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

2024-08-25

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共8篇)

1.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 篇一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同样是一个“仁”。

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种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对象而只管闷头教书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必然单调,教学过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样,他就告诉这位弟子仁的哪个方面。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说仁,处处又没说清楚。

仁在人们行为中的位置

把仁字拆开,就是二人之意。因此仁字的范围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仁的含义应当从人们的交往中探询。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部分行为是由心灵所触动而后发出的,如喜而称赞人,怒而打骂人。这与其他由意志支配的行为有迥然之别(如饿了要吃饭,冷要穿衣服,这些行为是由意志支配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这就是论语中“道不远人”的意思。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只要人们想要仁,仁就会来。这告诉人们,仁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那么这个主观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论语里只有一处说到:仁者爱人。只是单单一个爱字却并不能说清仁的全部含义。如果仁只是爱,那么论语与其他那些上纲上线的道德文章就并无两样。但除了爱人之外,孔子再也没有对仁做出综合性的论断,他所说的仁是“克己复礼”等等解释都是针对弟子们的弱项所做的宣教,并不是对仁字的哲学解释。仁字的真正含义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一句话中窥测出来: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我撇开不谈。为什么我说这句话很重要呢?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是论语的纲要。它道出了孔子道德哲学体系的骨架。从这句话的排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给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的位置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首先是知,这个知有两个意思,一是知道的意思,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仁,其次,这个知本身就是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仁的源头。我们知道,道德是人独有的东西,它首先包含的是思维。只有思维,才会有仁。关于思维是仁的组成部分这个含义,孔子在论语中多处都有透露: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人通过思维得到仁还不过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上面说的仁能守之。守仁即是说,将知道的仁保持在行动上。孔子认为,人的境界是非常不稳定的,尤其是在行动上。有的人有时很崇高,有时又很庸俗。论语里孔子感叹:即使是颜回,也只是三月不违仁,其他的能保持个把月就算不错了。这就是说仁是必须要守的,而且这个守要体现在行动上。人通过思维知道了仁之后,要通过行动上的坚守保持住仁。第三步是庄以莅之。意思是仁体现在行动上时要与内心情感一致。也就是说,行动要与内心的情感一致。《中庸》上说,行动是情感的表现,“发而皆中谓之和”。所谓的和就是悲伤的时候有悲伤的举止,高兴的时候有高兴的举止。行动的表现要与内心真实的情感一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即使内心充满了仁,也“民不敬”。魏晋时期的阮籍等人就是如此,他们当然懂得儒家学说,也是儒学的继承者。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故意搞的乖张搞怪。阮籍的妈死了,阮籍正在下棋,死都不肯去收拾他妈妈的后事,等到母亲下葬时,他吐血数口而大哭。他还和邻居的一个女人睡在一起,但是他们之间并无不正当关系。因此,如果按照仁作为一种内心状态的说法而言,阮籍应该是一位仁者,因为他的内心与仁是一致的。但在孔子看来,他只做到了前两步,属于“民不敬”的范畴。

第四步就是动之以礼了。孔子认为只要做到了这第四步就达到善的境界了,也就完美了。为什么孔子说要按照礼来行动呢?这是因为人的内心状态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你心里想什么,是不是符合仁只有你知道。儒学中把这种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无从知道的地方叫做独,这个我们后面还会谈到。既然人们彼此不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仁者呢?这就需要看他的行为了。但是每个人表达内心的行为风格是不一样的,那么人们如果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代表仁呢?这就需要礼了。礼是表达仁的语言,也就是说礼是一个地方的居民表达仁的共同方式,就像我们说话的语言一样,我们都把人叫做人,把猪叫做猪。如果你不懂语言,叫别人叫猪,对方就会恼怒。虽然你像表达的意思是把别人叫做人,但是你的语言别人无法理解。如果你走进回族,你送一块猪肉给回族同胞表示你对他们的尊敬,其结果同样与我们上文说把人称之为猪一样会引起对方的误解。

当你的行为发自内心的仁,然后又符合这个地方的礼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从你的行为中探知你内心的仁,自然而然也会对你回报仁。做到这一点就得到了孔子所说的完美境界。当然关于礼与仁的关系,孔子说的是非常清楚的。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化。二者皆有固然是好,若只有仁而无礼则引起他人误解,若无仁而只有礼,那便是虚礼。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提要钩弦说出了整个论语的提纲:首先是知,然后是守仁,然后是庄莅,然后以礼。这是一个君子贤人与人交往的全部流程,四大环节缺一不可。这句话在论语中并不是孤立的,孔子关于这个方面说过很多,只是这句话说的最全。除了这句话之外,孔子还说:“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其实是说了纲要的第二步与第三步。文与质的关系就是守仁与庄莅的关系。心中有了仁称为质,严肃的对待仁而不是戏谑式的表达就叫文。孔子认为,两者哪个多了都不好,最好的是文质彬彬(彬彬意思为均匀)。这就是说,我的行为应当与我的内心情感成比例。否则就有虚礼的成分,就有不敬的成分了。在论语里林放还问过孔子,礼之本。孔子说这个问题问的好。他没有直接回答林放的问题,而是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句话已经把礼与仁的关系摆的非常清楚。孔子认为,礼只要正确表达内心即可,许多地方的风俗对人们内心感情的过度表达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虚礼。因此他说“与其奢也,宁俭”;而在仁与礼的关系中,仁才是主要的,礼是依附于仁的,仁与礼是皮与毛的关系。所有他说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家里死了人,最重要的是戚,也就是悲伤。而那些复杂的葬礼不过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如果葬礼和悲伤二者只能取其一,那么就“宁戚”,宁可要悲伤了。因为如果内心伤感,则时时心中有坟墓,心中自可随时点燃一盏心灯,何待要真的豪华坟墓?何待清明才能烧纸点灯?但如果没有悲伤,则一切皆虚假,不过都是做给人看的花架子,当然不是仁。

通过探讨仁在人们交往中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出仁的若干特征。但我们仍然不知道仁到底是什么意思。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先得出一个结论,仁是一种爱。但他是一种以知作为前提条件的爱。这里的知是指对善与恶的分辨能力。因此,仁是一种以知识以基础,以情感为引导的内心状态。这应当是狭义的仁。广义上来说,整个流程四大环节中都可以称之为仁。比如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当然也属于仁的范畴。只是我们不明白,这里说的以情感为引导,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情感为引导?这里所说的分辨善与恶的知又如何才能获得呢? 仁的现实载体与在价值体系中的位置 我们知道,人的情感并不是孤立形成的,他有着浓厚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形成的。但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很多的,比如商业的合作,政治的斗争,朋友之间的互助都是交往。这些交往中都会形成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究竟哪一种才能孔子认为可以作为仁的基础的情感?亲情。

孔子的哲学是以家庭作为其现实基础的。亲情也就是仁的核心情感。仁的其他情感都是由这个情感所派生出去的。所谓父慈子孝即是。孝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亲情表达,悌是平辈之间年小者对年长者的亲情表达。孝和悌当然都是仁的一种,而且是非常特殊的一种。通过孝悌我们可以摹写出其他的一切情感。比如你和其他年长者之间,师生之间就是父子之间的一种摹写,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往也可以父子之间的情感交往作为依据。男女之间的交往则既可以兄弟作为依据又可以夫妇为依据,视具体情况而定。我们说过仁是一种内心状态,孝当然也是。论语中对这种孝做过很多心理方面的精微描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说,当儿子知道父母年纪大的时候,一方面高兴父母这么长寿,另一面又害怕父母年事已高,必然岁月无多。这种喜忧参半的内心状态就是孝的一种。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大家注意的话有很多类似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这些充满亲情的内心状态就是孝。孔子又把超出家人之外的交往情感的正确发挥称之为义。义也是仁的一种。义是不同于孝的另一种仁,他派生于孝,但他的范围显然要比孝大的多。因此,孔子每以仁义并称,而不称仁孝。这表明孔子虽然认为家庭中的亲情是仁的现实载体和情感源泉,但相比孝而言,家庭外更广阔的情感空间则更重要。

亲情为仁提供了情感源泉。那么仁在孔子的价值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呢?仁是孔子的价值体系中的至高点。他凌驾于法律之上。他这种追求仁而得到仁的状态称之为直。这一点孔子非常明确:有人问孔子,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应该不应该告发?孔子的回答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父子相互隐瞒就能是仁。论语原文如下: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当然这里我们需要做一点训诂工作。论语原文中所说的偷羊没有用盗,而是攘。攘的意思虽然也是偷,但是与盗不同。攘是指有原因而盗。这里的原因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我们大概可以推测是为父亲因亲情而盗。比如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父亲为了养活儿子出去偷东西。这种情况下,父子须相互隐瞒。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仁是孔子学说中的至高概念,以表达亲情实现亲情为核心的仁凌驾于其他法律道德诸意识形态体系之上。

对于这一点,亚圣孟子做了全面发挥。他运用鱼与熊掌的故事表达出了舍生取义的命题。因此,在儒学中,仁义道德不但凌驾于法律之上,也是凌驾于个人生命之上的。这个深刻的哲理在后世儒学中得到了极端的发挥,以致引起民国初年诸多知识分子“吃人道德”的批判。孔子为什么将仁提高到这么高的位置?我们注意到论语中有许多义与利的格言,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我们应当认为,这里的义与利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义是群体的利,利是指个人的利。群体得利之后也可以转化为个人之利,而当个人的利与群体的利相违背时应当以群体的利为优先。所谓义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相互照顾到对方的利益,做一种权衡。因为在孔子看来,个体是短暂的,群体是永恒的。与基督教追求天国永恒不同,孔子在现世就能追求到永恒。这一永恒就是保证群体的不断繁衍,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是这种观念的映射。任何宗教都苦恼于个体生命的短暂,他们都希望克服死亡的恐惧,追求到永恒。但与其他宗教撇开现世而追求来世或他世不同,孔子的哲学里追求永恒实际是以群体的永恒来克服个体生命短暂的缺陷。这一观念即使是在现在也仍然被我们所继承。所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孔子哲学的生动演绎。

孔门修炼心法

我们弄清仁这种内心状态的情感来源之后,还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文提到的分辨善与恶的知如何得到?这就要谈到孔门修炼心法了。就是获得仁的具体方法,也就是知的具体操作方式。根据朱熹的说法,这个方法都写在《中庸》上。朱熹把《中庸》称之为孔门修炼心法。但是我认为,《中庸》固然写出了不少修炼方法,但是并不完整。因为朱熹并没有注意到我们上文所说的纲要:从知到守仁再到庄莅再到以礼。我们的修炼心法是按照这个纲要一步步进行的。当然修炼心法只到第三步即可,至于以礼已经超出了心的范畴,当然就用不着心法了。

修炼心法的第一条就是忠。什么叫忠?孔子说的很清楚:尽己之谓忠。忠是指人们对自身情感的正确认识。人们也许认为做到忠很简单,其实不然。不少人明明高兴,却迫于外力压制自身的情感,内心上欺骗自己,即我们常说的自欺欺人。许多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做了坏事也不恼怒,对于自己看不顺眼的人稍有差池即高声痛骂。按照孔子的说法,这就是不忠。这一点虽然是孔门修炼心法的起点,但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连这第一点都做不到。因此孔子感叹,常人往往看不见好人坏的方面,坏人好的方面。对于这一点,《中庸》把握的非常准确。《中庸》开篇即提出“慎独”,即是孔子所说忠的解释。所谓独实际是指人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心。所谓慎独是指我们要用分辨善恶的智慧规范自己的内心。所谓尽己,是指我们一旦认为是正确的情感就要保护它,促进它在内心的发育,不要因为外界的利益而压迫它的成长。所谓儒家又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尽人之性,尽己之性”这里所说的尽性实际就是孔子所说的忠。

修炼的第二条方法就是做到忠之后将忠扩大到他人的内心。孔子把这个叫做恕。因此孔子的弟子才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尽己之谓忠,及人之谓恕。把自己这种忠的情感推及到人的身上。因为孔子认为,人的内心相同而不相通。你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但你的内心感情必定与我一致。我感到伤感的你也大致差不多。正因为不相通,所以我们无法直接通过感情探知他人的感情,但是我们却可以运用相同这一原理通过思维知道他人的感情。正如我用棍子打你,你能感觉到痛,用棍子打在别人身上你就感觉不到痛,但却能思维到痛。这就是所谓的知了。从这个修炼上看,我们更可以看出仁是以知为基础的。

除了要忠恕之外,内心的修炼还有一条就是权度。孟子对孔子的这一思想作出了明确:“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心为甚。”这是知的另一层含义,也是修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何者为好,何者为坏,固然是以尽己为原始基础的。比如我无故打你,你会怒;你帮助我我感激你,你会欣慰。这些情感都是出于人类天性的本能,并且具备普遍性,这些好坏无须多想就能分辨。人们只要在内心中出现这种感情时不要加以抹煞,同时想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内心的这些情感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但是,世上之事并非如此简单。人的情感实际上非常复杂。许多情感都处于临界状态。

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父亲为儿子去偷羊。这里就要用到孔子所说的权度了。当然感情的权度只是手段,权度的目的是让行为正确的表现感情。因此,权和度的方法是从感情过渡到行为的桥梁。我们上面提到的纲要的前两步一是知,而是守仁都是一种内心状态,其对应的修炼方法分别是忠和恕。庄莅是指行为与内心的对应,也是指内心到行为的过渡。庄莅的对应方法就是权度。

对于权度这个方法,孔子在论语中也举过例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以德抱怨”的命题。有人问孔子以德抱怨如何。按理说以德抱怨不是很道德吗?然而孔子虽然不赞成以怨抱怨,但也不赞成以德抱怨,说要以直抱怨。这就是权度的具体例子了。读者可从这个例子中体会到孔子权度的含义。权度是指运用自身情感并通过忠恕的方法参考别人的情感从而在交往中做出正确的行为。

在论语里,孔子还对权度做了更详细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也。”这些都是涉及到行为层面的。也是在行为层面上修炼仁的方法。当你对对方作出一个行为,你先想想如果对方也对你做这样一个行为你是否愿意,如果不愿意你就不能这样对他人。当然这里就包含了知。

在仁的整个流程中其实都包含着知的因素,从源头到结尾,知都是与仁不可分的。因此,论语里每每仁者知者并称,这不是偶然的。“仁者爱人,知者知人;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们应该可以给仁做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定义了。仁者是以己夺人的道德知识为基础,以亲情为核心的情感体系做引导的内心状态,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感规则。当然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孔子给仁的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仁只是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当子贡问他,如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的回答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博施济众哪里止仁呀,连尧舜都做不到呢。因此,仁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没有到能够博施济众的程度。但最后孟子却突破了这个界限,提出了仁政的概念。

后世儒家对仁的继承与发挥 孟子对孔子“仁”的唯心化解释

孔学是儒学的源头,后世的儒家都在对孔子做各个不同方向的发挥。这其中发挥的比较完整的是孟子,他对孔子学说各个方面都做了全面发挥,包括情感哲学、国家学说、家庭伦理等等。但孟子对孔子仁的解释却因为诸多客观原因有了唯心化的倾向。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仁的含义了。孟子对仁的解释是不忍人之心。为了解释这个不忍人之心,他还讲了一个例子:当你看到婴儿快掉进井里的时候心里自然而然会不忍。这个不忍就是仁。他试图给人一个这样的印象:即仁是天生的。我们从论语里知道,孔子的仁都是后天形成的,无论是亲情还是知,都需要后天家庭的培养和学习。但孟子却不再往这个方向发展,试图发掘出孔子道德体系的唯心部分,从心上直接寻找仁的根源。撇开了孔子的亲情与知。沿着这一思路,孟子自然而然就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天生就有向善的倾向。因此,仁的形成是有其先天因素的。孟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是因为他从事了人与动物之间差别的思考。为什么只有人有道德?后天的学习实践普通动物也有,甚至家庭社会组织蚂蚁和蜜蜂也有,为什么只有人能够提出仁并且实践仁?这个实践就在于这个不忍人之心上。所以孟子认为“人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是很少的,只有那么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就是人具备不忍人之心,能够实践仁。孟子所说的性当然是指人类的良知良能,是道德范畴的。但这个命题很快就遭到其他哲学家的反对。荀子对孔子道德体系的庸俗化解释

最先反对孟子的是告子。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食色,性也。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吃饭和做爱。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孟子有关性的解释,孟子所说的人性是异于禽兽的,是具备仁的能力的,是属于道德范畴的;告子所说的人性是与禽兽相同的,是不具备仁的能力的,是属于欲望范畴的。这个思路为后来荀子利用欲望来解释孔子的仁铺平了道路。

与孟子从内心上寻求仁的根源不同,荀子开始内心之外来寻求仁的解释。但他的解释却是远远偏离孔子之外的。他没有从家庭亲情与推己及人式的智慧出发,而是继承了告子的食色性也的思想。从欲望的角度来解释道德。这与两千年后的西方哲学家罗素竟完全一致。罗素认为,人有很多欲望,但欲望之间有实现的难易先后之分,何者为先需要权衡,这种权衡之下就会产生道德。荀子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虽然荀子认为,君子小人都拥有以上诸欲望,但君子却能够以理智对待以上愿望,而小人则不能。这就给孔子的仁造成了欲望的色彩。你翻遍论语也不可能在孔子对仁的描述中找到一丁点欲望的成分,这显然是荀子的发挥。与孟子的唯心主义倾向不同,荀子对仁的解释有着唯物主义的倾向。

荀子尽管从现实出发寻找仁的根源,但却偏离了孔子的核心本义。但由于荀子哲学中诸多观点都有唯物的倾向,加上他那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与马克思制造工具的社会劳动创造了人的观点高度一致。因此,那些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孔子孟子唯心的同时,却对荀子不吝夸奖。当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一翻荀子。虽然他发明了仁的欲望解说,其哲学有了新的体系。但其意境,等而下之,等而下之!

梁漱溟的本能直觉解释

国学大师梁漱溟是近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他在《东西方文化及哲学》一书中对孔子的仁重新作了解释。可以说新儒家的发展方向是孟子式的发展方向,与孟子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从人心上去寻求仁的根源。梁漱溟在尽情的揶揄胡适等诸多大师对仁似是而非的解释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仁就是一种直觉和本能。这几乎就是孟子不忍人之心的翻版。随后不久,他自己也觉得不妥,又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作了修订,认为仁除了直觉和本能之外,还应当有社会历史活动在里头,还应当在有人异于动物的心理因素在里面。总而言之,从心理学的角度发展儒学是新儒家的重要特点。这个思潮的影响在当时是非常大的。

2.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 篇二

一、因材施教, 分层推进的简述

“因材施教 , 分层推进”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 认识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把学生分为若干层次, 针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再进一步提出不同学习要求,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再评估, 结合现状, 重新调整学生的层次, 保持一个动态的过程, 进行优升劣降。分层推进则是以认可学生之间差异为基础, 作为一种手段,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 使不同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次内, 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实现层次的晋升,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

二、因材施教, 分层推进的实施

1.评估学生 能力 , 准确把握 现状。由于要进行人为的分组, 在一定意义上, 会挫伤中下等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性与自尊心。为此, 我采用了考试与综合能力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考试采用的试卷是精心设计的, 整个题目的架构分成基础题、中等题及综合能力题等三种形式, 以期分辨出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这一部分的分数占评估的70%。另一部分, 我采用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从学习意愿, 学习方法, 学习投入, 课堂表现, 以及学习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再综合各自的评分作为评估成绩另外的30%。两者相加得到的分数作为分层的依据, 从根本上解决了主观行为给学生带来的自尊心的打击, 也通过学生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学习能力的高低, 进而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划分层次小组 , 合理动态 升降。基于以上全方位的评估, 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状况有了足够了解, 进一步以此进行分组。具体来讲, 第一层次小组是指拔尖的优等生, 就是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独立完成作业和综合提高题, 解题思路宽且方法灵活;第二层次小组是指中等学生, 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独立完成作业, 但拓展知识欠缺;第三层次小组是指学习困难生, 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 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牢固, 且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死板, 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作业及部分基础的习题。这样的分组, 为教师后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平台。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或者重要的测验后, 要进行再评估, 当然可以适当简化, 以某次重要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 进行学生的层次调整, 即能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目标的前五名学生即可上升到上一个层次组进行学习, 而测试结果在本组后三名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组, 实现优升劣降的动态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向上的自信心与动力。这样的调整过程以半学期一次为宜。

3.针对不同层次 , 制定教学目标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 , 教师侧重于知识点的反复练习, 比较重视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表达, 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思维形成的心理过程。“因材施教, 分层推进”的方法, 可以有效避免这弊端。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个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时, 不仅要注意教学要求的致性, 而且要慎重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感, 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第层次以综合为目标, 对于知识点能深刻理解并且掌握, 侧重于学习能力的拓展与创造性的提升, 给予突破性评价;第二层次以提高为目标, 对于知识点能大部分掌握, 学会综合运用知识, 具备初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进行激励性评价;第三层次以基础为目标, 着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牢固掌握, 同时培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行表扬性评价。

4.对课堂教 学与课后 练习进行 分层。教师在备课时 , 就要有意识地对授课内容进行有层次的分解与准备, 一方面要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 务必做到每一层次的学生能够当堂听懂并且初步掌握, 尤其是第三层次的学生, 以他们掌握的程度作为下一步课堂讲解重点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 教师不可局限于基础知识的反复讲解, 针对第二和第一层次的学生, 当堂就要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但这一部分只做引导性讲解, 培养了这两个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也较好地保持了这一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讲完一部分知识点后, 所布置的作业习题必须体现出对于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习题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第一层次学生综合提高的要求, 也就是除了完成书本上的基础题以外, 可另外布置一些需要进行创新思考的问题, 同时注意侧重培养这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而第二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求则体现对于习题的牢固掌握, 即除完成书本基础知识题以外, 再做一些一定程度上综合性的提高习题, 重点在于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一些知识点, 并且有一点拓展, 树立起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的信心;第三层次学生习题侧重于简单模仿, 书本上的基础习题要确实完成, 并且要反复演练, 以达到彻底掌握为要务;或者将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课后题拆分成几个小题, 减少他们因为解题困难而造成的挫折感, 使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自主的良好学习态度。

三、因材施教, 分层推进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1.学生的层次分组不 宜公开。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较强 , 自尊心需要得到保护。所以, 教师在对各个层次进行划分时, 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性;分层教学, 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慎重的评估, 有目的地进行分层。教师做到自己心中有底, 作为后续教学的出发点, 但不能在公开的场合公布学生的层次, 尤其是第三层次学生的层次。因为教师一旦在公开场合公布了学生的层次差别, 就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这些学生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立情绪, 特别是第三层次的学生甚至于自暴自弃, 产生不配合的行为, 从而失去了分层次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2.在动态变 化中把握 与调整各 个层次。 教师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比较接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 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这只是一个初始状态, 切不可一成不变。我们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可塑性, 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在一定的周期内, 一旦某个层次的学生取得了进步, 就可以晋升一个层次;相反, 学习态度变得不好且退步明显的, 就要下降至下一个层次。分层最终的目的是取消分层或者说尽可能地缩小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我们要尽可能把下一层次的学生提升到上一层次, 而不是下降到下一层次, 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个动态过程中, 充分运用激励的手段, 使学生积极自主, 要求上进, 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从而实现最终逐步解体第三层次学生, 不断扩充第一和第二层次学生的目的。

3.三段推进 因材施教 篇三

一、“统分结合”的“三段推进”式分层教学课堂结构模式

“三段推进”就是把课堂教学分成三个阶段,即“引入段、内化段与应用段”。根据课型,我们重点研究了两类课的“三段推进”式课堂教学模式:一类是新授课,另一类是复习练习课。

1.新授课

在每个阶段,既有教师传授基础知识的统一讲解,又有根据不同学生安排的不同层次的课中习题;既有合在一起的统一反馈讲评,又有不同层次的分开讲练。

“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简案

复习引入、传授新知阶段:

①老师每天的零花钱是10元,那么一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如果一个月按4星期算,一个月的零花钱又是多少?

②提出并解决问题: 一些同学正在进行广播操比赛(出示主题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信息?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③学生尝试解决问题。(A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

④反馈交流。

重点反馈:10×8=80(人) ,80×3=240(人)。

说一说数量关系。

(以上环节统讲分练)

课中习题、内化新知阶段(要求A组同学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①小芳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②照片放进相册,每本相册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两本相册可以放多少张照片?

集体反馈交流。

(以上环节分练统评)

练习应用、形成技能阶段:

①某种饼干一盒有4袋,每袋有6块,10盒共有多少块饼干?

②妈妈买了5盒钙片,1盒有4板,每板15片,一共有多少片钙片?

③我家三口人,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个用乘法两步计算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B组学生独立完成①和②。A组学生完成③,先设计问题,再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以上环节分练分评)

2.练习课与复习课

练习课与复习课的“三段推进”式分层教学结构模式相对简单一些,知识整理阶段通常以“分”为主,让A组学生独立回顾、复习整理本单元或者本节的主要内容、知识点,而B组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以表格、问题等形式在半扶半放中回顾整理知识点。而在交流内化阶段则以“合“为主,A、B组学生共同反馈交流、整理完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练习应用阶段则基本上与新授课类同。

“年、月、日”复习课简案

知识整理阶段:

A组学生独立整理本单元知识,B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整理知识。

年平年有( )天,闰年有( )天,每年有( )个季度,今年第一季度共( )天,是( )月

月每月有31天的有( )月份,这些月都叫( )月,每月有30天的有( )月份,叫( )月。平年2月份有( )天,闰年2月有( )天

日一昼夜有( )小时,下午2时用24时记时法是( ),22时30分就是( )

(以上是分的过程)

交流内化阶段:形成知识网络。

(以上是合的过程)

练习应用阶段:(略)

二、课堂分层施教策略

1.问题分层,优先作答

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分层。难度不大、学生普遍乐于回答时,要给予B组学生优先回答的机会,对较难的问题可以采用A组学生先回答、B组学生听后复述的形式进行。

数学组一位教师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充分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

摸球体验环节片段:老师有两个盒子,一个盒里放8个黄球,另一个盒里放4个白球、4个黄球。一次只能从任意一个盒里摸出一只球。

①体验“一定”:摸到黄球的有奖,你打算从哪个盒子里摸?

为什么会这么好运气,人人都有奖?

(体验“一定”的过程比较简单,我们发现,教师更多地把机会留给了B组学生,特别是班里的几个学困生)

②体验“可能性”:摸到白球的有奖,谁来试试? 教师预设了一些问题:

A.你想摸哪个盒子?

B.他摸到的球一定能中奖吗?为什么?

C.那你们觉得他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学生尝试)

D.你觉得他能中奖吗?如果再让他摸一次呢?

E.为什么有的人有奖,有的人没奖呢?

“可能性”问题相对较难理解。教师设计了从采访学生摸哪个盒子的球—猜测一定能中奖吗—说理由明白不确定性—再猜测能否中奖及下次能否中奖来体验可能性。这里我们看到执教教师有意识地请A组、B组学生共同参与,有时在B组学生回答基础上请A组学生补充完善,有时在A组学生说理由基础上请B组学生适当重复,在学生优劣互补的回答中逐渐完成了“可能性”的体验。

2.习题分层,优先板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开展同一内容的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亦可以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即使是同一道习题,也可以“分”层教学。endprint

数学组一位教师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在初步了解了笔算乘法的算理后,教师及时安排了尝试练习,计算21×23、44×12,要求A组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对于B组学生,教师则给予了“半成品”(如右图所示) 。

对A组学生来说,总体理解能力较强,目标定位在自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独立笔算。对B组学生来说,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师扶着他们再次经历笔算过程,师生共同填一填、说一说,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理解。

同时,学生在课内练习基本题时,教师要把板演的机会优先让给B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许多时候一个学困生的解题错误可以代表一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3.反馈分层,优先讲评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于A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为主,在充分肯定正确想法的同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寻求发散思维,不断超越自我;对于B组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充分肯定点滴进步。

尤其在练习后的反馈,教师要更多关注B组学生的解题情况,优先讲评、互评B组学生、学困生的作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B组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错因以及纠正的方法,在第一时间里订正错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B组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组内教师在执教“表内除法复习与整理”一课的“解决问题”环节时出示:

糖果批发价:21元买3包,我要买5包。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对于A组学生要求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而对于B组学生要求可以是提一步计算的问题,也可以是提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师先让B组同学来回答。B组一学生回答:“一包几元?”教师没有急着作出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其中一个A组的学生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说:“这个符合一步计算的问题,很好。”B组学生受到A组学生的肯定评价后满意地坐下了,而A组学生在评价的同时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B组学生充分理解用除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后,再让A组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这样的小步子评价不仅夯实了班中每一位学生的基础,而且还有利于优秀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数量关系的本质把握。

课堂分层施教的三大优先策略充分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三段推进”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注入了活力,使枯燥的模式彰显“灵动”,使分层的理念深入到课堂深处,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校数学组基本解决了学生主体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堂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等一系列分层教学的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分层的模式探究与策略方面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向着“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浙江省奉化市方桥小学 315500)endprint

数学组一位教师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在初步了解了笔算乘法的算理后,教师及时安排了尝试练习,计算21×23、44×12,要求A组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对于B组学生,教师则给予了“半成品”(如右图所示) 。

对A组学生来说,总体理解能力较强,目标定位在自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独立笔算。对B组学生来说,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师扶着他们再次经历笔算过程,师生共同填一填、说一说,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理解。

同时,学生在课内练习基本题时,教师要把板演的机会优先让给B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许多时候一个学困生的解题错误可以代表一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3.反馈分层,优先讲评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于A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为主,在充分肯定正确想法的同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寻求发散思维,不断超越自我;对于B组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充分肯定点滴进步。

尤其在练习后的反馈,教师要更多关注B组学生的解题情况,优先讲评、互评B组学生、学困生的作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B组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错因以及纠正的方法,在第一时间里订正错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B组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组内教师在执教“表内除法复习与整理”一课的“解决问题”环节时出示:

糖果批发价:21元买3包,我要买5包。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对于A组学生要求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而对于B组学生要求可以是提一步计算的问题,也可以是提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师先让B组同学来回答。B组一学生回答:“一包几元?”教师没有急着作出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其中一个A组的学生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说:“这个符合一步计算的问题,很好。”B组学生受到A组学生的肯定评价后满意地坐下了,而A组学生在评价的同时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B组学生充分理解用除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后,再让A组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这样的小步子评价不仅夯实了班中每一位学生的基础,而且还有利于优秀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数量关系的本质把握。

课堂分层施教的三大优先策略充分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三段推进”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注入了活力,使枯燥的模式彰显“灵动”,使分层的理念深入到课堂深处,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校数学组基本解决了学生主体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堂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等一系列分层教学的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分层的模式探究与策略方面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向着“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浙江省奉化市方桥小学 315500)endprint

数学组一位教师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在初步了解了笔算乘法的算理后,教师及时安排了尝试练习,计算21×23、44×12,要求A组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对于B组学生,教师则给予了“半成品”(如右图所示) 。

对A组学生来说,总体理解能力较强,目标定位在自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独立笔算。对B组学生来说,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师扶着他们再次经历笔算过程,师生共同填一填、说一说,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理解。

同时,学生在课内练习基本题时,教师要把板演的机会优先让给B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许多时候一个学困生的解题错误可以代表一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3.反馈分层,优先讲评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于A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为主,在充分肯定正确想法的同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寻求发散思维,不断超越自我;对于B组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充分肯定点滴进步。

尤其在练习后的反馈,教师要更多关注B组学生的解题情况,优先讲评、互评B组学生、学困生的作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B组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错因以及纠正的方法,在第一时间里订正错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B组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组内教师在执教“表内除法复习与整理”一课的“解决问题”环节时出示:

糖果批发价:21元买3包,我要买5包。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对于A组学生要求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而对于B组学生要求可以是提一步计算的问题,也可以是提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师先让B组同学来回答。B组一学生回答:“一包几元?”教师没有急着作出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其中一个A组的学生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说:“这个符合一步计算的问题,很好。”B组学生受到A组学生的肯定评价后满意地坐下了,而A组学生在评价的同时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B组学生充分理解用除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后,再让A组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这样的小步子评价不仅夯实了班中每一位学生的基础,而且还有利于优秀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数量关系的本质把握。

课堂分层施教的三大优先策略充分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三段推进”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注入了活力,使枯燥的模式彰显“灵动”,使分层的理念深入到课堂深处,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校数学组基本解决了学生主体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堂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等一系列分层教学的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分层的模式探究与策略方面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向着“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如何在教育中因材施教解读 篇四

【摘要】“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有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认知因素,学生在接受学习过程中又有自己偏好的风格特点。本文主要从智力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来浅述如何在教育中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因材施教 智力差异 认知风格 学习风格

一、概念的理解

1、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智力的差异

智力差异包括年龄差异、类型差异、水平差异和性别差异。个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每个阶段的智力水平都不相同。每一类型的人,智力水平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水平差异中,经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分布近似常态分布,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低,而大部分的人智力属于中等水平。对于性别差异这个方面,一般认为男女智力总体上无差异。但由于社会文化、父母对男女儿童不同的期望与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男女智力不同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个体的认知风格具有两个重要特性:第一。持久性,即一个人的认知风格一旦形成,在时间上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第二,一致性,即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认知风格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有关。

4、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就像各自的签名一样与众不同,它既反映出个体独特的生理特征,又反映出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痕迹。

二、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意义

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将学生看死,定型化,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创造各种条件,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趋向,整齐划一的弊病。

首先,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人的资质千差万别。如有的人,他的在智力表现上的类型为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那么艺术型的人在感知方面具有印象鲜明的特点,在记忆方面易于记忆图形、颜色、声音等直观材料,在思维方面富于形象性,想象丰富,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然而,有些人则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概括性和整体性不够,还有些是视觉记忆效果最好,或者听觉效果最好的,运动觉型的人有运动觉参加时记忆效果最理想。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到达相同的终点。所以,我们要积极发现差异、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近年来又兴起了很多的新兴产业,需要不同特长的人才进行工作,我们必须“因材施教”。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变革,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的人才。

第三,“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其自身的优势,将“以人为本”这个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功能。

三、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一)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制下的因材施教(1)按能力分班教学

我国从初中开始分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里面还分有重点班和普通班。分班教学的好处就是能安排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相互之间水平相差不大,学习交流起来效果较好。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的整体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果。(2)班内分层教学

更甚于,有些学校采取小班制教学,一个班就20多个学生,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个典型的案例,广州市的某间中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采取小组分化的形式,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这样,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于适合自己智力水平阶段的知识内容,就相对较容易接受,学习的效果较明显。同质分组有利于缩小班内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以上两种性质上都是同质分组。同质分组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分组,最早用来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悬殊的方法之一。然而,同质分组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第一,很难找到理想的分组标准。以智商分组只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智力和知识发展不完全同步,智商相同的学生,智商水平仍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若以知识的程度分组,由于学生各科成绩不等,很难形成对各个学科成绩的一致评价。第二,同质分组会在客观上给学生贴上了不同等级的标签,对于程度等级高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观念,然而对于程度等级低的学生,增加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容易产生羞愧的心理。这对于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3)升留级制度 留级和升级这两种制度,也是缩小班里面学生能力差距的办法。我国根据现有的教育情况,制定了这两项制度。留级的目的,是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有重新学习的机会,来掌握以前还未能掌握好的知识。这是一个巩固强化的过程,为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再学习机会。但是有时候留级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有些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学生留级之后成绩仍没有多大的进步,有些甚至比原来更差。高考之后的复读政策,就是一个留级制度的转变。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会回校补习一年。有些人补习之后成绩明显进步,但有些人依旧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现象产生。求其原因,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改进,还有只要是由于留级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高考补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自身压力过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留级的学生,往往会遭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蔑视,甚至有时候是来自社会的轻视。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他们因此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为了达到留级的教育效果,教师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要转变家长和学生对于留级的看法,给予留级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

对于跳级这一概念,就是让高智力,好成绩的学生施行跳级政策。由于他们的能力远远超过了自身所在的阶段,完全有肯能让他们超前学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样不仅能够缩小班内学生的差距,还有利于跳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都有跳级的经历,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一般都能够良好地适应。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少年班的学生大多年龄比较小,他们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的问题,即使在学习上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情况,但是在生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距。这是我们在跳级这个制度中所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从办学的目的、经济效益和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应该尽量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跳级,适当的控制留级学生的比例。但是,在跳级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年龄差距的问题。

(二)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个别优化的因材施教(1)个别指示教学法

个别指示教学法(IPI)是有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开发中心所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IPI的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准备教材及教学媒体,经常详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其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序,保证每一个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延伸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针对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比如,学生对画画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对其进行教学,从而增强了他的认知能力和兴趣效果,从而提高了他的学习效果。(2)个人化教学系统

个人化教学系统(PSI)的由凯勒(F.S.Keller)于1968年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同时保证对教材的掌握水准。为了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影响,PSI还设置学生辅导员,往往由学过这一课程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辅导员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扩大了辅导的范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学个别化,而且他们在辅导他人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更系统、更扎实,学习方法更完善,能力、责任感和自信心也得到增强。(3)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一种教育观,有是一种教学形式。掌握学习认为,除了处于智力分布两个极端的少数学生外,其余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不管学生能力的高低,在学习进度上搞一刀切,结果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距日益拉大。这就出现了学习成绩好与学习成绩差的分别,学习能力强的人,掌握速度较快,然后对于学习能力差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为了克服这个弊病,布鲁姆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的程序。将精选的、结构化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单元。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就进行诊断性测验,测验成绩符合要求者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否则应重新学习这一个单元,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的程序。经矫正学习学生全部达到掌握要求后转入下一单元教学。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学完全部教材。

这是一个扎实基础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知识点,力求达到掌握的目的与效果。对于我们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根据认知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

采用与认知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好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或针对认知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适配策略。匹配策略对知识的获得直接有利,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无法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而有意识的匹配策略在一开始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的获得,变现为学习速度慢、学得少,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内容,但他的特殊功效是能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是学生心理机能的各方面均得到发展。将信息转化为学生更易于操作理解的形式,擅长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或是使知识简单明了化,更利于学生的接受。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四)根据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学习风格的差异,并允许不同学习风格的并存。通过观察、谈话、作业分析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可以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提供基本依据。制定好扬长避短的教学策略,构建与学生风格匹配的教学模式。如有些学生的学习主要靠外部动机的刺激,对他们则较多地加以关注,需经常检查并监督他们做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对那些受内部动机刺激的学生,对他们提出学习的总体要求即可。学生对学习时间也存在着不同。有些属于“猫头鹰”型,擅长夜间学习;有些属于“百灵鸟”型,早上学习的效率会高。因此,根据不同学习时间的学生,指导他们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充分利用好一天里面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段,可以使他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材施教这一种教育方法,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每个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一个针对性的教学,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 [英]帝姆・奥布赖恩.因材施教的艺术―分层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3】 伊丽莎白.好老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9月.【4】 陈立.因材施教的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 篇五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周丽娟

摘要: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在教学方面凭借其独特的因材施教理念为后世所称道。在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应秉承此理念,了解学生的基本个性特点,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活动,并运用具体的原则和策略加以辅助和总结,使其思想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指导作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差异;针对方法;原则策略

在《论语》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对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样的问题,孔子因为子路、冉有个性的差异或激励、或劝诫,从而使其得到最适合的发展。郑玄把这一教育思想理念化,“各因其人之失而为之”,朱熹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并对今天的教学理念仍然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

诚如马克思原理所知,矛盾有其独特性,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亦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性别、智力、认知、社会经历、家庭环境各有各的不同。这对此种情况,孔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认识到“知人”具体到教学中即为“知”学生,分析学生个性,了解学生才能,“听其言”“观其行”。正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听学生对话,有关问题的探讨,并主动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之“材”,才可因其“材”而施教。

二、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1.就智力而言,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可以“闻一知十”,子贡却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学生在智力水平方面有着明显差异。针对此种情况,孔子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除此之外,学生的性格、志向、魄力、年龄以及周边环境也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世间无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因其独特之处更显魅力。

2.就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而言,孔子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钡取T诮萄е校随时注意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

3.就每个学生的年龄而言,《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由于上学年龄或大或小,心理年龄程度有别,加上教师代课年纪有差异,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品性来培养学生一定年龄该养成的习惯,总结出规律,经验加方法,科学、出色地完成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除此之外,学生的志气、魄力、外部环境,内在心境等也都影响学生的个性成长,宋德曾叹服“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其因材施教理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三、正确运用原则和策略

教学中难免遇到各种特殊学生,或智力超群,或特长显著,抑或是某些方面不太擅长,则需贯彻一些原则。1.客观的对待,尽可能用一种与其他学生类似的方式对待特殊学生。2.正确的态度,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消除对特殊学生的恐惧和无知。3.积极评价,评价特殊学生的优缺点,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对特殊学生的指导。

4.主动操作,在利用特殊学生长处的基础上帮助其学习。

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分班、跳级、留级,层次教学制,课程选学制。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分为二,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并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与他们交流相处,从实际出发,制订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才可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自由、有个性的个体。横向上来讲,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有着自己的不足。但纵向来看,他们所擅长的方面在总体上是平衡的。所以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素养,利用自己的经验,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并付诸行动。也许会在前进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班容量大,课程资源薄弱等,但都要尽量克服,一步一步地走出属于自己的因材施教之路。

6.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 篇六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把握“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布鲁姆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次教学是将同一班级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各个同质组,进而实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同一课时对各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容易产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论文格式”、“年终总结”、“跳一跳摘得到”、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崭露头角。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鼓励优等生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课堂教学的分层可作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1)思考: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需要看什么?(2)出示一个由12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的长方体积木,问:怎样求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能否不切开物体,找出一个计算其体积的方法呢?并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再问: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

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归纳: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板书:方法)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三)提问分层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学“数位表上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设问:第一层:(1)在数位顺序表上,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第三位呢?(2)在个位上放上1个小圆片表示几?在百位上放上2个小圆片表示几?(3)523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4)你能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这个数吗?第二层:(1)还是523,小胖想在数位表上加上一个小圆片可以怎样放?(2)放在个位上这个数是几?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放在十位上呢?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放在百位上呢?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层:(1)还是523,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哪些数?(2)有没有规律,一个也不漏?(3)观察所得到的6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新知。

(四)练习分层次

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渐进性的练习题,包括三种练习。

1.模仿性练习。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为:长3分米,宽1.5分米,高1.2分米,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发展性练习。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3.综合性练习。把第一题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总之,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长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育学院学报,.

7.钟爱教育 因材施教 篇七

一、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 采取的是注册式招生, 所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 大致有四个方面:第一, 是没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 相对而言,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品质较好, 中职在校生的优秀生基本上在这部分学生中产生。第二, 是没有参加中招考试但在初中已混到毕业的学生和初中未上完而中途辍学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品质等基础素质, 相对较差, 但往往是中职在校生的主流。第三, 是高中辍学、肄业或毕业的学生。第四, 是社会青年。后边两种学生, 相对年龄较大, 心理素质较好, 但数量较少。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来源, 可以看出, 中职学生具有以下特征:

1. 年龄差别较大:

大的有社会青年和高中毕业的, 小的有初二的, 年龄相差高达3~5岁, 在他们这个年龄段, 相差3~5岁, 会使他们在理解能力、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及思想成熟程度等方面相差很多。

2. 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差别较大:有的学生参加了

中考, 有的是初中没上完或者在初中阶段经常旷课、逃学的学生。

3.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较差:

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经常违规违纪, 甚至来这里就是过渡的。

4. 整体水平低:

原因是在我们所招学生当中, 相对被称作好学生的一小部分学生, 也是没法跟上高中的学生相比的, 只有个别的尖子生能与二流高中的学生相媲美。因为去高中上学的学生, 基本上其学习的态度是比较端正的———内心有一定的学习动力。

同一届、同一个班的学生, 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别,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这样的学生状况, 我们如果还沿用着以前的基本教学手段和方法, 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有针对目前的中职现状 (学生的现状和老师的现状) , 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让我们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 而不是完全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方法, 即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才能使我们在中职学校教育中有所突破。

二、因材施教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意思就是教学方法不能套用一种模式,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具体如何做, 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好因材施教,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合理组织教学。

通常一提到因材施教, 很多人都会自然的认为那是老师的事, 其实并非尽然, 尤其在目前的中职学校, 面对同一个班中年龄差别、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品质、行为素质、上学目的等差别都很大的一群学生, 单凭教师要采取富有成效的因材施教, 简直就是一句空话, 因为优劣兼顾是有限度的。据了解, 一般情况下, 一个班里理论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一般超不过30%, 其中优秀学生更少 (约不超过10%) , 学不进理论课程的占70%, 其中基本上完全不学的学生约30%。在优劣差别这么大的班级里, 根本无法做到优劣兼顾, 最后的结果是造成学生大量的流失, 当然, 流失的学生中也有愿意学的好学生, 原因是他们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 (跟这么多“坏学生”在一起) 学习氛围太差。例如:有的学生退学是因为晚上宿舍里有许多学生不睡觉、抽烟、聊天、吵闹太厉害;有的是因为只想学技能而不想学理论, 包括过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归纳为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教学他不适应 (上课听不懂、想学的没环境) 。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班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别过大。因此, 我认为:中职学校在组建班级时, 应本着缩小素质差别的原则, 做好因材施教的组织工作, 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基础。

2. 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打破学科体系”我们吆喝了很多年, 到底一个专业应该设置哪些课程?课程深度和内容范围如何确定?过去都有。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变化, 实践证明, 老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了。因此, 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和符合当地实际的“专业课程组合”, 势在必行。鉴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情况, 应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目的等综合素质情况, 制定出多种 (即两种以上) 适应学生学习的课程设置方案,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贯彻《教育学》里提倡的“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例如:两个班以上人数的专业, 在学校内部可以分为技校班和职专班 (或者叫“技能班”和“专业班”) , 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技校班重点突出实操训练, 职专班可适当增加理论比重) ;不够两个班人数的专业, 可以根据当年所招学生的具体素质情况, 确定采用技校班模式还是职专班模式。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适合自己, 愿意学、乐意学、有成就感。而且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 现在提倡扬长教育, 不同的学生应当在教育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总比曲高和寡切合实际。

3. 建立符合中职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标准, 是引导教师实施教学方法和钻研教学艺术的导向, 而教学方法的应用则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他的特殊性, 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与普教和高校也不一样, 因此, 应建立一个切合中职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评价体系, 引导教师实施和钻研符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比如:授课中语速和内容进度的把握、详略的处理、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及一堂课的容量等等, 在教学评价标准上, 都要按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要求来制定, 而不能按一般的学校教学要求制定, 更不能按智商和接受能力较强的高中教学那样要求。否则, 辛辛苦苦进行的教学评价工作, 将对中职学校推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4. 正确认识中职教师的使命, 立足本岗努力拼搏。

在教学大纲和教学条件确定之后, 教师是开展因材施教的关键。而教师的热情, 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正确认识。有学生厌学也有教师厌教, 特别是从事中职教学的教师, 面对着许多素质较差的学生,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是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的。有的老师抱怨道:这种状况什么时候能结束?殊不知, 这种状况是永远也不会结束的, 因为, 这是中职学校生源的层次定位所决定的, 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 中专、技校都是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入学的, 而我们现在所招来的学生, 在过去, 大多数都是没资格入学的人, 但现在, 党和国家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本着不同的学生应当在教育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思想理念, 对这部分人采取不放弃———进行教育, 而中职学校就定位在这个层次的教育, 因此, 这样的学生现状将长期存在, 不能眼馋高中学生的素质, 也不要想着能什么时候能摆脱面对这样的学生, 必须正确认识中职教师的使命, 树信心, 不抱怨。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心态, 才能使自己静下心来, 安心工作, 钻研业务, 探究教法, 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所以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也必将会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当然, 依据目前的条件, 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也是做不到的, 那么该如何因材施教,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 我认为大致应有以下几点:

1.在介绍原理结构时, 应尽量直观。比如:配以简图、画面及实物等。使他们尽可能多的感官参加到学习中来。

2.讲故障诊断时, 应尽量结合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技巧, 多列举实例。

3.讲解检修时, 不能一味的就事论事, 应注意总结归纳其中的共性和通用性, 使学生在繁杂的检修内容当中, 找到一定的规律, 以便于学生掌握。

4.讲难点问题时, 应合理的把难点分解开, 细化成几个知识问题分步讲解。比如:牵扯到其他课程的知识时, 一定要重新做必要的介绍或推导, 决不能一带而过。

5. 讲到重点时, 要采取突出的手段进行讲解。比如:加重语气、仔细介绍、反复讲解、师生互动等。

6. 要多实践, 要将由实践总结理论与理论指导实践合理的配合使用。

7. 要善于发现和赞扬学生的闪光点, 刺激他们的荣

誉感,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 从而调动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在你的作用下, 积极配合教学任务的完成,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然, 因材施教还包括教材处理、内容取舍、循序渐进、维持注意等等常规要求, 不再赘述。

由此可知, 钟爱教育是教师尽职尽责的前提, 尽职尽责是开展因材施教的内在动力, 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教学评价则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导向。因材施教是需要多方面要素共同配合完成的, 单凭教师的课堂教学, 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但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中职教育,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中职教育也必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当中的一枝奇葩。

摘要:本文通过中职学生在年龄差别、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差别较大等特点, 要求教育者应合理组织教学、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符合中职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正确认识中职教师的使命, 因材施教, 立足本岗努力拼搏。

8.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 篇八

关键词: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创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也就是说,教育必须要因材施教。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提倡课程的多元化,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奕聪幼儿园是由印尼侨胞黄奕聪先生捐建的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位于洛江区的偏远山区罗溪镇,是一所富有绿化、儿化、美化内涵的园林式幼儿园。幼儿园周围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教育资源,从山间的花草树木到田野中的新鲜瓜果、蔬菜;从沙、石、泥土到四季的农作物;从当地的民间游戏、歌谣到罗溪瑰宝“十音”铜锣、手工米粉;还有省级森林公园和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名胜古迹龟峰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这些素材都为幼儿探索自然、认识社会提供了最好的课堂。因此,我园把“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促进师幼共同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抓,并把它融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之中,彰显了农村特色,提升了办园品味,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努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幼儿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领会《指南》的精髓——“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 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教育价值。

二、整合资源,突显地方特色课程

罗溪属典型的乡村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我园的市级课题《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促进师幼共同发展》旨在进一步拓展思路,充分挖掘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大环境的教育资源,并且不断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赋予农村幼儿园主题活动以新的内涵,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罗溪的乡土文化资源。米粉和铜锣的制作工艺是民间的手工技艺,是一种民族文化。在《罗溪瑰宝“十音”铜锣》《有趣的米粉》主题活动开展中,课题负责人联系了米粉加工厂和铜锣厂,教师带领幼儿几次上门拍摄铜锣的制作和米粉的制作过程等场景,制成VCD运用于教学活动。幼儿真实地感受到它们制作的过程。影像教学,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整合提炼,也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我园利用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组织幼儿到木瓜园实践,形成课题活动方案《参观木瓜园》。幼儿通过观察、采摘,了解了木瓜的用途、种植方法以及农民的辛勤劳动,并对木瓜进行了品尝和雕刻。这一切都凸现了我园富有浓郁的农村环境特色,真正发挥了农村自然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幼儿在直接探究、感知自然环境的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了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园教师建立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成为敢于改革和创新的探索者。

三、因地制宜,创设园本化的育人环境

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自然、自觉地融入其中,并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主获得发展。为此,在学园环境创设中,我们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自然资源,着力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生活、活动环境,全方位构建一个能激发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充分交往的环境与场景,使其隐含园本课程的理念,以地方文化来凸显园本化的育人环境。

首先,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创设本土化的教育环境。如,合理利用幼儿园宽敞的户外环境,在幼儿园的入门地方创设了石磨景观、农具展示区、收货区、耕作区、还有独木桥、假山鱼池和迷宫等集学习、运动、景观为一体的“农耕文化活动区”,并将这些区域的利用与领域活动、主题活动、游戏等有机结合,成为全园幼儿参观学习、交流共享、实践体验的好场所。又如,创建走廊文化、围墙文化,在走廊悬挂各种农作物果实,在围墙展示泉州十八景、我的家乡——罗溪等景观图片。

其次,充分利用园内户外活动场地宽敞的特点,建立户外活动区。如园内设有体育活动器械区、攀爬、投掷区、沙区、嬉水区、种植区、饲养区等。这些活动区都配置了适合幼兒走、跑、跳、投、钻、爬、攀登、平衡等动作以及发展需要的各类户外活动玩具,提供难度系数不一的运动器械和富有挑战性的运动情境,顺应了幼儿好奇、好动、爱玩的天性,激发了幼儿运动与认知的兴趣与潜能。在其乐融融的活动中,幼儿的身体动作得到了自由自在的舒展,内在的欢乐得到了尽情的表现,体质和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四、尊重幼儿,提供自主发展平台

我园坚持以幼儿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支撑点,以情感体验为根本,关注每个幼儿,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首先,优化一日活动目标,注重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提倡各领域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根据本班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及各个年龄班的特点,开发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这就要求每个班的教师对班内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做全面观察,并搜集典型的活动表现和作品,深入了解幼儿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最后为幼儿的发展作全面的评价,反馈给家长。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游戏比赛,全面提高幼儿素质。我们还经常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拓展幼儿视野,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满足了幼儿认知、生长、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近三年来,我园幼儿在参加镇、区、市各种比赛及展示活动中屡获佳绩,保教质量得到了各级领导、侨亲和广大家长群众的认可与赞誉,荣获泉州市示范幼儿园、洛江区文明学校、泉州市巾帼文明岗、洛江区常规管理先进校等荣誉称号。

总之,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经过系列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思考后,我们明确了因材施教的内涵、原则和策略等,而且还牢记因材施教是每个幼儿应该享受的教育权利。我们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探索,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材施教的方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全面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3]陈于今.论有利于幼儿个性品德发展的环境创设.2007.

上一篇:最新时评类作文下一篇: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00字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