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改研究课题中期报告(共8篇)
1.高中英语课改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一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序言:
各位专家:我们课题组从接到立项通知书后,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现研究周期已到,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向各位专家进行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学术界对励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励志教育研究比较少,一方面是实践的积累资料比较凌乱,难以形成体系;另一方面是励志教育工作大多融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很难进行量化和分离。
当前,有的中学生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心理压力过大;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学习上倦怠并经常产生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主要原因是缺乏励志目标。
鉴于这种现象,学校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励志教育的研究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学校教育的有序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高中生:本课题中的“高中生”是指普通高中的学生。
2.“励志”一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汉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於文学,隐於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陈春生《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成基﹞遂渡江至安庆,入年徽武备练军学堂,励志学习,屏绝嗜好。”可见,励志古已有之,是中国人的传统。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3.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 1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从普通高中教育的角度看,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
三、理论依据
(1)在研究过程中,为有效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主动性,要密切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责任、挑战性工作及发展机会;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展开系列化牵引拉动的“鲶鱼效应”活动。
(2)在规范师生行为、强化成功意识、塑造整体优势方面,研究人员要充分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以及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生存、安全、情感、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以促成惯性意识、行为与优势的形成。
(3)在研究过程中,要借助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基本观点是:员工会同时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态度),特尔曼的“非智力因素理论”,以及现代“激励教育理论”等引领师生转变、促进学生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学校励志教育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的教育实践,在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的内驱力的开发,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实践性是励志教育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包涵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来源是教学实践中的材料;二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理论应用的高效推广与应用。理论指导性是励志教育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要拥有高度,能够深刻的揭示实践经验反应出来的规律;能够在特殊性研究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2.主要研究内容:
(1)学校励志教育的实践形式。
(2)励志教育的实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3)学生个体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5)学校办学理念与励志教育实践研究的相互关系。(6)学生应对励志教育的态度。
(7)励志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通过对高中生励志教育研究,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心理素质过硬、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五、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总结归纳出学校励志教育的实践形式。
2.研讨出励志教育的实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3.总结出学生个体、教师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4.励志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六、解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研究的思路
许多学生觉得自己生存的环境压力非常大,对自己将来的命运忧心忡忡,却又缺乏明确志向。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匡正励志误区,明确励何志,如何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树立新课改学生学习的先进典型、开展基于榜样激励的励志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研究首先对激励理论和励志教育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调研,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了解他们对励志教育了解的情况与效果,分析励志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出基于新课改学校励志教育对策与措施,在具体的活动中围绕励志教育这一主题,在实践中完善课题的研究。
2.研究过程
(1)2011.09~2011.10组织申报、初步研究阶段 组织励志教育课题小组,开展初步的理论研究。(2)2011.11~2012.01中期研究展开阶段
开展各种励志活动,选取实验班,课题组成员分项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践。(3)2012.03~2012.06课题研究总结、成果推广阶段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对课题研究的各类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通过论文等形式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4)2012.09~2015.5申报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成果,申请结题。3.研究方法:(1)文献法
通过查找文献,了解励志教育实践研究的理论支撑,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活动法
通过具体组织各种形式的励志活动,探索学校励志教育实践的形式,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素材。
(3)调查问卷法
通过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目中的励志教育形式,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可能。
七、课题的成效与展望
在上级行政、科研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其深度、广度、信度、效度均得到了空前发展,也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
实践成果:
为确保各项研究工作的扎实有效,学校及科研部门把“十二·五”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定位在“以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为前提,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基础上。因此,总课题组以拓宽研究途径、服务学校大局为前提,深入推进子课题研究工作,实践效果十分显著。
(1)助推实效教学。学校结合“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推出了“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的实效教学思路,激发了广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斗志。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三性目标)不断增强。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成才。这一做法,使教学工作稳步发展,教学综合水平不断攀升,教学工作再创佳绩。
(2)动态班级管理。针对学生实际,在“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将“动态激励”纳入班级管理,并由此形成了班级管理的动态激励机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成才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时机,使诸多学生从“普通班”进入了“网络班”乃至“英才班”。
(3)激发特长发展。通过个别激励、类别管理,特长班的学生得到了专长发展,田源、程莉、全莹、刘佳等十多名同学分别获得绘画大赛铜奖。
(4)形成系列制度。我校在“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思想的贯彻过程中,随着“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化,学校各项制度措施日益完善并初步形成了激励化、系列化管理制度。
理论成果:
(一)构建系列框架
为推动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顺利发展,在充分分析各地激励教育研究优缺点的基础上,从以校为本的思想出发,为学校激励教育构建了更为符合贫困地区学校经济结构、师资生源、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利于操作研究和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收到更高信度、效度的“‘激励教育’ 系列推进框架”。首先,这一框架独具特点地抓住了激励教育的核心——“情”,做到了以情切入、以研提效;其次,这一框架的链式反应方式做到了为“情”铺“台”,以台相助、以台引领;再次,这一框架在铺“台”的基础上,达到了跨越式的搭建“维度”、实现“超越”。
“激励教育”系列推进框架
投入真挚感情(感人、温暖、融化)
情——以情切入——唤起持续热情(勤奋、热情、专注)
燃起高度激情(忘我、创新、创造)
↓
专业发展平台(传承、反思、展示)
台——以台相助——教育发展平台(呵护、引领、放飞)
自我发展平台(文化、经济、政治)
↓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搭建系统维度(二维、三维、多维)
度——以度定标——确立执行力度(刚性、柔性、弹性)
达到满意效度(实现、跨越、超越)
上述框架从办学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和思想出发,牢牢抓住“激励教育”的核心“情”,有“情”方可铺“台”,铺“台”要循三度:维度、力度、效度(教育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燃情”要看“需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需要”定辅之以“台”(办学思想),如此做法,教育者才能有效结合受教者的心理需要、能力需要,最终使“施加教育”和“自我教育”密切结合,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激励框架的制定成为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一大创新。
(二)形成系列论文 理论成果很多。
八、深化推广 存在问题:
(一)“激励”理论与学生实际,以及“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与学生基本知识的占有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问题同时也给课题研究带来了生机、活力和成功的前景。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真实情景下如何有效运用激励理论”、“初中阶段相关知识的溃乏给激励方法的运用带来的先机”等课题中的“课题”。
(二)个别课题组深度研究不够,表现为有资料的收集、调查,但缺少分析、论证及相关措施。
改进措施:
(一)加强测试、析论工作,强化课题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二)强化课题组的自我检查、自我完善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研用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推进新课改的深层发展。
(四)通过“情——台——度”激励教育框架的进一步深层推进和有机结合,彰显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特色性、独到性。
(五)扩大现有成果的社会验证面,全面检验激励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激励教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我们相信,随着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续展研究,我校的“激励教育”必将不断深化、升华。
九、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著 罗伯特·W·麦克米金(美)译 武向荣 2.《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与实践研究》黄莹莹
网络文章 3.《激励教育理论简介》刘佳 网络文章 4.《教育心理学》潘菽 主编。
5.《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六版)》(美)约翰·肖内西,尤金·泽克迈斯特,珍妮·泽克迈斯特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6.《教育哲学》张栗原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7.网络相关信息。
2.高中英语课改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二
一、学生课业负担现状
1、学习时间长,睡眠不足。
学生在学期间,每天的学习时间普遍超过8—10小时 (见表一) 。
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天早上6点起床,20分钟后进入教室 (冬季,不同学校略有差别,下同) ,晚上9:25左右下晚自习,10点以后就寝。每天一节早自习,7 (或8) 节正课,1、2年级2—3节晚自习,三年级3—4节晚自习。多数学校大多数自习课和晚自习前时间被老师占用 (安排) ,拖堂现象普遍 (其中英、语、数的拖堂率分别达到52.9%、45.0%、38.7%) ,晚自习也基本上有老师上课或考试。一天中,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除了三餐,其余时间都在忙于学习。平均学习时间超过9小时,休息和睡眠不足8小时。
2、课程科目多,功课难度大。
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过重。目前农村初中开设有文化课9科,音体美电教课程4科,另有各种专题课程。
表面看来,课改后的学科教材内容不多,偏深偏难的内容少了,比如理科方面的定理、公理、公式等的推导、证明的内容量大大减少,知识难度降低了,而实际上新教材不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变差,脱节现象严重,有些环节算理模糊,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难度,加上考试内容往往远不止于教材范围,迫使教师不得不补充大量内容,尽可能地适应考试要求。文科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有些学科还有配套的地方教材。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只有挤时间、满堂灌,学生就只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做课外练习、去死记知识点。科科如此,学习的难度、强度自然加大,学生疲于奔命。
3、作业量大,考试频繁。
农村初中学生平均每天的课外作业总量在2—2.5小时左右,多的达到了4小时及以上 (见表二) 。
由于大多数课内、课外时间都被教师挤占,留给学生的作业时间有限,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因此抄袭作业现象普遍。作业的质量很难保证,练习的目的也难以实现。
频繁的考试又是一个让学生头疼和反感的问题。所有文化学科考试都是笔试。调查发现,县里每学期编发的全科《单元检测卷》,学校要求教学完一个单元必须检测,加上中期、期末统考、毕业年级月考,使每期的考试少的数十次,多的上百次。而语、英、数、理、化考试最频繁。
大量的作业练习和考试除严重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外,实际上并没有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反而导致学生课程发展不平衡。因为这毕竟只是一种不断重复的低效劳动 (见表三) 。
说明:表中数据摘自梁平县教委2006年秋季、2007年春季学期统考成绩统计表。
4、精神压力大,身心疲乏。
广大学生对目前的课业负担现状反应是强烈的。
课程过重、作业过过难多、考试过频以及同学间的激烈竞争、睡眠严重不足、精力不济、内心焦虑、处罚威胁、升重点高中自信不足等,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学习带给半数以上学生的体验是痛苦而非愉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
上述现状表明,农村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二、讨论
1、农村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目前,学校、教师、学生都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围绕着“升学率”,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还在下达升学指标;学校考核评价教师仍然是以学科成绩和“升学率”为最主要标准;教师评价学生仍看的是学业成绩。加上课程科目多、内容难、要求高,教师教学手段落后方法陈旧简单,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疏导、排解,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建议。
(1) 进一步改革课程设置,降低学科内容难度要求。这是“减负”的关键。国家可否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在不减少课程设置前提下,在难度、内容等方面实行分层指导,适当降低农村初中课程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学有所成?否则,要求过高,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毕业时达不到合格水准,既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又没有习得技能,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利于个体发展,也无法实现课程设置的初衷和教育的目的。能否在农村初中普遍推行“普职兼修”课程,或适当开设部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为部分学习困难或升学无望或不愿升学的学生拓开一条学习掌握生存技巧、工作技能乃至发家致富方法的能力通道。
(2)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农村初中教育评价办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基于这个精神,我们认为要“减负”,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初中教育评价、中考及高中招生办法,完善相关的评价制度。
(1) 改革中考及高中招生制度。在农村初中,可否增加结业考试学科,减少升学考试科目;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两考合一,降低试题难度。应逐渐加大主观题比重,便于考察学生掌握、运用、创新知识及思维、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比如语文可否以阅读和作文为主,减少死知识的考试比重。考试成绩采用模糊记分法,或等级制,或学分制;毕业成绩是否可加上平时学习记分,高中招生是否尽可能实现生源分类,指标到校,均衡分配。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实现尽快就业,以吸引大量初中毕业生,既达到缓解普通高中教育巨大压力,又能有效缓解因升学竞争激烈给学生带来的巨大课业压力,实现农村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普、职教育双赢。 (2) 减少大规模统考次数,取消统考成绩排队。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考试次数;考试成绩都只通知学生本人,不排队、不公布,避免再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学以应考的老路,缓解考试压力。 (3) 摈弃单纯以“分”为尺度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做法。初中不是应试教育,评价学校的重点不应该是“升学率”,而应该是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普及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是学校师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学生的学习、成长状况和综合素质形成发展情况,是学校办学条件、育人环境、校风、学风、班风情况,升学率仅仅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评价比重应该降低;学校评价教师不应该单纯看学科考试成绩,“以分数论英雄”,应该从教师的职业操守、工作能力、教育教学态度、工作完成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进行,避免助长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要注重综合评定,北碚实验区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研究性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六个维度对初中毕业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的做法,值得借鉴。
对此,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可否不再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再偏重以升学率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学校不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奖励教师的唯一标准,不再向家长和社会发布喜榜、红榜等变相排名信息,以摈弃唯升学、唯学历为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正确导向。
(3) 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减负”的主战场,正如国家教育部长周济所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通过教学活动转化的。”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1)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人人都有成才的希望。实践中,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培养学生,用一个尺度来衡量学生,更不能只把得高分、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当作人才。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师要努力成为教育家,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教师要加强学习并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要积极主动参加专业进修和各种培训,抓住机会系统地学习和扎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大胆吸纳他人长处,构思教学情景,科学设计教案、学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加强教学反思;借助科研活动,广泛涉猎教育理论著作、报刊,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理论信息、教学方法和理念,学习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 (3)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首先成为一股不竭的活水,这就需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善于反思、及时总结,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为此,教师必须熟悉和把握“课标”,认真钻研教材,围绕教学重、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讲精练,提高效率;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习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4) 教师要创新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从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课后作业。主科书面作业要题精量少,作业时间总量每天应控制在90分钟内,副科可布置少量识记性作业,不留书面作业,不布置无效作业和惩罚性作业,双休日尽量不留书面作业。可布置手工制作、社会小调查、科学小实验等综合性实践作业为补充,通过小组合作,调动人人参与,完成时间可以是半月或一月,甚至一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与参与生活、动手实践,关注现实,理解生活,综合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缩短书本知识与生活现实的距离,转变学生只重书本,不重实践的旧观念。作业评价可以是等级制,也可以学分制,纳入学期总成绩。
(4) 加强学校管理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减负令”。去年,教育部长周济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五不准”,年初,重庆市教委《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又进一步明确了规定,在制度层面上给予了“减负”保障。作为农村初中学校,目前和今后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认真梳理、完善有关制度,把那些过时的办法、规定加以清理和废止,围绕落实“减负令”制订出新的管理及考评办法、激励措施,把该做的事情落实、该做的工作做到位,彻底杜绝把“减负”停留在口头,流于形式,或敷衍了事,文过饰非,争取有所突破,有所实效。
(1) 认真执行初中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是农村初中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学科课时安排的法律依据,任何学校都只能严格执行,不得调整或突破。一些学校原来已经将一些“副科”课时调整给语、数、外等学科的做法要及时纠正,把时间还给原来的学科——不但从课表上要体现出来,而且应该落实到课堂、落实到课程。 (2) 严格控制在校学习时间,保证学生休息。农村初中要严格遵守政策规定,认真执行学生在校学习、晚自习、体育活动时间及非住读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到校参加早晚自习的规定,保障学生充足的休息、睡眠、锻炼,使学生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参加学习;要禁止利用午休和晚自习前时间安排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上课或考试;禁止挤占自习课、晚自习上课或考试,禁止拖堂;禁止学校或教师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或集体补课,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3) 加强教学研究和过程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农村初中要进一步完善教研组和学科备课组建设,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组织学科或教研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探讨教法,互相听课评课,开展教学竞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4) 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参与度。农村初中要大力发现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充分依靠他们把校本教研活动和小课题研究活动开展起来,带动广大教师参与,争取人人动手,有所收获。为此,学校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目标和激励制度。 (5) 加强作业考试管理,严格控制数量。农村初中要把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数量真正降下来并控制住,就既要给教师减压,又要给教师加压。所谓“减压”,就是不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教师工作实绩的依据;所谓“加压”,就是要求教师自己设计作业、试题,学校加强质和量的检查,建立审查与备案制度,杜绝试卷等教辅资料满天飞。为此,各校对作业及考试要做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通过量化记分,最终纳入对教师业绩考核。 (6) 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要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必须开展经常性心理疏导、情绪排解工作。因此,农村初中应该尽快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把这项工作尽快地开展起来,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提早发现、及早化解,避免心理问题的积累、心理疾患的产生。
“减负”需要大环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众所周知,对农村初中办学质量的评价及教学质量的考核、中考的形式与内容的确定和质量的评价、初中生毕业后的分流以及如何满足他们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和政策指导,因此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才是实现“减负”的根本和关键。
三、结论
3.高中语文新课改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
今年全面推进了新课改,这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关注。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是在贯彻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出现了课堂进度变慢等问题。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虽然表面上课程进度变慢,貌似该讲的课程内容没有讲,但是就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却比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效率高了很多,学生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大大加强,这种理解不是从老师嘴里讲出来的,而是自己体会到的。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以分小组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将各方面答案汇总并进行讲解指点。这种慢下来的讲课节奏,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课文的文本意义可以延伸到很大的层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课文和识字,而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知识王国。
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方式转变以后,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语文课堂的兴趣。虽然上文提到的课时时间进度控制并没有像常规教学一样按部就班,但是教学成果却大大的出人意料。原始教学方法那种由老师主动指引的教学变成了学生主动求学,效果自然很好。因此,我们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可以得知,原始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不合理性,但是填鸭式教学突然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这种不是硬性依然存在,就如课堂教学时间不能像往常一样如期完成,教学进度变慢等,但是在长远角度看,新课改的最终效果却比普通教学好了很多。因此新课改还是有必要进行下去的。
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学生的思维放开之后不仅对语文成绩的提高很有帮助,而且会深深地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就处于一个主导的地位,而不是主体的地位。在关键的点四两拨千斤地点拨指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
现在有些学校和老师为了响应新课改要求,机械的认为新课改发散学生的思维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尽管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这并不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用这种方法固然会取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重点针对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但是新课标的精神远远不止于此。古人说,能提出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像上文所说,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哪怕再长时间的讨论也不能向学生展现更深层的内容。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性。反之学生如果自己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思维发散性可以很强,并不依赖于教师固有的教学指向性,通过主动探究,学到的知识才印象深刻。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先把问题归纳出来,但是在课堂上先不提前说出来,而是指引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在对学生找出的的偏差问题进行指导指正,这样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就会自发的发散思维去思考,在学生小组讨论以后,将各小组得到的答案汇总,总结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深刻。如果学生已经自己提出预定的问题,那么教师就不用再重复,如果学生没有提到,那么教师可以在最后补充进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突出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应该预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而不是形式主义地一味追求热烈讨论的局面,当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不解的时候,才会刺激他的求知欲去深入了解课文。老师也应该加入到讨论当中,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审视学生,这样只有在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才能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
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课堂主导作用,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既不能让课堂气氛过于压抑,也不能让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一味地追求小组讨论的热烈程度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真正的目的就得不偿失了。好的老师一定要会控制课堂节奏。虽然说小组讨论最终要得到一个结果,但是不一定所有问题都是有结果的,开放性的问题也需要不同的答案。真正有价值的是这个学习的过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各种各样,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苛求学生一定要有多么高明的见识,也不一定能保证他们的答案一定正确,但是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理解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态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即便学生的答案和想法与世俗大相径庭,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否定,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并往正确的方向指引他。这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是他的学习态度得到了纠正。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现状及应对措施..青年文学家,2011.
[2]浅析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新课程(中),2010 .
4.高中英语课改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四
——以湖北省部分高中为例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湖北省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要求,调查利川市高中新课改的试行情况。为了深入了解高中新课程改革各方面的情况,深入了解学校实际,为高中新课改提供合理建议,笔者对高中新课改情况做了深入调查,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
一、调查样本情况
湖北省2009年推行高中新课改以来,笔者特意调查湖北省利川市部分高中新课改的试行情况,调查对象是利川市第一、第二高级中学实行新课改的高
一、高二部分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0份,其回收率为95%。
二、高中新课改的现状分析
1.课改的总体评价
学生对课改实施情况的总体感觉和评价感到非常满意的占15.6%,表示满意的占 54.1%,认为一般的占27.8%,觉得不满意的占2.3%。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课改实施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满意。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
2.实行新课改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有
47%的学生认为,高中实行新课改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确实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不断走向世界,中国不仅在经济上与外国的合作与竞争加强,而且在文化教育上也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例如新课改中的选课制和学分管理体制。加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人们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而不是知识量的多少,而且也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还有28.5%的学生认为新课改是高中教育功能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人们的需要决定的,人需要什么教育就提供什么。
3.课改的现状
课改不仅在教育管理方式和教育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对老师的要求
也大大提高,80%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及内容是比较满意的,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传统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讨论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教科书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知识板块、能力板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板块,65%的学生更喜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板块,这说明学生注重精神需求,这也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新课改还存在着很多问题,60%的学生感觉课业负担很重,有40%的学生很少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将近30%的老师还是利用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学,58%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的目标只是为了高考,高考使课程目标变成了考试目标,考什么学什么,因此为了利川教育事业能够进一步发展,还应完善各方面政策、加大对老师的培训,从而促进利川教育事业的发展。
4.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情况
新课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目标。学生认为科任教师做得很好的,占30.6%,良好的占53.6%,认为一般的占15.2%,觉得不满意的占0.5%。
经过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变化,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占23.9%,有非常大变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占11.1%,有较大变化,以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57.1%,有非常大变化,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8.0%。
对教师新课程教学,学生表示很满意的占14.7%,满意的占58.1%,认为一般的占25.5%,不满意的占1.4%。
以上结果表明,学校领导、老师们都已经积极地投身到课改实验中去,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在课堂上渗透现代教育新理念。老师们清楚地知道,此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也看到,还有近三层的学生认为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
5.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情况
新课改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很明显的占12.7%,较明显的占49.4%,不明显的占33.7%,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没有变化的占4.2%。
新课改在教学的组织上,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学生能经常、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占23.6%,偶尔提问或讨论的占54.95,还不习惯的占17.2%,不敢提问的占4.3%。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转变了学习方式,但是,能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还是占少数,这个结果表明,我们老师引导得还不够。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课改的路子是阳光多于风雨的,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课改当中去了,并也开始尝到了课改的甜头。但是,我们也看到,课改对广大师生提出的挑战,特别是对老师,对学校提出的挑战。
关于课时问题。新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课时的减少,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但对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挑战。怎样确保知识点的落实?课堂上的时间少了,学生的精力用于什么地方更有利?如何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等等。但事实上,由于增加了新的课程,如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学生并没有多少主动学习的时间。学生普遍反映必修课的上课进度快,听课吃力。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该如何处理?这是对学生提出的挑战。
5.高中英语课改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五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不是什么新论了,自从提倡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都把目光转向了这点,这也成了我们当前教育的重点。可是很多观点都是从理想方面来谈的,而我们作为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因为我们是始终和实践以及创新连在一起的。在过去,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在思考这一问题,但都是个人方面的成果,我们这一次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将这些成果汇聚在一起并使他更加强大。
二、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课题的理论价值:
对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坚持运用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校初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内理化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理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初中理化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2、课题的实践价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
理化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做”的科学,理化实验教学中最能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现在理化学生实验,多为老师手把手地教或演示,学生不动脑筋,只是被动的看或做,长期下去,学生不会动手,怕动手,不会动脑,怕动脑,不会处理一般的简单问题了,对理化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更不要说什么创新了。所以我们认为开展对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十分必要。
三、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实验主要是研究初中理化实验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行为能力和基础能力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开展理化实验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施四个转变:
(1)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学习;
(2)从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
(3)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学习;
(4)从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力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力求通过理化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分组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撰写小论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活动),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不断享受成功的感受,使学生能自主地将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有机地结合,“心智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锻炼和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提高理化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研究水平。
2、课题主要内容的论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创造发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指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尽管上述“新”东西可能是别人已经发现、提出或者解决了的。中小学科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那么亲自去把握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强烈”,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极大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对课题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的论证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计划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理化、化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理化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有新发现中产生创新的萌芽。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妥善处理废液和废渣,及时清洗仪器,打扫实验室等。
对教材中操作简便、易成功、耗时少、安全无污染的演示实验,我们尽量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学生总结归纳,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同时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
同时本课题也在注重理化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新”、“细”、“实”、“活”。
1、新:教师要确立教育的新理念,“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是靠教师去培养和挖掘。
2、细:实验教学要严谨细致,倍加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一切、善于比较异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等良好的创造思维的品质,从而实现教育的超越。
3、实:实验教学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制定的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在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做”上下功夫。
4、活:教学方法要科学灵活,教学手段要合理恰当,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五、对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的论证
“十一五”期间,我校已经研究了十多个省、市级课题,对教学中面临的多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本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大都也参加了上述课题的研究,他们都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教研经验,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厚实。
本课题组的组长丁凯通校长,大学本科毕业,系当前我校分管教学的校长,工作多年来特别注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努力创造快乐的班级学习氛围,教学实绩显著,并且善于专研。
本课题的主持人杨国岭老师,大学本科毕业,系我校初二年级副主任,工作以来来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曾多次承担学校、县和市优质课比赛,并获奖,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所撰写的教学案例、论文多次在县、市、省、获奖。同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我校不可多得的实干型教师。无论接受什么任务总能按质按量完成好,在教师群体中有一定声誉。且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是我校的一线教学精英,她们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她们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业务上精益求精,肯钻研,肯创新,工作相当吃苦,有爱心。
一旦投入了课题研究,我们都将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研,给课题充分的时间保证。
六、课题的研究人员分工以及实施阶段的计划
1、课题负责人:丁开通、杨国岭
2、课题分工:
(1)第一小组:组长:丁开通
组员与分工:
A、陈洪曙、葛乃军负责课堂教学
B、吴乃江、徐李亮负责调查与研究
(2)第二小组:组长:杨国岭
组员与分工:
A、蔡中祥、刘红梅和彭青红负责数据分析总结
B、梁浚、韩丽华负责实验与反思
3、课题研究实施规划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初)
主要任务:
1.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2.选定实验班级,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
4.认真规划本课题的具体内容,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研究阶段(20xx年7月初~20xx年8月底)
主要任务:
1.完成课题开题报告,完成各组的实验研究方案;
2.组织理论学习;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课题实验进行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8月初~20xx年12月初)
主要任务:
1.收集与创新素质教育相关的资料以及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组织集中学习。
2.在每周的.业务学习活动中讨论新课程与创新教育的联系。
3.分析不利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存在的问题,分小组分内容进行研究,着重讨论与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走进课堂,通过研究课或是录像课的形式直观了解这些问题,并将改进的方法付诸于实践,检验它们的实际价值。
第四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
主要任务: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
2.在本校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
3.整理研究档案,完成结题报告。
6.高中英语课改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六
(1) 学生对词汇量掌握的不足; (2) 学生自主阅读机会不多; (3) 学生依赖母语现象比较严重; (4) 缺少对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
二、转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1. 重视语言输入, 增加知识储备。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丰富学生的感知, 为后面的理解加工阶段做好准备, 重视词汇教学。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 学生的词汇量越大, 理解语言的范围就越广。
2. 锻炼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结合上下语境猜词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 猜测单词、短语。生词第一次出现时, 可先作标记, 第二次、第三次反复出现时, 学生就有可能根据出现的不同语境而猜测出它的大致意思, 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3. 精读泛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材料大意的能力。
精读可以为泛读打好基础, 并使学生熟悉句子结构, 扩大词汇量。泛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对语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并获取信息。在阅读教学中, 要求学生对于自己接触的每篇文章, 第一遍应进行通篇快速阅读, 抓住大意, 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心句, 从而培养学生迅速找出关键词、关键句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评价。
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 并获得更多阅读实践的心理基础, 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客观地看待学生阅读的进步和不足, 研究学生在阅读中体现出的某方面阅读优势, 善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亮点, 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地反思, 并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三、培养高效课堂,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阅读
1. 分组合作。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研究和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学生分组, 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2. 具体实施过程。
(1) 科学分组。首先是确定分组办法。可采用三种分组方式自由组合、抽签定组、老师编排。
(2) 吸引———自主学习, 生成问题。吸引即激趣。每组成员根据材料、信息、观点、现象等进行分析讨论, 确立本小组最感兴趣的方面即提出明确的问题, 由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假设开始探究。在确立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预习课文, 学习所涉及到的词汇, 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认识。
(3) 探索———小组合作, 交流探究。各组成员选择了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主题、问题、或者假设后, 教师要给出任务、要求, 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假设或问题, 并寻找证据直接或间接来证明本组的假设或解释本组选定的问题。
(4) 迁移———展示成果, 提交疑难。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计划、分工, 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或者自己查找资料, 并将资料组织整理, 写成书面报告;或者收集证据, 澄清现象, 解释问题;或者调查实践, 实验求证等等;
(5) 呈现———班内交流, 各抒己见。可以参照科学家、学者等作报告的形式, 给予每组成员向同伴呈现和分享其发现的悲与乐、收获及成果的机会, 也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可以是成果展、板报展、宣传小册等文字形式, 也可以是小品、话剧、报告等艺术形式,
(6) 反思———精讲点拨, 深化理解。本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启发诱导, 精讲点拨, 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 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总之, 阅读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 阅读方法和技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关键得有恒心、专心和毅力。只要教师目标明确,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深入研究高考题型对教学的点拨作用, 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课外阅读量提高, 加强语感, 逐步从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转化,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相促进, 以期提高学生在测试中的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因此阅读教学是学好高中英语重要的环节。本文分析了阅读理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阐述了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有效的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词汇量,转变教学模式,意义
参考文献
7.高中英语课改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七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措施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这也是新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课改下英语阅读概念
新课改对教学的改革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英语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英语教学中过于关注词汇语法的教学现状,进而重视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重视英语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
新课改与从前相对比,更加重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在英语阅读上,新课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清晰的标准。新课标明确的提出了:除了课本以外,高中生的英语阅读量在高中时高一应达到19万词以上,高二达到25万词以上,高三达到33万词以上。并且新课标支持学生扩大课外阅读来提高阅读效率,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新课改对于高中英语的要求是:高中英语要以学生能够实际运用英语为基点,重点关注高中生运用英语处理事务的能力锻炼,特别是使高中生运用英语来思考和交流的机会。阅读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在英语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第二种语言,还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学生更有效率的去阅读。
二、新课改下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在课堂上使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法。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认为,单词和短语是英语语言意义构成的基本单位,篇章由段落组成、段落由句子组成,而句子则由词组构成。因此,阅读时做到“自下而上”(bottomup)理解单词,就一定能够理解篇章。这样的阅读模式是对阅读过程的简单化理解,忽视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英语阅读是读者的认知和言语交流的过程。在英语教师采用交互式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知识都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篇章到局部段落,从段落到语句,从概括大意到细节,使阅读与语言相结合。作为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认识并重视阅读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指导,并尝试使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将语言知识教学与篇章结构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等相融合来进行阅读教学,并将阅读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
2、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首先,注意对高中生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慢慢摈弃逐字逐句地用手或笔“指读”、“唇读”或在心里“默读”等不利于提高阅读水平的习惯,逐渐养成按意群和信息点来阅读的习惯。同时,坚持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传授有效阅读的技巧,增强阅读能力。例如,在语篇教学上,由于新课改实施的高中英语教材具备的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特点,因此,需要英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体裁语篇的结构,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对语篇内容进行理解。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题材的材料及
其特点,指导学生用略读、跳读或精读等方法相应地进行阅读,找出语篇的主体意思或各段落的主题句,从而更快更准确地对语篇传递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把握。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从语篇的字里行间、用词语气等方面来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从而把握篇章的整体意思。
第三,加强实际的阅读训练。学生只有在实际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情景下,才能切身体会阅读策略的存在,在实践经历中才能真正学会运用阅读策略。而且,新课改实施的课标要求高中学生毕业时课外阅读量要达到36万词以上,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阅读任务,逐步增加其阅读量,延伸阅读空间,让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
3、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生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高中英语课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且在文章里渗透着丰富的审美和科学教育内容。这些语篇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因此,在这种篇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可以改变提问的主体,给学生渗透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发挥联想,使思维得到发散。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如makingdialogues,summary,comment,discussion,de-bate,writing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在主动学习中得到发展,在探究中增加知识甚至创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达到发展潜能、培养能力的目的。
4、丰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起来,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本国或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知识面的广博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作为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把英语阅读教“活”。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需要补充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到文章内容中去,才能明白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到隐含在语言里面的本民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是非标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或生活方式等等;具备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陶冶,心灵受到激荡,人格得到升华,从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總之,高中英语教学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用时间打磨,细致的进行调整。英语教师要不断地督促自己,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型教学模式,与社会相连合,帮助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提升,是教师义不容辞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隗春雨.新课改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02).
[2] 张莲.新课改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2013(5).
8.高中英语课改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八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现在高明区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新课改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具体是向上分化和向下分化的增大;两极分化时间前移,从原先的小学三年级前移至一、二年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课程改革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改中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新课改中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主动、活泼地健康发展。本课题的研究能使我们在全面了解高明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严重现象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去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因人施教,提高教学效益,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起责任,使课标精神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预防“学困生” 过早出现和转化“学困生”提供借鉴。该课题的研究能解决教与学的一些矛盾,使教师从数学新课改的误区中走出来,让新课程的春风沐浴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推动高明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省内外有很多教师过去对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作了一些探讨,有些教师认为从学生方面看造成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二)学习数学的意志薄弱。(三)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四)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主要有:(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会学生学习。(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及时指导帮助,防患于未然。
(六)设计教法,因材施教。
(七)激发动机,诱发兴趣。
(八)共同参与,相互交流。
(九)教法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研究得不多,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尽量杜绝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和假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习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的状况。
“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是指一部分小学生出现数学学习成绩的明显分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这里主要研究“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多”这一现象。
“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学习困难,学习差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有关。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能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2、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有效地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
4、大面积提高高明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假说
进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研究能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效地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大面积提高高明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的内容及其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把课堂学习分为了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和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机械学习是不理解的重复学习,学习结果遗忘迅速。而有意义的学习,知识的联系是建立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的,学习结果是能持久保持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一个主要认识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和认知是学习者精神世界的不可分割部分,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不能脱离儿童的情绪感受而孤立地进行。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教育与对数学、阅读的指导同等重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最好的课程也只是一个骨架,要使整个学习活动生机盎然,就得深入学生内在情感世界,以师生间的全方位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否则,仅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学生在学校中并不是一块任意由学校加工的原木,他的自我意识的成长、潜能的发挥才是真正的学习和教学的意义之所在。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1983)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1998年他又增加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能力)。他认为,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如果不能对学生不同领域以不同认知过程和学习状况做准确的评价,那么,最好的课程改革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智力乃至素质表现是多方面的,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多元性、素质的综合性来因材施教。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教学论认为,知识的建构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完成,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一套最佳的学习方式,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而只用单一的、统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特性。
5、人的动机理论
根据马斯洛(Maslow)的“人的动机理论”,人都希望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是有巨大潜力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极大地释放出来。因此,学生的学习只要得到恰如其分的认可,得到尊重,只要教师的教学能够促进和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就会以加倍的努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麦格雷戈(McGregor)的理论也为“人的动机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认为,人不是天生好逸恶劳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条件激发学生的动机,学生就会努力学习,就能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就要检查防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主要用引导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具体做法
(一)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2、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3、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二)具体的做法
1、通过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分析出来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制定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3、将制定出的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在实验班进行实践。实践时,为了使研究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首先期初根据课题阶段计划落实好各项工作,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悟、遇到的问题等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研讨解决,根据研究过程反馈的情况,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以保证研究按计划有序地开展,使研究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4、学期末根据所搜集的研究信息、数据,认真筛选信息资料,分析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的有效性,得出实验效果,根据实验结果,调整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措施和方法,在新学期初继续开展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和调整,尽可能使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效,操作性强,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5、增加实验班,扩大实验范围,将总结出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再实验,以进一步检验实验效果。
6、根据实验效果,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供高明区其他小学数学教师借鉴。
六、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每一个实验教师所任教的班上所有学生。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分析法、比较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三)效果检测
1、通过合理设计的问卷调查进行前测、中测、后测,对比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对比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2、根据各个阶段的测验或考试卷,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数学成绩进行跟踪对比。
3、根据实验教师的观察记录对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实验前后效果对比。
4、实验班学生各类测验、竞赛等成绩跟校内外同级学生的成绩进行实验前后效果对比。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1月——2008年8月,准备阶段。
1、搜集有关课题的大量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研究课题如何开展和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填写课题申报书。
2、对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培训。
3、去高明区各个学校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4、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设计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5、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11年7月,实施阶段。
1、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各实验教师在自己的班级实施,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2、要求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认真观察各类学生的表现,勤于记录,认真填写学生跟踪记录表,勤于反思,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探索预防或减弱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心得体会。每学期围绕课题上好研究课,并进行自我评价。期末反思这一阶段实施效果,写出阶段小结。
3、随时收集、整理好各类资料。要求课题组成员做有心人,用研究者的心态,认真搜集研究信息,仔细筛选信息资料,写好情况综述等。
4、整理前期研究过程中在实验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反思前期研究工作,调整和修改中期研究工作计划。
5、整理前一阶段积累的资料和数据,形成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根据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所得出的实验结论,反思中期研究工作,调整和修改后期研究工作计划、方案。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总结阶段。
1、认真分析、整理各项资料,对三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将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完善整理成比较系统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案,方便其他教师参考、借鉴。
2、收集和整理论文和个案,形成研究论文集和个案研究集。
3、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调查分析报告、实施方案、教学反思、经验总结、论文、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个案集、阶段小结、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成立课题研究组 课题顾问:市教科所专家
课题指导:罗伯尧、温庆生、邹官保、管向民 课题组长:袁小兰
课题组成员:黎金彩、陈志诚、王卫华、严丽珊、陈燕华、关健辉、吴少平、胡彬艳、彭文杰
(二)初步分工
1、袁小兰负责去高明区各个学校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设计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指导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各项资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2、黎金彩、陈志诚和彭文杰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材教法,力争从各年级教材方面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组织实验教师实施。
3、王卫华和关健辉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教学,力争从教师教学方面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4、严丽珊和胡彬艳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学生学习,力争从学生学习方面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5、吴少平和陈燕华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与家长交流方式,力争争取家长方面支持,从家庭方面找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三)课题制度
1、课题以自愿参与为原则,但课题组一经成立,成员不能无故退出。
2、课题组实行定期学习和交流研讨的制度,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学习和交流,内容根据研究的需要制定,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进行学习和交流研讨。
3、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应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各项资料进行归档保管,以一个学期为期整理好移交给课题组,每个成员享有借阅参考的权利。
【高中英语课改研究课题中期报告】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情况调研报告11-09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实施方案09-09
高中课题结题报告11-10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06-25
高中英语作文调查报告08-07
高中英语老师述职报告08-28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心得06-17
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10-15
高中课改实施心得体会10-16
英语课题调查报告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