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进出口业务管理(5篇)
1.aeo进出口业务管理 篇一
一、建立资金管理部门, 构建资金计划管理体系
(一) 建立资金管理部门, 完善公司组织结构
搞好资管理, 进出口公司首先就要增设资金部, 资金部下设资金计划组、资金结算组、融资组和票据管理组, 各工作组配备资金管理师, 如图1所示。
根据图1, 资金部的主要职责为:组织资金计划的编制、审查、汇总, 对进出口公司资金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分析;负责资金调拨及使用, 监控进出口公司所属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负责进出口公司及子公司筹融资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审查及申请进出口公司内部借款, 以及统一对外融资及票据管理等事项。
(二) 构建资金计划管理体系
资金部对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进行计划管理。资金计划是指资金的收支计划, 它是根据公司未来一定时期的销售、生产、开发、基本建设以及投资计划, 预计这一时期内资金的收支状况, 并进行资金综合平衡的计划。编制资金计划的目的是维持进出口公司的财务流动性和适当的资本结构, 以有限的资金谋取最大的效益。进出口公司的资金部要编制好短期资金计划和中长期资金计划。短期资金计划要具体到每个项目收支, 中长期资金计划要体现出公司的发展战略, 如图2所示。
每月月初, 资金部门应对资金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实际发生与资金计划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并列入每月生产经营例会检讨的内容。严肃对待资金计划的编制工作, 在资金的管理过程中, 坚持指标管理财务, 资金支付严格以计划为依据, 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监督和控制, 量入为出, 以企业内部自求平衡为原则, 坚持冗余由总公司统一管理和使用。在资金计划的检讨工作中, 建立奖惩机制, 每年对计划编制和执行工作进行评比, 对优秀的成员企业予以表彰, 对不按集团规定如实编制计划和执行的企业, 进行集团内通报, 推行财务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责任制。
二、利用信息系统, 严格执行现金预算控制制度
通过现金流预算的差异性分析和控制, 严格执行现金收支计划, 保证现金流循环的扬通。将现金流预算中的收支项目金额与实际收支情况进行比较, 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重点, 为决策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基于此, 进出口公司可以利用SAP系统, 实现精细化的预算资金管理。提高预算数据和资金数据的决策有用性, 需要基于时间维度、项目维度、组织维度等方面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例如, 对集团预算资金管理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后, 可以通过在SAP系统中建立多层级、可动态扩展的预算资金项目分类体系, 使资金使用数据可细化到费用项目、供应商、客户等细项, 这样可将预算、核算、结算等管理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穿始终;同时也便于集团中的各级组织加强对其本身及下属机构供应商、承包商、客户等企业上下游合作方的协作管理和分析。整个预算编制效率显著提高, 预算编制相关操作者可在同一平台上操作, 大大降低了报表管理中的重复劳动, 并且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当预算资金项目明细化, 清晰化后, 能够有效降低沟通成本, 防止上下级信息沟通失真, 也为绩效考核、管理决策提供更详实的依据。
三、增强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一) 加强资金管理意识, 增强风险意识
进出口公司要加强资金管理意识, 增强风险意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要根据经济效益优化原则, 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加强资金管理, 清楚自己的家底, 明确资产质量状况, 及时清理呆账、坏账、盘活资产, 要强化资金管理意识, 千方百计筹集资金, 集中管理资金, 控制资金外流, 促进合理使用;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资金的日常监督、检查, 合理灵活地调剂资金, 节约有效地使用资金, 充分发挥资金管理对企业经营的保障、支持和控制监督作用, 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二) 强化竞争意识, 充分发挥财务参与经营决策的职能
企业财会人员要树立竞争观念, 强化竞争意识, 努力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 降低成本;积极做好市场调查和财务预算, 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 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要注意及时反馈企业的各种财务信息, 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企业适时决策提供依据。
(三)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结构, 防范会计风险
进出口公司要根据本单位、本部门内部的不同分工建立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诸如内部审计、授权控制, 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 用制度来实行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 以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 更主要的是通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管理者行为, 规避法律风险、经济风险。
(四) 加强全员财务知识, 提高理财素质
销售人员要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查, 不可盲目为了追求业绩而忽略背后隐藏的坏账风险;产品管理人员要时刻关注库存产品种类和数量, 密切追踪过期或跌价的产品原料, 及时申请报废以夯实资产质量。全员应贯彻开源节流理念, 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降低财务风险, 提高公司的竞争实力。
四、总结
进出口公司搞好资金管理, 就要建立资金管理部门, 构建资金计划管理体系;利用信息系统, 严格执行现金预算控制制度;增强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这样, 才能真正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经济竞争。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白热化, 进出口公司如何管理好资金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始末,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资金管理,现金流,进出口公司,对策
参考文献
[1]赵羚宇.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商场现代化, 2009 (1) :79.
[2]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 2005 (10) :56-60.
2.aeo进出口业务管理 篇二
关键词:金融危机,进出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发源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经济形势也必然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在金融领域, 还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尤其使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进出口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进出口企业为我国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其创造的产值占出口创汇的68%, 是国民经济极为重要的活力和源泉。因此,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进出口企业如何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进出口企业面临的形势
(一) 资金无法回笼, 企业纷纷倒闭
受金融危机影响, 国内部分进出口企业, 尤其是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资金周转不灵的企业纷纷倒闭。以广东省为例, 广东玩具出口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下降, 至12月份出口值下降至3.8亿美元, 同比下降11.6%, 环比下降达23.4%。广东中小玩具企业因金融危机大量退出。海关数据显示, 2008年广东省有玩具出口记录的企业共1 740家, 比上年同期的4 984家减少3 244家, 同比大幅下降65.1%。其中, 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共1 205家, 比上年同期减少3 242家, 占同期广东省玩具出口企业净减少总数的99.9%。据广交会的统计, 企业普遍外部生存环境继续恶化, 企业生存十分艰难的局面仍没有根本好转。
在金融危机中纷纷倒闭的中小企业已经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中小企业既提供产品供应, 又提供产业链服务, 这些企业的倒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增加了其他企业的财务运营成本。
(二) 财务利润下降, 生存难以为继
受出口渠道不畅、内需持续走低、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攀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使原本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极其狭小的中国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难以为继, 全行业利润持续下滑, 现今不少企业都是零利润甚至亏损经营, 只是力争保住最后的市场份额。
财务状况恶化,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众多的外资企业。受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进出口贸易持续下滑等因素影响, 众多外资企业纷纷从我国撤资, 纷纷将资本转移到劳动力价值普遍低于我国的东南亚地区。
虽然目前钢、铜、铝等金属原材料的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对我国进出口企业应该是利好消息, 但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化无常同样使一些企业感到束手无策, 难以应对, 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巨额亏损或倒闭。很多外贸主导型中小企业, 只能精打细算, 在夹缝中求生存, 仅赚取微薄的利润, 由于企业对原材料市场价格的涨跌无法准确预测, 从而影响了企业对市场供求的判断, 最终影响了产品生产和营销的策略, 导致企业发展短期行为严重, 缺少长远规划。
二、进出口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分析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无论外向型企业还是内向型企业所有者都要经常进行财务分析, 防范发生财务危机, 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 建立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以便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决策。
(一) 编制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尤其是异常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 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源是对财务风险的处理不当, 尤其是在我国进出口企业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 强化进出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1. 现金流量是短期预警指标的关键
进出口外向型企业不但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本, 而且需要维持一定规模的现金流量。经常性的现金流量预算, 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 如出现经营危机先兆, 使企业所有者能够尽早采取措施。企业经营较短的周期内, 其理财的主要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性, 一个企业能否生存下去, 并不完全取决于在较短的周期内是否盈利, 是否拥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 而是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支付经营成本。企业保持适当的利润是财务预警的前提, 对于市场占有率稳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而言, 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库存等一般保持稳定, 因此企业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一般都大于净利润。企业应该将不同经营阶段的预期目标汇总, 并准确计算各阶段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投资计划等, 建立全面预算企业现金需求, 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状况, 以周、月、季、半年、一年为周期, 编制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从而准确预测现金流量需求。
2. 灵活掌握经营风险策略
企业资产负债率是重要的风险预警指标, 可以根据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状况适时调整, 灵活掌握。企业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同时, 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 只从偿债能力看, 负债比率越低, 企业偿债能力越强, 但未必合理。如国际市场环境良好, 企业融资成本低于利润率时, 可以保持适当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如国际市场环境恶化, 出现产品积压, 应收帐款数目增大, 产品质量下降, 经营成本上升, 要根据事先设立的财务预警系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程度。企业可以采用回避风险, 控制风险, 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应对财务风险。
(二) 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的成败最终体现在财务风险管理的成败, 企业经营风险最终体现在财务风险上。在国际市场的繁荣时期, 财务风险控制的核心是规模—速度—资金—效益的均衡, 以企业能够承受的财务风险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在金融危机时, 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是保证企业安全渡过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
目前, 我国进出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1) 融资风险。指进出口企业因筹集经营资金而产生的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利率波动引起的经营成本风险、负债率过高而产生的资不抵债风险和再筹资风险等。融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 管理措施失当导致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 投资风险。指进出口企业进行财务投资后, 因金融危机引起的资本市场的逆向变化造成的收益降低和本金安全的风险, 如交易性金融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日投资而产生的风险。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 基本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 获取超额利润, 又要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3) 现金流量风险。指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进出口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和金额上不匹配所形成的风险, 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最主要方面是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到位或坏账增加。
(4) 衍生工具运作风险。指进出口企业运用期货、期权、互换、远期进行投机或套期保值而产生的风险, 衍生工具产生的财务风险往往是毁灭性的, 我国企业对衍生工具的财务风险往往认识不足。
三、进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下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 适时根据国家扶持政策调整产品定位
金融危机对进出口企业而言, 既是危机和挑战, 更是发展的机遇。进出口企业如果能够根据国家扶持政策准确进行企业产品定位, 提前进行营销策划, 就能维持较高的利润额度。从2009年4月开始, 国家对纺织品、服装、电子、钢铁、石化等3 800多种商品将提高出口退税率, 这是从2008年下半年针对外需回落重启上调出口退税以来的第六次调整。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及时调整产品定位, 增加研发投发, 进行技术改造升级, 提高生产效率, 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企业利润空间。
(二) 通过自主创新增强竞争能力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许多沿海中小企业, 都是简单、粗放的加工型企业, 这类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 没有产品竞争力, 更没有市场份额竞争实力, 完全没有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进出口企业要通过技术投入掌握产品核心技术, 以此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最终赢得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
(三) 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增强抵御危机能力
我国国内市场庞大, 国际知名品牌主要是占据一线发达城市, 而竞争相对薄弱的二三线城市市场依然很大。因此, 进出口企业可充分发挥产品质量稳定、成本控制严格的优势, 广泛开拓利用国内二三线城市市场, 以此度过目前金融危机的严寒。及时转向国内市场是进出口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极好出路。完全可以用同样的产品, 通过寻找国内新市场、新生产环境, 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需求来实现产品利润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待经济形势好转后再以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为后盾, 大力向国际市场拓展。
(四) 广辟融资新渠道, 降低财务成本
与国有大企业相比, 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在当前经济危机不断蔓延, 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 资金链紧张, 融资不畅, 更是给中小型进出口企业雪上加霜。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破产, 有的企业主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境, 有的不惜贱卖股权以获得周转资金。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 政府无法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 引导、促进中小型进出口企业通过民间资本融资应成为金融危机中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
在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严重的形势下, 如何生存和发展, 是每个进出口企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金融危机对进出口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企业只有通过整体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权衡财务风险与其有可能带来的收益, 规避财务风险提高收益, 才可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骆智冕, 陈庆麟.广东出口玩企去年减少六成[N].新快报, 2009-02-13.
3.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业务的影响 篇三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轨迹
出口退税是国际贸易交往中通行的惯例, 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同时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国际税收协调的结果。我国从1985年开始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制度, 施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初衷是鼓励企业商品出口, 增强创汇能力, 所以, 出口退税制度主要根据出口贸易增长和贸易收支状况的好坏调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及改革开放的进程,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退税机制历经多次调整、不断完善, 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重要工具, 更是促进我国出口商品公平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
1985年3月, 国务院颁发《关于批转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的通知》, 从1985年4月1日起实施出口产品退税政策,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正式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出口退税文件, 标志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
1994年起我国实行新税制改革, 颁布施行增值税暂行条例,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出口退税制度, 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 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全额退税, 退税率分别为6%、13%和17%三档, 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出口退税制度。但是, 由于出口退税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这项政策只执行了一年多, 于1995年及1996年调整降低出口退税率为3%、6%和9%三档。
1997年6月亚洲爆发金融危机, 受其影响, 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经济增长迅速下滑。为此, 1998年我国调整提高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为5%、13%和15%、l 7%四档, 以减缓经济危机所带给企业的不利影响。
2004年1月1日, 因退税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累计欠退税款过大, 国务院决定改革出口退税机制, 同时调整降低出口退税率为5%、8%、11%、13%和17%五档。
2005年起, 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又调整降低了或取消了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及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 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I 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 2007年7月1日起, 再次调整出口产品退税政策。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的商品项目达2 831项, 范围之大前所未有, 调整后出口退税率变成5%、9%、11%、13%和17%五档。
2010年6月2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 从2010年7月15日起, 取消406个税号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
二、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业务的影响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 多年来扮演着政府调控出口、调整产业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及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工具, 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 扶持了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产业的发展, 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题, 增强了本国企业抗击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快产业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业务的积极影响
1.提高出口退税率能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增减幅度。出口增长率一般会随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而呈现出较大的同方向波动, 因为出口退税减轻了出口企业的税负负担, 降低了出口商品的总成本, 增强了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退税率越高, 出口商品的总成本就越低, 价格优势就越明显, 企业的获利空间也就越大, 越能激发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经营活动的热情, 反之则不然。所以, 出口退税政策变化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额增减诸多因素中较重要的一个因素。
2.带动产品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上述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轨迹可以看到, 出口退税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 每一次调整都是区别不同的产品调整不同的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业, 比如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重大技术装备、I 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不仅不降或少降, 甚至调高了出口退税率;对一般性出口产品和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适当降低退税率;对国家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出口产品则取消出口退税。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让企业进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过程, 从而达到提升优质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 增强企业自身改革, 调整企业产品结构的目的。有利于优势企业做强做大, 改变以往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的传统外贸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我国外贸事业全方位的发展, 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而不仅仅是贸易大国。
3.促进外贸企业的改革, 促进外贸代理制的完善和发展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不同企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 2007年和2010年大规模取消或降低出口商品退税后, 那些外向型生产企业和外贸流通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 尤其是专业外贸公司受到的冲击更大。因为外贸公司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 退税率的取消或者降低致使作为中间流通环节的专业外贸公司利润更加微薄, 多年的外贸体制改革使我国外贸经营门槛大大降低, 具备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快速增长, 外贸企业面临更加艰难的困境, 必须进一步深化外贸企业自身的改革, 加强与生产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沟通、协调和合作, 大力发展外贸代理业务, 促进外贸代理制的完善和发展。
(二)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业务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生产经营业务的发展。由于历史上的原因,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数均属于较低端的制造类企业, 出口产品长期以来依赖于资源类、简单加工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这不利于我国长期的发展规划, 国家试图通过取消或者降低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目的就是鼓励企业更新技术, 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但是, 出口退税率调整效应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尤其是传统的老企业, 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 取消或者降低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 长远来说对企业发展是利好, 但短期内必然造成企业成本上升订单减少, 产能下降, 利润率迅速下滑甚至是亏损, 同时, 政策调整过于频繁, 也会扰乱企业的预期计划, 不利于企业正常经营决策的制定, 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生产经营业务的发展。
2.加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
国际贸易对一国的贸易政策变动十分敏感, 虽然出口退税是一项中性政策, 不同于贸易保护主义, 但调高出口退税率会降低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 增强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就会影响到一些国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加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尽管出口退税是国际贸易中通行的税收政策和贸易惯例, 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目标。既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销售, 更是某些国家攻击和诋毁我国国际形象的一个借口和利器, 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之, 出口退税制度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业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我国历次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进行的相应调整, 它虽然不是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唯一办法,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面临的压力, 支持和扶持了高科技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性发展, 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 提高我国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达到实现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及平衡国家财政收支的管理目标, 维护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是,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只是一种适合短期使用的工具, 不宜作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出口退税25年记.《国际商务财会》, 2010年第11期.
[2]张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时代经贸》, 2010 (18) .
[3]汪艳.出口退税对广东中小型贸易企业的影响.《现代商业》, 2010 (24) .
[4]吴红玲.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时代经贸》, 2011 (2) .
4.aeo进出口业务管理 篇四
关键词:《进出口业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引言
《进出口业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政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教学效果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就业时能否与社会实际要求实现顺畅的对接。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和市场对外贸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的变化, 《进出口业务》教学要适应新的形势, 就必须在充分把握《进出口业务》的性质和特点的前提下, 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培养社会需要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进出口业务》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
《进出口业务》是九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我院对《进出口业务》课程的教学任务确定为:通过学习, 使学生能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 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 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 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 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结合《进出口业务》的特点, 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我国对外贸易实际情况以及国际贸易新动向, 有选择地学习国际贸易惯例和相关的条例, 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剖析,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课教学, 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能独立处理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环节上, 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掌握”和“了解”两个层次上要求。
三、《进出口业务》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一) 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在《进出口业务》教学中使用效果显著。如在国际货物运输教学过程中, 教师针对分批装运问题, 在讲解完基本知识点后, 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江西某公司出口一批货物, 合同和信用证中规定“庐山云雾茶, 800箱, 2008年6月装运, 允许分批装运”, 而出口企业装运时没有分批而是一次性装运了所有的货物, 此种做法是否妥当?提出问题后, 对不正确或不准确的回答不是立即更正而是给出一此暗示加以引导, 如“允许分批装运是不是一定要分批装运”, 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渐进正确的认识, 最终掌握相关重要的知识。
(二) 案例教学法
具体做法是, 教师负责编选案例印发给学生, 学生在课下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 教师在课堂上先不讲解, 只简单介绍情况, 然后让学生发言讨论, 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见解、风度、能力等综合考核。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 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如:我A公司以CIF向荷兰B公司出口一批五金工具, 合同规定货到目的港后30天内检验。A公司按时发货, B公司也凭单支付了货款。2个月后A公司收到B公司索赔文件, 上称该批货物有80%已锈损, 并附有荷兰某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对B公司这种要求, A公司应如何处理?此案例正确结论绝大部分学生是可以得出的, 但在阐述理由时, 却不是很全面。因为此案例主要涉及:第一, CIF贸易术语性质—象征性交货;第二, 合同约定检验期限亦即索赔期限—30天已经过期;第三, 80%已锈损是什么原因造成—是品质内在缺陷还是外方存储不当;第四, 检验证书合法性和可信度—出具检验证书的检验机构资质是否合法、是否是双方约定检验机构。只有让学生打开思维, 从多方面考虑, 才能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三) 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完全符合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要求, 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通过学生主动的模拟实验操作, 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利用软件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中进行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演练, 切身体会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 亲自处理交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使其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交易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 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进行模拟实验, 可以将进出口业务、外贸函电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 实现国际贸易的无纸化操作, 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模拟实验中得以运用、巩固和深化, 有助于提教学效果。例如在进出口合同履行教学中, 可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更好的掌握交易流程, 如:公司的注册、发布供求信息和网络广告、寻找客户、交易磋商、起草合同、进出口成本核算履行合同等进出口业务中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分别以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船公司、保险公司、海关等不同身份参与进出口交易模拟实验, 使他们能够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接触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 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比较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交易各环节的基本操作能力。
四、《进出口业务》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
结合《进出口业务》课程特点、教学任务、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教师实际授课经验, 将《进出口业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进出口业务程序、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设计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结合相关统计数据, 分析说明进出口业务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图表讲述进出口业务程序;结合精选案例, 分析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发展以及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新的要求。
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标的。教学内容:国际货物买卖商品的名量、数量、包装。教学方法设计为讲述式教学+案例教学:结合精选案例讲述品质、数量和包装的重要性以及规定方法, 尤其是要结合UCP600的规定详细讲解溢短装条款。
第三章国际货物买卖价格条款。教学内容:国际贸易术语、买卖合同的价格条款、出口成本核算。教学方法设计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贸易术语是什么, 为什么国际贸易中要使用它;结合精选案例分析怎样使用贸易术语。
第四章国际货物运输。教学内容:交货时间和地点、运输方式。教学方法设计为讲述式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讲述货物运输基础知识后, 结合精选案例, 将分批装运、班轮运输和租船运输中的装运期的规定、国际多式联运等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学生根据材料缮制B/L, 通过实验掌握B/L内容。
第五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教学内容:货物运输保险保障范围、保险险别与条款、保险实务。教学方法设计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CIF合同中卖方为谁的利益办理保险、应该投什么险别、投保货物受损后哪个当事人有资格索赔;精选案例, 分析海运中的损失类型和CIC、ICC保险范围;学生根据特定材料计算保险费用、制作合同中的保险条款, 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货物运输保险内容。
第六章国际贸易中的货款支付。教学内容:支付工具、支付方式、合同中的支付条款。教学方法设计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为什么在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汇票、怎样使用汇票;精选案例, 分析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的特点及优劣势;学生根据材料, 缮制汇票、审核信用证、制作合同中的支付条款, 通过实验提高操作技能。
第七章国际贸易争议预防与处理。教学内容:货物的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仲裁。教学方法设计为引导式教学:学生提前预习本章及相关内容, 找出问题上课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给予分析和详细讲解,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较好, 教师总结一下即可;如果回答不理想, 教师和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八章交易磋商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教学内容:交易磋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签订。教学方法设计为讲述式教学+实验教学:讲授交易磋商环节后, 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3~4人, 根据教师提供背景材料, 以进口商和出口商身份进行模拟谈判。
第九章进出口合同的履行。教学内容:进口、出口合同履行。教学方法设计为实验教学:结合实验软件, 按照出口商、进口商、供货商、进出口地银行等角色分配后, 指导学生至少完成一笔交易。
第十章国际贸易方式。教学内容:经销和代理、拍卖和寄售、加工贸易等。教学方法设计为启发式教学:经销和代理的异同是什么, 能否结合身边的实例进行说明;新形势下我国加工贸易应如何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 (第五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5.aeo进出口业务管理 篇五
一、推广保理业务的优势及建议
(一) 推广保理业务的优势
国际保理业务由于迎合了赊销、承兑交单、托收等贸易方式发展的需要, 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并得到广泛运用。保理作为一种较新的结算方式, 与其他结算方式相比, 具有一定的优势 (见表1) 。
资料来源:谢旭主编.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1 P226
具体来讲开展保理业务的优势体现在:对出口商, 可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O/A、D/A付款条件, 帮助出口商开拓国际市场, 增加交易机会和营业额;同时进口商的信用风险转由保理商承担, 出口商可以得到100%的收汇保障;资信调查、账务管理和账款追收都由保理商负责, 减轻了出口商业务负担, 节约了管理成本;简化手续, 免除了信用证交易下的繁琐手续;最终达到扩大利润的目的。
对进口商, 可增加交易机会和营业额, 利用O/A、D/A的优惠付款条件, 以有限资本购进更多货物, 加快资金周转, 扩大营业额;进口商凭借自身的良好信誉和财务状况获得买方信贷, 无须抵押担保, 避免欺诈, 获得风险保障;省去了开立信用证和处理繁杂单据的费用和时间, 节约了成本;在信用额度被批准后, 购买手续简化, 进货快捷。由于加快了资金和货物的流动, 业务量加大, 成本降低, 从而增加利润。
对商业银行来讲, 不仅丰富了业务品种, 拓宽了市场范围, 而且可以带来可观的利润。一般来说, 作为出口保理商的银行, 除了可以获得发票金额0.1%~0.4%的佣金外, 还可以通过向出口商提供融资服务获得收益;对进口保理商的银行, 由于承担买方信用风险, 因此佣金比例更高, 一般为发票金额的0.4%~1%, 并可以收取30美元左右的银行费用和一定的单据费用。
(二) 推广保理业务的建议
1. 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国际保理业务的运作。
目前我国的保理商数量非常有限, 业务发展缓慢。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其遍布全球的海外分行及代理行的优势, 对国外进口商进行深入的资信调查, 利用其在账户管理、债务清偿中的技术与经验, 做好资金与账户的管理, 同时可以利用其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及外汇清算、结算体系, 及时回收资金;另一方面, 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也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目前, 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已逐渐缩小, 同业竞争日益激烈, 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开办国际保理业务可以扩大其金融服务领域, 增加新的中间业务品种, 提高经济效益及综合竞争能力。
2. 监管部门要加快对国际保理业务的立法研究。
各监管部门要协调统一现存的法规, 为保理业务的开展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应根据有关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 尽快出台保理业务的相关法规和具体操作办法, 在实践中探索管理经验, 加强对国际保理业务监管和风险控制, 防止逃套汇等行为的发生, 同时督促从事此项业务的金融机构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 加快业务的标准化和系统化管理, 与国际接轨。
3. 有出口权的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方法和制度。
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 实行全程信息管理, 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 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 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 并以此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 全面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能力。
4. 大力发展国内保理业务, 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因国际保理对进出口保理商及买卖双方的业务和贸易结算条件都要求较高, 不易于迅速大规模发展, 可以通过发展国内保理业务来带动和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迫切需要得到贸易融资和信用担保, 而融资渠道和手段则非常有限, 国内保理业务具有较大的需求和发展潜力。
5.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保理业务从业人员队伍。
一方面银行等保理机构要对自身的国际保理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同时还可邀请国外专家来授课或派人员到国外学习等, 以紧跟国际保理业务的最新发展, 尽快缩小同世界发展水平的距离;另一方面, 银行还应利用各种机会, 加强对国际保理等新的结算品种的宣传与营销, 为企业举办各类结算知识讲座和银企座谈会, 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 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喜爱和使用这一新的金融产品。
二、推广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优势及建议
(一) 推广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优势
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它将有效地使出口企业规避此类风险, 安全收汇。具体来说, 它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巩固老客户, 发展新市场、新客户。非信用证结算方式下, 出口商虽然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但由于它为进口商提供了信用销售便利, 省去了开证麻烦, 减少了资金占压, 节约了流通费用, 从而有利于出口商品的销售, 故被越来越多的出口商所采纳。但非证出口无疑增加了出口商的收汇风险, 因此安全收汇就成为决定灵活支付方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保障企业经营稳定, 转移收汇风险, 补偿经济损失。进口商国家政治、经济及进口商财务状况等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变化, 均可使出口商因收不回货款而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出口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 通过交纳很小比例的保险费, 就可将采用灵活支付方式时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做到既增加产品的出口, 又不承担采用灵活支付方式时产生的风险。同时此业务还可为出口商提供银行融资便利, 扩大资金来源, 有助于企业资金周转, 增加经营利润, 为出口商提供买方资信调查和市场信息服务, 多成交, 多收汇。
对于保险公司来讲, 开展此业务不仅可以拓展公司的业务范围,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还可以通过此业务的开展, 开发出许多潜在客户, 带动其他业务量的增长, 建立自己稳定的客户群。
(二) 推广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建议
1. 进一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 加快制定相关法规, 对诸如承保范围、保险费率、损失界定等以法规等形式加以统一规定。
2. 提高政策透明度以及执行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适时增加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的限额。
3. 适当降低投保费率, 简化投保程序, 提高全方位服务水平, 增加业务品种, 扩大服务范围和对象, 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偏远地区的宣传和扶植力度。
4. 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 逐步增加风险资本金规模, 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开管理, 与国际规则接轨。
【aeo进出口业务管理】推荐阅读:
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07-04
进出口业务复习题10-12
进出口锅炉压力容器监督管理办法08-24
实训报告书(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09-07
民用爆炸物品进出口管理办法06-16
园区物品进出管理规定09-09
机房进出人员管理制度11-04
公司外来人员进出管理规定08-09
隧道施工进出洞安全管理制度08-11
进出口年度总结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