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思想

2024-08-19

中国人本思想(通用8篇)

1.中国人本思想 篇一

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传承上古民本思想,赋予“民”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他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作为情感基础,以“富民”作为经济诉求,以“为政以德”作为政治理想,以“有教无类”作为教育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把殷商的民本思想传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最早发轫于殷周之际。《尚书》中就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反映出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其实,“民本”就是“以民为本”,“这里的‘本’是根本、基础的意思。也就是说,人民,只有(‘惟’)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只有这个根本、基础稳固了,国家才能够安宁。这不仅是一个事实判断,而且是一个价值判断,即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传承并发展了上古三代的思想文化传统。在他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久远的、特别是西周的民本思想。孔子通过对“民”赋予新的涵义,为殷周的民本思想注入了新的元素,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的富民、育民、利民的政治方略和“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1、孔子思想中“民”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孔子之前,“人”这一概念的使用是不完整的,作为类的“人”被阶级分化了,有些人并不被视为“人”,他们只是被贵族阶层役使的低贱的“民”。在《论语》中,也有“民”和“人”的不同表述。但是孔子主张“爱人”,这个“人”是涵盖了“民”作为类的大范畴。一次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在当时,管理马厩的人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孔子对他的关心,是作为和自己同类的“人”的关心,是相对于非人的存在物而言的。因此,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原始的人本思想,他以“爱人”之心给这一思想注入了丰富的人道色彩。

孔子认为,“民”在本性上是平等的。他一生所实践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仁之方,如果离开把人当“人”看,人与人平等的前提,在社会生活领域不过是一句无法实现的空话。在等级制的社会中,孔子不可能意识到今天民主社会中的平等原则。面对着因为出身不同而不同的社会地位,孔子鼓励普通民众“学而优则仕”,所以他更为赞赏的是“先进”而不是先天的“君子”,“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春秋时期,宗法等级制度是人们不能回避的社会现实,人先天被打上了等级的烙印,人的权利和义务因出身不同而不同。等级制度无情的剥夺了平民参与政事的权利,“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则给平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可行的渠道。任何人,不论门第贵贱,只要学有所成,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智改变命运,实现报负。

孔子“重民”的思想中还包含着对民众生存权的尊重。孔子珍视生命,我们从他极力反对以人形作俑、马厩失火、遇到办丧事就哭等事例就可看出。所以对于战争,孔子更是深恶痛绝。管仲在齐桓公杀公子纠后,不但不为公子纠殉死,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而孔子称许管仲为“仁”,正是因为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卒”,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民至于今受其赐”。

孔子还看到了民众的人格尊严,肯定民众人格的平等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些正体现了个人的独立人格,是民众主体性的体现。“民”不再是完全被动的被役使的社会成分,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大社会政治力量,民意、民心是不可忽视的。

2、“爱人”:孔子民本思想的情感基础

孔子出身卑微,自幼艰难的生活境遇,使他对民众的疾苦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心,所以他追述上古爱惜民力的圣贤。综观《论语》二十篇,处处可见孔子博大的“爱人”之情。“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孔子把“人”视为与己相同的同胞,对“人”的“爱”超出血缘的界限,主张“泛爱众”(《论语·学而》),把仁爱的情怀扩展到了所有的人。告诫人们把他人当成同自己一样的人看待,心存爱人、助人之情,用爱的原则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发自内心博爱的情怀,孔子对民众充满了同情,特别是对弱势民众,这是孔子强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当子华替冉子为其母请粟时,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孔子对劳苦民众满怀同情和爱,关心他们的生活,把“爱人”从情感诉求落实到了民众的物质生活中,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此,孔子的民本思想内在地蕴含了富民、育民、利民等方面。

3、“富民”:孔子民本思想的经济诉求

孔子继承了周公保民、惠民的思想,“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面对社会动荡中民众生活的疾苦和无保障状况,孔子认为为政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民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把足食放在了为政的第一位,“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孔子的爱人之情,并未停留在使民足食的基本要求上,在此基础之上,孔子主张富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篇》)。孔子认为“富民”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一项责任,对于这样的统治者,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这岂止是仁,一定是圣了。

在经济上,孔子一方面主张“富民”,另一方面对于富人则主张限制。“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看到了富人的聚敛和不义与百姓穷苦之间的矛盾,主张爱惜民力,轻徭薄利。孔子一生游历各国,谆谆劝导为政者爱惜民力,“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在诸侯争霸的春秋之际,普通百姓往往是诸侯争夺霸主的牺牲品,对于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孔子深表同情,他理想的社会是没有战乱、人民安定祥和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论语·公冶长》)爱惜民力的同时,孔子反对当权者的横征暴敛,主张轻徭薄利,特别是在灾年,主张国家更应该减少田租,先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而不是增加赋税,解决国家用度不足。

4、“为政以德”:孔子民本思想的政治理想

孔子不仅提出了“泛爱众”的爱人之说,并把它上升为对统治者的要求,提出了“德政”的学说,这是他的仁爱之心在政治领域的必然表现。“为政以德”的思想来源于周公的“德治”思想,孔子继承了周公对统治者严格要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百姓宽松恩惠的思想,他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是尧、舜、禹、周公这样爱民的典范。孔子重视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道德修养高、爱惜民众是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当权者若为道德高尚的人,能起到带头作用,百姓也会跟着做善事,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和睦的人际关系。可见,当权者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政事的成败。

孔子还继承周公“慎罚”的思想,主张用温和的方式、宽松的政策治理天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论语·里仁》)用礼仪教化治理百姓,这样就没有什么困难了,何必要用严刑厉法威胁、迫害百姓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为政以德”德治思想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不在统治者,而在于天下人。为政者治理天下首先要正己,然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己治国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维护某一国君的统治,而在于使百姓安康,这是孔子“为政以德”方略的实质所在。

5、“有教无类”:孔子民本思想的教育主张

在“爱人”的情感诉求下,孔子在经济上主张富民,政治上主张“德政”,同时在教育上重视教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看到了教化的重要性,“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他尊重普通民众的意识,提倡教化百姓,让百姓懂得礼义道德。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资质特点施教,而不是根据门第出身。他传授知识完全以被教育者的资质、兴趣为标准,不以被教育者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为转移。在孔门中,许多出身卑贱的弟子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如颜渊身居陋巷,却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仲弓生于不肖之父,却以德行著称。可见,孔子对于施教的对象,是完全平等的。

在孔子那里,受教育者不论贫富贵贱,都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的教育观念和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政治主张是内在统一的,普通民众只有获得了与贵族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才有可能学有所成之后为官参与政治,接受教育是民众通向仕途的唯一途径。这也体现了孔子“以民为本”的价值观和政治理想。

综上所述,孔子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为基础,把殷商的民本思想传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他的这种民本思想与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却有着明显区别。对于“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把人当作价值主体或者是目的性存在物,把人的生存和发展看作一切活动的最高目的”。所以,“‘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因此,孔子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让君主“爱民”,即“为民做主”,并不是“由民做主”,这就与“以人为本”具有了明显的区别,也与现时代的“民主”有着本质不同。即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统治者对人民施点恩惠,‘为民’只是手段,巩固封建政权才是目的,因此‘为民’也就是‘治民’之术;而现代民主观念‘为民’是目的”。

随着儒学的发展和儒家地位的提升,民本思想发展成为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思想。继孔子之后,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并告诫统治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对于不爱民的君主应视之寇仇、独夫,不必服从,完全有理由弑之。秦亡汉初,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告诫统治者:“天子命无常,唯命是德庆”《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皇帝作为天的代表,必须敬天保民,不可违天逆命,残贼百姓,否则,人民就会起来造反,而天也将会顺乎民意,改命他人为皇帝。这是因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秦汉以后的思想家,在政治思想上大多沿袭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中历来“重民”的特色。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仍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2.中国人本思想 篇二

1 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的内涵是任何一个研究城镇化的学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不同的解释。社会学家认为, 城镇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认为城镇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全过程;人口学家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从分散聚居向集中聚居的转化过程。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 但城镇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 无疑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内涵。这每一个方面都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镇化的本质是人, 是人的城镇化或者人的现代化, 离开了人, 各个方面的转变既没有意义也不能进行。因此, 各个学科的学者在多农村城镇化进行研究时就应该关注到人。

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人本理念为指导的农村城镇化过程是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肯定农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项素质能力得到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2 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对策研究

2.1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学术界有两阶段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六阶段论几种观点。虽然具体阶段的划分有分歧, 但可以看出, 学者们都赞同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而当前城镇化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观点。同时也可以看出, 研究者普遍赞同,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延缓跟城镇化是否符合了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关系。忽视人民需求单纯靠行政命令强行推行经济体制城镇化, 不但不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反而会延迟城镇化的进程。而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反映农民需求, 发展好、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2.2 关于城镇化水平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评价城镇化水平有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 主要理由是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不适应, 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工业化率;第二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基本相适应, 不存在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不滞后, 而且是隐性的超城市化, 其理由是乡镇企业人员和进城打工农民, 以及他们供养的家庭人口都应计算在城镇人口之中。

这三种观点的共同特点都是仅以城镇化率即城镇化发展数量来评价城镇化水平。这种评价方法简单易行, 但其片面性在于:它造成了城镇化的衡量标准对质量上的忽视、对人的忽视, 是在实践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增长轻发展以及户口城镇化等现象的根源。相反也可以看出, 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 实现城镇化发展由求量到求质的思维转变, 实现城镇化的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的结合, 虽然提出多年但要将其转变成具体可行的措施并付诸于实践仍将是理论界和政府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

3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3.1 二元动力论

辜胜阻、李正友 (1998年) 城镇化有两种模式:政府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运用计划手段发展若干城市并安排落实城市建设投资的一种政府包办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和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导的自发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3.2 三元动力论

吴元波 (2003年) , 认为农村城镇化过程是三个主体通过两个机制展开的。三个主体分别是城镇的政府、投资者、居民, 称为三元动力论。两个运行机制是运行机制可分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

3.3 多元动力论

孙中和认为,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农村工业化推动;是比较利益驱动;是农业剩余贡献;是制度变迁促进。冯尚春则提出了农村城镇化动力系统范畴把农村城镇化动力分为利益动力、产业动力和制度动力, 它们共同构成农村城镇化的动力系统。这一理论具有系统性和突破性, 对农村城镇化的实践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农村城镇化中各种力量推拉的客观对象, 忽视了农民主观意愿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仍具有局限性。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民工荒”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农民是诱致制度变迁的民间力量之一, 三元结构理论认为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之一。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体现。但是仔细看来, 这更像是对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描述。而没有深入揭示其内在的动因, 没有说明深层的动力机制, 即到底应该依靠谁, 谁才是农村城镇化的主体, 谁才是在这些复杂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理念, 认为这只能是农民。

4 城镇化过程的风险成本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城镇化风险问题研究的比较系统的是肖万春。从城镇化成本风险的属性的角度出发, 认为, 我国城市化成本风险可分为经济成本风险、社会成本风险、伦理道德成本风险。其中, 经济成本风险包括农业衰退风险、城镇产业空洞化风险、生态环境恶化风险、人口迁徙的经济成本风险、财政风险。社会成本风险又包括、农民失地、失业风险;劳动力盲目流动带来城市贫民窟风险;城镇拆迁中群发性事件风险。伦理道德成本风险包括城市中黄色文化对乡村纯朴文明的冲击风险;传统家庭价值观念变化导致家庭危机风险;人口迁徙的精神成本风险。肖万春基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视角对城镇化成本风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指出, 缺乏人本思想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机制是产生城镇化风险的原因之一, 其研究蕴含着的丰富人本思想, 对后人系统的研究农村城镇化的人本模式、对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 农村城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农村城镇化的相关问题涉及到农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生产要素的流转、生态环境保护等很多方面。近几年来, 将农村城镇化与农民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 关注的领域主要有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增收, 农村城镇化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农村城镇化有了更正确、深刻的认识。即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应该是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有机结合, 以人为本, 发展农村城镇化才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真正出路。

6 研究述评

总的来讲, 农村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些研究对城镇化政策和城镇化发展实践都发生了重要影响。具体来说, 具有以下优点:第一,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 涉及范围广, 几乎囊括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发展性, 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和研究视角。具有深刻性, 触及到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也是我国深化改革所要解决的关键。第二,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由于城镇化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地理等多学科领域, 所以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包括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等。由定性研究发展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甚至出现了实证分析的著作。其研究局限性有以下几点:第一, 从研究方法上看, 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仍然不够。绝大多数论著都是定性分析, 缺乏定量分析, 专门实证分析的论著少见。第二, 研究视角上看侧重于经济学角度研究农村城镇化的较多。

未来20年, 将是中国农村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研究也将呈现以下研究趋势:一是研究的人员会有所扩大, 研究水平将逐步提高;二是研究的方法将由专门走向综合, 由定性分析向侧重定量分析发展;三是研究的内容将进一步深入到农村城镇化的制的、制度;四是中外城镇化比较的研究会增多;五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 人的价值愈加得到凸显, 以以人为本为视角研究城镇化的发展就将因其具有的重要意义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汪光焘,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求是, 2003 (16) .

[2]许经勇,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J].经济经纬, 2006 (1) .

[3]陈映,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5 (06) .

[4]刘斌、张兆刚、霍功编著,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5]辜胜阻、李永周,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 中国农村经济, 2000.

[6]叶连松、靳新彬著,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3.创造中国的生活方式/人本思想 篇三

文/薛涌

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工业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全在欧洲。但是,这些技术和资本无法在欧洲生根开花,只能源源流入美国。原因之一,在于欧洲小国林立,经济割据,只有几个贵族有钱,即使有技术、有资金,新的发明也因为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潜力而变得无利润可赚,最终无法被采用。美国则地大物博,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同时,美国没有欧洲的贵族传统,老百姓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要比欧洲平等得多。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企业敢把在欧洲只有贵族才享受的产品对普通百姓推销,创造了一种平民化的现代生活方式。一个最大的中产阶级的市场,也由此产生。

因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因为世界经济要围绕着美国人的钱包来运转,美国的生活方式就渐渐主宰了世界。从汽车、麦当劳,到好莱坞、Microsoft,不管你对之爱也好恨也好,你都无法抵抗这种生活方式的统治。

然而,这一图景,将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改变。到本世纪下半期,中国的国民经济产值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世界工厂,而且将变成最大的世界市场,颇像19世纪末的美国。这个最大规模的经济,将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生活方式的塑造者:世界生产什么,取决于中国人买什么;中国人买什么,则取决于中国人怎么过日子。

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从美国生活方式的笼罩下获得独立。中国需要的,不是高能源、高污染、低土地利用率的粗犷型发展模式,而是节能、低污染、高土地利用率的密集型经济体制。“美国梦”所体现的那种独往独来的牛仔作风,虽然带来了不可否认的高生活质量,但也绝非达到高生活质量的唯一途径。那种出门就开车的文化,使人与人之间在公共场所被车隔离开,缺乏培养公共品德的空间。

在一个贫困的社会,人们除了维持生存外,没有选择生活方式的余地。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提供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可能。中国的企业界,应该利用自己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开发适合中国社会的产品。中国的消费者,也应该对创造本土的生活方式有所自觉。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个节俭型而非浪费型的经济模式,对处于生态与能源危机的世界更有感召力。到本世纪末,中国人乘火车,世界就造火车;中国人乘汽车,世界就造汽车。这就是中国的力量。只有自觉地利用这种力量,只有学会塑造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国的企业才可能有先人一步的优势,中国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编辑/田丽萍)

人本思想

文/楚天

早些年读圣贤书,就有许多关于人本思想的记载和描述。“厩焚。问,伤人乎?而不问马。”这段论语是说,马厩失火了,孔老先生关切 地问,伤了人没有?而不问马是否伤着了。这是孔夫子的人本思想。也是中国人本思想的一个源头。

上学时,老师教的第一句语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老师并要我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益社会的人。汉字多为象形字,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人字后就问我们,你们看,它像不像一个站着的人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像!老师又说,人是地球的中心。当然也是宇宙的中心。以后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这个中心。这是老师在我脑海里打下人本思想的最初烙印。

参加工作后,做的是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常说,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思想工作的根本方针。是呀,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你不把人当人,那还有什么思想工作可言呢?

业余时间,我喜欢写点文学作品。听文学大师们讲文学写作课,讲得最多的就是,“文学就是人学。”做文学,先要学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弄文学。文学就是深入地描写人,解析人,用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来教育人,感染人,陶冶人,以提高人的各方面的素养。

是啊,人是万物之灵,也是宇宙之灵。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为了人。首先是为了人的生存,再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也有的是为了人的享受。

人需要衣食住行。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三百六十行,行行为活忙”。哪一行不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呢?农民种地为了人们有饭可吃。即使是工人生产的化肥撒在地里,表面上看是为了肥田,增加地力,实际上是为了肥人,多打粮食多养活人。又有哪件工业品不是为了人呢?飞船上天,那是为了圆人的飞天之梦。奔驰的汽车,是为了人们出行方便,空中的飞机是为了人们办事更快捷。现代各种各样个性化的电子产品有哪一件不是为了人的呢?手机是人们的顺风耳,网络是人们的千里眼,音响电视是人们的家庭影院。

社会越发展,人的作用越重要,越要以人为本谋划人和事。工作不以人为本,不会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就打不开工作的局面。商家不把人当上帝对待,就打不开市场。而文学创作呢,没有人本理念,书中无人,就没有读者。那样你的书只能是天书了。老百姓不接受的事,那做得还什么意义呢?

4.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思想初探 篇四

摘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疏导工作。从性质上说,它是一种企业管理行为,也是一种群众工作。在现代企业中,抓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本思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在深化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工干部应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转变观念,抓紧时机采取对策,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为思想政治工作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谱写出新的篇章。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政工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思想释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员工在思想上的各种矛盾、疑惑,通过宣传正确的科学道理,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疏导工作。从性质上说,它是一种企业管理行为,也是一种群众工作。

所谓人本思想,是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和尺度的思潮。它要求保护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提供个性心灵的自由发展,推崇人的感情经验和理性思维。

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西方文艺复兴时启蒙运动把人本主义提高到空前高度,这都说明人本思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如今人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人本思想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思想就是以民为本思想。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三、人本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主要体现

正确认识到人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员工是比资金、设备等资源更重要的资本,现代企业十分重视员工潜力的发挥。为此,企业建立起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别、不同时期员工的需求特点和影响其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因素,并采取适合于职工特点,能发挥其潜力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现代企业逐渐认识到,影响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个人价值观、个人知识水平与能力、个人需求等个人方面的因素。二是企业的管理制度等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一致性。在现行知识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高度分工与密切协作的系统,企业与职工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要与职工形成在利益、发展上的一致性,建立起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内部关系,为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

充分认识到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的必要性。现代企业不仅通过各种手段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非常重视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等各方面素质。通过培训,不仅使职工满足企业现在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管理中运用人本思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力、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三要素,土地、厂房、生产设备在生产中起着决定作用,人的作用被忽视了。在传统工业生产流水线上,劳动者像机器一样机械地操作着,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没有被挖掘。今天,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生产力。知识不是实物资本,不能用机械化的、强制性的制度管理,而是需要软性的人性化管理。而知识的首要载体是人,企业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大批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优秀管理、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势必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

企业管理中运用人本思想,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更直接地参与到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去。企业如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了人的作用,即使拥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也会因为不正当的使用和激励而导致其流失到其他竞争对手那里去。无数中外企业的成功案例说明,人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中运用人本思想,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在人本思想的指导下,能够较好地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的一致,职工在追求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体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进而产生自豪感。这样,企业与职工之间形成在目标、利益、发展上的一致性,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的内部关系。这种良好的企业运转系统必然使企业拥有良好的赢利能力,有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同时,职工也在时时处处宣传着他们引以为荣的企业,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分析

随着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改革较之其他领域的改革涉及的面更广,难度更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方式和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目前,在岗的员工多数参加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多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成为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少数干部职工中仍然有所存在,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非法宗教意识等,在极少数干部职工中也有所表现,且伺机与我们争夺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

(二)员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不断发生变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和交际面在不断扩大,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相互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了。这些新问题就给企业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亟需研究的课题。

(三)员工接受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新变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体的增多,信息传递速度更加快捷,信息量空前增大,干部职工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同时,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了传播范围,导致当前企业领导和政工干部很难适应当前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工作往往难以推动,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四)企业人事管理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推行公平竞争、竞争上岗。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中的矛盾和困难依然突出。在职干部职工,特别是中老年职工,有的感到前途已定,对待改革的态度非常复杂,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对政治不热心或热情下降,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阻力,给各种消极甚至反动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六、以人为本,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要抓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那么,如何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本思想呢?笔者认为应当注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务求“实”。

受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灌输式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企业中心,走形式,图过场,实际效果不佳。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职工队伍的构成、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必须由旧变新、由虚变实。要结合自身实际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有的放矢;要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要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国家、企业、职工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此来引导职工观念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细”。

在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注重针对性。实践中把握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任务定内容,旨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二是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组织教育。三是针对不同人员的情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四是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情”。

5.中国人本思想 篇五

摘要: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政治保证,为更多的大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只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前进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基础上要坚持人本化思想,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只有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全面进步。在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人本化思想,充分运用了人本化思想,为高校培养出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为大学生指引前进的道路。

6.人本管理思想在税务系统的运用 篇六

李建东

人、人材资源、“头脑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推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联合国早在《里约宣言》和《哥本哈根宣言》就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提出人类发展是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长远指导方针,在全社会及其各个领域和各个具体的方面都要进行贯彻和落实,那么,我们税务系统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和观念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希望这些探讨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加系统、科学的研究。

一、人本管理的主要思想 内涵

作为与 “ 以物为中心 ” 的管理思想相对应的概念,与传统泰罗“科学管理”相比,人本管理是一种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新管理哲学,那么,究竟何为人?何为本?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把握人性的实质。要把握什么是 “ 人本 ”。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 “ 人本主义 ” 的一个必然要求。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否则,“ 人本管理 ” 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 “ 本 ” 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 “ 本位 ”、“ 根本 ”、“ 目的 ” 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因此,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我们认为,这个概括是十分精当的。

二、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管理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

从历史根源上看,“ 以人为本 ” 与东方管理文化一脉相承。从历史文献考证看,早在 2500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以人为本”思想。我们 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也可以概括为 12个字: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倡导“仁爱、宽容、和谐”,主张“正德、厚生、利用”,主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们弃旧图新,达到完善的境界”。这些独特的东方价值观念,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关爱,和我们今天探讨的人本管理思想都是相通的。同时,“墙内开花墙外香”,“论语加算盘”,东方管理文化对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奇迹的创造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实践上看,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根深蒂固,受到异乎寻常的普遍关注。以人为本,解决人的系统问题是 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由于人本管理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够创造企业和员工的最大价值,在很多著名公司都受到异乎寻常的普遍关注:如 摩托罗拉公司强调要“以尊严对待每一位员工,视之为个体”,美国马立奥特公司认为,“人员第一,善待他们,寄予高度期望,其余一切会随之而来”,又如 惠普公司也是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作为大公司,惠普对员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著名的 “ 惠普之道 ” 的精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诺基亚公司更是提出了响亮的 “ 诺基亚高科技,以人为本 ” 口号。在我国海尔、联想、华为等大企业,也普遍重视人本管理思想的运用。近年来,当代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个性化公司。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特利特和伦敦商学院教授高歇尔研究了西方大量成功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之后提出的公司管理模式,以更真实地体现人本管理宗旨的管理哲学,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要求。

从我国情况看,以人为本已成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加入 WTO开放化、全球化新形势下,为迎接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新一届中央政府始终高扬“以人为本”的人性主义大旗,提出建设 “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亲民政府”、“透明政府”以及“善治型政府”、“企业型政府”思想,从不同侧面、角度对政府管理创新(或政府改制)进行表述,所有的努力,一言以蔽之,我们认为,就是建立“人本政府”。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新发展战略,其核心也贯穿了“以人为本”极赋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治国、执政理念。从狭义的 GDP扩展到广义的HDI(人类发展指数),表明新发展观正向人本主义回归的价值观转变,“以人为本”已上升为国家的价值观。联系我国的管理实践中长期以来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非常突出的情况,以人为本 思想的提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这是关于发展观的一个历史性重大突破,也是经历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曲折实践,用很高昂的成本代价换来的真谛,是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拨乱返正、正本清源,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上的一次拨乱返正、正本清源,也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使得我们各项工作包括税收工作有了个统帅性思想。

从发展趋势上看,人本管理思想上的趋同代表了 21世纪世界范围内主流管理思想的汇合与交融。20世纪末,在经过各自的长期发展之后,东西方管理文化出现了整合趋势,人在管理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而团体的合作也越发显示出生命力。西文从 “ 人是机器 ” 的观念过渡到重视人的作用。其中在人本管理思想上的趋同是最大的表象,都最终认识到了人本身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不再纯关注 “ 物 ”(包括机器、设备等)的管理,更简洁地说,无论东西方管理文化都十分重视人的作用,这代表了 21世纪世界范围内主流管理思想的汇合与交融。

三、以人为本引领新发展观,也是我们税务系统的一个 统帅性思想

“做好人的工作,企业就成功了一大半”,企业家们这个朴实而深刻的认识,揭示了一个最基本的管理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税务系统。我们 应当在“以人为本”统帅性思想指导下,重新认识人的作用,转变管理理念,逐步由以物(如税收)为中心的刚性管理,走向以人(纳税人、征税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相应建立一套包括动力、压力、约束、保证、选择等机制在内的完善的人本管理机制,将“人本管理”新思维贯穿到税务系统各个方面。

(一)要以人为中心,调整变革税务系统组织发展模式

人本管理最强调的首先不是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而是管理理念。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观点,发展必须始于人并以人为中心,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以人为中心发展观的引进,意味着我们税务系统不仅要组织收入,完成税收任务,还要以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生命质量为发展目标,以税务系统目标与广大税务干部个人目标都能实现作为工作成功的标志,通过建立 一套包括动力、压力、约束、保证、选择等机制在内的完善的人本管理机制,使干部职工的行为发生根本的改变,使蕴藏在职工心理深处的价值实现感、成就欲、事业心、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与主动性、创造性自然地倾泻出来,形成巨大的团队凝聚力,使广大税务干部的价值获得更为适宜的实现空间,生活方式得到优化,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因此,在 “ 以人为本,依法治税 ” 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整个税务管理理念必须相应发生转变,要从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管理者不应再把干部职工作为单纯管理对象,而是工作伙伴和团队队员。管理者对干部员工的态度必须发生根本的转变,真正从心底尊重员工,相信每一个干部员工都能把工作做好,具有做最佳员工的内在原始冲动。为此,我们一方面要 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环境,改善管理文化,调整管理思路,树立人本思想,消除权力、等级高于人的价值的现象。

(二)以人力资源为发展动力,大力实施 人才强税战略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这是人本管理与以 “ 物 ” 为中心的管理的最大区别,它意味着我们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围绕发展配置人才、集聚人才、培养和提高人才。为此,我们一要加强舆论宣传,使人才强税战略深入人心。坚持舆论先行,紧紧围绕“人才强税”战略,大力推进宣传,为解放人才扫除一切思想障碍,并引导人们克服体制机制性障碍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二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税务系统现代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税务干部自由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三要打破人才部门旧有的陈旧观念和落后状态,深化人事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克服种种体制机制性障碍,努力形成激励人才自由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机制。要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制定各种奖掖人才政策措施,用事业造就人,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创新创业有机会,施展才华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各类人才始终保持旺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全方位的工作,营造人才辈出的氛围和思想环境。

(三)以建立激励型组织为目标,全面激发税务系统“源头”活力

人本管理 是以激励原则作为主导思想的。传统的观念认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干部理所当然认为单位就是一条大河,只要自己是大河旁的小河,就可以取之用之。这种依赖性极大地压抑了干部的积极性,滋长了“吃的锅饭”的思想,“素质好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像瘟疫一样扼杀了系统最宝贵的精神——活力。实际上,我们认为,税务系统是条大河,广大税务干部不是小河,而是大河的源头。源头喷涌大河就有水,源头的活力是税务系统活力之源。如果税务干部对税收事业高度负责,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向喷泉一样喷涌而出,而不是靠压出来或抽出来。所以,最关键的是源头,也就是广大税务干部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那么,怎样才使干部的活力像喷泉那样涌出呢?对于税务系统而言,“源头活水”靠的是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奖惩激励、机遇激励、升职激励、情感激励等,建立健全“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换,末

位要淘汰”的用人制度,从而创造出一种使干部精神愉快、关系和谐的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让税务肌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使每一个税务干部都化为税收事业这条大河的一个个源头。

(四)以为纳税人服务为方向,推动税务机关职能从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

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职能,在于政府管理创新,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具体到我们税务系统,就是从“监督打击”型税务机关向“管理服务型”税务机关转变,把服务理念融入税收工作之中,将建立公共服务型税务机关应作为新时期税收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选择,从 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税务机关,向以社会本位、纳税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服务型税务机关转变,进一步相应调整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税务机关必须把工作的主导方向从满足自身管理需求为主,转变到以“一切为了纳税人”、一切 方便纳税人上来,税收 执法体现人性关怀,尊重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把税务机关职能转变引向深入。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到税收政策制订执行之中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以人为本”理念和观念必须体现在国家各级权利机关的立法规划和政府部门的体制改革中,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税务机关,以人为本应当成为我们制定一切税收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税收法律法规要体现“以人为本”,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措施要贯彻“以人为本”精神。如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城乡税制,在税收政策上,对农民、农村和农业要给予倾斜性扶持,对弱势群体给予照顾,以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行绿色税收政策,统筹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特殊群体税收政策。(如下岗再就业);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要考虑税收计生扣除等,努力为纳税人创造一个能充分体现税负公平、税收国民待遇的税收政策环境。

7.践行人本思想构建特色学校 篇七

1 面向全体, 着眼发展

长时期来, 学校在管理过程中, 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此促进整个教学过程优化。

实施“爱心”教育。第一让学生在受教育时体会到爱, 想方设法去让学生体会到父母、老师对她的爱。第二是引导学生去爱别人, 教育学生首先去爱自己的父母, 明确爱心的表现不是简单地捐点款, 而是要把爱心播洒到日常的每一件小事中, 去关爱同学, 关爱老师, 关心身边所有的人和事。第三是引导学生自己爱自己, 让他们懂得“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的道理, 要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能妄自菲薄, 更不能夜郎自大。“把一颗爱心献给学生”, 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这是学校向社会的承诺。我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 许多来自困难家庭。在学生吃、住、行等日常生活上, 学校总是想方设法、尽其所能地为他们创造较好的条件。在食堂管理上, 学校严格按照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 注重食堂“公益性、服务性”, 千方百计降低食堂经营成本, 不断提高饭菜及其服务质量, 尽量做到让学生满意, 让家长放心。每学期, 各位班主任还要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家庭进行走访调查, 区别不同情况, 给予优惠照顾。为激励优生, 学校每年发放奖学金在万元以上, 受益学生达500余人, 国家下发的“营养午餐”“住校生贫困补助”等资助学生年均约300万元, 受益学生达4 000多人次, 获得奖励和受资助的学生, 学习信心大增, 成绩继续稳定或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实施“诚信”教育。诚信仍为人之根基, 唯有诚信的人, 才能做出诚信的事来;也唯有诚信的人, 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才能很好地去追求科学、探索真理。为此, 我校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诚信作业、诚信考试、诚信学习、诚信服务的训练。要求学生要做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要养成诚信的品格, 学会做人。

加强对学生时代意识、服务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教育。新的世纪是知识、信息不断创新, 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 时代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 创新的舞台。在对学生的教育中, 我校从现实生活出发, 循循善诱,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亲身体验, 逐步增强时代意识, 逐步认识到未来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洗礼, 素质得到提高。在卫生城市创建等义务劳动中, 有“考棚”学生的身影;在市 (省) 、县级各种文、体活动中, “考棚”学生展示了风采;在为灾区、困难师生、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献爱心活动中, “考棚”学生树立了良好形象。

2 立足课堂, 求实创新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关系到学生能否良好成长。如何解决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等问题, 是育人为本必须从理论上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学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尊重信任学生, 给学生自立学习、自主管理空间。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打破陈旧的“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模式, 归还教学活动为探索学习过程的朴素原貌。学校推行了变教案为“学案”的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成为教师备课的重点;教师抓住中考考点,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依靠整个备课组的力量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解、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引导学生逐步落实学习目标。练习资料由各学科备课小组集体进行精选, 避免造成对师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学校对教师讲课的指导思想是从学生素质出发, 要求全体教师树立“不求完美、只求突破, 不求统一, 只求特色”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在“听、评、研、学”的教研活动中提高素质。

加强学法指导。绝大部分学生平时学习非常刻苦, 但有一部分学生在考试时, 往往成绩不理想,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学习方法, 缺乏巧劲, 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极为关键。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新生入学伊始, 各学科教师, 首先介绍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每次水平测试以后, 年级组要举行分析会, 班级内举行经验交流会。另外, 还专门聘请专家、名师现身说法, 谈学习方法, 进行学法指导。

开展研究性学习。态度决定行动, 决定学习态度与效果。好的教学质量, 好的学生素质来源于研究性学习与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给他们科学研究方法与基本研究思维。近年来, 学校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 形成了“单元教学法”“典型例题引路法”“层次教学法”“网络式复习法”“问题探究法”。在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方面,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让学生自己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新者”。

3 培养自信, 自主发展

由于地域、文化、思维因素的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 为了让学生各展其能, 各施其才, 形成竞争, 并以此带动学习和特长同发展, 学校从管理、组织和评价等方面, 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其自主发展, 主动探索。

“奉献校园, 服务同学”, 这是酉州中学学生自主管理校园的宗旨。学生自主管理校园是酉州中学校“人文立校”治校方略的展示, 是人本管理课题研究的具体表现。诸如学生着装、出入校门检查、规范文明行为、清扫垃圾、食堂小卖部食品卫生情况汇报、各种有益活动的服务性工作等等, 均由学生会组织学生去完成。通过学生全员参与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身心自炼的校园管理体验, 学生的自律意识、集体意识、劳动意识、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得以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得到了培养, 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应提高,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从而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使校园变得清洁美丽。

在对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的任用方面, 打破任命制, 主要通过竞选产生;主题班会、演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等等一切活动均放手于学生, 由学生谋局布篇, 突出个性, 展现青春。卫生、纪律、出操、佩戴校牌、食堂饭菜质量由学生会组成的检查组定期评比, 提出意见及建议。为了让学生个性持续发展, 学校定期举行篮球比赛、田径赛、足球赛、美术优秀作品、书法比赛、习作评比、班级板报评比、文艺演唱、模特儿表演赛和小制作发明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以此调动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性, 展示才华, 培养自信心, 增强竞争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4 优化环境, 陶冶情操

“人改造环境, 环境塑造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注重文化的建设和营造, 在古老的文化中积淀着不朽的人文精神, 寄托着人类美好的理想和永恒的追求, 酉州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极为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

文化影响,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润物细无声。在校园环境规划上, 体现人文价值, 讲究艺术品位, 寓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 构建一个人文底蕴深厚、艺术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了宣传橱窗、板报、墙面的阵地作用。在主要交通节点上, 简明直观地表现了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系统;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树立现代意识为主题的走廊文化、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富有人情味的寝室文化、团结和谐的办公室文化、展示成果和宣传先进的橱窗文化, 校园的一景一点、一廊一室、一墙一窗及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校育人环境的有效载体。这些经典建筑和人文景观在绿树的掩映下装点着学校, 充分再现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有效地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文化的影响是深邃的, 文化的生命是永恒的。学校是育人的环境,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 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学校始终围绕“做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 挖掘学生潜力, 激发学生动力, 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践行人本管理思想,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围绕“做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目标, 着力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诚信教育, 尊重信任学生, 给学生自立学习、自主管理的空间, 优化环境, 营造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8.中国人本思想 篇八

关键词:孔子;仁智统一思想;道德教育

想要吸取孔子仁智统一思想的精华,还要从他的仁学思想说起。“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其全部哲学的基础。《论语》是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其中有50余章谈到了仁,并且好多语义和思想都同“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人在研究孔子思想过程中,对“仁”的内涵与外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学者见仁见智地提出或感性或理性或深刻或系统的阐述。归纳之,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内容,一只关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实践方面,一是关于道德品质的修养方面。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是孔子指导思想的核心,仁中有智,智中有仁,仁为本,智为知,回答了什么是仁和怎样为仁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召喚着亿万中华儿女为精心打造和铸就民族之魂而前仆后继,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于一体的道德乐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崇尚科学知识,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而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

结合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看法,以进一步探索引导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新路子。

一、加强道德品质教育,积极引导未成年人不断的成长为21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从政治国的人才,而从政治国需要各种本领。他认为学习的次序、本末都要顾及到“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认为一个人的目标在于实现“天下有道”的“道”。本质在于“德”,即德治是治国的基础,而要作到德治,具体要体现到“仁政”上,因为“仁”包括一切修身的内容,但“仁”又不是一句空话,最终还是要落到“六艺”之中。

孔子培养人的目标是君子、成人。朱熹说,成人者完人也。孔子认为做一个“成人”,智、仁、勇这三德缺一不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智、仁、勇是人才幼苗必须具备的教养。智是文化知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仁是伦理道德,解决人生问题;勇是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思想行为,仁是伦理道德,解决人生问题。勇是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思想行为。由此可知,孔子注重三育并举。他所倡导的“勇”,不仅在体格上进行锻炼,而且还在人格意志上激励学生做捍卫道义的勇士。“勇者不惧。”“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揭示了“勇”是一种卫道的优良品德,包含着见义勇为的思想和勉励行道的精神;刚强坚毅的意志力;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勇挑重担、见危授命的品行;为正义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品质等。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行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在追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标,也正是孔子重视独立人格培养的具体体现,开了我国教育培养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见义勇为的“中国脊梁”使我国成为一个富有独立人格教养的国家,人民成为胸怀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人的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命运,因而切实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用人才是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当务之急。

二、陶冶高雅情趣,努力培养未成年人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品德结构

孔子不主张把学生聚纠囿苑之中读死书,死读书,而在讲学之余亲自带领学生郊游、登山,在登山和郊游中领略大自然的乐趣和征服者的快乐,从而陶冶学生的高雅情趣。至于比赛,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对其它事情是没有必要去争的,但对于射箭必须要争,而且还要争出个高低你我来。参加比赛要注意道德修养,上场比赛前应相互揖让,比赛终了之后还应相互敬酒,胜者揖让,不胜者升之,出言恭逊友好。这样的竞赛才算得上正当竞争,“君子”之争。这种对待比赛和竞争的思想出现在两千多年之前的教育中,其积极意义是相当深远的,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德育思想在对抗性竞争中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和集体发生着情绪和行动上的激烈交锋,不时会出现对参加者和观看者思想品德的严峻考验,无疑对那些在竞争中骄傲自大、斤斤计较、弄虚作假违反规则,动辄恶语伤人,寻衅闹事者起到了教化作用。

人都是有情绪的,情绪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的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变化。孔子很早的注意到了养生之道必须重视道德教养,贵在情志调摄。他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一般说来,情操高尚的人心胸豁达开朗,富于开拓创造性,具有积极的责任性和高涨的热情。这些人的情绪可以强化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肌体健康从而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峙人生和社会。

三、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使未成年人不断地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行为习惯

孔子坚持学行结合,说到做到,不发空论,不许空愿,力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观其行。”可见,孔子在对弟子教育时,他自己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同时也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孔子很早地发现了教师的人品、智慧、个性品质、世界观等都会给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他还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则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手段。真可谓,德高为师,身正称范。古人尚能如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十分有理由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在学习实践,生产劳动,社会公益事业,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和交往中,深化认识,经历情感体验,磨练意志,增强毅力,养成社会所需的品德行为习惯。

上一篇:副处级领导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纪念新中国成立周年宣传报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