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2024-11-11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共11篇)

1.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篇一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的现状,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对改变其状况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后果;解决方法

今天在高职院校中,关于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不断加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肯定,认为毕业生光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个人素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承载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任务的语文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其地位是非常尴尬的。本文将以一所高职院校为例,从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及解决方式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在院校层面上,以四川某高职院校为例,在全院17个教学系部中,仅有2个招收文科及文理科学生兼收的系部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科目,但也只安排了共计48个课时,其余的15个教学系部根本就没有将《大学语文》课程列为必修课,仅仅把《大学语文》列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与否。这使得《大学语文》在整个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极为尴尬,不仅远远不能与专业科目相比,就是与同为基础学科的英语、数学课程相比,也是远远不如的:院校内所有学生都要进行至少180个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和至少144个课时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说,《大学语文》在整个课程开设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整个院校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提升的不够重视。

(二)在学生层面上,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在本文列举的某一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学生自身的学习选择或者说学习时间,大都给予了专业课程,这体现在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大学语文》往往不是其第一选择,很多选修班级报不满人数,而被迫削减。这一方面固然是院校学习课程的安排,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学生自己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也缺乏兴趣与热情。作者通过与班级学生的交谈,了解到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日后无论如何也是够用了,在大学里不用再花时间去学习《大学语文》了;另一种是觉得《大学语文》课程太无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不到乐趣,学习完后也没有什么成果,对自己今后的择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觉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很“虚”,没有实际的作用。

(三)在《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层面上,也以前文所述院校为例,由于受课时数少的限制,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上有较多局限,只能有少量的课堂作文练习,再选择一些经典篇目与学生共同赏析,其他方面的内容则无法顾及。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很单一,基本以教师个人的讲解为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偏于沉闷,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欠缺。另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基本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与其他科目很少有着联系性,考试方式也是传统的一纸试卷,在训练实践能力、联系实际方面,确实有着不小的缺陷。

二、教学现状导致的后果

(一)正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上的情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院校文化气氛的淡薄。亦以前文所述某高职院校为例,该院校一直以来很注重校园文化的培养,每年都要以院系名义,举行大大小小的文化节、运动会、学术讲座、学生竞赛、社团活动,等等,力求在学院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但是这些所有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相关,其他的诸如辩论会、读书会等活动又与《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没有紧密的直接联系,这使得《大学语文》科目在整个院校内,不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堂外也处在边缘化的境地。学生很难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在“大环境”中亦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大学语文》课程上。

(二)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不受重视,也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素质的不满意。亦以上文所述的某高职院校为例,学生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涯中过于忽视对个人素质与修养的提高,使得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欠缺明显。这个短板从在校园求职的时候就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最明显的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不足,不论是回答问题时的仪态仪表还是语言的选择、组织,甚至是对普通话的掌握,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进入工作单位以后,需要个人的.人文素质来支撑的“软实力”,无论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还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毕业生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工作以后,遇到的专业技能以外的阻力加大,妨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地位的根本之道,是课程本身的求新求变。这需要调整课程重点,不仅仅局限在名家经典篇目的赏析,还要根据学生步入社会和进入工作单位后的能力欠缺,增加更多的切合实际的课程设计,这大体可以分为在两方面的加强:

(一)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写作、表达与沟通方面的内容。这方面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两个个人能力:写和说。写,是写最具有实际需要的公文以及日常事务文书,包括:通知、请示、报告、函、留言条、请假条、欠条、借条、领条、收条、证明信、介绍信、申请书等一系列应用文。这类文章不同于语文课上的作文,注重的是对学生写作基本格式、基本要求的指导,以防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出现因没有接触过各类应用文体写作规范,而不知道该如何写作的情况。说,是练习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倾听别人的想法,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团队,能够更有团队协作能力,能更好地与人交流相处。这些写和说的能力,虽然不是专业“硬实力”,但是其在学生工作中,所能产生的巨大价值,确是不亚于专业能力的,而且在生活中,也会给学生很大的帮助。

(二)在课程的练习环节,可以增加面试求职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求职技巧,加大大学生礼仪姿态的训练,为学生打磨好一块“敲门砖”。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可以模拟面试求职的全部完整环节,从进入面试房间到离开,整个过程中应注意到的细节,应遵守的礼仪,力求全方面地给学生以直观的呈现。另外在面试时适当的语音、语速,得体的姿态、距离以及语言运用上的技巧、规范与误区,都可以用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加以了解。这将是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有用的教学内容。当然,《大学语文》课程若加强了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练习、礼仪姿态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占去一定量的课时,会导致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经典篇目赏析以及课堂作文练习的时间进一步减少,会削弱课程的“文学性”属性,在学生的审美意趣的培养、美学欣赏的体验方面会更加不足,但《大学语文》课程在现今,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应该结合时代的需求,主动求新求变,在课程学习目标上不仅要有文学、美学的体现,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功能性、实用性的增强,要承载起提升学生整体个人形象的作用,从学生个人素养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看、读、写、说”能力,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走出自己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金红华.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32(5):112-113.

[2]葛雅萍.高职语文教育的困窘与创新教育的尝试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7:64-65

[3]赵娇.高职语文教育应用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9:89-91.

[4]李淑芬.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发的建构与培养[J].职教论坛,,32:47-49.

[5]韩岩.高职语文教育的反思与前瞻[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01-103.

2.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篇二

1. 公共必修课地位无保障。很多院校不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甚至有些院校直接取消了这门课程, 这完全是对语文教学的忽视和懈怠。虽然有些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的课程, 但不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的课程, 有时为了迎合其他专业必修课的需要, 校方领导可以随时勒令取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被随意地搁浅放置。

2.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大学语文教学还是沿袭老一辈的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只注重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培养。目前, 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 过分强调对文章所传达的理念的思考, 他们划定了条条框框, 约束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文感动人、教育人、惊醒人、教化人的作用。此外, 高职语文教学还只是局限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和散文, 缺少对当代文学名著的探索和研究, 没有与时俱进, 不贴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3.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大学语文的教学着重强调对字、词、句、意上的理解和分析, 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情景和感情基调, 将趣味盎然的语文课上成了刻板印象的数学课, 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验收教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大多数的语文考试沿袭高考的模式, 考试题型单一刻板, 都是常见的选择题、填空题, 不灵活、不客观、不科学, 缺少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对学生文章认识能力、审美能力的考察, 不能正确、客观、综合的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学语文的地位一落千丈, 传授课程的语文老师自然也一路骤减。这种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有的高职院校让一个教师分身担当多重角色, 给他们巨大的工作量, 让他们同时传授好多个班级, 繁重的课程任务使老师精疲力尽, 因此教学质量和水平自然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甚至直接让没有经验的研究生临危受命, 他们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 不专业也不擅长, 大学语文的授课质量令人堪忧。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1. 学校要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 大学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生源招收从以前的“精英人才”转到现在的“大众人才”, 尤其是现在的高职院校, 生源质量普遍偏低。事实上, 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文的精华内容和所传达的思想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启发、引导学生,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修养,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优秀道德风尚的形成, 为迎合现代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 大学语文的学习必不可少, 大学语文使高职院校的建校目标成为可能, 各高职院校要转变思想注重语文课程的教学, 让大学语文发挥它强大的力量和作用。

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第一, 扩展教学内容的外延,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分析和研究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传授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其他的知识点, 把本名族的文化和文章相结合, 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第二, 语文教学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潮流,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在生活中发生的各类大事小事, 如校园生活、影视娱乐、社团活动等, 激起学生的兴趣, 刺激他们认真学习和思考。第三,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开设人文精神的讲座、文学内容的解读, 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让他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 了解作者的生平、贡献和思想价值观, 感受作者优秀自身品德的同时, 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者的影响, 培养自身形成优秀的人格魅力。

3. 创新教学方法。第一, 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国外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成为主角, 学生自主讨论, 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 老师则起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这篇课文。第二, 创造机会, 让学生自己上台演讲。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课堂上创造机会, 让学生自由的发表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他们思维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4.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的设置应该更加的科学和完善, 不仅仅关注最终的成绩, 要注重分析和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 考试成绩实行百分比的形式, 平时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40% , 期末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 刻版的书面内容, 多增加一些灵活的考验学生思维和组织能力的题型, 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 没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大学人才。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优秀的条件, 吸引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 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锻炼, 努力夯实教师的专业知识, 引导他们做好为人师表的典范。

三、结语

大学语文的学习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和垫脚石,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大学语文的学习必不可少。学生和教师们要共同努力, 转变思想, 改革创新,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的内容、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地改革和探索。

摘要:大学语文的学习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 语文教学被忽视, 不再占据重要地位。只注重刻板教育, 教学方法老套陈旧, 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日益加剧, 因此,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于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3.

[2]倪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篇三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教学 现状 改革

[作者简介]刘小云(1965-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湖南长沙4100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91-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高专学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对英语熟练应用,并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新的复合型当代技术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本文就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生素质与英语知识结构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复杂。同时,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求学选择。高考成绩的不理想、社会的压力、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没有上进心。绝大多数学生进校时英语水平过低,总体来说:发音不准、听不懂、词汇量小、阅读写作能力差、语法掌握不系统。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抱着畏难、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二)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分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或者说“是课程借以表现的一种形式”①。教材体现并反映教学大纲的基本教材思想,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信息来源,应尽可能适应教与学的需求。

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开设了许多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涉外护理、空中乘务等。普通英语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是一门公共课,采用统一的教材,且基本都是按照话题的形式划分单元。这样的教材只能满足日常生活的普遍需要,而无法与各专业的学习和实践相联系。在课程设置上,高职英语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强调课堂教学,忽视第二课堂教学;重阅读教学、轻口语和写、译的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导致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无法提高,培养了众多的英语“聋哑”学生。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的英语教学有的还在沿用“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即英语课堂大多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教师的“忠实听众”,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与机会被剥夺,同时也会使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思考,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学生逃课、上课不带课本、作弊等现象非常普遍。此外,教学手段单一,有的院校还处在一盒粉笔﹑一本书外加一台录音机的教学模式中,缺乏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活动,图书和音像制品的支持,学生课外没有或很少有相应的外语兴趣小组,丧失英语应用的环境。

(四)师资情况分析

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及水平,是高职高专教育顺利发展的保证。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但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专职英语教师相对缺乏,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崛起,它虽能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但缺乏相对的稳定性,无法保证英语教学的延续性,且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教师的进修学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的课程任务十分繁重。有的学校还开设英语专业,有的英语教师同时要兼任英语专业的课程和公共外语的教学工作。教师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学,没有精力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技能,教师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受阻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高职高专教育曾经参照《大学英语本科教学大纲》三级的要求来组织英语课程教学,为在短期内促进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把本科大纲中规定的三级要求与现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为它不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的,不能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也提出“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必须服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思想,英语课程教学要尽快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转轨。

三、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有学者指出,我国英语教学培养的应该是“知识+内化+操练+实践+技能”型人才。而教材的使用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关键。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课程长期依赖本科教材,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实际及其英语学习目的和要求极不协调。近年来,针对高职高专的英语系列教材有了喜人的进展,但这还不能满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所需。我们仍需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针对各校学生的具体实际,选用适合的教材,并积极参与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的建设。

(二)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改革

课堂上,老师应及时做好教学中心的转移,认真组织教学,主动地把课堂主角让给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从而形成一种浓郁的、名副其实的英语课堂气氛,进而激发他们讲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具体如下:

1.加强听力、口语教学和课堂交流活动。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要减少和防止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多开展交流和多媒体教学,实施“3S中心”教学模式——student-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subject-centered(以主题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社会需要为中心),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又有对语言的加工处理、吸收消化和语言产出。各教学环节既自成一体,又相辅相成,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课堂教学体系。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逐步走进课堂,高职高专英语课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

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英语要能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学一点,用一点,会一点,积少成多,使学生有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建立良好交际的基础。如果每个学生常常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关心、爱护与尊重,他们的内心就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英语课教学要围绕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新的英语课教学模式应建立在《基本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具体方法是把三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实用英语、专业英语三个阶段,即开展分段式教学,每个阶段都安排英语活动课作为辅助课程。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对语言结构的使用问题,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把听、说、读、写的学习与译的能力相结合,讲授的内容结合英语过级的考试内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传授英语知识为主,以考级内容为辅。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英语过级考试和专业需要相结合,即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点,并按专业对英语知识的需求,选择教材,进行分类教学。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与专业结合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专业的需要特点,采取泛读及笔译的方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的连续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考试方式改革

测试是贯彻英语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科学的测试结果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反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改进学习方法。因此,测试应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着重考核语言应用能力。可采用灵活的考试方法:

1.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只是一次性试卷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应把学生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考成绩、作业完成和期中考试)可占40%,期末成绩占60%。

2.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除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的A级和B级考试外,还应增加口语考试和相关工作场景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测评。

3.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除基础知识闭卷考试外,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创新意识。

4.校内考试与校外考试相结合,可以把考试的地点从课堂转移到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某一固定部门或单位。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评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另外,试卷应有较难的附加题,以满足基础好的学生,激励他们再上一个台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多创造条件,多给机会,锻炼实际能力。

(四)教材改革

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材必须体现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要突出实践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听、说能力,巩固读、写能力。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层次多样化,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也应按不同起点,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材体系。要在继承原有教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吸取高职高专教育近几年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在编写教材时,要考虑使用对象的英语水平,考虑使用对象的接受能力,恰当地给教材水平和难易程度定位,尽量做到起点不同,教材也不同。同时,教材应注意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要处理好知识性与可思性、系统性与灵活性、承接性与前瞻性、语言典范与时代气息的关系。在深化改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编写出一批具有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的高质量的教材,并形成优化配套的教材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形式、教材进行大胆改革,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让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胡学增.关于学科教育学建设和课程研究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1997(9):135.

[参考文献]

4.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篇四

1.1教学资源有限

我院药学专业实验仪器种类多,但同一类仪器数量不多,特别是一些精密仪器一般只有一两台,实验课,通常是分组(12组)进行,化学分析实验能保证单人操作,但是试剂的消耗量大;仪器分析实验只能保证小组操作一台仪器,不能保证每人操作;某些实验学生只能多个挤在一起在旁观看老师演示,动手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熟练操作。我院最近几年还大量购进了一些药学专业器材,可想其他学校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我院如何利用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分析技能,更好胜任相关岗位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1.2教材内容不能突出药典

在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与相关岗位工作脱节学生主要的辅助工具—药物分析教材,多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王炳强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版教材按章节编写,以工作程序、药典→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各类药物分析→制剂分析→生化药物的分析→实训内容为主线,不能突出药典在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与相关岗位工作(按药典的相关规定操作检验药物质量)脱节。教材中实训内容,以目的要求→仪器、试剂配制→实验步骤→思考题编写,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和单项检验项目,体现不出药物的全面检验,在实际过程中,教师不讲数据处理学生就不会处理,不会下结论等。

2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建议

2.1教师授课方式改革

2.1.1注重培养学生控制药品质量的责任感

药物分析的对象特殊,不是一般商品,是药物(药品),药物(药品)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息息相关,教师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例如,“毒胶囊”事件:2012年4月,被媒体曝光蜀中药业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测出铬超标。这两款药品属于日常用药,加之蜀中药业定价出奇便宜,在全国销量极大,影响极广。修正、金马、海外、蜀中等知名药企纷纷身陷其中,13个产品被曝铬超标可能致癌。我们的药品是“救命药”还是“毒药”与检验员的认真态度、责任感相关,这样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2.1.2借助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我院药物分析实验室今年配置电脑,投影仪等,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本课程学习更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教学不只是播放自制多媒体课件,还可播放实验基本技能操作方法的演示录像、各种仪器的原理、操作录像及一些大型药厂、检验所等的药品检验环节介绍等资料,同时也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对于药物分析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实验过程中易错问题采用图片对比纠正,使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实验室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覆盖全班学生视觉范围,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围观,部分学生无赖放弃好奇等等。

2.1.3整个教学内容以实验为主线,药典为标准,操作中学理论,学技能

整个学习以实验为主线,首先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讲解与演示实验,然后是学生查阅药典配试剂、实验操作,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最后是教师总结实验,实践中归纳理论知识点,满足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后期教学中教师下达任务,学生根据药典的方法和操作对药品进行质量检验。这样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动脑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1.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①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让学生主动去了解相关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因此在实验课前,根据要进行的实验的内容,老师提出相关的一些实验的问题,让学生去课前进行预习,去思考问题。实验课上,针对学生的问答,老师进行相应的点拨和指导,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去理解、设计和动手实验,采取这种方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②建立开放型实验室:让学生参加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参加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可使之具备一定的实验室的管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可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部分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可安排一些简单试剂的配制及标定,仪器的调试及校准等工作,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学习药物分析以实验为主线、药典为标准,直观实物为基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学习也较轻松,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比以前好,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教学资料。

2.2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为了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学生角色转变,以检验员的角色学习与思考:每次实验前思考并写实验预习报告:检验前准备工作,工作计划,思考这个任务怎么完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的试剂如何配,所需设备、仪器等。检验中的问题处理检验完后检验报告规范书写以及正确结论,最后讨论一下检验中的不足等。

2.3表现形式的教材内容改革

目前所用的教材内容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建议基于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所提倡的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下,药物分析教材应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内容,应按模块、任务、项目来编写内容,具体为模块一总述:药物分析对象,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方法;模块二典型药物分析;模块三检验工具——简易药典(凡例→典型药物质量标准→附录:典型药物分析试剂配制,所用分析方法→索引等)。教材一部分为药典的缩小版,有人会疑问,为何不用药典,药典的价格昂贵,目前不能做到人手一本,但教材能。

2.4考核方式改革

5.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篇五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本文从探讨大学语文的课程内涵与学科性质出发,明确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与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要求而定,主要以体载为经,以吏为纬串起文化经典,同时,注重实际能力的训练,注意时效性; 教学方法遵循对学生量其资质,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灵活多样,注重实践性、高效性.

作 者:胡楠 作者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13003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6.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篇六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开设高等数学是一个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现状和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提出了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它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高等数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那么,怎样使高等数学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以及在课堂上怎样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当前国内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其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确

目前,对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认识有失偏颇,片面地理解对数学的“但求适度、够用”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压缩教学课时,删减教学内容,不清楚学习数学对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更把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作用丢弃一边。学生也困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认真学习数学的大多也是“兴致所至”。

(二)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冲突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要求面面俱到,理论上追求严谨。这不仅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而且造成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提高了对数学水平的要求但同时缩减了数学教学的`课时,进一步加剧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同时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许多高职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减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高等数学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之一,也未能幸免。最终,学生数学基础越来越差,而高职学校教学时数却越来越少,这对本就步履维艰的数学教学更是雪上加霜。

(三)教学手段、方法落后

“高等数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基本上是“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班级集中式授课,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与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技术教学,愿意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去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和机床,却很少花钱配备数学教学用品与设备,导致数学教学方法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落后,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因此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必须为这一总的培养目标服务。而且,高等数学是为其他专业服务的高职课程中的一门公共课,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内容多而课时少,因此要遵循“必须,够用,适度”的原则。使学生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尽可能多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最后,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特点只有与其它类型、层次数学教育作比较才能表现出来的,其特点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与基础数学(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数学教育教育)同属学校教育,在教学上有共同之处。但前者较后者内容多,课时少,要求较后者低。因此,高职数学教育决不能套用基础数学教育的做法,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2.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应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但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上的要求不同,教育对象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年龄差异较大。因此,不能把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看成中专数学教育的“提高版”教育而应各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3. 虽然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在教学中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共同的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本科高等数学教育的一般教学特点,但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理论性,完整性要低于本科数学教育,并且其为专业服务的实践性要强于本科高等数学教育。因此,不能把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看成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育的“压缩版”。

三、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大多专业学生的一门应修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元及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概率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数学基础。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面对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大幅压缩现实,要求我们针对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而有选择性地教授最实用的数学知识。

(二)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呆板,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式。改革后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引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数学素质差异教大,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可采用“分层教学”,将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而提高要求则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听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提高。

(三)变革教学内容

课程编排敢于打破教材的限制,不照本宣科,由浅及深诱导学生勤于思考。要让他们能回答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成就感。对于学了十几年的数学来说,再差的学生也应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当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束手无策时,教师可逐渐增加提示条件已降低问题的难度,直到学生可以出色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找出相应知识点之间在本质上的通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认识、理解同类现象。比如:一元函数求导与二元函数求导之间内在本质的相同;一元函数与二元函数的连续及性质;一元函数二元函数的极值问题;微分与偏微分、全微分之间实际应用;函数极限的性质和柯西收敛准则,可以通过与收敛数列的性质和柯西收敛准则进行类比;广义积分则可以通过与数项级数进行类比,引出它的全部敛散理论。

四、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模式,其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地方。针对高等数学的不同内容,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使高职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是我们不断探索的目标。本文就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作了一些探讨,以期对广大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一些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12).

[2]裴亚枫.谈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的定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3]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

[4]王金武.高等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

7.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篇七

关键词:高职语文,问题,措施

近十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的日益增加,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所谓高素质的劳动者既要有一技之长, 又要有相应的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 这对高职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发扬高职语文教学的长处, 摒弃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成为每一位高职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重视的程度不够

高职学生来到学校首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 学校为了适应学生的这项需要, 非常重视专业技术的培养, 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学校培养出的每一位学生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每一名学生都离不开将来要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 如何为自己营造和谐的人家关系, 是和他的交际能力、人文素养分不开的,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这是从长远来看问题的。从近处看, 每一名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面试, 如果他无法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 那将无法为自己谋得一份好的工作, 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 语文教材不够实用, 不够新颖

现在的高职语文教材, 在很大程度上带上了“高四”的痕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似乎又找到了高中应试的记忆, 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 学生对语文课重视的程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 80%的高职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用。由于思想认识有误差, 导致他们在上语文课时出现了玩手机、睡觉、不认真听讲等现象。使语文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面对以上问题, 高职语文应积极加强自身改革, 寻找突破口, 打破传统模式, 建立全新高职语文理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二、加强高职语文建设的措施

(一) 从政策上加强重视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宣传高职语文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既掌握一技之长, 又有较强的交际能力。

让学生明确高职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 也是传统文学的主导思想。从孔孟开始的一系列古今文人为后世留下了关心社会, 积极入世, 建功立业的昂扬奋进的精神: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到“上下求索”的屈原, 从“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到“壮怀激烈”的岳飞, 从希望“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到“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洋溢在传统文学中的这种崇高壮烈、震人心魄的情怀将激励着年轻的莘莘学子汲取精神营养, 走出小我, 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还可以培养学生坦荡豁达的胸怀。如今的青年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新时代,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一路顺风。这样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对“顺境”很适应, 一旦在人生路上出现了逆境, 就容易产生极端的做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一点小事, 有些学生就采用极端行为的案例。这些悲剧的产生, 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豁达的胸怀、坚强的抗打击能力。高职语文课可以通过九死不悔的屈大夫、受腐刑发愤著述的太史公、命运多舛又坦荡乐观的苏东坡、先富贵之至又贫穷潦倒的曹雪芹等人物, 对学生进行熏陶。

学校政策的重视, 对于改变学生轻视语文的思想将会有很大帮助。在双方都重视的情况下, 就有望学好高职语文。

(二) 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 要突出专业特点, 提高学生兴趣。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文学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悬挂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星光灿烂的文学作品中, 各类作品都非常丰富。因此, 高职语文在教材的编排方面可以打破传统模式的限制,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选择文学作品。例如, 医学专业, 他们的语文教材可以选择名医传记,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书·华佗传》《唐书·孙思邈列传》《徐灵胎先生传》等。这样的文学作品, 既和医学专业的学生息息相关, 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次, 要突出地域特征, 例如, 西安、北京、杭州等这些历史名城的高职院校, 可以发挥它们的地域优势, 选择和它们的地域相关的文章, 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上述措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高职语文的兴趣, 以便达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茅卫东.黄高才谈语文教学[N].中国教师报, 2007.5.23 (3) .

[2]黄高才.大学里很重要的一门课[M].大学语文.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8.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篇八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可是目前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对高职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很多同行们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下面我结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简单归纳一下我们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探索。

一、存在问题的简单分析

(一)课程定位不清楚

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该课程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争论不休,没有定论。课程定位不清晰,也导致教师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无法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更不知该如何学习,教与学都陷入了盲目境地。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含糊不清还体现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不开设大学语文,开多少课时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随意性。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职学生学习热情本来就不够高,求知欲也不强,大多数同学上课基本不做笔记,有问题稀里糊涂,很少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课后该完成的作业不去思考,东拼西凑的敷衍了事。再加上文学素养普遍相对低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低下。尤其是如今,语言环境的变化也对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在大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的占绝大多数,现代科技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它使得本来就逐渐减少的与语文相关的阅读、写作的机会更少,这些变化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相对死板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他们还是用传统的方法,上课只是教师在讲台唱“独角戏”,课堂上没有小组的讨论,没有师生的交流,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甚至有的老师连多媒体都不会用。这种相对死板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得本来就学习兴趣不高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气氛更加的沉闷,教学效果理所当然的极不理想。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改革让全体大学语文老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一切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指导者。明确学生为中心,老师就要正确对待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收获的快乐。要想真正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应用他们以往所学的知识,提升学习的信心;最后要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

(二)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

大学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同时它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出于提升学生素质的考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形成自己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由课本而举一反三,指引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由课本出发先推荐一些课本所涉及的经典的、优秀的作品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亲近名著、亲近经典,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授课过程中必须贯彻趣味性、时代性

教师在讲授具体篇目时,应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作家的生平轶事、民俗文化等内容穿插进去。这些材料都会提高大学语文课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不应脱离现实生活,教师要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出见解独到的理论分析,对一些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科学阐释,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描写古人的生活和思想的经典作品,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也应该能挖掘出时代意义,古为今用。

(四)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突出优点就是信息交换量大,并且形象直观,易于接受。大学语文教学时教师也应该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不仅可以进行配乐的诗朗诵,还可以播放同名的古曲,通过音乐的作用让学生沉浸在古诗词优美的意境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加全面,还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直接将相对抽象的情感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 李瑶曦.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及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7).

[2] 钱民辉.略论多元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3] 龚艳,刘亚律.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教育学术月刊,2009(3).

作者简介:王洪生,1975年生,河南汝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9.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九

高职语文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体系中有无位置、处于怎样的位置、在一定的位置上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在进行高职教育宏观研究和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次课程改革,这个承载着以传授人文知识和语言文化实用工具为主的语文课程,课程计划难免压缩。客观地说,除了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也突出地反映在高职院校之外,也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

1.找准定位——高职语文课程的生存之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程与普通高校一样是《大学语文》。那么,高职《大学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对培养高职人才有何作用?它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有何区别?这是高职课程改革者和语文课程教育者首先应该深思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一上岗就能顶岗。高职教育的所有课程设置都应该以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公共基础课之一的高职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的生产操作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即善于将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且组织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台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机器。

因此,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应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这种目标定位,与高职教育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知识传授目标相吻合。这种“必需”、“够用”,在语文课程可以理解为:相关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完整的思想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普通话达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能说会写。要达到这个目标,就目前的一本教材、一种课型、一种教法的课程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对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深入的变革。

2.改革课程——高职语文课程的必由之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一学期,一周四节。仅凭这有限的课时数,要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程质量,就必须改革现有的通用的语文课程模式,突出其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高职语文课程一般采用的是大专教学计划,有的是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压缩。即便采用的是高职统编教材,教材的内容和体式也没有大的改变。就我院所采用的高职统编《大学语文》教材中,有32篇古文,占全部篇幅的46%。所选课文与中学课本重复的竞有20篇,占全部篇幅的28%。这既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又与当前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有违。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应当遵循高职培养目标,以“高质、强能、实用”为前提,以“必需和够用”为目标,重新编写教学计划,改革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课程,按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功用将语文课程大致分为五大模块:实用口才、实用文体写作、书法、文学欣赏、中外文化。前两块作为必修课,集中时问系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必修课可结合专业特点,以培养实用技能为主旨,开设诸如《商务文书写作》、《广告文案》、《毕业论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辩论的技巧与艺术》等课程;后三块作为选修课,供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情感、创造性思维为主旨,结合学校特色、教师专长、课程资源优势等具体条件,开设《书法的魅力》、《我读经典文学作品》、《我爱电影》、《我爱博客》等课程。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务实性,又兼顾了语文的陶情养性的功能。无论哪一个模块,可采用不同的课程范型,以实用技能为主的课程,可采取训练中心课程,以培养专项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化运用”的形式,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必要的应用理论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可采取体验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采用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操,增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3.凸现特色——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之路

职业知识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大目标。作为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要凸现课程特色,就必须紧紧围绕“能说会写”这个能力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和职业的需求为根本,切实增强高职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高职生的顺利就业服务。

(1)改革传统教法目前,大多数高职语文课堂仍以“讲授法”为主。这显然不利于实现“能说会写”这种实践性很强的高职语文课程目标。高职语文课程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多上活动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实用口才类课程可以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将课程内容由易到难分成几个训练环节。从最基础的朗诵、自我介绍、互相推荐、见闻陈述逐渐过渡到即席发言、即兴演讲、节目主持、专题辩论和表演课本剧之类的训练,使学生“讲述见闻言之有物、说明事理言之有序、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其次,充分体现语文与各行各业的关联及其实用性。在教学上,强调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譬如:管理类专业,就要把“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作为训练的重点;服务营销类专业应注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忽略应用文的写作;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应着重科技论文的写作,同时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美容技术》等专业应适当增加工程美学知识,不仅能强化专业知识,又能体现出语文的美育功能。第三,结合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与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让信息类专业的学生综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语文课文内容制作别出心裁的课件;让汽车营销类专业学生为某种品牌的汽车策划一个广告文案或进行市场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让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就某项专业知识问题整理一篇小论文等。总之,与现实相联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根据所确立的高职语文课程“能说会写”的主要目标,辅之以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应建立相应的能力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首先,采取多元化原则。即采用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方法,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实用口才》课程考核,可以准备一个或几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一次辩论比赛,以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从查找资料开始到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包含的工作量较大,各小组内部成员有分工、有协作,组之间有竞争、有压力。既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对着重“写”的课程,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课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项目尽可能全面、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是动态性和综合性原则。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平时书面作业、作文周记、阅读笔记、课堂讨论、演讲、课外社团活动、参赛获奖等均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由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同学、学生本人一起来评定,把学生自觉引导到语文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上来,达到评价标准与课程目标的一致。

(3)采用特色教材针对改革的课程模式,选取相应的教材。同时鼓励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课程特点,编写不同课型范式的讲义。突出高职语文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易学性。教材特色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既应有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物,也应有新兴的电子教材。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及写作指导练习和相关知识拓展等都应包括在内。总之,应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方便易学的全方位多媒体视听感受的学习包。

10.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篇十

来源: lunwen88.com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母语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语言教育都存在着外语热、汉语冷的现状。一方面,大学生都要参加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出国还要参加托福、雅思等各种外语考试,外语教育和考试要求明确、体系完整;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从高中升人大学,“应试”化的语文教学也随之终止,但大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堪忧,提笔忘字、汉字书写水平下降、不能顺畅与人交流,大学生毕业论文及一般应用文写不好等现象屡见不鲜。Ill而定位在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塑造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课程,既可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又能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使他们在接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之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进一步以实际运用为目的去接受母语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大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包括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如听、说、读、写;所谓人文性,包括思想政治、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等。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在讲授语文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口语表达训练、模拟写作等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自觉的语文学习意识、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形成个人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以及大学生自身认真刻苦的学习与锻炼方能实现。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学制短、专业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实践性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在有关部门的教学评估与检查中,专业课程的考核比例较大,导致高职院校纷纷紧缩大学语文课时,以至它被挤到越来越边缘的境地。有些院校用实用功利主义眼光看待大学语文,过分强调其就业岗位实用能力的培养,忽视语文学科长效的、潜在的文化提升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取其一隅,以偏概全,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以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商务写作、演讲口才训练之类取代大学语文。学时安排很不稳定,即使在同一学校(院系),也存在课时此多彼少,不均衡的现象。由此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偏差与错位,致使大学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内容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缺少新鲜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当前大学生专业课和相关基础课的学习量较大,要求考试过级的证书较多,如计算机、外语、普通话等,还有各专业的岗位证书等,都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也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视不够,学习精力上投入不足,没有专业课学得那么扎实认真。

(二)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师资队伍配备不足,“大班上课”是常有之事。代课者多,兼课者多,即或有几个专任教师,也因课程在学院地位不高而受到影响,有专职不专心的趋势。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大学语文课极难教,需要教师十八般武艺俱全。也有教师认为大学语文课极易教,这门课可以随便上上,只需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上满足于浅尝辄止。而实际上真正要教好大学语文课,需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要吸引住学生就得在教学上求深、求精、求新。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三)大学语文教学观过于传统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观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课程观,没有真正实现以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性课程观的转变。能力导向的研究性课程观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一种课程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把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激发起来,这个教学方法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成长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改变中学阶段的应试语文教育,大学语文不能再去分析课文结构、中心思想、结构层次,否则真的成了“高四”语文。大学语文要突出其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淡化它自勺基础性。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自然景物的美、人情物态的美。

三、情境教学为导向的改革探索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思想,提高学校管理层与广大教师的认识,把大学语文教育提到与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变化重新定位,既要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又要考虑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两者有机结合,才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准确定位。根据多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反思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现代教学模式,提倡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总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应从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精心备课,设计教案,授课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改变“一言堂”、“灌输式”生硬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引导和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之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在语文文本阅读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本,设立专题,力求每一个专题中既包含一定的文化话题探讨,又可以把专题建立在实际工作岗位情境上,尊重并鼓励学生张扬其个性,强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融人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例如,开展唐诗宋词系列讲座、文学经典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诗歌朗诵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我是校园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社区、街道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使他们对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有更真切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在专题活动过程中,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演讲技巧过程中,可以创设新员工人职培训中的自我介绍情境,让学生感觉真正在运用所学知识,向别人推销自己。通过类似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情绪高涨,热情参与,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另外,在课堂互动上,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奖励机制。比如,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可让课代表在每次课堂上,都将主动回答问题或自我展示的学生名字记下,在期末过程性考核中,予以加分。每次上课结束前五分钟,可以让学生就本次课相关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以改变总是学生被动回答的情况,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听、说、读、写的重要性,真正领悟到语文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课程情境、主题确定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随时反馈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重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比如,为大学语文教师多提供一些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并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还应注重大学语文学科建设,重视和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和使用,并把大学语文公共教学研究纳人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Et程中,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的重要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在选用大学语文教材时,必须注意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要求,编写具有校本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应注重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培养大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教材也要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并且还应多选用和大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

(四)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评价考核制度大学语文考试是对大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测定。目前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考核,以优、良、中、合格为考核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也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评价考核制度的完善,应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制定考试内容,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要考虑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又要考虑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把平时学习与考试结果结合起来,给学生综合的学习成绩。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考核,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考核形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可以结合情境主题,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等形式,课堂内与课堂外、闭卷与开卷、论文与答辩等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全面考核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11.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 评估 改革创新

1.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的现状

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近些年来相继出台、开展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和评估活动,这有效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向前发展。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暂,评估理论和实践也不完善,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1 政府评估中权力过大

我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和制约,受其影响高职教学评估的中央集权制特点尤为明显。政府的权威性在评估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任何非政府评估活动都是不具权威性和效力的。不可否认,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运行机制将高职院校的评估活动予以有效的展开,权威性的确较高。但是,当前的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发展完善,一切评估活动全部都由政府负责组织的模式已经远远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相脱轨。其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张,政府评价机构鞭长莫及,即使能够完成也需要很长的运行周期。其二、政府独揽评估大权,没有相应的监督竞争机制,那么评估活动的客观真实性将会大打折扣。其三、过多的政府干预,将会造成政府评估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最后,政府过于严厉的管理将会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束缚,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创新。

1.2 评估信息来源单一、封闭性较强

要想提高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将信息来源进行扩展,实现多渠道化。但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制度的信息来源几乎都是学校的自评材料,然后专家根据这些材料进行验证,至于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校友成就以及对当地发展所起的作用等重要信息无法予以搜集取证,更有甚者,对与一些人事档案数据资料都未能予以参考利用。所以,评估信息来源渠道非常单一,无法保证评估的科学合理性,导致评估活动大搞形式主义,评估效果收效甚微。另外,我国的教育评估由政府来主导,无论是评估过程还是评估结果,封闭性相对较强。整个评估过程、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信息数据、相关指标等透明度比较弱,评估活动结束后,评估结果知识掌握在少数领导手中,社会各界人士一无所知。由于未能将评估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布,其实将会严重损害广大受教育者的知情权,通过评估活动未能对院校产生一定的压力,迫使其将办学水平予以提高,严重阻碍了高职教学的发展进步。

1.3高职院校自我评我未得到重视

高职院校内部针开展的教学活动评估是整个教学活动评价的基础,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会起到推动作用。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对于政府的权威性评估会予以非常重视,但对于自我评估却非常漠视。要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首先是院校内部全体师生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外界的监控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断采取措施激发院校进行自我评估的积极性,将传统的“要我评估”转化为“我要评估”。[JP]

2.高职教学评估的改革与创新2.1 评估制度多元化

当前教学评估制度几乎完全由政府主导,教学评估制度非常的单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评估的需求,所以,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估制度势在必行。

首先,评估主体多元化。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指导精神,高职教学评估主体不能过于单一,要实现多元化,将教育界、知识界、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多元化主体评估制度取代以往政府主导的单一评估制度。政府在改制后的多元化评估制度中不应过大的干预,更多的工作转化为对评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其中中介评估机构和各大高职院校发挥重要作用。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参与聘雇的热情,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行政检查是我国评估活动的主要方法,另外一些指标也仅仅通过就业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率作为简单地量化指标。完善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不断对评估指标、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创造性的运用新方法。当前,我国个别地区已经开启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参数法”这一全新方法逐步运用到北京教学评估应用。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评估理论也在不断地向前迈进,一些新颖的理论体系、技术逐步开始运用到评估。将多种评价方法原则予以运用,那么评估结果会更加客观真实,有助于评估任务的完成。

再次,实现多元化的质量观念。传统的评价学生模式是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的,唯知识为主的质量关。为了能够将学生同市场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这一传统单一质量评价模式。除了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等,全面进行衡量。这种将理论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方能真正的将高职院校的特色予以体现。

2.2 加强中介评估机构的作用

中介评估机构是连接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的纽带,在高职院校评估工作、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培育人才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中介评估机构的作用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可以在政府和高职院校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避免两者之间直接冲突,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的自主权予以保障;第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管理广泛参与,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第三、减少政府在高效管理方面的负担,政府改为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第四、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可以对中介评价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评价工作将会更加接地气,更加客观公正,使教学评价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要想建立富含科学、独立和公正的中介性评估机构,需要政府和各大高校、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2.3 完善高职评估的相关法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出台了一系列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但这些法律法规的建设远遠未能满足当下我国高职教学评估的实际需求。现行的大多数法律法规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非常的简略,并未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另外,一些法律条文依旧受制于计划经济的制约,仍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其他的一些学术、社会机构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理念已经 远远的滞后,难以满足当前各大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的需求和发展。

所以,结合我国当前高职教学评估需求情况,同时参考其他国家一些教学评估法律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当前高职教育评估法规,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的客观真实性和公正性。

3.结束语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工作存在诸多缺陷,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这需要政府、各大院校、中介评级机构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秀锦.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伊继东,张绍宗,铁发宪.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29.

上一篇:超市营运管理总监下一篇:失恋情书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