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07

《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7篇)

1.《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五年级语文教案 (序号 1 )

课题 20 友谊的航程 备课老师 沈红霞 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2 课时 本教时为第 1 教 备课时间:11月 18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词。3、读懂课文内容,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学生预习1、板书课题:友谊的航程。2、指读:航3、提问:“航程”本来是指飞机或船只航行的路程,课题为什么要说是友谊的行程呢?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自学生字词。2、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和预习情况。(1) 读准字词的音。谊 睹 卓 赛 侨 振

(2) 汇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收获。(3) 组词。谊( ) 史( ) 睹( )赛( )宜( ) 吏( ) 赌( )塞( )桥( ) 侨( )深( )厚( ) ( )涛( )浪 投影图片 小组学习汇报交流

课题 20 友谊的航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四、指导书写 3、检查课文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及多音字,比如“奔、秘”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重点写了这次“友谊的航程”的哪一站?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3、小组讨论。4、指导学生学习,理清课文脉络。5、第一部分:1自然段第二部分:2-4自然段第三部分:5自然段6、读重点段,说说课文是抓住什么来写的?7、课文是怎样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体会1过渡段的作用。 1、复习生字。2、重点指导写字。 小组讨论 课堂实践

作业设计 1、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昂首阔步 扬眉吐气 深情厚谊 热泪盈眶 欢呼雀跃 兴致勃勃奔走相告 英姿2、多音字组词。奔(ben ben) 秘(mi bi ) 载(zai zai )

板书设计 20 友谊的航程 越过海洋 士气高昂 展示军威

课后感受 今天上了本课,感觉到学生发言不积极。原因还是学习不主动。要培养学生多发言,多思考的习惯。

授课日期:11月24 日

五年级语文教案 (序号 2 )

课题 20 友谊的航程 备课老师 程远平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2 课时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时间:11月 18 日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和感悟感受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3、会用“昂首阔步、振奋”等词语造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分析一、二部分 1、朗读课文。2、说说课文每一部分的意思。 1、介绍3月海军舰队出访美国回国的情况。2、指导朗读第一段。3、中国海军现代化舰艇编队这次出访美国主要有哪些收获?请自读课文2-4自然段,小组交流讨论。4、同学交流讨论。5、教师总结:赢得美国人民友谊侨胞振奋、自豪6、大家想: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次访问确实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呢?读读课文二自然段并画出有关语句。7、感情朗读画的语句。8、教师展示有关语句: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赶来争睹中国军舰的风采。一连几天,圣迭戈军港洋溢着欢乐友好的气氛。 课堂实践 小组交流

课题 20 友谊的航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三、精读课文第三部分 四、总结课文 小组赏析课文中有关语句。9、教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10、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的旅美华侨,还有咱们中国人都会感觉扬眉吐气? 1、布置自学第三部分。2、学生小组学习。3、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记者所评价的那样,这是无法用海里来计算的友谊的航程。”(1) 为什么称中国海军舰队的这次行程为“友谊的航程”?(2) 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教师指导。因为环太平洋航行是中国军舰第一次到达美洲大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通过访问,增进了我们国家和被访问国家人民之间和军队之间的友谊。1、朗读课文2、布置课堂作业(略) 小组赏析 小组学习总结提高

作业设计 1、组词3、 修改病句。(1) 我国贫水是全球少数几个国家之一。(2) 人们奔走相告,纷纷接二连三赶来争睹海军风采。(3) 我们的海军舰队先后慰问了美国等几个国家。

板书设计 访问美国圣迭戈 赢得美国人民友谊 使旅美侨胞振奋、自豪20 友谊的航程 访问墨西哥、秘鲁、智利展示成就 带去友谊

课后感受 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海军现代化建设成果图。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落后的旧中国。所以,朗读这篇文章时,应该带着自豪与雄壮的语气。

授课日期:11月25 日

五年级语文教案 (序号 3 )

课题 21 清平乐村居 备课老师 程远平课型 诗词赏析课

本课题教时数:2 课时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时间:11月 19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3、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意,在品读中想象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读题正音:乐-越3、解题。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阙。上片有四个韵脚字,下片有三个韵脚字。“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4、说说看了这首词后,感觉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1、自读课文并自学和预习。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1) 读准字音。(2) 小组汇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3) 检查课文朗读。3、生字学习檐 醉 媚 媪 锄

投影 小组学习投影生字表

课题 21 清平乐村居 课型 诗词赏析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三、初读课文 四、写字 4、词语的掌握情况检查。 1、老师范读课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2、生练习。3、图文结合,初步理解词的意思。(1) 出示课文图片投影,说说图上有什么?(2) 图文对照初步理解句子意思。(3) 对不理解的质疑问难。重点指导难写的字词。 放课文录音 多媒体投影

作业设计 1、组词。锄 除 檐 瞻 醉 碎 媪 温 赖 懒 篷 蓬 织 帜 2、选择正确的答案。陶醉(zui zhui) 妩媚(mei mei) 翁媪(wen ao)锄草(cu chu) 无赖(lai nai) 剥莲蓬(bao bo)

板书设计 21 清平乐村居 景 茅檐低小 溪上青草 人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课后感受 这堂课,学生以朗读为主。通过朗读,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懂得了朗读技巧。

授课日期:11月26 日

五年级语文教案 (序号 4 )

课题 21 清平乐村居 备课老师 程远平课型 诗词赏析课

本课题教时数:2 课时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时间:11月 19 日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2、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3、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意,在品读中想象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朗读训练 二、品读感悟 1、正确朗读词,把握词的节奏。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3、小组练习,小组欣赏。 1、小组学习,弄懂每一句的意思。2、老师巡视。3、选择最好的小组训练。4、汇报交流,课文赏析。5、总结: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1) 单个练(2) 同桌练(3) 小组练(4) 指名练(5) 挑选优秀同学示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做到熟读成颂。7、放录音,跟着读。 小组赏析 小组学习课堂实践

课题 21 清平乐村居 课型 诗词赏析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三、迁移练习四、课堂布置练习1、投影课文中重点图片,启发想象。2、在小组练习中说说这首词中所描绘的景色。3、全班汇报交流。4、想象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5、同学们自己完成。6、草稿,誊写。 1、默写词。2、解释:相媚好: 翁媪:无赖: 卧剥:3、填空:这首词的词牌是 ,题目是 ,作者是 朝爱国词人 。这首词的上阙主要写了 ,下阙 主要写了 ,全诗表现了 小组学习课堂实践

作业设计 体会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词描绘的情景,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21 清平乐村居 景 茅檐低小 溪上青草 人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课后感受 出示老师写的现代诗,学生边读边理解,边进行赏析。我们还要反复进行检查,巩固学习成果。

授课日期:11月27 日

五年级语文教案 (序号 5 )

课题 22 林冲棒打洪教头 备课老师 程远平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2 课时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时间:11月 19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体会中华古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古文化的热情。2、指导阅读,能流利朗读课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3、能基本理解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古代文字同现代文字用法和意思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布置检查自学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名著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2、《水浒传》是谁写的?有哪些主要人物?主要写了什么?施耐庵:施耐庵(1296-1370)生活于六七百年前的历史苍茫处,施氏后人相传,施耐庵兄弟三人。施耐庵墓在江苏泰州兴化市施家桥。《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史籍曾载宋江等36人造反的事迹,而后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宋末明初,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戏剧相继问世,最后由明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创作而成。 文学名著《水浒传》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风情,社会景观。梁山好汉最引人注目,他们侠肝义胆,敢报天下不平,其性格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 2、板书课题。 1、布置自学课文。(1) 自学生字词。(2)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 结合工具书理解书中难懂的词语。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大宋仁宗嘉佑年,天下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仁宗皇帝命钦差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星夜进京,施用法术,消灾保民。不料洪太尉在伏魔大殿无意中放出了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位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这就是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

课题 22 林冲棒打洪教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四、作业 2、检查自学情况。(1) 检查生字词,读准“恼”,“劈”。(2) 检查课文朗读,读准“解、禁、还”三个多音字,并能掌握用法。(3) 检查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弄懂了多少。(发配,非比他人,八十万禁军教头,流配,依草附木) 1、讨论:课文中哪几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经过?2、小组讨论,理清脉络。3、重点指导。第一部分:(1)写林冲发配来到柴进庄上。第二部分:(2-7)林冲棒打洪教头经过。第三部分:(8)写洪教头灰溜溜逃走。4、指导朗读。 指导书写。 小组交流 小组讨论 课堂实践

作业设计 1、画去不合适的读音。押解禁军()掂量()寻思()恼恨()差人()柴进()踉跄()措手不及()3、 缩句;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了。(缩句) 柴进将一锭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丢在地上。(把,被)

板书设计 22 林冲棒打洪教头 发配到柴庄 棒打洪教头 灰溜溜逃走

课后感受 这堂课介绍了《水浒》基本知识,然后让学生朗读。但是在朗读中,我发现学生很多字读不来。因此影响了学习进度。

授课日期:11月27 日

五年级语文教案 (序号 6 )

课题 22 林冲棒打洪教头 备课老师 程远平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2 课时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时间:11月 20 日

教学目标 1、继续赏析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林冲和洪教头的对话,动作等描写来理解品味人物的性格。3、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生字词 二、赏析课文 1、生字配 睬 骗 恼 劈 羞

2、词语听写款待 轻信 冷笑 寻思 陷害 理睬 请教 较量依草附木 满面羞惭 1、赏析第一部分。指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说说这一段的意思及自己的理解。2、赏析第二部分。(1)自由读2-7自然段。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画出来。(2)小组讨论交流所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把握林冲的特点。(3)全班交流朗读及体会。林冲的“谦和恭让”一共有三次:A 第一次看见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傅,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 投影 小组讨论

课题 22 林冲棒打洪教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三、复述课文 四、表演 B 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C 第三次洪教头冷言冷语讥讽,瞧不起林冲,要和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4)读读关于林冲的描写,品味林冲的高强武艺。3、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 1、师生共同回忆课文。2、提纲:林冲被押解到柴进庄上。林冲被迫和洪教头比武、获胜。(1) 洪教头挑斗比武。(2) 比武经过。(3) 林冲获胜。洪教头羞惭离去。3、复述评议课堂发挥表演。 朗读品味 课堂实践

作业设计 1、 续写结尾:讨论交流;动笔完成小连笔。2、 小组合作,准备以课文剧的形式表演故事。3、 理解词语或字。乃 何故习权且4、组词(略)

板书设计 22 林冲棒打洪教头 谦和忍让 粗鲁、傲慢武艺高强 急躁凶残 不堪一击

课后感受 这堂课,我重点是让学生赏析课文。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他们交手的那一自然段。因为那段最精彩。

授课日期:11月28 日

五年级语文教案 (序号 7 )

课题 23 陈增巧破巫术 备课老师 程远平课型 独立阅读课

本课题教时数:1 课时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时间:11月 20 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理顺故事思路。2、感悟课文的道理,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敢于同歪理邪说做斗争。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简单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三、赏析课文 1、板书课题,让学生提问。2、老师: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东西?解答。 1、布置自学课文。(1) 默读课文。(2) 画出每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然后写出课文的重要内容。(3) 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1) 自己说说故事。(2) 在小组中说故事。(3) 挑选好的同学说故事。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拽 髻 殴 矾

2、出示新词 投影资料 小组交流 检查自学

课题 23 陈增巧破巫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四、复述故事 五、明析道理 六、布置课堂作业 拽着 发髻 殴打驱赶 赫然 果然2、用上这些新词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3、自由赏析,发表意见。4、老师指导。 1、请同学们在下面准备,提出复述要求。2、同学们上台复述课文。3、同学们评议,赏析。4、老师总结。 1、请同学们说说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你们要怎么做才能不被课文中的巫师吓倒?3、请同学们自己写出悟出的道理。 1、读书感悟。2、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者亲友听。3、缩写故事。 全体赏析 课堂实践 理解感悟

作业设计 练习册(1 2 3题)

板书设计 23 陈增巧破巫术 巫师骗人 巧破巫术 生病 见鬼 害怕 出鬼 心虚 实验

课后感受 这篇课文很简单。我要求学生弄明白三个主人公的身份,他们的性格特征,课文具体说了件什么事情等。学完后就做作业。

[友谊的航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师: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同学们会不会读? (出示:仪, 隆重的仪式;歉, 抱歉;溜, 溜走。生朗读, 师插问:怎样走才算溜走?生回答略。师继续出示:嘿;悠, 悠悠的小令。)

生 (读) :嘿!

师:这是一个叹词。叹词一般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 体会一下“嘿”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生 (读) :我羞愧了起来, 同时有了几分兴奋, 嘿, 毕竟有人夸我了, 尽管她是一个聋子。

师:读得不错!这里的“嘿”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认为这里的“嘿”表达了“我”激动的心情, 表示很开心。

生:有点兴 (xìng) 奋, 还有一点自豪。

师:不读兴 (xìng) , 而是读兴 (xīng) 。有点兴奋, 不是十分兴奋。

生:我感觉这是作者情不自禁时流露出来的感情。

师:对!一个叹词, 在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像你们这样慢吞吞的读法, 不能够表达这种“嘿”的惊喜之情。听老师读, 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师范读, 生模仿读。)

师:读得好!就是有一点兴奋, 一点喜悦, 一点情不自禁, 但都是埋在心里的。

生 (读) :悠, 悠悠的小令。

师:小令就是小曲。悠悠的小令, 听起来让人感到怎样?

生:应该是一种慢慢的、令人很舒适的感觉。

生:应该是使人感到有点悠远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使人有一种陶醉感。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身心放松的。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像抑扬顿挫、一波三折的美妙的音乐。

师:的确是美妙的!我们一起体会一下, 读这句话。

生 (读)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 犹如悠悠的小令。

师:你们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把林子里的声音比喻成悠悠的小令。

师:你发现这是一个比喻句, 真不简单!

生:它先说林子里静极了, 然后是沙沙的足音, 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有点矛盾。

师:是啊, “沙沙的足音”怎么会是“静极了”呢?

生:这种写法叫衬托, 先写出林子里的静, 才能听出那很小的声音。

师:你这话听着让人不太明白。

生:就是连林子里沙沙的足音都听得见, 说明林子里很安静。

师:这叫反衬, 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 还有什么特别的吗?你看, 沙沙的足音, 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 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你连叠词都看得出来, 真专业!如果他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 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沙沙沙的声音, 说明人很多, 而这里是说林子里静极了。

生:沙沙沙, 说明走得很快。

师:匆匆的脚步, 能说是悠悠的小令吗?你看, “沙沙”对“悠悠”, “足音”对“小令”, 具有对称之美。如果把“沙沙”改成“蹬蹬”:蹬蹬的足音, 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怎么样?

生:用“蹬蹬”让人感觉这个人脚步很沉重, 没有用“沙沙”让人觉得舒适。

生:用“蹬蹬”让人感觉这个人的脚步声不美, 跟“悠悠的小令”不搭。

师:你看, 多一个字就不美了, 换一个词也不美了。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

(一生读, 读得很有感情。)

师:好!读到心里去了。

(一生读, 读得很生动。)

师:你的朗读听起来也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生齐读)

师:这一句写的是“景”, (板书:景) 但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 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比如, 你在家里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走到这个林子里, 会觉得像悠悠的小令吗?

生:不会的。因为此时我的心情十分不好, 听起来就不会像小令了。

师:不同的心境, 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读一读所在的这个段落, 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

(一生读)

师:读得好, 你体会到了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

生: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十分激动的, 好像要干一件什么事情。

生: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 好像要去做一件大事。

生:我从“蹑手蹑脚”看出, 他不忍心扰乱林子里的安静, 所以走得非常小心。我从这里看出作者非常愉快。

师:除了愉快, 他还想拉出——

生:美妙的曲子。

师: 以便和这寂静的林子——

生:相和谐。

师: 他对自己有一种期盼。这时候, 这个景, 就不再是简单的景了。记住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读到课文中写景的句子, 它可能包含作者内心的感情、心情。如果我们读课文时能读到作者的心里去, 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变化, 那么, 理解就深刻了。尤其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唯一的听众》, 要切身感受到作者在练琴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文中有的词直接告诉你是什么心情, 如“嘿”“无法割舍”;而有的却藏在语言文字当中, 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和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用心去体会一下作者在拉琴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板块二:练习概括

师:“我”先后在哪些地方拉小提琴?都有哪些听众?心情有哪些不同?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 然后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读后交流)

生:作者先在家里拉琴, 爸爸和妹妹说他拉得不好, 他感到十分沮丧;后来, 他去了小树林里拉, 听众是一位老人, 给了他鼓励, 他的心情是兴奋的;最后, 他又在家里练琴了, 妹妹听了大吃一惊, 说他拉得很好, 他心里十分高兴;最后, 他在文艺晚会上拉琴, 有很多很多的观众, 他心里很高兴。

师:说得很完整, 很连贯。但是, 你还可以说得更好一些。你看, 一个人在舞台上拉琴, 心里很高兴, 是不是可以换个更恰当的词语呢?

生:激动, 自豪。

生:得意。

师:再看, 你刚才说了两次“最后”, “最后”只能放在最后, 不然, 条理就不清楚了。想一想, 再说一次。

生:他先在家里练琴, 爸爸和妹妹说他拉得很难听, 他心情十分沮丧;后来他去树林里拉琴, 一位自称耳聋的老人夸他拉得好, 他心里有点兴奋和自信;最后, 他在文艺晚会的舞台上表演, 有许多观众, 他的心情激动而自豪。

师:你看, 你能说好, 但没有说得最好。有没有能说得更好的?

生:“ 我” 先是在家里练琴, 爸爸和妹妹很不满意, “我”很沮丧。后来, “我”到树林里练习, 一位耳聋的老人听“我”拉琴, “我”有点兴奋。那位唯一的听众对“我”的鼓励, 使“我”慢慢地找回了自信。最后, “我”在文艺晚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心里十分自豪。

师:说得比较好。还有说得更好的吗?

生:“我”起先在家里练琴, 父亲和妹妹说像听到了锯床腿的声音, “我”非常沮丧。后来, “我”到小树林里去练琴, 在那里“我”有了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在老人的鼓励下, “我”找回了失去的自信, 并且更加刻苦、努力地练习拉小提琴。最后, “我”在舞台上演奏, 有成百上千个观众, “我”非常激动、自豪。

师:看, 你们越说越好了!父亲和妹妹说“我”的琴声“像锯床腿的声音”, 这样的话在“我”听来像什么?

生:像一个拳头, 把“我”的自信心一下子锤扁了。

生:像一盆凉水, 本来“我”是很有热情的, 可是被凉水一泼之后, 就变得心灰意冷了。

生:像一把刀, “我”刚对音乐有点好感, 有些崇拜, 可这把刀一刀砍下来, 把“我”和音乐给斩断了。

师:这种心情就是“沮丧”!而老人的话, 听起来却像“诗一般”。

板块三:品读体会

师:那么,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是怎么打动“我”的呢?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我”的内心变化。请小伙子开始拉琴。

师 (指两位男生) :注意, 你们在树林里拉了一曲后, 忽然转身发现一位极瘦极瘦的老人坐在椅子上, 这时候, 你们想干什么?

生:我们想溜走。

师: 这时候老人叫住了“我”——

女生 (齐) :是我打扰了你吗, 小伙子?不过, 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听到这句话, 你还想溜吗?

生:不想。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觉得难听, 没有责骂“我”。

生:老人反而还说是她打扰了“我”, 这使“我”感到非常感动。

生:“我”拉得那么难听, 她居然没有任何反应。

师: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二句话, 读。

女生 (齐)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 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 请继续吧。

师:现在听了老人的这句话以后, 你的脸还烧吗?

生:“我”的脸不烧了。

师:哦?

生:因为“我”本来以为她听得见, 现在才知道原来老人聋了。

师:老人耳朵聋了, 她听不见“我”拉琴的声音, “我”心中的那块石头才落下来了。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三句话, 一起读。

女生 (齐)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每天早晨?

师:你现在愿意拉琴吗?

生:“我”现在愿意拉琴, 因为这不会使“我”感到难堪, 还能使一个聋子感受音乐。

生:“我”愿意, 因为“我”现在不会紧张了, 有人愿意做“我”的听众, “我”感到非常开心。

师:是啊, 父亲和妹妹是“我”的亲人, 听着这像锯床腿的声音, 纷纷“逃”走了。但是, 在树林里居然会有一位老人愿意听“我”拉琴, 尽管她是个聋子, “我”也不会介意。是吗?好, 这样每天拉琴, 每天拉琴, 拉完以后, 老人总是不忘说那么一句话——

女生 (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师:听到了吗?第二天, 你拉完了琴, 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

女生 (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师: 第三天, 她又这样说——

女生 (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师:你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这种感情是温暖人心的, 让人心动的, 感觉老人对“我”很重视。

生:“我”对音乐有了自信。

生:“我”心里感到很温暖, 也很自信。

生:在家里, 爸爸和妹妹是“我”的亲人, 他们对“我”拉琴的评价是很不好的。而这位老人和“我”不认识, 她却给“我”那么高的评价, “我”心里感到很温暖。

师:你看, 听了这几句平常的话, “我”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 是温暖的, 是温馨的。她带给“我”一种自信。心里是那样的喜悦, 所以“我”的琴越拉越好, 越拉越棒。

师: (对男生)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那位老妇人吗?

生:你真的是聋子吗?“我”的琴难道真的拉得那么好吗?

生:我想老人应该是觉得这个小伙子这么尽心尽力地拉小提琴, 若打击他的话, 会让他的自信心彻底垮掉, 所以要去鼓励他, 让他重拾信心。

生:我想老人听到这个年轻人拉得不好听, 猜测年轻人肯定是在家里或人多的地方拉得不好, 受尽了别人的批评, 所以就到树林里来练习了。老人知道年轻人希望有一个听众, 但她又不想给年轻人压力, 所以说自己是一个聋子。

……

师: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位老人其实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 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她知道刚开始练小提琴的时候, 琴声就是那么难听, 那么不堪入耳, 这时候需要的是有人给他——

生:安慰。

生:自信。

生:鼓励。

生:默默的支持和帮助。

……

师:同学们, 这就叫体验, 我们要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就是要设身处地像人物那样去想, 去思考, 这时候, 我们就能读得比较深入了。往下读。

生 (读)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 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 妹妹总会敲敲门, 装作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 饶了我吧!’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 两臂累得又酸又痛, 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 而以前我会的。

师:“我”发现自己变了。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 现在——

生:“我”又敢在家里练琴了。

师:以前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 数次传出难听的声音, 现在——

生:“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 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

师: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 现在——

生:“我站得很直, 两臂累得又酸又痛, 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 而现在——

生:“每天清晨, 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 面对着这位老人, 这位耳“聋”的音乐家, 我唯一的听众, 轻轻调好弦, 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 而现在——

生: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 而现在她说——

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

师:以前“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 而现在——

生:“我”知道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更重要的, 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师: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 现在——

生:老人安详地靠在木椅上, 微笑着, 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师:通过这样的对比朗读, 你注意到了哪些词?从这些词中, 你注意到“我”变得怎么样了?拿出笔, 圈一圈, 体会一下。

生:我是从三个词语体会出来的, 它们分别是“又”“很直”“又酸又痛”。从“又”看出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是不敢在家里练琴的, 说明“我”现在重拾了自信;从“很直”“又酸又痛”看出“我”很勤奋, 比以前更加刻苦。之所以会勤奋和刻苦, 是因为“我”有了自信, 更加努力地想把琴拉好。

师:多好呀!从“又”看出自信;从“很直”“又酸又痛”看出他更加努力, 更加勤奋了。

生:我是从“紧闭小门”和“基本练习曲”看出来的。因为“基本练习曲”可以提高他的演奏水平, 而从“紧闭小门”看出他在练之前对自己说, 一定要在房间里刻苦练习, 不要被其他事情所诱惑, 可见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师:不错, 还有更突出的词语吗?

生:我是从“全力以赴”看出他很勤奋, 他是在全力以赴地为老人拉琴。

师:我想问一下, 这位老人是耳聋的, 她听得到音乐吗?

生:听不到, 但是“我”认为她能感受得到。

师:为什么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 他要尽心尽力, 而不马马虎虎呢?反正老人也听不到。

生: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听众, 他很珍惜这个听众。是这个听众给了他自信, 让他把小提琴演奏得更好, 所以他要用全力以赴的演奏来回报老人。

师:哦, 学会感恩。你还有补充?

生:第二个词是“手指悄悄打着节奏”。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琴技渐长, 因为前面提到他拉琴就好像是在“锯床腿”, 是折磨人的。而这里可以看出他拉得好起来了。

师:熟练了, 进步了, 特别是老人都能打着节奏了。

生:我找到的是“快乐”和“幸福”。一开始老人听他拉琴, 只是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而这里却说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说明老人是能够听到的, 老人听到他的琴技逐渐提高了以后, 就感到快乐和幸福, 这是一种无意中的表达。

师:说得真好啊!说“无意中的表达”不妥, 应该是“无意中的流露”, 流露出对“我”琴技长进的赞许。

生:我是从“慈祥”和“深深的潭水”看出来的。他现在看到老人慈祥地望着自己, 平静的眼神, 像深深的潭水, 而以前他演奏的时候因为没有自信, 所以不敢抬头看老人的眼睛, 而现在敢抬起头和老人对望, 说明老人的鼓励给了他自信。

师:文中几次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

生 (齐) :三次。

师:前两次有没有写到她慈祥的眼神?有没有写到她平静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没有, 因为没有自信, 不敢直视老人的眼睛。现在, 他自信了, 自信的人都可以和他人眼神对视。你看, 有多少同学的眼睛看着我?看着我的都是自信的, 你不敢看着我, 有点“自卑”哦。 (众笑) 只有这样体会, 我们才能读得那样入迷, 才能体会到文字里面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和他的变化。

板块四:写作补白

师:“我”心中的这个秘密在妹妹的惊叫声中真相大白。下面会发生什么?“我”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慨?会想些什么?以后的每天早晨, “我”还会在树林里拉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我”吗?“我”会跟老人说穿这个秘密吗?老人会跟“我”说出事实的真相吗?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课文却只用了六个点, 省略了。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 把这六个点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吗?

(生写后交流)

生 (读) :我很惊讶, 甚至有些不可思议。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人慈祥的面容与她那深深的潭水一样的目光。我顿时明白了, 老人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是为了让我能够更好地练习。那位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总是在我沮丧之时, 那样默默地帮助我, 支持我。我不想把我知道她不是聋子的事情告诉她, 我要珍藏着这个秘密。我要一直面对那位唯一的听众全力以赴地演奏。因为是她一直帮助我, 使我取得很好的成绩。她不是一位真正的聋子。

师:最后一句改成:她是一位真正的听众, 我要永远珍藏这个秘密。

生 (读) :什么?教授?不可能, 这不可能是真的。我一时愣在那里, 不知所措, 但从妹妹惊讶的表情看来, 这是真的。第二天, 我又来到了林子里, 看到那位老人依然如同往日那样, 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我好想问她昨天妹妹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我忍住了, 我架起小提琴, 站直了身子, 全力以赴地拉了起来。她的眼神还是那么平静, 犹如深深的潭水……

师:太有诗意了!她又一次写到了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不过这时候“我”已经全然明白了眼神的含义。

生 (读) :我该不该同老人说话呢?我一说, 不就等于把老人的谎言戳破了吗?不, 不能说。让美丽的谎言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不然, 这位珍贵的听众就会离我而去了。

师:对, 不能说。写得多感人啊!所以好的文字, 也要读好。

生 (读) :我十分震惊, 教授?首席小提琴手?真的是这位耳聋的老人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我再次走进林子, 当老人平静而慈祥地望着我时, 我心中涌起巨大的感动与感激。我真想大声对老人说:“谢谢, 是你让我重拾了信心!是你, 让我这个音乐白痴有了自豪的感觉。”可是, 我并不想捅破这个谎言, 于是, 我静静地拉琴, 老人, 则静静地听。

师:诗一般的语言, 一个静静地拉琴, 一个静静地听。让这个感人的画面一直留在我们的心中。看, 同学们写得多优美。老师这里也有一段话, 是这样写的:“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 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 面对着这位老人, 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 轻轻调好弦, 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 充满了整个林子, 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 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早晨, 一个人默默地拉, 一个人静静地听。”

师:美吗?谁写的?这是作者写的原文。可是编教材时, 却编辑成了六个点。你觉得是六个点好, 还是这段话好?

生:六个点好, 因为这样耐人寻味, 可以让读者去想象, 去遐想后面的故事。

生:原文好, 原文写得很有韵味。

师:省与不省, 都有味道, 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同学们, 文章的结尾还有六个点, 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读。

生 (读) :后来, 我已经能足够熟练地操纵小提琴, 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在不同的时期, 我总会遇到一些大家组织的文艺晚会, 我也有了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 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 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3.《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

(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课后习题

4.《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一、导入

师:说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 会想到些什么?

生:冷!寒冷!会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茫茫的白雪,手脚的僵冷……

师: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虽然身处江南水乡,但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板书: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今天,就让老师带给头,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

(教师带着自己的感悟范读课文,学生分别思考2、3、4、5段,用“冬天的济南像_______”,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

(合并归纳一些类似的看法,集中为“摇篮,画,蓝水晶”)

三、研读赏析(1)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针对感受最深的一,二种印象,自由组合,找出课文中描绘这种印象的语句,深入理解,细心品味。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

品味“摇篮”

生:“摇篮”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温馨,舒适的,正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温暖。”济南的人们生活在济南城里,正如婴儿在摇篮里舒适的睡着。

生:这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更能表现冬天济南的暖和和安适。

生:“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从人们的表情也能看出摇篮的感觉。

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既然明天也许就是春天,可见今天的气温也是挺温暖的,或是说今天就很像春天了。

生:我很赞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我这里说一个词,很能体现摇篮的温馨──“慈善的冬天”中的慈善。

师:同学们对语言的品味可说是淋漓尽致,还有其它同学说说对“摇篮”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地理环境。因为课文中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个样子本身就很像摇篮。

师:我很赞同你的理解。这里的“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我们将去掉和不去掉各读一遍试试看。

生读,得出不同的感觉。

生:去了“儿”就不能体现小山的特点了。

生:没了“儿”总感觉语言很生硬,不够亲切。

师:就是这样啊,让我们试着吧济南的这种地形画出来,体会一下其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对于“摇篮”作小结。

教师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所以,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

齐读品味“画”

生:“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色彩的美。

生:“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黑白相间,美极了,像日本看护妇。

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白两种颜色的结合,更能创造一种色彩美。

生:最美的色彩莫过于这一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白的,红的,黄的,粉的,害了羞,把颜色给写活了。

师:分析得很深刻,有没有能概括这些色彩美的词语?

生齐答:花衣!

师:想不到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的色彩斑斓,怪不得老舍先生要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因为下雪之后的济南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引发“水墨画”的思考)

生:其实冬天的济南也不尽是色彩绚丽的图画,课文中说它还像张“水墨画”,还是唐代名手画的呢。

生:我反对,这里的“水墨画”指城外,不指济南城。

生:这样的理解太片面了,济南是个广义的概念,是没有专指城外或城内的。

师:同学们认为济南是仅指济南城吗?

生齐答:不是。

师:但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冬天的济南还是一幅水墨画”,如何理解?

生:冬天吗,城外的小山看不分明,所以大概都是黑色的,还有一些白雪,所以称为“水墨画”。

生:还有屋顶的颜色也是黑色的。

师:从视觉,色彩的角度理解,有一定道理。我想请我们班里擅长绘画的同学谈谈她的理解。(学生齐推荐一女生)

师:有画过水墨画吗?给我们大家解释一下水墨画好吗?什么样的场景适合这种画法。

女生:水墨画是一种不着颜色的中国画。平时我在画一些村庄,山水时会用到这种画法。

师:画城市,画大都市时没用吗?

生:我感觉大都市太喧闹了,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是很宁静的。

师:嗯,看来水墨画适合宁静的氛围。课文里有体现宁静的地方吗?

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就很有宁静,安适的感觉。

生:这两个“卧”字还说明村庄和雪不是很多呢。

(师鼓励全班鼓掌)

师:谢谢我们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讲解,现在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说是唐代名手画的吧?

生:大概是因为这幅画太好了,既画出了色彩,也画出了宁静氛围(意境)

师:对,这幅画画得太好了,这是画吗?

生:不是,是冬天的济南。

生:是,冬天的济南本身就是一幅画。

师:是一幅什么画呢?

生:是一幅水墨画。

生:也是一色彩绚丽的画,水彩画。──师笑。

教师总结:冬天的济南的确是一幅画,我们领略了画中景,也欣赏了景中画。

它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也是一幅宁静和谐的水墨画。美呀,太美了。老舍先生不愧为一位语言大师,但他也是一位丹青高手呀。

师:对这幅画的美深有体会的同学请站起来作一番朗读。

(全体学生皆起,教师参与,全班齐读3、4段)

品味“蓝水晶”

生:“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写出了冬天济南河水的清澈,也写出了水富有生命力,因为水是蓝色的。而且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生:我对这句话有一定的意见。蓝色是因为蓝天的倒映造成。而水的颜色是绿色的。绿色才是生命的颜色。

生:水的颜色的确是绿色的,因为水里有绿萍,水藻,岸边还有垂柳。

师:说明什么问题?

生:尽管是冬天,但依旧很温暖,富有生机。

师:那蓝水晶又怎么理解呢?

生:其实蓝水晶并不单指蓝色,这里面应该还有绿色,灰色,红色,黄色,只是天空是蓝的,大面积是蓝色的,所以称为蓝水晶。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说水很是清澈,所以才倒影了蓝色的天。那么,天空的蓝色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温暖。

生:天高气爽吧,天空的能见度也是很高的,所以才觉得特别的蓝。

师:看来不仅仅是水清澈,天空也是很明净的。真是天明水净呀。(师鼓励全班为刚才发言的学生鼓掌)

教师小结:济南又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称。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即使是在冬天,济南的水也是如此的绿,如此的清,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在加上温晴的天气,这是一派天明水贰U娴目伤凳亲陨隙下都是一片蓝汪汪了。

(全班齐读)

四、研读赏析(2)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品味,我们深切的领略到了济南冬天的`美。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能来探究一下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生:文章中采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

生: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观察得很仔细。

生: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还投入了他的情感。

师:谁能谈谈老舍先生与济南,与济南冬天之间的一些事情吗?

生:我在预习时了解到老舍先生曾在当过7年老师,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可见他对于济南是有着故乡般的热爱的。

生: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在北京是住惯了的,北京是很寒冷的,但济南的冬天又是如此温暖,可以想像他是多么的喜欢济南的冬天。

生:他还去过雾都伦敦,见到济南冬天的天高气爽,像个蓝水晶当然是很欢喜的。

师:因为深切的领教过北平“寒冬”的淫威,领教过雾都伦敦的昏暗,当老舍先生置身于温暖,晴朗,如画般的济南冬天时又怎不会一往深情呢?所以他在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老舍夫人回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来读这篇优美如画,情感深浓的文章呢?

生:喜悦,赞美,恬静,宁静,怀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还要揣摩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深情。

五、全文总结

师:当一杯清茶或是美酒入口后,回味的感觉是最好的,回味,也是无穷的。

学习《济南的冬天》,让你了解了冬天济南的哪些特点?你也该知道了怎样才能将我们周围的景物写得更美?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形成板书:

济南的冬天

温暖如春──摇篮

精描(比喻,拟人)

秀丽如画──水彩画,水墨画

深情(热爱,赞美)

明朗如晶──蓝水晶

六、拓展作业

以《温州的秋天》为题,写一个不少于两百字的小片段。

5.《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1、教师:同学们好,大家做了预习,说说看《桥边的老人》是写什么主题的小说?同学们回答“战争”。

2、教师:是的,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只是一个很遥远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小说的朗读,同学们齐读第一第二段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读中间部分。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3、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

小结: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4、教师: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老师朗读的对话部分,请你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学生得出答案,都是在逃难中对小动物关心的几句语言。一共有以下四处: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摁,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再请一同学朗读这四句话。

教师:你觉得自己读出这四句话的感觉来了吗?

学生:没有。还应该缓慢些,应该读得焦虑、忧愁。

教师:对,老人76岁了,在炮火来临前被迫离开家园,要读得沧桑无奈些,注意关键词的朗读。

再次朗读。

5、教师: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学生:读出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教师:对,也就是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学生: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学生: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学生: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教师:说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学生:就是说老人的爱心。

学生: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学生: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

教师:怎么可以看出他对前景的茫然呢?

学生: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教师:短短几句话,简单又高效,既蕴涵了许多言外的生动细节,又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可见海明威语言的简约风格。这几句话里饱含着老人复杂的情感,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四句话,切实读出情感来。学生读。

6、教师: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这让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语言要简洁,不要全部说出来。

学生:有八分之七的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想。

学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师: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

资料链接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您去感受。

教师: 联系小说,细读对话,你还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

7、学生阅读探讨。

学生: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感觉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

教师;对战争的控诉有此可见,请你读这句,读出其中的冤和怨来。

学生:那句“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中,了解到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老人的孤独。

学生:‘政治与我不相干’这句,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他的无辜。

学生:我是最后一个离开……

教师: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说中的对话充满弦外之音。其实,对话以外的句子也同样包蕴丰富的内容,你能找出几处?作出分析。

学生:‘他木然地说,可不再对着我说了’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学生:‘那是他的故乡,微笑’

学生:‘仅有的幸运’还有最后的‘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坐了下去’

学生:‘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教师称赞:很有想法,请具体分析一下。

学生:复活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它代表着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说更有悲剧性。

8、教师:文章中还有其他多处地方也有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韵味,我们可以细加咀嚼。同学们的这种探究学习的意识,对于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极为重要。那么,纵观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小说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学生:美,小说虽是悲剧,但是表现了人性的美。

学生:深,小说很有深度,虽然写的是感觉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够从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学生:小,别的写战争的都是大手笔大场面,战争电影都是大投入巨资打造,而这个小说都是小角度小片段,还有小人物。

学生:没有英雄人物,写的是平民百姓,没有战争场面,可也一样感受战争的残酷,所以我说是‘妙’。

学生:真,写的情感很真实。

教师:那为了表现真,作者还有其他什么手段?

学生:文中的“我“的出现,就使得作品很真实很亲切。

教师:‘我’是谁呢?

学生:战士,或者其他身份。

教师:如果换成第三人称,会怎么样?

学生:没有这样置身于小说中来得真实。

教师:大家的看法其实都在证实小说的构思的精巧,这篇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朴实、明快,同时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为著名小说家和记者,一个“巧”字也许可以尽含其中。这些精巧之处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阅读。相信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尊重,也关于写作……

设计说明: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6.“梯形的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六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继续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识图能力。

3.通过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勇于探索、乐于合作的精神, 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学具 (两种颜色)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 铺垫新知

师: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快, 请直接说出这些都是什么平面图形? (课件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任选一个说说: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 (课件出示梯形) 这个平面图形你认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梯形?

生:堤坝、挡风玻璃……

师:梯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在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上, 来研究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评评析析】此设计一方面是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及联系性, 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唤起学生的回忆, 为新知迁移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泛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梯形原形, 使学生容易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 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二、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

师: (课件出示梯形) 我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两个这样的梯形, 你可以任选一个, 自己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 然后再小组交流。

生:个别孩子想到了办法, 大多数学生沉默和面露难色。

【评评析析】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实情, 做到心中有数, 不但为下面的教学理清思路,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看来大家遇到困难了, 如果给出具体的数据, 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课件出示梯形)

2.自主探究

生:练习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

师:巡视过程中找出不同的做法, 并请学生板演。

师:每个同学的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求出了梯形的面积, 我为大家的表现感到骄傲。每种方法都什么意思呢?请这些孩子来讲一讲。 (结合学生的汇报, 教师配合进行演示)

生1:我知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上底+下底) ×高÷2, 所以我利用公式直接进行计算。 (3+5) ×4÷2=16 (平方厘米)

师:哪些同学用的这种方法?

生:近一多半的学生举手。

师:怎么知道这个公式的?

生:预习、课外学习……

师:他说的你听懂了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3:学生结合贴图, 边演示边讲解。

师小结:这位同学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通过拼摆, 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评评析析】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不仅借助图能看出平行四边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脱离图凭借空间想象, 也能找出它们的关系。这既是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训练, 更为中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这种做法你能看懂吗?

师:这是谁做的?刚才的同学解释的对吗?

生5:就是这个意思。

师小结:通过分割, 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 借助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了梯形的面积。

师:这种做法你能看懂吗?

师:这是谁做的?刚才的同学解释的对吗?

生7:给予肯定。

师小结:通过分割, 将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借助它们的面积, 求出了梯形的面积。

师:除了这些方法外, 还有其它的方法也能求出梯形的面积,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去研究。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 你认为哪种更简捷?

生:直接用公式进行计算更简捷。

【评评析析】仅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求面积, 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为了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的具体而直观,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适时给出了梯形长、宽、高的具体长度, 学生就较容易的求出了梯形的面积大小。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出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分割的方法, 也有拼摆的方法;有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的, 也有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的。此环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不回避学生对新知的了解和掌握 (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 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留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操作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 在整个汇报展示过程中, 教师还把学生也当作教学资源,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不同想法的平台。

三、找出联系, 突出公式

师:这些方法虽然操作过程不同, 但是同学们一定感觉到它们之间是有共同点的, 谁来说一说共同点是什么呢?

生:都能用“转化”的方法求出梯形的面积。

师:这些方法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师:这些方法我们最终都能归结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 再让你求梯形的面积, 你的关注点在哪儿?

生:找出梯形的长、宽、高, 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 (上底+下底) ×高÷2”求其面积。

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s= (a+b) ×h÷2。

师:能不能再来说说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重合, 经过旋转平移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 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评评析析】通过动手操作, 大胆实践, 探索出多种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及时交流, 展示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整个引导过程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操作、观察、总结”的过程, 经历了一个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既品尝了成功的体验, 又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欲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运用, 解决问题

(一) 基础练习

1.求下面梯形的面积。 (脱式计算)

2.出示例题: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 求它的面积。

(二) 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汽车挡风玻璃。

2.水渠。

【评评析析】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练习题的设计, 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有综合性的题目,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一步巩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反思收获, 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 而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收获。愿意说说吗?

板书: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总总评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 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自主进行探究活动, 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而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归纳有如下特点: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以问题解决为载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即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 新的问题接着出现, 学生始终处于“愤”和“悱”及对问题的探究中,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 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能从学生认知规律实际出发,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

通过具体数据求出梯形的面积, 然后再借助数据找到与面积公式的联系,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让学生充分说自己解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7.《荷花》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三年级语文组 莫言

教学目标:1、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

生:听了刚才的音乐,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

生:我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

生:我仿佛就在荷花池里采荷花!

……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21、荷花,齐读课题)

师:想看看荷花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洁白无暇的荷花!

生:冰清玉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翩翩起舞的荷花!

生:争奇斗妍的荷花!

生:相看两不厌的荷花!

……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在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我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你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

(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生:我也觉得这一句写得最美!(生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很喜欢小莲蓬,所以我觉得很美!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我喜欢吃莲蓬,所以我喜欢!

生:我也喜欢!(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嫩黄色”这种颜色,说不清楚,反正我喜欢!

师: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我很喜欢那种饱胀得要破裂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就是最美的!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这一句是写荷花含苞欲放,所以我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谈到的其实是荷花的不同姿态,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生自由读书)

师: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生:我能想象到荷花从荷叶中长出来,歪着脑袋的样子!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其他学生都笑了!

生:我还知道荷花翘着嘴巴的样子!

师:你能学学吗?

生做翘嘴巴的样子,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

师: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

生:我还能想象荷花的姿态!(又一阵笑声)荷花的花瓣都张开了,就象一张花瓣床,小莲蓬就象个调皮的孩子,在床上玩耍!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真佩服你!还有你觉得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吗?

生:我也想象到荷花的一种姿态!(笑声)好多荷花挨挨挤挤的靠在一起跳舞!

师:你的想象很美!还有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好象荷花……荷花……

师:你说不清楚了,是吗?不要紧,说不清楚是很正常的,你能体会到“冒”字很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生:使劲地长!

师:那你能读出使劲的感觉吗?

生:能!(读)

师:你还觉得怎样的长叫“冒”?

生:快速地长!

师:那你能读出快速的感觉吗?

生读。

生:老师,我觉得黄爽同学读得还不够快速!

师:好样的,那你来读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快速是怎样的感觉!

生读。

师:果然快!同学们,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生:我可以用“跳”!

师:(竖大拇指)把“跳”字带到原句中读一遍!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跳出来!

生:我可以用“探”!

师:带到句子中读!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探出来!

生:我想用“蹦”!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蹦出来!

生:我用“伸”!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伸出来!

生:老师,我用的是“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蹦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叶圣陶爷爷也在现场的话,他也一定会你们而骄傲的!

师:(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生: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生: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生:她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生:她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欣赏她的美丽!

师: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

(师生齐读第二段)

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于是,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生:叶圣陶!

师:再想想?

生:(恍然大悟)大自然!

师: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在学生结束读书后,教师立即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师: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美美的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做我们第一朵荷花!

生:(自己站起来)我做第一朵荷花!

师:你真勇敢!我为你配上音乐吧!其他同学,你可以和她一起舞蹈、飞翔、游动。

生读,学生跟随着进行即兴表演,有的学蜻蜓飞,有的学小鱼游,有的翩翩起舞!

师:第二朵、第三朵在哪里?

生:(很多学生一起站起来)在这里!

师:哇!这么多荷花!好吧,你们就都做荷花吧!

站着的学生边做动作边读书!坐着的同学也跟着表演!

师:还有更多的荷花吗?

(几乎全班站起来)

师:这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荷花荷花的世界吧!

学生轻轻闭上眼睛,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想象,教室里显得很安静!直到音乐结束!

师:你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听到了!

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

生:我看到了我们就是荷花,在荷花池里跳舞!

生:我看到了荷花在阳光下翩翩起舞,非常好看!

生:我看到蜻蜓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生:我看到小鱼从我的脚下游过!

生:我看到了王老师在荷花池边给我们上课!

师:你真会想!听到什么呢?

生:我听到有人在荷花池边弹古筝!

生:我听到蜻蜓在对我说,早上空气真好,飞来飞去真快乐!

生:我听到小鱼在对我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美梦,你想知道我做的什么梦吗?

生:我好象还听到青蛙在叫!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叫我佩服!这么美的画卷,这么美的文字我们真应该把它记下来!你们觉得呢?

生:我已经会背了!

师:再练习一下,等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背得好!

生练习背诵!

师:谁先背?

生争着都站起来!

师:你们都想背呀?那就满足你们,一起背吧!

生一起背诵第四自然段!

师: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就背得这么好!表扬表扬自己!

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吧!边看边想,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

(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生:我想说,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我打算这样赞美荷花:荷花你真迷人呀!

生:我想对大自然说,你太了不起了,你再多给我们创造美丽的荷花吧!

生:我做了一首诗来赞美荷花!

师:来,念给我们听听!

生:荷花!西瓜熟时荷满池,荷花荷叶龙凤配……(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你在我心中一直就是一个诗人,现在多学习,多积累,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还有很多学生想说)

师:我知道同学们还有好多话要对荷花、对大自然讲,这样吧,下课后,把你要说的话,写成信寄给荷花姐姐,寄给大自然,好吗?

生:(激动)好!

师: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人类!也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

师:这节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合作!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这么愉快!下课!

上一篇:欣赏作文汇总下一篇: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