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课反思

2024-07-27

群文阅读课反思(共11篇)

1.群文阅读课反思 篇一

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一节群文阅读课《感动》。对我来说,群文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没有明确的、具体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得语文者得天下”理念的深入,我强烈的认识到:丰富孩子们的阅读量、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会阅读,进而爱上阅读是一门让孩子终生受益的课程。

那么究竟上什么题材的群文阅读呢?思前想后,结合语文课刚刚结束的第四单元,我选择了《感动》这个主题。

围绕主题,我定下了学习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使学生懂得表达情感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真情实感具有超凡的感染人的力量。

2.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谈话导课;

二、课文回顾;

三、阅读概述;

四、精彩片段赏析;

五、拓展延伸。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很清楚,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思维很活跃,在阅读与交流中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过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课前阅读不够深入,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主题把握的不太到位,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但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新事物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一定的过程,今后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会进一步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兼顾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这些都有待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

总之,阅读是伴着成长阅读的,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因此,引导学生好好阅读,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学生终将受益一生。

2.群文阅读课反思 篇二

一、对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缺失。

研读目前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 文学作品数量少, 儿童文学作品更少, 随着小学年级的升高, 儿童文学作品骤减。从内容上来看, 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经过删减或改编, 变成了短小、单薄的教材体。从编排上来看, 以成人的角度居高临下编排教材, 道德教化痕迹过浓, 不能贴近儿童生活。从体裁上来看, 文体单调, 以儿歌、童话居多, 儿童小说、科幻小品等诸多儿童文学体裁未进入教材视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单篇零散, 很少以“儿童文学”的名义集群呈现, 课标提出的读整本的书, 教材更是几乎就没有涉及。

2.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缺失。

在教学中即使面对儿童文学作品, 多数教师仍偏重于认知教育, 而且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忽略了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与少年儿童在想象力、创新精神培养上的内在联系。教学缺乏趣味性、文学性、人文性, 缺乏儿童视角, 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严肃、规整的课堂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标准、单一的答案磨灭了儿童的灵性, 琐碎、枯燥的训练消磨了儿童的悟性。忽视文学作品的体裁、特点, 简单化、模式化的教学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和活力, 削弱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3. 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割裂。

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丰富的阅读实践, 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成长方式。然而, 每天仅有的一两节语文课反复读薄薄的一册课本, 导致课内外阅读实践的割裂。一是阅读内容的割裂。教师几乎只关注了课内, 很少延伸去链接课外的相关读物, 对学生课外读什么也缺乏系统的有序安排。对如何选择阅读材料、快速提取信息、比较思辨等实用的阅读策略与方法等, 在课内更是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范的训练。二是阅读时空的割裂。一些教师生硬地将学生的阅读生活分为课内、课外, 课内外无法沟通, 难以互动。课堂上学生想读更多的优秀作品, 却被教师“牵引”着一遍又一遍地读几个句子。学生在课外读到的东西无法返回课堂, 没有时空分享课外阅读的体验和收获。加之课外阅读又往往“功利性”太强, 不是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 就是让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背着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 哪里能进入“悦读”的境界, 导致学生在课内所学的那点知识根本无法结构化, 当然更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因为二者有相同的服务对象 (学生和儿童) , 有相似的功能 (语言学习和人文功能) 。儿童文学为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 从儿童立场、儿童视角提供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各学段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明确表述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 并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列出的阅读材料以文学作品为主, 儿童文学作品分量也相当重。这意味着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应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由此也可见,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儿童的文学阅读。

三、儿童文学群文阅读, 为课内外阅读架起美丽彩虹桥

我们认为, 研究儿童阅读必须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这两个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将“读什么”与“怎么读”结合起来思考, 提出让儿童文学与群文阅读牵手, 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让最适切的内容与高效的策略实现对接。

我们所说的“群文阅读”指为了某种目的, 在单位时间内, 基于议题聚集多个文本, 运用浏览、略读、跳读、比较等多种阅读方式进行同步阅读。其要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多读, 不断实践, 不断操练, 发现至上。其基本特点是围绕一个议题, 对某一方面进行集中关注, 目标指向更强。其教学取向是:多阅读, 多分享,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多质疑, 多思考, 让阅读过程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多尝试, 多实践, 让学生选择运用真实的、实用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我们所指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 简单地说就是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读儿童文学作品, 即以儿童的视野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以一定的议题将数篇作品, 或一本书或几本书组织起来形成阅读材料, 在一定的时空内同步阅读, 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发展儿童的人文素养。

我们开展“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研究”, 试图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关注阅读的“法”与“质”, 统筹学生课内外的阅读, 还原阅读生活整体的本来面目, 使学生回归阅读的自然形态并走向自觉。在教师指导下的单篇阅读与学生独立自主的整本书阅读之间架起桥梁, 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壁垒”,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有三种形态, 即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功能各异, 互补共生, 无法替代。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只是单篇阅读一种, 只重精读、有感情朗读, 显然背离了阅读的自然生态, 必将导致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不健全和失衡, 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阅读的需要。群文阅读可以满足阅读者的需求, 填补传统阅读教学的遗漏, 可以使多个文本的阅读与传统的课内单篇阅读形成互补;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容量的不足,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选文短小的不足, 让学生在提升阅读速度的同时, 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质疑、探究, 在矛盾冲突中思辨、批判;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单篇组合的缺憾, 引导学生读一组文章, 读整本书, 读一群书, 巧妙地实现课内外衔接, 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群文阅读贴近阅读生活本身, 更能体现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性质。

四、儿童文学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吸引儿童喜欢阅读, 让儿童感受阅读的快乐,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儿童文学群文阅读以分享感悟为核心, 以探索发现为乐趣, 关注儿童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思辨, 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式, 最大化地提高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从阅读兴趣、习惯、方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 有效地实现课内外沟通。

1.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与组合应坚持目标先导的原则。我们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的阅读素养需求,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详细研读年段目标, 充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精神来开发学生的读本。我们把《语文课程标准》与现行教材对照起来读, 审视现行教材和传统阅读教学能达成哪些目标, 还有哪些目标不可能达成或低效高耗, 分年段列出系列的具体教学目标, 参照常见的功能性阅读目的 (为了激发兴趣, 为了从信息群中了解某事物或人物的全貌, 为了受到某方面的人文或科学熏陶, 为了对某一作家作品加深了解, 为了对相同或不同观点的材料阅读实现新的意义建构, 为了某种学习方法、表达方法等) 开发多元的议题序列。

在目标指引下, 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 筛选适合不同阶段儿童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 组文建群, 形成校本读本, 与现行教材互补,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组文建群的方式要不拘一格, 可以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方式:一是重组课文。现行教材为主题单元, 组织形式单一, 可根据议题进行重组建群, 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阅读相关课文。二是课内外衔接, 以“一”带“多”, 丰富课本内容, 把课外阅读材料巧妙植入课内。三是课外的专题阅读。四是整本书和群书的阅读。

2.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群文, 真正去阅读, 学习、掌握更多的实用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让学生深入思考, 真正去思考, 学习、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 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交流、讨论、分享, 真正去讨论, 智慧碰撞, 观点交锋, 实现集体建构。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给材料。准确设置教学目标, 设计议题, 精心选择文本, 用清晰的线索组文建群。二是给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地保障学生自读自悟、质疑探究、讨论分享的时间。三是给方法。在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探索欲望后, 适时搭建“脚手架”, 引导学生“聊书”, 运用整合、比较、甄别、筛选、判断、评价等一系列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比较力、判断力。

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分享———建构意义———习得方法———自我检测”, 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群文材料做适度调整。常见的方式有: (1) 以“一”带“多”, 立“一”举“多”。以课文为依托, 巧妙设置链接点, 拓展延伸开去, 带出多篇材料阅读, 实现课内外衔接。 (2) “一”主“多”从, 众星拱月。以阅读某个文本为主, 从不同角度链接多个文本, 补充材料, 通过阅读多个文本加深理解, 解决某方面的疑惑, 丰富认识等。 (3) 举一反三, 迁移强化。从引导、扶放走向自主, 从单文走向群文。 (4) 举三反一, 异中求同。阅读多个文本, 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再迁移运用。 (5) 读写结合, 读中学写。阅读多篇, 悟法;尝试习作, 学法;交流分享, 得法;自主写作, 用法。 (6) 对比“冲突”, 质疑探究。阅读具有对比性的群文材料, 发现矛盾冲突, 提出疑问, 设计阅读方案, 锁定目标细读深思, 合作探究, 解疑释惑。

进行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定位要准, 一群文章往往集中一个目标, 细分出若干层次, 群内每篇文章的作用要明确、具体。如激发兴趣、形成对比、补白释疑、拓展积累、补充强化、引发思辨等等, 一定要全盘布局, 考虑清楚。二是文本切入的时机要适宜, 巧妙设置连接点, 在学生急切需要的时候再给出。三是各文本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应有所变化, 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尝试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去阅读。

3.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活动开展策略。

3.群文比较阅读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三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感恩父母,习作要求是用真情实感写好父母之爱。《儿子,愿做父亲的脚》和《橘子的心》这两篇文章,选自《自能作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中的第53、54课。两篇文章围绕单元主题,选材不同,写法不同,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人教版本单元的课文主题,突出了训练要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两篇文章在选材上的不同与新颖之处。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两篇文章在构思上的独特与巧妙。

3.品析和积累语言,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三、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浏览《自能作文》中的两篇文章。

(一)将文章“读薄”,感受选材之新

1.导读。出示“自学导航”——

快速默读《儿子,愿做父亲的脚》和《橘子的心》,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示:写事的文章用“四素句”,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思考:这样选材给你什么启发?

2.自读。学生根据“自学导航”要求,自主批注阅读。教师巡视、点拨。

3.展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对自己的选材有何启发,即自己在写父母之爱时可以写什么。

4.评读。同样是写爱,但内容可以不同,既可写事,也可写道理。这样写会很有新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意在把文章读薄,体现“阅读为根”;说说对自己的选材有何启发,意在打开学生的选材思路,学习文章选材的新颖,体现“生活为源”。

(二)将文章“读清”,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1.导读。出示“自学导航”——

两篇文章在构思上各有千秋,请思考:

《儿子,愿做父亲的脚》一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我”对父亲感情发展变化的句子,并用三角形标出关键词。

《橘子的心》一文,看似是在写橘子,其实是在写什么?构思有什么巧妙之处?

2.自读。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章,并在文章中做简单的批注。

3.展读。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4.评读。强调以下内容:第一篇文章是以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发展变化为顺序,嫌弃→憎恶→愧疚→热爱,欲扬先抑,构思巧;第二篇文章明讲橘子暗说做人,以物喻人,构思妙。

(三)将文章“读厚”

1.导读。出示“自学导航”——

用曲线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自读。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批注式阅读。

3.互读。小组合作交流。

4.展读。各小组推举本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分别从用词精妙、写法巧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几方面进行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5.评读。对学生的展读进行评价、激励,升华学生的认识;重点句子全班再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使其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再让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旨在引导学生把书读厚。

[总评]

略读文是相对精读文而言的;群文阅读是相对单篇阅读而言的。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这是一个学得方法、习得能力的过程。

群文略读,旨在完成“三读”的教学任务——读薄、读清、读厚。王老师以问题为导向,用“自学导航”分段引领整堂课的生成。“自学导航”的设计是从两篇文章的选材(读薄)、构思(读清)、表达(读厚)三个方面提炼出来的。

“选材”就是“写什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体现“阅读为根”,意在把教材读薄;说说对自己的选材有何启发,意在打开学生的选材思路,学习文章选材的新颖,体现“生活为源”。

“构思”就是“怎么写”。第一篇文章以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为序来写,欲扬先抑、构思巧妙;第二篇文章明说橘子暗说做人,以母亲循循善诱教“我”做人来表现母亲的爱。让学生思考写作顺序和构思之妙,意在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清。

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情感、学习表达,把教材“读厚”。

“三读”的教学流程,基本都是按照“导读—自读—互读—展读—评读”的教学环节来实施,任务明确,思路清晰,以读为本,以生为本。

(责编白聪敏)

4.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自主学习《主题丛书》中的“征程颂歌”和“梦想花开”中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使学生懂得表达情感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真情实感具有超凡的感染人的力量。

2.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教学设计:

自主阅读,交流表达方式。

一、“征程颂歌” 《哑巴渡》体现了一位老人一生默默奉献,心有他人的大爱精神。

二、“梦想花开”

《为我唱首歌吧》展现了七个可爱的孩子用“爱”谱写出的生命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回顾 《再见了,亲人》:深情厚谊; 《金色的鱼钩》:忠于职守; 《桥》:无私无畏; 《梦想的力量》:坚定执着。

二、自主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哑巴渡》──默默奉献

哑巴渡老人一生默默摆渡无人问津,直到其病重再不能摆渡,人们才记起他的好,待到他去世人们方知其是位负伤的老红军,为弥补当年打仗自己亲手炸毁的桥,老人死后用其一生摆渡的钱重修了一座桥。

《为我唱首歌吧》──真挚友情

七个濒临死亡的孩子,没有为自己不久于人世的生命哀叹,却用顽强的意志挑战病魔,用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为我唱首歌吧”是不幸的伊丽莎白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求,更是七个可爱的孩子用“爱”谱写出的生命交响曲。

三、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 1.《哑巴渡》

师: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几件事? 生:炸桥、摆渡、修桥

生:没有谁知道哑巴有多老,在这儿摆渡有多少年。每一个过渡的人在最初的记忆里哑巴老人就是这个样子;爬满皱纹的脸,深沉的眼睛,一条跛腿,一双粗大布满了老茧的手不知摆过了多少岁月。但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皱巴巴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将老人的外貌描写和老人的船进行对比,突出老人一心为人们提供便利、默默奉献的品质的写法。)

师:说说你在阅读表上提出的问题好吗?

生:为什么文中说“乡亲们哑了,渡河哑了,天和地都哑了”? 小组讨论交流:

哑巴老人一生默默为人们奉献感动了天地、感动了渡河、感动了乡亲们,人们为这无言的大爱而震撼。

2.《为我唱首歌吧》

分享:感情朗读描写伊丽莎白神态描写的句段。(1)“伊丽莎白的耳朵后面做了一次复杂的手术„„沉默的泪水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流下苍白的脸蛋儿。

(2)“伊丽莎白热爱音乐胜过一切。„„安静的、空荡荡的房间里,她自己坐在一张宽大的椅子上,让我坐在她的旁边,紧紧拉着我的手,声音颤抖抖地恳求:“给我唱首歌吧!”

(3)“音乐会获得了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媚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她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高兴得又蹦又跳;约瑟夫眉飞色舞、喜悦异常。我想,这时候,我们这些大人们流的眼泪更多。”

(通过将伊丽莎白手术后和音乐会后的神态外貌描写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们战胜病魔用纯真的友谊激发了伊丽莎白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

领悟: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1)“谁都知道,患不治之症快要死去的孩子,他们忍受病痛同死神决斗的信念,他们的势不可挡的勇气,使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要碎了。”

(2)这次最令人难忘、最值得纪念的音乐会,没有打印节目表,然而,我有生以来从没有听见,也不曾希望会听见,比这更动人心弦的音乐。即使到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我仍然能够听见它那每一个震颤人心的音符。

采访:生扮演伊丽莎白女士和她金发碧眼的女儿接受老师的采访。

师:伊丽莎白女士,请问您听过的最感人的歌曲是什么?

生:是11岁生日时7个白血病孩子为我演唱的歌曲,是令我一生感动的最美妙的歌曲。虽然我现在听不见了,但是它一遍一遍在我心中歌唱。我伤心时,它会抚慰我,我失意时,它会鼓励我。我永远不会忘记这7个孩子给我的一生的礼物。

孩子们,谢谢你们。你们不仅读得非常精彩,还与我们共同分享了感受,把一个个令人震撼的人物带到了我们的心里,老师同时被你们感动着。

四、主题拓展

5.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五

1.2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社会中,学生要想能够与时俱进,就要获取足够先进及丰富的信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能够有效的增加学生的信息量。目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障自己的讲课质量,会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放慢自己的讲课速度。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全面理解小学课文中的内容,但是也大大抑制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1.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使用单篇文章进行教学的模式,只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另外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自己的教学进度,往往会忽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问题。为了教学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那么群文阅读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小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群文阅读任务的时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并且找出问题的答案,能够潜意识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群文阅读课反思 篇六

龙池镇中心校 张亚玲

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的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有意思的儿歌》。让一年级的孩子来开展课堂上的群文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识字少,没有阅读基础,连教材里的课文都读得不够流畅……但我心里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让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会阅读,进而爱上阅读,因为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在我校开展一年多以来,我越来越感觉到阅读,特别是有主题的群文阅读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乃至未来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儿童阅读事业的推广人,在孩子们的心里撒下阅读的种子,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今年我接一年级的新班,忙过了黑色的九月,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一年级的孩子该怎样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我想,首先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吧!而儿歌无疑是孩子们最早接触、最多接触,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儿童文学形式,他们也是从儿歌开始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想到了让一年级的孩子通过读儿歌,说儿歌,表演儿歌,创编儿歌等环节,让他们感受读儿歌的乐趣,在读中训练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体验创造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们喜欢上课外阅读,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儿歌如此之多,如何选一个议题将几首儿歌放在一起在一节课里完成呢?思考了很久,想到过写动物的儿歌,写春天的儿歌,写秋天的儿歌……但都没有一个议题很集中,在大量的阅读了很多儿歌后,突然发现其实儿歌的种类很多,每一种都很有意思,也有自己的特点,何不选择其中几种典型的、孩子们又感兴趣的儿歌让孩子们来阅读呢?于是我选择了《有意思的儿歌》这个主题。

围绕主题,我定下了学习的目标:

1、通过朗读、诵唱儿歌,让孩子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及蕴涵其中的文化,激起对儿歌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学习,了解儿歌的基本类型,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3、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孩子积累语言,并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通过学编儿歌,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创作儿歌的乐趣。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交流导入,二、诵读儿歌,读出节奏,三、自由诵读,感受儿歌的不同类型,四、学编儿歌,感受乐趣,五、总结点题,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很清楚,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思维很活跃,在读、唱、演、玩中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过也有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如导学部分的教学还不够。教学《小白兔》这首儿歌时,让孩子们学会用拍手打节奏的方法读儿歌后让他们想其他办法来读儿歌时,孩子说到“表演读”时就应该让孩子们马上来表演着读这首儿歌,也为后面的表演自己创编的儿歌打下基础,后面的表演会更丰富多彩。在引导学生说《比尾巴》这首儿歌有意思在哪里时,没有让学生说得够,就急于引导孩子去发现问答歌一问一答结构上的特点。

此外,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走进他们感兴趣的情景中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而我在创设“回家用这首谜语歌去考考你的爸爸妈妈”这个情景时做得还不够。

老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关注生成的问题,还要更充分的营造学习的气氛等。当然,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兼顾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

最后,用教科书教阅读,有不小的改革空间,但毕竟是有限的,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如果课堂教学、儿童阅读这两手长抓不懈,语文的教学前程似锦,学生的发展前程似锦,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

7.实施群文阅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 篇七

改革语文阅读教学, 出路在那里?

去年秋起, 贵州省遵义市长征小学校引进了群文阅读教学。所谓群文阅读教学, 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 (可供学生议论, 发表见解, 迁移运用的问题) , 选择一组 (一般3~5篇) 文章, 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 (即探究、自主、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 , 最终达成共识 (不是唯一的答案) 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 群文阅读教学就是, 改一篇文章上几节课为一节课上3~4篇或5篇文章。这种由“单篇”到“群文”的教学形态, 绝不只是形式的变化, 而是教学理念的巨大变革。既是对传统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 也是对长久以来封闭的教学思想的挑战, 师生都应逐步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真正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角度, 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 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全民阅读。这种变化, 既是学生学习方式由个体学习向集体建构的转变, 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向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合作学习, 寻求共识的迈进。

群文阅读的教学, 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节课要学完几篇文章, 篇篇细读、篇篇都读是不现实的。因此, 齐读、默读、略读、跳读、选读、猜读、听读 (通过聆听读了不同文章的同学的交流获取信息, 了解多篇文章内容) 等都是群文阅读教学常用的阅读方法。

要真正提高阅读课效率, 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都必须改变。我听过多节群文阅读课, 感触很深。如以“童话中反反复复的情节”为议题的一堂群文课, 选了《田鼠太太的项链》《城里最漂亮的巨人》《老头子说的总是对的》《兔子的名片》等四篇文章。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和讨论, 激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反复复的情节并掌握寻找故事中反反复复的情节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教学时间:一节。教学重点:四篇文章中各有哪些反反复复的情节?教学难点:分辨并列反复和递进反复。上课了。师生互相问候以后, 教师问:同学们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呀?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略) 老师出示三个童话图片, 并简要讲述故事中反复的情节以后告诉学生, 这就是故事中反反复复的情节。接着, 老师让学生快速阅读《田鼠太太的项链》一文, 并让学生勾画出故事中反反复复的言和行?阅读完后教师抽学生讲述故事中反反复复的情节,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 并画出如下结构图。

然后, 再抽学生看着结构图复述故事, 大部分学生都能复述完整。这时, 老师告诉学生这种帮助我们了解主要情节的图叫结构图。在阅读时可用这种方法, 理清每篇文章的思路和主要情节。下面请孩子们运用这种方法, 分组阅读另外三篇文章, 勾画出反反复复的情节并列出结构图。老师通过巡视, 发现很多孩子很快就看完了各自的那篇文章, 并列出了能表达反反复复情节的各不相同的结构图。通过读各篇文章结构图的展示和抽学生复述, 效果确实不错。教师在每篇文章中选择一组结构图。

引导学生再看各文结构图并思考, 四篇文章中都有反反复复的情节, 那他们之间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 反复的次数不同, 内容不同。老师又引导学生观察各自反复的情节是否可以交换先后位置?学生又很快发现前两篇文章的情节可以交换位置, 后两篇却不能交换。由此, 教师告诉学生, 反复情节能够交换位置的叫并列结构的反复, 不能交换位置的叫递进结构的反复。

最后,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收获:学会了画结构图, 反复的情节有并列反复和递进反复, 利用结构图能帮助我们复述文章主要情节等。

整节课中教师讲的很少, 既让学生运用在传统阅读课中学的阅读方法和知识, 一节课阅读和了解了4篇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内容, 又交给了学生必要的知识。处处体现了教师有“蹲”的姿态, “赏”的目光, “让”的胸怀。处处体现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讨论, 交流分享;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寻求共识, 正面评价学生见解, 巧妙传授正确知识等;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我深切感到, 群文阅读课堂确实是开放的课堂、学生为主的学生的课堂, 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态,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但根据专家的指点和我看过的多节群文课例, 我觉得还是有其规律可循:那就是围绕议题, 选文阅读—寻找异同, 比较思考—讨论交流, 集体建构—尊重异义, 达成共识—一带多篇, 形成整体。其间注重给足时间, 让学生充分阅读, 互动交流,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和陪伴, 激励和包容学生的见解, 多元评估。

8.群文阅读课反思 篇八

所谓群文阅读,简单说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由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群文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教学方式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拓宽了学生阅读资源面,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创新,代表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新方向。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是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语文是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在生本教学中,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读的是原汁原味的文章本身,想的是依据文章而发的自身的提炼。在读和想中,丰富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段篇章的拆零研究。简而言之,生本语文三件事:阅读、思考、表达。

群文阅读和生本教育的表述虽有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内涵——阅读,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校生本教育的推进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给我们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连接架起了桥梁。它的确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巧妙融合的一件“神器”。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彰显自己的语言魅力,也能快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一、以“活动”促阅读,激发学生群文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特别是连续多年的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课内,更依托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群文阅读兴趣呢?

精心设计前置研究。生本语文四个教学环节之一就是前置学习研究。前置研究的设计要摒弃以前对单篇文章支离破碎的理解分析,要以带动学生的阅读为中心,结合课文内容,围绕不同议题精心组合课内外群组文章,以点带面,以一篇带多篇,促进学生群文阅读兴趣。

班级展示交流。生本教学有“课前3分钟”和“班级展示交流”这些环节。于是我们利用这3分钟设立了“3分钟见闻”——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群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奇闻逸事;在班级展示交流环节开展“小小故事王”——让学生把自己从群文课外阅读中读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明日之星”——有感情地朗读群组文章的精彩之处或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同学们争相上台展示,由此带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开好“好文推荐会”。经常开展“好文推荐会”,让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阅读收获——推荐自己阅读的好文章,并说出推荐的十大理由。

开展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每个月定个读书主题,开展群文精彩之处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讲故事)比赛、古诗擂台赛、剧本展演、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每月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评比,对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发挥有效的宣传平台。有效利用学校广播站等平台,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有了学校、教师的重视与引导,有了表现自我的舞台,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课外阅读兴趣。

通过扎实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课内外群文阅读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整个阅读感兴趣了,才能对教师精心设计的群文阅读课有兴趣,阅读课的课堂效益才能提高。

二、 保障时间,丰富课余生活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还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晨间诵读。学校将每天早晨的7:50—8:10定为早读时间,利用20分钟,进行早读。

课间品读。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广泛搜集阅读资源,利用每天大课间时间,给学生在网上找点绘本故事集中阅读,其他课间就让他们看自己带的课外书。就这样,学生的阅读氛围悄悄形成了,孩子们也由不情愿变为主动,由过去的无所事事变得有事情做了,现在孩子们除了玩耍、游戏……如今又多了一个兴趣爱好——读书。

晚间静读。各科教师精选家庭作业,必须保证学生晚间有不少于30分钟的读书时间,双休日不少于1小时,并请家长配合督促,在阅读的同时填写好课外阅读记录卡。

合理安排了读书时间,就必须严格执行,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时读个“通宵达旦”,忘记时一连好几天不翻一页书的读书弊端。

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好比是双翼,两者之间以课内阅读拓展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完善课内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和谐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绝不是一两节课的事情。需要教师用激情用匠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用智慧用恒心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与能力,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

9.群文阅读课反思 篇九

独山县第六小学教师:胡祖军

【文本解读】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进行学习,并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而同步教材的拓展性阅读也安排了八篇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童话,而在此次的群文阅读中,根据学生实际以及童话的不同特点,安排了《鹿树》、《最棒的还是我自己》、《小青石》这三篇风格迥异、揭示的中心各不相同的作品。《鹿树》是要我们感受一份温馨的关爱;《最棒的还是我自己》是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出除了感受童话的乐趣之外要学会树立自信;《小青石》一文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和小青石一样感悟人生的真谛是平凡也是一种快乐,只要我们做的事对别人有意义。同时让孩子们再次走进那奇妙的童话世界,去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童话的世界里尽情地徜徉、幻想……从而更喜欢童话这种文学体裁。

【设计理念】

本节课属于童话阅读的进一步拓展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与阅读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原来的一节课只读一篇文章,甚至是两节课学习一篇文章的精读到一节课进行多篇的阅读,并通过进一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读书能力和习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交流读书的方法,师生一起总结阅读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

(1)在童话故事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从课题质疑、猜故事入手从而激起孩子阅读童话的热情,从而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2)让学生在童话推荐活动中了解更多有趣的童话故事,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童话给自己带来的快乐。(3)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童话,掌握读懂童话人物和道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多篇纸质打印的童话故事。

3.学生《阅读记录表》。

【教学目标】

1.复习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童话故事内容及通话特点。

2.指导阅读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鹿树》、《最棒的还是我自己》、《小青石》童话故事,了解童话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出示课件本组课文中的插图)看看你们能不能一看就说出这篇文章的题目?

2、这些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你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了吗?(学生回答童话所表达的道理,并归纳童话的特点。)

3、童话这么有趣,你能写一篇童话吗?(教师归纳:只要赋予你身边的事物生命、思想并展开幻想,你也能写出有趣的童话。)

4、我们用“从课题进入”的方法来再一次走进童话。(出示课件童话故事题目)相信通过同学们的阅读和交流,会进一步了解和喜爱童话!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童话故事内容及童话特点和写作要求,激发学生阅读童话兴趣。

二、师生共读阅读童话

(一)、从童话故事的题目,你以为这些童话可能写谁和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课题进入法”可以从各个方面调动思维想象能力,学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童话特点、童话写作方法,针对课题进行幻想童话故事内容。如果学生所幻想的童话故事和要阅读的童话故事相同,则阅读就达到了要求。反之学生又多掌握一个童话故事。

(二)、教师下发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记录表》,强调阅读注意事项,提出要求。

1、了解童话故事内容,对比和自己之前想象的童话故事是否相同。

2、读了这些童话故事,你想说什么,有哪些收获?

3、学生阅读,并填写《阅读记录表》。

(三)、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

2、教师收集三篇《阅读记录表》投影到屏幕上,学生自由发表和这几位同学不同的见解。

3.这几篇童话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生交流,师引导)。

《鹿树》──温馨关爱(一只奔跑的鹿,为什么会变成一棵会跑会跳会唱歌的树呢?)──美好的向往。

《最棒的还是我自己》──充满自信(从小木偶变成橡皮泥小人、陶瓷小人、水晶小人和变回自己的经历中,你想说什么?)──拟人化描写。

《小青石》--服务他人(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的小石头,有着不同的理想,他们各自的理想是什么呢?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树立理想。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教师在教学中教给的阅读方法和学生《阅读记录表》要求,阅读童话。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四)、片断分享、精彩赏析

孩子们,读了这三篇童话,老师相信肯定有一些地方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谈一谈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提个小小的要求,在汇报之前,请你先说,说是哪篇文章的什么地方。)

1、《最棒的还是我自己》

“最棒的还是我自己,”小木偶对自己说,“因为我不怕摔,不怕晒,我还能游泳。”针对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2、《小青石》

“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这块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它为什么觉得非常快乐?

3、《鹿树》

(1)、树根说:“鹿小弟,我原一是一棵树。树被伐走了,只剩下根留在这里。可是,树给一只小鸟许过愿,答应它明年春天一了,鹿树上做窝下蛋孵娃娃。可是,树没有了……”树根非常伤心,他天天为了小鸟担心,担心什么呢?自己,(补白)

(2)、一只奔跑的鹿为什么会变成一棵会跑会跳会唱歌的树?(引导学生探究,鹿的美好愿望,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

体会意义,加深印象

(五)、学生总结所得,学生推荐童话。

板书设计:

童话特点

拟人化描写《最棒的还是我自己》------充满自信

丰富的想象《小青石》-------感悟人生

美好的向往《鹿树》------温馨关爱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重在简洁、明了。了解通话特点的同时知道童话蕴含的道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打破了以往单篇的教学模式,把三篇文章捆绑起来,采取了“合--分--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群文阅读的理念。通过几篇童话故事的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尽量让学生问,让学生说,让学生在彼此讨论和交流中学习课文,在群文阅读指导中,我把球抛给学生,而不是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然而,群文阅读对于议题的选择是多方面的,而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时议题,不是处处都照顾到。和单篇课文相比较起来群文阅读难度大,对老师的要求高,教师的付出要高于以往单篇阅读的几倍,而教师现有的能量唯恐不能满足学生,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补充自己,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10.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十

莫乎于情”感人心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每节课上,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是在语言和动作上我需要进行提高。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总结阅读方法时,课前让学生进行收集,有许许多多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11.谈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十一

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展望式问题,以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要善于设疑,围绕教材内容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引疑、质疑,引导学生从观察、猜想中提出问题,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参与到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去,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要让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重视师生之间的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创设一种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轻松课堂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的信任,依赖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中乐学、善学,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灵活地使用教材

事实上,学习者手中的教材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教师要将这套系统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工作。活化语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作为英语阅读课的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应该对教科书中体现的教学思路和采用的教学内容中不适应学的地方稍作修改调整,以增强教学的功能性和趣味性。另外,还应注重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阅读有别于一般的知识课,也不同于简单的技能训练,不但需要陈述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大量的操练。阅读量越大,学生积累的背景知识就越多,就更易于形成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坚持课内外结合的原则,适当地、有计划地指定课外阅读材料,使课外阅读具有真正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阅读课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读”,但讨论同样重要。组织有序的课堂讨论,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利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英语报纸杂志、原声影像作品等也能丰富英语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意识,使之能积极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功效。

五、在阅读中渗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要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若只注意语言而不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等于见树不见林,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王祥福、吴汉樱,1994)。可见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更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而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是难以掌握其语言的。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需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语句结构,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所以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上一篇:原文翻译练习下一篇:冶金专业实习目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