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

2024-07-26

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

1.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 篇一

网络传播概论读后感

简介摘要:大学新闻专业网络传播教材《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杜骏飞主编。全书涵盖绪论共四个单元、十六章内容,以信息时代与网络传播为绪论,再从发展历程,技术原理,方式功能,特征,信息资源管理,受众分析,理论革新,领域应用,政治、伦理、法律形态,新闻发展出版,广告发展,艺术娱乐及网络社区发展等方面出发,概述了相关网络传播学知识。给予读者对网络传播学的整体概念性思考和基础常识梳理。

笔者作为网络传播学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有所涉猎,但并没有达到登堂入室的地步,所以对于相关观点的认知与感受可能与社会实际不符,望读者见谅,愿接受批评与建议。

一、文伐融于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便是战争

尽管《六韬》作为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是一本对儒道法兵各家兼收并蓄的交谈体文书。但其中蕴含的治国安邦,内圣外王之道却值得我们深思。笔者就该书兵家相关观点认为,文化竞争成为现代国家核心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伐已然是当今世界国家战争形式之一。

在传播学领域中,认为国际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而不同文化的接触不仅仅是融合,在一定主观性带动下,对立批判为文化竞争提供目标。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涵盖新的领域。就《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政治形态第二节互联网与国家安全中所言,从国家安全和秩序的角度看,互联网出呈现信息自由越境流动挑战意识形态合法性特征。基于此,就形成了一种(合法)组织为了安全利用媒介控制个人的手段。而这种手段正是利用卢因的“把关人”理论的体现。媒介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受者所接受的信息必然经过传者的筛选与取舍,带有其主观意图。因此,在文伐融于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便是战争的情况下,国家在网络信息,舆论控制上会更加注重。

二、网络传播下的网络舆论与乌合之众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中的群体传播越发成为舆论形成的发源地。尤其是在智能手机与4G时代下,第四媒介成为网络群体传播的重要传播媒介,而由于互联网的本体特征与边际特征使得网络舆论具有时间和空间广泛性,形成和反应的快速性,内容的多元性等特征。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会受到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影响,而这种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异质性群体,就如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提出的乌合之众一般,其群体行为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三、网络传播下的整合性广告营销

“互联网+”促使了一系列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而由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广告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即整合性广告营销传播。随着整合营销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营销和广告人士的认同,广告主为了能在爆炸的媒体环境中追求营销传播利益,现代广告呈现整合传播趋势。

2015年湖南卫视天猫双十一晚会,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晚会通过电视、网络、第四媒体等传统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是一次媒介整合性传播的新型式展示。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关抢红包,比赛结果押注得奖,敲钟等一系列活动更是为消费者带来了视觉,听觉,动觉等综合性体会感受。从中也伴随着双十一广告与商业广告的传播,一场广告的整合性营销传播就此诞生。这是一场广告与传播的时代创新。从最后的晚会影响及受众评价和相关购物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背后是广告营销策划的空前性成功。尽管晚会导演冯小刚认为,现在说“双11”已经是一个全民节日还为时尚早,还没达到那个量级,或许10年20年后,这个节日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不管买不买的人到这一天都觉得是在过节,才算真正的全民节日。”但是该晚会的成功为未来商业营销提供了新型发展模式。也是《网络传播概论》第十四章网络广告业的发展相关知识的真实体现。

四、作为社会生活后的网络将产生新的主流精神文化

随着基于Web2.0的新型社交平台的产生发展,网络交流向社会公众和社会领域开放。网络在影响社交的同时,也使得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及社会分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社会生活。而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改变,人们是持有道德批判和抗拒心态的。但是由于时代潮流趋势,网络终究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等到web3.0时代网络作为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科技产物,带来的是跨时空的物质与思想冲击。而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新的文化,同时,新的文化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产物必然影响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4.0经济发展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形成合理合适的社会精神文化。

如何形成合理合适的社会主流精神文化,在我国层面,笔者认为应当正确客观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学的济世价值和法律作为事件发生后的治理功能。道德伦理的丧失越发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而这问题的根本是文化的混乱与文化主流价值的不确定。笔者作为学生就此观点略作表达,不进行详细分析介绍。

五、科学技术与人类传承(技术决定论与人本主义)

许多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网络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的科学发展,会造成信息差距,社会差距和经济差距更加巨大;科技会异化人类;智能化数字机器人亦或是科技达到一定高度会使人类灭亡。但是,就社会时代潮流而言,科技发展是必然之势,如何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正确化解科技带来的两面性问题才是重点。(由于具有一定哲学,宗教学,科学相关知识,笔者不作过多解释。)

总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作为大学新闻专业网络传播教材的概述性书籍对网络传播领域的知识归纳讲解相对宽泛,但是其知识体系与框架对于读者初步理解网络传播具有积极意义,是一本网络传播学的入门级书籍。整体而言,对笔者受益匪浅。

2.传播学概论讲稿1 篇二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都是老熟人了,自我介绍就免了。不过,在上课之前,我先提几点上课的要求。一是纪律。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遵守最基本的课堂纪律,当然,和综合大学的课堂比起来,同学们的纪律性绝对是杠杠的,不过,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课堂上尽量不要和周公交朋友,当然,我也尽量不把课上成催眠曲,不给周公同志送资源。二是自由。大学课堂应当是自由的课堂,是不同思想不断碰撞的课堂,我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的看法也不一定没有道理,希望同学们能放开想象力,能积极提问交流,有任何问题,你随时可以举手打断我,我不怕你们的问题为难我,我更怕连为难的机会同学们都不给我。三是勤快。我记得在你们刚进校的专业介绍会上,高主任送了你们几个字,其中一个就是“勤”字,勤动手写写文章,勤动眼看看书籍,勤动脑思考问题,勤动嘴提问交流,勤上网关注信息„„俗话说天道酬勤,换句话说,勤字和你的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

接下来说说我们的课程。教材你们都拿到了,传播学概论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后面我们要上的新闻发言人、舆情引导等课程都会用上里面的一些理论。既然是概论就是偏理论的东西,一旦说到理论,就和枯燥、乏味、单调等等词汇有所牵连了,当然,大家也别想得太难过,到底这门课好不好学,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留点悬念比较好,要不然这接下来的一学期也太难过了。我们的教材使用的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第二版,11年出版的,对于传播无处不在的、时时翻新的传播学而言,时间上算不得新鲜,但是,就传播理论而言,已经很久没有更新的、更有权威的新的传播理论诞生了,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沿用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传播学理论,所以单纯从这方面来说,时间还是可以的。而且,这本书写的还是很有水平的,应该说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是国人编写的教材里面最好的,当然,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浙大新闻系的一位教授说的,内容比较全面,有系统性,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可读性,我建议大家还是抽时间好好看看。我上课一般挑重点的讲,不可能把书上的内容都给你们介绍了,大家都看的懂字,我纯粹讲教材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考试还是要以教材为依据的。

除教材之外,还给大家列了几本参考文献,邵培仁编的《传播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方汉奇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二版;郑保卫编的《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一版;马新明编著的《新闻的力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龙力莉主编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案例与启示》,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喻国明编的《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大家如果仔细看的话,时间都不是很新鲜,最近的也是10年的,更早的都到02年了,都十几年前的书了,而且最多也就出到第二版。这几本参考读物,建议大家都翻翻看,了解一下,当然,如果有野心的,就都仔细看看,特别是龙力莉的这本书,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除此之外,我个人还想特别给大家推荐几本书。作为大家的指导老师,我给过大家一个阅读书目,但是那个阅读书目包括了三个方向的内容,不是很纯粹。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所以今天特别给大家推荐几本书。第一本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同学们看过多少以人名命名的书?我相信是不多的,一般以作者的名字命名的书都是不错的。这本书的英文版我有收入,当时还是在当当网上买的,并不是很厚,不过翻译成中文以后,变得很厚,有近500页,价格也要50来大洋,不便宜,当然,如果你们找得到电子版,那就省钱了。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几乎把所有的传播学理论最新的东西都揉进去了,有学者说,麦奎尔先生有个极大的强项,那就是他自己研究的东西没有他编的这本教材有力量,这书都出到第五版了,而且被很多学新闻传播的人阅读。其实很多人写教材很强,写文章不行,比如说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仅这本书,这位老兄就赚得满盆钵,大家知道他赚了多少吗?三千万美金。他一辈子就写一本教材,不停地修订,隔一两年就出一个新的修订版,所以我们就不停的买,现在这本书在当当上卖的已经是第十一版了。可以说,全世界搞人文社科的差不多都会去买一本这本书,特别是在美国的高校里面特别普及。所以说,当你只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能将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不怕不成功,但是坚持和韧性刚好是我们的同学们,包括我们的很多老师所缺乏的。麦奎尔其实也是类似这样的人物,他的理论不多,但是编的教材很强。抽象思考的能力是麦奎尔这本书最大的贡献,他可以把很枯燥的理论、或者很长的文献、或者很多人写的东西糅合成一小块,把最经典的一部分呈现给大家,所以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第二本书叫《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这本书比较简单,但是它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的代表性著作,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读读。在世界大战中间,你会发现,敌对的国家各自会采取什么手段。有句话大家应该很熟悉,“谎言说上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是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说的。这在战时每个国家都会采取的措施。在美伊战争中就有一个著名的虚假宣传,叫女兵林奇的故事。这个宣传出来之前,美国国内对于战争的反对声浪正愈演愈烈,战争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牺牲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国内的家长们就想召回战场上士兵,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女兵林奇的故事就横空出世了,报道一出来,然后美国国内的支持率达到一个峰值,但是后来被证实,女兵林奇的故事纯属虚构。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种技巧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第三本书是《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著。都说传播弥漫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传播的源头从哪里开始的呢?我们都认为传播学是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然后二战开始繁荣,但是这本书把传播的历史溯源得更久远,一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那些思想大家那里。柏拉图洞穴理论,苏格拉底的对话,其实这也是传播,没有传播,这些理论又缘何得以流传。亚里斯多德谈到修辞的问题,其实也是一样,逻辑和修辞也是为说理服务的,说理难道不是传播?这本书的强项就是把各个不同学科里面,尤其是哲学、宗教学里面那些与传播有关的东西都梳理到了这本书里面。

传播学理论里面唯一对其他学科可能有贡献的,大概就是《创新的扩散》这本书,其作者罗杰斯也是比较有名的传播学家,以后说到传播学的发展,必然是少不了这个人物的。其实,传播学这个学科里面的大量理论都不是传播学本身的,而是来自其他学科的,从人类学到动物学,大家去图书馆里面,里面的书不是都有编号么,从A到Z所有的理论都能在传播学里面找到影子,其实有不同的人在那里挖掘。比如我们的群体传播,你能很明显的看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子。我们在研究传播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向理工科发展。我记得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当时就使用了数学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得到了答辩教授的一致肯定。其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实传播这门学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内容,越是学到后面,越是有这样的感受。其他学科也有这样的野心,特别是人文学科,比如我们的哲学,就想一统天下,所有的学科都是哲学派生出来的。而我们的生命学科的学者们也叫嚣着,所有的学科都是由生命学科决定的,当然,如果从物种的起源来看,的确是这样,如果人都不在了,还谈什么学科分类呢。我们传播也是,人类,人类社会,离开了传播怎么能行呢?杜威说“社会基于沟通而存在”,没有沟通,没有传播就不叫社会。所以研究人的本身,或者研究基于人而构建的社会或社权,那必然是需要传播来介绍或者解释的。我们传播学甚至还有更深的层次,哪怕你就一个人坐在一个荒岛上,不能与外界交流,但你还有一个内传播,I-to-me的传播,主我对客我的传播。你会发现,你的一举手一投足,说话、表演,这所有的东西都和传播有关。创新扩散理论是一个实证研究。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实很多同学应该也了解,人文社科类有几种研究方法,一种是思辨型的,比如我们的哲学、美学、历史等,以逻辑来支撑它的逻辑体系,当然,历史还有史料。文章好不好,你去看推论严密不严密,符不符合逻辑。还有一种就是借用自然科学方法,就是借用研究物的方法来研究人,或者说量化研究。

由于时间关系,阅读书目暂时给大家介绍这四本,以后在课堂上我还会陆陆续续给大家介绍一些传播学相关的经典书目,这些书不仅是为学传播学服务的,也是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目,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去阅读。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应该是我们不可停留的追求。这些书如果图书馆没有,我这里基本上都有电子版,翻译版本的、英文原版的,如果同学们有需要,可以到我这里来拷。不过大家都是电脑高手,找这些东西应该不在话下。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包括手机、邮箱、qq和办公室,欢迎大家以任何一种方式与我交流,其实我们已经在网上交流了不少时间了,应该不陌生了,可以不用拘谨。

关于考核方案,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比较关心,这里就和大家说一下。这是一门考试课,考核分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笔试,成绩以期终考试卷面成绩为准,占总成绩的60%,综合考查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平时成绩,包括实训作业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其中实训2次,包括两次作业,占总成绩的2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希望大家认真对待课程的每个环节。

说起传播,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到底什么是传播,它的定义是什么,这是我们这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不过在此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来谈谈你对传播的理解。„„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这些都是传播。拿手机为例,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照麦克卢汉媒介-人的延伸理论,手机成了我们的手的延伸,眼睛的延伸。没有手机,我们的生活就变得不习惯了,我知道有同学是博客达人,微信也玩得很多,好像一天不刷微博,不发微信,生活就不完整。的确是这样,手机的诞生,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沟通,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带了了更多的乐趣。同时也有同学也说,没有手机,我们的交流会变得更为纯粹与真实,在那个以书信为主要沟通方式的年代,人们的感情更为真挚。这不无道理。不过,历史总是往前发展的,当你习惯了iphone之后,你还想用只有电话短信功能的小手机吗?生活总是在往前发展的,问题的存在不是否定事物本身,而是促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出现,正因如此,人类世界的科技才能不断更新发展。比如核武器,不能因为核武器的破坏力巨大就不发展,君不见核反应堆现在几乎遍布世界,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少能源?物本无罪,原罪在人。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给大家看几张图片,大家能说说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大家都说的对,但是也不完全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进行传播,关于这一点前面三张都没有问题,第四张图只有一个人,怎么也在传播?大家应该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就是在做某个决定且不是很确定的时候感到很纠结,当然,哪些暴恐分子不算,拿刀砍人都是很坚定的样子,普通人正常人可做不到。谁来爆料一下,你在做什么决定的时候会比较纠结?„„看来大家的这种经历还是挺丰富的(插入个人经历)。其实,你的这种犹豫就是就好像是你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拉锯战中胜出的就体现在你最后的决定上,这个就是主我与客我的较量,当然,用到这里就是传播,专业说法叫自我传播。所以,我们的生活中传播无处不在。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里,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件事情的?„„请你说出五个与美国有关的词汇。这些印象是怎么得来的?„„很好,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能贴上美国的标签,我附带问一句,有哪些同学去过美国?在那边呆了多长时间?在你呆的这段时间里有没有感觉到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想背的地方?„„看来亲身去感受过这些词汇的人很少。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当我们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发展的时候,拟态坏境——也就是媒介给我们构筑的一种对现实环境的反映-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我们对美国的这些印象几乎都是从传播中获得的:比如电影,比如美剧。每年美国大片在中国捞金捞的厉害,基本上院线每上一部美国大片,票房都是过亿的,过十亿都是很正常的,几乎占据了票房的大半江山,然后“自由女神像、民主、自由”等等价值观念就被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所熟知。中国是个大蛋糕,好莱坞也不是傻子,频繁在片中启用中国内地的演员,以讨好中国观众。当然,中国最近几年的电影也有长足发展,很多部电影都创造了票房佳绩,2013年电影市场数据显示,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全年内地上映电影305部,其中60部电影票房过亿,国产片占到了33部。国产影片票房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占比58.65%。相较2012年引进片票房以51.54%的占比压倒国产片,国产片在2013年重新夺回市场主动权。你们看,没有传播又怎么可能有这些。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传播呢。传播学中的“传播”一词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源于拉丁语中的communication和communis。在中文里,传播有传达、传染等含义。而Communication的含义包括了传达、传染、通信、交流、交通等。从词意上来讲,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完全对等。从学理上看,界定传播的概念有两种传统,一是社会学传统,一是符号学(语言学)传统。社会学家库利在定义传播的时候,强调的是传播的社会关系性。他认为,传播是人与人关系的用意成立和发展的机制。而符号学家皮尔士则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其实这都是传播,只是不同的角度而已。从社会角度而言,没有传播,我们肯定不能好好的交流了,也不要想好好的谈恋爱了,就算是动物,还还得依靠气味来判断呢。而在传播过程中,如果没有符号,没有具有意义的符号的传递,那传播也是不成立的。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我们现在的网络,声音、文字、气味、动作„„这些都是符号。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其实关于传播,不同的学派,也有不同的定义。我相信我们区队没有不玩微信的人吧,有一个动作我相信大家都做过,那就是看到自己喜欢的,或是有价值的,总喜欢做一个动作,分享到朋友圈。这其实就是共享说,施拉姆认为“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其实不难理解,就拿我们的分享到朋友圈来说,你选择分享的动因是什么?就我个人而言,就是希望把我认为好的信息传给朋友们,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信息或许对我的某一个朋友有用。前段时间,我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无意间找到了名家朗诵名篇的资料,我知道郑正平老师和孟羽中老师都对这个感兴趣,而且他们在教学中或许用得上,我就顺手发连接给他们了。这就是共享。我的硬盘(500G+1T)里面有很多资料,同学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过来淘宝。分享其实是一种境界,常在群里面看到同学们在吼“寝室有杨梅、寝室有什么什么”,同学们都是高境界的人,不过现在的小孩,很多都养成了吃独食的习惯,不好不好。不过,说起来共享说是很有道理,不过难道共享说就没有缺陷了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很好,尽管施拉姆是我们传播学之父,但大家的学说也不是都是完美的,要不然我们直接拿此定义传播不就足够了,何必再讨论呢。所以说,不要偏信大家,不要迷信权威,我们需要个人思考。回过头来,共享说的问题在哪里?小情侣闹矛盾了,男生要解释,但是女生不听。这是什么状况?拒绝!所以传播是不成功的,信息没有完成共享!再比如,我说一句日文,翻译成中文是“好久不见,你好吗?”但是日文没有同学能听懂。也就是说,我的传播完成了,我和大家分享了我的信息,但是同学们并没有理解内容,这个分享是不成功的。(误解、独处)这就是共享说的局限性。在定义传播的时候,还有一种是互动说,就是用语言进行思想的交流。这个我倒是不想多说,其缺点和优点都是显而易见的。人际交往,必然互动,但是我们的书籍、广播、电视、广告等大众传播,互动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的,但是在新媒体上,其实还是适用的,比如论坛,比如微博。学校规定,不准谈恋爱,但是,事实如何同学们比我更清楚。这个例子其实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影响说有关系。影响说是指“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影响说是针对宣传效果来说的,就是说,这个宣传有效果就是一种传播,没有效果就不是传播。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很多传播只是完成了传播的过程,但是效果却不一定有,就好像学校的不准谈恋爱的规定一样。在前面有提到,界定传播的概念有两种传统:社会学传统和符号学(语言学)传统,在传播的不同定义里面,有一种就是符号说,强调传是符号的流动。B。贝雷尔森认为,“所谓的传播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符号说对于前面的定义而言,范围是扩大了的,而且符号说里面符号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除了我们常用的文字意外,声音、图像、表情等等都是符号。看看大家手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蹬的,那个不是符号呢。我们说了这么多传播的定义,我想请同学们来思考归纳一下,这些传播的定义尽管偏向不同,但终有其本质,那他们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o⊙)?„„很好,都存在“传”、“收(受)”的行为,那具体传受的是什么东西呢?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笼统来说就是信息。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信息。其实也不是新名词,信息我们都司空见惯了,不过作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必须要了解其客观的定义。我们之前的内容换一种表达可以这样说,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可以说信息和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一切“表述”(或反映)实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极乐鸟跳舞是在求偶,烽火狼烟代表敌军来犯,红玫瑰代表爱情,等等。也就是说,广义的信息包括自然界信息和人类信息,而作为传播学而言,我们要学习的主要是人类信息,或者说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进一步来说,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传播可以冠名社会传播,是人的传播,不是动物的传播,尽管我们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当然,动物传播和自然传播也是有专家在研究的,比如我们的生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他们通过研究蝙蝠的信息传递方式研究出了雷达,通过研究海豚的发声方式研究超音波,等等。不过这些不在我们的学习范围内。根据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定义,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传播有哪些基本特点(⊙_⊙)?我请两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很好,根据我们前面讲的不同学派对传播的定义,以及刚刚讲解的内容,传播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五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关于这一点,我不知道同学们还记得应雨辰同学在上学期的读书报告会上讲的一个例子不,就是茶杯犬与雪橇犬的例子。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解释了共通的意义空间的含义。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前面一部分我们解决了什么是传播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是传播学的问题,传播学究竟研究些什么问题?传播学,从字面含义上讲,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又是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那么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的学问。但是传播究竟包含了哪些问题呢,等下我们一个个来讲。社会传播可以分为五大类,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我之前给大家展示过几张照片,大家说说看,那几张照片分别代表了那类传播?„„很好,看来大家都知道。应该说,社会传播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说起来,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说任何的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换句话说,社会传播就是在社会信息系统中进行的。如果说社会传播是一个大圆圈,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这五种传播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的个体,是构成其他四类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是最普遍的传播类型,人是群居的动物,完全与世隔绝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类渴望交流,与其他人交流就构成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范围更大,但是组织传播与群体传播又有一定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的交叉。而大众传播是五类传播中范围最广的。可以说传播存在普遍的系统性。社会信息系统有这么几个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双重偶然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总结,传播学,研究的就是在社会信息系统中,几类传播的运行规律。

这样说比较笼统,不够详细。我们换个思路。中泰群体事件大家都很熟悉。那你们有谁清楚中泰群体性事件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发展的呢(⊙_⊙)?在这个事件当中,逮捕了一批人,他们是如何接受信息的(⊙_⊙)?也就是说,在群体事件中,群体中的个体传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_⊙)?在群体事件中,往往伴随着谣言的传播,谣言是怎么传播的,有什么规律,如何控制(⊙o⊙)?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预防群体性事件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群体性事件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那么我们工作开展起来会更轻松,不至于毫无头绪。

我们都知道传销危害严重,有同学能具体来说一说吗(⊙_⊙)?那么多人深陷其中是主动还是被动的(⊙_⊙)?应该说现在的这些传销的组织人员实在是太低端了,用拘禁、暴力的方式发展下线,真是没水平。有同学知道文鲜明统一教吗,他居然能让他的教徒接受他的指婚,有很多人在此之前 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厉害吧,但是他的这种权威是怎么产生的呢(⊙_⊙)?这也是我们传播学要研究的问题。

招远麦当劳血案,让邪教的身影再一次曝光于公众的目光之下,邪教,披着宗教的外衣,却是干着邪恶的、反人类的勾当,包括那些恐怖势力,新疆棋牌室砍人案发生以后,新闻《1+1》披露了该事件当中唯一被生擒的犯罪分子被洗脑的过程。年轻、冲动、对伊斯兰教义的无知、对天堂的向往,构成了恐怖分子的渗透的缝隙。恐怖分子自杀、砍人等恐怖行为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但是吉米。琼斯,一个不知名于世的基督教牧师——说服教徒们作出不可思议的事情:毒死亲子,自寻短命,杀害不从命的其他教徒。此惨案致使913人丧生,包括200多名儿童。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在现代自杀史上没有先例。这又是如何发生的,他真的就有那么强大的说服力(⊙_⊙)?这也是我们传播学要研究的问题。

给大家看一段视频,BBC纪录片《走进北朝鲜》,你们看,医生治好了他们的白内障,但是他们复明以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感谢医生,而是感谢金日成、金正日,表决心要好好工作,吧啦吧啦。朝鲜民众对金日成的极度崇拜是如何形成的?这和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密切相关,也是我们的传播学要研究的问题。

说到朝鲜,我这里再和大家普及两个概念:传播障碍——是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比如:语言障碍、经验障碍、知沟障碍、兴趣障碍、环境障碍。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意误解或有意曲解。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的隔阂等。我 相信对于这两个概念,同学们结合视频会有很好的理解。

我们现在讲第三个问题:怎么学习传播学(⊙_⊙)? 要学好传播学,其重要前提是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那人类的交往活动也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同学们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还应当明白,学习传播学,是为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当观念正确了,我们再来讲行动。给大家讲讲海宁警车撞人事件(2014年4月29日),通过该事件的处置始末掌握学习传播学的方法。

4月29日早上8:57分,嘉兴人论坛V在新浪微博上发帖,【今晨海宁一电瓶车驾驶员出车祸当场死亡,肇事车辆疑似警车

9:30分许,网名王叄囍的人微博发帖:1014年4月29号海宁市长安镇盐仓高速路口发生车祸交警撞死人逃逸 事发到现在依旧没有救护车到现场 这就是所谓人民警察的态度和做法?让我奶奶就这样躺在马路上距离我到现场已经有一段时间除了警察其他一概有关方面人员通通没有到场 这就是所谓你们所谓的人命警察?并附有图片。该微博截止当天中午11:21分,有28人转发,4条评论,其中网名gao-yi-qing的发微博说早上7点50多分的时候经过,有看过120的车在旁边停着的,对原帖中没有120的说法进行了驳斥。

12:40分,海宁公安于在微博上发了“关于海宁涉警交通事故的情况说明”,对该事件的初步调查情况进行了公布。

截至4月30日早上8:50,王叄囍的微博转发130条,评论94条,明显的情绪对比,对警察深恶痛绝的,毫不信任的,理智分析的,都有,但不信任的情绪更为突出。

到下午14:40左右,嘉兴万事通 转帖了海宁公安的情况说明。有26条评论。

在该事件的处置过程当中,有几个焦点问题: 一是警察撞了人然后脱了警服就跑。(群众要打他,然后跑了,打了110和120)

二是很多警察围在哪里,但是没有对尸体进行相应的处置,一直让尸体躺在地上。(120判断人死亡了,就叫殡仪馆,程序正确,但是死者为大,警察应该有一定的处置,为避免抢尸体的传言出现,应该让家属或是周围群众见证整个过程。)

三是1818黄金眼到现场采访,主要针对的是家属,警察没有做出更正面的回应,尽管在当天中午的时候发出了情况说明,但是没有积极的应对媒体。致使视频大量转载。

车祸是早上7:30分发生的,120十几分钟后就抵达,1818黄金眼是上午10点左右抵达现场的,而视频是第二日播出的,播出的内容偏向于家属,并未出现公安的信息。关于当天中午12:40公安局发出的声明并未提及。在这个过程中,公安局公关办的反映是比较慢的,在当天采访到第二天播出这段时间,完全是可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以召开信息发布的。而且在事情的调查处理方面,也是较慢的,公关办要以基层的调查取证为依据,所以,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要快。不能在媒体采访之前处置好,就在内容播出前抢占有利时机。

3.传播学概论 简答题完整总结 篇三

答:传播定义犬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享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这是指信息只有从传播者传递到接受者那里,传播行为才算初步完成(还有接受者作出反馈的回传)2.简述西方学者在传播研究中存在的明显局限性。答:西方传播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的明显局限性是:(1)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重要的地位去加以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2)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之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揭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

3..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有什么不同点?

答: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际传播的不同之处是:(1)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2)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4)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6)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不仅传播机构对接受对象可有一定的选择,而且受众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时闻的选择也有更大的自由度 4.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兴学科。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而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并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具体地说,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研究范围量大面宽;而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位置。由于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突飞猛进,加上社会需要和多学科的共同开拓,使大众传播学迅速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成为传播学中的研究重点和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 5.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区别?

答:区别之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区别之二,传播学主要采用实验性的定量性分析方法,而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法。

区别之三,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但不尽相同。6.造成早期传播研究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造成早期传播研究缺陷的原因是:(1)从主观方面看,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尚弱小,因此,难以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2)从客观方面看,传播的作用虽重要,但还不是很明显。一是早期的传播还比较简单,无论方式(手段)还是内容,都不复杂;二是早期的传播尚未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尚未出现专门的传播机构。与人类的其他基础性活动相比,传播总是贯穿于各种活动中,故通常被视作各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所以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7..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答:从古代初始的传播研究,到现代成型的传播学,其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直到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才应运而生。(1)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_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知识,终于成为可能。(2)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点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8.简述媒介对经济的作用

答: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剐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广告业中绝大多数业务是由媒介承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称媒介为经济的支柱之一是毫不过分的。另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传播信息)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一种企业,广告收入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帝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扶持,媒介反过来也离不开市场的滋养。9.卢因对传播学有哪些贡献?

答:他对传播学的贡献是:强调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他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深入到工人、学生、主妇中去,开展研究,检验和完善理论,并且培养了一批出色弟子,他还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其代表作有《解放社会矛盾》等 10.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伯洛的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11..理论“模式化”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理论“模式化”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是:其一,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传播学领域。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其二,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12.简述拉斯韦尔模式的特点和不足

答:拉斯韦尔模式,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对传播学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具体地说,有两个“第一”.(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5W模式堪称“开天辟地”之举。从此,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事实上,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与此相联系,拉斯韦尔的工作带来另一个意义更为重大的结果,即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拉斯韦尔正是以他的5W模式,为传播学贡献了一张“蓝图”,或者说一个“脚手架”.正是这个独特的贡献,他当之无愧地以传播学“鼻祖”的身份名垂青史。然而,在充分肯定5W模式的历史功绩之后,还必须看到它的不足,即它的直线性和孤立性。所谓直线性,即传播学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过程。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既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孤立性,即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也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能脱离社会,在“真空”里孤立地进行。13.申农一韦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申农一韦弗模式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其影响仅次于拉斯韦尔模式,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本来就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通信过程模式。然而,在本世纪以来学科日益整体化的趋势下,传播学界很快发现,它的作用可以扩大到探讨一般的社会传播过程。具体地说,信源相当于传者,信宿相当于受者。媒介:一分为三,这里的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即媒介被细分为三种。讯息:发出和收到的。这里的讯息相当于5W模式中的讯息,但又有所不同。一是增加了一个要素:信号(符号)反映了一种常见的两次(多次)符号转换现象。二是讯息变成了两个“发出的”和“收到的”.它们往往不一致,传播的难点就在于这种不一致性。这个模式里多了一个噪音,这就提醒我们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排除噪音的干扰,由此可见,申农一韦弗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忽视了反馈的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4..简述申农一韦弗模式的内容

答:在申农一韦弗模式中,具体地说,信源相当于传者,信宿相当于受者,除此之外,这个模式给人们很多启示。(1)媒介:一分为三。这里的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即媒介被细分为三种。我们只要想一想电视台、电波、电视机之间的区别,就不得不承认科学家思维的精密。(2)讯息:发出的和收到的。这里的讯息相等于5W模式中的讯息,但又有所不同。一是增加了一个要素:信号(符号)。例如发电报,就是把信息变成文字,再变成电码的过程。二是讯息也好,信号也好,都不是一个,而是变成了两个:“发出的”和“收到的”.(3)噪音:不速之客。这个模式里多了一个噪音。确实,电话里时常会有噪音,其他传播也一样。这就提醒我们: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的干扰。由此可见,申农和韦弗多少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5.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首先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都得到了更明白的表示。第二,引申出一个传播单位的思想。事实上,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第三,传播过程中的四个要素被细分为六个。即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媒介

16.赖利夫妇模式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答:赖利夫妇这一对社会学者较早地把传播过程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社会总过程之中加以考查,这个模式里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三是社会总系统,指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与此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这可以是基本群体,也可以是其他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自然会积极地受到来自参照群体的影响。这个模式的意义在于,它提示出了传播之所以能够进行的社会条件和背景,为进一步研究和说明制约传播的复杂的社会因素提供了科学的启示。这个模式的缺点是不细致,过于简略,仅仅是一个提示了框架的工作模式

17.“传播单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传播单位”是指,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8.简述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答: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历史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首先,它要求我们在观察、描述和研究特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时,就从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而不是从个别人的意志和思想出发。其次,历史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解释特定的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时,应把它放在历史的全部变化中去,这样才

能正确解释某个时期的历史变化。(2)机率的观点。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这是一种特殊的因果解释方法。这一方法论原则的实质在于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3)系统的观点。我们研究传播现象时,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系统方法首先要求把特定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部分是整体的成分,所以部分的特性存在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之中。

19.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与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在传播学的研究与发展中,形成了四种理论建构类型,它们都动用了“数据”与“解释”,但各自有不同的侧重。这四种理论建构的类型或方式是:归纳式理论、演绎式理论、机能式理论和模型。(1)归纳理论。归纳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2)演绎理论。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如果数据与预测的情况不一致,则对理论加以修正,并作出新的预测,直至形成更有力的理论。(3)机能理论。机能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4)模型。模型法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复杂、很难细分的客观对象,在调查、实验和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模型方法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建构方法。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研究工作实际展开的基本顺序和步骤,是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作出的逻辑安排。这些顺序排列,不能颠倒。构成一个研究活动的相关链。即:①选择课题;②确定研究客体;③研究设计;④搜集资料;⑤分析资料;⑥结论 20.抽样调查的特点是什么? 答:(1)推断总体的目的性。它所关注的中心是总体的性质及其数量特征,而不是为了了解样本本身的情况。(2)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抽样法以抽样的全部样本单位作为一个“代表团”,用整个“代表团”来代表总体,而不是以个别样本单位来代表总体,即抽样推断总是以样本指标的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现的。(3)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正确的抽样推断的前提是,样本必须是总体的缩影,总体的特征应尽可能在选出的样本中得到充分显现。(4)抽样误差的可控性。任何调查的独特优点在于它的抽样误差是可以事先计算并通过样本量的调查等手段加以控制的

21.抽样调查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答:抽样调查的基本程序是:(1)界定调查总体。调查总体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是样本赖以抽取的母体,所以每次调查都必须对总体给予明确的界定。在界定总体时一般从四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调查对象的性质)、单位、时间、空间范围。(2)编制抽样框。抽样框是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与排列形成一份详细名单。在抽样框中,每个抽样单位有一个号码作为其代表,以便能够在总体中识别和抽取若干抽样单位作为样本。抽样框是抽取样本的直接对象。(3)设计和抽取样本。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定样本所含有个体数目即样本大小;二是选择抽样的具体形式。样本大小和抽样形式均是影响样本代表性的重要因素。样本所含个体数目和抽样形式确定后,便实际从特定的抽样框中抽取样本。(4)样本代表性评估。评估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可以采取收集若干容易得到的资料进行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比较

22.简述影响样本量大小的因素?

答: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增大,样本数也应随之增大;差异越小,所需的样本数就越少。(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一般以“允许误差”来表示)和把握程度(又称置信度)。对精确程度要求愈高,即可容许的误差范围愈小,样本数目就要求越多。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要求推断的把握程度愈高,抽样数目就要求愈多。(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因种种主观条件的限制,研究者常常无法抽取最理想的样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抽取最佳样本。(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调查的项目少,内容较为简单,样本量就可以少一些;反之,样本量则应大一些 23.问卷调查的特点是什么? 答:(1)标准化。问卷调查统一提问、回答的形式和内容,对于所有被调查者都以同一种问卷进行询问,从而既可以反映具有某种社会同质性的被调查者平均趋势和一般情况,又可以对具有某种社会异质性的被调查者的情况进行比较的分析;有时还可以对同一被调查者群体进行追踪性调查。使用标准化工具收集来的资料可以进行计算机统计处理,有利于进行定量分析。(2)匿名性。问卷调查一般不要求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署名,这样有助于减少被调查者的顾虑,进行一些具有某种敏感性问题的调查,并得到被调查者真实的回答。(3)操作性。问卷中所有提问项目都是由特定的理论假设操作而来,由于这种操作性使问卷的每个提问均能有效、精当

24.简述提问设计的步骤和原则 答:(1)提问项目的形成,一般经过如下步骤:①课题分析,提出假设。②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③确定指标。④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提问。(2)提问设计的原则是:合理性原则。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科学性原则。①不提双重问题。②提问不带倾向性。③提问必须具体明确。艺术性原则。艺术提问法主要有五种: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援助法 25.简述提问项目的制定依据的原则 答:(1)先易后难。容易回答的问题应放在问卷的前部,有难度的问题放在问卷的后部,以一种轻松的气氛将被调查者导入问卷调查的框架中。(2)先面后点。轮廓式、概括性的问题,反映“面”的问题应放在前面。而深入的、精细的问题、反映“点”的问题应放在后面,这样安排符合人们思维的逻辑顺序,便于人们回答。(3)同类集中。把相同议题的提问项目排列组合在一起,利于被调查者集中有序地思考和回答。(4)先一般后特殊。这样不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的情绪反应

26..问卷的基本结构包括几方面?

答:问卷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封面信。封面信写在问卷开头的一段后,主要目的是使被调查者能消除顾虑,积极合作,正确填写问卷。封面信一般有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调查者的身份和名称,必要时附上地址、电话。②调查的目的与意义。③关于匿名保证。④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2)主体。问卷的主体是从研究课题与理论假设中引申出来的一个个提问项目

27.内容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它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客观性。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是通过具体正确的分析分类程序和技术来实现的。它所提供的分析程序和分类技术能够保证分析结论不受研究人员主观偏好、性格、经验的影响,即操作分析的结论仅取决于被分析的内容本身,而与分析者无关。(2)系统性。内容分析法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规定整个分析过程的操作只采用一套前后一贯的原则和标准;二是它所分析的材料是根据严格系统的科学抽样方法从客体的全部内容中抽选出来的能够代表客体的“样本”.(3)定量性。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是要对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定量化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4)显性内容。这是内容分析的对象特征。换言之,内容分析的直接对象仅限于可观察的表面讯息,至于隐含的深层内容则是内容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内容分析的对象 28.内容分析有几种类型?

答: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的、语义的和符号媒介的三大类:(1)实用语义分析。这

一分析方法是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2)语义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以文字符号所合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它不是局限于字面,而是根据文字所指涉的语义内容来分类。语义内容分析还可以细分为三:①指定分析。分析人、事、物出现的频次。相当于特定类目的分析,如对外政策、经济战略、文化导向等的分析。②归因分析。分析人格特征的频次,如从对一个人的描述中分析有关不诚实、狂热、挑剔、固执等信息出现的次数。③断言分析。分析对人、事、物的信息反应的次数,对特定的主题进行分析,如对政策摇摆、经济萧条、治安混乱等主题的分析,就可以通过对传播上有关信息的多少得出基本结论。(3)符号载体分析。文字符号是传播信息的载体。符号载体分析是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

29.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是什么? 答: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是:(1)确定分析单元。内容分析单元就是内容分析所要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它决定一项内容分析要统计什么,为何统计,所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内容分析有五种基本的分析单元:关键词或专门术语、主题、特质、段落、篇目。,(2)制定分类标准。内容分析的核心就是通过某一标准来对媒介的信息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常见的分类标准有:题材、体裁、倾向性、主题、时效、价值取向等等。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有效、合理,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完备性,二是互斥性,三是一致性。(3)抽取分析样本。内容分析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抽取样本的“媒介样本”.②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③抽取特定的内容样本。(4)实施统计分析。常用的统计分析指标有:绝对数(频次)、百分比、平均数、相关系数等。统计的方法主要有两类:①对某种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次进行计量;②对某种分析单元在媒介中出现的形式位置、篇幅进行加权处理,并在加权赋值的基础上进行计量 30.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几种? 答: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下列几种:(1)推理模式。内容分析的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信息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它的方法论基础在于正确的推理,内容分析的过程就是层层推理的过程。推理模式主要有三种:①趋势推理。这是一种纵向推理,或称贯时性推理,是分析表征某一特征的信息数量、重要性、强度等指标在不同时序里的变化和差异。②共变推理。根据表征两个以上事件的信息同时出现的状况进行推断,得出其间的相关性结论。③因果推理。即从表示特定事件的文字符号(分析单元)的变化来推断事件的发展变化。(2)比较模式。内容分析并不仅限于对单一传媒的内容分析,它往往是对不同时期、不同传媒上传播内容的比较分析。比较模式有:①趋势比较。即历时性比较,它强调同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从表征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时序变化中把握事件的发展规律。②不同内容群比较。即针对一个主题,比较来自不同信息源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③内容比较。这是对同一传播文本中不同主题的比较,旨在指示它们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说明同一传媒对。不同事件的反应特征。④有标准的内容比较。即以一定标准为尺度,对同类文本进行相应的内容比较 31.内容分析的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

答:与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控制法相比较,内容分析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1)在调查和实验中,由于被调查者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是人为设置的,所以其表现就很可能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不同,使研究结果在反映实际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变形。而内容分析所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地表现信源的特征。(2)内容分析的研究内容来源于报刊、书籍、录音、录像、大多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资料室得到,因而在研究所需的费用上要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为低。但内容分析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

32.简述控制实验法的基本要素

答:控制实验法包括如下四类基本要素:(1)实验者。即主持控制实验的研究者。(2)实验变量。即实验过程中变动的因素。其中,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也称“实验刺激”;在实验过程中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3)实验对象。即实验所涉及到的人。其中分为两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控制组”.(4)实验观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的观察与测定。其中包括:①事前观测,即刺激因素(自变量)未发生作用之前对有关现象(因变量)的观测;②事后观测,即刺激因素(自变量)发生作用后对有关现象及其变化(因变量)的观察 33.简述控制实验法的特点与种类。

答: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控制”,这种控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实验环境的控制。这主要表现在对实验环境在模拟现实时所做的简单化处理,这种简单化处理的重点是把研究对象从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中“剥离”出来,只剩下有待研究和观测的变量存在。因实验环境通常被称为“人工模拟环境”,带有很强的研究控制的目的性色彩。(2)对研究变量的控制。控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它能主动引起所要研究的现象,不必等它们自发出现。因此在控制实验中,研究人员能明确有序地控制和选择自变量,从而准确地观测特定自变量的加入及其强度对有关因变量变化及强度的影响。(3)对被测对象的控制。与调查法相比较,控制实验法对研究对象具有更强的控制能力。研究人员可以对参加实验的被测对象的人数、类型、构成进行合目的的选择、确定,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他们接触特定的实验情境,使实验结果更加有效。种类主要有两种: {1}.实验室控制。{2}.实地试验。

34..简述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答:控制实验法的程序一般包括七个步骤:(1)建立研究假设。(2)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3)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4)前测,即实验前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5)实施实验刺激(让特定的自变量出现并发挥作用)。(6)后测,即实验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相关指标进行复测。(7)分析和确定有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及相应函数表达式。在控制实验的全部环节中,“控制”是贯穿始终的,它一方面体现在对有关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操纵,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实验变量以外的一切变量(即“无关变量”,如被试差异、环境干扰、测试手段的误差等等)的控制和把握。评价一个实验的价值,除了看其研究课题本身的重要性之外,主要还要看其实验设计是否完善,是否有效地控制了无关变量

35.简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答: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1)消除法。即把要控制的变量除去,使实验能在比较单纯的条件下进行。(2)保持恒定法。对于那些不易消除或不能消除的无关变量,可以用保持恒定法加以控制。(3)效果平衡法。有的变量是用消除法和恒定法难以控制的。就要用效果平衡法来抵消被试对象之间的个别差异。采用随机分组是使各组被试对象的个别差异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相互抵消,是效果上取得平衡的最简单的办法 36..简述传播学的一般性功能的两个层次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可以两个层次上予以理解: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即对个人(个体)来说传播有哪些功能或效用;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即对社会整体来说传播有哪些功能或效用 37.简述大众传播功能的三个特点

答:大众传播的功能具有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的特点:(1)所谓“暂时性”,是指大众

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得到强化或抑制,甚至减退、消失,存在着此起彼伏的态势。(2)所谓“适应性”,是指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定的,也是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的。(3)所谓“可变性”,是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会影响到受其制约的大众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另一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研究还在不断探讨之中,因而有关的理论见解仍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也具有可变性的特点 38.环境监测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答:环境监测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新闻和信息而实现的。具体说:(1)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流通,起到工具性的作用(如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交通信息等);还可以巩固社会规范,通过把违反社会规范者公诸于社会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2)环境监测功能对于个人而言,某些新闻人物可以因其信息灵通而赢得声誉。(3)环境监测功能对统治阶级而言,可以因此而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可以通过了解敌对或颠覆性活动而控制舆论;某些对政府人物的报道也是授予其本人社会地位。(4)环境监测功能对文化而言,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39.大众传播功能失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1)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主义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大众传媒对自然灾害、战争等所发出的“警告”,如不加分析也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和不安。(2)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由于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当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便不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便力求谨慎,宁可回避矛盾而不触及公众关注的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妨碍社会的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3)文化传递功能失调。这种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文化传播内容,大众传媒之间的互相抄袭、“炒作”、模仿以至重复多次的视觉与听觉形象,暴露了文化体系一致性所产生的消极的一面。(4)娱乐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所引起的失调现象,既十分明显,又常常会引起较多争论

40.为什么说功能和功能失调、显功能和隐功能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答:功能和功能失调、显功能和隐功能,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前者侧重点在于它们对社会体系有利或不利,后者则强调其功能是否是社会成员所愿望的和所认识的。换句话说,功能和功能失调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而显功能和隐功能却都可能有助于社会体系的调节或适应,只不过是隐功能超出人们的意图,并非人们所愿和不为人们所认识而已 41.简述传播功能研究式微的原因

答:传播功能研究目前日渐式微的原因是:(1)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2)传播学研究范围极其广阔,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42.大众传播出现功能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答: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就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使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而大众传媒自身由于受到商业化和不同集团的利益所驱使,也常常难以把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 43.控制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 答:“控制”所包含的两层意思是:第一层意思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比如记者在众多的事件中决定报道某一件,编辑在众多的来稿中决定刊登某一篇等。这层意思可以概括为“施控”即主动地施加控制。第二层意思是指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吹鼓手。比如作为传播者的“美国之音”,就得听命于美国政府,一切稿件与节目都得服从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这层意思可以概括为“受控”,即被动地受到控制。总之,所谓控制,是包含着施控与受控两个方面的含义,是就传播者操纵传播同时又受到操纵的处境而言的 44.控制研究的三项内容是什么?

所谓控制研究是指专门考察传播者(包括个人与组织)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具体说,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理论;二是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三是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45.怀特把关理论的公式是什么?

答:怀特把关理论的公式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46.简述怀特把关研究的主要缺陷?

答:作为最早的一项把关研究,怀特的理论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从怀特的把关模式上,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处置新闻。把关完全被当作一项纯个人的行为,这显然不符合传播实际

47.麦克内利模式的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答: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取其作用都等同起来,每个关口都“平起平坐”,不分主次。也就是说,从麦克内利把关模式上的那一系列前后相连的把关链条上,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关键、最重要、最需引起注意。48.简述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答:巴斯的所谓“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事实上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作是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与传播媒介的把关作用相比,其他的把关环节都处于次要地位。巴斯在对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进行研究与分析之后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49..简述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的内容

答: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详尽地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即一切媒介一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存的,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吹鼓手”.这些摆布媒介的权势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性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显示为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不管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媒介总归都是某种权势的媒介。阿特休尔写道:“此书的主要论点之一是,新闻媒介历来没有发挥过独立的作用,也从来没有摆脱权力的操纵。新闻媒介好比吹笛手,而给吹笛手乐曲定调的是那些付钱给吹笛手的人。

50.政治控制的含义和手段是什么?

答:政治控制最集中地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也就是说,政治控制主要是

政府控制,也是传播控制中最重要的控制形态。其常见的手段有:(1)立法;(2)行政;(3)操纵新闻。

51.经济控制的含义及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经济控制的关键在所有权上。它是最根本的控制形态,就是谁拥有媒介,谁掌握媒介,谁自然就拥有支配传播的权利,谁就有权选择传播什么与不传播什么。这个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具体化为垄断和广告

52.受众控制的含义及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受众会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无所作为的,他总会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传播者,从而使传播在相当程度上听命于受众。这就是所谓的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 53.简述布里德的传播控制研究观点 答:布里德是传播学控制研究领域的一位开拓者,他的《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一文,被视为这个领域的“一项最杰出的研究成果”(德弗勒语)。布里德指出,任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持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与完善。所谓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仍是更大范围内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即潜网的本质是编辑部的社会控制。来自媒介内部的这种“潜网”的控制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 54.简述自由论的主要观点 答:(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而在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地持有主张、自由地抒发己见、不受压制、不被干预,这是人类的“第一自由”,同生命一样神圣不可剥夺。(2)自我修正。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3)观点的自由市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55.怎样进行内容分析? 答:(1)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2)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3)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面使用的宣传战术。(4)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 56.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是什么? 答:(1)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而受传者所吸收和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媒中过滤出来的抽样。(2)大众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3)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内容上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 57.信息的特性是什么? 答:(1)信息的共享性。(2)信息的扩散性。(3)信息的传递性。(4)信息的扩充性。(5)信息的浓缩性。(6)信息的替代性 58.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答:信息的含义一般有三种理解:(1)属于一般的说法,如“信息即情报”,“即资料”,“即知识”等。(2)信息概念的实质,是在自然科学的通讯理论中首先被揭示出来的。美国数学家申农把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知识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美国科学家维纳提出了一个十分费解而重要的信息定义:“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交换来的东西”.他还认为,“有效行为必须有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这样,就把信息--反馈--控制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1991年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迈克尔·巴克兰德教授提出了“信息”一词的三种含义:①作为过程的信息:当某人获取

信息后,他或她的认识也随之改变。②作为知识的信息:信息也可指作为过程的信息所告知的东西。③作为事物的信息:信息一词也可指如数据和文献之类的物体。(3)从哲学角度上探讨信息的定义,研究信息的本质、本源等 59.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渗透表现在几个方面? 答: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渗透表现在:(1)对传播模式和理论有过重要影响;(2)在方法论上给传播学以经验和有益的启示;(3)对传播学理论构架的设想产生有力的冲击 60.信息如何分类?

答:关于信息(传播内容)的分类,可以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分为语言、符号和图像三类。还可以按信息内容的性质分为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五种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来区分,可分为三类,即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另外,信息的分类最早提出的是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他从控制论角度指出,控制系统向外发出的内容叫做信息,由此可分为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后来有的学者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可分为:表现物质特征的信息为客观信息,表现精神属性的信息为主观信息。还有的学者以哲学的认识为标准,把信息分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等等

61.简述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答:(1)新闻与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源于信息,终于信息。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又具有自身特点。(2)新闻不同于信息。信息的概念要比新闻大得多,新闻只是信息中的一部分

62.信息量低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1)信息的匮乏,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经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2)信息匮乏,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3)信息匮乏则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4)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63.信息量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1)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恐慌不安,也会漠然视之,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2)超量信息也可以看作是与传播目的、传播主体无关的信息干扰,即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这是一种人为的噪音。(3)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抑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影响 64..正确控制信息流量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作为一个社会,要正确控制信息流量,防止或避免出现信息低量或信息超量的问题,就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采取适当的对策。_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首先,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其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第三,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第四,信息流量和个人因素也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具体地说,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即根据信息输出后的反馈信息,以后减少输出同类信息或改变其方向。相反,当信息低量时,要实行正反馈,即后输出的信息要和原来输出的信息保持同一方向,使总的信息量输出得到不断加强 65.语言的特性是什么? 答:语言特性是:(1)语言是静态的,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绎的。

66.什么是语言符号,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语言符号,是人类所特有的有声符号集和符号系统。语言符号通常也包括文字符号在内。作为语言符号,它跟其他符号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复杂性。在现有的符号系统中,语言符号最为复杂。二是强生成性。语言符号自身有许多特性,主要是(1)语言是有声的。语言的语音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并成为表达的符号系统。(2)语言的语义和声音的结合是任意的,偶然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3)语言的结构是生成的,有层次的,而且有一定的模式

67.什么是非语言符号,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势、神态、穿着、打扮以及摆设、建筑、环境和美术作品等等。非语言传播的应用范围相当广,在人类传播行为中也非常重要。非语言符号主要有:(1)体语(身体语言)。即表情、姿势及神态。(2)类语言。它是人发出的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信息传播,如各种笑声、哭声、叹息、呻吟、叫声等等。(3)艺术。这是非语言传播的高级层次。自然语言可归入推理符号,而艺术(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则属于表象符号,是用以表达语言符号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意义。68.简述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

答:语言符号的传播是分阶段的、单通道的,可控性较强,运用抽象和逻辑思维,作用于人脑左半球;非语言符号是连续的、非线性和多通道的,可控性弱,运用形象和直觉思维,作用于人脑右半球。

69.重视新闻的可读性要注意什么? 答:“可读性”一词源自英语,原意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1)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少用“性”、“化”之类的词尾。(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新闻中的形容词,往往用来表达作者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过多使用会减弱事实的客观性。而多用动词则可以表达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态势,更容易为读者所了解和接受。70..简述新闻{信息}的主要特点 答:(1)新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完整的反映和表达,并通过连续报道和运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各种体裁的报道来配合事物总体的发展过程。(3)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受传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在语义和语用信息的层次上带有很大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71.简述口语传播的缺陷

答:口语传播在传播距离、范围及信息的保存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1)口语传播只能用于面对面的交流,一旦距离超过声音所能达到的范围,信息传播活动就难以展开。(2)利用口语进行传播范围只能囿于二人、几人或一组人,难以使众多的人都听到。(3)声音过耳不留,不利于保存信息。若要口语传播信息得以长久地流传和延续,非依赖一代代人的记忆不可,这不但大大局限了保存信息的可能性,而且影响到信息流传的精确性。72.报纸主要有哪些长处?

答:报纸的主要长处,一是信息容量较大,二是保存信息的力量强,三是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由于报纸信息容量大,因此,报纸可以做到报道范围广泛、内容详细、丰富多样、分析深刻。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便于人们日后查阅。73.报纸主要有哪些短处?

答:报纸的短处是:第一,报纸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远逊于广播与电视。第二,报道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第三,报纸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这样,报纸的受众也就有了一定的限制。74.广播主要有哪些长处?

答:作为一种电子媒介,无线电广播具有以下主要长处:(1)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广播是利用电波传声的。以电波每秒钟运行30万公里的速度,无线电广播传递信息之神速,自然令报刊望尘莫及。(2)受众面广,渗透性强。广播使用声音传播,收听广播基本上不受文化程度、地区等的限制,凡具有听力和一定理解力的人均可成为广播的听众。(3)广播是听觉媒介,它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去感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广播传播音乐的效果极佳,是提供娱乐的有效工具。75..广播主要有哪些短处?

答:广播也有不如其他媒介之处:(1)广播内容转瞬即逝,其保留性远不如报刊;受众对广播的选择余地也很小,广播是使用声音传播的,受众若是一时没听清、没听懂,便只有作罢。(2)无线电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视听兼备的电视深刻 76..电视主要有哪些长处?

答: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行列的后起之秀,具有如下主要长处:(1)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电视将图像、音响、文字同时传出,使受众成员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对节目中所描述的各种事情,如闻其声、如见其状,产生强烈的现场参与感和真实感。(2)手段先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电视与广播一样,是以电波运载讯号的,传播速度十分快速

77.简述在激烈的大众传媒的竞争中,报刊采取的扬长避短的对策 答: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1)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2)报纸向信息的深度化发展,提供详细的新闻背景等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难以挤进的信息,以此吸引受众。(3)面对电子传媒争夺受众的咄咄逼人的攻势,报纸在信息容量优势上头做文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应运而生

78.简述无线电广播在激烈的大众传媒的竞争中,采取的扬长避短的对策 答:无线电广播的竞争对策是:(1)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由争取一般受众转向争取各种特定的受众群;(2)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79.简述电视在激烈的大众传媒的竞争中采取的扬长避短的对策 答:(1)电视在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2)电视成为人们获知重要动态新闻、观察世界风云的主要渠道。(3)电视还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节目受到观众青睐,以绘声绘色的广告节目,栩栩如生的人物、企业形象塑造,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80.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1)“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2)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3)而媒介所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内容,反倒无关紧要,像是“家贼扔出去的肉片”,是用以转移看家狗的注意力。(4)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81.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麦克卢汉认为,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这一观点,借用了英尼斯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借用了其老师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的关注焦点,是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是从媒介对人类的心理影响推论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的。他提出了“感觉的平衡”概念,并指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会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他以各种媒介对人类感官的延伸为标准,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部落文化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脱离部落文化时期)和电子传播时期(重归部落文化时期)。他认为,在口语传播中,各种感受器官可以同时受到刺激,处于和谐状态。文字的出现扩展和加强了人的视觉功能,削弱了其他感觉的作用,印刷媒介的出现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了视觉的作用。

82.英尼斯是如何论述媒介的偏倚性问题的? 答:(1)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2)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3)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媒介。(4)英尼斯认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存在于具有丰富的口语传统 83.简述人类传播活动所经历的几个主要时期? 答:(1)文字发明前的口头传播时期;(2)文字发明与手抄传播阶段;(、3)印刷传播媒介的诞生与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4)电子传播阶段。84.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答:8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提出了他的媒介理论。梅罗维茨的著作,依据两个理论基础,一个是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家”(指一批把媒介及其变化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影响看作比特定的传播内容更重要的传播学者)的理论,另一个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关于情境决定人们行为的合适性的)情境决定论观点

8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论述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缺陷? 答:麦克卢汉的理论,一不但忽视了传播的占有方式及使用情况的重要性,而且甚至把人类文明发展史等同于传播史,似乎传播媒介可取代整个社会生产力,从而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

86..与报刊、电视相比,广播的优势有哪些?

答:作为一种电子媒介,无线电广播具有以下主要长处:(1)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广播是利用电波传声的。以电波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无线电广播传递信息神速,自然令报刊望尘莫及。(2)受众面广,渗透性强。广播使用声音传播,收听广播基本上不受文化程度、地区的限制,凡具有听力和一定理解力的人均可成为广播的听众。(3)广播是听觉媒介,它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去感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广播传播音乐的效果极佳,是提供娱乐的有效工具 87.简述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答:(1)作为信息传播的对象,受传者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2)他们是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这一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3)对受传者的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研究范畴。(4)传播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人们对受传者作用的认识及关于受传者理论之深化中窥见一斑。(5)虽然在传播学兴起的初期,人们往往因为有感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大力量而把受传者仅当作传播产生影响的对象来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认识的发展,受传者的积极作用很快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88.简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的重要作用 答:(1)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2)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一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自愿,传播者无法也无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3)受众还是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离开了这种反馈,大众传播活动便无法有效地为社会服务。(4)总之,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89.简述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

答: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1)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并非专为某些人服务的活动。,大众传播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受众必然是众多的而绝不是寥寥无几的;受众成员是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的而不是限于某个狭小的范围的。(2)混杂性。与广泛性密切相联的是,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异质盼,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他们分布在各个社会范畴中。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均可成为大众传播的受众。(3)分散性。大众传播是通过媒介工具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大众传播的受众成员之间,也互不相识,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各国各地乃至世界各个角落,互不联系,处于互相分隔的状态。(4)隐匿性。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一般并不认识各受众成员,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虽然传播者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一般主要特征和愿望要求,但却无法确定各受众成员的个人情况。从这个角度而言,受众是隐匿的 90..广大受众共有的基本动机包括哪几种? 答:广大受众共有的基本动机包括如下几种:(1)消遣娱乐。广大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一是追求娱乐与消遣。(2)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寻求各种信息,是受众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的又一重要动机。(3)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在传递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许多受众成员常受求知欲的驱使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4)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大众传播媒介是联系社会的桥梁,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大众传播的内容可以成为社交中的话题,受众成员以此与朋友、熟人进行日常闲谈。接触特定的大众传播媒介信息内容,还可以显示受众成员的兴趣。通过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他们可以使自己与以同样兴趣关注这些信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虽然也许彼此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也许从无机会见面,但是却可以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接近感、联系感。91..简述我国收集受众反馈的主要传统方法 答:我国收集受众反馈的传统方法有:(1)读者(听众、观众)来信(或电话)。受众给各媒介编辑部写的信件内容广泛,从表达某些受众成员对一些社会公共问题的观点到对媒介工作的批评以及向媒介反映他们所遇到的困难。(2)受众来访。这是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得以获知受众反馈的又一传统渠道。当受众成员希望向媒介机构传达他们的意见时,他们可能采取到媒介机构访问的方法,与编辑面谈,当面表达其观点。(3)召开座谈会。座谈会形式一般在媒介机构打算做专题宣传,需要获知受众对这一工作及有关问题的意见时使用 92.个人差异论的观点是什么? 答:(1)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2)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虽然部分地是由于各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3)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的观点,他们从环境中习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构成他们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4)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5)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93.如何评价个人差异论? 答:(1)个人差异论的贡献与于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中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2)但是,由于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而又复杂,加上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众多、广泛、混杂的特点,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应用性受众研究也很难为媒介讯息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依据 94.社会分类论的观点是什么?

答:社会分类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1)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的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2)人们的这种有选择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之基础,是社会成员在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一(3)这种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社会群体类别组成的;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的分类界限的,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资收入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因素。(4)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界限的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大众媒介信息的注意和反应形式,从而使各社会群体的内部成员们对大众传播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95.如何评价社会分类论? 答:(1)社会分类论可指导人们研究分析据以划分受众为不同群体的可变因素与人们信息接收行为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指导传播机构分析和预测不同受众群体的有选择性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点设计和制作讯息,使大众传播内容更具吸引力。(2)但是,我们也应指出,同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受众成员并不见得一定会对同一条媒介信息作出同样的反应。(3)社会群体的特征虽然是对受众成员产生影响的一种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是和心理因素等一系列酉素共同影响受众的信息接受行为的。(4)在不少情况下,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同一社会群体的受众成员,会对同一条媒介信息作出不同的反应 96.社会关系论的观点是什么?

答:社会关系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媒介向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2)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收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收方式。(3)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他有关系的人所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作用。(4)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社会关系网络。(5)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97.社会关系论的基础是什么? 答:(1)社会关系论的基础,是著名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2)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在研究本世纪40年代美国两次总统大选期间大众传播和选民的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人们日常的社会关系严重影响受众成员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方式。于是他们开始有系统地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对其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以期阐明受众成员的日常接触、交流在决定媒介效果方面所起的作用。(3)一些后来的研究则较为直接地探索人们相互影响的机制以及社会关系在大众传播信息流通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4)社会关系论还获益于上述学者对大众传播在扩散创新事物、促进农业等方面发展中的作用之研究。

98.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有哪些? 答:(1)选择性接触。这是指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地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2)选择性理解。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选择性记忆。这是指受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他媒介信息则被从记忆中排除出去 99.受众反馈对传播过程有何意义? 答:(1)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信息的双向互动过程,作为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作出反应的环节,反馈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2)离开反馈,传播者便无法了解受传者对信息的要求、希望、评价等,而且无法根据应有的反馈调节,改进信息传播,使之更加适应受传者的需要。(3)离开反馈,传播过程便不完整

100.受众调查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受众调查的重要性表现在:(1)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受众调查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掌握受众心理的重要途径。是充实和改进大众传播内容从而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依据,是促进大众传播机构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2)根据受众调查所收集到的信息,可以测定出各种媒介的受众率和受众的构成,受众接触媒介的兴趣、动机,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看法、反应等 101.简述读者调查的种类 答:读者调查的种类主要有:(1)读者概况调查。这种调查采用人口统计学分类法,提供构成报刊读者群体的概要信息。(2)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这种调查用于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3)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此类研究旨在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及其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4)读者一非读者研究。此类调查可通过当面访问、打电话询问和邮寄问卷这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102..受众调查中采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答:受众调查中采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1)面对面调查法。调查人员登门造访调查对象,进行当面问答,请调查对象当面填写调查问卷表。(2)电话询问法。调查人员先选定一组电话号码,然后打电话向受众了解视听情况。(3)日记法。调查人员将视听日记表。(本)分发给调查对象,要求他们在一周的时间内逐日填写视听日记,记录下自己的视听行为包括开机、关机的时间,观看(收听)的频道和节目等,并要求他们在填完一周的视听日记后将邮资预付并印有调查公司地址的视听日记本寄回。(4)仪器记录法。调查公司派人在愿合作的抽样户家中装上记录仪,连接这些家庭的收音机和电视机,随时自动记录关机时间和收看(听)的频道,公司每月收集记录仪记载的样本户视听情况材料,汇集到公司总部进行分析研究。(5)日记兼仪器记录法。运用这种方法,既可记录开、关机时间和频道,又可每隔半小时发出信号提醒调查对象填写视听日记。(6)无线电全方位受众调查法。这是一种较新的方法。调查人员首先用随意选定的电话号码打电话,确定对方是否是住家,并记下其家庭成员。联系时由调查人员自我介绍,并说明调查的性质以求得到合作并商定调查的合适时间。调查开始后,调查人员每天在约定时间通过电话了解调查对象前--&的视听行为,并进一步确定第二天的调查时间。每天的调查要求非常严格,自前一次截止时间开始,按一刻钟的间隔记下调查对象的视听情况。,103.美国常见的听众、观众调查中的“节目检验”研究调查通常分几步进行? 答:这类调查通常分三步进行:(1)第一步:先由调查人员给调查对象看某一节目的摘要或广告的概括性描述,然后询问他们对拍摄这一节目或广告的意见,以及是否愿意根据这一摘要或这则描述的介绍观看节目或购买广告中的产品。(2)第二步:制作节目或广告的模型给调查对象看,倾听他们的意见。(3)第三步:制成节目或广告,或至少是部分完成制作,先进行试验性播放,征求调查对象的意见。

104.对我国的受众调查的兴起产生了关键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答:有两种因素对我国的受众调查的兴起产生了关键影响。(1)一方面,在改革开放、进行四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媒介工作,使之更加有效地为我国的总体发展服务,这要求人们对大众传播受众反馈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2)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开始进行了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这使我国学者在从事传播研究中得以有批判地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成果。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受众研究也就顺理成章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05.大众传播中反馈的间接性具体反映在哪两个方面?

答:大众传播反馈的间接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从受众的角度而言,他们往往需要通过编辑部将自己的反应传达给报刊文章的作者、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从传播机构的角度

而言,主动收集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做系统的受众调查,而这种调查往往是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视听率调查公司、民意测验公司等展开的。媒介机构通过这些第三者间接地获得受众反馈信息及对这些信息的客观分析 106..简述“传播效果”所包含的两重含义

答: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下述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107.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答: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108.英国学者戈尔丁对传播效果是如何分类的?

答: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的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这种类型指的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109.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研究证明,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说服的内容和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第二,在说服的内容和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对观点的接受,使传播效果产生衰减。不仅如此,在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那里,它还能唤起一种“自卫”反应。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 110.简述英国学者D•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理论

答:英国学者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1)第一种是“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2)第二种是“现场理论”,也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3)第三种便是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111.传播效果研究初期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1)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2)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12.简述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首先必须研究的课题

答: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首先必须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课题:(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13.简述可说服性包含的几个方面 答:可说服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说服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在某些话题上可能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而在另一些话题上则可能产生拒绝或排

斥态度。(2)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如果有的人容易接受道理说服,而有的人则容易接受场面或氛围的感染;有的人对强加式说服表现出自发反感,而对诱导式说服则很容易接受等等。(3)一般可说服性。与主题或说服形式无直接关系,受个人性格和个性所规定的、对他人意见容易接受或排斥的倾向 114.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哪些方面?

答: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的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115.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克拉帕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的核心观点归纳起来有两条:(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唯一和充分的条件,它只能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是作为唯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116..根据贝雷尔森的总结,人们对报纸的利用形态有哪些?

答:根据调查结果,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6种利用形态:(1)获得外界消息的新闻来源。没有报纸就失去了了解外部变化的耳目。(2)日常生活的工具。例如看不到天气预报、购物指南、广播节目预报等等,生活和行动产生了许多不便。(3)休憩的手段。从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4)树立社会威信的手段。通过披露从报纸上读来的新闻或新知识来获得别人的尊敬。(5)社交的手段。读报可以为日常社交提供丰富的话题。(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每天读报已成为习惯性行为,读不到报纸便缺乏生活的充实感 117.20世纪60年代后,“使用与满足”研究有哪些新的特点? 答:(1)对“使用与满足”的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2)重视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3)加强了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的理论总结 118.“有限效果论”的缺陷有哪些? 答:有限效果论的缺陷有:(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3)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119.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2)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3)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120.“明示结论”与“不明示结论”,的方法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运用?

答:关于“明示结论”与“不明示结论”的方法,根据众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2)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3)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因为在这些场合,如果再明确提示结论则会有画蛇添足之嫌,容易引起对象的烦躁或反感而对说服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21.怎样合理使用诉诸感情和诉诸理性两种方法? 答:(1)两种方法的有效性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有些问题只能靠诉诸理性的方法来解决,有些问题采取诉诸感情的方法可能更有效。(2)而在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则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另外,心理学的研

究证明,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文化水平不同,其行动受理性和感情支配的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有些人易于接受道理的说服,而另一些人则更容易受情绪或气氛的感染。(4)因此,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乃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122.怎样看待恐惧诉求方法? 答:(1)关于恐惧诉求,究竟哪种程度的诉求效果最佳,目前在学术界仍没有一致的结论。(2)传统的教育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奖惩越重效果越大,费斯亭格的“认知不协和理论”认为惩罚过重或过轻效果都不佳,而中度的处罚对促成态度的转变最为有效,这些观点都有实验结果为其依据。(3)尽管结论尚难统一,但这些研究至少告诉我们,“敲警钟”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不能仅靠危言耸听 123.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答: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概括起来说就是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来加深我们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传播效果研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传播政策,媒介制定报道方针和从事媒体经营,新闻工作者采编新闻,企业进行公关广告宣传,个人从事社会交往活动,都要统筹考虑传播效果问题。传播效果研究既包含了对媒介活动的客观社会效果和影响的考察,又包含了对具体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的分析,可以为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124.意见领袖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意见领袖具有下述基本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换句话说,意见领袖未必是大人物,相反,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如亲友、邻居、同事等。正因为他们是人们所了解和信赖的人,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也就更具有说服力。(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与被影响者保持着横向传播关系。(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定声望,他们在这个领域便可扮演意见领袖角色,而在其他不熟悉的领域,他们则可能是一般的被影响者。(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125.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有哪些特点和不足之处? 答:特点是:(1)它着眼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它的考察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兼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它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缺点是: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另外,这一理论还有把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绝对化的倾向。

126.“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的关系是什么?

答:诺依曼认为,.任何舆论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机制。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127.“知识沟”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答: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前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蒂奇诺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就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128.为什么说“培养分析”研究与大众传播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有关?

答: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揭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一般受众对拟态环境中的虚构成分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象征性现实”对“主观现实”的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另外,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的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129.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者是如何界定舆论定义的?

答: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由此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这一点,诺依曼本人也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130.简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研究方法的差异 答:(1)一般来说,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以“科学”性见长。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这一套路同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总之,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性的方法。(2)批判学派虽然也不时采用一些实证性方法井展研究,但从根本上讲,它对实证研究的哲学认识是持怀疑、批判甚至否定态度的。(3)传统学派并非只定量不定性,它定量的目的还是为着定性;同样,批判学派也不只是定性而不定量,它的定性同样离不开定量。我们认为,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一是科学实证的,一是哲学思辨的 131.霍克海默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他的核心观点就是批判。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主线就是批判,力主恢复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的本质。他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立的。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再生产过程;而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推翻这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而批判理论首先是要破坏一切既定性、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所以,批判理论是作为_种否定的理论而出现的,传统理论则以肯定的面目出现 132..简述传统学派关于垄断控制的主要反对观点

答:传统学派基于维护现存秩序的潜在动机,总认为晚期资本主义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它的研究有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尽力抹杀传播者一方对传播的制约包括意识上的操纵和经济上的控制,同时又尽力强调受传者一方在传播中的主导作用。随着晚期资本主义消费观念的盛行,传统学派也把“消费者主权”奉为王牌,以消解“控制”这一重要命题。他们宣称,获得利润是媒介的首要目的,为此就得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满足他们多种多样的需要,对生产“信息”这种商品的大众传播企业来说,消费信息的“受众”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也就是说顾客(受众)是上帝。所以,如果说传播中存在控制因素的话,那也是来自受传者一方,而不是来自传播者一方

133.简述批判学派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方面 答:(1)传播与意识形态。他们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批判。(2)传播与垄断控制。“控制”命题可以说是批判学派的一条主线,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研究方面。批判学派指出媒介只不过是权力的工具和政治的吹鼓手而已。传播并不是一种满足受众需要的自发行为,而是一种受到操纵,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自觉活动,它归根结底要受制于经济基础。(3)传播与大众文化。大众传播造成庸俗、浅薄、商业化的“文化工业”,压抑人的个性和解放,是对人的“异化

为什么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研究注重传播效果而轻视传播主体?

答:对肯定现状的传统学派来说,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在具体的、经验性的问题上,研究重心自然也就向“媒介如何传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个方面倾斜,至于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自然带有量化与实证的色彩。另外,既然是肯定现状,认为它无可置疑,那么传统学派对传播者的问题,对媒介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问题,也就本能地避而不谈,对大众传播在意识形态上的功能,对大众媒介与异化现实的关系,更是讳莫如深 135..简述电脑联网业具有的特征

答:从现阶段电脑联网业的发展来看,这一新兴传媒已显示出一系列重要特征,包括如下几点:(1)电脑联网具有连接网上的任何用户,使之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的基本性能。网络用户间的信息沟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2)由于电脑互联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互动性特征,通过网络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反馈环节较强。(3)由于电脑网络允许信息以不同的流通方式在网上到处流通,它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系统,服务于以不同方式展开的不同种类的传播活动。(4)从理论上讲,网络允许人类社会利用电脑网络空间无限量地进行信息沟通。(5)加入电脑网络的用户,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机构,还是其他机构、团体、小组或个人,均可成为信息提供者。(6)网上传播是非实时的非同步的传播。传、受双方不必同时使用传播系统。作为传播技术的产物,电脑联网具有不容置疑的先进性 136.简述信息高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 答:(1)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的界限的模糊化;(2)职业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信息把关方面的角色界限的模糊化;(3)点对面传播与点对点传播之间的界限的模糊化 137.简述“推”技术具有的作用 答:(1)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中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2)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推”技术可以发挥一系列作用:对于已经或希望成为网上信息发布者的传播者,“推”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使其传播的信息有效地传到这样一些用户那儿,这些用户想要这些信息却无暇多花时间在网上寻找或者嫌寻找信息的操作步骤太麻烦,对于网上信息传播的社会管理而言,“推”技术可以被用于对网上的信息进行优选 138.简述信息高科技对传媒业职业规范与准则的影响 答:(1)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一些形成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的传媒职业规范与准则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对大众传媒在核实所获信息,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等方面的准则以及在恪守保护著作权的法规等方面的准则,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作为职业传播者,大众传播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由于其在构建社会信息环境方面的能量与作用,被公认为具有核实信息准确性的职责。(3)通过电脑进入网络,弹指之问就可以调出源源不断的图文、音像信息,将其或作为信息来源,或作为新闻背景资料。这样一来,不管是原文原声使用,还是编辑改动后使用,都容易引起著作权纠纷。传媒业这些原有的职业规范与准则在新的社会传播环境中将何去何从,传播学研究理应提供理论指导 139.简述拉斯韦尔对传播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1}.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2}.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立下了功勋。

140.人际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它的特点不仅在于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映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14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1}.授予地位的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2}.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系统的正常秩序和良性运转。

{3}.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这是他们对媒介功能所做的最深刻、最有意义、最富独创性的分析。他们指出,大众传播是一种最高尚、最有力的社会麻醉品,中毒的人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的病端。

142.什么是传播流程研究及它所产生的三项主要研究成果? 所谓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出发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人际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43.为什么克拉帕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观点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1}。克拉帕认为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唯一和充分的条件,它只能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的既有态度的强化。{3}。克拉帕的这些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所以被称为有限效果论。144.传播学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根本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

两派的根本差异在于研究立场不同。传播学派是肯定现状、服务现状,而批判学派是批判现状、否定现状。这种对传播现状的不同的态度取向,是两大学派所有分歧的根本之存在。145.什么是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和克莱茵因提出一种观点,它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相反,在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甚至停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的到来较早。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较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赶上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识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146.简述加娜姆对批判学派的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的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2}。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传播媒介所特有的设定议题功能得以发挥出来

{3}。大众传播媒介所设定的议题是一种高度人工合成物,它经过传播者的新闻价值标准的过滤筛选,一般采取支持现存制度的立场 {4}。传播媒介的设定议题功能依存于其非党派和中立的招牌,这些招牌给人一种可信赖感,从而传播媒介所设定的和提示的议题能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

{5}。资产阶级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者,在立场和价值观方面基本是与人民对立的,但同时他们也制度的以及本阶级的压力下从事着议题的选择和传播 147.控制论模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缺点:{1}。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但实际并非如此。

{2}。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

来的出发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没有把传播过程放在社会系统中考察,即认识上的孤立性,仍没有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

148.线性模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作为线性模式的代表拉斯韦尔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5W模式堪称开天辟地之举。从此,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事实上,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与此相联系,拉斯韦尔的工作,带来另一个意义更为重大的结果,即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缺点:直线性和孤立性,即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149.提问设计的原则 合理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

150.简述定额抽样的优缺点

优点:是能在较为低廉的抽样费用下获得各类人物的样本,而且不需要对总体编号排序,简单易行。其缺点是不能用来推断总体指标。151.什么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

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它是建立在数理统计、经验社会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基础上的一种研究方法。152.简述日本传播学者饱户弘对受传者可说服性的分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说服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在某些话题上可能容易接受他人意见,而在另一些话题上则可能容易产生拒绝或排斥态度。

{2}。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如有的人容易接受道理说服,而有的人则容易接受场面或氛围的感染:有的人对强加式说服表现出自发反感,而对诱导式说服则很容易接受等等。

{3}。一般可说服性,与主题或说服形式无直接关系,受个人性格和个人所规定的、对他人意见容易接受或排斥的倾向。

153.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霍夫兰是美国的实验心理学家,他对传播的研究,就是从心理角度切入的,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从微观入手,着重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的细致的总结。在研究方法上,他倡导并亲身实践了控制实践法。

154.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 大众传播的反馈之所以几乎总是延迟的,是由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受众难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把自己的反应传递给传播者,所以他们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事后的行为,传播者对受众意见的处理往往是迟缓的,根据受众意见对传播行为的调整也是迟缓的。

155.在网络时代,电子传媒与印刷媒介之间出现了界限的模糊化,它们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往印刷传媒如报刊用的是印刷技术,电子传媒广播与电视用的是电子技术,如今出现了网络版报刊,其发行靠的是电子技术。

{2}。以往印刷版报刊传递的文字信息是无声的,电子传媒传递的信息才有声音。报纸上网后,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可以使其文字信息带上声音,网络版报刊文章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脑读出声音来。

156.在组织传播中,组织的权威性和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组织传播中,组织是否具有权威性,往往表现为传播内容是否具有可信性。组织的威望越高,传播的信息越被人们所信任,反之,传播内容越可信,组织也就越具有权威性。157.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 {2}。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 {3}。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 {4}。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

158.简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点 {1}。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2}。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 {3}。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 159.为什么说魔弹论是错误的? 魔弹论是一种唯意志论,它对传播过程作了简单的论述,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160.简述传播的控制研究中控制的含义 两层含义: 一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力乃至操纵。这层意思可以概括为施控。二是指传播者受其时代和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各种压力,从而成为某个集团的吹鼓手。这层意思可以概括为受控。总之,所谓控制是包含着施控与受控两个方面含义的

161.格伯纳等对电视暴力内容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 两个结论:

一是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但电视暴力内容与青少年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是电视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观看这种内容越多,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162.以往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进行的内容分析得出了哪些一般性结论?

{1}。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过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

{2}。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内容,大量的是娱乐性的,分散了受众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3}。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大众传媒不但是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也力求简单。163.为什么克拉帕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观点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克拉帕认为,大众传播本身并不是其效果产生的唯一和充分条件,相反,大众传播效果产生于各种中间环节的相互作用中,大众传播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克拉帕的这些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所以被称为有限效果论。164.简述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 {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

{2}。人是有理性的,可以凭借理性辨别真理和谬误

{3}。真理只有通过各种意见的自由而公正的竞争才能产生和发展 165.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中心论点。{1}媒介即信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3}媒介有冷热之分

4.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 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 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 B.抽象性 C.有效性 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 B.议程设置论

C.“魔弹”论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霍夫兰 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 B.霍克海默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

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 B.霍夫兰的把关研究

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 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 B.编码 C.编码和译码 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 D.全球一家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

A.认识连贯论 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 D.可获得性(易锝性)论

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 B.施拉姆 C.申农 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 B.社会系统 C.环境系统 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 B.一次性 C.延迟性 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 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 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B.20世纪初到30年代

C.20世纪初到40年代 D.20世纪初到50年代

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

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 B.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 D.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从单项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项性 B.双项直线性 C.单项循环性 D.双项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 B.操控 C.施控 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 B.抽样调查法 C.个案研究法 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 B.肯定 C.否定 D.批判

23、能完整地对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流通形式加以概括的提法是()

A.互动对话式 B.点对面 C.点对点 D.电子对话式

24、刊登广告所施的传播影响是()

A.自由选择的 B.任意性的 C.有意图的 D.强制性的25、涉及心理过程的实验,要在隔音室中进行,以消除外界之光与声等对心理过程的干扰、这个实验中光与声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实验对象

26、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学派是由()

A.欧洲学者创立的 B.亚洲学者创立的C.美国学者创立的 D.非洲学者创立的27、网络传播的新动态之一是()

A.“拉”技术的出现 B.“拉”技术的深化

C.“推”技术的出现极其应用 D.“推”技术代替拉技术

28、小组讨论或座谈会属于()

A.组织传播 B.人际传播 C.社会传播 D.群体传播

29、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之一是()

A.历史比较法 B.内容分析法 C.逻辑归纳法 D.客观描述法

30、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拉斯韦尔模式 B.申农---韦弗模式

C.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D.德福勒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如果消费者对某些广告的大肆宣传已感到厌烦时广告仍然继续“狂轰滥炸”,其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现象说明了()

A.信息超量的后果

B.信息低量的后果

C.大众传播的麻醉性功能失调

D.广告的功能失调

E.信息流量的功能失调

32、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具有三大功能,它们分别是

A.环境监测 B.文化传播 C.社会发展

D.社会协调 E.娱乐

33、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组织包括

A.地方电视台 B.广告公司 C.报业集团

D.音像出版社 E.电影制片厂

34、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论点是()

A.传播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B.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C.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

D.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封闭

E.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

35、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

A.区域性 B.不同个性 C.共同性 D.社会性 E.全球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非语言符号

37、休眠效果

38、传播单位

39、大众传播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意见领袖有哪些主要特点?

41、传播的控制研究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42、大众传播出现功能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43、与报刊、电视相比,广播的优势有哪些?

44、英尼斯有关传播媒介的偏倚性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论述在传播效果中,“传播流程”研究的基本内涵极其主要研究成果。

46、试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报道为例,说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要点。

答案

一、单选

1.A

2、D

3、A

4、B

5、D

6、D

7、A

8、D、9、D

10、C

11、B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C

19、D 20、C

21、B

22、B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B 30、C

二、多选

31、ACDE

32、ABD

33、ABCDE 34、BCE

35、CD

三、名词解释

36.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37.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睡眠效果”。

38.传播单位:是在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只引申出来的概念。他们认为,第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3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四、简答题

40.答:(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与阶层,而是均匀的分布与社会的任何群体或阶层中。

(3)意见领袖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众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41、答: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1)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2)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3)指出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自我控制等。

42.大众传媒学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就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使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而大众传媒自身由于受到商业化和不同集团的利益所驱使,也常常难以把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

43.作为一种电子媒介,无线电广播具有以下主要长处:(1)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广播是利用电波传声的。以电波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无线电广播传递信息神速,自然另报刊望尘莫及。(2)受众面广,渗透性强。广播使用声音传递,收听广播基本上不受文化程度、地区的限制,凡是具有听力和一定的理解力的人均可成为广播的听众。(3)广播是听觉媒介,它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去感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广播传播音乐的效果极佳,是提供娱乐的有效工具。

44.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成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由于英尼斯的学科出发点原是经济史,他不可避免的认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存在于具有丰富的口语传统的社会或具有复杂的、仅为少数特权分子所掌握的书写技术的社会之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偏倚空间的”传播媒介倾向于现在和未来,有利于帝国的扩张、政治权威的加强、世俗制度的确立(权力之从教会移向国家)和科技知识的发展。其特征是及其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大众传播系统的建立,但是却无法形成口语传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现代的印刷媒介、电话、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均属“偏倚空间的”媒介列。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周练下一篇:优秀干事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