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副伤寒

2024-08-10

治疗副伤寒(精选7篇)

1.治疗副伤寒 篇一

河东区伤寒副伤寒防治应急处理方案伤寒、副伤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今年5月份以来,我市的局部地区特别是河山区伤寒、副伤寒疫情比往年明显上升,我区已确诊10例输入性副伤寒病例,分布涉及6个街道办事处,9个村居。为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伤寒、副伤寒疫情判定标准

1、临床诊断标准(1)持续性高热(可达40-41℃)为时1-2周以上。(2)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诊,肝脾肿大。(3)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1)、(2)和(3)可作临床诊断。

2、确诊病例标准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下列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1)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0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副伤寒鞭毛抗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3、暴发疫情标准在一个县(区)五天内发生10例(包括10例)以上的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例。

二、防治工作机构为做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工作,区政府成立伤寒、副伤寒防治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我区内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辖区内的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区卫生部门要加强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的协调指导,落实防治措施、疫情调查处理和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检查等工作,并积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要成立由卫生防疫、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紧急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由区防疫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研究制定疫情控制方案,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区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确保伤寒、副伤寒防治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区宣传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正确引导~,加强防治伤寒、副伤寒的宣传工作,多做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卫生知识、公益性宣传。要在区报、区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宣传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区工商部门负责市场的治理整顿及对经商人员监测、防病知识宣传与预防服药、消毒措施落实。区教育部门要切实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好日常消毒、发热病人监测、饮水饮食卫生工作,确保校内不发生暴发疫情。区爱卫会要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区建设部门要做好垃圾和污水处理、消毒等工作。区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及对扰乱防治工作开展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疫情控制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早发现。区卫生防疫站要加大对伤寒、副伤寒疫情的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及时发现病人。各级医疗机构重点加强对发热病人的医学检查和观察,要严格按照gb16001-1995《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特征尽早做出诊断。凡不具备实验室检查条件的医疗单位,要将临床诊断病例的相关标本及时送区人民医院或临沂矿务局中心医院确诊。

2、早报告。各级各类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是伤寒、副伤寒的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城镇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向区卫生防疫站报出传染病报告卡。我区已于7月22日在全区实行零病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各医疗单位要安排1名专职统计报告员,每天定时统计、汇总并及时向区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任何医疗卫生机构不得瞒报、缓报、漏报或授意他人瞒报、缓报、漏报疫情。各街道办事处、各村居负责本辖区的疫情报告情况的监督、检查。区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伤寒、副伤寒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对病家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详细观察,了解污染范围和继续传播的可能性,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区卫生防疫站立即组织消毒知识的培训,加强指导。对疫点进行消毒: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84原液或漂白粉)按1:20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放置2小时消毒。病人污染的器具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消毒。病人污染的衣物用0.5%的84消毒液或0.2%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消毒。被污染的地面、垃圾等用0.5%的过氧乙酸喷洒。住院病人的隔离消毒由医疗机构负责,院外疫点由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进行消毒处理。对密切接触者(病家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参加者等)进行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以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伤寒23日,副伤寒15日。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症状及体温测量等,医学观察由各村居乡村医生负责,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负责督导检查,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医学观察工作的领导。

3、早隔离。各医疗单位对伤寒、副伤寒病人及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所有确诊病人一律到具备收治条件的正规医院实行住院隔离治疗,不得放在门诊处置或院外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周后,粪检2次(间隔2-3天)阴性,方可解除隔离。若病人隔离期未满已出院的,由病人所在单位或村居负责病人的隔离工作,由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负责采样并送检,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隔离、采样工作进行督导。医护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4、早治疗。一旦发现伤寒、副伤寒疑似或确诊病人,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要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对病人进行治疗,避免因不正规的治疗而转为慢性带菌者。

(二)加强健康教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预防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和改善环境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要让群众知道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食品加热烧熟的重要性,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品,生食的蔬菜、水果要洗净消毒,剩饭、剩菜、海产品等要烧熟煮透。教育群众一旦有高烧持续不退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接受正规治疗。要让群众知道,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习惯是预防伤寒、副伤寒的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手段。区有线电视台积极配合宣传,区卫生局印刷明白纸发到各家各户。

(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清理粪便、垃圾、污水,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消灭苍蝇孳生地。落实防蝇措施,做好室内外消毒、杀虫工作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迅速降低苍蝇密度。

(四)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和污水处理区卫生防疫站要加强饮用水源的管理,防止伤寒、副伤寒的水源传播。尤其是自备水源的单位,要立即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洁,并及时进行饮水消毒,定时采样送检,发现水源污染要立即封锁或停用被污染的水源,对生活供水系统采取严格消毒措施,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要适当提高加氯量,确保供水安全。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自来水公司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各办事处负责。各自来水公司和自备水源单位要经常检查管道,发现破裂漏水应及时维修。饮用水管理和消毒人员要相对固定,并经业务技术培训。饮水消毒,可按每立方米水加含氯为25%漂白粉8克计算,可按每立方米加漂白粉精片10片计算。区卫生防疫站要定期监督抽查水样测定余氯。对分散式给水的区域,要加强井水、缸水的消毒,防止经水传播。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对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方可排放,严禁污染水源。

(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区卫生防疫站要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突破口,在开展日常卫生监督检查的基础上,迅速组织一次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执法突击检查,采取拉网式检查。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取缔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停业整顿,对可疑食品可暂时封存,暂停其生产和经营,必要时销毁处理。对与疫情发生有关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病原菌检查,发现确诊病例和健康带菌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周后,粪检2次(间隔2-3天)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凡无有效健康证明的从业人员一律不准上岗执业。

(六)应急性预防服药出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地区,对病家和饮用同一污染水源或污染食品的可疑感染人员、对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连服5天。儿童酌减。预防服药由街道办事处卫生院组织实施。

2.治疗副伤寒 篇二

1 发病情况

鸭群19日龄时发病, 病程2~5 d, 场主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病鸭死亡较多。接报后我们立即赶往现场诊治,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副伤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 鸭群逐步恢复正常, 整个发病期共死亡雏鸭840只左右, 死亡率达14%。

2 临床症状

病初食欲下降或不食, 精神抑郁, 喘气、头、翅下垂, 羽毛蓬乱, 怕冷。腹泻, 粪便如水样, 肛门沾有大量污粪。眼流泪, 眼睑水肿, 个别鸭眼睑粘连。部分病鸭动作不协调、突然倒地, 头向后仰, 角弓反张或间歇性痉挛, 多在3~5 d内死亡。

3 剖检变化

剖检后发现病鸭肝脏肿大, 有灰黄色小坏死点, 肺脏发生坏死, 胆囊肿胀, 脾脏肿大并有斑点状坏死, 肾脏坏死, 十二指肠发炎, 盲肠扩张, 肠腔里有淡黄白色豆腐渣样物质堵塞;直肠扩张, 充满内容物。病程短的病鸭有心包炎、肝周炎。

4 实验室检查

4.1 直接涂片检查

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组织制成涂片, 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2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鸽的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普通肉汤中, 37℃培养箱24 h后观察, 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无色、半透明、边缘光滑、直径1~1.2 mm的小菌落, 菌落形态一致, 且中心带有黑色。普通肉汤均匀浑浊。取培养物制作涂片, 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3 生化试验

用接种针挑取纯培养物, 接种于各种生化试验管中, 37℃培养24 h。

4.4 药敏试验

将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接种于TSB培养液中, 37℃培养24 h;吸取适量菌液于TSA平板内, 在其表面均匀涂布。用无菌镊子夹取各种药敏纸片, 平贴于琼脂表面, 37℃培养18 h, 观察药敏纸片周围有无抑菌圈形成, 并度量其直径大小。药敏试验显示该细菌对头孢噻呋、壮观霉素高敏, 对卡那霉素、氧氟沙星中敏, 对链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土霉素低敏。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 初步诊断为沙门氏菌所引起的鸭伤寒。

注:茌表示产酸产气, +表示产酸或阳性, -表示阴性

mm

注:抑菌圈20 mm以上为高效, 10~20 mm为中效, 10 mm以下低效

6 治疗措施

6.1 饮水中加入0.

3%氧氟沙星, 连用4 d, 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

6.2

病情较重者内服头孢噻呋, 每只鸭每天10~15 mg。

6.3 首先做好鸭舍消毒卫生工作, 每日消毒1次。

其次鸭舍要通风良好, 保持垫草干燥。

3.探讨中医治疗伤寒 篇三

【关键词】中医治疗;伤寒;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9-02

1 引言

所谓伤寒,即主要由伤寒杆菌所引发急性的肠道传染病,携带伤寒杆菌或者患有伤寒的患者均是传染源,可随着尿液、呕吐物以及粪便等排出体外,能间接或者直接污染到食物、水等,进而引发疾病传染及蔓延[1]。不论在哪个季节均能引发伤寒疾病,其中夏季与秋季是高发期。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伤寒疾病在发病的过程中均具有湿温的症状,现对2009年上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在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100例伤寒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给予不同类型伤寒患者相应的中医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情况如下报道。

2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上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在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100例伤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均在3岁至40岁,平均年龄为21.5岁。各种年龄段的人群均能引发伤寒,其中20至40岁是伤寒的高发期。伤寒的症状通常主要有:持续发热超过一周,畏寒、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头痛、表情淡漠、咽痛、腹胀、脾肿大等。伤寒疾病的类型主要包括:胃肠湿热、热入营血以及气阴两虚等三种,在这100例伤寒患者中,胃肠湿热类型的患者有45例,占总人数的45%;热入营血类型的患者35例,占总人数的35%;气阴两虚类型的患者20例,占20%。以下对这三种类型的病症进行详细探讨。

3 胃肠湿热类型

在45例胃肠湿热类型的患者中,并发肠出血的病患较多,约占总数的20%。多数出现在超出3周病程,具有高热连续不退, 突发便血等表现,经过输液及输血后,仅能维持其的血容量,却无法彻底止血。在与中医结合治疗后,其的疗效令人较为满意。该疾病是由于湿气受到邪毒的入侵而逐渐变干燥,热气旺盛近似成火,进而损伤肠道及血络而成的[2]。对于该疾病而言,应采用清热降火、养阴凉血的方法治療,因此《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的加减治疗便是最佳的选择。止血的药方主要有:阿胶7g、丹皮7g、蒲黄炭11g、黄芩11g、侧柏炭11g、黄连5g、生地31g、仙鹤草31g、赤芍16g等。若阴伤较为严重的患者,可添加石斛、麦冬、沙参等药材一同煎服。而对于心力衰竭症状较为显著的患者而言,可添加五味子、附子等药材一起煎服。最后,在上述药材的基础上加用西洋参共同治疗血压降低的患者。疗效:45例患者的热气症状均有减退,心力衰竭的病情有所缓解,阳气得到补充。

4 热入营血类型

对于35例热入营血类型的患者而言,其的病程均超过1周,已进入极期的阶段[3]。按照温病的辨证类型可将其分为气营与气分两种症状,其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汗出不解、口渴、表情冷漠、高热、胸闷等,甚至为昏迷、耳聋、红疹、谵妄、苔黄腻等。该疾病生成的原因是湿热胶结,应遵循清热、苦寒、燥湿的治疗原则,采用苍术白虎汤、蒿芩清胆汤以及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方法治疗。其中苍术白虎汤的配方包括:败酱草16g、金银花16g、黄芩11g、苍术11g、生石膏31g、黄连5g等。若患者的高热症状持续不减,可添加花粉、麦冬以及石斛等药材一同煎服。对于神智昏迷较为显著的病患,可选择添加胆南星、郁金以及菖蒲等药材共同煎服。而对于溏垢不爽或者腹满便秘的患者而言,可添加一定量的大黄、焦山楂、神曲等药材。治疗结果:病患的高热症状明显减退,大便通畅,意识清晰。

5 气阴两虚类型

对于本次流行的伤寒疾病而言,其对各种抗生素的治疗均不敏感,大约20%的患者迁延2至8周,具有高热症状持续不解,精神萎顿,不饥不食,舌干少津,面色少华,声音低怯,或者夜间发热、清晨发凉等临床表现。经过病例分析后,证实这种表现属于湿热长久不解、气阴两伤的类型,唯有采用益气养阴的治疗方法,才能彻底清除残余的热气。选择伤寒论中的扶正祛邪汤治疗,主要配方有:玄参16g、石斛16g、太子参16g、生石膏16g、沙参16g、甘草6g、玉竹11g等[4]。若阴伤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适当添加西洋参等药材一同服用。对于气虚较为显著的患者,除了上述药材之外,还需添加一定的山药、黄芪等药材。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的湿热得到清除,阴伤、气虚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整体疗效令人较为满意。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伤寒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选择中医治疗伤寒疾病,能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其在制止肠道出血以及清除高热等方面均优于单独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特别是利用健运脾胃、益气养阴的方法,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及免疫力,利于患者的病后恢复。相对于当代的医学而言,中医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马友全,白锋,刘占萍,韩小平.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的对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07):12-16.

[2] 陈勇良,叶立红,李振燕,王志巧,张昭.伤寒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2例[J].临床荟萃.2011(05):89-92.

[3] 王蕴蕴,王宗殿,沈斌,韩金花.华佗与张仲景论伤寒之异同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03):37-40.

4.副伤寒的预防和并发症 篇四

副伤寒的预防

预防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1、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毛蚶

2、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6、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7、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

副伤寒的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治疗上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预后与患者的情况、毒血征程度、年龄、有无并发症或加杂症;病菌的毒力;治疗早晚、治疗方法;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等有密切关系。在抗菌药物问世以前,伤寒的病死率约为20%,大都死于严重的毒血症、营养不良、肺炎、肠出血及肠穿孔。自应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以来,病死率明显下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治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消失,血、尿、粪培养阴性。

2.好转: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改善,培养阳性。

5.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篇五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当太阳病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症状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

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复杂化的这种“变证”叫做“坏病”。变证也好,坏病也好,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个字的治疗原则,这十二个字也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会这12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

“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种种变证,这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药,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你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常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象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这在临床上都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在临床都非常常用。

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在临床上更常用。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疗肾阳虚,而阳虚水泛的真武汤确是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治疗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中悸,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是有效的。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容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221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什么大的错误。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使用的机会。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所以阳明热证上焦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类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我们只能用清法,只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阳明病,只是杂病,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当然杂病中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治疗,但不能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既然阳明俯实证是由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叠加而成的,这就便于我们选择在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如果以毒热内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重在泻热;如果以腹部的实证表现为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重在通腑,重在导滞;如果毒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者都重的,那自然是用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腑。阳明实证还涉及到脾约证,那是由于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医家把它叫作“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出现津液偏盛、小便数多、大肠湿润、大便干燥,这就叫脾约,治疗用麻子仁丸,起润下的作用。因为麻子仁丸是为了通便,所以他以小承气汤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气,它是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热盛伤津,也由于治疗时或用了发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药伤了津液,津亏。这时大便干结,病人想解大便的时候,大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排不出,这叫津亏便结证。张仲景采取了蜜煎方来导便,来通便,或者用猪胆汁来灌肠,导便法和灌肠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有文字记载的应当属《伤寒论》了。

阳明实证,上面我们谈到的腑实证也罢,脾约证也罢,津亏便结也罢,病都在气分,阳明腑实证也有病在血分的,那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阳明蓄血证,由于瘀血久留,新血不生,心神失养,还有喜忘,注意他的精神证状,应当和太阳蓄血证的如狂、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相区别。由于血热互结,大便虽然干燥,其色必黑,反易解。“黑”提示了有瘀血,“反易解”,因为毕竟是瘀热互结,瘀血是阴性物质,它有濡润肠道的作用,所以它容易解出来,对于这种证候,《伤寒论》虽然提出了用抵当汤来治疗,那我们临床上应当是一个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来决定,不一定用抵当汤,因为这像一个上消化道慢性出血的病人,没准儿有的时候,你还需要用凉血、止血、润便的方药来治疗,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至于阳明的变证,主要是指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和,湿热互结,湿不得泻,出现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就出现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湿热互结于体内,阻遏了气机,影响了肝胆疏泄;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出现了发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证。这种发黄证热是大于湿的,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当热大于湿的这种湿热发黄证显然应当归属于阳热证的范畴。所以把他叫做阳明湿热发黄。一般情况下,治疗这种证候用茵陈蒿汤,茵、栀、黄三个药连续用、同时用。可是当湿热未退、黄疸未退、而中气已经有不足的时候,这该怎么办?改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又兼有保护中气;而湿热发黄的病程中,他有感冒,而治疗湿热发黄又不能够间断,这个时候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于解表。阳明病的主要内容就这么多。

少阳病,从病位来说,它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腑和手少阳三焦腑,少阳的阳气虽然是比较弱小,不亢不烈,但是它对全身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少阳胆腑主疏泄,藏精之,寄相火,主决断,它对人的情绪的调节、心情的调节,它的胆汁的排泄和贮藏的正常功能,对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手少阳三焦腑作为一个水火气机的通道,作为一个气化的场所,作为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它对太阳阳气的疏布,有着调节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曾经说过“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因此,足少阳胆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足少阳胆腑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胆也罢,三焦也罢,他的功能却是作用于全身的。

如果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话,少阳它既不主表,也不主里。但是和主表、主里都有关系,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特殊的功能称作“少阳主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就是“不表不里、非表非里”,但是它绝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间的夹层、表里之间的夹界,所以我们说,如果理解不好“半表半里”这个词的话,不如你就干脆理解成少阳主枢。少阳枢机的畅达,能使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畅达,表里内外的气机畅达。还有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和心胆相连,这就沟通了心胆相关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少阳病常兼有太阳不和,兼有阳明不和,兼有太阴不和,兼有精神神志不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一个轻微兼证的话,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就可以了。如果它的兼证特别明显的话,那就需要加减了,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配合桂枝汤,那就是和解少阳,兼于解表,配合半个承气汤,那就是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清里,配合甘草干姜汤,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补太阴,当然这个方子里,也有生津止渴的天花粉,而那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那就是针对少阳不和、心胆不宁,出现胸闷烦惊的证候的。你看这几个加减方,或者涉及到太阳,或者涉及到阳明,或者涉及到太阴,或者涉及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这正体现了少阳病作为一个枢机,它表里内外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们说少阳病有四大特点:经腑同病的特点;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特点;容易兼夹太阳、阳明、太阴不和的特点;容易化痰、生饮、生水的特点。这是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都应当特别注意的。

在少阳病的后面附了一个热入血室证,其实热入血室证不是少阳病,而是妇女在月经期患外感,或者月经刚断患外感,这个外感可以是太阳病,可以是阳明病。然后血室空虚,邪气趁虚内入血室化热,和水相结,由于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瘀热结于胞宫,它就反馈性的影响了肝胆疏泄的失调。影响了肝经疏泄失调的可见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并且出现瘀热上扰、肝不藏魂的暮则谵语,仲景用刺期门穴的方法来泄肝经之瘀热。如果血热结于胞宫,影响少阳经气不利的,那可能就出现了寒热交错如疟状的临床表现,仲景用小柴胡汤。好了,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又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我们再总结一下小柴胡汤治疗发热。往来寒热、头疼发热、呕吐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还有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但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我们必须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药,丹皮、赤芍、茜草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比较好的疗效。因为小柴胡汤毕竟是治疗气分的一个方,既然病入血分,所以一定要加入血分药。少阳病就这么多内容。

至于太阳病,非常清楚,它是一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的证候,这是它的主要症候——脏虚寒证。治疗呢?用四逆倍,它包括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来温中散寒、止泻。太阴病下利的主要特征是“自利不渴、大便稀溏”,这点我们必须掌握,当然太阳经脉受邪,出现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如果太阳经气血失和,进一步发展成气滞血瘀,那我们就用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兼以化瘀止痛。如果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出现的腹中拘急疼痛,那就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理缓急。而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这三个方都是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础的,虚的加饴糖,实的加大黄。所以要学会这三张方子治疗腹满、腹痛的临实用。这三个方子治疗的证候,不在脾脏,而在脾经,这要区别清楚了。

关于少阴病,病变的部位涉及到心、肾,从总体情况来看,它是以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病变涉及到心、肾那就出现了人体根本之气的动摇,所以少阴病应当说是比较重的。因为心主火,肾主水,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就少阴本证、少阴脏证来说,它就可能出现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了少阴的寒化症,少阴寒化证我们主要讲了阳衰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证,阴盛戴阳的白通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和阳虚身痛的附子汤证。当然在我们的讲义上,把胃寒剧吐的吴茱萸汤证,把肾气虚,关门不固,脾气虚不能摄血而出现了下利滑脱,大便脓血的桃化汤证,都属于少阴寒化证中。但是我说这两个方证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象吴茱萸汤证可以把它看作是少阴病的类证;而桃花汤证呢,勉强可以说那是肾气虚、脾阳虚的一个证候,勉强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少阴寒化证,当然桃花汤适应证有大便脓血,在“厥阴病篇”的白头翁汤的适应症有大便浓血,我们应当注意这两个方证的鉴别。当素体少阴阴虚而阳亢,外邪就容易从阳化热,而出现少阴的热化证。少阴热化证的一个证候是,因肾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现的心中烦,不得卧,治疗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也是温病后期常用到的一个方子,有滋阴清热、泻南补北的作用。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所以猪苓汤的适应证,可以是由阳明经热误下而来,也可以是由少阴热化证而来。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以后,它的临床表现:一组是小便不利;一组是可以饮水;一组是心烦不得眠。这是它的三大组证,既然有水邪,而水邪是逆流横溢的、无处不到的、变动不居的,所以水邪犯肺可以有咳嗽,水邪犯肺可以有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有下利,当然对于猪苓汤适应证来说,特别是它由阳明来的,它还有些热,象脉浮呀、象身热呀,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都有利尿的作用,又都是特别常用的三张方子,应当注意区别这三张方子的适应证。对于少阴病来说,还涉及到太少两感证,涉及到少阴兼阳明里实的证候,也涉及到少阴咽痛证,这些证候在临床上都可能遇得到,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区别清楚就可以了。

6.治疗副伤寒 篇六

1 研究理由

1.1 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苏州东有大海, 西有太湖, 运河傍城而过, 成为长江冲击平原和太湖水网平原地区。一马平川, 河网如织, 四通八达。良好的自然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貌, 非常适合各类中草药的生长、种植和栽培, 药物资源丰富, 苏州境内有药用动、植物药材1 000余种, 分属249科, 为吴门医学发展提供了用药基础。

1.2 伤寒疾病盛行的原因分析

苏州因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的特殊性, 从元代起人口属于全国密集区, 以清朝嘉庆年间为例, 苏州面积约5 100km2,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1 073人。因此, 高人口密度必然会带来疾病的多发以及疾病的传染, 从而对吴门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1.3 吴门医派的发展

吴门医派诞生于苏州, 由学术流派和世医流派组成, 医学宗旨为从病人利益出发, 恪尽职守, 尽忠致孝, 济世救人。高尚的医学素养和精湛的医技使吴门医派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其次, 学派间的学术交流、争鸣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动力[5]。最具代表的是《吴医汇讲》, 它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刊物, 汇集有经典著作的阐发、学术理论的探讨、药物方剂的考证、临床治验的记录等, 对医药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并推动了吴门医派的发展[6]。

2 研究方法

2.1 设计思路

总的思路是围绕明清吴门名医治疗伤寒用药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分析, 具体设计见图2。

2.2 具体方法

围绕吴门医派中的“伤寒学派”治疗伤寒的学术思想, 结合苏州自然条件, 选取了明清时期吴门医派治疗伤寒疾病的100首经典方剂 (比如大青龙汤, 小柴胡汤, 桃仁承气汤等) 进行统计和分析, 依据方剂中不同成分的使用频率和参照六版中药学教材分类标准对方剂中的药材进行分类, 并汇总使用频率排名前22位的药材, 根据药材功效分析得出吴门名医用药特点, 为临床上伤寒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7]。

3 结果

100首方剂中共用药材119味, 总计用药517次。

3.1 结合药材使用频率和功效统计药材使用情况

根据用药频率汇总排名前22位的药材并分析每味药材的功效。出现频率最高的22味药材使用情况见表1。

3.2 结合中药学教材分类标准统计药材使用情况

参照六版中药学教材分类标准对方剂中的药材进行分类, 具体分为:理气类, 补益类, 温里类, 化痰类, 解表类, 利水渗湿类, 活血化瘀类, 化湿类, 清热类及其他, 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使用情况见表2。

3.3 讨论

统计的100首明清吴门医派经典治疗伤寒的方剂中, 结合药材性质统计药材使用情况如表1可知, 在22味药材中出现频率排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草、桂枝和芍药。其主要功效为补益、解表和活血化痰。结合中药学教材分类标准统计药材使用情况如表2可知, 药材使用类型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补益类用药、解表类用药和清热类用药。综上可见, 在明清吴门医派100首经典伤寒方剂中, 吴门名医在治疗伤寒上主要以活血、补益、化痰、清热、解表为主。

4 结论

纵观吴门医家治疗伤寒经典方剂, 其用药特点主要表现为:吴门名医以借鉴和学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经典方剂为主导, 在用药过程中: (1) 善于学习和使用传统经典治疗伤寒的方剂; (2) 按照“君臣佐使”原则合理搭配药物, 结合病情对证下药, 用药精炼; (3) 结合个体差异根据病情随症加减用药多样化[8]。由此可见, 吴门医家治疗伤寒疾病的选方及用药方法颇具特色, 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探索和传承吴门医派的学术思想, 而且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伤寒用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围绕明清时期吴门名医经典的伤寒用药药方并随机选取100首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在于为研究明清吴门名医治疗伤寒的用药特点和规律提供一定依据, 也为进一步研究明清吴门医派用药方剂的综合作用奠定基础。

摘要:目的:对明清吴门医派伤寒用药经验进行研究, 传承吴门医派学术思想, 为临床伤寒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明清时期吴门医派治疗伤寒的100首经典方剂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吴门名医用药特点。结果:明清吴门医派在治疗伤寒主要以活血、补益、化痰、清热、解表药为主。结论:吴门医派治疗伤寒的用药方法颇具特色, 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探索和传承吴门医派的学术思想, 而且对现今临床伤寒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吴门医派,伤寒,用药经验,用药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喆.伤寒湿病源流探析[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2]秦文斌, 俞志高.吴医谈概[J].吴中医学研究, 1992 (1) :26.

[3]范欣生.《吴医汇讲》的文献学价值[J].中医文献杂志, 1999 (3) :3-4.

[4]冯丽梅.医学地域化--明清吴中医家与新安医家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5]王菲菲.议吴门医派兴盛之因[J].光明中医, 2015 (3) :449-451.

[6]陆治平, 陈超.吴门医派之源、涵、流刍议[J].环球中医药, 2010, 3 (6) :458-460.

[7]李永亮.清代吴门医派治疗胃脘痛用药经验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7.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篇七

2011年10月21日,辽宁省义县某猪场(有近百头猪)从县内周边地区引进50头仔猪,刚到猪场时食欲正常,3d后有个别猪出现腹泻,5d后波及全群,猪群腹泻较为严重,并伴有咳嗽。其中,有3头病仔猪皮肤发红,发病后于次日死亡。经现场临床诊断和剖检发病猪,结合实验室检测,确诊为仔猪副伤寒。根据该次发病情况,现将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1 发病原因

(1)沙门氏菌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淋巴组织和胆囊中不会引起发病。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猪群缺乏运动;饲料营养单一,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饲料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都是该病的诱因,当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

(2)该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多变时发生最多,主要于11月及翌年1~2月多发,有时也伴有混合感染,引起慢性病例的发生。常发生于1~3月龄(体重10~25kg左右)仔猪,呈散发性。

2 临床症状

(1)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寒颤、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鼻镜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病猪初期拉干粪,而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发病2~3d后出现咳嗽、喘,病情严重的猪在鼻端、耳、颈、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块,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难,衰竭而死。病程为2~5d,病猪身上出现紫色斑块者死亡几率较高。

(2)个别症状不明显或病情缓和者最主要的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呈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混有黏液、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病猪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一般来说,经用药治疗转为慢性经过的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伴有咳嗽症状,喜喝脏水。由于病程较长,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3 病理变化

(1)急性死亡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变化。病死猪体表皮肤淡紫色,或有紫红色斑块;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脏不同程度地肿大,呈暗紫色,切面蓝红色;肝、肾、心外膜有出血点;胃肠黏膜红肿,有黏液附着,可见出血点,重者呈弥漫性出血;肺部有卡他性炎症变化。

(2)病程稍长的病例,其大肠黏膜有散在的麸皮状坏死物;回盲口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溃疡,有的溃疡互相融合,形成小块溃疡,有的病例可见整个肠黏膜特别是盲肠发生弥漫性坏死及糜烂,表面被覆灰黄色麸皮样坏死物,粗糙不平,肠壁变厚,缺乏弹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紫色或土灰色,呈髓样变化,甚至可见到灰白色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管变粗,为灰白色索状。部分病例其肝脏被膜下有大头针帽或小米粒大小灰黄色结节坏死灶。病猪脾脏正常或表现脾髓增生肿大、质度变实。肺偶见小叶性肺炎。

4 诊断

4.1 急性病例

仔猪副伤寒急性病例与猪瘟症状很相似,除了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定外,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进行猪瘟酶标抗体试验、猪瘟荧光抗体检验及猪瘟兔体交互反应等。

4.2 慢性病例

仔猪副伤寒慢性病例由于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都较典型,结合实验室检查不难做出诊断。该病常发生于1~3月龄仔猪;常在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差以及寒冷、气候多变时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多种致病应激因素存在时发生。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猪链球菌病症状相似,需结合其他材料综合判断。慢性发病症状是持续性下痢并伴有肺炎症状;大肠(回盲口)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为干酪样坏死等。

(1)细菌分离培养。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该菌是直杆菌,菌体大小为(0.6~0.7)μm×(2~3)μm,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7℃培养24h,长成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湿润的小菌落;在S.S培养基上呈无色菌落;在肉汤培养中呈均匀混浊,培养时间长时可形成沉淀和菌膜。

(2)生化试验。该菌能利用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山梨醇,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和蔗糖,不凝固牛乳,不产生靛基质。

5 防治措施

5.1 综合防制措施

(1)饲养管理。该病主要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当及卫生条件不良而引起的。因此,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2)注射疫苗。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口服免疫反应较轻微。剂量参考疫苗说明书。

5.2 药物治疗

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对未发病仔猪进行预防性投药,并坚持与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沙门氏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有抗药性,对庆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但在实际治疗中,最好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1)氟苯尼考,0.1g/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连用3d。

(2)四环素类,0.07g/kg体重,分2次口服或注射,连用3~5d。

(3)喹诺酮类药物(盐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2.5mg/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连用2~3d。

上一篇:技术工人自我鉴定下一篇:设计师的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