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2024-09-01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精选8篇)

1.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篇一

关于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全科医师队伍的提案

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全科医生国内外医疗卫生实践表明,能否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提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特征的基层卫生服务,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建立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作出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

存在问题:

1、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

2、我国医学教育层次多,多种学制并存,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在校医学生缺乏系统规范的临床能力训练过程,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诊治工作,致使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难以取得群众的普遍信任。不少应在基层解决的健康问题却“小病大看”,由此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和大医院规模过度扩张。

3、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同时国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全科医师处于过渡性的培训阶段。

建议:

1、2012年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按照《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统筹规划、精心部署,认真分析我区全科医生的培养需求和培养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培养规化,确保良好开局。

2、全科医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培训、人事管理、财政投入等多个领域,需有关部门提供充足的财力、物力、政策等资源保障,落实相关培训经费和在培医师的待遇保障,建立使用管理制度和从业激励机制,为全科医生安心服务基层创造条件。

3、培养质量是全科医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培养基地要切实抓好培养质量控制工作,建立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同时强化培训过程管理,认真做好培训实施和考核工作,确保能够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4、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现阶段解决全科医生紧缺的过渡性措施,也是近期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渠道过渡性的措施。当前的过渡期内,三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采取“3+2”的模式,即毕业后接受2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可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

6、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严格规范的培训可使医学生转变为素质能力有保证的合格医生,让人民群众满意,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获得坚实的发展基础,成为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临床医生后,进入医院上岗,结束“常见病挤向三级医院”的历史。

2.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篇二

1 高校医疗机构的职能与现状

1.1 高校医疗机构的职能

高校医疗机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校内教职工及家属, 主要任务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对师生进行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及治疗、健康状况监测、健康教育等。其职能可概括为: (1) 卫生防疫和健康保健工作; (2) 初级医疗, 即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危重病人的早期救治; (3) 健康教育工作; (4) 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管理等[2] 。高校医疗机构因其“服务人群”的特殊性, 使其具有公益性、福利性, 兼有部分经营性质, 也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范围有待开发之地。

1.2 高校医疗机构特点

高校校区从地域上讲是一个综合性社区。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教育文化事业需求的提高, 高校的规模逐渐发展扩大, 在校生人数大幅上升, 人员覆盖种类更加多样, 地域亦向城市周边迁移[3] 。在经过抗击“非典”和防控“甲流”等全国性大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锻炼后, 各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对高校医疗机构建设工作更加重视, 高校医疗机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医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医疗设备和服务设施也在不断改善, 而且高校医疗机构因其特殊的位置及对教职工和学生身体健康情况比较熟悉, 有其身体健康的第一手资料, 对学校常见病、多发病有深入的了解和诊治经验, 积累了应对大型群体性疾病和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在学校社区内及周边有良好的信誉等等, 这就为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医疗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1.3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现状

200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指出,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对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 通过签订医疗保险定点合同等方式, 由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补偿;政府负责举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 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 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然而, 我国卫生医疗水平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较晚。虽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己初具规模, 政府专项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 人员培训广泛开展, 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软、硬件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和区位差异, 在经费投入、社保等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基本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4] 。一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尤其是高校周边的机构, 在水平、设备、设施上与高校医疗机构比较都有明显的差距, 处于城市周边地区的高校优势更为明显。

1.4 高校医疗机构社会化服务现状

随着高校社会化服务改革的进程, 有很多高校医疗机构在服务上走向社会, 在管理上探索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办法[1,5] 。但我国高校医疗机构改革起步较慢, 高校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均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同时社区医疗服务由于人为、经费等因素影响起伏很大。

2 高校医疗机构加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和迫切性

2.1 高校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特殊

高校社区是有特定功能的社区, 居民相对集中, 以学校师生员工及家属为主, 文化程度较高。就健康观、卫生观和生命观的特点来看, 他们不仅要求治疗疾病, 同时需要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所以社区服务的医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医疗水平、过硬的业务素质, 以及“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需要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优质高效和费用合理的服务, 来满足他们的生理心理社会之需求。而高校医疗机构无论服务性质还是能力和水平, 完全能够满足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一旦参与, 他们可以迅速进入角色, 发挥信息优势, 技术优势, 服务优势, 更好地为高校社区居民服务, 并通过加入市场竞争, 使员工的内在积极因素在竞争中得到充分激发[6] 。

2.2 高校医疗机构的应对能力完备

为了满足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要求, 各高校对医疗机构在人员配置、建筑面积、医疗设备、医疗条件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其规模和接诊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 由于高校机构的服务对象以中青年学生占主体地位, 就学生的生理特点而言, 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较低。所以, 高校医院接诊数量相对同等人口的普通社区要低得多, 且多为季节性疾病和一般性常见病, 医院病房常出现闲置, 不能满负荷运行。如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政府可以节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部分开支, 有效避免医疗设施重复建设和人力资源浪费, 合理利用已有医疗卫生资源。同时, 高校医疗机构目前大多承担省、市医疗保险服务, 而且经过几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历练, 应对疾病的能力明显增强, 应对措施完善、到位。

2.3 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的迫切性

长期以来, 高校医疗机构一直承担对学校员工及学生的公费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教育等社区服务工作。这些更多体现在公益性上, 其合理检查、合理用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式受到社区人员的认可。但是在地理位置上, 高校医院大多数位于学校的围墙以内, 学校的师生员工及内部工作人员较为方便, 而对校外居民来说, 就医则不方便;在人力和经费来源上, 高校医疗机构主要依赖于学校, 医疗设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等的引进医院往往没有自主权, 而学校在考虑和处理人、财、物的问题上往往要从学校整体情况出发, 医疗工作以外的很多因素会对医疗机构建设产生影响;在管理体制上, 高校医疗机构延续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医护人员苦乐不均, 科室不健全, 工作量不满, 安于现状, 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医疗技术经验上, 高校医院的服务群体以高校师生为主, 高校学生重病大病的发生较少见, 医院以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7] , 导致高校医护人员在特殊群体易发病及其他病症的治疗经验和水平存在欠缺;医护人员的收入来源于高校的财政开支, 经费来源单一, 部分项目投入不足。目前, 在国家对社区医疗服务加大投入, 规范管理的情况下, 加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高校医疗机构意义十分重大, 可以使学校医疗机构在上级医疗卫生部门直接指导下开展业务工作, 承担校外社区资源。通过获取国家和学校的双重支持, 改善医疗服务软、硬件条件, 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必将发生质的飞跃。同时, 长期规范的、系统的服务贴近式医疗服务、卫生服务、保健服务也使得学校社区内的居民感受到医院存在的价值和不可或缺性。

3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1 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高校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的区位资源优势, 在医疗卫生区域划分中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8] 。要根据各自特点在各校区、独立学院及家属集中区之间建立社区医疗服务联合体, 通过增设社区门诊及送诊上门等方式, 扩大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开展社区医疗服务, 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但高校医疗机构在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 要注意保护无形和有形资产价值。因为其教育属性及所承担的其他学校医疗、卫生及管理等特殊职能, 以及社区服务仅是高校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部分, 所以在其全面进入社区命名时要包含学校名称, 以利于学校各项卫生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及人员培训

高校医疗机构应根据本校特点, 结合社区服务的新情况,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发挥自己的人员、设备优势, 科学合理的设置服务科室。在医护人员的聘任上, 可以按照服务的人数、范围和效益由高校医疗机构进行自主聘用[9] 。要注意对全科医务人员的选配, 并按政策规定的比例在医护人员中进行全科医生和护士培训[10] , 提升自身全科业务能力, 以达到高校医疗机构面向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同时, 作为学校类基层医院还应当强化急、危、中毒以及心理疾患的专业培训, 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11] 。

3.3 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高校医疗机构要处理好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关系[12] 。在确保校内相应工作顺利完成的同时, 以社会效益为前提,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理念, 通过转变服务方式, 加强综合性、连续性、主动性服务, 合理追求利润。在财务管理上, 学校可将师生资金基本配额按比例每年拨给医院, 由医院自行使用, 增大医院自主权。同时完善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 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等, 进一步提高服务工作水平和效率[13] 。

3.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篇三

【关键词】社区卫生 药学服务 药师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药学服务是药学人员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技术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依从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为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建立,一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轨,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筹划、建设、完善。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已逐渐被广大居民接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药学服务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有其必要性。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疗保险政策逐渐向社区倾斜。以北京为例,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北京社区报销比例将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到社区就医。但是在就医人群中,绝大部分都不懂药理知识,治疗疾病用什么药怎样使用都是由医生决定,病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判断医生用药是否安全有效。[2]开展药学服务有助于满足病人了解自身治疗状况的需求。

社区就诊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2001年4月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标志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3]药物治疗是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大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自身习惯等诸多因素,对药学服务的概念以及合理用药、用药安全等药学服务内容不甚了解;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及易并发疾病,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使用等方面更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关于老年人合理用药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可以减少老年人用药后不良后果,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临床医生的需求

社区临床医生被称为“全科医生”。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在家庭、诊所或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在我国,全科医生要承担承担的责任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全科医生的数量需求也越来越大。2010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从2010开始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倾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缺口很大。社区医疗服务人数少、工作量大使得社区医生无暇针对患者用药安全、注意事项等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工作者中有大部分部分是之前服务在各科室的专科医生转做全科,只有小部分是由医学院校系统培训出的全科医生,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所学知识、专长及时间的局限,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的用药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开展药学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合理用药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弥补社区医疗工作者自身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药学知识服务的不足,切实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于民的职责。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药剂人员的职责

药师,是负责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药师是药物的专家,同时是解答市民大众有关药物问题的最适当人选。药剂师负责监察医生所处方的数种药物中有否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病人的病历、医生的诊断,为病人建议最适合他们的药物剂型、剂量;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时要注意的事项和服用方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部分药师的工作范围在药房窗口,主要工作职责是管理库存、调配处方。无论医院管理人员或是药师本人都认为照方配药,把好药品质量关,就是一个窗口药剂人员的全部工作职责。长期以来在这种模式的束缚下,药师自身的职责已经被弱化。临床药师是药学服务的主体,临床药学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希望药师的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社区药师应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4],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发挥专业专长,为患者切实提供规范、合理、个性化的药学技术服务,与临床医生共同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社区药师有必要走出药房、走进临床、深人社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临床、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学服务。

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剂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而目前我国公众对药师缺乏认识,主要原因是社区药师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药学服务需求

4 开展药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有了飞速发展,社区医疗机构转制、建立、人员配备日趋完善,患者就诊率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就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早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除了需要相关政策扶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社区医疗机构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更多实现其职能,吸引就医人群。利用自身的药学专业人员的专长或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开展药学服务,不断满足患者用药所需,可以说是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医疗模式,使得药学专业人员一展所长;也可以促使社区整合社会中有益资源为己所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世芳,辛大卫,张帆.新形势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定位与发展[J].齐鲁药事,2007,26(10):604-607.

[2] 陶一众,许鸿生.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药学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2004,3(3):39-41.

[3] 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l):29-32.

4.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篇四

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

(一)中心建有全科服务团队支,每支团队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护师组成。以辖区内各居民委作为落脚点和辐射点,通过“中心-居民委-家庭”三站式服务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康复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居委开设简易诊疗及中医、康复适宜技术等服务。与二、三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及执行情况:门诊自开展签约服务以来,开具门诊转诊单转往二、三级医院23人。病房2011年自二、三级医院转入138名病员。

中心大力开展弱势人群服务,提供多项便民利民措施。与辖区内4835名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保健服务体系,每季度由团队公共卫生医生上门为老人提供健康保健服务;根据市、区卫生局和残联要求,做好“残疾人送康复服务”工作。全科团队与辖区内11名有康复需求的各类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服务体系,为每一位残疾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每月为残疾人进行一次康复指导、提供健康教育等服务;为解决社区内独居、行动不便等老年人的看病难问题,中心在卫生服务站开设简易门诊,提供代配送药等服务;同时,积极开展慈善帮困助医活动,做好结核病人减免治疗及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工作。我们的服务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二)慢性病监测和管理方面: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防治,实行社区高血压一、二、三级管理和糖尿病常规和强化管理。

【范文网】

《1》《2》《3》《4》

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活动2次,从而使广大居民从中受益,有效地保证了健康教育有效和可持续性的开展。我们根据每个社区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和健康情况不同,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如根据椒中社区居民委困难户、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残疾人多等“五多”状况,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案,如内容以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保健为主;形式以各社居委为平台开展健康讲座或义诊咨询为主;指导用药以价廉、有效、副作用小的药物为主;同时结合开展免费查血糖、体检和节日送温暖等活动,使居民看到参加健康教育的好处,调动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其结果一些居民主动争先恐后来建立健康档案。如通过开展免费体检活动,可以使辖区内的老年人慢病和残疾居民都能积极参与得到了实惠。中心主任亲自抓健康教育,经常全程参与或做主讲人,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我中心真正做到了每次健康教育要有计划、通知、签到、讲稿或相关材料、图片和总结等五个方面资料。

(四)居民健康档案电子信息录入和纸式档案信息书写情况方面:为了落实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做好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规范化管理的需要,现将我们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如下:

「 1」 「 2」 「 3」 「 4」

(五)传染病方面:传染病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键。今年我中心共报告法定乙类传染病1例次(乙型病毒性肝炎),甲、丙类传染病0例次,无传染病漏报发现,在门诊设立预检、分诊制度,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发现呼吸道发热病人或腹泻病人安排到发热呼吸道门诊或肠道门诊就诊。我院全年开设发热门诊,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今年,老年保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居民赞扬和领导的表扬,但工作中存在观念转变不够,经费、人力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问题。如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内容以慢病老人为主,单独为健康老人偏少,虽然为老年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但是管理不够规范,档案更新率不够。我们会继续努力出色完成老年人保健这项工程。

户籍家庭医生方面:我们社区建立了户籍医生责任负责制,一年来为辖区居民实行了走访和宣传共计参加人数4672人,心理咨询3965人,解答疑问4569,健康处方发放4672份,其他宣传材料4672份,免费测血压4672人次,免费测血糖3577人次。四个家庭团队,共管理约8378户,20637人,管理率90.5%。经过一年家庭医生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一年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对于今后户籍家庭医生工作会更加努力高标准的完成的。

残疾人康复指导方面:在康复室一年来共开展了12次培训,参加人数43人次,共解答疑问516人次,心理咨询486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16份,测血糖365人次,测血压516人次,做心电图516人次,在康复治疗方面我社区会加强管理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

计划生育指导方面:中心为孕产妇组织了培训和相关义诊,共参加人数645人,心理咨询596人次,解答疑问622人次,发放健康处方645份,其他宣传材料189份,测血压638人次,宣传板4块,发放避孕药具398人。

生命统计方面:辖区内死亡人数33人,其中心肌梗死死亡29人,其他原因死亡4人,培训2次,培训人数40次。都建立了殡仪馆火化、派出所调查和走访相关记录,临终关怀了33名患者。本生命统计工作圆满完成了,以后中心会继续高标准完成生命统计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进行清扫卫生29次,发放消毒液4次,消毒7次发放宣传材料和处方570余份,宣传板4块。中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了长效的运作机制和组织领导,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奠好了根基。

今年服务中心更加重视了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建设,加大了经费方面的投入,累计共计花费资金47815元人民币,下一年中心会进一步加大资金经费的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为辖区居民的健康护航。

5.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篇五

一、适用范围 (一)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本标准共设置4章90条,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我评价与改进,并作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评价的依据。

二、标准分类 (一)基本条款。将最基本、最常用、最易做到、必须做好的列为基本条款,适用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推荐条款。在基本条款基础上,针对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推荐条款,以“★”标注。

三、条款分布 章 节 基本条款 推荐条款★ 第一章 功能任务和资源配置 10 1 第二章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6 5 第三章 业务管理 32 2 第四章 综合管理 12 2 合 计 80 10 四、能力结果表达方式(一)结果采用A、B、C、D四档表达方式。

A档:代表“优秀” B档:代表“良好” C档:代表“合格” D档:代表“不合格”(二)评判原则。凡是达到B档“良好”者,必须先达到C档“合格”要求;

凡是达到A档“优秀”者,必须先达到B档“良好”要求。

(三)能力标准的性质结果。

档次 项目 A B C D 结果表述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情况表述 有持续改进 或成效良好 有监管 有结果 有制度 能有效执行 有制度或规章,但未执行 五、能力结果 类别 基本条款(80条)推荐条款(10条)C档 B档 A档 C档 B档 A档 达到 推荐标准 100% ≥60% ≥30% ≥90% ≥60% ≥30% 达到 基本标准 ≥95% ≥50% ≥20% / / / 前置条件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检查结果 机构名称 执业注册第一名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格式为: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符 合 □ 不符合 □ 医疗安全 评价前一年及当年未发生过经鉴定定性为二级及以上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符 合 □ 不符合 □ 机构管理 无对外出租、承包内部科室等行为。

符 合 □ 不符合 □ 目 录 第一章 功能任务与资源配置 1 1.1功能任务 1 1.1.1基本功能 1 1.1.2主要任务 1 1.2科室设置 1 1.2.1临床科室 1 1.2.2医技及其他科室 2 1.2.3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 2 1.2.4职能科室 2 1.3设施设备 2 1.3.1建筑面积 2 1.3.2床位设置 ★ 2 1.3.3设备配置 3 1.3.4公共设施 3 1.4人员配备 3 1.4.1人员配备 3 第二章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4 2.1服务方式 4 2.1.1门急诊服务 4 2.1.2住院服务 ★ 4 2.1.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5 2.1.4转诊服务 5 2.1.5远程医疗服务 ★ 5 2.1.6出诊服务 ★ 6 2.2服务内容和水平6 2.2.1医疗服务 6 2.2.1.1病种(见附件)6 2.2.1.2急诊急救服务 6 2.2.1.3全科医疗服务 7 2.2.1.4中医医疗服务 7 2.2.1.5口腔医疗服务 ★ 7 2.2.1.6康复医疗服务 ★ 8 2.2.2检验检查服务 8 2.2.2.1检验项目 8 2.2.2.2检查项目 9 2.2.3公共卫生服务 9 2.2.3.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9 2.2.3.2健康教育 9 2.2.3.3预防接种 10 2.2.3.4儿童健康管理 10 2.2.3.5孕产妇健康管理 10 2.2.3.6老年人健康管理 10 2.2.3.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11 2.2.3.8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11 2.2.3.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11 2.2.3.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11 2.2.3.11中医药健康管理 12 2.2.3.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2 2.2.3.13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12 2.2.3.14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13 2.2.4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13 2.2.4.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13 2.3服务效果 14 2.3.1服务效率 14 2.3.2满意度 14 第三章 业务管理 15 3.1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 15 3.1.1执业管理 15 3.1.2规范诊疗 15 3.2医疗质量与安全 16 3.2.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16 3.2.1.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6 3.2.1.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6 3.2.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 16 3.2.2.1“三基”培训与考核 17 3.2.2.2住院诊疗质量管理 ★ 17 3.2.2.3首诊负责制度 17 3.2.2.4医疗文书书写管理 17 3.2.2.5血液透析管理 ★ 18 3.2.2.6放射或医学影像管理 18 3.2.2.7临床检验管理 19 3.2.2.8中医管理 19 3.2.2.9康复管理 19 3.3患者安全管理 20 3.3.1查对制度 20 3.3.2危急值报告管理 20 3.3.3患者安全风险管理 20 3.3.4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21 3.4护理管理 22 3.4.1护理组织管理体系 22 3.4.2执行《护士条例》 22 3.4.3临床护理质量管理 23 3.4.4护理安全管理 23 3.5医院感染管理 24 3.5.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24 3.5.2医院感染相关监测 24 3.5.3手卫生管理 24 3.5.4消毒及灭菌工作管理 25 3.6医疗废物管理 25 3.6.1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制度 25 3.6.2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 25 3.7放射防护管理 26 3.7.1放射防护管理 26 3.7.2放射防护设备管理 26 3.8药事管理 27 3.8.1药品管理 27 3.8.2临床用药 27 3.8.3处方管理 28 3.8.4药品不良反应管理 28 3.9公共卫生管理 29 3.9.1公共卫生管理 29 第四章 综合管理 30 4.1党建管理 30 4.1.1党的组织建设 30 4.1.2党风廉政建设 30 4.2人员管理 31 4.2.1绩效考核制度 31 4.2.2人才队伍建设 31 4.3财务管理 32 4.3.1财务管理 32 4.4后勤服务管理 32 4.4.1后勤安全保障 32 4.5信息管理 32 4.5.1信息系统建设 33 4.5.2信息安全 33 4.6行风建设管理 33 4.6.1医德医风建设 34 4.7科研管理 34 4.7.1科研管理 ★ 34 4.7.2培训管理 ★ 35 4.8社区协同和居民参与 35 4.8.1 社区协同 35 4.8.2社会认同 35 4.8.3志愿者服务 35 附件 36 第一章 功能任务与资源配置 1.1功能任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1.1基本功能 【C】 1.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2.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3.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B】符合“C”,并 具有辐射一定区域范围的医疗服务能力。

【A】符合“B”,并 承担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教学、培训工作。

1.1.2主要任务 【C】 1.提供当地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服务。

2.提供适宜技术,安全使用设备和药品。

3.提供中医药服务。

4.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有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5.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6.提供转诊服务,接收转诊病人。

7.提供一定的急诊急救服务。

8.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和技术管理。

【B】符合“C”,并 1.提供住院服务。

2.提供康复服务。

3.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A】符合“B”,并 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1.2科室设置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2.1临床科室 【C】 设置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

【B】符合“C”,并 设置口腔科、康复科、中医综合服务区。

【A】符合“B”,并 至少设立一个特色科室,有一定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

1.2.2医技及其他科室 【C】 设置药房、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B超与心电图室可合并设立)、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供应室(可依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B】符合“C”,并 设置中药房。

【A】 符合“B”,并 承担教学任务的机构,配置操作实训室。

1.2.3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 【C】 包含预防接种室、预防接种留观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等。

【B】符合“C”,并 1.设置听力筛查、智力筛查室。

2.预防接种门诊达到当地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

【A】符合“B”,并 1.增设心理咨询室、健康小屋,预防保健特色科室等。

2.预防接种门诊达到数字化门诊建设标准。

1.2.4职能科室 【C】 设有院办、党办、医务、护理、财务、病案管理、信息、院感、医保结算、后勤管理等专(兼)职岗位。

【B】符合“C”,并 至少设立3个以下职能科室:院办、党办、医务、护理、财务、病案管理、信息、院感、医保结算、后勤管理等。

【A】符合“B”,并 独立设立病案管理科、院感科。

1.3设施设备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3.1建筑面积 【C】 按服务人口数量业务用房面积达标:1400平方米/3—5万人口、1700平方米/5—7万人口、2000平方米/7—10万人口。

【B】符合“C”,并 1.设有病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相关要求增加建筑面积。

2.1—50张床位,每增设1张床位,建筑面积至少增加25平方米。

【A】符合“B”,并 50张床位以上,每增设1张床位,建筑面积至少增加30平方米。

1.3.2床位设置 ★ 【C】 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合理配置,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

【B】符合“C”,并 1.实际开放床位20-50张(含)。

2.根据需要合理设置家庭病床。

【A】符合“B”,并 实际开放床位50张及以上。

1.3.3设备配置 【C】 参照《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要求配备相关设备,配备必要的中医药服务设备。

【B】符合“C”,并 1.配备与诊疗科目相匹配的其它设备。

2.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心电监测仪、远程心电监测。

3.配备一定数量基于信息化的便携式出诊设备和出诊交通工具。

【A】符合“B”,并 空气消毒机、呼吸机、动态心电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仪等设备仪器。

1.3.4公共设施 【C】 1.卫生厕所布局合理。

2.无障碍设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门诊诊室、治疗室、多人病房等区域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私密性保护措施。

4.在需要警示的地方有明显的警示标识。

【B】符合“C”,并 1.厕所达到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

2.候诊椅数量配备适宜,舒适度较好。

3.有必要的采暖、制冷设备。

【A】符合“B”,并 配备使用自助查询、自助挂号、自助打印化验结果报告设备,使用门诊叫号系统。

1.4人员配备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4.1人员配备 【C】 1.达到《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要求的配备。

2.人员编制数不低于本省(区、市)出台的编制标准。

3.卫生技术人员数不低于单位职工总数的80%。

【B】符合“C”,并 1.大专及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比例50%以上。

2.辖区内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师数不少于2人。

【A】符合“B”,并 1.大专及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0%以上。

2.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

3.中级职称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达到35%,至少有1名正高级职称医师。

4.辖区内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师数不少于3人。

第二章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1服务方式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1.1门急诊服务 【C】 1.门、急诊布局科学、合理,流程有序、连贯、便捷。

2.患者就诊方便,有导诊指示线路图,诊室标识清楚,设施设置人性化。

3.能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慢性病管理。

4.急诊服务区域标识醒目。

5.基本急救设备配置和药品配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运行状况好。

【B】符合“C”,并 1.设立咨询服务台、候诊区,开展导诊、分诊服务,提供轮椅、担架等便民设施。

2.能实现挂号、收费、医保结算等一站式服务。

3.在挂号、检验、药房、收费等窗口有针对抢救患者的优先措施。

4.有急诊登记资料,能够对患者的来源、去向及急救全过程进行追溯。

【A】符合“B”,并 1.有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的措施。

2.独立设置急诊科。

3.职能部门对门急诊管理工作有分析评价,持续改进门急诊工作质量。

2.1.2住院服务 ★ 【C】 1.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诊疗。

2.执行留观、入院、出院、转院制度,并有相应的服务流程。

【B】符合“C”,并 1.能为患者入院、出院、转院提供指导和各种便民措施。

2.有部门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并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转诊和出院病人随访。

【A】符合“B”,并 1.能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

2.职能部门对住院诊疗情况有分析评价,持续改进住院诊疗工作质量。

2.1.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C】 1.合理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

2.明确划分家庭医生服务责任区域。

3.明确签约服务包的内容(包含中医药服务)。

4.签订签约服务协议。

5.按照协议提供服务。

【B】符合“C”,并 1.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3.签约居民续约率达到70%以上。

4.每个签约服务团队服务人口不超过2000人。

5.以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

6.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

【A】符合“B”,并 签约居民续约率达到80%以上。

2.1.4转诊服务 【C】 1.至少有1家相对固定的转诊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2.有转诊记录可查。

3.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并落实。

4.接收上级医院下转的疾病恢复期病人。

【B】符合“C”,并 1.转诊机构之间有转诊信息反馈机制。

2.能提供上级医院预约挂号服务。

3.有转诊信息系统。

【A】符合“B”,并 能提供上级医院预约检查、预约住院服务。

2.1.5远程医疗服务 ★ 【C】 1.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

2.配备远程医疗的设施设备,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3.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远程医疗服务。

【B】符合“C”,并 1.不断完善和及时改进设施设备、信息技术。

2.通信网络和诊疗装置维护完好,能接受上级医院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

3.能开展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

【A】符合“B”,并 相关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评价,有记录,对存在的问题有改进措施及成效评价。

2.1.6出诊服务 ★ 【C】 1.制定有出诊服务标准或规范。

【B】符合“C”,并 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出诊服务,有记录。

【A】符合“B”,并 定期对出诊服务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持续改进。

2.2服务内容和水平2.2.1医疗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1.1病种(见附件)【C】 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50种常见病、多发病。

【B】符合“C”,并 1.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60种(含C中50种)常见病、多发病。

2.近3年累计收治住院病种不低于10种。

【A】符合“B”,并 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100种常见病、多发病。

2.2.1.2急诊急救服务 【C】 1.提供急诊服务,具备急救能力,能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和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休克及一般急危重症患者作出初步诊断和急救处理。

2.医务人员应掌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

能够开展清创、缝合、止血、包扎、简易骨折固定(如夹板外固定等)等急救技术。

3.急救药品配备齐全,定期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4.每年至少组织1次急救演练。

【B】符合“C”,并 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等重点病种具备初步识别与处理能力,对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并且在技术、设施方面尽力提供支持。

【A】符合“B”,并 1.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相关部门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

2.医务人员急诊诊疗情况有登记与分析评价,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持续改进急诊服务有成效。

3.掌握胸腔穿刺术、环甲膜穿刺术等技术。

2.2.1.3全科医疗服务 【C】 1.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服务和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2.能进行腹痛、腹泻、发热、贫血、咳嗽等常见症状的初步鉴别诊断。

3.对诊断明确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B】符合“C”,并 1.对诊断明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康复期、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能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2.能完成外科止血、缝合、包扎、骨折固定、转运等处理。

3.提供儿童常见疾病诊疗服务。

【A】符合“B”,并 1.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分析并持续改进。

2.提供眼、耳鼻喉、烧伤等其他临床专科服务。

2.2.1.4中医医疗服务 【C】 1.有中医门诊,诊室具有中医文化氛围。

2.有具备资质的中医师。

3.能辨证施治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

【B】符合“C”,并 1.提供合格的中药饮片,并提供代煎服务。

2.能够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2种以上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3.对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进行中医药健康管理。

【A】符合“B”,并 1.能够积极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方法,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2.定期进行医疗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

2.2.1.5口腔医疗服务 ★ 【C】 1.能对口腔科常见疾病进行识别和初步诊治。

2.能提供口腔预防适宜技术服务。

3.对口腔服务工作有记录。

【B】符合“C”,并 能提供复杂牙拔除术、正畸修复等技术服务。

【A】符合“B”,并 定期进行口腔医疗质量数据分析和持续改进。

2.2.1.6康复医疗服务 ★ 【C】 1.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

2.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师对每个康复患者有明确诊断与功能评估并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3.能开展红外线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中医药治疗,超短波短波治疗,微波治疗,超声波治疗、牵引。

4.有针对康复病人预防二次伤害的预案。

【B】符合“C”,并 1.能开展关节松动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作业疗法等服务。

2.康复治疗计划(含中医药服务)由康复医师(中医师)、治疗师、护士、病人及家属、授权委托人共同落实。

【A】 符合“B”,并 1.能开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运动疗法等。

2.对转入社区及家庭的患者提供转诊后连续的康复训练指导。

3.科室对康复计划落实情况有自查、评价,有改进措施。

2.2.2检验检查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2.1检验项目 【C】 开展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清电解质、血糖检测、ABO红细胞定型、ABO血型鉴定等检验项目(可依托第三方)。

【B】符合“C”,并 开展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淀粉酶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艾滋、梅毒抗体检测(初筛)、Rh血型鉴定等。

【A】符合“B”,并 1.开展心肌损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血气分析、微生物等检测。

2.对中心临床诊疗临时需要,而不能提供的特殊检验项目,可委托上级医院或第三方检测中心等单位提供服务,或机构联合开展服务,但应签署机构之间的委托服务协议,必须有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以及结果回报时限等保证条款。

3.根据临床科室需求,经论证后及时推出新项目。

2.2.2.2检查项目 【C】 1.开展胸、腹部透视、CR摄片、心电图、B超检查。

2.检查设施设备配备符合相关要求,检查项目与临床工作相适应。

【B】符合“C”,并 1.开展DR摄片、彩超。

2.开展心电监测等。

【A】符合“B”,并 开展远程心电监测、动态心电监测、动态血压监测等。

2.2.3公共卫生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3.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C】 1.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3.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遵循国家统一的相关数据标准与规范。

【B】符合“C”,并 1.辖区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5%以上,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70%以上。

2.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

【A】符合“B”,并 1.辖区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90%以上。

2.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与医疗信息互联互通。

2.2.3.2健康教育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辖区健康教育服务。

3.健康教育服务内容符合规范要求。

【B】符合“C”,并 1.健康教育形式和频次达到规范要求。

2.利用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新媒体、新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A】符合“B”,并 1.开展辖区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评估。

2.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以上。

2.2.3.3预防接种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为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开展预防接种服务。

3.预防接种门诊服务流程与冷链管理符合规范要求。

【B】符合“C”,并 1.预防接种证(卡)建证(卡)率达到100%。

2.辖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A】符合“B”,并 1.辖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连续三年及以上未出现预防接种引起的医疗安全事件。

2.2.3.4儿童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0~6岁儿童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儿童家长反馈。

【B】符合“C”,并 1.新生儿访视率达到90%以上。

2.对发现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指导,必要时及时转诊并追踪随访转诊结果。

【A】符合“B”,并 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2.3.5孕产妇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孕产妇反馈。

【B】符合“C”,并 1.早孕建册率、产后访视率分别达到90%以上。

2.对发现有异常的孕产妇及时转诊并追踪随访转诊结果。

【A】符合“B”,并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对发现异常的孕产妇进行指导和处理。

2.2.3.6老年人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健康体检结果及时向居民本人反馈。

【B】符合“C”,并 1.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7%以上。

2.对患病老年人及时治疗或转诊,对发现有异常老年人及时转诊并随访转诊结果。

【A】符合“B”,并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

2.2.3.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反馈。

【B】符合“C”,并 1.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4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

2.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A】符合“B”,并 1.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60%以上。

2.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会诊制度。

2.2.3.8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反馈。

【B】符合“C”,并 1.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3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

2.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A】符合“B”,并 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60%以上。

2.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会诊制度。

2.2.3.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开展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或家属反馈。

【B】符合“C”,并 1.在“应管尽管”基础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

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3.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培训指导、转会诊制度。

【A】符合“B”,并 1.在管患者服药率达到80%以上,其中规律服药率达到45%以上。

2.患者病情稳定率达到80%以上。

2.2.3.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及时转诊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对辖区内常住的肺结核患者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或家属反馈。

【B】符合“C”,并 1.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A】符合“B”,并 1.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达到90%以上。

2.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会诊制度。

2.2.3.11中医药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与0~36个月儿童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中医药健康管理与老年人、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B】符合“C”,并 1.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50%以上。

2.相关服务由中医师及其团队开展。

【A】符合“B”,并 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65%以上。

2.2.3.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

3.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B】符合“C”,并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95%以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达到95%以上。

【A】符合“B”,并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100%。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达到100%。

2.2.3.13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规范开展辖区内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

【B】符合“C”,并 1.实行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零报告制度。

2.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达到95%以上。

【A】符合“B”,并 辖区内连续三年以上无食源性疾病、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不良事件。

2.2.3.14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C】 1.按照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开展或协助开展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

2.具备开展相关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3.建立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

【B】符合“C”,并 1.服务人员熟悉掌握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要求与工作流程。

2.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效果完成任务目标。

【A】符合“B”,并 辖区内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针对的健康危险因素、健康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2.2.4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4.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C】 1.有育龄女性计划生育咨询服务制度与流程。

2.提供基本的宣教资料,放置在侯诊区、诊室、流产后观察室等场所,便于观看或取阅。

3.门诊及病房提供多种形式的避孕节育知识健康教育、咨询和就诊指导。

4.至少有一名兼职咨询服务人员。

【B】符合“C”,并 有相对固定的咨询服务人员,并定期接受培训。

【A】符合“B”,并 提供避孕药具自助发放服务。

2.3服务效果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3.1服务效率 【C】 1.每年至少开展1次服务效率总结分析,并有记录。

2.对诊疗效率有针对措施。

【B】符合“C”,并 1.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不低于16人次。

2.辖区居民年平均就诊人次数不低于1人次。

【A】符合“B”,并 1.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不低于20人次。

2.辖区居民年平均就诊人次数不低于2人次。

2.3.2满意度 【C】 1.定期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包括对机构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的满意度。

2.定期开展职工满意度调查,包括工作环境、绩效分配方案、工作量等。

【B】符合“C”,并 1.有提高职工和居民满意度的具体措施。

2.职工满意度不低于80%。

3.居民满意度不低于80%。

【A】符合“B”,并 1.职工满意度不低于90%。

2.居民满意度不低于90%。

第三章 业务管理 3.1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1.1执业管理 【C】 1.执行医疗技术准入及监督管理相关制度。

2.执行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相关规定。

【B】符合“C”,并 1.在机构醒目位置公布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接受社会与公众监督。

2.职能科室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监管有记录。

【A】符合“B”,并 对科室诊疗活动进行全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1.2规范诊疗 【C】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

2.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知识更新及时。

【B】符合“C”,并 1.设立专门职能科室,有专人负责管理和考核。

2.根据医学发展和本院实际,及时补充完善诊疗规范。

【A】符合“B”,并 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评价、分析和反馈,持续改进。

3.2医疗质量与安全 3.2.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2.1.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C】 1.成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图,中心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2.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3.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B】符合“C”,并 1.对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

2.对科室质量与安全进行定期检查,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数据分析质控有效。

3.2.1.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C】 1.有完善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有明确的核心制度。

2.有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

3.有医疗质量管理的考核体系和管理流程。

4.有机构及科室的相关培训制度,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

【B】符合“C”并 1.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能覆盖机构医疗全过程。

2.利用多种形式对医疗质量控制结果及成效进行反馈通报。

【A】符合“B”,并 1.定期修订和及时更新制度。

2.对方案执行、制度落实有监督、检查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明显。

3.2.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2.2.1“三基”培训与考核 【C】 1.有各专业、各岗位“三基”培训及考核制度。

2.有针对不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内容、要求、重点和培训计划。

3.有与培训相适宜的培训设施、设备及经费保障。

【B】符合“C”,并 1.落实培训及考核计划,在岗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90%。

2.有指定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实施。

【A】符合“B”,并 在岗人员参加“三基”考核合格率≥90%。

3.2.2.2住院诊疗质量管理 ★ 【C】 1.住院诊疗活动的医疗质量管理是在科主任领导下完成,实行分级管理。

2.对卫生技术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

【B】符合“C”,并 有院科两级的诊疗质量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住院诊疗质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3.2.2.3首诊负责制度 【C】 1.建立首诊负责制度,有首诊处理流程。

2.制定转科、转院程序和流程。

【B】符合“C”,并 1.各科医务人员应知晓和掌握首诊负责制度和处理流程。

2.首诊负责制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完全落实。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落实情况有评价,持续改进。

3.2.2.4医疗文书书写管理 【C】 1.有医疗文书书写相关的管理制度。

2.医务人员知晓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管理制度。

3.医疗文书书写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4.规范填写居民健康档案,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

【B】符合“C”,并 2.定期开展病历展评,将病历质量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并有反馈。

【A】符合“B”,并 医疗文书书写合格率不低于90%。

3.2.2.5血液透析管理 ★ 【C】 1.符合《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等要求。

2.建立健全血液透析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血液透析室进行监督管理。

【A】符合“B”,并 对血液透析工作开展定期评估并持续改进。

3.2.2.6放射或医学影像管理 【C】 1.通过医疗机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并在校验期内,工作场所符合《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2.提供医学影像服务项目与中心功能任务一致,能满足临床需要。

3.有明确的服务项目、时限规定并公示,普通项目当日完成检查并出具报告。

4.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与流程健全合理(如无执业医师审核报告,可开展远程影像诊断审核流程)。

【B】符合“C”,并 1.各类影像检查统一编码,实现患者一人一个唯一编码管理。

2.科室每月对诊断报告质量进行检查,总结分析,落实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医生工作站可以调阅,至少可实现近1年在线查询。

2.有针对对比剂过敏反映的培训和演练记录,并记录过敏反应的不良事件。

3.2.2.7临床检验管理 【C】 1.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

2.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3.检验科质量控制相关制度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健全。

4.检验报告单格式规范、统一,有书写制度。

【B】符合“C”,并 1.开展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2.能定期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工作。

3.科室有专门人员定期自查、反馈、整改。每年至少一次向临床科室征求对项目的合理性意见。

【A】符合“B”,并 1.微生物检验项目对医院感染控制及合理用药提供充分支持。

2.有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落实整改措施,持续改进。

3.2.2.8中医管理 【C】 1.有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并落实。

2.根据中医特色,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与教育活动,并有相关记录。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本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4.按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书写医疗文书。

【B】符合“C”,并 科室内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评价、分析、反馈,质量持续改进有成效。

3.2.2.9康复管理 【C】 1.有规范的康复治疗工作制度、诊疗规范与操作规程。

2.有康复科(室)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

3.有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

4.有具备康复资质的治疗师、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

【B】符合“C”,并 1.对转入社区及家庭的患者提供转诊后康复训练指导,保障康复训练的连续性。

2.科室对落实情况有自查、评价、分析、反馈、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评价、分析、反馈,康复治疗质量持续改进。

3.3患者安全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3.1查对制度 【C】 1.有规章制度或程序规范各科室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对方法正确。

2.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就诊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3.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有制度规定。

4.至少同时使用包括姓名在内的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出生日期、年龄、性别、床号、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5.重点科室及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B】符合“C”,并 1.完善关键流程中对就诊者的识别措施。

2.对就诊者住院病历身份实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医保卡编号或身份证号码等。

【A】符合“B”,并 1.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急诊、手术室)病人使用条码管理。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有监管、反馈和改进措施。

3.3.2危急值报告管理 【C】 1.有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2.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医学影像部门、心电图检查等)有“危急值”项目表。

3.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和工作流程。

【B】符合“C”,并 1.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有记录。

2.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更新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

【A】符合“B”,并 相关职能部门每年至少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一次评估。

3.3.3患者安全风险管理 【C】 1.有防范患者跌倒的相关制度,并体现多部门协作。

2.有患者跌倒等意外事件报告相关制度、处置预案与工作流程。

3.主动告知患者跌倒风险及防范措施并有记录。

【B】符合“C”,并 1.中心内有防止跌倒、烫伤等安全措施。

2.对患者安全风险质量监控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A】符合“B”,并 定期分析患者意外事件,持续改进,降低事件发生率。

3.3.4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C】 1.有医务人员履行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2.医务人员知晓重点环节,邀请患者或其家属主动参与患者安全管理。

3.宣传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B】符合“C”,并 1.专业人员向患者提供安全用药咨询。

2.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了解针对病情的可选择诊疗方案。

【A】符合“B”,并 1.有数据证实“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取得的成效。

2.职能部门对患者参加医疗安全活动有定期的检查、总结、反馈,并进行整改。

3.4护理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4.1护理组织管理体系 【C】 1.有在主任(或副主任)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定期专题研究护理管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2.按照标准配置护理管理岗位和人员,岗位职责明确。

3.有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计划,与机构总体发展规划和护理发展方向一致。

4.相关人员知晓规划、计划的主要内容。

【B】符合“C”,并 1.落实岗位职责和管理目标,对各层次护理管理人员有考核。

2.有效执行计划并有总结。

【A】符合“B”,并 有对规划和计划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追踪分析,达到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3.4.2执行《护士条例》 【C】 1.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制定相关制度,实施护理管理工作。

2.建立和完善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标准。

3.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有工作方案与具体措施。

4.依法执行护士准入管理。

【B】符合“C”,并 1.护理部门对《护士条例》执行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2.护理部门能够按照临床护理工作量对全院临床科室护士进行合理配置和调配 【A】符合“B”,并 1.对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

2.开展延续性护理和个案管理。

3.4.3临床护理质量管理 【C】 1.依据《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制定分级护理制度,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2.护士掌握分级护理的内容,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

3.有定期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制度。

【B】符合“C”,并 1.依据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措施,并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授权委托人了解患者病情及护理的重点内容。

2.科室对分级护理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职能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整改建议。

2.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成效及结果。

3.4.4护理安全管理 【C】 1.制定并落实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2.有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及演练。

3.严格执行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

(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查药品的有效期,配伍禁忌,查药品有无变质、浑浊,查药品的安瓿有无破损,瓶盖有无松动。七对: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B】符合“C”,并 1.护士熟练掌握常见技术操作及并发症预防措施及处理流程。

2.职能部门定期进行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成效评价,持续改进。

3.5医院感染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5.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C】 1.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3.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工作规划和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

4.有针对各级各类人员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计划和内容。

5.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职责并履行。

【B】符合“C”,并 1.有对中心、科室两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每月召开专题会。

2.对上级管理部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调整完善工作计划和内容。

【A】符合“B”,并 对医院感染管理定期评估,对存在问题有反馈及改进措施,并持续改进。

3.5.2医院感染相关监测 【C】 1.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和监测设施配备符合要求。

2.有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监测的目录/清单,开展感染发病率监测,符合(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有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并落实。

4.对感染高风险科室及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措施。

【B】符合“C”,并 1.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对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与反馈。

2.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与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

【A】符合“B”,并 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水平持续改进,并有成效。

3.5.3手卫生管理 【C】 1.定期开展手卫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有记录。

2.手卫生设施种类、数量、安置的位置、手卫生用品等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WS/T313-2009)。

3.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有中心、科室两级对手卫生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整改措施。

2.随机抽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70%,洗手方法正确率≥70%。

【A】符合“B”,并 随机抽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80%,洗手方法正确率≥80%。

3.5.4消毒及灭菌工作管理 【C】 1.有满足消毒要求的消毒设备、设施与消毒剂(可依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2.定期对有关设备设施进行检测、对消毒剂的浓度和有效性等进行监测。

3.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重点部门消毒与隔离工作制度和落实措施,并执行。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医用耗材、消毒隔离相关产品的采购质量有监管,对设备设施及消毒剂检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有总结、反馈,及时整改。

2.有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有清洗消毒及灭菌监测程序、规范及判定标准。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和相关部门对持续改进的情况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记录。

3.6医疗废物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6.1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制度 【C】 1.有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2.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工作,上岗前经过培训。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制度与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开展监管,并有记录。

【A】符合“B”,并 根据监管情况,对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追踪与成效评价,有记录。

3.6.2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 【C】 1.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并与生活垃圾分开存放,医疗废物的处理符合《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要求,有运行日志。

2.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转正常,有运行日志与监测的原始记录。

3.无环保安全事故。

【B】符合“C”,并 定期开展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的培训,并有记录。

【A】符合“B”,并 1.医疗废物全部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集中进行处置。

2.定期对污水进行相关监测,并达标。

3.有根据监管情况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得到落实。

3.7放射防护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7.1放射防护管理 【C】 1.有中心领导及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2.职能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熟悉有关规定,能够履行相关制度和岗位职责。

3.每年一次对放射设备及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并达标,有警示标志。

4.制定工作人员和受检人员放射防护制度并配备相应设施。

5.每90天至少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1次个人剂量监测。

【B】符合“C”,并 有根据监管情况进行改进的措施并得到落实,有记录。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设备、操作人员的放射剂量检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及时反馈和整改。

3.7.2放射防护设备管理 【C】 1.有保障设备使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

2.对设备实行统一保养、维修、校验和强检。

3.有设备使用情况的登记资料,信息真实,完善,准确。

【B】符合“C”,并 1.操作人员能执行日常保养和维护。

2.有放射医学设备故障维修情况的分析报告,用于指导设备的规范使用。

【A】符合“B”,并 有根据放射装置使用监管情况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得到落实。

3.8药事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8.1药品管理 【C】 1.设立药事与药物治疗管理组织,有相应工作制度。

2.有药品采购供应管理制度与流程,有药品贮存相关制度并执行。

3.疫苗的流通、储存、领发、登记及使用等符合有关规定。

4.药品库存量及进出量、调剂室库存量及使用量定期盘点、账物相符。

5.中药饮片相关管理制度健全,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煎煮等符合相关规定。

6.有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有关规定并执行。

【B】符合“C”,并 1.实行药品采购、贮存、供应计算机管理。

2.根据药品用量金额评估药品储备情况,药品储备适宜,与医院用药相衔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药品供应、质量和数量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3.8.2临床用药 【C】 1.临床药物治疗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相关规定。

2.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B】符合“C”,并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2.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有临床用药监控体系,有干预和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监测与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成效。

3.8.3处方管理 【C】 1.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制定本单位处方管理实施细则,对注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权、医嘱或处方开具等有明确要求。

2.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制定处方点评制度并实施。

3.每月至少抽查50张门急诊处方(含中医饮片处方)进行点评。

【B】符合“C”,并 1.处方评价结果纳入质量考核目标,实行奖惩管理。

2.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并有记录可查。

【A】符合“B”,并 有案例证实,根据点评结果,落实整改措施,持续促进合理用药。

3.8.4药品不良反应管理 【C】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

2.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并有记录。

3.制定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处理办法和流程,并按规定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符合“C”,并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奖惩措施。

2.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数据库或台账。

【A】符合“B”,并 对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分析,有整改措施。

3.9公共卫生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9.1公共卫生管理 【C】 1.明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科室和责任人,有工作计划和总结。

2.制定本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方案。

3.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4.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如实完整报送相关服务数据。

【B】符合“C”,并 1.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内容充实、有分析评价。

2.开展居民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和获得感。

【A】符合“B”,并 针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并跟踪管理。

第四章 综合管理 4.1党建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1.1党的组织建设 【C】 1.成立党的组织,按期换届。

2.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要求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党建述职,认真开展党的各类主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3.严格落实党务公开,按时足额缴纳党费。

【B】符合“C”,并 1.实现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

2.定期组织开展党建主题日活动,有活动记录和照片。

【A】符合“B”,并 党的基层组织获得县(区、市)级及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或支部内党员获得县(区、市)级及以上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4.1.2党风廉政建设 【C】 1.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岗位风险分级和监管等制度。

2.定期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廉政警示教育活动。

3.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反对“四风”。

4.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

【B】符合“C”,并 重点风险岗位制度完善、有监督机制,提醒管理常态化。

【A】符合“B”,并 党风廉政建设获得县(区、市)级及以上相关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4.2人员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2.1绩效考核制度 【C】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考核、培训、继续教育等。

2.有基于医德医风、服务质量和数量并综合考虑岗位、技术、资历、风险和政策倾斜的绩效考核方案。

3.绩效考核公平、公开、公正,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

【B】符合“C”,并 1.绩效分配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重点工作岗位倾斜,合理拉开差距。

2.对绩效考核方案动态调整,考核公平合理。

【A】符合“B”,并 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绩效考核。

4.2.2人才队伍建设 【C】 1.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培养发展计划。

2.每年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至少1名)到区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

3.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新员工须经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后方可上岗。

【B】符合“C”,并 1.人才梯队建设合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发展需要,按规定选派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参加住院规范化培训或助理全科医生培训。

2.在岗人员按照规定完成医学继续教育要求的相应学分,学分达标率≥ 80%。

【A】符合“B”,并 1.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2.在岗人员按照规定完成医学继续教育要求的相应学分,学分达标率≥90%。

4.3财务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3.1财务管理 【C】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

2.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收费价格透明。

3.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固定资产明细目录,台账完整,账物相符。

4.财务人员配置到位,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机构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报账员。

【B】符合“C”,并 1.认真执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预算,定期进行经济(财务)运行分析,有分析报告。

2.有内部监督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定期开展财务管理制度培训。

【A】符合“B”,并 有定期财务管理总结分析报告,持续改进财务工作。

4.4后勤服务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4.1后勤安全保障 【C】 1.有水、电、气、电梯等后勤保障的操作规范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明确的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

2.水、电、气供应的关键部位和机房有规范的警示标识,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3.制定耗材、物资和设备采购计划,加强后勤物资管理。

【B】符合“C”,并 1.有节能降耗、控制成本的措施和目标,并落实到相关科室。

2.有后勤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A】符合“B”,并 根据演练效果和定期检查情况,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

4.5信息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5.1信息系统建设 【C】 1.制定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制度。

2.设置信息化管理专(兼)职机构或人员。

3.建立财务、药房、门诊、住院、检验、放射等信息系统,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需求。

4.定期召开信息化建设专题会议,建立信息使用与信息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B】符合“C”,并 1.机构内医疗、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检查检验等信息互联互通。

2.信息系统支持运行、管理、监管及签约服务等业务。

【A】符合“B”,并 1.信息系统支持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的开展。

2.系统具备临床决策支持功能。

3.建立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部署在区县级及以上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4.5.2信息安全 【C】 1.有加强信息安全的相关制度。

2.有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具有防灾备份系统,实现网络运行监控,有防病毒、防入侵措施。

3.有信息网络运行、设备管理和维护,系统更新、增补记录。

【B】符合“C”并 信息安全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病人隐私。

【A】符合“B”并 1.有信息安全运行应急演练。

2.具有防灾备份系统。

4.6行风建设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6.1医德医风建设 【C】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医德考评公示制度。

2.医德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晋职晋升、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等衔接。

3.设置投诉电话或举报箱,及时处理群众投诉。

【B】符合“C”,并 医德医风建设有成效,对优秀科室及先进个人,制定宣传、表彰、奖励措施并落实。

【A】符合“B”,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风建设有成效,相关工作得到县(区)级及以上政府相关部门表彰。

4.7科研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7.1科研管理 ★ 【C】 建立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B】符合“C”,并近3年至少承担1项科研课题。

【A】符合“B”,并 注重课题研究结果产出和转化。

4.7.2培训管理 ★ 【C】 1.作为地市级培训基地。

2.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制度,有培训计划、大纲、总结等。

3.开展了相关培训。

【B】符合“C”,并 1.作为省级培训基地。

2.开展了相关培训。

【A】符合“B”,并 1.作为国家级培训基地。

2.开展了相关培训。

4.8社区协同和居民参与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8.1 社区协同 【C】 与街道、民政、公安、教育、残联、老龄办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B】符合“C”,并 与街道和社区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制定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定期总结。

【A】符合“B”,并 1.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相互配合。

2.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推进医养结合。

4.8.2社会认同 【C】 定期邀请社会监督员对机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

对监督组织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整改。

【B】符合“C”,并 年内服务投诉处理有登记,处理结果记录完整、清楚。

【A】符合“B”,并 被社会各界认同,受到媒体等关注和正面宣传,得到各级各类表彰。

4.8.3志愿者服务 【C】 建立志愿者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B】符合“C”,并 开展志愿者相关培训工作。

【A】符合“B”,并 通过组织慢性病患者俱乐部、患者同伴教育、自助健康体检等活动,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

附件 医疗服务推荐病种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基本病种(66种)(一)内科(26种)高血压病(I10.x0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I25.103)、先天性心脏病(Q24.900)、心肌炎(I51.400)、脑卒中(I64.x00)、眩晕综合征(H81.901)、偏头痛(G43.900)、急性气管炎(J04.100)、支气管炎(J40.x00)、肺炎(J18.900)、肺气肿(J43.90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27.90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06.900)、腹泻(K52.916)、胃肠炎(A09.901)、结肠炎(A09.902)、胆囊炎(K81.900)、泌尿道感染(N39.000)、急性肾小球肾炎(N00.902)、糖尿病(E14.900)、高脂血症(E78.500)、贫血(D64.90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G45.900)、带状疱疹(B02.900)、皮炎(L30.900)、肺结核(A16.200)。

(二)外科(17种)阑尾炎(K37.x00)、腹痛(R10.400)、胆管结石(K80.500)、泌尿系结石(N20.900)、腹股沟疝K(40.900)、睾丸鞘膜积液(N43.301)、痔(I84.900)、便秘K(59.000)、肛周脓肿(K61.001)、前列腺增生(N40.x00)、头部外伤(S09.900)、骨折(T14.200)、椎动脉型颈椎病(M47.001+)、肩周炎(M75.001)、关节炎(M13.900)、腰肌劳损(M54.505)、腰椎间盘突出(M51.202)。

(三)妇产科(7种)女性盆腔炎(N73.902)、宫颈炎性疾病(N72.x00)、急性阴道炎(N76.000)、子宫内膜炎(N71.902)、输卵管炎(N70.904)、卵巢炎(N70.903)、助产单胎分娩(O83.900)。

(四)眼、耳鼻咽喉科(10种)结膜炎(H10.900)、急性鼻咽炎(J00.x00)、急性鼻窦炎(J01.900)、鼻出血(R04.000)、急性扁桃体炎(J03.900)、急性咽喉炎(J06.000)、急性咽炎(J02.900)、疱疹性咽峡炎(B08.501)、中耳炎(H66.900)、非化脓性中耳炎(H65.900)。

(五)口腔科(6种)龋齿(K02.900)、急性牙周炎(K05.200)、牙列部分缺失(K08.104)、化脓性牙龈炎(K05.101)、口腔粘膜溃疡(K12.109)、口腔炎(K12.112)。

6.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篇六

以下所指的医疗事故:包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或医院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后确认的医疗事故。

以下所指的医疗赔偿:包括法院对医疗事故的最终判罚,或医患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的一次性赔偿方案。

以下所指的责任方:包括造成医疗事故的科室及个人。

一、医疗事故或医院与患方经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所发生的医疗赔偿一旦确定,先由医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对其进行技术事故还是责任事故的鉴定,再以此为标准作出相应的处理。

1.对造成技术事故的责任方,经济处罚按照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实施细则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执行。行政处罚为当事人在晋级、评优及科室评先进方面受到影响。若一个中出现两次以上技术事故者,则由科室上报到院办公会,由院办公会讨论决定具体处理办法。

2.对造成责任事故的责任方,经济处罚按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实施细则

第四章第十四条第七款执行,原则上由当事人个人承担较大比例,行政处罚由院办公会讨论决定。

二、对存在医疗纠纷,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等,责任方的经济赔偿参照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细则第四章第十四条第七款执行,同时要在晋级、评优及科室评先进方面受到影响。

三、对科室内部圆满解决的医疗纠纷,院里不再追究责任。

7.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篇七

为全面履行社区卫生服务职能, 提高服务意识, 强化服务内涵, 提升服务水平, 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家庭医生”的目标, 我中心在学习借鉴上海、武汉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从2012年5月开始, 以平湖、营盘两个居委会为试点, 开展了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工作。通过半年的实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过分析, 我们体会到:群众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有较强烈的需求, 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尤其在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全面履行服务职能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 由于人员、政策、认知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全面推开有一定难度, 需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1 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1.1 基本情况。

平湖、营盘两个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 其中常住人口2.56万人, 最远距离本中心1.5公里, 没有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公共卫生服务由本中心承担。

1.2 团队组成。

在全中心范围内确定了15名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自愿参加社区服务、具备全科医生或社区护士资质的人员, 组建五支家庭医生团队, 每支团队由三人组成, 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各一名, 其中至少有一人具备中级职称。在人员分工上, 全科医生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慢病随访和转诊转介, 社区护士主要负责建立纸质档案和协助随访, 公共卫生人员负责网络录入、与服务对象的联系等。

1.3 服务内容。

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健康管理、转介转诊服务。具体为:熟悉辖区慢性病发病情况;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随访服务;结合居民的健康问题,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 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对签约家庭充当就医顾问, 提供健康咨询、预约专家、协助转介转诊等服务。

1.4 工作方法。

团队人员均不脱离原来的工作和岗位,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积极开展社区服务。转变以往的服务模式, 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预约就诊、集中体检等多种形式按需服务;实行团队长负责制, 时间自行安排, 原则上家庭医生每周到社区工作不得少于2次。1.5劳务报酬及绩效考核。家庭医生团队实行定额补助, 按照服务数量, 经考核后发放补助。团队长负责统计工作量, 初步检查建档质量和随访的真实性, 中心考核领导小组每月抽取所建档案的10%进行回访, 主要考察真实性及满意度, 按照得分情况发放补助资金。

2 取得的成效

2.1 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有效提高。

通过开展家庭医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加强, 大大提高了健康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运用率;强化重点人群的管理, 提升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的规范管理率, 对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率也明显提升。今年尚处于探索期, 在服务数量上没有作硬性规定, 但对服务质量提出较高要求, 要确保服务对象满意。半年来, 家庭医生团队共建立健康档案480份, 从中筛选高血压62人, 规范管理62人;筛选糖尿病20人, 规范管理20人;开展老年人体检210人;孕产妇、新生儿随访60人次。对所有管理的对象均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 其中慢性病人还建立了随访表和管理手册, 纸质、电子档案相符率达90%以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有效提高。

2.2 群众满意度显著增强。

目前家庭医生签约的有110人, 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基本属于弱势群体, 他们对这种免费、优质、主动、连续的服务模式十分欢迎, 家庭医生同服务对象建立了朋友式的医患关系, 让居民有“受宠若惊”之感, 普遍对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感到满意, 经调查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 在和谐了医患关系的同时更提升了中心形象。

2.3 居民认同程度不断提升。

在家庭医生服务开展之初, 部分居民由于对这种服务模式不理解、不信任, 心存戒备, 我们本着“知情、自愿”的原则, 不勉强, 而是通过对已签约的成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以此吸引和带动其他人员加入到签约服务中来。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遇到签约服务对象带其他人员来主动找家庭医生签约的现象。

2.4 公共卫生全员化水平稳步推进。

通过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 临床医务人员逐步转变观念, 意识到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 光靠传统的坐堂行医已经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必须向为居民提供家庭健康管理服务转化, 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意识逐步增强, 且通过培训与实践, 临床医务人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 建档、慢病随访的质量不断提高。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 人员时间不足。

按照一支团队最多管2000人计算, 仅仅平湖、营盘这两个居委会就至少需要20只团队。目前人员明显不足, 且工作时间无保障, 团队成员平时工作任务繁重, 既要保障日常工作, 又要高质量地完成建档、随访等任务, 时间和精力均有限, 感到力不从心。

3.2 技术能力不足。

中心现有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均是通过参加转岗培训取得的资质, 团队成员对家庭医生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比较陌生, 从学习了解到掌握应用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3.3 居民认同程度不够。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在本地属于新生事物, 群众对这项工作不了解、不信任, 还存在戒备、防范心理, 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3.4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家庭医生服务还没有提供资金保障, 对提供服务的机构来讲, 承担家庭医生服务是没有直接经济收入、只有支出的, 存在“服务越多、亏的越多”的事实, 如果没有政策支持, 势必影响持续发展。

3.5 医疗安全存在隐患。

目前对服务双方的权力、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 对服务的内容、存在的风险也没有政策法规可依, 在当前医疗环境复杂、对医方不利的情况下, 为规避医疗风险, 家庭医生不愿、也不敢上门开展诊疗服务, 制约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纵深发展进程, 如何保障医疗和服务安全亟待出台政策依据。

4 体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 以及医改的深入推进, 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已成大势所趋。我们对居民的需求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40%的居民当场签约;20%有签约意向, 但比较谨慎, 处于观望态度;20%认为无所谓;20%拒签。从结果看, 居民对家庭医生是有需求的, 特别是已经拥有了家庭医生的这部分人员, 普遍对家庭医生的信任、依赖程度较高, 从而证明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景是广阔的。通过半年的实践探索, 本人认为要稳妥、可持续性推进家庭医生服务, 需要从以下方面积极努力。

4.1 争取政策支持, 提供保障机制。

要呼吁出台有关家庭医生服务的法律法规, 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服务方式、内容、规范等多方面提供政策依据, 明确家庭医生的执业范围和权利责任, 保障家庭医生合法权益, 规避医疗风险, 保证医疗安全, 促进家庭医生服务持续发展。

4.2 鼓励全员参与, 保障工作时间。

配齐人员和保障时间是做好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在目前全科医生、社区护士总量不足的情况下, 不仅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要参加, 也应该动员二级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参加, 增强技术力量, 保障工作时间, 提高服务水平。

4.3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创新机制, 探索适宜的工作方法:可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加强与社区网格员的联系, 实行协同服务的模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加强培训, 提升能力:家庭医生服务对象涉及面广, 既有健康人群也有患者, 培养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家庭医生, 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必要举措, 可采取强化培训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4.4 分类稳步推进, 不宜苛求数量。

根据居民对健康服务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级管理, 对暂时不愿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 加强宣传, 每一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 了解其服务需求变化;对有需求时才愿接受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 发放家庭医生联系卡, 以便其有需求时可随时与团队成员联系;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 以主动服务为主, 针对不同类别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医生服务。优先严格保障服务质量, 不宜盲目苛求服务数量。

4.5 加强绩效考核, 落实工作待遇。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加强绩效考核, 要充分考虑签约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因素, 合理落实家庭医生报酬, 真正体现劳务价值, 提高工作积极性。

4.6 广泛开展宣传, 提高群众知晓率。

8.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篇八

【关键词】 360°健康管家;社区卫生服务;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报告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为居民提供及时、连续、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根据“保证基本医疗、惠及人民群众”的原则,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以社会效益为主。实行低廉、可及的卫生干预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的目标。从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东兴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调查,了解辖区居民健康状况,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开展360°健康管家服务,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实施步骤与方法

1 360°健康管家服务实施步骤

1.1 我院从2009年12月开始,首先制定了360度健康管家服务工作方案和360度健康管家服务工作制度,明确指导思想。成立360°健康管家领导小组、技术管理小组和服务管理小组,确立服务宗旨、服务口号、服务内容和标准。

1.2 制定领导小组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工作目标、落实保障措施。

1.3 根据质量考核标准,落实质量考核机制,实施绩效考核。

1.4 建立健康服务热线、服务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

2 360°健康管家八项服务内容

2.1开展“心手相连,彰显亲情”结对帮扶服务。与慢性病患者结对为帮扶对象,提供亲情化的卫生服务,定期进行随访,每年免费健康体检一次。

2.2 “足不出户,尽享健康”健康快车服务。电话预约和咨询,送医送药上门,及时的健康知识短信、在线答疑解惑等服务。

2.3 “相约健康,享受人生”知识讲堂服务。每周为居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次;每月出版卫生保健知识专题宣传版报1期。

2.4 “母亲安全,婴儿健康”母婴保健服务。进行孕妇、产妇保健:免费为辖区孕妇、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以及产前定期检查等医疗保健服务和胎儿保健、新生儿保健。

2.5 “健康成长,快乐儿童”儿童保健服务。为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的进行矫治;儿童常见心理行为疾病的诊断与矫治;儿童智力、个性、气质测试;早期教育及康复训练;学习困难与干预;儿童智力测查;高危儿随访;微量元素及骨密度测试;儿童视力检查,弱视、斜视及屈光不正的诊治等。免费为辖区3岁前儿童定期体检。

2.6 “和谐伴侶,幸福人生”婚育指导服务。进行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卫生咨询;婚前医学检查,母婴保健指导。

2.7 “安康长寿,夕阳更红”关爱老人服务。老年人日常保养与健康、常见疾病预防指导、饮食健康指导、心理卫生保健、常用药物指导等。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健康体检一次。

2.8 “美丽心灵,沟通无限”心理咨询服务。青少年问题心理咨询、成人问题心理咨询、等心理咨询指导。

3 实施方法

3.1 从2009年12月开始,我院360度技术团队首先对东兴8个社区5000多户居民进行入户调查,了解辖区居民健康状况,为真正落实“360度健康管家”服务进社区,根据“360度健康管家”服务项目,“360度健康管家”工作团队走街串巷,深入社区,上门入户调查了辖区内近5000户居民,摸清辖区居民健康状况,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3.2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慢性病人建立结对帮扶档案,定期上门访视、义诊、送医送药。同时,每周定期派出医务人员到社区进行义诊,居民可以在社区内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3.3 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定期进入社区免费为居民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每周在院内开设健康大讲堂。

3.4为辖区困难户儿童、体弱儿建立服务档案,进行生长发育评价监测、营养指导和日常生活上的指导帮助;为辖区需早期健康干预的儿童提供康复治疗;3.5免费为辖区居民测血压、检测微量血糖、检测血脂;免费为辖区3岁前儿童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等。

3.5“360度健康管家”开通了“3836930”心理健康热线和“3860138”儿童保健热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为群众分忧解难。

4 加强保障措施,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监管和考核。

4.1加强领导和管理,院长书记带头抓落实,制定职责、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同时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

4.2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监管和考核。将“360度健康管家”的8项服务内容纳入医院目标管理考核,对其任务指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每月进行考核评估,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挂钩。“360度健康管家”工作与医务人员晋级、晋升和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者,在职称评定、工资奖励、先进个人的评定及科研审报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成绩突出、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5 实施效果

5.1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360度健康管家”团队深入社区共进行了183次的义诊活动,服务居民群众6万多人次。

5.2随访老年人、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共37892人次,与198名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慢性病人建立结对帮扶档案。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为60%以上老年人(65岁以上)和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健康档案的管理率达到65%,高血压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达到86%,糖尿病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达到82%。

5.3 举办健康教育讲座312期,参加人数达11532人次;每周开设周六健康大讲堂,累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健康处方10万多份,出版了118期健康专栏;

5.4 与8名困难户儿童、体弱儿建立服务档案,经常进行生长发育评价监测、营养指导和日常生活上的指导帮助;为辖区需早期健康干预的儿童146人提供康复治疗,对27人给予减免医疗费等优惠服务。

5.5免费为辖区居民诊治、测血压、血糖66913人次,;优惠检测血脂986人次;免费发放药品1万多元。为社区居民减免让利医药费10万元。免费为老人、留守儿童进行营养监测、为辖区3岁前儿童健康体检10528人次人次。

5.6 在广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查中,我院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质量评分名列全区前茅。自治区社区卫生健康教育专题检查获得满分,名列全区第一名。

5.7 至2012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施条件、队伍建设、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居民可以在社区内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比例增加。

5.8 360°健康管家服务开展以来,360°健康管家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了及时、贴心、全方位、零距离的“360度健康管家”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居民群众和政府的赞赏,群众的综合满意率达到95%。

6 结论

上一篇:小学品社命题说明下一篇:用如果造一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