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共13篇)
1.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 篇一
尊敬的x大学党组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适应了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形势下人们对精神旗帜追求的需要。因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我们党的xx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xx大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正处在深刻变革的时代。
一方面,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与之相适应,人们在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上,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的同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时有出现;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既积极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现代文明,同时也面临着形形色色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相悖的思想观念的侵蚀,尤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团结人民、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精神纽带。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目标,这就需要人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凸现了诸多矛盾,特别是利益多样化而引起的各种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进行调控和处理,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提供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思想观念对话交流、有利于先进文化引领整合的机制,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开人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人们的思想矛盾,最大限度的增强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齐心协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否构建起科学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完善、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确立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确立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确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确立对民族价值的认同,确立对吸纳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认同,就能为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规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目标任务,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只有构建起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多样、多变的世界,面对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交锋,我们迫切需要一面凝聚人心、强基固本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和需要。它是我们党汲取人类思想精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的,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汇报人:
2.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 篇二
关键词:理论,道路,旗帜,马克思主义,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际成就和理论成就都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 已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党在实践和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 创立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创新事业。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 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 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 我们只能在干中学, 在实践中摸索。”[1]258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 始终要和它的“运动”同行, 所以它是“活的理论即同工人阶级在其每个可能的发展阶段一道工作的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建设、改革和创造性的理论, 同样也有其发展的历程。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 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
在新时期, 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总结国外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提出了—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观点, 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 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 又突破了陈规,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党在结合本国国情不断探索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开创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马克思主义变为实践的时候, 理论要由实践赋予活力, 由实践来修正, 由实践来检验。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是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深化。各国的历史基础不同, 不同国家的国情、民情不同, 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必然表现出各个不同的特殊形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就是社会主义要植根于本国的实际、符合本国的国情。社会主义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好, 社会主义就生气勃勃, 兴旺发达。相反地, 仅靠套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长期不能相结合, 不能自主地走出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那就站不住脚, 经不起风浪, 以至遭受挫折、失败。
2. 党在经历巨大曲折探索中, 最终找到了适合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 1949年后的最初几年, 发展情况还是比较好。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 同样由于受“左”的观念的影响, 一方面是别人封锁我们,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封锁自己, 不改革, 不开放, 还继续沿袭革命时期的许多做法, 大搞群众运动, 大搞政治斗争, 大搞阶级斗争, 以至于“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二十年时间, 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 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3]中国的现实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中国向何处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模式和“两个凡是”的僵化观点, 作出了终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模式的果断决定, 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发展战略;全会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提出了全面拨乱反正, 实施改革开放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3. 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是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可行之路。
道路, 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是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可行之路。这条道路使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但摆脱了贫困, 实现了温饱, 而且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的生活水平, 各种物资匮乏的短缺经济已经让位于相对繁荣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很大进步。
三、党在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过程中, 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认识
1.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认识不足。
认为革命胜利后很快就会建成社会主义。这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 往往脱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把共同贫穷当成社会主义。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条件, “搞社会主义, 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258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世界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突破, 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所以, 社会主义要有一个从不成熟向成熟、从不发达向发达阶段发展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改变经济文化发展不足的状况。
2. 社会主义社会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单讲发展生产力, 不讲生产关系, 不讲社会公平, 让少数人占有财富, 而大部分人不能分享财富和技术进步, 产生了两极分化, 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 邓小平同志说这是改革的失败。长期以来, 我们把市场经济当成资本主义, 把计划经济当成社会主义, 关起门来搞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37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在这个理论指导下,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 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又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 吸纳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当代现代化的进步潮流。
3.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革命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正确的路线、方针和对策, 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 就一定能够达到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从不发展到比较发展再到发达阶段;从不全面的发展, 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再到全面发展;从不完全的发展, 到比较完全的发展, 再到完全的发展;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到比较多的地区、比较多的人富裕再达到共同富裕。从不成熟发展为成熟, 要经过若干阶段, 要经过“炼狱”, 要经受挫折, 不可能一帆风顺, 历史发展的曲折, 也是难以避免的, 曾经有过中国十年“文革”的教训, 更有过苏东剧变的挫折。站在历史发展前沿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新实践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它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93.
3.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 篇三
关键词:实现;中国梦;青少年;重任
在50年前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带领着美国黑人走向了光明。当下,中国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中国梦,这也是当代青少年所应该奋斗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我们的中国梦呢? 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就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自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了延安并采访了毛泽东,他在那里发现了一群充满自信和乐观进取精神的革命将领和士兵。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描述道:“我在他身上开始发现一种后来我在这样奇怪的铁一般团结的中国革命家身上一再碰到的特有的品质。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和愉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
中国梦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要求每个人的共同奋斗,我们相信,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必将渐行渐近。
当然,强调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并不排斥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取得的优秀成果。中华文化历来有海纳百川、熔铸百家的气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兼容并包,为我所用,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时代所具有的视野与胸怀。
我们的中国梦首先应该是成才之梦。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实是我们自小就有的理想和目标。有了这个理想和追求,青少年才可能真正地建立起与中国梦的对接。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从价值维度来看,就是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青少年要有责任意识,要勇于担当,自觉地把个人成才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还要注重多元复合的知识积累,将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要将基础知识的广博与专业知识的精深结合起来,不仅掌握本学科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兼修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要自觉接受系统严格的实践训练,注重将实践经验积累与理论升华结合起来,让青春和生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中国梦更是报国之梦。历史告诉我们,广大青少年的命运时刻都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要自觉树立和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在报效国家的过程中成就事业。我们应无愧于我们曾在少先队队旗、共青团团旗下立下的誓言,我们更应该立志在党旗下,为中国梦发挥出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光和热。
对于青少年来说,中国梦也是创新之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进程中逐步培育。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需要大批具有开拓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广大青少年在学习成长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养成,不仅要有推陈出新、和而不同的智慧与才能,也要着力培养敢于创新、善于成事、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进取精神、坚韧精神和探索精神。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梦就是青少年渴望的强国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一直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中国梦还是世界之梦。民族复兴不是简单的大国崛起,它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高度结合。这要求广大青少年要放眼世界,着力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竞争中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沟通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将自己打造成适应全球变化的应变型和自强型人才。
中国梦是长久文化的沉淀,中国梦更是一副永不褪色的旗帜。在当代,我们青少年更应该用自己的努力、激情、青春去实现我们的梦,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满海龙.论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04).
[2] 李抒望.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J];社科纵横,2013(04).
4.中国梦是我们的梦! 篇四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中国梦是我们的梦!
这是一个绽放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梦想家。我曾经听过一句话“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梦想是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最要好的朋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梦想是奶奶温暖的拥抱;凡卡的梦想是与爷爷快乐的生活在乡下。高原上的藏族小女孩喜欢跳舞,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舞蹈老师。李连杰叔叔的梦想是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回馈这个社会,把具有东方特色的运动—太极,推向世界。
人生因为梦想而高飞,人性因为梦想而伟大。梦想就是生命中一双无形的翅膀,唯有梦想的力量才能激发和激励我们摆脱平庸和低俗,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向优秀和杰出。第一季度中国达人秀的总冠军刘伟,自幼失去双臂。他用双脚演奏钢琴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刘伟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一流的音乐制作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重重困难,他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被各大西方媒体争相报道,认为刘伟“不离不弃追逐梦想”的精神是中国新一代的励志榜样。刘伟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更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光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勇敢执着地去追求。坚持梦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为梦想去拼搏去奋斗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习近平主席说过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是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尊重。正是这每一个小小的梦想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意义,看到了人性的光彩,更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在我们少年儿童的身上,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梦想就是国家的梦想。习主席的中国梦就是我们的中国梦,让我们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5.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 篇五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他还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知道: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然而,对美好梦想没有矢志不渝、众志成城追求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需要汇聚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以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为例来深入认识中国梦.1、不管是5.12汶川大地震还是4.20芦山地震,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并深入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并迅速发动全国各地各行业伸出援助之手,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实现最快的救援,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并最快实现灾后重建。这说明,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定有力的领导核心,需要正确的道路。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人经过历史选择和实践证明的复兴之路,梦圆之路,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2、不管是5.12汶川大地震还是4.20芦山地震,全体中国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截止4月21日15时,成都血液中心的血库已大大充足,连俗称“熊猫血”的RH阴性血都足够用了。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慈善机构也积极开展捐资活动,并得到不管是富人、名人,还是穷人、工薪阶层甚至学生的积极响应。这说明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心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而温馨的大家庭。当然,也有的人因为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官方慈善机构在工作中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不愿意将钱捐过去。对此,我认为,国家公信力既需要公众监督,也需要公众扶持。当国家处于困难时,更需要我们的呵护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抛弃,我们对官方慈善机构的批评与捐钱给官方慈善机构这两件事并不矛盾,不能因为官方慈善机构有不足的地方而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救助。
3、不管是5.12汶川大地震还是4.20芦山地震,都出现一些让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例如,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以至于灾区人满为患,交通拥堵,延误了救灾。例如,有的人轻信谣言,迷信“小道消息”,四处传播谣言,< ~ 课 件 >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出现抢水**等。例如,有的人不明现场具体情况,以旁观者的身份肆意责怪施救人员不得力不卖命。这些都说明,面对抗震救灾,面对公众事件,面对中国梦,我们不仅仅需要爱心,还需要秩序,需要理性,需要理智,需要信任,需要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分歧和内耗而汇聚智慧和力量,消除惰性和依赖而更加主动和自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好我们这个国家,让国家更加强大起来,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让老百姓更加幸福地生活。
6.论当代中国陶艺的发展状况 篇六
关键词:中国陶艺,发展状况,艺术风格
引言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制陶历史,陶瓷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作为世界陶瓷大国,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积累和历史沉淀,陶瓷艺术发展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而远古劳动人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又逐渐认识并掌握了粘土的可塑性,火与泥的结合有了新的创造,利用泥制成泥坯,经火烧制成为造型迥异的陶器。于是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获得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第一次学会了利用火的特性而改变原材料的化学性质,陶器的出现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促进和丰富了原始人的精神生活,使人类的审美意识和智慧创造性地得到了发挥。摩尔根曾说过“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由野蛮状态进人文明社会的标志”。一种属于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形式就此而生,陶瓷艺术成为人类的文化交流形式之一,中东和中国世界两大陶瓷源流,两大源流之间相互交织与发展,又在世界各地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
1 传统陶艺的发展及其艺术风格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开始,到唐宋迄今的各大陶瓷名窑及其灿烂多姿的制瓷艺术,历史积淀了泥火交融的文化,成就了中国的陶瓷文化。如秦代陶俑生动逼真,汉代陶俑优美生动,唐三彩的绚丽多彩,更是我国陶艺史上创举,使我国传统陶艺技术达到登峰造极,到了明清两代,陶瓷工艺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陶瓷市场空前繁荣,使得陶瓷制作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工种日益明晰,制作技术越加精湛,明代的斗彩瓷,清朝的彩釉,在色彩上艳丽夺目,绘画技巧成熟,技艺高超,其作品使欣赏者赏心悦目,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界。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陶瓷艺术的历史几乎和绘画一样的悠久,中华民族为世界陶艺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传统陶艺的作品中看有他自身的特点。
(1)传统陶艺重视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满足,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两方面的结合来表达原始的朴素美。分析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传统陶艺作品很多一部分是属于盘、瓶、壶、罐、碗一类的器皿型作品,这些造型形体来源于客观世界,而不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其中包括自然形体、人为形体、几何形体和各种形体的综合加工,各种装饰方法的相互作用,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和发挥而来的。
(2)传统陶艺在外观装饰方面,一般是利用装饰和造型结合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在突出釉色和质地的表现上,充分显示陶瓷材料和工艺技术形成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陶艺在这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传统的装饰方法一般采用颜色釉、青釉、三彩釉、纹片釉、釉上彩、釉下彩,还有刻划花、堆雕、镂空雕等方法。中国传统陶艺在观念上追求严谨整齐,刻意求工,虽达到一种人为强制加工的完善,表现着作者智慧和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材料的自然属性,较少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气质。
(3)在专业教育方式方面,一般是以师徒承传的方式延续的。这种学艺方式的方法是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且以技术传授为主。学习方式只重操作,通过反复制作某几种造型使其技术熟练,而非通过理论的分析和方法总结,几乎没有创造。这种陶艺教育的特点是建立在学艺者的“悟性”基础上的,学徒们只是自觉不自觉的去领悟造型的技巧,同时也培养审美的能力,并逐步形成了程式化和规范化的造型理念,因而在传统的陶艺作品中,往往突显工艺精湛、技术娴熟的工艺特点。
2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传统的陶瓷大国,离开中国也不可能构成世界现代陶艺的全貌。今天,现代陶艺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如陶艺家白明所说,“所谓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介,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参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识。”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严格来说还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即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其后中国其它各地的陶瓷产区、陶瓷研究所以及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也相继加入,成为现代陶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精通釉色、配方、烧成,具有优秀的工艺技术基础。同时,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也开设了陶艺课程和陶艺工作室,首先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教学中开设现代陶艺课,景德镇陶瓷学院也不断尝试。在师范院校中率先开设陶艺课的是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学院的这种尝试影响和推动着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
在这20年的现代陶艺发展过程中,许多陶艺家、艺术家功不可没。祝大年、高庄、梅健鹰、周国桢、陈若菊、杨永善、梅文鼎、李葆年、陈进海、黄雅莉、姚永康、吕品昌等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有益尝试。现在的陶艺界已不仅仅是几个名人和几个局部区域可以概括,而是一批陶艺家的涌现,这里的代表人物除上述几位外,还有:李正文、张晓莉、张温帙、白磊、罗小平、邱耿玉、夏德武、谢跃、陆斌、孟庆祝、陈光辉等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多样。周国桢的动物造型,姚永康的人物写意,陈进海的表现象征,罗小平的卷泥人物,夏德武的乐烧“脸谱”,吕品昌的意象表现,陆斌的理性解构,白磊的抽象寓意等,虽不能概括中国现代陶艺的全貌,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现代陶艺虽还未形成风起云涌的全国性局面,但已具备了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良好基础环境。各种群展和个展在不断举办,有关陶艺的专著画册也开始受到出版机构的关注和青睐,国际性的展览和交流也日益增多,从事陶艺创作的人员也不断扩大。这20年,世界对中国现代陶艺关注的消息纷纷在广播、电视、电影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为此,2002年美国陶瓷教育年会(NECEA)上还专设了“中国论坛”,1999年在荷兰举办的“世界陶艺大会”还邀请中国陶艺家参加。
陶艺由一个“字典生词”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甚至各种“陶吧”、“陶艺休闲屋”等也红红火火地出现在商业闹市区和旅游景点,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感到欣慰,连普通的人们都在关注陶艺,都在谈论陶艺。因为陶土、水和火都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和生命依赖的因素,陶艺最容易接近人性,因而陶艺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玩陶的本源在于欢乐和愉悦,是释放人性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触觉、视觉直入心灵,引人向善的一种朴实的方式。而这又正是现代人在快节奏和残酷竞争的社会生活中所渴望的,正因如此,在西方还开设有玩陶医疗,帮助病人康复。这些事实现象证明了陶艺首先是一种健康的、能让普通人接受和接近的艺术形式,并从接受到熟知到表达创新,然后其中一部分人走向陶艺家的道路。陶艺的普及和陶艺热的升温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热爱。也只有陶艺活动的广泛普及才会带动相关产业包括陶艺市场的成熟和发展,这种良性循环对中国的现代陶艺和陶瓷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现代陶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同世界现代陶艺主流结合,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成绩。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能如此快地与世界陶艺主流平等地交流,除了要归功于陶艺家的努力外,也与中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奠基密不可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并不缺乏优秀陶艺家,但缺少良好的陶艺教育和创作的大环境。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陶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厚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院校陶艺教育。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都有陶艺系或开设有陶艺课程,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都设置陶艺的培训项目,陶艺在美国已是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中国台湾现代陶艺的发展也相当成功,这也要归功于其陶艺教育的力度,台湾近20%的高等院校设有陶艺课程,10%的高中、60%的初中和小学也都设有陶艺教育课。我国内地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开设陶艺课的却寥寥无几,这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略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国内绝大多数美术院校偏重于国、油、版、雕,陶艺课程只是一丝点缀。有的大学四年中只有少数几周的选修课,可见在陶艺人才培养方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即使在有限的陶艺课上也过于强调基础技法,忽略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重“器”而轻“道”,这也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
国外的各种基金会经常帮助艺术家办展览、出画册,以及为他们考察、交流提供资金和帮助,对陶瓷艺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着37年历史的美国陶艺教育协会拥有4000多名会员,包括艺术家、教育家、专业人员、赞助人、学生和国家会员,它一直在为从事陶艺事业的人提供支持和机会。该协会每年三月都要举行国际陶艺界规模最大的研讨会以及各种商业性和非营利性教育系列展等,还向学生提供研究奖学金,在美国雕塑和功能艺术中心及海外举办专业展览,并为协会成员提供到国外研修机会。而国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推动陶艺发展发展良好环境还未形成,陶艺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中国陶瓷曾经一度推动世界陶瓷发展,但今天,却是国外陶艺在带动国内陶艺,若不是有世界一流的陶艺大师,若不是有世界一流的各种类型的陶瓷交流活动,我们的陶艺可能会停滞不前。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陶艺发展的现状已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在近年来多次举办全国陶瓷艺术展,众多新秀脱颖而出,有力地推动着全国各地陶艺发展;在传统陶瓷工艺发展基础较好的各个陶瓷产区纷纷举办研讨会,如宜兴、佛山国际陶艺研讨会和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等;中国陶艺教育较有特色的一些院校近年也多次承办和举行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如清华大学2000年国际陶艺交流展和2004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等,这些都对中国陶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荷兰世界陶艺大会为迎接中国代表而全体代表起立鼓掌时,中国陶艺家感到无限荣耀,但在荣耀的背后,却担负着重任。我相信具有探索精神的中国陶艺家们在这个日益开放的时代定会潜心创作,迎接中国陶瓷的再度繁荣与复兴。
参考文献
[1]白明.当代中国陶艺漫谈.陶瓷艺术研究,1999,(2):6-7
[2]陈琦.陶艺教育现状的思考.西北美术,2005,(1):52-53
[3]杨涛.现代陶艺发展概述.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8(6):77-78
[4]夏德武.关于中国现代陶艺现状的文化思考.装饰,2002,(10):7-8
7.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 篇七
党的十七大是我党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各方共识、反映人民心声、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七大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档案系统的同志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档案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档案工作必须为全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为档案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所作的报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例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阐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方针,以及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坚持平等保护物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这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新发展,也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包括档案财富在内的中华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和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维系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档案事业事关全民族创造活力能否得到激发,民族素质、民族凝聚力和精神风貌能否与日提高,档案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8.中考满分作文:我的梦是中国梦 篇八
梦想就如明灯,照亮祖国的明灯;梦想就如双翅,飞往未来的双翅。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洒落在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悄悄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宝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寄出一份梦想,蹲下投放。
黑暗中,一盏照亮前进方向的灯就是梦想,你找到了吗?我的梦,教师梦。
不是常常说:梦想像蜡烛,无私的燃烧自己,默默的奉献他人。
拥有的教师的爱,经年累月,沙石变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夺目……如果我是教师,我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循循教导,激发学生思维,将我学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我不想带着“老师”这层严肃的面纱,站在高处俯视我的学生,我希望,对他们而言,我是透明的;他们对我更是晶莹透彻的。
我不会对我的学生有何偏私之心。
即便是最差的学生,也会有他闪光的一面。
我会让我教过的每一个班,都有展示的机会,我不想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其他班级。
而他们,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再加上共同的努力,一切都会迎刁而解。
不要担心失败,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实力如何?即便真的失败了,也问心无愧,因为都尽力了。
9.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篇九
很多人对当代诗歌存有偏见,不屑于读当代诗歌,我想,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外,直接的原因是:一、很多人走进诗歌的路都是学古体诗和现代诗,然后,以已建立的诗歌概念来读当代诗歌自然不能同一,便视为垃圾。二、不能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诗歌自身的发展。从四言到五言、七言,从诗到词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展的趋势和开拓性,诗歌自身的不断发展是其存在的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
不同于古体诗和现代诗,当代诗歌仍然是后现代性,最突出的是解构主义思潮,在这种思潮下,有意颠覆经典,语言不再凝练,有一点混乱,韵律节奏难以寻觅,甚至荡然无存,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关系到如何看待当代诗歌,西川在写诗时曾有领悟,“原来写诗完全不象中学课本那样,要说自己心中的话”。更像《沧浪诗话》里所说“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就像现代诗歌冲破格律诗一样,在为失掉的味道而扼脘叹息时,要看到诗歌自身的发展和冲破,鼓励支持引导在审美理念大胆和多样化的发展。
宋诗的贡献就在于有别于唐诗上,当讨论当代诗歌的无力软弱时,应看到对已存在的领域的拓宽了当代优秀诗作无不表现在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上。
当代诗歌就像一个打碎的杯子,四处溢水,但的艺术性、思想性一直保持着坚硬的内核。
当代诗歌已不满足于在个别字上做深刻文章,这不应看成诗歌语言的退化,而是相对与现代诗的一种发展。虽然语言浅显但中体的吁界并没有弱化,也是后现代的`一种追求。从汉赋的华而不实,到宫廷诗的浓装艳抹,扭捏生情。文质之变就是要找到适中点。
当代诗歌不再大喊大叫,极为理性,很少玩弄花样,在虚构生活事件上,不动声色,细细品味,却妙不可言。绘画上的大写意或冰山理论,常涂抹几笔,却画镜幽深,不可学尽,让接受者参与进来共同完成创作。形式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刘堪秋总结出的台阶式、三段式、十四行等形式,而不采用仍和形式,无形士之形式,一贯到底,行间语气故意打乱,形式的冲破是突出的特征。
任何喜欢诗歌的在诗歌上想有所成就的人,要立于前沿,引领这一文体不断发展。由于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颠覆,是提直至艺术、思想。而这两项是无法颠覆的。
10.中国当代青年住宅的发展历程 篇十
关键词:青年住宅 居住行为 套型 演变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23-01
1 前言
青年住宅是精神寄托的地方——是感觉,是意象,是时尚享受的地方——一个真实的回应。青年住宅除了要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需提供符合青年需要的场所感。在这里,它能给予青年安全感的、提供仿佛父母或爱人角色的物业管理公司等;同时它应该是青年脱离世俗商业气息的精神高地,提供诸如现代艺术展览馆、小剧院、摇滚练习室、画室等等的文化活动设施。甚至是建立数个回应青年对儿时最爱的小吃、游戏、夜市,往日校园的一角的特色场所。
2青年人居住行为分析
2.1 青年期与青年
青年期这个术语,来源于拉丁文动词“adolescere”,意思是“向成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青年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期,是一个获得有效参与社会所必需的态度和信念的过程。一般认为18~35周岁以内的未婚或已婚男女均属青年。
2.2 青年住宅
青年住宅指为了解决城市青年(C18-35周岁)居住问题设计的小套型住宅,它既有一般小户型住宅的户内生活基本条件,又具备青年人活动的配套设施(可在裙房中解决,也可在住区中提供)。
2.3 青年行为模式研究
在社会生活消费方式的影响下,实际上人们的生活行为对套型模式起着主导作用。人们的生活行为主要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形成生活方式的原因不仅涉及人们的职业情况、文化教育程度、社会交往范围、经济收入水平,还有个人的年龄、性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因而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是必然的。与之相适应的居住行为模式也必然呈现多元性。
2.4 青年人的居住需求
在探索居住者的需求状况时,虽然各年龄阶段的具体需求可能各不相同,但其中必然存在着居住者需求规律性的东西,即人有我有。
2.4.1 居住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为保持人体内的平衡,满足生命有机体正常运行而产生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包括了人对光、空气、太阳和一般居住安全的需求。在现代的住宅建筑中,适当的厨房卫生设备、良好的采光通风、合理的日照时间及日照间距、方便的交通等等都是居住需求的重要内容。
2.4.2 领域和领域感
它包括安全防卫、部分私密需求以及活动和玩的需求。领域也是空间对人形成的心理作用,也就是领域感。在城市住宅中,领域和领域感体现在个人、邻里、组团、社区等方面,像住宅阳台、露台、庭院、单元入口、廊道、公共交通空间、组团绿地、组群院落等形成的空间都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人们在此活动会感到安全可靠。
2.4.3 私密性的要求
住宅私密性主要包括睡、休息、卫生活动和其他私密要求。青年住宅适用于单身青年或二人世界,对私密性要求不高,主要表现为防止户外视线和噪声干扰,但同时青年人的特点又决定了这一群体喜欢受人注目,如何处理好“看”与“被看”的关系是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
2.4.4 人际交往的需求
包括家庭内的个体交往及家庭外的社会交往,如邻里交往。人在与周围人的接触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及归属需要,并希望加入以友情为纽带的某种组织群体中去。针对青年对同辈群体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心理特点,在住宅室内和室外设计中,应着力于交往场所的形成和使用。
3青年住宅的发展演变
居住建筑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形式,住宅的发展从有人类就开始,并随精神、物质两大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居住功能从栖身之所的单一胜向生活、娱乐、学习等多种功能多种行为发展。青年住宅作为我国住宅产业的一部分,是我国住宅发展的缩影,经历了从生存型的宿舍到居住条件舒适、配套设施完备的白领公寓的发展演变,直至今天,它已发展成为居住建筑的主体。
3.1 筒子楼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解决职工和工作人员的居住问题陆续兴建了一批集体宿舍。这些集体宿舍的型式与学生宿舍并无两样,都是典型的筒子楼建筑。
3.2 经济适用小套型
随着国家重点经济建设的大转移,迎来了国家推行小康住宅的繁荣时期,这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在住宅的面积标准、设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住宅面积也逐步提高,1977年提出平均每套建筑面积为38平方米,1978年提高至42~45平方米,后期又增至50平方米;此时的小套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计布局合理,增加有效使用面积,更多地考虑住户的方便,注意内部装修美观等:开始注意室内外居住环境质量。
3.3 小套型社区
此时的小套型已达到小康住宅的要求,功能更加合理,空间更加完备,设施更加齐全,以物质上已满足青年人的生活需要,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模式的变化。作为青年住宅,但此时的住宅无法满足新生代对于交往的渴求,社会的认同、自我发展等高层次精神需求,于是住宅还要发展。
3.4 分户式产权公寓
分户式产权公寓的特征在于它是一个集合的社区,大家共有一个共享的公共部分,而公共部分有完善的生活配套和休闲设施,从而使生活简易轻松,方便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社会上所说的白领公寓、单身公寓、分户式产权公寓都是服务式公寓的一种形式。都具有面积偏小(35~50平方米)、总价偏低(20~30万元之间)、功能齐全(厅、卫、厨皆有)、生活配套完善(提着皮箱即可入住)、地段靠近市中心和投资、自用两相宜等特点。
4总结青年住宅的历史演变
4.1 住房消费观念的变化
①从起初“住得下”到今日追求“舒适、安全、文明、个性”。
②从“盼分房”到“盼买房”,住宅的商品化使个人在住房上的积极胜得到极大的提高。
③从“重面积”到“重质量”,住房理性消费进一步回升。
4.2 住宅套型设计的变化
①注重青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使住宅设计尽可能地满足适用、安全、卫生、舒适、经济、美观、长效的要求。
②注重功能分区,做到寝食分离、洁污分离、动静分离,结构合理。
③开始注重套型适应性与可变胜设计,同时按照开放、灵活、流动的原则设计。
4.3 住房消费型态的变化
①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社会各阶层青年,人尽有其屋。
②开始提倡“菜单式”一次装修到位,避免“二次装修”造成的各种污染。
③在室外环境上,公共配套和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④物业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做到优良服务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相结合。
4.4 住房消费水平的变化
①生活水平的改善使青年人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②住房的消费支出比例明显增加。
11.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篇十一
一、声乐艺术的本体特征
声乐艺术的本体特征, 包括物质构成材料、时间、综合创造力、情感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从声乐艺术的物质构成材料之间, 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声音, 其音高、音量、和音值等物理属性是不会改变的, 但声乐艺术的物质构成材料, 是在两种声音上的契合, 其特征也是这种契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它是人的心灵本质的直接体现, 这种以人体的某种器官作为表达心灵感受的表现方式, 从本质反映了歌唱与人的密切关系, 它可以追随到人类艺术的起源。从声乐艺术物质构成材料间的时间特征看, 是音乐的时间与诗、词有声表现过程中的时间融合, 诗词的有声性表现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 但诗词有声表现的时间特征, 往往与物理性时间与心理性时间密切相关。从声乐艺术综合创造力来看, 它首先体现在歌词创造过程与音乐创作过程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的创作, 两者珠联壁合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是演唱者的主观创造力, 这是声乐艺术作品获得生命与价值的关键环节。从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看, 它又由诗情、曲情、声情产生而组成。所谓诗情, 是指词作者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感受, 而获得一种心理冲动, 再将这种心理冲动转化为概念性的词或词组而加以描述的情感状态。曲情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运动性, 它通过音乐的基本组织手段 (旋律、节奏、节拍、和声、复调、曲试、配器、调式、调性) 的有机结合, 组成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 其次, 整体性, 即诗情与曲情的契合关系, 达到诗情向曲情转化的过程, 其三, 变化性与阶段性。音乐情感通过歌词情感的具体化表现方式, 显示出声乐艺术情感的整体性特征, 但这并不意味以整体来体现整体, 而是以变化和不同的情感阶段来达到整体表现的意义。诗情和曲情在同化和顺应的原则下, 构筑起作品的情感特征, 这一特征恰恰是声情产生的基础。如果从艺术时间活动的三个阶段 (创作、表演、欣赏) 来认识, 声情主体是表演阶段, 它是沟通创作与欣赏阶段的中介和桥梁。
二、确立现代声乐美学体质
现代声乐美学作为探索现代声乐艺术所特有的美与审美普遍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隶属于音乐美学, 是音乐美学下属的分支科学, 音乐美学就性质来说, 既可以说是用美学, 也可以说是音乐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现代声乐受美乐美学思想的制约。为了建立现代声乐美学体系, 打破旧的体系, 解放音乐, 必须解放人, 则必须在高度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必在这三者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天人合一”, 众所周知, 声乐以及一切艺术都由人创造, 都为人所存在, 必须以人为本, 确立人的主体性原则, 中国声乐文化及其美学与西方声乐美学思想, 这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其方法, 吸取其技巧, 而是引进其思想内涵以建立全新的中国现代音乐美学体系, 这个体系的思想就应该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 还存在着一个音乐文化以及美学的现代与人的现代化关系问题。人创造文化, 文化也就是人。文化的现代化, 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没有人的现代化, 文化的现代化 (包括音乐及其美学的现代化) 乃至一切现代化到头来都只是一句空话, 而为了人的现代化, 职业上从事文化传承的人必须先进行现代化, 这就意味着人们必须具备超越精神、干预精神、独立人格与自由意态。世界“新古典音乐”狂潮的掀起, 给日见冷清的古典音乐带来了新的活力, 以为克罗地亚小伙马克西姆, 这位钢琴玩家成了古典与现代的跨越, 正如他自己所说:“所谓跨越就是古典技巧与现代的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 古典音乐的风味和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后能够产生不同的以往的效果”,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朋友走进音乐会,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在古典音乐中尝试新的东西, 把古典音乐与电子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 吸引更多的听众, 开创另一个跨越界限的音乐领域”毫无疑问, 马克西姆没有原封不动地去复制历史上的作品, 而是通过表演者所处的时代, 再现其思想性和精神内涵。
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 展开对声乐美学本质、实践规律、价值和功能以及构成方式的研究具有完美意义。我们主张声乐表演中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辨证统一, 是要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和相应的平衡点, 而不是使它标准化、绝对化、统一化。因为, 它是由个体人的主观化的一种活动, 感性因素较大, 与科学的严密逻辑与理性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性色彩。在很多声乐比赛上常常可以看到, 评委、表演者、观众各自同时持有不完全相同的评价标准。另外关于对历史上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表演评价标准就更是多种多样了, 声乐表演作为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的综合, 常常体现出表演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异性, 似乎阻碍了两者的同意, 但从表演的创造意义讲, 它所表现的是不同的表现主题对历史作品的不同诠释, 在具有传统创新的同时又具有传统沿革的意义。
三、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多元化发展
声乐表演的美学原则首先是真实性与创造性, 其次是它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是怎样形成的呢?专家学者认为, 它一方面吸收美声唱法的经验, 如气息共鸣, 另一方面他们又和专门学习美声的不太一样, 注重吸收民族戏曲曲艺, 民族声乐说的是润腔、吐字等方法, 它是一个总体概念, 在这个总概念下, 应包括多种不同的民族演唱形式, 及发声方法, 一个优秀的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歌者, 在掌握各种民族声乐唱法的同时, 还应该很好地掌握各种极富个性音色与风味的发声技巧, 并有能力在美声、民族、通俗、戏曲甚至更多唱法中自由驰骋的其他唱法。当然, 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解决的是思维观念问题, 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主要同时具备丰富的作品阅历以及对不同演唱形态的把握与运用能力, 仅此还不够, 在作品的创作上, 要推陈出新, 要有适合各种唱法表现为一体的声乐作品, 这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要求词曲作者共同对各种唱法熟练的驾御能力, 其次才是优秀歌手运用唱法来演绎, 让听众在同一首声乐作品中享受不同的声乐表现所带来的声乐艺术大餐, 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带入不同的心境与美妙遐想之中, 把各种唱法自然地融入作品的意境, 不留痕迹, 一气呵成, 让人们在变化无穷的演唱技巧应用中, 丝毫察觉不到它们的改变, 而只是享受作品所带来得色彩变化及艺术感染力。
12.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 篇十二
一、基础教育
(一)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的地位问题
2、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3、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问题
(二)义务教育
1、区域发展不平衡
2、城乡发展不平衡
3、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4、财政问题(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表现就是财政投入问题)
(三)普通高中教育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2、考试制度问题
3、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分离(可在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中涵盖)
4、课程改革实施现存问题
二、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三)高校质量保障问题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大众化是背景,平等和质量等才是问题)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和师兄写的内容重合)
三、职业和成人教育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二)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和第一点重合)
(三)农村职业教育现存问题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五)农村成人教育问题
四、教师教育
(一)教师教育的体制改革问题
(二)教师资格认证问题
(三)农村教师教育问题
五、民族教育
(一)民族学校建设问题
(二)双语教学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13.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篇十三
【摘要】 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邓小平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变化观,这就是识变、应变、求变。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时间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发展,共同富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黑猫白猫论
“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的话。这样的“白猫黑猫”论,对传统身份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是对中国经济建设史上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价值观的否定,而“猫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观点。邓小平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都是打破传统的“唯身份论”,通过建立日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来让更多的“白猫黑猫”大显身手。
邓小平的“猫论”起源于1962年。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应该采取那种形式。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还打了一个比喻:“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再次借用这句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就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起来的。
邓小平的“猫论”,却很快遭到批判,一度被视为“搞单干风”和“唯生产力论”。尤其是一九七六年前后,邓小平被点名批评。说他这个人历来不抓阶级斗争,还是白猫、黑猫。“黑猫白猫论”,也就此成名。
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一九八五年,邓小平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一句民间谚语,激活了一个社会时代。如今,“猫论”已经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涌现了成群结队的“好猫”,也使人们的思维之门洞开。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最重要的告诫之一。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党对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战略。鲜明地提出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而更彻底地坚持了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科学的求发展是硬道理”正在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发展理念。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首先把“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已经刻意模糊了生产力靠什么得到发展,人民收入靠什么增加的马克思的阶级观点:“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然而经验教训已经表明,并且还会进一步表明这样的阶级观点是不可以回避的。至少,在目前美国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肯定比中国高,国民的收入水平肯定比中国高。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渐渐加快脚步,向着发达国家发展。我相信,在边发展边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发展中,中国会愈发强大直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强国。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想,不仅从理论与实践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而且也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操作指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开创了并将继续推动我们开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即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实行对外开放等等,进而形成了今天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了并继续推动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率领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第一次初步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奠基性理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基本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做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把我们党从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把我们党从超越阶段的“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大地而不断呈现勃勃生机;把我们党从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把我们党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
〔新形势、实践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经过60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决定我们必须把我国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起点,用与时俱进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指导,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
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研究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的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从本质属性上讲,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落脚点;从发展途径上讲,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976年以前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78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从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到贫困人口的逐年减少,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正在快速的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的重大发展,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利益观,指明了中国奔小康、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心愿和根本利益,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话题。邓小平不但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内涵——“共同富裕”,而且探索到了一条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然,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及时解决。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的思想也会随着
时间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结语】在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说过:“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 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邓小平这一生为中国人民做过许许多多的贡献:带头建立退休制度,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祖国统一事业指明方向等等。每一项都与国家昌盛息息相关。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97年,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从他逝世至今,中国社会稳定,政治昌明,国民经济欣欣向荣。尽管邓小平同志没能亲眼看见,但是他的许多政治梦想和战略构想在他逝世后都得到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美元,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4倍,中国正在集中精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无论过去多少年,我相信这位“打不到的东方小个子”都会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参考文献:
1、徐亚娜;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04期
2、齐雪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实践意义;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
3、罗汉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意义
4、蔡良志 朱显林 邓万琼;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思想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推荐阅读: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应以服务业为主06-25
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07-15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07-26
中国当代最高水平的抒情诗11-06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透视10-31
中国当代书法家排名06-17
057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作业07-07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07-26
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10-07
第一册中国当代诗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