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试题

2024-07-31

明清文学试题(精选6篇)

1.明清文学试题 篇一

韩山师范学院2006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明初杂剧作家40多人,以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

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_______

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种,合称_________

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_________

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_________卷五之_________《贵德》

7.《桃花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与_________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_________与_________两部分

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____、____三派

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___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

____

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_________的_________篇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陈寿《三国志》

B.习凿齿《汉晋春秋》

C.朱熹《通鉴纲目》D.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

B《蝴蝶梦》

C.《鲁斋郎》

D.《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赵贞女》B.《王魁》

C.《状元张叶传》D.《张协状元》

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

A.嘉靖壬午本

B.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C.毛宗岗本

D.崇祯本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湖二集》D.《六十家小说》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贯云石B.张养浩

C.乔吉

D.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神韵说

B.格调说

C.性灵说

D.肌理说

8.《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

A《雌木兰》B.《狂鼓史》

C.《玉禅师》

D.《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

B.《柳毅传书》

C.《张生煮海》

D.《老生儿》

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

A.才子佳人小说

B.历史演义小说

C.英雄传奇小说

D.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拟话本

2.戏曲

3.明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韩山师范学院二00六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A)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珠串式链式结构

2.朱权、朱有燉

3.《浣纱记》

4.《属玉堂传奇》5.李渔

6.《说苑》、《贵德》

7.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8.程本

9.唱词、宾白

10.索隐派、考据派

11.裴松之、《三国志注》12.《金瓶梅》13.《庄子》《外物篇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多选题多选少选俱不给分)

1.BC

2.ABC

3.ABCD

4.A

5.ABC

6.D

7.A

8.B

9.AB

10.A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评分标准:时间,文人模仿、独创,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归类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2.(3分)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评分标准:传统戏剧形式,各种因素、主要表现手段必须全部具备,缺1项扣1分

3.(4分)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兼取北曲杂剧的成果发展而成戏曲形式。其特点如下:一、情节繁多、篇幅长至四五十出以上;二、传奇分出,每出标写题目;三、南北合套普遍;四、建立了南九宫或十三调的音乐体系;五、角色分工更细,被统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评分标准:如何发展而来,各条特点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个别例外。

(2)文学要素:唱词与宾白两部分,唱词为主,曲以抒情,白以叙事。

(3)音乐体制:一人主唱,一折一宫调,四折不相重复,每折曲牌数不等

(4)角色体制:旦、末、净、杂四大类

2.“内在型冲突形态”,着重表现了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冲突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每一点简略扩充各3分

3.(1)选取重点(2)侧重人物(3)斗智为主(4)表明倾向(5)虚构夸张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简略扩充各1分

4.(1)、以戏言寓诸幻笔,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3)《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一二点简略扩充各1分,第三点简略扩充2分

五、论述题(共30)

1.(15分)略(1)

热情、大胆追逐爱情。(2)聪明、灵慧、狡鮚、(3)美丽、(4)娇羞

(5)软弱:无可奈何地听凭母亲悔婚、逼张生赶考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详细论述各2分

2.(15分)略(1)整体悲剧(2)女儿悲剧(主体)(3)家族悲剧(环境)(4)宝玉人生悲剧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第一点详细论述2分,二三四点详细论述各3分

韩山师范学院2006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

(B卷)

填空题和选择题与A卷相同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瓦舍

2.(3分)南戏

3.(4分)章回小说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李香君形象

2.简述《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3.简述《三国演义》塑造特征化人物的手法

4.简述“三言”的艺术成就

五、论述题(共30)

1.(15分)论林黛玉

2.(15分)试论《西游记》的“

幻”

韩山师范学院二00六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B)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瓦舍:又叫瓦子,是一种规模很大的综合游艺场。

评分标准:瓦子和综合游艺场必答,缺一点扣1分,表述不清晰扣1分

2.(3分)

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

评分标准:与北曲杂剧相对,简称,宋元时期,另名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3.(4分)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别称,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情节繁复、内容通俗、语言晓畅、文备众体、模拟说话艺术等。

评分标准:别称,各特点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坚贞

(2)刚强

(3)多情

(4)美丽

(5)聪明,有见识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简略扩充各1分

2.(1)性格悲剧

(2)个人悲剧

(3)社会悲剧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第一点简略扩充2分,二三点简略扩充各一分

3.(1)出场定型

(2)反复渲染;

(3)多用传奇故事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1分,一二点简略扩充各1分,三四点简略扩充各2分

4.(1)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2)心理描写

(3)体式与语言对话本的超越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第一点简略扩充2分,二三点简略扩充各1分

五、论述题(共30)

1.(1)神仙的外貌

(2)凄凉的身世

(3)纤弱的身体

(4)诗人的气质

(5)坦诚的心地

(6)多愁的心怀

(7)真挚的爱情

(8)野蛮的女友

(9)孤傲的性格

(10)狭小的心眼

评分标准:每两点1分,每点详细论述各1分

2.(1)主旨:以幻寓理

(2)艺术:以幻写真

(3)情感:以幻感世

评分标准:每一点2分,每点详细论述各3分。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的本质

2.艺术丑

3.社会美4.艺术美5.自然美6.形式美7.单纯齐一8.调和对比9.节奏韵律10.多样统一11.意境12.传神13.优美14.数学的崇高15.力学的崇高16.悲剧17.喜剧18.滑稽19.移情说20.心理距离说

2.论述题

1.简述西方美学史上对美学对象的几种基本看法。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5.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内容?

6.举例说明自然美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7.举例说明形式美的法则在艺术创造中的意义。

8.简述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

9.怎样看待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10.简述意境的美学效果。

11.西方美学史上有那些主要的艺术分类?

12.优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有那些。

13.简述几种主要的悲剧观。

14.喜剧中的讽刺与幽默有什么异同?

15.以苏轼诗词为例谈谈诗歌中的崇高美。

2.明清文学试题 篇二

中国版画插图曾经盛极一时, 对近代的漫画, 连环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人关于古版画的论述大都是从版本学、书学, 或者作为纯版画而从其技法去研究, 很少把图与文字联系起来。本文主要以文学插图版画为例, 从其对文学的从属性和图解性上, 阐述它是如何表达为剧情服务, 作者认为故事深层含意的刻画比情节人物的表面刻画更具有审美内涵, 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一、简述插图版画

古人一向把书籍叫做“图书”, “凡有书必有图”。

插图是一种造型艺术, 它因文字而缘起, 伴书籍而产生, 它是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文字和绘画熔铸而成的艺术。它既具有对书籍的从属性, 又具有相对的艺术上的独立性, 它以其视觉形象的优势为书籍增色生辉, 是一种大众化的, 通俗易懂, 雅俗共赏的绘画形式。1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插图版画都是从宗教开始的。中国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 发明木版插图,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卷首图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插图版画。慢慢地, 其表现领域扩大到地理地图, 动植物解剖, 医学, 农业, 教科书上, 特别是和小说, 戏剧, 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结合, 使插图版画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产生了无数的经典作品:德国丢勒的《犹大的启示录》木板插图;中国的《西厢记》《琵琶记》等;日本的《伊势物语》《吾妻锦绘》, 这些都是历久弥新的插图版画经典2。

20世纪电脑的发明更是让版画制作的插图退出大众的视野, 取而代之的是色彩丰富且真实的照片出现在各种科普刊物, 教科书, 字典中, 既实用又廉价。现代商业插图需求量大, 形式多样:卡通形象插图, 具象写实插图, 时事漫画插图, 图表插图等, 而用软件加工创作插图已是大势所趋。同时又有质朴的, 带有文化气息的插图艺术, 如:几米。

1. 概述中国插图历史

中国古代早期的图书是卷轴形式, 书上的文章和插图都是手写, 手绘的, 称“手抄 (写) 本”“手绘本”。3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图书也一同有了质的飞跃, “从此以后开始的由唐至清这一光辉的木版插图时代”, 这是一段“体面的历史” (鲁迅《“木刻纪事”小引》) 4。

2. 中国明清插图版画的繁荣

中国明清时期的刻书业空前繁荣, 数量巨大, 质量上乘, 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 堪称“百科全书”。“附有插图的书籍, 不仅是文人学士的案头必备之物, 而且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小说戏剧等文学刊本的大量刻印, 各地的印书中心竞争激烈, 书商们在竞争中十分重视利用精美的版画插图, 以吸引读者, 推销图书, 创造了古代插图艺术的最辉煌时期, 为我们留下诸如《正北西厢记》《红楼梦》《水浒传》《古烈女传》《牡丹亭》《太平山水图》等铭心绝品。

二、为剧情服务的构图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里提出了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 即“六法”:气韵生动, 古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 经营位置就是构图。自古以来, 中国的画家就很重视“立意结构”“经营位置”, 环境如何安排, 人物与环境, 人物与人物如何联系。

西方的绘画大都是中心式构图, 把重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放在画面的中间, 用符合透视规律的背景和空间用以直接表现自我的感受。中国画家则不然, 根据要表达的题材和内容, 糅合作者的理解和感受, 从心出发, 表达一种“境”。他们没有统一的视点, 空间自然延伸, 山峰, 楼阁, 小径消逝在大自然中, 唤起深处的灵感和深刻的诗意感, 把一切有型的东西点化成空灵的气韵, 插图版画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种活泼而又高超的构图意识和技巧。

插图, 作为解说小说的“图”, 有其区别于一般人物画, 风俗画的特殊功用, 必须表达清楚小说的三要素:人物, 故事, 剧情。故事的转承起伏和人物性格特征, 人物与人物的相互联系对它的构图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构图反过来又对故事含义起暗示作用。

1. 构图中的人物与背景

中国人对于景, 总是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多少诗句毫不吝啬的赋予一景一物以深情, 如:“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欣赏习惯的一种积淀, 它已成为大众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

《李卓吾评点西厢记真本》明崇祯刻本

《李卓吾评点西厢记真本》中的《崔莺莺梳妆》, 房外庭院的竹子繁茂, 天气疏朗, 闺房中的崔莺莺正在对镜梳妆, 她的心情也如这夏日般明朗, 因为她正在等候心仪的张生, 这美好的环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崔莺莺的心花怒放。

《张生想莺染病书斋闷睡》, 害了相思病的张生正躺在床上想心事。画框利索地切断一切外部的景物, 只有垂直平行的线条充满整个画面:一扇垂直的房门把画面分开左右两半, 画面大部分都是描画房间的布局和家具, 平行的床, 规矩的茶几, 方正的地砖, 这样的构图让人产生出一个封闭的小空间的感觉, 显得挤逼局促, 人物被挤在这样的空间里当然心情低落郁闷。张生就缩在房里的床上辗转反复, 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可是左下角来了一个斜穿的围墙打破这房内规矩的线条, 还有几片芭蕉叶从墙角探出头来, 这几条曲线正好舒缓这挤逼的感觉, 暗示屋外初夏的明媚, 与张生的郁闷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由此可见, 无论是小桥流水, 繁花浓叶, 还是回廊门楣, 营造一种与剧情相配的画境, 使读者在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同时也能一同领略绘画带来的愉悦。

《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张生想莺染病书斋闷睡》明北京岳家书坊

2. 构图中人物与人物的联系

戏曲小说的剧情通常曲折迂回, 人物众多, 人物关系复杂, 如何处理人物与人物的联系, 且准确地表达出故事的情节是一大重点。在有限的画幅里面, 插图版画大多构图饱满, 元素复杂, 在承载丰富的内容同时, 不但要求表达出剧情的来龙去脉, 更要求表达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人物与人物的关联, 这就要求对构图的把握达到更高的层次, 要求外在图式和情节内涵表现出高度的统一, 即要做到:传情达意。

戏剧冲突的中心——“起”, 通常是画面刻画的重点人物或情节;而因冲突引起的“承”——次要的人物或情节则为辅, 两者在构图中常被灵活安排, 相辅相成, 令人玩味。

《西厢记》《崔莺莺读信》明陈洪绶杭州刻本

《崔莺莺读信》一图则采取的类似特写的近景。主角崔莺莺在屏风前全神贯注地读着张生的来信, 这是“起”, 是故事情节的中心所在, 而好奇的红娘则躲在屏风的后面偷偷窥望, 这便是“承”, 一左一右, 一前一后, 一起一承, 简简单单的两个人, 被一扇屏风划分出顾盼呼应的两部分, 活泼又生动。画中只截取了房间中的一扇屏风, 且占满整个画面, 观者似乎在这一刻也站在崔莺莺房中, 身不由己地被牵涉到剧情里面, 营造了一种偷窥的视角。只有一扇屏风的近景不但把故事情节准确地表达清楚, 而且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崔小姐又惊喜又着急的心情, 和红娘好奇又调皮的性格。

故事情节通常是一波三折, 互相影响, 灵活地穿插着小的起伏, 随机应变, 把画面处理得曲折回复的同时又自然流畅, 更好地表达剧情。

《水浒传》中的《船火儿夜闹浔阳江》一图, 正要成为张横刀下鬼的及时雨宋江被李俊相救。图中十人分三组, 每组中的人物又各有不同的姿态, 三组从右下角成一斜线直穿到左上角, “这倾斜的线条在构图上起到的一种引伸空间的作用, 斜线把观者的目光引向空间的远处”。岸上三个街霸立在水边, 对着水中吆喝, 扬言要杀了宋江, 这是“起”, 观者顺着斜线望向远处的小船, 船上押送宋江的两个公人吓得抱成一团, 张横抡起大刀行将劈下去, 这虽是“承”, 却是情节的高潮。然后继续斜线的指引望向远处冲过来的船, 然后来了个“转”:船上的李俊猛地喝止住了张。看此时构图中的重点, 宋江, 张横, 李俊三人互相制约, 形成一个势均力敌的等边三角形, 恰好表达出当时剑拔弩张的紧张剧情。斜线的结处落在两个撑浆的船夫上, 缓和了这生死关头的惊吓。整幅画的构图处理的跌宕起伏, 人物关系松紧得当, 峰回路转而又流畅合理。

《水浒传》《船火儿夜闹浔阳江》明容与堂刻本

《英雄谱》中的《虎牢关三战吕布》明崇祯刊本

在创作的过程中, 往往不是按部就班地根据起承来安排, 布置构图, 而是本着表达剧情的内在含意和意境而出发, 不断生发, 灵活有致地处理, 使画面具有耐人寻味的意态, 这均为丰富画面的生动性和情节的复杂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3. 构图中空间的处理

由于小说情节的起承回转, 人物与人物的连带关系, 小说的每一章回必然会出现不止一个空间, 如何在一幅画面中把交错的空间表达清楚, 成为构图中的一大重点。但是, 与西方追随客观的透视法来描绘空间不同, 中国的画家是从主观感受出发, 把对剧情的理解融入到空间的划分当中。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用“心”, “目视而心领神会”, 然后动之以情, 所谓“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即在创作中不必拘泥于真实的山川河流, 亭台楼阁⑽, 都渗透着作者心的理解和感受, 并映射在画面对空间的处理中, 都为暗示故事情节而存在。

如《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一图, 一拱大院门把空间分成里外两部分:屋里贾母见到孙女林黛玉, 婆孙两人真情流露, 感慨万分;而躲在院门外的小姐们却好奇万分, 好事地议论, 不但没有怜悯之情, 还对这位新来的姊妹评头品足。门里门外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一扇门就使不同的人, 不同的感情跃然纸上, 在这高墙深院里, 人与人并不都是坦然相对的, 就像隔了一堵墙, 里外不一。又如《英雄谱》中的《虎牢关三战吕布》, 关羽和张飞在阵前追击吕布, 打得难解难分, 沙尘滚滚, 而刘备握着双剑, 藏身山后, 随时准备着援助。小小的画幅既要画战场上激战的场面, 又要画埋伏在远处的刘备和后防的城池, 作者适当地夸张了飞扬的尘土, 把画面上下两部分区别为前线和后防, 不但渲染了战斗的激烈, 还把前后两个空间拉远了。这种手法在以战场, 打斗的场面居多的《三国志》《水浒传》中出现得最为频繁。

这种看似合理的道具的运用, 恰到好处, 既连贯了画面的不同空间层次, 又对表达情节的意韵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 对故事深层含意的刻画比情节人物的表面刻画更具有审美内涵, 因此, 画面的构图不仅要准确地再现人物, 剧情, 还需要以更大的修养去把握无形的故事内涵和作者的潜台词。

明清文学小说插图版画是中国版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之所以达到如此的高度, 一方面是小说刻本的畅销带动其发展普及, 成为一种大众图式, 更重要的是它把自己“插图”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它以绘画的艺术性和文学配合得天衣无缝。“插图”这个配角的名字并不能掩盖它独自具有的艺术价值, 它以版画的形式, 融合特有的表现手法, 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内在规律。

在大谈民族性, 原创性的当代论调中, 插图版画以其传统的民族图式, 具有东方意味的形式,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东方形式美的内在规律, 即区别于西方艺术的中国艺术的地道性和纯粹性, 借以糅合在自身的创作中, 创作出既带有时代气息, 又带有民族气息, 满足大众的图像审美需求的作品。

摘要:插图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它的主要形式是版画, 中国的插图艺术也和版画, 特别是木版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唐宋到明清, 是我国插图版画艺术的繁盛时期, 尤其在明清达到了顶峰, 带有插图的文学刊本大量刻印, 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读物。本文从人物于背景, 人物与人物的联系, 空间的处理三方面赏析明清文学插图版画, 看看它是怎样从表象到内涵去为剧情服务的。

关键词:插图版画,明清,构图

参考文献

[1] (清) 王文衡绘.《明刻传奇图像十种》,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4年1月.

[2]黑崎彰, 张珂, 杜松儒:《世界版画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6月.

[3]《徽派版画艺术》, 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6年.

[4]祝重寿著.《中国插图艺术史话》,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3.明清文学中的运河文化探析 篇三

关键词:明清文学 运河文化 物流 客运 治理 贪腐

明清时期,水运已成为交通的主要通道。而明清小说则大体上以运河流域为地理背景。《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统计,明确作者籍贯或者是小说发生的地理背景的文言小说篇目有九百三十部,其中百分之七十一出自于运河流域的作者之手或者是在小说中反映了运河文化。《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将明清长篇小说划分为四类——历史、神魔、人情、讽刺,其所评介的代表作都与运河紧密相关。明清文学与运河文化息息相关,让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当时货运、客运、治理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明清文学成为运河文化史料保存的一个重要来源,透过这些文学叙述,可以侧面反映出运河文化的时代特征。当然,运河文化同时成为构建明清文学地理最重要的资源。

一 明清文学中运河的货运情况

运河最主要的功能是官方货运,尤其是大宗的粮食和食盐,当然也有商贾来往各地进行货物买卖。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运河货运实现的基础。

1 军运漕粮

明代漕粮运输主要是军运,即农民将粮食运到长法对岸,兑付给运军,运军再顺运河北上。这一运输方式在《明史·食货志》中有明确说明。在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中有这样的情节,苏州王生行船至常州时听到别人说无数粮船都挤在“丹阳路”,这正是江南农民在规定时间内向江北的运军交纳粮食。书中说从青阳铺到灵口一路被堵得是“水泄不通”,可见农户纳粮的艰难。还有如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有一段描写,说苏州王员外因田产多,本想用白粮解户押粮上京,但担心事情办的不妥贴,就亲自前往,并顺带一些苏州玉器,即所谓“附载土宜”,以备在京买卖。到了清代,漕运规例仍然沿袭了明代旧制。清代运粮船只回空时既可以捎带货物,也可以载人。

2 商贾贩运

明清两朝,运河运输已极为发达。除军运漕粮外,还有许多商贾通过运河来往生意,货运物流。

明代文学中,《金瓶梅》所写到的故事发生地——清河,即处于运河的中段,长江南北客商来来往往,行货贩运,经济面貌极为发达。例如,第二十回写到丁二官人由杭州出发到清河贩运丝绸绢帛,而最便捷的路就是顺运河北上。例如,第二十五回从盐商王四峰因事入狱,拿千两白银行贿蔡京,从如此大的行贿金额可推知,其贩运私盐行取之多,销量之大。再如,第三十三回写到湖州商人何官儿由湖州贩运丝帛至清河,其必取运河为行方便,在杭州、嘉兴、湖州这些产丝的重要基地也同时是水港交通左右勾连,内外交错,周流无滞,即使驱马而行,也必是几里一桥。此外,还有《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中的篇章详细地写到了运河货运情况。水上货运在明代已经十分发达,水上交通也极为便利,已成为江南江北商人商贾活动的主要货运方式。

清代文学中,《儒林外史》和《醒世姻缘传》中也提到了运河的货运情况。前者第二十四回中写了南京水运货流的繁盛,其货物吞吐之多,交易量之大,已是十分可观,交通贯通南北,这反映了清代水运不亚于明代的昌盛。后者第三十三回写到书生水运销书的情况,其在苏杭地区买了书,附船而行,北上行销,且路上也不必担心横征税钱。

综上,明清大运河的水上交通已极为发达,南北、东西货运十分昌盛,在这其中,首先,粮食和食盐是运输大宗,其次是商贾的水路贩运。而在水运过程中,货主极为欢喜有官员乘船,或者依附官船而行,这主要与水运税钱有关,有官员搭船,即可借其名号而免去课税。《警世通言》第十一卷即有提及。总之,四通八达的运河交通打破了封闭的小农经济,推动了商品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技术的进步。明清文学中涉及到的运河文化,多是以背景式的形式出现,但它也丰富了人物的活动形式,扩大了小说的空间视域,使读者可以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来认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 明清文学中运河的客运情况

运河在为货运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客运的发展提供了方便。京杭运河就是官员出入京城最重要、最便捷的通道,这在明清文学中多有反映。下面本文将具体的一些情况进行分述。

1 客运承载方式

客运的承载方式,简单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包船,二是搭船。包船多是家资殷实的有钱人最喜欢选择的方式。其开船时辰,场地使用,基本都不受限制。例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提到了匡超人包船的事情,他在杭州包了头舱先去扬州,到扬州后又转淮安船而至王家营,之后便走陆路回到了京城。当时匡超人已经以优行贡入在大学,也补了廪,所以,这个例子可以说是官员包船的典型。当然,不止官员,商人也可以,平民百姓也可以,包船是不限身份地位的。《警世通言》中提到杜十娘和李甲离开京师这个是非之地时,他们俩在行至潞河后便包船而行。

包船者多是有钱之人,普通人包不起船便只有搭船。搭船的环境,据袁枚在《续子不语》中所形容的:“男女杂沓,中隔以板”,可见环境是比较拥挤的,并不如包船舒适。当然,袁枚所描述的是客船,如若是搭官船,环境要好一些。例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提到牛浦蹭船的事情,他因不愿再等第二日的客船,见有官船,便问船家让他上去。

2 船行速度与客运船价

运河的行船速度与河水顺逆有关,日本学者松浦章在《清代江南内河的水运》一书中推测顺水情况下是一日五十里,逆水时则是一日三十里。关于这一点,《醒世姻缘传》中有间接的描述。在第八十六回,薛素姐与吕祥追赶狄希陈,薛素姐、吕祥二人的交通工具是骡子,狄希陈是水运船行。三天后,薛素姐、吕祥二人到达济宁,打听到狄希陈五日前过了闸南,很快可到淮安。薛素姐、吕祥旱路追至淮安,却又听说五日前已南行。由此可见,船行速度和骡马速度相仿。

至少船价,主要是与路途的远近和风险有关,船行越远,其风险也大,成本也高,船价也会高一些。《醒世姻缘传》中写到狄希陈因随郭总兵包了船从张家湾而驶往四川,例如,按实际船价算,他要付“百金开外”,但因享受了官船的价格待遇,只付了五两船费,所以省下了不少开支。可见,按当时价格,从张家湾到四川的船价需要一百两以上的费用。再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中凤四老爹等人从苏州到杭州,包了大船上的两个舱,一共才花了一两八钱银子。由上两个对比可知,因路途遥远,风险加大,船价也会高些,而短途风险相对较小,船上消耗也少,所以船价也便宜很多。

3 客运风险

水运的风险首先是天气,大风恶雨都是客运中最忌讳的天气状况。如《醒世恒言》卷十提到的水难事故便是天气恶劣所致。当时正值“深秋,大风大雨”,且已经下了半个月多,运河内的水位已经涨到了“十来丈”,船行不稳,被风雨吹打得东倒西歪,甚至有大船已被打坏,船上的人“飘溺已去大半”。

水运风险其次是河段险要,尤其是运河和黄河的交点处。《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写马德称搭官船时在黄河岸口遭遇河口崩决,官船也被决口的河水冲得“三分四散”。而《醒世姻缘传》中提到僧官宝光全家坐船回常州途中,在入了黄河后,被“猝然大风”吹得船掀了,他抓住一个水手而命得保全,但妻儿资财却全部丧失了,如此可见水段险要的凶险。

水运风险其次就是水匪。水上匪贼多是见利忘义之徒,他们的存在也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中提到的陈小四便是水贼,他专门雇了一批水手,专门在运河上做打劫夺财之事。

三 明清文学中运河的治理与贪腐

运河在明清两代的交通运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弥补了路上交通受地势及交通工具限制的不足,但是,因为河水泛滥,尤其是黄河和淮河的泛滥,导致水运中断,水上交通受阻。所以,治理水患就变得尤为重要,要不断与水害做斗争,以保障水运的畅通和正常运行。明清文学中有不少篇目是涉及运河防患和治理工程的。例如,《梼杌闲评》中提及在明代嘉靖年间发生了淮河水患,淮南灾情严重,运河也被迫中断运行。在此之际,工部侍郎朱衡与高邮州的州同黄达共同前往治水,平息水患。黄达身先士卒,在堪察了水患原因后率人远涉洪水,途中落水,大难不死,遇赫巳。赫巳就平息水患为黄达出谋划策,并亲身堪测,在他的指导下,朱衡、黄达组织大量人手开始了修复高家堰的工程,最终水患平息,运河交通恢复正常。这里体现了仁人之士为保障运河顺利运行而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运河的治理有廉亦有贪,《儿女英雄传》中就写到了因治理运河而中饱私囊、发国难财的贪腐官僚。安学海任河工县令,到任后发现,因自己不谙礼贽,被南河总督分配到了最无油水的管河工段。在考察水河工程的过程中,他发现,治河的钱已经被贪腐的官员一层层地瓜分了,许多工程质量根本不过关,根本防不了水患。而安学海在此时却被南河总督调过来做了替罪羔羊。结果,汛期来临,新工程被水患冲坍了。为此,安学海被收管,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

运河的治理成效正是当时政治、社会状态的直接反映,明清小说关于在治理运河、保障运河畅通的廉与贪、忠与奸的斗争的描写不少,这正是运河文化极富传奇和现实感的一部分,也是运河文化借助文学形式展示其社会性的途径。

四 明清文学中运河流域的社会风貌

首先,明清文学展现了运河流域的风俗民情,如《西湖二集》中提到的杭州逢至七夕乞巧时节,便将“凤仙花”捣成汁儿,染在指甲上。《阅微草堂笔记》中还记载了河北献县种枣及运销的一些情况,多具民俗价值。

其次,明清文学展现了运河不同地域的人物性情。运河文化主要包括燕赵、齐鲁、吴越三大域格局,由此所形成的地域性格也各有特色。如燕赵人性情慷慨悲壮,如闻鸡起舞的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谊孔甚,后天下大乱,二人南北扶持晋室,皆创可歌业绩。齐鲁人则性情坚韧,《型世言》第九回记载王喜一家为避祸而远走他乡,妻子独自抚养儿子成长的艰辛历程。可谓是坚忍不拔的典型体现。再有,吴越人则善商贾,精明能干,《醒世恒言》卷七中记述了洞庭山人高赞的发家致富史,卷十八记载了苏州人施复由一台绸机到拥有了数十台绸机而富镇一方的经营过程,都体现了吴越人的聪明灵活能干。

由此,明清文学不仅以其文学性而盛于历史,更以其独特的文化观照熠耀生辉,而其对运河文化的如此依赖,正是源于其政治中心的辐射作用、经济文化的重心效应、人才集聚的拉动作用等。

注:本文系淮安市科技局项目:HAS2013076。

参考文献:

[1] 王鸿绪:《明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2] 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全四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

[3] 陈洪谟:《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治世余闻·继世记闻·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4]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

[6] 佚名:《梼杌闲评》,中华书局,2005年版。

[7] 松浦章:《清代江南内河的水运》,《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

[8] 文康:《儿女英雄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9]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4.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 篇四

1. 前七子:指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七个成员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其中以李、何二人的成就最高,该流派明确提出复古主张,主张散文要学习先秦两汉为主,诗歌要学习盛唐,因区别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故名。2. 后七子:指明代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区别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故名。他们也提出复古,其中以李、王成就最高。

3. 唐宋派:嘉靖年间,以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们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提倡唐宋文风,反对模拟、抄袭,主张读书性情,谓之唐宋派。

4. 公安派:指明朝晚期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如:“性灵说”。

5. 性灵说: 性灵说是袁枚提出来的,主张诗歌以性情为主,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请上,主张即“情”求“性”反对争唐论宋的模拟诗风,“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具有信手拈来,矜新斗捷,不尽遵轨范,而是清灵隽庙的特点。

6. 格调说:格调说是清代中叶沈德潜提出的诗歌理论学说。所谓格指的是作诗的体裁、格式、体制等,所谓调指的是诗歌的声律,内容上要求贯彻封建伦理道德,作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在形式上要求讲究诗体、诗格、章法、诗律等。

7.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势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戴名世等,因其奠基人方苞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的几位大家分别提出了“义法”说、“神气、音节”说、“义理、考据、词章”说。

8. 拟话本:明代中后期,主要供案头阅读的,由文人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叫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9.章回体: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唯一形式,是指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章分回叙事的一种小说式样,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头一般用“话说”、“且说”等套话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结尾均在关键处打住,用“且听下回分解”等语作结。

10.花部:各地方兴起的地方戏,用各地的语言,各地的语音来表现的一种戏剧形式,语言平易,语调质朴,形式灵活。11.雅部:即为昆山腔

12.昆山腔:是指元末明初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又称昆曲、昆剧,它的曲调轻柔、婉转、悠扬细腻,兼用笛、萧、笙伴奏,且富有舞蹈性。昆山腔也是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雄踞中国剧坛榜首近三百年之久。

13.梅村体:“梅村体”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种诗歌体裁,因吴伟业号,故名。(梅村体的特点:(1)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2)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3)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续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二、指出下面作品的作家和朝代: 1.《四声猿》:明代,徐渭 2.《牡丹亭》:明代,汤显祖 3.《水浒后传》:清代,陈忱 4.《郁离子》:明代,刘基 5.《宝剑记》:明代,李开先 6.《封神演义》:明代,许仲琳、李云翔 7.《清忠谱》:清代,李玉 8.《圆圆曲》:清代,吴伟业 9.《三言》:明代、冯梦龙 10.《长生殿》:清代、洪昇 11.《浣纱记》:明代、梁辰鱼 12.《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纪昀 13.《一人永占》:清代,李玉

三、1.源记》 2.3.4.吴敬梓:清代,《儒林外史》 吴伟业:清代,《圆圆曲》

顾炎武:清代,《秋山》、《精卫》、《京口即事》 指出下列作家的朝代及相关作品: 刘基:明代,《郁离子》、《卖柑者言》、《活水5.凌濛初:明代,“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6.7.8.楼》 9.《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10.纳兰性德:清 代,《相见欢》、《蝶恋花》、《长相思》、《如梦令》 11.12.传》 13.14.洪昇:清代,《长生殿》

宋濂:明代,《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环翠亭记》、《王冕传》、《记礼歌》、《吾衍传》、《竹溪逸民》

15.袁枚:清代,《马嵬》、《苔》、《随园诗话》、《湖上杂诗》、《渡江大风》、《书鲁亮侪》、《黄生借书说》

16.张岱:明代,《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 17.姚鼐:清代,《登泰山记》、《李斯论》 18.汪中:清代,《哀盐船文》

四、简答: 1.分析杜丽娘形象;

方苞:清代,《狱中杂记》、《左衷毅公逸事》 侯方域:清代,《朋党论》、《马伶传》、《李姬归有光:明代,《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孔尚任:清代,《桃花扇》

李玉:清代,“一人永占” 的《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

李渔:清代,《闲情偶寄》、《无声戏》、《十二答:(1)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如:对四书能逐一背诵,对父母的孝顺,对老师的的尊敬,以及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读到的见解等都体现了该点);

(2)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追求真爱。

(3)是个敢于追求真感情的女子。2.《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答:(1)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2)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的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3)宋末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4)《大宋宣和遗事》展现了其基本轮廓与原貌,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受风节度使等,笔墨虽然简略,但以把水浒故事连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5)元代出现大批“水浒戏”

(6)经施耐庵与罗贯中编修订加工而成。

3.《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写人物的手法上的不同:

答:(1).《三国演义》相对《水浒传》在人物描写上更加注重史实。

(2).《三国演义》注重个性突出的类型化人物塑造,突出夸张人物的主要性格;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等。而《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就要复杂的多,最突出的是写英雄人物而不避讳写他们的缺点,写缺点却又不影响将他们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却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血肉丰满。人物的性格不仅具有理想化、带有传奇色彩的一面,更有贴近生活、具有普通的平凡人品格的另一面。因此,《水浒传》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人,读者感到亲切,容易接受。

(3)《三国演义》善于在战争中描写人物性格,如在赤壁惨败这个特定情境中表现出了曹操奸诈的性格特征;而《水浒传》中人物性格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林冲、武松等人都是如此。

(4)《三国演义》写人时多具体到写人物动作的描写,通过动作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而《水浒传》的写人多是参杂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并对神态伴有详细介绍,通过心理和神态的描写将人物展现在纸面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灵活现。

(5)《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了反复皴染的手法,围绕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的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如写曹操的残忍,连续写了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等。而《水浒传》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善于从阶级意识、身份、地位和经历来描写人物,如李逵莽撞,有时候也写他真率,写他蛮横等。

(6)《三国演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实现人物性格特征,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以及善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如写刘备之“仁”就是在与曹操之奸的对比中进行刻画的。而《水浒传》描写人物类型相同,但让人感觉绝不雷同,如武松与李逵打虎的不同以及潘金莲与潘巧云偷情的不同等。4.赏析高启诗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答:(1)总的说,它是一首登临怀古题材的诗;全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结构跌宕有致,雄豪奔放的气势中夹杂着几分悲凉的意味。

(2)诗人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又俯视金陵景貌诗人怀古的思绪联翩不断,眼前的金陵旧城为形胜之地,佳气葱葱,古金陵几度废兴的往事如在眼前,昔日三国吴和南朝曾建都于此,企图恃长江天堑固守割据局面,都没能逃脱覆亡的命运,接着诗人从对历史的感慨回到对时局的议论“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联想起历史上的割据局面与自己亲身经历的元末战乱,诗人自然倾向于眼下没有战祸,躬逢盛世,相对安定的生活,歌颂了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平定天下,一统江山的宏伟。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呢?在欢快中夹杂一丝沉郁的感情,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3)诗歌开头写景,发出感慨,后又回到现实。5.《桃花扇》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答:(1)孔尚任在力求遵守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非常合适地选择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连带显示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是历史兴亡的见证;

(2)构思新颖,将历史兴衰融合到爱情故事,又将爱情故事融合到一把扇子中写,是忠贞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见证;(3)这把桃花扇使整个故事有了悲剧之美;

剧作通过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达了通过戏剧形式总结历史教训和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意旨。通过戏剧艺术再现南明历史,让人感受到在历史的、政治的巨大变化之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的命运是不能自己主宰的。即使是美丽如花的爱情,也不能因为男女双方的坚贞就有美满的结局。恰恰相反,当国破之日,即是家亡之时。剧中侯李爱情从一开始就染上了政治色彩,随着南明政治风云变幻而曲折不断。最后在南京棲霞山白云菴相会时,正要旧情萌发,被张道士大声喝斥,两人如梦初醒,双双入道,象征着他们坚贞爱情的桃花扇被揉碎在斋坛之下,宣告美好的爱情以悲剧告终。《桃花扇》以勇敢的写实精神,将爱情置于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变迁之中,以悲剧结局,体现了“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引发人们在进行历史审视的同时,对现实和未来产生深沉的思考。这正是《桃花扇》具有深厚的思想价值所在,也是它产生隽永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紧紧围绕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以侯李爱情纠葛为中心线索,让剧中人物的位置各得其所,有条不紊,做到了“明如鉴、平如衡”(《桃花扇考据》)。离合之情由兴亡所致,兴亡之感由离合所生,环扣得十分巧妙。特别是侯李二人的定情信物——一柄宫扇,在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发展上起了重要的点睛作用。宫扇的出现,表明侯、李爱情的产生;美人鲜血染成的桃花,象征他们爱情的忠贞和曲折;最后桃花扇揉碎于斋坛之下,说明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历尽千辛万苦,有情人终于会面。但孔尚任并没有给我们呈现一个圆满的结局,侯、李两人在张道士的训斥下恍然大悟,双双入道。因为他实在是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国破家亡、君走父没,哪里还有这点“花月情根”生长的土壤? 6.分析纳兰性德《长相思》艺术特色:(纳兰词特点: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他的词的全部,崇尚主情,崇尚入微有致,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用如行云流水,纯纯感情在笔端倾泻,)

答:(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山一程,水一程,隐含性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山海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 夜深千帐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呢?)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辗转反侧的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她的浅笑低语?引逗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

(3)通过多层对比,造成强烈的时空差异感。空间对比:榆关—故园 ;景物对比:塞外风雪—故园无此声;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梦中故园(眼前景)(心中情)(4)选取极平常的景物,营造凄婉气氛。(5)语言浅近,情感深挚,回味无穷。

(6)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7)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五、1.分析《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答: ①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去抨击现实(a.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如严贡生语言的前后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奈的行径b.针对封建社会c.合理的夸张,如严监生d.高超的讽刺技巧,如运用漫画式的手法进行外貌描写,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语言来达到讽刺,对比的手法e.故意安排意外的场景或细节场面来出洋相,从而达到讽刺f.通过别人的嘲笑捉弄来讽刺g.通过不和谐的人或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

②独特的结构模式,《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紧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③独特的人物塑造手法(a.《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没有惊奇的情节,没有矛盾冲突,只是按照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路线,所见所闻,淡淡的写下去b.人物性格也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如严监生是个有十多万银子的财主,临死前却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断气。C.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如第一回多层次的揭示了时知县的内心世界。他先是在危素面前夸口,心想官长见有何难处,谁知王冕居然将请帖退回,不予理睬。D.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④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如三十三回,杜少卿和几位好友在江边亭中烹茶闲话,凭窗看江,“太阳落了下去,反照着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 ⑤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2.分析《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答:①《后楼梦》文学创作上的新境界和巨大成功,突出的表现在塑造出了成群的性格鲜明而又富有社会内涵的人物形象。(a.就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体验而塑造出来的真实的人物;b.写人物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性格简单化的写法,一些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个侧面的,乃至是美丑互渗的表现,成为小说中的“圆型人物”,真实活泼的人物,最突出的是王熙凤。C.着意于人物之间的相互映照,互为补充,生发出更为丰富、深刻地意思。D.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

②写实与诗画的完美结合。(a.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b.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境界,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③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接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

④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

⑤《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红楼梦》的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它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3.《红楼梦》的影响:

答:①《红楼梦》刊行后出现了一大批续书,如逍遥子的《后红楼梦》; ②《红楼梦》倍受社会欢迎,所以便陆续有人将其搬上舞台;

③出现了模仿它的笔法去写优伶妓女的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狭邪小说如《青楼梦》; ④《红楼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⑤《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了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4.为什么说《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答:(1)《红楼梦》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继承了《金瓶梅》的写实传统而又突破了它那自然主义的写法。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失真写法。努力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以生活中可能有和实际有的方式去描写,为其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达到了人物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如成功塑造了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

(2)《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将限知叙事的比重和深度达到较高的程度:无论是情节场面的进展,还是人物的性格交代,《红楼梦》的作者都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的方式。如以几个不同人物的视线来观察同一事物或人物,使读者获得更立体的印象,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评价。在处理全知和限知叙事的关系上,精彩地以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完美地统一起来。如作品的心理描写:主要人物用全知心理描写,众多一般的人物用限知心理交代,两者合理地编织在一起,成了互通有无、水乳交融的艺术组合。

(3)《红楼梦》展现了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形成一条条经线。横的方面,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轴线,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

5.分析《红楼梦》如何揭示以家族悲剧为代表的社会悲剧的?

答:(1)《红楼梦》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2)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第四回借门子之口,以“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俱损,一荣皆荣”。预示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

(3)作者揭露出贾府荣华富贵表面之下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奢侈和荒淫又是难解难分的,贾府上下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夺、勾心斗角。

(4)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6.简述贾宝玉的悲剧形象在贾府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意义。(1)在贾府的后代中,贾宝玉本来最有条件成为重振家族的人物,然而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形象的悲剧性质。

(2)贾宝玉与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东西,虽然对于他个人来说,体现了他作为社会新思潮和新气象人物的资格,但对封建家庭和社会来说,却承担不起重振家族重任,仍然是后继乏人的象征。

(3)对贾宝玉来说,虽然他拒绝了家庭给自己规定的生活道路,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他最初积极用世的美好愿望也就成了虚幻的泡影。

归有光《寒花葬志》第一,归有光善于选材。这篇文章写寒花只用了三件小事,初来时垂鬟着绿布裳,不让归有光吃她削的荸荠,吃饭的时候目眶冉冉动,活现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形象。寥寥数笔,将三件小事串联起来,却毫无突兀之感,只感清新自然,令人不禁莞尔。然而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却早早地死了,而且奄忽就是十年,让人又不禁轻叹:岂不悲哉!生命如此脆弱,时光如此快迅,人生际遇如此不可捉摸!这正是作者巧妙地选取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事,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读者与所描绘人物之间的距离,才使得这小小一篇散文给人的启示如此丰富,真可谓大手笔。

第二,归有光独特的写作手法。归有光描写事物,往往从侧面偏出,不直接写明,显得曲婉含蓄、幽谧动人。这篇《寒花葬志》,以写婢女寒花之名,实则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自己妻子的无限怀念。作者借写婢女稚气地不让自己吃荸荠,妻子笑之,又写寒花目眶冉冉动,妻子指与己看,又是相笑一番,两人脉脉温情、鹣鲽情深尽显其中,这也表明,作者记着亡妻的一颦一笑,记着两人之间值得玩味的一件件小事,真真纾徐平淡,诚切感人。

第三,归有光细腻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调。这也是古往今来归氏最得赞誉的一点。在《寒花葬志》这千古名篇中,作者锁定角度,精选细节,白描深画,寥寥几笔,写稚嫩活泼的寒花“曳深绿布裳”的轻盈步态,写她削荸荠却“持去,不与”作者的调皮举动,写她“即饭,目眶冉冉动”的憨然之态,然文末“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便戛然而止,涵盖了生的意趣和死的无情。这种对美好的刻画愈细愈小,对于流逝的悲哀就愈痛愈恸,给读者无限的感发空间。

1537年(嘉庆十六年)五月四日,归有光家中的陪嫁丫头寒花死了,归有光为她写下了这篇葬志。

为地位低下的普通侍女写墓志铭,归有光首开先例。然而,才一百多字的一篇葬志,却一连三次提到了自己妻子魏孺人。结合归有光的生平可知,这篇葬志更深刻的创作动因是怀念魏孺人。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丫头,刚到归家时年仅十岁,魏孺人是归有光的第一位妻子,据归有光《请敕命事略》,其父为光禄寺典簿,伯父是“当世名儒”庄渠先生。魏孺人“少长宝贵家”,而归氏家道中落,物质生活比较清贫,但魏孺人从未有怨言,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基贫之如此也”。魏孺人生性贤惠,对下人十分和蔼,从不摆主人的架子,从她对寒花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寒花不给归有光吃荸荠,可以说是对主人不敬,但魏孺人知道这是因为寒花自小随侍,心目中只把自己当成主人,而不懂得要敬重自己的丈夫,她更觉得寒花稚气可爱,于是指以为笑。而吃饭的时候,她又特意把寒花留在身边的小几旁,可以说是对小寒花的的额外照顾。从寒花对魏孺人的衷心回护,以及魏孺人对寒花的态度看来,主仆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没有半点隔阂。因此归有光盛赞她是“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

这篇短短的葬志表现出归有光与魏孺人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十分真挚深笃的。魏儒人除了十分贤惠,更因为家学渊源,颇通文字,也十分好学。据《项脊轩志》所载,魏孺人“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回娘家时,跟家中姐妹时时谈起的,也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读书的“阁子”项脊轩。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艰辛为苦,还时时勉励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在封建社会中,婚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娶一个三从四德,相敬如宾的妻子并不难,难的却是心灵相通的知已。魏孺人不但德才兼备,更有良好的文学素质,与归有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之间不止举案齐眉,更是琴瑟如鸣。所以每当寒花做出稚气可笑的举动时,魏孺人就会赶忙指给归有光看,这正是一幕少年夫妻情深意笃的画面。

归有光少年丧母,两次丧妻,儿女或早夭,或长成之际猝然离世,使他在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凉,所以他有时候会对千百年来为人们深信不疑的“天命”产生怀疑,对天发出痛切悲怆的呼号。但更多时候,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正统文人,他把这种种对人世的不公的愤恨与无奈化为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淡淡笔触,向人们娓娓道来。如《寒花葬志》,便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这种看似一带而过的闲笔与淡笔,正是归有光散文突出的特点。这种写法,表面上容易被人忽略,但在这种刻意的淡化与压抑之中,包含了作者深挚沉痛的情感和细腻丰富的心灵。

表达作者对寒花悲惨命运的悲悯和同情,同时也是作者自身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身世浮沉。文章虽仅112字,但作者捕捉了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节特征,细致入微而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的娇憨之态,表达出作者浓郁诚挚的情感。寒花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女仆,颦蹙间皆透着不明世事的纯真。归有光一定非常宠爱她,或宠爱她的容貌,或宠爱她的心地,或二者皆是。在此文中,寒花的形态,情态,神态,家庭情趣,情味,情绪,使得作者回忆所至,恍若在即。疏淡几笔,表现具足。只是文字换节后,文情意绪猛遇峭崖,遂成瀑流:“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又是十年。这似乎类似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痛。也类似于纳兰容若:“十年踪迹十年心”的无奈与酸涩。而归有光这一情绪的喷发,是在前面深情回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起落和跌宕,就分外感人。犹如梦幻,往事回顾,越是逼真,动人,则梦醒后就越觉惆怅,空虚,缱绻不尽。岁月忽忽,光景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有十个春秋。而今,爱妻病故,娇仆早夭,大有人去楼空之感。短短十字蕴含这难以排解的空虚感,难以申说的沉痛感。经过蕴蓄遂形成新的喷发,一声声腔悠长的“吁”,有多少岁月和人生的感伤情调。拖长的语调尚盘旋在纸面,顷刻便凝结成“可悲也已”的哽咽吞声和掷笔长叹。其实是借写婢女寒花,来写他的妻子,魏孺人。这篇短文描述了婢女寒花的天真纯朴,表达了作者对寒花的思念之情。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寥寥数笔,人物形神毕肖。文字淡雅,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与作者的另一名篇《项脊轩志》一样,写的虽都是些身边小事,但都发诸真情,感人至深。正如王锡爵所评论的那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袁枚《黄生借书说》

正反对比论证以及举例论证

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

[2]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孔来。

5.元明清文学教案 篇五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元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特点;元代文学戏曲的概貌; 【教学重点】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及其元代抒情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元代抒情文学特点及其审美情趣。【学时数】1学时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元代抒情文学特点及其审美情趣。

一、元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特点

1.民族压迫与融合。

元代由蒙古族掌握中原政权,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人,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蒙古人政治地位最高,南人地位最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元朝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官吏多贪赃枉法,造成冤狱,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江南的搜刮尤为严重。尖锐的矛盾激起民变,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元朝。这种社会现实,使元代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蒙古贵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定居在汉族地区,随蒙古军征战的女真族、畏兀儿族,回回族等军士也与汉族人民杂居,他们的文化互相交流,形成元代文学以刚健、质朴、酣畅为主要风格特征,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

2.疆域辽阔,都市繁荣,俗文学兴盛。

元朝版图空前辽阔,横跨欧洲、亚洲。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

曲属诗歌是清唱曲,两者均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是在北曲的基础上;把唱、念、歌舞和做工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现存剧目约600种,作品162种。仅据《录鬼簿》和《续录鬼簿》所载,有名有姓者二百二十多人,而“无闻者不及录”,估计还有许多遗漏。元杂剧的发展,以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优秀作品,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杂剧创作渐呈衰微趋势,但仍然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家和作品,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杂剧以它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座丰碑。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的规模结构比北杂剧宏大复杂,而形式比较自由,曲调柔婉悠扬,尤为南方民众所喜爱。元灭南宋之后,南戏曾二度衰落,但元代后期,南戏又重新兴盛起来。现存南戏剧本,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记》,较著名的还有被称为元末“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南戏发展到元末已经定型并臻于成熟,到明清演变而为长篇传奇。

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它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则从词调演化而来。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元代散曲作品现存小令3800余首,套数400余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前期散曲注重本色,风格质朴;后期散曲偏重词藻音律,风格趋于典雅。总之,散曲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

(二)叙事文学的发展

所谓文学的发展,应是指在原有文学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元代叙事

6.明清近代文学阅读篇目(定稿) 篇六

明代小说:

《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三言”:

《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卷1)、《滕大尹鬼断家私》(卷10)、《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卷12)、《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卷24)、《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卷27)、《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卷40。作品选下1收入)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卷1)、《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卷2)、《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卷9)、《老门生三世报恩》(卷18)、《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卷21)、《乐小舍拚生觅偶》(卷23)、《玉堂春落难逢夫》(卷24)、《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卷28)、《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卷29)、《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卷32。作品选下1收入)、《王娇鸾百年长恨》(卷34)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卷3)、《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卷8)、《刘小官雌雄兄弟》(卷10)、《施润泽滩阙遇友》(卷18)、《白玉娘忍苦成夫》(卷19)“二拍”:

《拍案惊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鼋龙壳》(卷1)、《姚滴珠避羞惹羞 郑月娥将错就错》(卷2)、《酒下酒赵尼媪迷花 机中机贾秀才报怨》(卷6)、《张溜儿熟布迷魂局 陆蕙娘立决到头缘》(卷16)

《二刻拍案惊奇》:《满少卿饥附饱飏 焦文姬生仇死报》(卷11)、《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甘受刑侠女著芳名》(卷12)、《叠居奇程客得助 三救厄海神显灵》(卷37)

《剪灯新话》:《华亭逢故人记》(卷1)、《联芳楼记》(卷1)、《翠翠传》(卷2)、《修文舍人传》(卷4)、《秋香亭记》(附录)

《剪灯余话》:《芙蓉屏记》(卷4)、《秋千会记》(卷4)、《贾云华还魂记》(卷五)

《觅灯因话》:《桂迁梦感录》(卷1)明戏曲:

徐渭《狂鼓史渔阳三弄》(《徐渭集》本)

汤显祖《牡丹亭》(读全本。作品选下1收入第七出《闺塾》、第十出《惊梦》中“游园”一段)明诗: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作品选下1)

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林良画两角鹰歌》(作品选下1)

何景明《岁晏行》、《鲥鱼》(作品选下1)

王世贞《登太白楼》(作品选下1)

夏完淳《别云间》(作品选下1)明文:

宋濂《秦士录》(作品选下1节选)

马中锡《中山狼传》(作品选下1)

归有光《项脊轩志》(作品选下1)、《先妣事略》(《震川先生集》本或一般选本)、《寒花葬志》(《震川先生集》本或一般选本)

宗臣《报刘一丈书》(作品选下1)

袁宏道《徐文长传》、《虎丘记》(作品选下1)

钟惺《浣花溪记》(作品选下1)

艾南英《自叙》(作品选下1)

张岱《柳敬亭说书》、《西湖七月半》(作品选下1)、《湖心亭看雪》、《自为墓志铭》(《张岱诗文集》本或一般选本)

张溥《五人墓碑记》(作品选下1)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作品选下1)明散曲: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作品选下1)

冯惟敏《胡十八·刈麦有感》、《玉芙蓉·喜雨》(作品选下1)清代小说:

李渔《连城璧》:《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子集)、《乞儿行好事 皇帝做媒人》(寅集)、《妒妻守有夫之寡 懦夫还不死之魂》(午集)、《寡妇设计赘新郎 众美齐心夺才子》(申集)、李渔《十二楼》:《合影楼》、《三与楼》、《夏宜楼》、《归正楼》、《鹤归楼》、《闻过楼》

《醒世姻缘传》

《玉娇梨》

《平山冷燕》

《定情人》

《好逑传》

《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考城隍》(卷1)、《劳山道士》(卷1)、《娇娜》(卷1)、《叶生》(卷1)、《青凤》(卷1。作品选下2收入)、《画皮》(卷1)、2 《婴宁》(卷2)、《聂小倩》(卷2)、《莲香》(卷2)、《阿宝》(卷2)、《张诚》(卷2)、《红玉》(卷2)、《连城》(卷3)、《小二》(卷3)、《阿霞》(卷3)、《青梅》(卷4)、《罗刹海市》(卷4)、《田七郎》(卷4)、《公孙九娘》(卷4)、《促织》(卷4)、《姊妹易嫁》(卷4)、《续黄粱》(卷4)、《骂鸭》(卷5)、《窦氏》(卷5。作品选下2收入)、《马介甫》(卷6)、《小谢》(卷6)、《考弊司》(卷6)、《江城》(卷6)、《二商》(卷7)、《镜听》(卷7)、《阿绣》(卷7)、《小翠》(卷7)、《梦狼》(卷8)、《嫦娥》(卷8)、《霍女》(卷8)、《司文郎》(卷8)、《王子安》(卷9)、《席方平》(卷10。作品选下2收入)、《胭脂》(卷10)、《珊瑚》(卷10)、《葛巾》(卷10)、《黄英》(卷11。作品选下2)、《书痴》(卷11)、《陈云栖》(卷11)、《竹青》(卷11)、《香玉》(卷11)、《曾友于》(卷11)

《儒林外史》

《红楼梦》

《野叟曝言》

《绿野仙踪》

《镜花缘》 清代戏曲:

《清忠谱》(作品选下1收入第六出《骂像》、第十一出《闹诏》)

《长生殿》(读全本。作品选下2收入第二十四出《惊变》、第二十八出《骂贼》)

《桃花扇》(读全本。作品选下2收入第七出《却奁》、续第四十出《余韵》)清诗:

吴伟业《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吴梅村全集》本或一般选本)

王士祯《秦淮杂诗》(其一)、《真州绝句》(其二)[作品选下2] 袁枚《马嵬》(作品选下2)

蒋士铨《南池杜少陵祠堂》、《岁暮到家》(作品选下2)

郑燮《私刑恶》(作品选下2)

黄景仁《都门秋思》(作品选下2)清词:

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醉落魄·咏鹰》(作品选下2)朱彝尊《桂殿秋》、《解珮令》(作品选下2)纳兰性德《长相思》、《如梦令》(作品选下2)顾贞观《金缕曲》(作品选下2)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作品选下2)

清文:

侯方域《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李姬传》(作品选下2)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作品选下2)姚鼐《登泰山记》(作品选下2)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沈复《浮生六记》 汪中《哀盐船文》近代小说:

《三侠五义》 《儿女英雄传》 《品花宝鉴》 《花月痕》 《海上花列传》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孽海花》近代诗:

龚自珍《咏史》、《己亥杂诗》其125、130(作品选下2)魏源《寰海十章》其9(作品选下2)黄遵宪《哀旅顺》(作品选下2)梁启超《志未酬》(作品选下2)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作品选下2)近代词:

梁启超《金缕曲》(作品选下2)秋瑾《满江红》近代文:

龚自珍《京师乐籍说》(《龚自珍全集》本或一般选本)、《尊隐》(《龚自珍全集》本或一般选本)、《杭大宗逸事状》(《龚自珍全集》本或一般选本)、《病梅馆记》(作品选下2)

上一篇:高中高一数学的教案下一篇: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