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课改的几点感悟

2024-06-20

七年级生物课改的几点感悟(共6篇)

1.七年级生物课改的几点感悟 篇一

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从2008年开始我们新疆全面实行了高中新课程的改革,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以及一年多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初步由刚开始的排斥、迷茫到现在的接受和赞同。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并初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各种改革,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渗透着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避免填鸭式教学,避免题海战术。下面把自己一年多教改经历的几点肤浅的认识总结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一、对教学理念的理解

“书中自有黄金在,书中自有颜如玉”,多少年来,人们都把读书当作获取功名利禄的一条捷径,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能力。所以这样一来导致许多人死读书、读死书,造就了一大批书呆子。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也尝试过许多的改革,但由于高考制度没变,对学校的评价体系没变,所以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学生的分数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低。所以导致建国60年了,我国还未出现过诺贝尔奖的得主。为什么我国的许多学者出国以后,在其他的国家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在本国就不能呢,当然在国外有较好的实验条件这是一方面,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方面还是我们教育体制存在问题。“书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尚且知道实践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只在片面的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十年岁月的冲刷,留在我们脑子里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学生时代所培养的良好的习惯、获得的解决事情的能力却能然我们受益终身。因此

2.七年级生物课改的几点感悟 篇二

一、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传统的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 再配以教师的灌输讲解, 不能让学生很好体验生物学的丰富多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 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 因此, 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 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使之具体化, 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 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同时, 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 转变思想, 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 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

二、教育是融入爱心的工作

一个教师教学失败的理由会有很多, 但是很多教师教学成功原因肯定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对学生的热爱。爱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工作是充满爱心的事业, 爱是展开教育的基础。爱心是对教师教学的起码要求, 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我们要真诚呵护学生, 播撒爱的种子。爱是架起师生之间交往的桥梁, 要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彼此互相理解和尊重, 大家达成一致的思想, 教与学配合默契, 不会产生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 难教的想法。学生也不会有消极的学习心态, 从而积极学习。这些源于教师的爱心浇灌, 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树立了在学生中的威信, 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爱是有分寸的, 不是过分地放纵,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严肃的爱, 教师要注意以理服人, 重视学生的感受。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新鲜事物快, 思想比较叛逆, 对教师的批评不屑一顾。这就让教师感到疑惑, 严厉的批评是对学生负责, 可是学生却不领情, 于是就出现了体罚、讥讽等让学生不能接受的教育方式, 反而适得其反, 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教育是启迪心灵的过程, 教师在强调个人工作的同时,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 用“刚性”的教育来对待学生,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针锋相对。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们不妨对学生多一份了解, 平心静气与学生进行沟通, 去触摸学生的所思、所想, 找到问题的根源。教师要给学生指出不对之处, 为什么不对, 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这样才能被学生接受, 同时也顾及了学生的自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希望被认同、理解和受人尊重, 当学生的情感需要被满足时, 教育才能发生作用,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物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素质

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进步。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还不够, 实践后要做深刻的反思, 坚定信念, 在反思中大胆前行。我认为要坚持学习, 不断创新, 大胆实践, 深刻反思, 提升我们的教学管理能力, 让自己具备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教师要学习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面对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来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首先教师自身就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有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自己肚里没有“货”, 再好的教学工具设备、再漂亮的图片、再充足的时间都是徒劳。比如,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自身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 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索的对象, 让学生的心里逐步产生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要做到这些, 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新课程教学理念, 并有在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实践。

四、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 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有的是要借助实验来学习的。生物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现实的教学中, 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 在实验设备、材料上不完备, 制约了实验课的开展, 这就让教师产生畏难思想, 主动放弃了实验课。另一方面,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仍然是在讲实验, 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学生仍然死记硬背实验过程, 记忆实验所需的材料, 实验现象、结果。无疑是在走形式主义,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两点, 我认为教师不能有畏难心理, 要向上级领导反映存在的问题, 争取改善实验环境。如果没有实验条件, 自己和学生可以制造条件, 发挥聪明才智, 制作一些实验用具。另外,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验, 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知识, 内化理解。

3.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三

一、注重情感积累

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真情哪里来?现在的学生,往往以自己为轴心画一个圆,认为长辈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很少想到主动关心他人,很少体会到教师、家长、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情感体验少,对生活感悟不够,使他们的作文缺少真情。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

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说:“写文章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有写作的冲动。”巴金也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给作品赋予永久的生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增强他们健康的情感体验。

二、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逆向思维训练。作文要写出新意,往往要打破常规,用逆向思维去审题。逆向思维在古代称为“反弹琵琶”,俗称“倒过去想”。例如,在写以《雪》为题的作文时,一般学生都会在文中赞扬白雪的纯洁,这是一种习惯思维,如果引导学生倒过去想,也许会有“白雪以洁白为外衣掩盖了世间的污秽”这样的观点,这个观点较之“白雪纯洁”的观点新鲜得多,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也会因立意新颖而颇受好评。还可以用逆向思维来补充某些原有的单一观点,使之更臻完善。例如,“近墨者黑”是一般人的观点,但也有人从逆向提出“近墨者未必黑”,没有否定观点,而是从反面进行补充,使之完善。逆向思维能引导作者步入新境,写出创意文章,给读者以出乎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启迪。

2.多向思维训练。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诸多因素进行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题目、材料往往也是多义的,立意时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分析,才能得出与众不同的新结论。比如,“滥竽充数”是人们熟悉的寓言,如果运用多向思维法,联系实际,至少可以有四个不同的角度立意。从南郭先生的角度:①批评不懂装懂的行为;②要抓住机会认真学习,齐宣王不会长命百岁,否则只能逃之夭夭;③肯定南郭先生溜走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从齐宣王的角度,批评其享乐昏庸、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法,不了解实际,必受蒙蔽。从齐缗王角度,赞扬他的改革精神。从众乐师角度,批评其不检举、不揭发昏庸分子的“好人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

三、加强语言积累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重要前提。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首先,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足,只要做一番整理分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为写作的材料,真可谓是“就地取材”。

其次,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应在生活中提炼语言。鲁迅一生重视“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他人的语言。

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库。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任何的偷懒和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作为教师,更要把握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写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技能。[e]

4.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四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拼音教学乃是学习国语的基石。如何夯实拼音教学的基础,成了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关键和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为以后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口语训练做好铺垫。

一、教师应具备的拼音知识。

沐川实验小学的一位校长曾经说过:“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话极富哲理。对于拼音教学这一块,教师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必须有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拼音知识。

(一)小学阶段共涉及23个声母、6个单韵母、18个复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二)语音的基本发音原理及其部位。这个问题需要专业学习。比如教师应该知道各个字母的发音部位及其“成阻”、“持阻”、“破阻”特点。

(三)重点要知道鼻边音、前后鼻韵、平翘舌、儿化音、轻声和方言等。

(四)具备拼音教学的原则知识。

二、拼音教学发音方法,应出奇制胜。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犹如一把钥匙,可以解开拼音教学发音方法的“锁”。在一年级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办法:

1.观察模仿法。教学时,抓住发音要领,做好示范,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教师的唇形舌位,体会发音方法,反复练习。如教学a、o、e时,提示学生看教师的唇形变化,先发a,声音拉长一些,嘴唇动作充分一点,再发o和e的音,使学生知道a、o、e的唇形变化是由不圆到圆再到扁圆。同时,可以利用示意图、幻灯、录像等演示,让学生掌握其要领。

2.图文并茂。纵观目前使用的一年级拼音教材,配备了大量美观的插图。有的既表音又表形。一方面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发音特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联系形象记忆所学。如:鱼,指出了ü的发音,鱼嘴吐两个泡,则可以让学生记忆犹新。

3.比较对照法。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韵母或者声母放在一起,比较他们的异同,从而抓住他们的特点,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辨别音近形近的声母和韵母。如形体对照:b-p d-q b-d p-q等;发音对照:z c s 和zhi chi shi,前者舌平伸,后者舌尖翘起等。

4.歌诀学习。根据儿童联想记忆、形象记忆、韵律记忆、机械记忆的特点,教学中可以编些顺口溜或歌诀帮助学习。如:一门n,二门m,小棍赶猪le le le;平把t,拐杖f,背靠椅子真像h;张大嘴巴a a a,圆圆嘴巴o o o,扁扁嘴巴e e e,一支蜡烛i i i等。歌诀教学,适合儿童学习的特征和接受新事物的心理。

5.游戏表演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入学的儿童活泼好动,设计一些喜闻乐见的游戏节目,可以促进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拼音知识。如:找朋友、开火车、猜谜语等。

四、拼音教学策略中几点建议。

通过拼音教学实践,我觉得拼音教学应注意几个方面:

1、注意方言对拼音教学的干扰。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除了复韵母、鼻韵母和三拼连读外,就是方言的干扰。在沐川方言里,常把n和l都读成l。

2、设计好教学步骤。汉语拼音教学要循序渐进。一般先学发音再练拼音,先拼读纯音节,再联系所表示的意义,先练口头拼音再练书写。

3、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起到“示范”作用。

4、重视复习巩固。要有意识地把拼音运用于识字、阅读和普通话教学中,做到熟能生巧。

5、充分运用汉语拼音优势,避免脏话、粗话的产生,养成良好的国语学习习惯,培养文明礼仪。

5.七年级生物课改的几点感悟 篇五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职中

司成忠

摘要: 从小学到中学,从“算术”到“代数”,跨度大、难度高,如何使七年级学生尽快度过“断乳期”,尽早适应中学数学教学,使每一位七年级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做好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相信对做好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七年级

数学

教学

建议

几分兴奋,几分好奇,几分期盼,几分稚嫩,十二三岁的年龄,七年级学生面对新环境,新教材,新教法,他们或许有几许迷茫。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教学模式,尽快度过小学到中学的衔接期,笔者就数学教学,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建议。

一、消除恐惧心理,激发学习动机

新教材的编写,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注意了与小学教材的衔结问题,尤其注意了学生学习心理的适应性问题,因此,教材内容的呈现注意了具体性,形象性,同时还有适当的抽象性,概括性,在学习第一章有理数时,课本上的“与数学交朋友”、“让我们来做数学”等内容,其目的是选择学生身边的实例,作为学习素材,使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得到具体、形象的支撑,即使是抽象的运算法则,也强调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合理性”的接受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算数”到“代数”的过渡,充分发挥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举例,思考探究,由形象性慢慢转向抽象性和严谨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数学好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使人聪明,我要学好数学,我能学好数学,从而消除恐惧心理,激发学习动机。

二、渗透课改理念,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对于七年级学生,教师一开始就向其渗透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动

手实践、勇于探索、合作交流,逐步培养数学思想,发展创新意识。教师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课前如何预习、课堂如何听课、如何做好笔记、课后如何复习巩固;教会学生用好双色笔、活页纸、纠错本、好题集精本;数学活动后,引导学生反思、归纳、总结;新知识形成后,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例题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后,引导学生比较总结,从中择优取之;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提炼知识要点和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提炼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教师要经常检查、督促,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奋点多,思维转移快,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施教,对相关知识、例题的设置要有台阶,逐步引导学生追根究底,延伸精彩。教师的板书要工整、合理、严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精心设计了章引言,章小结、数学活动、选学内容、阅读思考等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述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引出知识,引出方法,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其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巧设问题悬念、多媒体动态演示、精讲数学故事、设计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学规律,获取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让数学告别枯燥、告别单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四、分层精选作业,培养学习毅力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随着学习兴趣的普遍提高,学生对较简单的数学作业一般都能独立完成,但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有困难,为解决“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撑的慌”问题,就需要教师分层精选作业,教师应对作业的难易程度及作业量也应作合理安排、严格控制,让不同学生做不同的作业,使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能走则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需要教师应以“题海

战术”来备课,精选例题和习题。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开阔视野,自主学习,立足发展,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合理精选习题,控制作业量,教师编写的习题应考虑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难易程度的平衡,要选择符合学生自身实际,而又具有典型性的习题。对于学生作业中易错的习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改正和整理的良好习惯和毅力,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兴趣,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的目的。

五、加强个别辅导,增强学习自信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家庭环境的差异,几天新鲜感一过,难免旧病复发,表现为作业错误明显增加,上课注意力分散,作业互相抄袭,两极分化开始出现。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种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个别辅导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体辅导。教师要通过面批作业、个别辅导,对症下药指出各自的问题,促使学生不断改正错误,积累经验,提高自信。同时教师用博大的胸怀,渊博的知识,感染着、熏陶着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增加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了他们学好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兴趣,且单独的辅导能直接点拨在知识的关键点上,面对面指出错误所在,从而使辅导的效果更加明显。与此相反,班级集体辅导,由于个体差异,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仍感吃力,他们没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心,由于心理上的冷落感,难免出现学困生。因此,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才能提高学生成绩。

6.七年级生物课改的几点感悟 篇六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起生活多彩浪花;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奠定作文创作基石;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展开想象双翅翱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激活表达以说促写;创设多样作文形式,发挥个性扬长避短;开放民主教学之风,培养学生自改能力;鼓励学生大量创作,发表佳作激发兴趣。

关键词:写作 阅读 情感 提高 兴趣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起生活多彩浪花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期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这样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和习惯,就会勤于观察;掌握了观察方法,就会善于观察。这样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奠定作文创作基石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在《论求知》中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刊物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展开想象双翅翱翔。

想象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产生各种表象并重新予以组合,形成新的表象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往往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喜、怒、哀、乐都会刺激大脑皮层,引起表象的运动,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情感是想象和联想中的活跃因素,是启发想象的强烈动力。陆机在《文斌》中说,当作者进入想象的时候,“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空虚的,具体的;无形的,有形的;寡情的,含情的。于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到意溢于海 ”。有人说,想象是人身上的热度里产生的。这也说明了想象和感情相互依存的关系。如郭沫若在日本创作《地球,我的母亲》之时,处于极度的热烈、亢奋的情绪中,从图书馆出来,赤着脚在石子路上踱来踱去,甚至索性在路上睡下,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以致于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这样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才能创作出新颖、奇特传之千古的文章。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强的好奇心,适时加以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尽情驰骋,想象出更丰富的内容,写出更感人的文章。

四、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激活表达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巧设撩拨情思之题,诱发学生创作欲望。

长期来,我们在命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脱离实际。题目不是太大就是太空,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怎样解决呢?只要从激发学生写作激情角度说,好的文题不仅要具有可写性,更应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勃情性。这样的命题,唯陈言之务去,令人耳目一新,使学生心灵受到震颤,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起强烈的表达欲望,从而将学生引进写作激情之中。比如《我的家乡》是被公认的传统题目,但学生并不喜欢。假如改成《请到我的家乡来》,题目就有了写作兴趣的诱惑力。又如写教师生活,命题《我的老师》、《老师太辛苦了》之类就老生常谈,味同爵蜡,望而生厌;而像《老师,你并不穷》、《老师兜中的“白条”》则叫人兴趣盎然。写夏秋景色,《夏天的晚上》、《秋天的景色》的命题远没有《遥望星空》、《停车坐爱枫林晚》撩拨情思。这样,把文题命得巧命得活,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写作欲望也因此被诱发。

六、创设多样作文形式,发挥个性扬长避短。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一项中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平时,在作文训练时创设多样作文形式。如话题作文为主,其他形式为辅。话题是为引出作文的话题,话题作文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话题(材料),请你以×××××为题写一篇有字数限制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自立文意,自由表达,这样作文的形式已经跳出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束缚,可以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日记、书信、寓言等多种文体。让考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写作优势。

七、练好一手潇洒书法,提高学生做人品味。

大家都知道:书法可以修身养性。练之可以去浮躁之气,长此以往,可使人性情更加平和、达观;同时,还可以培养多维化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趣味;丰富精神生活,充实精神世界。书法与做人相通,写好字必得先做个好人。心端方能字端;心刚方能字刚;心胸达阔方能字体逸美、洒脱;心态平静、达观方能字体圆润如水。正如“字如其人”,书法是个性的展示平台,无论在平时训练或是考试中,考生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或圆珠笔字,必然使人爽心悦目,引起人的美感,能使阅卷者一见钟情,提高作文分数。为此,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学生练字,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作文贵在高格,做人也以人格高贵为根本。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在指导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投身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提升其内心情志境界。这样练习书法、作文、做人紧密结合,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语文老师的责任。

八、引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活体验。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三、八”妇女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安排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使学生的信息认知渠道多元化,解决了学生脑子空洞,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大难题。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九、开放民主教学之风,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开放的作文空间仰赖于开放民主的教学作风。我们反对把学生只看作被动接受者的形象,要求他们只能俯首听命于教师的安排和灌输,不能有任何个人的见解,更不能有所谓异端思想存在。我们认为这种保守的教学思想无异于是对鲜活生命与想象的扼杀。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看到,学生的年纪尽管不大,但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独特角度。作文教学就是要目中有人,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实体,容许他们自由地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相信它也是真诚的、美的,如同带露的鲜花。有什么比这更为可贵的呢?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可见,作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更要锻炼学生会“改”,把“改”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会比教师评改效果更佳。

十、鼓励学生大量创作,发表佳作激发兴趣。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光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新芽》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喊大叫,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做法,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做人品味,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真正做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倘若学生把作文作为自己乐事,成为自己需要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将是无比灿烂的景象。

参考文献:

上一篇:观电影《邹碧华》有感下一篇:办公室工作需要注重的几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