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水利建设

2024-06-24

牧区水利建设(共11篇)

1.牧区水利建设 篇一

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新村是近年规划新建的自然村,全村人口550人,有耕地1.8万亩,其中水浇地1.5万亩,村址紧临干线公路,水浇地面积大,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如何利用优势条件加快建设发展,首要的工作是抓根本、抓重点、抓突破、同时要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谈不上指导工作。抓根本,就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此我多次深入村里,和村委会成员一起研究部署工作,从抓“创先争优”入手,以提高农牧民思想认识,更新发展观念为着力点,组织发动群众,提高干部思想认识,通过支部大会、群众大会、广播等形式,宣讲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建设意义、发展目标、基本任务和要求。同时利用张贴标语、办宣传栏等形式,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和村委会干部一起挤出时间先后走访了几十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户,特别是一些重点专业户以及贫困户,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生产生活状况、存在的实际问题、困难和要求,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初步了解掌握了新村的基本情况和农民的思想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经调研新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建村时间短,人居环境的改善、生产要素的完备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尽快加以解决。二是经济实力不够强,更重要的是农业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针对新村的具体情况,经村委会研究,认为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硬道理、硬任务。按照“做大做强‘乳、肉、薯、菜’四大主导产业”的总体目标要求,确定该村的建设发展首先要依托优势条件,以种植为主、特别是以发展马铃薯产业为重点,同时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整体发展主题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新”字上下功夫,包括村容村貌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用一二年的时间,逐步实现“一业、二整、三建、四改、五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整治房院、整治村内环境,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卫生室,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通水、通路、通电、通信、通有线电视)目标,使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使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惠。根据这一目标,以交通工作职能与特点为依托,结合指导村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建设规划,并抓紧落实,将计划尽快付诸实施。

2.牧区水利建设 篇二

《新牧区建设与牧区政策调整》以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为例, 对多年来政府牧区政策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再思考, 从牧区生产发展、牧民收入增长、牧区乡风文明和牧区民主管理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发挥好政府政策的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纵观全书, 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突出五大特点。

充满大爱的人文关怀。新牧区建设过程中, 在强势者声音巨大、牧民话语被淹没的情况下, 学者的学术责任就表现为充满大爱的人文关怀:通过反映民声来实现民主和改善民生。在民生方面, 盖教授认为: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缓、贫困化严重、收入差距大, 要从实现牧民收入多元化、加大补贴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面促进增收。

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在该书的绪论中作者写到:“本书是用手写就的, 但更是用脚走出来的。”作者及课题组成员历时6年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通辽市等8个盟市的29个牧业旗县进行了全面调研, 曾深入牧民蒙古包、专业合作社、牧业管理部门进行了大量访谈, 了解了牧区发展及牧业政策变迁的历史, 厘清了各项牧业政策的主要措施、实施过程、牧民评价及政策效果, 为研究的针对性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奠定了基础。

系统全面的对比分析。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为探寻可操作的牧区政策, 盖教授以开阔的视野对每项政策都给予了历史的和世界的参照物。在阐述牧区生产发展时, 指出建国前我国历朝政府一直都有在草原牧区进行种植业的政策偏好。在阐述牧区民主管理时, 列举了美国、丹麦和澳大利亚等国牧区合作社的案例, 说明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能有效改善牧民交易条件, 降低交易成本, 抵御其他利益集团的侵蚀。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针对牧区的复杂性, 盖教授提出:研究要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他说:在牧区甲地认为是正确的样本, 在乙地马上就找到反证 (如牧区围封转移) ;经济视角认为正确的, 文化的视角迅速就宣判为谬误 (如草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某项政策短期来看是利益, 长期来看就是亏损 (如牧区开矿) 。因此, 在制定牧区政策时必须“两手都要硬”, 既要对牧民进行补贴, 又不能使之成为“等靠要”的群体;既要保存游牧经济的合理内核, 又要与现代化相结合。全书通过65个专题案例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前瞻可行的对策建议。基于对牧区特有问题的调研和分析, 盖教授提出了“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牧区决策机制”, “摒弃不恰当的草原工业”, 发展环保畜牧业、循环型草业和生态旅游业, “优先将牧区非集体组织成员转移离开牧区”, “建立生态复合型多层次补偿模式”等对策。这些对策与国务院近期公布的《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改善民生”、“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积极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等观点极其相似, 印证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对策建议的可行性。

3.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与环境保护 篇三

【关键词】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环境保护

1.新牧区建设现状

1.1牧民生活消费现状

呼伦贝尔牧区牧民的消费结构在总体上从温饱型转入小康型,现在正在向富裕型消费结构迈进,生存型消费构成下降,享受、发展型消费的比例不断上升,牧民的各类消费品的档次也逐渐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牧民的消费结构更趋于合理化,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其他比重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医疗保健和娱乐、文教的支出比重上升的很明显。消费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生产方面的开支大大增加。

1.2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牧区自然条件差,畜牧业基础建设成本高,畜牧业基础建设总体规模比较小,特别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目前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畜牧业生产供电条件方面,很多地方因电网质量差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产用电量,甚至不少牧区没有通生产用电。很多牧民用柴油发电抽取地下水浇灌种植的饲料,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减少。畜牧业生产设施方面,永久性棚圈建设、牲畜饲养和草料贮备设施建设、草地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特别是劳动强度较大的打草作业机械、挤奶、剪毛等)、牲畜产品运输、加工、仓储、销售等设施建设水平不高,远远不能满足草地畜牧业现实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1.3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牧区生产经营粗放,经济结构单一,第二和三产业不发达,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放牧畜牧业,靠天养畜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单一的畜牧业结构,是阻碍牧区发展商品经济的根源。牧区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畜产品的产业链,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较低,牧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慢等条件是制约着提高牧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1.4牧区教育文化卫生体系建设现状

牧区牧民文化素质不高,科技培训、职业教育长期缺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据调查了解,截至2012年底,全区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文化程度为68%,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这也说明农牧区的劳动力素质低下造成劳动生产率不高,造成农牧区的边际生产力低下。由于广大牧民收入水平较低,公共卫生服务落后,对疾病等意外事件的应对能力有限,加上牧区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生活环境中影响健康和安全的隐患多,地方病、传染病易发,牧区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

2.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1)经济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只注重于数量扩张而对质量型发展未予以充分重视。这并非呼伦贝尔本身独有的问题, 而是全国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一种通病。在工农业产品之间明显存在着剪刀差,服务业价格长期被低估的背景下,追求工业上扩大规模, 铺新摊子便成为地方实现增长目标的首要选择,对环境的破坏也往往通过工业突出出来。

(2)公民的环境意识淡薄, 环境保护宣传不够。由于整个社会没有把环境保护放在应有的位置,因而造成了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被重视~环保部门权威性不强~环境宣传引不起全社会注目,环境恶化与产值增长。

(3)环境问题不被重视。这一点在呼伦贝尔盟开荒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许多人至今还把呼伦贝尔垦荒发展种植业作为农业的突破口。恕不知这种对环境的破坏以损害长远的发展为代价,呼伦贝尔南部的科尔沁草原在历史上与呼伦贝尔齐名,但科尔沁草原经过数百年来的垦殖,已产生了大片大片的沙地,原来那种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已逐步消失,科尔沁沙地已取代了原来的科尔沁草原而成为一种新的地理景观。

(4)环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确认。在许多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时,并没有把环境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环境仅仅表现为服从或服务于发展战略的制订。环保部门人员少,经费少,权威性不强,在政府机构中和政府有关发展战略的制订中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

3.加快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对策

3.1提升牧区牧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牧区牧民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是一条客观规律,而牧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是直接决定消费结构。因此,拉动牧民消费的根本途径是设法增加牧民的收入。其中,牧民的劳动报酬收入的增加才能提高牧民的消费倾向,转变消费观念,促进牧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3.2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

要转变和创新牧区当前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靠天养畜的生产经营方式,引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就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可采取转让、转租、承包、互换、入股、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草原合理流转,整合生产要素,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兴办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牧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如:发展草产业、沙产业、畜牧业产业,并使其成为新牧区建设的主导产业,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3.3加快牧区公共基础建设的步伐

在牧区嘎查、村、镇的建设中,要突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牧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出发,重点抓好水、电、路、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扩大牧区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搞好牧区小型水利建设,加快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乡镇公路建设投入的机遇,加快牧区全部乡镇通油路的进程;要加大牧区电网建设的投入,扩大电网改造覆盖面,力争使无电早日通电,并积极开发推广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实施风光互补供电。继续加强牧区广播、电视、通讯及信息等配套设施建设,尽快使广大牧民都能听广播、看电视、能通讯,扩大对外联系和发展思路,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4做好牧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结合起来,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综合平衡、科学决策,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就是说,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使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就是使上述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问题产生。

3.5完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环境优化机制

加快研究制定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保护产业是指以防治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活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以获得经济、环境与社会综合效益。努力创造有效的制度供给。一是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颁布草原生态环境时限标准和管理制度,明确经营主体的环境保护行为职责。

【参考文献】

[1]邵忍丽.西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J].广西社会科学,2009(02).

[2]艾琳,卢欣石.中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9(02).

4.牧区水利建设 篇四

近年来,阿巴嘎旗通过强化责任、政策扶持、制度保证等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嘎查集体经济,强化集体经济后盾,为新牧区建设助力。目前,该旗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嘎查从25个发展到了71个,实现了全部嘎查都有集体经济收入目标。年纯收入达235万元,其中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嘎查8个,5万元以上的12个,2万元以上的15个,2万元以下的36个。集体积蓄为513万元,每年用于扶持牧民生产生活的支出达150万元。

一、强化责任,为壮大嘎查集体经济提供保障。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好牧区工作的关键来抓,一是建立了旗、涉牧部门、苏木镇联系干部挂钩联系嘎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制度,明确嘎查发展集体经济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任务。二是配强嘎查“带头人”,将事业心强、懂经营、善管理、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牧民充实到嘎查班子中,并开展苏木镇、嘎查干部“互派锻炼”活动,为发展嘎查集体经济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加大外出学习考察力度,提高基层干部能力。先后组织304名嘎查干部外出参观考察。三是制定《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奖励办法》,实行嘎查集体经济增长率与嘎查干部工资挂钩,激发嘎查干部工作热情。

二、创新载体,为壮大嘎查集体经济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阿巴嘎旗苏木镇嘎查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嘎查集体经济的“222”工程投入资金90万元,以购买良种西门塔尔牛、基础母羊、建集体牧场等措施,扶持了18个嘎查发展集体经济;有效整合“整村推进”、对口扶贫等项目,扶持了25个嘎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围绕肉、乳、草、马、沙五个特色产业,鼓励嘎查走“支部+协会+牧民”的模式,累计培育和发展各类牧区合作经济组织46个,辐射牧户660户、牧民1800余人。二是巩固现有集体积累。指导、引导嘎查整合集体草场、集体牲畜等资源,采取建打草场、承包集体牲畜等方式,实现集体创收。目前,全旗有集体牲畜和集体草场的嘎查分别达到了45、61个,集体牲畜2.8万头只,集体草场100余万亩。三是引导嘎查合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多渠道增收。目前全旗经营第三产业创收的嘎查达到11个,安置转移牧民4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均达2万元。

5.牧区水利建设 篇五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19.8公里、0.4千伏低压线路2.2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5.5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度落实情况:昂素嘎查村务公开主要依靠张榜公布、召开嘎查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等方式公布。嘎查每年进行村务公开4次,为每季度一次,分别是3月份、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公开内容主要有:每年的经济目标任务、计划生育指标、征用土地及宅基地审批、救济款物的发放、有关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嘎查村干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工资(补贴)的确定和项目的确定、嘎查村的公共事业和财务公开等。

(四)普法教育开展情况:为切实加强以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为主体的法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2005年,昂素镇拿出11.2万元对法律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进行了建设,并配备了专车。规范和完善嘎查财务、村务公开以及镇政务公开制度。认真执行国家税费改革和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政策,保障农牧民依法承包使用土地、草场的权益。

四、农村牧区社会、文化建设

(一)农村牧区人口、教育及文化建设

1、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和“两免一补政策”。

2、农牧民培训:农牧民培训主要采取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考察、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农牧民培训制度健全,并能够认真落实。

3、文化事业:因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文化活动室、学校等主要依托镇区。昂素镇现有小学1所;文化站1个,有工作人员5名。昂素镇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保留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这里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而且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曲艺、民族服饰、饮食、歌舞、马术文化、祭祀礼仪等民俗风景随处可见。举世闻名的阿拉格苏勒德(花纛)就位于昂素镇苏力迪嘎查境内,辖区内还有马良诚顾寿山革命列士纪念碑、阿日来庙、包日陶勒盖敖包、走马俱乐部、古树奇观、布日德草原、哈日根图庙等很多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景点。

(二)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善医疗环境,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其它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因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建设都在镇区,昂素镇现有卫生院3个,2005年实行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镇政府拿出6万多元,为农牧民代缴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农牧民自筹部分的50%,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昂素嘎查参合率达100%。

(四)农村牧区治安状况:昂素镇现有法庭1个,工作人员名;司法所1所,工作人员2名;派出所1个,工作人员6名。2005年镇政府成立了排查矛盾纠纷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了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和“严打整治”各项措施,确保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人民群众满意。

五、农村牧区改革情况

(一)农村牧区经营体制:以畜牧业为主

(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从2001年国家实施农村牧区税费改革以来,我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农牧业税以全部免去。

(三)旗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税费改革后,财政体制由上缴财政改为补助财政,2005年实行了“镇财旗管”。

(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昂素镇设有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含改良、农机、科技、林草水利),工作人员8名;草原执法大队,工作人员6名;动物检疫站,工作人员7人。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大多沿用行政管理模式,以科技人才管理为核心的新体制尚不健全,农技推广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同时,基础设施差,经费投入紧缺,致使农技推广机构根本无财力和精力进行技术推广工作,许多农技推广项目缺乏启动资金。

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重点建设内容。

6.牧区水利建设 篇六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雏形开始逐步形成,并日益兴盛,从而使城镇化这一发展模式成为新的独特的学科领域。但当前对于中国城镇化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模式,因此要进一步总结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创新模式。解读城镇化的概念具有多种发展领域,即农村城镇化、牧区城镇化、小城镇等等。本文就牧区城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建设做了系统的论述。当前牧区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一些畜牧产业开始提高自身的优势,竭尽全力与城镇化进程相接轨。这不仅给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未来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还间接的促进了牧区的城镇化进程。本文主要以乌拉特中旗为例,在牧区实施城镇化进程中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第二三产业,满足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并以此来探索这一类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支撑产业以及发展模式,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旅游产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均可以有效的促进牧区的城镇化进程。文中笔者利用“推拉”理论陈述了牧区的城镇化进程,并在此过程中证实了生态移民项实施是由于“推力”与“拉力”因素的影响使当地牧区人口在两种不同区域内的流转而形成的。生态移民项目是加快牧区的城镇化进程的举措之一,虽然生态移民村建设的最终是保生态、促发展,但是可以带动当地的城镇...【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gan taking shape

gradually, and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ization as a new and unique subject areas.However, the current study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not yet formed a systematic pattern, so to further sum up the experience of urbanization and innovation models.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has a variety of development areas, namely,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in pas...【关键词】内蒙古 牧区 城镇化 建设

【英文关键词】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astoral area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内蒙古中部牧区城镇化建设研究4-5义10-11的界定13-15的界定14-1515ABSTRACT5-6

绪论10-16

中文摘要

一、选题目的和意

二、文献综述11-1

3三、分析框架与相关概念

(二)概念与理论(一)文献法

15-16

(四)(一)分析框架13-1

4四、研究方法15-16

15(二)历史研究法(三)观察法

16-22访谈法16第一章 乌拉特中旗概述第一节 乌拉特中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16-1716-17

二、自然资源17

一、地理位置

第二节 乌拉特中旗城镇建设遗

址17-2019-20

一、新忽热古城遗址18-19

二、秦长城遗址第三节 乌拉特中旗城镇化历史的回顾20-2

220

二、解放后的乌拉特

一、民国时期至解放前的乌拉特中旗中旗20旗20-21乌拉特期

21三、文革前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乌拉特中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西部大开发时期的五、西部大开发到至今

21-2

2第二章 乌拉特中旗资源与环境对城镇化的作用22-42资源推进牧区城镇化进程的变化发展

22-3

4第一节 利用环境与

一、海流图镇建设

二、生态移民村建设效基本情况及其城镇化发展的特点22-25果25-3434-3836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促进牧区城镇化建设

一、边境口岸工业园区为牧区的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矿业产业有效的提高了牧区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可再生能源促进牧区城镇化进程37-38

一、水平36-37第三节 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牧区城镇化建设体系38-42牧区城镇化进程应加快旅游业发展38-39中旅游业发展的不足及对策39-42发展策略42-4742-4

4二、牧区城镇化建设

第三章 城镇化建设可持续

第一节 牧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结

一、牧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42-43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牧区城镇化进程对策43-44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44-47政府、开发商、居民的利益45-4646

第二节 牧区

一、推进旧城改造要均衡

二、注重保护历史遗产

结束语

三、符合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规律46-47

47-48参考文献48-

51致谢51

一、著作类48-49

7.农牧区基层兽医队伍的建设措施 篇七

1 基层兽医队伍建设中问题剖析

1.1 兽医科技知识更新滞后

受农牧区地域特点制约, 多数从事在基层的兽医工作者, 很少有机会接触新的畜牧兽医技术知识, 在从事家畜疾病诊疗活动中大部分凭日常积攒的经验进行疾病治疗。同时受疾病变异、新疾病不断暴发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基层兽医工作者对新的疫病动态不能及时跟进, 缺少有效的防控措施, 很难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正确处理, 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不高。

1.2 队伍技术装备不精良

受基层畜牧兽医站经费不足和国家对基层机构硬件配置设施投入力度不大等因素的影响, 基层站上的队伍技术装备落后, 无规范的执法服装, 无必备的交通、通讯和检测设备。落后的技术装备导致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开展、实验测试工作无法开展、信息交流无法传达, 严重制约着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对农牧区畜牧业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1.3 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基层兽医队伍人员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数量不是很多, 仅掌握一些简单的动物疾病治疗和防疫工作知识, 在大部分的诊治工作中仅凭经验, 对新发疾病和流行动态缺少必要的了解与掌握, 极易造成误诊误治。在临床诊疗上很多人员都是靠用大剂量抗生素、退烧药、激素等药物来控制病情, 易造成药物残留, 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更有甚者滥用人药、违规治疗, 致使动物疫情控制难度增加, 给畜牧业带着严重的危害。

2 措施探索

2.1 强化基层队伍素质建设

通过多途径、多手段提升广大基层兽医的技术水平, 及时更新现代兽医技术知识, 加强对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宣传, 熟悉和掌握兽医法律法规, 并灵活运用到兽医工作中去。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兽医技能的培训投入, 健全兽医培训教育机制, 使兽医继续学习工作制度化和常规化, 重点提升队伍的专业服务能力与水平, 解决基层兽医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诊疗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培训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开展, 根据兽医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教育方式, 通过长期与短期、专业与综合等不同的培训方式提升兽医队伍总体素质, 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 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 提高科学防控疫病能力。

2.2 合理配备人员, 稳定兽医队伍

完善基层兽医队伍建设, 根据工作实际合理配备兽医工作岗位, 对控制和扑灭动物疫情, 落实产地检疫与市场检疫, 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岗位设置中要以岗定员, 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逐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优化机制。基层动物防疫机构要定员定编, 工资福利要给予保障, 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对于畜牧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工资、福利由其经营盈利所得自行解决。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分流人员创办经济实体, 从事畜牧业相关的经营服务活动, 发展畜牧兽医事业。

2.3 完善基层队伍监管机制

有效监管对基层队伍监督与监管是保证这支队伍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继续完善现在的规则制定并实时的进行更新与查错纠偏, 使其能更好的发挥监督和监管的作用, 完善工作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责任追究、目标考核等等制度。完善考评制度, 坚持业务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工作能力, 做到工资与岗位、级评先等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促进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和技术良性发展, 为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4 改善兽医队伍技术装备

8.甘肃牧区藏族婚俗研究 篇八

关键词:藏族;牧区;婚俗

欧拉牧区也就是玛曲县欧拉乡,欧拉牧区是当地人对欧拉乡的称谓。欧拉牧区位于玛曲县境北部,距县城54公里。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为0.3万,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欧拉乡南、北为山地,黄河从中部穿过,多草滩。纯牧业区,牧养马、牛、羊,所产欧拉羊、河曲马闻名全国。

一、相亲、定亲阶段

藏族婚姻中,近亲不能婚配。特别是同一骨系的亲人,是绝对不能进行婚配的。他们认为近亲结婚会给临近的乡亲带来灾难。年轻的小伙到了婚配年龄,父母都会给儿女一段自由恋爱的时间,所以牧区婚姻是以自由恋爱为主,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至于求爱方式,或袒露、或隐晦,因人因地而异。以歌抒情,互吐衷肠,得到姑娘的应允后,小伙子可到姑娘处赴约。随着频繁的约会,双方的感情不断深化,互赠信物,并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双方父母应允后,双方家长才会商定婚期。

要成亲的男女双方家长首先会请一位算命先生算一算,拟娶为媳妇的女人和娶媳妇的男人,双方生肖属相合不合,若生肖属相合,男方父亲或叔伯一人,亲自带上一定数量的绸子、氆氇、布匹等礼物作为聘礼去女方,向女方父母求婚。女方父母手下这些彩礼答应嫁女,就表示着已经定亲了。此外,娶媳妇的一方也绝对不能变卦,假如变卦。

二、迎娶阶段

1、新娘出嫁习俗

女孩儿没有过来之前要把头发做好,牧民做头发是很讲究的,有些家长在姑娘出嫁时,请来几位会编细编的梳头女子,有他们把“新娘发辫”编的很细很多,并会唱:“未编细编嫁过门,我俩说也说不清;细编又配“琥珀垫”,乃是父母传家宝”。

主要的嫁妆是名为“恰尔马”的腰带。那是由珍贵的缎子做的,宽越八指,长短如腰围,两端有金银相见之腰扣,正面有金银线镶嵌的“巴勒显”花纹,左、中、右之中心有金银制作的凸装大饰物,其周围以许多葱玉和珊瑚镶嵌;或者用三个大金座中嵌上珊瑚,周围的银质莲座中嵌上许多璁玉的装饰物。

娶媳妇方派来“迎亲宾相”,一般由一位亲属或一个主要盟友带领若干陪伴到女方家,女方以各种饮食宴请“迎亲人”三天。然后,选择良辰吉日出嫁。出嫁之日,女儿临出帐篷时,其母亲低声唤三声女儿的名字说:“运气留给母亲莫带去,幸福日子带着走!”新娘所乘坐骑,有一位母舅牵着,还有亲属、盟友等许多送亲人同行。送亲的人是按古老习俗严格选定的,一般是母亲家的兄弟。

新娘到新郎家不远之处,从男方家来两位取新娘帽子的骑士,此时,新娘的兄弟从马背上用马鞭将新娘的帽子挑动后,二位取帽人将新娘帽朝天高举抛之,然后从新娘右面后左面接帽。倘若从新娘前面接帽,男方就不会高兴,要是从新娘后面吧帽子接掉就会引起女方的不悦。

2、新郎迎娶习俗

迎娶新娘的男方搭了两个宽畅而别具风格的黑帐篷,离黑帐篷不远不近的地方搭了将近二十多比较小的白帐房,每个帐房里都放着对应的各种食品并安排好了接待人员,两个黑帐篷的左右两侧放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茶叶和绸缎以及哈达等,离帐房远一些的地方栓了很多绳子,绳子上栓牛,这旁边钉了一些木钉,木钉上系几匹马,另一旁用白布围了一个四四方方的羊圈,圈里有羊。这些都是新郎新娘的亲戚朋友送的。正中央的黑色帐篷里的桌子摆成了正方型去掉一边之后的形状,上面整齐的摆满了各种食品和很多饮料。

在牧区新娘下马也有他的独特之处,快到男方家的蓄圈旁边的时候男方会安排一位在藏语名称中有吉祥之含义的藏族女士,这位女士不但名字要吉祥而且要是一个每家每户都赞颂是一位温柔善良并且对家务活极其能干之女生,如果这位女士结了婚就必须是个没离过婚而且过的非常幸福的女士。男方会安排一个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女士来迎接新娘,期望这个新娘能向接她的女士一样既贤惠又幸福。接着,这位女士会手捧哈達来到少女前面, 将哈达献给新娘的牵马人,顺便会说“舅父所愿事竟成,请把缰绳赐给我,我将哈达献给你,劳驾朝前迈散步。”

牵马人把缰绳交给这位女士之后,女士会把马牵到帐篷前专门为新娘而设的下马处,上面有右旋雍仲图案,在十字交叉处和内四角镶嵌着五颗红枣。传统的雍仲图案是用青稞摆放的,现在则改用大米。

新娘先被接到“阳帐”在那里有几位应供的喇嘛或和尚,先用净瓶水向新娘头顶洒之,然后,隆重的进行长寿、招财进宝之佛事活动。新娘用一个银勺,称之为“吉祥奶酪”之最佳奶酪,望新娘的左手掌里倒三次;新娘会把第一次奶酪敬给三宝朝帐篷里洒去‘第二次奶酪,新娘自己饮掉;第三次奶酪,新娘朝自己的衣袖里倒掉,这个叫做“新娘喂酪”,

三、婚礼后的仪式

婚礼会举行三天左右,在这期间会设各种喜宴,尽情的歌舞玩儿乐。然后,新娘回娘家,这叫”三日新娘”。任何出嫁女当了三日新娘,回娘家过三个月之后,新娘重返夫家。此时,要送“和亲礼”,不仅要给出嫁女应得的那份马、公母牦牛、羊和其他财产;而且,新娘之兄弟和亲属要向其夫家赠送许多肉、酪糕。新娘之父及盟友等要送新娘。送亲者在男方家约住七天。这期间,喜宴要尽善尽美。送亲人返回牵走新娘骑来之马的时候,要驮走两袋奶渣酪糕和人生果酪糕作回礼。然后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女方家把女婿请来,举行盛大宴会,尤其当女婿返回时,要送给他一匹称作“女婿马”的良马。这样就算是完全把这桩婚姻彻底办完办成功了。

参考文献:

[1]次仁平措著.西藏婚俗概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

[2]桑杰口述、多杰东主整理.姑娘出嫁时的嘱托[J].藏族民俗文化(藏文季刊)2011(4)

[3]顿珠平措.后藏夏尔巴婚俗[J].藏族民俗文化(藏文季刊)2012(1)

9.牧区水利建设 篇九

一、生产发展

1、户均经营草牧场2000亩以上,饲草料基地100亩以上,牲畜饲养量500个羊单位以上。严格实行季节性休牧、以草定畜政策,并全年实行划区轮牧、限时放牧。要每年加强对草牧场改良,对三等以下草场禁牧三年,实现植被恢复。要有一名懂农牧业科技的家庭技术员。

2、主要农作物良种使用率达到100。灌溉、施肥、除草等栽培技术模式化,以种植青贮、饲料玉米和优良牧草为主。牲畜主要品种良种改良率达到100。牲畜要科学饲养、分群管理、分群放牧,饲喂方式要对不同畜种、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家畜,采用不同的饲草料配方,合理搭配饲喂。棚圈需达到120平米,贮草棚达到80平米,青贮窖达到100平米,饲草配料房达到56平米。同时,要严格按照《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饲养管理,实现三季配种、两年三茬羔、一年四季短期育肥均衡出栏。养殖以肉羊、肉牛和绒山羊为主。

3、农作物及优良牧草种植、收割、加工等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100。

4、采用地理管、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面积达到100。

二、生活富裕

5、通动力电

6、有移动或固定电话通讯设备。

7、有供排水设施,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8、有机动交通运输工具。

9、有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及沙发、茶几、衣柜等家庭设施。

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以上。有一套功能完善的住宅。门面要贴瓷砖或涂料粉刷,室内要有顶棚、地板,墙壁要涂白,居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或分开,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到20平方米以上,有条件的农牧户,提倡建小二楼。户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达100,配有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

11、有劳动、外出、家用等衣物,并能保持清洁,分开使用。

12、有一个环境优美的庭院。庭院有围墙或铁栅围封,庭院要进行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庭院面积的20以上,并有常绿树种植。

13、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100。

三、乡风文明

14、有广播电视卫星接收设施有线电视。

15、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邪教,无黄、赌等陋习,领里邻居和睦相处,以诚相待。

四、村容整洁

10.牧区水利建设 篇十

全力推进新牧区建设

今年,内蒙古新左旗认真开展“牧区改革推进年”活动,将嘎查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狠抓本土、名誉、干警、党建、科技、大学生“六位一体”嘎查干部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嘎查干部在新牧区建设中唱“主角”的能力。

“本土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领头雁”。着眼于新牧区建设对嘎查干部的知识、能力要求,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提嘎查干部,并着力将牧民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嘎查干部,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嘎查“两委”成员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达到136人,占总数的36.7%,致富能手型嘎查干部占总数55.2%,嘎查“两委”班子成员的年龄、文化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带动致富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领头雁”。

“名誉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助推器”。为引导和动员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新牧区建设,以整村推进为目标,以帮扶对象增加收入为核心,认真推进“百企帮百村”活动,由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业主担任贫困嘎查名誉“村官”,由企业帮扶嘎查,通过企村结对、政商联手的方式推进新牧区建设。参与“百企帮百村”活动的民营企业结合帮扶嘎查实际情况,从培育增收 产业、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着手,扶贫扶智,已着手筹办畜牧业产业项目4个,届时将解决牧区剩余劳动力200余人,辐射带动300多牧户。

“民警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保护伞”。为进一步推动平安新牧区建设,切实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将基层组织建设与牧区社会治安稳定相结合,转变嘎查干部选任方式,从公安边防派出所选派民警任嘎查副书记或副嘎查达,让其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防范打击犯罪,形成了警民互助,警民共建平安和谐新牧区的良好氛围。此外,针对牧民群众报警、求助难问题,在远离派出所的生产作业点和社会治安复杂嘎查设立警务室、建立流动警务室、治安巡逻马队,上门提供服务,调解邻里纠纷,方便了牧民群众,密切了警民关系。目前,全旗38个嘎查配备了“民警村官”,设立警务室16个,配备警力29人,仅2009年为牧民群众做好事、解难事200余件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起,成为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的“保护伞”。

“党建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智囊团”。为有效改进基层组织建设软弱焕散嘎查,近年来,从旗直机关抽调38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分批下派到嘎查担任党建指导员。“党建村官”充分发挥其“智囊团”作用,积极协助嘎查“两委”理思路、谋发展、引项目、强管理,帮助解决基层热点难点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指导完善嘎查组织规章制度,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提高村务管理水平,累计增加集体收入36万元,发展集体畜群1100头只,有效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新牧区建设。“科技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技术员”。实施“科技特派员支牧”行动,重点从科技、农牧业等专业院校毕业生中选拔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嘎查担任科技特派员。“科技村官”指导基层开展畜牧业科技项目,帮助牧民引进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为新牧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仅2009年,科技特派员为牧民诊治奶牛各类疾病800多例,为牧民挽回经济损失9万多元;帮助菜农引进80多个品种蔬菜,所种植的马铃薯、洋葱和圆白菜等无公害蔬菜还远销到蒙古国,促进了他们增收。

11.消除牧区阴霾 守护牧民健康 篇十一

这种疾病名为包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十种“经济负担最重”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卫生部已将此病列为免费救治项目。

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称一附院),有一支队伍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奠定了扎实的肝包虫病诊疗基础。1994年以来,该队伍在新一代领军人的带领下,历经20余年临床实践,突破传统理论,成功探索出新的根治包虫病的方法。

这支队伍就是由海归博士彭心宇教授领衔,张示杰、吴雄文、郭淑霞、吴向未、杨宏强、王新春等教授、专家共同组成的一附院“肝包虫病病因学与临床诊疗新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以下称肝包虫病团队)。他们是包虫病的克星,更是守护牧民健康的天使。

形势严峻,研究刻不容缓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引起的人和家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是畜牧业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名列世界卫生组织被忽略疾病名录。今天,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病例报告,所有牧区都是此病的流行病区。亚洲、中东、中欧、南美、北非,甚至日本北海道、美国阿拉斯加等一些发达城市也有此病例报告。

我国包虫病流行病区主要为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其中新疆地区发病率较高。2004~2008年的全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98.2%的包虫病例发生在这7个省区,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08%。据此估算,全国约60~130万人感染此病。

我国是全世界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7年,卫生部的一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仅新疆、青海、甘肃三地牧区的包虫病患者就有近35万名(其中多为肝包虫病),每年给牧区造成的经济损失逾8亿元。在这些地区的调查中甚至还出现被检羊百分之百感染的情况。

与严峻形势形成反差的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水平较低,以至于与包虫病有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都相对滞后于其他疾病。尽管国家在高发省份进行了大量包虫病防治技术推广,但仍难满足庞大的诊治需求。

这是彭心宇为之揪心的。在他看来,各种先进的包虫病诊疗措施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各地区各级医院肝包虫病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医院仍在采用简单传统的手术治疗,且操作并不规范,以至于患者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都比较高。

彭心宇期望可以改变这种疾病的治疗模式,改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命运。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带领肝包虫病团队以一附院为依托,立足新疆地区卫生服务需求,深入、系统地开展了多项包虫病病因、发生机制及流行病学研究,以及诊疗新技术研发,初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包虫病防治体系,极大提高了新疆地区包虫病整体诊疗水平,以及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突破传统,创新理论技术

肝包虫病,也称肝棘球蚴病,国内外一般采用“肝包虫囊肿内摘除术”治疗此病。但由于有外囊的存在,因此残腔的处理成了治疗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彭心宇表示,肝包虫病团队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证实,外囊是肝包虫病术后复发及残腔并发症的根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切除外囊。

但是,传统囊型肝包虫囊壁结构理论认为,肝包虫外囊与肝组织不可分离,这也是传统内囊摘除术的理论基础。“但是传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复发率高,患者需要反复做手术。这不仅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他们还要承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彭心宇说。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肝包虫病团队自1999年起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他们发现并证实,在肝包虫外囊与肝组织之间存在一层“外膜”,它与外囊之间存在间隙,沿这个间隙能完整切除外囊。这意味着,新的肝包虫囊壁结构理论诞生,为这类疾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随后,肝包虫病团队在此基础上,首创了根治肝包虫病的新方法—“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及衍生术式,并首次提出肝包虫病周围肝内“功能性管道”与“非功能性管道”概念。近五年来,已有千余例患者经过新方法的治疗恢复了健康。

彭心宇表示,新方法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包虫病复发和残腔并发症的问题,而且最大限度减少了手术对肝实质的损伤且降低了手术风险,目前已被写入WHO包虫病诊治指南,并被卫生部确定为包虫病免费救治项目外科治疗首选术式,在青海、甘肃、四川等7个高发省区推广应用,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

不仅如此,肝包虫病团队还创新性地采用缓释微球制备新技术,对治疗肝包虫病的首选药阿苯达唑进行改良,成功研制出新剂型,有效提高了该药的生物利用率,为肝包虫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而彭心宇研制出的手术器械—“包虫囊内容物旋切吸刮器”,既降低术中囊液外溢导致复发的风险,又增强了可操作性和吸收效率,使手术更加省时省力。现该器械已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批。

整合资源,提升整体水平

以上一系列创新解决了肝包虫病的治疗难题,也让更多牧民记住了一附院肝包虫病团队,这让肝包虫病团队感到喜悦欣慰,但他们并不敢就此松懈。“就算我们有三头六臂,但面对庞大的肝包虫病患者数量,一家医院、一个团队的力量太有限了。”彭心宇无比清楚,必须凝聚全疆乃至全国的医学力量,才能彻底改变牧区包虫病高发的局面。

为此,肝包虫病团队通过集中授课、分散式现场指导手术、手术演示、远程实时会诊及交流等多种方式,向西北地区及疆内30余家医院及巴基斯坦国家医疗中心推广应用“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有效提高了这些地区包虫病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肝包虫病团队还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为载体,与疆内10余家医院进行课题合作研究,形成了覆盖全疆的包虫病个体化治疗示范基地和多学科研究团队,提高了兵团包虫病的整体诊疗水平及普外科整体科研水平。

nlc202309011350

成果分享只是一小步,面对包虫病的复杂性,目前没有一种方法适用所有肝包虫病。为此,肝包虫病团队提出了“肝包虫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疆内12家不同级别医院的肝包虫病诊疗水平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制定了一套完整、详细的《肝包虫病个体综合诊疗技术方案》,有效提高了医院不同层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诊疗技术水平,以及示范医院肝包虫病的诊疗效果。

另外,他们还收集整理了大量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包虫生物标本、血液标本等信息,建立并完善了国内首个规范化的包虫病资源库,为深入开展包虫病研究提供了完善、规范的科研和资源保障平台,极大促进了我国包虫病研究的进展,为新疆地区包虫病科研工作的开展及国际性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并获得2009年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过去这几年,肝包虫病团队为推动牧区包虫病研究的发展所做的创新远不止这些,他们还利用现有网络通讯技术和设备,搭建了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借助该平台,医院之间实现了远程教学及危重病人院际扩大会诊,各科室之间实现了病理会诊、病人信息传输及信息资源共享。医务人员还能通过手机终端与专家进行实时交流互动和诊疗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了牧区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该团队编写的《囊型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理论与实践》、《囊型肝包虫病外科手术图谱》专著,为广大医生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专业技术参考。

在此过程中,肝包虫病团队吸引了影像、病理、临床药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力量,成长为一支综合型研究团队,近5年主持了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11项,成为了一支以包虫病研究为纽带,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中心协助的科研学术群。

创新模式,培养多元人才

受西部地区地域限制,人才流失也是严重影响包虫病研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附院作为兵团医教中心与卫生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年为兵团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肝包虫病团队在研究之余,为吸引、留住人才,也有针对性地为中青年成员制定了创新性的培养目标及计划,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近年来,肝包虫病团队在课题争取、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紧紧围绕研究方向申请课题,并以此为载体,积极组织、吸引优秀青年科技骨干参与课题研究,注重在研究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

同时,他们还不断完善转化医学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为青年人才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优秀的青年骨干,肝包虫病团队还通过开放课题等方式给予他们资助,不仅将学科、人才、团队有机结合,还保证了人才资源的有效聚集。

在培养形式上,肝包虫病团队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和思维方法培训,并通过鼓励青年教师明确研究方向、提高学历层次、参与课题实施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为储备后备力量奠定基础。

据统计,近年来一附院共组织青年教师举办中文学术讲座10余场,英文Journal Club20余场,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教授研究思路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依托外科学与肿瘤学硕士点,一附院共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其中,肝包虫病团队指导的硕士生学位论文《肝囊型包虫病的CT影像与临床病理学的相关分析》、《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生存率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MMP-2抑制剂对肝泡状棘球蚴生长影响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等被评为2013年度石河子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经过多年的努力,肝包虫病团队完善了肝包虫病的治疗体系,改变了囊型肝包虫病的治疗模式,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疗水平。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大步提升,受邀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发言10人次,1人赴巴基斯坦国家医疗中心等四家医院进行手术演示,4名成员作为国家包虫病免费救治项目外科治疗专家组成员多次赴青海、西藏、四川等高发病区巡回讲学及指导手术,培训专业人员200余人。

任重道远,继续奋勇向前

随着国家的重视,包虫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肝包虫病团队发现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目前包虫病的研究主要侧重治疗,对于棘球蚴是如何在人体内发生、发展至死亡、钙化的原因及机制却鲜少关注,但这恰恰是制约包虫病防治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外囊必须打开时就会引起包虫囊液外漏、包虫病复发的可能。因此,如何减少复发仍是肝包虫病外科治疗中的棘手问题。

最后,药物作为治疗包虫病的辅助手段,在预防、防止术后复发等方面十分重要,但现有阿苯达唑各种剂型存在利用率低、不良反应多、稳定性差等缺点,新制剂的研究必然会是肝包虫病药物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肝包虫病团队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他们计划围绕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多样性调控机制,开展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的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相关基础研究,以肝包虫病自然病程的流行病学研究、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与转归的病理基础、免疫调控机制在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与转归中的作用、肝包虫病治疗药物新剂型研究等四个方向为研究重点。

肝包虫病团队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补充完善细粒棘球蚴自然病程的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理论,并验证他们提出的相关假说。同时,以新型药物载体壳聚糖制备出利用率更高、不良反应少、稳定性高的阿苯达唑新剂。

另外,肝包虫病团队还计划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选送优秀人才海外留学,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搭建石河子大学应用与研究平台,带动一批优秀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优秀的人才团队效应,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力;争取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包虫病基础研究、诊治、培训及临床应用示范性研究基地。

自2007年以来,政府为防治包虫病下拨了专项基金,对此病实行免费治疗。彭心宇相信,科技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加上医学界的努力,以及大众知识水平的提升,我国一定会摘掉包虫病重灾区的帽子。而一附院肝包虫病团队仍会奋战在包虫病防治一线,以专业的知识、扎实的技能继续守护牧区群众的健康。

上一篇:杜牧《山行》赏析下一篇:“双创”知识问答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