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困惑

2024-09-18

课改的困惑(精选11篇)

1.课改的困惑 篇一

初中英语课改的困惑

初中英语新课改进行两三年了,学习新课改理论、听专家新课改报告,作为一线的课改教师,我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越来越普及。但是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如:有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两极分化从初一就开始凸显。这样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无疑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仍困难重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些脱节

新课标英语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而教材中有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好似是纸上谈兵,例如pizza等等,学生对他们毫不熟悉,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得不到巩固,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课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可是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而且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人教两个班,每班六十多人,除正式课节外还要上早自习、活动课,每周有近二十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光是备课都不够用,况且还要批改作业,要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听课等等。

三、小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是英语新课改的又一障碍

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而英语只是副科。城区小学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小学的英语考试主要是听,升入初一后,好多人连26个英语字母都不能全读对,或者将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混淆了,更不用说写了。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双方已经脱节。加上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因此,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使小学英语教育形同虚设。新课标英语词汇量大而难,话题范围广,且初中开设的科目多,各科的压力大,时间紧,因此许多学生一接触英语就有畏难情绪;面对大班额,教师精力又有限,如果配合不好,有些学生往往会落伍,以后再想弥补真是难于上青天。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很大损失,造成了许多遗憾。

四、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不少单词拼写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新课标英语的词汇量超出以往教材的好几倍, 因而对学生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记忆,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即使孩子的求知欲再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如果教师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

五、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由于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选优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采用新课标,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由于存在上述的原因, 新课改的实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要保障英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还应多站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还需考虑到农村以及小城镇中学。

总之,要想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英语新课改,的确还有一段路要走。同时也需要我们全体英语教师做出很多努力。

初中英语课改的困惑

桃 园 中 学

崔 庆 娜

2.课改的困惑 篇二

一、怎样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初中历史是编年史, 一般情况下, 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薄弱, 学生、家长、领导都重视不够。而高中历史是专题史,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 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要求有初中的编年史做基础。但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是,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知识的储备不够, 学习方法单一, 只靠死记硬背, 缺乏独立分析、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初中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的衔接显得比较困难。学生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 课时紧、任务重, 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 怎么办?我在这些年的历史教学中总结出, 要做好衔接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观念。

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 以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多样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把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贯彻到位, 尤其不能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块。

2.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顺应时代的要求, 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从丰富的历史书籍, 博学的同行和老师中间汲取营养, 形成一套自己的历史教学方法, 有一种对历史教育的热情和热爱, 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

3. 历史教学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要依赖丰富的史料、实物, 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 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而记忆效果很差。要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纵向联系。在教学中可节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 分析、比较这一阶段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 这就是横向联系。而不同阶段的相似事件又可以建立起纵向联系。通过横纵向联系, 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这就是知识体系。

4.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 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二、怎样处理好“一标多本”的问题

新课程一标多本, 采用专题模块形式。专题模块教学, 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章节式编年史的结构, 拿到教材, 给我的印象就是好像进入了高考的第二轮专题复习, 这是很多历史教师在进入新课改后的共同感觉。现在各地主要使用的几个版本有岳麓版、人教课标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等等。各地版本虽不同, 可高考是以课标为准的, 需要处理的知识点是相同的。所以怎样来处理知识, 处理到什么程度, 哪些该讲, 哪些可以省略, 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认为首要的是必须转变观念。应将教科书看作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材料和资源, 应将教科书视为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助力工具之一而不是万能的。这种意识的明确, 观念的改变既是重要的, 也是必须的。其次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 要注重新情景、新意境材料的应用。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和不断充实上来的知识去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材料, 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去透视历史现象, 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第三、重视课标的指导性和充分利用各教材的互补性。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 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 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否则只是教一个版本教材, 那肯定是要吃亏的, 因为你可能会由于只教了这个版本的教材而忽略了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集中解读和指导。

三、怎样更好地处理教材

你可能会问, 这还算是困惑吗?处理的不就是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内容, 不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吗, 把教材内容全部吃透, 把考纲考点全部落实到位不就得了吗。可是这样的上历史课, “一讲到底”, 讲的内容非常枯燥, 教师“发放”的尽是课本知识, 从概念来到概念去, 历史知识并未因教师的讲解而变得活起来, 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看书。所以这就看出历史教师面临的新的危机和问题———能力储备危机。

四、怎样让历史课成为充满个性的历史课

长久以来一直在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但在实际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历史课成为老师传授、传播历史观点的场所, 老师不能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拓展, 也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别提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了。这里的个性课, 不是说课上得高兴, 上得热闹, 这里的个性课不仅指老师要根据自身性格和教学特点来安排课堂教学, 同时也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老师而言, 要钻研教学, 找到得当的方法安排教学过程, 要有一个活跃的、充满知识力量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 则要他们把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这其实最后还是要归结到教师的身上, 因为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摆在那里的。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惑还有很多, 但是不管怎么样, 高中历史新课改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还需要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不段摸索和总结。

摘要:历史是悠久而漫长的,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却不能失掉它的色彩和味道。现在的历史教学正在经历着新一轮课改的冲击, 如何教好历史, 如何学好历史, 让历史从服务于学生的高考发展到服务于学生的人生, 是历史教师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现今历史课改的状态下, 越来越多的困惑摆在我的面前, 同时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

3.新课改中的困惑 篇三

一、“起始年级”说

近来,各大媒体频频出现这样的报道:新一轮课程改革要“从某某年级起”,似乎课程改革只是起始年级的事,与其他年级无关。难道是因为起始年级用的是“符合课改”的新教材,而其他年级还用老教材,所以才会新旧有别吗?但是新一轮课改明确指出,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如果让其他年级的教师仍然拘泥于教材,被教材牵着鼻子走,那么课改就只能专属于起始年级,而与其他年级无缘了。难道其他年级的教师就不该提前“进入角色”吗?

二、 “培训上岗”说

眼下,各地纷纷出台了教师岗前培训的一系列措施,并严格规定不培训不能上岗。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有关部门还无法对所有教师都进行培训,于是就让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再来培训其他教师。由于每个人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不尽相同,理解能力与接受程度也有差别,所以往往会出现“东施效颦”或“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这种“传帮带”的做法让其他教师只能“坐等观望”,无形之中扼杀了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难道课改非要“一刀切”,让广大教师都跟着固定的程序走吗?

三、“合作”“讨论”说

新课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看到在实际操作中合作学习却走了样。有的教师不管“问题”的难度如何、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效果如何还不敢说。学生中不乏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教师却常常是缄默无语。难道课改就是把教师的“一言堂”改成学生的“一言堂”吗?

四、“操作”“实践”说

4.浅谈政治课改的收获和困惑 篇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是时代的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形成了一种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更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根粉笔,一本书” 的现状。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来激发自我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主要讨论课改以后的收获与困惑,希望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与各位同仁共勉和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主体性;课改;人文性

由于“师道尊严”儒家传统思想在我国早已根深蒂固,所以长久以来惯性的认为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而学生扮演的是倾听对象,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来评价语文课:老师的面孔冰冷——无情:教学的内容干巴——无味;教学的方式孤单——无趣;学生的精神昏沉——无劲。这句话让我感受良多。当今课改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曲折中已经跌跌撞撞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我们学校也一直置身其中不断的在开展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回顾语文学科的课改教学生活,我的感受颇多,收获是必须的,当然也有困惑,现在我与大家一同分享我在语文课改教学中的的收获和困惑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语文新课改中得到的收获

1.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理念呼吁学科教学改变以往纯接受时式学习方式,为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习自主性发展,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显示出来,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开展小组活动主要采取“自主—合作—交流—展示”的四步骤,依学生学习基础状况把全班均衡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任务。课前教师先把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按照学案要求预习课本,课堂上再组织学生们一起交流自学情况,探讨自学过程中及解决方法,各小组轮流上台 “讲课”—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汇报本小组自学和讨论成果。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上台“讲课”的情况进行“评头论足”、修正、补充,汇报优秀的小组,全班同学还会给予鼓掌祝贺。例如:在一年级识字

(一)《口 耳 目》中,可提出以下问题(1)我们的嘴巴张开像什么?(2)燃烧的火焰用汉字的笔画怎样来拼凑?(3)总结学习“口 耳 目 火”的方法来学习其他的字“日 月 羊 鸟 兔 木 禾 竹”这些问题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新的知识。从教师让学生“学会”引导学生“会学”,每一位学生都有探究的原动力,是智慧的源泉,教师做的是引导学生发挥这动力,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的源泉。而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以往讲课的满堂灌输不见了。作为老师,我踏上课改的路慢慢成了课堂的“导演”,而不是过去的“主演”,学生们越来越有自信,也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

2.师生共读,体验阅读的快乐,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因此,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阅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更应是师生共同的事。所以我提倡师生共读,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在阅读的过程中多给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感受和体会,适时给予目标,指导方法,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信口开河,脱离文本主题太远。多这样既让语文的工具性得以实现,又能更具人文性,学生也能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二、语文新课改中存在的困惑

1、教材难度的不断加深,班上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一年级时对识字教学的学习,班级学生还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的不断复习巩固,回到家中,有家长的辅导,学生的成绩理想;但到三年级时,阅读教学成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掌握其阅读方法,自主学习,并且从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拦路虎”,不愿多读,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样的问题,家长的素质不高,无法辅导,就这样导致这些孩子无兴趣学习,长此以往,学习便下沉,从而出现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

2、辅助手段欠缺,学生学习出现较大的困难。北师版的语文教材,适合在条件好的城市运用,对于我们贫困的山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难运用的过程,学生知识不广,接触的范围不大,对于大山里的东西还比较熟悉,一提到山外的世界,他们就感到极其陌生,有时,老师所说的,孩子们还认为老师是在“吹牛”,他们不知道在美丽的海滩上还有新奇的贝壳,在浩瀚的沙漠中还有仙人掌的存在„„如今,电教的条件较好,能充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我的教学,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是间接的事物,没有亲身的经历,他们总是有一些“不相信”,同时,现在教材中,要求学生课外查的资料太多太多,学生回家没有较多的课外资料,上网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象是天方夜谭,这一切又得要老师想办法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这一理念怎能得以实现?

3、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较少,完成任务太难。每一册教材足足十二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口语交际”“习作”,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园地的内容比上三篇精读课文要的时间还要多,学生的“听、说、读、写、练”都在这里呈现。

5、考试类型多样,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书本中“死”的知识化作“活”的运用,书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检测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许是学生的能力有限,传统高分的影响,导致学生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和不理解,因而老师也觉得压力过大,有时感到无从施教。

2.对学生自身特点变化的困惑

时代在前进,一切都在变化,新世纪的学生不在像以前的学生那样老师说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做什么。他们拥有自己独特思维与见解,思想更创新,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多,互联网、同学之间、社会上,等等,都是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有时他们的信息也许比我们还要快.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许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他们的想法进行分析,学会换位思考,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能只按照自己预先设定好的模式去上课,那种只听老师讲,死气沉沉的课堂是低效的教育方法,我们要适当地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得出答案,尊重并运用学生独特的好的思维、想法和提议,培养出真正具有创 新能力的学生。

5.课改后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篇五

一 学生自觉性不高,差异太大

两个班约100个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全班仅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基础太薄弱,而且自觉性不高。在学习上存在似懂非懂的现象。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学习意识。每次布置的作业,只有这些学生会主动,认真去做,而其余的学生完全是应付。有的学生甚至不做,学生依赖性太强,无论是完成练习册,还是导学稿,如果是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那就立马翻书,然后直接抄下答案,不给大脑任何思考的空间。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长此以往,成绩怎能得到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当严格要求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乐学”“好学”“会学”方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成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应当多鼓励学生。

二 小组差异太大

课改时采用的是分组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在分配时差异太大,对学生会产生没在可比性,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信心。

三 课堂不够活跃

课堂上学生进行讲解时不够积极,主动。有的学生甚至对此产生了畏惧感。害怕课堂上发度言,这样下来,要么一堂课只有几个学生发言,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要么是老师一个人进行讲解。

6.新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怎么写 篇六

在假期中,我曾看到这样两篇文章:《课堂越活越好吗?》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这两篇文章一看到题目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因为这也正是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在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有时候,学生会为了回答问题而站得直直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有时候,学生会为了抢着答题而推开同位举着的手;有时候,学生会为了答题甚至跑到前面来,把手举到我的鼻子下面。课堂上也常听到学生喊着:我来!我答!在传统课堂看来,这简直就是乱糟糟的课堂,失败的课堂。记得我上学时,记得刚上班时,学生们不都是个个正襟危坐的吗?不都是循规蹈矩的`吗?于是,有时我也会喝斥他们:坐下,坐下举手!但这样一来,我发现学生们的热情马上就会减退,积极性也不高了,只有少数人回应我。我自己也因为这样中规中矩的课堂氛围而失去积极性。而且我发现,那种乱糟糟的课堂,反而会激起我教学的热情,使教学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于是,我困惑了,到底这样的课堂要不要压制呢?看了这篇文章,我释然了,我也坦然了。记得文章中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是啊,我们何必在意课堂上是不是整整齐齐、安安静静的学生,只要他们都在积极地参与课堂,思维在运转,个性得到了张扬,不是更重要的吗?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但是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要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也要注意很多问题。在活跃的氛围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不是真正为了参与而活动;要注意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课堂;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不能让学生盲目的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我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是“学科教学中活动规律的研究”,这两篇文章为我开拓了新的视野,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我要着力于研究如何使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如何让课堂的实质变活等问题,让课程改革真正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

7.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篇七

一、新课改带来的困惑

1. 课改一开始, 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

是, 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 新教材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内容多, 要求高, 课时不够的矛盾非常突出。一学期要上两本教材, 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 赶进度、开快车, 知识难掌握, 基础难巩固, 新课标理念太理想化, 新教材体系太无序化。总之, 教材体系新、内容多, 教学课时少、任务重, 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是个极大的挑战。

2. 从实践来看, 我们学生存在的主要问

题是阅读面较窄, 阅读能力较差,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几个:其一是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 从小看课外书的机会不多, 中外名著看得更少。其二是大多数学生阅读文章的水平只停留在类似故事会、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上, 难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 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这是个难题, 如何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让阅读占有一席之地, 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语文新课程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对人的培养,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 我们所有人又都清楚我们进行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 因为现在社会和家长评价好学校的唯一标准仍是考试的成绩, 它并没因课改而改变。虽然近些年来考试的内容和题型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和改革, 课程也一改再改, 但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并不能真正使学生从传统的升学考试制度中解脱出来。于是很多教师就在新课程理念的理想和重成绩重高考升学率的现实中茫然了。

4. 如何使新教材与高考考试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 高考究竟怎样考, 我们心中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我们现在学的是新课文, 接受的是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育模式, 而对学生进行检测的却是旧的知识、旧的考试模式。新的教材怎样才能与新的考试结合起来, 我们教师心中一抹黑。

二、困惑后的思考

1. 树立新课程理念, 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认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于课堂教学而言, 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 教给学生方法, 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的职业追求。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 启发, 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我们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 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 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 现象出发,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激励学生共同参与, 发挥想象, 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2. 研究新课程内容, 灵活使用和充分挖掘教材。

实际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 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 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 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譬如《小狗包弟》, 教师只需要给学生讲讲这篇文章的背景, 让他们了解文革的历史, 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能答出来。所以这篇文章虽然是教读课文, 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为自读课文。

3. 教学方法上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 但“满堂问”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 切忌“满堂问”。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 发现自己的不足, 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 完成筛选, 做出正确判断。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 它可以提高兴趣, 开阔视野 (如网上阅读等) , 然而, 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 能够读进去, 读明白, 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 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 在此基础上, 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 让学生发散思维, 是我们当前使用新教材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4. 在学习方法上, 有以下三种学习方

式, 一是以合作为标志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好学习单位, 其次是组织调控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边教边学”,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责任, 实现个体学习资源的共享。二是以尝试为标志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法是教师讲授, 学生听记;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而尝试学习则是通过“从做中学”这种途径,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发现知识, 提高情感认知。三是以质疑为标志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质疑问题, 让学生在争论中暴露问题, 再引导学生进行解决, 最终树立正确的观点。

8.农村新课改的困惑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初中;困惑;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实施,新课改取得的成效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农村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惑与问题。正是这些困惑阻碍了农村教学的顺利健康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农村教学中存在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滞后等根本性问题。只有通过剖析农村教学现状所存在的困惑,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新课改中农村教学困惑

1.农村学生认识不足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学生基础差是无法快速推进改革进行的主要的因素。在农村,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学习以及了解越来越丰富的教材是一种无法有效地克服的困惑。

2.教师实力有限

由于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村教育的实力有限,农村教师人员不足,导致教学实力薄弱,教学设施欠缺,不能有效地教学授课,最终导致“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局面。农村教师由于自身基本功欠缺,在教学中过分注重传统教学,不注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实效,使新课改难以得到推广。

3.教学设施不健全

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因素,学校的多媒体设施不健全,不能普遍地使用,导致教学中硬件跟不上,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一些必备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硬件的缺少导致课堂上教师不能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形象生动教学,而是仅凭老师一人之力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二、新课改下农村教学的反思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改善农村教学现状的首要任务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平是当务之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自身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教师不仅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比如说,语言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更要注重更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断变更教学方法,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调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上与大中小城市接轨,拓展课外教学,不要专注死抠书本,机械化教学。

2.倡导多样化学习

对于信息来源狭隘的农村学生来说,只是利用课上的时间学习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与多样化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哑巴”学习现象的出现,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勇气,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同学之间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大胆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学习效果也就更佳。

3.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在轻松、快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1)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安静、适应现代发展的学习环境。比如,图书馆、阅读室、专刊等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渠道的学习;(2)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由于农村的孩子都需要鼓励,都需要别人的夸奖,都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说,老师要建立完善且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地评价学生,给予他们鼓励,充分展现他们的能力;(3)脱离与实际生活没有联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对于农村教学困惑的改革和推进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村教学的困惑是否能够顺利的改善,直接关系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所以,要加大力度建设农村教师队伍,督促农村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不断改善农村教学落后的现状,使我国教育得到充分有效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林凤琴.剖析农村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8).

9.课改的困惑 篇九

王连明

摘自:《古浪县第三中学》

在高中教学方面,我们“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于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员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因此,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的英语教师。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基础差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认识音标,不懂有关音标的基本常识,最终导致不会拼读单词;无法记忆课文,无法培养语感。口语、听力较差----不能听懂基本的课堂用语,不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表达;在习作中,经常出现中国式的英语,偶尔会出现汉语拼音;在一次考试中出现My parents xinkude weiwozhen money.令我们瞠目结舌。词汇量掌握的较少,对一些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的词汇仍然不是很熟悉。

二、学生的自觉学习性不高

学生刚进入高中生活,由于在初中阶段死拼活拼才考上高中,在思想上有“放松”的感觉,学习是被动的。例如:每周的习题巩固作业,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还有一部分以抄答案来应付。更有人放弃学习英语。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面对突然扩充的词汇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采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不能进行适当的调整。还有一部分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然而,更多的学生则表现出来的是无所适从。因为对音标的掌握很差,往往是第一天记下,第二天就全忘了,从而感觉自己下了很多功夫,但成绩不见一点提高。灰心丧气。

四、教材设计较旧教材难度提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曾一度感觉到新教材不适合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中的句子较长,结构复杂。如: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 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必修l Unit1Anne’s Best Friend)。2)词汇量增加,复杂词汇出现的次数增加,如:vocabulary(必修2 Unit2),volunteer等。3)个别对话设置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Cultural Relics(必修2 Unit1),Theme Park(必修4 Unit5)。4)教材的容量较大。课时紧张,无法有效开展活动。

五、缺少多媒体设备,无法直观形象的将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效率低下

班额过大,个别学生无法顾及,有些活动无法开展,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教师自身水平问题

由于教师平时疲于教学任务,缺少交流机会,造成教师综合能力较差,英语思维也被禁锢。我们无法进行全英语教学,而且这也不符合实际。我们还是提倡:use Chinese if necessary.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英语教师迫切要求拥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也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使自己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

我们需要强化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英语教师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曾经提出:“五个因素,一个公式”。五个因素是:1)国家外语政策;2)学生来源与素质;3)教材质量;4)学习环境与条件;5)教师素质。其中前四项是可变因素,第五项是解决因素。一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括号内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的分值越高,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这表明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只有具备较好的政治与道德素质,才能为人师表;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才能胜任工作。另外还要具有较佳的心理及审美素质,以便能全方位地开发学生心智、发现、培养和教育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七、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教师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握不好,往往会造成以下几种情况:缺乏(1)活动设计,冲淡了教学内容和目的,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2)课堂活动表演化,质疑问题显得苍白,水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思考必须是有价值的思考,在合作过程中,不管什么都要讨论,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新课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综上所述,导致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很高。同时,还产生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如:课堂有睡觉现象,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这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产生了不良影响。总之,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过程。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进行了下面的尝试。

1、针对学生基础差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点去做: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怕学英语。比如:容许学生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夹带汉语。2)充分利用早读时间,给学生领读单词,同时适当补充相关的语言知识。

3)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学过的,尤其是刚学的词汇进行语言表达,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理解。4)在习作训练课上,尽量给学生布置对其来说较为熟悉的话题作文。同时,引导他们对话题进行分析,定下文章的大致框架。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列出与该话题有关的词汇。最后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连句,并组篇。5)加强音标学习。

2、针对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l)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引入竞争机制。3)在作业布置上,以切近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4)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力度,以查促学。5)用学分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荣誉感。效果颇佳。

3、针对学生不能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他们:1)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渗透有关学习策略,比如:根据语境猜测词义,归纳总结用法相似的词汇。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4、针对教材难度提升,以及学生基础差的状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l)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利用。2)针对教材中有关文章句子长且难的情况,先将这样的内容在泛读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分析与讲解,以排除学生阅读中的障碍。3)针对有些话题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我会在学生学习之前,先给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4)针对词汇量增加,较难词汇出现次数较多的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掌握。

5、集体备课,提高效益。

不要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每周两节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依据分工,每位教师精心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查找资料,网上查询,课件的制作。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集体讨沦、分析,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各备课组制定反思教学研究的计划表,包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上课、说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等程序。

6、经常进行听课、说课和教法研讨讲座活动。

这一类活动能够为教师们解惑答疑,帮助他们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可请名师、专家进行辅导,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对教案进行再创造,并写好每节课教学笔记或教学反思。并做工好评课和指导工作。让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地促进专业素质的提升,使高中英语课堂动起来。

7、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谈心。与学生有较好的沟通,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取得更好的成绩,放下自己的身分,抛弃所谓的面子,像赵丰生老师一样与学生做朋友,真正的学生心目中的朋友。

10.课改的困惑 篇十

新课改在甘肃实施已过去一年了,反思在这一年中我们新课改的实践,感触颇多。既有它一扫过去课程的死板,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此,我简单谈谈我对这次新课改的一些认识与困扰我的问题。

从教学目标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与以往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是改过去单纯关注知识传授的结果性目标的教学模式,突出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要求通过高中阶段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客观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素养,以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生存能力。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发展。从教学内容看,新课程对教材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抛弃了历史课本惯用的通史式纵向编年体例,代之以专题模块式的横向比较体例(由三个必修、六个选修共九大模块组成)。从教学过程看,通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如每堂课精心设计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些变化对广大教师而言,应该说是喜忧参半,真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课改后的教材避免了与初中课程的简单重复,灵活性增强,信息量扩大。忧的是,教学的难度明显加大,面临的问题紧迫棘手,具体表现在: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材体例和内容的这种调整,是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打下的良好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学习,形成的完整的通史知识体系之上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学生根本不可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都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新课程更像是座空中花园,只想桃李芬芳,不知根扎何处!

2、教材内容跳跃性太大。以必修一政治史为例,九个专题从夏商周三代到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一本书,浓缩上下数千年,涵盖东西五大洲,如此大的起伏,如此广的跨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3、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严重脱节。政治史与经济史、文化史相互割裂,脱离经济、文化讲政治,怎么讲?不提经济基础,怎么让学生理解某个阶段的上层建筑?不提当时的思想文化,怎么让学生理解某个阶段的政策制度?反之亦然。比如必修一专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不讲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礼崩乐坏,思想上百家争鸣,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从何说起?

4、同一内容被“残酷肢解”。以评价秦始皇为例,为答此题,学生需过五关:首先要在必修一中找出他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然后在必修二找出他的经济制度,再在必修三上找出他的思想文化政策,最后还要在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找出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综合五本教材的内容,才能给秦始皇做出一个较完整的评价。

5、教材不熟。新教材补充许多旧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比如:必修一的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二的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和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及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对教师来讲都是非常陌生的。

除此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课时紧张,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贫乏,部分学生跟不上新课程,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等等。

11.课改中的困惑和对策刍议 篇十一

然而,有些教师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显得束手无策,在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在课堂上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上都显得比较困惑。具体有如下表现:

⒈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现象使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深入的启迪,教师的主导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之间在思维上不能碰撞出火花,教学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⒉滥用鼓励与夸奖。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进行随意性表扬,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⒊把自主变成自流。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自己挑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⒋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是听众。长此以往,后进生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

⒌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走出困惑,需要采用如下策略:

⒈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可操作性、调控性、启发性、针对性,难度要适中,不可过易也不可过难,让学生具体去阅读、记忆、练习、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和评价。

⒉对学生的表扬要实事求是,不进行廉价的赞赏,但总体上遵循以鼓励为主的原则。不宜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多用真诚的语言激励。对问题回答错的学生,可采用小组评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用名言警句来熏陶学生,用教师的真心来打动学生,用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

⒊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此时,教师来到学生中间,细心聆听学生的对话,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普遍问题集体解答,个别问题单独解答;及时检查学习效果,适度地启发和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能独立探究出知识的发展发生过程和结论,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抓住学生有疑惑的大好时机,有效地进行反馈回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⒋合作交流要有实质性的内容,不能只有形式。问题太简单没有交流的必要,问题太难交流就没有效果,因此必须选择难度适宜的问题。要根据问题给学生合适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内组员要分工明确,发言人和记录人要充分发挥作用,使小组内的交流和班级内的交流都深入而充分。尤其要交流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教材的重点处开展合作交流,在知识的难点出开展合作交流,在知识形成的关键处开展合作交流,使不同的思维之花开得争奇斗艳,实现小组内成员智慧的共享。

⒌自主学习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⑴主体性原则;⑵换位思考原则;⑶留出“空白”的原则;⑷反思原则。

上一篇:写一处景物的作文:喷水池下一篇:四清楚,四掌握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