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牛散文

2024-10-09

怀念牛散文(精选9篇)

1.怀念牛散文 篇一

傍晚的时候,北风夹着大片的雪花,在空中漫无目的飞舞着,田野已变成白茫茫的一片,房子也矮矮的趴在地上。风虽然不算太大,可天气却冷得出奇。这个时候,路上已经很少有行人了,可有一位母亲却伫立站在街头向远处张望……

让我忆起这一幕是那天晚止看电视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递给母亲一个水果,母亲吃了几口说:“现在的水果不知怎么了,总觉得没有以前的好吃,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有病时你给我买的苹果多甜呀,可一直再没有吃过那么甜的水果。”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十六年前的冬天。那一年我正在念初二,学校离家很远,骑自行车需要四十多分钟的时间。

那天老师留的作业很少,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去了台球厅。几局过后才知道外面下起了大雪,我放下球杆,背起书包就急匆匆地踏上自行车往家走,可是路面很滑又顶着风雪,所以走得很难,很缓慢。

当我快到家的时候,看见母亲正顶着风雪独自在街头等我呢。母亲急忙迎上来,接过了我的书包,说:“看把我儿子冻的,脸都红了。”只这一句让我感到无限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同时我也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愧疚。让母亲受冻我也一样心疼。

第二天,母亲感冒了,很严重,一连几天都不能起床。我很着急,后悔、自责。可这一切都无法弥补我的过错。

我给母亲买了许多水果,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给母亲买东西。母亲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病很快的就好了。说她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水果,还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听到母亲这么说,我心里美滋滋,舒坦了许多。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很平淡的一件小事,可让我知道了天下的母亲在儿女身上,是这样的容易满足。只要我们去爱她,哪怕是一点点都会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无比的幸福,并且常常去回味。

从这以后,我每天放学都按时回家了。去感受家的温暖,去感受伟大而神圣的母爱。

2.怀念牛散文 篇二

安元奎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的故乡贵州思南古龙川:“牧童时代的山野,遍地皆兰,但牛们对兰草不闻不问。”牛与兰草静默相安,互不伤害。那个时候,人,兰,牛三者都是大自然当中独立的生命体,人是自然界中生存活动的主体,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美好,如同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的自然生存状态。然而,随着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裹挟着浮躁和功利,首先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感官:大城市的天空被雾霾笼罩着,挥之不去。面对大自然,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在恶化着,无论怎样,我们再也很难看到,原生态那种自然和谐之美了。作者在《兰殇》一文中悲悯忧患着当下的生存环境:人类为何不能像牛一样减少欲望,静默生活着,或许这样,自然界的生存环境,会优化一些,更美好一些。

百度搜索:兰草正名佩兰,属兰科,是单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叶自茎部簇生,线状兰叶终年常绿,它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神韵。兰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兰、竹、菊、梅自古合称为清雅高洁的“四君子”,兰草是“四君子”之一。

因为兰草的清雅高洁之名,人们趋之若鹜,于是有了利益,有了炒作,当美好纯洁的事物融入了铜臭的味道,且泛着金光的时候,兰草便失去了最为本真的清雅、高洁的意义和内涵,虽然兰草外形或花香不变,生存的环境却由人的利益发生着变化,身不由己被迁徙着。曾经无人问津的兰草,被那些自喻清雅高洁之士追逐,兰贩子利欲熏心,农人象寻找金子一样,满山遍野挖掘兰草,兰贩子论斤收购,卡车输送,从中牟利。作者称其为:“前兰草时代”,凝聚对着兰草的命运多舛,不能自生自灭的叹息。

兰草从旷野移植到温室,或待价而沽,或把玩炒作,成了“宠物草”,如同大街小巷悠闲的人们,手里牵着的“宠物狗”,不知为什么,与狗耳濡目染,很多人的骨子里便有了狗的习性。兰草成为那些炒作人的“宠物草”,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兰草似乎并没有使那些人,濡染成像兰草一样清雅高洁的君子之风,倒是加速了功利心的人,越来越多了,要不然有句俗话说:“人间沧桑是正道”,旁门左道容易,人间正道,沧桑不易。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偶然也加入了是追兰一族。于是,长途跋涉,上山寻觅兰草。旷野里,视线所及之处,不见兰草之踪影,却见遗留下来凸凹不平的兰草坑,满目狼藉,荒凉一片,作者称其为:“后兰草时代”。作者在这个“兰殇”的古龙川山野里,四处艰难地寻觅着高洁雅致的兰草踪影,还算幸运,丛林里,一缕香气暴露了兰草特有的芳香密码,作者闻香寻草,惊喜之余,意外寻到了一株兰草,这一株兰草,是前兰草时代遗漏的兰草,仿佛是山野的玉女,或许是最后的高洁,最后的雅致。作者喜遇而挖,如获至宝,植入家中,从此开始把玩欣赏这个弱小的“战利品”,怎一个雅致了得,怎一个高洁了得。

“人挪活,树挪死”,殊不知,没过几天,兰草不合时宜地枯死家中。显然,兰草是活活被人为折腾而亡的,人的欲望是兰草过早枯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内心充盈,何须借助外力。雅致,高洁的兰草,是人们的身外之物,并不能增加人们内心的雅致高洁,真正的高洁雅致,是来自于人们内心的修炼,何须借助满屋的兰香熏染。佛家也讲人应该向内求,才是根本。作者千辛万苦,上山寻觅兰草,采摘兰,移植兰,把玩兰,枯死兰,无形之中,成为那个可怜一株兰的凶手。好在作者因兰死而觉醒了,觉悟的作者,懊悔地发出“从此,不再上山找兰”的誓言。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作者的愧疚和自责: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一个智者容易觉醒,一大群普通人不一定能觉醒。一个人对兰草的独占欲不可怕,可怕的是层出不穷的一群人,蜂拥而至,满山遍野,仿佛盗墓者,挖掘山野兰草,美其名曰:“君子爱兰”。散发着清雅高洁的兰香,像风一样瞬间从山野里消失。《围炉夜话》曰:“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人的贪欲,相互传染,膨胀,像是毒素一样蔓延,侵蚀着自然生态原本唯美的环境。利欲熏心,如同光的速度,心向哪里,那里便是一片狼藉,千疮百孔,山野承受着一次又一次伤痛,不知何时才能痊愈,如若不能愈合,年深月久,大地则会反作用于人类,大自然平衡法则便是如此。

作者从此不再上山找兰,那么其他爱兰者还会继续寻香而至,重蹈覆辙,将稀少的兰挖掘而走,直至折腾而亡?其他爱兰者能觉醒吗?如何才能让“爱兰者”的贪心觉醒?

作者在《兰殇》一文中说:“而牛是值得信赖的,它的选择,左右了我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我们也就一直未能发现甄别兰草与茅草的必要性。兰在山中自生自灭,自开自谢——”。刘先银老师《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现实价值意义》一文中也讲到:“在农业文明条件下,人类通过与自然的密切交往,认识到了人类必须和自然建立和谐一体的融洽关系。我们把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观念称为‘自然人文主义’。这种中国古代式的自然人文主义,从来不与自然对抗,认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包含着真善美的统一”。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人们都应该尊重,敬畏,爱护,自然不对抗,不冲突,才能够不失去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牛是素食动物,最喜欢吃青草,还喜欢吃一些绿色植物(或果实),如水花生、红薯藤(苗)、玉米(苗)等。对兰草不闻不问。鲁迅笔下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奶,俯首甘为孺子牛”。作者对牛的价值趋向和奉献精神是绝对赞美和信赖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了人的利益,兰草被把玩,被移植,被待价而沽;还是为了人的利益,不仅让牛干活,还喝牛奶,吃牛肉,兰草与牛的命运一样都是人为的、被迫性的,直到死亡,而不是自然消亡。因为人的过多欲望和利益,于是便有了兰殇,牛殇,其他各种各样自然界之殇。当下,“殇”成为觉悟者视野里的一个高频词。

兰草与牛不是同一种类,前者是植物,后者是低等动物,人是高等动物,似乎都没有可比性,但皆是大自然独立的生命体。“牛们对兰草不闻不问”作者将牛这个静美的禅意意象呈现给我们,并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牛的价值取向来比喻,也契合了老子的:“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缴”的哲学思想。同时,形象而又直观地提醒人们,连木讷的牛都知道不折腾,与兰草静默无争,如同庄子“相望于江湖”的美妙境界。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往”,而贪欲的人们,似乎没有一丝自惭形秽。

假设牛也喜爱兰草,摘数朵兰花插于牛头之上,似乎兰花与牛身连在了一起,君子兰美化了牛吗?牛会不会因为移植兰花而被誉为真君子?事实上,牛还是牛。利欲熏心的人满山遍野挖掘兰,如同牛头山插上兰花,就能成为雅致是真君子?牛头上插不插兰草,依然本真,依然令人敬畏。

兰草,原本静静地自然生长,任花开花谢,冠以兰草为君子兰,正如作者《乌江石》一文所说:“是人们内心的外化”。满山遍野的兰花,散发出特有的馨香,弥漫着牛的嗅觉,人闻之,醉也,牛闻之,无欲无求,一如往昔,表情木讷,两不相干,兰草对牛来说,有也罢,无也罢。牛的本真,不增不减,依然如故。

山野里的牛对兰花置若罔闻,行动缓慢,专心吃草,偶见牛尾巴轻拍自己的身体,可能是驱赶蚊虫,蚊虫也不曾伤害。牛即不沾花,也不惹兰草,这或许是对兰草最大的关爱,牛看似无情,却也有情。牛大有君子之风。而当下那些喜欢拈花惹草的人们,不妨反思一下。

“佛陀拈花一笑”,牛虽然不会笑,表情静定,牛却极具有佛性。牛的价值趋向仅仅只是关注茅草,挤出牛奶,劳作一生,直至献出生命。南怀瑾的为人根本的六字要诀:“静、缓、忍,让,淡,平”,红尘轮回,在转世成为牛的时候,牛已经具备了人应该拥有的根本素质和高境界素质。

人与牛相比,人一出生,是赤子,是天使,后来,随着社会进程变化,欲望的驱使,百人则百性。《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牛能始终如一,而很多人则不能善始善终。

人与兰草,利益熏心的人们,贪嗔痴慢一念间,不惜一切代价,将主观意愿发挥到极致,眼睛里满满皆是兰草与财富的转换,无暇顾及兰草的生命趋向,肆意剥夺兰草的自然生长权利,即使将生态环境破坏,也在所不惜。或许,属于高级动物的那些贪欲的人们,需要不断地修行,不知何时,才能到达所谓低等动物牛的境界,牛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敬慕和借鉴的牛佛?牛即是佛。

从兰草的角度来讲,兰草是有灵性的,是百花仙草,兰草虽然默默无语,亦能感受人类的贪欲和利益熏心,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忧患觉悟意识。虽然,大自然静默无言,却灵性静观。面对大自然每一个细微弱小的生命,人们都应该心存敬畏之心。

生态美学的定义是:人与自然、人与物处于一定度的区域内所呈现的中和之美、秩序之美、平衡之美。”当人为地破坏了中和,持续,平衡之美,那么也就失去了生态之美了。

安元奎作为觉者的善意提醒,贪欲的人们应该汲取牛的价值观,人才能有尊严的在天地自然之间和谐生存,不失做人的根本,不被天地万物嘲笑,虽然大自然是静默的,静默中涌动着能量,悄然积聚力量,一旦人类的破坏超出了极限,大自然必将回馈和爆发。

人常说:“距离产生美”,“静观万物皆自得”,与兰草相望于大自然,顺其自然的生存,或许,满山遍野的兰草,才能重回人们的视线,沁人心脾的兰香,才能重新浸润我们的心扉,相看两不厌,这或许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爱兰。

阅读安元奎《兰殇》一文的收获和思考:敬畏大自然,树立传统生态美学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这样,人们不仅能在大自然中陶冶,人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享受真正的和谐之美,人与万物皆有善。

3.怀念牛散文 篇三

本刊讯 著名作家史铁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史铁生妻子陈希米怀念散文集《让“死”活下去》首度面世。这部作品是陈希米怀念亡夫之作,全书共十五万字,写下了两人相濡以沫的爱情,也是与史铁生未完成的哲学对话,发出了关于生死、爱情、欲望、孤独、时间、永恒、生存意义等问题的追思。记者从出版方博集天卷获悉,本书于2012年12月31日史铁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日推出。

整本书以《旧约·诗篇》的一段文字作为开端,“除你以外,在天上,我还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无爱慕”,开启陈希米对史铁生的深情絮语,以独特的书写方式,记录了两人“不同反响”的爱情。在陈希米的叙述中,史铁生始终是个缺席的在场者,是她独自吟诵时的倾听者与应答者。陈希米在书中写道:“既然死并不是什么下地狱,我也不想上天堂。我只想能跟你在一起安安静静地说话,听你掏心掏肺,也跟你袒露一切。那才是人最好的生活。你说过,我们要爱得不同凡响!”

在陈希米内心深处,史铁生其实从未离去,“白天,几乎每时每刻都是你,每一处有过你的风景,每一条你走过的路,每一句你可能说的话,每一件你爱吃的东西,你厌恶的品格,你会欣喜的消息,你的影子,你的声音,你生气,你高兴......”

4.怀念母亲散文 篇四

妈,我真想你!母亲去世已经整整七年了……

七年前的那个夜晚,当我接到父亲的电话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十几分钟后,母亲轻轻地吐出最后一口气,从此和我阴阳相隔。

我握着母亲的手---那双曾无数次抚摸过我的温暖的手,慢慢地凉了,僵了;

我捧着母亲的脸,那慈爱的面容是那样的安详,象睡着了一样让人不忍惊醒……我知道,母亲实在不堪病痛的折磨了---她太痛苦了!

母亲一生为疾病所苦,去世时已经瘫痪在床七年了!七年的朝朝夕夕里,我照顾着瘫痪的、小孩子一般的母亲,为她穿衣洗澡给她喂饭喂药,推她出门……我总是问她:“我小的时候你也这样伺候我吧?”母亲总是轻轻地一笑,陷入回忆、不做回答。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那些年里,母亲的病一点点在加重,身边已经不能离开人了,但是,每当我打开门,喊一声:“妈,我回来了!”母亲都赶紧冲我伸出手,拉我在她身边坐下,一迭声地问“冷不冷?饿不饿?渴不渴?”,尽管她已不能为我做任何事,但我仍能时时刻刻地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关怀和爱。母亲去世的前三天是我的生日,那天母亲跟父亲要了一百元钱,非让我拿着买点好吃的!在母亲的眼里,我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2000年初,我要做妈妈了。因为母亲已经瘫痪在床,我要自己准备孩子的被褥。翻箱子找布和棉花时,找出了母亲多年以前在病重的日子里挣扎着为我们做的棉衣棉裤。那时我们还小,她怕她去世了,我们没有棉衣穿。也许是因为我自己要做母亲了,看着那些厚厚的,大大小小的都还没穿过的棉衣,我更深深地体会到了那里面所蕴涵的爱!母亲说:拆了吧,你们都大了,也用不上了,拆了给小宝做被褥吧!我再也忍不住了,俯在那一大堆的棉衣里泪流满面!

母亲的爱是厚重而深远的。如今我长大了,为人妻为人母了,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两个字的含义。当我历经生死磨难生下儿子的时候,我最想见到的人是我的母亲,我想对她说:“妈,我知道什么是妈了!”

母亲走了之后,很久我都不敢回家,怕看见那锁着的门,空着的沙发空着的床,那房间冷冰冰的,让人总是想哭。收拾母亲的遗物时,我留下了母亲最喜欢的红色毛衣,那毛衣是我买给她的,母亲很喜欢,穿上后还说:“年轻时也没穿过这么红的毛衣啊!”我珍藏了那件红毛衣,珍藏了关于母亲关于爱的点滴记忆。

母亲的骨灰被安葬在爷爷奶奶的坟旁。一捧黄土,三尺墓穴,就是母亲最后的家。我终于知道了,和最亲爱的人阴阳相隔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哭也哭不尽,说也说不出!

下山的时候,一位老者在身后喊:“别回头啊,一回头,魂灵就会跟上你!”我听了,赶紧回头去看母亲的坟,如果母亲在天有灵,我希望她能在我回头的一瞥里看到我的依恋和牵挂,能从此和我魂魄相依,永不分离!

总是那么愧疚,没有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带着她老人家到处走走、看看;

总是那么不甘心,那么多的好吃的,那么多的漂亮服饰,母亲都没能享受过,五十三岁的她就匆匆的离去了,留给我那么多那么多的遗憾…

又到清明了,另一个世界里的母亲啊,你,还好吗?“妈,我真想你!”

(篇二)

追忆离去的母爱

妈妈离开我们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妈妈的英容笑貌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也借母亲节这个机会追忆妈妈平淡而坎坷的人生,但我也最不愿去触碰那流血的伤痕。。。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妈妈是一个会动脑子,心灵手轻,勤俭节约的人。为人善良,与世无争,是很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由于命运的捉弄,老天的不公,阴差阳错的从一个幸福的家庭转变到了另一个极端。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没有见过我妈妈在炎热的夏天乘过凉,在寒冬时晒过太阳,总是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在灯光下为我们逢补衣服,为我们做鞋子,过年了我们穿着妈妈缝制的新衣服和新鞋子去拜年,穿在我们身上别人总是会赞美一番,投来羡慕的目光心里是美滋滋的。觉得无比的幸福与快乐。记得有一次我的衣服,有了破洞我心里想把口子撕大了,妈妈就不会在再补了,我就有新的了撕破了以后对妈妈说:妈我的衣服很破了你看看。可是第二天我还是看到妈妈在灯光下一针一线的缝补着,被我故意撕破的衣服。当时我躺在被窝里,偷偷的看我故意撕破的衣服。当时我躺在被窝里,偷偷的看着妈妈一针一针的缝补着,慈母手中线,寒夜密密缝,只能默默地对妈妈说:我错了,我躺在被窝里看着妈妈缝完最后一针,这件旧衣服我现在还珍藏着,所以记得特别的清楚。每天妈妈起的最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东窗,看看太阳生起的地方是什么情况,如果东边很清楚肯定是一个大晴天,如果有乌云就要下雨了,如果东边泛红天气要有变化了,还会轻轻的念叨一些我听不懂的谚语,她也就大概知道了今天的天气情况。然后就是为我们做早饭,冬天有热腾腾的早饭等我们吃,为准备好取暖的火盆,夏天总是给我们一碗一碗的凉在那里,怕我们烫着。逢年过节妈妈会做很多花样的食品和零食给我们吃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她自己都舍不的吃,留着给爸爸和我们吃,有一些家里的小东西妈妈自己多会做,扫帚不能用了准备材料,自己动手扎,筷子不够用了去采个竹筒,自己动手削,凉衣

服的衣架也都是她自己做的,她有一只宝贝的工具蓝,里面有各种小工具,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做,后来为了方便还学着剃头。每到过年妈妈把漂亮的年画贴好,再把我们的奖状一溜贴在下面,站在远处看看,走进再瞧瞧,这就是她最大的欣慰了。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我们身上。妈妈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忙碌的一天里喜欢见逢插针的看一下书,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爱好了,还有每天广播里的天气预报也是不会忘记的,还不许我们发出一点声音来。岁月如梭幸福,快乐的童年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中就这样过去了。。。

当我长大了,懂的一点事了,然后一切都改变了。一切也多变成了改变不了事实,但是生活还的继续,妈妈无奈的话语我记忆犹新,她说我们谁也比不了,你看看盲人他们一生都生

活在黑暗里,我们总比他们强。这么多年来妈妈用她体弱多病的身体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有风有雨她在前面挡着,把所以的压力,委屈与痛苦都藏在了肚子里。我由于我的工作在冬天和夏天特别忙,夏天妈妈总是每天给我点好蚊香,陪我看一会书或报纸,然后再去睡觉,有一天妈妈不在我就自己点,我看着一圈有点碎的蚊香,架子怎么也扎不进去,第二天我问了蚊香的架子我怎么扎不进去,然后我妈妈和学徒却笑了起来,说我怎么这样傻啊,我很少能看见妈妈这样的笑,看书,看报子是妈妈最大的享受了,看到精彩,高兴的事也会微微一笑。在冬天我老是要熬夜,妈妈给我准备好火盆给我取暖,还会给我准备一点好吃的给我做夜宵。每天早上妈妈在叫唤了,我才会起来,还的提醒我今天冷啦,热啦叫我添加衣服。最后妈妈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什么高血压,心脏病,头晕都沾上了,身体也越来越来不灵活,血压高到200多了妈妈还是放心不下我们的生活,在妈妈懦弱的外表有一颗与病魔抗争,与命运抗争的坚强的心。为了我们妈妈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付出了她的全部。岁月的年轮多留在了妈妈身上,这么多年来我们相依为命,同病相怜回首往事我没法用语言来表达和形容

我们的生活经历。。。

妈妈在最后的日子里,那时候我两个多月没有看到妈妈,说妈妈要回来了甭提有多高兴了,但是映入我眼帘的是妈妈那灰白的,象干草一样的头发,怎么象变了个人似的,心里酸酸的,那高兴的劲也没有了。原来妈妈不和我们在一起吃不下饭,一回来就吃了一碗米饭。在冥冥之中妈妈好象知道自己要走的一样,叮嘱我这,叮嘱我那的把什么事情都交代给了我,千吩咐,万吩咐的叫我一定要买一条好的棉被给哥,还沉重地对我说:我照顾不了你们了,你们的靠自己了妈妈对不住你们。。。妈妈你不要说这些了等天气暖和了会好起来的,我抱着妈妈哭了一场。到第五天妈妈很早起来推开门对我说,她要回爸那里去了,这就是妈妈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等我起来已经人影无踪了。我也知道妈妈是怕我累着,怕我吃不消才走的。过了五天当我托人买来营养品带上去的时候,原轿随着妈妈的遗体回到了家里。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想见时难别也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似干。。。泪似干。妈妈就这样离开了我,心里的一点依靠和精神支柱也荡然无存了。

妈妈的影子也时常回莹梦饶在睡梦里,我清楚地看见妈妈年轻健康,面带微笑,穿着围群,也没有房子和墙阻挡,在她前面就是很宽敞的路一直朝我的床前走来,走到床前拎起冰凉的火盆忽然就无影无踪。当我拥有的时候,是不知不觉的,到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谁是我知冷知热知亲热,唯有母亲您啊,母亲的爱就像是小溪的涓涓细流终年不断。遗憾的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无能为力来孝顺您,妈妈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里为了自己过的快乐,幸福,不要再担心我们了,您就放心吧,我早就不做衣服,我会好好活下去的。

妈妈您的女儿永远爱您

(篇三)

那昏黄的灯光

我的心中有一盏昏黄的灯光,在漆黑的夜里闪着如豆的光芒,那摇曳的灯影里有母亲的笑脸和忙碌的身影。

母亲爱看书,直到现在她的床头也没离过书籍。记得我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床头亮一盏煤油灯,那油灯散发出一种温暖的柔和的光线,母亲就在这种光线下搂着我看书。年幼的我瞪着好奇的眼睛,望着母亲把书一页又一页的翻过。后来我上学了,识了几个字,母亲再搂着我看书的时候,我便也进入了那个奇妙的世界。母亲翻一页我也看一页。母亲没发现我在看书,她一直以为我是睡着的。我在母亲的怀里看了许多的历史演义,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母亲的怀抱和那一张张带着母亲气息的书页,是我那时最美的向往

为了不使我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受冻,母亲想了一个好办法。那时我们住的还是土窑洞。母亲就在窑洞的顶上顺着床的方向钉上两个钉子。又在两个钉子中间扯上一根结实的绳子。母亲把煤油灯用绳子系住,挂在房顶的那根绳子上,这样煤油灯就悬在半空并且可以在床的两头来回的移动。每到夜晚,母亲就给我一块光滑的结实的木板,让我坐在被窝里,把作业本放在木板上学习,她则坐在床的另一头做针线。母亲总怕我看不清,常常悄悄的把煤油灯移向我这边,我也总怕带着老花镜的母亲看不清那小小的缝衣针,常趁她低头的时候,把灯移到她的跟前。被她发现后,我们就相视而笑,然后都低下头去做自己的事情。

就这样,母亲,还有那盏昏黄的灯光,使一个个寒冷的夜晚变得温暖。如今已四处寻找不见煤油灯的踪影,在明亮的炽光灯下,我常常想念那一束昏黄的灯光。那灯光把我的心照亮,把我的世界都照的温暖。

(篇四)

不养儿女不知父母恩

一直以来想写些关于母亲的文字,但是迟迟没有动笔,因为害怕不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今天也并不是了却写母亲的宿愿,只是在母亲节带来的时候说些感想吧。

记忆中我是在无忧无虑长大的,母亲对我没有期待没有压力,每走一步她都觉得就此打住也很不错了。我向上走,她也只是高兴而已。

记忆中母亲没有和我发过一次火,没有大声斥责过我一次,当然更没有骂过打过。她从没有要求过我必须怎样做,只是告诉我她的想法是什么。包括升学、恋爱结婚这样的事情,一切都是我自己做的主。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慈祥地看着我,总是不停地忙碌着。

现在想想,尽管母亲的文化程度远不及我,但母亲真的给我了太多的东西。她为外祖父祖母、祖父母所做的一切让我懂得什么是“孝道”;

她在动荡艰苦的岁月操持一家大小的生计,让我知道什么是勤劳;

她对待生活磨难的态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坚忍;

她接人待物方式让我知道什么是善良和达观;

她对待亲戚家人的态度让我知道什么是亲情……

我在人生路上走的顺利得益于母亲给我的一切。

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只知道有母亲是温暖的是踏实的是幸福的,但不能体会母亲的爱是怎样的一种爱!直到自己做了母亲!

我生孩子时,母亲已近70,但还是到北京伺候我一个月子。她总是说我:趁孩子睡觉时你赶快睡啊,你趁热赶快吃啊等等,甚至有一天她说你心疼你闺女我也心疼我闺女啊……当我把孩子视为一切时,我明白了其实我也一直是母亲的一切。母亲的爱那是怎样的一种爱啊!孩子吃少了着急吃多了也着急,睡少了担心睡多了也担心,孩子咳嗽几声自己都揪心,孩子发烧可以彻夜不眠盯着她,孩子有病时常想为什么不是我?面对那么小的一个生命自己变得是何等的神经质!……孩子在慢慢长大,依然神经质,只是担心的内容在不停的变化而已!

做了母亲才知道什么是母爱!没有亲身体会怎么能理解母爱是那么广博又那么细小,那么强大又那么脆弱……儿女是母亲一生的牵挂啊!我成家了立业了做母亲了,母亲依旧有万千个不放心!我知道了从孕育一个新生命开始一直到闭上眼睛离开这个世界为止,都不可能放下那个叫做母亲的心。

因为自己做了母亲,真正懂得了母爱,所以为母亲做我可能做的一切,包括物质上的精神上的。物质上不仅仅给钱,也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买她方便的马桶、买最舒适的内衣裤、买小小的风扇、买轻薄的羊绒被、买她喜欢的戒指、买她喜欢吃的东西……别人说你给母亲的钱她都给了大家。我说只要她高兴,哪怕是她扔到大街上,我也给……尽管我知道我在尽力“孝敬”母亲,但是我也知道我为她做的远远不及她为我做的几分之一、十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而其实无论我做还是不做,她都不会改变她对我的爱的!

因为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在我将到四十的时候,母亲走了。那是一种被拨了根的痛!那是一种没能回报的撼!总是想,如果母亲再多活些日子,自己做得会更好、更多……可是,现在想做什么,都没有机会了。

母亲走后,每年几个特殊的日子里常常梦见母亲。我想母亲依旧是不放心,要时常看看我吧。

母亲,这个称呼有怎样的意义和分量啊!

(篇五)

清明的思念

一堆黄土,掩埋不了我的哀思;

一堆黄土,激起我不尽的思念。清明时节,我木然地跪拜在母亲的坟前,用双手细细地拔净坟地上的荒草,用铲子轻轻填平坟地上的坑洼,让烧尽的纸灰化作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黑蝴蝶,但愿它成为沟通我与母亲的桥梁,然后栽上一棵常青树,代表儿子守护在母亲的身旁。

父母一生辛苦扶养着我们七个子女。父亲老实憨厚,又是多年的基层干部,所以母亲成了全家的“主心骨”,里里外外的琐事全靠母亲张罗。她永远是天不亮就起床,扫地、抱柴、烧锅做饭。当年在生产队里,她更是干活的里手,什么挑担、插秧、坌田、种棉纺线,只差不能犁田耙地。她目不识丁,但含辛茹苦送子女读书,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母亲,总是与我们一起用一盏煤油灯。母亲在灯下纺纱、补衣、纳千层底,我们在灯下做作业。尽管母亲已远我们而去,但这些往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正如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望子成龙心切,为我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上中学宿校的五年里,每个星期一鸡叫头遍母亲就悄悄起床,为我烧好早餐和一星期的下饭菜,然后就静静地等着天亮再轻轻叫醒我,既怕我睡不好,又怕我睡过了头。吃过早饭,母亲总是把我叫到身边,哪怕整一下衣服,叮嘱上几句,她的心里才踏实。考上学校那天,母亲成了全村最幸福的人,见了谁都要作拱打揖似的,“儿子出息了!”,心里比吃了蜜糖还要甜。

母亲一生是在贫困和艰难中度过的。千辛万苦地给三个儿子成家后,母亲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了,而且患了高血压,但仍然勤劳不掇,和同龄的父亲艰难地做着四亩多田。超负荷的劳动,常使二老累得两眼浮肿,尽管我们一再劝他们少种一点,但母亲舍不得荒了田:“我们还做得动,反正闲着也没事干。”其实母亲是怕我们负担重。过度的劳累使年迈体弱的母亲撑不住了,前年冬季的一天,可怕的脑溢血使母亲倒在棉田里。

出院后,母亲落下了左半身偏瘫,只能躺在床上。这对勤劳惯了的母亲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心急如焚,她一次又一次在父亲和子女的搀扶下试着走路,但毕竟是快八十的人了,康复无望,对此我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母亲一天天羸弱下去。病中的母亲特别思念子女,但大哥出国打工合同未满不能赶回,母亲生病直至过世我们一直瞒着他,三弟也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家几趟。为了安慰母亲,我每隔一两个星期就抽空回家探望,但由于工作忙,都是来去匆匆。每次回城母亲总是要躺在门口的长椅上依依不舍地目送我,有一次临走时没向母亲打招呼(其实我是不忍看到母亲临别时那凄楚黯然的泪眼),听父亲说,那次母亲在家里用棒子竭力想捅破窗户,想看到我远去的背影,并哭喊着我的名字。唉!我之与母亲的每次分别都是一次“灾难”。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我真切地体会了其中的深意。

母亲离世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带着孩子回家探望,发现母亲比往日更加虚弱了,当时心里就有一种可怕的念头。那天母亲好像对我有说不完的话,从她那酸辛而凄怆的话语里,我深谙母亲对生活的迷恋、无奈,对子孙的牵挂、不舍。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只能违心地安慰母亲:“您别急,病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

去年12月16日早晨,我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赶回家,那时母亲已不能说话,眼睛也睁不开,我握着母亲那干枯的手,母亲知道是我回来了,眼泪不住渗出眼角,嘴里无力地发出哼声,我悲哀地感到母亲已到了弥留之际,但还是忍痛安慰她要找医生来,母亲吃力地摇着手,继而抓紧我不让我离去。母亲的手渐渐变冷了,10时10分,母亲的眼角流出最后一滴酸楚的泪撒手而去。

5.怀念泥巴散文 篇五

泥巴生活在乡村的高天和远地之间,不声不响,一辈子都没有姓名,它们没有因此而悲伤,默默地守望着乡亲的家园。因为它的爱惜,乡亲的严冬温暖了;因为它的呵护,乡下的光景殷实了;因为它的挺立,乡亲的腰杆直立着。

穿越城市的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我还是找不见泥巴你的骨骼,是因为你还不习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流星赶月般的步履,还是你觉得自己朴实平凡的外表点缀不了富丽堂皇的城市地标,总之,我在好长时间都有点鄙视你了,泥巴,你难道就像乡间人们议论的,真的就是像烂泥巴一样扶不上墙吗?

得空又回到乡下,眼前在岁月的风尘中依然站立的好多间老屋的身上,我终于看到了你满脸皱纹的沧桑容颜,你还是那样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喜滋滋地泊在老屋破船一样的身上,我恍然大悟,是我错怪你了,你并不自卑,你从容淡定,已经在尘世过活大半辈子了,你并没有觉得委屈,觉得卑微,恰恰是我有些世俗和肤浅了,没有窥透你心底里的执拗和顽强。

泥巴是世间真正的草根,它只是乡下漫山遍野的泥土加上几把牲口们爱吃的上铡草机轧碎的玉米秸秆或者谷子的秸秆,再掺和一瓢清水就孕育出了它的生命,之后便开始了它在俗世的漫长人生。乡下的人们在那些饥馑的年月,身上也穿不上什么像样的衣服,至于房屋的外表就更不去多考虑了,但是即便这样,乡下的人也还是很讲究,他们穷也有穷的样子,衡量谁谁家的男人有没有本事,不看谁挣的钱多,谁的力气大,倒是谁家的男人泥巴活干得不像样,就要被别人取笑。因此在乡下一个男青年为了惹更多的女孩子喜欢,往往会在毒毒的日头下练就一副和泥巴的硬本事,泥巴和得柔和不柔和,草料上多了还是上少了,水掺和的匀净不匀净,都很关键,所以他们往往为此会在村里细心地观察那些老人们如何和泥,实在掌握不了要领的年轻人,甚至专门还在背地里下狠劲,生怕别人看了笑话,生怕遭了女孩子的白眼。

记得我高考结束回到故乡等通知,爹就扔给我一把铁锹让我先学会和泥这个乡间最硬壳的把式,生怕我落榜回到村里被人家嘲笑。那年我自己也觉得考得一塌糊涂,不敢确定将来能够考住大学,就在炎炎烈日下戴着顶草帽开始跟爹学习和泥巴了,刚开始好像泥巴存心跟我作对,在磨练我的性格,往往水倒多了,泥水跑得满院都是,我赶紧加了些土围住,再上些草料来回上下搅拌,等暑假快结束暑气快退的时候,我终于学会了和泥巴,爹脸上也由开始的生冷表情换成了满意的笑容。遇到村里人家修家盖屋子,爹便派我去打帮手,我竟然得到了老人们的夸奖。但是和泥巴的日子没有伴随我多长时间,我的录取通知就来了,爹拍拍我的双肩说,娃,学会这个手艺,你将来就受不了罪,到了工地你也能够演示几手。尽管那时候我明白我考上的是建筑专业的.大学,分配肯定回不到农村,大城市的工地肯定不会再用人工和泥巴,但是我没有解释,朝爹笑笑点了点头。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就是我最后几次和泥巴,可惜当时没有细想,真要是知道后来就沾不上这个边,我说什么也会再好好地和上几摊泥巴的。

秋雨连绵的时节,我坐在城市的楼房里,不由得想起在乡下和泥巴的日子,那个时刻也许是苦累的,但是心里很甜蜜。因为看着自己和的泥巴被爹或者村里的泥瓦匠人精巧地用泥具抹到坑洼不平的石头或者砖墙缝隙,自己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很有成就的感动。是的,乡间的房子就是这样形成的,从河床上捡拾一车河卵石或者到砖窑买一车红砖抑或到山上采一车石头回来,用再平常不过的泥巴一抹就长高了,也许就是睡几个晌午的工夫,一所房子就突兀在大地上了,再过不了几天,放几挂浏阳产的鞭炮或者二踢脚,一所房屋就乔迁了。乡亲们没有什么好招待乡邻们的吃喝,就把自家酿造的老烧酒抬出来一瓮,用粗瓷海碗盛了,在院子里吆五喝六地热闹。新家搬进去,就意味着好日子就要开始了。

6.怀念友人的散文 篇六

同人久别离,消息不曾知。心似长堤柳,千丝又万丝。

锦上花怀念友人情深意切。今天中午接到信息,说同事雪英于今天上午九点多钟遭遇车祸,不治而去,永远地,永远地离开亲友们了!让人惊呆了。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眼泪顺着脸夹滚动下来,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是真的吗?

雪英啊,雪英!你真的走了吗?大家刚与你欢度元旦,你那爽朗的笑还留在大家的记忆里,你热情的为大家服务的身影一直还在同事们的心里穿梭着呢,你与大家开心地唱啊,跳啊,那兴奋劲儿还没有过呢,你今天怎么就这样地不声不响地走了呢?

雪英啊,雪英!你真的走了吗?你还记得元旦联欢会上,在最后的诗朗诵节目后,你马上捧着一束鲜花,并拿着给我的奖品果篮跑过来,你先别下,我要与诗人合个影儿呢!”后来凤君大姐也跑过来,抢过来你手里的花儿,说也与诗人合个影儿。我们姐仨于是搂在一起,同事国涛迅速地给我们拍了照,留下这美好的纪念。我怎么能忘记这一幕!雪英啊,你今天怎么就这样急匆匆地走了呢?

雪英啊,雪英!你真的走了吗?你的同事们仿佛刚听你主持完这学期的期末总结表彰大会啊!你那生动形象的话语还在大家的耳畔回响呢,你给获奖老师颁发奖品的笑脸,被你的同事拍成靓照,还印在同事们的心里呢,对了,你还说这相片一定要上传到学校的电脑里,相片是留下来了,可是你怎么今天就这样地悄无声息地走了呢?

雪英啊,雪英!你真的走了吗?在平日的工作中,同事们谁不知你,谁不夸你,都说你是一个极为阳光型的人,你为人一直是热情大方的,从来不与任何人斤斤计较,任劳任怨这个词用在你身上一点不过分,你工作认真,积极肯干,每天总是充满激情,你的心态好是出了名的。你不但是校长的好助手,你是同事们的好姐妹。你更是你女儿的好母亲。你知道吗?雪英,你的离去,你的女儿已经哭昏过去很多次了呀!看到你女儿刺骨心痛的样子,我们的心也跟着痛啊!你的同事们默默地流着泪,不知怎么安慰你那痛失母亲的女儿啊!雪英,雪英呀!你才四十几岁,多么好的年纪啊!你还没有看到你那可爱的宝贝女儿成家立业呢!你今天怎么就这样,就这样地匆匆地走了呢?

雪英啊,雪英!你真的就这样地走了吗?抬头看看苍天,苍天的脸孔今天怎么这般地阴沉呢!这灰蒙蒙的苍天啊,莫不是你也在替雪英悲伤?再低头看看地面,雪花今天怎么这般地沉静厚重呢!这不是人们思念的泪凝固成的.思念雪花吗?这白茫茫雪花啊,难道你也懂得人间的情感?寒风啊,你要轻轻地吹,你一定要轻轻地吹,不要吹乱了雪英那浓黑的她最爱梳的发髻;寒风啊,你要慢慢地吹,你一定要慢慢地吹,不要吹散雪英那一脸灿烂的笑容,更不要吹冻着雪英那一双勤劳的大手!

雪英啊,雪英!你难道就这样地永远永远地离开了你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们吗?你叫我们如何不想你!你叫我们如何不想你!

雪英啊,雪英!我们不知去天堂的路途能有多远,只愿你一路走好!一路走好!雪英啊,雪英!我们不知那天堂的生活能有多美,唯愿你在天堂里永远宁静!永远幸福!

锦上花怀念同事徐老师的弟弟突发心梗,在医院抢救几小时,于前天早上四点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真可惜了。

今天去参加他的葬礼,听说他每天都要跟刚做完大手术的八十三岁的老母亲说话,老母亲这两天一直不见儿子踪影,问谁也没有说实话,聪明的老母亲竟然不顾身体不好,来到儿子家门前,爬七层楼,结果终因体力不支,没有上去,又回去了。

听后,令人为之心痛。由于他跟自己老公是同事,半个月前还来家作过客,想想他那活泼的模样,想想他那幽默的话语,不由心生无限哀怜。

半月之前家中客,今早已成一缕烟。

7.怀念奶奶的散文 篇七

过了中秋,秋风一阵紧似一阵。

黄叶飘零,河水断流。

奶奶的祭日------农历九月初一-------就要到了。

祭日越近,思念逾切。

奶奶,您离开我们已经了。然而,您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依然清晰印记脑海,往事历历在目。

这些都是40多年前的事了……

救命的寒菜

童年的我、我们,一直与饥饿抗争。

在那荒年里,肚皮薄的如白纸,胸口的肋骨根根清晰可辨,身上的青筋有几条是能看得清的。我和我们弟兄都保持了良好的体重------10多岁了,体重仅20多斤。

在饥荒岁月里,奶奶救了我,救了我们,救了一家!

其实,衣食住行的排序是有误的,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下,难道还会有人遮羞?吃------填饱肚皮,维持生命才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在那个极度困难的年月,尽管物资极其匮乏,粮食十分短缺,生活异常艰难,奶奶还是变着法子让一家人吃的有滋味。

奶奶操持家务------缝补浆洗,烧火做饭,养猪、种菜、种瓜……核心工作是解决一家人吃的问题。老人家想着法子,弄出能进得了口的,让一家人能够填饱肚皮的所谓饭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没有粮食,奶奶就种瓜种菜,以瓜作粮,以菜当饭。

老五出生那一年的春天。

春天来了,尽管花枝招展,却也无心赏花,此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春天来了,尽管春风和煦,却也心寒如冬,此时正是要穷人命的时候。

全家随着人口的增长------8口人,人多劳少的矛盾进一步尖锐。没有劳力,就挣不到工分,没有工分,就没有粮食。全家仅靠父母拼命挣工分,依然解决不了一家人吃饭的问题。于是,还在月子里的妈妈,带着还在襁褓里的老五到县医院做了绝育手术。因此,生产队“奖励”了半口袋“下风头”麦子。

奶奶对春天的`生活是有预见的。年前,奶奶在前屋门口的猪圈南侧栽了一块2分地大寒菜。那块寒菜通了人性。大寒菜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好似受到仙人的点化,便伴着春天的温度飞也似的长大,长高,长胖!绿油油的一片!大寒菜似乎懂得奶奶的心意------眼看着就要揭不开锅了,大寒菜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到了齐腰深,透绿、鲜嫩的,大寒菜就成了一家的希望。

奶奶把那奖励来的半口袋“下风头”麦子精心设计,像是捧着稀世珍宝。(直到今天我才迷迷糊糊地知道奶奶为什么那么珍视那些粮食,老人家常说,粮食金,粮食金,粮食比金子还贵啊!原来,她老人家捧着的是全家的性命啊。由此,我也才懂得“金银珠玉寒不可衣,饥不可食”的道理,以致在已经解决温饱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还跟父母说不要把家里的粮食卖掉------手中有粮心不慌啊。)老人家先是下手分拣,拣去瘪谷杂碎。奶奶分拣的过程十分仔细,程序也有自己的个性(她的这个按程序做事的习惯对我们影响很大,在我们的工作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发扬和光大。及至我担任办公室主任和主要负责人时应付多如牛毛般的事务也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拿来干瓢(把晒干的葫芦用锯子从中间一分为二,贫穷的人家买不起商店里的洋货,便土法上马,自制家具。用于挖粮食等干货的叫干瓢,用于舀水的叫做水瓢),从口袋中挖出大约2斤左右的“下风头”麦子,放到簸箕里,然后极仔细地用手一绺一绺地把麦子从左边拨拉到右边(奶奶是个左撇子),然后除去杂物。老人家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一拨一拨地拣着,唯恐有一粒沙子掺进去。

拣完之后就进入洗晒阶段。奶奶把除去杂物的麦子装到篾丝篮子里,然后挎上装有麦子的篾丝篮子,迈开小脚(奶奶的脚是被缠裹过的)一扭一扭地到门南的大汪里淘洗,进行第二次除尘。汪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捧起来就可以喝个饱,那时没有“污染”一说。从岸上到水边,足有丈许,没有任何防护,奶奶把那瘪麦放在水里搓啊揉啊,反反复复,一遍一遍,一趟一趟……

第三道工序便是晾晒。奶奶扯来一抱麦秸,把单被、席子铺在麦秸上,然后把麦子摊放在单被上晾晒(奶奶有时会扯来一抱麦秸,把单被或者席子铺在麦秸上,然后把麦子摊放在单被上晾晒;有时会把小凉床子扛到没有阴凉的地方,在小凉床子上均匀地放上几根木棍,然后铺上帘子和单被等。)一趟一趟……

到了傍晚,晒干了的麦子要收起来。有时,偶尔会撒一些在地上,奶奶会一粒一粒地捡起来,不曾有一粒遗漏。那捡起来的是麦粒?不,是一家的口粮,一家的命啊…..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把麦子磨碎。为了省下2分钱,奶奶带领我们架起家里的小石磨------自己动手磨麦子!拐磨------我和弟兄们轮流拉,奶奶您独掌龙头。

做磨档子的材料需要材质坚硬的木头,不是桑子的,就是槐子的,否则,难以承受经年累月的干磨------没有轴承,也没有润滑剂,只有木头对着木头,机械地、循环往复地磨。我们家的磨档子是桑子的,奶奶说做这个磨档子的桑木是精选来的,家里没有人会木工,做一个还得请人------不容易,要做就做个好的、耐用的。就是这个好的、耐用的磨档子,在您手握的地方,烙下了您------五个深深的指印!磨档子上,在您大拇指握着的位置,您那光滑圆润的指痕已经深深凹进那坚硬的桑木……

麦子----磨成了“麦仁珠子”、稀饭糊子、原麦粉子……

磨盘飞转,心泪横流。

清晨,一家老少喝完了酸浆,父母下湖,我们上学。

伺候好了我们,您就要准备晌饭了。您把石刀拿到大水缸旁边,弯下腰,站好姿势,左手握紧石刀,刀口放在缸口,“嚯嚯”就是几响。那响声清脆、悠长,那响声飘啊飘,一直飘到了今天。那响声飘啊飘,从王庄飘到了县城,飘到了盱眙、泰州、苏州、连云港……

那响声还在飘啊飘……

您那姿势,已经成为雕像,成为丰碑,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寒意未尽,春风料峭。

大寒菜,我们来不及等你再长大了。

您砍下几颗最大的寒菜,足有20斤。您一瓣一瓣地剥开、洗净、切碎…..

忙活了一个上午,您为我们已经烹制好午餐----大白菜“麦仁珠子”粥!这是春天里最好的饭食了!那个清香啊,留在了嘴里,荡漾在肠子里,流进了脑子里!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您不厌其烦,您没有怨言,您每天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您每天又看着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8.怀念外婆散文 篇八

等我走进房子,放下手中的礼品,不由自主地朝四周瞥了瞥。冰凉的土炕空荡荡的,上面只铺了张泛黄的草席。睹物思情,外婆的身影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久久都不能抹去。我的内心充满哀伤,泪水竟然不听话地簌簌而下。

尽管妗子做了许多好吃的菜款待我,可我食不甘味。外婆已经故去多年,可我老觉得这不是真的。我的脑海时常清晰地闪现出这样一个老太婆,她两鬓斑白,脸色腊黄,布满皱纹,颧骨高高地突兀着,佝偻着腰胸,她就是我的外婆。

外婆没上过几天学,可她笃信佛教,每天清晨起来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盘腿打坐默诵佛经。她心态淡定、洒脱,一生与人为善,逢人尽说好话,从来没和邻里发生过争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和事佬。

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吃饭、穿衣都是外婆一手经管的。所以,我和外婆的感情极深。我清晰地记得:有次放学之后,我淘气地跟在大人屁股后面,混进了放映站看电影《地雷战》。等看完电影我朝回走,突然发现外婆正站在巷口等我。就在那一瞬间,我忍不住哭了,对着外婆喊道:“外婆,我错了!没给你说,我不该偷偷地跑出去看电影。”外婆听后笑着说:“回来就好,我还以为你走丢了。”

外婆虽说过了耄耋之年,可她一直疼爱着孙辈,甭管里孙外孙,一视同仁。她把三舅从北京捎回的好吃的放着,舍不得吃,留给了我们这些孙辈们,以至于很多东西都发霉变质。大舅、二舅为此经常埋怨她,她却一笑了之。

外婆活了九十三岁,耳不聋、眼不花,脑子一点也不糊涂,说话办事照理来,街坊邻居没有一个不说外婆好的。外婆死后,大门口两边堆满了花圈,足足有一百多米长,据说南街村的所有人都参加了外婆的葬礼。

外婆走了,化作了一抔黄土,长眠于南门外的坟茔之内。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有像一块块馒头一样鼓起的密密麻麻的坟冢。外婆,我真的好想你!

外婆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外婆的潜移默化下,我在落寞中学会了淡定,彷徨中学活了忍耐,挫折中学会了坚强,愤懑中学会了宣泄。虽然至今为止,我没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可我依然快快活活地活着。既然命里注定我当不上什么官,也不能成为家财万贯的有钱人,那我就索性做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平平淡淡过一生。

9.怀念那时光散文 篇九

当夕阳缓缓西落时,我步履清浅踏进无人的校园。晚风轻抚面颊,风吹树叶沙沙的声响,回荡在空荡的校园里,有种突然间便苍老的感觉。高中的岁月,蓦然回首,竟远去了那么长远。那个扎着马尾的姑娘,在我眼前,走远,又走近,最后只剩下那马尾辫甩出后的一段优美的弧线。

走进那曾经穿梭过千百回的长廊,仿佛前世的事,那么久远。弯弯曲曲的长廊上,依旧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紫藤,站在底下依旧看不见天空。藤蔓攀爬交错,将整个长廊笼罩在绿色之中,阴凉的,有些像走在幽谷的感觉。

我眷恋的摸着那早已抚摸过千百遍的柱子,没有变,只是原本白色干净的样子,现已是灰色了,不是脏了,只是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是美丽且厚重的沧桑。也许我离开的这段时日,又有别的姑娘来过,我想它是不寂寞的就好。学校的长廊,据说是校领导特意找人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建造的`,当年可谓是我们学校最美的一角。春夏的白天,人满为患;而我,不论春夏,还是秋冬,总是喜欢夜晚经过它身旁,看它那静静的模样,无声也无言。

听说苏州园林曲折的长廊上也爬满紫藤萝,而我的长廊也爬满了紫藤萝。高中那时,喜欢紫藤,喜欢它的叶茂,可以挡住一切阳光;喜欢它那一串串花朵,清浅的紫色,静静的挂在藤蔓上,随风舞动时,仿佛一串串紫色的风铃,虽是无声,却早已悦了我的耳,醉了我的心。

离开后,依旧喜欢紫藤,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它是年少时心中最柔软的存在,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紫藤是一种特别深情的植物,藤蔓交叉缠绕的生长,随着时间会缠绕的越来越紧,再也不分开。后来,才知道,紫藤花的花语是沉迷的爱。

紫藤原产我国,古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明代书画家文征明在苏州拙政园中所植的紫藤,至今已可两人合抱,为我国最

古老的紫藤之一。唐朝诗人李白爱紫藤,作有《紫藤树》诗,描绘了在瑰丽的春天里的紫藤花盛开佳景:“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

当代的盆景园艺人周瘦鹃老人,对紫藤也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每年都亲自前去观赏拙政园中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饱领它的色香,有时也为那虬龙一般的枯干所陶醉,恨不得把它照样缩小,种到他“哪只明代铁砂的古盆中去,尊之为盆景之王”。瘦鹃老人确实把紫藤作为盆景,充实他的园艺佳作;此外,他还作有七绝紫藤诗:“繁条交纠如相搏,屈曲蛇蟠臂小开。好是春宵邀月到,花光一片紫云堆”。这首诗不愧是七绝,把紫藤描写的淋漓尽致,风姿尽显其中。而我记忆中的紫藤,于我心,不迷人,不娇艳,却是旧时光中一抹最柔软的存在。

眼前的这些紫藤没有多少变化,依旧茂盛,依旧交缠,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的粗壮。用手摸着那缠绕如麻花状的粗藤蔓,有种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厚重感。我静静的流连在长廊里,慢慢的走过,只看见零星的几朵花,隐藏在碧叶深处。春天即将过去,而我回来已晚,错过了你最美的瞬间。满地的残花,惹湿了泪腺,捡起几片放进包里,怀念从前。

在转角处,从密叶间,看见两个男生在交谈,突然就觉得那么的亲切。我安静的穿过曲曲折折的长廊,走出幽谷,走过他们身边,心里蓦地一动,毫无征兆的看向远方的天,思念在无声的蔓延,回旋在曲曲折折的长廊。

走到以前上课的教室窗前,里面已成杂物间。黑板还在,只是没了粉笔的装扮,略显沧桑凄凉。看着我坐过的位置,心中感慨万千。一别几年,来来去去那么的学子,有谁还不忘偶尔怀念一下从前?有谁还记得年少时天马行空的心愿?有谁还记得那拼命算题,做题时的紧张感?时间已过,画面再回忆,都会残缺不全,“物是人非”就是如此贴切的阐释着时间的特点。

上一篇:日子的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文明礼仪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