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工人再就业申请书

2024-08-07

下岗工人再就业申请书(精选8篇)

1.下岗工人再就业申请书 篇一

下岗青年工人再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我们对下岗青工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访问与调查。

通过对下岗与再就业青工的调查发现,下岗青工的文化构成较高,地区和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他们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心态比较平和理智,但也有少数下岗青工存在消极不满情绪。自主择业、竞争就业已成为下岗青工再就业的主要择业方式;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已成为下岗青工实现再就业的重要途径;再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较快,但仍不能满足广大下岗青工再就业的迫切需要;共青团在推进下岗青工再就业工作中,与社会各界相互携手,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便是具体情况:

一、下岗青工的基本情况

1、下岗青工构成情况。一是下岗青工主要来自于过去长期被视为较好的行业或企业。通过对某市市属74个企业的调查了解,下岗职工主要分布在轻纺、冶金、机电、化工等行业,40岁以下下岗青工2587名,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6.6%。二是下岗青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80%以上下岗青工学历为初中或高中。三是下岗青工多为生产一线工人,生产一线青工占57%,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占30.7%,从事管理工作的仅有12.3%。四是下岗青工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省下岗职工总数9万余人的40%左右。

2、下岗青工思想状况

(1)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下岗青工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三种:(1)认为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在生产经营状况较好企业中的多数下岗青年认为,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的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企业不但没有积累,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现在把企业推向市场,而企业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这样企业只能是等死或“九死一生”。(2)认为是企业自身状况造成的。下岗青工比较集中地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每况愈下。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对购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中饱私囊,使企业陷入困境。由于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使职工下岗。持这种看法的下岗青工占35.4%。(3)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19.2%的下岗青工认为,他们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

(2)下岗以后的心态

接受调查的下岗青工多表现为这样几种心态。一是寄希望于企业能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再度振兴。他们认为,现在企业虽然困难,但还不必急于寻找出路,等企业情况好转,就回到原岗位。二是“说不清是坏事还是好事”。31%的青工认为,尽管下岗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再就业定会得到解决。”三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愿也不敢闯市场,只能靠所在企业发给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这类青工心态十分复杂,且多为女性或无专业技能的青年,占下岗青工总数近20%。四是“相信政府会解决好这件事”,觉得这只是或早或迟的问题。

(3)下岗青工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下岗青工普遍认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业务技术是他们再上岗的主要障碍,希望得到针对性强、比较实用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希望得到政府劳动就业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认为政府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可靠、真实,即使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找相应部门帮助解决。另外,他们还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下岗职工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创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和选择

1、当前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

目前,已再就业的下岗青工大多数流向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主要就业渠道为:(1)通过自谋出路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或通过亲朋好友帮助介绍寻求到新的职业,或通过自身努力,搞起个体经营。(2)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为少数。(3)通过参加社会培训实现再就业。下岗青工根据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自费参加电脑打字、电器修理、裁剪、营销等培训学习后自谋职业。

2、下岗青工再就业选择

调查表明,年纪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青工多愿流向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工作。文化素质偏低、年纪稍大、专业技术适用面窄的青工,多愿流向国有企业和商业服务行业。下岗女工更希望再次选择的职业相对稳定,以便能照管家庭、养育儿女、赡养老人。同时下岗青工大多希望由组织安排就业,表现出对政府部门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标准上,被调查青工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收入高的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和人际关系宽松的企业,反映出他们自身的择业意向与现实具有较大的差距。

三、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下岗青工再就业极少的反差比较明显。如某市对一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商业服务、保险业务、保安、旅游业等方面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但是下岗青工再就业人数较少。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1)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有的下岗青工说:“过去我家请保姆,现在我去当保姆,我才不干。”(2)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机会。(3)对再就业认识片面。绝大部分下岗青工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

2、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下岗青工认为,“将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现在即使自己找到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但没有了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总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心里不踏实。

3、服务方法不多影响了下岗青工的再就业。政府对下岗青工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社会舆论导向还没有对下岗青工再就业形成良好的氛围,再就业中介服务的欠缺也是下岗青工再就业的障碍。

4、思想工作不到位使再就业的顺利实施变得更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一是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二是对企业现状认识不清,认为“市场经济琢磨不透”,说不清企业哪一天又红火起来了。”这种思想对下岗职工有着直接影响,使他们在再就业问题上进退两难。

四、几点建议

1、帮助下岗青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有关部门、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宣传等应采取多种形式,对下岗青工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主动到市场经济中去找出路、谋发展。

2、加强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搞好中介服务。主要在于增强下岗青工的就业能力,拓宽下岗青工的就业渠道:(1)政府应加大对下岗青工转岗培训的投入,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下岗青工开展培训。(2)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培训,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阵地。(3)努力为下岗青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下岗青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新的劳动用工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下岗青工的社会保障应从实际出发。探求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近忧、消除远虑。

4、树立宣传再就业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下岗青工再就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下岗再就业中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用典型的生动事例带动更多的下岗青工转变观念,勇于竞争,发奋自强。

总之,解决青工下岗再就业问题是社会的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一方面,在企业改革、结构调整中,必须重视解决下岗问题;另一方面,也只有通过改革和调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岗的问题才能妥善地解决。

2.下岗工人的入党申请书 篇二

尊敬的***党委:

值此由***周恩来等老一辈***人英明领导下穷苦百姓翻身做主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莅六十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位待岗多年的职工,一位执着地寻求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此时此刻,我既激动又恳切地庄重地向党组织提出加进中国***!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正确的党,自1921年7月1日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站在******城楼向全球公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28年革命实践中,中国***被证明是唯一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沉重压迫在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正确的先进的国家领导气力!只有在***的英勇领导下,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才有幸福可言,只有在***的英明领导下,曾落后挨打的中国才有今天的太平盛世,只有在***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才具有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成功承办奥运会及妥善抗击雪灾地震的强大综合国力,只有在***的聪明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希看!我坚信!伟大的中国***终将带领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冲破新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闭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同一民族的强大!我自1992年进进**公司工作,固然能力低微,但一直尽心尽职却又不盲从地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前八年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工作的后八年固然只是在家待岗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与状态,没有怨天尤人,时刻等待公司的召唤,在多年期盼复岗当中对**的发展事业始终关心,在待岗期间,我坚持做到自己有困难自己解决,恪守国家法式公司规章,实在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主动自寻前途,不为待岗职工丢脸,不为领导增加麻烦,特别是今年来,眼看着我们团体在林**总裁的带领下在新的发展道路上扶摇直上,我感到欣慰与赞叹的同时也担当起***团体的义务宣传员,时时刻刻向社会宣传一片大好新情势新局面。

3.下岗工人调查 篇三

【参考答案】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在如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摸清工人下岗情况,扩大工人就业渠道, 保持工人稳定就业,对缓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领导将这项工作交给我,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好这次下岗工人调查。

(一)如果由要我来组织个下岗工人调查,首先从流程上我会这样安排:第一步是确定好计划书。

第二步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上级部门同意后开展调查工作。第三步是组织人力进行调查。

第四步是收集调查问卷,做相关的统计汇总的工作。

第五步,是汇总资料后,形成调查报告,向上级部门及相关领导汇报。征得上级同意后,可以向公众公布调查结果。

(二)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增强调查的有效性,在制定调查表时,我会考虑以下方面:

(1)应把下岗工人下岗后所获得的社会帮助来源于哪些方面,收入来源哪些方面,下岗后的收入有多少,是否足够,不够的话还缺多少等等列入表格中。

(2)要设定一些调查项目去了解下岗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些因素制约下岗工人重新上岗,如何帮助下岗工人提高就业能力等等。

(3)在我们的调查表中要有心理方面的内容,要了解下岗工人心中所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三)对于如何开展调查,我的观点是:

(1)不要集中对一个工厂甚至是一个区域的下岗工人进行调查,而是要把面铺开,尽可能多地扩大范围。

(2)开展调查,首先要随机,万不可接受某些“事先安排”的受访对象。其次,要匿名。匿名有利于消除受访者的疑虑,使其可以畅所欲言。再次,就是要单独面对受访者。受访者只有在没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真实表达个人看法。

(3)要充分利用单位原有的“员工档案”,通过原有的联系方式找到“下岗工人”。其次是调查表格派发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街头派发”

“人力派发”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告知、邮寄派发、电话访问、网上调查、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来全方位地让广大知道、了解本次调查。

(4)调查结果要透明化,让大众知晓“社会现实”,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只有这样,下岗工人才能相信并支持该次调查。

1.这个调查的目的可能是什么?从正常的角度来说,组织“对下岗工人的调查”目的就是要帮助下岗工人。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下岗工人在哪些方面需要获得帮助。那么请大家展开思维:首先我们会想到,下岗后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经济上的困难,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下岗后所获得的社会帮助来源于哪些方面,收入来源哪些方面,下岗后的收入有多少,是否足够,不够的话还缺多少等等。

其次,就是如何尽快结束“下岗”的状态,重新找到工作。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下岗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些因素制约下岗工人重新上岗,如何帮助下岗工人提高就业能力等等。再次,就是一个心理的问题。坦诚地说,没有人会愿意下岗,没有人能在下岗时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时,社会对下岗工人的帮助除了物质上,还应该在精神上有所体现,给予下岗工人更多社会关怀、重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么在我们的调查表中就要有心理方面的内容,要了解下岗工人心中所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2.如何开展调查?

这里就涉及到调查的有效性问题。这里实际上有三个难点:

一是调查只可能针对一部分下岗工人,而不是全部,如何合理地选择和确定受访对象及受访范围,将直接影响调查的有效性。对此,认为应该遵循以下的大原则:调查面要广。不要集中对一个工厂甚至是一个区域的下岗工人进行调查,而是要把面铺开,尽可能多地扩大范围。二是如何让受调查者如实地反映心中所想,这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受调查者认真地、如实地填写调查表格,很可能会收到“废票”甚至是“错票”(指反映“相反”民意的调查表格)。对此,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大原则:首先,要随机。万不可接受某些“事先安排”的受访对象。其次,要匿名。匿名有利于消除受访者的疑虑,使其可以畅所欲言。再次,就是要单独面对受访者。受访者只有在没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真实表达个人看法。

三是如何找到“下岗工人”。这里我们要明白的是,“下岗工人”已经“下岗”,不像“在岗工人”那样集中在统一的工作场所,方便调查表格的派发。这里认为首先是充分利用单位原有的“员工档案”,通过原有的联系方式找到“下岗工人”。其次是调查表格派发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街头派发”“人力派发”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告

知、邮寄派发、电话访问、网上调查、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来全方位地让广大知道、了解本次调查。

3.如何让下岗工人支持该次调查?这里的关键点是要让广大下岗工人相信调查的有效性,相信调查将有利于帮助其解决问题。坦诚地说,在的脑海中,实际上对于这类的调查最害怕的不是如何展开,而是如何避免其“流于形式”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许多发达国家,有许多类型的“调查”,而任何的调查目的都是针对“社会中所存在的现象或问题”,调查是为了了解,调查是为了寻找“依据”,调查是为了更好地做出决策。从这个角度看,调查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实际上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都需要“依据”。在本道题目中,让下岗工人支持该次调查的关键是要结果透明化,让大众知晓“社会现实”,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只有这样,下岗工人才能相信并支持该次调查。

4.福安市小区下岗工人调查 篇四

内容提要:“再就业工程”是一项旨在解决目前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大规模下岗及失业问题的重大举措,再就业工程实施和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下岗职工的行为与再就业政策(制度)之间的冲突。从再就业政策本身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两个侧面探讨了导致这种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指出进一步就如何转变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进行深入研究的紧迫性。关键词:下岗;再就业;

一导言

就业是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和谐的大事,也是面临的突出的问题.经济危机的全球波及使下岗问题更加严重,当前大连市各政府各部门正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手段解决失业就业问题。我认为大连政府的就业政策还没有全市范围应用,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尚未消化,部分困难地区,困难企业,困难群体,还没有得到解决.下岗工人就业意识和技能提高积极创业也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过量的失业人口引发社会矛盾,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已经成为影响大连市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研究下岗与再就业问题势在必行

90年代,特别是近两年来,千百万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失业和下岗,成为继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城之后,中国大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到20%以上城市居民(包括失业下岗职工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状况,如何妥善安置这2000-3000万富余职工,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转型、体制改革能否成功进行、社会能否保持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

中央和地方政府,特别是那些下岗职工集中的地区的政府,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政策与规定。例如,1993年国务院出台了《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1994年劳动部在30个城市进行了再就业工程试点,并在1995年初推广到全国范围。政府期望通过一系列针

对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对企业用工的行政干涉来解决这一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一体的城市改革难题。

那么,政府旨在解决失业和下岗职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出台的各项政策,其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什么?它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其原因是什么?失业和下岗职工对政策的评价和行为反应如何,对再就业问题有何影响?本文尝试着从政策和个人行为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作出一些探索性的回答。(注: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其一是有关下岗职工的政策规定和下岗职工的概况介绍,是作者在访问这些部门时收集的;其二是研究小组在1996年10月至1997年8月在北京、重庆和铁岭市等地所做的40个下岗职工的深度访谈材料;其三是课题组对劳动部门的官员和下岗职工所在企业的管理人员的访谈材料。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劳动部就业司官员、北京市劳动局干部、北京市职业介绍中心主任、北京市职业介绍中心的一个具体负责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工作人员、北京市橡胶×厂厂长和劳资科科长、北京市制呢厂劳资部门负责人、重庆市就业局负责人和重庆市《就业服务报》的一名记者、铁岭市工会等;其四是文献资料,包括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剪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及数据。)

为了进一步研究下岗人员就业问题我和我的家人2010年11月1日与11月8日对我所住小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小区的下岗工人。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下岗工人的生活情况,下岗原因以及再就业情况,从而寻求能够帮助下岗工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方法。

此次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60张,回收55张,其中有效的有52张,占绝大多数,说明调查的数据还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以下是我针对调查资料作的简要分析:

1.在下岗工人的年龄范围方面,40~45和45~50岁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共约75%。

2.在下岗工人的文化程度上,初中学历的约占40%,被调查人群中没有高校(大专、本科)毕业生。

3.在下岗工人的生活方面,约有50%的被调查者遇到了经济困难,尤其是家庭中有子女在上大学的,经济困难特别明显,4.在下岗原因方面,由于单位效益不好而下岗的约占50%,文化程度不够的约占20%,还有其他多种原因,例如与同事关系不好、嫌工作太苦等。

5.在再就业问题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是有大多数人已经找到了工作,在仔细询问之后,发现大多数都在私人老板或过去关系较好的同事那里工作,基本工资和以前相差不多,但许多保障基金现在的单位已经不为他们交纳了。在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工人中,多数人只希望能找到工资与原来差不多的工作,而且不是那些大家认为只有外地人才会做的工作就可以了,一小部分人要求找到比以前更好的工作。这说明该小区的下岗工人对于再就业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二当前下岗人员对下岗原因认识和下岗以后的心态

(一)、下岗人员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三种:

1.认为是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导致企业开始实施裁员来“御寒”更加使就业变得十分严峻

2.认为是企业状况造成的。下岗人员比较集中的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每况愈下。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致使产品价格偏高、产品滞消,使企业陷入困境。他们强调,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使职工下岗。

3.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他们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

(二)调查时发现大连下岗职工遍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因下岗后找工作难,导致有的下岗职工产生了依赖单位和政府的心理;有的下岗职工由于单位对自己原来的贡献没有给予客观的回报,产生了抱怨心理;有的下岗职工因受职业门类偏见的影响,一直未再就业;有的下岗职工因对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认识不足,再就业受到了影响;有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时遭遇了文化程度的制约;有的下岗职工因能力不足,而影响了再就业;还有一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时受到了职业熟悉度的影响等等。本调查还从另一个侧面即年龄因素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通过分析发现年轻的下岗职工在依靠单位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政府、抱怨、改行、对服务性工作的看法上都比年龄大的,说明年轻的下岗职工对下岗再就业有较好的心态。但从再就业的信息方面、文化程度方面、害怕学习费白花等方面与大龄下岗职工比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三对当前下岗人员就业存在原因

1、眼高手低的思想导致再就业困难。传统的高低贵贱思想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有的下岗职工下岗后心理不平衡,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还有部分下岗职工对于保洁、建筑等一些脏活、累活都不情愿干,他们当中不少人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认为“这些脏活、累活我都能干,并且能比农民工干得好,但是宁愿不挣钱也不想干。

2、文化程度较低也是阻碍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下岗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大部分下岗职工技能单

一、低下,缺乏技术专长,没有参与过其他的工作;心理素质差,凡下岗职工均不同程度具有自卑感、挫折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迷惑彷徨,悲观失望。由于下岗职工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浪潮中难以寻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3、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不少下岗职工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国家安排式、知足常乐的旧的就业观念;就业完全靠国家“统包统配”,劳动者“一次分配定终身”,形成了“就业靠国家、吃饭靠企业”的依赖思想,“等、靠、要”的消极心态常常流露。在大多数下岗职工中,竞争意识和竞争理念非常欠缺,就业能力相对较弱。

四、解决下岗职工就业困难的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根据我国就业问题的症结提出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

1、帮助下岗青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有关部门、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宣传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对下岗青工进行改革开放形势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主动到市场经济中去找出路、谋发展。帮助下岗青工开阔思路,引导他们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向第三产业分流,动员下岗青工投身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承包“四荒”,开发种、养、加等农业综合项目,发挥他门在产、供、销方面的优势。

2、加强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搞好中介服务。主要在于增强下岗青工的就业能力,拓宽下岗青工的就业渠道:(1)政府应加大对下岗青工转岗培训的投入,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下岗青工开展培训。(2)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培训,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阵地。依靠社会力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下岗青工的需要,把知识教育与重点业务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下岗青工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3)努力为下岗青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下岗青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新的劳动用工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下岗青工的社会保障应从实际出发。探求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近忧、消除远虑。

4、树立宣传再就业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下岗青工再就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下岗再就业中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用典型的生动事例带动更多的下岗青工转变观念,勇于竞争,发奋自强。

五、结语

尽管目前面临着沉重的失业和就业压力,但只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克服困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注重扩大就业机会,依法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升学,谭军红.我国目前失业的原因分析[M].湖南:南华大学区域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所,2006.(2)

[2]何亦农.民生之本在就业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桂丽萍;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几点研究[J];实事求是;2000年03期;61-62

[4] 张利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肖远辉;如何指导下岗职工走创业之路[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C];2002年

[6]李洪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及生活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劳动保障.2002,(Z1).[7]郑顺生.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0,(01).[8]李永周.我国实施再就业工程存在问题及其出路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1)

[9].北京市市总工会、市委党校,1997,“关于北京市下岗职工的调查”,《北京调研》(内部刊物)第2期。

[10].秦砖、王恒佑,1997,“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本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调查”,《当代工运》(未公开发表刊物)第2期。

5.下岗工人做爸爸写事作文 篇五

儿时,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我流着鼻涕对他说:“幸福就是天天穿新衣服,天天过年,天天过生日!”上学的时候,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我自信又不客气的说:“幸福就是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参加工作以后,又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我大笑说:“幸福,就是多赚钱,娶个好媳妇,生个大胖小子!”

然而,在我正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无比欣慰的时候,我下岗了——我儿时、少年、青年的幸福都随着下岗而“下岗”了……

我迷茫,彷徨,失落,莫名的恼怒随时会降临父母、妻子头上,它试图把一切摧毁。望着他们理解的目光,我一个人在角落里偷偷地流下了一个男人最珍贵的——眼泪。在那一瞬间,我想幸福这两个字永远的从我的字典里删除了。

天渐渐的黑了……

当我在人生的泥潭里苦苦挣扎、甚至就要自暴自弃的时候,善解人意的妻子对我说:“人生总是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坎坷,你从前是一个多么乐观,快乐的人哪。我不相信,我们既将出世的孩子也不相信,你这样的一个人会被生活打败。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出生后,他会看见一个充满斗志、无所谓惧、生活打不垮的勇敢的好爸爸!”她说完就走出我的房门。

妻子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的孩子!就要出生的孩子!那一刻我的思绪一下全乱了。我难道就这样沉沦下去吗?难道我就这样自暴自弃下去吗?难道我的孩子希望看到我这个样子吗?不!不!我要振作!我不能垮下!我的孩子再等着我啊!

我的孩子,你的到来就像初生的朝阳,把我所有的失落、迷茫、灰暗一扫而光;孩子的存在使我猛醒,重新燃起斗志,恢复了希望,就像那新生的凤凰,从烈火中挣扎出来,就要直飞向天际。

我冲出房门,发现妻子微笑着站在门口,我走上去紧紧的`抱着她。她温柔的说:“我和孩子知道你会走出来的,我们坚信不疑。”我抚摸着妻子微微隆起的小腹,感受着那生命的悸动,一个小生命也在为我高兴,这时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我和妻子对望着笑了,我们彼此从对方的眼神里分明看到了两个字——幸福。

朋友!幸福只属于那些无所畏惧、勇敢面对生活的人!暴风雨过后,那道美丽的彩虹就是幸福。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因为只有敢于面对它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6.下岗再就业 篇六

6月30日,在哈格里夫斯与曼联合同到期的同一天,他在社区网站上注册了一个新的账号,此后近一周时间内,哈格里夫斯上传了共23段视频,意欲证明30岁的自己已摆脱了长期的伤病且状态良好,完全可以继续征战职业联赛。这些视频刚一传出,立刻在facebook以及推特等相关社区网站上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相比起2009年欧文所发的求职简历,透明度更高的哈格里夫斯的训练视频令英格兰球迷唏嘘不已。但相比起欧文此后加盟曼联并获得联赛冠军的“好运”,哈格里夫斯的前途却不那么明朗,如今对他表达了兴趣的只有保级队或者低级别球队而已。

病大虫

哈格里夫斯的父亲是英格兰人,其母是威尔士人,而哈格里夫斯并非出生于此两地,而是出生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2002-03赛季哈格里夫斯逐渐成为了拜仁一线队的主力,但伤病却开始伴随着他的成长。这个赛季,哈格里夫斯一共有三次因伤离别赛场,包括大腿、小腿肌肉拉伤以及内收肌受伤。

2006年世界杯上的卓越表现使得哈格里夫斯成为了转会市场上被追逐的对象。而在曼联与拜仁角逐一年之后,哈格里夫斯以大约1700万英镑转投曼联。但哈格里夫斯在加盟曼联后仍然经常受伤患困扰。尽管哈格里夫斯在曼联首个赛季表现不错,但在那个赛季末期哈格里夫斯坚持打止痛针比赛从而加重了伤势,这为他后来的伤病埋下了隐患。

2008-09赛季哈格里夫斯受到膝伤困扰,赛季初便宣布会因伤缺席全季所有赛事。2009年夏天哈格里夫斯赴美国进行了膝盖手术,为他主刀的美国科罗拉多的世界著名运动损伤外科医生理查德-斯特德曼博士表示哈格里夫斯的膝盖是他“从医35年来见过的最糟糕的状况”。整个赛季,哈格里夫斯只为曼联出战两场比赛。

2009-10赛季哈格里夫斯曾多次传出复出消息,但仅仅联赛第36轮客场对阵桑德兰队的比赛中最后时刻替补出场30秒。随后再次受伤,无缘世界杯大名单。2010年夏天,哈格里夫斯的伤势仍没有好转,并错过了曼联的北美巡回赛,很显然他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膝盖,他的心理也出了问题。弗格森也表示哈格里夫斯在本赛季必须出场,否则将会有很大的心理障碍。但该赛季,哈格里夫斯的出场次数仍然停留在了1场。2010-11赛季,哈格里夫斯终于从长期的伤病中复出,曼联主场对阵狼队的比赛中,哈格里夫斯时隔两年首次首发出场,然而无奈天公不作美,仅仅五分钟后哈格里夫斯因腹股沟受伤再次被迫下场。

长期的伤病无法上场最终终结了这位加拿大出生的英格兰中场在曼联的前途,在2010-11赛季结束后,曼联主帅弗格森宣布,将不会和仍与病魔做斗争的哈格里夫斯续约,这也意味着这位为曼联效力4年的前英格兰国脚今夏将成为自由球员。

我也叫欧文

欧文-哈格里夫斯与迈克尔-欧文,两个同叫欧文的人似乎注定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两人的命运截然相反,第三次参加世界杯的欧文在小组赛没打完时便因伤退出了国家队,而首次参加世界杯的哈格里夫斯却在英格兰队因“双德”位置问题进攻陷入一片混乱时,正是哈格里夫斯的横空出世平衡了杂乱无章的中场,他也凭借这届世界杯成功跻身世界顶级后腰行列。

然而此后两人的命运却不尽相同,因伤告别世界杯的欧文此后始终没有摆脱伤病的困扰,不但在俱乐部表现机会有限,还因此失去了其在国家队的位置。花费1600万重金的纽卡斯尔也开始了霉运期,并在2009年首次降级。世界杯后便引起了曼联注意的哈格里夫斯的情况也并没有好多少,受到拜仁的挽留,这位加拿大出生的英格兰人直到2007年才成功加盟曼联,但在这家英格兰超级豪门里,本是作为老队长罗伊-基恩替代者而来的哈格里夫斯却同样遭遇了伤病的困扰。而他在曼联4年时间里甚至仅仅为球队出战了27场联赛。

2009年,欧文在纽卡斯尔的前途随着喜鹊的降级而告终,为了更好的推销自己,29岁的欧文推出了一份长达30页的简历。此后欧文得到了弗格森的垂青,并最终加盟了曼联,成为了哈格里夫斯的队友。只是此时,那个名字里同样有个欧文的球员却正在病榻上苦苦挣扎,一个赛季只为曼联打了两场比赛。

相比起欧文的求职简历,哈格里夫斯的视频则更重实际。在这些名为“哈格里夫斯训练”的视频中,分别展示了触球、追球、膝盖灵敏性以及受力方面的能力,每段视频尽管时间短,但完整体现一个训练项目的完整内容。除此之外,哈格里夫斯的团队同样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视频中,哈格里夫斯身旁既有负责制定训练计划的训练师,也有测试训练效果的工作人员,每个训练项目结束后都会给出评价。

7.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忌” 篇七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初战告捷,“下岗分流”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重新配

置的一种手段。下岗,意味着职工离开朝夕与共的生产或管理岗位,经过

短期培训后,通过各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如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职业介

绍所、区街服务中心等),并开始再次择业。但因为极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由国家劳动人事部门按指标统一分配的,无条件服从

分配,替代了职业选择;也使得下岗职工普遍缺乏择业的基本常识。

记者曾对本市几个流动量较大的人才市场作过调查,发现确有相当数

量的下岗职工,由于种种原因痛失了再就业的良机。深入研究便发现以下

三种情况需要引起禁忌:

“好高鹜远”型。据某人才市场2012年10月业务流程统计,当月共

举行3次、共有262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招聘大会,招聘各类专业人员8

95人,与会5068人,实际应聘274人,只完成招聘计划的30·6

1%。经专家分析,主要是应聘人员专业分布不合理。这几年,个别专业

(如计算机、财务会计)被炒得过热,出现人才的相对过剩,人满为患;

相反,市场急需的诸如市场营销、客户代理、企划管理、工程监理等人员,真正具备实力的应聘者竟然凤毛麟角。这里面不乏有一部人至今待价而沽,甚至还有些人非“摩托罗拉”或“中美史克”等名牌企业不去,从而出现

人才流动上的畸形。一方面,高素质、实用型的专业招不进人,另一方面

热门专业摊位前人头攒动、竞争十分激烈。此外还有许多下岗的技术工人,不屑去私营企业或街办企业工作,这些人形成了下岗择业的特殊群体;

缺乏信心型。在下岗职工择业过程中,信心是智慧的催化剂,它能给

人以行动的力量。但是,有些人或由于缺乏择业的基本常识,或听从了舆论误导,失却了信心。如本市某国有中型企业的副总工柴先生,原是金属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下岗不久即受聘于一家日本独资公司任生产部长。但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被解雇了,原因是不符合公司董事会的要求。事后一打听,才知道主要还是柴先生缺乏信心。这家日本企业是有名的三泽公司的分公司,三泽公司多年来在管理上有一套绝招,那就是所谓“鲶鱼效应”。原来,挪威人捕沙丁鱼总是将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但经过长途运输鱼大多死了,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比死鱼高出许多倍。他们采取了一个办法:在每个鱼槽里放一条鲶鱼。由于鲶鱼喜动,进入鱼槽后四处游弋,到处挑起摩擦,大量的沙丁鱼自然会紧张起来,加速了游动,这么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鱼港„„日本公司对柴先生期望值很高,没想到他不是一条理想的“鲶鱼”,拘泥于传闻中的日本企业的严格和刻板,于是,“非规勿视,非规勿言,非规勿听”,成了没有活力的“机器人”。可见,下岗职工在择业过程中可以用一定的灵活度去适应招聘企业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固步自封型。在35~45岁的年龄段中,有一部分下岗职工始终没有脱离计划崐经济的窠臼,他们把自己局限在已学到的知识经验范围内,不善于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变得心智闭锁,缺少创造力。如某公司财务部下岗会计周女士,连续错过了三次就业机会。第一次是某百货商场招聘一名商业会计,她没去应聘,其实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业务差异性不大;第二次是某律师事务所要内勤(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当会计),她居然不敢报名;第三次是某金融机构招聘1名审计员,她去是去了,但没作任何准备。事后才明白,翻阅一下审计手册,掌握大致的方法原则自己就能应聘,她又失败了。周女士本来遇到的都是围绕本专业再多学两手就能走遍天下的好事,她却终于没能冲出雷池。

8.下岗职工再就业途径简析 篇八

──对武汉市下岗职工的问卷调查结果

赵延东

摘要:本文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所使用的主要求职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职工主要使用个人社会网络途径来获得再就业,但从使用不同再就业途径的效果看,使用劳务市场方式获得工作的质量最好。影响职工再就业途径选择的主要是他们所拥有的个人资本情况,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更不可能选择市场求职途径。这要求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为他们提供进入市场的机会和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下岗,再就业,求职途径,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1.4

下岗职工再就业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集中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时所使用的求职途径进行分析。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这些下岗职工在寻求再就业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寻找新职业?使用这些途径的效果究竟如何?使用不同途径的下岗职工各有什么特点?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经验社会调查①的结果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求职途径的划分及下岗职工使用的求职途径

再就业的求职途径指的是职工获得再就业的具体方式。卢汉龙曾根据经验调查的结果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城镇劳动者取得职业的四种主要的求职渠道,分别是:计划体制渠道、劳务市场渠道、人力资本渠道和社会网络渠道②。在本研究中,笔者根据职工就业途径是否制度化③及其发挥作用的制度背景这两个维度,将下岗职工再就业求职途径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化就业渠道——政府和单位安置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我国实行的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劳动力招收和调配制度,个人取得新职业的途径几乎无一例外地是通过国家统一分配或者是单位统一安排的方法。改 ① 本文使用的经验数据主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共同进行的武汉市下岗职工调查,调查于2000年9月到10月在武汉市进行,通过随机抽样和“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武汉市九个企业中抽取了630名下岗职工,然后由调查员对他们进行了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21份,有效回收率为98.5%。本文选取了其中440名成功实现再就业的职工为分析样本。② 卢汉龙:《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就业渠道的转变:从求职过程看中国市场化变化的特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2期。③ 李培林曾指出: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制度化结构”和“非制度化结构”两种,前者指由法律和政策法规规定的各种制度构成的结构,后者指由个人、家庭、社会潜网等构成的较松散的社会结构(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本研究中对求职渠道是否制度化的划分也沿用了这种划分标准。革开放后,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成为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计划安排途径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了。但具体到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由于在传统体制下企业与职工之间存在一种事实上的承诺关系,政府和企业对职工再就业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政府或单位安置获得新工作仍是下岗职工获得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本研究中,凡通过原单位安置或政府劳动部门安置途径寻求再就业的,均被视为使用过“政府或单位安置”途径。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化就业渠道——劳务市场或自谋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表现在劳动就业领域,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对于劳动者来说,通过各种职介部门和中介公司获得工作,或是通过其他媒介获得就业信息并最终获得就业的均属通过劳务市场渠道获得就业。同时,就业者依靠本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本能力,通过就业考试、直接到新单位应聘等方式自谋职业,也是通过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化就业方式。因此,本研究中将以上两类方式合称为“劳务市场或自谋”途径。

第三,非制度化的就业渠道——社会网络(亲戚朋友和熟人介绍帮忙)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概念,它指的是一群特定的人之间的一种纽带联系,从这种联系或关系组合起来所形成的“网络”中,个人可以获得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①。在求职过程中,凡利用个人的亲朋、熟人等特定社会网络关系获得工作的,都可以视为是通过社会网络渠道获得就业。大量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渠道这种

非制度化的就业途径在不同社会体表1 下岗职工再就业时使用的求职途径分布 再就业使用的求职途径 政府或单位安置 劳务市场或自谋 社会网络关系 政府+市场 政府+网络 市场+网络 政府+市场+网络(N)络途径,其余依此类推。

制下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

本次调查中有440名成功实现了再就业的职工回答了他们在再就业过程中所使用过的求职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职工在求职时并不是单纯使用以上提到的某一种求职途径,而是同时使用两种甚至三种求职途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一种复杂心态和行为模式。因此,我们允许职工在回答求职途径时复选,并对不同求职途径的组合情况也进

频数 百分比

3.4 19.8 46.6 1.8 6.1 18.9 3.4

205 8 27 83 15(440)

说明:“政府+网络”表示求职时同时使用了政府安置和社会网行了计算。从表1可以看出,单纯使用社会网络关系是下岗职工使用最为频繁的求职途径,劳力市场或自谋途径次之,结合使用社会网络和市场途径的职工也不在少数,而依靠其他途径获得再就业的职工则相对较少。

作为一种非制度化途径的社会网络渠道却成为下岗职工求职的最主要途径,这可能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当前我国传统的计划安置就业制度已基本失去了作用,而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尚存在诸多缺陷,在正式制度缺位的“真空”期,使用正式制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故下岗职工只能更多地依靠社会网络关系这种非制度的求职途径来寻求再就业;第二是由于下岗职工的个人条件限制,他们大多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不利的竞争地位,对他们来 ① Wellman, B.1988.“Structural Analysis: From Method and Metaphor to Theory and Substance”.In B.Wellman and S.D.Berkowitz, eds., Social Structures: A Network Approach.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② 参见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说,使用社会网络途径获得再就业是一种虽然无奈但却较为现实的选择。

二、使用不同求职途径的效果

我们已对职工使用求职途径的情况进行了描述,那么他们使用这些途径的效果如何?使用不同的再就业途径所得到工作的质量有无差异?下面我们将对此作进一步分析。

决定一份工作质量的因素有许多,但工资收入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下岗职工而言,获得一份新工作的主要意义也在于获得收入来源。因此我们在这里用职工再就业获得的收入来反映职工新工作的质量。表2显示了使用不同求职途径所获得新工作的工资收入分布情况。从结果中我们发现,通过“劳务市场或自谋”途径获得工作的收入最高,结合使用“社会网络”和“劳务市场”途径获得收入次之。一个大致的规律是:只要求职时使用过市场途径,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结合其他途径,都会获得比较高的收入。而使用过“政府或单位安置”途径获得新职业的职工收入则相对较低。

表2 使用不同求职途径获得再就业收入的均值

求职途径 政府或单位安置 劳务市场或自谋 社会网络 政府+市场 政府+网络 市场+网络 政府+市场+网络

(N)月收入(元)

445.0 591.3 480.5 395.0 406.3 515.7 508.6(440)

标准差 248.7 401.8 278.1 127.8 156.9 286.8 264.6

以上分析未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影响,为此,笔者还以再就业的工资收入为因变量,以职工使用的再就业途径为自变量,并将职工的教育水平、党员身份、年龄、性别等变量作为控制自变量引入后建立起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达到在控制相关变量作用的情况下,了解职工使用的不同再就业途径对工资收入的“净影响”的目的。限于篇幅,回归分析的具体模型和系数未在本文列出,从分析结果看,我们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再就业时使用过社会网络途径”和“再就业时使用过政府安置途径”都对工资收入表现出显著的负作用,也就是说使用过这两种途径的职工将得到更低的收入。而“使用过劳务市场与自谋途径”的作用则是正向的。这一结果与上面的分析具有一致性,说明通过劳务市场途径获得再就业的质量要高于政府安置途径和社会网络途径。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人们预料之中的,通过“劳务市场途径”获得再就业是最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制度化就业方式,因此通过此种方式获得再就业的效果最佳。相比较而言,通过非制度化的“社会网络途径”途径或传统的“政府单位安置途径”途径获得再就业的质量自然要打一些折扣了。

三、影响职工求职途径选择的因素分析

在分析职工选择的求职途径时,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哪些职工更有可能选择某一特定的求职途径?换句话说就是决定着他们选择某种求职途径的因素有哪些?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下岗职工的个人背景对他们再就业求职途径选择的影响。

我们的基本假设是,下岗职工将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所具备的优势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再就业方式。为此,我们在这里引入了个人资本的概念。在社会分层研究的最新发展中,越来 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用个人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资本来反映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我们在本研究中将集中关注职工的三种个人资本。首先是他们的“体制资本”(institutional capital)情况,也就是他们在传统体制中所拥有的各种资源①。我们使用了职工下岗前是否党员、是否干部、是否获得过厂级以上荣誉称号等变量来代表他们的体制资本情况。由于体制资本反映了职工在传统体制中的“成功”程度,我们假设拥有较多体制资本的职工更可能从旧体制中获取资源,或是对传统体制更为依赖,故将更可能选择带有计划体制色彩的“政府或单位安置”方式获得再就业。其次是他们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情况,即他们对自身教育、技能、健康的投资和积累,在研究中用职工的受教育年数、职称或技术等级、接受职业培训情况、健康状况等变量加以代表。按照经济学理论,人们之所以愿意对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因为他们预期这种投资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更高的回报,故我们假设那些人力资本丰富的职工在寻求再就业时将更可能选择“劳务市场或自谋”途径。最后是职工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情况,也就是他们从自已的社会网络中所可能调动的资源。在研究中我们测量了职工社会网络的规模及网络中嵌入的资源情况,以之反映职工的社会资本。布迪厄曾指出,社会资本的形成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投资策略的产物,在遇到重大事件时,个人将使用自己积累的社会资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②。因此,我们假设拥有较丰富社会资本的职工将会在求职中充分使用社会资本,也就是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获得再就业。

为充分了解职工拥有的各种资本对再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我们以职工的个人资本为自变量,以他们再就业时选择的求职途径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由于这里的因变量都是虚拟变量③,故在分析时采用了logistic回归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数学转换达到将因变量的概率函数用自变量来线性表达的目的。通过对方程中各自变量发生比率(odds ratio)的考察,可以确定该自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对因变量原来的发生比带来的变化,从而了解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具体的统计结果列于表3中,其中模型一因变量为“是否使用政府安置途径”,模型二因变量为“是否使用劳务市场或自谋途径”,模型三因变量为“是否使用社会网络途径”。

从模型一的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党员身份的职工以及那些下岗前获得过厂级荣誉称号的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明显地更倾向于使用“政府或原单位安置”途径获得新工作,这一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研究者指出在原有体制中较为成功的下岗职工们对传统体制具有更强的依赖性④,因此他们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以这种传统方式获得新工作。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有较高的职称或技术等级的职工、下岗后接受过职业培训、教育程度较低的职工和健康状况较差的职工也更可能使用政府安置途径获得再就业⑤。在计划体制中,一个人的职称和技术等级评定的根据除了其拥有的技能和水平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资历和等级,因此我们认为职称在此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体制资本而非人力资本的作用。政府在实施“再就业工程”时,十分重视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在为下岗职工重新安置工作时,往往是以他们接受一些必要的培训为前提条件的,因此“职业培训”在这里可能主要表现为 ①② 参见李路路:《私营企业家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③ 例如当我们分析职工是否选择了社会网络途径寻求再就业时,该变量只有两个选项,即“选择过”和“没有选择过”,凡在求职过程中“选择过”网络途径的个案均被赋值为1,“没有选择”赋值为0,这样就得到一个由0和1组成的变量,统计学中称为“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为分析方便起见,在这里我们没有再区分结合使用多种求职途径的情况。④ 王汉生,陈智霞:《再就业政策与职工再就业行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⑤ 方程中“教育年数”和“健康状况”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这意味着教育程度越高、健康情况越好,则职工选择政府安置方式获得再就业的发生比越低。一种“门槛”的作用,也就是说那些接受过职业培训的职工才更有可能获得政府安置。至于那些教育程度低和健康状况差的职工,由于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显然处于较不利的地位,他们对传统就业方式的依赖也是容易理解的。

表3 下岗职工个人资本对再就业途径选择影响的Logistic回归系数

模型一

府途径)

模型二的分析结果说明我们关于人力资本对选择市场就业途径作用的假设也是可以成立的。职工的“受教育年数”、“接受职业培训情况”和“健康情况”都表现出显著的积极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身体健康情况越好、接受过职业培训的职工都更可能通过市场或自谋方式获得再就业。正规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健康都是个人对于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表现,具有较丰富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处在一种有利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只有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人力资本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报。因此这些职工选择劳务市场或自谋方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党员”和“女性”更不可能选择劳务市场或自谋方式,而“干部”则更可能

模型二

场途径)

模型三

络途径)(因变量为是否使用政(因变量为是否使用市(因变量为是否使用网网络规模

网络资源

教育年数

职称或技术等级

职业培训 健康 党员

干部身份

荣誉称号

性别 年龄

Constant

Chi-square Df-2Log likelihood N 1, 括号内为Exp(b)系数;.007(1.007)-.007(.993)-.128*(.880).328*(1.388).775**(2.171)-.307**(.736).968*(2.632)-.224(.799).484*(1.623)-.050(.952)-.003(.997).841(2.318)35.059*** 11 565.19 440

.001(1.001).001(1.001).112*(1.119).104(1.110).747**(2.111).168#(1.183)-.763#(.466)1.187#(3.276)-.113(.893).310#(1.363)-.002(.998)-2.142(.117)31.301** 11 732.51 440

-.005(.995).012#(1.012)-.088(.916)-.308*(.735).192(1.212)-.222*(.807).527(1.695).328(1.388)-.057(.945)-.270(.764)-.025(.975)2.131(8.422)21.460* 11 630.18 440 2, #: p<0.10;*: p<0.05;**: p<0.01;***: p<0.001

选择这种途径。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现象,女性显然不会对使用劳务市场途径有更大的热情。但“党员”和“干部”对劳务市场途径截然相反的选择态度则令人多少有些奇怪。党员们再就业时更不愿意选择劳务市场途径这一结论与前面得出的党员更偏爱政府安置途径的结论具有一致性,由于党员身份往往代表了个人在传统体制的成功,这一结果表明在传统体制内较为成功的人们对新的市场经济方式确实需要一个更长的心理适应过程。但是为什么“干部”会更倾向于选择劳动力市场途径呢?国内外研究者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时,曾提出过政治权力延续的“精英再生”理论,认为传统体制中的权力精英同时也拥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且他们会把在旧体制中掌握的资源迅速转化为在新的市场体制下可用的资源,从而在新体制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①。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干部们掌握了更丰富的资源,他们才会对通过劳力市场获得再就业有着如此积极的态度。相比较而言,“是否党员”可能更多地代表了一种身份而非对实际资源的占有。

最后我们可以从模型三的结果中看到哪些职工更倾向于选择社会网络途径。与我们的假设相符合地,职工拥有的社会资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职工社会网络中嵌入性资源越多,则其选择社会网络途径寻求就业的可能性越高。由于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人际交往和联系之中,它的一大特点就是会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得到增值,因此拥有丰富社会资本的职工自然会更频繁地使用网络途径来寻求就业。另外,我们还发现职称较低的人和健康情况较差 的职工更可能使用网络途径,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在正式制度下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不得不更加依赖社会网络这一非正式制度方式的缘故。

四、结语

本文对下岗职工求职的途径选择、使用不同求职途径获得的结果以及决定职工选择求职途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寻求再就业时,下岗职工使用最多的仍是“社会关系网络”这一非正式的求职方式,尽管使用这种途径所带来的工作并非是最好的。使用劳动力市场途径获得再就业的职工更可能得到质量较高的工作,但是在选择求职途径时,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如教育程度较低、健康较差的职工及女性职工)更倾向于传统的政府安置或是社会网络途径,而更不愿意(或更无可能)选择市场途径。他(她)们有可能成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被“排斥”在外的群体。

传统的政府安置途径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但它绝不能取代正式制度。笔者的一项研究表明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在其再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的局限性②。现在的问题在于,下岗职工恰恰处于两种正式制度之间的“制度真空”之中——传统的计划体制正在迅速地失去作用,而新的市场体制又很不完善。因此尽管他们更希望通过正式制度方式获得再就业,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得不求助于自己并不看好的社会网络渠道。而更糟糕的是,相关研究表明下岗职工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本身就是比较贫乏的③。国外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群体只能依靠低质量的社会资本来获得生活和就业的支持,有可能形成贫困的自我复制和贫困群体与社会的隔离④。

因此,本次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必须迅速加快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强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同时,要为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公平的进入劳 ① 参见Rona-Tas, A.1994.“The First Shall be Last?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st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0:40-69;宋时歌:《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② 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③ Zhao, Yandong.2002.“Measuring the Social Capital of Laid-off Chinese Workers”.Current Sociology.50(4): 555-571.④ Wilson, W.J.1987.The Truly Disadvantaged: The Inner City, The Underclass and Public Policy.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动力市场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否则,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在“制度真空”中窒息的一群人。

作者:赵延东,男,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地址:北京3814信箱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132547 电子邮箱:yandongzh@yahoo.com

《学术季刊》许宏海老师收

《再就业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文献修改情况: 1.第2页注1:“Wellman, B.”,改为“Barry Wellman”。2.第6页注1:“3.第6页注3:“4.第6页注4:“

Rona-Tas, A.”,改为“Akos Rona-Tas”。Zhao, Yandong”,改为“Zhao Yandong”。Wilson, W.J.”,改为“William Wilson”。

上一篇:商务英语省译法下一篇:写作积累:爱情经典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