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

2024-10-24

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精选12篇)

1.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 篇一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上蔡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全体同志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自觉实践党中央提出的关于人事、人才工作的“两个调整”战略,人才工作中心已由城镇延伸到农村。由国家在职人员扩大到农村基层。为配合此次我县“文化强县”活动的开展,我们抽调精兵强将,对我县各个乡镇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一次调查,报告如下:

一、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现状

上蔡县是一个拥有13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国扶贫重点开发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文化设施还相对落后,特别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对匮乏,与我们建设“文化强县”的要求还存在着一的差距。截止到目前,我县共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265人,其中图情类人才20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7.55%;文博类人才32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2.08%;出版类人才5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88%;文艺类人才12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47.55%;新闻类人才7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28.68%;网络类人才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

2.26%。在现有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中,学历层次不均匀,大学此本科42人,大专119人,中专98人,高中及以下6人,研究生的数量是零。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居多,40岁以下170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64.15%,41岁以上95人,占人才总量的35.85%。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尤其是高级人才总量少;

2、农村基层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3、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4、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布局的还不太合理,突出表现在具有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少,中、低级人才相对较少,图情类、出版类、网络类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少,特别是社科类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人才短缺、人才棚架,、积压和浪费的现象并存的矛盾还较为突出。

三、对策建议

1、选才。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

一格选人才。

2、引才。坚持用文化事业集聚人才,大力发展我县文化产业,吸引相关领域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来我县干事创业,广开渠道引人才。

3、育才。以基础教育为重点,以高中阶段教育为突破,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构筑我县完善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体系。每年有计划的从各乡镇选出一定数量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扎扎实实育人才。

4、留才。政府重视,从日常的生活着手,对待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要想他们之所虑,急他们之所难,帮他们之所需,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组人才干好事业的优良社会环境,努力搭建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并在紫荆上大力扶持,认认真真留人才。

上蔡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上还比较落后,观念上还比较陈旧,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创新的精神,真挚的感情,开明的政策,宽松的环境,优厚的待遇,结合我县“文化强县”活动的开展,选拔、培养出更好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县“文化强县”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2.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 篇二

1本县特禽养殖业现状

1.1养殖品种较为固定目前本县的特禽养殖品种主要是肉鸽、山鸡等, 品种、品系较为固定, 在特禽养殖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

1.2养殖数量大通过对全县特禽养殖场的调查了解, 本县的肉鸽养殖产业居德州市首位, 全县存栏肉鸽10万对, 年出栏80万羽, 存栏1000对以上的养殖场 (户) 有20~30个, 其中武城县林海鸽业存栏肉鸽4万羽, 年出栏肉鸽20万羽, 年利润能达到30万元。武城县瑞翔养鸽专业合作社存栏肉鸽2万羽, 年出栏肉鸽10万羽, 年利润10万余元。全县山鸡存栏5万只, 年出栏25万只, 其中武城县科园特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存栏山鸡3万只, 年出栏10万只, 年利润可达到30万元。如此大的规模既丰富了市场供应, 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又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3特禽养殖向有机生产发展为降低成本, 减少药残, 提高生产能力, 保持品种原味, 天然植物中草药已被广泛应用于特禽养殖, 为生产有机肉、有机蛋打下了基础。

1.4特禽养殖产品开发越来越被重视目前除有鲜活、冷冻产品外, 还生产出了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如各类肉鸽熟制品、罐头制品等。

2特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2.1疫病流行影响特禽养殖发展目前几乎能引起家禽发病的病原都能感染肉鸽和山鸡, 约有80余种。此外, 尚有一些特有传染病, 如鸽瘟、鸽疱疹病毒感染症、雉鸡大理石样脾病、雉鸡冠状病毒性肾炎等。寄生虫病约有50多种。普通病中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与中毒性疾病, 多数呈群发。近年来, 由于禽流感疫情的蔓延, 给特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使一些小型养殖户濒临破产, 一些养鸽专业户退出了特种养殖的队伍。

2.2科研与生产脱节特禽养殖在本县仍属于发展中的行业, 如品种提纯、性能提高、标准制定等都有待研究提升。有些科研成果还未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

2.3产业化水平低特禽养殖业尚未形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相互依存, 利弊共担的有机体, 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同时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整体开发战略, 既不能形成竞争力, 又无价格优势和品种优势, 产品不能联合进入市场, 不能抵御起伏不定的市场波动, 也缺乏高、精、尖、细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等。

3特禽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特禽养殖业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资源成本低和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 但要使特禽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还须进行措施上的改革。

3.1建立特禽养殖行业组织, 明确为会员服务的宗旨行业协会的任务是:制定技术标准 (种质标准、饲养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参考免疫程序等) , 协助引种育种, 组织技术信息交流, 组织产品竞拍和协调处理贸易违规行为等。协会禁止另谋私利, 以树立信誉和权威。协会由热心办事、具有威望的会员和专家组成, 协会活动费用应从会费和项目咨询收费中支出。

3.2提高科学养殖和管理技术特禽养殖的效益来源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 知识就是力量。因此, 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促使专业知识应用于特禽养殖, 使产学研相结合。

3.3建立特禽信息网络体系, 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为保证特禽养殖产品销路畅通, 特禽养殖企业应建立市场需求信息网络, 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饲养, 逐步形成信息灵、市场明、经营活的特禽养殖格局。

3.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 篇三

兰宇

近期,我部对全市宣传文化人才工作展开专项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分析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研究今后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着力打造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

(一)积极推进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宣传文化人才。

——宣传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不断增长。截至2006年底,全市宣传文化从业人员为2278人(其中非国有制从业人员942人),其中,新闻专业293人,艺术业为370人,图书馆业为21人,群众文化业为25人,艺术教育为80人。娱乐业为575人,其文化产业为914人。——人才结构逐步改善。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内在岗职工811人,具备高级职称人员为3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具备中级职称的人员为16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2%,本科学历占57%,大专学历占26%,中专学历占3%,高初中学历占12%。

——中青年优秀人才不断成长。目前,全市获国家级奖项3人,其中,青年女作家包丽英获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书法家王厚孝、李静伟作品入选“兰亭奖”,书法家白占荣被评为自治区“四个一批人才”。郝万虎、杨勇被评为自治区十佳新闻记者。

——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今年全系统事业单位相继进行了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符合宣传文化系统特点的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二)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宣传文化从业人员59%是大专以下学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人员少。文化界低学历现象严重。——宣传文化专家队伍力量较弱,存在“三少”(大家少名人少名作少)现象。全国全区文化界重量级的“大家”、知名人物、名作家、艺术家、记者编辑、主持人、理论家、出版家较少,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和本地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少。

——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较弱,专业化程度低,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宣传文化多数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或学历低,半路出家,经过短期上岗培训后就开展工作。一般后期专业培训少且不系统。系统培训处于自发状态。整体文化业务水平较低、投入少,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缺乏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经理人,文化机构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招聘人员收入低,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宣传文化从业人员收入低,人才外流严重,新闻专业和艺术院校毕业生来我市工作的较少,专业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招聘人员平均月工资不足八百元。近年,市歌舞团因编制问题调走了近20名声乐、舞蹈演员,过低工资收入使人才流动性大,造成能干的留不住,不能干的推不出去的现象。

(三)面临的形势。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文化建设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宣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宏伟大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文化人才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坚力量,是增强文化竞争力、发展力的源动力。无论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都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为保障,都需要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持,必须把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宣传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大力开发宣传文化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努力形成促进宣传文化人才成长的良好

机制,加强培养、大力吸引、合理使用,造就一支素质好、水平高、业务强的人才队伍,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二、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成立宣传文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宣传文化人才工作。进行全市宣传文化人才信息普查,建立人才信息库,制定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同有关方面联系与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加大宣传文化人才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保证“人才兴文”战略顺利实施。

(二)紧紧抓住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以宣传文化行政人才、宣传文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实现宣传文化从业人数总量稳步增长,文化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稳步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三)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培养高层次宣传文艺人才为抓手,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在5年内,重点培养10名左右德才兼备、学术功底深厚、专业成就突出、有较高声望的名理论家、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名出版家、名艺术家;50名左右在理论研究、新闻采编主持、出版发行、表演艺术、美术创作、文化科研等方面专业拨尖、成绩突出的宣传文化名家和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整个宣传文化人才梯队建设,使他们成为宣传文化战线的领军人物,加大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在5年内,培养100名左右的青年骨干人才,使他们成为宣传文化领域的中坚力量,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艺编导、文艺创作、节目策划、文化科技等人才紧缺的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网络。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四)做好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系统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实行专业培训、2010年前,对部内和三区宣传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系统轮训。完成全市文化艺术、文物、新闻、广播电视系统内工作人员的普遍轮训。

(五)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和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各单位要依据行业和岗位特点,逐步推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职称改革。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宣传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建设中来。扩大选拔范围,拓宽选拔渠道,走出去广泛吸引市外优秀人才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入我市宣传文化系统中来。

(六)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将政治坚定,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同志选拔上来。二是继续实施系统内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建议市委让新闻单位负责人列席市委常委会。将系统内优秀领导干部推荐到政府部门任职,为其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同时将系统外优秀人才吸引到系统内,为其展示才华提供平台。三是实施名人工程。推行首席记者(编辑)制、新闻节目主播制、课题负责人制度、记者编辑个人署名专栏制度、作品研讨会制度,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名利双收,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

4.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 篇四

宜宾市筠连县高坪苗族乡——王孝刚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新时期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与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

一、基本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短缺。由于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困难,县、乡(镇)用于文化站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国家专项投入又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站都是有站无址,有名无实,所谓的文化站只不过是乡镇院内(楼内)的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块牌子。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在各项中心工作的压力下,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见效慢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既不愿花钱投入,又不愿花精力组织开展活动。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仅能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阵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活动是载体。各乡镇要在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

二是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要通过择优选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乡镇文化站长实行乡镇推荐、文化主管部门考察、人事宣传部门任命的制度,将乡镇文化专干纳入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和考核。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文化室管理员,同时村级文化室管理员的配备,要由乡镇审批,文化部门备案。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5.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 篇五

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蓬莱市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大力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开展蓬莱市省级示范基地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本次调查统计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市重点文化产业品牌,被确定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蓬莱阁旅游景区、被确定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运用统计的方法对两家示范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思考对策,为加快蓬莱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化人才队伍调查概况

本次调研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文化产业领域工作,并在本职工作岗位作出贡献的人。统计调查显示,截止目前,蓬莱阁旅游景区各类管理人才合计440人。其中按学历分: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调查合计数的1%,本科学历占30%,大专学历占29%,中专学历占40%。按专业技术职务分:初级99人,中级51人,副高4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70人,36-40岁58人,41-45岁138人,46-50岁92人,51-55岁56人,55岁以上18人。按人才专业分:演艺娱乐业1人,广播影视业1人,文化旅游业1人,艺术品业3人,其他4人。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各类管理人才合计233人。其中按学历分: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调查合计数的10%,本科学历占10%,大专学历占80%。按专业技术职务分:初级15人,中级20人。按年龄

分:35岁以下10人,36-40岁15人,41-45岁30人,46-50岁13人。按人才专业分:演艺娱乐业10人,广播影视业10人,文化旅游业50人,艺术品业20人。这种现象表明,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成长期,人才有一个逐步集聚的过程;依照行业发展特点,旅游业所需人才更多是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学历与能力不一定成正比。

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随着旅游景区服务半径的不断扩大,景区管理职责的增多,使得人才严重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员工年龄结构老化、学习层次不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现状与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高中初比例严重失调,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极大的阻力,已经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三.人才需求情况。

1.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人才。

2.知识性人才。需求一批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学历水平的人才,带动单位人员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3.复合型和全能型人才。需要一些专业水平高、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和全能型人才,能够多方位、多岗位的胜任各项工作。

四.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1.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不断探索各类人才选拔任用的新形式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严格遵循德才兼备、求实务实的选拔原则和公正、客观、择优的选拔方针。着力构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逐步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人才选拔的工作力度,从一线岗位选拔培养业务骨干,形成老中青人才梯次配备的局面。

2、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范围

将业务骨干纳入专业技术人员推荐的范围,严格按照“专业技术岗位确定原则”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试)申报标准”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申报选拔。

3、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作用,规范和完善各类人才奖项评选标准和办法,实现有效奖励和有序奖励;强化精神鼓励,大力表彰和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人才,继续完善人才表彰制度,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4、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坚持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绩效目标为核心,健全评价标准、细化考核指标,积极应用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考核评价办法,从岗位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实际业绩、综合素质等维度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

5、创新人才培训机制

6.翼城县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的调研 篇六

关键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效益及问题,建议

为加快翼城县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笔者对该县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1 基本情况

1998年, 按照中央农村土地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 翼城县开展了土地延包工作。当时全县有16个乡镇, 212个行政村, 总耕地面积28 625.2 hm2, 其中家庭承包面积为27 449.2 hm2, 集体机动地面积为1 176 hm2, 涉及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63 654户。由于个别乡镇的少数村延包工作未能完全到位, 全县共签订土地延包合同60 603份, 占应签订农户数的95.2%, 同时颁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基本完成了土地延包工作。

截至2013年4月底, 翼城县农民承包地流转面积达到2 920.9 hm2, 占农民承包总耕地面积的10.6%, 其中转包2 100.6 hm2, 占流转面积的72%;出租671.8 hm2, 占流转面积的23%;转让2 100.6 hm2, 占流转面积的5%;互换的面积很少, 只有11.2 hm2。签订书面流转合同4 829份, 流转面积950.87 hm2, 占流转面积的33%。规模经营主体流转66.67 hm2以上的有1家 (里砦镇老官庄的富华奶牛养殖公司) , 流转面积101.67 hm2;流转33.3 hm2以上的有2家, 流转33.3 hm2以下的有19家。

2 土地流转的背景和效应

2.1 流转背景

1998年—2005年, 由于种地要上交“农业税、三提留、五统筹”等税费, 农民种地收益不大, 相当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 把自己承包的耕地进行转包、代耕代种、互换等, 流转费用很少, 甚至没有什么流转费用, 只要承担了国家、集体税费就可耕种。流转合同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口头协议上, 土地流转随意性强、规模散而小;2004年, 国家开始实行粮补政策, 并逐步提高了补贴标准, 2006年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提留、统筹等各种税费, 农民日渐重视土地的收益。2011年以后, 尤其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后, 部分种地能手、资源型企业转产, 企业家以及少数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士有意流转农民的承包地, 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等产业, 通过个人投入和国家政策扶持来追求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2.2 流转效应

土地流转最直接的效应是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据调查, 由于种植大户改善流转地的水利设施, 精心耕作, 粮食单产要比一般农户高30%~50%。流出土地的农户从事其他非农产业, 促进了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流转的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集聚, 产生了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基地。规模经营更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不但提高了单产, 而且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统计结果表明, 翼城县目前有59个经营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 60%都是土地流转形成的。如老官庄富华养牛公司在2007年经过与当地农民协商, 从230户农民手中流入101.67 hm2耕地来作为饲料基地, 并改善了水利设施, 降低了本公司养牛的饲养成本, 增加了效益;2010年, 菁铧公司流转附近村136农户的12.4 hm2耕地, 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土地转出户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 既可获得相对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 又可放心外出务工, 取得劳务收入, 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同时, 通过土地流转, 部分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民营企业等转型主体投资开发农业, 不但解决了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而且逐步实现了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

3 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流转速度偏慢

从总体情况看, 全县耕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6%, 比全市的16%和山西省的17%都低, 流转速度偏慢。主要原因是多数农民外出打工尚未站稳脚跟, 经济疲软又导致许多在外的农民工失去工作而返乡务农, 目前农村的养老、社会救助等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农民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来源, 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出去, 缺乏长远的生活保障, 因而不敢流转。

3.2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效益偏低

据调查, 由于流转土地的前期投入比较大, 既要出流转费用, 又要对分散的土地进行整理, 以及购买机械、改善水利设施等,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且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不明显, 部分种粮大户甚至有亏损现象。

3.3 乡村两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和指导工作难以到位

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67%的流转面积还处于农民自发流转中, 无明确的书面合同和协议, 没有在乡村两级备案, 一旦出现纠纷, 解决难度很大, 多数纠纷在乡村基层不能够妥善解决。主要原因是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大多数土地流转处于无监管状态, 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有名无实, 难以有效维护受损农户的合法权益。

3.4 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 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职能由县乡两级农经部门承担, 而翼城县经管站仅有5名工作人员, 10个乡镇仅有15名经管员, 在其承担的农村财务、农村合同、农民负担监管, 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等工作中, 土地流转指导管理工作仅是其中的一项, 任务多、人员少, 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管理和服务滞后。

4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4.1 理顺管理机制

尽快理顺县乡农经机构。县农委经管站虽然2012年被县编办批准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但内部科室和编制尚未理顺, 乡镇要设立股级建制农村经营管理站, 每个乡镇至少应配齐3~5名专职人员。同时, 在土地出让金中, 县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 支持县和乡镇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大厅, 配置信息设备, 为农户开展本辖区内土地流转信息的发布和流转合同的管理工作, 以及法律、政策等咨询服务。

4.2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将土地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 且符合土地承包政策法规、流转合同手续完备、连片规模经营面积6.67 hm2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流转合同的, 给予土地流出方一次性的奖补;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 入股土地面积在6.67 hm2以上且运作规范的, 给予奖励;对流转年限在10年以上至二轮承包期末的, 一次性给予流出户一定的资金补助;鼓励各类工商企业、种养大户等承租土地, 对其创办的承租土地面积在13.3 hm2以上、投资规模200万元以上且合同手续齐全的农业经营主体, 给予奖励支持。

4.3 加大项目和用地支持

鼓励规模经营主体投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对受让面积6.67 hm2以上、流转期限较长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经营主体, 优先享受财政、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安排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机购置补贴等财政补助项目。

4.4 强化金融和保险支持

7.拜城县草原畜牧业调研报告 篇七

一、拜城县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拜城县是一个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农牧大县。全县共有可利用天然草场1036.49万亩,已全部承包到户,人工饲草料地15万亩,在县辖的16个乡镇场中,有纯牧业农场一个,纯牧业村13个,全县共有牧民3322户1.49万人,已全部定居。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拜城县利用丰富的饲草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发展草原畜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拜城草原畜牧业具备了由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畜牧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牧民发展畜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牲畜存栏大量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极大地调动了牧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牧民收入持续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2011年我县畜牧业总产值达3.5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4.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91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167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7.5%。

(二)存在问题 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除了一部分专业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外,大部分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粗放,专业化程度低。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实施补奖机制开展草蓄平衡和禁牧后,草食家畜的养殖业由传统的放牧转变为舍饲圈养,许多牧户至今还不适应,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配合饲料、标准化饲养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水平都不高。

二、草原保护、建设的政策执行情况

(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执行情况

2011年开始我县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在自治区、地区的要求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经济工作座谈会议及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一核心,把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做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高位推进;拜城县畜牧兽医局、财政局准确把握政策,正确引导宣传,全面细化管理,通过认真组织,分工协作,积极筹划,全面部署,使草原补奖机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全县完成草场禁牧面积18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856.49万亩,牧户信息录入3322户,承包到户草场面积1036.49万亩,占天然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00%,草场承包合同书换发848户,占80%;已上岗管护员20 人;完成大型标志牌建设2个,宣传牌60个,禁牧区的上图工作已完成,平衡区的上图工作正在开展中。已发放项目补奖资金2440.84万元,完成总资金量的99.7%;2011年末草食牲畜存栏量87.71万头只,2012年草畜平衡区发放年鉴卡1061份,实际放牧牲畜数量41.9万只,草畜平衡区减退牲畜3.04万头只,禁牧区转移牲畜8.83万头只,达到预期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草原监理人员不足、装备缺乏。补奖机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全县县级在编草原监理人员25人,借调到其他单位的4名,平均1名草原监理员管理50万亩草场。同时,草原监理机构办公设备、执法设备严重缺乏,极大阻碍补奖机制的落实。

二是补奖机制配套资金没有落实。我县共需配套资金达180.16万元,需要县级财政予以保障,但目前,配套资金没有到位,影响了补奖机制进度。

三是草场承包合同书的换发推进工作难度大。由于以前测量手段落后,技术不规范,没有使用GPS进行定位,面积只是简单的测量和估计,界线也仅以地形地貌确定,在换发合同书重新测量时,出现很多问题,如面积不一致、界限变动、交叉、一地二证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工作量增加,难度加大。

三、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情况及养殖成本和收益

(一)人工饲草生产现状 2012年全县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万亩,产鲜草45万吨;小麦套种草木樨 11万亩,饲草产量约6.5万吨,常规玉米25万亩,秸秆产量75万吨;复播玉米3万亩,产秸秆15万吨;小麦种植面积21.7万亩,秸秆产量6万吨。全年人工饲草和秸秆总产量约147.5万吨。按照养单位计算,全县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28万头只,人工饲草和秸秆可饲养246万只羊单位。全县2011年末牲畜存栏87.7万头/只,出栏54.5万头/只,今年上半年牲畜存栏98.8万头/只,出栏30.87万头只。我县饲草和秸秆能够满足畜牧生产需要。

(二)适合我县扩大饲草生产的途径

1、提升草业地位,扩大人工种草面积。积极推进种草养畜,舍饲圈养,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努力实施科学养畜工程建设,实现暖季放牧,冷季舍饲,从数量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加快人工草地建设,通过提倡农田粮草轮作,引草入田,建立稳产、高产的饲草基地,增加人工种草面积提高牧草质量。

2、扩大种植复播玉米面积,推广种植饲料甜菜种植。结合实际,通过养畜转化、效益吸引,使广大农区群众转变观念,在抓好常规玉米种植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复播玉米(青贮玉米)种植规模,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饲草,而且将基本上解决精料加工业的原料问题。

3、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加快青贮饲料基础建设。我县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今后继续大力推广以青贮为主的饲草料综合加工调制技术,加快饲料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青贮窖建设,扩大青贮窖数量,保证青贮饲料产量稳步提升,县、乡两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扶持政策,鼓励农牧民修建青贮窖,购买铡草机等青贮饲料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秸秆利用率,增加饲草供给。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实提高林下空地利用率,实施农田防护林种草。在各乡镇场的果园林下空地、农田防护林内种植苜蓿,广辟饲草来源。

(三)人工饲草料地种植成本和牲畜舍饲圈养成本以及养殖收益

1、人工饲草料地种植成本:种植紫花苜蓿第一年需要支出种子费75元、耕地费30元、播种费20元、水费50元、化肥60元,共235元,第二年至第五年每年需支出化肥60元、水费50元;每年可产干草700-800公斤。

2、牲畜舍饲圈养成本以及养殖收益:修建一座300㎡羊圈需要8.4万元可饲养300只绵羊,每年需要购买饲草料10.35万元(精饲料9吨2.7万、饲草150吨4.5万元、青贮饲料90吨3.15万元),每只羊每年产羊毛4公斤,30元/公斤,出售羊毛3.6万元;出栏50%计算,每只成年羊800元/只,销售成年羊12万元,修建一座300㎡羊圈喂养300至绵羊每年纯收入5.25万元。

四、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提升牧户联营组织生产的建议

(一)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建议

1、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化畜禽养殖场,引导畜牧专业户进档升级,发展民营企业。落实畜牧小区用地政策,切实把畜牧小区建设用地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用地的政策落到实处。各级部门加强协调,积极争取资金,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原则,组织实施畜牧小区示范项目,同时继续加强千家万户的指导和服务。

2、大力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办好谁去办”的原则,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办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组建协会、合作社等形式,组织农民广泛开展畜牧业生产合作、畜产品加工合作、畜产品销售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劳务合作和资本运营合作等,形成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模式发展的格局。

3、加强先进技术推广,组织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品种改良、人工种草、秸秆利用、信息普、畜牧小区饲养管理、家畜防疫等畜牧先进技术。

4、改进培训手段,普及多媒体培训技术,逐步建立电子信息网络培训体系。加强科技人员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技术干部到现场锻炼,完善技术干部在职培训机制,强化继续教育。

(二)提升牧户联营组织生产的建议

1、牧户联营组织是新生事物,靠牧民自发组建难度大,时间长,因此需要政府组织,推动牧户联营组织发展。

2、牧民联营组织不只涉及到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还有牲畜、设施所有权和草场经营权的转让和租赁问题,不只是土地(草场)承包金的问题,还涉及到分红,租金等问题,内容复杂。因此要在保证牧民既得利益不变、合理增长的情况下,编制多种形式的联营方案供牧户选择,避免留下后遗症。

8.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 篇八

1 农机服务合作社发展形式

为顺应农村改革新形势,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农机管理部门因势利导, 大胆探索, 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和建设力度, 积极引导农机大户牵头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1) 大户带动型。由农机大户牵头, 联合有机户组成的合作社, 包括几户群众联合出资入股购买的机械, 并按股份分配收入。在农机服务上采取“三统一、一放活”模式 (即统一承揽作业项目, 统一收费标准, 统一耕作标准, 实行单人单机核算) , 面向全县及相邻县市, 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农机户通过开展服务, 闯出了路子, 增加了收入, 并发展成为农机大户, 带动了周围农民踊跃购买农业机械。他们不仅为自己生产, 而且把农机服务当作致富的一种手段。大城县现有成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3个, 他们实行定单、连片作业, 不仅降低了作业成本, 机车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有力地推动了玉米秸秆还田、土地深耕、玉米联合收获和免耕播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调动了农民依靠农机致富的积极性。

(2) 村户联合型。以村集体机械与农户个体机械联合组成的合作社。这种情况是集体积累经济较好的村, 拥有集体农业机械, 以前只为本村作业服务, 开展无偿服务或收取很少费用, 现在与个体机械联合起来, 开展有偿服务, 实现自我积累, 滚动发展, 使村集体机械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如大城县南赵扶镇叶庄子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 由村集体的2台机械牵头, 带动12台机械参加, 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

2 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作用

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发展已成为农机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对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把农民直接引入市场, 带动社会机械广泛开展跨区作业, 不仅提高了机具利用率, 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还使外出务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又能加快作业进度, 保证农作物在最佳时节播种、施肥、植保和收获, 减少了生产损失, 增加了农民收入, 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同时, 也充分展示了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强大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 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机具,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手段改造农业, 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 用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教育培养农民, 使农业生产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通过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把分散的农户和机械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变机具分散和作业效率低的状况, 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 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使农机成为农民致富的工具。

3 建议

当前, 大城县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 但是, 多数合作组织规模小、层次低、运作不规范, 与农村经济发展还很不适应。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完善工作措施, 促进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1) 加强指导, 规范发展。在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发展中, 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规范是为更好地发展, 而健康持久的发展则必须规范。目前, 农机服务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如果没有发展就无从规范。如果一开始就过分强调规范, 要求达到某种标准和水平, 就可能束缚农民的实践, 影响合作社发展, 所以要把发展放在第1位。但是决不能放任自流, 要加强引导, 积极帮助合作组织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使合作组织能做到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 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2) 法律保护, 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农机服务组织有明确规定, “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 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 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 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所以, 建议对合作社明确法人地位, 在民政部门按社团登记, 或在工商部门登记, 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农资金时, 要对农机服务合作社给予适当扶持, 促进农机服务合作社发展壮大。

(3) 民主管理, 完善机制。农机服务合作社的重大事务都要由社员自己决定, 实行民主管理, 并要有完善的合作社章程。章程是合作社运行的基本制度, 章程要明确办社宗旨、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以及合作社的分配制度等。要建立一种合作社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系统监督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要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各项费用管理制度, 加强经济核算, 降低经营成本。要定期向社员公布帐目, 自觉接受社员监督。

9.郓城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篇九

一、基本情况

郓城县是农业大县,农机大县,21个乡镇,1033个自然村,人口130万,耕地99173公顷,农机总动力1373091千瓦,大中小拖拉机12009台,农用三轮、四轮运输车150000余台,联合收割机1871台,各种配套农机具200000余件,全县驾驶操作人员150000余人,总的形势:驾驶操作人员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较低,各种机具的技术状况较差,形成农机事故隐患,造成安全形势严峻,根据调查数据,根据我们平时掌握的农机生产事故情况综合起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农机事故发生的分散性。农业机械作业地点分布于田间、场院、乡村道路等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其事故的发生也遍布农村广大区域,具有分散性。农机拖带农具作业及挂接农具或者在入库、停放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也易发生事故,存在自伤现象。

2、农机事故的隐蔽性。由于农机事故发生的分散性,即使双方事故也多发生在邻里乡亲之间,不向农机监理部门报告,而是自行处理,加之农村信息不畅,农机监理部门很难掌握事故情况,呈现隐蔽性。

3、农机事故发生季节性强。农业机械事故多发生于“三夏”,“三秋”的大忙季节。这时期农民为了抢收抢种,各种农业机械投入使用,满负荷作业,驾驶操作人员疲劳驾驶操作,机具的维修保养也无暇顾及,导致事故多发。

4、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任何事故几乎全部与人的因素有关,农机事故也不例外。调查几乎60%左右的机手是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民机手安全意识、守法意识、操作技术素质差,安全生产知识少,主动学习培训的少。调查数据表明,60%以上的农机事故属于无牌无证,不办理牌证机手也就失去了学习法律法规和技术培训的机会。因此,存在重使用、轻维护、违章载人,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违规操作、多拉快跑等现象,非常普遍,直接导致了各类农机事故不断发生。

5、环境因素,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农机事故的特殊性、分散性、农村信息闭塞等多方面原因,使农机事故统报渠道不畅,农机监理部门原来所掌握的事故数据,只是冰山一角,大量农机事故并没有反映出来,这也导致各级政府对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认识不足,对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重视不够。

二、存在问题

1、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年检率不高,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现象仍然存在。农机监理的执法手段薄弱,执法环境差,是导致挂牌率、年检率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对违法、违规的人员及车辆,没有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缺乏应有的力度,而且一年弱于一年,违章者不但得到相应的处罚,因不交任何费用,错误的认为得到了经济实惠,示范效应导致违章者日渐增多,守法者日渐减少。通过调研,普遍反映存在三个方面问题:首先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理法律法规存在缺失和不足,《道交法》只规定了拖拉机该谁管,却没有如何管,怎样管的实施细则,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的行政许可权,却没有对该许可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的职权,监督手段严重缺失,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规定不到位;二是《道交法》实施后,给农机监理工作造成的困境,基层农机监理人员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干是不作为,干了可能又是乱执法,农机执法正处在进退两难的路口,举步维艰。其次是《道交法》实施后,农机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上的相互配合还缺乏一个有效的配合合作机制,远没有形成足以震摄违章的合力。由于相关配套法规没有出台,农机没有上路(乡村道路)检查权,没有公安交警的配合,农机监理只能望农机违章车辆横行于路上而兴叹,农田作业、乡村道路、边缘地区疏于安全管理,目前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面临公安、农机管理出现“真空”状态,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蔓延、猖獗,得不到有效遏制,助长了无牌无证,有牌证不参检、不参审行为的发生,形成安全隐患。

2、机手对年检收费认同程度底,农机手感到经济负担沉重,削弱了机手对挂牌、年检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汽车类型的不断增加和完善,尤其是小型拖拉机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等原因,在短途运输市场所占分额大幅削减,有着逐步退出运输市场的趋势,经营拖拉机的收入降低,燃油费上涨相对机手不堪重负,因此,机手为减少运营成本不挂牌、不年检,不办证数量增加。

3、对农机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县、乡农机管理机构不正规,基层农机监理制度不健全、不理顺、工作不到位。县乡(镇)农机监理机构直接担负着,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使命,但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县级农机监理力量减少,乡镇农机站撤并,使农机监理力量日渐薄弱,有的乡、镇多年来没有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所有监理工作都是县站直接面对全县机手,全乡只设一人兼管农机的乡镇农机管理站不在少数,基层农机监理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

4、农机执法规范化程序不够,需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办公装备软件不软,硬件不硬。

5、农机监理技术装备落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办公经费不足,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开展。

不容回避的另一个现实是,全面履行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需要经费做保证,特别是乡镇基层单位,农机分布在基层,农机作业在基层,乡级安全组织也在基层,而如果人员工资不能保障、最基本的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心在农村,乡镇农机站、村级安全员是农机监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县级农机监理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些人员,抓好源头管理。没有各级政府的对农机安全管理的合理投入,无法顾及纯投入性质的安全宣教和安全检查工作,有关农机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根本无法落实,势必造成农机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农机事故上升,最终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阻碍农机化发展,影响农村稳定。因此必须加强源头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乡镇、村两极安全组织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机具的牌证率,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农机作业安全。

农机的作业环境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农机在田间作业时,因高低不平,作物高矮不一等诸方面因素,严重影响了农田作业机组的安全可靠性,而且农机多行驶在乡村和田间的土路上,多坡道、窄道、弯路、,路面条件复杂地形复杂,非常容易引发事故。

三、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议

1、农机监理系统是为农村、农业、农民即“三农”服务的部门,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属于行政执法行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必须纳入公务员管理体制,人员工资和安全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一般事业单位不具备依法行政的主体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明确了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执法地位,为此,必须理顺关系,实施公务员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队伍稳定,解决好根本问题,各种困难才能应刃而解。必须以法律、地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把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性质明确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当然,各个机构的编制要依据农业机械的管理数量而定。

2、健全各级农机法规,为农机安全监理创建合理的执法空间。国务院已颁布实施《道交法实施条例》。同样,也应出台一部法规明确规定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标准、经费来源,服装标志、装备建设,执法保障等,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真正实现有法可依,规范管理。农机安全监理是行政执法行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法制性,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级,必须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和人大的重视和支持,尽快出台或修订农机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确定农机监理机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和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界定农业机械牌证管理范围,增加对变形拖拉机、农田挖掘机、推土机等农田作业机械实行牌证管理的行政许可,消除农机具的安全生产隐患。

3、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三四轮运输车具有二重性,既从事农田作业,又上道路行驶,即涉及农机安全生产,又关系到道路交通安全,按照目前法律法规规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属农机监理机构管理,但上道路行驶又归交警部门管理,农用三四轮车牌证属交警管理,但从事农田作业,安全管理又属于农机监理机构的职责。上述机动车主要活动于广大农村,面对当前的形势,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应主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农机安全管理的措施要尽快赶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窗口单位活动。

政府向服务型过度是必然趋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是政府机关的一个缩影,更要树立服务于先的思想,寓管理于服务。一是开展技术服务。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给机手讲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开展拖拉机、配套农机具以及收获机械等农机的维修和保养。二是开展便民服务。在年检审和机车初检上照时,简化办事程序,实现检验登记、技术检测、喷字等项目的“一条龙”式服务。三是加强技术装备建设。不断完善办公自动化设备,提高检测科技含量,在信息查询、档案管理、证照制作、数据统计等方面,为机手提供便捷、快速、可靠的服务。要继续开创建“文明窗口”单位活动,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服务周到、操作规范。从我们国家来看,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呼声,日益高涨。对农机安全监理而言,优质服务是大事所趋,只有过硬的服务,才是发展的前提。

5、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作用,将农机安全生产上升为政府行为。温家宝总理指出:搞好安全生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安全生产关系千家万户,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必须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增加资金投入,增加资金投入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检测设备的更新,网络自动化管理,安全宣传工作,监理装备现代化等,可以说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是农机监理部门的首要职责,也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才能扭转农机安全生产不利的局面。

10.栾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 篇十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

为了迎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验收,高质量完成我县非遗普查工作,根据8月7日石家庄市“非遗”普查调度精神,拟认真谋划,进一步深入开展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理清脉络,健全体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指导原则

(一)全面性

1、普查应涵盖本县所有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

2、注重吸纳以往调查成果,对已调查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认真复查和核对,注意了解其现状。

(二)真实性

1、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

2、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

3、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三、普查范围

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范围内,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宇宙和社会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艺;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此次普查以调查、记录新发现的非 1

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十五大类123项资源进行复查。

四、普查工作的要求

1、加强普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善于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和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要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手册》作为普查工作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并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凡从事普查工作的人员争取人手一册。

2、在普查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调查、登记、摄像、录音、认定、建档工作。

3、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严格遵守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4、普查队(小组)要有严格的普查纪律,遵守普查规则,所有规定上交的资料及成果,必须如实如期上交。建立严格的资料交接和保管制度。

5、创新方式,按照普查要求,拓宽普查路径,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普查的实效。

五、工作步骤

(一)普查准备(8月10日—8月12日)

1、了解和掌握以往工作成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普查工作方案及计划。

2、开展普查人员培训。建立县、乡、村普查工作队伍,认真开展普查人员培训,明确普查具体要求,并根据普查任务和个人专长,对参加普查的人员作出合理的分工。

(二)普查实施阶段(8月13—8月28日)

1、实地调查。普查要做到以实地调查为主,深入现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真正做到“四不漏”。完整采录

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相关的数据。做到材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

2、点面结合。在全面普查的同时,可重点走访、抽样调查,或召开小型调查会。注重调查资源蕴藏较为丰富的乡镇、村落,注重选择那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创性的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如故事家、歌手、民间艺人等。要抓住当地的民俗节庆(如节会、庙会等),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采访。

3、用多种手段采录。调查采访者要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多种技术形式记录民间传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和表演等。要注意搜寻民间传抄的唱本、歌本、宣卷、鼓词、经书、图画册等手抄本,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和相关实物。

(三)整理、汇总阶段(8月29日—9月5日)

1、整理、汇总、填写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传承人情况、濒危情况等。

2、按照全市统一的体例、标识,绘制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

3、总结普查成果,编纂完成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汇编。建立我县非遗项目陈列室,收集一批实物资料。

4、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做好资料的填写和整理工作,分门别类建立健全档案。

11.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 篇十一

按照《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 (阳办发[2015]24 号) 安排部署, 全县利用6 个月时间, 重点对2012 年1 月1 日至2014 年12 月31 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和使用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自查和整改。三资专项清理整治清查基本结束的村466 个。为确保自查全面、整改到位、群众满意, 县里专门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检查验收领导小组, 组长由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史小林担任, 副组长由县政府副县长武小雅担任, 成员由县委办、县委督查室、政府办、政府督查室、农委、财政、审计局、水务局、民政局抽调人员组成, 12 月7 日-10 日, 分五组对全县三资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三资专项治理工作总体来说自查细、整改实、收效好,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三资专项清理整治成果

对照省里要求的八个方面64 项重点, 我县共查出问题七个方面34 项存在问题。

1.1 三资管理机制体制方面

4 个乡镇79 个村重新签订委托代理书, 9 个乡镇155 个村建立健全了三资管理制度155 个村。凤城镇将原来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一镇两制三种管理办法”、完善为“先审后记、分类管理”, 同时出台了村级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村级福利发放制度等。蟒河镇在盘龙村、蟒河村开展制度建设试点村, 两村建立健全各项制度40 余项, 收到良好效果等, 下一步将在全镇推开。董封乡出台了《村民投工制度》、《村级大额资金支付管理制度》等制度。

1.2 财政专项资金与农民补贴资金方面

纠正违规改变专项资金计划和用途涉及2个乡镇7村, 涉及金额138 626元。返还截留克扣农民补贴资金12 200元, 涉及1个乡镇2个村。清退虚报冒领、骗取、套取、私分农民补贴资金16 360元, 涉及4个乡镇4个村。退还存在其他违规使用财政资金780009元, 涉及2个乡镇3个村。

1.3集体资金方面

清理出借资金60 666元, 涉及2个乡镇11个村。清回收入不入账金额33 530元, 涉及5个乡镇6个村。清退个人占用集体资金金额384 085元, 涉及5个乡镇9个村。处理存在其他违反资金收入、管理、使用规定问题涉及4个乡镇32个村, 涉及金额440 228元。

1.4集体资产方面

清理账有实无资产金额2 824.92 万元, 涉及17个乡镇, 236 个村。处理实有账无资产金额1 749.41万元, 涉及15 个乡镇196 个村。清理违规出借资产金额53 603.5 元, 涉及, 6 个乡镇9 个村。 处理个人占用集体资产金额12.06 万元, 涉及5 个乡镇7 个村。清收欠缴承包费123.82 万元, 涉及8 个乡镇30 村。签订资产发包租赁合同涉及3 个乡镇4 村, 涉及金额148 463 元。合同欠款成因复杂, 各乡镇都已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积极催收。如凤城镇西关村某承包户合同不兑现金额482 万元, 但因承包户承包经营后, 不断扩大投资, 不断增加资产, 后由于村集体将该企业拍卖, 承包户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相应补偿。目前双方正在积极协商解决方案。

处理其他违规处理、使用、处置资产35 697 元, 涉及2 个乡镇2 个村。

1.5 集体债权债务方面

清理不实债权1 023.58 万元, 涉及4 个乡镇38个村。清理不实债务6 213.81 万元, 涉及6 个乡镇41个村。不实债权债务主要是以前工程没有及时结算或由于村里没有钱结算造成的, 一时无法整改到位。

新增债务涉及9 个乡镇168 个村, 涉及金额159 615 962.2 元。主要是因近年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举债。处理、清理债务入账475.326 万元, 涉及2 个乡镇6个村。退回违规发放补贴、福利、奖金2 130元, 涉及1 个乡镇1 个村。

1.6 集体资源方面

违规发包其他资源面积566.67m2, 正在完善相关手续。无合同发包其他资源面积20 667m2, 补签合同2份。清理收回欠交承包其他资源金额40.72万元。

1.7干部“四风”方面

涉及1 个乡镇2 个村 (公款旅游) , 涉及金额41538 元, 所有款项已退回。

1.8 违反集体三资规定处理情况

违规违纪立案数22 件, 涉案金额127.67 万元, 处分人数31 人。违法立案数1 件, 涉及金额39.83 万元, 处理人数2 人。

2清理整治的特点

2.1领导重视

各乡镇在县里召开动员会后, 迅速召开动员会, 并结合实际出台了各乡镇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 明确了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时间安排、工作要求, 从组织机构和措施保障上为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专项清理整治中, 主要领导都做到了清查工作亲自部署, 重点问题亲自过问, 案件处理了如指掌。横河镇党委书记亲自动员村级干部, 尽早主动交代问题, 争取宽大处理。凤城镇对整改不到位的村, 镇长亲自督办, 如对上孔村保管不移交无法开展自查, 镇政府下发限时移交通知, 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

2.2 工作扎实

从村到乡镇, 从清查到整改, 各村的村民代表会议记录、四议两公开程序完整, 乡镇的自查台账、整改台账齐全, 做到了清查有登记, 上会有记录, 审核有批复, 公示有底稿, 整改有结果。同时, 各乡镇根据自身情况, 积极创新工作方法, 采取“上级点、干部找、群众提”的方式, 对群众反映强烈、上访较多的突出问题, 坚持开门整治, 重点自查;次营镇实行集中封闭自查, 先账内后账外, 先资金再资产;北留、町店、次营等乡镇结合换届审计情况, 积极进行整改;横河镇采取村级统一调阅会计资料、村级自查的办法, 并提出“十查十看”, 为清理工作人员理清头绪。

2.3 程序严格重视民主

各乡镇严格按照“自查、认定、审核、整改”程序进行, 并保证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董封乡更是全程公开、开门整改, 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 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同推选“三资”清理整治工作人员, 组成清查小组集中清查问题, 查出问题通过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认定, 乡镇审核, 限期整改。

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在工作开展中, 虽然我们基本完成了工作任务, 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县在“三资”监管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3.1 债权债务不实问题整改不够彻底

债权债务的实成因复杂, 一时难以整改到位。如白桑乡债务不入账4 个村, 金额605.93 万元, 均属于村级公共基础设施支出, 由于村经济条件差, 无法给予施工队支付工程款, 致使工程款无法结算, 造成账务无法入账, 无法整改。

3.2 制度执行不到位

如东冶镇磨滩村账款红贪污水利专项资金一案, 暴露出该村村务公开、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小型工程招投标、村务监督等制度执行不到位。

3.3经管队伍力量不足

乡镇经管站在2010 年机构改革时, 职能划入乡镇综合便民中心, 已没有乡镇经管站编制, 全县实际从事经管工作的正式工作人员35 人, 乡均2 个人, 编制有的在林业站, 有的在综合便民中心。而依托经管站成立的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多是临时人员, 工资报酬低, 次营镇会计服务中心的会计每月1300 元的报酬, 根本留不住人。乡镇经管工作繁重, 承担着三资管理、农村审计、农村土地确权、农民负担管理、合作社指导、会计委托代理等多重工作, 小马拉大车现象极其严重, 人员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工作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是继续做好全面深化整改工作。对照三资专项清理整治中自查出的问题要认真逐项逐条整改落实, 对已整改的要进行“回头看”, 看是否整改彻底, 对未整改的要分析原因,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整改。

(二) 是建立健全制度。我们针对在专项清理整治中发现的问题,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查漏补缺, 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如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票据管理制度、村级用工管理制度, 以及村级福利发放制度、报刊征订限额制度、取消村级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管理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用制度规范行为, 着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三) 是狠抓制度落实。采取检查和专项审计等手段加强对四议两公开制度、重大实行流程化管理制度、小规模工程招投标制度、三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制度落在实处。

(四) 是加强经管队伍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又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抓手, 需要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较为稳定的队伍。建议县里对山区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工资人员实行差额补助的办法给予一定工资报酬补贴, 稳定农经队伍。

摘要:按照《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 (阳办发[2015]24号) 安排部署, 全县利用6个月时间, 重点对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和使用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自查和整改。

12.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 篇十二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为此,我们始终把农机合作社建设作为一项突出工作来抓,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已注册农机合作社43个,注册资金总额5425万元,固定资产总值8654万元,入社社员1045户,拥有农机具7类1525台,合作社占地面积82亩,标准化库房面积7436平方米。从我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领导调研农机工作时,充分肯定了农机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并要求认真总结,加以推广;农村“能人”申请创办领办合作社的积极性高,农机户入社踊跃。我县的农机合作社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组建,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存站、枣寨、中峰、等几家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高,运行规范,作用发挥得好,综合效益显著,发展潜力大。都有明确的章程,规范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又健全。合作社社员大部分带机入社,以合作社名义对外开展作业服务,同时接受合作社的统一调度和收费标准的管理。合作社实行单机核算,社员一般每年上缴一定额度或根据机具作业量向合作社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合作社共同费用,其它收入全部归己,合作社尽力为社员承揽业务,为社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统一组织采购社员需要的农机配件,统一开展社员需要的机械维修保养服务。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效果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的农民,他们依托农机合作社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施肥、播种等繁琐的劳动,节省了劳动力,缩短了劳动时间,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作业价格比市场价低5—10元。这也有利于解决农机规模化经营与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机作业市场的竞争力。

2、合作社将农机手作业市场连接起来,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收入。通过合作社,把本地区、乡镇、村拥有的农机组织起来,开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开辟作业市场,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合作社协调关系、调解矛盾,为机手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3合作社作为农机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当前基层农机管理的“缺脚”问题。一方面,合作社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方面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今年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主力军,枣寨、中峰、玉良、存站、惠农合作社分别承办了所在乡镇的农机科技示范园。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协助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了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同时,合作社作为联系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还可以经常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农机手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农机手能够知道真实的市场信息及政策精神。

4、提高了农机手的协作意识,维护了农机手的合法权益。合作社为农机手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争相传播,增强了他们自我保护、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以避免其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

5、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作业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去年参加跨区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单机作业量平均1000亩,由于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能够组织大规模兵团作战,玉米机收的作业量较上年“单干”翻了一番多,小麦免耕播种作业量平均增加25%。二是社员收入显著提高,据枣寨、中峰、玉良等几个合作社的统计,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收入较上年翻了一番,单机收入创下5万元新纪录。三是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有机无活做,有活无机做”等问题。

6、加快土地流转进度,由于合作社的农机具技术比较先进,同时土地流转也便于实施机械化,因此存站、枣寨、中峰等合作社都开展了土地流转、反租倒包的业务,并且取得较好地效益。

三、主要做法

1、实行政策扶持,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优先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办理农机购置补贴手续。从2008年至2011年,鄄城县农机局优先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办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近600多万元,大大提升了合作社的农机装备水平,使合作社作业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对服务规模大、社员带动广、服务项目全、市场品牌响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其争取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项目资金支持。2009年,该县农机局为枣寨农机专业合作社争取到省奖励资金10万元,为广兴和玉良合作社各争取市奖励资金2万元;2010年分别为扬鸿和存站合作社争取到省奖励资金15万元和10万元,为枣寨争取市奖励资金2.5万元,为惠农和中峰合作社各争取市奖励资金1.5万元;2011年为惠农合作社争取省奖励资金5万元。三是通过政府项目实施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该县推广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全部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四是该县农机局积极联系、协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办理小额贷款,两年来共为合作社办理贷款12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的不足。

2、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三夏、三秋期间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作业信息、协调油料供应、办理免费通行证等服务,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和跨区作业提供了保障。农机局定期组织合作社社长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为农机专业合作

社解决困难、化解矛盾、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使农机合作统一目标、统一认识、统一发展方向,凝聚向心力,保障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按照省办提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五有”规范化建设标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在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统一规划、统一验收,并建立健全农机户档案、财务帐目和收入分配制度等规章制度,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办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由该县农机局统一进行考评,分一、二、三等奖分别进行奖励,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000元、三等奖500元。2010年,在该县农机局具体指导下,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相继建成集统一管理、服务、维修、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农机大院规模大、质量高、建设规范,占地面积达到4135平方米,标准化库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办公室、培训室、维修车间、配件库、现代化办公设备、交通工具齐全,使该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农机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五化”标准合作社数量少、影响带动小。截止到目前,我县“五化”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仅7个,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2、主体结构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农闲时期车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3、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还没有放宽,合作社征地困难,金融部门贷款难并且利息高。

五、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坚持多元合作、效率优先的方向。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引导和推动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营收益。

2、坚持规范建设、优化发展的方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田的机耕道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加入村农机大院的规划,解决大型农机停放的场库棚用地问题。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3、坚持拓展领域、增强能力的方向。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下一篇:那一次,我后悔万分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