦桧所害,《说岳全》则最后安排的岳雷挂帅平反金兀术,最终封王团圆。可见,中国戏曲对于“惩恶扬善”的追求,是对伦理道德教化的追求,更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是中和之美的彰显。

中国戏曲的诞生与繁荣始终是与城市的兴起息息相关的,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也刺激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中国戏曲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民间性,因此,戏曲直接面对的就是广大的市民阶层,在这种情况下,剧作家的写作意图必然要以观众的欣赏意图出发,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演员表演得惟妙惟肖、唱腔优美是观众的要求,其次剧作家也要有好的故事才能吸引观众,而最关键的是要给戏曲中的人物安排一个合理的结局,这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从我国戏曲的审美心理来看,观众看戏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而这种消遣娱乐,刺激了“大团圆”结局在诸多剧本中的呈现。不同于西方戏剧的是,中国戏曲首先追求的是娱乐,而不是来听取一番沉重的道德的说教和宣讲,更多的是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希望通过戏曲来获得一番精神上的享受和解脱。中国古代戏曲一般都是在年节庙会、富贵人家宴请宾客的喜庆场合演出,不合适上演悲伤不吉利的戏曲,因此一悲到底的戏曲是观众所接受不了的,就算是有悲的情节,也总要在悲伤的故事之后加上一个喜剧性的结尾,换取情感上的平衡。

因此,“大团圆”的戏曲结尾一定程度上也是观众们选择的结果。对于老百姓而言,戏曲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自我情感的寄托方式,悲剧性的结尾往往得不到观众的亲睐,大团圆的结局才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也是中国人的典型的喜欢适度、中和的心理特征的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的这种中和之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其对于音乐美的追求之上,还体现在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追求之上。从民族文化心理上来说,这样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平淡、和谐的现实生活的追求,对于丑恶势力的控诉。这种乐天的精神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总体而言,这种追求“和”的民族精神不仅给戏曲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完善。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上。中国戏曲以音乐为本位,追求音乐与天、地、人的和谐,是“和”的外在体现;其次中国戏曲“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表现了中国人对于和谐安定的追求,这也是“和”文化在戏曲中的又一体现,本文就拟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中国戏曲的“中和之美”。

3.论戏曲的散文化 篇三

中国戏曲自宋元以后,便围绕着塑诗人式的戏剧人物,在音乐、语言、身段动作三种主要的艺术成分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符号系统。塑造诗人式戏剧人物的戏曲,也可以说是诗化的戏曲。诗化的戏曲指:戏剧人物不只是剧作家描写的对象,他们自身还必须以诗人这种特殊的身份生活在舞台上,用诗人感受世界的方式来感受周围的世界,用诗人表现对周围世界感受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觉。诗化的戏曲要依靠对戏剧人物内心世界精细的刻画与剖析,构成戏剧人物的诗人形象、戏曲剧本诗的意境。诗化的语言、具有抒情画景功能的身段动作,并以音乐为语言、运作节奏的纽带。由于任何艺术形式既有自身的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诗化的戏曲只适宜塑造少量的戏剧人物,如杂剧《窦娥冤》主要塑造的是窦娥;篇幅较长的传奇,如《牡丹亭》也主要塑造的是杜丽娘、柳梦梅的形象。同时,诗的表现一般可以理解为想象的表现,即生活在诗化的戏曲中往往并不以直观存在的形式出现,于是,诗化的戏曲在表现生活的逼真性与真实感、在迅速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也就存在着不足。因此,如果近代西方话剧主要是在朝着克服其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不足之处努力,那中国戏曲则是在朝着迅速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对现实问题思考的方向努力,这种努力促进了散文化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散文化戏曲是怎样产生的?它与诗化的戏曲有何异同?戏曲艺术如何推陈出新?

中国戏曲实际上是随着宋元时期南、北曲的成熟走向成熟的。元代杂剧实质上是散曲(又名清曲,有歌唱而无科白)与戏剧相结合的产物,当时的戏曲偏重于抒情歌唱。人们也以欣赏声情为主,如当时的人曾称赞顺时秀的声韵如“金簧玉管,凤吟鸾鸣”,赛时秀“声遏行云,乃古今绝唱”。(元夏庭芝《青楼集》)元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着重总结的也是戏曲声乐演唱技巧和语言的声韵规律。明清两代戏曲艺术家又按照戏曲创作和欣赏特征,与创造饰听、美观、声容并茂戏曲艺术的理想,在用身段动作抒情画景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创造,从而使戏曲音乐、语言、身段动作形成了各自的符号系统及其相互接合的关系模式。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人们生活、思维、交往、行动方式的变化,塑造诗人形象诗化的戏曲表现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清代地方戏正是因为时代、人民群众思想意识、艺术欣赏习惯和方法方式的改变兴起的。如果将清代兴起的地方戏与它以前的艺术符号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显然,花部以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沟通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思想,给戏曲带来了生机。曲牌体的音乐是一种曲牌联套的结构,板腔体的音乐是一种板式变化的结构,曲牌体戏曲唱词的句法结构“属于古代的词体结构,以长短句互问的自由格为其特征,而板式音乐则属于古代七言诗的体式,以七字名或十字名作为其基本形式”。(张庚、郭汉缄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下册)板腔体戏曲音乐的出现,戏曲音乐、语言不仅具有了更大程度的灵活性、自由性和易解性,而且促进了戏曲剧本编剧结构形式的革新。传奇的分出,实质上是曲牌体音乐结构在剧本文学结构上的反映,杂剧的一折、传奇的一出由一套完整的层曲组成。因此它既是情节结构上的一个单元,又是音乐结构上的一个单元。所以杂剧、传奇安排情节时必须考虑音乐结构的完整性,宾白和身段动作只能根据唱词的需要和在保持乐名完整的前提下插入其中。这对戏曲剧本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刻画、唱念做打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发展毕竟是一种束缚。

板式音乐使戏曲作品能够用以唱为主、以对白为主、以打为主或以唱念做打并重等多姿多彩的样式表现生活、塑造人物,满足欣赏者的多种需要。但“不论是曲牌体或板腔体,都没有脱离开这一基本的戏曲音乐节奏的规范。而戏曲中的‘舞’(包括舞蹈身段与武打等)的节奏是受音乐节奏的制约的,当然也离不开这一基本节奏形式的规范。戏曲的‘做’与‘念’也要受音乐节奏形式的约束。”(郭亮《戏曲导演学概论》)可见,清代地方戏的艺术符号与南戏、杂剧、传奇的艺术符号相比虽然有了变化,但它并没有削弱或取消戏曲这一个大的程式范畴,也正因为此,它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使中国戏曲进入了一个变通繁荣的时期。

清代地方戏并没有削弱或取消戏曲这个大的程式范畴。成功地用变化了的艺术符号,创造了《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妻》、《借靴》、《清风亭》、《赛琵琶》等剧作,嘲讽了地主官僚,再现了乾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商人、市民在经济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的历史现象。从清代地方戏的艺术符号来看,它的变化不止是采用了板腔体的音乐结构形式和七言诗体的唱词句法结构,而且有些剧目如《借靴》、《张古董借妻》等主要是用对白来表现戏剧冲突、刻画人物的,唱词在其中只占了极小的比例。这是人们对戏曲反映日常生活内容的追求与欣赏,是近代复杂多变散文化的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散文意识,在戏曲创造和欣赏方面生动的表现。这些剧目的出现,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开创了与塑造诗人式的戏剧人物的诗化的戏曲不同的散文化戏曲。这种散文化的戏曲比以抒写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诗化的戏曲,表现出的生活、塑造的人物显然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清代中叶兴起的地方戏发展到今天,又因与表现现代生活产生了矛盾,出现了危机。鲁迅先生说:“但我所谓危机,也如医学上的所谓‘极期’(bsis)一般,是生死的分歧,能一直得到死亡,也能由此至于恢复”(《小品文的危机》)。危机既是生死的分歧,难怪它要引起戏曲艺术家、理论家和群众的关注。为了改变戏曲危机,人们做了种种实验,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在各种革新理论与实践中,“旧瓶装新酒”、“话剧加唱”两种方法都被提倡过、实践过。然而这两种方法在理论上既失之偏颇,在实践上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因为持“旧瓶装新酒”观点的人看到了艺术形式的继承性却忽视了特定时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持“话剧加唱”观点的人,看到了话剧能迅速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优点,但忽视了话剧与戏曲的个性特征,只看到了戏曲形式的凝固性,看不到戏曲形式的可变性,他们同样也忽视了观众的审美趣味。用这两种方法改革戏曲,其结果只能导致戏曲走向死亡。

回顾清代地方戏改革的经验,可以看出它主要改革的是戏曲音乐和唱词的语言格式,并由此而带动了戏曲其他艺术表现手段的革新。

我们说清代地方戏的兴起为当代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就是指它创造的音乐、诗体的唱词格式、散文体对白的腔调格式,还没有失去生命力,还能表现现代生活。但是,无可讳言,尽管一些现代戏曲在音乐、唱词、对白方面都遵守了戏曲的程式规范,其艺术表现形式却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以日常生活动作为舞台动作;二是过多地用传统的戏曲身段动作来表现现代人物。然而,以日常生活动作为舞台动作,既违反了节奏是戏曲舞台动作纽带的规律,也无法与戏曲音乐、唱词、对白的程式规范相统一;以传统的戏曲身段表现现代人物,不符合现代人的行动方式,在观众的心中引起了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创造现代戏曲,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舞台动作。如何把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动作加工、提炼、创造为与戏曲音乐、语言相和谐、美的戏曲身段动作,是当前戏曲改革中的首要课题。

从《张古董借妻》、《借靴》等剧目看,以往散文化戏曲的特点是重白不重唱、擅长表现世俗的生活,多以喜剧的形式出现。散文化戏曲首先在表现世俗生活、在喜剧领域内获得发展与成功,这也因为在过去的戏曲舞台上丑角的表演多用科诨,其念白一般又属于口语白,这种口语化的念白形式是否只适用于戏曲的丑角呢?不然,这只不过是前辈戏曲艺人根据过去戏曲的创造方式,在丑角念白的方式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对这个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戏曲中其他角色(非喜剧人物)的念白也是能采用口语白的。不过口语化的念白在戏曲中不论出自何种人物之口,它都要区别于话剧的口语白,即要韵律化、节奏化,要符合“讲有节”的规律。

清代地方戏的创造是因板式音乐的出现,带动了剧本文学和戏曲表演形式的变革,而板式音乐的出现又是以民间七言体民歌的成熟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七言体民歌的演唱方法需要板式音乐这种音乐结构形式。对于现代散文化戏曲以至现代诗化戏曲的创造来说,各种迹象表明,锣鼓经的变革可能是其关键。因为无论是散文戏曲或诗化的现代戏曲都要把现代人的思维、感受、语言和行动的方式提炼为节奏,并用音乐结构来规范语言的节奏韵律和形体动作的节奏,用音响的节奏来规范运动的节奏。

4.朝阳之美散文 篇四

光,你真的这样的神奇与强大。在晨辉中,你破晓而出,照亮一切你能覆盖的,温暖一切看到你的。大地因为你的出现才有生机,生命因为你的存在才有活力。光,它的象征很具有诱惑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几乎不能想象没有光的世界。在每一个黑夜里,我们用人造的光源来继续我们的白天,但这样的光源,给不了我们太阳的温暖。就如人心,光给我们向往,而向往就是希望。但希望一般都具有温度的。所以当我们内心没有向往和希望的时候,那是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去追随下阳光。不信我们可以往太阳下一站,是不是我们整个人都在太阳的包围之下,内心顿时觉得温暖万分。希望的力量是不是也瞬时被点燃起来呢。

我尤其喜欢有阳光的日子。这种阳光无论是强烈的还是清柔的。我都喜欢。因为这让我觉得内心的舒适和开心。没有人不喜欢阳光吧。尤其是初生的泰坦个。可不是吗,太阳虽然只有一个。但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生。而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无论昨天,不讲明天.只过好这我们能看到的今天。人生大地如此,很多个今天的重复组成了我们绚烂的人生。过好今天的每一时刻,我们喜欢过怎样的人生就,就是我们值得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我们每一天过后我们都觉得今天意义非凡。或者今天的日子我觉得值得记忆。我们有多少个失落,无望,心疼对的日子,对,都有。但也有多少个欣喜,开心,美妙的日子。的确这就是人生。见得到阳光的人生就是,尽管风雨会来,但我依然记得阳光的日子。在更多的阳光日子里,我开怀大笑,与人为善,家庭和谐,孩子围绕在我身边嬉笑打闹。

5.沂河之美优美散文 篇五

沂河,母亲的河,她世代养育着沂蒙儿女,生生不息,川流不止。她将沂蒙儿女的聪慧才智,她将蒙山沂水的风光之美,灵气之秀,融入甘冽的清泉之水流,让成千上万的沂蒙儿女在母亲河的身边,孕育成长,繁衍生息,就像流淌的沂河水,凑响着生命之歌,一路走来,将沂蒙儿女的一代又一代人带入新的世纪,新的辉煌。

沂河之美,在于她的俊秀,她吸收着蒙山沂水的灵气,涌着清澈的泉水融入到沂河。置身于沂河两岸,便有美不胜收的心旷神怡之感。所以沂河之美,多少带着少女般神秘的面纱,将美丽呈现在人们面前。

沂河之美,在于市政府这几年来大力倡导建设滨水生态城市的综合开发利用,将昔日的流腐之水,脏乱不整洁的河道加以改造,变成今日的两岸环保整洁、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的滨水之城。

沂河之美,美在她的每一处建筑设计和景点制作上。譬如:广场的风格、桥梁的建筑、景点的规划、绿地的植被、橡胶坝的别致设计,都不是各尽相同的,她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魅力和骄傲,她有着千姿百态的媚娇和高傲,她有着沂河宽广的胸怀和气度。

沂河之美,尤在于夜间,望眼放开,远处灯火辉煌,每一座桥梁灯光闪烁,发出不同的光芒,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迷人的笑容。你若置身于沂河岸边,走在曲径通幽的小道上,夜色的魅力,会将你轻轻挽留,你若置身于其中,便有不愿离去的感觉。音乐喷泉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翩翩飞舞着,那一刻,景色是美的,心境是美的,会将你一天的工作疲惫抛消到九霄云外。广场上时而见到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追逐打闹着,也会见到焕发精神的老年人踩着鼓点扭着秧歌,还会见到中年人踏着激情的舞曲跳着美丽的街舞和迪斯科,感觉这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亲切。把城市的夜间生活带到沂河母亲的身边,沂河沸腾了,母亲却笑了。

沂河之美,不光在于景点的建筑别致,若在风平河静的天气,你会看到河水托蓝(带),浅浅的河水中间,有一条蓝色的水带融在中间,景观霎时美丽;你还会看到河水中的野鸭,一只又一只的漫游在沂河水中,咯咯咯的叫着;还会看到意想不到的飞鸟畅游在水中,为沂河的壮观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景色。

只有到了周末或节假日,你才会看到休闲的人们,游走在沂河两岸,或情侣或家人,阳光沙滩还会见到洗浴游泳的年轻人和孩子,兴致雅的人们还会驾驶着水中的游船飞走在“泰坦尼克号”(水中的小岛象一艘沉船)的身边,一圈又一圈的转着,把自己融身到沂河中,和沂河母亲轻轻依吻着,诉说着。

我爱沂河,只因为她的魅力象可爱的母亲。

我爱沂河,只因为她夜间的美丽无可比拟。

6.冬夜之美散文 篇六

刮了两日的北风,一扫持续已久的阴霾天气,天空就像刚刚清洗过的婴儿脸,干净的近乎于纯粹。人们终于能舒舒服服地呼吸一会儿新鲜空气,哪怕是几口也感觉这已经是来之不易了。

晚上出来散步,公园里零零星星的点缀着几个人。毕竟是冬天里的夜晚,寒冷一直将人们围困家中,又有几人能坚持下来领略到这冬夜之美呢。

冬天的夜空,显得安静、深邃而且神秘。

天空里满是星星,有的像看热闹的孩童,唧唧喔喔地聚集在一起;有的又如四海游荡的独行侠,生性受不得半点的约束。大的如牛眼儿,小的.如豆丁儿,远远近近的都闪烁着金色的光,既像镶在王冠的一颗颗透着亮光的珍珠,又像是天界里仙女们手中擎着的一盏盏小灯笼,四处寻寻觅觅着却又好奇着人世间的故事与传奇。

等到这一颗颗星星都迷离了,人间寂寞的灯光是不是也该冷了呢。

那矗立在冬夜里的一盏盏路灯,正将一束束柔弱的光线地投掷于城市光滑的路面上,百无聊赖地数点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楼房里的灯光,柔柔地倒平添了些许温暖,有的直接平铺在窗户上,形成一块块的豆腐块状;有的则是忍不住从窗帘的缝隙里泄露出来,犹如刀削斧劈过的一片片略显零星;有的又像蜘蛛儿拉出的银丝线,一端在心上,一端却悄悄地隐没在这夜色里。最后单单剩下沿街店铺门前的五彩霓虹,一串串一排排地,一年四季都一样的脸孔,冷暖自相知,让城市的夜空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景。

最好是有一场雪,那才叫一个真正的冬天呢。 落光叶子的各色树木,静静地将自己的身影印进这一片片雪的晶莹里,在斑斓的星光的映衬下,像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虽无色彩的混搭却不失之大气。满天的星光,满屋子的灯光,满地雪的晶莹,无不交织成一条长长的围巾,因了这夜风的阵阵寒冷,紧紧缠绕在冬的脖颈上了。

说到四季,这夜晚也是很不相同的。春天里因为风沙天气较多,且人们只顾欣赏春日的美好,对夜晚不是太在意。夏天的夜晚倒是不错,但因为天气的炎热,加之知了无休止的聒噪,疲惫了一整天的人们哪还有心情欣赏这娇人的夜色,早早就躲进凉爽的空调屋里去了。秋天的夜晚是美好的,清风送爽,明月相邀佳人独倚窗;夜虫低吟,蛙儿相伴红莲自歌唱。

7.朴实中流动的散文之美 篇七

艾青先生曾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在牛文丽女士《花开的样子》里,尽管有乡情、离别、写景、咏物、励志、爱情等内容或形式,可我看到了全景式的口语化精妙的道白,这种道白富有超语言的韵味,不像小说是用宏观媒介在叙事,但《花开的样子》却是用微观在说情,让人感觉在诗人的真话里见到了朴实的摇篮,在她注入思想感情之后便凝结为鲜活的、意境深远的形象来,终于被表现出来一种“抒情”的艺术:

落叶飘零久

今日随风还

掬一把热泪,闻一闻乡土

老屋升起的袅袅炊烟

温暖着我久违的记忆

——(《回乡的路》)

诗人在这里把“掬”和“热泪”连在了一起,乍一看起来是有些不在情中,如细细品味就不一样了。“掬”可以做形容词,诗人是在发出心里的笑容,捧着喜悦或是感恩的泪水,又闻着故乡的土,望着升腾的炊烟……这些足够温暖一个游子的心,记忆的闸门即刻如潮涌,诗人的情感也在朴实中流动和奔放,先“掬”后“闻”,虽然同为动词,可这里是“动”与“动”的递进,真言顺口而出。在音韵的运用上也为独到,先四句的韵脚落在平声,最后一句却韵锋一转落在仄声上,就像吃多了甜品,偶尔来点酸梅汤也不乏酣畅。正是这段没有华美的词汇和毫无隐喻的意境,使人们看到了真言朴实的巨大能量,一切都是善的、美的、向上的,表现了诗人扎实的生活功底,使人从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真实的存在,感慨之言,也就成了人们喜欢的真话。在《花开的样子》里,诗人把想象和物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在色彩中见到情感的奔放

色彩是形象表现的聚焦点,也是诗人对作品充满匠心的表现手法。在《花开的样子》里,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色彩缤纷的情感,或以字面的描绘,或以诗的格调变幻,或以韵律、感觉的配合,使诗的形象更具有立体的丰满。我们常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个比喻,但在诗人的作品中确是需要这样的形象流动起来,让诗美艺术与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冲击的一致,因为色彩在诗中不是消极的、孤立的形式美,而应是为诗美的内容服务的。法国作家大仲门在写作时,喜欢将许多支彩笔放在旁边:激情之处用红笔,悲伤时用黑笔,写田野用绿色,写海洋用蓝色,这虽然有点简单化,但他用色彩来表现情感的态度是积极的,所以诗歌在创作中是需要“融情入色,借色生情”,在这点上,牛文丽确是下了一番功夫,请看她的《风》是这样写的(节选)

风啊,你为何把命运/交给漂泊的旅途

也不肯为我/作短暂的停留

……

原来起于青蘋之末的你/志在的天空

彩云、雨露、草木/更需要你的爱抚

因为有你/才有彩云曼舞/才有甘甜雨露/才有荒野染绿

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五颜六色的字面描写,但当我们仔细欣赏这首诗之后,却在“风”中看到了那片色彩的世界,展现给人们的是广阔的天空下,那芸芸众生万物原野的繁花盛开,诗人没有用简单的字面描绘去铺垫,而是用内心充沛的色彩情感来完成所要的艺术色彩境界,在物象与物象有机联系和想象后,使人看到了一个追求美好、向往爱恋的形象。

在自由中含韵着散文之美

“真正的诗是朴素的”。这是高尔基对诗的总结的一句名言。诗的自由性,给文学形象以表现更为便利;而那种冼炼、崇高、健康或柔美的诗,往往含韵着散文之美,特别是接近口语化的诗,听起来如原生态的交流,在一瞬间也许不能勾起人们激烈的冲动,却在时间的品味中,渐渐露出原生之美,回味悠长。惠特曼曾说“艺术的艺术,表达的光辉和文字的光彩,都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

《花开的样子》基本上是以这种路线在行进着,作者没有在斑斓绮丽的文采中去刻意修辞语言,而是在平淡朴素中展现风姿,所以,她的诗是自由的,在没有羁绊框定的结构下尽情地享受散文之美:

蓝天上的风筝/被狂风

折断翅膀/吹落高飞的梦想

一度迷茫/不该选择

无依无靠的天空/把命运交给飘泊的旅途

落地为泥的一瞬间/才知道生命要不断飞翔

(《风筝》)

这里像绘画一样的白描,由蓝天衬映着风筝高飞的形象直抵眼前,在词语平淡中,朴实可感;又像散文一样用家常话直抒胸意,以简单的道理而揭示意义深远。诗人又用句平意远让人们真正懂得“风筝”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不断飞翔。其朴素而不单调,明朗而不浅露,含蓄而不晦涩,给这首《风筝》带来了本色而又内在的美,也就显现着散文之美……

在文学这个艺术形式中,诗与散文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关系。我们所说诗的散文美,也就是指诗的自由形式与语言的朴实。这种诗歌的表现方式是一种原生抒情的自然流露,这在《花开的样子》里表现得较为突出,从她的集子118首诗歌中,这种“流露”仿佛变成了一股浓香扑鼻而来,是一种生活的写照,是一种意志的磨炼、更是苦与乐的交融,正如她在自序中所说:

……这些诗记录了我的过去和现在所走过的及正在走的心路历程,

每一首诗可以说都是一段岁月、一段往事的回忆和记述,蕴含

着幸福与喜悦、欢笑与泪水……

一切艺术作品都需要生活,而生活是我们看得见的基础。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就更是由人类生活情感而发出的,不是凭空而想或闭门造车,没有生活的底子是永远挣不回诗歌的面子。从诗人的“自序”中,我看到了她人生的坎坷,命运多舛,是生活教会了她的接纳和爱,她将生活的馈赠变成朴实的情感,然后由诗代言之。

总之,《花开的样子》再现了生活的灵性,开启了新时期诗歌自然美之路,并赋予诗歌的散文美新的意义,给我的感受良多。

作者简介:

8.樱花之美散文 篇八

你有没有见过樱花初开时?像是美丽的少女情窦初开时双颊上的粉嫩!

你有没有见过樱花初开时?像是羞涩的少女抿唇一笑!

你有没有观察过樱花初开时?像是婴儿刚落地一般,花瓣慢慢张开,一瓣、又一瓣,像是婴儿一声接着一声的啼哭。

传说,樱花本是白色的,纯白如雪。当一位女子爱上男子时.....

男子和女子本是相爱的,可男子要给女子未来生活的保障,只能出去打拼,男子在一棵樱花树下答应女子要回来,女子也相信男子一定会回来。她在那棵樱花树下等啊等啊,可男子始终都没有出现。她边哭边思念,直到要化为泥土时,最后一滴血泪从她的眼角慢慢流出。

后来啊~男子回来了

当他看到樱花树时,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满树的樱花,花瓣像雪花一样纷纷落下。再后来,男子知道女子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愿我的眼泪可以化作花瓣,以代表我对他无数的思念与爱恋.....

男子边笑边哭,最后葬身在那棵樱花树下。后人看到那棵樱花树上的花瓣越来越红,就用樱花来赞誉他们忠贞的爱情!

你有没有见过樱花花落时?优美、凄凉。

你有没有见过樱花花落时?洁净、绚烂。

9.莲花之美写景散文 篇九

莲花的美最让人为之倾倒,柔美的身姿,粉红色的玉颜,还有她高洁而不凡的品质,都让人为她迷恋,让人敬仰。

莲花的美是真的美。晨珠碧波如霞似雪如诗如画,一朵朵莲花亭亭玉立,一叶叶莲叶随风翻舞,有的含苞欲放,体态婀娜;有的优雅遐逸,引人入胜;有的纯洁谦虚,洁白无暇,惹人喜爱。

莲花的美是那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微风徐徐,翻起朵朵的浪花,随风摇曳。大玉盘的荷叶相依相偎在一起,好似一群生机勃勃的兄弟姐妹,心连着心紧紧相畏,亲密无间。

莲花的美是那早晨的雾珠凝成的水珠儿,一颗颗晶莹剔透滴溜溜的滚动着,像一颗明亮的珍珠,散发着幽幽的芬芳。

荷花的美是这酷暑的盛夏的调色板。各种千姿百态的风情美不胜言,美丽的透着调皮的粉色嫩尖,犹如那蘸了油彩的笔尖散发着神韵,芳容含羞。碧绿色的荷叶映衬着荷花的高贵和圣洁,还有那花瓣掉落展现出的金黄色花蕊,嫩黄的莲蓬迎风而笑,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副高雅的油彩风景画。

荷花的美是那炎炎夏日如约而至的清凉,一片片荷花开放在人们喜悦的心头,诉说着人们点点难忘的情怀,你看那碧绿柔嫩的.荷叶,却不怕任何风吹雨打,宁折不弯的身躯依然的坚韧不拔和高风亮节,似从中那娇弱的身姿中透露着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张张灿烂的荷花笑脸妩媚娇艳,呼吸在荷花的清香之中,张开双臂,合上双目,此刻的心情格外舒畅,仿佛心也跟着荡漾在荷花的海洋之中漫步翱翔。

10.宽容之美散文 篇十

元旦前一周,因为得知女儿女婿要带小外孙女儿从外地回来过新年,为了避免大冬天的冻着了小宝贝儿,我便到天猫上选一个可以包小孩子的棉抱被,选来挑去,最后在一家叫知心旗舰店的铺子选中了一个,就买下了。

卖家很快就用天天快递发货了。想着小宝贝儿被包在暖和的好看的被子里到家的情形,我忍不住露出笑容。

接着,我每天都在关注着包裹的物流跟踪记录。实在说,很期待。

当我第三天去查看,却收到客服发给我的一条短消息:在吗?

我赶紧回复道:你好。怎么了?

接着就是我们之间的交流,实录如下:

商家:给你发的单号里面产品错误了,然后我们联系快递追回,现在另外给你发快递668247217991天天。你拍的那个,我东西发错了。

我:噢噢。

商家:可是今天的快递单号已经没法改了。我重新发了个给你,你查物流信息的时候,按照后面那个单号来。

我:重新?发货了?(其实,我想说,将错就错,多退少补差价解决吧。)

商家:对的,已经发了。之前那个我联系快递公司追回了。万一没有追回,你要是收到的话,请你帮我退一下。谢谢。

我:不是追回了么?错在哪里了?

商家:我里面的东西发错了。

我:是型号还是花色?(我想说的是,如果差的是花色,就算了。)

商家:是把另外一个人的东西发给你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我:噢。

商家:你买的是被子,我发出的却是套件。抱歉哈,你得多等几天了。

我:没关系,只要25日前能到就不耽误事。

商家:那应该可以到的,一般三四天吧。

我:那我就耐心等待一下。

商家:不好意思。

我:又非故意。没关系。发错的套件是什么能告诉我一下么?

商家:七件套。

我:我刚刚查看了样品,有的我们用不上。

商家:嗯嗯嗯嗯。

我:原以为如果都能用的话,我就索性买下它。

商家:亲亲,你真是太好了。谢谢。应该可以拦截下来。

我:都发往哈尔滨了,再一站就到目的地。这事情说起来有些复杂,我是给外孙女买的`被,准备让在外地的闺女包着孩子回娘家来过年的,所以收获地址不是我的,而是她婆婆家的。请等我及时跟她沟通,如果那些错了的东西我外孙也能用,我们可以买下,看缘分吧。我看不到实物,需要异地的亲家母看和定。大家都不容易,互相体谅,人间会温暖一些。不客气。

商家:谢谢,你这样体谅我们,真是让我开心。^_^。我们的东西也希望你家里人能喜欢。

我:宽容,与人为善,是做人的根本。不客气。一起等待吧。

又过了四天,我查看物流信息,原单已经截回,不再担心商家会遇到更多麻烦。又过了两天,女儿告诉我暖暖的漂亮的被子已经收到。

11.油茶之美散文 篇十一

想吃油茶的心久矣。每每想到油茶两个字,已经馋涎欲滴了,更何况有了欲望。于是,遍寻机、寻时、寻地,却久久不能如愿。

一日早饭后,无课,伺机溜出学校,在附近溜达。不经意的一瞥,呀!正有几人在一家小饭店前的小餐桌上,津津有味的吃着早餐,那表情,煞是惬意,只见,一中年妇女,聚精会神,旁若无物,轻轻地滔起一勺掺杂着拇指肚大小的油炸果子稀糊,轻轻送入口中,然后,舌头,牙齿,口腔便开始匀速的噏动,细细听来,还发出轻微的有节律的脆脆的咀嚼声,然后一点一点的下咽。哎!那神情比用了山珍海味还舒畅。有些好奇,便打听:“请问,您吃的什么饭呀!那么好吃。”“油茶呀!我也是好久没吃到了,昨天发现这里有一家,今天就来吃了。”原来如此,我说呢,咋吃的那么有滋味。

哎!只可惜我刚用过早饭,尽管看着眼馋,可实在没有享用的想法了。我于是问老板:“中午还有油茶么?”“用不到中午,十点以前就买完了。”尽管有些扫兴,不过,第二天早上还是有机会的。

关于油茶,还有一个典故呢!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献殷勤,山珍海味无尽献上,吃得乾隆茶饭不思,见食生厌,众御厨顿时束手无策,恐慌不已,这时一位御厨忽然想起家乡的油茶之功效,就赶紧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后顿时口舌生津,胃口大开。欢喜之下,御赐油茶为“爽神汤”。

我喜欢吃油茶不是因为乾隆曾经吃过。而是因为吃油茶的过程。那种宁静,那种专注,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淡定,那种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情愫。

没有追求、没有欲望的人生是苍白的,然而,追求和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你希望的`同时又给了你压力。在压力面前,众生百像。有不择手段的、有由出卖自尊的、有出卖灵魂的、有权钱交易的……云云。当然也有靠智慧、靠勤奋抵制压力的。总之,不管用了哪种方法,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个过程,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所以,为了逃避抑或缓解这些压力,历史上才有了宗教,有了学派,有了思想……

佛教的涅槃,道家的逍遥游,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成了人们逃避压力的最好方法,连鲁迅先生也拟定了阿Q精神胜利法。其实,面对压力,我们去美美的享受一顿美餐,比如:吃一碗油茶。也一样会在吃油茶的过程中感受一种人生的大美——淡定美!

其实,淡定就是内心的强大。淡定是内心的一种安详,它如荷生淤泥般安然。面对世事既能宠辱不惊,又能不卑不亢;既能不为一切所累,又能游刃有余,这就是淡定的安详,安详的淡定。只有拥有淡定安详的心态,才能在粗茶淡饭中享受天伦之乐;只有具有淡定的心态,才能在喧嚣浮躁的世间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非凡境界。淡定不是没有追求、没有欲望,而是在追求中要保持一种恬淡。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淡定平静,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与人方便,,只有做到内心宁静,才能体会到随遇而安。

12.夜之静,冬之美散文 篇十二

好久没有去公园散步了。

晚饭后,我一个人去公园散步。

因为天气暖和的缘故,公园里散步,慢跑,唱歌,跳舞,踢毽子的人们还很多,因为现代的生活水平提高美好而和谐,所以人们都学会了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人们都知道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

无风朗朗清爽的夜晚,踏着一地铺满金黄落叶的小径,听着脚下那哗哗如歌的妙曼之音,一个人慢慢走着,心,静谧而安详。

远处小湖畔的垂柳下,飘来一曲优美婉转清脆的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我寻着优美婉转的笛声走过去,静静地观望着随着笛声翩翩起舞的一群鹤发童颜的老人,看着他们那柔美飘逸妙曼灵活的巧键腰身,如果没有那一头头银发的闪亮点缀,你无论怎样都不会相信这是一群如此活泼健康的`老年人。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增添了老年人活力充沛的精神面貌。

湖水静如镜面,没有一丝的涟漪,杨柳那长长绵绵的柔枝条在湖水的倒影下更显妩媚柔情,冬季的杨柳虽然不再是枝叶繁茂青翠欲滴,但那一树树稀稀枝条顶满鹅黄的叶片在静静地夜色里却是一种别样的朦胧之美,抬头遥望那片朦胧的淡黄之美,更让你如痴如醉。

远远地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不管是街灯还是明星在如镜的湖水里倒影,都是一种如梦幻般的流光迷离,再加上柔枝条的婀娜妩媚,眼中的湖面都是给你一种无法言喻的如幻美丽梦境,让你陶醉迷恋其中恋恋不舍离去。

抬头遥望湖对边的居民楼群,一盏盏温暖的灯光在那一扇扇明亮的窗子里面闪烁,真的是万家灯火,万家梦,万家温暖,万家故事感动,灯,在冬之夜,更显得如此温暖,一盏灯里就会有一个温暖的故事,一盏灯里守望者一份挚爱浓情,盏盏温暖之灯,都在等待一些晚归的家人,有灯等待相守的家,该是多么的幸福温馨。

冬,虽没有春浓绿意盎然姹紫嫣红的惊艳,没有盛夏燥热华阴如盖的蝉鸣,没有秋的那份缠绵多情,金色盛装的娇媚,但在我的眼里却没有一点儿的萧条肃然之感,冬的这份淡定却让人感觉到一种静谧之美,有种别样的感动。

冬的静默,是一种豁达,一种智慧,一种品格,一种尊严庄重。冬的这种静,是调节人的精神法宝,静可以沉淀浮躁,静,可以过滤浅薄,静,是一种变相思维的安宁。

静,是大喜大悲之后的思考,静是激情过后的淡定,静是还我们一方心灵的净土,静是肆意张扬过后的清醒,静是一抹淡淡的云彩,是一束幽幽的清香,是美的极致,是一种欣赏,一种修养,是一种人生的大彻大悟,你,如拥有了然于心的平静,就会拥有了高品位的人生。

冬的这份静谧给我太多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情,在我慢慢迈步向前抬头之间,我明明看到苍穹中一颗最亮的星星一直都在窥视者我,是我在追随这颗星?还是这颗星一直都在陪伴我?此时此刻,真的说不清。

在一次次抬头低头之间,我豁然感觉到那是一颗上帝的眼睛,它时时刻刻在观望着世间万物生灵,宇宙是永恒的,世事多沧桑,人物是流动不息的,日月更新,变得是人们的心境,不变的是永恒。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身后面,请大家不要告诉他,不要告诉他……”久违的一首童谣在耳边萦绕,那曾经的童趣,童真,童年的快乐记忆,此时犹如一股激情澎湃的暖流立时在通身升腾,升腾,升腾在这静静地冬夜里,还我一份久违的感动,一份曾经拥有过的纯净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份曾经拥有过的感动在这静谧的冬夜温暖我心,温暖我情。

谁说?谁说?谁说这冬之夜是萧条肃严无声的哪?

我明明听到感觉到那来自天籁之声啊。

13.尘世之美优秀散文 篇十三

娇嫩的花瓣在露珠的映衬下璀璨夺目,湿润的空气交织着妖娆的花香,雾气般萦绕着,美得令人心动。

参差不齐的高楼大厦,反射出一道道刺眼的光芒;平坦开阔的水泥大道,纵横在各个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拥挤在每个地方。沉重的空气中能感觉到每个人的心跳,流动的气息带不走人群的烦躁。人们焦躁,不安,惶恐。冰冷的世界,冰冷的空气,冰冷的人群,交织着冰冷的呼吸,麻木了我们的心。一层一层厚厚的泥土裹藏着跳动的心脏,蒙蔽着我们的双眼,再也看不到,找不到身边那如梦似幻的美。

然后,也许我们都一直忽略了什么……

一颗小小的种子冒出嫩嫩的`芽,深厚的土壤掩盖不住欲拒还休的绿意,红棕色夹杂着浅浅的绿色,显得别样和谐。

一朵不起眼的小花沐浴在清晨的阳光里,静静地舒展着自己羸弱的腰肢,柔和的光芒依赖在细细的绒毛上,又是一番别样温柔。

一颗娇弱纤细的树苗伫立在河岸边,倔强而不屈地迎着河面刮来的大风,傲然的身躯在夕阳的余晖下撒下一片阴影,是不一样的骄傲……

这些也许平平凡凡的事物,却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用自己内心的那份信念,唤醒圣洁的光辉,为我们演绎了不一样的喜悲。

曾经的美,像水晶玻璃般折射出梦幻的光芒,却被阴霾笼罩的城市无情地挤压,破碎了一地,散落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散落在那些常常别我们忽落的地方,静静地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为我们诠释不一样的美。

上一篇:回眸昨日展望未来下一篇:公务车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