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学习体会

2024-07-06

教学理论学习体会(共9篇)

1.教学理论学习体会 篇一

有效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课堂质量,解决负担轻质量低、负担重质量低、负担重质量高的问题,通过教师水平达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以下几点体会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教师要“活用”材教。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有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时要有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上课时要有生本意识和训练意识。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还会怕学生不乐学吗?

二、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掌握、应用。

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预设而越俎代疱。

三、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积极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进而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时又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2.教学理论学习体会 篇二

1 教学体会

1.1 整理归纳,构建层次清晰的课程框架

药物化学课程中对典型药物的学习涵盖药物的结构、命名、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代谢规律临床用途、合成制备及构效规律等多个方面,学生难于记忆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典型药物的学习过程采用统一的课程学习内容框架,如图1。这一框架把典型药物学习内容划分为包括两个层次,三方面的内容,采用四个字可以记忆,即“构”“效”“规律”。“构”代表化学科学方面的内容:包括结构、命名、理化性质及合成制备;“效”涵盖生命科学内容:药理作用、代谢规律及临床用途等;“规律”则指对典型药物分析归纳得到的类型药物的构效规律。统一教学内容框架的建立,使学生对药物的学习内容了然于胸,可以有条理、有层次的进行记忆掌握,提高了学习效果。

1.2 求同存异,掌握复杂难于记忆的药物结构

结构的学习是药物化学课程的起点,也是药物化学研究的着眼点,毋庸置疑结构的记忆在学习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必要性。但药物结构具有杂环多、结构复杂,因此难于记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求同存异”的记忆方法, 通过“求同”记牢同类药物中的基本结构,“存异”用于区分同类药物中个体药物结果上的差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拟肾上腺素药物时,要求学生首先牢记“苯乙醇胺”这一基本结构(见图2)。苯环侧连上-X取代的差异结构有: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去甲本福林等;侧链氨基上-R2不同则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侧链上-R取代为甲基的结构:麻黄碱、苯丙醇胺、间羟胺等。同样,胆碱类药物的结构的记忆采用“求同存异”法更容易记忆。首先掌握乙酰胆碱的结构“季铵基、亚乙基桥与乙酰氧”三个部分,差异性结构变化是因药效改造需要,将乙酰氧部分转化成氨甲酰氧,亚乙基转化成甲基取代的亚乙基,这就成为临床用药氯贝胆碱的结构。

1.3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认知需要的心理表现,是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3,4]。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因其内容广泛、交叉性强、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且合成路线长,且学科发展快,具有的一定的学习难度,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将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变成主动地“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5]。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药物学习内容的引入从实际案例中来,药物的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去。

由案例引入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的药物也需区分对待:①对于生活中常见药物如:抗溃疡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就从学生亲历的生病体验与家庭小药箱中的各类药物讲起,提出问题 “我们常用药物到那些药物?它的具体结构是什么?如何能够发挥治疗作用?”,从而逐步引入学习内容;②对于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的药物,则通过一些关注度高的社会现象与时事事件引入药物及学习内容。如由“抗生素滥用”到抗生素;由“瘦肉精”到拟肾上腺素药物;由“毒品的危害”到中枢镇痛药物等等。

通过案例分析来学习药物的应用,如学习青霉素应用时引用案例[6]:患者,女性,因感染给予青霉素640万单位+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用药后第6天,静脉滴注青霉素不到1 min,患者出现颜面红点及全身皮肤瘙痒、咽痒,随后出现呼吸困难:问题:⑴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⑵给据你的药学知识,你认为在临床上使用青霉素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对该案例分析,说明应用青霉素应注意其易致敏的特点,同时还复习了拟肾上腺素药物抗休克方面的应用。这样的案例不仅加强学生对药物的理解与应用,还补充了生活中用药常识。

通过课程中大量的案例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药物化学课程不是单调、枯燥的理论,而是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丰富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2 教学效果

表1为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近三年的药物化学平均成绩,从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自2008级实施教学方法改进后,学生的平均成绩在逐渐、稳步的提高。图3为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近三年的药物化学成绩在各个分数段的具体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80~89分区间分布有明显的增高;在70~79分区间则逐年下降;60~69分区间也逐渐显现出下降的趋势。总体而言,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获得提升,教学效果有效改善,学生的平均成绩呈上升趋势。

3 结 语

在药物化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改进:①运用层次清晰的课程框架组织教学内容;②采用“求同存异”记忆方法掌握复杂的药物结构;③密切联系实际,将大量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两个教学年级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药物化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之相联系的学科较多,故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从事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所有教师不断努力探索。

摘要: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根据几年来的药物化学理论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体会:运用层次清晰的课程框架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求同存异”记忆方法掌握复杂的药物结构;引入实际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8:1.

[2]蒋伟哲.药物化学的教学体会与实验教学改革[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S1):206.

[3]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9.

[4]杨利敏,武利强,马伟伟,等.浅谈药物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202.

[5]程超,宋兴华,薛艳.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1,39(4):146-147.

3.低年级《学习习惯》课教学体会 篇三

关键词学习习惯 低年级 教学体会

苏教版教材在每一册的一开始都安排了《学习习惯》的学习,确定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所谓的学习习惯,即人在学习动力的推动下,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动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小学是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势在必行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习语文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语文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学习习惯尤其重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要抓住这个时期,有意识地培养,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所安排的《学习习惯》是根据孩子们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而编辑的。刚进入小学,很多孩子的读写姿势不正确,对学习用品的用途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在学习文化知识前先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学会正确使用学习用品并爱惜学习用品。随着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续而教材提出:认真写铅笔字、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再者,随着孩子们识字量的增加,教材又提出: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教师应合理利用《学习习惯》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在教学《学习习惯》前,有的老师觉得教材上就几幅图,内容太少无话可说。其实,教学《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组织语言、表达语义的好机会。秉承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在教学《学习习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插图,根据插图的意思让学生自由组织语言。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孩子们基本能表达出图意即可。而且只要想象合理完全可以给孩子们一些发挥的空间,切勿固定他们的思维,局限他们的语言。

二、安排适当的动手操作环节

低年級的孩子往往耐性不够,所以在上课时要适当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环节。在教学《学习习惯》时,可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设计动手操作的环节,如:在教学正确的读写姿势、勤查字典等内容时,完全可以安排适当的动手操作,这样既调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又给了孩子们实践的机会,同时加深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的目的。在实施动手操作环节时,要注意课堂纪律。低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力较差,而动手操作又给了孩子们活动的平台,教师很难把握好课堂秩序,特别是年轻教师。

三、将儿歌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学习习惯》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适时适当地拓展,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几幅图。比如在教学“认真写铅笔字”,可以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写铅笔字的要点,这样既让孩子掌握了教学内容,又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孩子的情绪。当然,儿歌的内容要给予适当的讲解,最好让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先讲,教师作必要的引导和补充,这样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又顺应了新课标“以孩子为主体”的课堂宗旨。同时,这类言简意赅的儿歌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醒孩子注意,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延伸,毕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通过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强调循序渐进而成的。

当然仅仅靠每学期几节《学习习惯》课是远远不够。小学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将学习习惯渗透到孩子的意识当中:当孩子们翻书准备写字时,就可以领着孩子边动手边念叨着有关写字姿势的儿歌,既不浪费时间又提醒孩子注意写字姿势。至于“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这些习惯可不是靠几节课的讲解就能使学生接受的。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习惯的培养须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拒绝“人浮于事”,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思想中注入深刻,在实践中体现扎实。

4.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府谷三小 马琼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培训,在认真听取了以胡卫平为代表的六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后,令我如沐春风。

一直以来为做一位好教师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但总觉得有所缺失,缺乏理论的指导。虽然自己也看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们的书,但书上得来终觉浅,那些高深的理论若没有人进行讲解总觉得是难以消化的。所以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应对时代的变迁,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这次培训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不停地学习!

以胡卫平为代表的这六位专家在学业上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中不是教授就是副教授,要么就是博士后,但他们依然在努力地学习者,他们的一个个感人的好学故事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我。如李高峰教授说他为了去英国留学每晚都要奋战到凌晨1点左右,有时若被其他事占用了学习的时间,不得不彻夜不眠不休。如此精神,怎能不叫人钦佩?如若我们在教学上也有这样的精神,何愁教不好学生? 李教授说他也曾在一线干过,那时候血气方刚,也曾打过学生。但现在回想起来总免不了后悔,毕竟孩子还是孩子。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们真是不应该对他们拳脚相加,我们有什么理由去那样做呢?只因为他们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或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吗?我想那也应该有其他的方法吧!

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对学生我们应该俯首甘为孺子牛。那么怎样服务于学生呢?我觉得我们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让这些理论去指导我们去实践。其次才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然前人以总结出经验且形成理论我们又何苦苦苦去摸索?专家们已把理论吃透,我们又何不倾心聆听?这样我们又何愁提高不了教学技能。几位专家说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投桃报李,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才会更好地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延续着自己的工作之路。徒有可嘉精神,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要学会团结协作。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老师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5.学习教学常规体会 篇五

中卫市姚滩学校王有权

本学期,按照迎水学区关于《中小学教学常规》培训学习的安排意见,我校开展了以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检测为突破点,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为着重点,以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出发点,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最终目标的学习《中卫市中小学教学常规》活动。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中小学教学常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小学教学常规》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把尺子,它明确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活动”、“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理念、新要求,使我们的教学常规逐步转化成教学习惯。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提高理论修养,自觉加强业务锻炼,以教学常规为镜子,时刻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中小学教学常规》从三大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二是对教师教学常规提出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三是对学生学习常规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十分详尽,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严格遵照常规进行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大管理、指导力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彻底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学常规》,依据教学常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正在逐步更新,慢慢开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得到教师的全面关注。今后,应力争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

2.在学习教学常规活动中,教师虽然努力地进行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互动的过程,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但还是以讲解为重点,课堂上启发不够,和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少,能力培养措施不够,学生参与不够。今后还应真正把新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3.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它不是抄教案。有时,为了应付检查,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本质,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并且单纯依赖教参,不去寻找其他源头活水。很多教案写的是一套,上课教的是另一套。虽然有些好的教案编写得很科学,但操作过程中受很多条件制约也很难执行。

4.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应减少机械性重复抄写的作业,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实践作业。

5、教师讲课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少,师生双边活动少。

通过这次《中小学教学常规》学习培训,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

一、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

责任感。新课程将会让教师们认识到: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重在如何促进学生“学”。

二、要正确理解,处理备课与编写教案的关系。我们要强调备课的内容。备课中心任务应是钻研教材和撰写教学过程,主要精力应放在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材思路和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要设计符合学科特点、渗透新教学理念的教案,力求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

三、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地,是学校工作重点。在执行教学常规中,全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几个转变:重视讲授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视学生记住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现和重组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和灵活地解决问题;由重视单科独进、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间和知识之间的综合贯通;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个性发展。

四、练习性的作业提倡在课内完成,课外以实践性作业为主。作

6.学习《课程与教学》体会 篇六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我本次培训最深刻的体会。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这样的培训真如春风夏雨。给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使我领悟到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下面我谈一谈本次培训的收获:

一、使我正确认识新课改的理念。

第一,《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转 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第三,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第四,学生在学习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仅仅是学习目的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新大纲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使我懂得了如何备课。

首先,讲师告诉我们课堂的精彩源于对教学本质的深刻理解。最核心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是恰当把握教材;最现实的教学起点是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惑;最重要的教学智慧是顺应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见在我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钻研教材,不能只讲书本上的东西。我们要挖掘教材、挖深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吃透、吃准。

三、由“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60年代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国教育的“知识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目中无人”,显然更谈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关爱学生了。爱因斯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来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他多次讲过:“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领域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7.教学理论学习体会 篇七

关键词:自主,分层,流程

一、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套实验仪器的传统启发讲授式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因为在同一编制的班级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必然占用课堂时间, 而由于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 所领悟知识的不同, 只要教师一开口就必然存在着顾此失彼的问题, 并且教师占用的课堂时间越多这个现象越突出。而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有效地避免教师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 分层教学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 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 在不打破原有班级编制的情况下, 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 并给予不同的学法指导,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因此, 在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能完美地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二、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 分层分组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 教师心中有数, 不明确告知学生) ,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组成4—8人一组的协作小组, 每组中都包含有ABC三层的学生, 这样可相互帮助, 共同合作, 集群体智慧去完成各个层次的学习任务。

2. 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一个压抑沉闷的课堂是不能指望学生能成功地进行自主学习的。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 提高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想学、乐学。因此, 创设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情境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主要方法有:

( 1) 精心设计悬念。如在《伴性遗传》的教学中,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色盲的检查, 而后统计男女生患者的比例, 接着设计悬念“为什么男生患色盲的比例要比女生高?”“是不是所有的伴性遗传都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呢?”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伴性遗传的规律。

( 2) 结合生活实例。如在《体温调节》的教学中, 结合人很热时会出汗, 寒冷时会颤抖、起鸡皮疙瘩等现象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 3) 应用电教手段。如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一课的教学中, 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录像,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这样就会较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 4) 引用有趣的谚语、俗语、诗词等。如学习《遗传》时引用“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钻地洞”等俗语。

教学中如能灵活应用好各种方法创设情境, 就会使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鼓励质疑提高自我决定能力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指出: “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 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 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以疑促思, 以思释疑, 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 让学生读、思、议, 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 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 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 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探究, 在议中寻得解决问题的门路, 在议中得到共同提高。这样, 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广泛提供学习素材

教师应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连串循序渐进的不同的学习任务, 同时提供相应的学习素材。如在《有丝分裂》教学中, 设计任务如下: 低层: ( 1) 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 ( 2) 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 3) 理解并掌握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中层: ( 4) 按顺序排列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形态图; ( 5) 按顺序绘制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形态图; ( 6) 理解并掌握动物与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高层: ( 7) 用橡皮泥和彩色纸制作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模型。设计的任务应分层,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适合A B 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的学习素材有挂图、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显微照片、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装片、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动画 ( Flash) 、彩纸、橡皮泥等,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素材, 帮助达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任务的驱动下诱导学生思维, 驱动学生自学教材, 引导、启发学生主动触摸知识, 认真观察、思考、查询、探讨、质疑、解决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以鼓励为主, 分层教学。

5. 重视交流共同提高、相互评价取长补短

教学中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小组成员之间, 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 相互评价。

6. 分层练习、反馈巩固

在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中, 有两次练习、一个作业, 教师应精心选择分层题目。第一次的反馈练习旨在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例题应紧扣学习的具体内容, 以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重点是教材上较容易的选择、填空、填图、填表及连线题, 为检查得更全面, 题量可稍多些。第二次的巩固练习应适当增加难度, 可补充些经典例题, 但题量不宜太多, 以免学生短时间难以接受而造成混乱, 达不到巩固的目的。分层作业是留给学生课后完成的, 可加大题量, 包括调查、模型制作、收集资料、小论文等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且耗时较多的内容以及综合性的题目。无论是练习还是作业都要及时检查、合理评价, 以促进学生自主、认真完成, 但分层不必过细, 且应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力所能及地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 最终实现不分层的目标。

三、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1. 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时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及时提高高层生的学习目标以避免他们因自满而阻碍进步; 及时解决学困生遇到的困难, 避免他们因缺乏意志力而放弃; 避免学习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他们失去许多尝试新事物的机会, 并因视野不足而判断错误, 否则极易出现散乱的局面。

2. 应承认同步讲授和个别教学的矛盾

教师教学中要尽可能着眼中等生, 在此前提下, 兼顾高层生和学困生。

3. 课堂必须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学

要让学生清楚各自的学习目标,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可能提供各种学习素材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质疑、练习, 使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能动作用, 完成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

4. 要正确处理好升学和分层推进教学的关系

升学考试的目标是选拔一些具有学习潜力的优秀学生到高一级学校进行深造, 其对象是具有较好基础知识和较强基本技能的学生, 而分层推进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对象不同。因此, 必须防止那种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 使教学单一地面对那些具有一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生的倾向。

5. 教有法而无定法

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仍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师生的特点,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尽可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6. 充分发挥其他环节的作用

此举主要是为弥补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所造成的缺陷。

7. 强化课堂组织纪律性, 强化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

自主学习、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得心应手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8. 必须加强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的教育

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更强调学生自学, 因此更需要学生的自觉性。没有全体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会使学生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9.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

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和偷懒心理, 防止高层生的自大和自私思想。应鼓励学困生挑战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极力倡导高层生热心帮助学困生达成学习目标, 以求共同进步。

四、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的实验结果

在教学实验时, 根据摸底测试成绩选择两个差异最小的班级做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教学。教学中实验班始终应用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对照班则应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期末时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表:

综上所述, 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有效解决大班教学时因学生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尖子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现实矛盾, 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过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袁锦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学生物学, 2008, (5) .

8.教学理论学习体会 篇八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讲,化学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对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上好新学期第一节实验课至关重要,它能顺利地把学生带人一个缤纷的化学世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如在讲“绪言”时,做趣味实验“白水变牛奶”,具体步骤如下:让两个学生上台各取1支试管,分别倒入蒸馏水和澄清石灰水(实验前两支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无色的),放入两支饮料管,请两位学生往里面吹气,最后两支试管中所出现的现象不一样,学生会好奇、兴奋,进而提出问题:同样是无色液体,同样往里面吹气,为什么现象会不相同?类似这样的变色魔术或游戏实验很多,如“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等,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有意识地用一句美妙打趣的“台词”,或一个滑稽的动作表演,都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被老师引入知识海洋中。

二、培养实验能力,强化学习兴趣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实验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描述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等加以具体指导。

2.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认真落实学生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进行教学: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实验方案后上台演示;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的缺陷在哪里,进而改进实验,以增强实验效果。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明确实验名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着重让学生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和步骤,然后才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指导:

(1)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教师在指导时既要让学生明白每个实验操作所依据的原理,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学会熟练的操作技巧。

(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教师在巡视指导中,要善于根据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引导、启发、指正,及时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

(3)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理论水平。

3.开发家庭小实验

初中化学课时紧,内容较多,并非所有的实验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因此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它对激发学生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可结合教材中出现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把实验“搬”回家做,三至五人一组,充分利用家中的器物和用品(例如厨房中的一些用具和调味品),去重新探究和验证课堂上或实验课所做实验的结论,并注意让学生把实验的步骤、现象、结论以及出现的问题等等做好记录,在下一堂课再让各小组相互讨论,横向比较,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启发引导解决,如当讲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后,学生对此实验的原理理解不透彻,可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棒、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含量(课本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要求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的结果,很有可能跟理论上的结果有偏差,此时教师可以加强引导,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偏差的原因以及实验成功的关键。

青少年学生存在依赖思想、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容易对学校实验设备不齐而埋怨、厌烦而无心向学,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灌输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己设计、自行制作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制作仪器,设计实验装置,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生自制仪器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仪器本身的使用原理,使用废弃仪器、生活用品组合成新的简易装置,例如设计用家庭大塑料瓶测试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简易装置等,通过用自制仪器进行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实验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很多,如“化学知识竞赛”、“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或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晚会把学生带人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可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蓝溪的河水清澈吗?以前这条溪水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车,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和观察,如(1)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2)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3)将食醋加入到蛋壳中并观察现象,推测蛋壳的成分,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

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四、开展探索性实验,延续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规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创多角度的探索方向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提问、思考、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一旦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转化为探索的成果,其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的兴趣能得到延续,通过有目的的实验探索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以“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探索为例说明之:

第一步,启发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后提出假设:

(1)铁生锈是因为与空气接触,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所致;

(2)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水和铁起化学反应所致;

(3)铁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面放人一根铁钉,然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2)再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取第三支试管,往其中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第四步,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铁钉处于蒸馏水和空气交界部位的生锈情况,学生不难发现:试管(1)和(2)中的铁钉都未生锈,而试管(3)中的铁钉生了锈,然后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

第五步,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在隔绝空气只与水接触的情况下均不生锈,而同时与空气、水接触时便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与水和空气(主要是其中的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六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其他问题:

(1)从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主要成分是Fe2O3)以及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生成Fe2O3的实验来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影响很大。

(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在铁制品上刷油漆、涂油及电镀等。

9.四新教学学习体会 篇九

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构思,使我明白了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努力使他们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好学生。本次培训学习,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现将本次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自己的不足。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永无止境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使每一位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协调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激励者,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面对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来做好班主任工作。通过学习新教育理念,发现自己的教育行为存在着许多缺憾。对学生的鼓励不够,表扬不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不要过于大包大揽,要给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成功的喜悦,要求不要过高,做每件事都要让学生看到成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工作没有规划,缺乏思考和创新。

我一直认为只要尽了力就是最好的,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却也很是心安理得。经过学习,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完全没有计划性,看似每件事都做完了,却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育需要的不是因循守旧,更需要智慧和创新。”一个教师没有主动学习、研究创新的激情和干劲,怎么能让自己的思想紧跟时代,怎么能做好本职工作,又怎么能培养出积极进取的学生?

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才能有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才能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坚持写教育反思,把每一天的疑惑、收获记录下来,看似简单平常的一件小事,长期坚持下来,就能成就大学问。而我们的反思多流于形式,且常常半途而废。“懒惰是平庸的罪魁祸首。”看来只有去除惰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成长。

三、责任是班主任工作的强大动力。

由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就要求班主任对待工作的态度不能满足一般的教学任务,要尽心竭力的,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一项创造性的事业来对待。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因为社会在进步,教育在改革,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不断在提高。班主任只有不断自我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否则就难于适应教育教学的

需要。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班主任高度的责任感上,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正是班主任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

四、要注重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上除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外,我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不同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力求每个孩子在各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成为合格的人材。通过各种班级管理方式,调动学生管理班级的意识,如小组长轮流制、班委会负责制等,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每周的班会都有一个主题,学生自己主持或师生共同主持。根据学生的特点,大胆让那些在学习上不出成绩的孩子,发挥他在其它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各尽其能。

上一篇:电机维修下一篇:初中优秀毕业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