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政策宣传调研报告

2024-09-13

民生政策宣传调研报告(精选8篇)

1.民生政策宣传调研报告 篇一

根据县政府紧急通知精神,我局及有关责任单位全面开展了民生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的自查工作,努力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深入学习国务院《意见》,领会精神实质。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我县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研学,深入学习研究《意见》,统一思想认识迅速贯彻落实,《意见》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上升为养老服务业,扩大了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把养老服务业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努力使其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转型的重要力量,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最新认识和定位。《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在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在发展养老服务中的责任边界,政府要摒弃过去直管直办、大包大揽的做法,其主要职责是保障基本、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培育市场、加强监管。在机构养老中,政府主要承担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托底供养城乡“三无”老人、孤老优抚对象以及低收入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着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机构,重点发展家庭托老所、社区养老院等小型养老机构,为社会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政府主要承担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任务,打造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县政府出台实施意见,全面建立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我县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构建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1.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大投入。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民政、体育部门要列支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给予相应配套。

2.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扶持。对按标准建设、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实行与公办养老机构同等的待遇,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适当补贴。用房自建且建成投入使用的,由县财政按建设规模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300张(含)床位以上的按20xx元/床位予以补贴,300张床位以下、50张(含)床位以上的按1000元/床位予以补贴;用房属租用且租用期5年以上的,按核定床位数分5年每年给予100元/床位的租赁补贴。对已开业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入住老人实际占有床位数,由县财政每年给予600元/床位的运营补贴。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接收安置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的,县财政按上述对象的供养标准将费用直接转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与自费养老最低标准相比的不足部分,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3.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给予补助。县财政对按规划和标准新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县里实行“以奖代补”,县财政一次性给予3-5万元的建设补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年正常开放260天以上的,由县财政每年给予不低于1万元的运营补助。县财政对以下本地居家重点老年人对象:即“三无”、“五保”、高龄、独居中的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75周岁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低保对象、持有特困残疾证和特困职工证的特困老年人,发给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券,政府给予购买补贴,老年人凭券选择居家养老中心(站)内明码标价的服务项目。

4.对养老服务机构相关税费予以减免。经民政、财税部门审批认定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国家、省政策规定可以减免的税费全部减免;暂免征收自用房产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免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建筑行业上级管理费、白蚁防治费、房屋产权登记费、卫生质量检验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建筑施工超标噪音排污费、各类行政性执照费、城市煤气和供水的增容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新型墙体专项资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地方教育附加、防洪保安资金、价格调节基金等规费。用电、用水、用气按民用价格缴费,减半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使用电话等电信业务给予优惠和优先照顾。有线电视初装费减半,收视维护费按居民收费标准收取。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所得税税前准予全额扣除。

5.对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用房提供保障。将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纳入常规的各级政府用地计划。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对非营利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优先保障,并可予以行政划拨或者利用存量用地办理划转手续;采用有偿方式协议出让供地的,协议出让价按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以及按国家规定应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或出让地块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30%予以优惠;同一宗地块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的,应采用招拍挂公开出让的方式供地。对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免收土地权属调查费。规划部门应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规划。对纳入建设规划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优先审批。乡镇、居(村)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经批准可以使用集体土地。鼓励社会力量将闲置厂房、学校、民用等设施改(扩)建成民办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新建住宅小区要按规定配备养老服务用房,居住小区配建的社区管理用房可作养老服务用房调配使用。

6.建设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在各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安排1-2个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工资水平,全面落实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待遇,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稳定。引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推进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制度,加强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业务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力争在5年内全县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护理人员做到持证上岗。

(三)做好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工作。

县政府《实施意见》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任务分解为5项,并明确我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具体任务内容、负责单位和时间进度。

(四)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截至20xx年12月底,全县城乡养老机构已达29个,养老床位总数1196张,已建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拥有日间照料床位46张,成立老年协会303个,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约16张,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全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公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社会福利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积极保障公益养老、健康服务业用地的选址供地,加大了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全县累计筹集资金2.1亿元(包括中央、省级福彩公益金和县级民政结余资金等),新、改、扩建项目13个等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一期、二期工程项目),全县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基本上实现了自愿条件下的集中供养,供养条件明显改善,供养水平大幅提高。部分民资充分利用富余的场地、人力、服务经验等资源开门办院,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日托服务,充分发挥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幅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我县建设了梅林镇光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吉埠镇吉埠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吉埠镇建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配餐送餐、卫生保洁、医疗保健等服务,促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县城光彩社区居委会接纳街社区及社会上的老年人组建了舞蹈队、老年合唱团、高翘队等近100位老人的日间托老任务。

2.落实敬老院人员编制、经费规定,规范敬老院管理。为解决农村敬老院院管理人员不足问题,20xx年11月我县通过“以钱养事”的方式公开招聘乡镇敬老院管理人员,招聘了9个乡镇敬老院院长、7个乡镇敬老院会计,充实到敬老院管理队伍,改变敬老院管理队伍人员少、结构老的现状。顺利完成了南塘镇清溪院与南塘光荣院、吉埠镇建节院与吉埠光荣院的合并工作。服务经费按集中供养五保对象每人每月20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大幅提高敬老院管理人员工资待遇:工资标准由原来的院长600元、其他人员500元提高到1700元和1500元,加上省级福利机构人员工资补贴,院长待遇每月达20xx元,其他人员达到1800元。

3.完善养老保障措施落实。对高龄老人发放补贴。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龄老人补贴增长机制,从20xx年1月1日起,对全县高龄老人补贴进行扩面提标,补贴对象由原来的年龄85周岁以上扩大到80周岁以上,对持有本地户口年满80至84周岁、85至89周岁、90至94周岁、95至99周岁、10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别发给不低于50元、100元、200元、300元、1000元的补贴。补补贴人数多人,补贴资金万元;为70周岁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县财政投入保险费29.53万元。

二、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落实情况

(一)民政类民生政策落实情况

1、规范管理,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始终坚持动态管理,严格执行低保申报程序,坚持“三级审查、三榜公示、三级评议”制度,积极推行“阳光政务”,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截止5月,我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户、人,发放低保金万元,人均补差水平达到270.1元;农村低保对象户、人,发放低保金万元,人均补差水平达到145元。

2、稳步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实现有序开展。按照“严格救助原则、严格对象界定、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救助办法、灵活救助比例”的办法和“注重大病救助、降低小病救助门槛,倾斜低保边缘群体”的总体思路,着力完善各项救助制度,将解决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的医疗难作为重点,合理确定救助对象和标准,分层次实施救助。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截止5月,农村医疗累计救助人次,发放救助金额万元,并资助名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资助金额万元;城市医疗累计救助人次,发放救助资金万元,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看病难问题。

3、加大力度,临时救助实现救急救难。按照救急难原则,我县加大力度,对生活出现突发性、临时性困难的家庭实行临时救助。截止5月,共救助130人,发放救助金万元。

4、加大投入,完善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我县不断加大投入,逐年提高社会助标准。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20xx年我县再次提高救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2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120元,实现了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5.农村五保、三无人员供养政策落实到位。

从今年1月起我县分散供养由原来的每人每年2640元提高到3120元,集中供养标准由2940元提高到3300元。全县有五保供养对象3405人,1-6月发放五保供养经费万元、孤儿人生活补助资金万元。

6.扎实抓好救济救灾工作。20xx年5月,我县出现了一定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7197人,县民政局先后拨付救灾款万元,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活。

(二)教育类民生政策落实情况

(三)医疗卫生类民生政策落实情况

(四)劳动就业类民生政策落实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资金保障机制和筹措机制不够健全,不能满足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2、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同步协调发展创新,工作地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队伍素质、经费投入、工作手段等,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影响了民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制约了民政事业的发展。

3、养老床位缺口大,建设任务重;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仍然偏低,距离省市有关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推进工作缺乏手段

4、养老服务政策滞后,规定宽泛、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落实困难;养老产业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的养老服务业量大面广,监管任务重等等

5、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因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地处山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例如:我县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无职工宿舍,甚至住集体宿舍或院外租房),待遇偏低,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流失。

6、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由于地理、地域、交通和自然人文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设施比较差,如白石、小坪、攸镇等边远山区,业务用房、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等远远低于医改的要求。

7、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补助标准较低,资金缺口较大。近年来,随着人工工资和建材价格的不断一涨,使建筑造价上涨,导致新建项目资金出现缺口,缺口资金基本上是靠项目单位自筹资金解决,挫伤了项目单位的积极性,影响到项目的顺利实施。

8、村卫生室人员未纳入社保,使得村卫生室难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导致部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质量难以满足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四、相关建议

一是要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我县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摒弃过去直管直办、大包大揽的做法。

二是出台对民办兴办社会养老机构更具操作性、力度更大的支持政策,从机构建设用地、财政资金支持、税收支持等方面大力支持民办养老事业发展,提高民办养老机构比例。

三是加快探索公办城市养老机构实施“公建民营”改革,开展公建民营改革试点,探索以承包、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将公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转给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运营,以增强公办城市养老机构发展的内在生机和活力。即租赁经营模式、委托经营模式、合资合作模式、BOT模式。

四根据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每年由卫生部门提出人员招聘计划。在编制数内,县人社局、编办优先上报卫生系统人员招聘计划,补充紧缺卫技人员。

五是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建设。

六是将....纳入社保,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2.民生政策宣传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文化民生,文化,政策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 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发重要, 文化民生这一命题由此诞生。文化民生简言之就是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 (1) 。文化民生事关人们的精神信仰、思想道德、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 是国家软实力重要表现, 是民生之魂。在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中, 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即为文化民生。文化民生路向的把握, 在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同时, 还决定着未来我国能否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 发挥文化的渗透效应把整个社会引导至和谐健康发展路径上来。但是, 我国在文化民生政策领域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因此, 制定符合民生导向的文化政策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民生内涵与政策原则

每个历史阶段, 民生的意义和范畴不同, 在温饱和安全没有获取时, 民生关注的重点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在这个阶段, 文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个奢侈品, 文化与民生关系不大。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需求逐步被满足, 随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会日趋高涨。这时的民生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 它还应包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应该拓展民生建设的内涵, 将民生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即关注文化民生。重视文化民生, 就是让人民群众能广泛享受到优秀的文化成果, 使文化提升人的思想认识和人生境界。如何满足广大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工作面临的新的民生课题。

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使文化惠泽民众, 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当前, 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亟须通过文化民生的路径去探索。文化民生作为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和路线信仰, 制定政策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 保障基本文化权益

精神需求已经成为人民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说, 文化民生是人们必须得到的权益, 即文化权益。物质生活的改善保障了人们的生存权, 那么, 文化权益的保障是人们发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权的实现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让人们生活丰富多彩, 素质提升。文化权益作为一项基本权利, 是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一样重要的公民权利。实现人们文化民生,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内涵丰富, 无论是文化生产与创造, 还是文化消费与享受, 都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应触及的界域和所应指向的对象 (2) 。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同时也是发展权, 每个人都有更高水平的文化追求, 并着力去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 这一过程与个人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提升是同步的。

2. 坚持以民为本的文化发展路线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 同时也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和受益者, 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是以人民群众的需求满足情况为检验标准的。推动文化建设要把握住先进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 顺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呼声, 以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为检验标准, 以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为发展目标 (3) 。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让作品贴近大众, 提升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让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哺育人。同时, 要坚持重心下移, 把更多资源投向基层, 把更多项目放在基层, 把更多服务延伸到基层, 打牢文化建设深厚的群众根基。尊重、接受和引导大众的文化趣味。当前社会急速转型,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多元性。文化生活中甚至存在很多低俗, 甚至价值观扭曲的东西, 这就要发挥好导向作用。

3. 体现人民群众的建设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在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 必然要充分发挥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 (4) 。要坚持共建共享,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激发群众创造热情, 让人民参与进来, 享受其中。任何社会, 不管其发展程度有多高、文化底蕴有多深, 都离不开众多的普通群众积极地去创造。为此,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将更多文化资源向民间倾斜;充分调动民营资本积极性, 鼓励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激活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用文化需求的满足来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时, 推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就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 从人们最关心的具体事情抓起。要让文化从学术界走向大众生活, 让文化从小团体走向老百姓, 作品要使普通民众能欣赏、能把握, 让文化彻底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5) 。

二、国外文化政策导向的特征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 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经济、文化与政治背景, 每个国家只能选择适合自身的文化政策。国外发达国家的文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政策模式。

1. 美国将文化政策全面融入社会、经济、政治政策之中

美国文化政策一直围绕民间展开, 政府尽量淡化自身的主体色彩, 让企业、民众、民间团体各自发挥自身功能, 将文化建设彻底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这种无政府式的文化政策导向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总结来看, 美国文化政策的特点如下:一是美国文化政策融入整个社会政策体系之中。美国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文化建设的法律文件, 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之中, 却又无不包含方方面面的文化法律条款, 这说明美国文化建设已经完全融入到自身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建设体系之中, 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机会。二是美国政府文化事业管理体制非常独特。美国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直接管理, 而是形成了自上而下, 从政府到民间的间接文化管理体制。美国联邦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最高决策机构实际上是“总统艺术与人文委员会”, 主要负责研究艺术和人文方面的政策问题, 每年制定支持艺术和人文方面的重要政策和发展规划。美国各州、县、市政府都设有文化艺术理事会, 是州和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 负责审批文化艺术方面的拨款项目, 并确保公众对文化事业的参与。美国文化艺术领域活跃着多种多样的行业协会等民间文化组织和机构, 它们与各级美国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并制订专业性的自律公约对行业进行管理和制约。美国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人文艺术, 积极引导民间团体和个人投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机构, 实施艺术赞助制度。三是美国倡导大众文化的引导与传播。大众文化是一种基于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 属于流行文化的主体。美国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与消费社会的产物, 现代科学技术和大众媒介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非常注重大众文化的塑造和引导, 并通过跨国文化传媒集团影响到全世界。

2. 日韩重视缩小地方文化差距, 积极实施文化惠民政策

日本政府历来重视全国各地的文化发展, 积极推动缩小地区间文化差异的政策措施, 将文化发展与地方经济产业振兴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文化的外溢效应, 实施综合性的地方文化行政。在各地地方政府的推动下, 日本各地方政府积极挖掘地方特色, 保护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并积极鼓励当地人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开展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地方建设。这些政策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而且保护了当地遗存, 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还为地方文化的发展给予了各种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 以缩小地方文化差距。

韩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文化崛起之路。韩国制定文化政策有两个基本导向, 一是政府积极扶持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 制定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二是重视国民文化消费需求, 积极扩大国内文化市场。在2014年, 韩国针对社会低保人群和贫困群体发放“文化乐享卡”, 凭借这张卡可以享受文化艺术、国内旅游、体育赛事方面的补贴。在2015年3月份, 开始推动“文化通行证”方案, 该政策主要针对贫困家庭出身青少年群体, 为其提供国立及公立剧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机构的票价打折或减免优惠。韩国文化政策旨在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全民共享文化成果。

3. 法国以政府主导文化事业建设, 推行文化多元化发展

法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的国家, 他们一直坚持把文化权利作为一项社会福利提供给公民, 发展文化的目的就是能让人人都能平等进入、参与并享受文化。法国文化政策有以下特征:一是法国政府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法国很早就形成了完备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 实现政府对国家文化资源的全面掌控。二是法国立足于本国文化传统, 实行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 大力扶持、赞助本国文化产业。历届政府坚持为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在开展文化活动、补贴国内文化产品、对外推广法国文化等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三是坚持“文化例外”原则, 倡导文化多样性。该理念在保护本国文化发展的同时, 已成为法国抵制美国“文化霸权”、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有效盾牌。四是法国政府重视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政策, 设立专门的文化发展扶持基金。五法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文化赞助税制体系,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赞助文化艺术事业。对于提供资助的企业和个人, 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其中, 个人对文化艺术捐款赞助, 可享受减免个人当年所得税额度66%的优惠;企业赞助公共文化艺术后, 其当年上缴的税款可免去其赞助金额的60%。该税收计划大大地调动了个人和企业赞助文化的积极性。

三、我国文化民生的政策设计

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制定文化政策应充分体现文化民生的理论和实践。即通过推动文化的繁荣推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切实关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并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1. 制定增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的政策

文化消费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文化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消费市场潜力的大小。只有拥有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 才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文化消费能力既包括人们的文化消费愿意, 也包括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 包括金钱和艺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新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应该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 一方面从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对文化消费进行补贴, 通过文化消费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公共艺术教育和各类文化精品的生产、宣传, 有意识培育公众的艺术欣赏能力, 以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

2. 对弱势群体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供补助, 注重公平与效率

国家在给予弱势群体物质生活帮助的同时, 也要积极开发他们的文化需求, 为他们建立精神上的信仰, 增强精神力量, 树立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文化补助的公平与效率旨在保障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为人民提供平等的精神产品和服务,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民生建设的重点, 而农村又是重中之重。要积极推动文化建设与农村建设相融合,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以民间文化资源为基础, 积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元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实现资源整合、文化共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以城带乡,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鼓励艺术团体到基层和农村演出,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3. 制定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政策

文化权利不能光停留在理论上, 而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其实现的途径, 尤其是文化权利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保护。文化权益是一种发展权, 这种权利包括人们的自由创作权、文化作品的出版权、文化产品的消费权以及文化的信息公平知情权等等。现阶段, 我国应着手建立完善、系统的文化权益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包括文化投入、文化规划、知识产权、文化资源保护等一系列内容。但任何文化权利都不能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 不能影响他人的文化权利。

4. 制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政策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方面包括政府能够面向大众提供的各类公共设施;另一方面是政府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基础性文化服务。具体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力、文化行政管理和政策、文化资源保护能力等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国家要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作为主要任务,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该政策的出台显示出积极的意义。

5. 努力提高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效率

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还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 要做到科学、合理、有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要避免粗放简单的开发, 又要避免竭泽而渔的开发, 确保文化资源可以持续的利用开发。有些文化资源不是可再生资源, 所以文化资源需要科学的保护, 针对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和现状, 建立一套完善的有一定标准和规范约束的保护体系。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建立健全文化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通过市场使文化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效果。

6. 完善法规建设, 健全文化行业协会制度

我国文化立法工作仍然处于初始阶段, 各项文化艺术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 甚至在一些领域存在法律法规空白。政府应该借鉴美日法的经验制定、完善和健全文化的各项法律制度, 为我国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多种性质的中间性组织如文化行业协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等, 有利于平衡和协调文化不同利益的相关者。文化行业协会应自觉履行自身功能, 做好行业自律的规范者, 当好政府与文化从业者的沟通桥梁, 提供文化法律法规的相关建议, 制定行业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 协助文化行业统计与调查等。

7. 鼓励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捐助, 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仅仅依靠政府对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 还需要来自社会的援助, 共同推进文化民生工程。但是, 因为这种捐助是出于自愿, 一般不能够汇集到足够的资金。所以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 比如说税收优惠。对于公共设施的日常运作开支、设备更新、场地扩建、举办活动等花费, 社会上的团体和个人对其进行免费捐助, 获得对自身有利的优惠, 能够加快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的构建, 同时也减轻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政府的负担。

注释

11 张可, 栾戈平.人文情怀, 文化民生——当代中国建设“文化民生”的现实途径[J].艺术百家, 2010 (S1) :14-15+51.

22 郑晓幸.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文化民生建设——四川加强文化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新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 2013 (05) :5-12+189.

33 魏彩苹.富民兴陇文化民生当先行[J].现代妇女 (下旬) , 2013 (04) :83-84.

44 吕宾.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观及其实践[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6) :33-36.

3.中国民生问题的公共政策视角 篇三

我们该市场的太计划,而该计划的又太市场了。

民生,应跳出就事论事

今年两会的聚焦现象,就是民生问题。

民生,即人民的生活,主要不外“食、衣、住、行、育、乐、医、安”八个重点。一般讨论民生问题多采微观方式,例如:就房屋谈房屋,就医疗谈医疗,就教育谈教育。这是必要的,但除微观之外,也可以而且必要从公共政策原理的一般角度,来透视这些个别民生所以形成的脉络、因果与症结,找出针对性的因应之道。这是宏观方式的分析,也是我要采取的角度。

任何政府要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不外两个“手”段,一双是“看不见的手”即市场经济,一双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职能。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食衣住行育乐医安,全由政府包办打点,既是公有制,又是计划经济,难言效率,生产力很低。1979年之后决定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并允许私有制逐步发展。请留意,只要一个国家决定走市场经济时,民生问题中的头两个:食与衣,就能很快获得解决。但食与衣之外的另六个民生问题,就不是单靠市场经济能基本解决的了。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得靠政府职能的介入。因为它们不是“私有财(产品)”,是“准公共财(产品)”。

从经济角度看,财货有三种:1.私有产品,如:食物与衣物。只要走市场经济,政府创造就业机会,那么绝大多数百姓能自行解决。2.公共产品,是那些几乎全都要靠政府提供才能获得的东西,如:国防、公安。3.“准”公共产品,即介乎于私有产品及公共产品之间,不能全靠百姓自己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要有政府职能的介入。但为了顾及“效率”,政府职能介入的程度与方式又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多又不能过少。多少之间,往往又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市场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以中国为例,1979年改革开放走上市场经济之后,民生问题余六项,虽有改善,但不如食、衣那么明显,也不令人满意。因此,1998年前后,政府针对其中最突出的三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即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似乎问题仍然不少,三座大山还在。

问题该怎么诊断?不妨就从宏观的角度分析:

1.关于住房改革,问题出在“太多地交给了市场”。住房问题不比食与衣,通常不太能由两个人在短时间内解决,这在一个发展中经济尤其如此。香港、新加坡都在上世纪下半叶发展的较早阶段中,由政府介入,大量兴建组屋、公屋、居屋,在房屋问题上成功地发挥了政府职能(顺便一提,新加坡百姓住进组屋者占所有居民的85%,香港约50%住进公屋与居屋)。

2.关于医疗改革,正好相反。目前的问题出在“太少地交给了市场”。当然医疗问题远比房屋问题复杂,涉及医药分业制度及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但作为第一步,单就百姓最常接触的医院而言,开放民营投资者加入竞争,对提高医疗服务品质应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基础医疗及偏远地区医疗方面,政府角色还是很吃重的。

3.关于教育改革,与医疗类似,目前的问题也出在“太少地交给了市场”。更大程度地开放民营投资,不但有利于提高教育生产力(哈佛、MIT、牛津、剑桥均为私校),扩增职业教育规模,也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使政府能有余力投注在基础教育、偏远地区教育等这些高度依赖政府职能的领域。

要之,民生问题虽然复杂,但经由宏观面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还是不难循着脉络探索出有效思路与对策的。管理

(本文作者系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4.民生工程宣传教案 篇四

授课人:

教学内容:

2013年利辛县民生工程

教学目标:

1、使全社会关注、了解民生工程,让学生传播宣传。

2、公开公示受益内容,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们的受益情况,切实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3、让每个家庭都能知晓国家的惠民政策

教学准备:

2013年利辛县民生工程宣传明白纸

教学内容(简):

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程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并将《新华字典》纳入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单位面积补助基本标准,将校舍抗震加固纳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二、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大力推进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继续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完善资助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两

个确保”:确保资助对象认定准确,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落实中职资助新政策,扩大中职学校免学费政策的受助范围,调整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范围。到2013年秋季,结束中职资助新老政策的过渡期,使所有中职学校学生享受中职资助新政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由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具体负责。

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的实际任务要根据各地上报的数据、以省教育厅审定下达的指标为准。

三、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

5.卫生民生工程宣传 篇五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卫生民生工程,提高卫生民生工程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县卫生局将2014年承担的6项民生工程具体服务项目分别介绍如下:

一、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

(一)、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服务项目服务内容:

1、血、尿常规、艾滋病、梅毒、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肝功能、阴道分泌物、胸透

2、婚前保健知识、婚前卫生咨询、婚前卫生指导。

3、常规体检。

(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服务内容:

泗县常住人口,农村孕产妇在合法医疗机构住院分娩活产的平均每人补助300元。

二、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

(一)、改革目标

推进综合改革,完善县级医院管理体制、法人治理机制、药品采购机制和运行补偿机制,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约束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二)、改革对象

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

(三)、改革内容

1、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自2012年12月15日起,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使用的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全部实行进价销售,不加价。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的25%部分,由省级财政按全省县级医院诊疗人次按给予补助,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配套。

2、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费。从2012年12月15日起,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大型医用设备(CT、磁共振)检查价格降低20%。

3、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从2012年12月15日起,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护理费提高50%,手术费提高20%,床位费由市、县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社、财政部门核定,适当提高床位费价格。

4、设立门诊诊查费项目。将挂号费并入该项目,诊查费分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其中:西医普通门诊每人次35元,医保支付33元,个人2元;西医专家门诊每人次55元,医保支付33元,个人22元;中医普通门诊每人次40元,医保支付38元,个人2元;中医专家门诊每人次60元,医保支付38元,个人22元;急诊诊查费上浮20%。

5、实行基本医保费用即时结算。完善患者投诉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通过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争取实现“两升两降”和“两个满意”:病人增加,医院收入增加,药占比下降,药费降低;职工满意,病人满意。强化医院公益性,坚决做到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提高,让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一)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目标是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15年新农合筹资是每人交100元。

(二)普通住院补偿

1、在省内住院,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城市一级二级医院、城市三级医院报销比例分别为90%、85%、80%、75%,被处罚的五类医院报销比例为55%。

2、在省外预警医院住院,起付线为4000元,其可报费用按30%予以补偿,封顶线1万元。省外预警医院住院不执行保底补偿政策。参合农民到此类医院住院,首次住院的,按上述待遇补偿;再次住院的,不予补偿。

3、在省外非预警医院住院,按当次住院费用的20%计算起付线(最高1万元),其可报费用的补偿比例参照省内Ⅳ类医疗机构补偿比例执行。省外定点协议医院可报费用的补偿比例按省内医院上抬一类标准执行。省外非预警医院住院执行保底补偿政策。

4、封顶线。参合患者当年住院获得补偿的累计最高限额(不含大病保险补偿)为30万元。

5、住院保底补偿。住院费用段5万元以下部分保底55%,5万元以上保底65%。

(三)住院分娩补偿。参合产妇住院分娩(含手术产)定额补助500元。分娩合并症、并发症,执行住院保底补偿,但不再享受定额补助。

四、新农合大病保险

(一)新农合大病保险资金以县为单位筹集,按当年新农合参合人均15元标准从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中列支;结余不足的从当年新农合统筹资金中予以安排。

(二)大病保险起付线为20000元,封顶线为100000元。

(三)大病保险合规可补偿费用=参合患者合规的住院及特慢病门诊费用-新农合已补偿费用-原新农合补偿起付线(多次住院的,累计计算)-大病保险起付线。

(四)办理大病保险补偿需要的材料:

1、参合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2.新农合补偿结算单;3.费用清单,或加盖原件收取单位公章的复印件;4.出院小结,或加盖原件收存单位公章的复印件;5.医疗机构费用发票,或加盖原件收存单位公章的复印件。

五、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

国家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免费咨询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免费义务教育。“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对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由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解决;对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进行抗机会感染治疗,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4800元标准给予补助。

对符合救治条件的肺结核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由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解决;按照结核病诊疗规范,对现症贫困结核病患者给予辅助诊断、辅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免费拍胸片和痰涂片检查等,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900元标准给予补助,按实际发生额由当地结核病定点收治机构予以减免。

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以辖区内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首次建立个人档案的居民可免费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及进行心肺等体格检查。

2、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3、每年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1次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中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中的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测)和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4、每年对管理的慢性病人群进行一次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空腹血糖检测,经济条件许可时可进行心电图、尿常规等检查。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和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饮食运动、心理健康指导,登记管理的慢性病人每3个月至少提供一次面对面随访。

5、对辖区内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每年对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自愿或家属配合下进行一次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空腹血糖、心电图检测。

6、孕产妇基本保健服务内容:

孕产妇保健手册、孕期五次产前检查、血常规、尿9项、ABO血型、Rh血型、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肝功能、肾功能、梅毒测定、高危筛查、两次“B”超、两次产后访视、产后42-56天体检。(艾滋病筛查自费)7、0—6岁儿童基本保健服务内容:

儿童保健手册、新生疾病筛查、听力筛查(耳声发射)、新生儿2次访视、喂养指导、42-56天体检、3个月常规体检、营养评价、保健指导,6个月常规体检+血常规化验、营养评价、保健指导,8个月常规体检+特殊视力检查、营养评价、保健指导,12个月常规体检、特殊视力检查、喂养指导、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18个月健康体检,血常规检查,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24个月常规体检,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30个月常规体检,血常规检查、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以后3岁、4岁、5岁、6岁每年一次常规体检,一次血常规化验检查,绘制生长发育图,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8、健全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依法监管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科学分析、处置传染病疫情,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9、健全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普及居民健康生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全体居民健康水平。

10、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对辖区内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及医疗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职能。

6.服务民生宣传标语 篇六

1、关注民生,传递民情。

2、关注民生,传递民声。

3、关注民生,服务大众。

4、关注民生,服务民生。

5、关注民生,令人神网。

6、关注民声,一网情深。

7、关注民声,解读民情。

8、关注网络,关注民声。

9、广开言路,政通人和。

10、和谐之音,进步之声。

11、辉煌六年,越走越宽。

12、汇聚民意,传达民声。

13、交流港湾,服务驿站。

14、老百姓身边的网络。

15、立足胶东,服务全国。

16、绿色平台,千年风采。

17、民气民声,一网情深。

18、民情民生,网上民声。

19、民情民声,一网情深。

20、民生窗口,百姓朋友。

21、民生冷暖,e网传情。

22、民生为根,以人为本。

23、民生知音,网上民声。

24、民声民意,e网导航。

25、民声入耳 政情入心。

26、民声入耳,民事入心。

27、民声时空,真情沟通。

28、民声天下,网络万家。

29、民声在线 距离缩短。

30、民声在线,精彩无限。

31、民声在线,真情无限。

32、民声政令,一网情深。

33、民声之网,百姓至上。

34、民声之网,和谐共享。

35、民之心声,网上民声。

36、你来我网,民声畅享。

37、你来我网,社情民声。

38、排忧解难,干群相联。

39、亲民窗口,百姓之友。

7.民生政策宣传调研报告 篇七

所谓民生, 即民之生存必需, 也就是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因而说到底,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同时, 社会民生同一国的实际国情息息相关, 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就中国的基本国情而言, 我们还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基数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 总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相对较慢, 加之每年规模可观的新增人口会抵消相当一部分物质财富的增量, 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制度不够健全, 其结果是现阶段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 在社会民生领域尚存在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例如, 近些年来公众怨声较高的“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就是比较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民生难题。

另一方面, 中国又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社会二元化的社会, 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较大, 而且这种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这意味着, 就民生问题而言, 当前社会民生领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虽然在城乡之间普遍存在, 但农村的民生问题相对更为突出和紧迫。换言之, 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应当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而改善民生又应优先考虑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 将改善农民民生放在首位。其理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城镇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地区, 导致城镇居民在收入基数和增长速度方面大幅领先于农村居民, 加之长期以来中国在公共财政支出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将重点放在城镇地区, 使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公共教育等方面享受诸多隐性收益, 而农村居民则无法享受。两相作用的结果就是:城乡居民之间在经济状况、家庭消费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呈现出城镇居民领先于农村居民, 且城乡之间的上述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 对城乡居民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 (2001年) 的相关研究, 他们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其中, 农村居民主要分布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三大阶层中:产业工人阶层 (以农民工的身份, 6%以上) ;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村居民的主体部分, 44%)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1.6%) 。可见, 占中国国民人口比重达64%的农村居民中, 就有近52个百分点的人集中分布于十大阶层的最靠后的三个阶层。而城镇居民的阶层分布则较为分散, 除不足6%和2%的人分别分布于产业工人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之外, 大多分布于十大阶层的前七个阶层。由此可见, 中国城镇居民的经济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他们对各类经济、组织与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远优于农村居民。

其二, 对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比较分析。结合国家农业部和统计局的相关统计资料来看, 在从1986—2006年的二十年中, 从人均收入的绝对值来看, 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远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 而且二十年间这种收入差距已从不到2倍扩大到3.3倍;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来看, 同样是在绝大多数年份, 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都要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 且收入增幅差距明显;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 二十年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不仅远高于农村居民, 而且这一差距亦在二十年间由2倍扩大到3倍。而且, 城乡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方面现已高达3倍的差距还仅仅是城乡居民之间的“名义差别”, 如果再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对农村居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的各种实物补贴, 如公费医疗、国家对中小学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隐性收益计算在内, 城乡的“实际差别”将高达5~6倍。当然, 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还受各自地区物价水平的影响, 但从农业部公布的城乡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来看, 城乡之间物价指数的变化基本趋同, 差异甚小, 因此这一因素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对比的影响基本可上忽略。

事实上, 中国农村居民不仅仅是在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较之城镇居民相去甚远, 而且在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各个领域的规则体系面前较之城镇居民更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这是由中国农民在自身素质、社会联系、组织程度、信息获取、利益表达等诸多方面同城镇市民相比所居的劣势地位所注定的。因而, 可以说, 中国农民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既有该群体自身的因素, 也有社会制度层面的因素。而且, 基于以上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社会制度体系的客观存在, 加之农民群体的弱势地位, 中国农民群体的民生改善较之城镇居民就存在更大的困难。其根源即在于中国的经济社会二元化发展格局。

二、改善农民民生的政策与制度体系的构建

对于中国农民群体民生状况的改善, 需要从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 全面而系统地予以规划和论证。从中国农民群体的生活实际而言, 他们遭遇的困难主要是:基于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与专门技能的局限, 其生产劳动以农业为主 (“大农业”) , 劳动产出与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致使经济收入较低, 且增长缓慢;同时由于中国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与投资长期存在重城轻乡的倾向, 农村居民难以像城镇居民一样从公共社会服务体系中受惠, 加之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农民家庭基于其脆弱的经济状况无力独力应对生活中家庭成员生病、致残、上学等意外风险和大额支出, 因病致 (返) 贫、无力负担子女上大学等情况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就生产而言, 他们遭遇的尴尬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则产出和收益太低, 从事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又不具备相应条件, 进城务工也难以从事高收入的工作。换言之, 在生产方面, 他们普遍遭遇自身竞争力脆弱和职业转换困难的困境。

1. 第一层次着力解决农民群体的现实生活困难, 目标为

保障农民群体的基本生活, 思路为本着“多予少取”的原则, 重点建设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 同时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政策, 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农村居民劳动所得的比重, 减轻农民群体的税费负担, 实现农民群体“增收减负添保障”的迫切愿望。

在这一层次的政策选择或制度安排方面, 主要是两大重点:一是参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技术框架, 建立起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 进一步取消遗留的农民税费负担, 将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和投入重点由城镇倾斜到农村地区, 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更多地从政府给予的各项实物补贴和公共福利中受惠。具体在措施方面, 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具体制度:

(1) 在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起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并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 解决好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当前作为试点推进的农村合作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居民的门诊和常规住院费用负担, 但仍然无法解决农民群众的大病风险问题。因此, 我们不妨参照美国的“医疗照顾计划”和“医疗救济计划” (主要针对无力购买医疗保险的老年人、穷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贫弱群体) 的福利性医疗保险项目的技术安排, 通过“各级政府补一点, 参保者自己出一点”的筹资方式, 利用中国农村居民人口基数庞大利于实现保险原理所要求的“大数法则”的便利, 建立起兼有福利性和商业性的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2) 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工作, 重点解决各类特别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主要制度安排有两项:一是加快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人均收入在接近农村绝对贫困线或其以下的农村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二是根据“应保尽保”的原则, 将针对农村困难家庭或人口的社会救助措施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在这方面, 应该学习英国等西欧国家的济贫经验, 构筑起适应中国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体系。 (3) 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地区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已开始显现, 这意味着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将力不从心。为此, 需要建立起以国家统一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 以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针对只有一个子女的农村家庭的老年人) 和农村集体退休金制度 (视农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异, 有条件的地区应先行) 为补充的, 多支柱、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 为保障“优生优育”的人口政策目标, 应结合农村合作医疗或参照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起农村居民的生育保险制度, 这也是针对国民健康而进行的对未来的人力资本的投资。 (4) 深化国民收入分配改革, 提高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农村居民劳动所得的比例, 减轻或取消针对农村居民的遗留的税费项目, 将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与投资重心适度转移至农村地区, 为改善农民民生打好基础。近年来, 中国政府已实施了取消“农业税”、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实行对农业生产的“三免三补”等多项惠农政策, 使农民群体的民生得益甚多。但在政策层面, 仍有继续挖掘的空间。例如, 据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调查报告显示, 如果把所有农户的所有税费全部减免, 他们的人均收入会增加5.4%, 他们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会缩小13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 政府所提出的“让公共财政照耀农村”的新理念必须在实际操作层面转化为现实的政策安排, 切实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大投入力度, 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致的“均等化”, 确保农村居民同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和各项权益。

2. 第二层次为着力解决农民群体生产中的问题, 目标为

提高农民群体生产的产出效益和经济收益, 思路为本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原则, 重点建设旨在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和农业工业化的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农村发展支持体系和产业升级促进体系及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实现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发展远景。

发展生产, 提高收入, 是改善农民民生的根本途径。因此, 加大对农村地区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农村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 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收益, 是改善农民民生的治本之策。在这方面,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生产发展的实际, 应抓好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监管、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及农民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等几项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地从资金、政策、科技、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 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 引导农民发展能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非农项目, 积极探索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庄园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绿色生态农业、高附加值高效农业的转变, 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 将限额信用贷款和现代风险投资等金融技术手段引入农村农业和非农生产, 以项目为中心, 加强配套的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 帮助农民群众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和生产发展, 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农业与非农产出与效益, 增加经济收入, 进而改善民生状况。

另一方面, 针对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和近年来农业用地征用速度加快等新情况, 各级政府还要切实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针对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切实建立起城乡联动的工作机制, 从信息服务、劳动监察、争议处置和法律援助等方面对近2亿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使其在城镇地区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存保障。二是要根据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其进城务工的职业竞争力。在这方面, 江苏无锡等地创造的“学校出菜单、企业出订单、政府来埋单”的培训模式就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三是要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帮助他们取得合法合理的经济补偿与妥善安置, 允许并支持农民按现代市场规则将其承包农业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租赁或投资入股, 对各地被征地农民所提出的“土地换社保”、“土地换岗位”及“土地换股权”等呼声要予以尊重, 对其诸如此类的尝试要鼓励并予以保护。

3. 第三层次则着眼于农民家庭的长远发展, 即通过强化

针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 (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提高农民家庭“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尤其是有利于实现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经济建设投资, 为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打好基础。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 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必然要走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 这意味着农民将转变成市民。但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 农民群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其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的提高将至关重要。因此, 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育农村居民家庭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也是其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就极其重要。为此,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 切实加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度, 出台类似于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之类的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确保农民子弟能够克服家庭经济困难顺利地完成中高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国民教育阶段的学业, 为改善农民家庭民生点燃新的希望。

综上所述,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教育是民生之基, 健康是民生之本, 分配是民生之源, 保障是民生之安。”这四句话不仅从人学意义上精辟地阐释了民生的真谛, 也为我们构想中国农民民生保障与改善体系指明了方向。沿着这一总体思路, 从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的实际出发, 我们应着力保障其生活、促进其生产、培育其未来竞争力, 通过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实现对农民群众“多予少取”的政策目标、确立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和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导向、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加强农村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等政策途径, 构建起促进农民民生改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惟其如此, 中国农民群体的民生改善方可在科学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取得积极的进展, 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陆学艺, 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001.

[2]谢炜.城乡收入差距达5比1[N].新京报, 2004-07-09.

[3]陈金圣, 陈世伟.英国济贫制度的发展对中国绝对贫困救济立法的启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2) :43-44.

[4]中国社科院调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人民网, 2004-02-25.

8.关注民生是党报宣传的重中之重 篇八

把关注民生作为党报的神圣职责。大量的实践证明,党和政府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是完全一致的。作为一张地市级党报,只要我们寻找到双方具体的契合点,选取科学的切入角度;只要我们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党报的服务性、说服力、公信力,就能取得既关注民生又宣传工作的双重效果。近年来,《锡林郭勒日报》本着全党办报、开门办报的办报思路,广大记者编辑经常深入一线、深入实际,采写和拍摄了大量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的优秀新闻作品。如通讯《乌珠穆沁草原的新鲜事》、消息《牧民有了养老保险》、图片《这真的不是梦》、现场短新闻《嘎达布其镇牧民的读书日》、短评《人人都要有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乌珠穆沁草原为什么遇到草荒?》等等,这些来自一线、来自生活、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从标题中就足以看出对民生关注的广度和深度。这些新闻作品在努力做到有高度地贴近、有深度地贴近的同时,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还有《锡林郭勒日报》开设的《两转双赢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情暖民生》、《创业者风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聚焦劳动保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栏目,以关注民生、科学发展为重点,面向市民、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农牧民群众,栏目中许多来自民生方面的报道,说出了百姓最真实的话语、群众最真实的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关注民生作为党报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办报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名党报工作者,只有报道群众关心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才称得上实现了报道的价值;只有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才能写出事实准确、立意公允、观点鲜明、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闻报道。民生话题,是报纸取之不尽的报道题材。从问题的产生、发展到问题的反映、解决,乃至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找到新的办法,民生话题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大的新闻。2009年,《锡林郭勒日报》记者乌力吉、赫力勤采写的《神州大地无孤儿》不仅在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通讯类三等奖,还荣获了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蒙文报刊新闻三等奖。《神州大地无孤儿》作者之所以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正是他们把关注民生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找准新闻的切入点,以“小民生”折射“大民生”,叙述了当年被送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上海孤儿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的危难时刻,主动为灾区孤儿捐款的感人事迹。这充分说明,只要党报工作者秉承“高度决定影响力”、“深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把关注民生作为落实“三贴近”的新举措,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把关注民生作为党报题中应有之意。我们知道,党报有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引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工作中,民生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反映”和“传递”这个层面上,应该胸怀全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野更广。把关注民生真正落实到报纸宣传工作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实现新闻宣传价值的最大化。党报要从队伍建设、选题策划、稿件采写、编辑思路、言论立意等方面入手,力争把民生新闻做得更有引领性、前瞻性,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民生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群众对改善民生的信心。近年来,《锡林郭勒日报》从报纸定位、栏目设置到稿件采写,都是围绕“为民办报,关注民生,执笔为民”这一“民生”主题来策划运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选题上要把握好关注民生这个热点,用事实说话,引语有很强的说服力。广大编辑、记者的理念在变、视角求新、文风求实,在努力通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农牧民的新鲜事来折射出改革开放新时代千里草原的大变迁。从《牧家女拓出新牧场》、《牧民包海峰发明的多功能发电机获国家专利》、《衣食住行看变化(组图)》、《联户经营就是好》、《镶黄旗培养出首批蒙古族石匠》、《东乌旗在转移牧民中建立党支部》、《查干德日苏嘎查123户牧民中98户已迁入城镇》这些优秀作品的标题中我们感受到,编辑在处理新闻稿件时,标题制作力求做到标新立异、吸引人,内容上时刻牢记以人为本这条主线,通过具体生动鲜活的宣传报道,让广大群众尝到和看到了“两转双赢”“转人、减畜,增绿、增收”等政策措施所带来的实惠。可谓是,以小见大,生活小角度反映社会、民生大主题。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日报社)

上一篇:数据选择器实验报告下一篇:关于团结协作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