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水调歌头 全诗

2024-06-17

苏轼 水调歌头 全诗(共10篇)

1.苏轼 水调歌头 全诗 篇一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一、作者简介

诗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诗人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诗人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诗人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

(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 B、诗人苏轼 C、陆游 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诗人苏轼,号:( A )

A、东坡居士 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 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 B )

A、李煜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4.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 B、王安石C、诗人苏轼 D、辛弃疾

5.诗人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 B )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 D、忧时伤事

6.诗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 B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月有阴晴圆缺

(二)、赏析题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诗人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8、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 juān)

15、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

(2)

(3)

(三)、问答题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2.苏轼 水调歌头 全诗 篇二

2012年3月, 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在市级骨干教师滚动培训中引入了北京的课例研修形式, 其中, 初中语文骨干班研修的课例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录像来源于上一期语文骨干班学员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对光碟的反复观看, 以及网上同课资源的寻找与比较, 笔者觉得, 虽然课例研修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与研究合一的方式, 但是, 对具体教学内容展开研究,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是课例研修正式开始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高质量课例研修开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研读新课标;一是对教学内容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研究。

义务教育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目标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提示, 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等。

和我们观看的课堂教学实录一样, 网络搜索的许多教学程序设计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模式: (1) 文学常识介绍。 (2) 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3) 对词人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 (4) 内容解析, 疏通文意。 (5) 整体感知。要以一个课时来完成这些教学程序, 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只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路快速地走马观花, 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偏重于带着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阅读课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基本上由教师带着学生走的教学设计, 究其原因, 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理解的结果。

教学内容比较是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关键, 比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教材纵、横比较;二是学段内容比较;三是单元内容比较;四是课文外同质内容比较。

教材的橫向比较就是将同时期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同一内容进行比较, 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找出各自的优点加以整合。这种横向比较法对数、理、化等学科更有实用价值, 同一知识点不同例题选择, 可以看到不同的例说思路, 有利于解题方法的优化。语文教材中, 不同出版社的教材选择了同一文章, 很难说对文章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什么不同, 从这一角度而言, 语文学科不同版本的比较, 对确定具体课文教学重点的意义并不大。教材的纵向比较就是把不同历史阶段出版的同类教材所选取的内容进行比较。从不同时期教材所选内容的不同, 我们可以探究教材编选者当时的价值判断以及时代的价值取向。每个时期的教材都有教案或教学设计, 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相同作品解读的差异中, 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浓郁气息, 在人文类教科书中, 尤其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文化历史变迁的足迹。也许以前纸质教案所作的分析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没有直接的帮助, 但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具有质感的历史气息, 对学科教学价值取向的历史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再反观当下的教学材料, 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会油然而生。“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衰”, 教师不是政治家, 某一具体教学内容也无促成社会兴衰的伟大力量, 但从学问的角度而言, 只有“通古今之变”, 才能“成一家之言”。

学段的比较就是将本学段中相关内容集中起来, 进行比较研究, 找出所教内容的特别之处。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借月怀人之作。“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个典型的美学意象,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赋予“月”的意象以丰富的内涵。那么,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 “月”的意象与同学段中其他诗词中“月”的意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词的重点之一。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学段六本语文书中, 与“月”有关的古诗词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月下独酌》, 王维的《竹里馆》, 杜牧的《泊秦淮》,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 陆游的《游山西村》,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商隐的《无题》, 李煜的《相见欢》, 刘方平的《月夜》,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在这些诗词中, “月”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时间意义上的“月”。如王维的《竹里馆》“明月来相照”,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带月荷锄归”, 陆游的《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 李商隐的《无题》“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群, 月如钩”,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由于“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独有的美学内涵:相思、离愁、孤寂、清冷, 在一些诗词中, “月”在凸显时间意义的同时, 也成为诗歌内容展开的重要背景, 成为诗歌意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情感意义上的“月”。这样划分并不是说此前归为时间意义上的诗人笔下的“月”就完全不带情感色彩, 事实上像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相见欢》, “月”就寄托了他们主观感情色彩, 将它们归为“时间意义上的‘月’”, 是因为在诗词中, “月”是他们用来点明时间的重要物象。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郞西”,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在这些诗歌中, 月亮是诗人们情感的寄托物, 时间的意义并不重要, 甚至完全消失。

通过以上梳理, 基本上可以勾画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月”的特别之处。时间意义上的“月”古已有之, 借“月”怀人的抒情方式也古已有之, 那么苏轼词中“月”的独特之处在哪?通过与本学段中涉及“月”的古典诗、词仔细比较, 会发现独特之处是苏轼对“月”描绘的巧妙, 即想象的奇特。许多诗人笔下之“月”是一个外在于抒情主人公的平面意象, 即使是李白《月下独酌》中对“月”有较多的横绘, 但“我”仍是主体, “月”随“我”而动。在苏轼笔下, “月”不仅立体化可感可触“琼楼玉宇”, 而且像人一样拥有细腻的情感。“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词人将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无限的情感波澜外化到描绘的对象上, 月亮成为一个活灵活现有着人的丰富情感的形象。正是这些, 构成了苏轼词中独有的意境。诗词的艺术感染力缘于其意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描绘所刻画出事的生动意境, 使作品具有强烈而独有的艺术感染力。

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聚散, 每每牵动着诗人们敏感的神经, 但在对月怀人情感的把握上, 战乱之月与羁旅之月是有区别的。从单独一首诗词很难清楚地看出来, 但如果用同类题材的作品作为旁证,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区别。战乱之思源于对死的恐惧。课本编辑者在白居易《望月有感》前提示:“诗人在战乱时期兄弟离散, 他所抒发的骨肉相思之情也更见深切。”“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乱之时, 亲人天各一方, 音讯隔绝, 生死两茫茫, 这时的相思带来的是切骨之痛, 所以诗人所希冀的是太平与安宁。羁旅之思缘于情, 或兄弟夫妻之情, 或知己友好之情, 隔离虽带来刻骨的思念, 但相聚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这是一种看得见希望的痛苦。有希望的痛苦是暂时的, 是由外在物象所引发的, 情至深浓处, 往往产生对现实遭遇的怨愤。

当然, 羁旅之思又可以分为兄弟友人之思和情侣之思, 情侣之思因双方关系的多变性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离愁别恨往往更见深切缠绵, 也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喜好。所思不同, “月”所承载的内涵也不同。

单元内容比较是将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文进行比较, 从而确定不同课文的特点, 努力构建一课一品, 让学生一课一得。

“诗文志”“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任何诗词都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传统的对月怀人之外, 还有自己独到的人生哲理的体悟。这种体悟深邃高远、深刻卓绝, 为后从人古传诵。这是这首词的第二个特别之处。通过课文外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 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

在宋人词作中,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称为中秋词的双璧。“洞庭青草, 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两首诗都有中秋明月下个人情感活动的描绘, 都构思巧妙、想象奇特, 但最后的选择却大相径庭。张词面对“玉鉴琼田”“明河素月”, 忘情其中, 超然物外, “扣舷独啸”, 摆脱世间一切俗物拖累, 纵情自然, 物我两忘。而苏词中, 面对中秋明月感悟人世悲欢离合, 表现出一种既超然达观又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这种面对人世坎坷乐观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人们喜爱这首词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初中阶段非常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珍贵材料。

苏词的这两个特别之处, 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骨干班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观摩与研讨, 并不是一次完整的课例研修, 而是一次课堂观察活动。组织者是从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角度设计观察量表, 组织学员开展课堂观察的。通过对观察量表的整合, 笔者认为, 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管理型提问。这是一种为组织教学而进行的提问, 学生一般不需要回答。 (2) 记忆型提问。这是教师为导入新课而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设置的问题, 是新知识学习的有效铺垫。 (3) 知识理解型提问。是教师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知识而设计的问题。 (4) 探究型提问。这类问题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所教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具有纲领性的关键问题, 学生必须通过认真思考或合作探究后才能回答的问题。这类提问设置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答案的寻找, 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的尝试。知识的获得不是终极目标, 思维的拓展更为重要。不能说哪种类型的提问层次高, 哪种类型层次低, 关键是根据学情, 结合新知识的内容合理设计不同类型的提问, 合理控制各种类型提问的数量, 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设置不同类型的提问, 不仅仅是一个提问设置的技巧和方法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对所教知识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3.苏轼 水调歌头 全诗 篇三

作者长年积郁难发之气,才有了词作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直干云霄的一“问”,作者积怨而发,可以说是“问”得惊天地而泣鬼神,气势悲愤而恢宏,作者仕途多桀,人生失意,对影自怜,对月把酒,酒入愁肠而愁肠百结,沉郁激愤何能喻之于怀?再想想自己,看看冷月,自己今时今日的处境与月中的嫦娥是何其相似啊!因而,触景生情,这一问之气足可贯穿苍宇,上通九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此时虽是中秋,浩月当空,亦或有三五文朋诗友作伴,欢饮通宵,然而,表面上的欢娱又怎能抵得消心中的寂寞愁苦!故而,此时的欢乐是属于别人的,作者的心中则只有“愁苦郁闷。”作者借酒浇愁却愁思不断,故而大醉,其时,作者即便不饮也早已醉而愁乡里了。而作者大气长出的一问,由此看来不仅是问天,更可设想是问月中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诗)作者由此及彼,由己及人,在这人间已是万家团圆之时,对影自怜,形影相吊。相同的境况,相同的遭遇。想想自己七年不见面的弟弟,十年的亡妻,郁愤之气不可遏止,故而又继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而这一问较之前一问,气势上虽有不及,然而其中之心情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说是痛彻肺腑,几可喷血!“人间现在已是万家团圆的中秋节了,嫦娥,你的月宫现在的情况又怎么样了?”

至此,作者多年胸中的郁闷之气得已全然发泄,但发泄了又能怎样?想起自己仕途坎坷,亲人亡散,失意怅惘之情顿生。雄胸中之气由悲愤而哀伤而失落,于是心中便萌生出超脱尘世之意“我欲乘风归去”。

然而,作者又是一个用世之人,毕竟不能全然超以象外,心中自有一种不甘之气流于笔端。但是,不甘又能怎样?想想月中的嫦娥,这千百年来不是一样的孑然而居,广寒宫的寂寞非常难耐,常年只有那一只不通人情世故的玉兔作伴,归去又能怎样?更何况“高处不胜寒!”不管是别人的排挤也好,还是耐不住月宫的冷清也好,总之,此时作者的心绪忧愤交加。由于内心的煎熬无法排解,致使作者心力憔悴,唤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欲哭无泪,而又无处乐意倾诉。至此,作者就犹如一个病人由原来的外伤进而转为内伤,情感之气韵由悲愤到哀伤到沉痛而几近癫狂了。于是作者发出了一声沉痛的幽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这还是在人间吗?简直是在炼狱之中啊!

心灵上长年的煎熬,亲人离散的悲切,仕途失意的伤痛,以及一切的一切的不幸,作者此时已是心神俱疲,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作者在似醉非醉,似梦非梦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下,开始了梦游一般的在房子的里里外外寻寻觅觅起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凭窗望月,睹物思人,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在寻无踪迹之后,不由得黯然神伤。

但是,作者从小毕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品格和修养自非常人能及,中国传统文人的“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此时充分体现出来。素有大志而又不能申的人,往往容易在失意受挫之后,走上心灵的自我解脱之路。苏轼也不能例外。“人不能改变环境,但能适应环境。”徒然神伤又有何用?心中块垒已开始冰消雪化了。“不应有恨”。词作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由个人的情怀中解脱了出来。神气也清爽了许多,心灵也空明了许多。因而,此时的作者由个人的“小我”开始蜕变了。词作之中原来的那一股悲愤、郁闷、哀伤、失意乃至十年里心神俱疲之气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兼济天下的宽博之气了。

文章开头是带怨气的一问,紧接着是痛心疾首的“何似在人间”一叹,而此时作者由于积怨一竟消,所以,“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便变得心平气和了,但还是可以看得出,这之中还是稍带有一些无奈和无助的:既然你嫦娥与“我”同病相怜,你为什么还要让月亮在别人不能团圆的时候圆呢?但是,由于作者深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超然出世,使作者在自己这一问之后便番然醒悟了,心底不由一阵释然。同时,心理不觉自嘲起来:惭愧!惭愧!枉我自称豁达开朗,洒脱不羁,怎么如今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么简单的自然规律也执迷不悟了呢?

至此,作者的心灵终于清明如水了。由于作者参悟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的悲欢离合,正如眼前的中天之月一样,它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力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因而,在心中生出了悲哀无奈的同时,迅即便顿悟了。而心灵经过了一个由炼狱到地狱到人间再到天堂的全程的洗涤和锤炼,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蜕变,自我的形象也由一个“小我”完成了到“大我”升华。同时的气韵也开阔豁达了。最后,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祝天下的人们平安如意,今晚共享这美好月色的由衷的祈愿,成就了自己完美的形象。

综观全词,作者由悲愤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直干云霄的一问,到“何似在人间”这痛心疾首的一叹,紧接着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无可奈何的一问,继之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心灵解脱的一释,最后以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包容天下的宏愿结句。情感峰谷相间,情节曲折多致,气韵跌宕起伏,摇曳生姿;读来着实令人移神动性,荡气回肠,自有一语结而味无穷的神韵!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4.苏轼 水调歌头 篇四

1.《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4.《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作者简介:

5.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篇五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6.水调歌头苏轼意思 篇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以理遣情,希望重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在兄弟友爱中得到补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豁达胸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水调歌头 苏轼拼音。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注释赏析与作者简介

3.水调歌头 苏轼翻译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考题

5.初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6.词牌名《水调歌头》5首

7.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全文 苏轼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前导入思路

9.对苏轼《水调歌头》的解说

7.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 篇七

shì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què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bēi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chán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juān

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1-

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此化用其语。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不胜】不堪承受。

【弄】赏玩。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共】共赏。

【婵娟】指嫦娥,传说她是月宫里的仙女。这里借代月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月亮照过了朱红色的楼阁,又把它的清光投进雕花的门窗,照着失眠的人。)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团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但愿彼此都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很远很远,却都分享得到月亮的光辉,也就很好了。

主题归纳:

8.苏轼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八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相关试题及答案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2分)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2分)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又不尽相同,试作简单的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前者:是无我之境,只是客观地描述分局两地的人们共赏月光的情形。后者:则是有我之境,是作者寄语远方的弟弟,也寄希望于明月之有情。

对比赏析:

江城子赏析

这首《江城子》作于乙卯(公元一○七五)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作官。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阔别,本词的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也会认不出来,因我过于衰老。于是由悼亡到自伤,哀婉凄凉。尘满面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相顾无言二句,状写今日失意、哀苦无处诉的情怀。具体真实,生动传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水调歌头赏析:

9.苏轼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篇九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然后离别之时圆呢?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0.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 篇十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构思: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安排了赏月诵月——品月写月的教学环节

四、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 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 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 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上一篇:2011支教日记下一篇:感恩节英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