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美

2024-08-31

语文的美(精选9篇)

1.语文的美 篇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糊性之我见

摘要: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师对于作品讲解总是唯恐不够深入、不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要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忽略了语言信息、教学状态和接受主体的认知行为与过程的模糊性特点,从而丧失了体现人文精神的语文阅读课堂的文学审美与教育功能。因此重新认识语文教学中模糊性的合理存在,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对于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朦胧美

模糊性

中学语文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往往习惯于把从活生生的文章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当成训练的重点,一篇文章的解读一定要总结出一个明确的中心大意,再加以模式化的表达才能善罢甘休,似乎这样才能找到作品的意蕴。而且这种意蕴大多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而把作品中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彻底地丢失了。阅读文学成为一种技艺的训练、固定思维的培养。我们把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的、必须符合标准答案的教育方法,运用到目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必须深入到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文章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的诠释。应试能力的训练干预到文学阅读中最具有趣味性、最充满人性美的部分的做法,片面地追求精确化的教学,从而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它妨碍了学生语言直觉感受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学生审美感觉的钝化。这无疑是将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

因为,我们的语文最美的地方不在于她的准确性、精确性,而是体现在她的朦胧性上。美在心头口难开,这正如康德所言:“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

语言文字的模糊性

“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这个解释的核心和本质实际上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传达出思想,承载着情感,体现了审美趣味,包蕴着文化经典。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抓住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因而,要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我们的语言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表音文字,如西方语系;一种是表意文字,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表意文字相对于表音文字,具有较多的主观臆断色彩,由汉字形成的语文阅读材料自然也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第二,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一个简单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许多不同的含义。就只从单一的词语来看,就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更不必说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又可能发生词语的语境义(搭配义、语气义等)、修辞义(双关义、婉曲义等)、文化义(约定俗成的习惯、民情等)。这种多层次性、多指向性无一不带来意义上的模糊性。同时,汉语语法也具有不严格性。记得在《凄与美的距离》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汉语就是如此的“矛盾”,虽然遵循基本的语法规则,但又不受语法的限制,允许使用不完全正确、貌似矛盾的句子。比如“公开的秘密”、“她有一个家,可确确实实又没有家”“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等。再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这么多的事物堆积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这样的句子在西方的表音文字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整个句子没有一个动词,这在他们看来可能是没法理解的,而我们的语法却偏偏能容忍这些“无理而妙”的模糊现象。更深层次而言,从古以来,中国人的性格总体上倾向于含蓄、内向,表达他们思想感情的语言文字也总是简约、含蓄的。众多的因素导致了汉语语言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当代学者申小龙也指出:“汉语句子不像西方语言的句子那样以动词为中心搭起固定框架,以‘形’役‘意’,而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用一个个语言板块(句读段)按逻辑事理的流动,铺排的局势来完成内容表达的要求。” 换句话说就是汉语句子经常模模糊糊。然而妙就妙在模糊,美就美在模糊。

创作者思维的模糊性

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欧阳修也有类似的言论——诗穷而后工。这些都说明,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是创作者内心最强烈情感的流露,这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文字才能是感人的文字。感人的文字中必然蕴含了主体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隐约的部分,显然具有模糊性。

一致的情感,也未必就能用相同的文字来表达。同样是愁,李煜写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比喻成了“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贺铸看到的“闲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范仲淹边塞的一壶酒,入了愁肠,也“化成相思泪”。更有甚者,试图用马儿,小船来“拖动”愁绪,“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到底愁是怎么样的?谁也说不清。就是作者本人对自己的作品也未必能了如指掌。《雷雨》讲的什么,甚至“连曹禺自己都说不清楚”,“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序》)既然创作者都“欲说还休”,也意味着他的写作思维带着浓厚的模糊性,那么,作品的主题也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再来看看作家是如何谈论自己的创作过程的。有记者曾经采访莫言,让他谈谈自己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莫言幽默地说:母鸡把蛋生出来了,但它未必知道这个蛋是怎么来的。曹禺在谈《雷雨》创作时说:“《雷雨》正是在一种理性概念很弱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是一种不自觉的状况中产生的”。王蒙在谈到《海的梦》创作感受时说;“这篇东西的写作大概是最具有‘模糊性’和‘自动性’的”。许多作家曾提到:故事中的人物会碰到什么事,会做出什么事,很多都是由故事本身甚至故事中的人物本身决定的。连作者本人也掌控不了。人性的丰富就是这样,任谁也说不清楚,正因为这种说不清楚、朦胧性,作品才能让无数的人评品不尽。

从中国表意的语言文字来看,汉语本身内涵丰富,语言文字代表的是事物的概念,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因此,往往表现为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它很难准确地绘形摹态,存在着较大的弹性空间,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感悟。从作家主体的创作而言,作品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这些高度心灵化的内容必然沾染了作家强烈的主观色彩。文学作品的内涵,既有社会政治的、伦理道德的意义,也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更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一部有着深广内涵的文学作品,我们必定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的内容。所以一部《红楼梦》人们不停地研读。年少不经事时看到了宝黛的爱情悲剧,而历经沧桑年老之时,则读懂了其中作者对人生命运的冷峻揭示,对世态炎凉的入木三分的刻画。伟大作品的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审美对象,从不同角度分析,它所表现的主题都是不同的。我们怎能给复杂多元、具有无限意义的作品一个固定而统一的答案呢?

阅读教学的朦胧性

阅读教学的模糊性并非将学生带入一个糊涂、迷惘的境地而不可自拔,而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单向线型思维模式给学生带来的限制与桎梏,强调、重视学生对课文由言求意的理解应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陶渊明说的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模糊而蕴意丰富的主题反而吸引着学生们去追求更悠远的艺术境地。这种“不求甚解”的会意、模糊难辩的感受与扑朔迷离的情感体悟在很大程度上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学生的“醍醐灌顶”是任何一个外来者(当然包括教师)所无法越俎代疱、替代体验的,必须借助学生自己的个体体验来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韩军说:“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仅是‘器’‘用’,还是‘道’‘体’。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我们必须避免的是这样两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关于课文的意思一定都要让学生说出来;另一种是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的内容,说明艺术形象,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而学生的这些思想和感情正是能够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的。

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宏观把握,微观操作,着力于整体的把握,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每段的关键词和中心句。这一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作出了榜样。古代私塾的教学从来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很少做课文条条框框的分析,“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体现的就是这种整体观美学思想。学生阅读是从自己对文本文字的模糊认识中获得独特认知和体验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妄图通过语言文字形式的训练,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剥离出来,把文章分割成一个个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碎尸万段”式剖析,然后按图索骥去逐句落实每一个字词的明确意旨,以自己对文本的深加工来代替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教师要做的应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以求明达文义,保持语文应有的朦胧模糊之美。课堂上该讲的要大胆地讲;讲不清、道不明的,则朗读之、涵泳之、品味之,多多引领学生在“亦此亦彼”的多值逻辑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妙趣,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基于文本主题的复杂多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应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同时,教学时不能以某种单一的方式“指示”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不断向标准答案靠拢,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目标只能是一个起点,而不是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制高点;只能是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和框架,而不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程序。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的精神去阅读、评价一部作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发掘,完成对作品内容的个性化理解。不确定性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语文模糊教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方的互动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一种对话与合作的过程。阅读教学所具有的模糊性,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至多只能在文本与学生间充当“第三者”“领读人”的角色,引导学生依照作品的不确定性进行笼统认知与模糊理解,在必要时指点迷津、适时点拨,真正把阅读权还给学生。教师任何脱离实际的狠命灌输只会是徒劳无益的行为。这正如康德所言:“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语言的模糊性以其广泛、完美的特征,使学生与作品迅速沟通起来,自由灵活地诱发学生大脑中情感的聚集,促使学生更深切地把握作品整体旨意,以获得更充分的审美享受。

参考书目: 1、《模糊美学》 王明居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 9 9 8.3.2、《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陈治安、文旭著 载于《外国语》 1 9 9 6 年第5期 3、《社会语言学》 陈原著 学林出版社 1 9 9 4.1 2.4、《教学信息学》 张铁明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 9 9 5.3.5、《语文教育观研究》 李杏保、陈仲 梁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 9 9 6.1.6、《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胡经之 王岳川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4.1 0.7、《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王经人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 9 9 6.6.

2.语文的美 篇二

一.赏文会意, 感知绚丽多姿的自然之美

语文教材中不乏赞美自然风光的文章。在教学中, 教师可与学生在共同欣赏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去遨游广袤的太空, 欣赏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 深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荷花》那如诗如画、情趣逗人的场景;《拉萨的天空》中的“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美文,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摄下美的画面, 并激发其爱美的热情, 那终将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遗憾。因此, 我在教学中尽力指导学生读文、激情、入境、感美。

二.指导诵读, 感受吟诵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颂读为“美读”,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 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吟诵的时候, 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 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学生个别读, 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 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 宜采用个别读, 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 则宜采取集体诵读, 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 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 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

三.分析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美感, 情感是关键

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 让学生置身其境, 如见其形, 如闻其声, 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 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 以情感人, 心灵日臻“净化”, 摈弃假、恶、丑, 趋于真、善、美。

四.由表及里, 欣赏韵味无穷的人文之美

小学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应将承载、建构的文化精神镌刻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从而形成人文与情感的共鸣、个性与灵感的共鸣, 进而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人性之美。故在教学中, 教者必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它们。

五.美读引导, 体悟文本的语言之美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出还他个委婉。”故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对文章先悟其情, 心领其旨, 先发其声, 给学生以先声夺人之感。这样, 学生才能因模仿而得其义, 因细读而知其境。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对文章的品评。语言之美, 是一篇美文的精华所在, 不可以不用心地品味。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在揣摩词句的妙趣中, 不仅可以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 触摸作者的心跳, 聆听作者的心声, 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 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与语感。品味语言的过程, 是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 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 是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

六.妙用媒体, 体会形象美

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 能开拓学生的视听,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各种媒体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 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例如,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 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再用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 小鱼死亡;树林被乱砍滥伐, 山上一片荒芜。我们要保护地球, 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

3.发现语文课堂的美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习;体悟;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73

《语文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中的体现。也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欣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愉悦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促进性,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大脑处于明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导语主要根据内容的不同、文体的不同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例如: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例如:笔者在教鲁迅先生的《药》时,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讲述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赤县”、“神州”外也曾叫“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

二、节奏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的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时,笔者让一名朗读水平很好的女同学来朗读,放上轻柔的音乐,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来听,同学们在舒缓的节奏中去感悟朱自清那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体会到散文的美。

有的文章所表現的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往往“进入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例如:读鲁迅的《孔乙己》,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看客”,进而“读”出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

三、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品味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这一点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比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形成自己真切的体验感悟或富有创造性而又个性化的解读。

例如,在《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作者坐船出游看山的幻觉,为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这句精彩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践,想一想这方面观景的体验。这时学生记忆的闸门会很快打开,不少学生会自然联想到:在车船快速行驶时,四周景物仿佛会不断向后退,在类似的幻觉中观察景物,静止的景物会鲜活起来。

四、幽默美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艺术与教学中各种偶发因素巧妙结合,便会呈现出一种教学机智,而幽默的教学机智往往可以活跃整个课堂。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讲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以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读这句话时声音很响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产品,我再给你喷洒点。”同学们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读了起来。不难看出,这一招显然要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读要高明得多。

五、创造美

齐白石是一位国画大师,老舍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语言艺术巨匠,两人交往甚笃。一次,老舍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作画,想来这对白石大师何难之有?但是,老舍几次去看,白石都迟迟没有动笔。经过长时间的构思之后,他才教上了“试卷”。老舍展开一看,只见清泉由乱石中泻出,水草在溪边杂生,仅在溪边的水洼里点上了几只蝌蚪。老舍不禁拍案叫绝。因为这幅画不落俗套,含蓄而不直露,耐人深思。透过画面,人们似乎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呱呱青蛙之鸣。细想起来确有道理,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只听到呱呱的蛙鸣,谁曾见到听到青蛙正在鸣叫?如果真的画上了一只正在鼓腮而鸣的青蛙,岂不大煞风景?

这件事启发教师,讲课要给学生留有思索的余地。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事无巨细说得揭底亮相,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逐步把他们引向创造的天地,感受语文教学的美。而不要像古代戏曲那样,总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看完之后再没有什么可以想象的东西,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一个个都成了“书呆子”。教师要尊重学生,感受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这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

4.语文的美 篇四

【写作导航】

美无处不有,美无时不在。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亲情的温暖、他人的关怀、同学的情谊、班集体的荣誉等等。点点滴滴,聚集心头。生活中的美给你乐趣,给你自信,给你希望,给你力量。记下你心中的美,让它成为永久美好的回忆。

一、阅读材料,把握内涵

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是写好此次作文的第一关。首先,对于写作来说,美就是一种“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的创造,即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表达别人未曾表达过的。其次,开阔视角,不局限于提示的范围(亲情的温暖,他人的关怀,同学的情谊,班集体的荣誉等)选材。我们作文的视角还可以延伸到“读书之美”“自然之美”等范围。

二、选好角度,拟好题目

所谓选好角度,就是选择从你最独特、最新颖的发现、感悟写起。角度的确定,还得注意对材料“大”“小”的取舍。美,涉及的内容宽泛,主题不可谓不大。但我们写作文时不宜就“大”写“大”、泛泛而谈,不宜停留在那些大众化的“温暖”“关怀”“友谊”“荣誉”等范畴取材行文,而应尽量挖掘那些“小”事或平凡人物中蕴藏的美,以使作文内容独特而具体,达到感人的效果。

关于拟好题目,本材料已经用“记下你心中的美”明示了作文内容的要求,如果你将此题作为自己作文的题目,则可能犯审题欠严谨的毛病。因为你不能对你的读者说“记下你心中的美”。怎样拟题取决于你审美感受的深浅。如果你是从人际交往或读书对话中获得一种温暖、一种感动,那么可拟“温暖的时刻”,记下你那一时刻美的发现;如果你是感受包容(宽容)的幸福,那么可拟“有一种幸福叫包容”,表达包容之美。

三、围绕主题,综合表达

从材料的提示语和作文要求来看,此文宜采用抒情散文或叙事散文的形式,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达到对美的讴歌。

【例文引路】

留在心底的风景

永远相信,人世间不只是心灵的沙漠,感情的冰窖,还有各种至善至真的情怀,筑起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

——题记

春天的田野上,绿草红花编织起了一块块鲜艳的地毯,中间闪烁的几缕银光,是花朵中的玉泽在和阳光嬉戏。空气中弥散着暖暖的甜香,招引着几只蜜蜂蝴蝶,成为彩色五线谱上灵动的音符。

两个小孩在草丛中追逐着,沐浴着春光,一样的年华,一样的纯真。一不小心,美丽的羊角辫跌歪了,细红的血丝从擦破皮的稚嫩的小手上渗出来,她爬起来,满含委屈的大眼睛里亮晶晶的,虎头虎脑的小男孩飞跑过来,用手帕擦干小女孩受伤的血痕,手帕上就绣出了一朵红花,殷红的。那是世界上最纯洁无瑕的花朵,人间最纯洁的心灵。

寂寞的严冬里到处是单调的枯黄色,四处一片萧瑟,连往日明净的小河也失去了光彩,黯然无神地躲到冰面下恹恹欲睡。有母女俩,在散发着丝丝暖意的阳光下,母亲在为女儿梳头,她温和地把头发理顺,又轻柔地一缕缕编织着花辫。阳光亲吻着长发,像撒上了金粉,闪着飘忽的光辉。女儿乖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不停地说着什么,不时地把母亲逗出会心的微笑,甜甜的亲情融化了冬的寒冷,萧瑟的冬景奏出春的美丽。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你顶着寒风,使劲蹬着自行车,你要爬上前面那个陡坡,可雨是那么急,风是那么烈,你有些迟疑,有些畏惧,忽然背后传来一个声音:“加把劲啊,年轻人!”你得到了鼓励,咬咬牙,终于冲上了陡坡,你感激地回头望去,却看见一位陌生的皓首老者,倚杖驻足在雨帘中向你点头,那一头银发,如同雨中盛开的白莲。

在桂树下,摆着两张藤椅和一个茶几,两杯淡茶微微透着清香,两位老人恬适地坐着,四周很静,只有湿漉漉的鸟叫声带着馨香和清脆从参差的树叶中透出来。两位老人不常讲话,只是做针线的那位偶尔抬起头来,帮着看报的老伴儿拂去落在头上的桂花,随即两人相视一笑,就像是有一种无需培养的默契一般,只要一个浅浅的微笑,就能够深刻而亲密地交流。他们走过了多少风雨,一切都趋于平淡,只是眼里却分明写着永恒。

„„

蓦然,我想,生命画卷上只要是用真情书写的,都是美丽的风景,总能让人感动。不管是浓的,还是淡的。

【名师点评】

巧用题记揭示主题。题记既点题,又巧妙地揭示了主题——最美的风景。构成这一道道最美风景的是“至善至真的情怀”,同时这也是文章取材的视角。

5.春天的美 篇五

如果你问我:春姑娘,夏姑娘,秋姑娘,冬姑娘,谁最美?我一定会说:当然是春姑娘!在我的心里,春姑娘是最美的。

春天意味着种子的萌发;春天,意味着花朵的开放;春天,意味着我们儿童的成长······

春姑娘可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它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漂白了柳絮,还点黄了油菜花······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植物都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聚集在一起,真像一个大花坛。

春姑娘,又是一位伟大的歌唱家。松鼠、青蛙、熊、蚂蚁、蛇等爱冬眠的小动物都不约而同地从洞里钻出来,争着去听春姑娘唱的歌。许多小鸟在树林间自由的飞翔着,传唱着春姑娘的歌。

瞧!我家那几棵大海棠树上,不知什么时候,竟偷偷开满了密密麻麻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春风就像喷花的飞泉,将花粉与花香散播到四处。

6.我眼中的美 篇六

美,是个令人心动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美,定义美。

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这是人人皆知,也人人认同的。古希腊人崇爱和谐,他们坚信只有和谐的事物才是最美。

可在我眼中的美,恰恰是在平凡之中诞生的。

风、霜、雨、雪是再平凡不过的自然现象,然而“春风又绿江南岸”,你能说风不美吗?“霜叶红于二月花”,你能说霜不美吗?“春雨润如酥”,你能说雨不美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你还能说雪不美吗?

自然之美如此,人性之美亦如此。

当你看到拿着一百分卷子的孩子脸上浮现的纯真笑容,当你看到母亲在床边为生病的你忙这忙那的身影,当你看到我们的老师伏案工作时鬓边颤动的白发,你难道没有感觉到美吗?

外表的美丽是无法永久驻足的,而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美丽是不会为时间所泯灭的,它们虽然出自平凡,却闪耀着不平凡的灿烂光芒。

大千世界,辉煌绚烂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总是平凡的,它们默默地存在着。因此,在平凡中产生的美也就构成了美的主体,况且那些辉煌绚烂的事物不也是以平凡的事物为基础的吗?就好像如果没有了胸中充满正义感的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出类拔萃、见义勇为的英雄。

7.语文的美 篇七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品味美景,欣赏自然美、意境美。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人,语文书中写景状物的经典文章很多,游山玩水,无人不爱。且看:朱自清的《春》中春草春花春雨春早人勤、老舍的《在烈日与暴雨下》多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写烈日之“烈”暴雨之“暴”让人感同身受、郦道元《三峡》的夏水之急甚于箭、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水之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淡色绘幽境,曲笔写衷肠……《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璧”,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或精心准备的导语,或热情洋溢的演讲,或悦耳动听的音乐,或匠心独运的课件,或实物、或板书等。文字或多媒体展示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河湖海、日月星辰、宇宙洪荒的奇妙,在品词析句、探幽察微的赏读过程中领略文学艺术里的奇花异草,吸纳悠远绵长的书香雅韵,这些美景是诱发学生产生顿悟的触发点。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意境之美,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人的潜力、创造力、美好的人性因子开发出来,加以培养升华”,真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亲情,欣赏形象美、人性美。语文书中写至爱亲情的经典文章也很多:《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莫怀戚的《散步》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是一篇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由此可引出学生自己家的人在春天美丽的景色前体现出的感情共鸣:感受生命的气息、体会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欣赏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完整的人的教学。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泥土》、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复杂而亲切的亲情,让学生在语文书中动情动容,从而获得人生体验,获得不懈的人生追求。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人情美的人文内涵。如教《背影》,首先让学生换位思考、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的牵挂、不舍又满怀希望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有李森祥的《台阶》,教参上说“也许在别人看来,他的理想是微不足道的,然而父亲却付出了一生的血汗”。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执着、坚韧,也启迪我们对前辈的生活价值观作全面的审视。作者也试图告诉读者,要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村的贫困。”具体如何关注?我提醒学生:父亲在新屋造好后为何茫然若失?学生说没有追求了,就像中国老太太攒一辈子钱盖(买)新屋给儿孙住,外国老太在自己还是小姑娘时借钱住新房并且住了一辈子,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学生中基本已经不存在,从父亲的“被理想”中明白要善待自己和家人。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探究主题,认识思想美、情感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和好胜心。”我设计各种语文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作品展、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会等。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在活动中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语文书是美的文本,有美的思想:如《两小儿辩日》中孔子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之美和两小儿善思善问之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体现了思辨之美;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安贫乐道之美;周敦颐的《爱莲说》阐述了洁身自好之美;《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孜孜以求;政治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让人顿生仰慕之情;《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印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伟大……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熏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至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现代文就不胜枚举了。一个好的教师教给学生的远远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塑造一群人的灵魂的。因为语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掌握提纲、掌握文章结构美。课文题目标志文章结构的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的《在烈日与暴雨下》,总分结构的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特别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简明精炼地体现了结构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下文,总写句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分写山的“奇”水的“清”“疾”,不仅是多种修辞生动形象,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有远有近、有详有略。语言上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作者表现的鄙弃名利的思想还体现了立意美、思想美,真是情景兼美,辞章俱佳,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学生学习了《与朱元思书》,觉得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受到美的熏陶之时,领悟到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是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8.语文课堂要追求语言的美 篇八

关键词:铺陈之美;抑扬之美;幽默之美

一堂语文课,听来能让人如坐春风,心情舒畅,与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息息相关。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实际上,于漪在这里不仅提出了一个课堂语言的锤炼问题,而且也提出了一个课堂语言的美感问题。课堂语言不仅要有规范、简洁、严密等一般特征,更要有优雅动人,回肠荡气的美感效应。

一、铺陈之美

很多的时候,特别是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处,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恣意铺陈,从而为学生步入课文情境,把握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创设氛围。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感情激昂,气势不凡,应该说是一篇很好的朗读材料,可是,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总是怪腔怪调,感情不能到位。一位青年教师在上课之初便以一种悲壮肃穆的语调生动详尽地介绍了李公朴先生的被害经过和闻一多先生的慷慨义举。涓涓语流,如一曲悲怆的挽歌,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那隔膜的时代,结果,课堂内一片唏嘘,根本不用再讲什么语调,语速,都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准确。

二、抑扬之美

马卡连柯曾说:“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教育專家们或谆谆告诫,或亲自垂范,无非是要说明一点,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抑扬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富有生气。于漪在讲析杨朔的《茶花赋》时,敏锐地抓住文中“极”“搁”“醉”三个字。或娓娓而谈,明道析理;或心驰神往,妙语连珠;或纵情抒发,饱含深情。讲课人的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就像过峦的风,入夜的雨,点滴入土,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而学生既是在听课,也是在听奏乐、听演说。这里,如没有教师或问句,或俳句,或抒情,或议论的错落抑扬,是难于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效果的。

三、幽默之美

富有事业心的教师,无不希望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活力,这除了要求教师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修养之外,还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幽默”这一特殊的本领,有了它,才能不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造就宽松的教学气氛。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上。

教师幽默的语言必须是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应当表现出高雅的情趣,幽默中富有哲理,使学生听过之后有意味深,回味无穷之感。如果只凭插科打诨,油腔滑调,即使是令人笑倒,也没有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因此,教师的语言幽默不能为幽默而幽默,也不能乱用幽默甚至滥用幽默。老舍先生曾用一个比喻是来说明幽默语言是“炼”出来。他说,幽默语言若是钢,这个钢便是由含有哲理、讽刺等等的成分提炼出来,唯百炼才能成钢。有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并且围着教室玻璃飞来飞去,这样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教师停下课来说:“我现在提一个问题,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同学们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轻轻松松,一语飞渡,多么高超的艺术处理。

其实,讲究课堂语言的幽默之美,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并不断刺激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由于在语言上不断变换刺激,还有助于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不能影响直接认识的获得,甚至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

9.人性的美--材料 篇九

写前准备: 做这个题目,尤其强调真情实感,唯有真情,方能动人。

【事例】(1)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吴菊萍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2)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就像二月的春风,吹绿了世界每一个角落,吹暖了人们的心房,吹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

以忠诚感动中国的衡阳消防官兵,为救身陷火场中的人,二十个消防官兵牺牲,仅有一人幸存。英雄试飞员梁万俊,在飞机失去控制的危机关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惊人的胆识操纵飞机安全降落,创造了世界奇迹。还有勇斗歹徒的女司机石东,杰出民警鞠俊瑞。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信仰,他们互不相识,却有着相同的品质。他们平凡,他们普通,但他们的行为所展现出的人性的美丽,却让人们知道了平凡而又普通的他们。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他们也无处不在。

(3)每次回家,小区的管理员都会对我微笑,我感觉很温暖;公交车上,和孤独的老人随便寒暄几句,他会感到快乐;朋友的孩子穿了新衣服,就别吝啬你的几句夸赞;火车站里,看到别人大包小包,就别让人先过;中午排队买菜,学会静静地等待,给别人留一份安静;下雨了,即使和陌生人同撑一把伞,有何妨

(4)六尺巷传奇 :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5)一个真实的,全中国最美的女孩 ——奉献之美

1998年8月24日,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在山东加祥县后申庄举行。

死者申春玲是一位年仅16岁的小姑娘,但她却享受了这个村最高的葬礼规格,然而有谁知道这位早逝的姑娘其实与这个家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只是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继女。

1994年6月,失去丈夫的春玲的母亲带着申春玲姐弟从山东范泽龙周集来到加样县后申庄。1995年初夏,继父在一次施工队中从三楼摔了下来,瘫痪在床。家里的经济立即捉襟见肘,正在哥哥们争着要退学,继父左右为难之时,小春玲却提出由自己辍学,帮妈妈支撑起这个家。可刚刚走出磨难的春玲母亲却承受不住再一次的灾难打击,离家出走了。于是在继父瘫痪,亲母亲离家出走后,她却勇敢地留了下来,用柔弱的双肩托起了四个大学生哥哥,却不幸地在哥哥刚刚大学毕业之时因为积劳成疾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精彩语句】

1、爱,能给人以温暖,爱,能救人于水火。爱的道路不曾停止过,髙春娜、洪战辉等人都在陆续为爱铺就一条路。就像白胡宁说的“把爱拿走,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为了我们的路不会停止,地球不会变成坟墓,让我们一起为了爱的将来,付诸行动吧。

2、人之所以能够看到太阳,感受温暖,是因为他们有美的心灵;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群星,感受璀璨,是因为他们有美的灵魂;人之所以能够看到彩虹,感受雨过天晴,是因为他们有美的信念。

人性是美丽的,凭着这份美丽,带给了我们一次次希望,一次次震撼。

3、人性本身是跳跃的音符,她让你很和谐的融入节奏己的色彩;人性本身是飘荡的云朵,让你很自然的适应团体,却依然展现你独有的才华;人性本身是流淌的小溪,她让每一寸流淌过的土地,都印满了善良的水痕。

人性之美,无与伦比,不需我们寻求,因为人性的光辉永远都闪耀在每个人的心中。

4、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我们怀着这一心情,就不怕走投无路!。

5、“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我们用心去品味人性的美丽,摒弃人性的丑恶!

6、人性是如此美丽,它使光明驱散了黑暗,它使光明驱散了黑暗;人性是如此美丽,它使陌生人之间互相帮助,情同手足;人性是如此美丽,它使大千世界其乐融融,和谐美满。

7、人性的美丽就如每一个人的心同黎明的

用爱去开辟一个处处是温情与阳光的乐

14、这是人性美丽所产生的奇迹,这是一座人性美丽的、永恒的丰碑。

15、一个人要有野心,这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

16、从两种眼神中,深深的流露出人性的柔美,人性之柔美,犹如一片水草,水草浸润在心间,丝丝都是爱怜。

17、人性是美丽而伟大的,它使身处危难、痛苦中的人看到希望,露出幸福的微笑

18、你们给予我的回忆,为我诠释了生活的道理,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19、上帝在创造的时候,如果关闭了一扇门,那么,他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20、人性的光辉是很明亮的,它就像太阳,耀眼的光芒使人们闭上眼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21、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如此的娇娆美丽,人性是美丽的,这种美丽胜过自然美,仿佛是夜晚空中一颗颗星星发出的灿烂的星光,照亮世界,温暖人间。

22、烟花过后只留下淡淡的火药味,但那瞬间的美丽却永远定格在了人们心里,黑夜过半,黎明还会远吗?明天,阳光依旧灿烂。

23、我们不是缺失善良的心,而是缺少表现善良的勇气。

24、人性是多么脆弱而美丽的东西,我们应该让它充满整个世界。让我们用爱制成风雨无阻的大船,在“海洋”中前进。

25、人性的美丽是一块毫无暇疵的美玉,即使被遮住了,也无法掩盖它璀璨的光芒;人性的美丽是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即使被深藏,也会为人间增添光彩;人性的美丽犹如一块光洁的镜子,反射阳光,照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26、深冬的黄昏,阴冷而寂寥,风,利飕如刀,剥光了梧桐的盛装,枝条瑟缩。

27、爱是一种至高无上纯洁美好的感情,如阳光温暖人灰冷的脸颊;如雨露滋润人干涸的眼睑;如芳香温馨人受伤的心灵。

28、小镇人的爱在丽贝卡心中播种,开花了,丽贝卡又把爱的种子撒向更多人的心中,进行着接力赛,在每一个交替的地方划出了人性最美的弧线。

29、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关键活在当下,要用人生最璀璨的光芒,照亮自己的世界,照亮他人的生活。

30、在黑暗中摸索,徘徊着前进,一路上注定是磕磕绊绊,坎坷崎岖,但黑暗注定短暂,如浮光掠影般转瞬即逝,光明一定会代替黑暗,即使这个世界不完美,即使在某些角落还充斥着丑陋与罪恶,但终究还是有人性的美丽闪出,那一个璀璨的闪光点。

31、当处在困境时,也许一种眼神就鼓励着你;在战胜病魔时,一句关心的慰问,就会极大的鼓舞你;当手足无措时,一只温暖的手伸到面前,就会给你很大的安慰。

32、这世间是美好的,不是因为有绚烂灯光的夺目,青山绿水的秀丽,健康富足的生活,而是因为有了心灵美的人们为这美好的世间增添了诗情画意。

33、丛飞、张纯如他们都是为了大家的利益无私的奉献乃至牺牲自己,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美丽。正如臧克家写的:一个人死了,他还活着。虽然他们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35、人性的美丽通常展现于平凡中,而且展现的淋漓尽致,其绚烂正如天上虹!

36、美,其实无处不在,也许,就在你弯腰捡起的上的垃圾的刹那呈现;也许,就在你为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座的瞬间闪现;也许,就在你轻轻为别人捡起掉落的物品而展现;也许―――

37、小女孩的微笑更灿烂了。在这一瞬间,我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丽,原来她如此简单。

38、曾经以为,平凡是绚丽色彩后面不起眼的白纸,平凡就是攀登高峰的绊脚石,所以我一直排斥这个字眼。

39、如果波及世界的那次灾难没有发生,安妮就会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在法兰克福和煦的阳光下玩耍。

40.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41.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42.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

43.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

【名人名言】

44.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黎巴嫩)纪伯伦 45.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46.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下期末试题下一篇:冬季学校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