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监理规划

2024-09-23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监理规划(共7篇)

1.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监理规划 篇一

1 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

小流域水土流失在当前社会比较常见, 其是指沟蚀、面蚀等轻中度水力侵蚀问题, 土壤受到侵蚀后容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在人为、自然因素的影响下, 土地表面会出现千沟万壑, 这一现象在山地、耕地、林地比较常见, 出现水土流失后, 自然景观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地貌也受到了严重的侵蚀,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 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对水土流失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后, 研究人员得出三点结论:首先, 相关单位过度砍伐树木, 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出现, 森林是我国重要的资源, 其对生态环境有着保障作用, 如果多度开采森林, 则会破坏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森林中乱砍乱伐, 也会导致某些生物灭绝, 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 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 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加深了。其次, 农业耕作的方式比较落后, 有的农村地区耕作的条件比较差, 农业种植的方式比较单一, 农民的种植理念不够科学, 在农耕的过程中, 没有对土地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 使得土地蓄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了, 这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能力。最后, 很多人生态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使得土地出现了沙化现象, 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

2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治理技术缺乏科技含量

在对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治理时, 存在治理技术科技含量较低的问题,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比较落后, 很多地区在治理时没有采用高科技技术, 影响了治理效果。科技在不断的发展, 研究人员构建出了较多的水土保持的高新技术, 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技术并没有得到推广, 在小流域治理工作中, 采用的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水土治理发展比较慢, 生态环境改善效果不佳。

2.2 资金投入不足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是有的地区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并不重视, 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 使得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土地流失治理单位虽然比较重视水土治理工作, 但是由于资金不足, 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时, 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 还要构建出有效的治理体系, 这样才能保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3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的构建

3.1 根据水土流失治理原则, 统筹规划

小流域水土治理工作一定要根据小流域内当前拥有的资源现状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合理调整林业用地、农业用地之间的比例, 不仅应该保持农业产量, 同时也要改善水土环境。各流域应该在此原则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 以“防治结合”的理念, 根据区域特色进行综合治理, 促进区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3.2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措施, 该种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面植物的覆盖率, 减少暴雨对于水土的冲刷以及溅蚀, 也可有效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首先应该整地, 将土壤翻耕后, 优化土壤条件, 植被也就会变得更牢固。在小流域范围内, 可以将种植面积尽可能扩大, 建立有效的生态防护林, 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也可有效减少一些自然因素 (如雨水、风力等) 侵蚀土壤。同时, 应该根据坡面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树种, 制定合适的防涝措施以及沟头防护措施, 并且按照不同的比降沟道做好精心的规划, 一定要注意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其次, 应该定期除草松土, 确保能够充分发挥林草的作用, 还应该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 避免不法分子会破坏防护林。

3.3 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有多种, 其中带状耕作、高耕作以及沟垄耕作都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而少耕、保留作物残茬、免耕以及秸秆覆盖等措施是有效的抗旱耕作方法。农业耕作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条件, 达到保肥、保土、保水的效果, 提高土壤中的含水量, 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 有效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有效缓和农业开发和水土治理之间的矛盾, 促进水土治理进程,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3.4 生态修复技术

水利部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水土保持的实际需求, 提出了生态修复这种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思路, 主要是采用人工辅助手段、封禁手段, 利用树木天然下种式萌蘖能力将荒滩、荒地、荒山、荒沙、火烧迹地、灌丛、疏林以及采伐迹地等形成人工造林以及森林式灌草植被,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封禁治理策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采用生态修复技术, 明显改善了一些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效益。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而且植物群落越来越稳定, 土壤抗蚀性也大大增强, 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同时, 自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 严格禁止了区域内采石取土、盗伐树木等各种对水土保持造成破坏的行为, 种植灌木丛的价值大大提高, 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 也增加了区域经济效益。

结束语

本文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还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治理技术的构建方法进行了介绍, 希望可以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现状。水土流失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力, 还容易引发更加严重的自然灾害, 威胁着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治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 政府部门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政府部门应做好环保知识的宣传工作, 使人们认识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国水资源短缺加剧, 在水资源开发时, 有的施工单位没有采用环保的技术, 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 有的地区还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标石漠化等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象, 相关部门必须构建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 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 还提出了综合治理技术,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具有环保的意义。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文普.馒头营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效益分析[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0 (3) :119-121.

[2]张晓武.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 2010 (1) :32-33.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监理规划 篇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重点之一,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过程中,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快坡耕地改造、坡面水系建设和农村林草植被建设,能够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使水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农村

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新农村建设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在未来将长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农村水土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目前,我国有许多县市已经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部分,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对于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山区而言,饮用水和土地灌溉较为困难,除此之外,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水土保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兴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实现长远发展。

(二)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

水土保持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工作中要着重注意对农村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合理规划,使农村整体布局更加的合理和完善。还要注意加强农村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解决农业生产中灌溉难的问题。建设水土保持林,提高土地水分涵养能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定期对山林进行封禁,以便提高山林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加强水资源和生态防护林建设管理的同时,要坚决打击乱垦乱伐等现象,及时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三)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新农村建设,尤其是贫困山区中的新农村建设,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也就要求当地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当地情况,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满足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新形势下,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充分与流域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水土保持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通過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当地经济状况,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模式,从而达到致富的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了当地水文条件,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实现了生产力的长效发展,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要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符合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山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严重,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如不能及时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互结合,适应新形势要求,以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目前,由于各地所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差别较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对工程、植物、农业技术三大治理措施优化配置,形成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1)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小流域中,建设以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是实现流域可持续治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即可以发挥林木特有的生态屏障功能,又可以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小流域治理中采用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有山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山坡防护工程包括山坡梯田、水平沟、水平阶等,主要通过改变微地形来防治坡面水土流失,就地拦蓄雨水,为作物或林草植被生长增加土壤水分,改善生长条件。小型蓄水工程可以将地表径流和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变害为利。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3)水土保持农业措施。该措施是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等方法,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在一些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了以生态农业原理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林牧复合型或农林牧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三、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前景展望

新农村建设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赋予了水土保持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自身定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广大山区而言,生态环境脆弱,当地政府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积极性,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发展当地农村经济。

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而水土保持工作可以从根门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如果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并造福于新农村建设,就能使老百姓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水土保持的好处,体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袁晓武.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2012,(12):21.

[2]李仓.冀北土石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模式探究[J].河北水利.2011,(8):18.

3.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方案 篇三

一、规划背景

2011年1月2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

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文件明确指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改变以单纯经济思维看待水利的视角,强调水

利建设的公益性质。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及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近几年来,我市关于城区范围内水系改造、水体整治的呼声日趋强烈;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

视,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并就该问题专题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认真讨论与研究。

2011年10月9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了关于主城区内以南湖、芭蕉湖、东风湖、吉家湖、王家河及北港河为核心的“四湖两河”治理工程的设想,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做活岳阳的水文章,发挥岳阳的水资源优势,彰显岳阳的水文化特色;要以十分紧迫的态度推进“四湖两河”的治

理,让人民群众满意。

2011年12月13日,市政府召开第65次常务会议专题审议《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会议指出: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要遵循“政

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努力、造福于民”的思路,以“水清、水活、水阔、水利”为治理目标,建设以水系为纽带、人水相依、岸绿景美、生态宜居的

主城区生态轴。

二、规划理念

1、生态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与管理,控制污水排放、修复河流湿地,建设符合居民日常游憩需求的带状绿化空间。不仅仅从王家河建设的角度,更重要从南湖、芭蕉湖

“两湖连通”的角度构筑城市生态空间发展格局。

2、文脉传承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使王家河成为文脉传承的载体,展现湘楚文化深刻内涵和风土人情。

3、服务民众

从当地大众游憩行为需求出发,设置满足其喜好的休闲游憩项目。

4、综合利用

采用灵活多变的运营模式,除了满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外,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方案

作者: 来源:岳阳网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6日 责任编辑:钟燕霞

一、规划背景

2011年1月2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

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文件明确指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改变以单纯经济思维看待水利的视角,强调水

利建设的公益性质。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及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近几年来,我市关于城区范围内水系改造、水体整治的呼声日趋强烈;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

视,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并就该问题专题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认真讨论与研究。

2011年10月9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了关于主城区内以南湖、芭蕉湖、东风湖、吉家湖、王家河及北港河为核心的“四湖两河”治理工程的设想,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做活岳阳的水文章,发挥岳阳的水资源优势,彰显岳阳的水文化特色;要以十分紧迫的态度推进“四湖两河”的治

理,让人民群众满意。

2011年12月13日,市政府召开第65次常务会议专题审议《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会议指出: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要遵循“政

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努力、造福于民”的思路,以“水清、水活、水阔、水利”为治理目标,建设以水系为纽带、人水相依、岸绿景美、生态宜居的

主城区生态轴。

二、规划理念

1、生态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与管理,控制污水排放、修复河流湿地,建设符合居民日常游憩需求的带状绿化空间。不仅仅从王家河建设的角度,更重要从南湖、芭蕉湖

“两湖连通”的角度构筑城市生态空间发展格局。

2、文脉传承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使王家河成为文脉传承的载体,展现湘楚文化深刻内涵和风土人情。

3、服务民众

从当地大众游憩行为需求出发,设置满足其喜好的休闲游憩项目。

4、综合利用

采用灵活多变的运营模式,除了满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外,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方案简介

(一)整体规划方案

1、规划范围从南湖螺丝岛至芭蕉湖,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1公里,东西宽约500米。

2、规划目标串联城市南北的山水景观带、公共休闲廊道

和生态文化游线。

3、连通方式:根据两湖水系自然形态特征,合理利用现有河道、低洼湿地、梯田水塘、丘岗山体等自然要素,以生态廊道的形式连通两 湖。

4、规划布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条件分段安排不同功能区,打造特色休闲、商业和公共空间,规划形成“一带、五区”的布局结构。“一带”即

从螺丝岛至芭蕉湖长约11公里的绿化水体景观带,将南湖、珍珠山公园、架子山公园和芭蕉湖连成一体。“五区”即岳阳大道以南螺丝岛文化体验区;岳

阳大道至王家畈路市民康乐区;王家畈路至通海路架子山公园生态区;通海路至花果畈路娱乐休闲区;花果畈路至芭蕉湖湿地游憩区。

5、水位设计螺丝岛

至大嘴坝段水位同南湖常年控制水位,即26.26米(黄海高程,以下同)。

(二)一期工程景观规划方案

1、规划范围:从螺丝岛至通海路和雷锋山路,总长6.6公里,用地面积为1.6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营造一条与自然河流相似的水系,有源、有沟、有涧、有溪、有湾、有塘、有湖、有滩、有岛、有湿地,使其具有与自然河流一样的丰

富形态以及自然生态修复的能力。

3、规划布局:构建“一线、三区、多点”的规划布局形态。“一线”即从螺丝岛至通海路6.6公里的绿化景观线,包括绿化和水体。“三区”即螺丝

岛文化体验区、市民康乐区、架子山公园生态区。

1)螺丝岛文化体验区:恢复方尚书墓,规划布置励志楼、陈列馆(青年沙龙、书画展);在北面螺丝山上布置眺望阁;布置一处游船码头。

2)市民康乐区:在岳阳大道至青年路段布置市民健身设施、儿童和老年人活动场地;青年路至巴陵东路段两侧布置低层商业街和休闲广场,规划人行

景观桥将两侧商业有机联系起来;在巴陵东路以北布置以“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和“模拟自然森林群落”为主要内容的活水景观节点,以“水保护”为

主题内涵。

3)架子山公园生态区:利用架子山地段现有自然山体,展示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景观。“多点”即在三区内布置的螺丝岛文化景观节点、青年路至巴陵 东路地段商业景观节点、巴陵东路以北活水景观节点、架子山自然生态景观节点。

4、交通组织

1)机动车系统:原则上沿水系两侧全线布置机动车主游路,确有困难地段,与城市道路相衔接(如锦绣河山地段、经开区管委会东侧、冷水铺路和通

海路地段、白石岭路地段、联港路地段),路幅宽度7—15米。

2)停车系统:根据各功能区要求,在水系两侧沿线人口较密集的地方如出入口、广场、商业等地段设置集中停车场九处。3)绿道系统:与整个城市环

南湖、芭蕉湖、东风湖、吉家湖、洞庭湖及其他生态绿地等城市绿道系统融为一体。建立环形自行车和电瓶游览车及步行系统,局部地段可采取合并、分

开、临水和临山地多种形式。环形游路系统25km,平均宽度6米,每1-1.5km设驿站一处。4)游船系统:以通海路为分水岭,通过补水和设置拦水坝(三处),水往南湖和芭蕉湖方向流动;分大嘴坝至桐子岭、白石岭至冷水铺拦水坝、冷水铺拦水坝至芭蕉湖三段通航。其中通海路至花果畈路段为绿化廊道,通水但不通航。设置拦水坝的两段之间规划转换空间,布置配套服务设施。

5、岸线规划1)自然生态驳岸:该工程大部分地段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生态

驳岸是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

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起到补枯、调节水位、增加水体自净、加强河流生物过程的作用。在静水状态下,自然生态驳岸的坡度最大可以达

到45度。在流水状态下,既要满足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要保证水土不被流失,自然生态驳岸坡度控制在1:5(即11.3度)以下。2)人工驳岸:在无法

达到完全的自然生态驳岸的用地要求的锦绣河山段、金鹗东路以南西侧段考虑选择人工驳岸形式,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造景的需求。人工驳岸形式分为人 工自然式驳岸、人工规则式驳岸、人工复合式三大类型。

三、方案简介

(一)整体规划方案

1、规划范围从南湖螺丝岛至芭蕉湖,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1公里,东西宽约500米。

2、规划目标串联城市南北的山水景观带、公共休闲廊道

和生态文化游线。

3、连通方式:根据两湖水系自然形态特征,合理利用现有河道、低洼湿地、梯田水塘、丘岗山体等自然要素,以生态廊道的形式连通两

湖。

4、规划布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条件分段安排不同功能区,打造特色休闲、商业和公共空间,规划形成“一带、五区”的布局结构。“一带”即

从螺丝岛至芭蕉湖长约11公里的绿化水体景观带,将南湖、珍珠山公园、架子山公园和芭蕉湖连成一体。“五区”即岳阳大道以南螺丝岛文化体验区;岳

阳大道至王家畈路市民康乐区;王家畈路至通海路架子山公园生态区;通海路至花果畈路娱乐休闲区;花果畈路至芭蕉湖湿地游憩区。

5、水位设计螺丝岛

至大嘴坝段水位同南湖常年控制水位,即26.26米(黄海高程,以下同)。

(二)一期工程景观规划方案

1、规划范围:从螺丝岛至通海路和雷锋山路,总长6.6公里,用地面积为1.6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营造一条与自然河流相似的水系,有源、有沟、有涧、有溪、有湾、有塘、有湖、有滩、有岛、有湿地,使其具有与自然河流一样的丰

富形态以及自然生态修复的能力。

3、规划布局:构建“一线、三区、多点”的规划布局形态。“一线”即从螺丝岛至通海路6.6公里的绿化景观线,包括绿化和水体。“三区”即螺丝

岛文化体验区、市民康乐区、架子山公园生态区。

1)螺丝岛文化体验区:恢复方尚书墓,规划布置励志楼、陈列馆(青年沙龙、书画展);在北面螺丝山上布置眺望阁;布置一处游船码头。

2)市民康乐区:在岳阳大道至青年路段布置市民健身设施、儿童和老年人活动场地;青年路至巴陵东路段两侧布置低层商业街和休闲广场,规划人行

景观桥将两侧商业有机联系起来;在巴陵东路以北布置以“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和“模拟自然森林群落”为主要内容的活水景观节点,以“水保护”为

主题内涵。

3)架子山公园生态区:利用架子山地段现有自然山体,展示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景观。“多点”即在三区内布置的螺丝岛文化景观节点、青年路至巴陵

东路地段商业景观节点、巴陵东路以北活水景观节点、架子山自然生态景观节点。

4、交通组织

1)机动车系统:原则上沿水系两侧全线布置机动车主游路,确有困难地段,与城市道路相衔接(如锦绣河山地段、经开区管委会东侧、冷水铺路和通

海路地段、白石岭路地段、联港路地段),路幅宽度7—15米。

2)停车系统:根据各功能区要求,在水系两侧沿线人口较密集的地方如出入口、广场、商业等地段设置集中停车场九处。3)绿道系统:与整个城市环

南湖、芭蕉湖、东风湖、吉家湖、洞庭湖及其他生态绿地等城市绿道系统融为一体。建立环形自行车和电瓶游览车及步行系统,局部地段可采取合并、分

开、临水和临山地多种形式。环形游路系统25km,平均宽度6米,每1-1.5km设驿站一处。4)游船系统:以通海路为分水岭,通过补水和设置拦水坝(三处),水往南湖和芭蕉湖方向流动;分大嘴坝至桐子岭、白石岭至冷水铺拦水坝、冷水铺拦水坝至芭蕉湖三段通航。其中通海路至花果畈路段为绿化廊道,通水但不通航。设置拦水坝的两段之间规划转换空间,布置配套服务设施。

5、岸线规划1)自然生态驳岸:该工程大部分地段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生态

驳岸是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

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起到补枯、调节水位、增加水体自净、加强河流生物过程的作用。在静水状态下,自然生态驳岸的坡度最大可以达

到45度。在流水状态下,既要满足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要保证水土不被流失,自然生态驳岸坡度控制在1:5(即11.3度)以下。2)人工驳岸:在无法

达到完全的自然生态驳岸的用地要求的锦绣河山段、金鹗东路以南西侧段考虑选择人工驳岸形式,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造景的需求。人工驳岸形式分为人

4.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 篇四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干流全长821公里,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分别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流域国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黑河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4.75亿立方米,其中黑河干流莺落峡站15.8亿立方米。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3.33亿立方米。天然水资源总量为28.08亿立方米。

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极度干旱,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历史上水事矛盾已相当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入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河湖干涸、林木死亡、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等生态问题进一步加剧,省际水事矛盾更加突出。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主要问题是:气候干旱,当地水资源缺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够,生产、生活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布局不合理,水量蒸发渗漏损失大;缺乏水资源统一管理,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针对日益严峻的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恶化局面和突出的水事矛盾,2000年5月朱镕基总理就黑河治理问题做了具体指示。水利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有关单位开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工作,先后提出《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等成果。2001年2月21日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2001年8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2001]86号文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原则同意该规划,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根据黑河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深入研究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水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提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治理目标、总体布局、近期实施意见和有关保障措施,力争通过近期三年治理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并为逐步改善当地生态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提出的综合治理指导思想,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核心,上中下游统筹规划,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流域生态系统恶化问题是自然和人类活动长期积累的过程,生态建设具有紧迫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规划提出进行分阶段治理,并提出相应的2003年、2010年治理目标。近期(2003年)治理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体系,大力开展节约用水,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正常年份使正义峡下泄水量达到9.5亿立方米,使生态系统不再恶化。

规划在黑河流域逐步形成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和保护体系,上游以加强天然保护和天然草场建设为主,中游建立国家级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深化灌区体制改革,大力开展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积极稳妥地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下游建立国家级生态保护示范区,加强人工绿洲建设,搞好额济纳绿洲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规划2001年至2010年流域治理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控制性骨干工程、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等。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方面:提出了引水口门合并和渠系调整、渠系衬砌与建筑物工程改造、田间节水工程等多项措施及相应的规模;提出了废止、限制平原水库蓄水,以及增加地下水利用的工程措施和开采规模;提出了利用高新技术节水,增加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的规模。

控制性骨干工程方面:规划在2010年以前建设正义峡水库、内蒙古输水干渠和上游山区黄藏寺水库。

生态建设方面:上游源头区重点加强林业工程建设和草地治理;中游进行退耕、限牧的同时,进一步营造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立高效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绿洲;下游重点加强额济纳绿洲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林草灌溉面积,改善传统牧业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植被,遏制流域生态系统恶化趋势,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水资源保护方面:要求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发展,提出了2010年干流污染物总排放量和水质控制目标。

管理系统建设方面:规划用较短的时间建立一套“实用、可靠、先进、高效”的黑河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为实现2003年落实国务院审批的分水方案(水政资[1997]496号),即在相当于莺落峡多年平均来水量15.8亿立方米情况下,正义峡下泄水量9.5亿立方米,规划提出近期三年流域治理的重点是抓好灌区节水改造、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基础研究和前期工作。规划提出了三年治理各项措施的规模和任务,并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行政、经济、法规、科技等保障措施建设。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具体情况,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保障措施建设规划,包括建立健全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进行经济社会宏观布局调整、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工作、加强法规建设等内容。

5.黑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篇五

报告书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九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湟水属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流经青海、甘肃两省,流域面积为32863km2,其中青海省29060km2,甘肃省3803km2。

近年来,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湟水流域水资源矛盾突出,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及生态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不完善,流域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7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10]156号文批复了《湟水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湟水流域综合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拟定总体规划方案和有关控制性指标;完善各规划水平年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提出省际水量分配和利用的原则、省界断面出境水量意见;提出农业、工业、城市用水的节水目标及合理的节水措施;编制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生态保护规划;提出湟水干流和大通河支流的水电开发要求和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意见;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等规划以及其他专业规划;开展大通河调水规模专题研究。在青海省、甘肃省水利厅及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黄委组织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于2012年8月编制完成了《湟水流域综合规划》(送审稿),主要内容包括:湟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灌溉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生生态保护规划、防洪规划、水土保持保持规划、水能开发规划、流域管理等规划,并包括大通河适宜调水规模专题研究报告。

1.2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规划范围:湟水流域水系的湟水干流、药水河、黑林河、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巴州沟,大通河、永安河、萨拉沟、老虎沟等14条河流以及流域范围内的水库,河长总计1644.7km,流域面积32863km2。行政区划包括青海、甘肃两省17个县(区)。

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09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景水平年为2030年。

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规划任务

湟水流域属资源水资源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当前必须立足于当地水资源条件,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湟水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力资源;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维护河流健康,支持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各河段资源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湟水干流和主要支流各河段的治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任务。

(2)规划目标 ①近期(2020年)目标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使灌区的节水面积由现状的27%达到63%,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1提高到0.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60%左右提高到75%~80%;引大济湟工程建成通水,湟水干流缺水情况得到一定缓解。河流生态水量及河道水流连续性基本保证,水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西宁市及重要城镇防洪工程全部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重点城镇山洪沟得到治理,重要城市和重点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新增治理面积3247.1km2,初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体系。

②远期(2030年)目标

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初步改善湟水、大通河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流域防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以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创建和谐流域为目标,实现湟水流域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2.3 总体布局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是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水资源保护以实现湟水流域水功能、保护黄河为总体目标,加强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严格限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加强域水资源保护监控能力和手段,完善流域各地区水功能区保护目标责任制,水生态保护以湟水干流和支流大通河为主线,以维持河流廊道功能及湿地、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为重点,结合严格小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等,保证生态环境流量和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湟水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以保障城镇河段防洪安全为重点,护岸工程与堤防工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各种治理措施。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

1.2.4 规划内容

1.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强化节水等有关措施,在保证河流低限生态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节水规划

规划在湟水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灌区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农业;以西宁市和工业园区等开发区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植低耗水、低耗能和高产出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工业。采取各类节水措施后,现有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41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0.58,2020年可节水量为1.71亿m3,2030年可节水量为3.37亿m3。

(2)水资源配置方案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框架下,统筹考虑湟水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对水资源的需水要求,统一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适量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为维护河流的健康,保障河道内留有合理的生态环境水量。经分析,湟水干流民和断面和支流大通河享堂断面河道内多年平均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8.6亿m3和12.23亿m3。

为满足湟水流域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以及引大济湟和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引大济湟工程近期引水量为1.89亿m3,远期引水量为6.0亿m3,缓解湟水干流供水压力,保证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供水。

为维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2020年、2030年水平湟水流域规划地下水开采量分别为3.03亿m3、3.22亿m3。

2020年、2030年水平流域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分别为0.14亿m3、0.34亿m3。

(3)大通河外调水量配置

湟水流域水土资源发布不均,支流大通河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尚有一定开发利用潜力。本次规划充分考虑大通河流域自身河道内外用水需求,根据各调水工程分布情况及大通河水资源条件,分河段研究可外调水量为13.44亿m3。根据各项调水工程受水地区缺水形势,规划2020年水平大通河外调水量为5.59亿m3,其中引大济西工程调水0.40亿m3、引大济湟工程调水量为1.89亿m3、引大入秦工程调水量为3.30亿m3。2030年水平引大济湟工程调水量增加为6.0亿m3,引大入秦工程调水量增加到4.43亿m3,大通河总外调水量将达到10.83亿m3。考虑2030年引大济西、引大济湟、引大入秦工程调水10.83亿m3后,大通河流域最大可外调水量为13.44亿m3,远景水平大通河剩余可外调水量2.61亿m3。

(4)灌溉规划

湟水流域川水地区的耕地基本发展为水浇地,存在着灌区配套不完善、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且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需求。结合不同水平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规模,青海省主要以引大济湟调水灌溉工程为主,配合在建、规划建设的水库工程安排灌溉规模;甘肃省结合原有灌区进行改扩建,以及沿河山台地发展一些小型提灌。规划新增灌溉面积156.62万亩。

(5)城乡饮水安全

湟水流域内10个县城(区)所在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共13个。各水源地水质均能满足饮用水水质的要求,针对城镇供水供水管网老化失修,管网漏失率较高;部分水源地水量不足,供水保证率低;部分城镇用户地势较高,且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区范 围的扩大,城镇自来水管网配套不够,供水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根据流域各县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及现状供水情况,预测各城镇需新增的供水量3561万m3,大部分城镇需要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地,以满足新增供水要求。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为主进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除在建水源地工程1处外,规划改扩建工程5处、新建水源地工程3处。

为了提高农村饮水保障安全,规划安排集中供水工程、分散供水工程。对于集中供水工程,按水源划分为地表水供水工程和地下水供水工程。

1.2.4.2 水资源保护规划

湟水干流水污染形势严峻,随着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资源保护形势将日趋严峻。加强湟水流域尤其是西宁等重点城镇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维护和保障湟水流域及相关区域,甚至黄河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

(1)规划年水质目标

2020年,湟水干流黑咀以上维持现状Ⅱ类良好水质,湟水西宁城西工业用水区、湟水青干缓冲区实现Ⅳ类,其他水功能区消除劣Ⅴ类;北川河黑泉水库以上继续维持Ⅱ类良好水质,黑泉水库以下消除劣Ⅴ类;南川河沈家寨以上水质维持现状Ⅱ类,沈家寨以下消除劣Ⅴ类。大通河红古农业工业用水区水质得到改善,大通河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他河流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2030年,湟水干流、大通河、其他河流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2)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

为实现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域纳污“红线”控制制度,以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近期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控制在1.31万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1466t以内;远期全流域COD入河量控制在0.99万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722t以内。

(3)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为保障湟水流域水功能水质目标的实现,要加强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严格限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实施大通河调水水源保护工程;湟水干流湟源县以上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以青海省西宁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为治理重点,加大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实施面污染源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工程,严格论证和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加强域水资源保护监控能力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和 水质监测能力,强化和提升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水平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1.2.4.3 水生态保护规划

湟水流域位于生态过渡带,生境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及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加强湟水流域生态保护,维护河流健康,保持水生生态平衡。(1)水生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干支流源头区、天然林草及湿地、土著鱼类栖息地等保护,将其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保持河道生态基流及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加强国家重要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改善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水生生态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保证流域现有湿地规模不萎缩、天然森林质量不下降、土著鱼类栖息地不退缩,维持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及湿地、森林等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同时,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水功能区的保护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湟水干流海晏以上、大通河武松塔拉以上源头区及北川河大通源头水保护区、黑林河大通源头水保护区、永安河门源保留区、后和打士河海北保留区、萨拉沟海北保留区、老虎沟门源保留区等水功能区的保护区、保留区划为限制开发河段,以生态保护为主,禁止不利于水资源和水生生态保护的活动;针对对青海祁连山、大通北川河源区、甘肃祁连山、甘肃连城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保护,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1.2.4.4 防洪规划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对湟水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要重点做好城市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流河段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2)建设规模

1)西宁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新建干流堤防17.87km,支流堤防24.8km;对穿过西宁市的60条山洪沟道的沟口进行治理。

2)湟水干流河段全长336.4km(不含西宁市),其中重点保护河段57.54km,一般保护区河段278.86km。规划安排防洪工程160.57km,主要布置在河段重点保护区;农防护岸工程113.59km,主要布置在河段一般保护区。

3)规划安排重点支流防洪工程段治理长度277.41km,以护岸形式为主。4)规划对湟水流域内46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其中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0.18亿m3;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43座,总库容0.24亿m3。

5)规划安排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山洪沟道228条(不含西宁市),治理长度415.4km,防洪工程长度644.3km。工程主要形式为排洪渠、防洪堤、河道疏浚、护岸及防洪墙。

1.2.4.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各种治理措施。在重点预防保护区,依法保护森林、草原植被和现有防护设施;对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禁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荒,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在重点治理区,兴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林草植被,在有条件的沟道内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坝库工程体系。建立健全流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和机构,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严格审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监督实施,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

(2)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淤地坝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根据典型小流域设计、关键治理措施及优化治理模式进行各项措施配置。近期每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5.2km2;远期每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9.8km2。近期安排综合治理面积3247.1km2,其中坡改梯18107hm2,人工造林129664hm2,种草32029hm2,生态修复144909hm2。远期安排综合治理面积497.7km2,其中坡改梯及坝地13807hm2,人工造林109044hm2,种草30312hm2,生态修复96606hm2。

1.2.4.6 水能开发规划

湟水流域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干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969.8MW,截止2009年底,湟水干流及支流大通河已建、在建电站60座,装机容量690MW,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但目前水电开发和运行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和工农业供水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实现梯级统一运行管理,协调发电与供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本次规划复核,湟水干流、大通河干流共布置梯级电站65座,总装机容量869.75MW,其中湟水干流34座,装机容量145.67MW;大通河干流31座,装机容量671.08MW。除规划的纳子峡和在建的石头峡2座电站具有年调节能力外,其它为日调节或径流式的电站。

1.2.4.7 综合管理规划

规划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实施和修编的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防汛抗旱、河道与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2.1 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程布局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本次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本次规划涉及“兰州——西宁地区”重点开发区域的主要规划内容有:发展水源工程、人饮工程、甘河、南川及生物科技园区等重点工业园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灌溉工程、防洪工程,这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对具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实行预防保护,防止破坏,促进林草植被的修复等。这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域“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黄河干流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

本次规划涉及祁连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的规划内容主要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坚决制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渡放牧和陡坡开荒,保护林草植被;对具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实行预防保护,防止破坏,促进林草植被的修复等。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内容符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主要措施,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符合的。

本次规划针对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存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主要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为核心,兴利除害结合、节流治污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和政策。

2.2 环境影响分析

2.2.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规划新建的水库及电站将使河流的人工化调控进一步加剧,使下游河段的径流过程趋于均化,对水文情势影响较大。同时,由于库区水深增加,水流速度减缓,将改变天然河流原有的河道形态。

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1)对水质的影响

规划提出的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和水污染防治意见落实后,预计2020年湟水干流基本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2030年将全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整体改善。规划的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地下水保护工程实施后,水源地水质将得到有效保护,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满足城镇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将得到保障。

(2)对水温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部分水库水体呈现出随季节性变化的而不同水温分层分布。水库低温水的下泄,可能对下游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的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下泄低温水,经过一定距离湍流后,热量交换作用,仍可恢复到原河道水温。所以低温水对农田灌溉影响较小。

2.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在总体目标、布局及具体内容中贯彻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且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改善流域陆生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断面的生态环境水量、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但对局部河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给予减缓、减免及保护。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对流域陆生生态的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不利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规划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实施后,将减少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陆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通过实施林草植被措施,2020年新增林草地16.18万hm2,2030年新增林草地30.1万hm2,湟水流域植被覆盖率从现状年的59.7%增加到规划年的66.6%,植被生产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规划实施后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引发的占地、移民等可能对局部地区的陆生动植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具体项目建设环评阶段可以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不利影响进行减免和减缓;

骨干工程及跨流域调水项目的施工可能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库区内植被的损失,水库运行会改变坝址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可能造成一定的减水甚至脱水河段,对两岸植被生长可能造成影响;水库将淹没部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但水库蓄水后,库周沼泽和湿地草甸发育,促使植物多样性增加,将有利于动物多样性增加,水域面积的扩大,有可能会给野生动物提供更为广阔和优良的栖息地。原河道下泄水量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河道内及其沿河两岸地下水补给来源减少,引起地下水位及其年内变化过程的改变,从而对沿河植被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根据青海省渔业监测站2008年~2010年的调查成果,分析了水生生物的现状和影响 评价,并提出了减免措施。规划梯级电站和水库将对鱼类的种类、结构和数量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河流减脱水河段因水量减少,产卵场的规模可能缩小或消失。应在全流域统筹考虑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并保证河道下泄最小生态流量,以减轻梯级电站和水库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2.2.4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将全面提高湟水流域的防洪能力,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从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个方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有效缓解流域及相关地区的缺水矛盾,提高用水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初步建成节水防污型型社会,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规划的松多水库、二卡子水库、杨家水库和西纳川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和引大济湟调水工程实施后,将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5 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

湟水流域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5个,分别为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和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1个,为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其中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在湟水流域内的范围是重合的,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重合,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分区位于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内。

规划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造成的主要影响为水电开发和调水工程造成的永久占地和淹没对天然林地、草场的占用,临时施工场地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扰动,由此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其中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和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内没有进行开发,基本可以维持天然的生态功能。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仙米分区内无小水电工程建设,三河源保护分区位于武松塔拉以上,本次规划无任何工程布置,所以不会对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造成影响。

2.3 环境保护措施

2.3.1 环境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黑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保护管理的规定进行各单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监督环保设施的落实,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加强和完善黑河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提高水质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水资源调度工作要参考水质监测结果;建立运行期生态监测制度,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长势、分布、数量定期进行监测。

(4)在规划方案运行期间,要重视环境管理,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运行期间的各种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工程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减免不利影响。

2.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进行了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规划了修建污水处理厂和整治排污口等水环境保护工程措施;规划了水环境监测体系、提出了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排污口综合整治、强化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监测和管理相结合、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等环境管理措施。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针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划分了水源地27个保护区,其中包括17个地下水保护区,提出了隔离防护、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并提出了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等管理措施。

根据2009年湟水流域水质监测资料,湟水、北川河、南川河西宁所属河段是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建议青海省和甘肃省有关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快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制定,尽快增加城市污水处理的规模,确保水功能区区划水质目标如期实 现。具体保护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统筹协调黄河、湟水水资源保护,严格入河排污管理,逐步落实最严格的纳污红线监督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制度,对水质严重超标的功能区,应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强和完善湟水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加强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具体工程建设、施工,运行中生产、生活废污水排放的管理。

(2)提高重点区域水污染治理水平

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强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水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企业和单位,在全流域工业污染实现达标排放,限期治理重点工业污染,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重点企业环境监管,优先安排污染小、低水耗的项目,严格限制发展高水耗、重污染产业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雨污合流管网系统改造,提高城镇污水收集能力和效率。加大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推广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推进面源综合治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减少水污染突发事件和偷排事件的发生。

(3)加强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全面加强湟水流域源头区水源涵养工作,开展重点污染河段水污染生态修复、清淤工程,适时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工程等,改善水环境。

(4)提高水资源保护节约水平,提高节约保护意识

继续强化湟水干流和大通河中下游灌区节水措施,大力发展中水回用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流域居民的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再利用的意识。

2.3.3 生态影响保护与恢复措施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干支流源头区、天然林草及湿地、土著鱼类栖息地等保护,将其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给予严格保护,禁止和限制小水电开发。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贯彻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和有效保护,维持河流合理生态流量,严格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保持河道生态基流及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加强国家重要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改善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保证流域现有湿地规模不萎缩、天然森林质量不下 降、土著鱼类栖息地不退缩,维持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及湿地、森林等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1)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优化工程线路及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强工程建设期的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临时占地应保留表层土,并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严格管理水资源的调配,杜绝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发生,在流域内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流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2)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河道内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配置指标,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超指标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严格水电站运行管理,实行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制度,合理确定大通河调水规模、调水时段及水库优化调度,确保大通河自身生态用水及下泄生态流量。严格湟水干流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管理与审批,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湟水海晏至西宁河段,建议逐步关停个别小水电站,保持河流廊道连通性,采取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复因水电站建设破坏的土著鱼类栖息地,保障鱼类繁殖期生态用水;湟水西宁以下河段,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沿岸植被,禁止河道挖沙采石,保证生态基流及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加强水生生物监测。加强渔政管理,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野生水生动物特别是保护鱼类的自觉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提高了流域的防洪能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城镇、工业、交通干线、生产生活设施遭到洪灾威胁,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提供保障。

规划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工程,适当建设一批引提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7944万m3;通过规划的节水措施,流域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通过流域水资源配置解决当前流域内面临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引大济湟工程解决湟水干流经济增长较快地区的缺水问题,促进流域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水污染防治体系,水环境有较大的改观,湟水干流基本达到水功能 区水质目标,遏制水污染;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部解决,保障城镇供水安全,满足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

各级梯级电站的开发运行不仅可以缓解湟水流域电力供需矛盾,还将大幅度改善湟流域的清洁生产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由于本次规划的水电站和调水工程多位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实验区的边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不会影响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功能要求。

本次规划的水电工程、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的实施,将对流域的水文情势、水资源、水环境、局地气候、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等造成一系列影响,通过环境保护、影响减缓措施部分影响可减小或消除。

规划的实施后各梯级电站运行后,闸、厂址将形成减水、脱水河段,沿岸地下水位下降,河道两岸天然植被受到一定影响,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量将受到不利影响。在具体项目建设环评阶段应给予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减免、减缓。

6.小流域污染治理综合规划方法探讨 篇六

1 小流域水污染的特性

1.1 自然特性

小流域是自然区域的一种类型, 流域内的各自然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着的, 如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 上下游, 左右岸之间的紧密联系[1]。小流域区域内的自然要素虽然是相互联系的, 但是流域的自然特性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比如水的质量、水流经过地区的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这些不同的自然条件都将会决定着小流域的水资源的自净能力和水资源的容量, 小流域的污染现象就要远远的低于径流量较大的流域, 更容易受到污染物的危害。

1.2 经济特性

从古到今, 水资源的流域都决定着人类的生存, 无论是古时候的逐水草而居, 还是如今工厂傍河流的而建, 都是离不开水资源。由此可见, 水资源的流域特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分布情况, 是重要的经济区域。同时, 不同的生产力对小流域的自然特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小流域水资源的污染。现如今小流域水资源的污染一般都是来自工厂污水的排放和污染, 所以小流域中经济的发展也会为水资源带来严重的污染。

1.3 人文特性

小流域污染的综合治理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不同流域的文明则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现象, 而这些文化现象大部分都与小流域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 如小流域区域内水上的运输能力等[2]。在许多的小流域区域内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很好的保护, 最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不同流域内人们文化以及素质的高低, 对小流域水资源的污染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2 小流域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方法

2.1 建立行政管理部门

面对水资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应的国家级以及区域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其中国家级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对全国范围内的水污染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并确定水资源污染的管理目标和原则, 而区域级国家行政部门主要是对地方以及区域内的水资源污染进行控制和管理, 将国家级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方针政策进行及时的执行和落实, 从而降低水资源的污染。因此, 我国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相对应的行政管理部门, 加强小流域水资源污染的控制和管理, 从而减少小流域水资源的污染现象。

2.2 制定污水排放的标准

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按照水域不同的用途和水资源污染的程度, 将水资源进行种类的划分, 并制定出水资源水质的标准以及污水排放的标准。一般情况下, 污水的排放标准以及水质的标准都是以浓度为单位的, 因此很多国家已经将污水的排放量作为计量单位, 将区域内排放污水的总量控制在小流域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因此, 我国小流域水资源污染控制和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污水排放的标准和确定水质的标准, 并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 对于污水排放量没有按照水质标准要求排放的单位进行严惩和罚款, 从而规范工厂的污水排放量, 对小流域水资源的水质进行有效地恢复, 并促进小流域水质的改善。

2.3 合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

相关管理部门对水体的自净能力进行合理的利用, 不仅是小流域水资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而且还能够对小流域的污水进行最大程度的降低, 提高水资源的质量, 因此, 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法对水体的自净能力进行合理的利用。 (1) 引水冲污。引水冲污的方法主要是对小流域内的局部污染进行解决和处理, 是根据小流域水资源污染的现状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 如美国芝加哥历经长时间建设了一条人工运河, 将干净的水资源引入到污染的小流域内, 然后增加小流域的径流量, 从而促进水资源水质的改善。 (2) 人工增氧。在污染严重的小流域中安装大量的增氧设备, 然后再枯水期起动增氧设备, 利用增氧设备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使得大量的鱼类在水中生存, 从而辅助小流域水资源水质的改善。 (3) 疏通河道。小流域河流中的泥巴在水资源流淌的过程中不仅会重返到水中, 而且在重返的过程中还会为水资源带来严重的污染, 因此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部门可以对区域内河底的泥巴进行疏通, 将河底的泥巴完全的清除, 从而促进水质的改善, 提高水资源的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 小流域污染治理的相关部门加强水资源污染的治理不仅可以对小流域水资源的水质进行有效的改善, 还可以为人们的生存提供安全的环境。因此, 在污水治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根据污染的实际情况, 采取科学合理的污水治理措施, 对水质进行有效的改善, 降低水资源的污染,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刚.小流域污染治理综合规划方法与模式研究[J].环境工程, 2006 (学位年度) :1-61.

7.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监理规划 篇七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82.8

【文献标识码】B

The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in XiandugangSmall WatershedSoil Eros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Zhou Xiang-yong

(Zhejiang huili construction co., LTD Lishui Zhejiang 32300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Xiandugang small watershed soil eros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then introduces the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and effect in small watershed soil eros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Small watershed, Soil eros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1. 工程概况

(1)仙渡港流域属于仙渡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东北部,距城区27公里,距金丽温调整公路洪渡出口仅10公里,交通便捷。流域集雨面积为29.2Km2,现状水土流失面积共6.42Km2,仙渡港涉及4个行政村,分别为何金富村、葛畈村、皂树村、芦村,总土地面积29.2Km2,其中耕地面积2.34Km2,林地面积24.21Km2,草地面积占0.20Km2,水域0.35Km2,未利用地1.7Km2,居民点及交通用地2.42Km2。

(2)仙渡港流域集雨面积为29.2Km2,多年平均降水量1597.1mm,最大年降水量2121.76mm,最水年降水量984.5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各雨量站实测年降水量大小极值之比一般在2倍左右。

(3)由于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时间分配特点与季风的消长有密切关系。降水量在年内变化以4~9月多,4~6月尤多。4~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8.9%,11月至次年1月干燥少雨,因此三个月的总雨量,公有150mm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8~10%。水资源年际变化强烈,年径流量丰枯比值达3倍以上。径流量在年内分配,季节性变化也极其明显,最大峰值一般出现在6月分,流量最大月为最小月(12月)的10倍左右。

(4)常年平均气温在18.1℃,因地形海拔悬殊,气温存在垂直变化。山地气温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年平均气温递减率为0.55℃/100米。

(5)该区域地属浙西南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地势具有盆地格局,四周高山环抱,峰峦连绵高峻,地貌主要可分为丘陵、山地两种类型。莲都区地处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之间。在地构造属浙东南褶皱带龙泉——遂昌断隆,出露地层为株罗纪、白垩纪,并被火山喷浆岩所覆盖,岩层主要为火山碎屑岩、紫色泥质岩、砂岩与砾岩。

2. 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1)小流域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集水单元。我国将面积不超过50km2的集水单元定义为小流域。小流域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布设各项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和动植物等资源,以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和动植物等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仙渡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使仙渡港流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均得到治理,从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区域经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本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8Km2,修建护岸工程106m,拦沙堰6座,建设经果林坡面水系调控工程77.73hm2,其中布设沟渠7.155Km,沉砂池40个,蓄水池29个,田间道路1.85Km;营造水保林33.30hm2,封禁治理374.73hm2。

3. 具体施工措施

3.1 土石方施工。

3.1.1 土方开挖。

(1)土方开挖主要施工部位在排渠、护岸挡墙基础、蓄水池及沉砂池、拦砂堰、田间道路。总工程量为:9238m3。

(2)土方开挖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开挖,用人工整平。开挖坡面平整、坚实、无松动、突起块体。坡面开挖平整度控制在3~2cm之内,土方开挖时基坑高程偏差控制在-30~+40mm之间,边线偏差控制在-10~+5cm以内。主要采用1m3反铲挖掘机挖土(其中排渠基础开挖采用人工挖土),开挖顺序从上至下、从左至右,3t拖拉机运土。基础施工时,每隔10m做一个水平控制桩,确保基础开挖符合设计要求,建基面以上留20cm厚保护层,人工整平。弃土堆在指定的场地内,弃土场和施工现场沿线布设若干简易交通相连。

3.1.2 土方回填。

(1)土料填筑主要施工部位在排渠、护岸挡墙基础、蓄水池及沉砂池、拦砂堰、田间道路。总工程量为:5706m3。

(2)土料填筑施工采用开挖利用料、砂石料及素土;下游面坝壳采用砂壤土或砂砾石,压实度不小于0.75,铺料厚度不大于30cm。土块粒径控制在10cm以内,无不合格土料;含水率适中;铺料厚度偏差控制在0~-5cm;铺料边线偏差控制在+10~+30cm之间。

(3)土料填筑施工采用1m3反铲挖掘机挖土;3t拖拉机运土;采用蛙式打夯机配合人工压实;专人负责检测压实指标,严格控制压实干密度。

3.1.3 碎石垫层。

碎石垫层主要施工部位在田间道路路面垫层,总工程量为:4148m2。

在素土填筑验收合格的情况下,方能进行碎石垫层铺设;且碎石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分层铺垫;铺设饱满、密实;上坝道路路面垫层设计为10cm厚碎石。在路面素土夯实、整平后,碎石垫层均按设计逐层铺设,由下自上,夯实整平。在未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之前严禁车辆、行人通行。

3.1.4 块石砌体施工。

块石砌体主要施工部位在护岸、拦砂堰及沉砂池。总工程量为:514m3。

所用块石料质地坚硬、无风化、单块重量不小于25Kg、边长不小于20cm。砌筑砂浆强度为:M7.5,砂浆拌合时间符合规范要求。浆砌块石采用坐浆砌筑法,砂浆饱满,严格控制通缝、对缝、浮石、空洞等。表面平整度控制在5mm/3m以内。砌石采用人工抬运、砌筑。要求砌石平整、稳定、密实和错缝;垫稳填实,与周边砌石靠紧,严禁缝口不紧、底部架空、鼓肚凹腰、竖向重缝、翅口石和飞口石、浮砌和迭砌、直砌和蜂窝石。

3.2 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施工主要包括排渠砼、护岸挡墙垫层基础及压顶砼、蓄水池砼及拦砂堰砼。总工程量为:1326m3。

砼设计强度除拦砂堰基础及坝体为C15外,其余均为C20。其中排渠砼侧墙及底板厚度均为0.10m,内部尺寸分为0.4m*0.35m及0.6m*0.55m规格;护岸挡墙压顶砼宽0.5m,厚度均为0.2m;蓄水池垫层砼0.1m,底板砼厚0.2m,池壁砼厚度0.2m。

(2)在基础验收后,开始扎筋、立模,随后按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报请监理批准同意后,开具混凝土配料单,施工中严格按配料单配料,并随机抽样检测。立模采用木模板,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检查,确保标高、位置尺寸正确,强度、刚度、稳定性及严密性满足要求。砼拌制选用1台0.35m3的拌和机,混凝土运输采用双胶轮车运输,连续、及时,无骨料分离、漏浆等不良情况,泌水排除及时。人工进仓,振捣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时,做到快插,在振动过程中,将振动棒上下略为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砼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以确保保护层的厚度以及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的正确。砼浇到设计高程后,进行收仓作业,保证砼平面的平整度。为保证已浇筑好的砼在规定的龄期内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并防止产生收缩裂缝,认真做好养护工作。人工覆盖浇水养护在砼完毕的12小时内开始进行,养护时间不少于21天。

4. 整治效果

仙渡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地面植被覆盖度提高,水土流失被遏制,洪涝灾害将得以解除或减缓。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减轻了水力侵蚀强度,实现沟道减沙、植被保水效益。通过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到5.18Km2,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此外,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基础,立足流域资源,实现土地利用与资源开发相结合,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土地利用趋于合理,自给性农业变为综合性多种经营,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 刘原. 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D].西华大学,2014.

[2] 陈欣. 中小流域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6:95~97.

上一篇:质检站工作开展下一篇:超凡蜘蛛侠2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