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报告(10篇)
1.魏书生的报告 篇一
听魏书生报告心得体会
魏书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一直以来,我都希望真正认识一下这位被外界传得像神一样的教育大家。这次终于如愿以偿。通过观看“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报告会”录象,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魏书生的演讲深入浅出,平实幽默。让听众在感觉和思考中领悟“教育与人生”的奥秘,是为人父母,求学励志,为人从教不得不听的演讲报告。
作为班主任,魏书生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原谅学生的缺点,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从不与学生作对,从不训斥,也从不挖苦,总是那么笑容可掬地商量商量,再商量商量。在这样民主与和睦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得到了超脱。
我们学习魏书生就要认真学习他以健康体魄,快乐心态上讲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万千思绪,使课堂充满欢乐,就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缺乏朝气,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必然就差。更有一些人把平时的不快、心中的愤懑情绪带入课堂,不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实现,而且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使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此乃教师大忌。
魏书生宣扬“己所意欲,尽施于人”的人生信条,才使他具有哲人那样能够包容一切的气度和胸怀,他才能从种种令人烦恼的人际关系中挣脱出来,活得那样轻松、潇洒。
由于我们缺乏这样的气度与胸怀,便常常陷入烦恼与疲惫之中。常常抱怨学生不听话,不理想;渴望同志之间的理解,又无从求得;渴望领导的信任,又不尽人意。这种抱怨正是自己制造的绳索,捆绑着自己,人生的步伐才这般艰辛。思来想去,我终于从他的职业生涯及他的人生艺术、教育艺术和教学艺术中体味出他的力量源泉在于他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我们学习他,就要学习魏书生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学习魏书生热爱生活,坦荡乐观、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学习魏书生以学生为根本,以育人为宗旨,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学习魏书生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和“松、静、匀、乐”的乐观心态。唯其如此,我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工作业绩才能更加凸显。
“松、静、匀、乐”是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养身之道。没有愉悦的心绪,没有强健的体魄,作为教师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造诣达到一个高度,作为学生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松”就是“身体松”,教书、写字、做题各部器官放松,注意力就集中了,轻装上阵,感觉是世界最轻松的人。“静”就是“心灵静”,守住心灵的宁静。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训“才需学也,学需静也,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宁静方能致远。“匀”就是呼吸匀畅,保持匀畅的呼吸有利于身心健康,深呼吸可以缓解高考紧张情绪。“乐”就是确保自己处于快乐之中,以乐观主义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人生的挫折、误会,诬蔑仍能坚守内心的快乐阵地。坚持/守正念和乐观,每天打开眉结,打开心结,面带笑容。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坦荡的胸怀走上三尺讲台,必然激情澎湃,纵横捭阖,运用自如,驾驭课堂,游刃有余。
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饱满的激情,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要更好的教书育人,必须强身健体。魏书生“松、静、匀、乐“的方法,其实也是养生、养心之道。
魏书生先生是当代杰出的教育家,在教学领域和班主任工作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今天,在听了魏书生的教育报告,感觉豁然开朗,我被他的睿智幽默所感染,敬佩他乐观、进取的态度;敬佩他平和的心态;敬佩他独特个性;敬佩他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真是“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啊!和魏老师相比,不由地感到心中惭愧。
魏老师在报告里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强,要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与大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对待环境要积极适应,少发牢骚,多干实事。对待生活怀着感激之心,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2、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建立互助关系。对待同事有善意,互帮互助。对学生,也要与学生建立互助的关系。
3、处理好人与自己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要解放自我,珍爱自我,超越自我。第二育人,一是民主化,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建立互助的关系,发展学生的个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好学上进的一方面;二是科学化,要有计划性,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第三教书,首先在明确目的、激发兴趣、磨练意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最终使学生能学会自学,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
听完魏书生老师的报告,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报告中,魏书生老师一直在说我们的心态应该摆正,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反思自己,也曾有过许多不满的情绪,也曾抱怨过自己的收入不够高,也曾抱怨过工作累,也曾抱怨学生难教,听了魏老师对生活、对工作那恢谐幽默的态度,我不禁自问,一个人既然无法改变环境,何不先改变自己呢?就像他说的,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条件好了在干,不是等待地位高了在干,不是等待学生爱学习了在干,而是要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从改变自己出发。学生不爱学习,听课的秩序不好,那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们教师的问题。因为我们教师从来没想过要去改变自己,所以我们应该摆正心态,用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
二、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
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他主要讲了四条: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管理不要出现“我管你服”的现象,总觉得自己是管理他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
2、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坚持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3、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在学习智力、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这种差异。魏老师曾这样说教室是学室,教材是学材,把教师当作学习上的共同的探讨者和交流者。转变教室、教材、教师的观念,那学生对学习自然就感兴趣了。
4、决策过程多商量。我们作为老师,如果有了“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就不会因学生的调皮而生气,也不会因学生的懒惰而无奈,更不会因学生完不成作业而大动肝火,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把学生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老师要把自己定位于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服务员,面对学生的各种举动,老师都能去理解。
听魏书生报告心得体会
文昌中心小学
刘静 2009-10
听魏书生报告心得体会
文昌中心小学
张琳 2009-10
2.魏书生的报告 篇二
我们不要小看了开头的这个课前铺垫。师生彼此陌生, 魏书生实际上是巧妙地以此自然地完成了师生的情感对接, 使得陌生的学生对老师、对学习内容有了认同感。
接着, 老师说, 按照你们一般上课的方法, 我们学这篇课文, 怎么学啊?学生说, 先介绍作家, 再解释诗词含义, 再背诵。老师说, 好啊!哪个同学能把这几个步骤写在黑板上吗?一个学生走上讲台, 用粉笔写上了上述三个环节。
这个安排, 实际上是师生一起确定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以便有的放矢。
然后, 老师说, 谁来介绍作家啊?有学生说, 老师不用介绍, 书下注解有!哦!那你来读一读。学生读后, 老师说, 谁来解释诗词含义啊?学生说, 老师来!老师说, 同学们, 你们不知道, 老师教书有一个习惯, 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谁知道啊?一个学生说, 我知道, 就是“懒”!老师说, 对, 就是“懒”!那我懒了, 你们怎么办啊?学生说, 我们要“勤”!老师说, 对呀!你们太聪明了!赶快准备, 看谁解释得最好。
后面的教学程序不再赘述。
据课后学生和听课的家长反映, 孩子们从未像这堂课那样学得那么投入, 学得那么有效。就该堂课说, 先抛开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陌生学生对老师的新鲜感不谈, 单就他的“懒”字来说, 就大有深义。
“懒”字背后有学生。在教学中, 师生各自应处于什么地位有多种理论, 我认为, 即使普遍认同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也有讲究。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 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首先也应该从属于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的确立, 都要以学生能够有效接受为前提, 即使如魏书生这样有教学个性, 讲解课文如行云流水者也不能够抛开学生, 不管不顾。所以, 魏书生的“懒”换来了学生的“勤”, 引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教育者对教育主体的尊重。
“懒”字背后有目标。魏书生的“懒”字教学, 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智慧, 所有环节, 包括课前的铺垫, 都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步步自然行进, 草蛇灰线, 形散神聚, 看似无意, 实则有心。其实, 成熟的教学, 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 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 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但其中一定有“象”一定有“声”, 有象外之象声外之声, 有“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一样的意境。
“懒”字背后重生成。有时候, 教师对一堂课的把握有如军事指挥家对一场战争的掌控, 既有明确的目标, 又要充分考虑并利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后者就是指要特别关注教学主体学生的知情意行, 要大胆地给予活生生的学生以最大化的思考、交流、参与空间, 灵活而智慧地演绎课堂, 不断激发创造的潜力和激情, 使师生不断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 不断流淌智慧和真理的诗意。这种临时生成的快意, 不是只按既定目标死板推进的产物, 而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相互欣赏、自信勃发而绽放的创造性花朵。新课程也有一个重要的理念, 那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资源。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可激发、可创造的再生资源,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遇”。
“懒”字背后重过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要学知识, 更要重体验。书山学海获得知识的自悟自得体验, 文学殿堂觅得人生之美的审美愉悦;讨论辩驳激发的求真务实, 朗诵涵咏产生的音韵之妙……都是语文课堂至关重要的内容。如果光靠教师单打独斗地表演, 纵然你有千般气力万般功夫, 也无法替代学生独到的体验和感悟, 必须把它融入学生积极参与的动态语文教学过程中, 才可能习得、悟得, 才可能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真正的提升。
“懒”字背后是挑战。如果真正尊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 看到他们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之人的喜怒哀乐和潜在的学习动力, 那么, 我们的教学本应如魏书生那样“与生同乐”。不过, 这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教师即使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 也难免出现遗漏。这样, 教学就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但也正因其挑战性, 使得这样的课堂能够处于真实状态、生成状态, 对教师和学生, 尤其是学生充满了新奇感和诱惑力, 更能激发师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更能实现语文课的体验感和审美愉悦。所以,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 迎接来自学生、来自课堂生成的各种挑战, 以此来分享学生学有所成之后的喜悦。
“懒”字背后是勤奋。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 它需要教师的高度智慧来调控, 而这样的智慧需要教师课前长期的勤奋努力,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除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烂熟于心、潜心把握外, 还需要教师对课堂可能涉及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时政、天文、地理乃至于社会世相、甘苦人生等等, 都要有所涉猎。你既要有文学家的诗意和文采, 又要有政治家的胸怀和胆略;你既要有美学家的敏锐和潇洒, 又要有哲学家的机智和深邃。有时你是主持人, 有时你是戏剧演员, 有时你是时事评论员……总之, 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以一生的勤奋积累来准备。勤奋学习, 勤奋思考, 勤奋研究, 勤奋总结, 等等。作为教师的魏书生身上, 有他几十年来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有他训练表达苦练成语连句的虔诚和追求, 有他借鉴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功力用于课堂而活色生香的喜悦和成功……
3.魏书生:创造教学艺术的“大家” 篇三
点评: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也是最值得尊敬的职业之一。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被称为中国教育界“奇迹教师”的魏书生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喜欢老师这个行业,热爱班主任工作,才能把自己的心思运用到工作上。” 魏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有着不平凡的追求,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魏书生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而是一个有一种忘我精神的教育家,是一个有职业精神的教育家,是一个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拯救别人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家。正如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吕叔湘所说:“他(魏书生)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
教育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一个不断探索、享受快乐的职业。魏书生对教师的内涵做出了很好的诠释。教师的人格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今天,更影响着学生的明天和未来。魏书生非常重视自身人格的修养,努力地实现人格的提升,他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教育、熏陶、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生。
4.魏书生报告感想 篇四
“松、静、匀、乐”的人生态度令人向往。身体放松,心里平静,呼吸匀畅,情绪快乐是魏书生的精妙之谈,是他交给我们的注意力体操。把平平凡凡的事业看成是一个宏大的世界,丢弃浮躁和功名利禄思想,做人,要有平常心;做事,要讲求效率。对待学生:不难为,不放纵。对待同事:有善意,互帮互助。对待环境:积极适应,少发牢骚,多干实事。对待生活:怀着感激之心,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平易、豁达、开阔的处世哲学,让魏书生虽平淡却又超凡。
“民主加科学”的管理思想让人折服。“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要干。”这就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之谈。“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班集体管理的热情。首先老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真正的服从管理。老师与学生建立互帮互助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在学习智力、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上都存在差异,我们要尊重这种学生间的差异。如果我们有了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就不会因学生调皮而生气,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懒惰而无奈,更不会因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而大动肝火,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把学生有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老师要把自己定位于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服务员。这样,面对学生的各种举动,老师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去应付。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很多老师都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之法,但又有多少是高效、轻松的方法呢?在魏书生这里,我们就能借鉴、模仿他的一些做法。
魏书生的报告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无不处处彰显他高超驾驭、灵活运用教育规律的能力。我们都应像他说的那样,用平平常常的心态,简简单单的方法,去做平平凡凡的事情。
听魏书生报告有感
5.魏书生报告 篇五
一般来说,作为一位专家,局长,校长,报告者,坐在座位上讲报告,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事。可是我们都会发现,他从来都是站着演讲的,不管演讲时间是半天还是一天。那是一种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他不讲多么高深的大道理,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有时还带着一点点自私的念头。如有一次听课,因为班级的学生基础实在太差,他就根据教学过程分头让学生预习,准备,结果得了个满堂彩,自己也因此当上了教导主任。但是,在以后的公开课中,他就再也没有这样做。这样的讲述,让人觉得他非常实在,虽然他在一次公开刻中做了一次秀,但是这样的坦白,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形象。魏书生老师认为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做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事情,他提出“松、静、匀、乐”的生活工作观,那就是身体要保持放松,心理上要保持安静,时刻抵御外界的干扰;呼吸要均匀,使自己保持放松状态;心情要舒畅、快乐。在工作中享受到生活的快乐。让我们享受到为国家、为人民、为集体、为他人尽到责任的快乐。不要怕吃亏,要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享受。大事没得做,我们就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长了才干,练了本领,多了见识,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大显身手,同时他还强调作为一个育人者要努力改变自我,做到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互助,少互计;多学习,少批判;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这次报告让我感受较深另一点则是魏书生老师的那颗平常心。他的格言: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是呀,生活是琐碎的、平凡的,工作也如此。如果我们如果不是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去对待工作,那么生活和工作给我们的便是无尽的烦恼。
我还有感于他的一些教学和有关人生的思想,非常实用,也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主要是一个“乐”字。有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因而精神萎靡不振。相信当你听了魏书生老师“做人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的一席话后,你会另有感触。魏老师说,只有热爱,才有奉献,既然有些东西无法改变,那就应该广泛地爱所应该爱的一切。爱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是呀,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只有爱他的职业,爱他的事业,才会自觉的去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有了成绩,对社会才有贡献,才会生活得快乐,才会生活得有意义……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有许多的不尽人意的事情,一味的抱怨、发牢骚、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生中能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师职业的意义来说,这样的地位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但现实生活中,教师是否能有这样的地位,则是另外一回事了。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异,我们不能没有理想,但也不能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现实生活。我们工作量,工作压力大,当教师的辛苦是别的行业的人所无法体会的,然而,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却永远不成正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仍然很低。对于这样的实事,过多的抱怨只能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应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做到“眼睛向内,敬业乐业,提高素质,超越自我。”
6.魏书生报告 篇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古人所说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
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我的最大的体会是人要会“享受”。人生在世,要会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不能白来一遭。魏书生说,现在社会稳定,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只有怀着感恩的心,用“享受”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才能避免无谓的心态,有一颗快乐的心,才能不把眼前的暂时的困难当回事。老师要学会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不适当的说法。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你要有清醒的认识。面对教育改革的考验,教师任重而道远,如果矢志不坚,又怎能无怨无悔、迎难而上呢?
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务实,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7.魏书生教学思想与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七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民主观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讲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友善, 教学参与和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以及教学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训练。魏书生认为, 要把学生当作“主人”, 就必须尊重学生, 努力走进学生心灵, 同时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开放。魏书生还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他通过“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达到对学生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趋向的全面深入的把握, 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是, 我对语文课堂做了如下改变:
1、变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为真心关心学生的服务者
课堂上, 我走下高高的讲台, 来到学生中间, 了解他们, 适应他们。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在教室内创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 培养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在课外, 我和学生作朋友, 倾听他们的心声,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我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 也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己和谐的求同思维, 而且也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够的求异思维, 将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来, 与之同呼吸, 共悲欢。
2、变师道“尊严”为师生“互助”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师道尊严, 但所谓的尊严, 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 我讲你听, 我管你服, 而是有师生之分, 无尊卑之别。师生之间应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教师虽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我更明白“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于是, 在课堂上, 我努力激励学生放胆而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 使其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对课文层层设疑, 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舌战”, 在观点的碰撞中, 闪耀智慧的光芒, 让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尤其倡导对老师观点的合理“反叛”, 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 使学生意识到师未必不可超越。从而消除对教师的盲目崇拜感, 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 进而建立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讲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 我倾向于全词的中心是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通过讨论, 大多数学生也认可这一观点。然而, 有位学生沉着地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这几句明显流露出苏东坡对周瑜的羡慕, 对自己壮志未酬的哀叹, 里边有一种浓浓的消极情绪……当即, 这位学生赢得了许多支持和鼓励的掌声, 也让我由衷赞叹。如果说该生的见解值得嘉许, 那么他独立思考、敢于突破既定之见的胆识更该得到褒扬。当然, 并非学生的所有发言都完美无缺, 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其思辨的勇气和可取之处, 次则以诚挚的态度疏导、辨析, 令其心悦诚服, 保持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进程的信心和热情——这, 正是实行教学民主的关键点。
3、变单纯的教师评学评教为师生共同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 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这其实是漠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是高中生, 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很强。于是我把高考中64篇背诵默写篇目交给学生, 让他们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自检互评、取长补短, 效果非常好。高二下学期, 我将百分之七十的作文批阅、讲评交给学生。批阅前, 我在全面掌握学生作文情况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批阅讲评作文的方法, 然后让他们自评、互评。具体做法为:先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该次作文的评级标准,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按标准互评 (教师巡回辅导) ;之后, 组内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作文, 由作者登台朗读;最后师生一起复评, 决定等级, 选出最佳作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中荡漾起来、溢出窗外, 不仅被举荐和褒扬的学生, 其他同学都陶醉在亲切、和谐与喜悦的民主气氛中, 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学的自豪感。此时, 也正处于教学的佳境, 师生同享教学收获的欢乐, 心与心紧密相贴, 情与情融成一体。高三后期复习, 模考频繁, 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知识的漏洞, 我就采取当堂同桌互批、重点问题互相讨论的形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另外, 我时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镜子, 时时将询问的目光投向学生。每学期我都采用问卷、座谈会、网上留言等形式, 向学生征求意见。要求每人至少一条, 内容包括对语文教学不足的批评、改进措施等。同时, 每节课后, 及时鼓励学生大胆点评。通过无拘无束的思想交流, 我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意见, 据此, 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大大提高了教学成绩。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
魏书生的语文教育科学观主要解决学生会学和教师科学教、学生科学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他发现教学效果一小半决定于智力因素, 而多半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实质上就是重视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他一直注重引导学生研究学习方法, 把学法研究、教法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 使教的规律适应学的规律。由此, 我做了如下方面的尝试:
1、激发兴趣, 使之乐学
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指出:“青少年是有主动性的人, 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原则的, 一切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证明,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 才能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于是我想尽办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利用各种形式如晨会、班会、座谈会、活动课等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用自身上课时饱满的精神、和蔼可亲的态度、清晰美观的板书、富有哲理的语言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利用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竞赛、迎新联欢会、记者招待会等, 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 享受成功的快乐。
2、教给方法, 使之会学
科学的方法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首先我改变教的方法。在课堂上, 我努力创设快乐教学情境, 调动情感, 激发成就动机。方式如下:
创设极富魅力的视听情境。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时, 适时播放歌曲《枉凝眉》, 创设一种唯美、哀婉的梦幻氛围, 使学生对林黛玉、贾宝玉的坚贞爱情产生同情, 展开联想, 让思维的泉水奔涌而出。
创设情真意切的语言情境。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我没有长篇大论地去分析, 而是带领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 反复吟诵,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学生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康河边, 与徐志摩共同领略那康河的魅力。
创设激发思维的问题情境。在讲《故都的秋》一文时, 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作者写故都的秋时, 为什么选取“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意象?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有什么区别?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 有什么作用?在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教学目标完成得非常好。在分析的过程中, 我还不时启发学生提问题, 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多启发、多帮助, 决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得以保护, 提问的兴趣得以激发, 成功动机得以增强, 使教学获得成功。
创设施展才能的展示平台。如课前3分钟即兴演讲、名句欣赏、诗歌鉴赏、诗文片段背诵比赛、名人伟人介绍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人人积极参与, 个个眉飞色舞, 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 思维变得灵敏, 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成功动机得到培养, 语文课成了大家的最爱。
其次, 改变学生学的方法。魏书生先生提出的十二个学习习惯,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是既科学又实用的方法。我指导学生制定计划, 主动预习, 上课之前做好准备, 专心上课, 及时复习, 勤读课外书, 勤做读书笔记, 勤查字典资料, 勤于朗读背诵, 勤于独立思考, 勤于求教探讨, 勤于写日记。在长期的培养中, 学生渐渐适应并喜爱, 在自觉坚持中使科学的方法习惯化, 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三.构建多元整体的课堂
长期以来, 一直困扰语文教学的就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造成此等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 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忽略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 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结构, 也就是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是指把所教内容, 就是课文作为一个整体, 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 要想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就必须注重课文课堂的整体性。
1、课堂结构的整体性。
魏书生语文教育整体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和谐有序。他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语文课堂教学办法, 即“六步课堂教学法”, 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我第一次使用这种模式教学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记得那是一节公开课, 讲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我先和学生制定本节的学习目标, 然后学生分组自学、讨论、答疑,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关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 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 学习目标顺利达成。此节课也受到了好评, 我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并把它广泛应用于我的语文课堂, 从此, 我的语文课堂活了, 高考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所学内容 (课文) 的整体性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讲解课文时, 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使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所学知识又哪会有科学的系统性?因此, 我在教学中一再强调两点:第一, 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书读百遍”, 固然是笨办法, 但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 都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 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第二, 理清思路的条理性。每一篇课文, 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抓住了这条思路, 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从系统性角度来说, 任何子系统的功能都融汇于母系统之中。所以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 都与本册、本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熟悉大纲, 统览教材体系。教师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并有计划地逐步地实现目标,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首要一环。
8.魏书生“逆袭”之路在当下的启示 篇八
【关键词】魏书生 “逆袭”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04-02
魏书生,教育界“逆袭”成功的典范,他用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民办教师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可谓是教育界的“传奇”。研究魏书生的成长经历、教学特色,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成长之路的“逆袭”:一生与书为友
魏书生,一辈子与书相伴,一边读书,一边教书,一边写书,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是名副其实的“为书生”。
(一)爱读书
魏书生的家庭并非书香门第,可父母都爱读书,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下,魏书生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在那个填不饱肚子的饥饿年代,父母的鼓励让魏书生懂得,精神生活的富足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粮。
魏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养成了博览群书的好习惯,15岁的时候,他读到了两本影响他一生的书籍——《辩证唯物纲要》和《哲学讲义》。这一时期的阅读为他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不管是下乡做“知青”的艰苦时期,还是在电机厂当政工干事被批斗的时期,亦或是在公务繁忙的工作时期,他始终坚持读书,在阅读当中吸收的“养料”是支撑他前进的最强动力。
(二)爱教书
1969年,魏书生当上了小学民办教师,从此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1971年,魏书生被迫离开教师岗位,此后他一直申请继续教书。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职业地位不高、待遇不好,都无法阻止魏书生要回到学校教书的决心。此后的6年时光,他以平均半个月一次的频率,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领导申请了150多次,要求去当一名教师。
1978年,魏书生到盘山县第三中学当语文教师,当时的整个大环境都不如人意,学校简陋、设备不全、学生素质不高等,也没让他退缩。“人不能要求环境改变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到半年的时间,他的教育教学工作便做得有声有色。1997年,在讲台上教了20年书的魏书生当上了盘锦市教育局的局长,可他始终没有离开讲台,仍然每天坚持到校上课。
(三)爱写书
魏书生善于用学习与写作结合的办法,将学到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1972年,他写了一篇16万字的文章《改造世界观》,1973年又写了一篇18万字的文章《论工作方法》。尽管当时的形势用批判当作报酬给了他,但他边读边实践边写作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1978年,对魏书生来说是个崭新的开始,工作虽然很忙,但他仍坚持忙里偷闲写各种学术文章。从教以来,他发表了近200篇文章,主编或撰写出版了30多本书,撰写日记300余万字,他的著作总计数已近千万字。
二、教学之路的“逆袭”:教育改革的先锋
魏书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在教改路上他才思敏捷,勇于创新,探索科学的教书育人之法,于是才有教学、育人、管理的累累硕果,成为人们眼中“完整的教育家”。
(一)创新课堂教学
魏书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即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为基础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六步课堂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学为主线,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这对于当时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来说,确实是一种创新。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魏书生也做了别的老师不敢做的事。一个学期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将教材讲完,其余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或讲课外内容,包括名篇时文、教育和心理方面的资料、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等内容,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语文教学空间上也做出了大胆的革新,将语文教学的空间拓展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在家庭、社会、大自然学习语文。例如,春天来了,魏书生带领学生去踏青,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他还带领学生去开荒种地,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二)创新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魏书生非常注重育人工作,他到学校的首要目的也是育人。他将人的大脑分为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动力部分由信念、理想、意志和性格组成,工作部分由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组成。只有“动力部分”不出故障,“工作部分”才能良好运行。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加上当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普遍不高,他便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能在离开老师的情况下同样能受到教育。
他通过让学生写日记、犯错误写心理病历、写三部分的座右铭以及制订扶植新我的计划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人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
(三)创新自学能力培养
作为一个目光长远的教育改革家,无论是从魏书生当时的情况考虑,还是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势在必行的事。
首先,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次,让学生体验到自学的快乐;再次,引导学生一起画“语文知识树”,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的方法、自学同类文章的方法、自学一篇文章的方法,等等。最后,让学生持之以恒,反复加深认识。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
(四)创新管理能力培养
1986年,魏书生被任命为校长兼书记,身兼数职的他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学第一线。他意识到,深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便开始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模式,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自我管理。这对于传统的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的管理模式来说,确实是一种进步。
所谓民主,就是通过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人性、决策过程多与学生商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谓科学,就是从管理的角度组织语文教学,帮助每位学生成为管理者。魏书生通过建立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反馈系统来提高管理自动化的程度。
民主与科学在魏书生的教学管理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能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依然能把班带好、把课上好,靠的就是民主科学的管理模式。
三、珍贵的启示
纵观魏书生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用“低起点、短历程、全方位、高成就”十二个字来概括。他能以如此低的起点,如此短的历程,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对于广大教师同行来说,确实是鼓舞人心的事。
(一)学习:教师事业的源泉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正如赖配根先生所说“教师身上的书生气,是会辐射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因为这种‘气是对知识和学问一种纯粹的敬仰和热爱”。魏书生的经历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因为没有时间而放弃读书,放弃学习,这和当下我们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是一致的。“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学习是教师事业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魏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却比专业的老师成长得快,靠的就是他能做到乐学、会学、时时学、事事学、终身学。
(二)研究:教师事业的支柱
善于钻研,是魏书生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大胆选择教学内容、大量的学术文章、民主科学的管理模式都是魏书生研究历程的最好明证。魏书生认为,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积极进取,努力钻研是一切专业人士成功的共同特点,也是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然选择”。在这点上,魏书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在教学工作中,坚持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能坚持写教学反思的老师,才有可能成为行家。
(三)修身:教师事业的法宝
魏书生曾经多次强调,他能在教改中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他是“人师”而不是“经师”。中国历来有两条人师的标准,一是“学高”,二是“身正”。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魏书生始终把自强放在第一位,注重自身的修养。“魏书生的教书育人是修已及人的,是以身作则的”。他要求学生通过记日记进行“道德长跑”,他自己也不间断地进行“道德长跑”,不断地完善自我。“重视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这是魏书生教书育人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魏书生教书育人内在的重要品质”。
(四)热爱:教师事业的动力
魏书生曾经说过:“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魏书生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就在于他把教育事业看做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是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他要通过这项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来完成自己最崇高的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人。“热爱教育事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抵制许多的诱惑,安于清贫,能够奉献、永不放弃。”在这里,魏书生是我们的榜样。
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人生经历,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改革思想,魏书生,中国教育的传奇,我们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龚传燕,冯有余.魏书生的教育特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赖配根.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J].人民教育,2006(23)
[5]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6]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龚春燕,郎天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四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9.听魏书生报告有感 篇九
7月11日,校领导为我们准备了精心培训,全体教师共同欣赏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的专题报告,通过看录象感到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是那样慢条斯理,娓娓道来,在他那朴实而有风趣的语言中蕴涵着人生的哲理。
作为班主任,魏老师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原谅学生的缺点,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从不与学生作对,从不训斥,也从不挖苦,总是那么笑容可掬地商量商量,再商量商量,把与学生相处当作是一种享受。在这样民主与和睦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得到了超脱。我想,做魏老师的学生肯定非常幸福。作为校长、局长,他也同样以尊重、原谅、关心、信任、理解作铺垫,协调同志、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信条,才使他具有哲人那样能够包容一切的气度和胸怀,他才能以种种令人烦恼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活得那样轻松、潇洒。
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由于自己缺乏这样的气度与胸怀,常常陷于烦恼与疲倦之中,时常抱怨学生不听话,不理想,搞得自己闷闷不乐。听了魏老师的报告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以前的这种抱怨正是自己制造的绳索捆绑着自己。魏老师说,只有热爱,才有奉献,既然有些东西无法改变,那就应该广泛地爱所应该爱的一切。爱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是呀,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只有爱他的职业,爱他的事业,才会自觉的去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一味的抱怨、发牢骚,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生中能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快快乐乐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我们当教师的工作量大,压力大,吃的苦是别的行业所无法体会的。然而,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却永远不成正比。所以,对于这样的事实,不快乐,只能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应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做到“眼睛自内,敬业乐业,提高素质,超越自我。”
这次报告我更有感于魏老师的班级管理,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他说:“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要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这样分工到位,责任到位,各司其职,使身兼两个班主任的魏书生竟发出轻松无事可做的感慨。多令人羡慕啊!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的班主任角色。
10.听魏书生报告心得 篇十
贡川中心小学 张英
2011年11月10日,我到永安市政府听了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艺术专题报告会,感触颇深,有如下体会:
1、据说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说任教的班级学生照样学习很好,班级活动也组织的很好。班主任也要有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就是班主任重“治事”轻“治人”,淡化以往的“人治”、“他治”,强调学生的“自治”、“法治”。在魏老师的班级中,他把所有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副班主任,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例如,班级成立了公安局、银行、邮局、医院、法院,在这个集体中,充满了民主的氛围,大家有一种互助、服务的意识,事事有商量,充满人性。
2、魏老师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那就是阅读和写作。语文的课堂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课堂。语文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个能力从何而来,是从听说读写的行为而来,这种行为从何而来,就是听说读写的习惯而来。魏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这些习惯:①培养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②每天一分钟演讲;③每天一分钟注意力训练,如训练一分钟抄字,训练一分钟读课文;④每天往黑板上写一条格言;⑤每天每人带一本经典课外书在校阅读;⑥办班级日报,一天一期;⑦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习惯;⑧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习惯等等。在魏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一堂课老师讲的少,但学生的发言不少于十人次,学生动手练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一堂课至少有三类教学目标。只在让每个学生做能做的事,没有学生待业。学生们走进课堂,打开教学,自己学习,学不明白,查找资料,资料没有,互相讨论,解决不了,再找老师。学生自己做课堂总结。魏老师的语文教学,坚守了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3、魏老师努力弘扬校园里的人文情怀,释放童真,倾爱关注,让孩子承担责任。如让孩子从小心疼父母,替父母着想。爱祖国,爱人民,先爱自己的父母。抓孩子的小事,让他们认认真真做好眼前的事,努力让每件事都舒服起来,都能快乐起来。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生活的人。
【魏书生的报告】推荐阅读:
听魏书生报告的心得体会08-10
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07-09
魏书生制订的班规班纪07-29
读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有感07-08
魏书生教育思想摘录07-15
读魏书生教育思想专著的心得体会09-10
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08-15
《统筹方法》教学实录/魏书生08-25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10-23
学习魏书生先生教育思想有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