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修村规民约为抓手

2024-08-07

以重修村规民约为抓手(共6篇)

1.以重修村规民约为抓手 篇一

以学习为抓手以争先为动力

全面推进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按照县委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总体部署和局党组精心安排,我积极参加了局机关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结合局里当前工作和自己承担办公室综合文秘工作实际,现就局党组在今后工作中如何抓好这项活动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建设学习型机关必须以 “三个学习”为抓手 一是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突出重点深入学,联系实际用心学,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和领导解读相结合、举办学习园地和举办心得体会交流相结合等形式,继续完善和坚持局党组中心组每月一次、局机关干部每周一次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伟大理论旗帜,大力弘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政治理论的学习来引导前进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是抓好业务技能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服务质量。通过参见省市县等上级部门主办业务培训、聘请专家举办业务培训、向外推介骨干人员业务培训等形式,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机关干部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法规、项目管理、企业

1管理、综合文秘、财经制度、办公自动化、法律知识等业务培训,使机关干部的工作业务水平有一个新提高,机关形象有一个新转变,极大地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抓好向身边典型学习,不断树立比拼争先的浓厚氛围。组织机关干部向身边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岗位模范先进个人等学习,教育和引导机关干部大力弘扬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在今后抓工作落实中不断形成比拼争先的浓厚氛围。

二、争先创优必须以“四个着力”为出发点

一是以政治理论学习为着力点,深入推动思想建设争先创优。在今后抓领导党员干部教育上,局党组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深入推动思想建设争先创优,继续抓好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和引导每个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工作和事业,正确对待荣誉和名利,努力将机关党组织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推动发展和改革工作在加快发展中攻坚克难,人人思想在推动落实中奋勇争先。

二是以立足本职岗位为着力点,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争先创优。在重点项目建设与管理、综合计划管理、招商引资、企业管理、经济运行分析等重点工作中,机关每个股室、每位同志大力弘扬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立足岗位,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深入推进“一线工作法”,带头弘扬正气、带头争创业绩、带头服务群众,以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带领群众参与到争先创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

三是以巩固本次活动成果转化为着力点,在推动制度建设中争先创优。局党组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妇建,要不断完善争先创优的动力机制、帮带机制、激励机制和联动机制,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争先创优,带动群团组织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激发争先创优的内在动力。同时,采取定点帮带、评选表彰先进等办法,形成了党员之间相互比、股室之间相互学的浓厚氛围,为争先创优树立良好导向。

四是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着力点,在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中争先创优。要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立项、审批、备案等工作的依法行政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廉洁。同时也要着力解决一些群众有疑问、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维护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三、巩固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成果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长效机制。

为了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要创新现代工作理念,继续完善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述学评学考学机制、激励制度、督导检查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形成一个一级抓

一级、层层抓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继续保障好 “政务公开、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和责任追究”五项制度流畅运行,不断完善机关各项工作制度,规范项目的立项、审批、上报、备案程序等程序,明确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同时,局党组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和党员干部学习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局里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鼓励机关全体同志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2.以重修村规民约为抓手 篇二

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正常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里面明确提到了“重新学习重考”制度, 这一规定的实行打开了教学管理中重修制度改革的序幕[1]。然而随着各高等学校人才质量培养体系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以及教务管理系统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 各高校现行的重修制度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生态化的教育背景下, 探索如何完善重修教学制度、提高重修教学质量和改进重修教务管理是当下高等教学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目前在教育界最为流行的研究方式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学校教育的多个层面进行探讨。国内很多学者预测:教育发展将迎来一个全新时代, 未来教育将进入生态化时代[2]。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生态化”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作为一种思辨方式,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思考教育内外部环境的整体性和矛盾性等教育问题;二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体系, 希望教育系统内外部环境趋向或达到“最佳”和“高效”的状态。这种生态教育观为我们深思教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以此审视当前的教务管理工作, 就会发现该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众多不合理的问题。该文将以高校重修教务管理为切入点, 运用生态化的研究思路对目前重修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多方面探讨了解决此问题的途径。

1 重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修是指学生在经过初考和补考后仍没有通过相应的课程考核, 需要重新修读该课程, 并再次参加课程考核。相对于课程补考, 重修新增加了许多教学任务及教务管理工作量, 并且重修与正常的日常教学之间也存在着教室、教师和时间等资源的矛盾冲突。

1.1 重修的现状

目前, 浙江农林大学的重修形式有组班重修和插班重修两种。组班重修是一门课程重修报名人数达到15人以上, 由学院教务办统一安排任课老师、上课时间、上课教室, 授课学时为原课程学时的1/2;插班重修是一门课程重修报名人数少于15人, 按对应课程插入相应班级学习, 对课程有冲突的情况, 由学生申请免听, 以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

从近三个学期统计的情况来看, 该校每学期重修人次数一直居高不下, 每学期有全校17%以上的的学生参加重修。

1.2 重修存在的问题

1.2.1 时间冲突

组班重修:为了保证重修上课时间与正常上课时间不冲突, 组班重修一般周末, 而周末重修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形成冲突, 同时组班重修也占用了教师和学生的正常休息时间, 影响正常课程的上课效率。插班重修:一般情况下重修学生往往插到下一年级跟班重修, 这类安排往往与正常的课程都冲突, 上课时间难以保证。

1.2.2 效果不佳

重修制度给学生带来了一次或多次学习的机会, 这使得少数学生产生对重修制度的依赖心理, 造成学生学习的惰性和学校资源的浪费。部分学生对重修课程不重视或不感兴趣, 旷课、逃课率偏高, 重而不修现象严重, 达不到重修的效果, 重修学习最终通过率整体偏低。

1.2.3 管理混乱

由于重修学习的时间、地点分散, 学校难以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监控。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对重修学习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导致重修教学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3]。另外, 重修的学生几乎涉及该学期的所有公共课程, 其所带来的一系列教学任务安排无疑增加了相应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

2 重修课程生态化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2.1 调整重修报名方式

现在的重修由学生将需要重修的课程信息报到自己学院, 再经学生所在学院统一报到各相应的开课学院, 各开课学院再根据统计出来的报名人数, 确定相应的重修方式。该种报名方式因开课学院无法直接的了解重修学生下学期的课表, 在安排重修时间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冲突。因此从生态化教务管理角度来考虑, 可先将公共课组成重班, 并安排到平时上课时间9-11节, 和通识限选课同时选课, 该方式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因周末上课而产生的各种冲突;对于选课人数少的一些其他课程, 可由学生直接到开课学院报名, 并当场根据学生的课表进行重修安排, 该方式可尽量避免学生与正常课程的冲突;对于一些已结业或已参加工作的同学, 可给学生安排辅导老师, 由老师和学生商量辅导时间及地点, 并参加考试。总之, 这样的报名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课程冲突, 提高重修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管理效率。

2.2 择优安排任课老师

很多老师有一种错误的观念, 觉得重修课很简单, 似乎只要把主要内容讲一讲, 考前再重点辅导一下就行了。然而恰恰相反, 要真正达到重修的教学目的, 实际上比正常的教学更辛苦, 因为重修所面对的学生是一批考试没有通过的学生。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主观学习积极性不高, 且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所以在安排哪个老师组班重修的教学任务时, 应该从本课程任课教师中选择那些教学经验丰富、学生评价好且一定要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承担重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实践证明, 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强调会通过与学生的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多方面的互动合作式教学, 有利于老师和学生间的互教互学和信息交流。总之, 选择优秀合适的教师, 目的是为了在重修课程过程中能做到“以生为本”, 提高重修的教学质量。

2.3 重视考勤的同时加强对重修学生的积极引导

众所周知, 高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有明显的区别。高中学习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 靠老师不断的督促学生学习。而到了大学阶段, 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 这就表明大学生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会大大减弱, 需要不断的自我督促, 增强自我学习的动力[4]。根据前期调查得知, 旷课率高是导致重修课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没有通过课程考核的学生大多是自学能力较差或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 有的甚至报了重修课但是因为很少来上课还是很难通过重修考试, 因此提高课堂出勤率是保障学生重修教学质量的前提。要提高重修学生出勤率, 必须加强重修教学课堂的管理, 并辅之以一定的奖励措施, 在吸引学生到课堂上来学习的同时激励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来做好重修教学工作。最好, 要做好重修学生的评价工作, 告诫学生重新学习的评价难度不会降低, 不断促使学生重视课程的重修教学, 从根源上解决重修课堂出勤率不高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正常教学还是重修教学, 都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过程, 并且以学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修生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加敏感, 承受的压力也比别的同学要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教与学之间的协调者, 应该本着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态度积极工作。探索和优化生态化的重修课程教学环境和组织体系, 构建重修课程生态化的教务管理模式, 最终促进和保障重修课程教学的生态化建设与发展。

摘要:在高校, 课程重修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 对保证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 在对所在高校近三年学生课程重修数据统计的基础上, 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重修现状和重修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化教务管理的角度对如何尽量避免大学生重修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从报名方式、任课教师和思想引导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旨在进一步完善生态教育背景下大学生课程的重修工作, 提高课程的重修质量。

关键词:重修,生态化,教务管理,课程

参考文献

[1]邓成超.试论我国高校推进学分制管理的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93-96.

[2]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3]吴起光, 肖小亭.浅谈如何提高重修课程质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9 (6) :176-178.

3.以跑操为抓手,促进班风建设 篇三

关键词:跑操;班风建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23-1

前言

班风是一个班级整体风貌的体现,是一个班级无形的纪律要求,是班级在各项工作中争先创优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们对于班级班风的建设越来越重视,班风建设的手段和途径也空前丰富。以跑操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自爱、自律精神,从而促进班级的班风建设,是笔者结合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所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当前班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身体素质低下,行为懒散。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肥胖、近视等不良身体现象迅速蔓延,学生的各项健康指标(如立定跳远、百米短跑)和身体机能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不良的身体素质状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有气无力”,从而养成懒散、磨蹭的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仅会给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2.学习主动性低,态度不够端正。

由于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存在为家长和为老师学习的现象;缺乏兴趣和热情,求知欲、进取心不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学习上缺乏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态度亟需端正……凡此种种,都成为班风、学风建设中值得重视的普遍现象。

3.无视规章制度,自我约束力差。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些学校或者班级,为了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往往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整套系统地规章制度,以便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但是,现实的问题是,青春期学生往往都普遍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这使得他们往往以挑战权威和打破既有的规章制度的形式来昭示自己的独立性和存在感,因此导致相关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过渡阶段,其思想价值观念尚不常熟,因此对于自身行为的后果缺乏正确评估,常常凭借一己想法和意气行事,自我约束力较差。

4.缺乏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当前阶段,大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长期“蜜罐中泡大”的生活,往往养成他们自私、独断、骄纵、软弱的性格缺陷。而学生一旦开始集体生活,这些性格缺陷就会全面显露出来。其中,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缺乏,是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

二、跑操对于班风建设的作用

(一)跑操的内涵

跑操是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是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在体育老师或者班主任老师的指挥带领下,以方阵列队的形式,统一着装,统一口号,围绕一定的场地匀速跑步的一项类似于军事化训练的体育健身活动。一般而言,跑操的基本要素是:以班级为单元,以队列为形式,每分钟大约100米的速度,持续时间在20~40分钟左右。

(二)跑操对于班风建设的作用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班风建设提供身体保障。

跑操是一项有氧运动,很少受到场地、季节、强度等因素的因素。其对于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降低学生中近视、驼背、肥胖等不健康问题的发生率等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是班风建设的最重要的主体,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则是班风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一旦学生身体状况不佳,那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等班风建设的内容就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课的设置相对较少,且时间较短,那么跑操就成为学生日常锻炼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跑操在班风建设的中的重要作用。

2.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律意识,确保令行禁止。

跑操的形式是要求是统一着装、统一口号、统一步调,长此以往,这些高度一致的要求,会在学生的思想层面打上印记,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自律意识以及令行禁止的“职业”习惯。而这,正是树立学生规则意识、制度意识、规范意识的第一步。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品格和自信心,改善班级风貌。

跑操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是学生身体和意志的综合性反映。跑操中可能会遭遇一些恶劣的天气现象,但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旦学生坚持下来,那么必然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品质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跑操作为长跑活动的一种,对于学生的忍耐力的锻炼不可小视,而忍耐力却是学习乃至学生整个人生最为重要的一项优秀品质。

另一方面,跑操使得长期处于紧张学习状态的学生,有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精神得以调节,身心得以放松,从而做到张弛有度,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况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意志和信心增强,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这些也正是班风建设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可谓殊途同归。

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和协作意识,营造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4.以朗读为抓手激活语文教学 篇四

一、以朗读再现诗词的“三美”

诗词具有意境美、音乐美和形象美的“三美”特点, 因此诗词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美的教育。只有放声朗读, 才能和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

1. 意境美。

所谓意境, 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感与外界的景物有机结合后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画面。诗人往往依靠它蕴含丰富的内容, 寄托强烈的情感, 以启发读者展开想象, 使读者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创造出一幅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看似写景, 却在写景中洋溢着诗人遇赦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情景交融, 读来酣畅淋漓, 气势飞扬, 欢情满纸, 读者很容易进入诗的意境, 和诗人的感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一切如果离开了富于深情的朗读, , 能实现吗?

2. 音乐美。

古诗词都是可以合乐演唱的, 故称之为诗歌。。它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 读来琅琅上口, 因此就产生了音乐美。。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它能给我们以生理和心理的快感。。诗人在创作时配合着长音的平声和短音的仄声, 再加上讲究押韵, 所以诗词读起来铿锵有力, 扣人心弦。前人称读诗为吟咏, 是因为吟咏是循着字音抑扬顿挫的节奏进行委婉的诵读, 使读者和听者都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从而收到很好的感染效果。

3. 形象美。

画是有形的诗, 诗是无形的画, 诗情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如:贺知章的《咏柳》, 诗人抓住了特定时令下柳树的特征, 采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 从整体到部分, 写出了二月里柳树的婀娜多姿, 把诗人的赞美之情及惊喜的心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尤其是末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为生动, 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创造者的热烈歌颂。从意境上说, 诗的画面生动鲜活, 而诗的境界也随之升华, 启示读者不可忘了美的创造者。

二、以朗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言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学生不一定能学好,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有意识地去感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他们就会愿意深入挖掘所读诗词的内涵。

1. 美读。

“所谓美读, 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 用美读法可以体味出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而音乐美是诗词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 学生尽可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词的韵律、节拍、停顿, 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 字音的响沉强弱, 语流的疾徐曲折, 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美读时, 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 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探求到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深刻的内涵。

2. 轮读。

在音乐中有二部轮唱的形式, 诗词与音乐有紧密的相通之处, 在朗读时也可以采用轮读的形式。很多诗词句式对称, 感情高低起伏, 若利用男女生声调高亢与清婉的特点进行轮读, 效果十分显著。例如:唐人高适的《别董大》一诗的前两句语调偏于低沉哀婉, 语速缓慢, 用女声易于表达;而后两句语调略高, 语速略快, 用男声很容易就能表达出诗人激奋、急迫的心情。轮读既可以体现感情的起伏, 也能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不用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就能自我感悟、吸收、消化的教学效果。

3. 唱读。

诗词可以当作没有曲子的歌词来读。比如:王维的《渭城曲》就是唐代传唱的名曲。有些诗词不好读、不好背, 如果改为唱一下, 学生会记忆犹新。有的诗词已被人唱过,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等, 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诵唱。而没有被唱过的诗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来套唱。如:杜甫的《登高》就可以套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刚开始, 学生感到害羞、新奇, 渐渐地就进入诗词的佳境。这种声、情、乐并茂的学习方式,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在朗读中完成对诗词的理解

1.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少讲多读, 是语文教学, 特别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师讲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但要尽量少讲。有的教师采用逐字逐句串讲的方法教学古诗词, 教学效果并不好。因为这样做破坏了古诗词的完整性, 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 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诗只有反复吟咏, 才能读出韵味来。诗词教学应以朗读为主,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体会, 在读中吸收、消化, 最后背诵。

2. 要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必须从疏通文字入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汉字的字义在不断演变, 很多字存在古今异义和一字多义的现象。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应解释为“因为”, 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 否则这句诗学生就无法理解。再如“死去元知万事空”“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及“空山不见人”这三句诗中的“空”, 依次应解释为“尽”“天空”“空旷、幽静”。在教学时, 教师必须把这些多义字词向学生解释清楚, 在疏通文字以后,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诗意了。

3. 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要让诗词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鲜明的图画。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 沿着诗人感情发展的线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把诗的内容通过语言描述形成鲜明的画面, 使之浮现于学生脑海之中, 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有的古诗词描写形象鲜明, 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古诗词描写形象模糊而隐晦, 这时就需要教师抓住诗句中所暗含的东西,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以求学生能完整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从而充分感受古诗词的形象美。唐代李峤的五言诗句“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被学生深情地反复朗读之后我才提问:“你们读了诗句之后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 争着发言。归纳一下大致的意思有:“这好像是个谜语, 而谜底是‘风’, 难道这首诗的题目叫《风》吗?”“这是一首描写‘风’的诗, 而诗人却不提半个‘风’字, 真是太巧妙了。”由于全诗比较浅显, 而学生通过数次朗读已对诗有了充分的理解, 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我就完成了这首诗的教学。

5.以资金为抓手的项目全程管理 篇五

这套管理办法因是以管住建设资金为主要手段,故我们称之为“以资金为抓手,全过程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

曾经的问题

和铁路、机场、大楼这种纯客体建设的“硬系统工程”不同,电子政务的建设对象一般都是处在变革、发展进程中的政务管理系统,在它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没有任何一般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联系单”或“变更单”,其建设依据只是当初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和建设资金,而一个百万的电子政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一般要跨越2-3年的时间。在这2-3年里,会因为需求发生变化而应作出建设方案调整的;会因软、硬件的价格涨跌而使投资费用出现大幅增减的;甚至还会出现项目已经立项,资金也已到位,但最后却又不上马的情况。而面对这些情况,项目管理方往往束手无策。因为,建设方案、财政专项资金已经确定,这是不能轻易更改的现实。

于是,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没有实施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之前,经常性地发生了。

慈溪市信息中心主任余敏为记者一一具体化了他们也曾经面对的这一个个棘手的问题:

需求不明确。根据政府安排财政资金的计划,通常是每年的10月份上报项目,11月份项目安排完毕。但是,电子政务项目有个区别于其他项目的难点,就是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其需求不是很明确的。于是,在年初定项目的时候,上报单位往往只能大致描述该项目的实施目的,审批者也不可能彻底弄清楚这个项目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上报的可行性报告是不是与实际相符,是有疑问的。一旦按照这样的可行性报告批钱,等到项目实施的时候,就会发现两者的偏离度了。

资金浪费。项目纳入财政预算以后,经费指标随即下达。这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比如一个150万的项目,建设实施下来后,实际使用只需100万。那么,剩下的50万,建设单位会做什么?而就在同时,那些临时亟需上马的项目却因每年的财政预算已经分完,没有多余经费而导致被迫搁浅。

资金使用效益低。一般来说,一个带有应用软件的200万元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通常要持续2-3年的建设时间。也就是说,它需要的建设资金200万是在2-3年内用完。但是,在财政管理上,这个200万已经在安排项目计划的时候被冻结专用了,它成了一笔“死钱”。更有甚者,项目计划下达了,最后却又不做了,但由于批下来的钱是专项资金,不能随便挪用。凡此种种,都导致了资金使用率的低下。

监管困难。作为电子政务项目的监管部门,一般要过问建设单位的项目进行到什么程度了,有没有碰到什么问题,检查做出的最后结果为什么偏离既定目标的原因并责令其改进。但是,一旦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之初就拿到了资金,之后的监管就会变得十分困难,甚至于出现监管完全失控的局面。

慈溪的方案

在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2007年,慈溪市一改以往“一下计划时就给钱”的做法,创新出了一套“以资金为抓手,全过程管理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经过三年来的实施,这套管理办法日趋规范,明显见效,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和资金的集约使用。

项目纳入计划:以需求明确为原则

每年10月,慈溪市市级机关各单位集中向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下一年度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申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背景和依据、建设目标和主要内容,以及投资估算、进度计划和下年度资金估算等。已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应附上项目建议书。

根据项目集中申报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会同市发改局、信息产业局、财政局和市信息中心,视专项资金保障情况和投资估算,确定编制年度项目计划,报市政府批准下达。

随后,年度计划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经市信息产业局初审,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审查通过,由市信息产业局根据项目情况,提请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联合初审,也可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和专业公司参与,组织方案评审。市信息产业局出具项目评审意见。项目评审意见详细列明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硬件设备清单及资金规模,并按相关规定确定咨询、监理、不可预见等费用,提出资金安排意见。

经常参与项目评审的余敏主任告诉记者,在正式评审之前,还有最重要的一关——预评审。在预评审阶段,参加评审的相关单位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质疑:建设方案有没有存在问题?需求是否明确且切合实际?与各部门之间是否资源共享?等等。

余主任介绍说,一般有两种情况的项目容易通过评审:一是上级要求建设的项目,需求、方案已经很明确的;二是针对部门真正想要建设的项目,如果评审人员在有关“是否与其他部门有共享的工作联系,是否已经与关联部门协调好关系,方案是否已经成熟”等问题面前得到的都是肯定答案时,该项目可以通过评审。一旦建设单位自己都讲不清楚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什么,那么,该项目只能被搁置。

最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评审意见,确定项目实施。项目通过方案评审后,根据有关规定报市发改局立项审批。

项目资金拨付:以实际需要为原则

记者在一份2009年出台的《慈溪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细则》中看到如下规定:

“项目的具体资金在安排项目计划下达时不予明确。确定实施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向市信息产业局提出资金使用申请,市信息产业局根据项目进度出具资金拨付意见,由市财政局拨付资金,领导小组办公室监督管理资金分项使用情况。资金申请分次进行。首次资金申请一般在确定项目实施后,第二次资金申请一般在招标结束后,以后的资金申请根据项目进度确定。”

作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主要管理者,余主任对此规定为我们解释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假设,今年慈溪市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是1500万。那么,这1500万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根據前两年的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算出今年的必保资金是多少。比如,这1500万里包含了一个已经通过评审确定的项目,其总资金是200万,且已在去年上马,建设周期是三年。它的资金使用情况是去年用了20万,今年用了80万,还差100万。那么,这100万就是必保资金,在今年分配1500万的财政专项资金时,首先要剔除这100万。如果必保资金总量达到了1000万,那就意味着今年的可用资金不是1500万,而只有500万。

但是,按照余主任多年的管理经验来看,新建项目的资金在第一年使用的量并不多。比如,一个200万的项目在第一年需要的资金可能只要50万,剩余的150万要在以后两年才能用完。那么,在这一年的资金计划里,只需列入50万。因此,按照这样分批次的资金拨付,500万的可用资金并不是只能安排500万的项目,而是可以安排1000万甚至1500万的项目。

资金分配完了之后,建设单位什么时候能够拿到这笔钱?

在慈溪,所有的项目前期经费,包括考察费、方案评审费等,都先由单位垫支。等到项目确定实施以后,建设单位向信产局提出资金申请,这时,通过审议的前期经费才会拨到该单位账户。在招投标完成之后,建设单位拿着项目合同,再填拨款申请书,经信产局签字,财政经过复核,以合同数字拨出款项。之后每次资金申请,都需填拨款申请书,需经信产局签字。到最后,项目验收完成,我们仍以200万的项目为例,如果只需要180万,扣除之前拨付的150万,那就只需再拨付30万。如此一来,比之前省下了20万。而这20万还是在财政专项资金里,可以给其他单位使用。这时,一旦有上级临时要求建设的项目,就不会出现因为没钱而上不了马的尴尬了。

就在实施以上管理的三年里,余主任他们也曾否决了几个项目。例如,慈溪市某局在建设一个供公众查询信息的系统时,提出要买一台小型机,说是容量速度不够。余主任查问理由,得到的回答是一堆的技术答案。身为“老信息化”的余主任一听就感觉不对头:100万的慈溪人不可能在同一时刻进入系统查询信息;被查询的信息的实时性也不可能事关重大,因为今天的信息和昨天的信息对查询者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最终,余主任他们否决小型机,确定只要买一台普通服务器配足硬盘就可以解决问题。

以小见大。在余主任的观念里,始终认为不该花的钱就别乱花;钱要用在刀刃上。他说,这笔钱与其用来买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设备,不如向软件开发公司买好的服务,对项目的维护发展更有好处。

实施的效果

正是因为有了这套管理办法,慈溪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无一不在监管之下。

说到监管,余主任尤其自豪地强调了“全过程”:“从评审开始一直到验收,我们是全过程地监管了项目建设。通过资金的分批拨付,克服了以前建设单位拿到资金之后就不再接受监管的弊端。建设单位在每次申请拨款时,信产局都会仔细检查前一阶段的建设情况。如果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碰到了问题,或是认为当初定的硬件、软件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只要建设单位能够把理由说清楚,经相关评审单位同意,马上就可以作出调整。这在以前,都由建设单位自己说了算,而且很多的所谓调整其实是被IT公司忽悠的。”

确实,这套以资金为抓手,全过程管理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办法,可谓是一举而多得:以需求明确为原则,使得项目建设有的放矢;按实所需、分批拨付资金,避免了资金的浪费,使得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全过程管理,使得项目建设能够有序进行,避免走上弯路。在管理体制上,也是权责清晰,即发改局负责立项审批和竣工验收;信息产业局负责方案评审和专项验收;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信息中心代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年度建设计划,消除了由于权力集中而带来的弊端。

一件让很多人都深感头疼的事情,就因为一套这样的制度在一个小县城里被理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也许,这不仅仅是“有一套制度”这样的客观原因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制度背后的主观因素。

6.以实验为抓手,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篇六

【关键词】实验;思维创新能力;检查装置气密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重要的科学素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并积极加以应用,使知识得以内化,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从走进化学之门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交流、讨论和评价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手段,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通过一些最基本的实验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为科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如在沪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学生要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将来学习氢气等其他气体的制法打下基础。

实验室制取某气体作为一个实验课题其中有很多个环节组成:实验原理的选择即化学反应的选择;药品的选择;发生装置的选择;收集装置的选择;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除杂质的方法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关系实验成败和安全的重要一步,就是整套装置是否漏气。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呢? 下面结合气密性检查实验谈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规范实验操作。

“认识发端于动作”,实际操作可以积累和强化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建立清晰而准确的理性认识打下基础,使思维形象而深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操作的条件,指导操作的方法,培养操作的兴趣,在操作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如图1最简易的制气装置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后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捂住试管,观察。

其次要引导观察、使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发展。

观察是思维的窗户。由于学生操作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而忽视事物间的联系,思维较形象而粗略,因此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注意观察,可以把操作的感性认识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发展,促使思维形象又深刻。

如图1,连接装置后,观察气体有几个出口,为什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呢?为什么用水液封而不用其他密封的方法?观察到气体只有一个出口,用水将气体密封起来。因为密封气体的压强随着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所以用水液封后,再用手捂住试管使气体的温度改变导致气体压强变化,方便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图2的导管口冒气泡,冷却后吸入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图3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如何检查?首先,观察到锥形瓶内的气体有两个出口,将分液漏斗活塞关闭,软导管出口可用止水夹夹紧;接着向分液漏斗中注水并打开活塞,液体不能连续滴落,说明气密性良好。

图4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如何检查?首先,观察到锥形瓶内的气体有两个出口,将长颈漏斗下端用水液封,软导管出口可用止水夹夹紧;接着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长颈漏斗内液面不下降(形成稳定的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这里注水的目的都是给瓶中气体施加外力改变气体的压强。

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需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到理性的高度。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这个转化过程就可自发的完成,当然得到怎样的结论还要看引导的程度。

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都必须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只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才能使用。实验装置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是原理相同。

把装置内的气体密封起来,才能查出是否漏气,所以先要把装置的所有出口封闭。封闭的方法一般有用止水夹夹紧,水液封和关闭活塞等。根据上述原理分析,得出一般的检查步骤:

1.将装置密封起来(最多一处用水液封)2、改变密封装置内气体压强(手捂、注水等)。

通过线性思维获得理性的认识之后,还要超越原有的思维定势,向多维方向发展,发散自己的思维才能激发创新思维,这一步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和经验。

还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改变气体压强的例子?比如:给篮球,车胎打气;吸钢笔水时挤压胶管或推拉活塞等。

那么前面三套装置还有没有其他检验方法?有,而且很多。这里不一一陈述,请读者自己试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之后,你对气密性检查这类问题就有了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试试这些不常见的装置,如何检验气密性?

接下来思维还可以继续沿着线性方向发展,上面的实验装置相对简单,复杂装置的气密性能不能用上面的方法检验?如

思维可以从正确的事实汲取发展的能量,也可以从错误的事实获得发展的养料。如有了丰富的检查气密性的经验,也会遇到很多漏气的情况。如果装置漏气,必须找出漏气的原因,并进行调整、修理或更换零件。再次检验,直至装置不漏气时才能进行实验。漏气的位置一般发生在哪些部位呢?这就是从失败中汲取能量的思维活动。

化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内容的充分运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2]王祖浩.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摘 要】通过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的分析,认识装置气密性检查原理,形成一般步骤,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实验;思维创新能力;检查装置气密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重要的科学素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并积极加以应用,使知识得以内化,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从走进化学之门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交流、讨论和评价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手段,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通过一些最基本的实验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为科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如在沪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学生要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将来学习氢气等其他气体的制法打下基础。

实验室制取某气体作为一个实验课题其中有很多个环节组成:实验原理的选择即化学反应的选择;药品的选择;发生装置的选择;收集装置的选择;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除杂质的方法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关系实验成败和安全的重要一步,就是整套装置是否漏气。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呢? 下面结合气密性检查实验谈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规范实验操作。

“认识发端于动作”,实际操作可以积累和强化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建立清晰而准确的理性认识打下基础,使思维形象而深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操作的条件,指导操作的方法,培养操作的兴趣,在操作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如图1最简易的制气装置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后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捂住试管,观察。

其次要引导观察、使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发展。

观察是思维的窗户。由于学生操作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而忽视事物间的联系,思维较形象而粗略,因此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注意观察,可以把操作的感性认识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发展,促使思维形象又深刻。

如图1,连接装置后,观察气体有几个出口,为什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呢?为什么用水液封而不用其他密封的方法?观察到气体只有一个出口,用水将气体密封起来。因为密封气体的压强随着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所以用水液封后,再用手捂住试管使气体的温度改变导致气体压强变化,方便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图2的导管口冒气泡,冷却后吸入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图3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如何检查?首先,观察到锥形瓶内的气体有两个出口,将分液漏斗活塞关闭,软导管出口可用止水夹夹紧;接着向分液漏斗中注水并打开活塞,液体不能连续滴落,说明气密性良好。

图4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如何检查?首先,观察到锥形瓶内的气体有两个出口,将长颈漏斗下端用水液封,软导管出口可用止水夹夹紧;接着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长颈漏斗内液面不下降(形成稳定的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这里注水的目的都是给瓶中气体施加外力改变气体的压强。

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需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到理性的高度。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这个转化过程就可自发的完成,当然得到怎样的结论还要看引导的程度。

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都必须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只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才能使用。实验装置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是原理相同。

把装置内的气体密封起来,才能查出是否漏气,所以先要把装置的所有出口封闭。封闭的方法一般有用止水夹夹紧,水液封和关闭活塞等。根据上述原理分析,得出一般的检查步骤:

1.将装置密封起来(最多一处用水液封)2、改变密封装置内气体压强(手捂、注水等)。

通过线性思维获得理性的认识之后,还要超越原有的思维定势,向多维方向发展,发散自己的思维才能激发创新思维,这一步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和经验。

还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改变气体压强的例子?比如:给篮球,车胎打气;吸钢笔水时挤压胶管或推拉活塞等。

那么前面三套装置还有没有其他检验方法?有,而且很多。这里不一一陈述,请读者自己试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之后,你对气密性检查这类问题就有了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试试这些不常见的装置,如何检验气密性?

接下来思维还可以继续沿着线性方向发展,上面的实验装置相对简单,复杂装置的气密性能不能用上面的方法检验?如

思维可以从正确的事实汲取发展的能量,也可以从错误的事实获得发展的养料。如有了丰富的检查气密性的经验,也会遇到很多漏气的情况。如果装置漏气,必须找出漏气的原因,并进行调整、修理或更换零件。再次检验,直至装置不漏气时才能进行实验。漏气的位置一般发生在哪些部位呢?这就是从失败中汲取能量的思维活动。

化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内容的充分运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2]王祖浩.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摘 要】通过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的分析,认识装置气密性检查原理,形成一般步骤,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实验;思维创新能力;检查装置气密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重要的科学素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并积极加以应用,使知识得以内化,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从走进化学之门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交流、讨论和评价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手段,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通过一些最基本的实验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为科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如在沪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学生要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将来学习氢气等其他气体的制法打下基础。

实验室制取某气体作为一个实验课题其中有很多个环节组成:实验原理的选择即化学反应的选择;药品的选择;发生装置的选择;收集装置的选择;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除杂质的方法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关系实验成败和安全的重要一步,就是整套装置是否漏气。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呢? 下面结合气密性检查实验谈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规范实验操作。

“认识发端于动作”,实际操作可以积累和强化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建立清晰而准确的理性认识打下基础,使思维形象而深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操作的条件,指导操作的方法,培养操作的兴趣,在操作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如图1最简易的制气装置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后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捂住试管,观察。

其次要引导观察、使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发展。

观察是思维的窗户。由于学生操作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而忽视事物间的联系,思维较形象而粗略,因此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注意观察,可以把操作的感性认识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发展,促使思维形象又深刻。

如图1,连接装置后,观察气体有几个出口,为什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呢?为什么用水液封而不用其他密封的方法?观察到气体只有一个出口,用水将气体密封起来。因为密封气体的压强随着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所以用水液封后,再用手捂住试管使气体的温度改变导致气体压强变化,方便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图2的导管口冒气泡,冷却后吸入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图3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如何检查?首先,观察到锥形瓶内的气体有两个出口,将分液漏斗活塞关闭,软导管出口可用止水夹夹紧;接着向分液漏斗中注水并打开活塞,液体不能连续滴落,说明气密性良好。

图4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如何检查?首先,观察到锥形瓶内的气体有两个出口,将长颈漏斗下端用水液封,软导管出口可用止水夹夹紧;接着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长颈漏斗内液面不下降(形成稳定的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这里注水的目的都是给瓶中气体施加外力改变气体的压强。

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需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到理性的高度。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这个转化过程就可自发的完成,当然得到怎样的结论还要看引导的程度。

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都必须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只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才能使用。实验装置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是原理相同。

把装置内的气体密封起来,才能查出是否漏气,所以先要把装置的所有出口封闭。封闭的方法一般有用止水夹夹紧,水液封和关闭活塞等。根据上述原理分析,得出一般的检查步骤:

1.将装置密封起来(最多一处用水液封)2、改变密封装置内气体压强(手捂、注水等)。

通过线性思维获得理性的认识之后,还要超越原有的思维定势,向多维方向发展,发散自己的思维才能激发创新思维,这一步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和经验。

还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改变气体压强的例子?比如:给篮球,车胎打气;吸钢笔水时挤压胶管或推拉活塞等。

那么前面三套装置还有没有其他检验方法?有,而且很多。这里不一一陈述,请读者自己试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之后,你对气密性检查这类问题就有了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试试这些不常见的装置,如何检验气密性?

接下来思维还可以继续沿着线性方向发展,上面的实验装置相对简单,复杂装置的气密性能不能用上面的方法检验?如

思维可以从正确的事实汲取发展的能量,也可以从错误的事实获得发展的养料。如有了丰富的检查气密性的经验,也会遇到很多漏气的情况。如果装置漏气,必须找出漏气的原因,并进行调整、修理或更换零件。再次检验,直至装置不漏气时才能进行实验。漏气的位置一般发生在哪些部位呢?这就是从失败中汲取能量的思维活动。

化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内容的充分运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2]王祖浩.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3.

上一篇:快乐劳动节的祝福语短信下一篇:17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