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24-10-07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1篇)

1.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一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上具有的独特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学历史课改的核心内涵,加强历史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必经之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穿心能力和人文素养统一起来,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应对时代的快速发展需求。初中历史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要承担着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教育手段入手,从教育内容方面达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中学的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知识熟练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历史学科深化过程中对中学生历史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历史”在我国是中学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典型的社会学科,历史包含着:社会历史、人文历史和地理历史,中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正视历史,还可以建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人文精神的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真个人类文化生活内在的灵魂。

1、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内容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到人文精神所在的历史时代及具体条件制约的。

2、民族性和开放性。人文精神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又不同的体现形式,在历史的辩证中发展,名族精神会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是同时又是互相吸引、互相开放的。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个民族精神产品成为了公共财产,各个民族之间优秀文化的开放和交流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渗透历史教学思想。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在各个环节渗透历史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展现人文精神。“渗透化教学”是现如今课改的发展理念,教师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审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点,高度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能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中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展现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应该将“以情为主”作为教学主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能够让教师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同时教师应该落实“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将“以史为鉴”作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提炼教学精华,让学生对于历史有正确的观点,能够正视历史发展、懂得真正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中。

2、充分的挖掘文本素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灵活的运用教材,将人文精神能够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应该研究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设立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在课堂能设立教学情境是一定要紧密的结合教材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将人文精神作为学生探索的重点,这样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就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展现人文精神,注重人生价值,奖理论知识进行内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的体会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意义。

3、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站课堂的主导地位,主要是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出于被动的状态。历史学科本身就是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降低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制约学生的发展,无法渗透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引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够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展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例如,微课、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见的问题进行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精神。

三、结语

人文精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精神,是历史发展重要的载体,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人文精神,落实“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学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树立自信心、责任心与成功感,端正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成为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熊文文、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40-

41[2]沈晓华、中学历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4(04):55-56

[3]袁野、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J]、科技资源,2017(03):30-31

2.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二

艺术来源于生活, 我们倡导学生们写真事、写真情, 就要指导学生对现实丰富的生活进行观察和感悟,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好习惯。尤其要避免在写作中一味地唱高调, 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大我”之情, 转化为亲情、爱心、生活化、平民化的“小我”之情, 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做到实事求是, 坦诚相待。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材料可写, 抒发的情感才会有依托, 而不是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 这是一种写作的手法和态度, 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积累。

二、提倡真实的写作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可以看出, 作文教学逐步开始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感悟正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写作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学生们应真正为自己写作, 而不是将作文看作一件苦差事。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东拼西凑, 胡编乱造, 学生们学会了用公共的思维模式代替丰富多彩的个人精神方式, 这是人文精神本质上的流失。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真实的写作, 真实是写作的灵魂, 人文合一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这种求真务实的写作导向, 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创新意识

写作是个体化的活动, 个体因为个人使然, 有了写作的兴趣, 而个性又是创新的基础, 是人文素养丰富的重要表现特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个性化的表现特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学生的自由表达, 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写自己想写的内容。第二是要贴近生活, 贴近自我, 说真话, 讲真情, 富于生活气息;第三是敢于质疑, 不是人云亦云, 而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 让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抒发自己的情感,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有机会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

四、作文的评语中要充满人文关怀

教师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作文评语过度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式, 正是需要我们改进和完善的。

(1) 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 作文评语需要真诚的沟通, 因为作文不像其他学科的作业, 对错分明, 要用真诚的沟通,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 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老师。

(2) 作文的评语也要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学生之上, 因为教师是成年人, 而学生还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青少年时期, 这种评语的强加很有可能让学生失去了说真话、表达真情的欲望。所以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感到轻松和惬意, 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时能够有一种表达的冲动, 使他们对写作始终都充满了兴趣。

高中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是开展学生人文教育最好的平台和方式,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认识到作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重要的高中语文课程理念加以强调, 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更看重它的人文性”。写作是最能反映语文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作文教学的过程, 就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因而, 写作教学既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 更要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价值的塑造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 从生活积累、真实写作、敢于创新和教师评语四个方面, 对作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中作文,人文精神,养措施

参考文献

[1]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0 (3) .

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传统文化

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对人的尊严、命运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和关切,是对我们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珍惜,更是对人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格塑造和肯定。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核心内容,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历史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还应该在发挥其学科的优势,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课堂上将历史学科里面的人文精神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挖掘课本里面的历史人物,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人群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也是创造者,特别是一些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当中华民族遭遇列强的碾压,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边缘,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兴亡努力奋斗。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愿以颈血刷污政”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等等无数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身上的那种高尚情操和,感染学生,能够激发学生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教材一般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对历史人物的个人事迹记录的相对比较少,因此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生平的故事,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者书店借阅有关历史人物的传记,在文学作品中,进一步体会和感受他们的生命和高尚品德,和他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斗志,让学生树立更远大的志向。

二、结合当下社会新闻事件,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毕竟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些久远,因此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述,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他们可以结合当下一些热点新闻事件,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历史。可以向学生讲述热点新闻,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理性正确的爱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明白,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历史却与我们息息相关,如何处理现实与历史的矛盾,如何处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

三、增加历史课外实践活动

历史课的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之内,一些课程老师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社会中。比如历史遗迹、历史文化展览馆、人文景观。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56个民族创造了中国的文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历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让学生走入当地文化遗迹,感受先辈们的足迹,或者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更能直观的感受到我们先人的智慧,让学生受到精深的感召,从而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历史文化知识与自己的关联性。特别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然后热爱家乡。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学校资源,邀请一些社会历史学家到学校讲座,增加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事业,丰富他们的人文阅历。

四、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老师也不应该因循守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特别是历史老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丰富的教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活动变化,建立相对比较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式增长,老师不能停止学习,而是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增加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美的感受。

五、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效果,它需要历史老师进行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特别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要粗暴的割裂历史事件与现实的关联性,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探索,让学生关注到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生产发展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从而思考应该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坤瓒.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探索实践[J].速度旬刊,2014(10).

[2]刘东利,张亚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J].中小学教育,2013(33).

4.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四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有没有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仅就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学会学习

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之上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技能,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把学生当作简单的知识的“容器”,这种重知识、轻能力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自学能力低下,妨碍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等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模式更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但要防范另一个误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那种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大谈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其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有了这种能力,在这样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火花会时时爆发出来。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虽说“学习有法,学无定法”,但历史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一)、联系的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法是历史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历史教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中可以运用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存在多种联系,这些联系主要表现为: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如政治与历史不分家;古今联系,如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患,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

(三)、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先对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四)、“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时,知道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如何从历史史实中得出的。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系统分析法,分设台阶法,列表对比法等等。作为学生来讲,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做到自主学习。这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用心爱心专心

2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敢说、敢问、敢辩,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使他们在无拘无束无压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手段一:穿插图片或播放音乐。历史课上穿插图片或音乐,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思想情操得到陶冶。讲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出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乔冠华、黄华在第26届联大上的一张经典照片;讲解《鸦片战争》时,我出示了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文物图片,同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学生的爱国之情一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师生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其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讲到建国后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再重温一遍歌曲,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手段二:讲述历史故事。故事生动有趣,人人爱听。如果在历史课上,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所选的故事,应做到内容健康向上,紧扣课文环节,时机把握适度,收放心中有底。这样,一切尽在你巧妙安排之中,学生也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手段三:朗读诗歌。把学生所熟悉的诗歌内容与特定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时,可诵读毛泽东同志写的诗歌《长征》。此外,课前点评历史事件或人物,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小品表演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同时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大胆想象,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讲中国古代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那么其中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的同学用马克思的论述回答: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而罗盘针促使资产阶级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那么中国又用这些发明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引用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

用心爱心专心

3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那么为什么西方人对发明成果采取不同的态度呢? 虽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全面,认识问题有其片面性,但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嘲讽学生,而要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对学生发出的创造性火花要予以肯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在掌握大量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一种创造的欲望。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历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勤奋多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隋亡唐兴的原因问题时,这样说: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因而历史教师大加赞赏,并鼓励他的这种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教师、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只要在教学中,紧跟时代的要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绽放出创新之花,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五

摘 要: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从中学历史新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程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加强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和研究,从而推动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人文精神”一词在英文中称为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其根本特点是重视人,即重视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具体包括对人自身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爱和改善的态度等。人文精神的内涵既带有历史的普遍性,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本文拟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一、挖掘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拥有民族自豪感。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说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这种民族自信力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等,正是这些才生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

二、揭示历史人物优秀的个性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记录了大量杰出人物的事迹。然而,以往教材对历史人物描述更多的是与其相关的重大事件,寥寥数语,冷冰冰的面孔,显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除了应付考试需要外,对学生的人格感化作用显得微乎其微。新课程在这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欠缺。教师应加强历史人物尤其是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历史虽然不可以再现,但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使这些历史人物生动鲜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在潜移默化中使情绪受到感染,精神得到熏陶,进而内化为人格力量。在学到科技发展史时,可以请学生搜集中外历史上科学家的故事,分析他们成功的奥秘,象李时珍、李四光、詹天佑、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些人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是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他们都具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意志品质成就了他们的梦想。通过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揭示他们的个性品质,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人格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不是在于讲授过去的事情,而是在于帮助理解现在的事情。”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密切联系现实,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例如,在学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我们知道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曾经森林茂密,凶猛的野兽时常出没,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生存,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迫使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再联系今天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每年春季时常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北京地区的环境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掠夺性垦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这才有了今天的后果。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要以生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主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新课程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途径和方法,如初中教材设置了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议一议、小制作、小调查、故事会以及活动课、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等栏目。高中教材也设置了供学生选择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阅读与思考、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气氛融洽的和谐民主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创新的种子在此萌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6.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六

摘 要:高中时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辨别事物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对学生、对社会有着极大作用。历史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课程,极具人文素养,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方面有着自身的学科优势,也是培养民主意识的有利平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的内涵包括:平等意识、人民主权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高中历史教材中包含的与民主意识相关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挖掘出这些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一、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民主意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在其中加入“民主意识”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能为课堂教学规定方向,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保驾护航。

如学习“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内容时,笔者便在教学方案中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并能客观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过程与方法目标:

1.?W生就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雅典民主政治的是非得失这三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全面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涵。

2.学生通过分析教师提供的情景中的人物行为,对于本课知识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2.通过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利弊得失,引导学生认识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这样就能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意识。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1.讨论法

讨论法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分享自己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且讨论法教学本身便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此种教学方法。

如,学习“罗马人的法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围绕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①如果你是当时的罗马法官会怎么判呢?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情况,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能明白权力的重要性,也会明白人权的重要性,更能明白在一部法律形成的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牺牲与代价,这样他们就会对法律产生敬畏感。

在课堂上使用“讨论法”教学,不但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且通过讨论,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民主意识也就会得到培养。

2.情景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适当的教学情境,如此,学生才能更加理解教材内容,他们的民主意识自然能也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如,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颂》这一首歌,让学生感受到磅礴的气势,之后,笔者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辛苦与鲜血,从而激荡起学生胸中热爱祖国的热血。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爱国热情就会得到增强。

再比如,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旧时期社会礼仪的视频,比如,见面要磕头、请安,称呼要称其为“老爷”、“大人”等;再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学习本章节的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这一节的内容,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平等的理解会得到加深,这有利于养成他们的平等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描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学生的民主意识就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很大提升。

三、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传授知识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大胆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培养自身的民主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访基层组织,让学生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权所在,从而对权力以及权力行使这两个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与“民主意识”相关的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回答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还感受到团体力量的强大,这样一来,学生的团队责任感也能得到极好的培养。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历史辩论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如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设置了一个辩题,“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让学生围绕这个辩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也能体会到群众对“民主”的渴望。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挖掘教材内与民主意识相关的内容,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代城.浅议民主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09).[2]陈林.历史课堂应加强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4).[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作者简介:

7.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七

人文精神简单来讲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把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及完善人格放在首要地位。在实际生活中, 一些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不让人满意, 如果学生知识的增长是以泯灭感情和丧失责任感为代价的话, 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如今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2004年颁发的《中共忠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从增强爱国热情出发, 弘扬以爱国热情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出发,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出发,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提高综合素质出发, 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学科, 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 所以,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将历史教育回归到其原本的位置, 使其弘扬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本质发扬光大, 要结合教学实际, 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教学目标, 发挥历史课程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历史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 以历史人物为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事道理, 如果离开历史人物及事件来宣传人文精神无异于空洞的说教, 没有任何意义。如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屈原, 为反抗列强侵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一心为群众服务的好干部焦裕禄, 为人民服务的号子弟兵雷锋等, 这些人物所代表的都是一种精神, 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良好体现。在历史课堂中, 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学习, 学生能够收到人文思想的感染, 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准则, 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历史教学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历史人物传记, 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的伟大及人性的闪光点, 从而激发他们对高原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二) 加强对历史的感悟, 培养人文素质

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中认为:“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 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 体验这种情感, 理解这种见解, 转化这种智慧, 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历史教学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浓厚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揭示深刻的历史哲理, 使陌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鲜活生动, 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 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提高人文素质。

(三) 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人文修养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崇高的师德, 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格魅力,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把加强人文修养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 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学首先应是以尊重生命为基础的, 把关爱生命、拓展生命和升华生命的价值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全面提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 教师就不会再以知识和应试为中心了。其次,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素质教育提倡以人文本, 对应到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意见,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同时, 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 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宽容、平等、民主和信任, 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学生在这种体验历史的环境下, 会不自觉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再次, 要加强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 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和课堂教学艺术的修养。其中特别是课堂教学艺术对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至关重要, 其主要指的是语言艺术, 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的改变教学语言。同时, 要注意教学神态和感情的培养, 以丰富的感情感染人、塑造人, 为学生创造一个情理交融的学习境界。

(四) 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转化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使学生心情舒畅, 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 陶冶学生的情操。很多名校之所以成名, 不仅仅在于其校园面积的广大和建筑物的优美, 还在于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 以及优良的学风、校风和校训等。亭台楼阁的诗情画意和草木的人文情怀, 能够让学生已进入校园就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悠久的文化历史、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整齐的外部环境, 这些方面, 离不开历史教师的努力, 他们可以开设校史陈列馆、编撰校史相册、制作校史录像片、利用校史文化开发历史课程教材、组织历史讲座和演讲比赛、开办历史感悟专栏等, 这些都对于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转化。

虽然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精神的基础学科, 但是,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需要作出长期的努力。要尽力实现不与现实和大众割裂的历史教学, 倡导历史教学的鲜活性, 密切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认真学习人类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 体现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都是历史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有责任而且必须对学生负责, 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做自己的使命, 在深入剖析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本质的情况下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怀敏:《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今日科苑》, 2009-07-08。

8.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价值观;趣味性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其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觉性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再改进,它比传统教学得到的成果更加明显。高中历史老师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稍有欠缺,教师应重视课堂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有效途径,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层次直接影响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是指民族精神,人们对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看法,所以人文精神主要包含了个人观念、自由观念、人本观念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以人为本的社会条件下,不同人散发的个人观点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不能实行专制主义,把正确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发扬光大。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更为有效地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不断学习我国历史中的各种事件和文化,并不断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在高中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加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促进自我身心的发展,避免学生偏离成长轨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保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积极健康地不断进取,发展自己。

2.高中学生青春期的正确引导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青春期,身体发育、精神发育同步进行,伴随时间的流逝,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所以在高中阶段,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并对各类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开展高中历史课程,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成为教师的根本任务。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根据自由观念,学生在上课期间思考应该是独立自由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发散思维,不能由教师主观限制,造成学生思考学习的单一性。对于一些大胆独特的言论,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与老师积极呼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学生个体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阐述自由言论,提出个性观点,不去限制学生的观点,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2.突出人文精神的教学目的

教科书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人的思想是活的,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善用教科书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不能一味地参照书本知识造成知识单一化和封闭化,只有结合书本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学生精神品质的有效培养。有些学生会认为书本教学非常枯燥,学不进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忽略了历史教学中情感的教育和人文的教育。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教师需要注重改善教学方法,重点加强学生对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3.增加课堂上人文精神的趣味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创设一些知识情境,把历史中的故事搬到讲台上,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景剧中学习到人文知识,领悟其中的精神主旨。通过创设情境,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还能更好地体现出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对历史故事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点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积极参加人文精神活动,培养自身的文化责任意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铭记历史,形成优秀的人文主义精神,塑造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解彩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D].鲁东大学,2015.

9.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九

一、教材是载体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最新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以新课标为指导,在内容的选编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审美情趣和未来意识兼具,具有浓厚的语文学科的魅力。文章的题材空前丰富,涉及到古今中外许多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与作者。所选作品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为了对课内学习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还编选了一套与之匹配的语文读本,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二、课堂是途经

语文课是使培养人文精神的最好媒介,我们要在学生心灵里撒上人文精神的种子。叶澜先生曾讲过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工具性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生命的真实境况中来。高中语文新教材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教学戏剧,是对生活重新诠释和理解。议论文的学习让我们善辩。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探讨语文的人文精神教育与培养。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学苏轼的诗词散文诗,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教学唐诗宋词时,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学会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来总结冬季。当知识一点点充实了头脑的时候,让精神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

古诗文是极其有生气的、积极的、富有美感的,它是能激励人、培养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诗文对文化品位的提升、审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体验的积累,都是起极大的作用。教学不能一味老师一字一字地输送学生一句句地下咽,我们把理解内容精粹、语言艺术放在首位,那么古诗文的学习就会让学生得到艺术的欣赏,美感的享受。为了扩大诗词的接触面,我们又为学生选定了每日一诗,在每天上课前,负责一诗的同学把诗抄到黑板上,然后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鉴,增强对诗词的感悟力,欣赏凝练语言的魅力。让同学透过一篇篇古诗文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灿烂优秀的文化,看到的中华民族先辈睿智的思想,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与精神。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强。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的朦胧月夜下的荷塘静思图,融合了音乐美、绘画美、语言美等多种因素,一句话,美的感受给学生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激发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的热情。走近鲁迅,感悟鲁迅人格的魅力。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培养思维方式的形象性,将其作为抽象思维和其他思维的有益补充来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这对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有益的,有利于精神财富的积淀,想像力的激活和创造力的培养。

阅读课,先是以所学课文为中心,然后延伸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构建一个阅读的花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的同时,语文的人文性又能更好延展。

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学生的心灵更为充实,让学生的目光更为敏锐。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我们永远的未来。

三、拓展与专题,走向人文精神大世界

10.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十

张文山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定势常常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阻碍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联想困于狭小的空间内。使之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以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思维短路现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从独特性、连动性、多向性去引导质疑、激发想像、打破定势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让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颖的活力。

【关键词】历史新课改;教学;培养;思维创新

全日制《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

①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思维创新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思维创新,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呢?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一、引导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独特性,它在解决问题时,要求与众不同,独具卓识,有新见解、新发现,具有首创性、科学性。而常常体现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怀疑,往往是创新的开始。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中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②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怎样鼓励学生思考,怎样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它的着眼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于思考,不会提出问题,教师可以从课本思考题、课后习题等等方面进行诱导学生。譬如我在新课结束后,都提出一些关于新课的内容,叫学生预习。首先,让学生预习时构建出本课的知识体系,了解基本知识。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以待师生共同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问的综合能力。

(二)改变传授方式,鼓励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主体在一定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兴趣小组,让他们在各自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情况,说出自己学习很难解决的或新发现的问题。组内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由小组派出代表提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直到大家达成共识。显然,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从而建构起新的或更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需求的一个教学不足,以便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己发展想要的目标。

(三)贯彻教师“导”的角色,构建和谐课堂

看过《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该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经典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确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想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此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线”“面”串联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迅速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取到准确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立即给予修正,使教学能够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惟有凭借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方法。”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紧张复杂思维过程后,从中获取规律,再接触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已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众所周知,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通常每次考试后,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诚然,“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五)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性的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新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通过学生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当前,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探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探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探究能力、探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探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探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成果等。通过探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报告,或写出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二、激发想像。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显而易见,想像是渗透在中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的作用巨大的。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以便帮助学生打开想像空间。例如:《开辟新航路》这一课。

1、做到情景再现,情感共鸣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教师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如同置身与远洋航行中,产生情感共鸣。第二、直观展示,展示新航路开辟时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

第三、亲自体会。设计“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模仿组建一个船队,在远洋航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困难,会有怎样的争论,船长迪亚士又将如何说服大家和他一起继续航行?”这一想象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然后让各小组模拟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在发言争论中探讨出远洋航行的原因与条件。

2、让学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

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分析,我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出发,如蔬菜、手工艺品等谈谈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切实影响,学生辨别地看的历史事件,还让学生结合疾病传播等分析他的不利影响,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知识的传播水到渠成。

3、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教学在于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让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学生的心灵喷涌而出。因此在这节课后,安排了“你还想说什么?”“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悟?还有哪些泥潭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这种教学设计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考虑它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思维创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由此看来,我们要尽量避免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帮助学生冲破条条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设计思路比较注重科学性、逻辑性,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方面仍然没有太多重视,显然,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

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炙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通过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会极大的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历史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强调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要求学生从多种角度,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历史、理解历史。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进行较为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如:“巴黎公社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哪些革命措施?有什么历史意义?”将巴黎公社的重要内容分为背景、措施、意义三个部分分别考查,学生在学习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意义掌握的较牢固,但往往忽视了巴黎公社的背景,这样造成对巴黎公社的来龙去脉不清楚,使巴黎公社在历史知识的线索和网络中失位。因此,这种习题既考查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

高中历史课本中,有些课内探究试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多向性。如:“9---12世纪前后,西欧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在掌握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特点和思想文化状况的基础上,与中国封建社会同一时期的相应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之后,应该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渴求两者出现差异的原因,以便达到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总之,教师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场”,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快乐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做到始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创新,从独特性、连动性、多向性去引导质疑、激发想像、打破定势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让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颖的活力。

参考文献:

11.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文精神  培育策略

“读史使人明智”,所以,学习历史知识对高中生来说着实重要。现阶段,在历史课堂中培育人文精神则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所以一线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培育人文精神,并用人文精神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取向,进而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康的人格。那么应该怎样去培育这种人文精神呢?笔者结合平时实践及思考在此浓缩成以下几点:

一、营造人文精神教学环境

历史学科虽然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但是高中生往往会因为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无系统性和复杂性降低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该阶段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现阶段他们存在的心理等问题。

在营造人文精神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自由观念赋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让学生自发的思考和探究,同时作为历史教师还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应该尊重他们所提出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他们从学习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技巧,进而在增强自身学习热情的前提下提升学习效果。同时,为了营造较为和谐的人文精神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支持下,学生才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打破现有教学模式中的条条框框,在尊重学生地位的前提下构建一种较为欢快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领悟人文精神,最终有益于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强调人文精神教学主题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的复杂性和无系统性,高中历史课本中表面的知识联系性较弱,需要高中生通过自主预习、质疑和教师讲解、指导才能增强知识的联系度。但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单纯地按照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只是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分散性的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中,是无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当下教学计划和调整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心理。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容易因为历史知识的枯燥乏味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历史教师需要强调人文精神教学的主题,指导学生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魅力,把枯燥繁琐的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内涵,防止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略该课程应呈现的人文精神。为了更好的达到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人文精神教学专题进行辩论,就生活中发生的某个实践,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阐述的过程中指出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把人文精神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概念,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历史知识。在具体的“孔子的思想在时下有无价值”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班级人员划分为两组,一组持支持的态度,一组持反对的态度,通过课堂辩论,可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加深对历史史实的印象,从而明确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三、开展人文精神实践活动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自主将具体知识加以应用及处理好实际问题。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把历史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当中,通过开展具体的人文精神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既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又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历史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自身探究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调研,让学生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历史名城等形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模拟经营社会活动,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且典型的朝代,并根据朝代把班级学生划分为小组,然后再进一步的思考探究,进而深挖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教师就可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班级分成两组,一小组学生模拟唐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另一小组可以模拟宋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然后让学生思考下唐宋时期经营活动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等等。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场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历史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对明显朝代商业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较好的呈现出这些朝代所表现的人文精神。

总之,历史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由此让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晓平.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的渗透[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5):12-13.

[2] 王其敏. 初探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4):34-35.

上一篇:政治会考试题下一篇:国旗下的讲话稿: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