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防震减灾作文

2024-08-15

科普防震减灾作文(共10篇)

1.科普防震减灾作文 篇一

地震,这个全世界人恐惧的话题,这个熟悉的字眼,近几年来总是频繁地出现,不断的侵蚀我们这颗脆弱的心灵,大家都在呼喊着:“防震减灾,让地震远离人类!”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席卷中国,席卷汶川。正是这一天,中国人民在哭泣,汶川人民在哭泣。多少人们,妻离子别,家破人亡。4月4日,悲剧又重新上演,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呻吟,灾难中的人们呐喊着,用沙哑的声音喊着:“我们要生存,我们决不向灾难低头!”

为了让大家多一点地震常识,绍兴科技馆特别举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寒假里,我有幸参观了,使我对地震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资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带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厚有断层的错动从而引起了地震。地震还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科学不断进步时代飞速发展,防震减灾便成了大家共同的话题。如果地震来了该怎么办?最近,我们班级就这个问题搞了一个小队演练活动,并且还在全校各班进行了巡回演出,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评。

首先,不要慌乱,应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一切以生命为重。如果你住在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千万不能跳楼,不能到阳台,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能乘电梯。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地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后,再有组织地疏散到空旷的地方,原地不动。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而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试着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采取果断措施,寻找生存空间。

可是,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怎么去解决这个难题呢?我想,重任应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来去发明更先进的仪器来预测地震,并倡导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不要乱砍乱伐树木,要积极地植树造林,创造一个赖以生存的好环境,让汶川在地震中的悲剧,不再上演。

通过这次科普展的参观使我懂得了只有从小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才是保护自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共同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共同拥抱美好的明天!

2.科普防震减灾作文 篇二

多年来, 地震系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其中,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具有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防震减灾科学知识传播的公共设施, 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动员全社会广泛和自觉参与防震减灾实践, 有效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最佳场所[1]。建设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提升基地的吸引力, 让基地始终保持最佳的服务状态, 才能持续发挥其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推进作用。

1 广东省地震科普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 国内外大震频发, 特别是汶川、玉树地震之后, 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需求急速增加,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因此,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只有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力度, 在科普资源的开发、科普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推陈出新, 提升基地的吸引力, 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2]。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作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来, 我们在展馆的科普能力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1 强化重点时段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力度, 科普宣教常态化

1.1.1 建立公众开放日制度

省地震科普馆实行公众开放日制度。我们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等重点时段, 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使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实现常态化。从2009年我国设立“5·12”防灾减灾日以来, 每年防灾减灾日的所在周, 我们会举行为期一周的防震减灾宣传周, 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1.1.2 多部门合作, 形成合力

在这些重要时段, 科普馆还联合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等组织大型集中科普活动, 扩大宣传的效果。如联合省科协举办“广东省全国科技周暨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活动”。通过现场赠送科普图书、科普光盘等资料, 展示地震监测设备、地震应急包、地震应急指挥车等装备, 举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 引起了公众对于防震减灾的关注。通过集中科技、地震、气象、农业、生物等多个部门的科普资源, 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宣教的声势和效果, 拓宽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面;开展“平安中国”系列公益活动, 联合广州市科信局组织地震、科技、教育系统工作人员观看防灾题材动画电影《今天·明天》, 通过观看电影的形式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围绕社会热点, 举办专题宣传活动, 提高科普宣传的实效性

在做好常态科普宣教的基础上, 科普馆紧紧抓住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开展各类专题活动, 力求突出科普工作热点。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 造成了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对我国的核电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们对于核安全尤为关注。为了消除社会公众对于核电安全的疑虑, 普及地震与核安全科普知识, 2012年科普馆联合中广核集团在全省启动“地震与核安全科普宣传活动周”, 近万人参与了此次科普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专家作防震减灾与核安全知识讲座、现场答疑、地震与核安全知识展览等。此外, 还联合中广核集团共同编制《地震与核安全》小册子, 进一步对社会公众关注的地震与核电安全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

1.3 加强与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1.3.1 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

科普馆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六进”科普宣传活动。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根据受众对象的不同, 分为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宣讲团等。地震科普宣教具有针对性, 更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1.3.2 联合省关工委开展青少年暑假教育活动

2012年, 为支持省关工委开展基层社区青少年暑假教育活动, 科普馆被授予“省直关心下一代工作活动基地”称号。2013年暑假期间, 与各单位关工委合作组织的青少年地震科普教育活动20次, 共计2000人参与。

1.3.3 联合街道开展青少年暑假教育活动

作为黄花岗街道青少年暑假社区教育活动的定点单位, 暑假期间, 科普馆专门接待社区内青少年的参观体验, 已成为“印象黄花”参观游览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1.3.4 联合南方报业集团开展“小记者讲地震”活动

作为南方报业集团小记者的实习基地, 省地震科普馆多次举办“小记者讲地震”活动。活动采取采访的方式学习地震科普知识。活动结束后, 小记者通过通讯稿的形式在报纸上刊登, 或者是通过出境采访的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通过双方的长期合作, 一方面提高了小记者的地震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省地震科普馆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前来参观体验。

1.4 开发科普资源, 将防震减灾科研成果转化为地震科普资源

省地震局的地震科研在多个领域都走在全国地震系统的前列。但是, 社会公众对于防震减灾事业乃至这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公众对于防震减灾事业不了解的结果, 就是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漠视, 甚至是对地震局的不满和谩骂。因此, 通过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宣传, 让公众了解防震减灾工作的真实情况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一直是摆在地震科普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难点就在于如何把专业和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科普资源。近两年来, 科普馆在开发地震科普资源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十二五”期间省地震局开展“地震安全基础能力和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科普馆抓住这个契机, 积极挖掘出其中能够转化为地震科普的资源。经过两年的开发, 科普馆对震害预测、抗震性能普查、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这三个项目进行信息处理、建立网站。2013年科普馆进行全新改版, 设置了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区, 展示了广州市建筑物震害预测系统、广东省建筑物抗震性能查询系统、广东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系统。通过触摸屏的互动演示, 公众可对做过房屋抗震性能普查和震害预测的地方进行查询, 对建筑物地震安全信息、农居地震安全技术等信息进行查询。

1.5 根据公众的需求, 及时更新改造, 丰富科普宣传资料

1.5.1 及时升级改造, 每年都有新亮点

省地震科普馆自2006年建成以来, 根据公众的需求以及震情的发展, 及时进行升级改造, 做到每年都有新亮点。如2009年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 制作了“汶川8.0级地震震害”专题展板;2011年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后, 再次进行改版, 制作了“日本地震”专题;2013年, 科普馆增设了“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展示区”“全球地震带模型”, 增强展馆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1.5.2 结合科普宣传工作的需求, 编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

省地震科普馆先后制作了《城市防震要点》《认识地震》《人类应学会与地震共存》《地震预警》等宣传折页, 《地震?防震?法规知识100问》《广东省防震减灾知识100问》《让我们一起努力——5.12汶川地震宣传手册》《汶川地震震害图集》等图书, 《如何测定地震》Flash动画宣传片。

1.6 借助媒体力量, 科普宣传效应由点到面

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媒体的大量报道是防震减灾科普宣教的效应倍增器。依靠科普基地的宣教人员单枪匹马开展地震科普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做好“点”的工作, 利用媒体放大成“面”, 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两年来, 科普馆加大了与媒体的沟通力度, 建立了“媒体开放日”制度。

2012年, 为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方式, 为即将来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造势, 省地震科普馆举行以“减灾、安全, 建幸福家园”为主题的首次媒体开放日活动。活动内容是召开新闻通报会、参观地震监测及应急救援装备展、地震科普馆等。在科普馆, 媒体记者了解了科普馆全新改版的内容, 并围绕这些新内容找亮点, 全力推介科普馆, 吸引更多市民前来参观。

1.7 利用社会资源, 拓宽地震科普基地的宣教平台

2012年, 在省地震局、越秀区关工委、越秀区教育局领导的协调下, 省地震局与越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共建地震科普馆。由学校出场地, 省地震科普馆负责场馆建设。省地震科普馆还就科普讲解员的培养和设施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2013年, 在省地震局、深圳市地震局领导的协调下, 省地震局与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共建地震科普馆。由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出场地, 省地震科普馆负责场馆的建设。借助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 拓宽科普馆科普教育的平台, 扩大地震科普宣传的辐射面。

1.8 发挥网络优势, 实现地震科普基地数字化

实体科普馆存在投资大、覆盖人群有限、维护更新困难等局限性。为发挥网络媒体宣传覆盖面广的优势, 科普馆在省地震局的官网设置了“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专栏。此外, 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项目已正式启动。不同于地震科普专栏, 数字地震科普馆将采用360°实景技术, 以实体展馆为蓝本进行实景拍摄, 实现虚拟漫游参观。另外, 还将设置动漫游戏厅、影视厅、图书厅、专题导览等。届时, 广大公众可以足不出户、身临其境地参观科普馆, 学习地震科普知识。

2 存在的不足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 省地震科普馆的科普宣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对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提高防震避险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与新形势下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科普馆本身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展示内容不规范, 专业性太强

2.1.1 内容设计不规范

目前, 展馆所展示的内容包括几个部分:一是全球以及中国的地震灾害情况;二是地震的基本知识;三是地震系统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介绍;四是防震准备与避震措施。但是, 公众最关心的房屋抗震方面的内容较少。

2.1.2 专业性太强

展板区的展示内容使用了较多的专业术语, 导致有些知识未成年人难以理解和吸收。学生最关心的“地震来了怎么办”局限于理论的介绍, 降低了宣传教育的效果。

2.2 展示载体不够丰富, 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

目前, 科普馆的展陈方式主要是展板、声像资料、仪器设备。虽然近两年来增加了全球地震带模型和防震减灾服务产品等互动设备, 但是总体比例还是偏低, 公众能直接动手参与和直观展示原理的设备不够丰富。

2.3 宣教队伍人员配备不足, 培训力度尚不够

2.3.1 人员不足

受编制的限制, 科普馆专职科普人员只有2名。但是科普馆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既包含日常接待、维护更新, 又涉及到科普活动的组织、科普资源的开发。所以, 目前的人员配备是不够的。

2.3.2 培训力度不够

无论是地震系统还是科技部门, 目前针对科普宣教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的机会都不多, 不利于科普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2.4 经费不足, 导致展馆的建设与运行力不从心

科普馆的日常维护与升级改造的经费由省地震局财政拨款。但是相比于防震减灾其他各项工作, 科普宣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科普馆在升级改造和开展科普活动时, 许多好的创意无法实现。

2.5 科普宣教产品匮乏

目前, 科普馆制作的地震科普宣教产品主要是宣传折页、小册子、图册等平面载体。今年, 制作了“如何测定地震”Flash动画宣传片。但是, 基本上都是自己单打独斗制作的产品, 形式单一, 数量匮乏, 无法适应当下公众求新求变的特点。

3 进一步加强省地震科普馆科普能力建设的对策

3.1 规范基地展示内容, 突出宣教重点

3.1.1 防震减灾宣教内容的规范化

目前,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 致使内容编写各自为政, 展示水平参差不齐, 甚至出现内容迥异的科普宣教内容, 从而引起社会公众对地震部门权威性的质疑。建议由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组织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紧急救援等方面的专家对可能存在争议的科普宣教内容开展论证, 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 使科普教育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和统一性。

3.1.2 根据公众的需求, 突出科普宣教的重点

地震原理、地震系统内部各项工作的介绍是必要的, 但是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 加大防震抗震内容的分量。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 公众最关心的是“我们家的房子安全吗?”“怎样建设安全抗震的房屋?”等问题。我们应根据公众的需求, 加大这方面的比例。在展馆的展示中, 增加比如“什么结构的房屋抗震性能比较好”“土木、砖混、框架结构房屋对地震的不同反应”“构造柱、圈梁应该怎么做”“隔震减震技术应用”等内容。

3.2 丰富基地展示载体, 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3.2.1 多设计一些形象生动的模型。

青少年是防震减灾宣传的主要对象, 地震科普馆作为开展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 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的展陈方式对他们是毫无吸引力的[3]。而形象生动的模型, 能够让参观者在感受、实践中受到教育。比如地震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动手搭建抗震建筑、地震警报器、地震振动台等模型。有了模型, 专业的地震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 会更加直观易懂。让参观者自己动手参与, 寓教于乐的宣教模式更能被青少年接受。

3.2.2 形成展品产业化

目前, 全国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需要大量具有展示意义的地震原理模型。充分利用先进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 研发出群众喜闻乐见科普展品, 而依靠科普基地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安徽省已建立全国首家“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研发生产示范基地”, 实现了科普展品产业化。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范例, 对那些有能力研发、制作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形成产业化。实现互助共赢, 提供先进科普展品的目标。

3.3 加强业务培训, 打造科普专家队伍

3.3.1 打造科普队伍业务培训平台

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要求宣教人员既具备较全面的地震各专业知识背景, 又深谙科普宣教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对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传播技术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通过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 针对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地震专业水平;建议通过科协或科普基地联盟等组织, 打造科普队伍业务培训平台, 逐渐建立开展宣教人员岗位业务培训的长效机制。

3.3.2 成立科普宣教中心

其次, 为确保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人员的稳定性, 建议省地震局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中心, 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科普宣教中心负责展馆的运行和维护、科普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科普资源的开发和推广、科普宣讲团的组织和管理、市县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的指导。

3.3.3 完善科普专职人员的职称评审办法

目前, 对于科普专职人员的职称评审尚处于空白的状态, 这大大降低了科普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建议中国科协建立“科普师”职称评审制度, 激发科普专职人员的工作热情, 壮大科普队伍。

3.4 以奖代补, 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 是科普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很多基地受困于经费的不足, 导致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改造、好的活动创意得不到落实, 极大地降低了科普基地的吸引力。科普基地得不到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 归根结底源于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所产生的无形效益, 显然无法与防震减灾其他各项工作所产生的有形成果相比, 因此在经费的投入中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建议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基地考核制度, 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提供经费支撑。中国地震局可以借鉴中国科协的做法, 通过每年对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进行考核, 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基地资格, 考核合格或优秀的给予相应的经费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树立管理者的危机感, 促进科普基地的持续发展。

3.5 利用内外资源, 建立宣教产品创作合作机制

时代的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变化, 对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产品不能只重视单纯的普及、灌输科学知识, 而应该具备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由于经费、研发能力等客观原因, 创作出适合各类对象的科普宣教产品是多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短板。由于科普宣教产品不能满足新时代公众的需求, 严重影响防震减灾科普宣教的实效性。

建议建立科普宣教产品创作合作机制。首先是地震系统内部的合作, 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其次是地震系统与行业外专业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影视公司、动漫公司等专业机构的合作, 发挥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优势。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创作出相应的科普宣教产品, 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科学素养的社会公众的需求。

4 结语

地震本不是灾害, 人类在地震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多措并举, 建设高水平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基地的科普教育功能, 对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防震减灾宣传的固定阵地, 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 对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为例, 介绍展馆在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的开发、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提升地震科普馆的吸引力, 促进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探索,不足,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屹, 陈锋, 安东, 等.防震减灾科普馆及科普产品发展方向探索[J].城市与减灾, 2013 (4) :27-29.

[2]李炜, 李彬, 林静, 等.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国际地震动态, 2005 (10) :37-40.

3.科普防震减灾作文 篇三

在7月10日的启动仪式上,中国气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四川省气象局、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科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及协办高校领导向各省志愿者代表授旗,并向北川县的各镇、村代表赠送科普手册,与会领导还与志愿者一起给现场群众发放科普读物并接受气象防灾减灾咨询。

“2011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的活动主题是:“共同应对气象灾害,提高防灾避险能力”。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志愿者将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采取互动游戏、科普短片播放、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到农村、学校、厂矿、社区向广大群众宣传暴雨、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等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的预警和防御知识;深入农村,调查群众的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向当地气象信息员、大学生村官了解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中小学校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制定情况等进行调查,充分掌握中小学的气象知识普及情况;深入厂矿企业,通过选择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典型案例对企业负责人和工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进入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向各级领导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到各种自然灾害的71%。今年入春以来,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截至6月30日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有2.9亿人次因各类自然灾害受灾,死亡失踪人数达508人,紧急转移安置296.4万人次,倒房27.4万间,损房11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420.3亿元。“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的举办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及气候变化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应对,同时也为大学生学以致用,参与科普,服务社会搭建起公益平台。

4.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四

地震的危害让每个人谈及色变,大家要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掌握防范自然灾害的知识、提高在灾害面前自我保护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地震来了怎么办

(一)不能惊慌,不要盲动

地震来了,首先要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二)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1、在学校怎样避震

(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2、在家怎样避震

(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在避震时,要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3、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二、地震时的自救四大意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三、做好防震准备

1、家庭成员平时要熟悉地震知识,掌握基本的地震方法,震前震后都不要听信和传播谣言。

2、发布预报后,家庭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

3、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内,要妥善安置。较高家具上不堆放笨重物品。

5.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本讲座,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和自救的方法。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方面:向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自然科学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方面:当地震来临时,懂得自救和救人。教学难点: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自救? 教学重点:认识地震,地震时采取的措施。

活动准备:组织学生观看VCD《汶川大地震纪实》、《地震奥秘》等光盘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谁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属于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既然发生了这样的厄运,我们必须面对。

第一部分――认识地震(播放‘地震和张衡地动仪’动画导入)1.充满活力的地球--地震、海啸和火山 2.认识地震从了解地球开始(地球的结构)3.地震的成因(点击看动画)4.什么是地震

5.我国地震伤亡人数对比? 6.地震的种类 7.地震小常识

8.恐怖的地震(板块篇)(点击看动画)9.历史上的几个主要震灾

第二部分-――地震发生前会出现哪些迹象?(点击看视频)1.地震前兆 2.如何识别地震前兆

第三部分-――地震应急措施和常识 1.地震自救奇迹

2.恐怖的地震(逃生篇)点击这里看动画 3.避震要点

4.地震时你该什么做? 5.地震自救方法 最新自救建议(1)最新自救建议(2)最新自救建议(3)

室内避震/学校避震/家庭避震/做好家庭防震准备/抓住震前十几秒钟/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街上行走避震/户外如何应急? 6.在野外怎样避震

7.在野外怎样避震 8.如果被压怎么办?

9.地震时遇到特殊情况什么办? 第四部分―― 1.学校避震 2.家庭避震:

(1)做好家庭防震准备(2)抓住震前十几秒钟 3.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4.街上行走 5.户外如何应急? 6.户外避震有六招 7.在野外怎样避震 8.如果被压怎么办?

9.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10.四川汶川地震自救二十例 第五部分――震后怎么办? 1.震后自救(1)、(2)2.大震后如何自救? 3.积极参加互救活动

4.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5.做好防震准备,平时的准备工作

6.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 篇六

1.避震时须把握什么原则?

答: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

震时,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 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人跑出危房后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自己也被埋压。记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2.震时是跑还是躲?

答: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

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3.怎样预防地震火灾?

答:①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应与灾民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②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凡性质互相抵触的易燃易爆物品,都要分别贮存;放在架子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应将容器和架子固定,以防余震发生时倾倒。

③防震棚尤应注意防火。不要随便吸烟、乱扔烟头;尽量不用油灯、蜡烛照明,需用时应放在盛有沙土的盆内或桶内。

④人员密集区要留出消防通道,并尽量解决消防水源问题。

⑤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左邻右舍之间要互相帮助,力求尽快扑灭早期火灾。

4.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5.地震微观前兆是怎样观测的?

答: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6.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答: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7.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2月27日修订通过,自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它的制定、公布、施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8.你知道《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吗?

答:这个条例是在1994年1月10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类地震观测仪器正常工作,以取得可靠的数据,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贯彻这个条例。

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是:

①地震台内的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②地震台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填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③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中继站、遥测点用房等;地震专用测量标志、测量场地等。

9.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答: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10.《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十四条

7.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篇七

我校现有18个教学班,900余名学生。自建校以来,我校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加强校园安全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把创建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作为工作发展战略的核心。为了确保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更好的起到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副校长为主管,各处室紧密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校园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供稳定的教育活动经费,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和工作责任,确保应急联动,发挥最大的应急合力。

在教学工作中,我校按照科普示范学校创建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学校教务处每学期的教学常规中明确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向各班提供地震科普教材、光盘、录像带、科普书籍、挂图等教学资料,加强地震科普与学科知识的渗透,找准切入点,拓宽残障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视野,保证学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在平常教学常规检查中加以考核,对于一些成功的的案例进行推广。另外,少先队要求各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每学期要求做到“四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

为营造良好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氛围,我校聘请安阳市地震局为校外辅导员,不定期举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对全体教师进行震前、震时、震后各时间段的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培训。由于,我校防震减灾工作着眼全局、科学筹划、精心组织,这些措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师资队伍。

我校舍抗震性能好,应急避险场所广阔。我校校舍的抗震性能均达标准。其中主体办公大楼按8度抗震标准设计施工的,均达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的抗震等级。同时,在学校空旷地都设有专门的抗震避险场所,根据规定师生每人1平方米,全校约需200平方米应急避险场所,而学校的运动场可用面积就有平方米,每栋教学楼前后均有有平方米的草坪都作为应急避险的场所,并设置了明显标识,能够满足学校和基地全体师生的应急避险要求。

我校有着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我校专门有防震减灾科普展示室,约平方米,室内有地震知识、自救互救常识宣传画廊约米,有图书画册专栏等。四楼的多功能教室坚持每周一次30分钟以上的多形式(知识授课、讲座、观看vcd防震减灾科普教学光盘、知识竞赛等)的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向学生开放,知识面广,互动性强,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学校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地震科普角”,藏有多种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另外,我校充分地利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橱窗、学习园地、教室前的长廊等基地,宣传地震应急、地震问答、科普长廊等相关知识,信息丰富,为师生创设一个防震知识教育的平台。

为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系列活动,我校各中队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地震演练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在遇险应急中将损失和灾难降到最低程度。

为拓宽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我们通过晨会、班会、校会、团队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了解《你应该了解的地震知识》等防震常识,并组织师生观看地震科普动画片,参观学校地震展览室。通过防震常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产生的,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地震来临时,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护生命、尽量减少损失等知识,让学生广泛了解地震知识,增强防震自救意识。我校还开设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夏令营、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进行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另外,兴趣小组成员坚持地震知识的宣传,利用自己动手制作防震减灾的手抄报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我校每学期都要根据科学制定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练方案进行实践。我们针对学生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可能出现地震情况,组织学生如何紧急疏散。通过多次演练,使学生知道在各种情况、各种地点,应怎样疏散,应该沿着哪条线路疏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强化孩子的认识,我校还要利用电视、广播、图书、宣传栏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的培训。之后,还要对学生的进行测试,充分了解学生掌握防震减灾知识的情况。

8.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计划 篇八

工作总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部署,积极在校内外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使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特制订“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认真贯彻实施《科普法》、《防震减灾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探索小学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使防震减灾教育深入人心,得到高效、广泛、持久地开展,进一步在校园内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

二、领导组织

组长:黎辉

副组长:黎洪敏、朱元芳、黎思株、何亦黄

安全专干:谢志明

成员:德育处正副主任、教务处正副主任、总务处正副主任、各班班主任。

专职辅导教师:黎五星

校外辅导员:李曾淼(武宁县科协主席)

创建工作经费保障部门:总务处。

三、工作目标

1、认真抓好防震减灾日常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防震减灾科普讲座。

2、坚持开展以“纪念日”为契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3、组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兴趣小组,观看影像VCD片,定期开展活动。

4、安排设置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室、知识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

5、组织学生参加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开展征文活动。

6、组织师生进行防震自救与互救及逃生演练。

7、营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软硬环境。

三、主要工作

1、在全校广泛宣传动员,成立防震减灾科普活动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将学校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中。

2、以点带面,在教师中建立防震减灾教研小组(组员不少于3位),在学生中建立防震减灾活动兴趣小组,各项活动都要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保证落实计划,效果突出。

3、注意学科渗透,发挥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教学计划,其余课时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调剂,保证学年不少于4课时。

4、确定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和宣传橱窗,利用好校广播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班会课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并利用对最新地震及灾情等予以及时介绍,组织同学参观地震知识的宣传图片。

5、利用好“3.1”《防震减灾法》实施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5.12”四川汶川地震日、10月国际减灾日等特殊时间开展全校性的宣传活动,并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举办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使学生参与率力求在90%以上。

6、在市、区科技局、科协的支持下,图书馆添置一批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图书、光盘等资料以供学生阅览。

7、编制《学校重特大事故紧急预案》、《地震紧急疏散预案》,每年5月、10月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应急避震、紧急疏散演习。

8、落实人员,组织教师着手编写地震科普校本教材。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各项工作到位。

学校加强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网络的作用,定期研讨工作,同时总务处要及时、大力支持和保证开展科普活动经费的需要,做到各项活动开展目的明确,时间确定,任务落实,有专人负责。

2、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为使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将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结合新课程改革有机地进行学科渗透,编写防震减灾科普校本教材,推进探究型课程进展,学校利用集体晨会、样园广播、班队活动课、黑板报、报告、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科普兴趣小组、节假日社区报务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师生从中不但受到教育而且提高实践能力。

3、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活动。

为广泛有效地配合学校科普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在各班选拔一部分具有地震知识基础且对防震减灾充满兴趣的学生,组建学校又一个具有特色的科普兴趣小组—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地震知识,掌握地震监测与预报的相关技术,并扩大宣传,学习制作防震模型。学校将争取市面上地震办、教育局的支

持,添置有关设备。

4、举办防震科普报告、讲座、知识宣传活动。

学校将利用集体晨会、每月进行1-2次全校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地震专题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方面的录像片、VCD,使他们进一步受到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5、开展防震减灾知识问答与征文活动,普及地震知识。

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明白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宣传教育《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学校将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或班级给予奖励。

6、开展防震技能训练。

9.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实施方案 篇九

一、目的意义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进一步在学生中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增强学生防震意识,以期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会”的目标,防患于未然,特制订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1、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始终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为办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继续加强与县科技局的合作,建立兴趣小组,培养一批防震减灾科普尖子学生,并能在防震减灾知识中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3、积极参加县地震局组织的各项活动,多向县局反馈我校最新进展和最近工作重点,多向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扬长避短。

三、具体计划:

1、本,继续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晨会课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并利用各年级的地理课对最新地震及灾情等予以及时介绍。

2、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及时公布最新地震消息及学校科普动态,增加课件制作方面的研究。

3、以点带面,成立地震科普知识学习小组,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落实到实处。地震科普知识学习小组由崔俊阳老师带队,以各年级学生为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辅导。组织观看地震科普录像及浏览地震网站。

4、每,在5、11月份分批组织师生观看地震录像,上下两学期开展一次防震减灾宣传日、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并进行紧急疏散演练。

5、拟邀请县级以上地震局专家来我校作地震科普知识科普讲座。

6、在全校举行了一次震时紧急撤离演练。

7、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

8、学生在家组织一次家庭1分钟地震应急演练。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与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主要活动选择在重要纪念日进行,如5.12月防震减灾宣传日、11.6防震减灾宣传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积极探索,善于总结。

10.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演讲稿 篇十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内容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为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介绍如下:

一、动物异常:动物行为异常大体有三种: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二、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三、地震来了怎么办?抓住时机,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据统计,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在20秒以内的占83%,平均预警时间为13.6秒。地震时,人们如果能抓住预警时机就会有生的希望。

1、在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如果你住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因为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外墙边或窗边去,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要去乘电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时应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再由老师带领,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一定要记住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当你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2、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时,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等地震过后,听从服务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3、如果你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玻璃幕墙的建筑、高烟囱、水塔等。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

线杆、广告牌等。注意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墙等。

4、如果你在野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场地,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风向,以免吸进有毒气体。避开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变压器、高压线及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品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试着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你要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维持生命。同时还要与外界联系,当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耐心等待救援。

上一篇:工作体会和感悟收获下一篇:运营管理课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