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的论文

2024-08-18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的论文

1.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的论文 篇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质学说;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59-02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文本依据

首先,马克思从劳动的方面来阐释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劳动对于人的个体来说,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继而满足人的肉体需要即吃穿问题,它是一种生命活动及生产生活,不过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活动。”

其次,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方面来阐释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太过片面没有从联系角度理解人本质,而是把宗教与人相互混淆,非常混乱,同时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假定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个体。马克思认为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属性联系起来的普遍性。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个体,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再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什么情况下,人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但人却一定要或多或少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人发生联系,可以看出他们不能独立与人类,他们需要被满足(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摆脱不了相互关系。

二、主要学者对人本质论的解释

通过对有关人本论的论述总结出以下五点,分别是人本质自由自觉地活动、人本质劳动、人本质是有创新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归结为两个派别:社会属性本质论和实践属性本质论。

(一)社会属性本质论

人的本质并不仅仅是抽象的个体,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包括人的自然属性,但更多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承担社会关系,又生产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的“现实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在不断发展的人。从“现实的人”出发,自然属性即类,是使人与动物相分别的属性,同时社会属性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体,是使人与人相分别的属性。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从外界手机自己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必须与外界交换物质资料来供给生命活动,这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作了多次的论述,他明确指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个人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马克思根据这一点指出“个体的人”与他人交往中明确自己,通过他人才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人是社会的人。

(二)实践属性本质论

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正好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人的需要促使人进行实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学者直接说明实践是人的本质,他说:“通过实践而形成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又是通过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实现人的实践,人类在进行劳动实践时,必须是以社会形式来实现的,必须结成广泛的社会关系。从实践本性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针对留在人的生物学意义上费尔巴哈的仅仅把人看作感性的对象进行了批判,同时指出,费尔巴哈离开实践去理解人,没有把人当作实践去理解,这种结果只能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面,即脱离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客观生活条件和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来观察人。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举例子指出:“人和动物可以随便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东西区别。”这一批判说明,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由劳动形成的,实践也是人的本质的一种规定性。马克思还明确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这里“工业的历史”不仅指生产劳动的历史,也是指实践的历史,人的本质力量的呈现过程或确证是“实践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就是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实践作为形成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种规定性,并且在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对比中论述了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人类实践与动物本能的区别。马克思的论述说明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一本质的差别,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实践的属性是人的形成和发展的本质规定性。

三、从实践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粟虎在《从实践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中指出,我们不仅要理解文本的意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理解概括本质,但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从笔者本身思考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例如放在其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而不是宏观的,貌似很有条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谈问题,还应从其整体的关联中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孤立起来,大谈特谈自己的理解。相对于以前的认识论、本质论,马克思更倾向于本体论的本质论,因为他是最根源的。其次,马克思的学说与之前的人本论学说存在很大差别。对马克思来说,黑格尔的人的本质思想是抽象的、不现实的;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思想是有局限的、不联系的等等。再次,马克思的关于人本质的观点的提出“人的本质”思想也在于能够更好地改变世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它是人向人本身和社会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全面自觉且自主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体现的。同样能够体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

有学者同样认为,有一种新的方式来解释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学说即“实践人本观”,从实践思维方式去理解马克思的人本观。这种人本观是指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人本观,是立足于实践、理解于实践的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种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的唯物主义关注的“人”并不从自然或者理性的观念上去把握,而是从实践展示人的本质,从“劳动”、“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探究人的规定性的理论。

这样通过实践思维方式去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学说就可以得出:

第一,从实践人本观的角度思考,人的本质和人类历史由物质生产、社会存在决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立场,并提出人类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从“类本质”出发思考人的本质,认为人有不断发展生存的过程,所以其本质也随劳动的进步不断地发展,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初步提出了物质实践。

第二,从实践人本观的角度出发,同样认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抽象的个体。人的本质具有现实性,同时,马克思认为实践能使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改变,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被环境改变。因此,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的相互联系。

由此,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性才是人的本质。其他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都是人的本质的一种表现,是众多属性中的一种,并不是根本的。“人”和“实践”相辅相成,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主体;人是实践的人,实践生存发展方式。人的自然属性、社会性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人的本质,让实践的思维不断发展,从中人认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区分、相互统一,统一于人的本质。因此,从实践的思维方式,也只能从这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现象才能得到展现。

参考文献:

[l]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0.

[5]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4.

[6]夏建国.实践规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王炳书.实践理性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倪志安.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9]邹学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实践[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武杰,毛建儒,李文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1]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3]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5]干成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6]张翼.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历史发生与当代发展[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03).

[17]周森.科学的人本观一解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J].理论观察,2004,(05).

[18]谢玉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升华[J].湖南文理学院,2007,(05).

[19]樊百华.略论“实践人本主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6,(02).

[20]王森.论“以人为本”中人的本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21]余海超.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特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7).

[22]张崇刚.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及两者的根本区别IJ].喀什师院学报,1994,(08).

[23]姚顺良.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J].东南学术,2008,(02).

上一篇:母亲的生日的散文下一篇:四年级英语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