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会议记录(精选8篇)
1.学术沙龙会议记录 篇一
学术沙龙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第五期学术沙龙之“相约在科研”
二、活动目的:
新生初入大学,对学生科研这块其实很模糊。通过在校学长丰富的实战经验与务实的案例简析来指点新生,科研之路看似艰涩深奥,只要掌握各种技巧秘诀,科研这点小事,自信在握,必然成功。
三、活动地点:博达楼20810.31(周一)18:30开始
四、宣传工作:
联系政宣部协同负责宣传海报的制作,并将海报置于指定的显眼的位置。
联系办公室,编辑短信通知团委有空的干事及部长前来观看活动,本部门成员负责通知各班级负责人,并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
五、准备工作:
1、邀请演讲者,并要求其事先准备好演讲内容、讲解的PPT和需要展示的比赛成果。
2、邀请主持人,做好主持人演讲稿,预先与其进行沟通串词等准备。
3、签到表的制作
4、各人员工作安排到位
六、活动形式:
访谈、PPT讲解、自由提问
七、活动流程:
1、现场安排:
邀请嘉宾、水、笔、包括桌子、凳子、背景音乐、背景PPT,以及话筒等多媒体检查和添置。
活动前一小时布置场地、三十分钟前设置签到点供签到。 安排好主持人人选,并演习几遍以适应。
嘉宾提前半小时(即18:00)到场,检查PPT和排练。 联系好新闻中心、记者团作好记录。
需提前确认好邀请的相关嘉宾、联系新闻中心、主持人。
2、主要流程:
第一阶段:
主持人宣讲开场白、介绍活动主题及现场嘉宾
请两位学长上台就座,进行访谈:
谈谈他们对比赛的认识、是什么使他们去参加比赛并坚持到底的、在比赛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在比赛过程中如何分工,如何赢得评委的好感,以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主持人可现场发挥。
第二阶段:
两位学长各自展示下演讲PPT,分享下赛事经验 对有兴趣或已经步入科研之路的学弟学妹有何提议
第三阶段:
自由提问环节
第四阶段:
活动结束,主持人总结。
安排观众有秩序地离开会场。
整理会场、后续总结。
2.学术沙龙会议记录 篇二
一、学术沙龙与研究生教学实践
沙龙初为国外的一种社交形式,后被科学家用于学术研讨平台,此为学术沙龙。学术沙龙具有互动性、平等性、创新性、开放性、多元性、经济性、科学性等特性,它便于小群体交流,有利于学科、学派的孕育,推进科学的发展,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术沙龙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组织有相关知识背景且有一定学缘关系的师生、学者,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平等交流,从而创生新思想、新方法,构建学术能力的教学互动活动。学术沙龙丰富多样,可为学术论坛、学术读书会、学术茶话会等多种形式。沙龙活动组织简单易行,活动时间可根据参与者灵活安排,课余、晚上、周末均可考虑,活动场所也要求不高,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普通会议室、多媒体会议室皆可,室外广场、公园空地也可进行。学术沙龙可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长效机制。
国内研究生教学实践中不乏学术沙龙式的优秀范例,首当其冲应属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的周六家庭学术沙龙[2],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拔尖学者,沙龙活动让他们终身受益。在潘先生的引领下,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邬大光教授、谢作栩教授等纷纷开起了自己的周末学术沙龙,且各具特色,成为厦门大学高教所一种宝贵的学术传统。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科技编辑方向的研究生教学中采用学术沙龙这种教学形式,达到了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目标,且学术成果颇丰,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好形式[3]。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历史系的汤开建、马明达和王颧三位教授创办的“史学沙龙”、中南财政政法大学的“晓南纵横”学术沙龙也是沙龙教学的良好例证。此外,黑龙江大学黄忠廉教授创办的翻译沙龙也是学术沙龙教学的成功范例, 2009年创办至今已开办了34期,为研究生学术能力构建提供了平台,培养了8名博士研究生和30多名硕士研究生,多名学生申得国家级、省级及其他课题,几乎每名学生都有论文发表,其中多篇为核心、重要期刊。上述多种形式、风格各异的沙龙活动不仅限于研究生范围, 下涉本科,上及青年教师、研究人员,甚至中老年教师和学者。可见,学术沙龙是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方式。
二、学术沙龙的研究生教育功能
学术沙龙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锤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术沙龙具有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功能,是达到研究生教育智能目标———创造性能力的有效平台。
(一)开辟学术交流平台
研究生自学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知识的输入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观点与思想的交换和输出逐渐成为他们的主要需求。学术沙龙正可满足他们的交流欲望,从而升华他们现有的知识。学术沙龙是导师与学生面授的重要平台, 这里学生可直接得到导师对自己的教诲,同时也可借鉴导师对其他学生的指点,这种集体培养方式效率极高。 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样可形成知识互补,促进新观点的产生。学生之间会逐渐形成竞争意识,相互带动,努力向前。
(二)提升综合学术素养
学术沙龙可全方位构建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敏锐的现象观察能力,逻辑的问题分析能力,科学的难题解决能力,全面的成果呈现能力。沙龙前、沙龙进行时、沙龙后,学生都要保持敏锐的现象观察心理,从材料中、他人演讲中、与他人交流中发现问题,时刻为新的交流作准备。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借助沙龙活动逐渐形成和提升,可比较师友分析问题的思路,为我所用。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环节,沙龙中师友解决问题的思路,探讨中的不同见解,都为研究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借鉴。沙龙对研究生成果呈现能力的培养功能尤为突出。为准备沙龙,学生要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形成大纲或文章,这是思想的书面呈现;为沙龙演讲,学生需将上述思想用现代设备呈现,同时练习口头表达和辩论; 为沙龙总结,学生又需海纳百川,在汇入他人建议的基础上升华自己的观点,并与师友共享。
(三)营造良好学风
学术沙龙是导师为首的小群体活动,师生之间存在一种交流、互学、互补、互助、渗透的关系,因有导师、学长的言传身教和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师生团队中可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
三、学术沙龙的教学实践策略
教学实践中,学术沙龙活动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做好组织工作,调动主持人、发言人、点评人及听众的积极性,保证活动前的精心准备, 活动中的科学操控,活动后的全面总结。
(一)学术沙龙的精心准备
参与者的精心准备是学术沙龙成果的前提。1.主持人的准备。主持人是沙龙的舵手,沙龙前两周主持人就应在沙龙负责人(一般为导师)的协助下开始精心筹划, 使沙龙运行具有计划性和组织性。主持人可以是导师自己,也可以是其他教师或学生。当然,为全方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沙龙主持人最好由学生来担任,而且是轮流制。主持人的准备工作涉及时间、地点、人员等多方面。沙龙时间应根据参加者的时间灵活安排,但最好在学期初经大家商议初定一个时间,如每月月初的第一个星期五晚六点,这样参加者会有个心理预期。主持人在征求师友意见后将确定的沙龙时间提前一周通过短信、 电子邮件、海报和校园网通知给有意参会者。学术沙龙场地依主题而定,最好采用圆桌会议室,并设置多媒体设备,便于参与者选择多样的表达形式,使沙龙的内容更丰富。主持人还应提前踩点,安排桌椅,调试设备,保证沙龙顺利进行。沙龙前主持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招募发言人,筛选主题发言内容,与沙龙负责人商议确定后同时间、地点一起通知大家。主持人本人还应准备开场发言、中间串词、互动发言等内容,使沙龙运行流畅,气氛轻松,主题鲜明。
2.发言人的准备。发言人是沙龙的灵魂。发言人应针对某问题有独特的观点和清晰的思路,最好将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或提纲,并制作可观性强的PPT,以便于沙龙运行时与师友交流。发言人可以向师友提出求助的问题,也要作好回答师友疑问的准备。沙龙一般设2—3个主题发言人,每人30分钟,包括与师友交流时间。发言人应精心准备沙龙发言,注意活动前自己演练,以便在规定时间内精彩展示全部内容。
3.点评人的准备。点评人大多为沙龙参与者中有观点的师生。主持人提前将主题发言题目通知大家的目的就是为沙龙点评提供条件,使听者有问可提,使参加者能真正讨论问题,撞击出火花。当然,为提高沙龙的学术水平,也可邀请某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硕博研究生。 他们自然会根据主题有些许准备,但沙龙参加者也期待他们的即兴点评,给大家的研究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二)学术沙龙的科学操控
参与者的科学操控是学术沙龙有序运行的关键。
1.主持人的操控。主持人操控沙龙的运行。主持人开场发言后要介绍嘉宾和参与者,告知发言人的发言顺序,以便参加者重点关注感兴趣的内容。发言人发言时主持人严格控制时间,避免发言超时影响下一位发言。 发言人与师生互动时,主持人还要把握讨论主题宽窄适度。主持人应有意识地调控沙龙气氛,使大家轻松愉快地讨论。串词是主持人水平的体现,主持人承上启下的串词会使沙龙运行流畅。
2.发言人的操控。发言人经过沙龙前的精心准备, 现场发言会做到张弛有度。发言人应提前到会场,将PPT拷入电脑中,并试运行无异常。发言时重点突出,多媒体使用熟练,语速适中,表情自然,为与师生互动预留合理的时间。互动时面对他人的质疑态度端正,认真回应,记录师友的意见和建议。
3.点评人的操控。点评人认真聆听发言人的演讲, 并针对发言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应畅所欲言, 但不能偏离主题,也不能人身攻击。点评人发言要适时、 适度,避免重复,不能抢话。点评人还应做好笔记,记录他人的好观点和自己受到的启发。
(三)学术沙龙的全面总结
总结是沙龙成果的初步体现。主持人总结整个沙龙的情况,发言人提升发言稿,点评人记录心得。1.主持人的总结。主持人一方面要总结沙龙组织工作的成败,为自己以后相关工作积累经验,也为其他师友留下可借鉴之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主持人要总结出沙龙纪要,把发言人和互动者的主要观点加以提炼,形成文字,通过电子邮箱发给与会者,并发布在校园网上。
2.发言人的总结。发言人一定从形式到内容认真总结自己的发言。从节奏把握到演讲效果都应深刻总结, 为日后参加更大的学术活动总结经验。深刻的内容总结是发言人思想升华的重要环节。发言人通过与大家的互动一定会修正之前的一些观点,而且会产生新的思路, 之前的演讲提纲会变成一篇文章,以前的文章会更进一步充实。
3.点评人的总结。点评人,特别是学生,不只是听众或观众,看看热闹,沙龙结束,一切过去。点评人在沙龙后应整理笔记,深入思考沙龙上的亮点,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受启发之处。
综上,在研究生培养“大班化”的环境下,学术沙龙是一种良好的研究生教学方式,可为优秀研究生培养创建平台。国内不同形式的学术沙龙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应针对本校、本院系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学术沙龙活动,主持人、 发言人和点评人都积极参与,沙龙前准备充分、沙龙中讨论充分、沙龙后总结充分。运行效率高的沙龙能够明显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摘要:面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种种难题,学术沙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已有大量的成功范例。学术沙龙具有开辟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综合学术素养、营造良好学风等教育功能。为使学术沙龙活动高效进行,应保证活动前的精心准备,活动中的科学操控,活动后的全面总结。
3.学术图书沙龙成功举办的三要素 篇三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存在两大困境:一是在于专业学术图书即使举办沙龙活动,也很难实现类似于大众类图书讲座或沙龙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二是对专业学术图书感兴趣的读者数量少,而且很难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积聚。
而如何在认识和行动上突破这两大困境,抓住学术图书沙龙成功举办的核心要素,自然成为专业学术类图书出版者所关注的议题。
鉴于此,笔者尝试从业内学术图书讲座或沙龙的举办的经验入手,分析学术沙龙成功举办的要素。
要素一:时间
我们知道,学术图书沙龙的举办是在特定的时间下积聚特定的人群。而何为特定的时间呢?从一般的讲座举办的情况来看,都是选择在周六或周日,抑或是周五的晚上。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时间内,大部分人都是“闲”着的,只有“闲”着的人才有可能去参加活动。而如果我们把时间的选择放在一年的角度来考虑,则又会有不同月份的选择。比如,如果我们设定大学生群体作为我们学术沙龙的主要听众,我们就必须对活动开展的月份有所选择。因为在他们放假或者考试的时候开办沙龙,自然无法获取大学生群体的“拥护”。
另外,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我们还需要注意与时间相关的天气的维度。为什么呢?因为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大家都想在这个时间呆在特定的角落,而不会选择出行。
当然,时间的选择还不止于此。特定时间段下的舆论趋势与焦点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比如,最近大家都比较关注南海局势或者钓鱼岛争端。而恰在这个时候,能够举办一场与之相关的学术图书沙龙,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要素二:地点/空间
学术图书沙龙的举办是在特定的地点内积聚特定的人群。而何为特定的地点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自己要举办的沙龙的听众一般会选择去什么样的场合听讲座或者参加沙龙。如果您选择开办沙龙的地点是在一个大家从未听过或者说很陌生的地方,除非这个地方的名字特别令人着迷,一般不会有人愿意参加的。其次,我们经常看到各类大型书展的现场有类型不同的活动,但是大型书展现场的听众是鱼龙混杂的。在这类现场,名人的讲座,与大众相关的话题,比如养生保健、子女教育等是最火暴的。而专业学术类图书的讲座如果在这类场地举办,其效果可想而知,试想,路过的人群有多少人对这些专业的问题感兴趣呢?第三,有时候我们过多地关注物理空间,而很少关注网络虚拟空间。其实,如果能有效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聚集效应,是可以把网络上聚集的专业人气“移植”到物理空间上来的。比如,豆瓣网有很多不同的兴趣小组或者小站,其中的成员对于某一话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我们开办的沙龙正好与小组或小站关注的主题一致,就可以选择很好地利用它的号召力,引导读者参与到沙龙的活动中来。
要素三:人物
任何一场沙龙的举办都离不开人。而一场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又与以下几类人相关:主讲人和评论人、媒体记者、听众,当然还有合作方(这里一般指提供活动场地的一方)。首先来看主讲人和评论人,一般情况下,我们要选择在学术圈内比较知名的学者作为主讲人。如果主讲人不是很出名,可以考虑多邀请两到三位有名的评论人,来提升活动对于听众的吸引力。换句话说,好的评论人可以补充主讲人的不足,使整个活动增色。其次,媒体记者,特别是对沙龙议题非常感兴趣的媒体记者,一般是非常好的听众,同时他们也是最好的提问者,是能够与专家形成良好互动的重要听众。当然,如果能够多邀请媒体记者,他们还可以对这项活动本身进行报道,做二次传播,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活动、主讲人以及图书的社会影响力。第三,听众。拥有高质量的听众是提升主讲人兴趣的有力武器。因此,如果经常举办沙龙的话,就需要培养活动的长期听众。而如果一个设计或者实施沙龙的团队拥有很忠诚而且高质量的粉丝——他们能够与各类学术专家产生良好的互动,那么主讲人就会认为他们找到了“学术阅听人”!第四,合作方。一个好的合作方不仅仅在于提供场地。一个聪明的合作方也不会仅仅把自己的工作限于提供场地。原因在于,一场活动的成功举办会给一个场地带来更多的人气。因此,好的合作方一般首先会对沙龙的主题进行筛选,认为不合适自己的,就不会做。其次,好的合作方对于认为合适的沙龙选题会进行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等等。比如,如果一家合作方有很好的微博信息发布平台,它利用这一平台对沙龙的信息进行发布,必然会提升沙龙的人气和知名度,而与此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新的关注者。
总之,学术图书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需要靠大家不断地去实践、体会。
(作者单位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学术沙龙策划书 篇四
2011年4月15日第四期
一、活动主题:
“在途中”主题沙龙
二、活动背景:
主题沙龙旨在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交换思想的平台,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锻炼同学的思维、逻辑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学术习惯,而且使同学学会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并通过这种轻松有意义的活动而尽可能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活跃人文的学术气氛。同时提供与老师交流的平台,在与老师的对话中,解决自己的疑问,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活动意义: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在途中”主题沙龙,是我校唯一的学生自主辩论、学术探讨的研究生精品活动,秉承着“创新、争鸣、共进”的自由思想,是人文学院研究生最重要活动之一,在此之前总共举办过三期,其主题鲜明,标新立异,能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最新动态,用独特的人文视角阐释问题与当今社会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我院优良的人文精神,加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受到了贵州省内其他高校及院系的赞誉,在很多学生中间
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因此,继续传承“在途中”学术的沙龙文化,继续开展“在途中”学术沙龙活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更是广大同学的迫切要求。
四、活动宗旨
更自由,更开放,更大胆,更深度
五、活动主题
话题一: 校园里的失业与失恋在于自己还是在于社会话题二: 房价限购与限售——对比分析
话题三: 以房养老——利弊分析
话题四: 山寨文化来袭——利弊分析
话题五: 网购与实购——对比分析
六、活动时间
2011年4月15日
七、活动地点
人文学院三楼学术沙龙中心
八、主办单位
人文学院研究生会
九、参加人员
人文学院全体学生,以及热爱生活的朋友们
十、活动前期安排活动
1、学术部商讨沙龙活动主题、主讲人和主持人
2、确定活动开展具体地点,由综合部申请教室和调试多媒体设备
3、确定参加此次活动的主要人员并告之主题(海报宣传、网络通知等)
4、由研究生会主席邀请嘉宾并告之主题
5、宣传部负责海报制作,张贴海报,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
6、邀请记者团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报道
7、由学术部制订主题沙龙QQ高级群、飞信,制成纪念卡片送给到场人员
8、外联部做好引导嘉宾、学生入场就坐工作
十一、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向大家介绍人文学院沙龙活动,介绍到场嘉宾、以及活动规则(不同话题的选位、换位)
2、主持人引出活动主题
3、主持人利用PPT对主题背景进行讲解(不超过20分钟)
4、主持人总结,由嘉宾对主题进行分析和点评,扩展思路
5、主讲人在对弈的阵营发表观点,引发争议于讨论
6、同学们自由博弈,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自由讨论,嘉宾也一同参与
7、每1小时博弈,主持人提示话题双方有无换位举动
8、主持人总结此次活动
十二、注意事项
1、事先向主要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提供与主题相应的材料(QQ群)
2、材料不应当仅仅参考中国学者的态度,应当广而深,可参考实际案例,或类似案例,以事实说话
3、大家讨论偏离主题时,主讲人应当适当调整
4、同学们发言应当有序
5、主讲人之间,主讲人与主持人之间应当事先沟通
6、活动开始前40分钟全体研会成员必须到场,布置场地
7、主持人职能:
① 把确定的活动主题通知大家
② 活动开场白,引题,承上启下
③ 介绍嘉宾、主要参加者
④ 维护交流现场秩序
⑤ 总结活动
8、主讲人职能
① 对活动主题进行介绍和剖析
② 总结每个阶段同学们的发言,并且不断深化主题
③ 引出问题进行讨论
十三、经费预算
5.学术沙龙主持词篇 篇五
今天是10月15日,学校新学期的第一次教师学术沙龙开始,出席沙龙的主要是我们邀请的各学科教师,我担任今天的主持人,记录人是刘江艳,此外,今天还有几位常州市教育督导团的几位领导对我们沙龙进行观摩,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欢迎!
今天我们沙龙讨论的主题是“学生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分成两个思路,一是研究的思路,另一个是实践的思路,所谓实践的思路,就是我平时是怎么布置作业的,我对作业布置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应该怎么办才能体现出有效性来,我们先请两位教师先带谈谈他自己的看法,每人发言不超过三分钟。
看来我们每位同志都对作业布置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有实际中也有自己独到的做法,然而,我们的讨论不能仅仅这样个人说自己的故事,为了能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个话题形成一些思考的维度,这自己分了这三个维度,每个方面又细分了一些小的角度,下面大家在发言的时候,可以其中的某一方面或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当然,如何有些角度图中没有考虑到,也可以再增加,如果你觉得这个维度不符合你的观点或认识,也可以提出来。当然,听的同志也不能闲着,可以在手头的这张图记录一起你自己思考的内容。谢谢。
今天的讨论内容十分激烈,从这些非常细小的地方,我们能一窥教育教育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下面让我来慢慢收起这个话题,回到主题本身,大家会发现,我们今天的许多讨论也赋予这个主题以意义,让我们在这种命题的解构过程中获得了意义的建构,沙龙有没有结论本身并没有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更多触摸到别人的看法与观点,在多元的视域变化与交融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这个命题的独特意义,这种发现其实也是人自身价值的一种发现。最后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宽宏的视野,去投入到更加精细的、更加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最后感谢教育督导团领导的仔细聆听。
2.
关于戒毒制度的改革和成瘾者权利保障,大家可以就我提供的两篇文章当中的问题谈,也可以谈自己工作当中接触到戒毒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
首先请市中心精神卫生的主任医师贾伟介绍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情况,他们做美沙酮治疗是全省最早的,请他谈一下经验和体会。
褚宸舸(主持人):
贾主任说的非常好,虽然超时了,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他谈到的回归社会、心理矫正、禁毒社工等问题,其实是拿捏住了我们社区戒毒的要害。下面有请市禁毒办副主任,缉毒支队田副支队长介绍一下全市禁毒的情况。
褚宸舸(主持人):
田队长说的内容很重要。《禁毒法》最大的改变就是把社区戒毒、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都引进来了。这相当于给以前的禁毒工作做了一个大手术,《禁毒法》把社区戒毒、维持治疗作为重心。而过去主要是以强戒为主,我们国家在强戒方面其实也有很多经验,公安部门和司法劳教部门都在做。现在,法律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也要求我们的工作重心随之发生变化。下面有请我们学校的女法医冯雪教授,她硕士读的心理学、博士读的是医学,相信她有很多心得和大家分享。
褚宸舸(主持人):
6.天和智库学术沙龙剖析 篇六
编者注:本文为周天勇在天和智库学术沙龙上的发言稿。
导读:周天勇表示,我们江浙这一带的私营企业家70%多都移民了,自己移民,产业移出,资金转走。很多是在国外投资超市,加油站,餐馆,中国的钱出去投资这些和中国产业经济一点关联没有,对中国增长一点作用没有。
周天勇:今天很高兴参受邀参加天和智库学术沙龙,我想谈一谈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的看法,从2012年开始我们经济下行,从2014年8月,9月的数据来看,还不是太理想。那么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经济下行是会持续多久?这是第一,下行的幅度有多大?下行是短期的?还是中期的?还是长期的?我们学术有两派,一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先生,他前几年就提出,最近特别强调,中国按照国际购买力评价是11000美元,这个发展阶段比如中国台湾,韩国,德国都开始下降,就从结束高速增长期,进入中低速的增长期,当然理由是劳动成本提高,还有环境,土地这些成本也提高的约束。再就是林毅夫先生为主的一派,就是中国现在城市化还很低,随着中国城市化推进经济还会高速增长,他说可能以8%的速度再增长15到20年,我以前也赞同林毅夫这个观点,因为从城市化水平看,我们还没有到低增长的阶段。我的看法是,推进改革,特别是减税,调动民间积极性,包括创新战略实施,对于推高经济增长速度,我们还是有希望的。但是最近我花了非常长的时间,我说中国的经济形势,经济增长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今天我想借助天和智库学术沙龙以及“天和全媒体”平台向大家展示一些数据。你看韩国、中国台湾在高经济增长结束时,城市化水平均为80%。韩国是从1961年开始到2002年结束,它8%以上的高速增长了42年。中国台湾是1951年开始,到1997年,它进入中低速度的曲线,它是1997年,高增长了47年,中国大陆1979年开始算高增长,到了2011年也就是33年,比中国台湾要短14年。大陆高增长结束,如果说8%以下的速度算是结束,我们2012年就结束了。去年才7.4%,前年7.8%,比韩国短了10年。韩国、中国台湾在结束他们80%城市化率的时候,在城市里80%的人有自己的房子,这和中国不一样的。中国台湾在1980年时,它的城市化水平是65%,但是它的城里人,所有的人,就是进来的人,住的人,80%有自己的房子。大陆目前有就业,有房子,有公共教育,有社保城市化可能35%都达不到。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起韩国和台湾,还有那么多人要进来,还要住房,要修工厂,要修学校,怎么就结束了呢?需要很多钢材,很多水泥,很多板材,很多砖,很多铝材,还需要很多家俱和电器等。按理说不应当结束,按照中国台湾和韩国城市化阶段的时候,还没有到高增长结束的时候。关键是城市化没有达到80%,高增长速度韩国42年,中国台湾47年,中国大陆到2012年也就33年,少19年到14年。中国的高增长阶段是短的,按照增长的年限和城市化水平来看,中国还不到跌入8%以下,到6%,甚至6%以下这个速度区间。林毅夫先生的国际比较是有理由的,而刘世锦先生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经济增长确实在下行,而且似乎还不见底。迟福林先生在出口增长下行的情况下,以国内消费为主拉动增长的转型。城市化确实能带来消费的高速增长。但是,这几年的消费增长也不如人意。那么,这样的转型为什么会失败了,我觉得这个得详细分析。可以看这个表:
生育率,韩国从1961年到2002年,中国台湾从1950到1997年,中国大陆从1978年到2013年的数据统计,韩国生育率组合降到了1.17%;中国台湾是降到了1.7%;中国大陆1.4%左右,人口增长率韩国从2.9%降到了0.35%,中国台湾从3.5%降到了0.95%。中国大陆实际1978年人口增长已经下降到1.2%了,但是我们现在降到了0.49%,中国台湾是0.95%,韩国0.35%。我们综合生育率,实际1978年已经降到了2.75%,已经接近替代生育率了。人口中位数方面,韩国增长初期是19岁,结束是36岁;中国台湾的数据我没有找着,高增长结束的1997年是35岁。中国现在变成了47岁。老龄化高增长结束的时候65岁以上人口,韩国是7%,中国台湾是8%,而中国大陆是9.7%。这个数字,我们为什么要比较这些呢?我画了一个草图,应当是曲线,但是我用直线表达。中国台湾高增长的速度是8%,它是发展到47年还在以8%的速度增长。另外我们看人口增长率,中国台湾从开始的可能3.5%降到现在的0.95%,现在人口增长率是这么一条线。大陆的人口增长率是1.2%降到了0.49%。那么再增长下去,我估计人口增率肯定是一个曲线,高的这一点也肯定不会让人口总数超过14亿了,中国大陆的人口更大的差别是什么呢?中国台湾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时候,大概城市化水平是20%多一点,它到高增长结束的时候是80%,大陆在1978年是20%,现在真实城市化率可能只有35%,常住人口加起来也就是53%。那么发生了什么事?我觉得人口增长和流动,它有一个增长自然变动和城乡自然流动的规律:人口的生育率在工业化社会以前是高生育,高死亡,低增长,它是几千年这样过来的。但是工业化初期,医疗条件一改善,人们生育习惯没有改变就会人口爆炸。爆炸性增长以后又是自动就降下来,因为生活成本,职业竞争,孩子的抚养,教育成本、工业污染等等,加上节育技术的发展,最后就人口增长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因为从国际上来看,绝大多数国家没有什么政府强制性的措施,但是人口增长还是降低下来了,相当多的还是负增长,现在很多国家都是低增长,都是增长速度降下来了,你让他生他也不生了。还有一个人口流动方面,从世界银行的报告看,绝大多数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中国台湾,韩国对人口流动和迁移没有管制,没有什么户籍之类的,他们的人口城市化现在都达到了90%。一般人口城市化率,从不发达时的15%左右,工业化过程后,上升到80%以上。但是,在中国大陆人口增长和流动遇到了什么呢?也就是在人口自动可以向低增长调节的内力上,又加了很强的外力,即时间很长和力度很大的计划生育;而对人口流动,则是进行了城乡分割等方式的管制。也就是说人口城市化是一个规律,人口增长也有一个规律,你干预了,后果是什么?从今天经济增长的下行来看,可能进入了人口政府干预的发展陷阱,就是高增长还应该有十几年,没有结束,突然下来了,就是中国还应该有十年左右的高增长期,但是,人口萎缩,劳动力减少和老化,人口老化,农村消费塌陷等等,使经济增长失去了动力,一个是劳动力供给,从趋势看,劳动年龄人口中,19到22的青年人,从2009年1亿的峰值,在到2013年的4年中,急剧减少了2500左右;而到2018的还将继续减少2300万人,而50岁以上这个阶段劳动年龄人口迅速增长。中国大陆发生了工业化超前,城市化非常滞后的局面。我们从中国大陆人口管制发展的陷阱图中可以看出,韩国、中国台湾,它们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动的,城市化健康地支撑了高速增长这一条线。我们这么低的城市化,经济增长是靠什么支撑的?我后面可以解释这个原因。我们不是农民到城里买了房子推动了城市,由于没有平行城市化的支撑,工业化也就提前结束了。如果农民来城里买房子,结果可能不会一样。从草图看,与韩国、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可能会跌入一个发展被截断的塌陷区。就看这十年中能不能迈出这个坎儿?婴童消费的萎缩人口增长的放慢,甚至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从统计上看,0到14岁的婴儿从1982年占总人口33.6%下降到2012年的16.5%。而绝对规模则从1982年的34146万减少到了2012年的22287万人。从近几年看,2012年比2007年减少了3373万人。这会使婴儿儿童大规模消费的萎缩。教育消费也在萎缩2013年全国共有小学21.35万所,比上年减少1.51万所;在校生9360.55万人,比上年减少335.35万人。;小学教职工549.49万人,比上年减少4.36万人。初中学校5.28万所(其中职业初中40所),比上年减少412所。在校生4440.12万人,比上年减少322.94万人;初中教职工392.88万人,比上年减少1.03万人;专任教师348.10万人,比上年减少2.34万人。教育消费实际上也在大规模萎缩。这是人口增长急剧放慢导致的问题。另外,城市化还会推动增长吗?我们城市化推动增长的憧憬也可能是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是互相推动的,如果城市化建房子,建基础设施肯定没有问题吗。我们现在所有的房地产商房价还会涨,所有的还能高增长的假设都来自于对中国大陆城市化的。以此为依据的高增长还没有结束的看法是源于对房地产拉动前景的乐观看法。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情?实事上,城镇中的房地产已经过剩!我现在算了一个数据,到底有多少房子?农民住了多少?城里人住了多少?原居民住了多少?央行调查统计司的研究显示,1998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住宅竣工套数约为1.4亿到1.7亿套。以1990年城镇居民住宅存量为8000万套计,2012年底我国城镇住宅存量约为2.2亿—2.5亿套。2013年竣工面积78741平米,今年1到8月份又竣工38036万平米。按照平均100平米一套框算,新增了1167万套。还有竣工的保障房。另外还有一个数据,70亿平米的小产权房合算起来有7000万套。截止于2014年8月底的数据,城镇住宅存量大约在3亿到3.3亿套。2014年8月底数字为13650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如果比去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则城镇人口为74706万人,即使按照3口人一户,为2.5个家庭,每个家庭已经平均有1.32套住宅。如果按照一户3口人一套房来计算,城镇中就算是不计算还在开发的住宅,目前城镇中已有的住宅,还可以再吸收2.4亿人口。到2014年8月底库存是这么多,还有两个数据正在施工的,是465242亿平米,新开工的80173亿平米。全部建成后,即使再没有新开工的住宅,按100平米一套计算,正在施工和新开工的住宅供应总量将是5454万套。如果每家一套房子,那它就过剩,再从农村进来居住3.3亿人还够。这是数据,因为我觉得得拿数据说话。2013年城镇住宅市场整体控制率达22.4%,比2011年上升1.8个百分点。据此估算,城镇地区空置住房约为4898万套。城市里的房子是城镇原居民购买的,基本上与农民无关。农民买不起住宅,不能进城固定城市化的原因:实际上的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土地财政等等。目前统计7.3亿城镇常住人口中,至少有2.5亿人口为农民工及家属人口。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看,其中在单位宿舍、工地工棚、生产经营场所、与人合租、独立租赁的分别是28.6%,11.9%,5.8%,18.5%,18.2%,自己买了房子只有0.9%,说明100个农民工家庭进来,只有不到一户在城里买了房子。还有一个有趣的,农民工人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892元,其中平均453元用于房租,占消费支出的50.78%,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30%左右。这就说明房东对房客的盘剥还是很厉害的,农民辛辛苦苦打工来了,消费50%支付房租。城镇住宅分配不均。这是西南财大一个调研,城镇居民中87%有自己的住房,中国台湾也是这样。但是城镇农民中按照统计局的只有0.9%的常住人口有自己的住宅。城镇居民73111万,农民工及家庭25000万,城镇人口48111万。城镇中有自己房子的家庭是1.4亿,加上常住农民工,如果3人算一户的话,城镇共计有24370万个家庭。共计10343万城镇常住家庭在城市中没有自己的住宅,城镇常住居民拥有自己住宅的比率为57.55%。农业转移进来的常住人口中有自己房子的只有57.55%,加上城里也没有房子的加起来,42.45%的城镇常住人员没有自己的房子。拥有1.4亿个城镇家庭,平均有2.36套住宅。以后还有独生子女继承,使城镇人口中的住宅的多套和不均问题更加恶化。2013年12月全国住宅销售面积来看,全国商品住宅均价6237元。201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城镇农民月工资收入为2609元。假定农民工家庭全部转移入城镇,按照4人每户购房,城镇农民工假定每户二人工作,供养一老一小,不吃不喝17.53年才能购一套房子。如果城里居民家庭是两口子,要买一套房子,要接近10年。也就是说大部分进城农民买不起城市的住宅,他们没有公积金,住房贷款也很麻烦,也没有什么抵押资产。再一个看病这些要比城里人贵,没有社保,还有孩子上学方面。从这些综合考虑农民几乎在城里买不起住宅。城市化率到底会达到多少?我们现在不是期望于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吗?那么农民都买不起房子,进来打个工,中老年就回农村了。我们现在城市化的结果是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工,在青壮年到城镇中务工,中老年时不得不回到农村,所谓几亿农民人口城市化将带来巨额的住宅刚性需求,可能不太现实。我估计这是一个泡沫,从现在这个购买力,现有这个土地政策,房价等等来看基本上是一个乌托邦,最终会化成泡影。现在老一代的农民工,钱存起来主要是为了孩子到城里上学,除了自己基本生活费用以外,一个家里看看能不能把房子收拾收拾,剩下的就是自己子女到大学和中学、高中的上学支出,实际这个消费没有在农村,实际转移到城市了。老年农民积蓄已经不多,甚至可能是负债,在农村中老年人体力衰竭,收入相当微薄,而政府的保障水平又很低,其消费水平要远远低于城镇中的老年人。中国农民工原来叫年度之间流动,现在变成了青年到老年的循环流动,青年从农村跑出来了,老年不得不又跑回到自己的村子和住宅,享受不了城市的文明,因为这一块的塌陷非常大的,比如城里的老年人消费额是100的话,我估计农村这些老年人消费额也就相当于城里老年人的20%或者30%。就是说本来这些人应该到城里100%消费,现在老了要回农村去,回去没有那么多收入,最后他的消费只是城里老年人的1/5,1/4,顶多1/3,消费额是一个巨大塌陷区,在未来的农村有几亿人口的塌陷区。增长的陷阱就是说一个是人口增长引起他消费的下降,再一个老年又回农村导致消费的塌陷。我正在做一些模型,数据的验证正在做,做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但是我觉得我应当把我的一些思路今天讲出来,我觉得我这个图是最关键的,塌陷机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人口增长和流动的自己的自动调节的机制,但是,我们又加了政府强力干预。一是对人口的增长和年龄结构发生的作用,与韩国、中国台湾相比急剧下降。我们现在很多老年人在城市里,现在这些老年人在农村里,他永远回不到城市了,老死乡村,至多在镇上,县城里,形成了老年巨额人口的回流和塌陷。二是对人口的城乡流动进行了管制,先是无法顺利进来,后是土地制度和土地财政导致的收入低下和高房价,使其没有能力进来。农民的手里没有多少钱,没有买房的能力,没有创业的能力。但是政府把这个地又搞成这样高的价格,最后他根本买不起。至多有的农民,到建制镇,或者县城买房。这就这样的农民工人口,比例可能也不高,在20%左右。青年出来,中老年回去,年度的钟摆式流动,成了青年到老年在城乡之间的钟摆式流动。留守儿童到20岁左右全跑出来,到50岁、60岁没有房子大部分又得回去,这是中国特有的城市化。像印度、拉美是贫民窟的城市化。韩国和日本、中国台湾平均分配了土地,农民有比较好的收入,它可以做买卖,办个小餐馆、小加工厂、小酒店,有收入以后他到城里可以买房子,或者他的地卖了以后足够买房子。我们的农民现在买不起房子,土地财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卖地制度、土地财政、高房价等等使农民根本买不起房子,至多有一小部分买镇上的房子。经济学上的一个政策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率从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转到高生育率、低死亡率;第二阶段,人口高增长率或者叫人口爆炸;第三阶段,从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过渡到低生育率,低人口增长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有内在的调节机制,就是人口的抚养成本以及职场的竞争等等这些机制来调节。你想生5个孩子,养不起了,最后一想,一核算,养两个吧,有的也不结婚了,或者是30岁才生孩子,加上现在的环境污染,有许多想生都生不出来的人群。自然规律是非常厉害的,如果发展过程中政府强加了一个强制措施使它下滑,它在高增长阶段下滑速度非常厉害。我觉得这个就是解释了为什么,林毅夫也奇怪,常住人口才50%多,真正的城市化才30%多,根本就没有象台湾和韩国达到80%,怎么高增长就结束了?而且刘世锦那个说法,如果按照韩国、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城市化比较,说法也是讲不通的,但是经济高速增长它比台湾和韩国短了10到14年,但是真的就提前结束了。
城里的人可能买了两三套房子,但农民没进来,我觉得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农民能进来吗?大部分还是进不来。现有土地政策,房价政策,户籍政策,社保政策,主要是房子和户籍政策。想让农民买房,首先要保证他有钱,第二要保证他可以随便买房子,其他象孩子教育之类的以后再说,但是这两个门槛他进不来,哪里来的工业化?我觉得中断主要是发生在这儿。为什么李嘉诚撤退了,现在房子过剩了。我觉得现在有一些媒体说,房屋信贷政策放宽后,销量会爆发式增长,房价还会上升,我认为是不靠谱。巨额的过剩数字,农民买不起房的数字在那儿摆着呢,怎么能够涨起来呢?还得收房产税,怎么可以涨起来呢?比如外国人如果炒中国的房子可以涨起来,李嘉诚这种人都撤退了,肯定是算过。我希望把今天的这个数字能够发表出来。我今天第一次把这个观点说出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事儿。我这个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人口增长和流动过去非得要管的这种政策已经造成经济增长的下行,目前已经回天无力了。这是一种灾难。就是说现在即使告诉所有的人——你们随便生吧,计划生育不搞了。第一生不生,这是一个问题;第二能不能生出来;第三即使生了,眼前只是增加奶粉、妇幼医院这些需求,其他需求没有。等他工作是20岁了,20年这个劳动力供给启动,劳动力年轻化得20到40年以后,劳动力供给推动经济发展。即使明天全部放开也得20年以后,想要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20年以后才能发生作用。等他开始买房子,还得最少35到45年以后。我建立了一些模型,包括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包括人口流动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有一个博士生,正在填数据进行计算。如果这个验证确实是对的,因人口多和不让人口迁移实行的人口管制,导致的经济增长下行这一因果趋势已经回天无力了。还想用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速度,我分析了一遍,结论是作用已经不大了,我很悲观。这是一个已经无法改变的结果。第二是在中国,我觉得我们这么些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包括我在内,几十年前没有给中央一个正确的政策研究,数据的模拟,特别把人口下行对经济有什么影响这类的问题讲清楚。我们这些人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和失职。计划生育是1970年开始,1982年进入宪法,1992年人口生育率降到了非常低但还实行计划生育法。而对人口流动的管制,至今,还没有彻底的放开。说明我们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工作上对整个民族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当时想平衡人口、就业、资源、生态环境等关系,没有考虑到未来的人口增长自动下降规律,没有考虑到农村会发生如此大的消费塌陷,所以我们走错了路。研究这一内在问题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告诉现在发展中国家一定不能再重蹈中国这种错误,否则会遭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报复。怎么补救这个失误呢?第一个补救:为了民族长远的利益,不至于最长远看民族消亡,尽快放开人口的计划生育管制,可能还要变为鼓励人口生育的政策。尽快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有财产性收益;发展城镇和小城市,严密控制这些地方的地价和房价,不使农民工收入和房价比扭曲,鼓励农民到集镇和县城买房。第二个补救办法:鼓励创业发展小企业,我们现在人口政策造成了农村人口未强先衰,未富先老和消费在农村中的塌陷,其所决定的增长下行在很大程度上结果会是无力回天。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呢,通过体制改革,鼓励创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中等收入人口,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扩大“居民收入—支出—消费”流程的流量。最近讲的这些草根创业,改革工商体制这些,政策上减税费、减审批、制度创新的供给政策。必须改善流程,改善居民收入支出这个流程。第三个补救办法:教育、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战略。科技、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对经济支撑力这一块提高人口素质,鼓励人力资本回流国内,我觉得非常重要。再一个就是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的技术,可能会平衡人口下行、老化和城乡结构紊乱的现有结构。这个人身体不行了,或者是体弱多病,怎么给你弄点营养,增强你的体力,科技创新实际起这个作用,只能用这个补救。互联网、能源、淡水技术等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来推动经济增长。第四个补救办法: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除了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外,堵住漏逃、防止挤出。我们江浙这一带的私营企业家70%多都移民了,自己移民,产业移出,资金转走。很多是在国外投资超市,加油站,餐馆,中国的钱出去投资这些和中国产业经济一点关联没有,对中国增长一点作用没有。澳大利亚又对中国人到澳大利亚投资放宽政策了,这些投资出去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什么用?没有用而且是大量的资金流出。我们统计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要远小于实际中国对外经济投资,因为好多投资从地下钱庄走,没有从统计上来的那个渠道走,如果那个钱拿到中国投资,你会怎么样?防止挤出,就是说国内理论和政策一定要稳,这些民营企业家要安心,它要是有剥削,或者是黑煤窑、黑砖厂,按照法律解决它。你不能说它是私营企业,搞剥削或者是私有化的后果就不行,最后私营企业家、产业和资金都跑到国外了,跑了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我们能不能停止无谓的一些争论,让这些企业家们安心在中国投资,把钱留在中国消费,留在中国投资,不要无产业和利润回流关联地转移到国外。能不能有这么一个理论或者是学术,或者是舆论氛围。为什么天天讲那些东西呢?你还是嫌钱走的不多吗?我觉得不对的,比如他剥削的非常重,用童工,你用法治渠道去管他,他如果赚了钱,他垄断了,欺诈了,按法律进行管理,他剥削很厉害,按照这个来管理,最低工资制等等,不能按照阶级、私有化这些理念来处理问题,否则他就逃了,这种情况太多了。我们从经济运行这一块着急,我们研究经济的人对这个事儿很着急,每一次理论争论逃走一批资金。
平衡贸易
我们现在教育,大概每年出去那么多人,留学,每年进来留学多少人,我觉得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差额,教育这一块在国外消费、还有旅游,每年一千多亿旅游在外面旅游,国内进来的现在每年还下降,服务贸易逆差很大。为什么政府要把景区圈起来,收门票,而且门票越来越高,花样越来越多,人家在中国旅游还不如到国外旅游成本低,看的还多,还便宜,能不能国家管一下,让我们中国这么多游客能不能不都跑到国外去旅游呢。
食品安全,还有人造景点能不能管一下,老外到这儿来,也要看文化传统,空气好一点他才能进来。要是服务贸易逆差,我们现在食物贸易在下降,该受教育的沉重都跑国外去了,能不能把教育体制改一下?如果教育能够改一下,能不能吸引更多老外到中国教育和消费,而且如果我们的居民在中国享受高等教育和美国或者是其他国家差不多,就不会往外面跑了?能不能想点办法?教育和旅游消费出去和进来极不平衡。这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
贸易、产业、货币、跨国公司四位一体走出去
走出去一个加油站有什么用?要贸易、产业走出去,跨国公司走出去,货币要走出去,要有一个大的战略来拉动,通过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拉动经济的增长速度。
7.学术沙龙会议记录 篇七
沙龙伊始, 水性平台 (中国) 理事长裴忠华先生致欢迎词, 随后简短介绍了水性平台成立近三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并与与会者进行积极沟通交流。接着, 参会者分成两个小组展开讨论, 分别就中国木器家具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广东省的产业转移议题和中国木器涂料行业在环境保护、用工健康、家具木器涂料涂装等方面的进步举措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深入探讨。
目前中国水性涂料主要应用在木器家具漆领域, 参与此次学术沙龙的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分享了对中国木器家具发展现状的看法和意见, 并分析政府在家具行业方面的政策对行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规范、指导影响;在此次沙龙讨论中, 多位企业代表表示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以及汇率波动的影响, 家具企业如很多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样, 正面临出口转内销的市场转型问题;行业协会代表就家具企业面临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区域转移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行业协会在行业区域转移、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而关于中国木器涂料行业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各行业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热烈讨论, 总结了我国涂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 涂料中可挥发的有机化合物 (VOC) 对于环境及人体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水性涂料相对于传统溶剂型涂料能极大地减少VOC的排放, 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如此, 当今市场需求已发生转变, 对家具涂料环保、优质、无害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水性涂料绿色产品属性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 也大大降低了职业病的潜在发生机率。并且, 伴随着技术和生产配方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中国水性涂料必定拥有一个绿色的未来。
8.学术沙龙会议记录 篇八
李宗浩教授作了《在当代医学救援的激流中——推倒医院围墙,建立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灾害自救互救生命链》主题发言,阐述了心肺复苏(CPR)与自动除颤(AED)的进展,介绍了近10年来全球的严重灾害形势及我国医学救援事业的进展。同时,对我国医学救援中存在的“软肋”,提出了应对措施。与会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讨论。钱方毅教授针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心肺复苏(CPR)救治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来自湖南湘雅二院的熊光仲主任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关于心肺复苏在我国进程发展的“本土化”的问题。
会议另一个重要议题关于医学救援的专业、培训教育。徐州医学院吴永平院长从该院自建立急救医学专业十年来,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急救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当前国内医学救援在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的李超乾教授主要根据院内急诊及医学救援的教学作了分析。黎檀实主任阐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现场救治的特点、核心及主要内容,并对CPR、AED在军事医学救援上的重要性、实用性等问题作了探讨。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副队长樊毫军就十年来多次参加的国内外救援的医学实践,在《灾害救援医学在我国新兴与发展》中评估了我国救援医疗队及普通医疗队的组织、人员技能、运作模式,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有序地在现场展开救援。上海急救中心主任赵华强解释了AED在公众普及滞后的原因,也就AED的推广进行了呼吁。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万立东针对北京院外急救的概况作了解说并展望了AED今后的发展。专家们在讨论中认为AED在我国公众场合应尽快启动。
李宗浩教授学术总结中指出,此次学术沙龙是科学的探讨,讨论不是讲技术到技术的问题,而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是一次全新的会议模式和风格。专家们一致认为,心肺复苏、自动除颤和灾害救援的理念、知识,不仅将增强我国公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基础急救知识与技能,又将是抢救一体化的新理念,更将是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达到高效实施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有效手段。(吴慧李宇歌)
【学术沙龙会议记录】推荐阅读:
英文国际学术会议07-03
医师学术会议总结08-06
学术会议代表发言08-08
国际学术会议欢迎致辞08-06
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报告08-24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感想09-19
国际学术会议模拟大赛10-13
学术活动会议纪要10-23
医院学术会议的主持词08-14
国际学术会议开幕词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