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应用能力(共8篇)
1.汉语应用能力 篇一
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应该在语言能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按照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原则,针对教学专题合理设计实践环节,科学安排活动计划,灵活采取评价方式,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汉语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及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甚至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
对个人而言,语言交际能力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同时也是个人思维、气质、学识的外在体现。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能为职业生涯提供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国家而言,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
2013年1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并要求通过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承;2017年1月,国家又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可见,国家已经将提升国民汉语应用能力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将前者作为有效手段以促进后者的实施,最终实现二者的双赢。
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作为贯彻国家政策的主体,如何结合语言能力理论的相关阐释,在有限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h语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文章讨论的重点。
一、语言能力的理论阐释
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之前,先要弄清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语言能力的定义
关于语言能力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我国专家认为,语言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是一种多语能力,包括母语(方言)能力,国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1]其中,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指的是“国民运用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沟通的通常状况,包括普通话使用状况,常用汉字运用状况,文通字顺情况和国家语言意识情况。”[2]而文章所述正是这种语言能力即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语言能力的构成
具体说来,汉语应用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学者将思维认作语言能力概括为思、听、说、读、写,[3]还有学者将汉字书写能力纳入进来而概括为听、说、读、写、书五种能力。[4]不管如何分类,听、说、读、写的主体地位是不变的,四者相互关联,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从物质形态来看,听说诉诸于口耳,以声音而存在;读写寓之于目,通过文字来完成。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论,听读属于信息接收,而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前者在于理解,后者在于表达,而后者又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一般认为,听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说写能力的提高,而说写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对听读能力产生进一步的需要,四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条良性的互动链,达到听、说、读、写综合水平的提升。
据专家分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听”的能力包括专注力、辨别力、理解力、排序力、判断力、综合力、记忆力和纠错力等;“说”的能力包括发音标准、内容得体、表达流畅、语境适切、有针对性、因人制宜、层次清晰、合乎逻辑、长短适中、文明礼貌、有感染力和思辨力等;“读”的能力包括识字数量、掌握词汇数量、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筛选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评论能力和纠错能力等;“写”的能力包括主题确定、材料充实、用词得体、布局合理、表达流畅、文体适切、篇幅适中、修辞润色、书写能力、格式规范和无语言错谬等。[5]
这套完整详尽的能力体系,同时也可以作为一套评价体系,将各要素归纳为正确性、规范性和得体性三个大的方面,对大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进行层级性评价。这里的正确性指能正确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掌握常用汉字的形、音、义等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表情达意恰如其分、语意正确无歧义;规范性指语言表达合乎语法、逻辑、语言习惯和规范标准,没有语病;得体性指注意口语与书面语、文言和白话的区别,表达适合时间、地点、对象、场合等语境。[6]将主要体现为正确性,兼顾规范性和得体性的语言能力定为初级,三方面表现都优秀的为高级,表现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级。
全面理性地认识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构成之后,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在进行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培养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方向和依据,而不再流于随意和混乱。
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应根据语言能力体系的要素和要求,注重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按照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原则,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教学,构建一个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完善合理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一)围绕专题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活动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高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实用口才、实用礼仪、沟通交流、阅读理解、应用文写作等应用性知识。为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各大高校往往从各个角度将这些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专题讲授,比如文学,就可以从主题、体裁、时代等角度划分为不同的专题,艺术也按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影视、摄影、茶艺等专题,而应用性知识部分的专题划分就更明显,也更具体。那么,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针对每个专题的内容和性质穿插一项语言实践活动,来展开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文学为例,诗歌专题适宜安排朗诵和诗词背诵竞赛;小说专题适合设置“我最喜欢的小说人物”讨论活动;散文专题以朗读的方式最佳;戏剧专题可以请学生演绎经典作品的经典片段。其他方面的专题,比如影视和阅读可以以电影和书籍分享会的形式开展;实用口才可以实施演讲和辩论活动;实用礼仪和沟通交流可以采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而应用文写作最好是采取现场模拟写作和范文点评的路子。
这些实践环节形式多样,自成体系,而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能极大地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性,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能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拓宽知识视野,而且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交互训练,融会贯通,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输入和输出,汉语应用能力也逐渐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实际和内容的难易程度科学安排教学计划
语言实践教学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也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和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能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往往缺乏面向交际、工作和生活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汉语听说和应用文写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有鉴于此,人文素养课程在制定语言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充分意识到这一普遍现象,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汉语听说和应用文写作方面,按照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循序渐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听说训练为例,在文学部分,朗读活动应排在朗诵之前,因为朗诵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要求远远高于朗读;在应用表达部分,沟通交流又比实用口才要简单,而实用口才之中,演讲的难度又比辩论要低,因此,沟通交流的情景训练应安排在实用口才之前,而演讲又应在辩论之前进行。应用文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相对听说而言难度稍大,可以安排在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之后,而演讲和辩论是说写能力的结合,要求更高,则应置于应用文写作之后。就应用文写作内部结构而言,也有难易之分,比如条据文书相对简单,就应排在事务文书之前。如此安排既考虑到了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和不足,又照顾到了他们的认知规律,使汉语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并保持良性和谐的发展态势。
(三)依照语言能力要素灵活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和表达,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也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就汉语应用能力培养而言,教师不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自我培养,而这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要把各项能力的构成要素和要求交代清楚,然后在活动进行过程中,采用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三级评价体系,依据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以演讲为例,其评价对象较为复杂,不仅包括讲话和表演,还涉及演讲稿的写作,那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礼仪等方面来制定评价标准以体现正确性、规范性和得体性,并在演讲时将这些标准清晰地展现在幻灯片上,以供学生参考。在演讲结束后,先请学生对自己的演讲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之后请其他学生从其他方面给予补充说明,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建议。?@样,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充分发挥出其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能加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同学们和老师的积极参与,又使得评价更加客观,也更为全面深入,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和谐竞争的人文品格。
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一项光荣使命。在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时,必须要改变观念,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表达本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构建一套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教改研究项目“ZHC视角下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2][6]魏晖:《国民语言能力建设刍议》,语言科学,2014年,第1期。
[3]黄春慧:《基于语文表达本位观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2期。
[4]陈少志等:《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走向与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1期。
[5]谭汝为:《关于汉语能力教学的八个理论问题》,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易查方 湖南长沙 湖南信息学院公共课部 410151)
2.汉语应用能力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现状,培养对策
随着国家对新疆的支持和投入逐年加大, 少数民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多, 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除了要求能够熟练地进行日常会话交流, 有些岗位还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水平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如何结合生源实际, 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一直是新疆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现状
研究显示, “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尤其是写作能力较差”1。 这一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证实, 根据我们对所在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问卷, 结合师生访谈和日常观察, 我们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整体上汉语基础薄弱, 学习兴趣不浓厚、动机不强烈, 学习较为被动, 汉语应用能力不足。 本次调查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 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态度、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共发放学生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教师问卷150份, 回收145份。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为, 汉字书写能力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语用水平不高, 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较高水平的人际沟通和语言应用的能力相当有限。 比如, 在班级辩论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中能够自如地运用汉语表情达意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助学贷款、申请书、求职应聘, 甚至是请假条、留言条、报名表等应用中, 汉字书写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随处可见。 这些都表明,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新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当前高职教育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调查显示, 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外时间主动使用汉语与人交流的较少, 只有7.69%的学生表示会经常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这在调查中86.21%的学生表示 “很少使用汉语写日记、做笔记”、仅有8.46%的学生表示“会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得到印证。 汉字书写不规范不美观;与人沟通存在语言障碍, 用词用语结构简单、连贯性弱, 语用不当等问题比较普遍, 这些不足无疑与日常学习中缺少运用汉语进行有效沟通的经验有直接关系。
近年来, 除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农林、畜牧、纺织、电子、财会等领域人才需求之外, 高职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考上村官、参与“三支一扶”2计划的人数逐年增多。 这些基层岗位对汉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普通的行政公文的书写到面向基层群众的政策宣传、 文化教育等日常事务, 没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是很难胜任工作岗位的。 一方面, 目前的教学存在不足, 仍未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套路, 以知识的单向传递为主, 考核评价多以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再现进行, 而缺乏对实际能力的考察和检验, 考核评价的方式单一、实用性和应用型的内容不足, 学习与需求脱节, 用汉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另一方面, 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师资缺乏、办学经费紧张, 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强化只能保证预科阶段 (一学年, 每周20-22学时) , 且大班授课 (50人左右) , 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预科后的汉语教学以专业汉语为主, 基础性、综合性的汉语教学不能很好地延续。 而“汉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掌握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仅凭一年的学习很难达到学习目标。 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 一年预科后在专业学习中必然会遇到更大困难和不适应。 面对社会需求和生源现状的突出矛盾, 高职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职汉语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我们以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为依据, 结合实践中的一些有益尝试, 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以期对改进当前高职汉语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首先, 在教师教学方面。
(一) 实行分层教学和评价
教师要在深刻把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和节奏。 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安排不同层次的训练任务, 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力争每个人在每节课都有所得。 在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中要结合日常学习和训练的情况, 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 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步树立起汉语学习的信心, 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取得更大进步。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设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任务, 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夯实汉语基础、发展语言能力。
(二) 采用小组学习
实践证明, 相对于被动接受,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巩固率高得多。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组学习法的运用, 打破原有班组的局限,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 沟通协商, 共同完成课堂和课后学习任务。 比如, 在应用文教学单元中, 我们将学生分成每组6-7人,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昨天中午古丽在学生食堂丢了一个书包, 里面有她刚刚写的论文和身份证, 现在她又着急又伤心, 你们小组来帮帮她, 替她写一个寻物启事。 要求内部角色分工如下:
任务一:分析写作要求
任务二:分析任务讨论分工
任务三:口述写作内容
任务四:书写写作内容
任务五:检查格式和语句
任务六:成果展示
任务七:汇报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
为了督促学生有效参与, 我们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力度, 根据任务完成情况, 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从学生评教和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 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认为小组学习和自评互评激发了学习热情, 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感觉收获很大。
(三) 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除了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外, 我们还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组织和实施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信设计比赛、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写比赛、广告设计大赛、演讲比赛、汉语小品大赛、人文知识竞赛, 等等, 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促进了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还可以联合相关学科的老师、专业课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进行征文比赛、校园消费状况调查、文明行为调查、人才需求调查, 等等, 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四) 实施任务型教学
结合汉语教学的内容特点, 我们积极实施任务型教学, 给学生布置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将汉语的文字书写、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运用到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过程中, 不断积累汉语使用的经验, 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比如, 以“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新疆”为主题, 要求学生通过文字、PPT结合口头表达, 从不同侧面介绍新疆, 展示新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特色、自然风光、日常生活、民族交往中的故事等。 也可以结合应用语言的方方面面, 将汉语学习和语言训练任务设计成一个个小项目, 如“我的假期生活”、“我为家乡代言”、“校园生活掠影”、“我所了解的XX城市”、“这就是十年后的我”等, 要求学生图文并茂、先笔头后口头, 每学期完成3-5个具体项目, 将语言综合运用于解决问题之中, 进而提升汉语应用水平。
在学校教育和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求, 通过合理引入或聘用解决师资缺口, 尽快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合作, 扩大教师的学术视野, 通过师资培训, 让更多教师理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和新要求, 加强校级交流, 引导教师潜心钻研, 营造教学的良好氛围。
( 二) 建立科学有效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量化标准
对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MHK) 的要求, 应被允许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花费不同时间通过同一等级的考试, 即中等以上的学生一年预科后要达标, 基础薄弱的学生允许延长时间达标。 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学习主动性得到保持。 同时应采取多元考核评价方式, 如参加社会实践形成高水平的调查报告、获得社会认可的语言运用方面的奖励 (如少数民族学生双语能力大赛等) 时, 经相关部门专家及学分认定。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量化标准, 必要时甚至可以联合相关学校从各个方面共同研究, 合力解决。
(三) 构建培养汉语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审视当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汉语课程体系, 结合生源实际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现状,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建立“1+3” (预科1年+3年专业) 四年培养机制, 从制度上确保汉语教学在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轨道上运行。 要结合实际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优化, 拓宽和延伸教学渠道, 优化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方式, 使之更加科学、规范、有针对性。 我们建议, 预科后开设《沟通写作》、《演讲与口才》等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选修课, 在工科类专业增加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教学内容, 文科类专业增加公文写作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提升汉语应用能力, 为其日后专业学习和岗位适应打下基础。
(四) 加大校园环境建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小环境, 要重视课外的实际运用。 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完善图书馆、语音室、校园网建设、加大多媒体教室、学生活动中心建设,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各族学生搭建相互交往的平台。 比如校园广播站、志愿者服务队、学生社团等都可以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优化汉语学习、锻炼汉语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在细化管理的基础上, 确保活动经费和场馆设施建设, 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还要结合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维活跃、不拘于常规的特点, 依托学团组织, 积极创建有利于汉语学习的“第二课堂”活动, 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如定期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双语能力竞赛、经典诵读、民汉学生结对子活动、民汉班级联谊活动等, 引导“快乐学习”, 使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实际运用中提升汉语综合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汉语水平是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养成的基础, 汉语应用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与专业学习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需要师生双方长期不懈努力, 汉语教学在高职各个阶段都要加强, 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这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前途, 而且关系到新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晔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后汉语应用能力及高校汉语教育现状调研[J].语言教学研究, 2011 (2) .
[2]丁文楼.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实践[C].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3]杨淑萍.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探析[J].时代教育2015 (5) .
3.汉语应用能力 篇三
关键词: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汉语;标准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54-02
当下,汉语作为国内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汉语,顾名思义,即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在我国社会课程建设中起到母语性奠基性功用。由于汉语推行程度的差异、民族对其理解与接受的不同,在高校汉语教学中,往往存在对现代汉语使用不够规范和缺失标准等诸多现象,导致了汉语推行过程中出现了误解、误导等问题,这一现象在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中尤为普遍,一度引起了专家与学者们的不断关注。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与应用能力一直为汉语言学家与教育学家所讨论。其中,汉语言应用能力的提议,成为了学者们共同支持的基本观点。在民族教育推广日益普及的今天,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前高等教育的必备阶段,汉语作为其母语为学生学科门类的知识储备提供了基础性功用。然而,有失规范与标准的汉语教学也给民族预科教育带来了元知识的认知困境,因此,在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汉语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其应用能力问题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
一、当下民族教育中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困境的由来
(一)汉语衍化过程中民族性的缺位
中国古老文明以汉字为载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古有“书画同源”一说,原始人所画的简单的符号就是汉字的起源。随着人的进化发展,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汉字不成一体,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了同样的字有多种写法。秦朝时期,为增强阶级统治,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以“小篆”书写汉字,这便是汉语规范化的开端。汉字书写规范统一但方言混乱,后又出现“扬雄作”整理出方言口语与共通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语法规范。汉字随着朝代的兴衰不断发展规范,汉朝时已经出现了对汉字字形字音及字意关系的深入研究,后整理编辑出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魏晋时期,汉字深受佛教中梵语的影响,使汉语语音的发展更为完善。到了清代,已经设立了“正音书院”作为官员讲官方语言的培训机构。辛亥革命后,开展了“国语运动”,这次运动以政令的形式在全国推进。新中国成立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更受重视,各种汉字协会的成立和书籍的编辑促进汉字的书写、读音等规范化标准化。1995年10月通过了普通话发音语法标准等汉字规范,自此以后,汉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的进展工作都卓有成效。然而,这一系列标准化教学过程中,其规范化与标准化均以汉民族语言习惯给予安排,从汉语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实践过程中,其标准化的制定则是以汉民族语言承习的习惯对汉语予以界定的。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与接受大多数是源于与汉民族接触过程中所获得。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汉语教学则尚未有具体的体系出现。
(二)“生居”环境与意识缺乏使汉语规范意识缺乏
缺少语言环境的民族学生一方面是由于受居住环境所限制,同时,也是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和教学人员本身对汉语教学意识或观念有着直接关系的。众所周知,从语言学习的角度上来看,环境对于个体的语言获得是极其重要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这是语言本质所决定的,从民族环境中成长起来或者从半汉语环境成长起来的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环境相对较少,其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也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失良好的筛选,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却难于获得相对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各地方民族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对汉语教学的理解差异,也导致了部分院校对汉语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差异性。另外,缺少汉语学习环境,而教学人员与个体不愿意进入或营造汉语教学环境,也是阻碍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与接受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学生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受环境因素、教学人员意识以及自我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民族预科教育汉语教育教学中也存在教学人员具有严重差异的方言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民族预科教育中汉语应用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二、高校民族教育中汉语教学与学习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探究
(一)从日常基础教学中强化学生汉语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汉语有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固有的规则和体系,但这种规范不是静止不变的,也不能放弃特定语言环境与其自身的内在关系独立出来。在民族预科教育教学中,应该从更现代和更规范化标准化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汉语语感的培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间断性的使用民族语言来代替汉语,使学生能够进行汉语信息的基本交流,从而来培养学生汉语使用的自信力,反对盲目追求语言规范化的教育有效性。众所周知,现代汉字的规范化是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及讲话习惯,却又超出人们讲话的固有习惯,教师通过对汉字的发音、书写以及用法的选择与应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民族预科生学生与汉族学生学习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民族预科学生虽然可能获得了一定的汉语能力,甚至通过了相关的汉语语言考试(如HSK),但是,以其个体对汉语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而言,仍然很难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基于此,在对民族预科学生的教育中,确定适应与民族预科学生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极为必要的。通常讲,民族预科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习惯、规范化程度以最直接的口述方式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应时刻秉承着严谨教学的教学态度对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规范化、艺术化,意识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是影响民族预科学生汉语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培养的首要开端。同时,从现实生活中,还可以看到现代汉字应用具有其广泛性,不仅在于语言表达中的应用,还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现代技术领域等。因此,从汉语教学基础的规范开始对民族预科学生进行一系列规范是极为关键的。
(二)以范式化教材来促进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快速形成
目前,国内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学制是二年制,使其有效的获得汉语应用能力,从时间上来看,其难度是相对较大的。人们都知道,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需要至少3年到5年不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编辑相对精要的教材内容来用,如教育部普通高校编写委员会编写的《汉语精读教程(2006版)》则可以作为范式教材予以应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要考虑到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行教学,同时,可以使用以北京口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和现代白话文书样本作为教育教学的语法规范。并且,在学生中间大力推行对普通话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上的应用加以推广,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普通话规范教育,实现全面的以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当然,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汉语教学的语音、语法、语素、词汇、规范等内容的具体系统的安排,以及对学生听、说、读、写4项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来提升学生汉语学习的基本素养,另外,应将普通话过关考试作为教师考核录用的重要标准,以有效防止课堂教学教师讲方言的语言偏误,以培养学生讲话规范化标准化的意识。对于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也应要求其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词汇、字形以及字音都应规范化标准化书写、发音,以此来促进民族预科生语文现代汉语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推广。
(三)汉语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反观民族语言教学方法与规则
在民族预科生汉语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民族性的特征,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不接触汉语的学生来说,在汉语标准化教学上,从发音方法与语言规则等方面入手是极为必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其民族语言与汉语教学往往形成牵制,但也有部分相同的方法与规则,考虑汉语教学与民族语言教学的异与同,进行标准化汉语的教学实施是可以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而可以以民族学生相对适应的方法与形式来落实汉语学科规范化和教学常规化,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的整合,更能制定出民族预科生适应汉语基础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规范化习惯。另外,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能营造一种课堂形式上的美感,民族预科生汉语的规范化教学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培养学生一种文化与应用的意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化时代,汉语规范化标准化对民族预科生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表面上,民族预科生对电子设备的应用操作以及对自身思想意识的深入发展也受其牵制。
宏观上来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预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前置阶段,在高校教育普及的过程中,汉语教育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通过对民族教育中的汉语进行规范化与标准化,可以使汉语更加有序的在民族学生中获得良好的推广。客观上来讲,现代汉语教学是不仅仅对学生日后发展的深层铺垫,同样也是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的桥梁,因此,民族预科生教育中的汉语教育绝不允许各行其是,要有一定期许,一套合理的教学理念作为基本的保障,从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要素入手,以营造汉语应用的语言环境进行教育的再实施。汉语教学是以为了全民的沟通交流而存在,由于各地区的教育条件有限、汉语教学科学科研力量薄弱等多种因素,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对民族预科生进行汉语教学,尤其是以在民族预科生教育中进行规范化汉字的推广使用,这一点要引起教育人士与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应克峰,刘丽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汉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03):72-76.
〔2〕万世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改革实践[J].语言与翻译,2007,(01):70-72+77.
〔3〕周巧云,刘秀明.南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02):93-96.
〔4〕徐睿琛.内蒙古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3):31-33.
〔5〕卜祥坤,周宁.探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4):154.
4.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能力考试报名 篇四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2010年春季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考试,沈阳师范大学考点报名工作现已开始,请有意者到文学院办公室报名。
报名电话:86592478 报名时间:5月26日——6月9日。考试时间:2010年6月中上旬。考试内容:
1.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
(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 2.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理论
(包括语音及语音教学、词汇及词汇教学、语法及语法教学、汉字及汉字教学); 3.模拟课堂教学。证书:考试成绩合格的学员将获得由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研修合格证书”,并可免试申请国际汉语教育学会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书”。报名条件:
1.参加过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各地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但尚未参加考试者;
2.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含在读学生),且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者;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即可申请考试,考试同时要求考生普通话标准,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无普通话水平证书(二级甲等及以上)者需加试普通话;
无规定外语水平(英语四级证书)需加试外语口语。考试费用:
报名费 每人200元
考试费 每人500元 加试费用每门50元
教材费 全套四册120元 报名所需材料:
5.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 篇五
第一条 为了提高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水平,做好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工作,加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从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工作的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所具备的相应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认定。对经认定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以下简称《能力证书》)。
第三条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工作由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认定委员会”)根据本办法进行组织。认定委员会成员由教育部任命。认定委员会的职责是制订能力认定的考试标准,规范能力证书课程,组织考试和认定工作,颁发《能力证书》。
第四条 《能力证书》申请者应热爱汉语教学工作、热心介绍中国文化、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须具有大专(含)以上学历和必要的普通话水平。其中的中国公民应具有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以上或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合格水平。
第五条 《能力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
取得初级证书者应当具备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知识,能够对母语为非汉语学习者进行基础性的.汉语教学工作。
取得中级证书者应当具备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较完备的知识,能够对母语为非汉语学习者进行较为系统的汉语教学工作。
取得高级证书者应当具备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完备的知识,能够对母语为非汉语学习者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汉语教学和相关的科学研究。
第六条 申请《能力证书》须通过下列考试:
初级证书的考试科目为:现代汉语基本知识、中国文化基础常识、普通话水平
中级证书的考试科目为:现代汉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中国文化基本知识
高级证书的考试科目为: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语言学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中国文化。
第七条 申请中级、高级证书者普通话水平需达到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定的二级甲等以上。
第八条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可免试申请《能力证书(中级)》;
对外汉语专业方向毕业的研究生可免试申请《能力证书(高级)》。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可免试汉语类科目。
第九条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工作每年定期进行。申请证书者须先通过能力考试,凭考试合格成绩申请证书。申报考试和申请证书的具体时间及承办机构由认定委员会决定。
第十条 《能力证书》申请者须向申请受理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㈠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申请表》(一式两份);
㈡ 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㈢ 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㈣ 考试成绩证明原件及复印件(符合免考试科目者须提交所要求的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㈤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㈥ 外语水平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第十一条 《能力证书》由认定委员会监制。
第十二条 申请证书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经认定委员会核实,不予认定;已经获得《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者,由认定委员会予以注销。
第十三条 为了提高汉语作为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认定委员会规定《能力证书》的标准化课程和大纲。
6.汉语应用能力 篇六
教学认知能力包括对教学大纲的理解能力、对教学环境的认识能力、对教材的分析处理能力等。
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
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一、引言
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由教师、教材、教法所构成的“三教”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又尤以教师问题为最。
为解决合格的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文简称“汉教硕士”),培养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我们培养出来的汉教硕士是否合格,其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此处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求教于方家。
二、汉教硕士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什么
在教育学领域,教学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对其构成,各家有各种论述。
在这些论述中,申继亮、王凯荣的观点最能给汉教硕士的培养带来启发。
他们认为,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我们认为,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汉教硕士要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需要认识并掌握教学所需的知识、原则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原则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
让汉教硕士知道“是什么”属于教学认知能力培养的范畴,让他们学会“怎么教”属于教学操作能力培养的范畴。
相比之下,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它更有待于汉教硕士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自我发展。
汉教硕士在读期间的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其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两大方面。
三、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
第一,分析理解教学大纲的能力。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包括词汇大纲、汉字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纲、情景大纲、通用课程大纲等。
汉教硕士有必要阅读这些大纲,领会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点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分级要求。
第二,了解分析教学环境的能力。
当前,汉语教学面临着从之前的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国门去推广汉语这种工作重心的转变。
这一转变意味着汉语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汉教硕士要能区别对待在国内教汉语和在国外教汉语之间的不同。
第三,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目前,汉语教材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编写意图,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
任课教师需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教材的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其授课质量的高低。
第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是设计者对教材、学生、教学法等方面的综合认知。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起点、学习者自然特征等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行为、教学媒体等。
教学操作能力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能力。
汉语教师的课堂操作主要是以言行事,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
参考杨惠元()的论述,我们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分为解释性语言、示范性语言、指令性语言、反馈性语言等四类。
解释性语言要求精准到位,示范性语言要求正确规范,指令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反馈性语言则要求及时中肯。
对上述各类语言的共同要求是简洁明了。
唯有简洁明了,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来练习说话。
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操作能力,其课堂语言表现是最值得抓住的点,据此可以引导他们认识、提升教学操作能力。
四、如何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我们认为,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将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在其中。
汉教硕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
“教什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细致挖掘所要教授的语言点的用法。
“怎么教”则应设计出具体的操作办法。
下面以“认识”一词的教学为例,结合两位汉教硕士的设想谈谈我们的看法。
学生甲的想法是:第一步,用英语解释“认识”;第二步,利用投影呈现两个例句,先由老师领读,然后叫个别学生朗读。
学生乙的设计是:第一步,师生问答(老师问:来这儿学汉语以前,你们见过面吗?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学生答:我们没见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老师对全班说:来这儿以前,他们两个人不认识。
老师再问:现在你们两个人认识吗?学生答:现在我们认识);第二步,呈现三个例句(我认识迈克|你们都认识我|我认识到我的中文不太好)。
学生甲的教法可概括为“解释――举例――朗读”模式,他没在设计中给出例句,看不出他要教“认识”的什么用法。
学生乙设计了师生问答,并给出了例句,从例句大致可看出他想到的“教什么”的问题。
但是,学生乙并没有提及如何处理这三个例句,我们不清楚他将“怎么教”。
以上两份设想,或者看不出“教什么”,或者看不出“怎么教”,都不能让人满意。
我们认为,“认识”一词“教什么”,需要先列出它的常见用法,然后确定哪些用法最适宜教给某水平阶段的学生。
请看:①我认识玛丽/这个字。
②这个人/字我认识。
③你俩认识吗?④你认(识)不认识麦克?
①是典型的SVO句式,“认识”后接宾语,宾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②中,“认识”的受事(即“这个人”或“这个字”)出现在句首,句子是一个主谓谓语句。
③中,“认识”不带宾语,表复数意义的“你俩”充当“认识”的主语。
④则含有“认(识)不认识”这一说法,涉及正反问。
在设计例子、操练“认识”的用法时,以上考量基于语言视角,教师需要注重。
确认了“教什么”之后,接下来需思考“怎样教”的问题,要设计具体的操练方法。
设计操练的一条核心原则应是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问答,或者教师引介情景,学生根据引介说话。
还是以“认识”为例,教师可板书一汉字,然后提问学生“这个字你认识吗?”,学生回答“这个字我认识”或“这个字我不认识”,此时他们便已在开口使用“认识”一词了。
说课是促进汉教硕士改进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办法。
将说课引入汉教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中,有三个好处:一是将个人的教学设计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会促使设计者思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
二是能帮助说课者发现问题以便调整或改进。
三是集体参与,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说课时,汉教硕士要在众人面前重点说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
对于“怎么教”,听者可紧扣“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的原则来评议说者的设计。
说课之后,汉教硕士修改和完善其教学设计,接下来进行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微格教学要有录像,以供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帮助汉教硕士分析其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供集体观摩讨论,或作为教学案例保存下来。
组织微格教学时,指导教师要重点把握好两点:第一,每次微格教学要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比如训练讲解、提问、反馈等教学行为,或者训练语音、词语、语法点等语言要素怎么教;第二,微格教学者的课堂语言应成为关注重点,指导教师可以要求讲课者将其教学过程转写成文本并仔细研读,引导他们发现授课时在语言表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7.对外汉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篇七
一、职前培养策略
这是从管理层面说的,是针对在校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的。从宏观形式看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对外汉语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又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综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具体教学中要重理论轻实践或者重书本知识轻应用。在学术界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要比从事实践工作的学者有学术地位。这种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导致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要的见习、实习环节不能给予高度重视,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有些院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因此,职前有目的地培养尤为重要。
全面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综合性知识与理论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综合知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针对当前我国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从汉语言知识培养和外语能力培养两个方面采取对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策略尤为重要,是对外汉语教师知识生成职业能力的途径,但这一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许多管理者忽视实践环节。对外汉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不可缺少,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创造条件,给专业人才充分的实习实践的机会。我们建议一是增加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时间,由一个月延长到一个学期,教学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二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做家教,积累教学经验,三是到国外做汉语志愿者。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有了具体规定,要严格按照“先培训、后聘任;不培训、不聘任”的原则,认真组织落实,提供切实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积极为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创造条件。开展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院校,聘请高水平对外汉语教师,特别是教学名师授课、组织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以及聘请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较高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课堂示范教学等活动,提高培训质量和增强培训效果。此外,在具体教学部门,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见习期每天听课、由专人指导、正式上课前要试讲等,快速提升新进对外汉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对于申请赴国外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对外汉语教师及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岗前培训。培训过程中强调教师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基本理解,注重具体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帮助教师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策略,使教师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增强教学效果;了解国外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熟悉国外学生的特点,学会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尽快融入国外的教育体系和学校环境;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和相应的文化技能,以便在进行教学时,能很好地呈现中国文化,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类培训国家汉办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效果明显。
二、在职培养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对外汉语教学师生关系的复杂性、对外汉语教学涉及领域的复杂性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具备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性能力就是能够借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他人的教学经验,积极主动地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及其实践活动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分析、研究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应该力求做到: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自觉地进行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与对外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其他知识;有良好的交往技能;虚心向他人学习;掌握反思的技能和方法。
在职深造是管理者经常使用的策略,由于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单一的职后培训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因而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形式上呈现出多层次与多样化。在职培训类型可分为:从时间上划分,一般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系统学习、专题研讨等;从途径上划分,可分为脱产、半脱产、不脱产等;从培训的系统性上划分,还可分为正规和非正规等类型。由于在职教师教学任务重,采用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短期进修等方式,有利于提高在职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形成教学技巧,改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能力。
此时的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首先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师结合自身的知识特长、教学风格和外语优势,专攻某种母语的教学对象,获得成熟全面的材料,为成为汉语教学志愿者和外派教师做好准备。一些具有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可以尽情在汉语短期培训领域发挥其所长,凸显对外汉语教学的社会学意义。其次,二十一世纪的第二语言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高科技趋势,更多的外国学生将通过电脑和网络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迫切需要提高开发教学软件进行远程教学的能力,在HSK汉语水平考试的研制和改进中,现在已经提出了实现“机助自适应型汉语测试”的要求。再次,对外汉语教师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成长方式就是国际合作。无论在正式的教学情境下还是在非正式的日常生活中,对外汉语教师在相关国家的语言文化、社会发展的直观感受下,都能够迅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做出诊断,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总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事业正在日益发展壮大,对外汉语教学的从业者必然会越来越多。从研究的结果看,关于教学主体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比如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研究、教师的行为研究、教师的教学观的研究等,总之,研究视角的准确定位,将会带来更多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师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北京:华语出版社, 2000.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许明, 黄明娜.从入职培训看美国新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育科学, 2002 (2) .
8.如何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 篇八
摘 要:汉语在世界范围内是常用的语言之一,学好汉语是学生融入社会、学习掌握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进行汉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学好、用好汉语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汉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78-01
汉语是世界五大语言之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在小学中开展汉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掌握汉语、学习汉字蔚然成风,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中大力地开展,排除一切困难与阻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于民族学生来说,汉语虽然不属于本族语言,但是学好汉语言是他们将来学习掌握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之基础,是接收知识信息的前提,是交流、表达的主要交际工具。在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主要是从听、说、读、写方面进行,着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汉语表达能力。那么具体教学中应如何做呢?现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几点:
一、培养说的习惯,使学生敢说、会说
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让学生学会使用普通话来进行思想交流,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感受。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掌握说话技巧,并能够坚持不断的练习,从而掌握汉语的口语表达技巧。对于民族学生在训练说的时候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树立学生说的勇气,为其营造说的环境,让学生身处于汉语表达的情境中,从而敢说、会说。
1、消除心理障碍,鼓励民族学生敢说。
民族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往往表现出紧张、害怕的不良心理,即使是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也会出现卡壳或是结结巴巴,不能进行顺畅的说练。因此,汉语教师应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进行有效的训练,以消除学生畏难、紧张的心理。在课堂上应尽量多训练贴近实际生活的说话内容,从学拼音、学词语、学句型到文章,不论是发音发对或发错,内容说错或说对,语句通顺或不通顺,都要让学生多说、多练。课外更加要多说、多练、多写。久而而久之,就会调动学生开口讲话的积极性与说话的兴趣,使学生有了说的勇气与自信,逐渐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说的习惯。
2、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指导民族学生会说。
在双语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汉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汉语语言环境,让学生亲身处于语言环境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同时,教师不但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还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仿说和续说。可利用课文关键词语,教学生以自己观察所得素材作仿说练习。还可以围绕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自由选角色,边演边说。也可以抓住课文省略部分让学生补充说或课文结尾处留下想象和回味的部分让学生模仿内容续编故事,这样既提供了说话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而且,每周课堂教学中安排固定的汉语演讲课、口述课文课、汉语讨论课等活动。课余时间可安排第二课堂活动课,如“一对一”说汉语联宜活动、汉语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会等活动更加促进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读的习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在双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说、会说,还应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来感受汉语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民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特别是汉语知识和文化尝试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还能在阅读锻炼中提高阅读能力,掌握方法,促进智力的发展。阅读是一种从口头语言状态提高到高级的书面语言的言语活动。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好汉语的基础,在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读书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好的文章,可以是散文、可以是古诗,鼓励学生去阅读,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同时在汉语文课堂上不妨大胆地试一下,分析课文每段内容时在老师富有激情的引导下让学生边读边体味的同时把好的词句背下来,不断地积累丰富的语言精华;还要让民族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看报、读杂志、听广播的习惯,它对汉语口语表达和写作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可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阅读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阅读理解是进行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老师在训练民族学生的阅读理解时,不要做硬性的导读设计,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力和理解力的情况,让学生自己主动感知阅读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由学生自由地从多个角度思考、理解和体验所阅读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文章的情韵、思考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社会背景,感悟作品的生命力,品味语言的精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三、培养写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说、读基础上培养学生写的习惯是学习汉语言的一贯流程。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写的重要性,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外最主要是如何学会运用文章的语言能力。将阅读文章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思考与体会,写出对文章的读后感。在体验原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观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思考其中的人生,加上阅读积累的语言能力,就可以鲜明地生动地表达出来。
【汉语应用能力】推荐阅读:
应用写作汉语平时作业06-20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09-13
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06-21
提高交警警务英语应用能力的研究09-22
201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07-20
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08-30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心得体会11-12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06-16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心得体会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