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吨有多重》说课稿

2024-09-17

小学数学《1吨有多重》说课稿(通用7篇)

1.小学数学《1吨有多重》说课稿 篇一

三年级下册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红石湾小学 单成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48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教学难点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方法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天平秤,小黑板,打印好的练习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出示小黑板

2kg=()g 4000g=()kg 7kg=()g 8000g=()kg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的问题情境“猜猜我有多重? ”学生反馈交流。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一吨有多重)。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吨”

1.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2.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批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揭示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1.学生亲身体验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另一个人,感受一个人的重量。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每人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40人)每袋水泥重50千克,多少袋水泥重1吨?(20袋 2.学生推理:1吨=1000千克

师:1000千克,我们可以用1吨来表示。(板书:1吨)吨与千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1吨=1000千克

吨用字母t表示,千克呢?那上面的等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呢?

教师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1t=1000kg 3.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鼓励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四、达标检测:出示打印好的练习题

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6吨=()千克 9吨=()千克

4000千克=()吨 27000千克=()吨()千克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汇报、说方法。

五、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

2.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3.请你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六、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和同桌说说你在课堂中的表现怎样。

七、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48业“练一练”的1、2题。

八、板书设计

1t = 1000kg

吨有多重

吨=1000千克1

2.《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篇二

刚才我为大家上的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527页《1吨有多重》。

《1吨有多重》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的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真正落实让数学走进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收到了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首先利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猜测大象的体重;然后感知并计算周围熟悉物体的质量;最后来计算大象的体重。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重视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1吨有多重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3.注重体验,引导学生分享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通过列举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例子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享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爱学乐学,意犹未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1吨有多重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分享了学数学带来的乐趣。

3.《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1 篇三

《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7、4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吨”,掌握“1吨=1000千克”。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课前准备:桶装矿泉水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猜一猜这头大象有多重?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体重了,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1吨有多重”。

板书课题“1吨有多重”。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提一提:感知1吨有多重。

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提完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并板书:1000千克)师:这50桶水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形成关系式:1吨=1000千克

/ 2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读关系式。

2、算一算:小组合作,给出课件中的图片,说一说多少物体的质量合起来是1吨。

3、举一举:

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给出图片,并给出吨可以用“t”表示。教师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4、理一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给出进率关系。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知道这三个质量单位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卡车载重4()

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小明体重35()

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2、单位换算。

8吨=()千克

3吨500千克=()千克

6000千克=()吨

1吨-100千克=()千克

3、改错题。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

4、拓展应用。

有5台机器的重量分别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辆载重量是2吨的卡车来运,可以怎么装货?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4.谈《1吨有多重》听课心得 篇四

关于谈《1吨有多重》听课心得

3月30日—31日,我有幸参加了春xx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共听了四节《1吨有多重》,每节课都各具特色、亮点不断、精彩纷呈。下面就这次听《1吨有多重》,谈谈自己的收获。

“吨”这个质量单位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无法直接体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而这4位参赛老师,经过巧妙的设计,利用简单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对比、想象等方法来感受1吨的重量,从学生的表现来看,都在课堂中收获颇多,并对“吨”有较深该的认识。

第一节施老师执教,借助《曹冲称象》的故事,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提供大象、轮船、大石头、桥承重4个实例,让学生从感官上感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很大。通过掂1千克沙袋、提5千克沙袋、猜25千克的大米,让学生从感受上来体验轻重对身体的不同压力。借用数25千克大米的大袋来认识的1吨的具体数量。变式练习也是本节课的一大点亮,在“填上合适的单位”时,一条鱼约1000( ),当学生回答后又把题目变成:一条鱼约1( ),让学生体会数量与单位关系。

第二节庄老师执教,复习前知识“克、千克”,从“非洲象约重( )千克”的问题入手,猜一猜,学生猜的数字都很大。接而又出现“蓝鲸重约50000千克、恐龙重约150000千克、货轮载重1000000千克”让学生进行观察数字,发现数字很大,激发学生学习更大质量单位的欲望。通过提大米、抱大米体验10千克的重量,借助认识1吨有100袋10千克的大米。认识“1吨”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多少什么物品可以拼成1吨”。学生说,16个鸡蛋约1千克,16000个鸡蛋约1吨;1个桌子重约5千克,200个桌子约1吨……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原认知物品的重量进行重组,更深一步让学生体会到1吨的重量。最后,回归课前问题,大象、蓝鲸、恐龙及货货轮载重要用“吨”作单位更简便。

第三节吴老师执教,本课借用“小象称重”的故事,从称坏了,让学生对更大单位的需求,顺势引出“吨”这个新的质量单位。让学生说说对“吨”的已有认识,说明吴老师注重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所以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着让学生说说关于“吨”还想知道什么?根据的学生的问题确立本课学习的内容“1吨有多重”。新授课时,组织学生提米袋,数米袋认识1吨的重量,接着学生抱一抱同学,推算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计约1吨,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1吨的重量。接着提供很多生活素材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最后用“你知道吗?”介绍不同的质量单位拓展学生的知识。

第四节吴老师执教,课前游戏“比我轻的请拍手”,这个游戏不仅是对自己体重的认识,还能了解同学的体重,考验学生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身高与体型来判断体重,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准备。本课导入简洁,从一杯米到一袋米简单复习“克、千克”,猜一卡车大米( )千克,让学生说很多很多。让学生在描述数字的时候,发现千克不够用,要用吨。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吨”的认识很模糊,以及“吨”的强烈求知欲。自然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是“1号有多重”。吴老师通过组织学生提提5千克的大米,抱抱25千克的大米来体验重量。巧妙借用“地磅”称大批量的大米,教学1吨=1000千克,有40袋25千克的大米的。让学生想象抱1、2、3、……40袋的不同感受,体会1吨的重量。自然引出1吨的物品需要用车运输,这对于学生以后在判断质量单位有很大的帮助。

5.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1 篇五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合作交流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 通贤中心小学:阙志发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本册是小学阶段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在空间与图形、统计知识等方面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二、说教材结构:

本册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

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

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

和梯形的认识。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下面我说说本册一些常用的教学法:

1、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如教学“垂直与平行”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演示操作或多媒体课件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操作方

法学习知识、探究知识。

2、情境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以“观察校园运动图”的情景来贯串“平行与垂直”的全课,以“参观校园”的实践活动来贯串“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全课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把静态的知识结构变成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得到有效结合

3、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给学生创造一定条件或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尝试读,相互读,然后再验证。在第三、五单元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三年级学习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及除数是一位数的已有知识尝试去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既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负担。

4、启发引导法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激励学生释放出身心的潜能,充分调动主动性,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用自己的思考与内心体验去创造、去发现知识和规律,同时发展他们自己的个性如第二单元“角的分类”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老师出示两把折扇,做一个展开的动作,让学生观察?并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第六单元的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师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吗?中国有多少人吗?让学生讨论完成。这样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其创新意识。

5、指导点拨法。

学生的有效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恰当指导,因此对于本册学生自主活动较多的教学内容来说,指导点拨也就成了主要的教法。这一册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教材中很少呈现文字的作图步骤与方法。教师需要作具体的指导。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的边示范边强调,加

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新课标提出: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力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使儿童产生我要学,乐意学,能主动地参与到师生的共同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教学中教师给出研究问题,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现规律,再归纳规律,最去验证规律。教学“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时,让学生通过讨论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这样使学生人人想、人人说、人人有事做,在不断想、说、做中学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

2、自主探索实践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实践探究活动中感知体验,掌握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第六单元“各种统计图的比较”中教师可让学生自行阅读本小节内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迁移学习法。

学习迁移,就是将学得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上来。第六单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回忆简单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想想怎样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样教师举一,学生反三,活学活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达到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目的。

四、说教学建议

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统一活动;在这个统一的活动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 ,同时, 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获取新知,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针对本册五方面的教学

内容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

(一)、在数与计算方面的教学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在教学时,老师要创设具体情境,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尝试学习,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去体会。

(二)、空间与图形方面的教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 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我的教学理念是: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

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让数学与生活相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要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二次反思”现象。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 本着“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阵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的思想,例如《角的分类》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

2、出示实物。(扇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猜谜活动引入,比较贴近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学习兴

趣,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说一说。

1、我们认识了哪些角?(请学生回答)

2、从折扇中找出锐角、钝角、直角。

3、再仔细找一找折扇中还有什么角。

4、讨论:什么样的角平角和周角?

5、师生一起小结平角和周角概念。

活动二:量一量

1、量一量平角和周角各有多少度。

2、向同学们说一说你量的方法。

活动三:议一议

1、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呢?

2、直线是不是平角呢?为什么?

3、射线是不是周角呢?为什么?

活动三:分一分

1、小组合作,研究角的分类。

2、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3、探究直角和平角、周角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做”字上下足功夫。只有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关键。

三、课堂练习

1、教科书P41右下角图,你能只量一个角的度数就知道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吗?(学生完成后汇报,要求学生用度数来解决。)

2、老师报度数,学生判断是哪一种角:40度、35度、120度、179度、360度等。

3、把直角、平角、锐角、周角、钝角按度数大小排队。

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看看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综合运用了各种角之间的联系,达到活学活用。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角呢?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延伸

(三)、统计知识方面的教学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教学时要注重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说明各种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在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受到国情教育。在安排练习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少安排独立完成的,以免对制作统计图表要求过高。

教学重难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服务于生活,设置悬念,用认识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三、自主学习复式条形图作图方法,交流学习体会。

四、回归生活、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形图的优势。

我们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获取信息、分析数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

些信息?

五、延升课外,调查研究,作一个小小的统计人。

合作调查我校四年级的女生、男生的人数。并作出分析

以上教学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

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四)、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我的教学措施是:运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研究策略------巩固应用------全课小结”教学模式

进行教学的。

(五)、综合实践方面的教学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认真组织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通过讨论和交流、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1亿有多大?》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理念是: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皇帝奖赏刘恩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 的故事)

1、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学生猜想)

2、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学生讨论)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

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6.《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21-22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较少。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吨有多重;再通过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中还有多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1吨有多重。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断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四、学情分析

在学生已有克与千克的知识作基础上,利用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来开展教学。

五、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六、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知一吨有多重。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动物的图片、20千克的矿泉水。

2、学生准备:测量自己的体重。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索

1、提问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猜一猜老师有多重吗?(引出之前学过的单位:千克)

2、复习1千克=1000克。

3、出示大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适合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重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引出课题:一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1、利用课本上的画面。

(1)小组内看图互相说一说,一吨有多重。(师深入小组,对读图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算一算。通过小组计算(记录员记录数据),让学生交流多少千克是1吨。

3头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个人约重1000千克。(3)在生活中实践,建立吨的概念。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在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25千克),根据这个推算一下:4个这样的同学重多少千克?40个呢?从而明确40个这样的同学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4)小组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t=1000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示范举生活中的例子:一大桶矿泉水重20千克,几桶水重1吨?一头骆驼重350千克,几头骆驼约重1吨?再让学生自己从身边寻找这样的例子,小组交流。

其次,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认为什么样的物体用吨来作单位?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升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2)填一填

4千克=()克

3吨=()千克

5000克=()千克

()t=2000kg

18t=()kg

()kg=6t

7.有多重的数学说课稿 篇七

教材分析:

《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理念:

遵循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在操作中发现、感知、体验、学习。因此,在本节课,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结合学生实际,以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和体验为主,把“千克和克”的认识建立在学生感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

第二层次:认识天平

教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克的认识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多于1克的质量的认识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

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

三、千克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

(2)认识台秤。

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

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

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

四、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1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

(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

(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

(1)基本练习——给( )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健康测评

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六、评价、小结;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上一篇:排球课体育论文下一篇:幼儿小班礼仪儿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