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反思(精选10篇)
1.初中语文反思 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及教学实施》这门课程中关于语文备课中常见的通病的分析引发了您怎样的思考?
通过学习温儒敏教授的讲授,我认为要想备好课应该这样做:
一:作为教师无论你是哪个学段的老师,都要把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标统一了解、掌握,做好衔接、避免重复,做到整体统筹,达到系统性、科学性。
二、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本班学情,整体上符合课程要求,有梯度,螺旋的上升。
三、每课一得,主要指的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比如知识、能力,主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教案设计从实际学情出发,从个人个性设计出发,可借鉴别人的,但不能直接拿来为己所用。
2.初中语文反思 篇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 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这种教学模式内容更丰富, 方法更灵活, 对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更高。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 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 这较多出现在教授常识性课文。教师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 让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一言堂”。有的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的活动形式多, 唯独读书不多。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 作为一名教师, 通过参与式教学培训, 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 瞻前顾后不好, 邯郸学步也不好。唯有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 去伪存真, 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 减少机械追随与模仿, 潜心提炼, 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反思一: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 很多教师和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 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 教师在乎什么, 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尊重“需要”, 注重“激趣”。“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 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 找来相关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 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反思二:民主、开放但不放任自流
我认为课堂民主是人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当你对学生采用某种手段时, 应当换位思考一下, 我能接受吗?但是, 有一句话说得好:物极必反。过度的民主会让学生产生惟我独尊的思想, 不利于学生与别人的交流与沟通。所以, 课堂上确立了学习目标, 应当民主, 应当放手, 但不能放任自流。
反思三:语文作业的改进
与我们现在的人教版相配套的练习有《快乐语文》《语文探究乐园》等, 这些练习都与我们的教材比较吻合, 对于巩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是要有选择的练习。对于生字的掌握, 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汉字的特点, 尽量使学生的作业既能激发思维, 保持兴趣, 又不加重学生负担。
反思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落后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 家庭情况、教育背景, 对语言的掌握能力都各不相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应让他们在和谐而又不乏新鲜的教学氛围中, 学到他们应当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这也遵从了教育心理学中的个别差异性原则。
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工作很长时间了,发现自己和第一次上讲台时相比之下,“成熟”了许多,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拿着备课本念字的小老师了,在这里我再次谈谈自己对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些反思。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平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初中语文学习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的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学习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至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初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4.初中语文优质课反思 篇四
初中语文优质课反思篇一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初中语文优质课反思篇二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初中语文优质课反思篇三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 “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2、教学方式的改变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浅谈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五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反思,意义,内容,方法
初中语文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课程。人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乃至交际能力, 都将藉此打下一生的基础。而且, 初中是人的学识、思想、性格、思维诸方面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故此, 初中语文教学的成败至关紧要, 而作为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越发显得举足轻重。
教学反思, 简单地讲就是执教者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审视和思索,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结合教学理论与实际学情, 对已发生的不可逆的教学现实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剖析。这种剖析是先于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所无法比拟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让别人听自己讲一堂课的收获, 比自己听别人讲一堂课的收获要更大些, 就是因为前者是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过程。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反思正是对教学过程的再次深入的体验。如果教学反思有同事们的参与, 集思广益, 收益当更大。从本质上来看, 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 才能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 从这个意义来说, 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 而且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核心素质之一,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我校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反思活动, 有教师“反思卡”, 有集体教研, 还有备课教案的课后记。下面, 我想结合语文老师的几则课后记, 谈谈教学反思问题。
例一: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 描绘了花卉争荣, 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作者的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结构严密, 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语言朴实, 隽永, 在学习时也着重讲了, 对文中一些句子还需让学生自主练习,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后在文章结构, 还有语言方面也需着重加强讲解, 且在本课的讲解中教师讲得过多, 以后要注意。 (初一课文《春》课后记)
例二:在本文教学中, 应该避免逐字逐句分析内涵, 因为对初三学生来说, 要彻底理解艺术的真谛和人生的境界, 还有一定困难, 关键在于引导他们通过学习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 获得一些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 让学生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领会爱的几重境界。 (初三课文《傅雷家书两则》课后记)
例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理想对人生的重要, 有理想的人, 才使生活丰富多彩, 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是值得学习的。在讲解过程中, 虽有渗透, 但不太全面, 课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一课文《理想》课后记)
例四:由于时代背景差距, 国情背景的不了解, 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所以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 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 没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初三课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记)
从这几则课后记来看,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结束后, 确实进行了反思, 而且是“放出眼光, 运用脑髓” (鲁迅先生语, 出自《拿来主义》) , 但给人总的印象是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重点不突出, 有就课论课之嫌, 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入思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受到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表达概括能力的局限外,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握教学反思的精要, 说得通俗点, 就是想写好却写不好, 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 好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第一要反思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不光是《标准》中的概括表述, 也不是其他教学理论著作中的抽象概念, 而是表现为一些很具体的东西。比如: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切合学情?以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能否理解教学内容?如例二和例四中, 教师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体现?在例一中教师认识到“教师讲得过多, 以后要注意”, 这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自己在这堂课中的表现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教学反思中应首先考虑的, 因为没有先进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 是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第二要反思教学过程。这方面老师们均能注意到。教学过程中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 诸如:新课的导入是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各教学环节设置是否合理、顺畅?衔接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有无设计之外的情况发生?自己是如何处置的?处置是否妥当?有没有值得仔细回味和认真分析的“神来之笔”?哪些地方自己觉得处理得不够满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现实学情而言有无改进的可能?如何改进?……相对而言, 教学过程的反思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第三要反思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否适应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传统的教学手段真的过时了吗?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施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多媒体课件是教学中的得力助手还是应景的点缀?课件与教师相得益彰还是喧宾夺主?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是不是落到了实处?……这些方面是真正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如果每节课都能从这些方面找出差距并加以弥补, 一定能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第四要有针对性地设想教学应对。通过对一节课的反思, 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是进步的开始, 但最关键的还是找到解决的办法。当然, 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在一次教学反思中得到解决, 但只要积极思考, 努力探索,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矫正、积累、提炼, 久而久之, 一定会大有裨益。只有善于发现问题, 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有人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 但如果认真地写一年教学反思却有可能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用在这里非常恰当, 谁能说教师的“教”不是“学”的过程呢?
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质疑法。质疑是思维深化的标志, 不断提出疑问才会有新的发现。对上述几个方面, 我们要多划几个问号:这样做好吗?这是最佳选择吗?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同样的教学内容, 同样的方法, 为什么一班的效果比二班要好呢?相信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 对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比较法。作对比是非常实用的思维方法。就教学反思而言, 可以“横比”, 也可以“纵比”。横比, 和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相比, 和比自己年长的或年轻的教师相比, 往往能发现问题。纵比, 可以把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同现在作对比, 也可以把往届学生同现在的学生作比较。不管是求同还是求异, 往往能通过参照系有所发现。
三、换位法。“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回忆起学生时代, 每位教师都能想起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 并能说出自己佩服他 (她) 的原因, 在课堂上, 有的严肃认真, 不苟言笑;有的幽默风趣, 寓庄于谐;有的知识渊博, 旁征博引;有的画龙点睛, 一字千金……都能搏得学生的好感, 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把自己设想成班上的学生, 进而想一想:“老师这样讲我喜欢听吗?”“这样讲我能理解吗?”“这样处理学生的提问 (或回答) , 我满意吗?”……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 自己也会成为将来学生记忆中的好老师。
6.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71-01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教中学,学中教,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经验反思
我们可以反思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效果记录下来,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将记录下来的笔记整理分类,好的可在下次教学的时候进行运用,存在不足之处的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时,父亲蹒跚地爬过月台给“我”买桔子,“我”却感动的流泪。如果没有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交待清楚,学生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作者却写的如此感人。反思成功之处:语文课堂点拨就要力求点拨出语文味道来,把学生引向语文深入审美阅读的轨道,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语文味道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及时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记忆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退减,及时复习回顾课堂教学,反馈知识点。我们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我在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自己讲得多,引导得多,确实把教学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体现了我的“主导”地位,但是却没有放开手脚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而是根据我的思路来整理,由我来总结。课后冷静反思,觉得这一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细读,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完成比老师的强硬灌输要好得多。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指及时记下学生独到的思路和见解;或者记下学生有价值的疑问及产生问题的根源。
三、见解反思
老师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独到的思路和见解,学生对老师所有价值的疑问及产生问题。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在课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讨论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学生大多是喜欢文中的小孩:在大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说真话的情况下,他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我正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两个骗子。”我大吃一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两个骗子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这个学生回答:“我认为骗子只是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以毒攻毒,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他们的目的是好的。”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课堂效果很好。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7.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七
张连静
本次教学略显成功之处在于:
1、聚焦一句,拎住总纲
《老王》一文是用作者的善良去体察不幸的老王的善良,作者一 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本不应该有愧疚之情,但也正是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因此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发开去,让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
2、品得透,悟得深
通过设计了“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地 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 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鸡蛋“多得数 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 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因为他无法 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
《爱莲说》教学反思
张连静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 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这次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导入新课,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 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芦花荡》教学反思
张连静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8.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摘要】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的的活动。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合作学习方式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因此,要想切实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的分组,使学生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
我们以班为单位,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组:
1、根据固定座位来分。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
2、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
3、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来分。我们根据课堂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还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①交叉合作,优生和学困生互助。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交差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困生良好的带动作用。②同等生合作,采取这种合作小组学习,教师首先要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定出不同的要求,根据各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不同进行同等程度合作分组,开展学习活动。这样的合作小组,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应运而生,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按需组建,比较灵活。这样的合作小组,由于水平相近,活动时彼此之间能相互尊重和信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二、创设自学空间,让学生尝试合作学习的氛围
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我有意识地对课文顺序进行调整,按《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狼》、《扁鹊见蔡桓公》、《诗五首》、《〈论语〉十则》的顺序,从故事入手,先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完两课后,再逐步让学生尝试自学,完成一点预习作业,树立学生自信心。单元测试中,全班学生的成绩较前几个单元有一定提高,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教学第六单元时,我见时机成熟,便大胆放手,向学生提出第六单元老师不讲,全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同时提出激励目标:单元检测小组总成绩比第五单元成绩高的小组,人人有奖;小组总成绩与第五单元成绩相差最大的三个小组,人人给班上做一件好事。在小组合作尝试学习前,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料的来源,如需要检索哪些参考书,可能需要的学习资源网址等。有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可以问别的小组的同学,但不可问老师。然后对A、B、D三个大组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并布置印发“‘我能行’自我挑战尝试题”(题卷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提出作业要求)。用10课时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尝试学习。
三、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应该是基础。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失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1、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2、自学思考、激励自主尝试。读书离不开思考,自学更十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识的生成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的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3、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四、合作的总结的评价
评价合作时,要视探究的结果和课题不同,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让某小组公布自己的探究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共同发表看法,指出其值得学习的地方,提出补充意见。若探究结果迥异,可让几个小组分别公布探究结果,其他同学选择自己支持的结果,组织辩论。也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学生每提出一条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加上相应的分数,也可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教师在点评时,既要点评知识方面,还要点评各组活动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在合作时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不好,使学生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来取长补短,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教师点评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保护的作用。总结评价的方式还有许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渴望再次参与。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端正认识,理清责任,把握内容,学会调控,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生动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
9.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47-01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有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以下五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反思。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鼓励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例如在教《智取生辰纲》一文时, 教师先告诉学生: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了十万贯庆贺蔡京师生日的礼物,派扬志押送到北京去,这是不义之才,你有什么办法把他弄到手呢?学生开始认真思考问题。想出各种办法来。然后教师让学生这再认真读课文,看书中主人公智取的“智”表现在哪里呢?这就是语文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了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10.浅谈初中语文《风筝》的教学反思 篇十
1. 教学思路清晰
一开始, 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 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 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2.教学方法得当
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 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 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 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是学生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 其他学生很受启发。评点时, 大多数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通过朗读、表演, 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对于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 思维的碰撞, 这样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 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 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 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 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得不完整、欠深入, 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通过教学我找出了自己教学的优势。
1. 导入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巧妙:
“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 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 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 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 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 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 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3. 注重课堂小练笔。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如:“夏天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 我们这些女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多种说法, 真让我眼花缭乱。
然而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学生读书的时候, 教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得不够, 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 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 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 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还有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 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2.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 但上课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 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由此可见, 围绕一个主题, 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读透, 打开思维, 并展开充分的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 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从总体上说, 通过对《风筝》的教学, 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1.以自身对文本的生命化感悟, 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
我始终以为,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 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位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 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 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 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 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 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 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 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 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 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 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2.以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指归, 让学生在建构精神家园的同时, 发展言语能力
语文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知识, 而且承担着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重任。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 除了建构物质家园, 还要建构精神家园。人之所以成其为人, 就在于他有精神上的追求, 有向善的良知, 向美的情怀, 向真的思想, 有超乎于现实功利之上的道德、理想、信念, 有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终极关怀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为此不避辛劳、殚精竭虑, 目的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个精神生活的寓所, 唯有精神的家, 才是人类真正的归宿。因此, 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我们要重视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这种建设, 不是架空地喊口号, 而是要借助于言语活动进行。因为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 人类的思想与情感、智慧与问明、知识与能力, 都要借助语言得以表达与承传。
【初中语文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反思心得08-18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0-18
2016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04
初中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8-02
初中二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反思10-15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22
湖北省黄冈市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和教研论文 语文教学质量反思与提高质量思路.doc09-19
初中语文古诗10-03
初中语文考点总结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