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1.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一
对中小学生看色情制品的几点思考
三埠街道办事处港口小学:关尔轶
内容摘要:色情制品在孩子中间泛滥,引起众多家长的愤怒。如今,黄色“口袋书”、色情文具经常会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里。有的学生盲目模仿色情制品中的情节,整天想入非非,无心向学,甚至还有的学生初尝禁果、未婚先孕,成为典型的“未婚妈妈”„„这种现象在当代学生中极为常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加以预防和干预。
关键词:中小学生色情制品思考
作为教师的我,经常听到班上有的同学或班干部向我打报告:“老师,我看见某某在看咸书,老师,我看见某某昨天放学去买黄色碟„„”语气中有一股浓浓的性朦胧意识之气。是的,色情制品如不良图书、报刊杂志、漫画在我们身边到处可见。调查发现,图书具有便于随身携带、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及其他条件限制、传阅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深受学生欢迎。而漫画类对年龄小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它的内容不外是情爱、追星、宣传天命,刊物的内容整体上比较低级、不健康。
我在班上做了个问卷调查,结果吓人一惊,全班人中80% 学生喜欢看带有黄色情节的图书,60%的学生曾经买过这类的书籍,剩下的40%的学生中也有大部分学生曾向其他同学借来看过。这组惊人的数字中,引起我的深思,学生的性意识提早趋向成熟,教育行业与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
一、中小学生看色情制品的原因
1、青少年阅读刊物较少
广东省关工委委员曹芹女士今年已经七十多岁,退休后仍与丈夫从事电视媒体的工作。她认为现在社会比较忽视儿童文化的凝造,甚至缺少了儿童的东西:儿童的文章数量寥寥,连儿歌也不多,幼儿园的孩子唱的竟是“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她认为要切实引导青少年阅读,首先要多出高质量的读物,让青少年能够根据兴趣有所选择。
暨南大学中文系张世君教授也提出,目前很多少儿读物都在积极改进适应时代,但也有一些校园读物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片面地用形式陈旧的德育教育,因而需要寻找新的适合青少年的形式,进行具有“实效”的引导阅读。
广州市教育局思政处处长梁泽铭表示,目前我国的德育问题,是要解决“德育的社会化”,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引导青少年德育,建立“大德育体系”。德育类少儿读物如何切实发挥作用,教育部门有责任调动整合,探讨在现行教育收费制度下,用怎样的方式最大发挥少儿读物的引导作用。
2、中小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影响
“青春期”一词表示“年龄成熟”或“具有生殖能力”之意,是就个体生殖器官功能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而言的。通常指“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一般指11~21岁这段时期,其基本特征是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趋向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逐渐产生。如果说人在儿童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借助于成人的评价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那么在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对象。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再把父母教师的话视为“绝对真理”,而是遇事喜欢自己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青少年开始出现的独立性的本质特征。但也应该看到,青少年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是很不成熟的,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表现出幼稚性、片面性。
(2)独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强。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开始显露出来。他们要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自己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问题。这些心理要求一旦受到外界的阻碍,便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并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
(3)“闭锁心理”明显出现。进入青春期后,身体上的突然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给青春期带来神秘感。青少年虽然知道其中的奥秘,但出于自尊又碍于向别人请教,同时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内心体验不断敏锐,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轻易不肯向人吐露。这种“闭锁心理”的出现,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已有了质的飞跃。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闭锁”也容易造成心理“疙瘩”,若这种“疙瘩”越积越多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开,会使青少年背上心理包袱,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性意识开始萌发。随着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对性产生兴趣,开始关注有关性方面的事情。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上男女青年恋爱的影响,传播媒介、西方一些黄色、淫秽照片、电影、书刊等的外部因素,加速青少年学生对性事的关注。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曾说:“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也许是初步的性的兴趣。”虽然青少年对性的兴趣和好奇是普通而正常的,但伴随着性兴趣的产生还会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往往他们又羞于启齿请教别人,以致大部分学生唯有在色情制品中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
二、预防中小学生看色情制品的几点措施
色情制品是一种负面教育的途径。教育部应该明确从小使未成年人懂得性知识,让现在早熟的小孩都尽早的了解一些。关键是要摆在桌面上来,不要偷偷摸摸的,好像见不得人似的。其实正确灌输一些正常的和正确的积极的概念在他们的脑海里,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告诉他们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使他们在心理上和头脑上有了积极的心理来正确的对待。同时也要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将他们纳入现存的社会制度中,使他们承担适当的社会角色,才能疏导或避免许多青春期出现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与青春期教育
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担负着传授生活生产知识技能,指点生活目标、行为规范和道德作风的任务。在对数百名犯罪青少年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他们的家庭80%有教育缺陷,30%的人来自残缺家庭或问题家庭。因此,创建家庭内部的良好环境,加强亲子教育是对青少年着手青春期教育的重要一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其人生信念的确立,对社会规范的内化等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家庭成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比如:父母视金钱至上,往往会对孩子的人生追求产生唯钱是图的影响,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虽然有些绝对,但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当今社会变迁加剧,价值观念多元化,加上到了青春期,青少年与家庭的关系就由儿童时的完全依赖关系过渡到半依赖半独立关系,这些变化使得家庭教育面临新的特点和挑战。
此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目前正在结构上发生着新的变化,使得家庭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面临新的困扰。
其一是离婚率的上升使成千上万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中国青年报》4月23日报道: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全国有121万多对夫妻分手,离婚率稳中有升。离婚率的上升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尤其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他们普遍产生抑郁、压抑、失望、悲伤、沮丧等心理障碍,这不仅对当前现实生活,也给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其二是下岗职工家庭增多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上海《青年报》社和《少年报》社收到许多青少年学生来信,诉说父母下岗的苦衷,反映他们在同学面前“没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挫”以及“自卑、埋怨”的心态,这无疑给青春期教育带来新的难题。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家庭教育的功能不容忽视。家长如果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关注子女青春期的到来,给予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促使青少年减少青春期内感到的困扰或是强烈的震撼,帮助子女接纳自己,适应变化。
2、学校教育与青春期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是松散的,学校教育则是组织严密、系统有序的;家庭教育往往就事论事,较为具体和形象,学校教育则采取较为概括和抽象的形式,更多地帮助或引导青少年从一定的理论层面或高度去认识问题;家庭教育往往围绕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和为人处事的简单原则的培养来进行,层次较低,学校教育则系统地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按照生活要求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塑造,层次较高。
学校是进行青春期教育的重要阵地,就青春期教育来说,学校主要围绕德、智两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学校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加强青少年学生对生长发育、生理健康等知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人体生理发展的规律,那些谈性色变,故意回避的学校性教育思想已滞后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正常的《生理卫生》课砍掉,有些学校虽然有课程,但形同虚设,遇到重点章节,采取回避,以致达不到效果。其次,学校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尤其是女生和内宿学生的管理。学校要设立女生指导,定期对她们进行生理卫生的讲授,加强女学生自尊、自爱、自重的教育,要配合有关部门,斩断伸向校园女生的黑手,净化校园环境,不要让社会的悲剧在校园发生。前几年某中专学校的女生因做他人“二奶”而遭毁容的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要制订相应措施加强内宿学生管理,不准学生在校外租住,以免节外生枝等等。还要向青少年传授社会规范,成为青少年内化社会规范的强大的外在推动力。第三,学校还应多开展多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如通过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力,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此外,还应注重校风校貌建设。学校应建设好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绿化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花园式的大课堂,受到
自然美的熏陶,向往美的情操和美的行为。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有关知识的讲授,要求广大家长要积极配合,对子女出现的早恋现象既不可大惊小怪,更不可听之任之。我们对过早卷入早恋漩涡的同学不能岐视,不能抛弃,既要有耐心 进行教育,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既要明确其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又要严肃指出其踏入这个禁区的危险性,要尽量采取正面的事例加以引导,比如大家熟悉的居里夫人的事例,变被动的、不情愿地摆脱为自觉的、理智地走出早恋的误区。
3、社区教育与青春期教育
良好的青春期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社区环境建设。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确保学生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十分重要,社区文化、社区区风、社区特色等都是陶冶学生心理的重要心理环境。青少年活泼好动、体力充沛,除学校教育外,需要足够的休闲娱乐活动来调节。然而学生每天生活的社区内,提供给青少年健康的业余活动场所过少,以致于电子游戏厅、桌球室成为青少年聚集玩乐的地方。这些场所容易使他们沾染社会腐化风气,受到不良行为的引诱和影响。因此,改善社区环境,增强青少年业余活动场所势在必行。电影、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具有教育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功能,但如果偏重娱乐性功能,就会使其描写的内容充满物欲、暴力、色情等,对青少年的身心有害无益。因此,社会各界应注意促使传媒内容健康,有利于青少年奋发向上,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的积极作用。
总之,我们既要加强家庭、学校社区队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又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使三者对青少年的教育效果达到一致,这是对中小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有效地抵制了色情制品对中小学生的危害。
2.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二
那么,乘书法教改之东风,重扬书法之风帆,以一位一线教师的视角,就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翰墨精神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目的——认识书法的修炼作用
我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人选择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为什么毛笔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而硬笔的普及还不到百年?是古人傻到不知道硬笔方便,还是他们笨到做不出硬笔?西方人还知道用羽毛蘸墨呢!
古人选择既不好掌握、又不方便使用的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绝不是着眼于实用、便捷,而是着眼于人——用毛笔书写可以修炼人。毛笔不易掌握,不允许糊弄,书写者的状态在笔下表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字如其人”、“字品就是人品”。书法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它没有捷径、没有速成,漫长而枯燥,但它却是锤炼意志的好方法。它培养的不仅仅是美感,还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细致入微的眼力、周密分析的脑力、准确表现的手力等等。
书法炼人,重在炼心。古人云“书为心画”,所以它书写的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书写对天、地、人、事的理解与感受。当今的社会越浮躁喧嚣,人越需要冷静退避。中国书法不可就此消亡。书法的作用是精神,是印刷、电脑等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丰子恺:《略谈书法》)
二、教育对象——从学龄前儿童入手
书法正规学习须从小抓起,拖延孩子接受正规书法教育的时间,只会使孩子积习难返,让教师回天乏术!那么,为什么最好是学龄前呢?第一,时间充分,没有课业负担。第二,书法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使之具有协调性和灵活性,对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第三,练定性,练好了上学时坐上40分钟,就不算什么了。对他自己的安静学习,和老师对他形成良好的看法,都是一个好的准备。
三、教育方法——从楷书入门、双钩入手
(一)从楷书入门
书法艺术是“虚无而充实,有轨而无迹”的,只要学习得法,锲而不舍,都可通过精研妙悟而自成风格。之所以选择楷书入门,因为它是汉字书体演变中通行最久,至今仍占主导地位的书体,是汉字定型的标准。从基本笔画的写法要求中,练习领会动笔的轻重快慢,提按顿挫等技法和结构上笔画线条搭配的组织规律,从而掌握执笔、运笔要领和结字规则标准,使笔为我用,点画精到,结构规范合理。因此,书法学习应从楷书入手练好基本功。有了楷书基础,能够得心应手的写好楷书,再去练习别的字体,就会既方便快捷,又精到完美。苏东坡认为:“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未有未能行而能走者也”。“真”指书法意义的楷书或正书、“立”则指人的站立;“行如行”的前一个“行”字指行书体,后一个“行”字则指人的行走;“草”指草书体,“走”则指人的奔跑。苏轼把真、行、草三种不同的书体比做人的站立、行走、奔跑三种形态,含义是形象而深刻的。
(二)从双钩填墨入手
“双钩书法”源于唐代,当时人们为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就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空心字,然后再填上黑墨,以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后来这种摹写方式演化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一种方法。因为是沿原件笔画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所以称为“双钩”。“双钩”法对书法初学者,尤其是中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铅笔双钩,仔细钩勒好后再用毛笔填墨。具体操作中,可让双钩和填墨做得好的同学在全班示范,然后全班学生练习。这种方法学生易掌握,也容易获得成就感。既方便老师从容地进行个别辅导,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习作上墙,让大家相互投票,评出“最佳作业”,既让他们珍视用墨书写的机会,又提高了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评判鉴赏能力。
四、教育行动——把书法列为每天的必修课
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书法是必修课之一,由于书法与仕途密切相关,所以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书法一直是人们十分重视的功课。科举制度废除,使书法这棵常青树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贫瘠了;随着钢笔等硬笔书写工具的代替,书法课更是被无情地挤出了课堂,虽然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目前书法课只保留在“兴趣班”、“特色班”或“校本课程”的点缀中。
(一)书法与语文写字教学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写字,但主要教学生理解形声字和汉字的结构方式(如上下、左右结构等),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笔顺,是不是缺笔少划;书法教学主要教学生怎样把汉字写得漂亮,是掌握用美的规律来组合汉字的方法。因此,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尝试书法教学和写字教学的结合。
在讲解、欣赏等教学方式中,“手把手”教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方法,能有效传递用笔方式,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毛笔在运行中的速度、墨色的枯与湿,感受腕力与运气。每次上课,每位学生至少会有五次以上“手把手”的接触机会,能有效教他们运笔和理解汉字间架结构,培养学生用偏旁把汉字组合漂亮的能力。
(二)书法与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
古往今来,“读书写字”是不分家的,当下却分开了。书法与国学经典都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好书法,诵读经典,品悟文化,涵养修为,承继智慧,两者密不可分。
(三)书法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书法教学的课堂不一定在学校内,还应适应延伸至课外。如利用学校读书节、校园文化节,以“作品展览”、“现场书画展”等方式面向家长、面向社区、面向公众展示,同时举办义卖活动,学生家长、周边区域居民均参与义卖,筹集的善款捐赠贫困学生,既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又增添爱心助学之奉献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五、教育师资——采取教育援助的方式
教师是书法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的书法水平以及对书法教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成效。目前,书法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短缺。接受过正规书法教育、培训书法的老师廖廖无几,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是书法教育的硬伤问题。据我了解,日本《教师资格法》规定:(1)书道(包括书写),(2)书法史,(3)书论、鉴赏,(4)日本文学、古汉语,从四个方面修习学分,这还只是“资格”条件,而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认定上,普通话要求过级,但书法方面并未做过多考核。
那么,要解决当前师资问题,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教育援助,如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协作举办活动,学校与书法协会以签订援助服务协议的方式,可指派专业教师进行书法教学,定期开展书法欣赏、书法讲座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免费提供书法指导与帮助等等。如此一来,齐抓共管,为学校书法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仍不容乐观,书法教师队伍有待加强这些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更积极地努力参与到书法教育的改革和提高书法文化社会地位的活动中。书法文化还亟待社会的关注,法律的规范,如果社会一直不重视书法教育的话,那么,在学校教育现场毛笔字学习会消失,也许几十年后,书法也会从中国社会消失。到那时,就会有中国文化沉沦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与中国社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
[2]李正庚.书法教育技术课程的育人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0
[3]王凌飞.建构中小学汉字书法教育科学发展之路[J].大家学札,2006.7
[4]黎炳锋.论数学化背景下中国书法存在的意义[J].小说评论,2011.2
[5]郭昌平.少儿书法理论[J].青少年书法,2005
[6]侯利红.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与思考[D].2012.5
3.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三
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 几点心得体会
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政策法规,加强改进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现将有关心得体会汇 报如下:
一、干部人事改革重在贯彻措施
(一)高度重视,深入学习。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一)高度重视,深入学习。我委机关党组高度重视《纲要》的贯彻落实,把此项工作做 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全委工作不断前进的重要措 施,抓紧、抓实、抓好。二是加强领导,认真学习。结合会 议集中学,先后召开党政办公会和全体机关干部大会,集中 学习研讨《纲要》,同时全文印发《纲要》,要求每人利用业 余时间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真正学懂、学准、学深,力 求全面掌握《规划纲要》精神实质。
(二)坚持选拔任用程序,择优充实机关队伍。
(二)坚持选拔任用程序,择优充实机关队伍。一是强 坚持选拔任用程序,择优充实机关队伍。化程序意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我委将严格按照《党 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重庆市永川区科级干部 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修订)》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 原则,认真执行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竞争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公示及审批等选拔任用程序;坚持群众路线与组 1 织考察并举的原则,注重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做到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二是拓宽选拔 干部渠道。为充实机关队伍,拓宽干部选拔的范围和途径,将继续采取公开招考、人才引进等方式,面向社会、提供职 位、广纳人才。同时,严把公务员“入口关” 对拟招考职位及,报名条件进行严格的规定,对笔试合格者进行严格的政治审 查,确保招录德才兼备的人才壮大机关队伍。
(三)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三)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加大人事制 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度改革力度。实行科室人员两年轮岗制,健全干部轮岗交流 制,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 和锻炼的平台,多方面培养干部能力。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了保证干部工作的纯洁性、严肃性,围绕选好人、用好人,着手制定《选拔任用干部实行差额提名的有关规定》《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选拔任用干部推荐者和考核者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为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三是进一步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我委将进一步强化选拔任用干部监督机制,认真落实群众对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格执行责 任追究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防止违反选 拔任用干部原则、程序和纪律的现象发生。真正用科学的制 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2
(四)营造环境,解放思想竞争用人。
(四)营造环境,解放思想竞争用人。在思想上,以科,解放思想竞争用人。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用人思想,用解放的思想选拔 思想解放的人,转变选人用人的观念,做到宽容人才的失误、包容人才的缺点、兼容人才的优点,以包容天下的胸怀,招 揽四方英才。在制度上,进一步科学规范用人制度,把知情 权与选择权有机结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做到人岗相适,提高选人用人准确度;把“民主、开放、竞争、择优”的八字 方针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不拘一格选人才,树立“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正确用人导向,营造良好选人用人氛围。
二、几点工作建议
(一)健全完善干部选拔标准,积极探索建立组织意图
(一)健全完善干部选拔标准,积极探索建立组织意图 与群众公认有机结合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修改现行的 与群众公认有机结合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干部选拔用任用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应增加“干部作风 考核” 将现行的干部选拔原则中修改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作风优良、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 部” 从而将“干部作风”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准绳,真正体现群众公认。二是将“干部作风”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 内容,纳入干部考核的体系。干部作风可以分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每个方面给 予一定的分值进行量化考核。三是对干部作风实行群众主评 制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 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干部的评价也更为直观、更为 3 现实。因此,对干部的作风考核,应坚持群众主评制度,由 群众对干部的作风进行直接评判。四是对干部作风实行多时 段考核办法。坚持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与选拔前考核相结 合,加大对干部的作风考评力度。五是将“干部作风”考核结 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重视干部的作风考 核,提高“干部的作风考核”结果在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所占比 重,对那些作风差、群众反映大的干部应实行“一票否决制”。推进干部选拔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探索建立公开、(二)公平、公正相统一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探索建立民主 公平、公正相统一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科学的干部提名机制。为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单位一把手用 人行为,应逐步探索建设“两评三推一会”的干部提名机制: “两评”即群众民意测评和组织考评; “三推”即中层干部推荐、组织部门推荐和委办局党组成员推荐; “一会”即由委办局党 组会议最后确定提名人员。二是探索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 制。坚持“五个公开” 即岗位设置、报名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和方法、笔试及面试成绩、选拔结果等五个方面的情况公开; 做到“三个严格” 即严格选拔办法、严格选拔程序、严格选拔,纪律,确保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三是 探索建立开放透明的民主参与机制。要做到“四个坚持” 即坚。持群众知晓、坚持群众参与、坚持群众选择和坚持群众监督。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要注重扩大参与面,不仅要有所在单位 全体群众参加,对有基层单位的或服务窗口部门,参与推荐 4 的范围应扩展到基层或服务对象,真正体现群众公认。组织 考察应注重代表的广泛性,坚持考察预告和任前公示制,广 泛收集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通过看、访、查、问、评等方式,深入基层和一线,全面了解和掌握考察对象 的德才情况和作风表现。同时,要畅通民主监督渠道,通过 设置举报电话、意见箱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认真处理群众 反映的问题。四是探索建立纪律严明的工作保障机制。要严 格选拔纪律,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拉票贿选等违纪行为,确 保干部选拔工作的公道正派。
4.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四
【摘 要】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许多艰难和挫折走到今天,仍然有许多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亟待解决,本文笔者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三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探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无疑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特点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逐步加快。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1、股份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现代市场经济从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企业改革洪流中,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批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户数比例明显提高。石油、石化、冶金、电力、电信、民航、海运等行业中的一批中央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或增发股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面超过90%,促进了转机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据统计,截止2011年,全国各级国资委监管企业所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038户。
2、国有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进行联合重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6月,有99家中央企业进行了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至149家。通过企业内部主业重组和非主营业务分离重组,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形成一批对地方经济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优势企业。另一方面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截至2012年,全国共实施关闭破产项目5000户,安置职工1000余万人。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清理各类投资,压缩管理链条。经过多年的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3、国有经济总量逐步增加。经过多年的改革,虽然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呈减少趋势,但国有资产总量、经济实力和实现利润却在大幅度增加。据统计,中央企业数量由2003年的196家,减少到2012年的117家,荣登《财富》500强的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加到2012年的54家。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3769.6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21959.6亿元,同比降低5.8%,应缴税金33496.3亿元,同比增长6.6%,在国内A股市场控股上市公司953家,占我国 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8.5%,总市值的51.4%,并有43家企业集团实现了整体上市。与此同时,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了国有资本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核心竞争力不足,经营效率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一是难以建立长效机制。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95%的商品物资由市场进行调控。然而,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远。很多企业的中层领导,养成按计划,按制度,按上级领导的指示处事,不适应市场的调节。很多国企的领导重视生产管理,轻视市场的营销;重视固定资产的投入,轻视广告的宣传力度;重视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视业务理论知识的探究;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轻视技术的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等等问题,国有企业中的领导和中层领导,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有一大部分的企业领导重官轻商,没有全身心的去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此类的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立足长久,更谈不上与国外企业的竞争。
二是难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一些商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据调查,工业品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渐增强,一部分国有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产品较有名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后来因为研发技术水平不过硬,产品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宣传投资不力,人员多,成本高等因素,在市场上逐步失去竞争力,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三是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国有企业的规模应该说大的不够大,小的不是太小,难以形成能与国外企业相对抗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它的机械总资产和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皮勒的1.97%和1.39%,仅相当于日本同行业企业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数量较多的轿车制造厂,至今还没有一家能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可见,我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太大。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这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产业规划,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并购重组,加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开展跨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
第二,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内在发展活力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加大公司制改革力度,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动企业集团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继续推动规范董事会建设,真正实现决策层和经营层分开。根据企业股权结构的不同,依法正确处理好国资委与董事会的关系,建立完善董事会向国资委报告年度工作制度。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进一步加大企业领导人员选聘方式改革力度,继续深化用人、考评、激励制度改革,加快市场化选聘人才步伐。
第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合理界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范围。继续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坚持考核指标少而精和目标管理。继续深化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强化财务预决算管理和总会计师职责管理。加快国有资本收益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国有资本收益权。继续完善产权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在全国范围内联网交易和动态监测。加强和改进监事会监督,继续推进监事会当期监督,积极探索监事会当期监督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第四,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建立适合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国企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合法权益,使现有离退休人员与企业分离,改养老保险由过去的企业负担为社会保险。对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进行改革,改过去由企业负担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有利于人才流动创造条件,彻底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为国有商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市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五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彭文静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和方法途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事业规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我院作为全国近千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一,如何走上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着力打造和创建海南优秀高职学院已是摆在我院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并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任务。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极少,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沿袭注入式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脱离实际,采用灌注、填鸭式教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走人应试教育的误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下面笔者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简单谈谈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体会。
一、教学思想改革
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教师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它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人才具有以下特性:一是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 1
分析,明确支撑起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教学改革的课程;二是明确的操作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培养的高投人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在师资、场所、设备、仪器、手段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高职高专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高职院校教师应成为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这就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适应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内容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根据社会法律事务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地制定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改革时,我们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我们调研的深入,不断配合考察结果,更新教学课程内容。
1.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具有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在培养模式上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念,以我专业为例,我们根据社会对法律事务应用性人才岗位群的需要,培养法律事务一线专业人才,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法律事务专业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使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法律辅助人才。目前法律事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三部分组成。该课程体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结构合理,科学可行,突出体现本专业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2.课程设置突显高职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特点
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突出职业技能的核心位置,与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二)灵活选用教材
完善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障。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高职教育教材近年出版的精品教材不多,主要原因是教材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编写实用性强的高职教材。教材编写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
(三)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教育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任务,还要完成发展能力及渗透高职教育的任务,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法,通过灌输方式,强化知识记忆。但是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这种传统方法必须加以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已成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启发性教学方式,通过课堂的互动和介绍社会上生动的真实案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不容置疑。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课堂中双向互动式的讨论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深化学生对律师公证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务的掌握。
3、讨论、辩论式教学法
口头表达能力、雄辩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是法律职业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课堂案例的讨论、辩论是培养学生这些最基本技能的最主要的实训方式。
(四)重视操作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职
教育的特色是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教师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实训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三大模块;其次,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每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最后,根据每门课程的实训要求,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都对应一个项目。实践教学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品质的培养,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这一块,法学高职院校也总结出不少针对高职法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方式
1.“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尝试
一方面通过“教、学、做”强化和整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其更熟练地掌握律师与公证的基本制度和办理主要业务的程序;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其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以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其职业技能得以全面提升。法
2.模拟法庭教学
首先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各一个,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课堂上进行模拟法庭审判。之后,任课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讲评,以达到在模拟审判中掌握律师在各诉讼程序中辩论技巧的目的。
3.逐步引入法律诊所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缩小法律理论教育与法律职业技能掌握的距离。与此同时,通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四、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6.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六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实施情感教育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了重要地位,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也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等,要求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改。
2.中小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实施情感教育
当代中小学生,总体上积极向上,主要的心理品质是好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是缺乏爱心、私心重,不愿关心别人。对学校或社会发生的事表现冷淡,对学校班级大事、荣誉缺乏责任感。凡事以“我”为重,以“自我”为中心,对帮贫助困、募捐、义务劳动等活动不愿主动参加。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3.情感教育现状需要学校加强实施情感教育
一是家庭教育欠当。目前很多家长关心的焦点是智力才艺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致使孩子有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不良的情感、性格表现。二是情感教育边缘化。情感教育虽已写进学科教学目标,引起了许多教师的关注,但在其具体实施中,情感教育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巩固教师教学效果的手段和途径,并未真正的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教育者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有的教师认为情感教育只适用于包含情感因素的人文学科,理科对情感教育的实施无能为力。三是教育效果不明显。当前学校的情感教育,主要着眼于学生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关注不够。且对于学生的一些消极情感,要么重视不够,要么作为一种思想问题加以简单批评、说教的方式处理。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素质,人格引领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情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发挥施教者的情感传导作用,以情感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感。一是教师要拥有积极、乐观的职业态度和情感。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积极、乐观的职业态度和深厚的职业情感,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乐观情绪和坚强意志,能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使其摆脱由挫折、困难造成的消极情绪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二是教师应增强良好情感的感染力。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经常重视、赞赏、鼓励学生,发挥情感的驱动作用,很容易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流露出的期待、疑问、鼓励的目光,温暖、满意的笑容,生动丰富的肢体语言等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积极良好的情感状态,为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了和谐的心理氛围,能够带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2.付出情感,走近学生
情感只能渗透,学生情感的获得不能靠简单、空洞的说教,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情感教育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情感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必须把握渗透性原则。教师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当代中小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渴望平等、渴望受尊重的意识,教师应放下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要摒弃说教的方式,让学生下意识地尊重教师,亲近教师,最终构建起亦师亦友的理想师生关系。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要以同志式的态度、朋友般的情谊对待学生,注意以诚换情,和学生产生共鸣。
3.挖掘载体,强化落实
7.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七
同,也使得教育科研成为了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开展、促 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有力杠杆。而小课题研究与各级各类规划课题研究相比,因其起点低、操作灵活、经费投入少等特点, 打破了课题研究与基层教育 工作者之间的 “ 厚障壁 ” , 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 已成为广 大教师参与 “ 教育科研 ” 的主要方式。但是, 在笔者参与由宁 夏教育厅教科所承担的多项课题, 并深入基层学校指导教师 开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 一些学校主管教育科研的领导 和教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存在着诸多的误读!那么, 如何有 效开展小课题研究呢?笔者谈几点思考。
一、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改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学校指导课题时,笔者发现一些教师把小课题研究 简单地理解为选一个题目, 写一篇论文, 没有区分清楚小课 题研究与平时撰写的教学论文的区别。平时撰写的教学论 文, 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评职称或者为文而文, 能公开发表或 获奖是这类论文的最高追求;而小课题研究的精髓在于研 究本身, 目的更多集中在帮助教师学会教学反思, 改进自己 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撰写 “ 论文 ”(即总结研究成果 只是 小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 但不是小课题研究的全部。小课题
研究秉承
“ 教学即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 成果即成长 ” 的理 念;主要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的行动 研究, 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 而是针对教育活 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在自己实际工作中开展实践性、情
境性研究, 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其出发 点和归宿就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一方面的某个具体的 小问题 , 为教师解决类似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参考依 据;它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 学实践工作中去, 使其有效地改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步骤如下图所示: 二、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立足学校实际, 切入点应小而 具体
当笔者拿到学校教师们小课题的选题时, 首先肯定的一 点是教师们的选题能抓住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如教育 均衡发展、教师的专业提升等, 但教师们却忘记了小课题研 究须立足于自己的学校或自己班级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 以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值得肯定的 是, 银川市一所城区小学的教师们立足于自己学校存在的教 育教学问题进行选题。这所学校处在城乡结合部, 接收的学 生既有城区的孩子, 又有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 学校面临着
大班额教学和生源层次不均的问题。为此, 学校中的教师们 结合自己班级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 确立了如下几 个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选题: 《 如何在大班额下有效开展教 学 》、《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 如何有效开展 差异性教学 》 等。
除此之外, 小课题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 法, 研究的对象是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己身边熟悉 的教学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发生的人与事。因此, 教师在 选题时要立足于学校现实, 也力求做到 “ 小 ” 而具体。只有这 样,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才能有效利用身边的资源, 有精力去
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教育工作者应摈弃
“ 小 ” 课题没有研究 价值的偏见。笔者在某农村小学调研学校教师开展小课题研 究的情况时, 就发现教师们在课题的切入上不凸显 “ 小 ” , 而 一味地追求 “ 大 ” , 从而使自己所写的研究报告不仅空洞而且 论据极为不充分, 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中一个小课
题题目是
《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 , 这个课题虽然很有研 究价值, 也是教育的热点问题, 但是作为一个实践性强的小 课题研究, 这个课题选题太大, 研究目标不清楚, 仅凭教师一
己之力是很难驾驭的。也正因为这样, 这位教师写出的研究 报告仅仅只是文献的堆砌, 难以看到教师自己真实的教学反 思和认识。如果教师能缩小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立足自己的
学校和年级甚至自己的班级, 把课题确定为
《 某小学某年级 某班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 , 这样, 课题切入点小, 研 究目标明确, 可操作性强, 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研究、对策实 施、效果验证、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这一系列研究步骤都是 可以实现的。
三、小课题研究的方法:关注持续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学校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切忌一蹴而就的做法, 因为小 课题研究作为应用性研究, 其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 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以及策略的选 择, 不仅需要教师们加强学习、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加以
开展小课题研究步骤示意图
对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 ◆ 王
成 发现问题
筛选转化成小课题 尝试方法 实践验证 成果推广 总结研 究成果
效果好, 保留经验 教育教学反思
查阅文献、同行 交流、调查分析
借鉴、顿悟 方法策略 效果不好, 反思、调整、改进 33
借鉴, 更重要的是敢于针对教育教学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尝 试自己认为可行的策略建议, 或把借鉴来的策略建议应用于 自己的教学管理中加以验证, 加以消化和 “ 本土化 ” 改造, 使 策略建议能真正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总结 整理, 成为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这个过程既是小课题研究 的过程, 也是教师专业能力自我提升的过程。但在调查中发 现, 教师们在确定课题后, 更多的精力和工作放在了文献的 查阅, 而不是在教学中开展尝试性的实践研究, 以致在研究 的成果中很难看到操作性强的策略建议, 大多数情况下只是 在泛泛地说教, 让阅读者很反感。
笔者在与银川市某小学教师交谈时发现一位女教师的 做法就很值得教师们学习。她选取的课题是针对自己本班大 班额的情况, 探讨如何在大班额下开展有效
教学。这位教师 一方面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大班额对教学的不利影响, 并 与自己的班级情况作比较;另一方面, 把相关文献中提到的 一些好的能有效提高大班额教学质量的做法拿到自己的班 级进行尝试和改进, 然后再加以总结。一学期下来, 不仅有效 地解决了一些大班额教学中的问题, 而且也使这位教师真正 明白了做研究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 更 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小课题研究, 她懂得了学习、反思在教师 个人成长和帮助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四、小课题研究的主体:发挥教师的团队力量
笔者在调研指导小课题研究中发现, 一方面, 校方领导 因对小课题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往往把小课题任务布置给 个人,很少发掘教师团队资源帮助教师个人开展小课题研 究;另一方面, 教师谈自己对课题的认识时, 都很少提及同 事们在这个问题上给予他的启发,他们也承认很少在公众 场合与同事们讨论自己的小课题, 在策略、方法的选取上更 多地借鉴文献中的做法和自己的一些经验。这样, 不仅使教 学任务重的教师个人在开展课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一 旦遇到困难而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时,教师开展小课题研 究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抑制, 最终只能半途而废。而团队交 流协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拓展教师的研究视野, 为解决教 育问题寻找出更多的出路来。也可使教师在取得成绩时, 得 到同事们的认可,激发起内在的成就感;在遇到困难挫折 时,也能从集体中获得帮助和安慰,重新鼓起勇气克服困 难。因此,小课题研究在提倡以个人独立研究为主的基础 上, 校方和教师们也应不失时机地发挥教师的团队力量, 为 “ 己 ” 所用。
五、小课题研究的现实追求:注重改善教育教学实践的 效果
开展小课题研究目的不是为了撰写论文, 可是在现实中, 一些学校对小课题研究的内在价值认识不透彻,不重视小课 题研究过程的监督和引导,不关注小课题研究总结出的策略 方法对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实际效果;只关注纸制性的 “ 研究 成果 ” , 如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奖证书等。课题任务布置下去之 后, 就要求教师到一定期限内必须拿出相关的论文来, 这使得 小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其 “ 真意 ” , 变成了教师的负担。面对 “ 负担 ” , 教师很难平衡 “ 研究过程 ” 与 “ 研究成果 ” 的关
系。为了完成任务, 迎合学校领导的口味, 负责课题的教师只能舍 本逐末, 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文献的查阅和整理上, 目的只有一 个, 就是撰写出 “ 像样 ” 的论文来。这样, 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很 难尝到行动研究的内在乐趣,使得原本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的 “ 草根 ” 研究又走上了功利性的发展道路。同时, 也把大多数 教师又赶入到了教育科研的边缘地带,因为毕竟只有少数教 师能公开发表自己的 “ 研究成果 ” 或获得奖项;也就更谈不上通 过课题来促进教师成长、服务教学了。因此, 无论是校方领导 还是教师个人, 都应摈弃 “ 急功近利 ” 的做法, 做一名脚踏实 地的教育研究实践者。
六、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述:追求多样化的形式
每次到学校指导教师们开展小课题研究, 他们都会把阶 段性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让我们提意见。但当我翻阅教师们 的 “ 成果 ” 文本时, 发现成果的表述都是以 “ 研究报告 ” 的形式 呈现的, 即使短短的一两千字的文本也是严格按照研究报告 的写作格式呈现,很难看到教师们在表述上有个性化的表 现。我们都知道, 如果能申请上国家级、省级、市级或者县级 一类的课题, 在总结研究成果时, 必须撰写符合标准格式要 求的研究报告, 并且伴随研究的结题, 最好能有公开发表的 学术论文则更好。但是, 小课题因为关注的是研究的过程, 重 视的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真实感受、真实想法, 研究成果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自我的教学实践而不是公开的 “ 展 示 ”。因此, 它的成果表述不能单一地要求以研究报告的形式 呈现, 教师们可以依照自我的写作特长、表述习惯和所研究 课题的自身特点, 除了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 果外, 也可以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故事、教育日志、小 论文、教育随笔等多样化的形式表述, 只要能清晰地阐释出 研究成果就行。
七、小课题研究的后续工作: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
学校不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 这一现象是很普遍的。因 为大多数学校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教师多出 “ 研究成果 ” 这 一硬性指标上,使得好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文本性的东西后, 就被高高地搁置在学校的荣誉 “ 墙 ” 上, 而没有让它发挥辐射 作
用。这就导致了教师很难感受到自己辛勤付出的成就感, 成就感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师们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热情。一 位教师就曾在笔者面前抱怨:“ 如果你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的 研究报告或论文不能在校外得到认可(即公开发表或获奖 , 那只能是废纸一张。”
而小课题研究的初始目的是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改 进教育教学方法;而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不断 “ 实践 —— — 反 思 ——
— 实践 ” 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提升教师自己及教师群 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 实现学校内涵 式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学校在引导教师开展小课题 研究时, 也应做好研究成果的后续推广工作。这样做, 一方面 可以肯定课题教师的辛勤付出;另一方面, 可以使好的研究 成果或者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发挥其辐射作用, 让更多 的教师、学生受益。
总之, 按照 “ 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 ” 的原则开 展小课题研究,让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才能逐步掌握教学规律、形成 教学思想, 在实践、探索、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核心能力, 从而使小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内在品 质的重要途径。
8.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八
下面我就乡镇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讲几个问题。
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农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土地改革和互助组、初级社时期。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农民翻身得解放,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化时期。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推行了高级社,1958年又推行了“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和其他农产品大都下降到1951年的水平。农村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从1961年起国家被迫采取“调整”的方针。经过几年的调整,情况刚刚好转,又在农村开展了“四清运动”,接着又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不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由于“十年**”,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这个时期是曲折困难时期。
第三阶段,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了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制,得到了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首肯和支持,大包干责任制,到1983年迅速在全国95%以上的生产队普及开来,“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彻底被否定,亿万农民又重新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和产品支配权,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成倍增长,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进而推动了城市的全面改革,开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农民的贡献与牺牲:“三个剪刀差、一条鸿沟”
中国农民为工业化、城市化积累资金,在不同时期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大体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即“三个剪刀差、一条鸿沟”。
第一个“剪刀差”: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从农村积累了巨额的资金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在工业化初期采取这种办法,是正确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国工业化从农村积累资金的时间拉得太长。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延缓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推迟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早日到来。
第二个“剪刀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全国各地出现了建设各类开发区和房地产热,因而形成了大量圈地的热潮。中国的土地政策规定,农村的土地不能进入一级市场,建设开发区和开发房地产的用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然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由于征用价格低,转手高价出售给开发商,因而形成了第二个剪刀差。这个剪刀差比第一个剪刀差大得多,积累资金更多。各地政府把圈地作为第二财政收入的来源。圈地成本低、收益高,搞了开发区、房地产,又是各级政府的“政绩”,因而圈地风屡禁不止。但是对农民来说,则失去了土地,有的变成“三无”农民,再加上野蛮拆迁,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第三个“剪刀差”:中国已有1.4亿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他们的工资和城市职工的工资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剪刀差。他们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不能同城市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就世界范围来说,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凭借着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我国的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2004年中国的外贸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具有质优价廉的劳动力优势,不仅能吸引外资到中国投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的GDP仅占世界的4%,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占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20%左右,为世界所瞩目。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到美国的百分之四。美国每小时的工资是16美元,墨西哥约4美元,中国约为0.5美元。据2003年的统计,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3倍,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大约是农村居民的四倍。这是就全国而言的。如果说,在国内城市职工每月工资大约1000—2000元,那么,农民工工资只有500—800元左右,差距是很大的,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剪刀差。
一条鸿沟: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制度使城镇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曾几何时,从农村积累提取资金,而把农民封闭在农村的狭窄土地上,只能从事以粮为纲的低效劳动,农民分享不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这种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城乡的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致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终于形成了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推迟了工业反哺农业时期的到来。
城乡统筹发展:“多予、少取、放活”,关键在放活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多予”,就是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如果不增加投入,“工业反哺农业”就是一句空话。“少取”,也就是“多予”。过去是向农民索取甚至是剥夺,现在是少
取或不取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也就等于多予了。现在有人认为,国家的投入力度不够大。但是我们要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大国,各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要量力而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国家投入的力度是会逐年加强的,并逐步建立增加投入的长效机制,实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任务不仅是要求国家加强“多予”、“少取”的力度,更重要的是针对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继续深化改革,在“放活”上下功夫。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自国家实行分税制以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县以下财政压得很紧,本来日子就不好过,许多县乡靠“吃财政饭”,甚至发不出工资,因而乡镇债务剧增。现在,乡镇机构林立,人员庞大,冗员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取消了农业税和三提五统(改为一事一议)后,有些乡镇财源已断,而中央及省的转移支付不能及时到位或到位不足,只能靠出卖乡镇企业或出卖乡镇合并后闲置的资产,或靠出让土地的差价,或靠借债、欠发工资来维持。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最近几年在税费改革中,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已采取措施,开展了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他们的做法大体是:
1.并乡并村,减少乡、村的数目。据统计,1995年全国共有乡镇47136个,2003年减到38290个,8年间共减少了8846个,减少了18.7%。
2.精简机构。湖北的经验是,把现有机构合并成“三办一所”。“三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一所”为财政所,取消政协联络处,同时实行党政领导一肩挑,领导班子交叉任职。湖北的做法是党委书记兼乡镇长,副书记3人,一人兼人大主任、一人兼纪委主任、一人兼副乡镇长,党委委员有的兼副乡镇长,有的兼武装部长、组织委员等职。不仅减少领导职数,而且使班子更加精干,团队优势更加明显,既减少了行政成本,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山东省还推进村级综合改革。全省共精简村干部13.6万人。他们的做法是村级两委实行成员“交叉任职”,“联村自治”,调整村级规模,全省共减少村干部11万多人,再加上在换届时陆续减少2.5万多人,合计13.6万人,减幅达30%以上,每年可减少支出近4亿元。据湖北省的报导,乡镇机构改革后,精简人员也超过1/3以上。
3.实行“乡财县管”,按编制和预算开支,堵死随意设立临时机构、乱聘工作人员、乱开支的漏洞。加强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财税征管工作,不断扩大财源。要管好用好国家和省级财政不断增加的投入和转移支付,以及各种专项补助的资金,规范化管理,防止截留、挪用,保证各项经费到位,使其真正发挥效益。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之举。特别是精简人员是改革的关键和难点,阻力大,风险也很大,必须上下联动,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必须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二)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2005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完全取消农业税,基本结束了中国以农养工,以农养政的时代,进入了以工哺农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走依靠农民供养乡镇的老路是走不下去了。我们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目的,就是要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由行政管理型的政府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现在不能再向农民伸手了,而是要为农民服务,带领农民致富。主要任务是: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主要是党的扶农惠农政策。二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带领群众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兴修农田水利、减灾防灾、搞好科学种田,引导农民致富。三是放活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指导和扶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搞好招商引资;放活市场,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引导农民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引导农民组织专业化合作社或培养发展经纪人,搞活流通。四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改革力度,巩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证机制,要加快改革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精简师资队伍,加强对师资和医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师资和医务人员的素质。五是依法贯彻落实基本国策,如生态环境、土地规划、计划生育等。六是加强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要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调整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领导群众走富民强村之路,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加强社会治安、信访、扶贫、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建设),发展公益事业和民间组织等,搞好各项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