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024-08-18

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共10篇)

1.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一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现状一:教师怕教、怕改作文。“又要改作文了, 愁死了, 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 当语文老师如果不用批改作文就好了。”经常能听到身边同事这样感慨。每个学期的六篇作文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好多农村中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作文课。

现状二:学生怕写作文。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 见识的社会现象少, 交际面窄, 导致作文时没话可说, 内容虚假, 记流水账, 更谈不上立意。一到下发作文的时候, 就听见集体式的长长的叹息声:“唉!又要写作文了, 这回该编什么呢。”

现状三:家长不关心作文。农村地区的家长们文化水平低, 也疏于关心孩子的学习, 期中期末只是问问成绩, 至于作文多少分根本就没这个概念。长此以往, 孩子们就会这样想:父母亲不会关心作文, 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突破困境的对策

作文教学, 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系统性、科学性, 更要注重人文性, 所谓作文先做人。我认为作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感悟与语言积累, 更离不开自身的人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 我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对策一:立足农村生活实际, 写真事、抒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其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农村生活虽然朴素, 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就能够发掘出特有闪光点, 比如:孩子们频繁接触大自然, 对自然风光有着独特的认识和领悟, 蓝天白云、落日炊烟, 林荫渠道, 大片的玉米、枸杞, 成群的奶牛等等, 这一切都能给学生美的熏陶。

农村学生在节假日经常要帮家长干农活, 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小麦、收玉米或摘枸杞的劳动, 这都是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 语文老师应鼓励学生把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 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 你是怎么做的?别人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 人间真善美的感情也有了抒发的基础。

对策二:多读书多感受, 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多积累、多感受前人的文化营养, 每天读报时间我都会给学生讲一些名人事迹, 读一些经典美文。也常给学生买一些书刊供他们阅读, 诸如《读者》、《杂文月刊》、《演讲与口才》、《意林》、《格言》、《创新作文》等,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和有益的启迪, 从而提高了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好作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性格思想等情况;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 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 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对策三:亲自“下水”, 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教师写“下水文”对学生的作文很有帮助:一是教师“现身说法”学生倍感亲切, 能充分体验与教师交流的快乐;二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课堂讲评, 会激发学生战胜老师的“欲望”。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 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 都会使学生兴奋不已。笔者缘于担任校刊《月芽》的主编, 经常也练练笔, 并且在带了五届毕业生的过程中, 养成了一个用文字送别学生的习惯, 每每把自己的文字与同学们分享, 孩子们一个个都兴奋不已, 有一部分同学由此有了很大的写作热情, 并坚持不懈地尝试, 有很多同学的作品都能发表到校刊上, 刘娜英同学的《给四大名著排座次》、马娟同学的《家长会》更是获得了“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奖, 这让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又大增。

总之, 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 老师们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科学训练;学生要多读多思, 深入生活, 勤于练笔。只有这样,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才会慢慢迈开自己前进的步伐。

2.对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二

要使作文可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颗平常心。作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让学生成为作家,或者都能在作文大赛中获奖,而是让学生能够用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笔谈的方式跟别人交流沟通。我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必须较准确较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要求并不过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而且,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在拟定作文教学的系统上,也比过去的教材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如果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教学,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上严格让学生人人合格过关,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当然,要想作文不仅仅停留在写得清楚明白这个基本的档次上,就必须进行“拔高”训练。其实,作文难教,就难在“拔高”上。因为就整体而言,由于学生都存在着视野狭窄、课外阅读甚少的局限,即使聪明过人的学生,对语文的投入也难免“吝啬”,课外阅读与较差的学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这样,“拔高”训练的实施,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留心观察。要写出优秀记叙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有所收

益。这是常识,但人的经验的获得,一部分来源于直接的生活经历,而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即汲取别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现代生活提供了观察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最便捷的手段,那就是各种媒体和大量的读物,使我们不必行万里路而达到行万里路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在国际互联网络上,与相隔何止万里路之遥的人交谈。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国,也能看到世界,甚至可以看到太空人在月球、火星上活动的情景。因此,我要求学生不仅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也要留心各种媒体报道的各种事件,只有做到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二、广泛阅读。要写好作文,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但过高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只能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的名篇,经常阅读一些为中学生办的优秀报刊,如《中国青年报》《中学生阅读》和《作文通讯》等。为了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操作,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妨写什么样的作文就找什么样的范文来读。我甚至把过去学生写得好的作文保留下来,作为范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讨论其优劣,取长补短,获得启迪。对于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主要精读中学生写的作文或有针对性的范文,在作文和阅读水平都相应提高之后,再进而阅读水平较高的佳作。实践证明,因人而异指导学生阅读,效果较好。

不仅如此,在每次作文教学的具体活动中,语文教师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认真定题。“定题”是指教师规定作文的范围,或给一个话题,或给一篇材料,或教师命题,让学生围绕教师给的题目,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再命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拟定作文的题目,确定作文的题材。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写的题目和内容。

二是认真批评。包括教师“批改”作文和作文“评讲”。“批改”时,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特别要注意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的增长点”。眉批和总批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师批改时要做详细的记录,作为“评讲”的备课资料。“评讲”时,要注意赏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文章、语段和句子。每次表扬面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特别要注意表扬作文成绩差的学生的“新的增长点”。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还要对存在的有倾向的共性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个别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作文写得不好的同学,更不能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念他们的作文或写得不通顺的句子。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削弱他们作文的兴趣。

3.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三

摘要: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作了一点思考:学生对这门课程相关内容了解有多少?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吗?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这门课究竟该怎么上?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思考

正文:新学期要教一门新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上学期我就在开始思索,学生对这门课程相关内容了解有多少?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吗?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这门课究竟该怎么上?

一、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现状的了解和思考 经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完全没有概念,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似乎都知道一点,里面的不少内容在以前的有所接触和了解。他们认为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样的理论课是枯燥泛味的,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远,他们对这门课不感兴趣。

从学生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民主意识不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有人说这是党和政府长期的政治教育造成的。我个人认为其实不然,凡是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是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老百姓对政治权利的漠不关心和对经济利益的斤斤计较。也正因为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长期的宣传和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不懈的宣传和实践,才使得中国有了今天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成就。如何才能让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意识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长期的努力,逐渐清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逐步树立广大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二、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思考

经过阅读了解到这门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党和政府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

那么,职业学校的大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应该是学以致用。具体从这门课中我们的学生能学到什么?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可是,这些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什么用?我认为,学习这门课是为了学会思考。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来思考分析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比如,上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哲学与人生》,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人类精神的精华。拿起这一锐利武器,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和思考人生问题,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从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本学期所学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得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认识,属于科学理论。它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中的运用的活生生的实际事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会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对教学形式的思考

尽管党和政府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进行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是我们这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需要探索的,如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抽象的理论不易为学生所掌握,可以借助于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比如,音乐,图片,影像视频等。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播放大型系列纪录片《复兴之路》,《东方主战场》电影《辛亥革命》、《开国大典》等。学生在接受艺术洗礼的同时,无形中受到了民主革命教育的熏陶,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作为基础。我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网络上或者去图书馆找寻找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个人简介、传记和影视剧来看,了解这些人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思想理论方面的贡献。学生会因为对一个人感兴趣而对他的思想感兴趣。

3、兴趣是通过接触了解后培养起来的。布置学生去阅读毛泽东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章并写读后感。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去寻找这些文章来看,并且为了参考别人写的读后感又不得不去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毛泽东的文章不仅艺术性高,而且思想性强,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这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所教的内容,进行思考,获得一些体会如下:

1、哲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臂上。只有站在理论的高峰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不为一时一事所左右。正因为毛泽东他掌握了人类精神的精华,他才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我们每个人尤其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用科学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2、参加实践的重要性。

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并且又要回到实践的。理论之所以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来源于实践,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但是理论毕竟是主观的,它要对现实发挥作用,必须为人所掌握,并运用到人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变成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力量。毛泽东不仅好学,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尤其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勤学苦练,学以致用。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正因为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同样因为脱离了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才会犯下一些错误,留下了血的教训。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鼠目寸光。不论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我们明天的工作和生活,都要立足于现实,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学好理论的同时,要运用所学理论去研究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做自己该做和事,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派。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他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却不能照搬照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当一条路走不通时,可以寻找新的路,不必一条道走到黑,总有一条道适合自己,究竟哪条路适合自己,需要自己去探索,需要对现实环境和对自己主客观条件的了解和研究。因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没有人能为你全权负责。

4、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真理往往只要往前走上一小步就变成了谬误。例如,“人多力量大”就要具体分析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才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否则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计划生育将是一个长期的基本国策。优生优充是必须的,但是生多还是生少,一定要根据经济和人口发展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我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将个人理想的实现,建立在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基础上。

反对腐败,人人有责。正因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权力和利益的无知,才导致对权力的监督不力,从而无法阻止腐败的产生。我们要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唤醒民众的权力意识和权利意识奔走,为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管理能力而呐喊。

4.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四

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一点思考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技术正逐渐应用于我们的幼教领域。不少老师在教学之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将之应用于一日教学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运用中,往往没有从从实际出发,出现了追求表面,用得太滥;华而不实,做得太花;喧宾夺主,用得太多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加强对教材的了解、提高对课件的认识以及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多媒体教学

课件

正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变小为大、声像并茂,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但是,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多媒体课件用得太滥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无论是艺术、科学、语言、社会还是健康,一般都可以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也以其声情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多种表现形式而深受师生的青睐。许多教师认为,要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就等于教学已经现代化了。因此,不顾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教学。在制作课件时先看什么内容可以使用课件,而不是先进行教学设计,甚至不能用的地方也硬要用,然后才考虑怎么上。把多媒体误认为是一种“全能媒体”,时时用课件,处处用课件。公开课、汇报课中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更是普遍,不管活动是否需要,都要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展开,多媒体就像一根指挥棒,指挥着老师、幼儿紧紧围着转。事实上,对于有些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甚至超过用课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的那些内容,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使用课件。如:故事教学、儿歌教学中统统用大屏幕替代了木偶、指偶等传统教具;引导幼儿比较长短,一改过去实物操作的导入形式,编成故事让大屏幕出现两根绳子,请幼儿比较判断长短,这些无疑都是画蛇添足之举。这种滥用多媒体的现象看似场面热烈,教改味浓,实质是把多媒体当成了传统教学的新工具。活动变成了“以多媒体为中心、以画面为中心”,既减少了幼儿自选活动内容的机会,更抢占了幼儿动手实践操作的空间。

二、多媒体课件做得太花

在遵循幼儿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有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做得太花。这样的课件,违背了幼儿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样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一开始可能确实能吸引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适得其反,把幼儿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造成注意的浪费,成为教学的干扰源。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制作应用高难技巧,每制作一个课件,常常要花费几天时间,这在时间、效率上是不足取的,同时也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必须考虑展示课件的最佳时机,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三、多媒体课件用得太多

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幼儿永远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这一原则进行。有些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依然摆脱不了满堂灌的教法,换汤不换药,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幼儿不感兴趣,师生交流与互动就更别提了。老师只是一个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只是把课件中的内容从头到尾解说一遍,老师和孩子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幼儿学习更是囫囵吞枣,“人灌”变“机灌”,这跟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有什么区别呢?必须认识的是,引入信息技术不等于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不等于就能够全面培养幼儿的能力。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运用中是有其优势的,应该使其成为实施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

那么,幼儿园应当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呢?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人,课件的设计、制作以及运用,都应该把握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有和谐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构成教学的整合。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有效地辅助我们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其运用过程也是教师自身的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在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的过程中,显现出教师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理解和领悟。并不是所有的主题活动素材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教学,也并不是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一定都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中的众多素材点进行选择,选择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素材点。选择的过程就是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过程,判断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在多媒体教学实施后,对教学目标、素材点等进行反思,进而修改多媒体课件,再次实施教学。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遇,可以将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对照:哪些内容更适合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呈现?哪种教学方式幼儿更喜欢?两种教学方式怎样结合才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断完善我们自身对教学的认识,获得对教学新的认识。

一般来说,有游戏性质的、跨时空性的、突出变化过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来教学。比如,幼儿期充满好奇,他们常常对自然现象、动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内容往往很难直接用语言表达清楚:雷电的形成,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等。这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优势,变静态挂图为动态画面,变说教为形象视觉刺激,充分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感觉的协同作用,使幼儿犹如身临其境,轻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易于操作,交互性强的优势,根据教学需要有意控制画面,提出问题,给幼儿留有想象、创造的空间,然后再通过媒体继续探讨、延伸,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语言活动《皮皮的魔棒》中,幼儿通过画面知道“魔棒”是一根五彩小棍,能让东西变大、缩小。当画面出现大山、萝卜、小蘑菇、大灰狼等画面时,教师利用鼠标暂停画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讲述:“魔棒”会让这些东西变大还是缩小,为什么?幼儿立刻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当画面再次出现时,幼儿不自觉地发出“大、小”的字音,并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显示出了极大的参与性。

二、提高对课件的认识

课件设计要从教学需要和幼儿实际出发,所设计的课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课件不应成为教和学的障碍,而应使教学锦上添花。多媒体课件有自己的特点,能直观地反映事物运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材上内容的翻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有目的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运用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学得更愉快,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同时,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上有很大差异,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必须遵循幼儿适宜性原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选择多媒体教学素材点以及课件素材时,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进行筛选,更多地思考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逐渐养成在平日收集、分类各种有价值的网络资源的习惯,对平时发现的漂亮图片、动画、音乐等,保持一种专业的敏感性,留心保存这些可能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资源,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更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多种软件知识,不断提高使用软件技能和制作课件的水平,从而更快捷、方便地制作出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多媒体也逐渐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利工具。

5.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五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但在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学生习作水平与城市中学相比,相差甚远,这无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何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呈现如此局面?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困境?路子又在哪里?作为长期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低的原因的思考

第一、狭窄的生活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相对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空间狭窄,接触的新鲜事物要少的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面相应的变小,学生作文是“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再加上大多留守少年,回到家里,无人照看,无人关心,导致写作兴趣的丢失。因此,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凭空捏造,难以做到以情动人。

第二、应试教育的樊篱禁锢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虽然在高喊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还在贯彻执行应试教育手段,作文教学也就表现出严重的功利性,家长,社会都把目光紧紧盯在升学的指标上,语文教师也把心思只用在几个升学有望的学生头上,重点辅导。在这样的环境下,“素质教育”的呼声也就显得苍白无力,教师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规定要教的课文当成教学的“硬任务”,而把作文教学视作“软任务”,大量的精力投入 到课文的教学与标准化习题的演练上,对作文教学只要求学生多读,多背,临考时,就抓几个作文典型题型强化训练,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只要学生设计好开头和结尾,字数符合要求,卷面整洁,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正是这种功利性的驱使下,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越走越低。

第三、作文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严重失调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虽然说学生的高峰期即将过去,但超级大班现象任然严重,教师高压负荷任然没有得到缓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批改与讲评就出现畸形状态,选择作文教学的方法也就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作文课上,随手拿来一个题目,零星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操练,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选材,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依次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结果是给了学生一个错觉,似乎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好写作方法,殊不知让学生走进作文科学主义的怪圈,写出的文章总缺乏生命的活力,独特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千篇 一律,就象一个窑子里烧出来的规格统一的红砖。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讲作文教学不需要技法,而是要求注意其灵活性和科学性,否则,学生作文就死搬硬套,缺乏张力。

评改作文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忽视对学生作文认真的批改和指点,要么采用几个作文本轮交轮改的办法缓解教师的压力;要么根据作文篇幅的长短

打上几个“神仙分”,写上一个日期。日子久了,学生对老师的作文教学也就了无兴趣。

6.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六

新课程改革是一轮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创新体现在教与学的方方面面, 包括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评价等。

1. 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 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课程内容是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传授给学生的,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只有教师成为课程的积极参与者, 成为课程再创造的主人, 体育课程的实施才会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体育教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进健康并不是体育的唯一功能,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的角度看, 首先是指学生的健康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包括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思想意识, 情感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二、实施新课程的核心: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则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 强调教学内容不等于教科书, 同时教师也不只是“教”教科书, 而是用教科书来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就提高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是灵活的、可选择的。我们从以下几点来深化。

(1)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将体育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这种对健康的整体性认识促使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重视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内容, 同时也要关注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阶段为中心,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差异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考虑到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在不同的水平阶段,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会有不同的需求。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改革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 使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而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 加强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性之一就是合作, 无论是集体运动项目还是个人运动项目, 无论是在游戏活动还是竞赛活动中, 合作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造性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儿童期就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 他们会用一切东西来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天地。因此,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并使他们形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挖掘其更多的潜能, 而且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7.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七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这样概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表达与交流源于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有表达与交流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可以通过日常口语交际满足,更可以通过写作洞察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作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他们主体的写作欲望是重中之重。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说,只要能唤醒学生“我要写”的主动写作意识,让学生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超级教学》的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的埃立克·詹森曾说过,影响作文学习的两个核心要素是状态与策略。对于作文教学来讲,“策略”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讲的,指教师的授课技巧与方法。而“状态”主要是针对学生来说的,指通过教师的教学策略,营造出宽松的、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策略不同于传统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应该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为主,提高学生作文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并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其自由地、随性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教师的“教”是外在因素,学生的“学”才是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强化学生学习内驱力,首先使学生敢写,有得写,然后过渡到愿意写,进而才能让其善于写。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作技巧训练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有话可说的广阔练笔空间。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一定要改变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观念,改变严肃的作文教学模式,要走一条宽敞的、开放的、自由之路。传统作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写什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应该关注什么样的话题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能写,愿意写;传统作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写得好不好,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首先应该关注学生能不能对写作感兴趣,能不能养成对现实生活有想法、有灵感就提笔写作的习惯。

一些学生对写作心怀敬畏,一提起作文就战战兢兢。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要消除其畏惧心理,让学生不害怕写作。只有营造轻松的练笔氛围,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说其想说的话,写其想写的句子,让其能够敢写、有话可写,才能慢慢养成写作的习惯,进而对其产生兴趣与爱好。

写作不应该是为了应付中高考,事实上写作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写作范围非常广泛:家庭生活可以写,校园生活可以写,同学趣事可以写,风土人情可以写,景物四季变化可以写,街边风景可以写,读书感悟也可以写,总之,可以将自己所有看到的想到的,将所有心理活动、情感体验写出来。生活是一本五彩缤纷的书,生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养成勤写、爱写的习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记录生活,记录岁月的流逝,记录生命的成长,这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当学生因为写作而使自己的生活有了色彩,生命有了乐趣的时候,还会惧怕写作吗?提笔写作还是难事吗?平时动笔写作得多了,考场作文自然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传统作文教学多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很多作文题目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体验,自然不知道要写什么,因此很多时候只能敷衍了事。因此,日常作文教学中,可以“百花齐放”,选取一些学生有话可写、乐于去写的题目,甚至不一定要长篇大论,可以灵活一些,如给出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或者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选择正反两方作文进行辩论;甚至可以故事接龙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分组补充,最后形成完整的故事。兴趣永远是最好的伙伴。因此,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慢慢爱上作文训练。

另外,不能让老师一个人做学生习作的读者,应该让周围同学都参与进来,给他们品评的机会,甚至可以做一次特约评论员。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完作文交上去之后,由老师一个人对其进行批改,无论老师多么精心批改,作文发下去之后,很多学生只看一眼分数,连评语都不看就放到一边了。老师讲评时,很多同学事不关己,对于佳作,因为没有看到样本,不能真正领会其成功之处,对于一些作文中存在的缺点,更是一笑而过。经常是老师付出了很多心血,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不了多少,更无法提不高写作兴趣。

针对这一情况,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让一篇作文可以有多个读者,通过大家互相阅读批改,品评讨论,让身处“局外”的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品评、思考,在阅读中发现别人作文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这样不仅能评定别人习作之优瑕,更能让其反观自身作文,让其积极主动地取别人之精华,去自己之糟粕,做到“好文同欣赏,病文同防范”。这样,学生由写,到读,到思考,到讨论,到学习,最后到吸收消化,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提高。这样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仅能让枯燥无味的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比教师单纯批改与讲评更有效果,更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当然,还可以尝试其他写作训练形式,如课前的口头作文、演讲训练,课上的微作文训练、辩论赛,课外的写生作文、游戏作文,等等。总之,写作不应该是一门严肃的课程,应该让写作成为一项有趣的、轻松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陆宝初.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J].新高考:高三语文,2013,(9):7-9.

[2]申继亮.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8.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篇八

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方式,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反思课堂教学,我感觉尽管我们的老师都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尽管我们的教研部门、学校都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但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误区有:

1、探究学习的层次及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从现在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预习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猜想、设计、结论等,就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不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更不用说自主的设计、实施了,归根到底还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设计的问题死板,不具有开放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对话”变成“问答”。

2、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只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

3、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

4、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督促、检查,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堂失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9.对社区戒毒的一点思考 篇九

所谓社区戒毒,就是把正在接受药物戒毒治疗人员、新发现的吸毒人员、新型毒品成瘾人员,作为主要对象纳入社区戒毒,通过社区戒毒监护人员和禁毒社工跟踪帮教和美沙酮维持疗法等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并转化为社区康复,成为正常的人。社区是特定区域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戒毒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开展好社区戒毒工作,是防止新吸毒者滋生,提高戒断巩固率,减少乃至逐步消除毒害,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的有效形式。

一、我国社区戒毒工作存在的问题

开展社区戒毒不但有利于吸毒者身心和行为矫正、纠正原强制戒毒、劳教戒毒这两种隔离式戒毒措施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发展实践中所探索的社区戒毒经验,弥补强制隔离戒毒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保障吸毒者的人身自由,体现了戒毒人性化管理,显示出社区戒毒作为《禁毒法》中一大亮点的独特优势。但是在实行这一措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区戒毒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戒毒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费不足是社区戒毒工作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社区戒毒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社区戒毒工作。以前在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中,由于经费无保障,多数戒毒所缺少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以及必需的医疗设备,以致戒毒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我国有效的戒毒机构有限,无法满足全员收戒吸毒人员的现实要求,众多需强制戒毒人员滞留在社区,给社区戒毒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戒毒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戒毒经费保障和监督机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区戒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社区监控管理和帮教工作有待加强

社区戒毒是将戒毒人员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中戒毒,这既是其优点,也可能是其致命的弱点。比如吸毒者熟悉毒品来源和市场,容易得到毒品,导致边戒边

吸、复吸的不良结果。而在实践中的社区戒毒工作中,还存在着图形式、走过场,对吸毒人员的帮教监管措施不力等问题。《禁毒法》第34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但由于缺乏经验,社区之间没有注意开展交流与合作,对吸毒人员的迁入、迁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将情况及时通知其他社区,使得监控戒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戒毒方式上偏重药物治疗,忽视心理矫治

目前,我国的戒毒治疗方法一般只是药物替代疗法或冷伙鸡疗法,而且治疗也无能为力。然而毒品的成瘾性非常强烈,吸毒者在吸毒成瘾后产生的心理依赖使他们在个性、性格、脾气、思维等诸方面发生了改变。心理的变态常使他们对戒毒是否成功抱有无所谓的思想,从而阻碍了戒毒的成功。目前的情况是缺乏一套专门针对吸毒者的、可操作性的、系统的心理疗法教程。仅凭戒毒医生个人掌握的技术水平进行操作,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几项措施

(一)深刻认识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投入,为社区戒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戒毒工作要取得实效,走“社区为本”的道路是条捷径。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使社区戒毒工作在行动中夯实社区戒毒基础,理顺社区戒毒机构的职责任务,落实力量配备和经费渠道,加强社区戒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戒毒装备投入,提高科技含量等,以促进社区戒毒工作。

(二)实行以省级主管机关垂直管理为主,当地政府配合的双重领导,形成统一、顺畅、高效的戒毒工作体系

禁吸戒毒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只有公安机关的作用是不够的,各地各级党和政府应大力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一方面为社区戒毒投入人、财、物力,提

供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开展社会帮教工作,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心理,树立同情和关爱的风尚,形成健康的社会帮教氛围。根据《禁毒法》第38、39条的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协调好社区戒毒与强制隔离戒毒两项戒毒措施,并根据社区具体戒吸毒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戒毒措施,如明确对吸毒成瘾者做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具体情形,防止其与社区戒毒发生冲突,以保障两种戒毒措施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

(三)完善社区戒毒的执行主体,建立健全社区戒毒专门工作体系

《禁毒法》将社区戒毒的执行主体赋予了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又实际将这一执行责任交给了以居委会、村委会为主的“有关基层组织”,并且通过社区戒毒协议的方式来执行,这一执行机制既十分脆弱,也是欠缺专业性的。建议尝试将社区戒毒执行与已经初具规模的社区矫正改革统一,将社区戒毒工作交由社区矫正人员负责,同时,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戒毒专业技能培训。这样既可以给戒毒人员树立榜样,吸取成功的戒毒经验,提高戒断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矫正人员的就业问题。

(四)加大社区戒毒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由于《禁毒法》刚刚出台,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的地方甚至还不了解新的《禁毒法》的内容,因而更不了解社区戒毒这样一种戒毒措施。因此,加大对社区戒毒的宣传教育力度显得尤为重要,社区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在机关、学校、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开展广泛的戒毒宣传,重点做好对青少年、个体经营者及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公众拒毒能力,并主动检举、揭发毒贩违法犯罪活动。

(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掌握社区涉毒人员情况

社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彻底查清辖区有无毒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掌握现有吸毒人员及有可能染毒及易染毒高危人群的基本情况,在外人员涉毒情况。掌握本辖区吸毒存在的场所,毒品分销网络和地下零售市场 的情况,以及毒品流入、流经渠道的情况。

(六)做好帮教工作,降低复吸率

10.对朗读教学与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十

一、朗读教学中无效教学现象分析

1.文字障碍没扫清,朗读要求没到位

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因为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一旦学生字音读错,那么即使他的朗读再深情,也无法真正打动人!只有扎扎实实落实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预约下一步的精彩。

对阅读文本的教学要把握好四个朗读阶梯: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连读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扫清障碍,对朗读作必要的指导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的基本步骤。

2.朗读目标不明确,朗读代替阅读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演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其实天马行空、漫无目的读是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本内所蕴含的真实意蕴的。朗读教学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的思维共鸣过程,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张扬学生的个性的重要方式。科学的设计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在朗读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让智慧在个性的张扬中培育出成长的沃土。

3.情感急于登场,朗读层次不清

如今教学中的朗读最大的弊病是层次不清,读而少得。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整体感知阶段,便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一些课堂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内容的安排,没有读的层次的要求。一节课下来,朗读形式花样翻新,教学目标却无从谈起。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朗读怎能真正让学生深入文本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往往只注重训练学生的速读、略读等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只重强化课文中的字词的识记积累、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鉴赏,或者以讲代读、以默看代替朗读,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细读精读方面深入不够,对文章理解肤浅,感悟不深。

4.朗读对象单一,朗读缺乏情境

在大多数语文课堂上,朗读课文的主体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公开课、优质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身上,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的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在不作情感激发的铺垫下,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有效朗读教学的策略

1.充分做好预习,奠定有效朗读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朗读既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教学目标;它既是学生语文能力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预习时的朗读应该是放声朗读,因为预习时的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是朗读教学的关键环节。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朗读预习指导,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预习文本,寻找和发现自己在初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为流利的朗读扫清障碍,才能更好地为体会文本的内涵,感悟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重视教师范读,明确有效朗读目标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鼠标取代了粉笔,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录音代替了教师的范读,学生成了客观的听众,这种现象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琵琶行》一文,诗人用无声的文字传达着有声世界的声音,这首美妙的“世界名曲”,是非用有声的朗读而不能诠释的。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情感基调,认真准备范读,然后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起伏跌宕的琵琶曲中,那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一定会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中得以实现,学生也一定会产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的联想和共鸣。

课堂上教师良好的朗读素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无疑是一支良好的助推剂,教师的范读可以有涓涓绵绵的纤润美,可以似高山流水的飞动美,可以如激越雄壮的豪放美。随着教师音调的高低起伏,语速的轻重缓急,表情的丰富变化,学生进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产生强烈精神的共鸣,这就达到了以范读促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有效地朗读教学,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无论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的“放羊式”朗读,还是对学习内容不做任何要求的无收获朗读,亦或是只重数量不重视思维的无效朗读,都将视为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

3.注重文本的感悟,读出文学作品的美感

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因为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材中许多优秀的散文名篇,如果一味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如果在学生还未走进文本、没有品词赏句、没有体会情感的时候,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任务,急于展示预设的精彩,可以想象学生没有深入文本,体味文章字里行间的感情,有效的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与美感,给人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

4.努力创设朗读情境,鼓励个性化朗读

语文课堂是有声有色的,有效朗读更应该是智慧灵性的。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随时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是慢慢地酝酿的。

比如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介绍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其实就是为有效朗读创设情境。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北国风光”,面对祖国壮丽的河山、茫茫的白雪,具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豪情满怀。师生一起朗诵全词,教师以缓急适当的节奏,雄浑铿锵的语调来引领学生,促其产生联想;接下来再由学生自己的朗读,进一步感悟恢宏大气的意境。

当然,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对文本有不一样的朗读表达,不一样的理解感悟,产生多样化的启迪,才能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在朗读方面,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朗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个性化朗读,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有效教学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张扬生命的风帆,引发其个性张扬,促进其主体发挥。惟其如此,朗读园地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学生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造就灵动学生的有效教学的追求也将永不停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有效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追溯源头,追问本真。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朗读教学,它质朴无华;但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调味剂,朗读教学却有着非凡的魅力。我们需要寻找有效朗读的全新方法,不断探究有效朗读教学的策略,构建有效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800字:时间过得太快下一篇:简单的生日祝福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