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环境保护认知

2024-06-19

谈谈对环境保护认知(共10篇)

1.谈谈对环境保护认知 篇一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环保问题在当今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环境被破幻得越凶猛,人们的胡玉生就越强烈。

废弃垃圾在增加,绿洲沙漠化在增加,全球气温在升高,这种种问题,都在想我们发出危险的信号。我们开发旅游资源,挖掘为数不多的保留比较完整的自然美景;我们发展经济,毫无节制地开发石油、煤矿和水力资源;我们寻求方便,打量生产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袋……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舒适便利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以大自然的让步牺牲为条件的,是以子孙后代的繁荣发展为条件的。

地球只有一个,然而地球母亲如今千疮百孔,愚蠢的我们不应该再无动于衷了,而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共同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

2.谈谈对环境保护认知 篇二

机械设计,本质上是设计者在设计意图的驱动下,经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将一些观念构思、抽象符号、形体,转换成机械结构或设计方案的过程。其中,设计者是设计认知活动的主体。因此,设计者的认知行为对设计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而认知失误(cognitive failure)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另外,随着CAD技术的普及,CAD系统和设计者已经结成为一个整体,这使得CAD环境下的设计认知过程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设计方式的特征。因此,开展CAD环境下认知失误对设计过程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失误是个体在通常有能力完成的工作中产生的认知性偏差和错误[1]。目前,认知失误研究主要在3个方面展开:(1)在影响认知失误的因素方面,Mecacci等[2]发现神经质和焦虑情况越严重的人认知失误越频繁;Wan等[3]发现男性表现出更多的人际缺失和认知紊乱,常吸烟更易引发认知知觉缺失等[4]发现嗜睡程度和疲倦倾向越明显,认知失误就越多;Herndon[5]发现当与知觉和认知因素相关的警觉水平较高时,认知失误较少。(2)在认知失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面,Wallace等[6]发现责任心与认知失误存在交互作用,特别是在责任心弱的时候,认知失误对个体安全行为起重要作用;Wickens等[7]在考察认知失误与驾驶员的误差、疏忽和违规之间关系时发现,注意力影响驾驶误差,性别、注意力和冲动性影响驾驶违规;Cheyne等[8]也发现执行误差和厌倦是注意力严重下降所导致的结果。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是从生理、心理和精神角度探索认知失误与个体因素的相互关系。(3)在认知失误事件的定量分析方面,Hollnagel[9]提出认知失误分析法(CREAM),后来日本的Fujita与之合作对CREAM进行了改进[10];王遥等[11,12]对CREAM进一步研究,提出基于环境影响指数的认知失误事件概率定量化分析方法。此外,文献[13,14,15]针对核能、化工等领域的人因失误的机理和概率,以及概率安全评价和安全对策等问题,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

总之已有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失误现象,以及特定环境如核电站、化工企业等的人因失误概率安全问题,而对CAD环境下的认知失误与设计工作效率的影响关系问题较少涉及。鉴于此,本文通过实验进行认知失误对机械设计过程的影响研究。因为时间是效率的基本维度,而质量被众多学者认为是最重要的效率维度之一,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并开展螺旋输送机齿轮传动设计实验,以检验假设:(1)假设A———CAD环境下,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失误较少时,其设计时间更短;(2)假设B———CAD环境下,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失误较少时,其设计质量更高。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内容、样本和材料

实验要求受试者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对螺旋输送机减速器中高速级齿轮传动进行改进设计。实验要求运用给定的设计计算软件和技术资料完成设计,并在AutoCAD环境下表达设计结果。已知条件为:(1)同类的螺旋输送机在长期使用后发现,高速级齿轮副中的小齿轮齿面磨损严重而大齿轮正常,希望对此予以改进;(2)同类的螺旋输送机体积较大,在这次设计中要求高速级齿轮副的中心距不能超过200mm;(3)输入功率P1=15kW,转速n1=970r/min,预定寿命为48 000h。

根据“总体的同质性越好,所需样本容量就越小”的原则[16],并参考Bilda等[17]的一个相关实验(样本容量n=6),样本容量预定为20。最终,本文获得了21个样本(21位受试者)。这些受试者由机械专业研究生组成,他们都来自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其本科阶段的专业都是机械设计与制造,拥有大致相同的机械设计知识背景,因此他们的同质性较好,且具有代表性。受试者都是自愿者。

实验采用两台配置相同的计算机,并安装机械设计手册软件版V3.0和AutoCAD2007软件。实验备有相关的机械设计资料、A4图纸和中性笔,以便受试者进行手工计算。采用秒表计时。

1.2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如图1所示。受试者首先分析需求,接着用设计计算软件计算设计参数,然后辅以手工计算,拟定详细的技术参数,最后返回进行参数校验。校验通过后在AutoCAD环境进行表达。

1.3 实验变量及衡量方法

因变量为设计时间和设计质量自变量为认知失误F。变量的定义和衡量方法如表1所示。表1中,为了综合Q的3个指标,首先进行“指标一致化”,使范围不等的指标值转化为[1,10]区间的值。指标一致化公式为

式中,Qi*为指标一致化值;Qi为Q的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

用Delphi方法为Qi分配权重wi,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设计质量值。计算公式为

2 研究结果

首先将受试者的认知失误数按照其平均值分成“认知失误较多”(F>5.10)和“认知失误较少”(F<5.10)两组,两组人数分别为9和12。相应地,设计时间和设计质量也分成两组。

因为采集的是小样本,变量的总体分布趋势不容易推断,所以采用非参数假设检验。对于两个总体分布的非参数检验,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5种:Sign Test检验、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Moses Extreme Reactions检验、Wald-Wolfowitz Runs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18]。其中,Mann-Whitney检验允许两组样本的个数不一致,它既适用于大样本情形,也适用于小样本情形(n<30),只需要根据不同情形选取不同的统计量和概率。因此,本文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基于认知失误数分组的设计时间和设计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示精确的显著性概率,对应小样本情形;**表示渐进的显著性概率,对应大样本情形。

对于设计时间,表2显示,认知失误较少时设计时间的等级平均值8.08小于认知失误较多时设计时间的等级平均值14.89。Mann-Whitney U统计量的精确显著性检验(Exact)及其对应的渐进双尾显著性检验(Asymptotic)都表明这种差异显著(P<0.05),如图2所示。即假设A得到验证。需要指出的是,在图2中,对应相同横坐标的两条折线上的点,表示两组受试者中序号相同的受试者,而不是同一个人。图3也存在类似情形。

对于设计质量,表2显示,认知失误较少时设计质量的等级平均值13.00大于认知失误较多时设计质量的等级平均值8.33。Mann-Whitney U统计量的精确显著性检验及其对应的渐进双尾显著性检验却都表明这种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P>0.05),如图3所示。即假设B未获得支持。

3 分析和讨论

在不同的认知失误水平下,受试者设计质量之间之所以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齿轮传动设计计算模块的最后一步是强度等的校核,如果前面出现了认知失误,校核就不能通过,受试者必须返回查找原因,更正后再行校核,直至通过。这既表明认知失误较多时设计时间会因为回溯修改而延长假设被证实),同时也表明,即使前面出现了认知失误,齿轮传动设计计算模块的校核功能也会驱使受试者去修正这些认知失误,这样就保证了后续的手工计算和AutoCAD绘图表达能够在正确的设计依据下进行。另一方面,手工计算时也可能出现认知失误,但由于设计计算软件的计算结果为后续设计活动提供了设计约束,这使得手工计算时的认知失误相对较少。也许是这些原因,使得不同认知失误水平下的设计质量之间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虽然假设B没有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但反过来恰好说明,CAD工具在促使受试者进行错误修正,有效避免和消除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遗漏和缺失等现象方面,有着手工设计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正是在CAD系统的支持下,设计者即使暂时没有把握好设计参数的取舍和设计结构方案的选择,也能通过CAD系统自身的校验和修正功能,获得较稳定的设计质量。这正是CAD系统的价值之所在。因此,应尽可能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设计任务转化为结构化的计算机程序,由计算机来执行这些任务。这些任务如果由人来完成可能需要一定的智力,但由计算机来完成会更有利,且不需要计算机展现智能。这样,设计者就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用于产品创新。

4 结论

(1)本研究中,认知失误较少的设计者,在设计时间方面的表现总体上优于认知失误较多的设计者;而在设计质量方面,两组设计者的表现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2)有效地利用CAD辅助工具,发挥CAD系统自身的辅助设计功能,可以较好地避免或消除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遗漏和缺失等,获得较稳定的设计质量。

(3)应更多地将由人完成可能需要一定智力,但由计算机完成会更有利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设计任务交由系统来执行而设计者将更多精力集中于产品创新活动,从而进一步改善设计认知过程。

3.谈谈电影声音的发展及其审美认知 篇三

1、声音的加入改变了默片时代电影的美学形态

在默片时代,观众看到的仅仅是银幕上无声的活动人物画面,人们只能看着演员夸张的表情与嘴巴的活动,或者还有简单的字幕提示,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推断讲话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没有了生活中的声音,再完美的画面也是残疾的,不真实的。[1]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多年间,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带着“残疾”仍然迅速地发展起来,而且出现了像卓别林的喜剧派、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和欧洲的先锋派等许多默片时代的美学流派。

从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之后,使得默片时代传统的美学“形象”发生了改变,电影也由纯视觉艺术变成了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声音辅助画面所表现出的情景更接近于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所感受的那个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电影更逼真地使现实生活得到了还原。正是由于早期人们对电影所表现出的真实美的过多追求,使得有些学者把电影归纳为再现艺术。

由于声音的加入使电影这一艺术形态的转变,恰恰是一些传统的理论家所难以接受的,以至于早期在学术界产生了不少的争议。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电影符号学的宗师法国人克里斯蒂安•麦茨等人认为:有声电影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忠实还原,不是艺术,不符合传统的电影美学“形象”。当时德国的电影理论学家爱因汉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直接了当地讲到:“电影正因为无声,才得到了卓越艺术效果的动力与力量。” [2]在他看来正是由于技术上的缺陷才突显了电影在艺术上的优越性,即“艺术在于它的局限性”,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因为声音的加入而使得其局限性被破坏了,因此丧失了其原来的艺术属性而变成了一种抄袭现实生活的工具。

在一些电影理论学家的反对声中,有声电影并没有因此陷入生产困境,反而因为其对现实生活声情并茂的再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满足了人们当时的审美需求。在其后的几十年中,随着声音创作理念的变迁和录音技术的进步,有声电影的发展日益走向了成熟,默片时代的美学形像发生了彻底转变。声音在电影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理论界和广大受众的广泛认同。

2、电影声音蒙太奇技巧的应用成为了电影艺术的根本

在有声电影发展初期,由于默片时代的导演和演员在话筒前显得不太适应,经常依赖于话剧艺术的创作者,结果使电影成为充满了对白的戏剧舞台的延伸;同时由于制作理念的滞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也影响了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当时的许多影片过多地滥用了语言对白,在没有话音的空白处就不加思索地添加音乐,根本没有使用环境音响的理念,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早期的有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总是差强人意。

1929年,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三人联合发表了题为《有声电影的未来》的声明。在这一文章中,他们坚决反对不加思索地使用对白,认为那是“机械地利用声音来拍摄‘高深的戏剧’和其它喜剧式的演出”[3];他们还提出了可以应用声画对位的表现手法,这其实就是把声音看成了一个与画面地位同等的蒙太奇元素,是电影声音蒙太奇技巧的应用。

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磁性录音技术的进步为电影声音的创作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声音的录制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注重声音元素的丰富与真实,各种音响效果的使用越来越多,音乐的使用比例也得到了控制,对白的滥用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从此,声音的各种艺术作用在电影中逐步地显现出来,语言不再只是人物交流的手段,而且更多地用来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明人物形像;音乐不再只是为了填补空白,而是深刻而准确地表达人物情感,揭示影片主题的必要元素;环境音响的应用使得影片展现的时空更真实,更接近于生活。人们开始真正将各种蒙太奇技巧应用到了声音与声音、声音与画面的处理上,电影成为了真正的视听结合艺术。

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讲到:“有声电影不应该仅仅给无声电影添些声音使之更加逼真,它应当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现实生活。[4]随着电影声音艺术的发展,声音作为情节、情绪、时间、空间、形象等诸多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影片的叙事和视听构成,使得电影这门艺术进一步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

3、立体声的出现使电影沿着“真实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电影录音的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通常是在拍摄现场用多只话筒把演员对白与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分别录下来,然后再进行加工与合成。通过这种录音方式,声音就可以像画面那样进行创造性的剪辑与缩混,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安排声音的层次,这样的电影声音将变得既真实又具有表现力。同时,电影录音师也开始认识到了声像位置对表现影像空间的重要性,发现可以通过影院的左右两侧扬声器按不同比例的重放声音素材而模拟出不同的声像位置,电影立体声就由此诞生了。

早期的立体声电影是在银幕的两侧增加左右两个扬声器来形成双声道或三声道还音,这样的立体声系统对银幕上的声源可以实现很好的定位,表现一些移动变化的声音效果时也很逼真。但是,这样的立体声系统对观众缺乏包围感,对后方的声音无法定位,从前向后掠过头顶的音效就只能改变成从左向右掠过头顶,无法再现许多的真实生活环境。因此很快就发展到了四声道的模拟立体声系统,美国杜比公司的Dolby SR模拟立体声技术得了广泛的应用,直到后来出现了多声道环绕立体声。立体声所呈现出的方向感、深度感、空间感和环境感,使电影观众仿佛听到了和现实环境中一样的声音,使电影的真实美得到了进一步深刻的体现,为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俗语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电影时,画面给予视觉范围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银幕,而听觉却是全方位的、立体的。[5]立体声应用于电影后使其画面空间的局限性也因此而被突破,使有限尺寸的二维银幕可以创造出全新的空间感受,使电影所表现的时空环境更加真实。如果说电影是一种“物质现实的复原”的话,只有立体的声音能够实现这样的物质现实的复原,因为人们的耳朵很难分辨出电影院里的声音与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有什么的不同,从而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时空。逼真的电影立体声作用于观众的听觉系统,伴随着影像画面的呈现,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给予观众真实的审美体验。

4、多声道环绕立体声创造了电影的超真实与再生美

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声道环绕立体声电影的出现,无疑使得电影声音又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为了声像定位的更加准确与逼真自然的音响再现,环绕立体声电影不仅仅利用银幕两侧扬声器还音,而且还在观众后方增加了多个环绕声扬声器,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各种音响富有层次地从不同的方位传来,使观众真正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环境气息。

环绕立体声的应用,使观众如同置身于电影情景之中,置身于一个由影片创造的一种“真实”境界。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自觉地去产生一种心理认同。在电影《英雄》中的秦军攻打赵国一场,片中角色无名、飞雪为残剑抵挡秦军的场景中,千万支箭从空中飞来飞去。除了能听到“嗖嗖”的穿梭声,由于环绕立体声的音响效果,我们还可以分出箭是从左边还是右边飞来,由远到近的声音变化,或经头顶飞过、或在耳边穿行,折断后掉落在地上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甚至连箭扎入身后的木头中,因箭尾震动发出的低频声也可以清晰可辨。这种逼真的立体环绕声音效果使观众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影片“真实”的环境中。

“超真实”是指比真实还要真实,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真实。此时真实不再单纯是一种存在现象,而是人为地创造(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6]环绕立体声的运用使电影声音的每个细节和方位都可以人为设定,都能为推动影片的故事发展与情绪感染服务,多维度地使观众感受到影片内在的真实性,使我们听到比真实感更强的“超真实”效果。

电影环绕立体声技术,还可以将现实或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声音虚拟出来,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例如,恐龙的吼叫声、外星人发出的奇怪话语声、宇宙飞碟的声音,其实我们谁也没有真正听到过,那不过是录音师利用各种录音设备创造出来的。有的甚至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声音,如太空中的各种声音,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是当我们坐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还是会相信那些虚拟的声音是真实的,这就是一种由声音创造出的“再生美”。

目前的数字环绕立体声电影已经由最初的3声道、4声道发展到了5.1声道、7.1声道,乃至更多的声道数,可以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影片中来自前方的“震撼”、后方的“惊恐”、上方的 “掠过”与“盘旋”等全方位的听觉冲击力;使人们完全沉浸在电影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充分地去感受、思考、领悟、享受电影所创造的喜怒哀乐与真善美丑;延伸和扩展了电影的时空境界,把一个更接近现实世界和超真实的时空存在重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感受。

结语

从第一部有声电影的诞生,电影的声音发展走过了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环绕立体声到现在的多声道数字立体声。每一次声音录制技术的进步,都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完美的听觉震撼与享受,满足了观众的听觉快感。声音的加入不仅使电影增加了一个构成元素,为电影的视听空间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同时也改变了电影的美学形态,极大地影响着一部影片的审美价值。

注释

[1]邓烛菲。世界电影艺术史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2 页

[2]赵连元。审美艺术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2页

[3]邓烛菲。世界电影艺术史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22 页。

[4][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2 年版,第182 页。

[5]陈越红。四维影像中电影声音设计的审美认知。当代电影:2009(5);第116~119页。

4.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四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保护环境就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生活中无数平凡人用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田妈,你的菜篮子呢?”只要菜篮子一天不在手边,街坊就会发问。这个普通的“菜篮子”成了“田妈”的标志。

“田妈”本名田玉英,虽然已近70岁,但街坊都喜欢这样称呼她,不仅因为其乐于助人,更难得的是她数十年如一日支持环保的热情令人感动。自成为主妇起,“菜篮子”就没有离过“田妈”的手,即便塑料袋大肆流行,她却十分固执——篮子坏了再买一个,塑料袋坚决不用。

除坚决抵制塑料袋外,“田妈”的生活也处处充满环保:节约用水,不用含磷洗衣粉,不吃野生动物„„她的实际行动带领和感染了社区居民。于是,80岁的高连庆老人自愿承包了门前的花坛剪枝;70岁的胡清和夫妻俩在社区遍种花草,鼓励居民爱绿、护绿„„

红旗桥社区书记张则梅说,在“田妈”的带动下,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有人踩踏草坪,立即会被制止;花坛出现垃圾,总有人悄悄拾起„„正是这种环保氛围的影响,5800人的社区里“环保支愿者”已达百人,去年还被评为市里的“绿色环保先进社区”。

85岁高龄的张术森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30年来,他一直坚持将用过的废旧电池回收起来,等待环保部门集中收集处理。他常常说:就体积而言,一节电池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其中不被溶解的有害重金属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影响却是永远的,一粒纽扣电池就可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不仅他本人热心环保事业,还常常动员子女和周围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工作。他认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应尽的责任,而决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这位老人就是这么身体力行地向大家阐述这么一个道理: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伐树冠军”到“植树模范”

仲夏的安远县天心采育林场石子背林区,宛若一片绿色的海洋,成千上万棵松树、杉树挺立于群山中,郁郁葱葱;阳光下,大片大片的桃树、柑橘树生机勃勃。谈起这片绿色海洋,人们说,多亏有了谢积远,28年来,他用一片痴心支撑起了一方绿洲。

“伐树冠军”放下手中刀锯

谢积远是安远县天心镇孔目村人。1971年,21岁的谢积远来到天心林场当起了砍伐工人。凭着勤奋执著,他很快就成为林区里的“伐树冠军”,伐树、洗木、撑排样样拿手。他曾一个人砍树洗木,并独撑木排出色地把数十方木材通过水运按时送到数百里外的赣州市。

后来的一场山洪,使谢积远人生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于一连数天下着大雨,加上水源上游的林区刚进行了轮伐,水土一时得不到很好保护,大水越过河堤,冲进了林区村庄,不少房屋倒塌,正处在灌浆期的禾苗也被冲得七歪八倒。看着肆虐的洪水,谢积远百感交集,他说:“这是大自然的报应啊!今后再也不能去砍树了!”

随后,谢积远向林区领导提出申请,要求去植树护林。从此,谢积远开始了漫长的植树护林生涯。那年,他才25岁。

下定决心,让山绿起来

整地挖坑、植树造林、巡山护林,谢积远一干就是28个春秋。28年的风吹雨淋,使现年53岁的谢积远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随着一座座山头被绿化,一道道皱纹也爬上了他的面庞。

1992年夏季,天气异常干旱,正是森林防火关键时期。山林里山蚊又大又多,咬上一口又痛又肿,山林里还有蛇、野猪等凶猛动物,晚上一个人巡山,危险无处不在。然而,为了亲手种下的这片树林,谢积远带着手电和护林工具,不分昼夜地巡逻在林子里。困了,就在树下打个盹;饿了,就掏出自带的干粮,咬上几口。整整两个多月,他都守在山林里,人累得又黑又瘦。

谢积远种下的树木一天天在长大,刚开始,林区附近村庄有些村民打起了树木的主意,谢积远的精心看护使他们无机可乘。于是有人就把怨气发到谢积远在林区饲养的鸡鸭上,趁他巡山之际,把他饲养的鸡鸭掐死在窝里。对此,谢积远没有怨言,他挨家挨户宣传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的好处,同时引导村民根据当地气候土质优势,走种果致富路。被谢积远的诚意所感动,村民不但支持他种树护树,而且还纷纷承包荒山荒岭,种果治荒,得到丰厚的回报。

植树护树,心中永远的绿海

一棵树从种下到成材,需要多年抚育和管护,谢积远平时忙于种树护林,很少回家。家中田地耕种、子女的教育,全都落到了妻子陈观秀柔弱的肩上,陈观秀没有半点怨言,用女性的坚强,承担起了所有的农活和家务。

5.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五

工业的发展给经济带来快速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人类提高。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提高。而互联网能使人们尽早的了解国家大事,时事新闻,在家饱览群书。还有交通工具的发展,能使在远方的亲人到异地去看望亲人。医学的发展更使人们脱离了疾病的困扰。现代的提高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加快社会生活的节奏,把我们带入信息时代。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使地球变小,人们交往方便、快捷。

然而,任何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很多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有很多树木都是被人为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城市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6.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六

如今,随着社会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地球环境似乎也越来越不及过去了。我们地球的森林覆盖率在减少,土地使用面积在减少。风沙,洪水,干旱,及各种个样的自然灾害出现的是那么的频繁。并且一切死亡时刻都在我们周围发生着,清新的空气在死亡,清澈的河水在死亡,肥沃的土地在死亡,斑斓的树木花草在死亡,鲜活的各类生命也在死亡。我们就以往听信一些专家的话,地球死了不要紧,我们能够在外层空间找到先的家园。在我看来,这类以科学的名义行“抛弃地球母亲”之实的言论是真实的谎言,从根本上说,不是地球需要人类,而是人类仅有一个地球。德国著名大哲学家尼采曾用“**万物”这个词来概括今人对自然万物的态度虽骇人听闻,却是实情。

今日失去家园的切肤之痛已开始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张开双眼,惊叹不已。相信在所提出的禁止使用塑料袋的这政策之中,人们能够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尽量使用有“中国环境标志”的塑料袋,使用菜篮子去买菜,那时的中国环境相信会是一个新的局面,所有的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也都明白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我。就算我们不能为环保作出什么大的贡献,但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齐。

7.谈谈对环境保护认知 篇七

认知风格这一认知心理学术语是由Allport于1937年首次提出的,而最早致力于认知风格研究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A.Witkin等对成人知觉领域的研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认知风格的分类不尽相同,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给予最多关注的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它们构成了认知风格的理论框架,是认知风格的核心。Witkin等人于1974年设计的镶嵌图测试法是区分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著名方法。他把那些过于依赖环境而作出判断的人称为场依存者,把那些以自身为参照而作出判断的人称为场独立者。近些年来,关于认知风格的应用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尤其在外语教学方面,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研究认知风格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关系。

一、场独立与场依存的基本特征

Rod Ellis (1985) 总结了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的主要特征:场独立型者 (1) 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知觉出发去获取知识、信息; (2) 能够把一个场 (field) 的某一部分(例如一个图案中的一部分)看作是一个独立于周围环境的整体,即分析法; (3) 不依赖周围环境,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4) 不善于人际交往,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而场依存者 (1) 依赖自己所处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 (2) 不能把一个事物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场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他们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感知,即采用整体法或综合法; (3) 对自身的认识依赖于周围人的观点; (4) 善长人际交往,有着较广的社会关系。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相关要素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称学习者自主(英文名称learner autonomy self-access learning)的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Henri Holec引入中国,国内外很多著名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学习者自主的理论背景,给出定义,并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提出建议。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相关要素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语言水平、语言需求、性别、态度、信念、动机、认知风格、策略、角色等),教师的个人因素(如态度、信念、策略认知风格等),以及文化因素(转引自徐锦芬,2004)。

2.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高等教育司,2004:1)。由此可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陈美华(2007)在其实证研究中指出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区别于传统的课堂自主学习的特点:该模式加强了课外上机和教师辅导的自主学习,因此该环境下自主学习时间相对转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计划、学习动机、学习反思、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发生一系列相对明显的变化;另外,该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更丰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更能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三、场独立和场依存认识风格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

如前所述,影响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认知风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认知风格究竟是怎样影响它的,许多学者对此作过研究,并且看法也不一致。吴一安、刘润清(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场独立型的学生语言测试成绩要比场依存型的学生好。徐伟成(1999)的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而文秋芳认为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包括自主学习)通常具有两种风格。

我个人部分地同意文秋芳的观点,但我认为:不同的认知风格对自主学习有利有弊。由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由课外上机和教师辅导两部分组成,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来说,在课外上机方面比场依存型的学生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更擅长独立地解决问题,更沉稳内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无明显喜好,教师对其影响力小,对外在环境不敏感,对批评与表扬反应不明显。因此,在没有教师组织真实教学的网络学习环境下,他们同样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场依存学生来说,他们开朗、活泼、敏锐、参与意识强、回答问题踊跃、完成速度快,他们崇尚近距离的直观的生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期盼老师的赞许与同学的认同。因此,他们在教师辅导方面比场独立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但这两种认知风格的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各自存在不利的一面。场独立型学生虽然思维严密,但反应速度较为迟缓,因此,课外上机会耗费更多的学习时间,且学习效率不高;他们参与意识弱,因此教师辅导的收效不显著,提出或回答问题不积极,很少主动发言。表现在微观方面,他们的听说能力相对较弱。相比之下,场依存型的学生思维敏锐但不够严密,喜欢回答问题但准确率不高;敏感、遇到挫折消极情绪明显;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受阻后容易放弃;对程序化的人对机的学习步骤感到厌倦,没有兴趣和动力。这就造成了他们虽然听说能力强、但读写能力弱的缺陷,这一弊端在阅读枯燥的科普文章时尤为突出。

四、场独立和场依存认识风格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启示

针对场独立和场依存认识风格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设计不同的网络自主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

1. 先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学生进行认知风格的分组。

为了使两种认知风格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扬长避短,教师应该从不同途径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学生,从而采取不同的对策教学。从测试方法来看,目前主要为镶嵌图形测试(EFT)、棒框测验(RFT)、团体隐蔽图形测验(GEFT)。场独立型者要比场依赖型者更快地找到隐蔽的图形。从观察角度来看,教师应注意学生对各种外语学习任务的偏爱程度,对测验或考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推断他们认知风格的倾向。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某一个学习者彻底地归类为某一种认知风格,因为有的学生属于“双重认知”———即能控制两种认知刺激,因此,我们只能就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生认知风格的大致倾向作一下区分。

2. 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发挥教师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自主学习的环境下,教师应该是辅导员 (counselor) 、促进者 (facilitator) 和资源提供者 (resource)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辅导和监控。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目的性教育或目标指向型 (target-oriented) 教学

具体操作如下:从新生刚入学时就告知他们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社会需求,及不同教学模式的异同和他们自己的认知风格,使他们首先实现对自我的认知。

(2)进行学习策略培训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加工、组织和批判性思维;元认知策略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监测和调节等策略,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和学习环境、同伴学习和寻求帮助等外在学习条件。

(3)进行学习过程监控和辅导

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监控和辅导是英语学习自主性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监控辅导的内容大致包括: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选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针对场独立型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其在网络学习外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如讨论法、会谈法。同时,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场独立型学生在课后多与他人交际,如参加英语角、英语俱乐部或戏剧社等活动。针对场依存型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其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启发法、指导法,改变其依赖思想。

(4)对自主学习进行促进和提供资源

教师作为促进者,应该在心理上和技术上对两种认知风格的学生给予自主学习上的支持。心理上的支持包括:关心、支持、耐心、容忍、同情心、豁达、不武断等;具体包括鼓励场依存型学生承担义务,帮助其克服学习障碍,随时与场独立型学生进行网上互动,避免直接操纵、干预或控制他们,消除他们对学习者与教师角色的成见,帮助场依存型的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作用和必要性。技术上的支持包括:分析学生的语言需求,确定长短期目标,帮助学生计划并开展独立学习,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和同学测评等。

(5)进行自主学习过程评估

教学法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的教学评价侧重点。如对于场独立型学生而言,教学评价应侧重于他们对网络自主学习的兴趣、完成学习任务、与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等方面。而对于场依存型学生而言,教学评价的侧重点在于对其学习知识、技能、策略等方面,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 建立或完善网络自主学习中心。

网络自主学习中心(self-access center)是伴随着外语教学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的新事物。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配套的环境设施。具体措施如下:购置硬件设施,电脑和网络支持是必要的。网络教材的使用应当充分,真正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环境,因此,网络课件的开放相当重要,课件的制作应当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配置专职语言学习辅导教师及若干行政和技术管理人员,负责中心的教学、管理工作和技术指导或培训。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认知风格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有着不同的影响,无论哪一种认知风格都有利有弊。对于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来说,要善于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中心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在教师监控和辅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大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和进行学习策略培训,提供心理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对其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辅导及评价等。而对于政府或学校来说,建立和完善网络自主学习中心,是大学生顺利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美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要素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3) .

[2]戴运财.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场独立/依靠研究的再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9) .

[3]洪云.场独立与场依赖认知风格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 2003, (9) .

[4]华维芬.学习者自主探析[J].深圳大学学报, 2002, (3) .

[5]华维芬.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外语研究, 2001, (3) .

[6]黄旭光.英语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5) .

[7]彭飞.重视学生认知风格差异——因材施教[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

[8]徐锦芬, 占小海.国内外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外语界, 2004, (4) .

[9]张雁凌.中国大学生的场独立/依存的认知风格对英语水平的影响[J].外国语言文学, 2003, (4) .

8.谈谈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篇八

关键词: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关系

中图分类号:S1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08-1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毫米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毫米的大孔隙中的水分。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和粘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根据作物吸收土壤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又叫有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粒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迟效态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作物吸收。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2.2 土壤中氮的转化

各类土壤中一般全氮含量约为0.05%~0.2%。其中绝大多数为迟效的有机态氮,而速效无机态氮只占全氮含量的1%~3%。有机态氮主要存在于蛋白质和腐殖质等有机化合物中,它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水解和氨化作用形成铵态氮,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态氮经过细菌的硝化作用,氧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利用。但硝态氮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保存,因而容易随水流失。当土壤通气不良时,又可经反硝化作用变成氮气挥发,造成氮素损失。因此,氮素化肥应深施,以防止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再还原成氮气面挥发损失。旱田作物注意中耕松土,能防止硝态氮因缺氧而还原成氮气挥发。

2.3 土壤中磷的转化

土壤中的磷大多数是迟效性磷,速效的磷很少。迟效的磷素化合物要在适宜条件下,经过磷细菌的作用转化成水溶性或弱酸性的速效磷,这个过程称为磷的释放。反过来,土壤中水溶性或弱酸性的速效磷又可转化为难溶性迟效磷,这个过程为磷的固定。土壤中磷的固定过程使速效磷减少,释放过程使速效性磷增多。磷素的释放与固定,难溶与易溶,迟效与速效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互相转化。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增施有机肥,磷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磷肥与生理酸性化肥混施、集中施,可减少固定,提高磷的有效率。

2.4 土壤中钾的转化

土壤中钾素含量虽不少,但大部分是迟效的矿物态钾,有效钾的含量很少。迟效性钾不溶于水,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通过有机酸及钾细菌的作用,可以转化成速效性钾,供植物吸收。土壤中施用钾细菌肥料、酸性肥料和有机肥料,都能提高钾的有效率。

3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由于作物根系、土壤微生物和其他动物不断的进行呼吸,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和水汽,同时土壤空气流通比地表的大气流通缓慢,因而与大气成分比较,土壤空气中氧气少,二氧化碳和水气多。土壤空气能供作物根系和好气微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在通气良好的土壤环境中,作物根系发达,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增强,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有效养分增加;相反,在土壤通气不良,氧气不足时,就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同时还会增加土壤有毒物质(一氧化碳、硫化氢等)的积累,引起黑根、烂根、死根,影响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都占据土壤孔隙,水多气就少,水少气就多,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改变土壤通气性。在农业生产上,水稻实行浅灌、湿润、间歇灌水的方法,旱田利用中耕松土等手段,都是加强土壤通气性的措施。

4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是指封的冷热程度,它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各种作物发芽和根系生长都有一个适宜的土温范围,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会造成死亡。土壤温度还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影响土壤中各种化学反应的速度和土壤水分的运行。决定土壤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太陽辐射强的地区,土壤接受的热量多,土温高。一般说,高纬度地区土温低于低纬度地区,冬季土温低于夏季土温,地势高的土温低于平原区的土温,北坡低于南坡土温。此外,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腐殖质含量等因素也影响土壤温度。

9.谈谈对以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九

〈〈虫儿们〉〉的主编牛志强在前言中这样写:“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灾难频发。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日渐扩大。地球温度持续上升。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台湾、上海、珠江三角洲。全球荒漠化的速度为每分钟11公顷土地。迅速扩展的沙漠距北京公70公里。黑土流失加剧,北大仓木可能变成第二个“黄土高原”。黄河断流。长江洪泛,滇池、漓江也受到富营养化的困扰。西湖水质已沦为劣五类。至少有6000吨以上的垃圾被丢弃在珠穆朗玛峰上。张家界秀美的山体惨遭破坏。我国资源短缺,损耗严重;人均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国人食用的野生动物达53种之多。贩卖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已成为全球仅次于毒品的第二大非法贸易。偷猎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屡禁不止。山西运城地区12万只麻雀被商贩和农民毒杀。基因分析证明AIDS、SARS 病毒都与某些野生动物关系密切。。。。”

最近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北京发布年度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指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挑战正在不断加剧。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频发;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也日益凸显;环保政策与治理虽有改进,但进展缓慢。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我觉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势在必行。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只有与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才会长久地生存下去。如果我们任由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下去,那么很快将失去我们的生存环境空间,也许有一天,如已成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牺牲品一样,我们就会成为自己破坏环境或不作为行为的牺牲品。

10.谈谈对环境保护认知 篇十

一、环境权是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公民环境权作为一种新的正在发展的环境法理论和法律权利,其产生绝非偶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膨胀,清洁的水、空气、安宁、阳光等环境要素作为稀缺性资源的特性逐渐显露出来,人类的生存利益和生产利益在对环境的需求上构成矛盾。为此,社会就有必要对人类的利益作出制度性安排,赋予主体一定的权利,平衡与制约各微观主体之间因利用稀缺性环境资源而发生的关系。这种权利是一种公用资源的共有支配权,也就是“环境权。”

环境权的研究和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萨克斯教授提出“环境公共财产论”、“环境公共委托论”,他认为:空气、水、阳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须的环境要素,在当时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到人类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应再视为“自由财产”而成为所有权的客体,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来说,她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任意对其进行占有、支配和损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这种“共有财产”,共有人委托国家来管理。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共有人的委托行使管理权的,因而不能滥用委托权。于是,有人便在“公共财产论”和“公共委托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的观点,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该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护。

环境权理论为世界所普遍接受,体现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该宣言庄严宣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之后,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再次重申了环境权:“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有些国家的宪法和环境法也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环境权,并由此规定引申出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各种权利。

根据环境权理论及有关国家的环境立法实践,公民在环境法上的权利义务是公民环境权的重要内容,实际上,环境权与其他人权一样,是一个由多项子系统组成的内容丰富的权利系统。从理论上讲,环境权主要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参与权至关重要,“人们通过参加决策,制定政策即控制种种活动,自觉和民主地投入致力于发展的努力”“是保护人权免受一切政策制定的偏向消极影响的方法之一。不同形式的参与、自我管理体系、公民投票、特别议会委员会、公众意见、大众传播、专业联合会、生态的和平主义者及其他运动、消费者联合会以及其他非正式的团体和个人是仅有的一些使决策过程尽可能公开和民主以及为个人和团体自我认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健康联系创造有益框架的可能途径。

在我国,环境保护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环境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和健康。保持一个良好、清洁、舒适的环境,既是人们的愿望,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个人、集体和国家在环境建设上的根本目标、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从法律上说,环境保护事业建立在更加广泛的民主基础上,必须把政府、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法律的执行建立在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监督的基础上。

二、民主行政是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

现代行政是民主行政,本质上以民主宪政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主权、公民权利、人性尊严、社会公正与社会责任等,强调公民参与行政的过程,“在现实世界中,政治就是妥协,而民主就是政治”。在这样一个民主的时代,通过单方权力方式来实行决策或作出决定,是不明智的。因为它剥夺了行政相对人的发言权,使行政相对人感受不到其权利的行使及对人格的尊重,这可能会使行政决定在人们心目中丧失其权威性、认同性。当代民主政治下的行政,就性质而言,并不是人们只从表面上观察到行政机关一方之行政。这诚如法国学者贝尔纳·古尔内所言的那样:“如果不把行政置还于公众——它从其中产生并且其活动亦是面向它们——之中,就不可能了解行政。”又如基斯先生所言:“公民对环境保护的具体参与是环境权的真正体现:它不仅使个人行使它所享有的权利,还使它在这方面应承担义务。而且,公民因此不再是消极的权利享受者,而要分担管理整个集体利益的责任。”民主行政使行政权的运作需各方合力才能完成,民主化形成一种国家与社会共担风险的机制,回避了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政治回答,主流的民主理论从未忽视被理解为个人主动参与的参与,认为参与是民主的基础,在这里,参与的含义是亲自参与,也就是说,参与不只是属于(仅仅被卷入某事),更不是非自愿的被迫属于,行政民主,主要体现为行政相对方对行政过程的主动参与。美国政治学学者阿尔蒙德和维伯在考察了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国的政治文化状况后,认为在美国和英国,行政的民主化程度之所以高于其他国家,关键的原因就是,公民对行政的参与意识比其他三国强烈,参与实践比其他三国频繁。就参与意识而言,在美国和英国,相当一部分公民认为政府机关和警察会认真考虑其意见,即公民认为自己的参与活动能影响行政机关。

在行政法上,权力制约权力的模式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权力制约的设计主要是在行政活动的外部,在行政活动的事前事后发挥作用,即事前由立法机关通过立法制定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依据,事后由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通过相应的制度纠正行政机关未依法行政所造成的后果。这种“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模式当然对保障和督促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仍然有不足:因为这只能是在行政活动外部,在行政活动的事前和事后发挥作用。但是,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但到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而无法救治。基于环境问题的上述特点,仅仅依靠事前的立法和事后的司法监督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因为,有行政活动的可依之法并不等于行政必依其法,有事后纠正行政违法的制度和措施也不等于行政违法行为及其侵害后果在事中不会发生。为此,从解决根源性问题的目标考虑,实现依法行政的最佳状态是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过程是依法进行的,而贯穿于行政活动过程的主要是两个主体,即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其中,行政机关自身对于实现依法行政的决定性作用自不待言,行政相对人作为受支配的对象,成为在事中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一支重要力量。托克维尔在其《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提及,美国之所以能持久的保持民主,除了权力制约权力之外,公民权利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则认为民主政治的最核心因素不是权力对权力的制约,而是政党、舆论、社会团体、企业、公民个人等因素对权力的制约,这些因素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

由于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相当于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这种服务理应接受民众的监督,尤其应该强调民众的参与,民众的参与是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一支重要力量;民众的参与更是提醒、告诫政府科学、合理、及时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环境问题的特色之一乃是其经常涉及繁杂的科技背景,部分学者因而主张环境管制最适宜专家政治。然而,环境管制也经常涉及利益的冲突,有待藉用民主理念寻求解决。在环境领域中,参与式民主的观念并不在于以投票的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由受影响民众藉由适当管道参与决策过程,藉以调和利益冲突,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及改善政府决策品质。”

三、完善机制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根本保障

公众参与的最好办法是通过种种途径,以公众代表的方式,集中公众的意见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公众参与制度,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它是政府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靠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确定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监督环境法的实施,调处污染事故,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经济环境行为以及环境管理的监管工作,听取公众意见,取得公众认可及提倡公众自我保护环境的制度。

中国在环境立法中,也有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如《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其他相关法律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但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1.现行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基本上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之后的参与,即末端参与。2.现行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缺乏可实施性。如《水污染防治法》第13条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但却没有有关的途径、形式和程序规定,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以及公众都因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而无法参与。3.公众参与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机制,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需要有良好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并非环境立法本身能够解决的,但目前我国整个法律制度中,关于公众参与规定都十分缺乏,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参与国家管理的机制尚未建立。公民及其团体在法律上的地位不明确,甚至没有法律地位,更没有积极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的激励机制,使得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困难重重。其实,真正的公众参与,除末端参与外,还应包括预案参与(指公众在环境政策、规划制定中和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之前的参与)、过程参与(指公众对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及开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行为参与(指公众从我做起,自觉保护环境的参与)。只有这四个参与有机结合,同时运作,才是完整的公众参与。我国的社会制度、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寻找和探求切实可行的我国公众参与途径和机制。

一是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包括学会认识环境质量要素,了解环境好坏标准,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养成绿色价值观等。这是公民参与环保的能力保障,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决策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而建立这个决策体制的前提是百姓真正认识到什么决策行为才是真正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环境。而这种科学的共性认识,在我国目前还是稀缺“资源”,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情况,城市居民通常只关心城市环境的视觉感受,如天空是否湛蓝、路面是否清洁、草坪是否广阔等,按这样的标准来评价,我国大部分城市是环境优美的,如塞外古城宁夏银川市创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市区的卫生环境越来越好,南来北往的游人赞不绝口,然而由于场地技术等问题的困扰,始终无法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结果出现了城内干干净净,城外垃圾成堆的怪现象,全国其他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像银川一样的尴尬处境。现代文明下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已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再如我国的大连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花园城市,然而,仔细分析有关大连的环境统计数据,这个结论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我国的内海——渤海的污染主要来自陆地,而大连市环渤海的入海排污口的数量高达66处,占全国主要入海排污口的30.4%。换句话说,大连把城市视线以外的渤海当作了城市的下水道。大连草坪曾让大连人自豪不已,但有一组粗略的数据应该让大家知道,在生长季,同样面积的阔叶树林,比同样面积的草坪制氧量高3倍,杀菌力强10倍,降低噪音能力强50倍,减弱风沙能力强100倍,而维护费仅为1/10。对这样一个水资源匮乏、人口密度较大,又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上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工业城市,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究竟是搞平面绿化,建视觉感受比较好的草坪,还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搞绿化林这种“立体”绿化,想必弄清道理后大家会有理智的选择。

北京人的环保意识已进入“中绿色层”(浅绿色层为关注身边环境卫生和绿化;中绿色层为关注身边的污染;深绿色层为关注生态环境和政府决策),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为实现全民环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希望今后环境公益活动能多唤醒百姓的环保意识,让老百姓弄清环保到底是什么,自己可以为环境做些什么,不要让老百姓以为这只是一个改头换面的爱国卫生运动。

二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检查制度。在环境法上明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本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或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进行重大环境问题专题调研,向当地政府提出解决问题建议方案的制度。

2.加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制度。公民个人的能力和学识都有限,若公众组织起来,成立民间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开展环境保护宣传、环境科学学术交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推广、环境科学知识咨询等活动,将会有效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因此,在环境法上确立社会团体的法律地位、环保功能,增强社团在环境监督、环境纠纷的解决等方面的效能。

3.建立环境问题论坛制度。这一活动将某一地区的居民,关注某一特定问题(例如社区绿化、西部开发与环境问题)的个人或者那些背景或利益相同(例如少数民族)的人士组织起来,定期举办活动。

4.建立环境保护问卷调查制度。每年向社会各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群众对环境决策、环境管理和环境问题的要求、情绪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和有关单位。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公众的意见答复程序。

5.建立公众参与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环保监督员或公众代表“参政议政”会议,介绍国家环境政策和本地环保工作、环境问题、倾听公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6.完善环境状况公布制度。公众了解环境状况,是公众参与不可忽视的内容。要实事求是地搞好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工作,每年召开环境状况发布会,以吸引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更大关心。

7.实施政务公开制度。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应向公众公开执法依据、环境政策、办事程序、环境标准、收费项目和标准等信息。信息服务落实了公众的知情权,这种服务使公众对环保的参与更具实质意义,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众没有了解情况,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

8.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纠纷制度。吸收公众代表作为人民法院的环境陪审员,依法参加法院对环境案件的审理;或吸收公众参加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纠纷处理的案例的分析会,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把握环境的重点。

9.推行公众环保投资制度。环境保护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十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入将达到7000亿人民币,占同期GDP的1.3%左右。如此巨额的资金,光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改变“环境保护靠政府”的思维定势,要让广大民众和社会组织也成为环保投资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环境保护领域。

上一篇:企鹅爸爸教后反思下一篇:经典小孩子满月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