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物得到的启示作文

2024-11-18

从动物得到的启示作文(15篇)

1.从动物得到的启示作文 篇一

小时候,我养了几只蚕,看着它们由小变大,胖胖的身体吐出洁白的丝,很快就成了一个茧,我很高兴。

有一天,我在看那几个茧,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只飞蛾正努力要破茧面出。我好奇地蹲下来,想要看看它究竟怎样出来。

飞蛾看起来很痛苦,它在茧里奋力挣扎,扭来扭去的,但却一向不能挣脱茧的束缚。它似乎已经没什么力气了。

我觉得蛾太可怜了,想帮帮它,就用一根小棍轻轻地把茧捅破了。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我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做了一件好事。妈妈听完了我的话,苦笑了一下,对我说:“孩子,你是好心的,这很好,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就应当帮忙别人。可是你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有些事情别人是帮不上忙的,仅有经过自我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此刻,我们来看看受你帮忙的那只蛾吧,它也许再也飞不上天空了。”

我们再回头看时,果然发现那只蛾已经从茧里爬了出来,只是身体十分臃肿,翅膀也萎缩得不太正常,耷拉在两旁伸展不起来。这只蛾一向跌跌撞撞地爬着,却怎样也飞不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它就一动也不动了。

原先,飞蛾在茧里的时候,翅膀萎缩,十分柔软,在破茧而出的时候,必须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液体才能流到翅膀上去,使得翅膀变得坚韧有力,最终飞向天空。

我认为自我帮了蛾的忙,结果却使它少了这段痛苦的历练,没能实现起飞的梦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痛苦的磨砺就不会有日后的锋芒,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历艰苦的磨炼,任何投机取巧或妄图减少奋斗而到达目的的做法都是拔苗助长的愚蠢行为。

2.从动物得到的启示作文 篇二

关键词:英语写作,写作教学,写作修改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写作是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一种书面交际形式, 它作为一项语言“输出”能力能够反映英语学习者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高低。然而从高职英语写作大赛考试试卷来看, 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内容单调、主题不明确、论点论据支持力不足;文章结构和句子结构欠合理、段落和句子间连接不顺畅;语言方面的问题, 比如中式英语、语法错误、用词错误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因语言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错误

在学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学生由于对汉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甚了解, 经常用汉语思维, 导致错误的发生。我们可以总结出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 从而在用英语写作时, 避免机械的汉译英式的思考方法。

英民族重抽象思维, 汉民族重形象思维。

英民族重形式逻辑, 汉民族重辩证思维。

英语文章重形合, 而汉语文章重意合, 形散神聚。

二、因表达方式不同造成错误

因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一些错误主要体现在:

词形错误。汉语的名词词形一般不分单、复数, 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别。因此汉语中, 主谓间不存在数的关系, 谓语部分不需要因为主语而做数的漏整, 而在英语中常常出现主谓不一致现象。另外, 汉语动词无时态之分, 只是采用一些副词或助词来表示时态, 而英语的时态却相对复杂得多, 因此易出现时态使用混乱现象。

词性错误。有时学生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 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 常造成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用词错误。例如:My r oommat e doesn’t af r ai d of dogs.本句子中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 这是由于学生对某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 导致误用词性却浑然不觉。

虚词错误。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有时, 由于受汉语的影响, 学生在使用虚词时常用错。例如, Alt hough I l i ke my col l ege, but I mi ss my home.出错是受汉语“虽然..但是”结构影响的结果, 英语中alt hough.but只能用一个。

误解词义导致错误。英语写作要求作者有较深的语言功底, 选用自己没有完全掌握词义或用法的单词组词造句, 是造成用词错误的原因之一。另外, 英、汉两种语言中, 均有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也是导致这类错误发生的原因。例如:The young man always put s on a whi t e j acket.句中put on虽有“穿”的意思, 但该动词词组仅表示穿的动作, 不表示穿的状态, 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穿着”, 而不是“穿上”, 应改为wears a whit e j acket。

三、解决方法

(一) 抓好语言基础知识教学

打好语言基础, 词汇量是写作的基本建筑材料之一。词汇量不足或掌握得不好, 肯定会给写作带来困难。学生只有在较好地掌握了充足词汇量的基础上, 写作时才能选择适合文章主体风格的词、意义确切的词、表达清晰的词、形象具体的词、符合英语惯用法的词, 以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另外, 语法规则与句型, 是英语写作必备的另一种重要建筑材料。让学生对五种常用基本句型进行大量的操练, 使之对语法规律有全面的了解, 从而在写作中正确运用语言。

(二) 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

写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写前准备、写初稿、反馈、修改、重写。在写前准备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写作要求, 让学生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 使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 加深对写作主题的理解, 并拟定写作提纲。写初稿时, 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不用担心语法是否正确。在反馈阶段,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缺点, 给出建设性意见。在修改阶段, 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对自己的稿子精心修改, 不断完善文章内容。最后, 学生在此基础上重写, 有必要时, 反复重写, 定能形成较好的作品。

(三) 采用科学的作文评改方法

1. 学生自评。在写作评价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就是让学生在自读作文后, 经过思考, 肯定优点, 找出不足。

2. 学生互评。

英语教师在学生互评前, 首先应向学生展现作文评判标准:检查体裁及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检查要点是否齐全;检查语法、拼写是否有错误;检查行文是否流畅。这样做, 使学生学会了倾听与包容, 彼此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3. 集体评议。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文章用多媒体展示, 让全体学生读后进行评议, 写出评语。这种做法,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4. 教师批改。

教师批改可以分为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两种。直接反馈指的是教师直接纠正学生的作文错误, 间接反馈则是通过符号、语码、语言提示等手段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错误, 但并不给予改正。间接反馈较之直接反馈具有更多的优点。教师指出学生的作文错误所在但并不提供正确的答案, 这样可以迫使学生去思考, 然后自行修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认识错误、修改错误、最终避免错误,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学生英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确定产生错误的根源,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从而促进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3.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篇三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黏土美好地塑成的。“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細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着女正身像。接着,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扶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得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没有别的秘诀。

4.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作文 篇四

在湛蓝的大海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时沉时浮,是鲨鱼,不是,鲸,也不是。越来越近,终于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那是一艘潜水艇。

在这样茫茫的大海中,如此庞大的潜水艇怎么能时而沉,时而浮,操控自如呢?原来是人们从鱼身上得到了启示。

鱼儿在大海的怀抱里穿梭自如,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自由畅游,甚至还能在水里做“高难度动作”,难道它有什么特珠功能,使它能在水里随心所欲?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许多研究,终于揭开了鱼儿沉浮的秘密。原来鱼的肚子里有一个鳔。鳔有什么用处呢?这个小小的鳔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帮助鱼沉下去。鱼要浮上来的时候,鳔里慢慢装满了气,鳔胀大了,鱼摆来摆去,就浮上来了。鱼要沉下去的时候,鳔里的气慢慢地放出来,鳔缩小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小,鱼摆来摆去,就沉下去了。

科学家模仿鱼沉浮的方法,发明了潜水艇。潜水艇内装有一个“水仓”,这个水仓相当于鱼的鳔。当潜水艇要下沉时,水仓利用水泵抽满水,潜水艇慢慢地就沉下去了。相反,当潜水艇要浮上来时,只要把水仓里的水排掉,就浮上来了。此外,人们还模仿鲸鱼的外形:“流线型”——头圆尾尖,进一步完善潜水艇,使得在水中行驶受到的阻力最小。

大自然真奇妙啊!真是人类的好老师。相信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仔细思考,一定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秘,造福人类。

萤火虫和人工冷光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灯,生活变得方便、丰富多了。但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

那么,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 人类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发光,而且这些动物发出的光都不产生热,所以又被称为“冷光”。在众多的发光动物中,萤火虫是其中的一类。萤火虫约有1 500种,它们发出的冷光的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由于这种光没有电源,不会产生磁场,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当闪光灯。现在,人们已能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作为安全照明用。

萤火虫与冷光

萤火虫在夏日夜晚发出的光,和太阳光以及各种电灯光都不一样。太阳依靠核聚变来发光,电灯依靠电流对灯丝的加热,它们在发光时都伴随有热的产生。因此,人们称它们为热光源。萤火虫发出的光,是由体内一系列特殊的化学反应引起的。因为它能100%地将能量转换成光能, 不产生热量,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冷光源。

萤火虫的特异功能是由它体内所含的荧光素、荧光酶和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荧光酶是一种蛋白质, 是发光的催化剂,在它的作用下,荧光素便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气荧光素。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每氧化一个荧光素分子就发射出一个光子, 因而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自然界能够发光的生物还有许多种。有一种甲壳动物, 在它们由干燥变成潮湿的时候,能发出辉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兵感到较强的灯光危险性太大,就在干燥的甲壳动物上吐一点儿唾沫,它发出的光足够阅读一张地图。生物发光的强度虽然不大,但却给人们研究新光源以重要启示。

蜻蜓与飞机

晴朗的夜空行驶着一架飞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人们从蜻蜓身上得到了启示。为了能安全地飞上蓝天,科学家们对蜻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颤振现象能使高速飞行的飞机翅膀断裂,造成机毁人亡。这一飞行难题曾长期困扰着飞行事业的发展。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蜻蜓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它们在振翅飞行时,也会遇到有害的颤振现象。大自然赋予了它们消除这种有害现象的方法。人们不难发现,蜻蜓的每一片翅膀前缘的上方,都有一块加厚的深色角质层——翼眼,这就是它们消除颤振隐患的特殊装置。蜻蜓倘若去掉翼眼虽说不会丧失飞行能力,却会影响翅膀振动的正确性,使它们的飞行变得像“醉汉”似地摇摇晃晃,飘来荡去。人们由此得到启发,于是一项防止颤振的发明问世了。在飞机的机翼尽端的前缘部位设置一个加重装置,有害的振动便消除了。

青蛙与电子蛙眼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要向科学家那样,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不断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仿生学家模仿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一个飞机场内,指挥人员正在指挥飞机降落,他们每次都能指挥得准确无误,没有丝毫差距,使飞机准确降落。

为什么指挥人员能指挥得这么准确?到底是什么隐藏的高科技帮助了他们?原来,是人们从青蛙身上得到了一些启示。

青蛙是益虫,专门捕捉田里的害虫,使农民乐得哈哈笑。但是青蛙和指挥飞机降落又有什么关联呢?

事情是这样的。很早以前,仿生学家发现青蛙的眼睛有些蹊跷,非常特殊。他们又发现青蛙的眼睛好像和其他的动物不一样,他的眼睛比较突出,于是,他们就对青蛙有了浓厚的兴趣。

仿生学家发现青蛙对活动的东西非常敏锐,但却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而且一遇到光就不能动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仿生学家经过多次的试验,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蛙眼睛的奥秘。原来,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青蛙的眼睛对活动的东西非常敏锐,对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

5.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篇五

毛毛虫要经历破茧之苦,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雏鹰要经历折翼之痛,才能变成展翅高飞的雄鹰。是啊,成长的路上需要挫折,才能走向成功。

这天,教室里沸腾了,因为又有一个巨大的馅饼落在我头上:我获得了参评区三好生的机会!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我顿时热泪盈眶:我从小就乐于助人,与同学团结友爱;爱好广泛,特长多种多样;进取参加各种竞赛,取得荣誉,得到教师的赏识。从组长、科代表到班长,最终“有志者,事竟成”,我有资格参评区三好学生了!

我在家里认真地准备参评材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资料。当我在上交材料参评三好学生后的一个月,教师带来了一个十分不幸的消息:我落选了!这句话犹如一根利剑刺入我的胸膛,我的心境顿时跌进万丈深渊……我飞奔回家,关上房门,躲在房间里静静哭泣。

我觉得我一连串的辛苦都白费了,这件事将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永远的留下阴影。窗外突然下起了雨,滴滴答答,好似在分担我心中的痛苦。突然,我发现窗台边有只小小的蜘蛛在织网。我把目光聚集在它身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只见它好不容易织成一张网,一滴雨滴毫不留情地滴在大网的正中央,大网破了。可小蜘蛛并没有灰心,重新织了起来。这样的事件反反复复的发生了好几次,不知过了多久,蜘蛛的网再一次织好了,这时,雨停了。

看见这一幕,我豁然开朗,破涕为笑。是啊,人生并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顺利,但经过挫折后,就会慢慢走向成功。就像蜘蛛织网一样,无论雨水如何狠心,蜘蛛都不放弃,最终织成了一张大网。想到这,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6.人类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篇六

按女儿要求查找的一些资料,供各位家长分享。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17.乌贼和鱼雷诱饵。乌贼体内的囊状物能分泌黑色液体,遇到危险时它便释放出这种黑色液体,诱骗攻击者上当。潜艇设计者们仿效乌贼的这一功能读者设计出了鱼雷诱饵。鱼雷诱醋似袖珍潜艇,可按潜艇的原航向航行,航速不变,也可模拟噪音、螺旋节拍、声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等。正是它这种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敌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真假难辩,最终使潜艇得以逃脱。

18.蜘蛛和装甲生物学家发现蜘蛛丝的强度相当于同等体积的钢丝的5倍。受此启发,英国剑桥一所技术公司试制成犹如蜘蛛丝一样的高强度纤维。用这种纤维做成的复合材料可以用来做防弹衣、防弹车、坦克装甲车等结构材料。

19.长颈鹿和“抗荷服”。长颈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其大脑和心脏的距离约3米,完全是靠高达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压把血液送到大脑的。按一般分析,当长颈鹿低头饮水时,大脑的位置低于心脏,大量的血液会涌入大脑,使血压更加增高,那么长颈鹿会在饮水时得脑充血或血管破烈等疾病而死。但是裹在长颈鹿身上的一层、厚皮紧紧箍住了血管,限制了血压,飞机设计师和航空生物学家依照长颈鹿皮肤原理,设计出一种新颖的“抗荷服”,从而解决了超高速歼击机驾驶员在突然加速爬升时因脑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这种“抗荷服”内有一装置,当飞机加速时可压缩空气,也能对血管产生相应的压力,这比长颈鹿的厚皮更高明了。

7.从动物得到的启示作文 篇七

一、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理论

中国传统的“三才”理论, 把农业生产中天、地、人三者看成是彼此联结的有机整体, 强调人的调空制驭;注重分析生产因素间的辩证关系, 偏重于种植业的系统认识。“三才”理论是中国古农书的立论根据。

《吕氏春秋·审时》最早明确表述了“三才”理论, 指出:“夫稼, 为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对农业生产中生物有机体 (稼) 与人和环境 (天和地) 之间辩证关系作了朴素概括。所谓“天”, 主要指气候条件, 这一条件人们很难加以改变, 只能了解、顺应、利用它, “不夺农时”“不违农时”是早已形成的认识, 即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耕作、播种、管理和收获。所谓“地”, 包括水、土、植被等条件, 中心是土壤, “地可使肥, 又可使瘠”, 人们通过劳动, 采用耕作、施肥等措施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肥力状况, 把不利的土地环境改造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地环境。在“天、地、人”三大因素的关系中,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人”的因素日益突出地放到了首位, 同时对“天、地、人”三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识不断向纵深发展, 并产生出“三宜”思想:即“时宜、地宜、物宜”、“地力常新壮”和废物利用、物质循环等思想。总之, 农业生产中“三才”理论对中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形成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的种植制度, 即形成了一套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的种植制度

扩大农田面积和提高农田的亩产量是利用土地发展生产的两条途径。随着人口增加, 中国历代都在扩大耕地面积, 但战国时候起, 已把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战国初年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 就是把“勤谨治田”,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放在首位。从先秦诸子到贾思勰, 到明清时期的农学家, 无不强调集约经营, 少种多收, 无不反对粗放经营、广种簿收。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 采行撂荒耕作制, 即不定期的长期撂荒, 到夏、商、西周时期轮荒耕作制代替了原始的撂荒制, 实行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春秋战国时期走上了土地连种制, 并在连种制的基础上, 创始了轮作复种制, 实行生物养地。因土、因时、因物制宜耕作, 利用物理因素养地。创始了轮作复种制, 之后逐渐形成灵活多样的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到了隋、唐、宋、元朝代, 水稻与麦类等水早轮作、水稻连作一年两熟的复种制也有了初步发展。明清时期, 多熟种植和间作套种继续发展, 还出现了建立在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形式。上述土地利用方式的依次进步,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各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三、形成深耕细作, 因地、因时、因物耕作, 以及北方早地和南方水田的一整套耕作技术体系

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就重视深耕细作, 提倡“深耕、疾稷、易耨”。在农业耕作上一直遵循“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物制宜”的原则, 耕作方法灵活机动, 以适应各地多变的自然条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旱地“耕、粑、耱、压、锄”相结合, 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作技术体系趋于成熟。宋元时期, 南方水田“耕、粑、耖、耘、耥”相结合的耕作技术也巳成熟, 随着稻麦两熟制的发展, 为解决水旱轮作, 麦作怕涝渍的问题, 采取作垄开沟, 沟沟相通的整地排水技术。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重视积制肥料, 合理施肥, 培养地力, 用养结合, 保持土壤肥力常新常壮

中国农田施肥出现很早, 商周时已有文字记载, 而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甚至到了“惜粪如惜金”的地步。肥料来源多样, 开辟了粪肥、绿肥、泥肥、饼肥、骨肥、灰肥、矿肥、杂肥等多种肥源, 利用了人们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废弃物。创造了沤肥、堆肥、熏土、粪丹等一系列肥料积制方法, 重视积制有机肥料, 增施底肥, 辅以追肥, 做到“施肥得理”。还充分利用豆谷轮作和粮肥轮作复种, 实行生物养地。因土、因时、因物制宜耕作, 利用物理因素养地。从总体上看, 中国土地复种指数高, 但土地越种越肥, 产量越种越高, 没有出现过普遍的地力衰竭现象, 就是注意高度用地与积极养地相结合, 以获得持续的、不断增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这是中国传统农业区别于西欧中世纪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

五、大力兴修农田水利, 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

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平治水土”之后, 农业才得以向平原发展。《管子·禁藏篇》》说:“夫民之所生, 衣与食也;食之所生, 水与土也”。可见水土并重, 是我国农业的古老传统。水害变水利, 治水又治田;有水之处, 皆可以兴水利, 是开发水资源的指导思想。古代兴建的水利工程数以万计, 这为战胜早涝灾害, 夺取农业的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六、不断创新改进农具, 因地制宜, 形式多样

农业科技的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可从生产工具上体现出来。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新农具的创制。中国传统农具具有明显的配套性、地域性、通用性、轻便性和高效性等特点, 因地制宜, 形式多样, 种类丰富。除用人力畜力外, 还注意利用风力和水力作动力。不少农具的发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对国外产生过深远影响。

七、重视选育和繁殖良种, 积累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汉代《汜胜之书》已有穗选法的记载, 南北朝时, 已有类似现在”种子田”的防杂保纯措施。清代又出现”一穗传”技术。在园艺、植桑和林业生产中, 普遍采用扦插、分根、压条、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 还创造远缘嫁接、利用芽变进行嫁接育成新品种。在畜牧业中, 广泛实行有性杂交育种。因此, 中国古代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和积累了大量作物和畜禽品种资源。以作物品种而言, 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中已有一些作物品种及其适宜土壤的记载, 《广志》和《齐民要术》记述的品种又有大的发展, 到清代《授时通考》, 仅收录部分省州县的水稻品种即达3000个以上。品种资源呈现多样性, 有不同熟期的, 有不同株型的, 有高产的, 有优质的, 有抗病虫的, 有抗逆性的, 以适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需要。中国丰富的畜禽品种也对世界畜牧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八、采用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我国古代人民在防治作物病虫害方面, 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天然药物防治、人工捕捉等综合措施。农业防治即利用耕作栽培技术和抗病良种来防治病虫害。战国时期己知深耕灭虫和适时播种以抗虫。北魏《齐民要术》又总结了轮作防病和选抗虫良种的经验。之后, 又掌握通过精细耕作防虫的一套办法。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界互相制约的作用达到防治害虫的方法。我国人民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实践, 是世界上以虫治虫的最早案例。而且我国历代都重视保护益鸟以治虫。用天然药物治虫的历史也很悠久, 战国时期已用莽草 (毒八角) 、嘉草 (襄荷) 、牡菊 (野菊) 等熏洒治虫, 以后利用天然植物作药物的种类愈来愈多。历代积累的人工捕蝗等经验也非常丰富

九、因地制宜, 农牧 (或农林牧) 结合,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

我国传统的农业结构, 是以农为主, 农牧结合的小而全结构。战国时期孟轲规划农家经营, 提出“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状况在古代很具代表性。西汉时提出“水处者渔, 山处者木, 谷处者牧, 陆处者农”, 这种因地制宜的经营思想, 一直延续到清代。在这种经昔思想指导下, 我国早在战国秦汉之际, 就形成农牧分区, 农区以农为主, 农牧结合;牧区以牧为主, 牧农结合。主要表现“种植业提供饲料, 畜牧业提供畜粪, 还田培肥地力。”这种农牧结合是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与土壤之间相互关联的结合, 是一种结构上合理、功能上健全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明清时期还出现“农一牧一桑一鱼”农业生态系统, 代表了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最高水平。中国历史上的农牧结合系统, 曾被国外专家喻为“最完美的农牧结合形式”。

8.从企业家言谈中得到的启示 篇八

最近,笔者接触到一些纺织机械生产企业的领导,从他们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经济运行的分析,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管理企业的言谈,令笔者颇有感触,也倍受启发。

首先,经营企业,要有哲学家的思想。我们无时无刻都处在各种矛盾之中。譬如,外部的社会影响传播到企业内部产生的各种矛盾;企业内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政治、经济、技术业务关系产生的各种矛盾;经济、技术、生产流通各种业务工作环节中的矛盾,还有各种人员中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矛盾等等。矛盾的存在是现实,领导者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实践,使各项工作得到提高。这既是日常工作,也是对领导能力的锻炼。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唯物地、辩证地看待矛盾,对待存在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也同样需要用“两分法”推动企业发展。

其次,要有科学家的头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要靠创新驱动,靠科技支撑。在一个纺织机械生产企业里,在实施产品技术、过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组织技术的各个环节中,都包含有多种学科的技术,多学科技术的融合最终成为企业的产品、商品甚至达到名牌商品,形成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都要用科学家的头脑。把科学的幻想变成现实,必须要学科学、靠科学、用科学。

产品技术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改进、提高,再实践、再改进、再提高,循序渐进使产品形成高、中、低档,这也是辩证的。循环、转换而促进发展,新的高档产品的出现,使原来高档降为中档,原来的中档沦为低档,而原来的低档自然被淘汰出局。这种位置的转换,是无穷尽的。

第三,要有出色的、可信的领导力。其实,领导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当领导,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必须知道,要把自己领导的千军万马带往什么方向,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兵随将转”,这里不仅体现领导者的才能,还包括领导者的群众基础和群众关系。

9.从小事得到的启示作文 篇九

第三单元的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看分数,95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我拿着考卷回家去了,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回到家时,我拿着考卷在父母眼前晃来晃去。

“看见没?我就是天才中的天才!”我高兴地大叫道。

“不要太骄傲,”一个沉重的语气传来,“下次考好才能算真的好。”在我高兴之时顾不上听,也不想听,就随便回答了一句:“知道了。”

我就这样自满了一段时间。可是,接下来的事,令我大吃一惊。

第四单元的语文卷子发下来时,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我考得很差。结果发下来的成绩和我预想中的差不多:74。1分。我的心情一落千丈。这是我一年级到现在,最低的一个分数。我趴在课桌上,脸朝墙。我不争气的双眼不禁流下一滴眼泪。回家时,头上仿佛飘着一片乌云,在下着哗哗的大雨,淋在我的身上。

父母知道成绩后,心情很平淡,也没骂我,说我几句就完事了。爸爸警告我:“阅读能力还要提高。”这次我虚心的接受了。

10.从什么得到启示作文 篇十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炎炎的中午,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书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连平日最爱跑来跑去的小黄狗此时都趴在阴凉处,耷拉着脑袋,“呼哧呼哧”地喘着气。

我在家里边吹着风扇边看着一本作文书,突然,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是写他种树的,我突然眼前一亮,心想:咦,别人可以种树,我没这个能耐,那我就来种花如何呀?

说干就干!我赶紧跑到平时爱种花的邻居家里,向他要了一些土和一些花种子,由于那时懂得还很少,回到家后,就随便找了个塑料杯,然后把塑料杯的杯底捅几个洞,便做成了花盆。然后在土上掏了个洞,把花种子放了进去,然后便一天一天的等待着,等待着看到我亲手栽培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流逝着,我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便将土挖开,只见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杯黑黝黝的泥土。那时也没怎么惊讶,只是满不在乎的将塑料杯和那些土扔了。

也许是巧合吧,上二年级时,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塑料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如果泥土放入塑料中,或塑料放在泥土中,泥土都将不能再种植。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的种子一直不会生长,原来不能放在塑料杯里啊?!

知道后,我赶紧从花店买来花盆、土和种子。

等了好几天,我的种子终于生根,然后慢慢的发芽、开花、结果……

11.从动物得到的启示作文 篇十一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通过所喜爱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和普及性为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且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它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直觀性和趣味性。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因此,采用游戏形式的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选编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场地器材可多可少,简单易行,便于普及和开展。

一、美国体育教学冰棒岛游戏案例分析与介绍

教学实践名称:Popsicle Island(冰棒岛屿)

活动目的:利用体育游戏,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团结精神,团队意识,锻炼身体,开发智力

建议适用年级:3-5年级

需要的教学材料:1、100个红冰棒

2、100个蓝冰棒

3、四个水桶

4、足够的红蓝围兜(学生人数)

活动描述:

1、活动进行时,最好不要用跑的方式,可以用走的,跳的,滑的方式。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所运送的冰棒。

2、把一个水桶装满100个红冰棒,旁边再放一个空水桶。同样的在水桶对面距离20米的地方放两水桶,一个水桶装满100个蓝冰棒,傍边再放个空水桶。

3、把一个班级分成两个队伍,一个队伍带红色围兜,另一个队伍带蓝色围兜。开始时,蓝队伍站在装满100个红色冰棒的水桶傍边;红队则站在装满100个蓝色冰棒的水桶傍边。每个队的目标就是:把对面与自己队伍相同颜色的冰棒拿到开始时傍边的空水桶里。三分钟内哪个队拿的最多哪个队就将获胜。

4、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变化:

1)可以用布条或者其他东西来代替冰棒

2)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各种各种不同的运动技能来参加这个游戏,还可以利用方向和途径来增加游戏的难度和趣味性。

3)对于班里人数很多的班级,我们可以指定分成3个队伍或者四个队伍,可以再增加其他的位置,可以叫做“岛屿”。他们收集标记让他们自己颜色的东西回到自己的“岛屿”。然后开始一个新的战略方法。

教学建议:

1、如果一个学生只拿了标记冰棒的东西,而没拿冰棒,他就必须回到起点。如果拿了冰棒,没拿标记物,那他可以继续前进。

2、学生可以站在“安全岛屿”3到5秒。

3、学生要留些后卫来保护他们的冰棒所在的“岛屿”。

二、美国体育教学冰棒岛游戏案例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一)寓教化于游戏,培养优良道德情操

游戏教学可以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的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良好的品行。体育游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思想性强。体育游戏的竞赛和对抗素较多,在教学运用中严格的规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态度做好每项练习。是学生在活动中以轻松地心态看待胜负,合理的判断是非,正确的分辨诚实与欺骗,树立高尚的情操和品德。教学活动中的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城市勇敢、顽强、果断、机敏及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优秀品质、是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与情操的有效手段。

(二)丰富情感体验、塑造优秀心理品质

体育游戏在一定规则限制内的竞争,激活了参与者的原始动机,使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在充分表现自我能力、意志、情绪的同时,更深刻的体验着游戏过程中场景的变化而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遇到困难时的意志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欢饮;遭受挫折时的沮丧;因失误和不慎导致失败的遗憾和惋惜......。这不仅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了体育课教学的心理负荷,还有利于教师及时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趋向特征,并不失时机旳给与鼓励、帮助、暗示,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以良好发展,从而逐步达到塑造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

(三)启发思维活动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游戏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使学生的思维跟为活跃,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更加敏捷发达。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增强。

(四)在教学和训练中有准备和引导作用

在教学或训练的准备阶段,适当的运用游戏这一有效地手段,可以起到伸展关节、提拉韧带作用,有利于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能力,客服各种机能惰性,是机体进入工作状态;运动能力接近教学训练时技术动作的要求水平,并与其内容要求相适应,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训练,同时还产生诱导辅助的效果。

(五)有利于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单纯学习基本技术会觉得枯燥无味,而结合体育游戏,则可使学生借助想象,运用体育器材设备,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生动而自然的在欢乐而有趣的活动中去学习领会体育的技能。

(六)教学方式多样化,符合学生兴趣

12.从动物得到的启示作文 篇十二

笔者曾给学生布置过这样一道练习题:某班有35人参加了今年的数学竞赛。这个班有男生23人, 该班参加今年数学竞赛的女生比没有参加竞赛的男生多多少人?当见到该题目时, 很多学生都束手无策, 认为缺乏条件。在45个学生中, 有10个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写了35—23=12 (人) 。事后, 笔者一一询问了这10个孩子 (8男2女) , 他们觉得题目中就提供了35和23这两个数字, 感觉这两个数字相减的结果可能就是这道题的答案。笔者微笑着没有马上评价这10个学生所列算式的正误, 而其他的学生则有疑惑的, 有点头微笑的, 还有赞同的。

这时, 有一个男生马上站起来回答:老师, 我觉得35—23=12 (人) 是正确的, 因为我们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思考, 题目让我们解决的是参加今年数学竞赛的女生比没有参加竞赛的男生多多少人。如果我们知道参加的女生有几人, 同时也知道没有参加的男生有几人,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设参加的男生有X人, 这样的话, 没有参加的男生是 (23—X) 人, 而题目又告诉我们一共35人参加竞赛, 那么, (35—X) 这就是参加的女生人数, 所以就可以这样解决: (35—X) — (23—X) =35—23=12 (人) 。

听了他的回答, 原来有疑惑的学生豁然开朗了, 笔者也从心底里赞同他的解释和答案, 并向他微笑地点头。其中一个学生受第一个学生的启发, 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其实我们也可以设参加的女生有X人的, 那么, 参加的男生就有 (35—X) 人, 没有参加的男生就有23— (35—X) 人, 也就是23—35+X=X—12, 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X— (X—12) =12 (人) 。听了他的回答, 学生们纷纷点头同意, 当然, 笔者也不忘对这个学生报以肯定地点头和微笑。题目分析到这儿, 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动手解题了。突然, 班上的数学科代表举起了手:我觉得这道题还有更加简便也更容易理解的方法。我们可以假设:男生全部参加就是23人, 那么, 参加的女生就有35—23=12 (人) , 没有参加的男生就是0人, 这样的话就可以列式:12—0=12 (人) 。如果参加的男生有22人, 没有参加就是1人, 那么, 参加的女生就有35—22=13 (人) , 列式为:13—1=12 (人) 。说到这儿, 很多学生都明白了他所表达的意思, 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和佩服的目光中, 科代表微笑地坐下, 笔者也毫不吝啬地给以掌声。“其实刚才他就是利用假设法来解决的, 我怎么没想到呢?”笔者听到了部分学生的自我“埋怨”……顺着这个学生的思路, 笔者用一个表格来进行列举说明:

从这个表格当中, 我们可以发现, 参加的男生、没有参加的男生和参加的女生人数是可以变化的, 但不管这三个量怎么变化, 参加的女生人数和没有参加的男生人数的差始终是不变的, 即常数12。说到这儿, 学生明白了:题目当中的35人和23人, 看起来似乎是没有联系的, 但实际上一分析起来就可以知道这两个数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35—23=12 (人) 就是题目所要求的相差的人数。接着, 笔者不失时机地问那十个学生所列的35—23=12 (人) 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们讨论着……就这样, 学生们豁然开朗了, 看起来简单的一道题, 由原来的迷茫、疑惑到理解以及多种思路来解决, 在课堂的40分钟里, 笔者和学生们一起享受着……

【课后反思】

1. 在练习中感悟。

数学课堂练习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解答了这样的一道题, 多种解题的方法都得以展示, 特别是假设法的“完美”呈现, 让学生们感悟到:只有通过这种有效的训练, 才能掌握思维方法, 感悟数学思想, 发展数理智慧。

2. 在练习中反思。

数学问题一般都比较抽象, 为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图表、摘录条件等辅助手段, 把隐蔽的数量关系显示出来。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等, 往往要通过画线段图作为思考问题的切人口, 这样, 数量关系一旦明朗化, 问题的解决也就完成一半了。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要对自己的解题过程, 解题方法、技能、技巧等进行有效地反思,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答问题。

3. 在练习中创新。

解答数学问题的确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也是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平台, 不但要求他们用一般方法解答问题, 还要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同时, 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对比, 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 且解题的方法不容易混淆, 从而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4. 在练习中享受。

13.从蚂蚁身上得到启示作文 篇十三

现在,人口越来越多,每家每户都特别富有,所以大家现在都很不团结,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小小的蚂蚁,却比人类还要优秀,它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从不自私自利。

一次,双休日,我下楼下去玩,我在草坪中走来走去,跑来蹦去,玩的不亦乐乎。突然,我在草坪旁发现了一只狗在啃一块骨头,啃了一会儿,它高高兴兴地走开了。这时我才发现,两只小蚂蚁一直在注视着那只狗,直到那只狗离去,它们站在骨头的上面,待了一会儿,我发现一群蚂蚁爬了过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上网一查,原来,蚂蚁的触角能发出一种声波,人是听不见的,这种声波就是蚂蚁用来互相沟通的。当一只蚂蚁遇上了食物,它自己搬不走,这时它就要请支援了,它通过声波来呼唤自己的同伴。它们用了几秒钟就把面包抬了起来,运回了家。另外,一直蚂蚁能搬起来比自己体重重三十倍的东西。

14.从什么中得到启示作文 篇十四

那场寒雨夹杂着雪花落在每一个没带伞的人的头上,我走在葬礼的队伍里,那个爱我如生命的外公带着对我沉甸甸的爱和满腔的热以及一身重病离开这个世界。和外公一起生活的往事一幕幕回放。

我刚生下来没多久,爸妈为了让我生活的更好,外出打工,外公和外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外公家的大院子里有颗枇杷树,是以前无意吐在地上的核儿长出来的树,现在已经长出果子,每年长果子的时候我都会叫外公摘下来,而没等我开口,他早已经摘下来给我。

儿时总会有一件非常爱的玩具,而我的玩具就是小皮球,院子门前是一条小河,我总会不小心把球踢到小溪里,这时候我都会大叫一声外公,他便立马出现,然后沿着小溪为我追小皮球,然后带着小皮球和湿漉漉的衣服回来。

外公在村中还是个大厨师,只要村中有什么宴会,主厨一定是他。他总会带一些好吃的给我或在家中做好多好吃的。

当人们拥有大把大把的幸福时,往往学会了挥霍。

当外公再给我枇杷时,我随手一扔;那个曾经我最爱的小皮球现在已经不见踪影;外公给我做的菜,我拿起盘子一丢,溅他一身汤汁。

直到有一天,他离开我,去了一个我到不了的地方。

15.从动物得到的启示作文 篇十五

一、如何将频率作用理论运用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

1.国内一些从事英语教学的学者以教材词汇为输入源, 做了一项关于词汇输入频率与词汇习得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词汇输入的频率对词汇习得有显著影响。在习得量方面, 高频词有80%左右能被习得, 中频词有一半左右能被习得, 低频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能被习得;在增长量方面, 高频词汇习得的增长量明显大于中、低频词汇的增长量;在词义习得方面, 对高频词词义的习得优于对中、低频词词义的习得。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合理分布词汇的输入和练习频率是个核心问题。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 我们可以对单词表中的词汇以及课文中的短语等进行归类, 将它们科学地划分成高频词汇, 中频词汇和低频词汇。从而有目的性地加强对中低频词汇的识记。

2.从记忆的角度看, 加大频率能产生一种较强的联系;新的记忆是在新知和已知之间建立联系, 而新知的重复出现会不断增强这种联系, 那么该记忆也会不断得到强化。

3.词汇的运用过程具体上讲是对词的提取过程。在词的提取中, 形象性原则和频率效应交互起作用, 高频率又形象性强的词是最容易被提取和回忆的, 而低频率而形象性弱的词是最难提取的。在词汇识读过程中, 出现频率高的词汇胜出, 即易于辨认, 而出现频率低的词汇则不易于辨认。语言使用者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过程中选择词项时, 最近在句子和语篇等具体的语境中被激活的词最有可能被选上, 被激活的频率越高被选上的概率则越高。因此, 应该适当加大难记词汇被激活的频率, 同时加强对低频率而形象性弱的词的记忆力度, 攻克词汇识记中的“瓶颈”。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充分发挥频率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频率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在单词的记忆过程中, 形象性原则和频率效应交互起作用。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 高频词的提取比低频次的提取要快, 低频词的固视要比高频词的固视要高。高频率又形象性强的词是最容易提取和回述的, 而低频率而形象性弱的词是最难提取的。有关研究证明, 单词在语境中的出现次数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被学会的单词在语境中的平均出现次数达到15次才会被习得。中国学习者英语失误表显示,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形失误居首位, 占整个失误的20.57%。通过多媒体便捷的再现方式, 提高词形出现的频率, 加大形象性, 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失误。

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频率效应, 从而提高精读课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授课内容图文并茂, 便于创设真实语境, 趣味性强。由于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基础, 输入的特征对学习者的注意和理解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输入频率直接影响到理解和记忆, 因而重视频率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容置疑的。多媒体手段便于提高教学内容所需的频率, 突出语言重点, 节约时间。通过将所需教学内容以文本形式进行投射或PowerPoint等形式媒体播放, 将强化内容以特殊的字体或以标题等醒目的形式呈现、能够节约大量教师进行讲解和板书时间, 同时提高教学内容所需的频率, 提供纯正标准的声像素材, 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因此, 多媒体技术由于其本身的特点, 能够充分发挥频率效应在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英语精读课的教学质量。

3.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充分发挥频率效应无疑会影响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的质量和效果。Anderson把技能学习分为获得陈述性知识、把陈述性知识程序化、使程序性知识自动化三个阶段, 而这三个阶段都与语言成分的使用频率有关。频率高的语言成分无疑是最容易习得的。因此为语言成分提供较高频率的机会是外语教学的过程的重要环节。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在英语课堂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无疑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总之,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非常便捷地, 有重点地提高单词、句子和语篇的频率,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技能。但是使用多媒体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和特性。

摘要:对于语言习得而言, 有效利用频率也是一个重要原则。通过阅读这些有关频率作用的理论, 我也由此产生了一些语言教学中的想法。

上一篇:致母亲的一封感谢信下一篇:局长对民政工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