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考核制度

2024-07-09

年终考核制度(通用8篇)

1.年终考核制度 篇一

请假与年终考核制度

为了体现工作和考核的全面、客观、公正、公平性,先将请假纳入年终考核,具体情况参照如下条款执行:

一、特殊事假、病假,每学期累计在7个工作日的视为正常假期,若正常假期内,请假者课程无教师代上,则以一般事假2个正常假期以外计算,由各级安排代上。超期部分以每日扣考勤分0.1分计算并扣日工资20元。

二、婚假(7天)、产假(三个月)、属法定正常假,连续假含双休日在内,超期部分属一般事假。

三、一般事假每一学期累计2日以内视为正常,超期部分每日公派教师扣30元,其他教师扣10元,并扣考勤分0.3分。

四、旷课一节视为一天事假,旷课两节视为旷工一天,旷会等同于旷课,旷工一天扣日工资的2倍并扣考勤分2分。

五、迟到、早退一次依时间酌情扣10—30元,并一次扣考勤分0.05—0.1分。

六、未签到一次扣10元,学期累计7次以上的部分一次扣考勤分0.05分。

七、请假者由本人在本班或本级中找他人代上假期中的所有课程及晚自习,并在假条上签字,正常假期内原则上不扣也不补,正常假期外若补助则每节课6元,每个晚自习6元。

八、特殊假期一般指直属亲属婚丧嫁娶,教师学历自修等。

两河口九年制学校

2010年11月3日(修订)

2.年终考核制度 篇二

一、行政事业单位年终考核的现状

虽然不同部门各有自身的运行特征,但其考核的基本框架和一般作法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一个单位的优秀名额有限,评优结果往往与年底绩效、职称评定挂钩,属于稀缺资源。 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是社会工作利益,本来整体目标就难以量化评价,要分割整体目标,以结果来衡量员工业绩就更为困难。其无法像企业以利润贡献来衡量员工业绩那么直接明了,更多是从思想道德、工作表现、能力态度等过程导向的指标来考量,难以客观量化评价。所以,评优的结果未必是业绩优先,存在的现象有:一是名额分配的现象。为平衡各部门的关系,按部门数平均分配优秀名额,以致工作优秀的人员由于部门名额限制,可能绩效得不到认可,而工作一般的人员可能会被评为优秀。二是“轮流坐庄”的现象。考核难过人情关,优秀人人有份,风水轮流转,孰早孰晚就看大家发扬风格,特别是照顾评职称晋升的需要。三是论资排辈的现象。以职务职称为依据, 一评定终身,资历浅的新进人员即使工作再努力,也要学会等待,以守得云开见月明。四是人缘优先的现象。人缘分、印象分占比高于实绩分,工作一般但人缘好的人可能会得高分,而那些工作表现很好但人缘不好的则很可能得低分。以上种种,都没有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功能,使得考核流于形式,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激励。在行政事业单位这种人员流动性欠缺的环境中,如何激励个体以达到部门绩效的最优化存在难度,更值得探讨研究。

二、纳什均衡理论

博弈论(game theory)也被译为“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的理论。博弈论作为分析和解决冲突和合作的工具,在管理科学、国际政治、生态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1903—1957) 在1944年与奥斯卡·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然而,诺依曼博弈论过于抽象,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 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影响力很有限。

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1928—)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概念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把冯·诺依曼的合作博弈理论推广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比合作博弈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标志着博弈论新时代的开始。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纳什均衡是假设存在一个多人参与的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理论对于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尤其是涉及人人博弈问题时,有较好的效果。其关注交互双方决策心理及其在不同假定下的影响,能够以非常接近于现实世界中人的行为而在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博弈模型的建立

本文建立博弈模型,探讨在不同的评优名额分配情况下, 部门员工所采取的博弈策略,以及达成的均衡策略对部门绩效的影响。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要素:博弈的参加者、博弈信息、各自的策略集、博弈方的收益、博弈的次序。本文讨论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过程。

1、博弈的条件

博弈的参加者即博弈方为同一部门的职工,假设他们都是理性经济人,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决策前提;参加博弈的各方有自己和对方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中,不考虑其他条件约束, 包括假定管理者对博弈者的任务分配没有歧视,考核评价完全取决于工作业绩;博弈者的收益是博弈者在选取的策略下对应的所得或所失的结果,即评优带来的利益减去工作额外时间的机会成本。

2、博弈模型的具体化

(1)博弈的参与人:i∈I,I=(1,2),其中,1表示同一部门的员工1,2表示员工2。

(2)双方的策略选择均为:努力S(将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和不努力S(将自己的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以外的家庭事务中)。

(3)博弈者的收益值:博弈者的能力为 α,工作时间为t,同一工作业绩考核为优的概率为 β,评优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收益为 μ,则工作成果为 αt,年终考核为优的期望值为 αtβ,博弈者的收益为 αtβμ。

(4)博弈者的成本:为工作时间的机会成本,即为此所牺牲的与家庭共享快乐的时光,假设为Ft,t为工作时间,F为每小时家庭共享时光带来的愉悦感。

(5)根据博弈模型的假设值,得益矩阵可以描述为表1。

3、纳什均衡值的分析

以下分析三种年终考核情况下的纳什均衡。

(1)合并部门评优,没有名额摊配,纯粹以工作业绩为依据评优,即假设 β 一定,同样的工作业绩取得优秀的机会均等。该情况下,当 αitiβμ-Fiti>0时,占优策略为甲、乙均努力。当 αitiβμ- Fiti<0时,占优策略为甲、乙均不努力。这种评优机制下,管理层要取得集体收益的最大化,必须使 αitiβμ-Fiti>0,即 αitiβμ>Fiti, 即 αiβμ>Fi,即提高能力、评优结果与工作业绩的相关度、评优后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利益,使其明显高于牺牲的家庭时光带来的精神享受。而且,只有评优名额I大于单个部门人数i,部门参与博弈者预期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付出会在全部人员I的前i名,他们才会努力。

(2)一个部门只有一个优秀名额,即假设 β 有两个值,要么1,要么0,若 α1t1>α2t2,即员工1的能力和投入时间大于员工2,则 β1为1,β2为0,且当 α1t1μ-F1t1>0时,员工1会努力,员工2不努力。若 α1t1>α2t2,而 α1t1μ-F1t1<0时,员工1努力后的得益值为负,所以员工1也不会努力,纳什均衡会是员工1、员工2都不会努力。得益矩阵见表2。

如果员工1的能力大于员工2(α1>α2),员工2如果知道员工1不努力(时间投入不多),员工2会努力,使得t2>t1。如果知道员工1会努力(α1t1>α2t2),则员工2不会努力。反之亦然。所以当预期自己能力和时间投入要强于其他人,博弈方才会努力。 能力 α 是已知的,所以策略的选择在于对对方t的预期,由于t是个累计的值,所以博弈方会陷于非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

(3)当部门没有优秀名额时,即假设 β 为0,则得益矩阵为表3。可以看出此时的纳什均衡为甲、乙均不努力。

4、结果分析

从部门的整体绩效角度考虑,目的是使得 Σαiti最大。可以看出,在合并部门评优、没有名额摊配的情况下,最好的得益结果是 α1t1+α2t2;在一个部门只有一个优秀名额的情况下,最好的得益结果是 α1t1或 α2t2,取决于哪个值大些;在一个部门没有优秀名额的情况下,最好的得益结果是0。不难看出,没有名额摊配的合并部门评优要优于有限名额分配、无名额的部门得益。

在被分配有限优秀名额的情况下,通过引进能力水平相当的竞争对手,或培训已有的员工提升工作水平,可以激励双方都努力工作,达到部门整体绩效最大。只有通过多次博弈,或者是博弈双方达成类似于卡特尔的协议,才可能同时懈怠下来, 减少部门整体绩效。

四、博弈模型对考核设计的启示

绩效评估是把双刃剑,科学的考核可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做法偏误,不但评估的正确性会大打折扣,还会打击员工的工作激情,问题就会跟着产生,进而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通过对同部门内被考核对象之间进行的博弈模型分析可以看到,如果考核策略不当,被考核对象考虑自身利益,可能会做出减弱集体利益的决策,所以要达到集体得益最优的均衡,应首先创造维持达成这种最优均衡的基础条件。所以,在设计年终考核时,应当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合理设置优秀名额

在优秀人数总额和配置上,应做到不设定部门优秀名额限制,优秀人数大于单个部门人数,允许某个部门年年无优,也允许某个部门全部人员为优,增加员工对评优唯贤、机会均等的预期。

2、优化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目标而设定的衡量标准,体现了管理者关注的要素。在评价过程中,应力争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民主与监管评价相结合、工作量与成果评价相结合,增加客观评价指标与评优结果的关联系数。评分指标应客观、规范、公正,避免主观因素和感情色彩的影响,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

3、增加评优结果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利益

杜绝平均主义,获得优秀的奖金应与获得合格的奖金拉开一定差距,形成差异化。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员工恰当地参与管理,形成员工对机构的归属感、认同感。设计工作内容,进行目标管理,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

4、加强员工培训力度

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特点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定制和实施培训计划,采取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激励措施,使员工充实知识,提高水平,在单位内部形成争做先进、赶超先进的工作风气。

摘要:本文从博弈学的视角,通过对博弈模型中的纳什均衡的分析,考察不同的绩效考核策略对员工激励的效能,以期推动绩效管理的不断完善。

3.莫让年终考核成为鸡肋 篇三

问题一年终考核一定要等到年终吗

一般情况下,绩效考核的考核周期可分为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与年度考核。月度考核通常是在下月初完成上一个月的绩效考核,月度考核属于周期最频繁的考核形式。与月度考核不同的是,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与年度考核都可能存生一个汇总效应。所谓汇总效应,指的是考核结果是之前考核结果的汇总,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够得出。例如,一个企业人力资源部绩效专员的年度KPI考核得分计算方式为:

年度KPI得分=∑(月度KPI得分)÷12

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年冬考核不一定非要等到年终才来考核。其实,考核过程可以分散在全年的各个月度中。就企业经营而言,无论是好的还是差的绩效结果,年终都是无法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过程考核比年终考核更重要。因此,只要做好了平时的考核工作,年终考核就不一定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情,倒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工作。当然,当年终考核不一定要等到年终时,年终考核定义为年度评定可能更准确一些。

问题二年终考核适用于每一个员工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肯定的,又可以说是否定的。一方面,企业评价员工一年来的贡献需要一个依据,这个依据的最合适手段就是年终考核。它可以用KPI指标来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用工作态度指标来评价员工的努力程度,用工作能力指标来评价员工的实际能力与潜力。从指标类别来分析,有些指标不太适合月度考核或其他周期的考核,比如工作能力考核。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分析,年终考核结果能够为员工培训、员工招聘、岗位调整、薪酬调整等方面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数据,这是其他考核形式或途径无法做到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年终考核适用于每一个员工。从另一方面来看,年终考核应该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尤其是年度KPI指标。但在企业里,并不是每一个岗位都有其年度KPI指标,如技能工人年度KPI指标设置就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年终考核对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意义,也应该有不同的考核方法。

对于有年度目标责任书的高管或中层员工而言,年终考核确实是检验其一年绩效的重要时期。对这个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说,有些指标是不太容易分解到各个比较具体的考核周期的,如回款、应收账款等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而年终考核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周期。这些管理人员往往在年初会与企业签订一个年度目标责任书之类的协议,以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年度目标责任书中,主要内容就是KPI指标,用于考核他们全年的工作业绩。因此,这类年终考核是实实在在的,有理有据的。他们也理应成为企业年终考核的重点对象。

对一般员工而言,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年终考核目标。在年终考核时,一方面对全年的业绩做一个简单的汇总,也就是汇总所有月度或季度KPI指标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做一个综合评价,有的企业采用360度考核方式,有的企业直接由主管领导打分了事。

综合分析,年终考核对员工的适合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用表1来说明:

从隐藏在绩效考核背后的管理哲学来分析,以上的观点是有道理的。绩效考核的人性观是“人之初,性本懒”,考核就是“鞭策”之鞭。对普通员工就要加强平时的考核,实施过程考核而看淡年终考核,用X理论来解释更合适一些。而企业的高管与中层是企业的脊梁与中坚,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信任与授权,不应频繁地监督与控制。适当放松平时的考核,采用年终考核也是符合这个层次管理人员的基本特点的,对他们的考核方式更适用于Y理论。

问题三年终考核需要有明确的指标吗

应该说,既然是考核就应该有考核指标,而且是明确的考核指标,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不少企业的年终考核中,确确实实存在着“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因为这些企业的年终考核没有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表面上看起来年终考核的过程很民主,大家围在一起讨论员工的全年工作表现。而事实上,这种表面的民主是换不来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的,最终以大家一团和气告终。这就是“无法可依”造成的必然结果。

因此,笔者建议,年终考核一定要设置明确的指标,无论是相对客观的定量指标,还是主观性强一些的定性指标,有总比没有强。即使是诸如团队协作能力、合作意识、工作积极性、创新精神等等指标也能够对员工的某些方面做一个评判,总比纯粹的拍脑袋强。设置指标也是企业绩效考核向科学性、规范化发展的一个表征。因而,用一叠叠考核表来实施年终考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要的。结合以上问题,建议为各类人员设置不同的指标类别并赋予相应的权重。见表2。

问题四年终考核结果有哪些应用形式

在笔者服务过的一家企业里,年终考核成绩与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挂钩:

◆年终奖

◆薪酬调整

◆福利

◆职位晋升

◆岗位竞聘

◆培训

◆优秀员工评选

◆升旗手资格

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年终考核结果应用方案。分析这个方案,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年终奖、薪酬调整、福利属于直接的物质激励,优秀员工与升旗手资格属于典型的精神激励。这里顺便提一句,在这个拥有1600名员工的企业,一个月只指定一名升旗手,每两周会组织一次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相当隆重、壮观,仪式通常安排在周一早上在公司生产车间前空旷的升旗广场上进行,公司总经理带领全体员工进行总动员。这时,作为一个升旗手会感到无上的光荣。这是其他物质激励没法达到的激励效果。

◆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年终奖属于当期的短期激励,而薪酬调整、岗位竞聘、培训等或多或少带有长期的激励作用,长期激励对于人才培养、稳定员工队伍有重要作用。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相结合。升旗手资格、优秀员工评选属于明确的显性激励,年终考核结果公开后,各类名单也会随之公布,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会知道这一结果。而培训机会、职位晋升、岗位竞聘等相对要隐蔽一些。

问题五年终考核需要个人总结吗

在绩效考核的通常思路中,考核主要是考核人的工作,被考核者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但在很多企业的年终考核中,个人年终总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这个自检过程有必要吗?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实施对员工的奖惩,而是将考核作为一种手段来改进企业与员工的绩效水平。而个人年终总结通过反省与思考个人的全年工作表现,能够达到自我批评的一种效果,这种形式对员工个人的绩效改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来理解,个人年终总结已经超越了绩效考核的范畴,它不仅仅是为年终考核服务。

4.年终考核个人总结 篇四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认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自己又缺乏工作经验,只有不断学习,积累充实自我才能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三、努力工作,认真完成工作任务。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5.年终考核评语 篇五

【考核评语一】

该同志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指导、管理、协调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风较好,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工作实绩较为突出,能做到廉洁自律,建议考核评为优秀。

【考核评语二】

该同志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活动中能认真学习,认真分析总结自身情况,积极改进,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和同事们以诚相待,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考核评语三】

该同志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习能力强。能比较全面地掌握xx-xx知识和我单位主要职能和重点工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胜任自身的本职工作。

【考核评语四】

该同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胜任岗位工作,对待所负责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人品端正、做事踏实、行为规范、与其他同事相处融洽,工作认真刻苦,工作积极,热情周到,专业技能业务水平优秀,爱岗敬业、乐于助人,与同事相处融洽,服从整体安排,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起榜样作用,为我们xx树立良好形象。

【考核评语五】

该同志一年来工作认真负责,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中勇于创新,学生德育思想教育到位,课堂管理完善,服从领导安排,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本考核为合格。

【考核评语六】

该同志热爱教育事业,拥护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师德修养,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端正,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本考核为合格。

【考核评语七】

该同志谦虚谨慎,勤奋好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政治、业务知识,勤于钻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考核评语八】

该同志工作热情高;人品端正、德行优良、待人真诚,对待工作严谨、处处为集体考虑,能够虚心接受同事给予的建议,与同事相处融洽,工作认真,积极勤奋,态度端正,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业务水平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关心同事。在内勤中起了榜样作用,能按时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相关工作。

【考核评语九】

该同志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在单位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考核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能够协助其他同志开展各项工作。

【考核评语十】

该同志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指导、管理、协调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风较好,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工作实绩较为突出,能做到廉洁自律,其表现得到局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

附:事业单位考核相关知识

事业单位考核概念

事业单位考核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讲的考核,是狭义的考核,专指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性、规范化的考察和审核,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

事业单位的考核制度,是由政府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管理权限,对其所属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以及其他素质进行考察了解,并作出客观评价,通过考察工作人员的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使用、管理和收入分配提供客观依据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激励、督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并为其聘任、续聘、晋升、奖惩、培训、解聘(辞退)以及调整工资待遇、调整岗位提供依据。

事业单位考核内容

1.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表现;

2.能,主要考核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运用发挥,业务技术提高、知识更新情况;

3.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情况;

4.绩,主要考核履行职责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事业单位考核程序

1.考核的准备工作

单位成立以负责人为首的考核组织;考核组织根据上级部署和本单位情况,制定考核计划;向工作人员宣布考核计划,使工作人员明确考核的目的、要求和意义。同时,被考核人要做好考核准备工作。

2.考核的实施工作

这是考核的中心环节,基本程序是:

(l)被考核人个人总结、述职。

(2)主管领导人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_匕根据平时考核和个人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

(3)考核组织对主管领导人提出的考核意见,进行审核。

(4)事业单位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

(5)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

考核事业单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必要时,可以进行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10内向考核组织申请复核,考核组织在1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经部门或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其中,如复核结果仍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人员对复核意见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主管单位人事机构提出申诉。

3.考核的扫尾工作

考核工作结束后,考核结果存入本人档案。

6.公司年终考核方案 篇六

“胡萝卜加大棒”,是指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要求的行为。它来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

对此,拿破仑曾经形象地说:“我有时像狮子,有时象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

一、“大棒”政策:棍棒底下出孝子

企业年终考核,必须奖惩分明,奖的心动,罚的心痛。对优秀的员工提薪、晋升、培训、出国旅游等嘉奖,对没有完成任务的降级、扣薪、末位淘汰。这就是一种十分清晰的高薪奖励和末位淘汰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有些同志认为,现在我们提倡和谐社会,企业考核尽量不用或少用“大棒”,丢掉“大棒”或把“大棒”藏起来。鞭策后进是为了鼓励先进,化压力变为动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必要的“大棒”恰恰是维护企业和谐的保证。

人是要有压力的,养尊处优,只能使人安于形状、丧失斗志、降低效率。不可否认,大棒会给员工带来一种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负面效应的。恐惧来源于人们对生存的威胁,而只有当人们受到生存威胁的时候,人才大都会集中精力、激发思维、提高效率。美国哈拂大学克莱默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很多人喜欢给比较凶的和比较严厉的管理者做事情。

今天,劳动还不是乐生的手段,劳动如果不与人们切身经济利益挂钩,没有外在的压力,每一个人都不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他们就难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还有一些人出现懒惰的现象。企业绩效考核如果只奖不惩、只激励没约束,这就如在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迟早要出事。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今天搞市场经济,不是“狼”来了,而是“老虎”来了,如果我们不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就会被“老虎”吃掉!搞市场经济我们身后不能不没有一只吃人的“老虎”。

俗话说,“溺是害严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在企业创业初期,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个时候企业“胡萝卜”比较匮乏,绩效考核中使用“大棒”就比较多一些。因此,这个时候管理者就需要特别注意使用“大棒政策”的方法和技巧,在苦药里面放一点糖,治病求人,与人为善,努力帮助落后员工去改进绩效。

“大棒”就像是观音菩萨给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咒’,它即有可能扼杀人的个性但也能够限制人的野性;它即有可能限制人干好事的能力但也能够限制人干坏事的能力,年终绩效考核让人害怕和敬畏,目的就是为了让制度来管理企业。

古罗马军队有一句最著名的格言,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从严治国、从严治行、从严治企,银行还必须重新树立“三铁”形象,企业管理者既不能当“暴君”,但也不能当“好好先生”,“大棒”仍然是高悬在每一个员工头上的利剑。

在世界著名企业GE公司,企业绩效考核将员工分为三类:最好的20%、一般的70%、最差的10%。原公司总裁韦尔奇说,他重点管理的就是前面最好的20%和后面最差的10%。知道谁是前面最好的20%:提拔和重用;知道谁是后面最差的10%:让以改进或出局。

百年老店就是这样管理出来的,有战斗力的军队一定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

二、“胡萝卜”政策: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古人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罚若明,其计必成。”你要获得什么你就去奖励什么。曾国藩是一个文人,他把湘军治理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方法很简单,他认为农民出来卖命打仗无外乎是为了升官发财,对想当官的人:打小胜仗当小官,打大胜仗当大官;对想发财的人:打小胜仗发小财,打大胜仗当大财。把打仗的胜负与士兵的升官发财联系在一起,这就为这支军队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动机是由经济利益决定的,人首先是经济人。

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以后才能去追求其它高层次的需要。

管理者要讲理想,而员工是要讲实惠。因此,老百姓首先考虑的是吃饭穿衣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激励首先应从老百姓最基本的最关心的需要开始。小平同志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并以此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简单道理解决了中国大问题。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马克思是这样描述早期资本家的:“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这段话说明了两个问题:

——有激励不一定有动力,奖励必须达到一定的度,能够使人“心动”,否则,钱花了而没有效果,规划方案《公司年终考核方案》。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只要你敢花钱,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过去我们许多企业,奖励是撒胡椒面,蜻蜓点水,四面出击,结果是收效甚微。许多管理者认为,花钱比赚钱更难,赚不到钱是因为你没有花好钱,赚钱必须从学会花钱开始。

当然,这一个“度”是相对的,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员工有奖金就不错了,而今天地下掉下一圆钱都没有人去检。又如,在1000元工资水平时拿500元奖金能使人心动,但到了10000元工资水平时500元的价值份量就轻了。再如,对于体力劳动者,他们看重物质激励,“有钱能使鬼推磨”;对于脑力劳动者,他们看重精神激励,职业操守比金钱更重要。

——奖金不是越高越好,激励过度,不但不能产生正面效应,还会失得其反产生负面效应。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重心在于创造财富而不是分配财富,本意是想用一副“金手铐”将把企业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去激励职业经理人。但目前高薪激励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金钱的诱惑使得部分CEO变成了一个只顾将自己能力“套现”的贪得无厌的小人,在缺少有效制约的情况下,经理人虚报利润,财务造假,操纵股价,为自己期权高价变现来谋取暴利,行之有效的期权激励制度最后异化成为经理人腐败的温床。

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使安然公司成为经理控制企业种种弊端的象征;随后,美国世通公司的假账丑闻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事隔几天,另一知名大公司施乐又曝出新的丑闻——连续5年夸大营业收入60亿美元。仅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调查了64宗会计和财务造假案。如此多的财务造假,许多专家认为与股票期权的过度激励有关。

三、仅仅胡萝卜加大棒是不够的

美国希洛塔咨询公司(Sirota Consulting)曾经针对28家公司的92万名员工做过一项调查,以探求员工士气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员工“士气较高”的14家公司2004年的公司股价平均上涨了16%;6家“士气不振”的公司股价平均只增长3%。

高收入就能带来高士气吗?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发展了、人们收入提高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为什么企业员工还不知足,牢骚满腹,仍然存在“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呢?

在一些“政治气氛”浓厚的公司,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薪水高低和人是否努力工作联系在一起。老板对圈子内的人——如那些属于老板身边的人,喜欢吹牛拍马的人,八面玲珑十分乖巧的人,年终考核没有完成目标任务,老板会网开一面,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老板对圈子外的人——如老板看了不顺眼的人,不服从领导权威的人,不会逢迎拍马的人,年终考核没有完成目标任务,老板会借机教训他们,杀一儆百、严惩不怠。

分配过程不公平,严重影响了员工士气。

——企业年终考核问题一:企业年终考核绩效奖,一般采取发红包的形式,隐蔽变成神秘,绩效奖励缺乏公正、公平、公开,红包反复成为了管理者对员工的施舍,成为少数管理者显示个人权威和拉班结派的工具,不少企业把企业对员工的奖励变成了老板对员工的奖励,员工应对企业的忠诚变成了对老板个人的忠诚,组织行为变成了个人行为。

——企业年终考核问题二:员工年终绩效考核是“评”出来的而不是“干”出来的。到了年终,大家不是忙于交“数据”而是忙于写“总结”,因此,年终考核好不好不在于一年干得好不好,而在于年终总结写得好不好;年终考核定性的指标多定量的指标少;考核不是考工作的效果而是考人际关系,“做得”好还不于“处得”好,年终绩效考核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劣币驱逐良币再所难免。

——企业年终考核问题三:重个人考核轻团队考核,个人英雄主义打倒集体英雄主义。例如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一家企业的季度会议上,营销经理A说:最近销售做得不好,但主要是因为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研发经理B反驳说:最近推出的新产品是少,是我们预算少得可怜;财务经理C说:削减了你们的预算,是因的为公司的原材料成本上升;采购经理D跳起来:采购成本是因为俄罗斯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不锈钢价格上升。人力资源部经理面对此情景,只有无可奈何地苦笑:“这样说来,大家都没责任,我们只好去考核俄罗斯矿山去了。”以个人考核为基础的绩效管理,只会加大部门之间对立,造成组织内部相互扯皮,削弱了团队集体力量。

公平和正义,本身就是人们所要追求的结果。

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正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道:“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和目标。公正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不公正则是对心灵的践踏,是对文明的挑衅,对社会的罪行。所以,坚持公正的管理和行事原则,是每个人、每个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薪酬并不是指简单的数量高低,而是指员工对其是否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公平报酬的看法。一般来说,薪水肯定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但当薪水达到某个水平,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得以满足之后,这个时候企业员工更注重的是公正。

改革开放使生产发展了,经济繁荣了,人们的生活比过去富裕了,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面对一些负面现象:信仰缺失、官场腐败、黄睹毒回潮、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严重、坑蒙拐骗以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等,人们的抱怨之声也开始高涨。老百姓“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正是强烈反映了人们对公正的追求和渴望。

员工的报酬应分为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经济性报酬,是指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福利等,是一种内在的报酬;而非经济报酬,主要包括工作保障、身份标志,员工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晋升、对突出工作成绩的承认、培训机会、弹性工作时间和优越的办公条件等,是一种外在的报酬。

不少现代企业开始越来越注重员工的非经济报酬。

——在辉瑞公司,汲引员工的是:通过员工的工作可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稳定和体面的生活;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东西能够满足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成为辉瑞公司一员的成就感和社会地位。

——在安利公司,为加强对员工的精神奖励,专门对营销人员设立了银章、金章、红宝石、明珠、蓝宝石、翡翠、钻石等奖章,颁发给营业主任及营业经理,通过颁发奖衔来肯定勤奋向上的人们的成就。

——在雅芳公司,每逢员工生日、新婚,都会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与员工一起分享快乐,还专门为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员工发放适当的贺金。

——在摩托罗拉公司,非常重视员工改善人际关系的培训。它包括: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感情、交往;员工自己本身的社会关系和心理状况;员工对单位、整个组织的认同感或疏离感;以及组织内单位,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等。

在调查中发现,薪资福利、职业发展前景和企业人际关系工作环境,是员工普遍关心的三个问题。

7.怎样有效利用平时考核制度 篇七

1. 平时考核中常见的问题

1.1 考核权重太小。

通常一门课程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两个部分。某些教师任课时将平时考核的权重设得比较小,占30%或者20%,甚至更小。这样的权重根本无法鞭策学生,夸张点说,就是“形同虚设”,因为权重太小无疑对最终成绩影响不大,学生依然只指望通过期末考试来决定结果。

1.2 考核方式虽然详细,但是不易实施。

很多教师都注重平时考核的利用,并将考核的要求列成书面的条文告知学生,譬如迟到、早退扣多少分,课堂睡觉扣多少分,不交作业扣多少分,等等。这些条文详细,并且学生也容易了解,问题是,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连讲授课程内容都已十分紧凑的情况下,教师是否还能每节课抽时间去点名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管理课堂中的睡觉现象呢?如果只是偶尔地执行,就又很容易让学生有侥幸的心态,认为大多数时候都是安全的而无需在意。

1.3 平时考核成绩反馈迟,或者干脆没有反馈。

教师记录了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并在最终计算学生成绩时体现出来,但是学生在考试之前都无法知晓自己究竟得到多少平时分,因而很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或者不注重当初老师告知的平时考核方式,这样也就无法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

2. 如何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制度

2.1 提高考核权重。

考核权重犹如天平的砝码,你将砝码放置在哪一边,天平就偏向哪一边。如果将平时考核的权重降低而将期末考试权重提高,那么学生就只会指望通过考前抱佛脚通过考试,虽然教师在平时可以少批改作业而轻松点,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外,还有一点我们常常强调的,就是学生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高校,我们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方法去教学生如何应付一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因为那样就违背了高职院校的初衷。教师在授课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一门课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上进心,或者说,学生对待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态度并不能通过一次考试成绩去衡量,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上课的出勤,听课的认真程度,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任务的积极程度,等等。如果不提高平时考核的权重,那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呢?

2.2 平时考核方式应力求简单且易于执行。

所谓力求简单且易于执行并非让教师偷工减料,而是指考核的方式与条文不应过于繁琐而又能激励学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戴士弘教授提出的高职课程教学“6+2”原则中,主张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现在已经在很多高职院校得以施行,我校也在2008年时全面推行并沿用至今。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平时考核的执行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教学项目之中。

例如,我在上数控专业英语一课时,教学总项目为翻译机床的一份简易英文说明书,而每一个子项目就是机床不同部分的操作说明的翻译,如操作面板的使用、后处理程序的导入、各程序代码的说明等。我要求每个子项目的翻译都要上交学生手写的翻译成果,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在本次课堂平时成绩的依据。在任教MasterCAM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每一次课堂中完成一个项目的刀路设置然后上交,以项目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由于是使用软件完成作业,学生难免会通过拷贝来敷衍老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最多的时候曾设计过50多个项目,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上课都是做其中一个项目,并且不重复地轮换,这样基本上每节课每个学生都做不同的题,拷贝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虽然设计50多个项目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这些都是辛苦在前,轻松在后,而一旦这些项目形成了题库,日后只需要逐渐地增添就行了,只要上同样的课程就可以反复利用。

2.3 平时成绩反馈需及时。

教师在平时考核时经常没有做好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平时成绩的反馈。也许对教师而言,平时成绩早点或迟点告知学生没有什么不同,但对学生而言影响就不一样。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交的作业得到的成绩还是很在乎的,因为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体现在分数的高低,而且体现在由作业建立起来的师生互动。

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期教学任务比较轻,任课的班级数不多,基本上有充足的时间去批改每一次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每次拿到发回的作业都很好奇老师打了多少分,并且会跟坐在附近的一些同学相互比较、议论。发回作业后,在课堂评讲作业的时候学生都很认真地听,希望找出自己失分在什么地方。随后布置作业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课后问到完成作业的思路与方法,可见学生都想在下一次作业中表现得更好。

而与此不同的是,有些学期教学任务比较重,任教几个班并且上两三门课,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备课、做PPT课件、写教案,这个时候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有时只能按学号分单双号批改,或者布置一次作业之后要推迟一两个星期才批改完毕发回给学生。一开始还有学生在交上作业之后追问什么时候能够出成绩,什么时候能够评讲,拖了一两个星期后,问的学生就很少了,如果三四个星期还没有发回作业,学生就基本上不会再去追问作业的成绩。在下一次布置作业的时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明显大大降低,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潜意识中已经不对作业抱有期望,纯粹当作是一次要完成的任务而已。

这样的经历相信很多教师都曾经有过,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成绩的高低对学生意味着“回报”的多少,那长时间不评分、不评讲、不反馈就意味着没有“回报”。因此,我认为,不论是作业、课程设计,还是课内实训等这些课内或者课后的任务,评价结果的反馈需及时,不然,学生的兴趣与士气很容易在漫长的等待中消耗殆尽。

3. 结语

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士气,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态度,因为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可以督促学生长时间对课程保持同样的积极行为,而同样的行为重复得多了,才能逐渐内化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态度。比起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获得高分,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保持学习的习惯对学生的意义更大,因为前者只影响学生一时,后者则能影响学生终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8.年终考核制度 篇八

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今后几个月经济工作时强调,要严格财政支出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在依法理财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坚决防止出现“年终突击花钱”现象。

每年岁末,各级政府是否“突击花了钱”,都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岁末政府多花钱,已成惯例。这对熟悉财政工作的人来说,早已不是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杨志勇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家宝总理与谢旭人部长的上述要求,可谓对该“顽症”的一个警示。

记者就此采访了杨志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室席月民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翟继光副教授和杨萍副教授4位专家。他们联合为“年终突击花钱症”把脉开方。

“年终突击花钱”今年仍可能重演

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年终突击花钱”的质疑,是在2009年年末急速升温的。当时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支出在前11个月只完成了73.8%,将有近2万亿元的巨款,需要在最后一个月花掉。

“2万亿元作为绝对数,的确创了纪录。”杨志勇分析指出,“但是从纵向看,近几年的全国预算支出都是‘前低后高’,不独去年专有”。他认为,尽管2万亿元这一天文数字的背后,有受去年金融危机下财政收入“前低后高”影响的特殊原因,并且在严格的财政支出制度下,“突击花钱”演变成“突击乱花钱”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预算支出‘前低后高’”现象的持续存在,暴露了我国预算制度的结构性问题。在此背景下,今年“年终突击花钱”仍可能重演。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所长在记者致电咨询时表示,在岁末一段较集中的时间内,把预算内的钱集中花出去,本身并不违规。但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年终突击花钱”在客观上为各级政府部门“突击挥霍”留下了缺口。“办事要花钱,花钱的多少往往对应的是办事的多少。12月份花掉2万亿元,是否意味着政府一年当中1/4的事是在一个月内完成的?”杨志勇质疑道,“无论如何,一个月也难以办完一季度的事。政府的钱毕竟主要是纳税人的钱,公众对政府可能在岁末‘突击挥霍’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

今年,各级政府部门会再次面临年终“花钱压力”吗?财政部新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国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已在财政部主页上公示了。而公示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实际支出为54504.96亿元,占到全年预算支出的64.5%,相比去年同期的59.3%,今年岁末,财政支出的压力要小得多。

“从两个数字的对比来看,‘年终突击花钱’问题在今年年底应该有所改善。”杨志勇认为,由于各级财政部门重视支出预算的执行力度,今年12月的财政支出,想必不会重演去年的惊人数字。

但他同时强调,“年终突击花钱”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体制性原因。“而只要这些体制性问题尚未解决,‘年终突击花钱’就不可能根治。”他说。

政府部门有“多报预算”的动机

究竟是什么制度在鼓励“年终突击花钱”?

杨志勇和翟继光两位专家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年终突击花钱”屡防不止,从根源上看,是我国当前的预算制度不尽合理造成的。“当前的预算制度在编制、批准、执行和决算阶段,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在根本上鼓励了‘年终突击花钱’。”翟继光说。

在预算编制阶段,翟继光指出,预算编制项目不够细致,是“年终突击花钱”的第一个助推力。“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细致,加上人大审议预算的时间往往较短,很难严格地审议每笔财政支出的合理性。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在这个阶段就有‘多报预算’的动机。”兼任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的杨萍也认为,每年各个政府部门编制的预算数字本身就存在问题,“一般是过多”,这难免促使他们在年终余下大量的“预算内”经费。

按照“公历年”计算的预算年度制,同样在客观上鼓励了“年终突击花钱”。“由于公历年制预算年度,与实践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存在矛盾,因此,往往预算刚批下来,时间就已经过了预算年度的一小半。”杨萍坦言,“这必然会影响预算的执行进度”。杨志勇也提出,预算批准的时间较晚,加上资金支出“到位”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很容易让各级政府部门,把花钱压力积累到年末。

“年终突击花钱症”不只有上面两个诱发剂。杨志勇、翟继光一致认为,在预算执行阶段,一些过时的或者与现实生活严重不符的财政管理制度,也可能束缚政府部门执行预算时的“手脚”。

“我国现行的《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对执行预算有着严格的要求。”翟继光介绍说,比如财政部门在拨款时,必须严格按照本年度批准的用款计划、级次和程序拨款,加上非常严格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很多支出不能报销,很多开支项目也有数额限制。“这让很多政府部门有钱没法花,或者有钱不敢花。”他说。

“并且,预算执行还会受到具体组织管理因素的影响。项目从启动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到具体实施,往往需要做好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杨志勇指出,现有体制下,不同部门的协调机制不够顺滑、效率偏低,也会绊住财政支出的脚步。

多数受访专家还提示,各级政府部门屡屡“年终突击花钱”,还与当前的决算制度有关。

据翟继光介绍,按照《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每个预算年结束之后,各级政府部门要编制决算案,但是“本年度的收支”和“下一年度的收支”无法相互转移。“这意味着,预算经费‘跨年作废’,本年度结余的经费要被无偿收回。”他解释道,“这样一来,各级政府部门在年初辛辛苦苦争取来的经费就要‘泡汤’了。在‘不花白不花’心理的驱使下,‘年终突击花钱’也就在所难免”。

防治“年终突击花钱症”须引入公众监督

当前预算制度的诸多漏洞,似乎令“年终突击花钱症”积重难返。因此受访专家在“开药方”时几乎一致表示,防治此“顽症”要从完善预算制度入手,需财政与立法共同发力。

杨志勇认为,从财政角度看,一个根本性的治疗举措是恢复“预算”的本义,即在不改变全国人大开会时间的情况下,将预算年度调整为从每年的4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31日,与我国的农历年度基本一致。“这样,预算批准不会再大大落后于预算年度,预算年度一开始,很多项目就可以启动。”他说,但他同时提示,此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与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如何与我国目前以公历年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经济指标相衔接,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如果预算年度暂时无法调整,可以先考虑调整预算支出的进度。”杨志勇说,“转变预算支出的管理方式,加强政府各部门执行预算的协调性,都是减轻年终‘花钱压力’的良方”。

他举例说,提高财政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并以发行短期公债的方式调节“前低后高”的收入态势,有助于提前对“以收定支”等项目作出安排。对一些“据实结算”的项目,也不妨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期拨付支出,将积聚在年终的“花钱压力”,均衡分散到全年。

席月民和翟继光两位财政法专家则认为,“年终突击花钱症”的病源,仍在于我国财政法制建设的落后,“考察西方各国,政府部门很少有‘年终突击花钱’现象。究其根源,是其完善的《预算法》之功”。因此,他们提出,加快《预算法》的修改步伐,从立法入手,发挥财政法的调节作用,应是防治此“顽疾”的重中之重。

但杨萍和席月民都提示,要根治此“顽症”,决非一日之功,需要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完成。杨萍认为,“年终突击花钱”问题固然反映了当前的预算体制存在弊病,但从思想根源上看,却是整个社会对预算和《预算法》的认识尚未转变造成的。

“预算问题不仅仅是个无关紧要的数字问题,而是关系到民主制度是否名副其实的大问题。”她说,“预算制度不完善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民众对‘看不见的政府’的花钱行为难以实现监督,民主就没有落到实处。”

上一篇:相见在红尘最深处散文下一篇:信息安全管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