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

2024-10-19

为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共13篇)

1.为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 篇一

为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本学期我校将开展“班班创特色,班班有特色”的创建特色班级的活动,希望在创建的过程中让师生的能力能够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特色班级的创建,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

通过积极引导,要求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特色。力求通过一学期的建设,较大程度地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我校的办学品位和管理水平。

三、活动领导小组:

沈建琴、德育处全体人员及各年级组长

(一)创建内容:

每班可以从学生学习习惯、能力培养、才艺特长、观念意识、行为活动等方面确定创建目标和内容,形成创建主题,并给自己班级进行特色命名。例如:感恩特色班、诚信特色班、和谐特色班、绿色环保特色班、文明礼仪特色班、卫生免检特色班等等。也可另行确定特色班级名称。

(二)实施步骤

活动包括申报、授牌、评估、监督四个阶段。

1、申报阶段:由各班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申报项目,进行自主申报(附申报表)。写出申报特色名称、班级口号、班级建设目标、采取具体措施等,最后由班主任递交学校德育处备案。

2、授牌阶段:学校召开授牌大会,公布各班申报项目以及承诺内容,并做成喷绘在本班教室外墙悬挂。(特色牌设计:自选图案作底、xx特色班、班主任近照、班长近照、班级口号、班级建设目标、班主任寄语等)

3、评估阶段:(1)自评。各班对本班创建过程和目标实现进行自评,形成自评小结,力求突显班级特色。(要求上交书面小结,叙述创建过程,并附有关资料)

(2)校评。各班根据申报的内容开展相应的特色活动及展示,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对活动展示情况予以赋分,并结合本班学生在学习、纪律、卫生、礼仪等各项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评选出特色班级创建先进集体(活动中要有资料的积累:图片和文稿等,作为最后进行评估的凭证)。

4、监督阶段:设立举报箱(校门口),定期抽查。如发现与承诺内容不符,第一次口头警告,责其整改,第二次给予摘牌。

(三)评估标准

特色班级先进集体必须首先具备评选的基本条件。先进集体的评估分为两部分,班级特色活动展示赋分占50%,班级同学在学习、纪律、卫生、礼仪等各项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赋分占50%。

(四)奖励办法:

被评为特色班级创建先进集体的班级在学期末班主任工作考核中予以加分,并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的重要条件。

总之,各班特色班级名称的确定要以立足普及、鼓励参与,结合学校实际,注重实效为原则。希望各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早日形成本班特色。

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切实组织活动,通过有效的少先队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爱学习,爱科学的良好品德,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勤于实践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精神。

二、活动设想:

1、自主组队,发展兴趣

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队,制定计划,自主开展活动。

2、形式多样,开展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定期展示兴趣活动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3、通过活动,激发热情

组织学生开展、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勤动脑的欲望。

4、通过活动,增强信心

学生通过活动,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实践就能有所收获。

四、活动口号:我是智多星,体验乐无穷。

三、活动计划 二月份:

通过学生的讨论,创建特色中队方案谈论会,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按兴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队,并每一小队命名。

三月份:

实践活动:《我也为家出份力》————巧手装扮我们的家

每个学生是教室的主人,让他们为设计布置教室出谋划策,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小天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保洁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主题活动:《和你一起分享这个故事》————讲故事,说感想活动

课下收集曾让自己感动或能给自己启发的故事,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礼仪故事。四月份:

实践活动:《我眼中的世界是„„》————创意画展示

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善良,用手中的笔来感受生活、感谢生活。主题活动:《我体验,我精彩》————阅读朗诵比赛

让学生去读书,开动脑子识记自己喜欢的名段名篇,并将其与同学们分享。五月份:

主题活动:《才艺大比拼》————能力展示、评比

学生以画画,书法、歌舞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并进行评比。实践活动:《我的小巧手》————手工制作比赛

学生用手中各种材料,如笔、布料,橘皮,树叶等来画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并给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题目。选出好的作品在班级中展览。

六月份:

主题活动:《知识大比拼》————历史、科学、地理等知识竞赛

多看书、多积累、开拓自己的眼界,也是我们中队的主旨,通过本次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们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一篇原创教育教学资料,几番辛苦凝聚教师心血。

活动方案:

2.为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 篇二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意识,体质

各类师范院校承担着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教师的责任, 具体到体育专业, 则具体承担着为各类学校培养体育教师和为社会培养其他体育工作者的责任, 这支未来我国体育战线师资来源大军的教育质量不容忽视, 因为在他们身上不仅仅体现着培养他们成长的母校的教育质量, 还将通过他们的执教生涯影响到学校和社会体育教育的质量。从现在的师范院校学生接受体育的情况看, 忽视或轻视体育是一种普遍倾向。体育意识不足导致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 体能和体质普遍下降。师范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急需提高, 从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说来, 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这一问题。

一、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质不强的现状

(一) 体育意识不足的一般性表现

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是师范院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很多学生仅仅将体育课作为放松一下自己的机会, 没有如同接受其他专业课学习一样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目的性。如一些学生在上体育课时, 以个人的喜好来对待, 自己喜好的项目就能够认真听老师的授课, 认真学习和掌握技术要领, 表现的热情洋溢, 很有积极性;自己不喜欢的项目就不得不耐着性子听老师讲课, 常常不以为然或精神溜号, 对于教师的示范性动作不想学也不想按照要求去做, 不管自己是否掌握了运动要领和是否达到了运动目的, 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又如经常打篮球或踢足球的一些男同学就是图能玩个痛快;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学习任何体育项目和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还有一些同学觉得身体好, 参加不参加体育锻炼也无关紧要, 对任何体育活动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在一些女学生中则认为体育活动苦, 练习一些体育项目的动作不雅, 所以, 不愿意上体育课, 也有的女生仅仅将参加体育运动作为减肥的一种途径。但事实上, 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必修课, 也是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应该掌握的终身体育能力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学生中存在的不正确的体育意识, 使得体育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较陈旧, 体育课还延续着以前的“三基”教学模式, 仍然片面强调掌握技术和技能, 甚至于仍然在重复着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的内容。在教法上也基本上是老师讲解和演示后, 指令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示范的要求去做, 通过一遍遍的练习来纠错, 来掌握技术要领, 巩固其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在僵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下, 大学生会产生如同中小学时的体育课一样的感觉, 他们疲于听讲解、看示范, 疲于模仿和练习老师示范的动作, 在体育课堂上, 自主性束缚的太多, 积极性调动的太少, 被动模仿太多, 自主实践的机会太少, 机械性的模仿太多, 品味揣摩的时间太少。在有些课堂上, 学生的乏味听讲会损伤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有的老师会根据学生课堂中的听课表现随机应变, 将本来计划好的授课时间压缩到最短, 在剩余的时间中干脆来个“放羊式”, 让学生自由活动, 愿意干啥就干啥。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负责任的放纵, 导致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错误想法越来越浓厚, 更加会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学生们本来就很淡浓体育课的意识会更加淡漠。另外, 受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体育理论课被弱化, 上室内课时, 教师讲体育理论照本宣科, 既乏味又生涩, 教师讲的累, 学生听的缺失, 左耳朵听、右耳朵冒, 教学缺少互动, 课堂气氛是一边倒, 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我国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旨在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事实上, 自这部法律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的体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 人民体质普遍增强;竞技运动水平稳步提高, 成为世界体育舞台上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体育产业、体育科技、教育、宣传、对外交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项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也是体育法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 体育法制的进步也为保障、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各类师范院校的学生中, 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有这部法律。北京师范大学曾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对体育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学校体育法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从中了解到59.4%的学生知道体育法的存在, 但却对其内容没有任何了解, 在学校体育法知晓度的调查中平均知晓率仅为79.83%。结论是:师范类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虽认为学校体育法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很重要, 但学习的热情度较低;由于学校未开设体育法的相关课程, 导致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 师范院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欠缺, 对与体育的意义尚没有正确的认知。思想意识层面的认知不足, 必将导致行为习惯方面的欠缺。

(二) 体质不强的一般性表现

在现在的高校学生中, 当然师范院校的学生是包含其中的, 他们的体质与其上一代人在他们所在的这个年龄段时相比, 是不足的, 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 像缺乏劳动锻炼、缺乏生活中吃苦耐劳的锻炼, 缺乏正确的生活习惯等。仅从缺乏正确的生活习惯上看, 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就养成了一些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 如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和劳动锻炼, 每天过两点一线的生活。两点, 即从学校课堂到利用电脑上网, 一线即沉湎于从课堂到上网这样一条线的生活中。有的同学将课余时间全部用来上网, 上网的时间没有约束, 常常玩到很晚, 甚至于会熬通宵;也有的上网看电视节目, 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不愿意撒手, 节目不演完不睡觉, 第二天早晨不愿起床, 不想吃早饭, 草草洗漱便坐到课堂上, 一天昏天黑地的度过, 放学后, 又进入沉湎上网的夜生活中, 长此以往, 身体健康必然会受到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平时不用功读书, 考试时突击学习或“背课”, 为了考试过关, 打破了生活规律, 影响了身体健康。

二、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质的对策

(一) 在学生中开展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

在学生入学后即开始对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展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 以渐进式方式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打下终身体育的观念, 以体育健身和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的思想。有计划地向学生灌输身体健康知识,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身体的亚健康, 哪些生活习惯要不得, 生活要有规律, 锻炼身体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必要途径, 要通过体育课掌握正确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认真负责, 要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勇气和智慧, 加强对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的学习, 要能够将体育课堂的理论学习讲成学生们愿意听的程度, 让学生明确常见的体育项目的规则和简单常用的技战 (上接206页)

响因素, 当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

社会消费的组成成分中, 家庭是微观决定因素。大多数家庭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和大多数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养成, 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此分析可以看出, 绿色消费的家庭教育, 对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今, 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绿色消费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的, 因此, 高校有必要为社会开发出这样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从而为社会各界输送人才。因为, 没有标准化教育课程, 很难将绿色消费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

绿色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在真正意义上, 只有少数几个才是经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 并授予“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 满足不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三、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广和深化绿色消费对大学生的益处, 本研究从大学生日常的消费活动视角分析, 根据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需要采用如下改进措施:

(一) 在校大学生需从自身出发, 培养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

绿色消费行为能体现一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观, 对于大学生而言,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提高个人修养, 接受和培养良好的绿色观念, 进而影响社会各界人士的购买行为。为建立一份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 从小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通过高素质的行动感染他人。

(二)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培

术,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二) 发挥体育课堂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作用

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尝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制定教学内容时应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提高学生体质的角度来考虑。要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观念, 建立有利于学生锻炼, 增强体质实效性强, 自己喜爱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体系。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兴趣浓厚、又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除常规教学内容外, 应将一些时尚的、被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 如街舞、健美操、越野等知识都补充进体育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中。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三)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设施

师范院校的体育设施在近些年来有很大改善, 是随着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评估活动而来的。但是, 从目前情况看, 一是对已有设施需要加强保护和维护, 二是仍需要添置新设施, 以满足供需矛盾。学校应积极采取科学合理措施, 加强体育场馆、器材和设施建设, 为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搭建平台。学校加大对体育投资外, 还可想方设法借助一切可能借助的力量来实现体育场馆设施和学校的场地建设, 实现体育器材资源共享。

尽管大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很高, 对于绿色消费观念的接受能力也很强, 但是大学生在绿色消费观念的认知上, 缺乏相关知识, 在绿色产品的购买上, 较为盲目。高校应根据这一具体现象, 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知识教育, 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学到相应知识。另外, 学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 让学生社团能发挥关键性作用, 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消费观念。最后, 学校可以通过流行的交流平台, 例如网络等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互动性强、实践性较高的绿色消费教育。

(三) 针对大学生群体, 企业应加强绿色营销, 开发差异化产品

3.增强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途径 篇三

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100-02

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的科目,具有大量的符号语言。要想学好数学,学生就必须深入认识、正确使用数学符号。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现如今,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已成为数学教师思考的新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只有让学生提高使用数学符号的意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将这些符号作为中介更好地解答数学问题。

一、学生学习数学符号面临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学习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数学学科十分抽象,是一门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学科。在许多学生的眼里,数学就是枯燥无味的、抽象的,对于数学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更别提对数学符号产生兴趣。有许多学生都是硬着头皮学习数学,特别是学习数学符号时,学生并没有对数学符号的含义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也没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一直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思维没有得到开拓和发展,最终对数学学习造成阻碍。

其次,学生在学习数学符号的时候产生了负迁移作用。在学习中,迁移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学生如果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一旦学生在某一个认知环节上出现了缺陷,那么就会造成负迁移,对学习效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信息,没能及时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建构,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就会导致不能自主地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数学符号理解困难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培养学生数学符号观念。学生只有具备了数学符号观念,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符号,从而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快速提取到数学信息。

1.讲数学符号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数学符号这一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符号,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符号的重要性,并且产生符号感,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比如,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如果生硬地告诉学生用哪一个字母表示什么的话,学生会觉得十分抽象;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将数字符号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效果则完全不同。教师可以这样教学:“请大家开动脑筋,联想一下符号a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什么事物呢?4a又可以表示什么呢?”学生甲:“a可以表示一只小鸭子,4a就是四只小鸭子!”学生乙:“a可以表示一门作业,4a就是四门作业!”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不断的思考中就理解了数学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轻松地将“字母表示数”一课引入了正题,学生理解“a代表正方形的边长,4a代表正方形的周长”这一概念的时候也就十分容易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理解本来难以理解的数学符号代表的含义,也能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优越性,从而对数学符号倍感亲切,从心理上逐渐接受数学,爱上数学。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将生活当中的一些经验应用到教学中去,让生活化的素材取代冷冰冰的课本习题,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2.教师要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符号,并能运用它。教师要重视提取数学中的关键术语及修饰和限定性词语,让学生在繁杂的数学概念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比如:我们学校的校车限载10个学生,我们班共有45个学生,至少需要几辆校车?在这个题目中,“至少”就是限定词,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限定词,让学生增强把握题目中关键词的意识,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学会利用数学符号准确解答。除了“至少”之外,“最多”“最大”“最小”“既……又……”这些词语普遍都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教师要引导学生牢记这些规律性的知识。

3.小学数学中主要的题型只有几类,大部分都是有规律的,教师要及时总结归纳某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经验,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像“π”一样有固定意义的符号,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个符号代表什么,学生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但是如果教师将这个符号的产生和来源以及使用方法都告诉学生,学生就会深刻地记住这个数学符号的性质,以及记住这个数学符号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学符号有关的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题:“2a+a=?”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就可以接着提问:“那么2●+●=?”让学生透过符号的表面,真正懂得符号的内涵。

但是,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并不是学习数学符号的最终目的,学生除了要对单个的数学符号进行理解和学习,还需要在解题过程中将数学问题中的情景进行透彻的理解,将题目中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为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让数学知识能够得到更加专业的表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进行互译,锻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转换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比如:一件外套现价120元,反季促销6折,那么这件衣服原价多少钱?学生可以将这道题翻译成:60%x=120,就可以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

数学符号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学好数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符号语言能力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符号,提升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小学数学符号的教学才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4.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和作为意识 篇四

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委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通过参加学习活动,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干部责任意识和作为意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一是认识到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日常的理论和业务学习的过程,是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是从量到质逐步转化的过程。通过学习活动,我从思想的深处增强了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成就感和事业感;增强了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不计名利的大局心态,增强了主动干好本职工作,真正把责任心落实到工作实践中,落实到检验工作的成效中去的作为意识。

二是认识到了工作态度决定工作的热度。良好的工作作风是责任心的具体体现,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要高度重视思想作风建设,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注意顾全大局,切实做到令行禁止,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工作。

三是认识到了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党的宗旨要求我们党的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多做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事,始终心系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忧虑和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吃苦在前,奉献在前,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次是党员干部本身涵义的基本要求。党的干部既是党的路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是完成党和政府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责任就是第一位的,因为,在党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制定以后,如果没有一大批既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又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干部去积极地组织和发动群众为实现党的路线和政策而奋斗,党的路线和政策再好也会落空。岗位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干事创业上,放在为人民服务上,只有做到了心系群众,真抓实干,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要做到不断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和作为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我今后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知责。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把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为行动准则,特别是要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清醒认识自己肩负的职责,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既经得起风浪,又抗得住诱惑,始终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行使权力,使自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切实做到谨言慎行、克己奉公、勤勉敬业。

第二、要守责。排解困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是人民公仆的重要职责。履行好这一职责,主要取决于其谋事的能力。谋,在做事的所有环节至关重要,谋得对、谋得好,就能推进事业顺利向前,尤其是对那些事关各项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工作,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谋划,科学求证,努力克服谋的过程中的官僚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盲目决策、武断拍板。

第三、要尽责。埋头苦干,尽力工作,既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也是党和人民对各级干部的殷切期待。履职不尽职,做事不尽力,怕苦怕累、安逸度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既是觉悟不纯的表现,也是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的实干精神,有得“十分力”,不发“九分功”,以昂扬奋发的姿态,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办好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

古人云: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在人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是党员干部的天职,作为党员干部绝不能图虚名,只有脚踏实地工作,坦坦荡荡做事,清清白白为人,组织自有公认,群众自有评说。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将不断增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执行理念,不断提高执行能力,认真履行职责,勤奋努力工作,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以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5.为进一步增强行业服务意识 篇五

本次活动按照“两争两创”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变化,真正得到实惠。

“三亮”即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通过嘉善水利网站、设立公开栏、摆放展板、设立展示牌、发放便民服务指南(手册)、联系服务卡片等形式,全面公开服务事项、工作流程和办结时限等,亮出党员姓名、岗位、职务、服务内容、服务承诺等信息,把党员形象摆在窗口,接受广大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评议,激发党员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比”即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广泛开展大比武、大练兵活动,不断提高党员的业务技能、服务水平,营造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创争氛围;引导党员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并进一步强化行政审批、物资供应、规费征收等服务窗口的日常业务管理;积极推荐先进典型参加闪光言行展示评选,组织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比实绩、比贡献,争做服务群众的排头兵。

6.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案 篇六

www.5y

kj.co

m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用法律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框内容是第六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述,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甚至辩论,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想觉悟目标

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前面三节课都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导入新课

大家看课本案例“14岁的北京少女马某,在观看流星雨的夜晚,被丧尽天良的狡猾歹徒凶残地杀害了……”

提问:这个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只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机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自己长本事,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侵权侵害,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接下来就来讲:

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讲授新课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板书)

我们前面讲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为什么还要求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呢?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外因条件),要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还要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内在条件),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提问:教材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板书)

(1)要依法自律(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回答:青少年应怎样依法自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做了哪些禁止性规定?

(目的:使学生明确这些禁止性规定的内容,强化记忆,平时自觉遵守这些规定。)

(2)要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板书)

提问:请说说你和你的同学是怎样对待父母和教师的教育的?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父母和教师的教育?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对待父母和教师教育的正确态度。)

(3)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板书)

教材中讲到农材小姑娘小陈9岁时,由父母包办与一21岁的男青年订立婚约,小陈13岁时与男方解除童婚婚约,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课本90页“探究与实践”中说的初三女生小殷,多次受到三个不法分子的勒索并险些被害。请同学比较分析面对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小陈和小殷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应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归纳学生的发言,教师讲解)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小结

这节课我们懂得了一个重要道理:青少年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www.5y

kj.co

7.通过语文课本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七

一.以语文课本为载体,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与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多重合, 这使语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环境问题是当前的热门话题, 它当然也会反映到教育领域中来, 反映到我们的教材中来。语文教师只要认真挖掘, 就能在教材中找到环境教育的资源。语文教材中, 涉及自然环境的内容很多, 如果做一个分类, 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直接宣扬环保思想、进行环保教育的, 如《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关于保护鸟类的倡议书》等, 告诉我们环保的重要性, 告诫我们要保护地球, 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二是描写或说明小动物的, 如《雪猴》、《珍珠鸟》、《达尔文和小松鼠》、《鹧鸪》、《旅鼠之谜》、《松鼠》、《国宝——大熊猫》等, 这类课文则是通过写小动物说明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对于动物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保护它们生存的环境;三是有关植物的, 如《四季的脚步》、《我是什么》、《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那树》等, 特别是《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 包含着保护树木以及树木能保持水土等重要的思想内容;四是描写自然景物、优美风光的, 如《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富饶的西沙群岛》《三峡》、《鼎湖山听泉》等, 这类写景的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出大自然的美丽, 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美丽的景色,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五是与环境破坏密切相关的作品, 如《向沙漠进军》, 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到风沙的巨大“威力”, 从而使心灵受到震撼,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年沙漠化的现状, 并让学生设想此种发展速度下, 若干年后的地球将是怎样的, 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而《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启示》这样的文章却是教给我们环保知识:人类应该怎样去对待大自然, 正确认识一些自然现象, 遵循自然规律让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人类服务。

可见, 在教材中挖掘环境教育资源, 是学校环境教育得以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途径。

二.以语文课堂为依托, 巧妙渗透环保意识

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环保课, 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 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 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一)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文教材中的自然之美,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认识美

语文教材的课文语言优美, 用词准确、精练。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作用, 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通过诵读语言文字, 与语文课本进行交流, 在作者优美的文笔下发挥美好的想象, 与作者优美的文笔产生共鸣, 初步认识并了解自然之美。如《桂林山水》一课, 就是经典美文, 教学这类文章除了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到祖国语言美之外, 更要让学生感悟自然万物的丰富多彩和人性的真善美。把握住文中的景物美、人情美, 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 能为人类创设美的情境, 而善良宽容地待人, 能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二) 借助课文插图以及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美, 赏识美

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就必须要让学生赏识美。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很大数量的环境教学内容, 教师可通过文中的插图, 以及搜集课本之外的视听材料, 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 通过学生视觉、听觉上最直接的感受传递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让学生热爱美, 赏识美。例如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课文, 教师在教学时可制作精美的课件, 让学生欣赏, 体会大自然的美丽、伟大与神奇。

(三) 通过品读课文, 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句子分析课文,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及环保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如在讲课文《斑羚飞渡》时, 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人类应如何给自己定位?

教师导言:人类的猎枪可以消灭斑羚的肉体, 却不能屈服它的精神。在斑羚的生活中, 可能没有比持枪的猎人更让它们恐惧了, 所以镰刀头羊也曾“悲哀地咩了数声, 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但它却用自己的生命为持枪者上了最悲壮的一课。面对如此勇敢、团结的斑羚种群, 面对如此勇于牺牲, 从容赴死地老斑羚们, 面对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镰刀头羊, 你有何感想?

学生深受感染, 纷纷发言。

学生甲: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我们不能也无权破坏自然界。

学生乙:人类在某些方面 (如大公无私、勇于自我牺牲、团结一致、先人后己等) 还不如动物, 应该向动物们学习,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与它们和谐相处。

学生丙:作为有较高智慧的人类, 我们应善待动物, 善待生命。

学生丁:善待动物, 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 不容被剥夺。

……

这样一讲, 学生知道了要善待身边的动物, 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就这样在课堂中轻轻松松渗透了环保教育。

三.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平台, 建立保护环境的参与意识

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环保人, 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真正主体, 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学生是环保的主体, 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环保活动, 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首先, 教师要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 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做成资料, 写成新闻稿件, 或制成黑板报、手抄报等。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又增长了学生的环境知识。学生接触的环境问题多了, 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自然就会潜入他们的心扉了。如针对“水资源现状调查”这个活动, 笔者把活动的主题定为“水是生命之源”, 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水资源的过去和现状。活动开始后, 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资料, 对水资源缺乏的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样,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情多了一份关心, 多了一份思考, 远远突破了预期设想的效果, 拓宽了活动的主题, 使之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 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 教师要在文体写作训练中渗透环境教育。

可以重点在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中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 因为这两种文体特别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写科普说明文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找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让他们学习如何把一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和怎样防治说明白。写调查报告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河流去调查环境污染情况, 获得第一手材料后写成调查报告。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四.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语文不但要在书中学, 更要在生活中学。在要求学生关注生活的时候, 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把眼光聚焦在当今的环境问题上, 因为生态立国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发展战略, 学生关心这些问题也是关心国家大事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他们的语文积累就会“水涨船高”, 环保意识自然也就增强了。

参考文献

[1]朱佩玮.中学环保教育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05)

[2]朱万英.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渗透.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8, (01)

[3]赵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成功 (教育) , 2008, (01)

[4]乔绪吉.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0)

8.历史教学必须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篇八

历史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评价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事件,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唯物史观,达到情感教育的功能。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画面的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他们依次是曹操、刘备、孙权、吕布、周瑜。他们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其中,“三顾茅庐”等片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它代表了《三国演义》的精髓,学生对此事件集中了注意力,同时学生在观赏中倾注了很深的历史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以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历史,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了基础。

二、优化练习设计,培养探究能力

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设计一些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设计的训练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体现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辛亥革命》一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从背景、代表人物、倡导的思想、性质、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如,1.为了实现共和理想,革命党人发动多次武装起义,最著名的是哪次?结果如何?2.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标志着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3.“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三、利用课堂平台,加强交流合作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已有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交流和探究的习惯。如:“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时?”供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总之,在课堂平台上,学生不仅学会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并且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触发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作者单位 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学校)

9.为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 篇九

金民卿

2016年08月23日10: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在以往论述的基础上,再次突出地强调:“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增强“四个意识”是对党的建设重要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党章党规重要内容的深度凝练,也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根本要求的强化提升,必须深刻认识其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增强“四个意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形成全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大举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全体党员一定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这是对党员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坚守党的政治属性,始终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定党的政治立场,始终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能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政治地位,始终确保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把党章作为全党必须共同遵循的根本大法和总规矩,把党的各种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求全体党员一定要确立正确的大局观,把握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思考和处理问题,自觉地认识、服从和维护大局,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认识和把握大局,就是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自觉地服从党的工作大局,就是要善于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和整体、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牢牢抓住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优先和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自觉地维护党的工作大局,就是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自觉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求全体党员一定要毫不动摇地维护、发展和巩固党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党中央在全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全党中的崇高威信。全党必须始终明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党必须始终坚决维护党中央的绝对权威,统一服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绝不允许在党内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和小组织派别,同党中央离心离德;总书记是我们党长期培养的、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推举的领导人,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全党必须坚决维护总书记的威信和地位,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和人民事业无往而不胜。

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求全体党员一定要自觉主动地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领袖看齐、向党的决策看齐,跟上步伐,保持一致,确立标准,不能偏离。全党同志必须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战略为标准,审视自己的思想、行动和工作成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看齐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全党同志必须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把党中央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新发展。看齐还要敢于和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党中央部署的各项工作。

二、增强“四个意识”是党章党规的重要内容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党规党纪是全体党员必须遵循的规矩。党章党规中对于党的政治主张、党的纪律、党员的义务、党中央的职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增强“四个意识”的制度依据。

党章的总纲是党章的灵魂,是全党都必须牢牢坚守而不能有丝毫违背的。党章开宗明义地对党的政治性质、政治地位、奋斗目标做出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纲对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中心工作任务等展开论述,全党都必须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牢记这些内容,担当政治责任,服从党的大局,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党章对党员的标准、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每一个党员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是说,党员首先是一种政治身份,每一个党员首先要牢牢坚持自己的政治属性和责任,这是党员政治意识的首要内容。党章从八个方面对党员的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突出地强调了党员必须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履行政治责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法纪法规,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牢固树立政治纪律意识;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大局意识。

党章对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做出了明确规定,最核心的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原则就是“四个服从”原则,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在民主集中制的第六条原则中,党章一方面强调要反对个人崇拜,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必须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对于党的纪律问题,党章明确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这就是说,全党必须确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同时必须要增强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党章第三章明确规定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全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特别强调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全会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总书记负责召集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这就是说,党中央是全党的核心,全党必须要维护和服从这个核心,向这个核心看齐。

三、增强“四个意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

增强“四个意识”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选择,是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举措,这是增强“四个意识”的现实依据。

增强“四个意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当代中国的一切事情,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国家的根本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首先就必须要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维护党中央和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此,全党必须要加强政治纪律,提高政治意识,增强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看齐,服从维护服务党的大局,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政令畅通,把党中央的政策决策落到实处;坚决反对同党中央离心离德的“标新立异”,搞小组织小团体活动的“独立王国”,以及各种体制内的“特殊利益集团”,确保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

增强“四个意识”是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在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带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要敢于和能够“啃硬骨头”和“涉险滩”,这就给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些考验将是长期、复杂、严峻的。在这些考验面前,一些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理论水平不高,执政能力不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足;一些党组织存在着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的状况。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以及消极腐败的危险,削弱了党的创造力、战斗力,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牢记党的政治责任,增强全体党员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增强“四个意识”是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党的建设工作的鲜明特色。面临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责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动摇乃至丧失。为此,必须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实现无死角、全覆盖,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各级党组织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要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个党组织、每一个党员,都要从自身做起,增强政治意识,牢记政治责任,遵守政治纪律,维护服从服务党的工作大局,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忠诚于党的事业,为党担责、分忧,尽心尽力为党工作。

作者

10.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篇十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开展基础的军事训练以及有关军事理论的学习。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强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的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之间的团队精神,更是对大学生军事素养的一种培养,是国防教育的重要一课。

现如今,有很多的大学生对大一伊始的军训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觉得军训时又累又苦,而且觉得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思想。为什么军训?军训训什么?从军训得到什么?军训的意义在哪里?这就是要从军训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国防基础工程建设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技能素质。

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我们都知道,在短短几周,甚至是一个月的时间里,想熟练地掌握基础军事知识和素养是很困难的,所以,一般我们只进行一些队列训练,军体拳训练。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基本训练正是我们人民军队的精神所在。军队,作为一个严格要求整体配合,行动统一的团队,只有通过在平时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这样一种高度团队化的意识,而最最基本的就是队列训练。我们通过几周的基本军事训练,并不是要求我们达到一个真正的军人高度,而是在这看似简单的训练当中培养出我们一种团结合作、互相鼓励、互相信任的感觉,让我们在每天的训练中彼此熟悉、了解,到最后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每天单调而又枯燥的训练也是对我们耐力的最大考验。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我们最快了解到什么是军队,我们的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是怎样形成的。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只有大学生们增强了国家意识,民族

意识,这个国家的未来才是有希望的。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大学生们的国防意识。

在现在看似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还隐藏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一些反华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地区挑起事端,企图破坏我国目前和平发展的现状。这些不安定因素不得不让我们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不给敌对分子以可乘之机。

国防建设包含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全局的安排与规划,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知识,了解国防的意义。

我们不主张武力崛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丢掉保卫自己的利剑。纵观古今,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崛起都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一个强大的国防作为后盾,我们的发展也不例外。未来的几十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黄金时间,同时,也是一些敌对分子想方设法破坏我们稳定,干扰我们发展的高峰时期。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霸权主义,世界上还危机四伏。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断发展自身国防力量。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11.浅谈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意识 篇十一

许多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缺乏学习的动力,总认为每天学习的只是“0-9”这十个数字,没有什么好学的,根本没有什么新鲜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直线下降,以至于发展到不再对数学感兴趣,厌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驾驭住教材,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我把这几年中教学实践的经验肤浅地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如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课,我采用猜谜游戏,不论同学们说出的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数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5或3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一个个举出愈来愈大的数,我都一一回答。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时,大家惊奇了,很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于是我趁机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会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种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首先重视新生入学的启蒙教育。从一年级开始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的教育,同学们要买一去铅笔和一个田字格本子,一共要用几角钱?你家有几口人、你几岁了等,使他们都愿意上数学课,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其次,利用活动课,介绍数学家、科学家的事迹,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说明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用事实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最后,重视新教材、新内容的引入教学。数学第一册中比较数的大小,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就要用到数学,通过数的大小比较,增强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可能一样,对于爱好数学的“尖子”生,要培养他们抗挫折的坚韧不拔的毅力,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对症下药,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教育。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特殊的鼓励,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增长克服困难的决心,激发学习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

1、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让学生善于思考,具有思维独立性。遇事总问一个为什么,运用大脑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盲从别人。

2、思维逻辑性的培养。思维逻辑性是指思维的严密程度,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的规律,论证时条理清楚,有理有据,这种思维方法要从小培养和训练。

3、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善于打破常规,对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很多的数学题是一题多解,在想出解题的方法后,尝试一下能否找出其他方法来解决,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12.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 篇十二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意识,职业技能

一、职业意识的内涵

职业意识的概念便是学生在对专业定向和选择当中,能够对自我现状有所认识,同时对未来从事职业有所展望。职业意识应当是在所处的职业环境当中,完成职业认识、理解与态度的形成过程。职业意识包含两大方面,分别为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对其学习积极性、择业态度与择业方式都会产生较多的影响。因此,学生职业意识的有效培养,是职业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实践结果也表明,具备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就业时会比别人存在更多的优势。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及问题

(一)理想与现实有所分离

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课程开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使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接触不多。导致一些学生在对自身职业进行规划时,存在更多的理想色彩,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期待,从而在工作时,提出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然而,当他们真正走上岗位之后,会发现真实情况与他们理想存在差别,进而使他们难以接受,甚至想逃避。

(二)职业意识较为盲目

学生为了使自己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快速适应,并发挥自己的价值,于是在学习期间,便注重对自我各种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培养。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其职业意识较为浅薄,对自己未来缺乏合理规划,在岗位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丧失,使其在工作时不断跳槽。这种错误的职业意识,会影响学生与社会需求间的平衡发展,使学生岗位流动性较大,进而使学生择业负担与社会负担都有所增加。

(三)职业教育缺乏系统性

现如今,很多学校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仅仅通过一些就业指导课程来实现,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到满意的工作,却没有系统性地对职业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实现途径做出指导。致使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

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策略

(一)加强实践教学,对教学模式实施改革

现如今,多数职业院校对学生开展教育时,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能够教会学生很多专业知识,但是单纯的学习专业知识,不仅不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锻炼,还会使学生对职业生活缺乏深入了解。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为了对学生职业意识进行培养。在对教学模块实施构建时,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知识、技能与态度需求做到参考点,通过项目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更多的认知与把握。此外,还可以采取技能训练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使学生职业意识在教学中便能够得到体现。

(二)在教学管理中完成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就应当做到积极渗透,完成对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观的培养。例如,可以借助德育课程,来对学生展开责任意识教育,并完成学生诚信档案的创建工作。还可以借助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这种潜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做到对职业意识的有效学习与融入。

(三)端正就业观念,做好职业意识引导

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毕业生走向市场后,完全是自主择业。所以,职业院校应当做好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在对就业体制需求的适应情况下,完成自主择业意识的有效培养,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当学生职业意识得到培养之后,辨能够使其主动投向人才市场,并根据社会需求来优化自身能力,调整自我心态,从而对就业环境与岗位工作有着全新的认识。

(四)创建于企业相融的校园文化

作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在创建时,应当涵盖诚信、奉献、团队、社会责任等意识与精神,并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征做到充分体现。还可以借助一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学术社团活动的开展,来打造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逐步完成职业意识的培养。

意识对行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学生意识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择业方式、就业态度、就业理念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做好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大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通过职业意识培养平台创建等方式,完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对人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和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2(5).

[2]董晓明.职业意识:发展职业的关键[J].职业,2012(29).

13.大学生如何增强国防意识 篇十三

当喧嚣的白昼渐渐地披上黑色的晚礼服,当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带着奋斗一天的亢奋回到家,当莘莘学子忙碌完了繁重的功课,整个城市被笼罩在一片安宁之一中,因为这片安宁,十几亿的中国人才能带着对明天的希冀进入梦乡;因为这片安宁,我们的祖国才能蒸蒸日上。

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那里,在环境艰苦的边防线上,有一支人民的军队,日夜守卫着我们的祖国,对他们来说没有昼夜,没有物质上的奢华,没有睡懒觉、不上岗的自由,有的是责任,为中国人民负责。

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要有一道坚不可催的国防线,必须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国防事业作一份自己的贡献,因为国防是我们大家的事,连着你我他,为了这片维系千万家的安宁,每个人将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青年学生一定要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高度,自觉履行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光荣义务。不管你是经理老板还是普通工人,不管你是商人还是老师,都应该为我们的国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以最诚挚的心情祝福我们的军人,感谢他们在国防事业中坚持不懈的付出,感谢他们让我们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然而国防更是我们大家的事,是所有已经为、正在为、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的事。

为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抓好国防建设,这样才能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祖国才能在富强文明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的全面体现。战斗精神是国防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战斗精神是军队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气质特征,是军人素质和觉悟的集中展示.战斗精神对全民国防意识具有极强的导向功能。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松懈麻痹思想,淡化国防意识。在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大国防”观念,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断增强关心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全社会参与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培育战斗精神提供有力的支撑。军队战斗精神的培育,则应重点围绕爱国奉献、坚定信念、敢打必胜等核心内容,锻造高技术条件下军人过硬的战斗气质,使全社会学有榜样,推动全民国防意识的提高。世界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对我国而言,安全和主权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也是面临的安全威胁多元化的国家。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形势任务发展,强化大国防观念与全民国防教育就尤其重要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民族冲突不断,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之前,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在新的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革不断深入。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加大,部分西方大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扰中国的前进。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校,必然要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人才的准备,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从小树立青少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保卫祖国的强大后备军,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国防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合人。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在中学阶段适时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

央的一项英明决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必须在完成科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一.强化信息时代的大国防观

信息时代的全民大国防观念,是信息时代的军事斗争和国家的防卫任务、防卫意义、防卫方式以及相应的防卫特点在人们脑海中的综合能动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防观念的精神作用,在有些特定的时候、场合,比国防建设中的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等物质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没有牢固的大国防观,就没有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的有效转化,国防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谈。因此,把大国防观看成是团结各族人民、捍卫民族利益的“向心剂”,引领人民克服艰难险阻,自觉关心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风向标”毫不为过。

大国防观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较之传统的国防观,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上都有了极大的扩展。海洋国防观、太空国防观、网络国防观之类的新概念层出不穷,既生动又丰富,这就为我们的军事新闻宣传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源源不断的题材。***同志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提出要“抓好全民国防教育”。这是党中央在国际风云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作为舆论引导重要喉舌的军事新闻宣传理应在这上面做足做好做够文章。

二.保持和平时期的全民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千年来被反复证明、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保持足够的忧患意识,看到面临的种种威胁,才可能有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军事新闻领域充满了血与火、光荣与耻辱,是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最理想的媒体平台。为了让忧患意识能深入人心,军事新闻宣传不仅要注重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而且要更加注重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的预警报道,哪怕是真实的情况在眼前看来并不那么危险。舆论的危机报道对于调动群众的警惕性有百利而无一害。相反,盲目乐观,只看到自己强大的优势,不思自身的不足和未来的艰难,只求眼前过得去,不求长远过得硬,最终只会导致严重的危机。

以有关军事技术发展的报道为例,在以往的军事新闻宣传中,较多的是以我军的现有装备与解放战争乃至其之前时期的装备相比。这样比,虽然有利于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树立敢打敢拼的信心,但是如果一味沉浸于此,很容易滋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因此,在宣传报道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与先进的外军相比,以认识差距,学习经验。

三.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教育工作,营造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加快国防教育基本建设,推动国防教育发展创新,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和运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以居安思危、关注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形势教育,宣传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广大群众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着眼促进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深入开展以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国防教育更好地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的有利时机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献身国防的积极性,增强全体公民的国防意识,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这是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必然:国防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全民性教育,启发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各项国防义务。国防教育实际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学校,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防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这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国防后备人才的需要。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泰才能民安,这是被历史证实的真理。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综合国力乃至民族凝聚力的较量。今天的中小学生无疑是明天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因而,在和平的条件下,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钢铁长城的基础,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总之,在新世纪初叶,可以预见,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对大国防观念与全民国防教育,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从容应付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从而确保在未来的军事

上一篇:建设美好家乡下一篇:自然之子“迪肯”——读《秘密花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