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小学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2024-08-04

砚山小学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精选9篇)

1.砚山小学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篇一

白碗窑镇小学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教育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是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对于学校来说极为重要。

完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

要建立多渠道、分层次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一是坚持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师德教育制度。岗前培训是指对引进的新教师,进行培训,严格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岗位培训主要针对年轻教师,除专业进修外,坚持请名师作师德方面的报告。二是通过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加强教师的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三是加强对师范类专业学生教书育人意识的培养。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四是把师德教育作为每年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五是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者和师德骨干队伍培训制度。

形成师德宣传和激励机制

建立师德教育体系,扩大师德宣传覆盖面,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把师德和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加以宣传和推广。

对师德高尚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者,在教师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尊重教师教书育人的劳动成果;对学生辅导员队伍给予特殊的关注,积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强化师德考核和监督机制

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先等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建立“师德不良劝诫”制度等。

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学校通过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互评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加强责任监督;在课堂教学评估中,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状况进行广泛评议,使学校把握每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校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担任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督导员。

形成工作合力和思想认同机制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形成学校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师德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各级党组织从政治上关心教师、业务上支持教师、生活上帮助教师,使广大教师从内心深处形成“追求卓越,追求优秀”的积极认同,真正做到:

志存高远,爱国爱教。教师要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不只是受教育的对象,他们首先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有权接受教育,有权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权要求尊重。因此广大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为人师,终身学习。教师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做终身学习的力行者。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建立“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教师真正成为广大学生和社会满意的教师,教育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保证。

兴义市白碗窑镇小学

2011年9月

2.砚山小学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篇二

一、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有的学校领导不重视,管理、使用制度不健全,存在设备管理混乱的现象。

2. 农村教师技术素质差,导致设备利用率低。

3. 成套教学资源少,部分教师认为使用费时费力,对使用设备存在畏难情绪。

4. 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支持、资金保障体系,设备存在损坏现象。

5. 设备资源使用不合理,实际教学效果低。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对问题梳理出六个方面内容,即管理、培训、服务(维修)、经费保障、资源建设和使用反思。通过六个方面内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我认为应以资源应用为核心,构建以下六种机制。

1. 建立管理评估机制,重在突出责任意识。

为了确保远教设备正常使用,我县统一建立了现代化教育设备、资源管理与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包括设备登记制度、维护制度、各专用教室的管理制度、网管员岗位责任制度、安全防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在制度出台后,县教育局电教中心狠抓落实,每次下乡都进行督导,对于不能按照制度落实的学校,将在全县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县教育局出台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办法》、《农村远程教育评估方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模式三”管理与应用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模式二”管理与应用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对远教设备资源的管理、使用及远教工作的检查评估作了详细规定,把远程教育设施及资源的使用情况与每年一度的教学评估紧密结合起来,其考核结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评之中。县教育局每年对乡镇信息技术管理员和技术服务骨干教师考核一次。

2. 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强化普及使用。

为了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及考核验收实施办法》,建立四类人员持续培训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管理队伍的培训。对包括校长、主任在内的领导人员组织培训,让他们熟悉现代教育设备,掌握相关技术,成为内行领导。二是强化网络管理人员培训。通过培训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一支技术服务队伍,保障了应用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与服务水平。三是开展骨干教师队伍的专项培训。四是开展对教师的全员培训与考核。培训主要以校本培训为主,教育局电教中心定期对各校培训情况进行考核督导,并组织全县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考试。全员培训和考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3. 建立“县、片、乡镇、校”四级技术支撑服务机构,确保正常运转。

由于该项工程遍布农村,单靠设备供应商派出售后服务人员进行维护不能及时解决多所学校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正常使用,因此,我县建立了“县、片、乡镇、校”四级技术支撑服务机构,对全县各乡镇、校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维修和管理,努力做到“一般问题不出校、特殊问题不出乡、重大问题不出县”,最终形成上下联动、协调运转的远程教育技术支撑的纵向服务体系。服务流程为:远教工程的各种设备在保修期内出现问题,一般小故障由学校管理员直接解决,以方便使用;不能解决的由学校管理员与设备供应商联系(有时由县级技术支撑服务中心和供应商协调),给予免费维修或更换,并将信息反馈到县级技术支撑服务中心;如果供应商不能派人,则委托县级技术支撑服务中心代其维修,所发生费用均由供应商支付。对于保修期外远教设备出现的故障,由所在学校管理员处理或通过技术咨询后处理;不能处理的故障分别上报片区技术支撑服务组和乡镇技术支撑服务小组,由片区、乡镇技术支撑服务组及时赴现场加以排除;若仍无法解决,就向县级技术支撑服务中心报修。县级技术支撑服务中心根据报修情况,采取在线解答、就近派员、学校送修、督促厂家上门服务及中心人员上门等形式,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4.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实行专款专用。

经费实行预算制,专款专用。每年年初的预算包含教师培训费、设备购置费和维修费,为教师培训、设备购置、维修提供资金保障。

5. 建立资源再建机制,保证设备使用率。

县教育局购置了中央电教馆资源库、智能题库电子图书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资源,并以县教育网站为中心平台进行了县级资源库建设:一是县电教中心组织人员对所获资源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理,形成分学科、按章节的配套资源;二是在县内开展教育资源征集活动,凡各校优质课(课堂实录)、优秀课件、典型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都上传到县教育资源库中,供全县使用。

6. 建立研究反思机制,确保设备高效使用。

3.砚山小学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篇三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與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并阐述了构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三个基本条件,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和措施,即:注意营造有利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良好的制度环境、重视有特色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以及重视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动力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希望能够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长效机制 小学 建议措施

自从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以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有效的推动了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没有特色、后劲不足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或多或少的与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缺乏存在一定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一、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

“机制”通俗来说,其实指的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要素或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而与此相对应的长效机制也就是为了能够让“机制”长期保持健康高效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的一种制度体系。由此可知,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实质上也就是为了能够长期保持阳光体育运动健康高效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作用和功能,并最终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一个制度体系。

而从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成角度概括来说,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则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要构建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规范且相对比较稳定的制度体系;其次,要构建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必须要具备有利于前面所提到的制度体系的运行的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要构建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必须具备与整个阳光体育运动长期、健康、高效运行相关的动力体系。只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同时具备,才能真正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二、构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建议和措施

(一)注意营造有利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得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探索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问题时,必须考虑适合我国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制度环境的营造和改善。

具体来说,要营造有利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政府及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一定要重视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和宣传工作,根据本地小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宣传计划,并同时注意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定期对当地小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解监督检查,以保证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高效实施;其次,对于学校来说,为了能够长期顺畅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必须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多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最后,从社会的角度而言,阳光体育运动要想得到长期、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绝对不能够拘泥于学校教学,而应该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让学生通过这些方式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积累良好的运动体验,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有特色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既是开展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内容。因此,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同样也应该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入手,注意有特色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突出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有效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动力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动力体系,主要指的是与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其中,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就是构建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和功能,能够消除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保证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健康发展。而监督机制则是保证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监督机制的科学性,在构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机制时,一定要将我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构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并设注意设置相应的检测结果转化方法,将监督检测的结果及时的转化为可以反馈和利用的信息。

综上所述,以上分析的仅仅是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相关的几个方面,要想真正构建适合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实现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健康高效发展,还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科学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林顺治,陈空清.社会学视野下的我国“阳光体育”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1).

[2] 张玉兰,朱书祥,黄显忠,李先勇,孙卫华.“阳光体育”的内涵及时代意义解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3).

[3] 徐英微,张辉.蜀道难——析开展“阳光体育”所遭遇的社会阻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砚山小学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篇四

师爱是一片温暖的阳光,它无私地散发出光和热,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人们常把教师比作“园丁”、“蜡烛”、“绿荫”、“人梯”,正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由衷的赞美。我深深地认识到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定会把崇高的师德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时时刻刻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努力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具体体会: 体会之一: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备要求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最精辟的概括。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收益终身的。同样,一个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教师,也会赢得人民的信赖和社会的尊重。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需要用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教师只有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学生才会听你的,服你的,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最出成绩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是师德高尚的教师。另一方面,尽管时代在变化,然而一些支撑人类发展的道德品性和精神是不可丢弃的。优良传统中的奉献、责任等美好品质,构成了当今爱岗敬业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乐于献身教育的教师,他必定会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尽心尽责,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创造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体会之二:关爱学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的爱不仅蕴含在教师的人格中,更是一种行动,体现于师生交往中。教师的爱具有奉献、平等、无私的特征。赋予爱的教育就如同涓涓细流浇灌每一块心田,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每一株幼苗。爱能开启学生心灵的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也正因为如此,爱的效果才是不可度量的。关爱学生,首先学会尊重

尊重学生,教师必须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寻求平等的对话,上海的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在《我的课堂人生》中说:“在课堂中尊重孩子,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是爱的胸怀。只有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爱,才会变得宽容,才能自然地流淌过学生的心田。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才有合作的过程;有了尊重,教师才可能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了尊重,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关爱学生,还要学会欣赏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更应学会从学生身上找出闪光点。有一则生活小趣事不也是这道理吗?如果你在切苹果的时候是竖着切,那你看到的永远是一个普通的苹果核,但如果横着切,就会发现苹果核变成了一颗漂亮的五角星。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一个发现漂亮五角星的过程呢?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差,并不意味着他什么都不行。带着这种心态改变教育方式,你会发现很多颗漂亮的五角星。班级没有被爱遗忘的角落,让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体会之三:不断更新知识是教师敬业爱岗的具体体现

师德的力量,就在于以自身有价值的成长去引领学生的成长。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知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敬业爱岗新的内涵。面对知识像滚雪球一样地急剧膨胀并加速陈旧的现实,今天的教师可能经常会处于“被学生问倒”或者某些方面根本不如学生的尴尬之中,同时身处信息时代,网络化学习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教师要适应形式的发展,做一个合格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必须抛弃陈旧的知识,不断吸收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做一个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不断地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现代科技,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得潜心研究,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工作能力,在自己的课堂中高屋建瓴、左右逢源。

5.砚山小学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篇五

为切实巩固“校园环境建设月”成果,长期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淄河中心小学立足学校实际,建立了系统的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明确责任。学校专门成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班主任和各功能室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细化分工,保证学校卫生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制定并完善了《淄河中心小学卫生工作管理细则》、《班级卫生管理细则》、《学校大扫除工作要求》等事关环境卫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更加明确工作要求,有效调动大家积极性。

三是进行重点部位集中治理。校内设立垃圾集中点,每天定期清除,逐渐改变以往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周一大扫除时要求各班提高标准,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学生厕所要求每天打扫,并做好全天保持。

四是狠抓学生卫生习惯养成。首先,抓好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明确个人卫生要求。其次,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卫生打扫习惯,不敷衍了事,责任心强。再次,突出抓好学生乱扔垃圾,并要求学生及时捡拾地上的垃圾。

五是健全检查评比制度。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考核组,出台卫生考核细则,坚持每天深入各班进行检查一次,每周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班级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不力的班级批评教育。

通过建立学校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学校环境明显改善,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文明礼仪素养不断提高。

6.库车县第七小学大走访长效机制 篇六

“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已经进入了整改落实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深化“万名干部大走访”活动,切实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先制定库车县第七小学“万名干部大走访”活动长效机制。

一、目标明确,量化走访活动。在大走访活动中要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认识,将走访调研、解决问题、为民办事和制度建设工作贯穿始终,讲走访的目标任务量化到每个党员干部,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确保走访活动有目标,有成效。

二、建立责任包干,深入落实走访活动。在“大走访“活动中,实施首问负责制,坚持“谁走访、谁负责”,要建立健全走访台账,制定“大走访”活动记录,建立领导责任制,立项攻坚制、挂钩走访制、情况周报制,走访干部要深入群众,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和影响群众,每月按时走访,在活动中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三、要健全走访措施,建立帮扶服务的长效机制。在“大走访”活动中,确立以全面帮扶为中心,扶贫帮困,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的信息,同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要分清责任,抓紧办理,确立帮扶工作有效落实。

四、多措并举,健全长效机制。在走访活动中,对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同志要予以全校表彰,对于在帮扶工作中,帮扶效果显著的要树立典型,进行全校表彰。对于走访中对有重大问题漏报、迟报或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总之,在走访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新的变化,使大走访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库车县第七小学

7.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 篇七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全世界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预计到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城市的数量已发展到6 0 0多个, 城市人口发展到3 0%左右。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居住人口的急剧膨胀, 污染的不断加剧, 环境质量的逐渐降低, 各种“城市病”流行日益严重, 城市变成了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 而大力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 规划未来生态城市美好蓝图, 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1.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

生态城市 (Ecopolis或Eco-city) 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 A 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 它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在市域范围内构筑完备的生态体系,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 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 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 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人类聚居地。

建设生态城市, 就是要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 创新发展机制, 寻找发展动力, 拓展发展空间, 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 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一定区域内, 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 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 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 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 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 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 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就是要达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最佳居住形式, 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2. 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制约因素下, 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 城市生态建设过程没能形成“理念化”

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 全民参与度不够,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 从参与的内容来看, 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 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 事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来看, 政府组织的较多, 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 流于口头的多, 见诸行动的少。

2.2 城市生态建设特色缺乏“韵味化”

城市建设正在迅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现代化气息也日益显现。但城市的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却没有突出反映在本地特有的城市空间和特定环境上, 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生态特色和个性。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观赏效应, 缺少地方特色和“韵味”, 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 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 忽略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结果是特色未能突出, 城市文化品位低。特别是往往忽视城市内在“质”的塑造, 更多地是注重城市外在“形”的运作。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一味地追求城市美化亮化, 没有能够强化城市生态和个性发展的主题, 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 从而使城市有气息无生机、有拓展无内涵, 有发展却难以和谐的局面, 演变成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3 城市生态建设速度出现“急进化”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追求“急进化”问题。由于眼前利益的驱使, 城市建设往往未能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考虑, 急功近利, 忽视长远, 总是“改造一块划一块、建设一块拆一块、建成一块留一块”, 走一步、看一步, 缺乏改造的整体性、发展的长远性和生态的可塑性。尤其对于城市具有自身典型特色的地段及一些历史遗存的城市文化保护意识不强, 导致自然的景观被破坏、传统的文脉被割裂、延续的肌理被肢解, 有机的秩序被打乱, 影响了城市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2.4 城市生态景观绿化建设多现“造假化”

近年来, 一些地方在城市绿化环境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均有很大的增加和提高。但片面强调绿化的展示效果, 忽视了城市绿化植被的生态功能, 淡化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2.5 城市生态工业建设中不能“清洁化”

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是工业企业的城市环境污染源, 现代一些城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 工艺设备、技术路线落后, 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清洁化生产程度低, 工业污染严重。近些年, 一些地方采取措施治理工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但力度不够, 不能彻底的改变“三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但又不能让污染源离开城区又去污染郊区。

2.6 城市生态河道整治中的“硬伤化”

有些城市一直比较重视内河整治工作, 相继开展了河水系整治工程等, 并注重了沿河沿江的生态绿化和生态景观的塑造。但由于生态规划的滞后、生态循环的考虑不足, 规划建设的城市河岸功能单调, 且人工痕迹累累, 城市河岸往往被硬渠化, 多采取拓宽河道、截弯取直、水泥衬底、石砌护坡、高筑河堤等传统工程措施, 重改造而轻保护, 难以体现河岸的综合功能。这些措施虽然能够立竿见影, 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整洁漂亮, 但是也人为割断了土地与水体的自然生态交换, 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生态影响。

3. 生态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 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建设生态城市, 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更需要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入手。

3.1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决策机制

科学决策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从决策上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长期性与不可逆性问题。

3.1.1 强化领导对生态城市的科学决策

把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带头, 以科学决策和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市民生态观念的转变, 带动市民素质的提高, 实现领导科学决策到市民的共同意志的巨大飞跃。要强化领导对生态城市的科学决策和协调, 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部门间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制度和生态工作一票否决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3.1.2 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城市技术进行科学决策

要应用数字城市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智能决策技术等, 对生态城市进行多分辨率、三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可视化的虚拟表达, 建立数字地球神经系统模型、进化机制与模型等, 监控生态城市各要素的动态变化状况, 实现对城市发展的科学决策。应用现代技术, 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决策系统, 提高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科学决策水平, 建设生态城市信息网络的管理和决策系统。

3.1.3 建立合作、协商、包容、透明、信息共享的办事平台

政府要建立合作、协商、包容、透明、信息共享的办事平台, 在政府与民众、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互动、平等交流的新型关系, 共同建设生态城市。强化城建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 赋予他们参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决策、实施、资源调配的权力。

3.1.4 建立生态保护协作制度

要充分利用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难得机遇, 积极开展与周边城市在资源、能源等方面的联合监测与治理行动, 建立互惠互利的跨地区生态保护协作制度, 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3.2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科学规划机制

生态城市规划要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突出以人为本、以“规划统率建设”的“龙头”意识,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总目标, 制定出战略性、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

3.2.1 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要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试行) 》为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参考蓝本, 使生态城市的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的发展。

3.2.2 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

既要考虑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又要考虑满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合理性;既要考虑固定静态人口的分布规律, 又要考虑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乡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动态人口分布和涨落规律。

3.2.3 创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要按照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标准,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大量引用先进的规划理念, 高起点、大手笔, 高标准、大气魄地制定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 努力打造生态城市形象。生态城市可由不同的功能区构成, 包括行政商务中心、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科技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景观、绿化带、河流、道路等。各个功能小区之间的农田、菜园、自然荒地、河流、湿地、林地、“城中村”等要成为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3.2.4 考虑到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优化调整结构布局,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 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 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 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平衡。

3.2.5 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要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 使每个环节都能有效的得到控制。在建立新的城市规划过程程序,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建立公众参与的正常渠道, 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

3.3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政策支持机制

生态城市的功能区划、调整布局、环境设计、建设部署等必要手段就得靠城市建设政策的协调、控制与引导。而城市建设政策就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订和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 有效地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 继而各部门分工负责, 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浓厚的社会氛围。

3.3.1 财税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就是运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安排前期经费等财政手段和规定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鼓励、扶持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建设。对高耗能、高耗水和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产品实行高税赋政策, 对低耗能、低耗水和清洁生产的企业、产品实行低税赋政策。

3.3.2 融资政策

融资政策就是要积极支持和帮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和帮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申请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政府的信贷担保机构对社会投资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将特许经营权、污水与垃圾处理收费权和林地、矿山、海域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提供条件。

3.3.3 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就是对重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用地, 符合国家划拨供地目录的, 可实行行政划拨;对重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使用耕地的, 比照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线性工程项目, 按政府规定的标准收取耕地开垦费, 同时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地价。

3.3.4 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建立是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要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 开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研究开发出的科技成果, 保护其知识产权并依法实行有偿转让, 对其中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并可形成产业化的项目, 按高新技术产业有关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3.3.5 国际合作政策

国际合作政策就是要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 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高层次的合作。鼓励外商投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项目, 同时防止外商投资过程的污染转嫁和新污染源的出现。

3.3.6 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就是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以各种方式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 组建生态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小组, 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

3.4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宣教机制

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进程中, 需确立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新的文化价值观, 形成体现科学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体系, 培养人们理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自觉和文化修养,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扎根, 使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3.4.1 加强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编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民手册和中小学读本等, 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全社会公众的舆论宣传、科普宣传和文明素质教育, 包括儿童基础教育、青年高等教育、社区生态教育、决策层的培训等。通过教育, 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目前城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及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进而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信心和决心;使每个公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生态文化、观念、意识渗入其脑, 沁入其心, 生态文明真正成为一种信念、一种立场, 一种行为方式内化下的自觉行动。

3.4.2 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开展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示范活动, 倡导节水、节能、消费绿色食品、选用环保产品等绿色消费行为, 组织义务植树造林、环保义务劳动、志愿者行动和为生态城市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 进一步拓展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途径。要广泛组织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和“绿色机关”等创建活动, 引导公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共建绿色家园的行动中来。除此之外, 还要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变化带来的好处, 树立起“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 污染是要付费的”观念, 建立起“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 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 规范不利环境保护的行为。

3.4.3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要从细微之处做起, 培养科学的生态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倡导多使用公交车、环保车, 限制摩托车;倡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饭盒子, 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旅馆”、“绿色饭店”, 禁止一次性用品;倡导“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拒绝污染食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家庭”, 拒绝非科学生活;倡导使用清洁能源, 拒绝高耗、污染能源;要通过在社区便利店铺设立绿色产品专柜, 以及在小区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等措施, 来鼓励小区居民进行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 进而引导人们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生态消费观念。

3.5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要加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入力度, 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公益性部分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正常开展。同时, 要积极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 通过政府筹划、市场运作、多方筹集等形式, 搭建融资平台, 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3.5.1 明确总体投入和建设项目

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积累资本,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 依据城市建设、生态产业等各专项建设规划, 明确提出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的总体投入和筹资渠道。围绕实现各项目标进一步提出具体投资额及项目, 统筹建设资金, 确保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

3.5.2 增加政府投入

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 用于发展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生态扶贫、清洁能源等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关的公益事业。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引导资金, 并逐年有所增加, 用于启动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教育等重点示范项目。要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 切实增加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投入。要统筹安排工业发展、科技、林业、水利、城建、扶贫等资金的使用, 集中投向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项目, 集中解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 加强对生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 加大市政公用市场监管力度, 提高公用行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5.3 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

要努力运用市场手段创新和完善投资体制,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投入的机制, 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要制定因势利导政策, 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筹集资金发展生态经济。同时, 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多渠道筹措资金,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效益,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 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参与生态城市产业化经营, 并采取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生态城市产业化, 以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组织生态城市产业化, 以现代工业的经营方式管理生态城市产业化, 并定期公布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建设项目融资意向。

3.5.4 培育发展生态城市金融业

要以金融改革为契机, 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搭建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平台, 拓宽经济建设的融资渠道。积极吸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进入生态城市建设, 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 加快企业股权流动, 鼓励民营企业上市。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做大作强金融产业, 提高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为生态城市建设搭建区域性的金融资金支持平台。

3.5.5 争取国际合作资金

要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际合作热点的有利时机, 扩大宣传, 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拓国际援助渠道, 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 支持生态城市建设。

3.6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机制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 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石。要着力转变生产发展方式, 大力倡导生态经济, 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贯彻绿色G D P观念, 积极构建全面涵盖三大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 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

3.6.1 以绿色环保为方向, 培育和发展城郊生态农业

要加大“林在城中, 城在林中;树成林, 花成片, 植树成景”的生态园林建设力度。要注重推广运用农业新科技、新工艺、新品种, 重点在城郊推进生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实施农业环保工程建设;实施城郊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 推广科学施肥、减少农药施用量、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施田间“白色污染”控制回收, 减少城郊生态污染;大力推进滩涂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努力把城乡水系建设成畅通的行洪道、水清岸绿的生态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带、经济繁荣的产业带、内涵丰富的文化带、人水和谐的休闲带。

3.6.2 以循环经济为目标, 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

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 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生物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环保产业项目。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清洁生产, 在制糖、能源、化工和建材等行业推广工业生态链循环经济模式。要改造传统企业, 坚持原料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原料——产品——排污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减少污染, 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 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3.6.3 以旅游产业为品牌, 大力发展生态风景区建设

要依托境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走生态崛起科学发展的道路, 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点。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实施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资源保护, 切实将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各种植物异地保护的乐园和景色壮观、环境优美、品位高雅、独具一格的城市旅游景区典范。C H F

参考文献

[1]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5.

[2]黄光宇, 陈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1999.12.

[3]王浒.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2.

[4]石永林, 王要武.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8.

[5]欧阳培, 赵敏.生态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02.9.

8.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篇八

记 者 蒋局长,您好!近来,伴随着体罚、虐童、有偿家教等事件的出现,师德问题成为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从教师群体看,那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毕竟不是主流。事实上,教育界也不断涌现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特别是在宁海,出现了“永远的班主任”张彩花、“浙江骄傲年度人物”葛明霞等师德楷模。我想这肯定跟宁海长期以来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有关。

蒋善琪 我以为,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对其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礼记》里有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说明历史上对教师的职责早有明确的认识,既要教会学生本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责任重大,往小里说,教师承担着培育一代又一代学生优良品德的责任;往大了说,教师则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主要创造者,因为他所教化的学生,最终是社会人。教师要承担起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先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者。孔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指的就是“身正”才能“为范”的道理。

宁海重抓师德师风建设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这几年来,我县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推出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持续开展师德标兵评比、优秀班主任评比、师德论坛等一系列师德建设活动,举行校长与教师的读书竞赛活动。每年暑期都有师德培训周,并将此作为校本培训的指定项目,由师训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编发教材,每学年组织严格的考核,递交学习体会、反思总结、培训记录等材料,并核发学分。同时,全县教师人人与校长签订师德责任状,校校制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并抓落实。

另外,我县已经连续开展了十多年的学陶、师陶活动。我们认为孔子与陶行知这两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平民教师对当代教师具有特别的感召作用,其人格魅力历来为人民所景仰和赞颂。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强化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县的学陶、师陶活动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目前已由教师层面扩展到学生层面。

记 者 您刚才提到了举行校长与教师的读书竞赛活动,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具体是怎么开展的。

蒋善琪 读书作为一种手段,确实能够对人的认识、思想和行为起到很大的教育与警示作用。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作为知识传承者的校长与教师就必须是读书学习的带头人。同时,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离不开读书。为此,我县于2012年9月先期发动了由全县中小学校长参与的读书活动,指定《魅力校长的修炼》和《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细节》为必读书目,并将于2013年1月举行读书竞赛活动。在校长读书竞赛的基础上,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我县拟于2013年上半年举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读书活动。教育局拨专项经费15万元,为全县教师提供人手2册《中国师德手册》《中国教师身心健康密码》作为读书活动指定用书。我们要求教师在读后能够写出反思总结,届时我们将举行征文比赛,最后于2013年9月份举行全县教师师德建设读书竞赛活动(先以镇乡、街道为单位组织预赛,并选拔10%的优胜者参加县大赛)。举办这样大规模的读书竞赛活动的目的在于大力推进我县师德师风建设,期望广大教师在活动中能够不断汲取师德营养,以促进我县教师师德水平的大幅提升。

此外,我们已经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教育局党委议事日程,建立师德分析会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对各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强化督导队伍建设,落实督导责任区,建立公开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记 者 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中,您觉得比较困难的或者说目前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哪里?

蒋善琪 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查处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师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总的来看,当前师德师风建设最大的困惑有二。一是当前教师群体对师德存在认识上的问题。现在非常需要对师德的时代内涵作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解,我们认为师德的核心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包括教师丰富渊博的学识、平和宽容的心境、诚实守信的品格、遵纪守法的公民素养和坚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但我们的教师似乎历来把师德等同于社会人的道德底线乃至法律底线,我认为这种认识是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二是各学校开展师德教育的方法也存在问题。把师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最常见的师德考核办法就是以教师的教学实绩来考核教师的师德水平。这些不正确的做法也是由于我们的校长们对师德的认识存在偏差而导致方法上存在误区。所以我以为,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然后才是方法的研究。

记 者 在当前社会心态相对浮躁、相对功利的背景下,您觉得师德师风建设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蒋善琪 师德师风建设之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是因为目前的师德师风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联的。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不足,而这也是师德师风建设最大的难点。正如你所言,当前社会心态相对浮躁,相对功利,教师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很多师德问题诸如有偿家教等都是基于教师心态的变化。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之外,我认为政府要真正关心教育、关心教师,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推进社会公正公平,也许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教育部门内部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和讲究师德教育方法的科学有效也是必不可少的。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已经把推进社会公平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师德问题或将成为历史。

记 者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接下去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是否会有一些新的举措?

9.砚山小学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篇九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张淑文、许勤、李战华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已告一段落,经过集中学习和教育活动,党员意识增强了,党员素质提高了,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得不进行思考:怎样才能把集中教育的成果保持下去?作为中小学的共产党员,怎样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努力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中小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意义

(一)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是党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在政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工人阶段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其它资产阶级政党所无法比较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进性也是她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需要全体党员不断努力,永远探索。因为,作为政党,其先进性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而要在革命和建设的活动中产生,在全体党员共同努力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且靠广大的党员来维护和保持。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我们应当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因而,永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自身的本质要求。而要长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就非常有必要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是时代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必须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中,今天的知识明天就可能过时,今天的本领明天就可能落后,我们党不能用过去的先进性来代替今天的先进性,也不能用今天的先进性来保障未来的先进性。不断发展的实践给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如果不能随着时代 1 的变化,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其先进性就有可能削弱甚至丧失。世界上一些曾经非常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已经丧失了执政地位,不能不给我们留下教训和思考。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先进性建设,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党解决自身问题,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经验。但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涉及的问题有很多,不可能一蹴而就。阶段性的集中教育对于某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好办法,但仅靠阶段性教育是不现实的,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矛盾和问题。所以,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要立足长远,常抓不懈,探索保持共产党员长效性的有效机制。

(三)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做保障

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纲领、组织制度以及党的纪律等方面。体现为党的各项主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党的先进性要靠每一位共产党员的行动来体现,没有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只有靠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贯彻落实,才能体现出先进作用;其次,党的全心全意为了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只有靠广大党员的行动来体现,才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识。第三,党的执政地位要靠党员先进性做基础。只有广大党员真正掌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先进性,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和依赖我们党,党的执政地位才会不断巩固。基于以上关系,党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就要每一位党员永葆先进性,这就需要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四)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中小学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做保障

我国的教育应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实施素质教育转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这个转变的过程却是举步维艰。因为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素质教育利国利民,但其成效却是长远的,不可能立即奏效、立竿见影。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成分、利益分配方式、组织形式、就 2

业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呈多元化趋势。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要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一种放眼未来,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格情操。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如果我们的党员教师不能在这个漫长的接力赛中永远保持先进性,做时代先锋,素质教育的理想就无从实现。所以,为了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每一位党员教师,都要紧跟时代步伐,时刻保持先进性,这就需要在普教系统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中小学党支部和党员,是党的基层组织和组成部分,要永远与党同呼吸、共命运,为了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为了使党永远实践“三个代表”,就要在中小学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这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边探索,边建立。

二、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都是具体和明确的,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在党建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提出。其具体涵义,有待于我们做深入探索与研究。而要进一步弄清其具体内涵,我们先要弄清机制与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一)机制与制度的区别

首先,本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央提议要建立保持共产党员长效机制,而不是长效制度,是字斟句酌,经过认真考虑的。所谓机制,原指机械的构造及原理,也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相互关系,还指的是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工作系统。作为一种机制,是和系统有关的,是系统的运行方式或者是运行规律。所谓系统,从哲学意义上,是由客观事物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成的统一整体。其内部要素之间合乎规律的、相对稳定的、按一定秩序、一定组合方式结合而成的统一体。机制作为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也就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制度是一整套系统化的规则。一旦形成,就成为协调、稳定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制度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上,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和强制性。

(二)机制与制度的联系

机制虽然根本上不等于制度,却包含制度的成份。在社会领域内,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是一系列制度和规则按一定方式组合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指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通过总结归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有相应规章制度保障的工作方法与方式。简言之,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制度化的方法。长效机制就是人们长期坚持有效的制度与方法。按一定方式组合成的稳定的系统,建立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就是应该把此次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好的做法经过归纳提升,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制度化的系统并长期坚持下去。

(三)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先进性教育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同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中央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也发出通知,指出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就是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创建的成功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对于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更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根据这些论述,可以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做初步认识:

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的长效机制不等同于党已经形成的制度和规范,它应该是面向未来发展形势的,适应未来执政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好制度、有效措施,以系统的方式固定下来,以便长期发挥作用。

2、它不同于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它是使制度和规范组合成的系统体系,以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保证其稳定的、长期的运行,长期的发挥作用。

3、它是对本次先进性教育集中活动的一次经验总结,就是把本次集中教育活动中创造的成功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是本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成功的经验的制度化,这种制度化不是机械的,而是让党员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日常化,生活化,自觉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把这些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当作生命中的一部分。

三、建立中小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集中学习与教育,效果非常显著,为了巩固这次活动的成果,使共产党员能自觉保持先进性,在各中小学等普教系统,都建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及保证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措施,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制定党员评价体系,建立党员管理机制

加强党员管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1、评价标准要科学

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质的规定性,即要永远实践“三个代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始终如一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容又是具体的,历史的,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随时代发展的动态评价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评价一个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主要的依据是《党章》和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六个坚持”,还要根据中小学实际状况,增强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党员学习、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把先进性落实在岗位上,体现在工作中,反映在业绩里。所以,制订评价标准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工作性质,又要针对不同岗位提出不同的要求,量化标准和质化标准相结合,便于群众监督。

2,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设计评价程序

评价一个党员是不是合格党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因为单靠党员个人或党支部来评价,就会缺少群众基础,不能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难以取得群众的信任,而要把评价的权力全交给群众,往往因为群众对党务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而影响评价质量和深度。所以,在设计评价程序时,我们要考虑全方位因素,把多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首先,党员进行自我评价。在每次民主生活会之前,要求每位党员征求其它党员或群众的意见,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然后在民主生活会上实事求是地进行自评,防止党员在民主生活会上出现不知所云或敷衍塞责的情况发生。其次,群众对党员进行测评。要利用座谈会的形式,把群众请到会场,公布测评的标准,让群众有一个可以把握的尺度,以利于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再动员群众对学员实事求是测评,把评价结果上交党支部。最后,反馈总结。

把群众评价与党员自我的评价的结果结合在一起,形成党支部最后的评价意见,反馈给每一位党员,让党员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终再由党员制订自己的提高计划。

3、建立党内民主生活制度,保证评价制度落实

在党员的评价管理中,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不断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和奉献意识,形成党员思想汇报的自觉性,开展思想交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调动全体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的积极性。

(二)建立学习机制,创建学习型党支部

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在信息日益发达、变化迅速加快的世界面前,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已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作为共产党员,要永远保持先锋本色,必须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基层党支部,要真正发挥政治核心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要成为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党支部不但有利于每一位党员个人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党支部发挥整体作用。

1、党支部书记起“首席学习官”的作用

在学习型党支部中,党支部书记起引领和带头的作用。在支部的学习活动中,党支部书记起组织和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要引导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要明确学习内容针对性。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有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素质,党员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思想理论素养的高低上;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理论学习,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明确大是大非,提高应变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有助于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其次,要学习业务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第三,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在改革中起骨干带头作用。三要制定学习制度,严格要求,并作好考核和评价,推动学习的可持续进行。四要激发每一位党员的学习动力,把党员吸引到党支部活动这个平台上来,发挥集体作用和群体智慧,集中精力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以及工作上的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党员个人素质和党支部整体水平都得到提高。

2、党支部要形成开放的活动氛围和学习体系

学习型党支部一方面是党员进步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要成为党员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所有具有学习欲望、能够遵守学习纪律的教师和员工都可以参加支部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党员的学习心得和学习体会要主动和党外教师主动交流,借此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提升学校的整体工作水平,学习型党支部的创建和学习型学校的创建互相补充,互为目的。

3、学习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充分运用现代的传媒,特别是网络技术,以便从多种渠道获得现代知识信息。

4、借鉴世界前沿管理理论,完善学习型组织形式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世界前沿管理理论之一,它是以鼓励个人、团队有组织的学习为特征,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赢得未来的重要理论工具。把这种管理理念移植到党支部的建设中来,完全是为了党支部能够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面前与时俱进,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理念和经验,搞好自身的建设。

(三)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

中小学党支部要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所展开的各项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带领全体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认真落实“三个意见”的要求,保证学校的一切工作顺利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的关系,就要探索党建与中心的关系,落实“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有效机制。

1、塑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的党员队伍

党支部采取鼓励、教育、督促、约束的方式,让所有的党员都能适应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按照党员的评价标准,鼓励党员成为业务骨干,对于暂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要求的,要以帮助、督促的方式使其在一定时间内适应本职工作。

2、充分发挥党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对于业务上成熟或比较成熟的党员,党支部要对其下达指令性指标,主动帮助业务上还不成熟或有待于成熟的党员教师或非党员教师,做义务服务,并且要形成制度,形成规范,常抓不懈,并把这一要求作为对党员的评价的一项内容。

3、围绕中心工作,建立党政一盘棋的有效机制

以“三个意见”要求为准则,理顺党政关系,建立党政一把手合作的机制。党支部要保证学校领导体制的完善和巩固,要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此,一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二要完善党政议事决策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三要建立党政通报制度,做到情况互相沟通;四要完善党政干部民主生活制度,达到交流思想、协调工作的目的。

4、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按“三个意见”要求,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完善群众监督决策制度,保证学校一切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的自觉性。

5、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

以制度的形式制定学校“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制度,要在培训内容、形式上按新的要求不断创新。配合学校以校为本的培训方式,制定教师专业化的规划。党支部根据学校的需要推荐政治强、业务硬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引导他们走向领导岗位,充实干部队伍。

(四)建立长效的党员队伍进出机制

把好党员入口关,是保证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一环。列宁曾经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列宁的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要充分保证每一个党员的先进性,因为党的先进性是由每一个党员的先进性组成的,任何一个党员丧失了先进性,都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损失,所以,发展党员时,一定要严把入口关,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这就需要探索如何把好入口,疏通出口的有效机制。

1、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机制

充分发挥教育党校的作用,把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培训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熟悉党务知识,具有明确入党动机的党的后备军。培训的内容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涵盖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党的历史等多方面内容;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采取授课、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报告、经验交流、考察先进党支部、参观革命遗址或革命纪 8

念馆等多种形式,既要提升广大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又要增加他们对党的感性认识,从思想上和感情上为他们加入共产党做好坚实的准备;培训要形成制度,严格要求,严肃考勤,把学员的考试成绩和总结存入档案,作为入党考察材料的重要参考内容。

2、坚持标准,严把党员入口关

发展党员要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严格把关;要吸收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群众基础好的积极分子入党;要规范党员“公示制度”,严格入党程序、入党手续,确保党的新鲜血液能让党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能执好政、服好务;制定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群众评议制度,使党组织能深入客观地了解积极分子的实际情况,对坚持党员标准起保证作用。

对那些对党丧失信心的,允许自愿退党,对落后党员实行警示制度,对变质党员坚决清理。

三、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各中小学党支部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何认识我党原有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如何认识建立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和学校中心工作的关系?如何处理建章立制与确保落实的关系?本文就这些具体问题,做出分析,做出一些建议性质的思考。

(一)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在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措施中,有大部分措施都是在先进性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的措施,如“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评价制度,联系群众制度,严把党员入口关制度等,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为什么还要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这本身是不是没有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制度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发展与制度创新是一种辩证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发展促进制度的形成、变化和完善,内存的推动制度的创新;另一方面,制度的创新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所以,制度不具有长期性,不管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涉及多大的外延,也都具有历史的暂时性。但是制度也有历史的继承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继承和创新是一个矛盾的两个 9

方面,创新要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没有继承的创新是空中楼阁,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另一方面,继承也是在有所创新的基础上的继承,没有任何创新的继承也只能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活力,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继承。所以,继承和创新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是一个问题即发展问题的两个方面。根据这个基本原理,我们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也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2、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

首先,必须坚持党的根本制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党和党员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不可能改变的,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其次,对于党组织过去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评价制度,党内监督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只要它们符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能被党员自觉接受,真正能起到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中心工作的作用,说明这些制度已经就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组织就有必要把这些制度坚持下去。

(2)在继承之中要有所创新

第一,坚持党的根本制度。并不是固守根本制度的僵化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要把理想信念和每一位党员正在做的工作相联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要积极探索实现宗旨和要求的有效形式。坚持民主集中制也要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具体化。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坚持就是空谈理论的教条,这样的坚持就没有生命力,也不可能长久,不可能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第二,改革具体的组织制度。对于具体的组织制度,如果发现其已经成为僵化的制度,不能唤起党员的自觉性,党员不能把这些制度当成自己的日常的、自觉的行动,而是当成一种负担,就要从各个方面找原因,如果确实是因为这些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党员发展的需要,就要从制度上或者实现形式上进行改革,或者改变其一些僵化的做法,或者是探索新的、更适合新形势下党员发展的新制度来取代它。

第三,借鉴其它组织或者政党的组织经验。借鉴其它组织或政党的经验要与我们的组织制度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事物学习。只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宗旨,原则,一切有利于我们自身建设的先进经验,都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如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活动,就是借鉴国外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经验,与我们党的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鲜制度,只要能保持我们党的永久的先进性,我们都可以借鉴、吸收。

(二)正确处理建立长效机制与做好学校中心工作的关系

党员的先进性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实践面前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建立共产党员先进性制度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但是,要使这种制度真正让共产党员自觉遵守,长期有效,按中央先进性教育小组要求的既要建章立制又要确保落实,就要使建立的制度不是“空对空”的制度,而是要使这些制度真正具有务实管用的效果。不少党支部在建立长效机制的时候,就学习论学习、就理论论理论,就党建论党建,这样就缺乏吸引力,不能成为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所以,要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就使党员紧密联系其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和平年代,党员最大的实践就是建设工作,对于普教系统的教师党员来说,就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就要把制度的建立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以教育工作为中心抓党的建设工作,以中心工作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党建工作的效果。即“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

1、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离不开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如果没有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员和党组织就不能长期保持先进性,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就体现不了思想政治的作用。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它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果忽视党的建设,就会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正确的思想保证、廉洁的作风保证,就会偏离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方向。有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很高,教学技能很强,组织能力也相当不错,可是如果没有神圣的教育理想和人生信念做支撑,也会做出与教师身份和地位不相称的事来,在报刊上经常看到:有许多“优秀教师”(肯定是专业能力和业务水 11

平不错的教师),讽刺学生、挖苦学生、体罚学生,甚至是残害学生,酿成悲剧。可见,如果没有党的先进性作保障,学校的具体工作即使很务实,也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正如没有罗盘的航船,不论行驶速度如何快,水手驾驶本领如何高超,也会在茫茫海面上迷失方向。

2、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更离不开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

从政党的性质来看,没有脱离社会事务而独立存在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行动目标。随着党的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理论的不断成熟,工作目标逐步明确: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致富奔小康。没有这些关系人民生活、社会事务的具体事业,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独立于社会事务之外的政党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在中小学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更是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第一,离开具体工作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机制,只能是建立在“空谈和口号”基础之上的制度,这种“先进性”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没有实际意义,是不可能长久的。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具体工作讲先进,先进性是得不到检验的,既没有实效,也不能得到群众的承认和赞同。曾庆红认为:“先进性教育既要办成群众满意工程,又要形成长效机制”,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形成长效机制,首先要办成群众满意工程,群众不满意的先进性无法形成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先进性教育小组要求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既要讲系统配套又要讲务实管用,因为没有实效、不务实管用的先进性也是不可能长久的。第三,之所以要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是因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发展的实践无法让共产党员用过去的先进性来代替今天的先进性,也无法用今天的先进性来保障未来的先进性,这就是所说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共产党员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就要永远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体现在共产党员所从事的建设事业中,就要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其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和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不可能在当代社会把教育教学做好,尤其是不可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而离开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12

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也不能建立起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所以,要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就要把制度的建立同中小学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制度建立在工作之中,通过工作的实际效果来体现先进性,来团结群众一道共同为奋斗,把共产主义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推进。

(三)正确处理建章立制与确保落实之间的关系

1、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要靠落实到制度上

作为一种机制,是系统的运行规律。系统是有组织的或者是被组织化的全体,所以其运行的机制必然是有组织的或者是有固定程序的,在社会领域中,如在一个政党里面,这种固定化的程序必然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说,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最终只有落实到制度上来,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既要靠个人自觉,又要靠严格管理;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保障。党的先进性建设就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员的实际行动除了受自我约束以外,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引导。所以,努力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和引导广大党员,就成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

2、制度被落实才会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建章立制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有了制度并不等于就已经解决了问题,如果这些制度并没有在共产党员的活动中落实,没有被执行,那么这些制度只能是一些空喊的口号,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如果这些制度只是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有人执行,而不能被长期坚持,在这段时间内即使被执行得轰轰烈烈,也不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所以,要使建立的制度真正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就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制订制度要切实可行,符合实际

建章立制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是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根本之举。各 13

单位党组织要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从制度上找原因,属于有制度而没有坚持执行的,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属于制度不完善的,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全和完善;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一些原有的制度或是存在漏洞,或是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已经不太适应,必须抓紧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和过去涉及不多、比较陌生的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制定新的制度,以保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属于没有制度的,要结合具体实际,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制度的制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戒形式主义,从根本上保证整改阶段取得实效。制度一旦形成,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制度的严肃性。

(2)建立制度要系统配套,有机协调

要想使制度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就要使共产党员所有的制度成为一种体系,使各种制度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影响,互相利用,使各种制度成为共产党员这个系统上的运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链条,缺一不可,共同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共同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这样,我们的高度制度才能真正地在党的活动中发挥作用,我们的制度才不会成为空洞的框架而被忽视,成为一时的运动,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要使党的制度之间互相配套,成为有机协调的整体系统,就要按中央先进性教育小组的要求,坚持立足当前与放眼长远、创新与继承、系统配套与务实管用、建章立制与确保落实有机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二是要建立长效的党员教育机制。三是探索建立长效的党员管理机制。四是探索建立长效的党员联系群众机制。五是探索建立长效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这样,各种机制之间就会成为一个有机系统,互相配合,互相联系,共同服务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落实的力度

如何加大已有法规制度的落实力度?这就要每一位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更多的心思、更大的力量、更实的措施抓好制度的落实,切不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加 14

强调查研究,对于目前党内、党外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六千九百多万党员组成的集体,党的先进性是由每一位党员组成的,如果把党比喻成大海,每一位党员就是其中的水滴,只有每一粒水滴生命不息,前进不止,大海才能永远气势磅礴,恢宏万里。

参考文献:

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建读物出版社;

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读本》,江金权,人民出版社;

3、《新时期党的建设概论》,张天荣,浙江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班级主题活动主持词下一篇:端午节作文200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