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一堂优质课

2024-07-09

我心目中的一堂优质课(精选6篇)

1.我心目中的一堂优质课 篇一

模块一培训心得体会

看了“模块1中培训成果样例”,我们的困惑是: 1.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这样写吗? 2. 教学设计的格式必须是表格式的吗?

通过看书,我知道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是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教育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物质工具,无形技术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等。教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并不等同。

我认为教育技术与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教育离不开教育技术,没有技术支持就没有好的教育。

2.我心目中的一堂优质课 篇二

通过这堂课, 笔者对“优质课”的感悟如下:

首先, 其必须体现出“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与交流——反思评价”这一过程。

一堂课如果没有“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 那么这一堂课难免会是枯燥乏味的。一个好的“情境创设”有时胜过繁琐的长篇大论。譬如, 英语教学中在给学生讲解购物或环境方面的对话时, 如能利用相关的图片或多媒体进行教学, 则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图片或多媒体往往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进入佳境, 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 有位教师在讲解一篇关于环境方面的文章“Saving the earth”时就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讲解之前, 其先在屏幕上调出正在排出浓黑废气、污水的工厂, 以及另外几张关于沙漠、旱灾、洪灾与森林砍伐等的图片, 且每出一张图片, 都会用英语问学生“What’s this?”在学生回答后, 再把相关的词汇如drainage (排放) , waste gas (废气) , factory (工厂) , desertification (沙漠化) , drought (旱灾) , flood (洪灾) , deforestation (乱砍乱伐) 等以渐进的方式显现在屏幕上。待这些图片一一显示完后, 再问学生“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earth ? (地球上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大都能用英语如是回答“The earth is now being destroyed and our environment has been seriously polluted (地球正受到破坏, 且我们的环境正受到严重污染) ”, 然后, 该教师又在屏幕上调出预先设计好的关于这篇文章的几个问题, 并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这篇文章进行快速阅读, 这一步完成后再串讲全文。文章讲解完后,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从而也了解到了“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急需解决的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 学生也因此懂得了保护环境必须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且对该篇文章中环境方面的英语词汇也能烂熟于心。可见, 创设问题情境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来说, 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 教学中也常见到这样的情形, 即同样的教学内容, 有的教师上起课来, 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的教师, 则不然—— 一上课, 学生不是打瞌睡, 就是做一些其他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其实, 课堂气氛不活跃, 除了与教师不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有关外, 还在于有的教师上课总喜欢搞一言堂, 由其一人唱独角戏。对于一些问题, 不是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与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而是由教师一人说了算, 其说“是”就是“是”, “不是”就是“不是”, 由此, 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 课堂气氛又怎能活跃得起来?为了让课堂氛围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尽量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而这种有组织的“讨论”, 正是实现目前新课改中所大力倡导的“自主探究与交流”理念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活动,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课堂由一潭“死水”变成“活水”。

然而, 光有“创设问题情境”以及“自主探究与交流”还是不够的。在完成了“创设问题情境”与“自主探究与交流”后,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活动应该有一个总体的评价。否则, 学生对自己的“自主活动”会缺乏一个定性的认识。长此以往, 学生会变得毫无兴趣, 从而使得这种“自主活动”因变成“自由活动”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在学生的“自主活动”结束后, 教师应该对其“活动”做一个简短、中肯的定性发言, 指出学生所提出的观点或解决办法中哪些是可行的, 而哪些是行不通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思评价。这样, 随着学生对所讨论问题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这种“自主探究与交流”活动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其次、在“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与交流——反思评价”这一过程中, 又必须体现如下原则:

(1) 情景设计要引人入胜; (2) 内容呈现要循序渐进; (3) 评价反馈要及时有效; (4) 教学过程要收放自如; (5) 探究交流要以生为主; (6) 传授知识要精讲多练。

以上所讲的是一堂课应注意的过程和遵循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尤其是在新课改理念下, 只要我们注意了这几个方面, 那么一堂课就不能不说是一堂“优质课”。

摘要:何为“优质课”?枯燥乏味的课不是“优质课”;多讲少练的课不是“优质课”;师生互动差的课, 更不是“优质课”。只有真正体现了“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与交流——反思评价”这一过程的课, 才能算是“优质课”。

3.如何打造一堂优质课 篇三

河口小学 郭丽

要上好一堂课,上一堂好课,犹如打磨钻石,需要老师花费心思和精力去打磨、去设计。我将从五个方面谈一下感受:

一、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

优质课包括上课的课题和内容。在确定课题和授课内容后我们应该立即着手准备,对教学设计、课件进行精雕细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认真研究教材、课标和考纲

当我们多教了几年书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看到本节课要上的课题时就知道本课的知识点有那些,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重点好像都很清楚,于是立即动手设计教学思路。其实这时我们就忽略了一个问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所教的教材每年都有一些小的变化,每年的中考考纲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备课前认真看看最新版本的教材、课标,看看今年的中考说明,找些最新的中考复习资料看看关于授课内容的最新的命题趋势和新题。做到心里有数。

2、广泛阅读别人的教学设计

当我们对教材、考纲等有了深入的研究后,可以在网上寻找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多找一些,包括我们自己手上的纸质材料(如鼎尖教案)和同事们写的教案,认真看看这些教学设计,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哪些题选得好,哪些情景给人眼前一亮等,这些都是设计我们自己的教案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3、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等我们做好了上面的两项工作后,对这节课该怎么上就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了,这时可以静下心来,好好雕琢上课的教案。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设计要“新”。要用别具一格的导入为切入点,用富有新意的问题设疑,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出结论,用创造性的方式总结归纳,用新颖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题目巩固,用恰当而又不流于形式的方法小结等。

4、耐心制作课件

拿出了教案初稿,我们就要着手制做上课用的课件了,我一向不赞成在网上随便找一个课件拿来修改一下就使用的方式。别人做的课件是根据他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设计的,我们再怎么修改都还有别人的东西在,用起来就是没有得心应手的感觉,所以,课件还是自己做的好。做课件时,我们可以自己设计模板,在网上找到或自己用专业软件设出本课需用到的素材,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再根据我们设计的教案去制作课件。关于课件,我在后面还会讲到,这里就一带而过。

5、细心设计其它教辅工具

课件是一个得要的教学辅助工具,但我们不能事事依赖它,在讲授一些特定的问题时,往往还要实物辅助效果更明显。有很多老师习惯使用学案,学案也是教学辅助工具,我们在课前也要认真准备好。

6、反复试教

设计好了教案,做好了课件,准备好了教具,我们就要着手上课了。在试教时要尽可能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试讲,看看自己的设计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一般地,我们要让优生在百分百能听懂、会做、收获的前提下能配合我们上课,让中等生能扫除百分之八十的知识障碍,让后进生对你这堂课感兴趣,能投入到课堂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在试教时,一定要多找些有经验的同学科老师来听,并诚恳地请他们给予指导。在反复试教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反复修改。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

二、精湛的内功是成功的基础

有了充分的准备作前提,我们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基础,哪就是自身精湛的内功。我认为,我们只有在平时练就扎实的上课基本功,才能从容应对各种事前不能预料的突发性问题。

首先,我们的语言要简洁;要力争做到不讲一句费话,这一点我在平时是做得很不够的,我总是有一种心理,生怕学生听不懂,所以对重要的知识点总是重复罗嗦,在学生做题时,看到他们有障碍了就想着要点拨。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好,学生在思考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便于他们思考。在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我们再多的点拨,他们也不一定能听得进。我的团队指出了我的这个问题后,我就干脆把自己在每一个环节要说什么全写了出来,记在上课用的教案上,这个笨方法帮了我大忙。

其次,我们的表达要准确;对重要的概念、定理,在表述时要做到准确、一字不差。

再次,我们的书写要工整;都说,一节课不写一个字全靠课件来辅助的数学课是失败的数学课,这话很有道理。教师的板演,学生的调板,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的书写,是必要的,我们在板书时要尽可能地工整书写,不能达到书法家写的字的美,但也要达到小学生写的字的正,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四、合适的课件是成功的辅助

课件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课件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性工具,而不能事事依赖课件去解决,课件用得好是很好,但用得不好只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我认为,课件是否合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教学策略的适合程度,即是否体现出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策略,只有经过充分备课、巧妙设计、良好制作的课件才是对学生学习最有利的课件。再好的动画或程序都不能构成课件优劣的第一因素。设计和制作课件的目的终究是要为教学而服务的。

(二)是否能够充分、及时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丰富的教学信息,可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正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获取知识的推动力。

(三)是否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如运用动态演示,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呈现过程;或将抽象过程具体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是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借助多媒体课件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

五、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

4.观摩了一堂很不错的优质课 篇四

学习了一堂《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优质课比赛课件,深受启发,真是很不错的一节优质课。

这堂课,在对数函数的图像的学习中,时刻联系到指数函数的学习方法,我在讲这节的时候,也是这样考虑的。不过,他在里面从指数函数反解出x时,又互换了x和y,为后来可能是下节课的反函数也做了铺垫,而且,还在课后的想一想里面,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里作出两个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也是在为反函数做准备工作。这个方面,我却没有想到。真是承前又启后,非常注意知识的联系啊。

在比较大小这个例题里面,他不是一开始就用的单调性,而是从图像下手,在图像上找高低点,来比较大小。这和我见过的这种题的解法很不一样,非常好。因为,我们往往是先用单调性比较了同底的对数的大小,再用图像法来比较不同底的对数的。而他一开始,就拿出图像法这个通法,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重点是对数函数的图像,而且为下节课的底数和真数都不同的对数比较大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他的课后的想一想里面就有那样的题。

在几何画板的运用上,也很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底数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只是在补充性质二那个地方,他说:当a>1时,底数越大,图像越接近x轴;当0

5.我难忘的一堂课作文 篇五

那还是我上小学六年级的一次活动课。上课铃响了,教语文的班主任胡老师走进教室,笑眯眯地对我们说:“同学们,这次给你们上一堂非常有趣的课。”说完,她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张冠李戴”四个字,说道:“今天我给你们做一个游戏,游戏名称就叫这个。”说着,她用手指了指黑板。同学们听了,都很高兴。

胡老师叫同学们拿出半张没写的纸,叫一大组的同学写“人物”,我们二大组的同学写“地点”,三大组的同学写“时间”,四大组的同学写“干什么”。胡老师讲完了,我们就开始写。我并没有马上写,等想好了再写。我想了一下,就写上了“在太空中”。我写完了,又看了看几个同学的,他们有的是写在月球上,有的是写在巴黎,有的是写在地球上。老师看我们写完了,又叫组长把每一大组的收在一起。收上来后,胡老师先把每一大组的纸条打乱秩序,接着拿出写人物的,又拿出写时间的,再拿出写地点的,最后拿出写干什么的。她边拿边念:“古时候,李白在巴黎留学。”“昨天下午,小红在树上看火车。”“今天上午,小明爬在树上钓鱼。”……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捂住了嘴,有的笑弯了腰,有的笑得流出了眼泪。(2)当念到“今天下午,小玲在长城上坐火车吃冰淇淋”时,同学们都禁不住放声大笑起来,连平时不爱笑的同学也笑了。胡老师又念“古时候,妹妹在海里看电视”……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胡老师对同学们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散学了。”胡老师说完,就走出了教室。

6.我心目中的“好课” 篇六

一、整体性

主要表现为 (1) 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如:突出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及前后知识的融会性。语文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复习与之相关的原有知识, 前后融会贯通, 使新旧知识连贯成一个新的整体。在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构建, 注重旧知的整理积累。如果知识积累不够, 必然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 势必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得分较低的现象理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2)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突破是教学时空上的狭隘, 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语文课堂内的教学目标, 还应该包括学生课外阅读什么或做些什么, 而这一点往往不在语文教学目标视野内;另外目标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不能忽视了创新人格的培养。从整体性角度看, 语文教学目标的终极指向是学生的自然发展。 (3) 教学的内容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需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 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作为语文教师, 不能只懂语文、只了解语文, 对其它学科所讲授的重点内容也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 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跨学科的知识内容时, 才能知道哪些需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去回忆, 哪些需要与其它学科教师交流、沟通, 甚至是联合进行教学, 而不致于乱抓一气、茫无头绪了。

二、开放性

开放性的特点, 包括 (1) 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 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墙。” (2) 教学形式开放,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教学形式是多样的, 如创设情境、组织辩论、小组合作讨论, 等等。开放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无拘无束的, 具有家庭般的温馨, 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主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可以进行多角全方位的沟通与合作, 从而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能够营造起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3)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上, 对于一些浅易的一些课文, 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的课文, 语文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去学, 语文老师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 如诗歌鉴赏中比较两位诗人的诗风即可采用此法。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必须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也可以与同学、老师合作解决问题, 也可以提出问题, 供师生共同研究讨论。

三、生命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他们每个都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 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 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 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以及许多“美丽的错误”, 也往往是健全个性、创新人才的隐含表现, 也是一堂好课生命性特点的集中体现。语文老师应该从生命性的角度出发, 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 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 而不能永远指望学生想法处处符合成人所谓的标准。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优点和闪光点如打球、画画、棋艺、表演等。

四、创新性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 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我们语文教师讲读一篇课文, 也往往会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 步步为营, 滴水不溜, 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优秀的语文课堂要求打破这种的被动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根本, 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关创新的事例比比皆是, 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 徐霞客踏遍祖国, 苏东坡寻访石钟山, 这些事例都可作为我们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创新的典型事例, 以此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

五、可持续发展性

教学的本质是与生命同在的, 也就是终生教学。终生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语文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 即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正所谓教学生六年, 为学生想六十年, 为国家民族想六百年。

我们都曾见过, 很多中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 却暴露出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缺口。同样取得高考优异成绩的所谓“高才生”, 却暴露出听说读写能力的低幼化。不能否认教学中的不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味追求成绩, 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能鼠目寸光, 只为了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的长远的语文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去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生才会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当然, 一堂课不可能完全涵盖上述所有的特点, 但我觉得如果能有几点体现得好, 就应该是一堂好课。

上一篇:托业题型下一篇:初中英语的音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