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通用6篇)
1.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 篇一
关于赴福建部分学校学习考察报告
仙游现代中学 黄江闽
2015年6月,我们校长培训班学员相继到闽侯一中、福州二中、建宁一中、三明一中等学校进行考察学习。考察团成员与几所学校的校长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此次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闽侯一中
闽侯一中创建于1902年,历史久远,人才辈出。以优质的办学质量享誉省内外,进入新世纪,更焕发勃勃生机。如今已拥有36个高中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是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校园共占地面积132.6亩,位于昙石山麓、闽侯江滨路畔的新校园,校园环境优美,拥有配备精良的多媒体教室、高标准的实验室和语音教室和精巧别致的食堂和学生公寓,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校以分层次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打造了岁岁骄人的高考成绩。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
(二)福州二中
福州第二中学位于福州市乌山风景区北麓、全国著名的古民居建筑群三坊七巷之光禄坊,是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福建省首批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国家首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设研究试验学校,福州市唯一一所武警国防生生源基地。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宁一中
建宁一中始创于1940年,1981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3年被评为省二级达标学校。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1937人,寄宿生946人。
(四)三明一中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创办于1945年,1996年成为省一级达标学校,2003年成为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母校,中科院王乃彦院士是名誉校长。学校占地面积100亩,是一所集绿化、美化、香化和诗化为一体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
学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整体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已成为办学特色。高中学科奥赛誉满省内外,获过2块国际金牌,8人进入国家集训队,4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二、主要收获
(一)高品位建设,特色化发展。有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是成功的学校,而成功的学校一定是有特色的学校。
福州二中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为办学思想,坚持“立足课堂,关注质量,学生成才,教师成名”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从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注重学习,打造精品,不断积累,加强储备,自觉反思,扩大影响。在加强常规性教研组建设的基础上,提升为发展性教研组建设,直至完成示范性教研组建设,以形成教研组长效发展的机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学生职业心理档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社会。通过学校每个教职员工的努力,用心去育心,用情去育人,用有效的方法去育德,努力培养出更健康、更优秀、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世纪人才。
建宁一中校园广植花草树木,四季花香鸟语,环境优美整洁,恬静宜人,拥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
三明一中作为一所山区学校,在68年的办学历程中,总结了成功的办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特别是高中拔尖学生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三明市高中教育的排头兵,起到了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应有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为了追求高中拔尖学生的培养这一办学特色,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办学领导小组,经过纵览全局,认真审视,明确了从名师队伍、学科奥赛和科研改革三方面来凸显办学特色的思路。
(二)打造“名师队伍”,为拔尖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明一中制定了《三明一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抓师德、抓教育科研、抓教改实验为主要培养途径,提出学校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实施方案、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等,通过各项具体措施,不断推动全体教师的发展成长,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促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名甚至成家,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名师队伍,为拔尖学生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1、以 “百师访千家”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教育,开展教育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学习研究,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
2、完善制度,规范建设
(1)实施“师带徒”制度。每年根据教师具体情况,在教师自主结合和选择搭配的形式上,定下相应的责任目标,做到权利与义务、责任与目标都明确,定期进行师徒结对情况汇报,最后对师徒结对的成效进行评选和表彰。
(2)形成终身学习制度。对教师学习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每学期自主学习1—3本教育专著,全校每两周进行一次常规教研活动集中学习,每学期引进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学习。
(3)推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在激励机制中发现 2 人才、培养人才,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让广大教师看到发展的方向。
3、搭建平台,展示风采
(1)“333”校本研修。每位教师每周参加1次学科教研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至少做一次教研主题发言;开设校级及以上公开课,撰写优秀教学设计或有质量的教学案例,参加听课议课活动;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每个备课组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主题进行一个校级课题研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完成1篇教学论文或质量较高的经验总结;每周选择一节课较详细的写一篇教学后记,或每节课后较简洁的、有所突出地写教学反思;每学年读一本教学专著或教育论著,并且每学期撰写1篇2000字以上的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2)青年教师培养“369”工程。按青年教师“三年合格、六年骨干、九年特色”的培养目标,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紧迫感,有效地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在既定时段内熟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掌握学科教学原理和方法,达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较高水平,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3)青年教师五优评选。从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板书五个方面,提升教师的基本功,激发起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推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示范课。各学科每学期都安排一位高级职称教师(或是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成员、教研组长等)开设一堂示范课,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展示骨干教师的风采,推动青年教师教学的自我完善与升格。
(5)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参与研究。充分利用省基础教育网上培训、名师网上授课、省市级教师专业培训等机会,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深造;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选派组织优秀教师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参与闽西南五市(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教育交流合作工作,开展教育科研、专家讲学、考察培训、师生互访等活动。
(6)用课题促进教学。确立一批在国家、省、市、校立项的辅助课题和普及课题,形成一个主导课题覆盖下的“教学科研、德育科研与其他科研多头并进、部省市级课题多层分工协作”人人参与的网格化课题研究格局,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支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
4、打造名师,以点带面,形成教师队伍的整体合力。学校特别注重名师建设,积极参与三明市“名师工作室”建设,也在筹建本校各学科组“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群体,争创一流团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师资培养上,实行学科“竞赛教练组”负责制,注重传承。
5、评价制度多元化。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大力推行多元评价制度,以评价促发展,在教师中引发竞争力。尽可能地让每一位教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工作中有自信心、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打造“学科奥赛”,为拔尖学生的成长构建平台
三明一中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校情又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拔尖学生培养方法,即通过学科奥赛这一平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知识厚度,为拔尖学生未来的更高成长奠定根基。
1、加强竞赛优秀辅导老师的培养
学校为使主要竞赛老师能达到指导全国决赛的辅导水平,不定期地选送主要辅导老师参加全国、省级的学科竞赛辅导班或大学相关内容的进修学习(因为很多竞赛内容是考查大学知识),并聘请国内知名的竞赛辅导老师(如国家队教练)为师生讲学,开阔师生视野。每年暑假都选派学科竞赛辅导教师到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培训。与三明学院结成“结对”学校,输送学科竞赛特色教师兼任高等院校兼职教授。校内辅导教师也大力发扬“传、帮、带”的良好传统,辅导教师形成一支业精心齐的团队。
2、做好竞赛苗子学生的选拔与辅导
(1)认真选才,抓早抓实。作为一所高级中学,我校从初中开始就到各县区去选拔竞赛的苗子,成立一个初中奥赛班,安排他们周末时间和寒暑假到三明一中进行竞赛内容的系统学习,同时,选入奥赛班的学生能直接保送三明一中。
(2)强化培训,提升能力。每学期利用寒暑假,组织部分拔尖学生到福州、厦门等地的重点院校,甚至到省外知名高校参加“奥赛”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培训,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学习前沿知识理论和深入开展实验操作。
(3)重点培养,个别辅导。对少数特别拔尖的苗子学生采用“导师制”,导师“一带一”或“一带二”。新高一暑期,对每一位学生培养人选进行专业发展诊断,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高中阶段进行全程跟踪、个别辅导。
3、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学校每年都从全市10个县(市、区)中招收一部分有学科特长的优秀学生,组建成“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验班实施“5321”培养方案,“5”是指具有特色拔尖学生培养优势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5个领域。“3”是指为每一个拔尖学生制定三年为周期的培养方案;“2” 是指每个学科组至少选聘2名首席导师和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1”; 是指每个学科都与一所我省高校或科研单位的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构建与高校对接联合培养机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技前沿,为学生在将来高校的科研创新研究打好基础。
4、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奥赛工作,每学期都会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学科奥赛实行绿色通道。各学科都有专门的一至二间的学习教室,并且都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竞赛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借阅各类参考书,并可随时查阅电子图书。对参加学科奥赛的困难学生,还提供专门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5、设立学科奥赛专项资金
学校的财力虽然非常有限,但每年都拿出15万元作为奥赛专项资金,用于师生学习培 4 训和比赛。另外,还从办公经费中尽量挤出资金补充竞赛所需。
(四)重视整体效应,实现整体优化。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听介绍者多次提到“整体”二字。他们认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及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是客观的、动态的、模糊的整体性管理。他们独具特色的“接力赛”和“拔河赛”,依据是整体论。它的形象解释是:接力赛——从高一到高三,一棒传一棒;拔河赛——全体教师拧成一股绳,把学生往成才的方向拉。
任课循环制是培养教师的重要措施。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教师跟班上,谓之“小循环”;部分教师还实行从初一到高三的“大循环”,叫做“打通关”。(当然,他们也注重传帮带,现有高三教师,从高一带到高三的只占1/3,其余为老教师和第一次教高三的)。这种任课制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习动力长盛不衰。
集体备课制是不老的老招数。不经过集体备课的教案是不能进入课堂的。他们集体备课的程序一般是:面对每一堂新课,年级确定一个老师为“中心发言人”,由他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并设置练习,其他老师则七嘴八舌的予以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共同的教案,所有同一科目的教师一同把它带入课堂。当然,至于教学效果,则通过每个老师的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和课后辅导来实现。
2.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 篇二
在郑州宏达汽车有限公司, 考察团察看了农村小型商品混凝土运输车系列产品和新型预拌砂浆运输车、搅拌罐、背罐车等产品。公司为满足农村市场不同用户需要, 根据省散办要求, 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村小型混凝土搅拌车的产品方案进行了完善, 已研发出3立方、3.5立方等规格, 形成3大系列8种规格产品。农村小型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既可以和搅拌站配套使用, 也能单独加料作搅拌机使用, 并以其性能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 在农村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此, 考察团给与了高度赞扬和肯定。
到达驻马店西平县后, 考察团首先对农户使用商品混凝土进行了现场察看, 随后召开了粤豫两省散装水泥交流座谈会。省散办刘焕胜副主任主持会议, 西平县政协主席王梅军致辞, 驻马店市商务局于明标局长介绍了驻马店市和西平县的经济发展情况, 县政协常委、金鼎商品混凝土公司董事长董宏伟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 介绍了近几年在省、市散办指导下, 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下乡进农户取得的成绩。
广东省散办副主任林林介绍了广东省的散装水泥工作。对这次学习考察得到的周密细致的安排表示感谢, 并且对河南农村推散工作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表示一定要把河南的经验结合广东的实际落到实处。
3.赴江西革命老区考察报告 篇三
一、江西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江西省的老区工作开展比较早,针对老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大的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江西省的老区扶贫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老区扶贫方面,江西省采取的以下几种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1鄱阳湖地区移民建镇
移民建镇是1998年长江洪水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由于解放以后长江上游地区的滥砍滥伐,中下游地区的盲目围垦,使生态循环遭受严重破坏。对大自然的索取并没有解决湖区群众贫困的世代承袭问题,反而造成当地农民无限制地向鄱阳湖索取资源,导致鄱阳湖地区的贫困状况一直没变,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在1998年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央安排江西省14期共移民22.1万户,90.28万人,中央补助资金36.7亿元,移民户数和补助资金约占四省总数的35.5%。到2003年底,共新(扩)建集镇126个,中心村363个,基层村2097个,累计完成投资72.24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7亿元,完成建房投资59.17亿元。通过移民建镇,在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新跨越: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新跨越。过去的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缺水少电,道路泥泞且不平,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过移民建镇,各级政府投入7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水、电、路,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敬老院、邮政、电信、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二是人居环境的新跨越。过去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鄱阳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行蓄洪面积缩小,湖区湿地锐减,血吸虫病盛行,十年九灾,广大群众淹苦了、淹穷了、淹惨了、淹怕了,有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过移民建镇,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并远离了水患,血吸虫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移民生计的新跨越。移民建镇伊始,江西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恢复与发展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治穷与致富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了“一年安置,二年恢复,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而实现移民真正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返迁。
2深山区搬迁式扶贫
江西省目前有90余万贫困人口,其中有25万人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贫困山区缺水严重,自然村落不通机动车,不通广播,无电视信号,没有动力电,照明电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走数十里山路,孩子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且路上也不安全。由于山高坡陡,严重缺水,耕地少、土壤贫瘠,粮食靠天收,缺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大部分劳力远走他乡,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温饱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长期的扶贫实践证明,就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效果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山区搬迁式扶贫的决策,并于2003年开始在九江市修水县、吉安市万安、遂川三县进行试点,2004年起在全省铺开,用5年时间把这部分困难群众搬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江西省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移民搬迁的原则是整体搬迁,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操作办法是先易后难,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群众。为了使移民户搬出后有生计,规定有土安置的,要保证人均5分田,无土安置的要实现每户1人务工或经商。国务院扶贫办认为江西的移民扶贫工作做到了四个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施移民扶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与突破。江西还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3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独特的水系,山江湖区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国土面积的97%。由于历史上出现毁林种粮、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鄱阳湖湖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进而导致湖区群众贫困。1983年开始,开展了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发现治理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泥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和源头抓起。由此得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科学共识。在流域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与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规划与实施经验,制定了《规划纲要》,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山江湖的区域特点和发展现状,遵循“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战略构想和“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加以制定,并在省人大立法。具有法规效力的《规划纲要》,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广大农民在山江湖区域开展开发和治理工作。山江湖工程积极贯彻“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建立和加强了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实施了UNDP一、二期无偿资金6360.20万元,贷款42.50万元。此外,引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参与式农村发展途径、开发式小额信贷扶贫方法、探索湖区替代产业途径等),为江西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4“参与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是江西省革命老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扶贫方法。所谓“参与式扶贫”,是指通过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以贫困村为平台,为贫困农户创造表达意愿的机会,赋予贫困农户知情权和监督权,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发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施“参与式”扶贫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公众参与扶贫行政过程的机制,使公众能介入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提高扶贫行为的可持续性,使扶贫行为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扶贫资金的中间渗漏更少。从2002年开始,江西省扶贫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12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采用“参与式”的扶贫方法。为实施好“参与式”扶贫工作,对全省
扶贫系统的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1200个重点村的扶贫骨干进行了培训,重点学习“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制订的要求,重要工具、实施步骤、重点环节。在规划小组的组织和召集下,对村级基本情况进行“参与式农村调查”。掌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和资源情况、社会状况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为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全乡、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前景好、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产业,形成村级规划的发展思路。将扶贫项目及其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项目规划,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确定阶段性目标。村级扶贫规划制订后,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扶贫部门批准后付诸实施。规划经批准后,重点村的整个扶贫工作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首先,政府扶贫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扶贫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其次,增强了贫困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和脱贫致富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第三,贫困地区群众和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第四,扶贫政策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通过对农户进行分类,从中确定了社会保障户,贫困户,有利于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办法,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第五,贫困地区发展思路更切实可行。通过综合分析贫困的现状,经村民和贫困户的充分讨论,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项目和存在的困难,选择了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项目,并逐个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连续性。
5以工代赈扶贫
以工代赈是江西省政府针对需要救济的特殊困难群体(一般为低收入者,如贫困人口或受灾人口),通过组织其参加工程建设,取得劳务报酬(物资或资金)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以工代赈管理始终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程度实行项目管理。国家将以工代赈计划指标和建设任务下达到省区,以省区为主实行以工代赈管理。江西省老区面积广,山丘面积大,重点贫困地区基本分布在东西南北四边,由于地理、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依据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四大片区即赣南、井冈山、鄱阳湖、赣西北片区,针对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片区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紧紧把握扶持目标和重点,确保项目和资金安排向人口集中连片且贫困程度深的乡村倾斜。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年安排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江西省以工代赈工作按照“直接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突出建设重点,实行综合配套治理,切实提高扶贫效益”的原则,帮助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生产生活设施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定点扶贫模式
所谓定点扶贫,就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到乡,工作重点在村,扶贫措施落实到村。中央国家机关在江西省有5个定点扶贫单位,确定江西省贫困县18个。2000年后,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江西省定点扶贫单位增加到8个,确定贫困县增加到21个。从省内来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江西省确定的贫困乡为492个,现在增加到563个,重点乡覆盖到全省82个县。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省各级有2000多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定点扶贫工作,定点扶持了493个贫困乡、2171个贫困村。新时期的定点扶贫工作有新的进展,2002年,全省各级定点单位共派出干部64200人次赴点开展工作,使受扶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各类扶贫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7小额贷款扶贫
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下达江西省扶贫贷款净增计划20.7亿元,实际投放20.2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共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实体5955个。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3.74亿元,直接投放到贫困户37.7万户,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资金需要,因地制宜的种植或养殖项目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结束以后,从2001年起,江西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多种扶贫贷款到户的模式:一是因地制宜直接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实现扶贫直接到户。集中力量支持其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以增加收入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着力优化种养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二是支持农户介入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使农村贫困户受益。三是支持农户连靠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项目辐射到户。在大力推进重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工厂+基地”的新机制,发挥其对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种养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支持贫困农户进入市场,采取订单农业等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到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桥梁。五是支持农户开展劳务输出,通过精心组织农民进城务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
8井冈山老区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把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广大老区贫困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科技部领导多次亲临井冈山区检查、部署工作。至“九五”期末,科技部先后为井冈山区科技扶贫设立项目82项,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十多年来的科技扶贫实践,使井冈山区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促进了井冈山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壮大了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扶贫,择优选择了能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蚕桑、笋竹、水禽、果茶四个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从良种推广、建立丰产样板,到产品深加工,进行系列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开发,使之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三是建立了“井冈山科技扶贫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与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心网联网。山区各县的相应机构也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等终端设备,大大改善了科技服务条件。四是培训了一批科技管理和乡土技术人才。五是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井冈山区的对外开放。
二、赴江西革命老区扶贫考察的的启示
对江西省革命老区进行的实地考察,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江西省老区扶贫工作方面的理论方法,但是,江西省针对革命老区所采取的扶贫策略,取得的一
系列成功经验,对于内蒙古搞好革命老区建设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结合内蒙古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老区扶贫工作,我们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全区与老区的关系
虽然,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全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存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扶贫开发仅仅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后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就我区老区农村牧区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因为他们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更差的山区、浅山丘陵地区、黄土沟壑区、荒漠区等地区,与全区总体贫困水平相比较,脱贫的难度更大;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巩固温饱的任务也很重,一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农牧产品卖难,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虽然这些都是局部问题,但却与全局紧密相联。少数地区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对扶贫开发工作抓得时紧时松,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认真解决。
老区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牧区的稳定。就当前来说,老区农村牧区能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党的家庭承包经营、减轻农牧民负担、扶贫开发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家庭承包经营解决的是农牧民能否掌握基本的生产资料问题,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的是以农牧民轻徭薄赋的问题,而扶贫开发则是解决农村牧区中弱势群体生存能力、生计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三项政策是互相联系的,都关系到农牧民的生存、生计问题,无论哪一项没有落实,老区农村牧区都难得稳定。老区农村牧区稳定不了,就谈不上农村牧区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富裕。扶贫开发,也直接关系到我区老区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全区的崛起,必须也要有这些老区贫困地区的崛起,否则,必然拖全区的后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历史上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一旦开发对路,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崛起也更有潜力。为了实现全区的崛起,必须着力促成这些地区的崛起。
老区扶贫开发,还直接关系到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尚未解决温饱的、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群众是最需要我们去帮助和关心的,是最需要我们去为之服务的。
2坚持开发式扶贫思路,不断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老区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老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老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要继续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解决老区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努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从大力发展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转移到直接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生产和提高收入以及帮助目标人群摆脱困境上来,从改善自然条件更多地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使老区贫困地区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特别是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开拓增加群众收入的渠道。一是下大力气在老区贫困地区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老区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多种经营。我区革命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老区群众近靠山水林区,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林、次生林、混交林名贵树种很多,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摇相互应:纯天然野生动植物如:山兔、野鸡、山野菜、棒子,蘑菇、藏菜、山杏核、中草药等品种繁多且存有量丰厚。另一方面,革命老区又存在大量的革命早期历史遗址、人文事迹,通过开展革命文物的募集、整理和研究,维护、修缮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资金引导,支持和鼓励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牧户游”,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有机互动,着力打造老区旅游品牌,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向前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要以旗县、乡苏木为主,因地制宜,努力培育1—2个单一品种超粮食产值的扶贫支柱产业。二是要结合村嘎查、乡镇苏木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异地安置扶贫,将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贫困群众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提高群众收入。三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要把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大力抓好贫困劳力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优先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务工。要切实减轻贫困户的负担,为老区贫困户创造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条件。
3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处理好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建议自治区政府,一是将革命老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每个革命老区旗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投入。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点向革命老区予以倾斜。二是从2010年起,设立用于革命老区发展的专项建设基金,专户管理,定向使用。三是参照国家今年拿出了近2亿元的彩票收入资金,用于江西、陕西等四个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做法。建议自治区也从彩票收入中安排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老区旗县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利用特色资源,精心培育老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四是协调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农牧业厅等有关部门按照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安排专项资金的时候,对革命老区予以重点倾斜。
在扶贫资金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正确处理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应把财政扶贫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帮助老区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专项贷款中的一部分也要原则上重点用于老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扶贫信贷资金要尽力用足、保证用好。金融部门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适当放宽扶贫项目贷款条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更有效地发挥扶贫贷款的扶贫作用。小额信贷扶贫是行之有效的,应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扶贫资金的分配,应尽量向革命老区倾斜,使用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接受群众监督。
4要强化科技文化扶贫,正确处理治穷与治愚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解决好治愚的问题,即解决好农村牧区的教育和科技问题。农村牧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农村牧区教师的素质和待遇,老区贫困儿童的经济承受能力,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等等,哪一项都是涉及全局的大问题。各级政府新阶段扶贫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上。
要加快发展老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允许出现贫困户子女辍学现象。要加强老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老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革命老区农牧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非农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新型农牧产业,尽快增加老区收入的重要途径,关键就在于培训。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远,科技教育落后,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多方配合、加强协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培训工作。要从老区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步伐,在进一步完善各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园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做到老区重点村能通邮、通广播电视,逐步实现老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改变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在老区重点乡苏木要完善卫生院建设,在有条件的重点村嘎查要建立卫生所,要继续动员全社会为扶贫开发共同努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贯彻的一条重要经验。
5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重视革命老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老区农村牧区人口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新时期扶贫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只有在老区农村牧区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将建国后的60年来,国家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表征,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逐步打破,进而加速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投入较少,现阶段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各有关部门对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方面:老区农牧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很高,但有的乡村参加医保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大力推动农牧民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改善老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确保农牧民病有所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农村牧区的保障水平偏低,由于低保的额度与地方的资金配套能力挂钩,处于相对贫穷的革命老区农牧民参加低保的比例很低,有的虽然过去参加了,但近两年却出现了断档的情况,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国家的要求协调配合,力争使老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低保的范围,享受低保政策。在老区子女上学方面:老区农牧民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子女上学距离学校较远,有些孩子还需要父母到县城陪读,成本很高。必须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提高老区子女助学补贴,出台更加直接的优惠政策,降低辍学率,保证老区贫困农牧民的子女能够上得起学。
4.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 篇四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信息> 专题调研>[发布日期:2007-2-1 15:22:41] [被阅次数:750]
为了学习借鉴兄弟省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林业综合执法和珍贵树种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厅党组的安排,2006年5月19—26日,吕月良和兰思仁两位副厅长率各设区市林业局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局负责同志一行18人,赴云南、海南两省学习考察。考察组通过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两省林业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并从中受到很大启发,收获匪浅。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南、海南两省林业的特点与亮点
㈠主要特点
1.云南。云南省国土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450万人,2005年全省财政收入766.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2.6亿元。云南林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物种资源多。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的宝库”、“香料博物馆”、“天然大花园”、“菌类大世界”之美誉。二是林业用地面积大。全省林业用地3.6371亿亩,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9.6%,居全国第三位,有林地2.2523亿亩,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8.1%,居全国第四位。三是森林覆盖率高。“十五”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49.91%,居全国第7位。四是活立木蓄积量大。全省活立木蓄积量达15.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4.2%,居全国第三位。五是林业发展基础好。云南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也是林业大省,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基础扎实,林业机构和队伍比较健全,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50亿元。
2.海南。海南省国土陆域面积3.54万平方公里,人口826万人,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84.7亿元。全省森林面积2851万亩,森林覆盖率55.5%,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产木材约60万立方米,天然橡胶30万吨,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168亿元。海南林业总量不大,但有特点,有亮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最”:一是有全国最独特的热带天然林990万亩,其中原始森林200多万亩;二是有全国面积最大的700多万亩橡胶林、70多万亩椰林、60多万亩槟榔、60多万亩芒果;三是有全国种类最多的沿海防护林35万多亩、青皮木7.4万亩;四是有全国最丰富的热带野生动植物资源,植物4600多种,占全球有1%,动物570多种。
㈡主要亮点。
通过考察,我们感到云南、海南两省林业发展势头很好,许多工作都很有特色,亮点很多。结合我们考察的重点和方向,概括起来,两省林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很大。云南省地处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的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担负着我国及东南亚的重要生态屏障;海南是个以旅游业为主的省份,海南的生态、资源、环境,是其经济社会最大的资本和依托。基于这些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省情特点,两省对林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相当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保护意识强。考察中我们感到,云南、海南两省无论是各级党政领导,还是广大民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都很强,把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来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生态、保护资源的良好氛围;二是资源保护措施硬。海南省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并实施“生态省”建设的省份,200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出台了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把林业作为战略性的工作来抓;云南省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制,并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均由省政府与各市、县签订责任状,严格落实奖惩。三是工程项目投入多。围绕国家林业区域发展布局,云南省提出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每年争取国家林业生态建设资金达10多亿元;海南省虽然“体量”较小,但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边”防护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百万亩”椰林工程等,每年争取到国家林业投资3亿多元。四是造林绿化成效大。云南省“十五”期间人工造林面积每年均保持在5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海南省“十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334万亩,超过1997年以前10年造林的总和,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2.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走在前头。云南省是林业综合执法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从2003年开始,云南省首先在富源县(采取重新组建执法大队)、香格里拉县(以现有林政执法队伍为主)、景洪市(以森林公安为主),分别进行三种不同类型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扩大到22个县(市),其中,采取重新组建模式的单位16个,以森林公安为主组建模式的试点单位2个,以资源林政执法为主组建模式的试点单位4个,从三年的试点情况看,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有利于理顺执法体制,精简执法队伍,提高办案效率,树立执法权威,防止了以往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相互推萎扯皮现象的发生。可以说,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是大势所趋,也是今后依法治林的重要方向。从云南的经验看,此三种模式的综合执法各有特点和利弊,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采取重新组建执法队伍的模式最成功的模式,主要优点:一是管理体制顺畅。新组建的林业综合执法机构属于林业主管部门的内设职能机构,隶属关系明确,工作协调。二是业务素质较高。新组建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可以根据执法工作的需要,择优选拔不同执法类别的、有经验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执法人员,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三是符合综合行政执法的方向。新组建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专门从事行政处罚工作,不参与行政管理,实现行政审批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分离,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公正、廉洁。四是有利于林业主管部门在下一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保机构、保职能。它唯一的难处,就是争取新机构和编制的难度较大,但我们想只要很好地整合现有执法人员,适当增加些编制还是有可能的。
3.生态公益林保护卓有成效。云南省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858亿亩,占林地面积的50.2%,海南省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30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0%。总的看,两省生态公益林比重较大,但生态林保护与林农生产的矛盾还没有象我省目前这样突出,其原因有多方面的,除了尚未进行林改,林农的产权意识不强,商品林和生态林经营收益的反差不大的原因外,我们认为,主要还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和措施:一是充分尊重民意。在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时,既要根据生态区位,也要尊重老百姓的意见,尽量做到二者的统一,对老百姓不愿划入生态公益林的(特别是人工林、自留山等),原则上不予划入,以免留下隐患;二是明确管护责任。对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由经营者直接管护或自愿联合管护;对村集体所有的公益林,由乡镇建立统一的护林制度,成立护林联防组织,确定护林监管员,公开竞聘专职护林员进行管护;三是开展林下利用。云南是“菌类大世界”、“药材的宝库”,林下菌菇类和中药材非常丰富,在公益林区,允许林权所有者通过采集菌菇、种植中药材等,开发林下资源,增加林农收益,缓解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低的矛盾。同时,两省借助旅游产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开展森林旅游,形成了热带雨林游、海上森林游(红树林)、野生动植物游、珍稀特有物种游等特色旅游产业,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林农就业的渠道(如卖工艺品、旅游区劳务收入等)。
4.资源培育注重科技。两省在资源培育上十分重视科技的运用,特别是对乡土树种的开发推广,并以此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发展路子。具体讲:一是注重种苗的研究开发。海南省林业资源体量不大,但很有特色,他们立足于优良乡土树种的研发,选育出了降香黄檀、柚木、黄胆木、黄桐等一批具有开发前景的热带优良树种,建成了海南热带森林博物园等高科技含量的种苗生产基地,其中有亚洲最大的桉树良种良苗工厂化生产基地。云南省在种苗研究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选育出了云南松、思茅松、蓝桉、西南桦、北美红杉、山核桃等一批速生优质新品种(品系)和优良种源。这些对两省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注重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推广运用。海南省把林业科研机构选育出的热带优良树种与其栽培模式、营造林技术组装配套在一起,及时加以推广,目前已建立花梨、柚木、香樟等热带珍贵树种示范基地近2万亩,有力带动了林农种植的积极性。云南省近五年来组织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47项,营造推广示范林132.45万亩,辐射带动造林365.4万亩,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总的看,云南、海南两省按照国家林业发展布局,根据其区位特点,走的是一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总量都不大(2005年云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250亿元,海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168亿元),但近几年来,两省林产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势头很好,呈现出新的亮点:一是林企一体化稳步推进。两省林浆纸一体化建设都经历了一段走走停停的曲折路程,但这个方向一直没有改变过,特别是去年以来,两省的省委、省政府都把它作为一项重大决策,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以海南省为例,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任组长的浆纸林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出台了《加快发展浆纸林的若干意见》,采取十大政策推动浆纸林建设,主要有:浆纸林(桉树、相思、木麻黄)育林基金(含维简费)征收标准从20%调减为5%,农民个人房前屋后非林地种植的浆纸林,全部免征育林基金;简化采伐审批环节,取消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审核两个环节;凡属浆纸林,无论种植者需要何时采伐、采伐多少,只要申请材料齐备的,各级林业部门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按其需要办理采伐证;对种植面积在10000亩以上的,实行采伐限额和采伐计划单列,采伐年龄由林木经营者自行决定;在“四旁”等非规划林地造林的,不当作林业用地管理,保留原有土地性质不变,经营者恢复原来土地用途无需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用途变更手续;采取公司+农户、“订单林业”等多种模式营造浆纸林;营造的珍贵树树、乡土树种均参照浆纸林意见管理。受政策的激励,2005年全省营造浆纸林达65万亩,比以往全省每年人工造林面积总和还多。二是大力发展非木利用产业。云南省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设以麻疯树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800万亩,森林药材、野生花卉等非木材产业基地203万亩,并大力发展野生动物驯养殖业,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森林保健、森林保险、科学考察等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建成后这些新兴产业产值将占其林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三是加快森工企业改革。云南省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将13个省属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全部移交所在市、县管理,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和开办第三产业,妥善安置5.79万森工企业富余职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减轻了林业的包袱,又壮大了林业系统自身的实力。
二、几点启示
云南、海南两省林业各有特色和优势,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也有一些教训要引
以为戒,我们从中获得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必须坚定不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了破解林业发展难题,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件,并召开了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推动,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林改的正确性。就我省当前来说,明晰产权任务的完成,仅仅是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林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作大量艰苦的探索和努力,用黄厅长的话是林业改革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搞得好,林业发展会上一个新的层次;搞不好,可能就会走向反面。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对深化改革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按照省委、省政府《意见》要求和林改工作会议部署,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必须加快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今后林业执法的一个重要方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也对整个林业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在学习借鉴云南等省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经验的基础,省委、省政府《意见》明确提出“成立省、市、县三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要求,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两类加快成立,具体讲:在山区,依托林业检查站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沿海,重新整合林业部门内部现有执法力量组建(因为林业检查站人员少、力量薄弱)。人员要加强培训,并经过严格考试合格后上岗,确保执法队伍素质。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①争取编制困难较小。重新组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最大的问题就是争取编制的困难,而以检查站为依托组建相对容易,因为全省林业检查系统现有1274个事业编制可供使用,不足部分可申请增编,数量不多,容易与编办等协调。②主体基本在县级。现有林业检查站编制的主体基本都在县(市、区),省、市两级只有少量的管理人员编制,这与将来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执法的主体主要在县级,省、市两级主要承担监督和管理的职能。③执法成本最低。全省现有1200多林业检查站执法人员,长期在一线从事林业行政执法具体工作,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业务比较熟悉,以此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和择优录用后即可直接上岗。同时林业检查站现有的站房、车辆等基础设施可一并划拨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减少执法成本。④能够上路巡检。目前林业检查站是林业执法队伍中唯一一支能够上路巡查的队伍,这对保证将来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上路行使检查权、维护森林资源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条件。⑤有利于检查站队伍的稳定。随着路网的变化和流通的加快,检查站如何行使职能、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为今后林业检查站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路,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有利于检查站机构和队伍的稳定。而且,这样也不会削弱森林公安和林政管理等部门的力量,森林公安以处理刑事案件为主,林政等部门也可由以前的具体执法向监督执法转变,有利于实现“执法与监督两个相对分开”。
(三)必须进一步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与补偿机制。林改后,经营商品林的效益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压力日益凸显。如何创新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已成为深化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无法绕过的一个“坎”。在学习云南、辽宁等省经验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改革思路。在具体的落实中,要注意加快建立好以下四个机制:一是建立主体明晰、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学习借鉴商品林林改的原则、经验、做法,针对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分别采取联户管护、专业承包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把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力、补偿与林下利用等的收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二是建立严格保护,科学经营的利用机制。一方面是限制性的木质利用。
根据“分级管理、分类施策”的思路,将全省生态公益林分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三类进行管理,并因地制宜在林缘空地种植红豆杉、香樟等珍贵树种,建立台帐,发放权益证书,确保其权益。另一方面是非木质利用。积极探索花果叶的开发,开展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和林下养殖等多种经营,鼓励林农以森林资源入股参与水电、旅游开发,增加林农收入,提高自我补偿能力。三是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重点要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中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五个途径,特别是在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补偿、旅游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的补偿、水资源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补偿、以森林资源入股方式参与新建水电站和旅游区的开发方面,要加大协调,争取突破,建立起多渠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分工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学习借鉴森林防火片区联防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村“两委”、协会组织、护林队伍的作用,分工负责,明确责任,加强对管护主体的监管,确保管护真正到位和责任落实。我们相信,如果把生态公益林这篇文章做好了,它将不再是一个包袱,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海南省经验证明,发展珍贵树种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既能有效提高森林质量,又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财富,是今后营林业发展的一个重点,但由于珍贵树种特别是以材用为主要目的的珍贵树种具有生长周期长、占用资源多、培育难度和风险较大的特点,因此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一要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引进降香黄檀等珍贵树种是丰富我省造林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林农增收、农村绿化美化和探索高效林业发展路子具有重要意义,应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但由于其引种的成功性尚需较长时间的实践来检验,因此,我们更应加大力度挖掘我省乡土珍贵树种的开发,我省分布的珍贵乡土树种很多,材性优良,如花梨木(红豆树)、马褂木、楠木、红豆杉、香椿、乳源木莲、光皮桦、福建柏、樟树、檫树等,这些树种经营措施得当,生长还是不错的,生态效果和观赏价值也很好,在今后的造林特别是非林地造林中应加以推广。二要注意因地制宜地推广。每个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都有其相应的生境特点和栽培模式与技术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并辅之与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确保收益。三要注意典型示范的带动。由于珍贵树种回报的周期长,当代人享用不到,要想让老百姓接受,除了大力宣传外,关键还要靠典型示范的带动,通过发动能人、大户、企业,特别是林业部门干部职工带头种植,用事实说话,才能更好地带动千家万户参与珍稀树种基地建设。四要注意优惠政策的扶持。发展珍贵树种基地,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建议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主要包括:制定并公布政府扶持名录、种苗和造林的补助、采伐管理政策等,从机制上调动广大农民造珍贵树种的积极性。五要注意加工利用的研究。任何一个造林树种,没有加工的带动,资源培育肯定不会有动力,甚至挫伤造林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及早注意加工利用的研究,依靠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拉动,才能使珍稀树种培育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海南、云南特色林业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科技的支撑。就我省来说,林改后林业生产关系得到有效调整,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靠科技,特别是在目前老百姓对林业科技空前渴望和迫切的情况下,更应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一要实施种苗攻关,进一步强化科技的基础支撑能力。种苗是森林资源培育的基础,关系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选育出适合我省实际的各类培育目标的主栽树种品种,切实解决林改后老百姓“种什么树”的问题。二要实施入户工程,进一步强化科技的推广服务能力。完善和推广“96355”林业服务热线,为林农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全面的服务;实行科技人员挂钩包点制度(如挂一个村组、企业、协会或农户),把挂钩包点工作成效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
结合起来;实施农村林业技术员培训计划,大力扶持林业科技示范户,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林业技术能人和大户;创新林业科技下乡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促使科技下乡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制度规范化。三要实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强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为载体,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业生产加工实用技术的研发和热点难点的攻关,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林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的林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5.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 篇五
县委:
为进一步探索扶贫工作新机制、新方法,根据县委的安排,4月25至26日,县委副书记、副县级组织员、县扶贫办主任等一行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主要就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中任职有关事宜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建省的基本做法
(一)选派对象及任职时间。选派被省委组织部纳入后备提拔干部的副处长到贫困村中担任支部第一书记,任职时间为3年。
(二)主要工作职责。制定村级规划;落实扶贫资金;实施扶贫项目。
(三)管理方式。省委组织部确定选派对象,日常管理与原单位脱钩,省扶贫办对其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双方共同负责考核。
(四)选派对象与定点帮扶单位相结合,派人的定点单位不再提供帮扶资金,提供帮扶资金的定点单位不再派人。
二、效果与启示
(一)效果。在完善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下,促使挂职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文化等优势,用较长的三年时间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确保了省委扶贫意图的实现;高素质的干部人才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党员,使他们具有带领全村群众更好更快地脱贫致富的能力,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发展,发展提升党建”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全新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对挂职干部自身也大有裨益,有利于其改变工作作风、锻炼意志品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二)启示。依托项目资金这一载体,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指导谋求发展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必要手段;根据区位等因素将多名指导员进行再分配,形成一定数量的分小组并落实一名组长对组内成员加以管理是管理好指导员的有效途径;基础项目和产业项目有机结合、软件建设(基层党建等)与硬件建设(组建协会等)同步推进是取得扶贫实效的必然选择。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去年首批试点指导员的问题。建议兑现10名左右特别优秀的指导员的有关奖励,再选派21名比较优秀的.到今年启动的试点村任职,剩余的每人包2个去年的村继续推进和完善各项工作。
(二)今年64个扶贫新村驻村指导员的选派问题。
1、选派对象。实行“三三”制,即:去年首批指导员、部分乡镇主要领导、部分县级部门副科级实职领导(只包括去年提拔的副科级实职领导和组织部门拟提拔为正科级实职领导的后备干部)基本各占1/3。
2、分配和管理方式。乡镇主要领导原则上在本乡试点村任职,其它选派对象由组织部门统一分配,所有人员分三个片区,各片区落实1名负责人。对有经验的干部任村支部第一书记,非党领导和其他干部任驻村指导员。组织部明确第一书记、指导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扶贫办负责日常管理并配合组织部对指导员进行考核。
3、选派时间为1年。原则上选派期间不参与原单位工作,必须将日常工作放在村上,基本做到在村上吃住。
6.赴福建监狱考察 篇六
根据监狱党委安排,由分管副监狱长带队的学习考察组,于2011年4月17日至4月27日开展了到厦门、泉州、苏州、南京、北京天河等监狱的学习考察活动。考察组一行严格遵守考察纪律,重点突出考察实效,十分注重单位形象,通过实地看、听、问、记、学等形式,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借鉴有效的工作模式,接受新鲜的工作理念,拓宽自身的工作视野。通过学习考察活动,大家在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同时,进一步目睹了改革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进一步目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绩,进一步坚定了做好监狱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信心和决心。
一、学习考察活动的主要印象
(一)罪犯管理,规范高效。
近年来,厦门监狱逐步实现区域、建制、处遇、警力规范配置,加强了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思想帮教,规范服刑人员行为养成,服刑人员一日生活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泉州监狱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立封闭会见室和敞开式会见室,实行了宾客式会见,深受服刑人员家属的称赞。
(二)习艺劳动,着眼矫治。
厦门监狱开展劳动现场“7S”管理活动,以规范服刑人员的劳动行为,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服刑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导向,连续多年被省监狱局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劳动车间按标准设计建设,通风采光良好,并安装了空调、吊扇,高温季节保障凉茶供应。服刑人员按习艺劳动的需要配备劳保用品,并按月发放劳动报酬,有力的保障了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了罪犯的改造积极性。
(三)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高,物防先进,确保安全。
这次参观的厦门、泉州、苏州、南京等几所监狱十分重视安全设施的投入,并将信息化安全防范技术应用到监管改造设施当中,以确保安全。如参观的几个监狱都在监狱大门外设置了武警前置岗,苏州监狱和南京监狱甚至实行的是ABC三道门封闭管理,有效地确保了大门的安全。厦门、泉州监狱的狱内110指挥中心,配备有专门的狱内巡逻车,24小时内发生突发事件,都能够随时处置。每名民警配备的对讲机内,装有GPS定位系统,持机人,无论任何时间在监内的任何地点,监狱信息指挥中心都能通过GPS了解掌握持机民警的情况,有效的提高了民警个人的安全系数。
厦门监狱设立的罪犯进出自动计数和安检系统,使带工警察可及时清点罪犯进出人数和有效检查罪犯携带违禁品情况。使用的“公共无线通信信号侦测屏蔽报警系统”。在建筑物内部安装公共无线通信信号侦测器,平时系统处于待机巡检状态,当有人违规使用电话,系统启动屏蔽器进行信号拦截阻断,并将信号实时传递到信息指挥中心,信息指挥中心及时定位违规者所处位置并及时报警,极大地解决了狱内使用手机造成信息外泄的隐患。
信息化建设在监狱工作中既增强了监控力度,有效缓解了警力紧张的矛盾,也对规范警察执法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相互间的沟通搭建起了一个平台,对促进监狱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医疗卫生,后勤保障到位。
参观的几所监狱十分注重服刑人员卫生工作,服刑人员卫生工作分工明确,并将服刑人员生活区的生活卫生工作细化分工到每个责任人。值班民警每日、大队领导每周、生卫科每月、对服刑人员宿舍和其他生卫设施进行检查评比。泉州监狱对伙房实行定置管理,注重食堂的卫生健康工作,明确规定炊事员每半年必须体检一次,明确要求犯人炊事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而管理民警也必须要持有健康证,管理民警和犯人炊事员的身体健康情况,必须在食堂的狱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苏州监狱在后勤保障工作上的特点是透明度强。具体做法是:将服刑人员食堂采购的食品备案信息、采购食品的品牌、保质期、生产厂家等级以及食堂供货单位资质情况进行公示,将竞价、比价的情况公示,提高了后勤工作的透明度。
(五)注重打造特色监狱文化氛围。
这次参观的几所监狱多处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十分重视监狱文化的建设,他们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各有特色。北京天河监狱首先在全国开创了首个狱内电视台—天河之声,厦门监狱、泉州监狱也都成立了狱内电视台,通过及时播报社会新闻时事使罪犯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通过对狱内改造典型的宣传,对狱内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批判,主导了罪犯改造的发展方向和监狱文化舆论方向。苏州监狱通过定期为服刑人员过生日,购买生日蛋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罪犯的人文关怀。“心理保健操”已在各监狱全面推行,成为了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活动。
(六)制度完善、管理精细。厦门监狱在工作管理执法细节上制订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并要求管理方案滴水不漏,执行过程一丝不苟。例如四级值班制度、对三人互监小组管理、分级处遇管理、重点人员管理和行为养成等方面制定了配套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定,生产车间区域划分明确,有原材料区、打版区、计划调度区、打样定价区、统一质检区等,劳动车间内罪犯定位牌对罪犯的基本情况以及技术等级和劳动定额都进行了明确划分。苏州监狱通过打造“零监舍”,取消罪犯暖瓶和用防护网代替监舍玻璃等防范措施,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服刑人员生活的各个细微之处,把整个管理过程都纳入到精细化管理的体系之中。
二、学习考察活动的感受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南方发达省份监狱的发展提供了我们内地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客观的事实。但是参观的五所监狱的发展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借鉴和强化的因素:
一是必须坚持安全稳定这一管安全稳定始终是评价单位工作成效的第一指标,没有持续稳定的环境,就不可能实现单位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矫正罪犯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规范化管理涵盖了执法管理、习艺管理、狱政管理、后勤管理、基础管理等,厦门监狱、泉州监狱、苏州监狱的规范管理细化到了监管改造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对我狱创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是必须坚持范执法行为。我们所参观的这几所监狱,所见到的民警精神饱满、警容严整、作风硬朗,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自豪感和单位的归属感,这是他们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一个单位要有强大的凝聚力才能有战斗力,要坚持对民警队伍政治思想建设、业务工作培训、专项活动教育,培养强化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用对监狱工作的责任心履行工作职能,用对自己、对家人负责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民警队伍。
四是必须坚持务实创新工作精神。厦门监狱、苏州监狱在打造亮点、形成特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没有这些务实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取得“劳动现场7S”管理、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等多项桂冠。对我狱而言,要进一步强化务实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完善服刑人员习艺生产标准化管理、心理咨询等工作模式,进一步打造亮点、形成特色,提升监狱工作的影响力。
三、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狱内公共卫生安全。严把食品卫生关,做好生卫保障工作特别是严把食品采购关。严防采购各种“问题食品”、确保时令蔬菜、肉类食品等物品达到卫生质量标准,力保服刑人员吃好、吃热、吃得卫生。严格持证上岗制度,从事食品加工岗位的罪犯需获得卫生局颁发的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加强“食品安全五四制”和相关食品卫生知识的学习,定期对食堂管理民警进行身体检查,严禁无健康证的人员上岗,并将管理民警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公示。
二是加强指导督查,初步建立预防疾病医疗新机制。建立以生活卫生科为主,监狱医院为中心、后勤监区为保障、监狱成立督查工作小组指导督查,狱属各单位积极配合的传染疾病预防新机制,提高服刑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督查工作小组对卫生防疫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检查、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问责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整改、早落实,保证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根据《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制定罪犯一日改造流程图。罪犯一日改造流程图按照时间顺序,将罪犯的一日改造分为起床、洗漱、整理内务、出操、就餐、出工、劳动、工休、收工、点名学习、收监锁号等环节,对每个改造环节都进行细化,层层明确每一步的具体改造标准,使罪犯清楚地了解到自己一日改造流程,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环节怎样做,以及做成什么标准。为了更好地落实罪犯一日改造行为,将流程图制作成宣传牌挂在车间、活动室醒目位置,以供罪犯随时学习,时刻提醒自己的改造行为;同时,监狱还可以结合罪犯的一日改造流程制订值班民警一日管理流程图,从而加强了罪犯的一日管理教育,确保罪犯严格遵守一日流程规定和要求。
【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山东、广东两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考察报告07-20
广东考察谈话学习心得06-26
福建省互联网行业运行监测报告10-31
广东商学院 实验报告格式11-03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专业】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招生网站-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分数线06-17
广东环宇京茂律师事务所实习报告11-03
福建经验总结07-22
福建土楼10-05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调研报告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