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点燃智慧

2024-09-27

想象点燃智慧(精选10篇)

1.想象点燃智慧 篇一

拨动情弦 点燃智慧

——九龙小学课改纪实

春风化雨,万物复苏,在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我校也迎来了课改的高峰,自今年2月起,经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多方准备,全面筹措,结合仪陇县“多元、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经学校课改小组多次研究,探讨,结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情智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现已全面实施。

一、精心筹备,制定方案

目前,国内新课改已进入深水区,但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一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没有彻底清洗头脑、转变观念,认为任何课堂改革都是无用的,缺乏对新生事物的理解;二是农村教育师资缺乏,教师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学校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影响新课改的开展。九龙小学位于仪陇县东南边缘,由于地理条件差,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在这长久工作,从而造成了师资力量薄弱,年龄结构极不合理,课业负担过重,许多教师整天忙于教学,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课改研究。

为了全面落实情智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我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吴燕萍校长任组长,教务处主任龙瞻兴任副组长,李向东、陈强明、严加明、廖延智为成员。启动初,李向东、廖延智两位学科教研组长分学科准备相关文献资料,查找理论依据,关注国内课改形式,仔细研读三维目标。李向东老师指导各学科教师了解 1 各班课堂教学情况,包括目前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形成文字资料。领导小组进行再探讨、再研究。

为了更准确、更高效地确立我校课堂改革模式,课改领导小组指派大量教师深入名校进行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更新理念,创新思维,深刻反思。我校先后派出龙瞻兴、李向东、陈强明等深入成都高新实验校、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学习,通过听课,听讲座等多种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我校;先后派出严加明等部分老师到重庆綦江进行学习,各成员回校后进行再一次的深入研究,结合我校师资结构、地理特点、学生学习情况等确立符合我校的课改模式,通过最终筛选,提出了以情智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制定了课堂改革方案,确立了课改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力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积极创设情智、和谐的教学氛围,摸索出一条教师乐教善教的新路子。逐步使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反思型、学者型教师转变,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面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师生交互发展,建构情智校园。

二、深入研究,注重过程

我校确立了情智课堂问题导学模式后,即召开了课改启动大会,宣读了实施方案,落实了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活动安排,确保课堂改革顺利进行。

1、各教研组制定了学科课堂改革方案

确立了情智课堂问题导学模式方案后,各教研组长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召集本组教研成员进行了研究学习。学习内容包括解读模式,分析教学流程,学习、查找相关方面的理念依据。由于学科存在差异,各教研组多次组织组员进行研究,了解学科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差异,经过反复研究,在总方案的背景下,制定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2、广泛开展各种教研教改研究活动

我校确立2—5年级为课改实验班级。在各班,班主任调整了学生座位方式,让大家“排排坐”,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确立了一个小组长,为小组讨论、交流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大家坐在一起,无拘无束,相互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家只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局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距离更近了、交流机会更多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我校每周都进行了教学研究活动,活动方式有教学理论研究,课堂教学观摩等。根据各教研组的研究计划,每位组员都要结合所教学科特点,进行情智课堂理念研究,有个性的见解,创新的思维,并形成研究报告,报教研组存档,理念研究的内容包括对情智课堂模式的解读;课改模式的理论依据。每周安排一名教师上课改示范课,清晰记得,年轻特岗教师冉小慧在二年级的示范课上,将情智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课堂活跃了、学生兴趣浓了、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令人非常满意。我校每周的教研活动从未间断过,通过广泛开展活动,教师从思想上得到了转变,记得一位老教师这样说,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真是太落后了,我不得 不承认现在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从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继课改实施以来,我校进行了青年教师成长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等,让年轻教师得到学习与成长,年轻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决定我校课改的成败。我校通过传、帮、带等形式,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发展,有他们的提高与努力,我校课堂改革得到快速推进。

除了每位教师都要上课改研究课以外,教师相互之间坚持实行推门听课,特别是今年,教师相互听课的次数比往年更多了,年轻教师与年老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没有年龄界限;听课之后,都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通过开展优秀教案、论文评选活动,促进了课改的进一步推进。4月进行了优秀教案评比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检查督促了各位任课教师是否按照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是否对教材进行了钻研;是否提高了教师的应用水平等。通过论文评比活动,让所有参与课改的教师将课改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文字资料,进行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体现课改的成果。

通过达标检测,对比效果,各学科每章节结束后,实验班级的任课教师都要对学生的能力与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收集、统计相关数据,形成报表,并在组内研究分析。进行数据对比,查找问题,弥补不足,进行自我评价。

三、总结提炼,初见成果

至此,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课改革工作按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目前,课改小组的全体成员 深入课堂,调查走访,了解老师们在课改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询问学生在学生习中面临的困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对反馈的数据进行研究,进行阶段小结。查找问题,弥补不足,进一步修订实施方案。我校新课改现已初见成效。

1、教法和学法得到根本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彻底改变了我校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往,教师都是手握一支粉笔、怀揣一本书上讲台,给学生讲了一遍又一遍,枯燥乏味的课堂让学生昏昏欲睡,不但浪费了精力和时间,而且课堂效率不高。现在教师的教法得到了转变,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教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达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课堂活跃了,学生不再被动学习,学习方法转变了。

2、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学生无任何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未得到展示,只有少数学生学到了仅有的知识,教学效果不明显。我校实施新课改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习兴趣明显提升,按照方案的要求,课改班级的学生都被分成若干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进行中心发言。在每节课中,老师们安排了大量时间让班级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再进行知识反馈。据反映,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讨论活动中来了,就连平时最不喜欢发言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了,可见,我校新课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据调查分析,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包括小组合作能力;语言交流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抽样数据分析,实施新课改以来,各班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

4、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我校课改的理念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情感与智慧中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能力得到提升。新课改实施方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自课改实施以来,学生主体地位完全得到体现,教师只起到主导的作用,真正使情感得到渲染,智慧得到萌动。

5、教师得到专业化成长

我校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全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改浪潮中,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得到成长。每周的教研活动,都安排了一位教师上课改研究课,广大年轻教师置身于课改的前列;每堂课都要经课改小组成员点评,及时查找问题,以便改正;教学设计要报年级组长审核,审核通过后方能上课。通过这些方法,我校年轻教师得到快速成长,先后有黄超、冉小慧等部分年轻教师在区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同时,教学科研也稳步推进,我校新课改每进行一步,都进行了及时分析与总结,教师多篇教研教改经验论文分别获得县一、二、三等奖。

勤奋务实的九小人正弹奏着一首青春的旋律,让情感与智慧在美妙的韵律中相互交融,正是有这样一个开拓创新、努力进取的团队,我校的新课改正才取得今天可喜的成绩,相信,九小人会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2.想象点燃智慧 篇二

在延伸活动的过程中,陈老师在展台上摆出了各色羽毛、球拍、花瓣、绿色气球等材料,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动动小脑筋,想想这些材料都有哪些特征和树叶是一样的。孩子们一开始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老师慢慢地等待着,没有急着告诉孩子。过了一会儿,一个选了羽毛的孩子说道:“老师,羽毛的中间有一根茎,树叶也有,他们是一样的。”这下,其他小朋友们犹如“醍醐灌顶”,争着回答起来。“球拍和树叶也是一样的,球拍的这个柄像叶柄呢!”“看我手上的羽毛,它的绒毛像叶脉,而且,颜色也是绿色呢。”“花瓣的两边是圆圆的,和树叶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陈老师笑着听完一个又一个独一无二的答案,教学活动在孩子们可爱的想象力中,被推向了高潮。

这时,陈老师注意到墨墨正一脸期待地看着自己,便邀请墨墨到前面来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墨墨举起自己的选择———一只绿色的气球。其他孩子在下面叽喳起来,争着回答“因为气球也是绿色的!”大部分听课老师们,也都点头表示赞同。

陈老师“嘘”了一声,让孩子们静静地听他说。墨墨托着他的绿色气球,眼睛笑得闪闪发亮:“树叶和气球是一样的,树叶越长越大,气球越吹越大,树叶有一天会飞走,气球也会。”墨墨的回答,像是灰蓝色云层中落下来的一束光,纯真、美好、诗意,让成年人自惭形秽,又心潮澎湃。孩子们想象似乎也被墨墨诗意的表达点燃了,孩子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争着回答,活动又一次被推向高潮……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仅可以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还能创造新的形象。研究表明,有效的引导对幼儿想象力的激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陈老师的活动课究竟是什么点燃了孩子们的美妙而丰富的想象呢?

一、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为孩子们的想象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幼儿展开想象的物质基础。它能更好地为孩子提供介入的条件,并能打开孩子们活动的空间,孩子们根据投放的材料去思考、想象、拓展。在教学活动中材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如何有效地投放材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每一个孩子都接触到了活动的主题材料。树叶是这次活动的主题材料,陈老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树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选择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老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手段让孩子可以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从而了解它们的形状与结构,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因为人人都有的树叶材料,孩子们对树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想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学活动材料的投放具有丰富性。材料的丰富,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使活动具有开放性,不仅能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陈老师在延伸活动中为孩子提供了球拍、羽毛、气球等等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想象这些材料和树叶的相似性。这一充满创造性的环节因为有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徜徉在想象的世界里,激发出一个接一个的精彩回答。

二、以开放的姿态耐心等待每个孩子想象力的绽放

“树叶和气球是一样的,树叶越长越大,气球越吹越大,树叶有一天会飞走,气球也会。”这段话是整个环节的一个亮点和高潮。如果没有陈老师对每一个孩子关注、没有在孩子表达过程中的耐心等待,我们便听不到墨墨的诗意回答;如果陈老师不是开放的甚至诗意的姿态理解墨墨的回答,而是以颜色相同、形状相同这样“成人化”的思维来评判,就不会有墨墨的得意与兴奋,更不会有后来活动高潮。墨墨的回答让我真正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存在,你永远也不知道你面前的这个孩子下一秒会说出怎样的语言、迸发怎样的想象。

“等待儿童”这一被提出多次的教育观点,却也是老师们最难坚持下来的。教师在教育中是主导,幼儿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孩子们不会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按照教师的预想发生预期的变化。等待一名幼儿的时间越久,其他幼儿的注意越容易分散,原本紧凑的教育活动便会出现一些意外。有时候,等待到的只是孩子忽然忘记答案的长时间沉默;有时候,等待到的可能是孩子的一声“我要上厕所”;有时候,等待到的回答零零散散甚至与问题毫不相关;可总有一次,你总会等待到孩子带给你的惊喜,你会讶异他们小小的脑袋里究竟藏着多么奇妙的想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有觉醒的过程,觉醒就会有过程,成长更需要过程。因此,就需要教师的等待。这种等待是全面性的,教师要拥有足够的耐心,以开放的、平和的心态陪伴每个幼儿经历螺旋式上升的成长之路。等待是漫长的艺术,它包含了教师的期待、保护、赞赏等等,陈老师用她的等待,激发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鼓励孩子展示灵动的思维,促进每一个孩子拥有创造性地发展。

3.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 篇三

关键词:智慧;经验;师德

作为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备课和课堂教学好像总是无法一致,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实施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或影响你的情绪,或打乱你的教学安排,因而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应对课堂中突如其来的事件,一是靠经验,这正是年轻教师欠缺的,二是靠智慧,智慧的立足点在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与学生平等友好的交流。

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在《陆地水和水循环》的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设计,我投影了“地下水示意图”,然后由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地下水的两种类型潜水和承压水的不同特点。我使用的是其他教辅书上的图,结果投影后,一些观察仔细的学生发现我投影的图和书本上的“地下水示意图”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就提出疑问:是不是老师投影的图错了啊?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书本上的知识肯定不会错,那一定是老师投影的图错了!

我脑子里闪过很多个念头,怎么办呢?是不是真的错了呢?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但究竟是哪幅图有错误呢,我心中此时还不能下定论。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析,读图第一要看清图例,图中各符号表示什么含义,但书本图没有图例,那图中的虚线表示什么含义呢?是否和投影图中虚线一样表示承压水位?此时我心中已经清楚地知道两幅图都是正确的。胸有成竹之后,接着我引导学生:这两幅图中的虚线代表的含义是否相同呢?学生通过读图对比就会发现,教辅投影图中的虚线是表示承压水位,而书本图中的虚线表示的是潜水位。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的知识介绍,什么是承压水和潜水。学生有了释疑的强烈愿望,学习起来特别积极。

在学生理出了一定的头绪后,我又深入提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要在书本图中用实线表示出承压水位该怎么画?学生思考动手画图,这又是一个思维的深化,学生乐得其中,体会到了学习探索的乐趣,整堂课师生互动活跃,探究气氛浓厚,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曾有这样一个比喻:“老师就像用以识别地图的图例。”老师必须解釋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标志,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和获得。从表面上看,这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表白,细究起来,却包含着另外一番深层的含义: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才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才能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才能做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如今,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是关乎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不断充电的过程中,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在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做一幅标准的“地图图例”。

4.让智慧的“火花”点燃生命的课堂 篇四

“我发现课文写了四个季节。”

“我发现一年四季都很美。”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到满意,不住地点头,并表扬了发言的孩子。

“老师,我还发现课文中,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会说话。”

“真会发现,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朱老师及时地表扬了他,孩子脸上洋溢着喜悦,冲着同学伸了一下舌头,得意地坐下了。

上课继续着,开始教学“春天”这一小节。学完后,朱老问:“小朋友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又是那一个孩子,高举小手,高喊:“老师,我!老师,我……”站起来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草芽为什么会说话呀?”他的脸上显现着天真,话语带着稚气,望着老师,眼中充满求知的渴望。

朱老师一愣,趁着空隙,孩子朝着同学眨眨眼,还是那得意的样子。

“小朋友们,你们说什么才会说话呀?”朱老师引导孩子们理解。

“人才会说话。”

“是呀!所以,这里把他们都当作人来写了。”朱老师随即说道。

“小朋友们懂了吗?”

“懂了!”孩子们高声齐答。随后朱老师示意发言的那个孩子坐下,孩子有些不情愿地坐下了。

接着,朱老师开始教学“夏天”这下一小节……

案例二:“太阳有时也是弯的!”

这是一节学校公开教研课《口耳目》,在教学“日、月、火”这一组汉字时,李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一个谜语引入教学:“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请听: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李老师还没说完,孩子们已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还一个劲地喊,“老师,我知道!”“老师,我!”“老师,让我来!”有的已经答案喊出来了。

“老师,我知道,是月亮。”

“老师,我觉得是太阳。”

“是太阳。”

“不对,是月亮。”

5.智慧校园想象作文 篇五

校园充满了书香气息。一进校门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老师们个个兢兢业业教学,学生们也尊师重道。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与其说是师生还不如说是朋友。打上课铃,同学们上课积极发言,下课了,有的同学们飞奔向图书馆,有的同学在操场上欢声笑语追逐嬉戏。快上课时候同学们又飞快的跑进教室。校园里洋溢智慧的气息。

这周我们校园开展了‘‘智慧校园’’周。科技展的同学门做一些航模,航模在天空飞翔如同雄鹰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场面和壮观。知识竞赛如火如潮,同学们回答得热火朝天,辩论赛同学一个个头头是道,辩手的英姿飒爽的威风。

办完了一天的活动我累坏了,我躺在床上,我在脑子里闪过今天的经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里没有人类教师,机器人把老师替代了,我们也没有课本了,桌子边城里平板,上面有各科科目的书,这完全新世纪的程碑。校园里漫步的不单单是黄皮肤的人,人群中还杂着白皮肤的人,黑皮肤的`人,不同肤色的人,不同的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关系。我醒了。我做的梦和想法告诉同学,同学们也非常赞同,同学们一起创建智慧校园,大家不再死板,枯燥的学习,学习也变得很有趣,大家开动大脑思考无限可能,千篇 一律的学习也变得丰富多彩。

6.用有效提问点燃智慧思维 篇六

一、疑中激趣, 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 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 缺乏认识的乐趣, 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 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 每篇课文都会有让我们产生警醒或者疑问之处, 抓住这些关键处, 设计成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 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如学习《囚绿记》, 学生肯定会心有疑问:“囚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囚绿?”引导学生带着此问读文, 其专注度自然倍增。

通过问题导入课堂学习, 学生的学习探究就有了针对性, 避免了自主学习的漫无目的和漫无边际, 减少了时间的浪费, 并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写中完善, 锻炼审慎的思维能力

囿于时间限制, 为了完成课时教学内容, 一些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后, 就匆忙让学生回答。学生因为还没将思路理清, 紧张之下更是难以表达。在多次提问无果后, 有老师干脆就将答案直接给出。结果是, 因为问题多是没有经过大脑的过滤、思考, 学生对知识点要么囫囵吞枣, 要么雾里看花, 最终一知半解。长此以往, 认识难免会变得狭隘、浅薄。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 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有时一些重要问题的回答还应要求学生写在纸上, 以锻炼他们回答问题的条理性与精确性。

本学期, 我重点关注对学生课堂动笔思考的能力培养, 但凡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 我就让学生拿起笔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 我们需要分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谁逼死了孔乙己?分析原因并到文中寻找答案的依据。”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深刻, 答案宽泛但要回答到点上。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就得用大脑来分析, 用笔来记录:“一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麻木冷漠, 如文中人们嘲笑他偷书而被人吊起来打, 众人笑他没有取得进学, 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后无人怜悯, 无人关心他的去处……”“二是孔乙己自身性格存在的弱点:无一技之长, 好喝懒做, 迂腐懦弱。如文中他的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和生活经历……”“三是腐朽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对人民大众的毒害。”

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得到舒展, 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发展的空间, 思考也就显得慎重、严谨, 并且全面。长期坚持, 学生渐渐就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 思维也能发散开来。同时, 还学会了在思考的过程中, 回过头去考虑提问与回答是否一致, 论述是否有理有据。

三、品析答案, 提高周密答题的水平

大多数情况下, 对发言学生念出的答案, 很多学生不一定立刻就能看到优缺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尝试用投影或者事前让部分学生写在小黑板上等方式, 将答案直观呈现在大家面前。有了标的, 学生讨论必然积极, 其思考必然宽泛, 其思维必然严谨, 其下笔必然慎重, 其词句必然精准。比如赏析文中句子时, 我就经常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路先写在纸上, 我则在巡视中, 将一些较好的回答、一些典型错误和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默记于心。待大部分学生答案差不多准备好时, 就选择一些同学的回答以投影仪或黑板板书的形式呈现。如教杜甫《绝句二首 (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其中“燃”字的作用, 有些学生会写:“写出花的美丽。”有的则写:“‘燃’是‘燃烧’的意思, 写出花的茂盛。”有的又写:“化静为动, 以动写静, 形象地写出了花朵怒放如火的姿态, 表达作者对明丽春光的喜悦之情。”另有学生会争辩:“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思乡之情, 一、二两句以乐景写哀情, 何来喜悦?”……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 五花八门。然而当我把这些答案呈现之后, 学生就会在激辩中厘清, 最终形成统一认识。

7.点燃智慧的火花 篇七

【关键词】探究 师生角色 运用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英语是国际交流的必备工具,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新课改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突破了传统英语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一种真实的情景交流,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读,写等书面作业的能力,轻听、说、交际等实际运用能力的情况。

二、探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

1.教师的角色。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成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氛围,使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当然,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还起到了“火上浇油”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学生讨论进入死胡同时,给予正确的导向;在学生的探究趋于平淡时加入一点火花,激发出更多更精彩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教材7Aunit 5 Integrated skills这一课时,内容为用零花钱帮助贫困儿童。在学生探究问题:如何帮助贫困儿童时,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想了各种办法帮助他们。讨论逐渐进入尾声,那么教师再追加一个问题:After learning this lesson,do you have any ideas about how to use our pocket money correctly? 以引起学生更进一步的讨论。因为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去捐款帮助人家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教育学生懂得如何有意义的花自己的零花钱显得更加有必要。

2.学生的角色。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千差万别。当学生有个性的独到见解被重视,被分享之后,学习过程也随之富有个性化,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发展,有了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意识。在探究学习中,学生成为了主动的探究者。他们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也可以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相比,探究性学习符合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健全人格得到发展。

三、探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人脑中原本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而学习的任务不是为了去死记硬背记住这些知识,而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將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建构成自己的知识。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属于初中低年级段,他们所掌握地词汇和知识还很有限,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探究,主要以纯语言探究为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归纳总结一些语言现象,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些结构。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探究意识的培养。

1.自主预习。自主预习,就是学生个人独立的提前学习。它包括知识构建与储备、信息搜集与整理、情感产生与体验,初步形成三维目标,它是互动展示的基础。自主预习的基本过程是:(1)学生按照预习提纲,初步预习课文;(2)师生共同制定“三维”目标;(3)学生按照目标,完成或基本完成预习任务,并提出预习中的问题,以便在互动展示环节中解决。

2.互动展示。互动,是学生对上一环节中提出的疑问解决的方式过程。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课堂中可以通过group work,pair work和individual work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动;展示,是对学生预习的延伸与检测,目的是通过全员合作学习,提升学习质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具有成功的体验。它们的基本过程是:(1)小组成员对预习中提出的疑难进行讨论、探究、直到能够解决或基本解决问题;(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示学习成果;(3)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由发挥,展示个人才华;(4)学生互评展示结果,教师给予总体评价。

3.反馈巩固。反馈巩固是对展示过程中的死角进行清理,保障人人达标。反馈巩固的基本过程是:(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课堂表现,可以设置练习,也可以口头设疑、学生回答;(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或写作、或搞调查、或表演活动等等。(3)及时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对周围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当他们在一起合作学习时,潜意识里会不停地暗示自己要积极努力,表现自己的才华。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新课标的精神和英语教学的新的理念,要勇于实施“开放探究式”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汪程俊.高中英语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2007.

8.问题点燃思维想象插上翅膀 篇八

一、基础概念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的认知、兴趣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对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化学基础概念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的建立可以引导学生集体对概念进行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个概念进行发散,从基础知识进行衍生,让不同的学生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不断地扩充学生的理解,以巩固双基,求同存异。

比如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十几个字的概念叙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隐含的深义,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对概念全面细致的认识。

问题引导: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哪些?气体摩尔体积的运用范围?

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将自己的理解进行拼凑,从不同的方向与角度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同知识的汇总中,学生从物质的固态、液态与气态三方面进行讨论,通过物质分子的大小、个数和分子之间的距离来进行分析。在相关观点的碰撞中,不断地提升对概念的理解,理解了影响固体与液体体积的主要因素为分子的大小与个数,而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为分子间的距离与个数,进而推导出结论:一定温度、压强下的气体,分子数目相同时体积大致相同。通过这样的不断深入、逐层讨论,学生由一个问题发散开来,去糙存精,去伪存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微观物质中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

1.物质结构的想象力,探索反应奥秘

想象是学生通过对表象进行加工,在大脑中构思出化学物质本质的全新形象,需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融入。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结合化学图片、视频和立体模型,对化学中的分子、原子、中子、质子、原子核等微观粒子进行想象,可以有效地掌握物质的性质与规律。

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实验使学生对钠的性质有了一些了解,然而有的学生还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钠能够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如果单纯的告诉学生这是物质性质决定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心中的问号,教师就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

问题引导:让我们一起看看钠原子与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当两者相遇的时候,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呢?

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微观世界,从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上,学生知道了最外层有一个电子;从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上,学生知道了最外层有七个电子。想到这里学生恍然大悟,钠原子将电子给氯原子一个就可以都达到稳定结构了。如此,学生深刻理解了物质之间的反应,加深了对“结构决定性质”这句话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方程式的记忆。想象力使得学生将微观的结构与宏观的性质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透过化学的反应表象深入物质的内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物质空间的想象力,再现科学构架

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有所欠缺,不能准确地想象物质的空间结构。然而在高中化学物质的学习中,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直观生动的空间构型图,需要在心中产生物质的结构模型,学会利用三维想象能力来刻画分子中原子与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原子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比如在学习“苯的空间结构”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苯的分子式C6H6”为题展开讨论苯分子的结构,在各式各样的讨论中,学生进行自我否定。在学生苦于不能正确表示苯的结构式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入凯库勒那个神奇的梦,梦到一条蛇头咬蛇尾的蛇,通过问题的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

问题引导:从凯库勒梦中的那条蛇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促使学生将思维集中到那条蛇上,从而将六个碳原子形成一个环,再利用碳碳双键减少氢原子的个数,从而得到了单双键相间的苯环结构。学生感觉非常地兴奋,积极地通过苯的一些性质对结构进行修复,最终得到并理解了苯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双键与单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键。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猜想,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这种猜想找到了分子结构科学合理的依据,分子结构犹如照片一样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烙在学生的心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实验探究中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猜想思维

化学实验的建立有效开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不自觉地利用自己的认知来解释其中的现象。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不同的学生对实验现象原因的猜想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及时的整合学生的猜想,在小组讨论中设置更为科学、严密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学习“氯水的性质”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可以清晰地看到氯水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这是因为氯水具有酸性与漂白性,然而在对漂白性的讨论上,却出现了不同的猜想,有的学生认为氯气具有漂白性使石蕊溶液褪色,有的学生认为是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石蕊溶液褪色。面对这样的争论,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将学生引导到实验验证上来。

问题引导:既然大家有了意见上的不同,想一想利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观点。

问题将学生集中到了对实验的创建上,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选择对比法进行验证,先让干燥的氯气通入盛有干燥的有色布条集气瓶中,然后再通入盛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集气瓶中。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一目了然,非常轻松地认识了氯水的性质。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想,将学生推到了更深层的实验探究之中,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动用大脑,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实验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思想自由地畅游在实验的瓶瓶罐罐之中,体会到了化学探索中实事求是的精神所在。

四、课外实验中延伸问题,升华学生的综合思维

课外化学实验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创新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在不断地修复纠正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并不是“放养式”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所学的内容,建立一些主题,让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探索,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用于课堂之外,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学生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了清晰认识后,纷纷地感叹化学反应的神奇,竟然能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课外小实验。

问题引导:大家知道了建立原电池所具备的条件,就可以自己组装原电池,大家不妨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做一个原电池。听到这个建议,学生非常地兴奋,主动寻找生活中可以使用的材料,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寻找实验器材。有的学生将自己的废旧电池拆开,得到了实验所需的碳棒和锌皮;有的学生从搜集的材料中得到灵感,将自己收到的音乐贺卡拆除,提供了实验所需的二极管,一个带音乐的原电池诞生了。在创造中,学生运用了新知、获取了幸福、提升了能力。

总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利用发散、想象和猜想的思维深化了问题、延伸了知识,准确灵活地获取了新知,实现了创新。然而化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需要广大教育者积极的探索,以便提出更适合、更优秀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5-01-11)

9.优化互动生成:点燃教学的智慧 篇九

一、构建互动生成的情境, 培养活泼开放的思维

从课堂教学的开放生成性看, 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情境中才能碰到思维的困惑, 体验学习的内在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不应只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而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内容要从既成走向生成, 教学方法要从注入走向创生, 在交互生成的情境构建中, 在开放、灵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中实施科学素养教育。

从问题情境设置的角度分析, 可以说是层层深入, 目标清晰。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顺序不与我设计的问题一致, 没有按照我的思路回答。我干脆打断学生发言, 还是变成我“一言堂”, “顺利”结束了这一部分教学。这种貌似“层层递进、严谨规范、效果良好”的课堂, 实际是封闭的、僵化的, 学生将会逐渐失去对新知识探索的耐心, 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会下降, 更谈不上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给予互动生成的时空, 培养合作探究的习惯

叶澜教授在她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中讲: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内容, 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 产生交互影响,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主探究物理问题, 培养“自主探究, 合作创新”的良好习惯, 是物理学科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经。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问题讨论法”。以典型问题引入, 再通过光滑斜面和光滑曲面两种模型, 研究动能与势能转化的一般规律, 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这种方案老师讲的多,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少;采用“实验探究法”, 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通过纸带和打点计时器合作探究规律, 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很有裨益。合作探究过程如下:

演示“小球碰鼻”实验, 思考:小球在摆动的过程中, 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如何转化?

演示纸片下落实验, 思考:纸片和纸团下落时, 重力势能的减小量与动能的增加量有何异同?

讨论、猜想:在阻力可以忽略的情况下, 动能增加量和重力势能减少量会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用重锤、纸带、打点计时器进行实验, 对重锤、纸带穿过限位孔方式有何要求?第1、2两打点间距离接近多少的纸带才能保证第1点速度为零?挑选不到这种纸带怎么办 (A、B两种计划) ?如何测定某点的瞬时速度?

学生分别选取两种计划进行数据处理, 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在选择时又形成两种思路的交流碰撞。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增强判断力, 加深对A计划必须满足初始两点之间距离接近2mm这一条件的理解。

三、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培养互动生成的智慧

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回溯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 又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 又怎么会有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科学素养最本质的体现。

为此, 要重建我们的课堂, 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参与课堂活动的各个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互动生成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增强了质疑批判的勇气。

对于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 不同小组之间必然会有不同的发现, 对于一些不会解释的现象自然会生成许多的疑问。教师不是把其中的一些问题直接展示出来, 而是让学生们主动提出, 目的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10.以智慧之火点燃生本课堂 篇十

一、用灵动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生本课堂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 而是一个积极参与的再生成的过程。如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来进行教学, 将真正打动学生的心。学生有着独特的感悟能力, 无论多么陌生的文本, 学生与之接触的过程中, 总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去接受, 尽管这些领悟可能不够准确、不够到位, 但让学生自己和文本对话, 体会遣词用语的特点, 永远都比教师直接教给他更富于意义。

为使生本课堂产生魅力, 趣味性也必不可少。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食欲, 不妨运用清新活泼的口语, 采用新颖有趣的比喻, 把话说得新鲜灵活。经典名言和诗句感染力强, 恰当运用能使语言顿生光彩。课堂行进过程中, 学生情绪是有起落的, 尤其是在等待第一只勇敢举起的手臂时, 课堂极易陷入沉默, 这时教师最忌急躁, 要以高涨的热情随机应变, 适时激起学生热情。比如学生在交流探究结果时, 都不肯先举手, 我灵机一动, 故意激他们: “别人说沉默是金, 但我今天不是来找金子的, 而是来挖钻石的, 看看今天第一颗钻石在哪里呢?”然后故作搜寻之态, 终于第一只手举了起来, 我便欣喜地说: “第一颗钻石终于发光了! ”既打破了沉闷, 又鼓励了学生, 从而化解尴尬, 创造美好。“精诚所致, 金石为开”啊! 在这种激情的感染下, 一颗颗钻石发出耀眼的光芒。其实问题并不难, 他们早已成竹在胸, 在下面悄悄说, 就是谁也不肯当出头鸟。我索性让大家一齐回答, 结果答得很好, 我便说: “看来大家很有团队精神, 好事不愿独自享用, 要留着大家一起分享啊。”就这样, 教师根据课堂生成情况不停地调整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化腐朽为神奇, 不断让生本课堂升温。

我们提倡生本课堂的真实性,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兴趣和灵感融入课堂活动, 生本课堂将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 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 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情况、新思维和新方法, 这都需要教师走出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 重视学生的反应, 感受学生的表现, 提高自身的敏感性。教师在生本课堂中的角色, 不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业的评价者, 更应是生本课堂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只有教师走下来, 蹲下去, 与学生保持一种真正的亲密而平等的个人关系, 才有可能敏感地发现和感受学生。

二、用生成的智慧创造性地变换教学

教学智慧要以丰富的学识做后盾, 作为一名教师, 平时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拓宽知识面,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知识, 还要不断追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境界, 尤其是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师务必涉猎的领域, 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 还要虚心学习他人的教育方法与经验。教师要学会倾听, 不仅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并寻找点拨的最佳契机, 追求课堂的生成。语文生本课堂要引领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深层”, 从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深层文化, 触摸文本的灵魂, 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 让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层体验的同时得到精神的享受。

学生的思维能否开拓,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 决定着生本课堂的状态, 要避免文本解读表面化, 深挖内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 生本课堂才会灵感丛生, 智如泉涌。一次教研活动听《关雎》一课, 当学生诵读完之后, 教师问: “诗歌中的君子对女子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喜爱”或“渴望”。教师再问“这种情感表现在哪里?”学生答:“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教师接着说: “可见, 这渴望之情、思慕之意是多么浓厚啊! 君子为何有强烈的‘爱慕’和‘思慕’之情呢?”学生齐答: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于是, 教师小结:“哦, 原来是一位‘窈窕淑女’啊! ”课后, 大家在讨论时提出: “君子喜爱的, 仅仅是‘窈窕’吗?”《毛诗序》说: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行为是性情的表征, 仔细品读“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的淑女采摘荇菜的动作, 我们感受到君子喜爱的是“窈窕淑女”的品性, 那一位“文静美好、善良勤劳”的女子, 使人产生一种“思无邪”的审美愉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 化解矛盾, 沟通思想, 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满怀热情地预期、想象学生各种可能的体验和反应, 并能娴熟于心, 这样在生本课堂中就会产生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思路。

三、用多元的解读尊重独特文本体悟

生本课堂的教学智慧还体现在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文本的重点解读,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关于作品的主题, 除了作者本身的立意之外, 还有读者赋予的, 我们必须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 不然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当然, 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不可为标新立异而牵强附会。教师在平时要注重积累经验, 教学反思也是养成教学智慧最好的准备。教学反思是教师以生本课堂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也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生本课堂教学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 文本解读的能力自然会提升, 也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杨修之死》这篇小说中的杨修, 为人恃才放旷, 显然与推崇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哲学是格格不入的。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眼光来审视杨修, 那么他的举止无疑自取灭亡。然而, 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和多元化, 我们要传达给学生的更多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对杨修之死的原因探讨中, 学生陷入困惑: 一种观点是“小聪明”说, 他们认为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 另一种观点认为杨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到底孰对孰错, 什么才是“正解”呢? 以上解读肯定有它的合理性, 但若是止于此, 确是一种遗憾。教学这篇小说时, 我首先表示理解这一困惑, 尊重学生的解读, 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反思这种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 最后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 帮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 却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真正有价值的生本课堂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回答。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 “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归纳起来, 其实就是一句话, 我们的学生知道了什么。”因此, 我们一定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 以生为本, 考虑自己应该教什么。该教的肯定是学生未知的, 是学生很想知道的。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如果学生没有参与意识, 没有积极思考, 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 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在生本课堂背景下,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 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自主, 为教学机智的激发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相信充满机智的生本课堂, 定会焕发教师和学生智慧的灵性。

参考文献

[1] .黄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 开明出版社。

上一篇:这就是幸福600字初中叙事作文素材下一篇:校园安全培训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