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共8篇)
1.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篇一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了其中的辩证观点,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现发探索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国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中国特色。不能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就希望遵循或创造一种标准的社会主义模式,或者只考虑中国特色,而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总结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
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极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这种突破不是细枝末节的突破,这种发展也不是个别结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的又一次丰富与指导。其主要内容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实践性,两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从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上,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以务实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其科学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科学发展观还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这些关系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这就是社会发展运动的机理。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历史中最革命、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史观对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构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引起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一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原理的生动运用。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坚持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
从宏观看,协调就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城乡联动发展配套措施,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劳动群众知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防止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的破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五个统筹”,推进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相协调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国防等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新的理论指导。当下,我们要继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
[1]王文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2]张娇娜.辩证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解读[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3]李慎明.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看待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J].前线,2007(7).[4]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王崇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篇二
1 坚持发展观, 促进医院发展
构建和谐医院, 首先要发展。我院作为西部地区由大型国有企业医院改制为民营性质的医院, 在全国各地医院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下, 亦步亦趋只会拉大差距, 惟有跨越式发展才能奋力崛起, 为构建和谐医院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 我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加快推进医院发展, 完成从普通综合医院向新型特色名院的跨越。近几年, 医院精神文明建设连跨三个台阶, 先后被授予市“文明单位”、中石化“先进医院”、湖北省“文明医院”称号。在全省第一轮医院评审中, 我院率先晋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已成为湖北省8家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
1.1 改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我院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精神,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不断强化发展观念, 积极开展“学习先进经验, 拓展生存空间”的思想大讨论, 全面落实市委提出的“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率先崛起”和“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号召, 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这个根本目标, 紧紧抓住医院跨越式发展这个关键任务,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积极开展创建国家“文明”医院、“节约型医院”和“创新型医院”活动。筹资兴建了12层13 000 m2的门诊综合大楼, 利用贷款和招商引资购置了一大批现代化医疗设备, 如螺旋CT、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仪、DIS、大型X线机、彩超、内窥镜等百余台医疗设备以及多辆奔驰救护车, 安装了供电二回路, 建立了医院信息网络系统, 开设了计算机远程会诊系统, 极大地改变了医院设备落后的局面, 大大提高了医院科技含量和诊疗水平。医院按照工作中充满“诚心、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的要求, 不断优化就诊条件, 大大改善了患者就医的硬件设备和文化服务环境。目前, 医院旧住院部得以维修, 新外科大楼已竣工。
1.2 改造运营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 是推进医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 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逐步提高。我院紧紧围绕改进“两风”和增进“两情”的要求, 认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院率先在全省医疗行业实行药品和医疗耗材竞价招标采购, 遏制药品价格虚高, 实行医院药房托管, 开设平价药房, 设立扶贫病房, 发放“扶贫卡”, 推行单病种限价和医学检查“一单通”, 让利于患者。推行以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 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改革, 以医院后勤“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后勤制度改革, 激发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我院坚持以改革求生存, 以创新促发展, 进一步推动创新机制, 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医患和谐, 不断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
1.3 开展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保持医院在竞争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坚持科技兴院和人才强院战略, 着力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全力发展特色专科和特色项目, 建成了一批省市级重点临床科室, 我院的泌尿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小儿科、骨科、肿瘤科在江汉平原享有盛誉。先后开展了一批在全市、全省都处于领先优势的先进技术项目, 如造血干细胞移植、肾移植、眼角膜移植、心脏瓣膜移植、心血管搭桥等。医院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每年选派30多名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武汉等高级医学院校进修学习, 以提高专业技能。每年拨款20余万元作为科研基金, 支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课题研究。我院瞄准国际医学新进展, 加强横向联合, 经常派专家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 与湖北省人民医院等著名医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协作关系。我院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 着力培育崇尚创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努力建设江汉平原新型医院。近2年, 医院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多篇, 完成省级科研课题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 开展新技术项目28项。
2 注重质量, 提高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院认真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 坚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 坚持以增长方式转变为着力点, 更加注重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环境、管理、稳定相统一, 注重医院人际关系相协调, 注重医患关系相协调, 注重医院与社会相协调, 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做到好中求快, 又好又快。实践表明:完善的医疗设备、设施, 加上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又有对患者充满爱心的医护人员, 才有可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院坚持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 始终坚持以医疗服务质量为生命的办院宗旨, 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坚持“三基”、“三严”培训和考核, 认真执行十三项核心制度, 确保患者得到快捷、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医院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 坚持“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在门诊大厅设立一站式服务总台, 成立医助服务中心, 开设危重急诊患者救助绿色通道, 实行单病种限价, 积极打造“患者满意、百姓放心、社会认可”的医院品牌形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08年, 医院门诊量突破20多万人次, 甲级病案率达98%, 处方合格率达98%, 院内感染率低于5.0%, 医疗总收入达到1.60亿元, 创建院以来最好水平。
3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院把维护患者和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更加注重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建立有序的竞争机制, 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更加注重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真正维护职工利益, 做好构建和谐医院的各项工作。
3.1 关心群众利益, 融洽人际关系, 打牢创建基础
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医院和谐的基础。我院在实践中注意把维护好医务人员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切身利益、当前利益相结合, 在注重医疗事业发展的效率和活力的同时, 首先和谐干群关系, 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为员工作出榜样和表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关心职工生活, 积极帮助职工解决住房、子女就业等问题, 密切干群关系。其次是和谐员工关系, 在职称评聘、评先树优、入党提拔、干部任用及外出进修培训等热点问题上, 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用良好的竞争机制, 密切员工关系。三是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开展优质规范服务, 弘扬扶危济困传统美德, 积极为特困急危患者捐款、献血。四是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积极改进医疗行风。围绕“一心为群众, 满意在医院”, 积极落实“三个下降10%”, 即人均门诊费用、人均出院费用、药品费用下降10%。认真执行医护人员“十不准”, 坚决实行投诉追究, 切实做到一次投诉查实待岗, 二次下岗, 三次解聘。妥善化解医院热点、难点问题, 为和谐医院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3.2 着力建设医院文化, 提供和谐医院思想道德保证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医院的重要任务。我们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以“博爱、诚信、精湛、热情”的院训作为医院文化的核心, 努力为构建和谐医院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全院形成“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共同信念, 坚持对矿区特困患者和低保患者来院就诊减免相关费用。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进一步打牢全院职工共同的道德基础。继承发扬“医乃仁术、仁者爱人”、“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弘扬“发展为上、改革为先、创新为魂、正气为本”的崛起精神和“艰苦创业、诚信行医”的医院精神, 引导全院职工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医院、热爱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把全院职工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加快医院发展、构建和谐医院上来。凡是有利于医院改革发展、有利于患者医疗康复、有利于职工文化生活的建议, 医院都给予鼓励支持。医院扩建了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 成立了书画、摄影、读书协会, 开展了棋、牌、球、舞多种文体活动, 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工作, 绿化、美化、靓化院区, 为职工提供优美温馨的工作生活环境, 为患者创建有利于康复的便利条件。2008年医院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18位医学专家被评为德技双馨的“江汉名医”, 2名护理人员被授予潜江市“十佳护士”荣誉称号, 7个家庭分别被评为江汉油田“学习型家庭”和“五好家庭”, 10名职工被评为“服务名星”。
3.3 大力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打牢和谐医院坚实基础
3.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TP3
自首台计算机诞生之日起,计算机已经历经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体积、运算速度,还是开发成本方面,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计算机不仅在各经济领域、社会生活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充分渗透了教育、军事、法律等各个领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奠基人——图灵,于1936年发表了《论可计算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一文,并由此开创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46年到1959年属于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世界首台通用计算机成功问世,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体积过于笨重,且成本极高,运行速度相对较慢,因而多用于科研计算领域;1959年到1964年为晶体管计算机时期,在这一时期,除了科研计算领域专用计算机进一步发展以外,各种中、小型计算机,尤其是成本较为低廉的小型计算机也开始投入规模化生产和应用;1964年后,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成功步入了产品系列化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逐步扩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朝着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其超强的生命力使其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
2 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参与到了经济、社会生产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产效率,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生产、人类生活、文化娱乐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更为显著。
2.1 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Heckman认为:现代经济离不开以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法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催生的经济分析软件在经济分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前,应用于经济分析的软件类型有很多,如SPSS、EVIEWS、MATLAB、SAS、LINDO等等。其中,SPSS是应用最广的经济分析软件,几乎可以处理所有类型的经济数据统计工作。SPSS可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准确描述,可以假设参数、非参数及其他检验,还可进行方差、回归、时间序列、可靠性等分析,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软件程序进行修改,以获取所需结论。EVIEWS较SPSS而言,侧重于分析时间序列,可以对经济动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这两种软件操作简单、无需过多处理程序,因而应用十分广泛。对于LINDO软件而言,其功能较单一,着重进行线性或非线性规划和分析,适用于物流供应链、效率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而MATLAB软件需要进行复杂的编程,但在经济分析应用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进行模拟分析,该软件提供六百多种数学模型,因而实际工程计算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此外,计算机技术在经济领域另一个重要应用即可以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模拟,由于经济现象多数异常复杂,因此,采用计算机软件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科学,因此,需设计有效的程序,对经济模型运算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这是处理许多经济问题过程中的关键之处,下文根据实例对经济问题中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作用进行分析。1987年,美国经济学家Krugman层提出“国会山保姆公司模型”,该模型在此后十几年间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应用,但从未有人对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随后,我国经济学家借助于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依据,采用了Swarm系统对此模型进行了模拟与定量分析,并得出了极具创造性的结论。我国学者借助于VisualBasic6.0,针对我国化工行业评价方法,构建了科学、简便的辅助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利息及返本期、产品成本等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价所需的经验数据以原图形式嵌入系统界面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出,系统以VisualBasic6.0和Word间的有效链接为基础,实现了整个计算过程,且所得结果会自动生成相应的Word文档。
2.2 在社会各领域中的渗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化,使其逐步渗透了教育、法律、军事、工农业等领域,以其在教育和法律领域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2.2.1 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途径。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软硬件基础,利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显示,使得教学信息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因而更加符合学生的联想记忆模式;另一方面,多媒体交互界面友好,学生能够在交互操作过程中汲取知识,同时,可以利用CD-ROM对教学信息进行储存,拥有极大的信息量;此外,计算机网络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仅有效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打破了传统教育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更以根据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虚拟现实模式”,该模式是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所形成的人机交互式世界,可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
2.2.2 在法律领域的渗透。首先,计算机技术为侦查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便利。利用计算机进行取证有效提高了侦查效率,由于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将案件所涉及的文件进行隐藏,要求侦察过程必须拥有较强的技术性,因此,侦察过程中常常会采用Pctools对存储记录进行检索,使所隐含的文件显示出来,且可以利用CMOS上跳线短接等方面避开犯罪嫌疑人所设置的开机密码;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辅助判决。由于法律数量日趋增加,因此,当事人,甚至律师及法官也无法弄清某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法规及判例共有多少,因此,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检索系统,协助法律人员对法律法规进行检索,当前,我国该领域常用的软件为“法律之星”。在判决时,可以将法律所规定的假定及酌定因素进行科学量化,并以程序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对案件进行辅助判决。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更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及社会现象,其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所无可替代的,因此,必须积极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 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晓风.计算机应用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探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1):55.
[4]郭强.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3(21):31-31+32.
作者简介:霍丽娟(1978-),女,后勤管理處科员,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篇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辩证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传统发展观有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虽有合理之处,但并没有达到科学的思维要求,在其指导下的发展也不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批判了传统发展观只重视数量的增长或提高、只重视物而忽视人、忽视自然生态环境、损害人的自身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弊端,强调发展应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本质上是辩证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 “好”与“快”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传统发展观也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突出经济的增长,认为经济的增长就是发展,这种“发展”从本质上说属于运动的范畴,突出量的积累而不注重质的提高,其直接后果就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则实现了“发展”的真正含义由运动向发展的复归。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的单一增长为衡量指标的传统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确立和尊重人的主体尺度,关注人的发展,也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适度原则和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等观点。全面发展要求既抓住经济发展这个矛盾中心,突出强调经济的发展,又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平衡发展,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则要求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强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差距不能过大,体现了适度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矛盾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系统性、协调性、和谐性要求,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五对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快速同社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生态制约之间的矛盾,等等。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加剧,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造成严重冲击。由此可见,发展观问题十分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9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经济发展环境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逆势飞扬,实现了8.7%的超预期增长。在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启动的背景下的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近4000美元。按照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 4000~6000美元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中国国内一系列问题(包括房价持续上升,教育、医疗费用过高,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压力巨大等等)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加剧与激化。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管理还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虽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其它社会矛盾的加剧和不断激化,必然会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会致使经济社会取得的发展成果大大缩水,甚至付之东流。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王桂泉、胡延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5.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篇五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一个具体问题
白
雪
媒介经营与管理1班
32012060034
距离二零零三年十月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距离胡锦涛主席在那年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战略思想也过去了十个年头。在我看来,这个重大的理论在这十年间里不仅在慢慢渗透和传播到每家每户,而且无论是从国家上级的领导干部还是基层的老百姓都已无不知晓并不断在根据党和政府的领导落实到实际。它总结了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二十多年的实际经验,到如今可以说是我国在发展道路上可依据的主导思想,是社会前进的一条主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和改革总会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也不例外。在国际环境中,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西方国家为了能够独揽国际事务、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独裁,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策略,这就使我国必须要与敌对势力作斗。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配比形成了蜘蛛网似的复杂局面。不过这一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主导和左右着,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迫跟从,压力巨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在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此我国必须需要一个可以支撑的理论来更好的容身于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要想在政治和经济上不被外国侵染,就必须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综合国力。在国内背景中,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我国地区之间依然存在民主不公平的问题,依法治国仍要继续深入。社会中的人员流动性大,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亟待解决。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全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品不高。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思想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等等。总之,综合以上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它的迫切性、及时性和必须性。
胡锦涛主席在那次大会上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点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就有发展,发展也是我国这几十年来一直遵循的真理。从毛泽东的“一化三改”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跟随时代在发展,实践也随着理论在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就是始终要坚持发展,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优秀文化,这些不仅要在理论上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实践上也要有所创新。“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尊重人民地位,肯定人民价值,支持人们发展。我国古代就有这样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朱熹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等,都在说“以人为本”的内在道理。现当下社会的党和政府也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的宗旨和原则。所以人是国家中最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使城市乡镇的经济共同进步,民主政治基本覆盖,大小城市的文化相互融合,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发展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而忽略了政治和文化,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物质和精神文明要实现双赢。协调发展就是让社会的各个方面相互促进,均衡发展,不能出现“短板效应”而拉低了整体进程。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当今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我们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要为后人留下了良好的环境继续生存。统筹兼顾的方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人和自然、国家领导人和普通百姓、国内外局势等各个方面。东部带西部,带动整体经济;富人帮穷人,减少弱势群体;领导关心群众,始终为人民利益着想;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国际接轨;珍爱动植物,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当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必然,也有它的未来影响,它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之所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因为只有发展了,事物才能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才能更高一个层次。科学发展观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农业带动经济转变到工业带动再到服务业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随之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大了综合国力;它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与乡镇、东部与西部经济的良性互动;它实现了我们在生态中以自我为中心到人与自然能够相谐的转变。可持续发展观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相一致。它也让中国在更快、更激烈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能够自己掌控自己的经济,减少外界对我们的不利影响。科学发展观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意义有,我觉得在政治制度方面尤为突出。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在地区的覆盖更深入和广泛,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得到了准确落实;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听取多党的建议和建设方法,协调各方面利益,来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加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了“以人为本”在地区上的落实,自己管自己,更富有人性化;它也加强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强大民众基础。基于以上几点,它对党的执政能力、政府的行政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对做到为人民服务,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更加严格。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继承和创新。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重民、贵民价值取向,如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两者都将“以人为本”摆在了重要位置。各地区有各地区的文化,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科学发展观使得多种多样的文化相互传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更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了外国友人的广大爱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秀文化在社会中越来越凸显,腐败落后文化在大众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减少,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6.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篇六
姓名:宋洪春学号:2009080631 班级:化学院09级6班.专业:环境工程
关键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大同社会 唯物辩证法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
摘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的内容。本文就空想社会主义、唯物辩证法、剩余价值等问题进行论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性。
正文: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是一部全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段时间,我在闲暇之余仔细地阅读了这一重要马列主义文献及其相关著作,现简要谈谈本人在学习中的几点体会。自铁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中,恩格斯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已有所暴露而社会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对人们深感失望的现实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
但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却没有能够进一步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像启蒙学者一样,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正义的体现,认为只有天才人物才能认识和发现它,而不能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发现其历史必然性;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而没有把他们当做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寄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因而,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勾勒出一个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身。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敌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古希腊的柏拉图(前427—前347年)也勾画了一个奴隶主贵族公有制(公有、公平、公正)的“理想国”。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与实践,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概括和反映;而就其理论形成来说,则是在已有的思想资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离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与社会实践,离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就无法理解现代社会主义的社会内容和事实依据。但是,现代社会主义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在已有的理论原则和理论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思想前提和依托。这里所说的“已有的思想材料”,包括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近代欧洲的哲学、历史、经济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提出的各种理性原则。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乃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在理论形态上的反映,只是有着阶段的不同、不成熟与成熟之分,而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在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学说,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1.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学说变革的重大意义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哲学的发展过程,这种斗争是和社会主义历史以及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这种斗争表现为一种相互更替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发的辩证法的统治、形而上学的统治、自觉辩证法的统治。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上升的过程。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他的唯心主义与辩证法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导致黑格尔体系的流产,标志着旧哲学的终结。所以,恩格斯指出,“了解了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的完全荒谬,这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理性的东西,又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含,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创立了科学的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场巨大的变革,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它的产生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即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
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本章和第三章中都做过概括的表述。在本章中,他指出:“以往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律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在第三章中,又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唯物史观的创立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意义:
(1)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的观点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的缺陷,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样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头脑中构思社会改革的蓝图与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
(3)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上的错误,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
3.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用自己出卖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价值量,要比工人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价值量大得多;这个大出来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占有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一极是资产阶级的财富不断积累增值,一极是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的局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而这种矛盾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论证。
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彻底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最终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而传之于后世。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和传人手中锐利的思想武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719—760页)人民出版社 1995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曼海姆著 商务印书馆2002
7.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篇七
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都有其衍生的脉络,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开放的体系,包括其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和对未来的科学预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之一的必然出现。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有三章。分别阐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性暴露不完全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个不断进步、逐步前进的过程,并试图用经济基础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他们提出了对未来新社会构想,这些构想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他们进行了实践。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中仍有理论缺陷。他们仍和启蒙学者一样,没有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去发现历史必然性;他们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这些理论上的缺陷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很发展,基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第二章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这两个伟大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它们使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虽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是没有揭露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虽然他们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但只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虚假的平等和自由的否定,他们并不知道资本家
如何剥削工人,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得到了什么。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学说揭开了罩在资产阶级脸上的面纱,撕下了资产阶级的遮羞布,明确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揭示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局限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了预测。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因此,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分析和论断,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些论述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但对于我们今天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新变化,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随着时代的向前演进,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因此在其学说中也不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法来解决当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几点体会
1880年,为了向法国的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当时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帮助法国工人建立革命政党,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应法国工人党的革命派、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引论中的第一章“概论”,第三编的一、二两章抽出来汇集在一起,作了一些修改后,由拉法格译成法文,同年5月在巴黎出版。原来名叫《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83年出法文版时改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篇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是一部全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20年时曾被***同志列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必读书目,多年来也是我党干部的必读书目之一。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仔细地阅读了这一重要马列主义文献。由于学生水平有限,下面就简要谈谈本人在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地发展》中的几点体会。
一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在本书的第一章对这一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与实践,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概括和反映;而就其理论形成来说,则是在已有的思想资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离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与社会实践,离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就无法理解现代社会主义的社会内容和事实依据。但是,现代社会主义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在已有的理论原则和理论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思想前提和依托。这里所说的“已有的思想材料”,包括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近代欧洲的哲学、历史、经济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提出的各种理性原则。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乃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在理论形态上的反映,只是有着阶段的不同、不成熟与成熟之分,而前者还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在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学说,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恩格斯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中,恩格斯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他们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已有所暴露而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对人们深感失望的现实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他们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作出的重要贡献,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二是在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好了准备。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它们的空想性,集中表现在理论基础上就是他们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由此出发,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考察的结果,而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永恒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而这种“天才人物”的出现,也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是一种纯粹偶然的现象。社会主义的实现不需要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只靠对剥削者的说服劝导就行了。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本书第一章结尾的这个重要论断,是上述分析的逻辑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恩格斯的这个点睛之笔,一语道破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到科学的关键。我们必须弄清楚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和原则区别,切忌望文生义地妄加推演或解释。
二 关于“两大发现”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本书第二章论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哲学上的变革有着直接联系,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所以,恩格斯通过对哲学思想发展历史的考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及其意义,论证了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学说变革的重大意义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哲学的发展过程,这种斗争是和社会主义历史以及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这种斗争表现为一种相互更替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发的辩证法的统治、形而上学的统治、自觉辩证法的统治。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上升的过程。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他的唯心主义与辩证法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导致黑格尔体系的流产,标志着旧哲学的终结。所以,恩格斯指出,“了解了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的完全荒谬,这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当然,这绝不是恢复18世纪的形而上学,而是上升为辩证唯物主义,唯心辩证法被唯物辩证法所代替,正如前面的发展过程一样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历史任务则是由马克思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理的东西,又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利用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场巨大的变革,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它的产生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即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
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本章和第三章中都做过概括的表述。在本章中,他指出:“以往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律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在第三章中,又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唯物史观的创立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意义:
(1)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的观点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的缺陷,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样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头脑中构思社会改革的蓝图与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
(3)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把历史进步
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上的错误,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
3.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是不能揭露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他们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却搞不明白这种剥削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原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用自己出卖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价值量,要比工人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价值量大得多;这个大出来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占有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一极是资产阶级的财富不断积累增值,一极是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的局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而这种矛盾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概括起来说,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论证。
8.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篇八
谈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不足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书共三章,分别阐述了三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的内容。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本书第二章论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恩格斯在第一章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这里所说的“已有的思想材料”,包括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近代欧洲的哲学、历史、经济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提出的各种理性原则。在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学说,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恩格斯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所以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有根有源,是扎根于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思想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哲学。因为哲学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恩格斯用很大篇幅阐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意义。恩格斯在1870年曾经指出:“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黑格尔哲学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并且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矛盾的缺陷,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说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有很强的人为假设,但是唯物主义史观的利器使它最符合逻辑和最容易接受,它是迄今最能解释已有社会历史的理论。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是不能揭露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有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和坚实的科学基础。
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1)生产资料社会化,即大批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生产日益专业化,生产本身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各企业、各部、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3)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即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个人劳动的产物,而是社会协作劳动的产物,甚至是国际协作劳动的产物。生产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但这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私人的占有必然阻碍生产的社会化进程。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即随意性),而生产过程社会化分工,又加剧了这种生产随意性造成的后果,即生产过剩造成无产阶级的贫穷和饥饿,造成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有人说市场价值规律调节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用来调配生产资料,但是这种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是有滞后性的,而且这种调节也是很无力很无序的,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样,生产的社会化便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表现。
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如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化资本作了深刻分析,从而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原理作了重要补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猛烈增长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并对生产关系的形式不断进行调整。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国有资本及其他手段的国家干预,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各种转化形式。这些新的形式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社会革命的到来。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但是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正是矛盾解决的出路所在。
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时,还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从本书第三章的论述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九条:
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2、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无限增长。
3、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4、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5、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6、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
7、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
8、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将自行消亡。
9、人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了
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恩格斯描绘的未来社会固然美好,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也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而且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有一种很明显的历史趋势,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有个最基本的假设:生产资料的无限性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事实是生产资料是有限的,生产力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称之为极大提高,生活资料也不能称之为极大丰富,因为人的欲望却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所以当生产资料私有制被消除之后,大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那么劳动如何分工,劳动产品如何分配。于是又出现了共产主义社会里面的基本社会矛盾:人的生产与消费地位的趋
同性与人自然禀性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很容易造成社会气氛死寂,缺少活力和创造力。
所以说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未来社会场景,只是一种鼓动工人斗争的幻像。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扎根于社会实践,有唯物史观的思想工具,并且发现的剩余价值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还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由此基本矛盾得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生产资料是有限的。在这个前提下,要想实现他所描述的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不可能的。由这个生产资料有限的前提必然会导致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里的基本矛盾:人的生产与消费地位的趋同性与人自然禀性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有!回想一下在人类的古代时期战争是多么频繁的事情;而现在大多数人能都不愿意发生战争,长期和平的世界局势成为可能,要知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是战争缺少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已经从历史中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不想再发动战争,于是将战争的对抗性转移到其他领域,比如说国际贸易,体育竞技,文化产业竞争等等。于是我们得到启示:我们可以把这种矛盾进行转化,首先保证每个人在人格尊严上的等同性,所以就必须保证在有限的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保证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使个人摆脱生存限制。然后才有精力追求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追求肯定是人类经过长期历史过程认识到的美好的事物,比如说高尚的道德,美妙的艺术,精彩的技术等等。这样的话也就是从另外一条途径接近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
【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推荐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09-14
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07-07
作业科学社会主义10-11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读后感10-05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10-21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08-08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06-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