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如何使作文语言幽默》

2024-11-11

[荐]《如何使作文语言幽默》(精选5篇)

1.[荐]《如何使作文语言幽默》 篇一

文秘助手()之初中生作文写作技巧:如何让文章语言幽默活泼[1]

我们常常为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表演捧腹大笑,只因为他俩幽默搞笑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不仅精彩的小品有如此奇效,幽默搞笑的文章同样具有吸引力。所以,要想提高考场作文的分数和人气,幽默搞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幽默来源于生活,家庭、校园、社区,到处都有幽默之花在悄然开放,把它们用活泼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下来,不矫情,不造作,幽默之花也就由生活之野移栽到了你的作文之田了。

当然,即使幽默搞笑,也不能低级趣味。无聊的冷笑话不是幽默,时兴的恶搞不是幽默,代表邪恶的狡猾不是幽默,挖苦讽刺不是幽默,嘲笑缺陷不是幽 默,油腔滑调不是幽默,插科打诨不是幽默。幽默既要使人忍俊不禁,又要使人支颐沉思。幽默应以善意为内质,以高雅为外衣,以搞笑为手段,以激起读者阅读的 兴趣、给人以教益和熏陶为目的。

幽默搞笑的中考作文因其特殊的魅力而让阅卷老师青睐有加,毫不吝惜地把高分甚至满分送给这种开遍语言智慧之花的作文。

[中考兵法]

幽默搞笑的语言耐人咀嚼,耐人回味。如何让作文的语言幽默起来呢?以下技法可供借鉴。

1。妙用成语

作文中的成语用得太多或死板会使文章呆滞、枯涩,失去美丽的光泽,而在特殊的语境里,巧妙引用或改用,幽它一默,却能让文章增添亮色。如:“拉 严了所有的窗帘,开亮了所有的灯,准备了钢丝——要扎坏蛋的眼睛,羽毛球拍——用来砸坏蛋的头……一切准备完毕,‘万事俱备:只欠坏蛋’,足足等了一晚 上,却没有见到坏蛋的影儿……”这里将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加以巧妙改动:情趣顿生。

2。大词小用

违背一个词的传统用法,以突出其新的意义,把大词活用为小词,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表现力。如:“她昨晚没来参加聚会,我们都怪她背叛了老朋 友,原来她是突然病了,真是差点制造了一桩冤假错案。”“冤假错案”本指因未弄清事实而定性错误的案件或是故意制造的陷害他人的案件,这里用于朋友间小事 上的误会,大词活用为小词,颇能引人发笑。再如:“老师走出教室的一刹间,一场激烈的 ‘大战’便开始了。肖强、余抗两君是死对头,也是班主任的‘心头大患’,以致大家感叹,既生强何生抗?这不,两君又不知为啥鸡毛蒜皮的小事‘开火’了。只 要他俩发生‘战争’,谁也阻止不了,谁也不想自讨没趣。于是乎,我们的书便在这场‘战斗’中化作‘枪林弹雨’。飞来飞去,遭了大殃,嗨,自认倒霉吧。”文 段中大词小用的词语俯拾皆是,让人目不暇接—;“大战”“心头大患”“开火”“战争”“战斗”“枪林弹雨”,增添了文章的幽默色彩。

3。巧用新词

随着社会特别是网络 的迅速发展,也随着外来 文化的逐渐渗透,在我们的语言中,诞生了许多新词妙语,如果能将这些新词妙语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就会让文章幽默诙谐起来。如:“他的动作简直帅 呆了!”如果将“帅呆”改为同义词语“很帅”,表达的俏皮之感会荡然无存。再如:“一切即将过去,神马都是浮云。”如果将网络语“神马都是浮云”换成庄重 语“什么都是过眼云烟”,意思相同,却失去了几分活泼和诙谐之气。

4。巧用修辞

①仿拟:模仿已有的词句,加以改造,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句的修辞手法,分仿词、仿句、仿文三种。仿词就是仿照现有的词语,临时创造出新词语,如:“过去不识字的叫文盲;现在不懂科学技 术的叫科盲。”“科盲”仿“文盲”,语言新鲜有趣。仿句就是仿照已有的句式、语气、修辞等,临时创造新的句子,如:“调皮的小东说:‘是昨亦考,今亦考,明日亦复考,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考试自得其乐也。’”仿拟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风趣诙谐。仿文就是仿照原作的语言形式,改变原作的内容,创 作出体式相同、风格迥异的新诗文,如有人仿拟刘禹锡的《陋室铭》写出了《教室铭》《学生铭》《官位铭》等内容、立意迥异的饶有趣味的短文,让入一笑之后陷 入沉思。

②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一位顾客说:‘老板,你卖的豆浆为什么这么稀,价格又这么高?’老板回答:‘人们不都说物以稀为贵 吗?’”老板所说的“物以稀为贵”采用双关手法,为其投机取巧辩护,利用这种幽默形式来化解矛盾。

此外,如果恰当运用反语、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也能产生幽默效果。

5。巧塑人物,令其幽默

描写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时,根据人物形每本身的特点,尽量让他(她)的语言、动作、神态幽默好笑。《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为什么令人难忘?除了他 悲惨的遭遇外,我想他极富个性而又好笑的话语、神态、动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你听他说——“不多,不多,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多么有趣的一个人 啊!你再看他的动作——“排 出九文大钱”,多么干脆利落,又多么令人忍不

2.如何使学生作文语言生动传神 篇二

1描写。学生在描写人或事物时常采用静态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的只是事物静止的状态,呆板;而动态描写的是事物的运动状态,有生气。作文中若能变静态描写为动态描写,语言一定会增色不少。如“我家门前挺立着几棵杨树,杨树长得很繁茂,微风一吹,叶子翻动,就像许多蝴蝶在扇动翅膀。”用上“挺立”“翻动”这两个具体的、可感的、能产生联想的动态性词语,句子就生动形象多了。

2词语。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一个相同的事物,一个近似动作、形态都可以不同的词汇来描摹和表现。在作文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变重复为多样,使文章的语言绮丽多姿,具有魅力。如句子“他喜欢看电视,却不喜欢看书;他喜欢在本子上乱写乱画,却不喜欢认真地写一会儿字。”如果这个分句中的“不喜欢”改为“讨厌”,那么分句中前后两部分对比会更加明显。

3.如何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 篇三

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从而就会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气。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过,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可见,儿童思维对于形象的依赖性。实际上,即便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对于一些抽象的定理、公式、概念等抽象的东西,一般也会借助形象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生硬的让学生去理解,而不借助形象,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了。例如,小学语文《月光曲》一课中出现了“幽静”一词,词语本身在文中运用非常准确,按常理,我们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幽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但孩子不一样,他们不一定能从字面上真正理解这词语的意思,如果让他们描述下“幽静”的情境,他们往往真的是无从下手。在处理这个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就会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情境,进一步给学生描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时断时续的琴声这样的场景,让学生透过想象联想自己体会、感知“幽静”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相反,同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却不注重运用语言去带动学生思维,一味的自己去讲解,干瘪的语言,抽象的概念,令人乏味生厌,提不起一点学习的热情,课堂效率低下。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重视教师语言形象性的意义。

下面介绍两种让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形象生动的方法。

比喻法。比喻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深奥、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使知识准确、清晰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趣。运用这种方法,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授课,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学校某位数学老师在讲“点的轨迹时”“什么是点的轨迹”这一知识点给学生讲了无数次,学生听的总是迷惑不解。教材上是这样写的:具有某种性质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具有这种性质的点的轨迹。学生就是不明白这个知识点,这位老师在办公室愁的不得了。同科老师问他如何讲的这个点,他说就是按照书上这些文字,告诉了学生。其实如果让语文老师讲授这个知识点,完全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运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扬起我们的右手,拈起一个蓝色的粉笔头,用低沉的声音讲道:“同学们,我这里有个刚刚从墨水瓶里爬出来的‘小虫子’。” 其实,这个小虫子就是他手里蓝色粉笔头。这时,学生的肯定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手。“现在,我们让这个小虫子距离定点A30厘米爬行,它爬呀爬呀,身后留下了点点墨迹,这就是小虫子运动的轨迹……”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理解轨迹的定义,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教师用比喻性的语言,通过语文学科上的打比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类比法。类比法指教师在教学中,用精彩的语言将同类知识或不同类知识进行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通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准确地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强化记忆,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初中生开始学写议论文,枯燥,难懂,不会写。其实,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轻松解决,也可以让小学生学会写议论文。议论文并不神秘。记叙文主要是如实地记;议论文主要是摆出理由论。举个例子类比一下。“我最喜欢爷爷了。”(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买棒冰给我吃,还带我到儿童公园去玩。”(四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结论,与开头呼应)小学语文老师运用类比的方法,把记叙文和议论文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确了一个在“记”,一个在“论”的本质特征。又用一个通俗浅显典型的例子说明了议论文的几要素,这样一类比,学生自然明白了议论文并不难写,看似深奥,其实并不复杂。

4.如何使英语成为一门语言实践课 篇四

一、激活课堂,激活学生,让英语课成为学生实践的摇篮

首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英语课堂语言实践中,学生面临不熟悉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进行训练,常担心出错而被嘲笑,因而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常不积极开口。为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的苦衷和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对学生和蔼可亲,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2.面向全体学生,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启发诱导,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说错了,要尽量少给否定评价。学生说得好或有创见,要多给鼓励,如“Good!”“Very Good!”“Excellent!”“Wonderful!”等赞美的词语要恰如其分频繁地使用,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3.改变操练方式。好多学生反映,在全班面前操练感到紧张害怕。笔者认为可先让学生分组练习,这是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因分组练习,教师不干涉,学生自由交谈就不会害怕出错而被嘲笑,不会因不好意思而让疑惑点隐藏起来,开口的积极性也就高起来了。分组练习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新教材教师用书中也有介绍,它既保证学生人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也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安全宽松的课堂气氛。

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没有自由的学生,在教学中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的,是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知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真正突出精讲巧练,不搞“满堂灌”,从课堂的主角位置退下来,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要把知识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带读单词,领读课文;让学生批改作业;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再次,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直接感知。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单词图卡、词卡,人物头饰等,在教学生认读单词之前,首先让学生看图片,引导他们观察,接着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读音,进而让他们模仿发音,这样一来,不仅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直接感知,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学习,既加深认识又激发其学习兴趣。2.运用多媒体来巧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过程,是组织教学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如笔者在讲六年级(下)Unit 7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时,因为它比较抽象,比较难,词汇量又多,所以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几幅真实的图景,把方位介词across from,in front of,behind,next to,through,in,on,between...and...运用在句型中,让学生去问路与指路。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仅能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形式,突出教学难点,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真正提高教学效果。3.从课文中取材,模拟真实生活实例,使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真正的语义,真实的语感。如笔者在教六年级上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时,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食品商店,自己化妆成服务员,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来买东西。一开始学生说得很不流利,语言也不丰富。经过笔者的引导,学生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说出了自己想要的物品。接下来,笔者把场景换成了超市,自然引入到本课的单词教学上。学生有了上面的基础,购买时说的语言就丰富多了。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是教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关注课外活动,关注学生成长,使课外活动成为学生尽显风采的舞台

首先,在教室里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发动班级中的每个学生用英语布置教室,让大家一起动手创造英语环境,做到眼中处处有英语,这样才会心中有英语,不会忘了学英语。久而久之,养成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同学们想出来的点子挺有意思的,有的在教室门上贴“door”,有的在窗户上贴“window”,有的在墙上写着“I love English!”我们也可以在教室中开辟英语园地,以展示一切与英语学习有关的内容,如学生的优秀作业,学生的满分试卷,还有英语课上完成的小制作等等。这是一块属于学生自己的园地,如果有自己的作品展出,那是一份自豪,将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赞赏与表扬。让学生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讲英语过程中的自信也越来越足,课间讲英语的习惯也慢慢培养起来了,在自己的园地里畅所欲言:“How nice!”“It’s good!”“I like it very much!”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可使人的需要不断地满足,心情舒畅愉快而求索不止。这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其次,要巧妙利用节日气氛。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英语语言本身,还应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异国风情,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和提高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如在节日来临之际,把“Merry Christmas”“Happy Halloween”“Happy Youth’s Day”“Happy Thanksgiving Day”用标语的形式写出来,并在英语广播中介绍各个节日的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再次,组织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竞赛活动。1.歌曲秀。经典的英语歌曲是学生的最爱,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唱。教师可通过课堂内、外教学歌曲,向学生推荐英语歌曲录音带等方法让学生接触大量的歌曲,同时不定期地举行英语歌唱比赛,选拔出优秀的英语歌手。在举行英语歌曲比赛的过程中发动更多的学生学英语、唱英语,激起学英语的又一高潮。2.自制英语海报。英语海报内容一般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点滴、习惯用语等。英语海报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学生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为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打下基础。3.英语演讲比赛。可以取材于课本,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准备一些材料,并进行演讲。例如,Our earth our home,It’s important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等。要让学生在自己查找资料、自编演讲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的说来,无论我们以哪一种形式开展课外活动都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扩大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新课标也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学生考试的适应能力,更需要培养出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能力,才适应开放和改革形式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说明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5.如何使教师的语言更有力量 篇五

但即便严肃的时候居多,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不善于管理班级。有的年轻教师甚至很苦恼:其他教师在场的时候,学生能够安静有序;而如果只有自己在场,教室里常常失控。平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整顿纪律,但收效甚微,以至于在期末的学科质量监测中,自己执教班级平均分与年级平均分相差甚远。

出现上述现象的客观原因有很多,比如:缺乏工作经验、急于求成等。但据我的观察,一部分教师的语言不够有力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的语言有力量,其定义并不在于声音高亢、语调严厉,而是: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主旨,学生“容易”识记;教师的语言所传递的指令,学生“愿意”完成。事实上,这个“容易”与“愿意”,不在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在于教师语言的力量。

一、让声音更有质感

我们自己都有过真切的体验:开会或者听讲座的时候,有些人的发言自己就是不爱听;有些人刚一开口,自己就立刻被吸引,愿意好好去倾听。而这个区别,有时候跟发言的内容本身并无多大关系,只跟发言者的声音有关。有的声音没有吸引力,只是一个个声音的符号在会场里单调、空洞、轻飘飘地跳动;而有的声音,不高亢、不夸张,但是每一个音节都饱满鲜活,有金属般的质感。

有的教师认为,嗓音是先天的,后天不可逆转。但我认为,嗓音与声音是两个概念。嗓音的特色是天生的,或粗或细,或高或低;而声音的质感是后天修炼的,或粗犷或柔和,或明亮或内敛。

声音的质感是我们分辨声音最本质的东西。教师的声音如果有质感,学生就会第一时间作出各种判断:老师是很自信的,老师是能力很强的,老师对我是友善的,老师处理事情是公平公正的,老师是理解我的,老师是相信我的,老师是真的为我好……学生会基于自己的判断,明确自己与教师之间各种行为的底线。而如果教师的声音没有质感,学生则不容易信服。学生会通过各种行为,不断去试探,努力去判断“这个老师是怎么样的”,然后再确定自己在这个教师面前的行为准则。这个过程总是非常冗长。教室里的各种违纪现象、失控现象,通常都发生在这个过程中。

越是专业素养高的教师,他的声音越有质感。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更有质感?唯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学科、教学等专业素养。当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他的声音必然有质感,学生必然容易也愿意聆听教师的声音。

二、打造自己的气场

气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感觉到的心理状态。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场。气场能够感染他人于无形。有些人气场强,在他周围的人总能受到他的影响;有些人气场弱,总被人视作无物。

气场是围绕个人的巨大磁场,它吸收了一个人成长中所有的信息,里面包括一个人的性格、学识、教养、品位、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甚至还有个人的衣饰及举手投足。这些东西经过各种方式的变化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能量。这种能量以各种形态附着于我们,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存在形式。

教师要格外注意打造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气场。一要丰富自己的内涵,二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三要保证在学生进入倾听状态的时候再开口说话。

三、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重复,在教育中的功效显而易见。孩子就是在无数次的重复中不断获得各种知识与习得能力的。教育必然需要重复,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有的年轻教师,过于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指令,常常一口气连续喊三四遍:“大家写好作业后,交给各组的小组长。”在这连续几遍的口令中,学生常常乱糟糟的。而收作业本的时候,还是经常会发现没有交作业本的孩子,或者有孩子把作业本传给了那一组的第一个同学——因为上课时交作业经常会从后往前传作业本。

为什么教师重复发出指令的时候,教室里经常乱成一团?为什么讲了三四遍的指令,还是会出现那么多失误?其实,都是“无意义重复”造成的恶果。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谈判专家,他们从小就能够敏锐地觉察哪里有空子可钻。比如,家里如果是严父慈母,再小的孩子也必然会躲着父亲而愿意亲近母亲。比如,爷爷奶奶溺爱的孩子,他们提各种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总是朝向爷爷奶奶而不是父母。同样,在学校里,当学生意识到教师经常一条指令重复多次,他就不会在教师第一次发出指令时认真聆听。尽管在执行教师指令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但是他确定下次教师发出指令时还是会多次重复,所以他还是不会去认真聆听。恶性循环因此在教室上演:教师继续重复发出指令,学生继续不认真聆听,失误继续频频发生。

只有避免无意义的重复,教师的表述简单、清晰、准确,这样的指令才有力量,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表述的习惯。如此,教室里上述那种乱糟糟的场景就不会再现。

四、适当放慢语速

许多演讲家都会用极快的语速说出漂亮整齐的排比句,排山倒海的气势常常赢得满堂彩。但事实上,当一个人的语速过快时,人们往往来不及关注他究竟在表达什么,而只注意到他的语气和姿态。

教师在学生面前同样如此。一旦语速过快,学生就来不及获取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只注意到教师表达时候的状态——教师是高兴,是有一点点烦恼,还是非常生气?另外,如果语速过快,反应较慢的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因为他听不懂教师在说什么。而教师其实也会产生挫败感:为什么我的指令学生就是不听?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班主任老师一口气发出一连串指令:“大家把家校联系本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从后面往前面传。”“语文一号本交给小组长。”“作文草稿本放在讲台上。”“昨天的语文测验卷也放在讲台上,没有家长签名的先不要交,明天签好名再交过来。”……每一句指令之间没有停顿,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根本就来不及识别。

教师在教室里,应该适当地放慢语速,留给学生接收信息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时间。每一条指令发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发出第二条指令,而要关注是否所有学生都已经完成指令,并等待所有学生完成。在等待的过程中,尽量不重复指令。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发出第二条指令。

语言承载着知识与思想,在教室里更多时候语言是通过声音让学生听见的。学生是否愿意聆听教师的声音,决定着教师的知识与思想能否及时、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师只有让自己的语言更有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廉政自律的网络舆情监测下一篇:国务院:今年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