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复习题(共8篇)
1.科学发展观复习题 篇一
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以人为本 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2.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A.发展社会主义理想建设 B.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
C.以人为本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
C.以人为本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
C.以人为本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足点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
C.以人为本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7.科学发展观是指()A.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A.和谐文化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马克思主义 D.社会主义荣辱观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C.党的思想路线是正确的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
10.东北人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已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但市场经济观念还比较薄弱。这说明在振兴东北的过程中()A.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要充分发挥东北的资源优势,全面开发资源 C.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要坚持对外开放 11.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经挤学角度看是因为()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③共同富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途径 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开发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1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A.解放思想 B.改革开放
C.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A.解放思想 B.改革开放
C.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以()为荣、以()为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政治本色。
A.勤俭节约 贪污浪费 B.艰苦朴素 荒淫无度 C.艰苦奋斗 骄奢淫逸 D.遵纪守法 违法乱纪
16.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是()A.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B.完善企业法人制度 C.采取科学管理方法 D.建立有效股份制度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理论 18.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19.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20.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2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A.统筹兼顾 B.发展 C.以人为本 D.全面协调可持续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法是()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0.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会议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3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D.我们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
3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A.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科学发展观 D.改革开放 33.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A.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科学发展观 D.改革开放 34.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是()A.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B.增加农民收入 C.转移农民就业 D.健全农村市场
35.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A.发展经济 B.改善人民生活 C.促进社会和谐 D.维护社会稳定
36.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A.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经济关系 B.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关系 C.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D.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的安全关系
37.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维护社会团结 B.改善民生 C.优先发展教育 D.扩大就业
38.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是()A.坚定理想信念
B.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民主集中制
39.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点是()A.坚定理想信念
B.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民主集中制
40.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是()A.坚定理想信念
B.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民主集中制
4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A.坚定理想信念
B.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民主集中制
4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D.我们党和国家二○二○年的奋斗目标
43.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拓宽民主渠道 B.丰富民主形式 C.人民当家作主 D.健全民主制度
44.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革命 B.改革 C.创新 D.发展
45.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四者的统一,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效益 B.结构 C.速度 D.质量
46.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以德治国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是要()A.把人民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B.把人民视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C.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安定,无条件地剥夺犯罪分子的一切权利 D.尽量缩小法的适用范围,扩大道德的适用范围 4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A.坚持可持续发展
B.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C.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坚持以人为本
49.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为人民服务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建设和谐社会
50.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有()A.共同性原则 B.效益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A.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根据我国实际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鲜明的中国特色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2.党的建设的主线是()A.思想建设 B.执政能力建设 C.先进性建设 D.改革创新精神 53.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54.十七大报告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下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A.工资薪金收入 B.劳动者年终奖金所得 C.劳动者兼职所得 D.银行存款利息所得
5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A.经济增长方式 又好又快 B.经济发展方式 又快又好 C.经济发展方式 又好又快 D.经济增长方式 又快又好 56.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A.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B.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 C.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D.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7.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说明()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已经变化 B.民生问题作为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C.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D.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58.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A.科学发展观 B.正确的政绩观 C.正确的执政方式 D.正确的世界观 5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60.“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A.鼓励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实现现代化 B,把握“两个大局”,促进共同发展
C.充分发挥沿海地区优势,实现我国工业化 D.东西部地区同时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61.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A.改革开放 B.科学发展观 C.艰苦奋斗 D.和谐社会
62.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A.中国化 基本制度 提高效率 B.普遍化 精神文明 社会诚信
C.中国化 精神文明 提高效率 D.普遍化 核心价值体系 经济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怔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3.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而得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发展观和发展方式。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运动,进入90年代,它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原则()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协调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4.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A.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B.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C.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D.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是()A.实践特色 B.民族特色 C.时代特色 D.创新特色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包括()A.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B.继续解放思想
C.坚持改革开放 D.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8.坚持以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指()A.全面的发展 B.综合的发展 C.协调的发展 D.可持续的发展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马克思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在“6•25重要讲话”和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A.是中国共产党胜利前进的旗帜 B.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C.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D.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旗帜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公平,包括()A.消除分配的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B.体现在机会的均等上,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 C.表现在规则的平等上,即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遵循同样的标准和规则
D.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公平
1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是()A.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B.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C.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D.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13.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起步。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党中央又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到2002年,国家在西部开工3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批项目总投资额数百亿元。到2020年,全国地区发展差异系数(根据各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离散系数计算)将控制在0.747以下。这段材料所体现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A.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B.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C.坚持东中西部平衡发展
D.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4.青藏铁路建设部门把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任务,严格控制施工活动范围,控制湿地、草甸和草原植被破土面积,做好植被、表土的保护和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在施工过程中,所有施工范围内的草皮全部移植到选定场地并浇水养生,在工程完工时移回。环境保护已成为工程质量达标的前提条件。这一事实说明()A.必须坚持以环境建设为中心
B.要处理好西藏植被保护与青藏铁路建设关系 C.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速度、质量、效益要统一
15.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会议中讲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时指出:()A.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B.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C.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 D.只有改革开放才符合社会主义道路
16.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17.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中,强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包括:()A.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C.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D.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8.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下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的理解是()A.国民经济发展必须把速度放在首要的位置
B.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C.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D.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19.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包含的含义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D.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0.中国政府倡导的新能源安全观是()A.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 B.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 C.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
D.逐渐减少油气资源开发,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替代能源 2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是()A.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B.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D.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2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24.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起草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随后“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这一过程表明()A.全国人大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权力机关 B.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务院行使行政权 C.“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D.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25.胡锦涛指出,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必须()A.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
B.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C.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军事大国为最终目标
D.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习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重点熟记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C【解析】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理想建设又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3.A【解析】精髓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赖以成立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坚持解放思想对于党在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继续解放思想。这就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钥匙。只有牢牢把握这个精髓,才能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B【解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5.C【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在中国当前的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因此说以人为本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解决了以人为本,也就解决了该问题。
6.D【解析】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的十六大再一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第一,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和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第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第三,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现实状况和时代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要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7.A【解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它作为党和国家在发展同题上的根本思想。
8.B【解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9.B【解析】记忆性题。为十七大报告原文内容。
10.A【解析】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1.D【解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特别需要我们花大气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12.D【解析】人类的活动要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在地球上拓展空间,不断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但另一方面,人类又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维持生态平衡。即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路。否则,一旦自然界“发怒”,人类便会遭到“报复”。本题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13.A【解析】十七大报告内容。14.C【解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5.C【解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6.A【解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认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17.B【解析】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并将这个理论体系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十七大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形成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推进逐步形成的。就其内容来说,这个理论体系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回答。就其地位来说,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个理论体系具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务实性、“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时代性、“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人民性和“不断发展”的开放性。
18.A【解析】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参看十七大报告。
19.B【解析】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参看十七大报告。
20.C【解析】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参看十七大报告。
21.A【解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2.A【解析】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
23.B【解析】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方法是坚持科学发展。
24.C【解析】参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5.D【解析】参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6.A【解析】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27.B【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复兴展现出灿烂前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国家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团结奋斗。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28.C【解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29.D【解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传统习惯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大力发展各民族和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残留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又面临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领域和社会关系带来深刻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0.A【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31.B【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32.A【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33.B【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34.A【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35.B【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36.C【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37.B【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38.A【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39.B【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40.C【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41.D【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42.D【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43.C【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44.C【解析】为十六大报告内容。
45.A【解析】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四者的统一,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多年经济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四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是:速度是前提,结构是条件,效益是中心,并要求保证质量。
46.A【解析】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论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7.B【解析】此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资本主义社会把人民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是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但如果视人民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提出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主张。显然,人民的幸福只能由人民自己创造。C项内容过于绝对化,错在了“无条件”上。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中,对犯罪分子某些权利的剥夺要依法有条件地剥夺。D项的错误也很明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然要扩大道德的适用范围,但不能削弱法的作用,应当德、法并举,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
48.D【解析】以胡锦涛同志为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回答的是“为谁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回答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49.A【解析】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0.ACD【解析】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核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跨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③共同性原则。国情不同,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上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不包含效益性原则。
51.AB【解析】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52.BC【解析】为十七大报告内容。
53.AC【解析】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54.D【解析】财产性收入就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分为四类:①工资性收入(工资等);②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③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6.4%;④财产性收入。
55.C【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
56.D【解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7.C【解析】只要抓住“关键”两个字就可以,抓关键体现了抓住要矛盾,选项A、B显然不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民生问题。选项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初的矛盾。所以答案为C。
58.B【解析】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强调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59.D【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60.B【解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是指: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率先发展起来;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要帮助中西部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61.B【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62.A【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
二、多项选择题
1.BCD【解析】重点记忆性题。为十七大报告内容,也是最新理论表述。2.ABCD【解析】科学发展观在实质上就是辩证的发展观,坚持了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它们在当前的社会实践中贯穿、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3.ABCD【解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其原则主要有: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4.ABC【解析】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论断。
5.ABCD【解析】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6.ABC【解析】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7.ABCD【解析】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牢牢把握大会的主题。抓住了主题,就抓住了十七大精神的总纲和灵魂,十七大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深刻变革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
8.ACD【解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9.ABCD【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0.BC【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11.BCD【解析】A项错误,因为公平并不否认分配上的差距,只是不能使差距任意扩大。
12.ABCD【解析】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13.AD【解析】本题考查统筹区域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题干主要涉及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和东中西共同发展问题,AD项是这段材料蕴涵的发展观的精炼概括。题干没有提到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的问题,B项被排除;统筹区域发展并不代表东中西部平衡发展,C项表述也不正确。
14.BC【解析】本题考查对 “五个统筹”要求中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发展观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因此首先排除A项。这个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题干论述的事实涉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具体内容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只有BC项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论述。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建设问题,在题干所述事实中没有得到体现,D项被排除。
15.AB【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16.ABCD【解析】科学发展观内涵。17.ABCD【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18.BCD【解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我们理解新型工业化主要是信息化。其实,新型工业化不止信息化一条路,根据国际分工格局,美国的新型工业化主要是IT业,英国主要是金融服务业,日本主要是终端消费品生产领域,德国主要是制造业,都具有本国特色。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要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简单模仿西方模式。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应该是“三高两低”: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第三,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过去提出扩大内需,主要靠投资拉动,现在继续提出扩大内需,重点已经转变,主要扩大消费需求。报告提出“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9.ABC【解析】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包含的三层含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0.ABC【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21.ABCD【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22.ACD【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23.AC【解析】参考十七大报告。
24.CD【解析】此题以“十一五规划”为载体,考查的是人大、国务院、党的地位、职权,选项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题目中说法错误。选项B,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而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它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行使行政权。所以此说法错误。而材料中可以看出“十一五规划”在全国人大上通过体现了CD。
25.ABD【解析】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说,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胡锦涛指出,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2.科学发展观复习题 篇二
1. 改编习题, 变中求“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科学复习课中, 教师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 运用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方式, 给学生以新鲜感,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通过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改编习题, 变中求“同”, 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
科学习题浩如烟海, 变化万千, 但其实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都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因此在科学复习过程中, 更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应用能力。
3. 改编习题, 变中求“广”, 培养学生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例如, 将两个电阻R1=10, R2=5串联, 接在电压为30V的电路上, 求电路中的电流。
[变式题]将两个电阻R1=10, R2=5串联, 接在电压为30V的电路上, 通电1分钟, 求电路中你能求出的所有量。
通过变式题在将电学中所有公式复习了一次,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改编习题的功能的常用方法
1. 变换习题条件,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改编习题条件指的是依据学生的知识、智力的不同水平, 对构成习题的条件要素进行变换,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
1.1 关注关键词
如果变换习题中的重要词语, 则结论会大相径庭。
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去掉题中“斜”字变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 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包括垂直入射) 。
去掉关键词“斜”, 结论就完全不一样。
又如“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肯定是化合物”去掉题中“纯净物”变为:“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肯定是单质 (包括混合物) 。
去掉关键词“纯净物”, 结论就不同了。1.2增和减习题条件
1.2 增和减习题条件
将习题条件进行增减, 在细微差别比较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 生成CO2和H2O, 则该有机物中: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 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 可能含有H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
[变式题]增加“3.2克”、“8.8克”、“7.2克”变为: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克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 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7.2克水, 则该有机物中: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 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 可能含有H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
增减条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 找到差别, 培养学生细心习惯。
1.3 互换变量
在电学中, 学到的科学量有电压、电流、电阻、电功率等, 已知其中两个量, 就可以求出其它量。
如:两只定值电阻, 甲标有“10Ω、1A”, 乙标有“15Ω、0.6A”, 把它们串联起来, 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题中控制了两个变量电流I和电阻R, 由此而确定的因变量有电压U和电功率P也随之确定, 因此, 只要I、R、U、P中任意控制两个即可确定另两个, 可以对上题进行改编。
[变式1]两只定值电阻, 甲标有“10Ω, 10V”, 乙标有“15Ω, 9V”, 把它们串联起来, 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变式2]两只定值电阻, 甲标有“10V, 10W”, 乙标有“9V、5.4W”, 把它们串联起来, 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变式3]两只定值电阻, 甲标有“1A, 10W”, 乙标有“0.6A, 5.4W”, 把它们串联起来, 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习题改编后, 学生感到新鲜, 同时将电学中的量进行了较系统的复习。
2. 反思习题结论,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1 结论的正确性
反思结论的正确性是指在依据习题条件得出结论后, 思考这些结论是否符合有关规律及客观事实, 有无遗漏,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如:在20℃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20℃时25克食盐溶入50克水中, 充分溶解后, 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
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很容易求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3.3%。事实上20℃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8克食盐, 结果不符合实际。
2.2 结论的可能性
反思结论的可能性是指依据习题条件考虑多种情况,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烧杯中装有水, 在水中放人一木块, 静止时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将:
A.变大B.变小
C.不变D.无法判断
大多数学生得出答案为B, 他们只考虑烧杯中水未装满情况, 未考虑水装满情况。学生未从多个角度反思答案的可能性。
3. 拓宽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
3.1提倡一题多解, 增强解题能力
学生在运用一种解题方法得出结论后,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 对习题进行一题多解, 改变传统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和单向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 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电阻是12欧的小电灯, 正常工作时电压为6伏, 若把它接在8伏的电路上, 需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分析一:从欧姆定律分析
R2=U2/I2
U2=U-U1
I2=I1=U1/R1
分析二:从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分析
R2=R-R1
R=U/I
I=I1=U1/R1
分析三:从串联电路电压分配特点分析
U2/U1﹦R2/R1
U2=U-U1
分析比较后发现, 第三种方法不需要求电流最为简便。
3.2 简单化处理习题, 使学生解答问题简便、省时
简单化是指除了用常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之外, 可恰当地运用“特殊规律”、“特殊公式”来解决问题, 使学生解答问题简便、省时。
例:某人划船逆流而上, 当船上经过一桥时, 船上一小木块掉进河水里, 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 便立即返航经过1小时追上小木块时, 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400米远, 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
分析一:如果以桥为参照物, 过程很复杂, 学生不易分析清楚。
分析二:以水为参照物, 则水可看作不动。因为船顺水追赶用了1h, 则说明从木块落水到船上的人发现也花了1h, 总共用了2h。木块在这两小时内走了5400m, 速度为水速。
代入公式v=s/t=5400m/3600×2s=0.75m/s
显然以水为参考物将问题简单化, 学生易理解。
三、改编习题应注意的问题
1. 改编习题要有典型性
改编习题是重要的, 但是变式的成效不取决于其运用的数量, 而是在于其是否具有典型性, 能否使学生在理解概念与原理时摆脱感性经验片面性的消极影响。
2. 改编习题要抓住科学本质
所谓“万变中识宗”, 是针对学生认识现象形成概念得出规律而言的;所谓“万变不离宗”, 是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而言的。设计不同的变式练习, 以显示其科学本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思维变通性, 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 改编习题要有层次性
进入复习阶段,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能一下到位, 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知识规律开始设计一些稍简单的题目,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可以采取增加条件的方法, 也可采取变换条件的方法, 逐步加深,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 揭示出解题规律。
在复习课上将习题经过种种处理后,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促使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 提高科学复习课效率。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 主要论述了初中科学改编习题的功能、方法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变换,反思,拓宽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 2003[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 2003
3.科学备考 高效复习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知识体系;能力;方法
不知不觉中,2015年的高考已在紧张有序中落下了帷幕,回顾一年来历史学科的有效备考过程,感受颇多、收获颇丰。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逐渐突出创新的特点,试题设计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能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且不回避热点问题,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如何有序、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一年来备考的一点体会分享如下:
一、前期备考体会(重视基础、遵循系统、研究考纲、精练重评)
1.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
近十年来历史学科高考的突出变化,使能力考查的分值不断大幅度提高,但是考能力不等于不要知识,相反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依托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为前提。
2.遵循系统性原则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在高三历史总复习中,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依据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挖掘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揭示和掌握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即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挖掘历史知识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新的优化组合;要使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在高三的历史教学中呈现出起点高、思维含量大的特色。
3.突出考纲的研究
高三历史总复习的直接目的是迎接高考,争取理想的成绩,况且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特点。认真学习、研究当年的考纲(《考试说明》)是很有必要的,是命题者的依据,固然对高三复习教学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其中的“题型示例”部分更是值得研究,它们是多年来高考试题的精华,它的第一道例题都有其独特命题意图和典型的示范作用。
4.講究“精练、重评”
针对高三的状况和要求,首先,习题的选择上应注意针对性、层次性以及训练和检测学生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深刻性、创造性。要在适度、适量的练习中训练好学生迅速、准确地审清题意、抓住题眼、阅读材料撷取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历史高考应试能力。其次,讲评要及时,尤其是带有阶段总结性或高考模拟测试卷。讲评不是简单地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所以,在讲评前一定要认真批阅、精心统计各题的得失分情况,针对失分率高的题目,要从学生掌握知识、或审题解题思路、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逻辑层次分析等方面指出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同时还要针对题目可变换的角度、层次,再查漏补缺,纠偏正误。
二、后期备考体会(关注双基、回归课本、规范训练、技巧反思、指导学生)
1.继续关注“双基”的落实
基础不牢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因素,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是学生获得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因此,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仍是后期复习、备考的重点课题。
2.回归课本,强化基础
全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答题的前提,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经过几轮复习过后,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课本知识,纯粹为了做题而看题,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或者是结论性的语言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确,因此,回归课本,依据考纲,夯实基础是当务
之急。
3.规范训练要到位
一是讲求规范训练的实效性。要做到:题目要紧扣重点、热点,具有代表性,不要贪多,而应求精;训练要限时,考后及时批阅、及时讲评。通过训练,切实提高考生的应考能力。二是规范答题。一方面要做到书写规范、用语规范,答题要使用学科语言;另一方面要狠抓规范性的落实(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4.技巧反思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找出历次考试中学生存在的普遍的共性问题,在三轮复习中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醒、纠正。如,答题不规范,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审题不仔细、粗心等。二是找出复习中的知识缺陷,针对这些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三是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
总之,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文综历史考试中有良好的表现,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何成刚,赵申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Z1).
4.科学发展观复习题 篇四
要想基础知识记得牢,就得真正掌握由厚到薄再到厚的转换过程。由厚到薄的转换,主要的方法是浏览教材“目录”或“提纲”还原知识体系,并利用好错题本去查漏补缺,分清容易混乱的知识点。
2、规避偏难怪
想达到高效复习,做到熟练是最重要的。熟悉题型、熟悉基础、熟悉解题思路、熟悉答题技巧,让复习变得从容稳健。熟练,可以让我们轻松地实现学习的超越。而考试的时候有部分分数得不到是很正常的,而获得成功的标志就是尽力避免失误的发生。
3、加强规范性
书写与表达的规范,是同学们取得高分的重要标志。书写规范比较差的话,我们所表述的内容就很难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早早就被否定了。所以说,规范性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在这里建议书写比较差的同学,每天都坚持写一两篇字。
4、心中有模式
复习要有一定的解题思路及模式,要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章法,复习有法宝。
5、性化的学习方法
5.《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题 篇五
四年级 班 姓名:
第一单元《动物王国》(部分重点,原题号未变)
一、学识渊博的我会填
1.像蚂蚁、蜜蜂、蝴蝶这样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动物都是昆虫。蜘蛛、蝎子长着8条腿,蜈蚣、蚰蜒的腿就更多了,所以不是昆虫。
2.鱼水生,一般身体表面有 鳞片,用 鳍 运动,用 鳃 呼吸。
3.鸡、鸭、鹅等家禽和鸽子、喜鹊、鸵鸟、企鹅都属于鸟。鸟一般身体表面有 羽毛,有喙,卵生。鸟不一定会飞,企鹅生活在南极,是不会飞但是会游泳的鸟。
4.马、牛、羊、猫、狗等家畜及兔、虎、狼、豹、猴子、鲸、海豚、海狮、海象、蝙蝠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一般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二、聪明智慧的我是小法官
5.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类动物。(×)
6.鸵鸟虽然不会飞,但它有羽毛有喙用卵繁殖后代,所也是鸟。(√)
7.蝙蝠有翅膀、会飞是鸟。(×)
8.所有的鸟都能在空中飞翔,企鹅不会飞,所以不是鸟。(×)
9.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10.娃娃鱼、鳄鱼都属于鱼。(×)
11.鲸、鲨鱼都是鱼。(×)
12.生存环境变化和繁殖力下降、适应力减退是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13.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主要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繁育。(√)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部分重点)
一、学识渊博的我知道
1.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参照物就是假定为 静止的物体。事实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宇宙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东西,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2000米空中伸手抓住脸旁的子弹,以 地面 为参照物,子弹速度很快,但是以飞机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顺手可以抓住。
3.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 发生了变化。
4.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来描述。
5.运动快慢可以用速度大小来表示。速度实际上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距离。速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小时、米/秒。两个同学赛跑,距离相同比时间,时间少 的快;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长的快;时间和距离均不相同时通过计算速度(距离除以时间)来比较快慢。
6.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 运动状态的变化。
7.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 力。
8.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 运动 的物体具有 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9.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产生声音)、转动等。
10.锯木头的运动按照运动路线属于直线运动,按照运动形式是平动。
11.各种运动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简单运动有一种运动形式,而复杂的运动往往包含多种运动形式。我观察到运动的自行车包含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自行车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形式)、振动(车座)、转动(车轮)、摆动(车把)。
二、聪明智慧的我是小法官
1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14.纸风车不再用力吹时会停止转动,所以运动状态改变可以不施加力。(×)15.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主要是看他动不动。(×)
三、明德乐学的我能正确选择
16.夜晚,我们可以欣赏到月亮在云中穿行的美景,这时的参照物是(A)。
A云B月亮C人
17.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的树木(B),说明汽车在前行。
A向前移动B向后移动C静止不动
1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是以(A)为参照物判断出“山在走”的。A竹排B青山 C江水
19.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A)。
A不同B相同C不知道
第三单元《电的本领》(部分重点)
1.在电路中,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断,用电器是小灯泡时也可以说是控制灯泡的亮灭。电路是断路时灯泡是不会发光的。
2.电是现代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发电厂发电的方式很多,有太阳能发电、风力 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 等。
3.容易 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铜、铝、铁、大地、人体、不纯净的水、湿木头等; 不容易 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纸、塑料、玻璃、橡胶、毛线、干木头、干燥的空气等。空气在常温下不容易导电也是绝缘体。
4.人体是 导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电流通过人体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伤害,这就是触电。触电造成人员伤害程度与电流大小、触电时间长短、电流通过人体的部位等因素有关。
5.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先切断电源 或用绝缘体将电线挑开!在保证救护者自身安全的同时,必须首先设法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然后进行抢救工作。
二、当好小法官
6.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连接起来成为一个闭合的电路时,灯泡才会发光。(√)
7.所有的电池都有两个极,正极和负极。(√)
8.干电池外面包的纸和塑料膜具有防潮和保护作用。(√)
9.干电池的外皮、外面的包装纸塑料膜都是绝缘体。(√)
10.干电池的电可以一直用下去,永远用不完。(×)
11.电的来源有两种:来源于电池,来源于发电厂(√)。
12.生活中的用电,大多来自发电厂。(√)
13.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空气都是导体。(√)
14.绝缘体是绝对不会导电的。(×)
15.因为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所以绝缘体没有什么用处。(×)
16.生活中的水是纯净的,因此是绝缘体。(×)
17.钳子的把手上安装橡胶套,是为了隔热防滑。(×)
18.灯泡上有灰尘,小华用湿布擦灯泡。(×)
19.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层破损时,应该自己修理。(×)
20.不管高压电还是低压电,不直接碰到是绝不会触电的。(×)
21.安全用电要防范本来不应该带电的物体带了电,本来绝缘的,由于绝缘破损而导了电。(√)
22.使用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一定要接地,这样即使漏电造成金属外壳有电,电流也会流入地面不致人体触电。(√)
23.雷雨天时,绝对不能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
27发现有人触电时,应先关掉电源,然后用干木棍把电线挑开。(√)
24.触电的急救方法有切断电源、用干燥的木棒拨开电线、进行人工呼吸等。(√)
三、火眼金睛选一选
25.下列事情中哪一项用不到电?(D)
A.用电饭锅做饭 B.打电话C.上网发邮件 D.用煤气做饭
26.以下不是利用电工作的是(D)
A.冰箱 B.电灯 C.电话 D.拖拉机
27.以下是用电让物体运动的是(A)
A.电梯 B.电灯 C.电话D.拖拉机
28.下面哪些电器用的电不是发电厂来的?(A)
A.手电筒发光 B.电视 C.洗衣机 D.电脑
29.接到电路中,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B)
A.纸条 B.铁钉 C.橡皮D.塑料直尺
30.下列是绝缘体的是(C)A.碳棒 B.铁钉C.玻璃D.铜片
31.发现有人触电时,首先应该(C)。A.赶紧去拉他B.赶快拨打110 C.拉开电闸,断开电源
32.电气着火了,首先应该(B)A.赶紧用水灭火B.拉开电闸,断开电源 C.用灭火器灭火
第四单元《消化与呼吸》(部分重点)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脂肪白纸上会留下(油渍);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特性;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类似(头发烧焦)的气味。
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为什么把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模拟人的体温是37度)。
滴入碘酒后无唾液的试管中颜色变(蓝),有唾液的试管中颜色(不变)。原因是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4、食物的消化一是靠(牙齿)的咀嚼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研碎;二是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帮助,把食物变成可以被吸收的成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人体内不断地被消化、吸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通过呼吸、(排汗)、(大小便)等途径被排出体外。
5、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可以帮助消化。胃可以研磨和分解食物,吸收食物中的水和无机盐等。绝大部分营养成分在(小肠)内被消化、吸收了。大肠主要吸收多余的水、无机盐等。
6、用注射器通过长导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注入空气,石灰水(不)变颜色。用嘴通过长导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
7、人体吸进空气后,在体内消耗了部分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与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反应后释放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
1、音叉不发出声音时(不振动),敲击后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音叉(振动),放入水中会激起水花。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如何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让物体停止振动)
3、敲击鼓面,蜡烛的火焰会(随之跳动);声音太大了,震得耳朵疼;这些现象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5、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用的力大,声音就(强);用的力小,声音就(弱);物体振动快,声音(高),物体振动(慢),声音低。
第六单元《太阳地球月球》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亚里士多德是地球概念的奠基者。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3.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
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属于行星。
像月亮这样围绕行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属于卫星。
4.太阳很大,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太阳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5.太阳与地球相比太大了!但是太阳距地球1.5亿千米,太远了,光也要走8分多钟(1.5亿千米除以光速30万千米每秒)才照射到地球表面,所以看上去并不大,甚至看上去太阳和月亮差不多大。因为月亮距地球只有38.4万千米,太阳距地球1.5亿千米,这就是我们在看东西时“远小近大”的道理。我可以拿一个圆盘子在不同远近距离上去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看东西时确实存在“远小近大”现象。
6.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更是高达1500万℃。太阳结构可分内三区外三层,从内向外依次是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7.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没有天气的变化,登月的宇航员只有通过无线电才能通话。
8.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平原。月球上的环形山多是陨石撞击而成。月球上没有生物。
9.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的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10.2004年,中国启动嫦娥探月工程,计划分“绕、落、回”三步走,2020年12月已经初步完成三步走任务。2013年嫦娥三号携带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登月。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12月17日1:59分,在闯过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后,历经重重考验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面,降落在我国内蒙古。
11.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看上去月亮有时圆,有时缺。
12.月相规律: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面积越来越大;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面积越来越小。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每月的九月初三月相形状是一样的。每天晚上月相形状是不变的,变动的只是位置,月亮越来越向西移动。
14.从初一到月底,月亮每天升起的越来越晚。比如天刚黑下来时我们就观察月亮位置,看到初五初六时在夜空的西边,十一十二时在夜空的东边,十五十六时正好从东方升起,十九二十需要等到快睡觉了才看到刚刚升起来。
第七单元《技术与生活》复习题
1.科学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2.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3.小台灯的五个部分是灯泡、灯罩、支架、底座、开关,其设计科学依据是:一个完整电路包括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四部分。
4.建筑技术产品中的木拱廊桥是一种古老且结构独特的桥梁。木拱廊桥是用一根根木棍搭建而成,整座桥不用钉铆,完全利用自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巧妙搭建起来。虽然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
5.我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采用了全钢网立体编织结构,大大节省了钢材。
6.手机、电脑、马路上的红绿灯及监控设备都是通信技术产品。
7.汽车、飞机、轮船、高铁、输油输气管道都是运输技术产品。
6.领导科学与艺术复习题 篇六
1.你是如何理解领导内涵的?
答案:“领导”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名词的“领导”是指领导者;动词的“领导”则是指领导活动。这里所讲的“领导”是指领导活动,其字面含义主要是“率领”和“引导”的意思。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就是指领导者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群体的共同目标,在一定客观环境制约下,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完成预定任务的创造性实践过程。简而言之,领导就是合群共事、率众达标、协力创业的社会实践过程。它决定做什么事是正确的,并使别人把正确的事情办成。在我国,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领导者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2.领导与管理有何不同?
答案: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主要区别是:第一,研究对象不同。管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如国民经济管理学、部门经济管理学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学等,是研究经济管理的规律性、探讨经济系统、单位内部诸因素之间最佳结合形式和规律的。而领导科学研究的则是对社会发展、社会组织的活动如何进行宏观指导的问题,如何保证重大决策的优化问题,揭示的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第二,在研究的内容上,管理科学主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合理地进行配置和使用。而领导科学则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活中的群体活动的组织、领导和行为引导与激励等问题。第三,表现形态不同。管理工作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的,所以,管理科学相对而言已形成比较定型的专业理论,更接近硬科学。第四,应用的范围不同。管理科学是较专业化的“将才”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也是—种专业理论,但是这种专业要比别的专业面宽得多,是“帅才”理论与方法。第二章 领导理论
3.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主要理论有那些?
答案: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适合当领导,即作为领导者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修养,或者当了领导之后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人们把这一时期关于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统称为领导特质理论(Trait Theory)。将这一时期称为特质研究时期。
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领导行为,探讨什么样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才能提高领导绩效。人们把这一时期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称为领导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y)。将这一时期称为领导行为研究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到90年代。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影响领导绩效的情境因素,如工作任务、团体类型、下属特征等。将这一时期称为权变理论(Contingency or Situational Theory)研究时期。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说比较分散,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研究影响领导绩效的各种因素,产生了多种领导理论,如交易型领导理论(Transactional Leadership)、改造型领导理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以及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理论等。形成了领导理论的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第三章 领导素质
1领导者必须具备那些素质?你是如何让认识的?
答案: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第一,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是前提。第二,才能素质是关键。第三,学识素质是基础。第四,身体素质是保证。
浅谈认识: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这是党对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学会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才”,即:才能、才干。评价一个人,人们常说第一句话就是这个人很有能力或是这个人无能,它是一个人知识和经验的综合体现。一位领导者,应该掌握好科学管理知识与自己领导工作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再多的知识,再高的能力也不能发挥作用。
2.什么是领导群体素质?领导群体素质结构的构成是什么? 答案:领导群体素质结构就是领导成员素质的组合构成,它是一个有机的综合性的高智能结构。领导群体的功能大小不仅仅在于个体素质的高低,更重要在于领导成员素质要素的合理恰当的排列组合,即领导群体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成员素质的组合构成。领导群体素质结构组成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一个合理的领导群体素质机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良的品德结构:政治品德,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心理品质。
(二)互补的知识结构:
1、一个领导群体必须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广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依托,以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以领导科学的知识为主体的立体知识结构的整体。
2、必须使领导群体组成人员具备比其下属更高的知识素养。
3、正确处理学历和实力的关系。毫无疑义,要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就应重视学历。
4、注意通才和专才的搭配。
(三)优化的智能结构:一个有着科学智能结构的领导群体至少应由下述四种人组成:思想家、组织家、实干家和谋略家。
(四)配套的专业结构:,一个领导班子应根据组织或团体的类型和各个成员的分工来建构合理的专业结构,主要应包括三种专业类型:一是管理型,二是业务型,三是综合型。
(五)梯形的年龄结构。
(六)协调的气质结构:一是胆汁型,二是多血型,三是粘液型,四是抑郁型。3.如何优化优化领导群体素质结构?
答案:优化领导群体素质结构在现代领导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想法设法优化领导群体素质结构,其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群体素质结构的前提;
2、建设好后备干部队伍是优化领导群体素质结构的基础;
3、搞好领导群体的自身建设是优化领导群体素质结构的根本;
4、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优化领导群体素质结构的关键。第四章 领导心理 1.什么是领导心理?
答案:领导心理就是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影响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
3.领导决策心理的含义,领带决策心理的类型有那些?
答案:所谓领导决策心理,是指领导者在决策中的心理现象、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心理活动过程。领导决策心理的类型:
1、果断型;
2、顽强型;
3、稳健型。
4.如何让理解领带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的心理效应? 答案:
(一)风险型决策的心理效应:在领导决策活动中,有不少决策方案是要冒一定风险的。领导者在进行各种决策时,由于存在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一个决策方案可能会导致几种不同的结果,因此决策方案前途未卜。对此,不同的领导者和决策人在心理反应上是不一样的,并会由此而引起以下三种不同的心理效应:
1、决策者对利益的反应较迟钝,而对损失的反应较敏感,属于求稳妥,较保守的决策者,但往往容易坐失良机。
2、决策者对损失的反应较迟钝,而对利益的反应较敏感,属于谋大利,敢冒险的决策者,但容易在利益的诱惑下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3、决策者既追求成功,又避免风险,严格按照损益值和期望值的高低来选择决策方案。属于既理智稳妥,又敢于冒一定风险的决策者。但其冒险的特点是理智地冒险而非铤而走险。
(二)不确定型决策的心理效应:当决策者只知道决策方案可能导致的几种后果,而无法正确计算各种后果的概率时,决策便是不确定型的。这种决策的风险比风险型决策的风险还要大,心理作用更为突出。就决策者的心理效应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悲观心理,决策者为了保险起见,宁愿把结果估计得很糟糕,也不敢去作乐观的分析,不愿承担风险。此种决策很难获得高效益,但所冒风险较小。
2、乐观心理,决策者往往热衷于追求结果最佳、效益最好的决策方案,把结果估计的很乐观。此种决策常常导致高效益,但也容易遭受风险。
3、平衡心理,决策者对决策方案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他们常常把决策可能出现的几种结果看成是机会均等的,追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具有这种心理的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反复考虑利弊得失,力求既得到好的效益,又不至冒太大的风险。
4、侥幸心理,决策者对决策方案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决策模糊性很大,方案实施结果往往是任其自然,寄希望于偶然和意
外,类似于碰运气。若领导者持有这种心理进行决策,势必会给其所在的组织带来灾害。
5.干扰决策优化的心理因素有那些?
答案:干扰决策优化的心理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种:
(一)从众心理,从众心理表现的是决策者迫于个体或群体的压力而被迫服从的心理特点。
(二)褊狭与刻板;褊狭与刻板是人的两种不良的性格品质。褊狭是指一个人思想偏颇,思路狭窄,心胸不宽阔;刻板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僵化、行为保守,缺乏灵活性。
(三)自我辩解心理。自我辩解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缓解由于判断错误、决策失误而引起的自身的紧张精神状态,有为自己的行为、信念和情感进行辩解的一种心理倾向。
6.领带用人心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领带者选才用人应具备怎样健康的心理品质?
答案:
(一)民主性原则;
(二)信任性原则;
(三)重能力原则 ;
(四)理智性原则;
(五)宽容性原则。领导者健康的用人心理是一个动态的有序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体现在识才、选才阶段和用才、育才阶段。
(一)识才、选才阶段。
1、爱才之心
2、求才若渴
3、识才之眼
4、举才之德
(二)用才、育才阶段。
1、容才之量
2、用才之魄
3、护才之胆
4、育才之见。
7.领导者用人过程中的心理误区有那些?
五、领导者用人过程中的心理误区答案:领导者的用人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有优化的心理品质,也有不良的心理因素,这就要求领导者要保持、强化健康的心理品质,排除不良的心理障碍,尽快走出用人方面上的心理误区。
(一)报恩心理
报恩心理就是指领导者对那些曾经有恩于己或帮助过自己、给过自己好处的人在选才用人的问题上给予特殊的关爱和照顾,并以此作为回报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封建思想,是一种江湖义气式的用人心理。
(二)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与报恩心理相反,即是指领导者对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或侵犯过自己、有意无意冲撞过自己的人进行无端地压制和打击,并以此进行报复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反映了领导者褊狭的性格特征。
(三)崇洋心理
崇洋心理就是指领导者总是对曾经留学国外的人另眼相看,在用人的问题上往往对“留洋生”给予格外地偏爱和照顾,盲目地认为只有“洋人才”才是真正人才的心理倾向。
(四)用“亲”心理
即任人唯“亲”心理。就是指领导者在选才用人时,总把自己的亲属和朋友作为首要人选的一种心里倾向。这是典型的封建统治阶级用人心理,是当今的一种腐败现象。
(五)“名人”心理
“名人”心理就是指领导者在选才用人时只注重曾经获得过荣誉、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的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样的领导者往往容易埋没人才。
(六)“民主”心理
“民主”心理是从众心理的过分表现。就是指领导者在选才用人时往往过分注重民意测验和民主测评的结果,进而完全丧失自身独立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对民主精神的歪曲和极端化,是一种没有集中的绝对民主。
(七)用“弱”心理
用“弱”心理就是指领导者在选才用人时比较喜欢那些各项能力比自己弱的人,以此来显示自己能力“超群”的心理倾向,它常常使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被有意识地埋没掉。
(八)用“顺”心理
用“顺”心理就是指领导者在选才用人时愿意重用那些在各方面都顺从自己的人的一种心理倾向。这样的领导者会使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得志,从而导致整个组织风气不正,严重影响组织的发展。
(九)论资排辈心理
论资排辈心理就是指领导者总是以下属的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和辈分高低为首要条件进行选才用人的心理倾向。虽然年龄、经历、阅历与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决不能划等号,“有志不在年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十)强调政治心理强调政治心理就是指领导者把下属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作为衡量人才标准首要尺度的一种心理倾向。文革期间,就是这种不良的用人心理压制和迫害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使我们党和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十一)重视文凭心理
重视文凭心理就是指领导者把下属文凭的高低或是否有文凭作为选才用人第一标准的心理倾向。这样的领导者思想上存在着“文凭等于能力”的错误认识。
8.领导者的嫉妒心理、偏正效应、挫折心理的调试与调节。答案:嫉妒调节:领导一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因此,领导应该而且能够通过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用心里的调节和控制来整饬自己的嫉妒心理。当然,嫉妒心理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领导要整饬嫉妒心理,首先要了解嫉妒心理的发展规律。
1、嫉妒的早期阶段
2、嫉妒的中期阶段
3、嫉妒的后期阶段偏正效应调节:“偏正效应”是时刻变化着的动态的心理过程,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是可以改变的,只要领导者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有意识地努力调节,其自身的“偏正效应”是可以克服的。
1、追求高级需要
2、进入社会角色
3、以理智控制情感。挫折心理的调节:受挫心里的调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生的道路向来充满坎坷,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自身遇到的挫折和打击,这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决定着组织的前途命运和个人的成败荣辱。因此,领导者应及时、科学地调适自己的挫伤心理。
1、释放
2、转移
3、谅解。第五章 领导决策
1.简述领导决策的含义、特点及其类型?
答案: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组织制定多种决策方案,并择优确定方案和实施方案的过程。特点:领导决策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它具有预测性、实施性、优选性、目标性、风险性等特点。类型:领导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领导决策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对领导决策可进行多种分类,常见的有:
(一)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根据决策方式的差别,可以分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二)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根据参与决策人数的多寡,可以分为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
(三)高层决策、中层决策与基层决策。根据决策主体的层级高低,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与基层决策。
(四)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根据决策目标的层次高低,可以把决策分为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五)最优决策与满意决策。根据决策者追求的目标要求,可以分为最优决策与满意决策。
(六)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七)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根据决策目标的变动情况,可以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八)确定性决策与风险性决策。根据决策后果的确定程度,可以分为确定性决策与风险性决策。
(九)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2.简述领导决策的主要阶段和步骤?
答案:领导决策程序是指决策和决策执行全过程所要经过的必要的阶段或步骤。
(一)四阶段说 现代决策学权威西蒙认为:
第一阶段:搜寻环境、探求决策条件,即情报活动阶段。第二阶段:创拟、发展与分析可能的行动方案,即设计活动阶段。
第三阶段:从现有的活动方案中挑选一个特定的方案,即选择活动阶段。
第四阶段:评价过去的选择,即检讨活动阶段。
(二)八步骤说
中国台湾学者张金鉴认为:
1、当管理上遇到困难或发生问题时,须采取行动,谋求解决;
2、当主管领导发现了困难或发生问题时,便收集有关的事实资料、信息与情报,以期能明了真相;
3、就获得的事实资料作深切的分析,明其底蕴,知其关键,洞查症结之所在;
4、就已经了解的事实及其真相,试拟各种解决的方法和方案;
5、就这些地可行的方案加以比较或评估,以评判其利弊,优劣、处失;
6、就评估结果,选定最佳方案;
7、就此方案的执行立场,向有关方面争取权力、资源与支持;
8、作成决策。
(三)四大步骤说
我国行政学者夏书章、刘怡昌认为:一个完整的领导决策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调查预测、拟制方案;评估选优、确定方案;实施反馈,修正完善。
(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发现问题是领导决策活动的起点。领导决策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领导决策问题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上级的指示;二是来自部下的要求;三是来自领导者的创造性。
(二)调查预测,拟制方案。在决策目标确定之后,领导决策就进入调查预测,拟制方案阶段。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是领导决策的基础。
(三)评估选优,确定方案
(四)实施反馈,修正完善。第一个阶段是试验实证阶段;第二阶段是普遍实施阶段。3.领导决策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有那些?
答案:决策的一般方法:
(一)调查研究方法(毛泽东)第一,要把调查和研究紧密结合。第二,采用正确的调查方法。
1、典型调查法
2、抽样调查法
3、全面调查法
4、系统研究法
5、定量研究法
6、概率研究法
(二)预测方法
1、因果预测
2、模拟预测
3、直观预测
4、定量预测。
二、决策的具体技术:
(一)头脑风暴法;
(二)决策树技术;
(三)名义群体法;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NGT),又称NGT法、名义团体技术、名目团体技术、名义群体技术、名义小组法。
(四)德尔菲法;
(五)专家会议法;
(六)方案前提分析法;
第六章 领导者的选才与用人
1.领导者的选才原则、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答案:所谓人才选拔,是指领导者依据一定的人才标准,考察、识别和挑选人才的过程。但就一般意义而言,考察识别人才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察其言与观其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人才选拔的标准:选拔人才的标准,总的讲就是德才兼备。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德才的含义:对于德才的概念,简单地说,德是指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才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德的内涵:一是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二是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三是工作态度和思想作风。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包括掌握和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本职工作胜任的程度,以及掌握技能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等。2.关于选拔人才的导向(1)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努力形成选拔人才注重政治素质的导向。(2)坚持注重实绩原则,努力形成选拔人才注重实际贡献的导向。(3)坚持群众路线原则,努力形成选拔人才注重群众公认的导向。(4)坚持实践检验原则,努力形成选拔人才注重实践锻炼的导向。人才选拔方法:(1)笔试法(2)面试法(3)操作式考试法(4)心理测验法(5)群众评议法(6)短期试用法。
2.如何理解领导者人才使用的原则、制度?
答案:人才使用原则:1.因事择人、量才使用的原则2.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4.合理搭配、整体最佳的原则 5.公平竞争、择优用人的原则 6.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 7.重视培养、用管结合的原则 8.民主用人、慎重决策的原则 9.健全制度、追究用人责任的原则
人才使用制度:人才使用制度,是指领导者或领导机关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规章。人才使用制度主要包括:任免制度和培养制度、交流制度和回避制度、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职务升降制度与辞职辞退制度、任期制度和退休制度等。科学的人才使用制度对于实现人才使用的科学化、合理化,防止和避免用人上的重大失误,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果,如公开考试制度;竞争上岗制度;末位淘汰制度;任前公示制度;试用期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
3.领导者用人艺术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 塑造良好的领导者形象,以人格力量激励下属 2.满足下属正当的心理需要,以科学的心理调节影响下属3.恰当运用表扬、批评和交谈的技巧,以高超的艺术调动下属 4.真心为下属排忧解难,以真诚的服务感动下属 5.引导下属积
极向上,以高尚的组织目标凝聚下属 6.坚持公正用人,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和鼓舞下属 第七章 领导激励 1.什么是领导激励?
答案:领导激励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运用特定的方法,激发被领导者的动机,调动其主动性与创造性,使被领导者积极参与并主动配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2.领导激励必须坚持什么原则?
答案: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在强调激励的对象的整体性。二.公平性原则,领导者要注意在激励过程中激励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公平性。三.方向性原则,领导者必须要准确的确定激励方向。所谓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四.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就是适当地运用激励程度。所谓激励程度是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五.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原则。3.领导激励的主要方法有那些?
答案:
一、领导激励的基本方法。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就其内容来说,整体上可归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大系统。根据组织成员的需要特性,比较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需要激励。
1、物质激励。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有:(1)荣誉激励(2)情感激励(3)尊重激励(4)支持激励
(二)目标激励。
(三)工作激励。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就在于启发和增强人们对工作的兴趣或者对工作结果的兴趣。
(四)榜样激励 第八章 领导方法
1.什么是领导方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所谓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为达到某种领导目标而进行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第九章 领导艺术
1.领导艺术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领导策略、资源、方法和原则的基本技能。2.充分理解领导授权的艺术、协调人及关系的艺术、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与艺术、运筹事件的艺术、公关的艺术、假话的艺术、处理日常事务的艺术等内容? 3.正副职领导行使力的方法和艺术有那些?
4.领导者防止和纠正“越权”的方法与艺术有那些? 领导者防止和克服自己“越权”的方法和艺术
每个领导包括一般干部都要对自己的实际权力进行约束和控制,防止和纠正自己“越权”。1、解决几个认识问题(1)疑人不用与用人不疑。领导者对下属“越权”和对下属不信任、不放心、不放手有关,这种不信任,主要是对其工作的认真态度、工作方法、办事能力信不过,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充分信任、放手让其工作,鼓励其大胆干。对人才要做到四容:容才:心胸开宽容得下人才。特别重要的是容得下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容才的对立面就是嫉贤妒能。容言:容许别人讲话,能听得进各种意见,尤其允许有才干、有独立见解的人讲话。容错:允许别人犯错误,改正错误,绝不能对犯错误的人一棍子打死。容怨:不计效个人的恩怨,允许下属对自己暂时的不理解,暂时的埋怨。通过慢慢沟通,消除误会。(2)自恃高明与尊重他人。领导者对上、对下越权,还有一个认识问题,就是把自己看得过高,把别人看得过低,总觉得自己行,别人不行。必须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不能事事用自己的习惯模式去衡量别人的行为,略有不符就反感,要尊重别人的缺点和弱点,不能指责苛求。(3)关系密切与照章理政。有时越权,是因为自以为和上级或下级关系密切,友情深厚。这样相互之间深知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办起事来深一点浅一点,容易理解和谅解。但绝不能发生角色变异,没有章法。2、提高权力的自控能力。防止和克服自己“越权”,唯一实际的方法是靠自尊、自爱、自重、自慎、自控。(1)克服权力欲(2)增强自我角色意识。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事情扮演不同角色。(3)在权力范围内活动。5.如何让提高领导艺术?
答案:
一、打破定式思维,保持领导艺术的先进性
二、运用现代技术,提高领导艺术科学性
三、钻研专业知识,增强领
导艺术创造性
四、加强领导自身修养,增强领导艺术综合性
五、总结实践经验,把握领导艺术规律性。第十章 领导绩效考评 1.领导绩效的内涵?
答案:所谓领导绩效就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领导工作中所取得并经过考评的领导结果、领导行为方式和领导能力的总和。
2.领导绩效考评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我们仅就领导绩效考评的一般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对领导者个体绩效考评。1.德的考评。2.能的考评。3.勤的考评。4.绩的考评。
(二)对领导者履行职能的绩效考评1.决策绩效。2.用人绩效。3.办事绩效。4.组织的整体贡献绩效。
(三)其他不同的绩效考评内容。为了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当前人们注重从以下四方面对领导绩效进行考评:1.业绩考评2.能力考评 3.潜力考评 4.态度考评 3.如何提高领导绩效?
7.科学备考,有效复习,提升能力 篇七
一、夯实基础, 重点突破, 把握“尺度”
1 . 吃透课本知识。英语课文背诵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是知识存储的一种有效途径, 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但目前的教材不宜背诵, 而且教师的检查也很难落实。所以, 我们采用了课文填空的方式, 把每篇文章里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挖空, 然后要求学生默写出来。通过这种练习, 既落实了基础知识, 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狠抓词汇积累。学生英语学习困难之一是词汇量的欠缺, 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除了在课堂中加强词汇教学外, 我们还针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设置了一个词汇过关练习。我们先要求学生自己整理每单元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句型。然后搜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遇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建立my dictionary, 并且采取单元过关的检测方式来落实。测试的形式有在句子给首字母的形式, 短语中英互译, 单词中英互译等。这样一来, 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3.改革单元测试。以前我们的单元测试都是采用现成的标准化试题。这种试题的最大弊端是“教考脱离”, 这种考试无法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因此我们对英语单元测试进行了改革。首先, 每一份试卷中本单元的知识点至少占60%, 课外知识点为40%。其次, 减少选择题, 增加填空题、完成句子题、短语翻译、句子翻译等, 减少学生猜题的可能性。
二、有效复习, 统筹兼顾, 把握“梯度”
1.抓好查漏补缺。无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 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 甚至课后练习这一环节, 因为高考试题有课本的曩子, 况且新题型明确规定来自于课本, 来自于练习。为了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 我们选取重要的文章进行缩写, 再挖去关键词, 让学生填空。这样既督促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落实, 又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短语、句型的存储量。
2.注重知识疏理。我们整理好单元的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并要求背诵, 然后用听写的办法进行逐一检测。
3 . 精选复习用书。在高三的复习阶段, 复习资料满天飞。目前许多复习资料复习量大、内容庞杂, 讲解分析太多, 模拟练习较少。因此我们在备考复习中选用了一套难度适中, 专用于第一轮复习的资料《全线突破》, 我们一般会花一节课的时间, 对单元中的考点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有针对性的进行纵横联系, 归纳延伸, 引导帮助学生把学到的零散知识织成一张牢固的知识网络。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选用《英语周报》的复习版, 该报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特点是书面表达的分类指导恰到好处。这样就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复习负担, 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优化课堂教学, 有效备考
1.注重词汇训练。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 也是妨碍提高英语成绩的“绊脚石”。新课标在词汇量上有很大变化, 很多学生之所以英语学不好或止步不前,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词汇没过关。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使用约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运用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掌握了词汇就掌握了基本的重点词汇、词组习语和句型。一轮复习可以按照模块顺序进行滚雪球式的复习。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词汇本积累词汇。准备一个便于携带的袖珍型词汇本, 随时记忆、随时复习、随时扩充, 既能逐步扩大词汇量, 又能有效地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 可谓一举两得。
2.扩大阅读范围, 提高阅读能力。英语第一轮复习中, 学生除熟练掌握语法、词汇之外, 首先要扩大阅读范围, 提高阅读速度。有的学生一见到科普文章便头疼, 一见到新体裁就心慌。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 一定要走出陈题, 看各种报刊、杂志等英语读物。除了领略内容, 熟悉语言特点, 还要对新体裁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学会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句、中心句等, 深层理解语篇内涵, 仔细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及所要明示的价值观, 以便更好地在阅读部分得到更高的分数。
3.强化书面表达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书面表达是提高英语得分的关键。要想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 没有平时大量的语言积累是不行的。平时要积累词汇、短语、各种句式、常用连接词、过渡语、各种文体的格式、习惯语等;多背诵佳句、范文;经常动笔, 把平时的所学和积累有意识地运用到文章中;讲究方法, 审题在先, 在草稿纸上将要点及主要句式列出, 连成句子, 修改润色, 注意上下文衔接, 注意句子结构;另外还要注重书写训练, 字一定要饱满圆润, 大小适中, 不要连笔。写作时还要加强应用文的练习。比如信函、一般通知和申请表等, 逐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8.复习要科学的进行 篇八
一、指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进行扎实准备
在复习迎考阶段,能否端正态度和扎实准备是会考成败的关健。平时学得努力、扎实,复习也切实有效的同学,取得好成绩是不成问题的。但也应该给这些同学打“预防针”,如果不认真投入复习,沾沾自喜,企图“吃老本”,恐怕也难免会“大意失荆州”悔之莫及。而针对基础不太牢固,学习困难较大的同学,则要防止其在复习时丧失信心,“不战自败”,得不偿失。对这部分同学更应该在精神上、心理上鼓励他们。更要杜绝他们把希望寄托临考前得到一、二份“有料”试卷的现象。向这部分同学多强调,只要认真对待,奋力拼搏,有计划地完成课文复习,仍然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考纲”,掌握“考纲”
在会考复习中,首先必须搞清楚要复习哪些内容,每个内容的复习要达到什么要求,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关于考什么内容。《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历史科纲要》(以下简称“考纲”)已作了非常明确的说明。高中会考是水平考试,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在正常情况下都可达到合格水平。.
三、指导学生全面复习,把握重点知识
在让学生明确考试内容和掌握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指导学生对"考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第一轮:全面铺开,注重基础,理清線索,揭示规律或时代特征,梳理考点,辅之单元检测及复习方法介绍。第二轮:分类串线,强化能力,揭示规律,进行检测。第三轮:回扣教材,查漏补缺,过重点关,以指导学生自学及系统全面,有所侧重地复习教材为主,辅之以模拟检测、评讲及应试心理方法的训练,达到全面掌握"考纲"所规定的要求。
四、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强化训练
由于复习时间短、范围广、内容多,故训练应突出重点,选择典型,强化精练。在复习中,只有教师讲,没有学生练是不可取的;但以练来代替复习指导,大搞题海战术,也坚决反对。根据每年会考题分值的情况,故训练的重点可放在列举题和问答题上。练的着眼点是学会审题,学会用已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积累解题经验。如果让学生在精练中能从根本上掌握了解不同类型题目的技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又何惧题目的千变万化呢?
【科学发展观复习题】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观习题10-25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资料07-01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建08-19
申论科学发展观08-21
科学发展观解读09-05
司法科学发展观11-04
科学发展观学习论文06-28
学习科学发展观大会07-29
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08-04
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