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2024-08-17

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共11篇)

1.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篇一

中国经典古诗词

1.《行路难》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赠卫八处士》

作者: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3.《桃源行》

作者: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4.《渭川田家》

作者: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5.《宴梅道士山房》

作者: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见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2.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篇二

一、投射映射与诗词英译

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 用一个认知域来表达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 其理据是两个认知域的认知相似性。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中, “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情绪, 被具体化成了一个“重物”。从认知角度看, “愁”和“重物”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 但它们都很“沉重”, 所以由于相似性而形成一对一的投射映射关系。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But I’m afraid the grief-overladen boat//Upon Twin Creek can’t keep afloat”, 虽然删掉了“舴艋”这一意象, 但保留了“愁”与“重物”的映射, “grief-overladen boat”再现了“载不动许多愁”这一意境, 堪称经典。

二、语用函数映射与诗词英译

语用函数映射是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内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映射, 其理据是两个事物的认知相关性。以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落木”实指“落叶”, 两者属于同一认知域;“长江”实指“长江水”, 两者也属于统一认知域。但“落木”和“长江”属于整体, “落叶”和“长江水”属于部分, 词人用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使意境更加壮阔, 诗歌主题的表达更有感染力。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by hour”, 虽然没有保留诗歌原有的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 但通过“shower and shower”和“hour and hour”弥补了该映射在诗歌意境构建中的渲染力, 甚至保留了诗歌原有的韵律。

三、图式映射与诗词英译

图式映射是认知图式自上而下的映射, 是抽象图式的空档与具体情境中的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映射, 其理论依据是空档和值之间的认知相配性。图式映射比较典型有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从字面看, 这首诗是在描述新娘询问新郎自己的妆容如何, 但结合诗歌背景可知, 实际是朱庆馀担忧自己的政治前途, 于是借此诗询问水部郎中张籍自己的才华如何。将该诗的具体值填到“询问”图式的三个空档中, 就形成了第一个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新娘”;“询问内容”和“自己的妆容”;“询问对象”和“新郎”。但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 该图式映射通过投射映射产生第二次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朱庆馀”;“询问内容”和“自己的才华”;“询问对象”和“张籍”。虽然诗歌真正的主题通过第二次图式映射得以实现, 但第一次图式形象的描述了诗人的心境。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就保留了原有的图式映射:“Last night red candles burned low in the bridal room//At dawn she’ll kowtow to new parents with the groom//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

在翻译中国经典诗词时, 映射理论首先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深意, 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 其次在翻译时可以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其原有的映射, 还原映射在主题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更贴切地展现诗词的精髓。

摘要: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源于数学, 是关于语义对应和匹配关系的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文本分析。本文基于映射理论对中国经典诗词原文及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和解读, 试图探索出新的翻译技巧, 以便英译中国经典诗词时更好地保留其精华, 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有效传播。

关键词:认知诗学,映射理论,诗词英译

参考文献

[1]蒋勇, 祝克懿.诗篇中的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30-33.

[2]邹智勇, 张武德.意象映射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3 (1) :155-161.

[3]许渊冲.150 Tang Poems[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3.中国经典爱情诗词 篇三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国风·召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元好问】摸鱼儿 ·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元缜】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汉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柳永】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4.中国古代经典古诗词名句 篇四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窃召家书空清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

揆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李白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

锥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冯延已

舞树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

误尽平生是一官。吴伟业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李溥照

敛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渝湘我向秦。郑谷

数点梅花天地心。翁森

敷瓮犹未开,来朝能钦否?储光义

稼墙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为何物?贯休

踏雪访山樵,山樵踏雪去。赵关晓

浇花正怪儿童懒,忽见松阴片雨来。徐通

醉来深入荷花去,臣看青天飞白鸥。白双

醉卧暖凤呼不醒,乱红无数点人衣。陈渊

数点归鸦过别村,隔溪渔笛远相闻。戴复古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文同

请留磐石上,垂钩将已矣。王维

蜘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储嗣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晕。孟郊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秦韬玉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醋。杜甫

翩何栅姐,其来迟。汉武帝

夏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秦嘉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无名氏

5.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篇五

1、春节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夕(正月十五)

3、清明

4、端午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 午(唐)文 秀

5、七夕

6、中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7、重阳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晏殊: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醉花阴·重阳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6.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篇六

老一辈动画人已先后离世, 今国产动画面临着日美动漫文化双重冲击的境地, 尽管动画人对中国未来的动画发展之路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却始终得不到政策的扶持与关爱, 在缺少资金与人才的今天创作出只注重数量不谈及质量的垃圾作品始终侵犯者人们的审美底线, 面对这种尴尬的境界, 我们应该探索前人经典作品中的精髓。

中国百部经典动画影片之所以能引人入胜, 传统文化对其作品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凸显的“诗意和魅力”是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创作的动画作品的一致评价。那么作品是如何体现出人文美学的呢, 下面将从题材选择与表现形式、人物、场景、三个方面作简单分析。

一、题材与表现形式美学分析

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不变的标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对中国百部经典动画影片的研究不难发现, 首先, 他们的故事题材是富有魔幻色彩的超现实主义的、具有教化意义的内容, 是丰富多彩且趣味横生的。其次, 他们在表现形式上多以追求艺术美为主旨, 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文艺形式, 着力表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格。在作品中强调教育重要性的做法不同于美国动画片娱乐至上的创作原则, 从精神内涵上更是体现出自然淡薄、清逸悠远的意境美, 是富有“诗意”的动画。使那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片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格。

1、题材中的美学

题材是带有想象的梦幻色彩的, 观赏者满足了自身对梦幻的审美需求, 想象就是给艺术审美开拓无限空间。受儒家思想影响, 内容多展现民俗、民风、弘扬中国传统美德, 强调教化的作用, 教育少年儿童孝敬父母, 热爱国家, 讲诚信, 重礼仪。例如《神笔马良》, 一支儿时做梦都想拥有的神笔, 在探索民族民俗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马良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不放弃画画, 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 有神笔之后助人为乐, 恶霸沉入大海的恶报, 都体现了一种惩恶扬善的观念。《一幅壮锦》是基于壮族流传的民间故事, 老妈妈织了一幅美丽的壮锦, 被红衣仙女拿走, 老妈妈让三个儿子去寻找, 老大、老二怕苦贪财逃跑, 老三吃苦有孝心, 钻火山、过大海不仅找回壮锦还得到了红衣仙女的爱情, 老大、老二变成了乞丐。一个关于勇气与孝悌的故事, 赞美了劳动者巧夺天工的手艺, 表达了不畏艰苦才能得到幸福的思想, 田园牧歌式的情趣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孔融让梨》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这些无不体现了和谐精神之美。

2、表现形式之美

除了题材, 在表现形式上也在探索“民族之风”。民族特色的美术形式大量被借鉴到动画作品中, 例如《老鼠嫁女》、《猪八戒吃西瓜》运用民间剪纸艺术;《曹冲称象》、《愚人买鞋》采用立体木偶材料, 其中《小小英雄》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 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审美需求;《南郭先生》运用汉代手艺砖雕形式;《小蝌蚪找妈妈》更是运用了水墨表现形式, 俊逸复清新, 栩栩如生, 画意与诗情, 三此俱全, 开创了世界史上的中国水墨动画, 成为国人的骄傲。还有很多例如莫高窟壁画艺术形式、泥塑民间工艺等多种动画故事表现形式。故事表现形式上的美学应用其实是方方面面的, 故事题材本身的神秘性和魔幻性就是一种美的表达, 它的吸引力之处正是美学应用的所在之处。

二、人物塑造之美学感受

造型即创造形体, 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艺术一词源于德语, 在17世纪欧洲开始被使用时, 主要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塑、文学和音乐等艺术样式, 是一个为了与具有实际用途的工艺美术等形式相区别的艺术概念。后来被德国艺术理论家在美术著作《拉奥孔》中, 将“造型艺术”概念放在了视觉的空间艺术范畴。毋庸置疑, 动画造型也属于视觉的空间艺术范畴, 动画的造型在表面上间接地体现了角色设计师的审美观, 形象关系到人们看到动画时的第一感触, 形象所具有结构比例、五官设计、服装造型表现、直到富有的人格魅力都会是一部好影片的关键。

《大闹天宫》在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民族化道路的攀登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峰, 人物造型吸收了很多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从民间皮影、戏剧脸谱、民间年华、庙宇祠堂等多方面进行了参考和借鉴。《草原英雄小姐妹》对英雄少女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 简单的却不单调, 他所含有的到的意义和对当代孩子的教育意义值得赞赏。动画前辈们在塑造各种出场人物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这源于他对各种人性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作品不会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而刻意地设计高尚的形象, 真正地做到取材源于生活。执著的追求人性内涵的人, 立意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复杂多样的人生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看法。

三、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研究色彩产生, 色彩知觉接受, 色彩美学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 是美术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的色彩美学思想还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中华民族崇尚红色, “红色”象征喜庆、好运、庄严高尚的品格;“黑白”色彩的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了深邃却也荒寒之境;“黄色”寓意金碧辉煌、富贵权利、智慧等。《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 腰束虎皮短裙, 大红的裤子, 足下一双黑靴, 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 神采奕奕, 勇猛矫健。玉皇大帝宫殿的璀璨辉煌、黄色龙袍都是权利的象征。色彩运用的自然与否, 对于整个影片气氛的渲染至关重要。

美学可以说是渗透在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 百部经典中国动画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人文关怀, 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向世界各地, 在国际上更是极负盛誉;如今的大量从业动画的爱好者与在校大学生都应该对中国未来的动画发展之路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并且提升高质量品作品丰富人们的审美需求。学习百部经典动画影片的取材、造型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 继而为国产动画的“探索民族风格”的后续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摘要:美学中提到的很多重要的审美范畴, 对动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离不开美学的滋养与浇灌。百部经典中国动画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人文关怀, 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向世界各地, 在国际上更是极负盛誉。而如今国产动画面临着日美动漫文化双重冲击的境地, 从业人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却得不到政策的扶持关爱, 只重数量不谈质量的垃圾作品始终侵犯者人们的审美底线, 我国各个年龄的受众群体仍然被日美动漫所吸引。面对这种局面, 通过分析近百部经典动画影片的取材、造型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 继而为国产动画的“探索民族风格”的后续发展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动画,传统美学,剧情,人物,场景,音效

参考文献

7.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篇七

摘 要: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源于数学,是关于语义对应和匹配关系的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文本分析。本文基于映射理论对中国经典诗词原文及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和解读, 试图探索出新的翻译技巧,以便英译中国经典诗词时更好地保留其精华,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有效传播。

关键词:认知诗学;映射理论;诗词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映射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指两个元素集之间元素相互对应的关系。空间映射论将这一原理用来分析人的联想和认知运算过程,即“一个心智空间中的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或一些心智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连接的过程”。 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根据其运行机制可以分为三种: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和图式映射。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构建和主题的实现无不体现了诗人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构思,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是诗歌意境和主题现实化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因此,从映射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经典诗词的英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投射映射与诗词英译

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用一个认知域来表达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其理据是两个认知域的认知相似性。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被具体化成了一个“重物”。从认知角度看,“愁”和“重物”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但它们都很“沉重”,所以由于相似性而形成一对一的投射映射关系。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But I’m afraid the grief-overladen boat//Upon Twin Creek can’t keep afloat”,虽然删掉了“舴艋”这一意象,但保留了“愁”与“重物”的映射,“grief-overladen boat”再现了“载不动许多愁”这一意境,堪称经典。

二、语用函数映射与诗词英译

语用函数映射是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内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映射,其理据是两个事物的认知相关性。以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落木”实指“落叶”,两者属于同一认知域;“长江”实指“长江水”,两者也属于统一认知域。但“落木”和“长江”属于整体,“落叶”和“长江水”属于部分,词人用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使意境更加壮阔,诗歌主题的表达更有感染力。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by hour”,虽然没有保留诗歌原有的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但通过“shower and shower”和“hour and hour”弥补了该映射在诗歌意境构建中的渲染力,甚至保留了诗歌原有的韵律。

三、图式映射与诗词英译

图式映射是认知图式自上而下的映射,是抽象图式的空档与具体情境中的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映射,其理论依据是空档和值之间的认知相配性。图式映射比较典型有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字面看,这首诗是在描述新娘询问新郎自己的妆容如何,但结合诗歌背景可知,实际是朱庆馀担忧自己的政治前途,于是借此诗询问水部郎中张籍自己的才华如何。将该诗的具体值填到“询问”图式的三个空档中,就形成了第一个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新娘”;“询问内容”和“自己的妆容”;“询问对象”和“新郎”。但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该图式映射通过投射映射产生第二次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朱庆馀”;“询问内容”和“自己的才华”;“询问对象”和“张籍”。虽然诗歌真正的主题通过第二次图式映射得以实现,但第一次图式形象的描述了诗人的心境。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就保留了原有的图式映射:“Last night red candles burned low in the bridal room//At dawn she’ll kowtow to new parents with the groom//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

在翻译中国经典诗词时,映射理论首先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深意,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其次在翻译时可以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其原有的映射,还原映射在主题实现中的重要作用,更贴切地展现诗词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蒋勇,祝克懿.诗篇中的映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30-33.

[2]邹智勇,张武德.意象映射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1):155-161.

[3]许渊冲. 150 Tang Poems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8.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篇八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其作为历史文化的有效产物,经过时代的洗礼,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教学开展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导,并利用古诗词教学的拓展效用,加强初中阶段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学策略的有效采纳,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以有效的策略将课程的内容进行拓展,则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将会得到保障。所以,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探究,对古诗词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进行有效应用,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有着现实意义。

1.通过古诗文创作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时代文化发展有深入的了解。

古诗文的创作往往带有显著的时代背景,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通过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某一时代文化创作的主要环境,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创作背景和手法将会有良好的认知。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的本身,而应当在备课过程中积极地对古诗文进行探究,以教学参考材料的介绍、网络资源的搜集等不断对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做补充,进而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以文化创作背景为契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在杜甫的《春望》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杜甫本人和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和安史之乱发生时期主要诗人的情怀特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杜甫与李白创作背景差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大唐帝国最辉煌的年代创作的文化作品与其后期文化创作之前的差异,通过这种古诗文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个时代的传统文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而对传统文化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应用这种方法,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作品创作的环境与作品的有效开展,教育效果能够在古诗文教学的帮助下得到体现。

2.强化古诗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在作品的欣赏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文的创作风格和用词手法都与现代文有非常大的差距,要想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外,还应当结合课程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基础知识的教学指导,进而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储备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学生要想充分对一篇古文进行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下的精髓,就必须先对文化创作中所用的字词和手法进行学习,为古文解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尝试练习法,即在学生预习的阶段为学生布置词汇查阅、句子翻译等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内容,尝试进行学习,进而指导学生在预习阶段先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种形式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对于古诗文中基础知识的探究欲望更强,教师在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能为学生传统文化中基础知识的积累提供有效指导。

3.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创作环境或者是读懂相关文化作品,更要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中的韵味,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气息。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优美诗歌的朗诵,让学生体味诗歌中的情感与韵味,同时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西江月》、《如梦令》、《醉花阴》、《观沧海》等古诗就应当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培养文化气息。

4.结合特殊主题,以古诗文活动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结合现代环境的特点开展,尤其是一些传承至今的文化特色,更应当借助带有显著特点的古诗文进行有效的教育传播。例如在中秋节之际,教师可以以中秋为主题,借助中秋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开展特色的主题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水调歌头》这首诗歌为载体,让学生在古人描述中秋佳节的作品中体味中秋传统文化的韵味,使传统特色文化教育能够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开展,这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的程度可以更加深入。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起着良好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策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化素养。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古诗文创作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时代文化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古诗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在作品的欣赏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素养培养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修养;也可以结合特殊主题,以古诗文活动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在各种有效措施的指导下,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88-89.

9.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篇九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古典诗词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对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初中学生要对古诗文作者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好的理解,分析文中作者面对困难的一种积极态度和不屈的精神,从中看到中国民族的伟大闪光点,因此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很大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教学中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整个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并且也是教学最难的部分。

( 一) 教师方面

很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有对语法的分析,对用法的讲解,对句法的比较等,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使古诗文变成了失去灵魂的各种小零件。学生对这些零件进行机械式操作。教师在古诗文的理解上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有很多学生对教学方法还是不得要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古诗文翻译水平。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句子翻译错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提高教师的诗文水平。

( 二) 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对古诗文没有很大兴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实用价值。古诗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古诗文内容和现代化生活内容相差很远; 2. 语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并且难懂; 3. 古诗文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有很多背诵环节,降低了学生的兴趣。

( 三) 教学方面

现代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教材和古诗文的编排有很大的出入,并且教材篇目不够。初中之前的教学内容和古诗文有很大的脱节,在小学中文言文的学习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出现在课本上,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之前没有形成对古诗文的基础认识,接触到以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些措手不及。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初中阶段不仅是青少年学生长知识的阶段,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开展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对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也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详细分析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

( 一)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多半来源于生活,充满着生活气息,所以很多学生对语文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时要联系学生年龄层的生活状态来进行讲解,激发出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爱好,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先对苏轼在写作时的生活背景进行讲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跟着他的生活节奏来学习。这样不但课堂内容不会显得非常枯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曹操《观沧海》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将诗中的豪迈、雄浑之情读出来; 情读要求学生诵读出自己体悟到的情感,不管是借助节奏、重音等手段,还是借助语调、语速等手段。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对意境画面进行构思。如在温庭筠《忆江南》一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等中所蕴含的渴盼和落魄之情,从而对词作的情感进行更深入的体悟; 悟读是以音读、意读、情读为基础将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读出来,从而从深层次体会古诗词的美,并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词。

( 二) 反复朗读

不管是学习何种知识都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和记忆,这是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文的掌握也是如此。对古诗文进行重复多遍朗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只有通过多遍的通读和理解才能真正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 三)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文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如果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详细的讲解,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方便学生对作者整篇文章的重点把握和理解,比如,学生在学习杜甫《春望》时,教师可以把当时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进行详细阐述,以达到学生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之间产生共鸣,学生通过背景知识对古诗文更加理解。又如,学习陆游的《示儿》时,要了解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南宋大厦将倾、风雨飘摇的局面,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才会引起诗人无尽的悲愤,尽管作者已85岁高龄,但那种“北定中原”的决心仍然有增无减,这样就确定了诗歌的基调,使学生受到了感悟和启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在李白《行路难》( 其二) 的教学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作者在心境茫然之时忽然想到了两个人物,通过用典有效排解了自己仕途不顺的郁闷情绪,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相信自己日后定然大有作为。在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下,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自己充满信心和展望的强音诵读在我们耳边。我们要想使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更好的理解,就必须让学生对典故的内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 四) 把握精髓

一篇文章有它的中心思想和中心精髓,诗文中也有中心精髓,通过中心精髓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诗句中的一个“闹”表达出了情趣盎然的境界。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深”字表达出了李白和朋友之间的友情比千尺的桃花潭还要深,很好的利用双关写法把桃花潭水的深和朋友之间的有情相结合,表达友情的深厚。又如,《游园不值》教学后,老师可让学生围绕“值”积极探讨,领会作者到底“值”还是“不值”,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境界,体会作者对人生观的取向,在作者的游园过程中,虽然没有遇到园主人,但是作者看到“一支红杏出墙来”,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领略园主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价值取向。

( 五) 强化情感体验

被传颂到现在有名的诗作是作者通过对字句进行反复琢磨形成的。学生在对其进行分析时不但要领会诗中的意思,而且还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细细品味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情感时的心情,比如,柳宗元《江雪》这首诗写作背景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话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在异地自身的渺小和独钓的悲凉心境。

三、结语

10.中国最经典八首爱情诗词 篇十

中国最经典八首爱情诗词

第一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铺张的修饰,然而淡然中缓缓道来的誓言却震撼每一个

人;轰轰烈烈也许是爱情的开始,但祥和总是爱情的归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似简单,千古以来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时间飞逝,青春老去,身边却有一双可以

握住的手,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二 诗经·国风·召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朴实而直接,没有矫情的掩藏;对于美丽女子的渴慕自然流露,求之不得的淡淡焦躁,想象未来时的喜不自禁,让每一个暗恋中的男子或女子都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之所以倾倒众人在于它用虚幻而绝美的景色代替了爱情的描写;所有热烈的追求,焦急的

渴望与艰辛的等待都化在一片水雾迷茫中;淡淡的忧伤和着萧索的秋后,让人不由自主地迷失。偶 然间想起神话的歌词“风中摇曳炉上的火,不灭亦不休”,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不灭亦不休”,但

是的确如同“风中摇曳炉上的火”,飘摇而难以捉摸。

第四 摸鱼儿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诗流传最广的应当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带给我虽大感动与震撼 的确是“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世上也许有很多人适合自己,但

是只有一个人能够与你终身相伴,朝夕相守;若是没有他,你的世界便会寂寞许多。万里层云,千山暮雪,浩淼世界中何去何从?每每读到此句,心中无限凄凉。

第五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们或许对于“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句更为熟悉;但在我眼中“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白日苦苦思念不得,梦里际会,却看到夫

人临窗装扮,如同十年前一样;旧时的温馨重又回来,十年的思念一时间齐上心头,欣

喜与悲伤,不知哪一个会多一点?

第六 离思 元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关于这首诗,不想再说些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古往今来能真正做到的也许为零,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可以爱上不同的人,但是还是让我们回忆一下理想中的坚贞与 执著。

第七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许多爱情诗歌都充满惆怅,桃夭的欢快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 现在的人也许对于婚姻嗤之以鼻,然而没有婚姻的爱情如同风中飘 摇的风筝,让彼此缺少温馨与踏实。很多女生喜欢看婚纱,憧憬着 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新娘,在桃花盛开的灼人粉色中享受幸 福美满,这就是桃夭带给我的感动。

第八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距离不会割断爱情”这句话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否决,看着有人因为距离而

分手的时候,就会想起这首词。关于永恒和瞬时拥有,不想在这里讨论,只希

望朋友们读到这首词时能够唤起心底最原始的对于爱情的感动。最后,仍然希

11.中国传统经典古诗词 篇十一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昂的佳句时, 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可见,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那么, 怎样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读准字音, 诵读要读得文通字顺

对初中生来说, 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 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 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 及时纠正, 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地就能掌握其含义, 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声情并茂, 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语言有着隔膜,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 而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 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要诵出语感, 首先就要读准字音, 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 要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再次, 要读出感情。情是古诗文的魂, 它渗透在字里行间, 与事、景交融, 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 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 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 并产生共鸣, 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文章开头, 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切入点, 有感情地诵读文章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拉近他们与作者的距离。然后, 学生带着新奇的语气, 展开想象, 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而且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 也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 很多学生都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对此, 教师除了要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 还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 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 读个三五遍, 感情就会慢慢上来了。

三、反复诵读, 诵读要读出韵味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 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这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 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 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

首先, 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 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 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 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时, 重音应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 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了未来的美好, 表现了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 注意语调。语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了某种表达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 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 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时, “商女”应读得平缓, “不知”开始上升, “亡国恨”达到顶点, “恨”更重。通过模仿, 读出正确的语调, 激起心中的忧愤, 学生就能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

第三, 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 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 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 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时节奏最快, 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 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 末句轻读, 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 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 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 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就重现于眼前。

四、想象品读, 诵读要渐入意境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 不展开想象, 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当中, 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 在诵读中想象,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 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意, 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出塞》, 可以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 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为了戍守边境, 这关城, 从秦汉到 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可先以图像渲染离愁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濛濛中, 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 配上一曲沉郁的《阳关三叠》, 学生可以从中慢慢品读, 想象诗人的心境, 走进诗人的意境。

五、深入感悟, 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可以说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 有的缠绵悱恻, 有的迭沓酣畅, 有的悠扬明快, 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 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 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 从中体会到美, 感受到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 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 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什么是名句。后来, 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绘出来, 并标出有哪些颜色, 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分析, 学生感受到了一种画面的美感, 心灵也好像受到了震撼, 就能准确的体会到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了。学生只要调动主观情感, 认真读诗, 用心品诗, 就可以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 就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 寻找到诗中新的生命。“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 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 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 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把握语脉, 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 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经典诗文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 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诵读它们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而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 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华秋实, 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 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 都会使安放于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上一篇:浅析田庄煤矿财务管理创新下一篇:飞越疯人院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