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2024-08-1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精选9篇)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篇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三年级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拟订人:黎文静

在本学期我校确定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抓重点语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我们在教学中,诊测考试中,不断实践、摸索,收获了很多,现总结如下:

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我校是一所村级小学,学生的学习条件有限,教师的教学资源也有限,因此,我们站在学生的学习的起点上进行了思考,改变。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在课堂上,老师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过去的“配角”变为真正的“主角”,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有了“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快乐学习之感。

二、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参与了课题研究。在本学期,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地进行了该课题的教育研究。学校通过会议、座谈、专题研讨等形式,提高了我们对科研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一直没有改变,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中都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力求体现学生的自我感悟,同时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并落实。我们将该课题的研究活动与学校的常规教学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研讨活动中对如何抓重点语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阅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本学期,图书室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好的书目,学生到图书室去借阅,我班的学生每周一、三、五定时到班级图书管理员处借还课外书。学生读书的兴趣非常浓厚,学生每周都至少完成一篇以上的读书笔记,我们还利用班队活动,开展了“讲故事比赛”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岌待提高。在班级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学生中普遍读书声音很小,学生唱读、念读、拖读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经过老师指导,已有一些成效,但是还需要老师多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提高才行。

学生的读书笔记做得还不够规范。在要求学生读课外书的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做读书笔记,可是学生上交的读书笔记让我们看了,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认真在读书,而也有一些学生并没有用心读书。这也许是学生的读书习惯的培养的问题,也或许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关,我们也要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在新的课改面前,我们只能努力、努力、再努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篇二

一、教学前期准备阶段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在前期准备阶段必须经过认真的思考,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前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才可以去上台讲课。平常大家所说的备课,就是老师为课堂教学前的预先准备的一个阶段性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准备阶段详细来讲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备自己、备学生、备教材。

(一)认清自己,高效备课。老师要明确自我角色,老师不再是一个独自站在讲台上的表演者,而是一个激励学生学习的引导领路人。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独特教学的教学大纲;课后老师要进行自我思考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时常改进;最后对自我进行打分,给自己一个标准,努力提高自己本身的科学素养与专业知识水平。

(二)了解学生,高效备课。第一,老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多方面了解学生,观察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备课阶段做到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有浓厚的兴趣;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模式,实现对学生的多元化教学;第三,老师要切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出适合学生解放天性发展的教学大纲。

(三)吃透教材,全面备课。老师备课时不能仅仅关注于教材,应跳出教材,注重方式方法,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对教材方面要充分提炼书本上有用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其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其次,要多方面的分析课本知识的内在关联性;最后在分析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多举些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

二、教学实施过程阶段

以新课程教育背景为前提,怎样改变课堂教学学生沉默寡言的学习现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以愉悦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采取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式。

(一)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首先,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存在的自我价值;其次,老师对学生要和蔼可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营造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例如: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利于知识传输的游戏,既能使每一位学生处在愉快的氛围,也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另外,老师也要教导学生不能过分的依赖老师,要学会自学,对学生潜在的能力进行多方面的挖掘,鼓舞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爱好。

(三)采用多种提问形式。首先,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工具、PPT课件等方式,生动活泼的语言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摸索的潜能;其次,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课外具有拓展学生知识层面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三,老师提出一些关于对比性的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对比总结学习。

(四)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把课本上的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创新式的教学手段,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多动脑思考问题。

三、教学反思阶段

教学反思阶段是教学过程的后续阶段,是对自身课堂教学和科研素颜的能力体现。教学反思是老师对自己以往教学内容的总结反思,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及教学调控能力等,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为目标。

(一)提高自身教学反思的知识素养。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根据当前教育模式下的教育体系,科学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要始终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确实朝着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向前迈进。

(二)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观察,保持良好的教学方式,学会自我反思,培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自己教育教学的成长,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同事之间相互交流。老师可以和其他老师多多交流学习,学习其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优秀方法,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另外,还可以读一些关于心理学、教育专家方面的著作。领悟其中的精髓,吸取经验,得到自我升华。

结语

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有效的获取知识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所以,作为小学语文不仅要有着全面的知识素养还要能进行充分的自我认识,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反思阶段都要做到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真正让小学语文课堂拥有更高效的学习氛围。

摘要: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从事教育行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对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教学前期准备阶段、教学实施过程阶段及教学反思阶段三个方面实施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即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优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雷有峰,柳杨.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学习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2).

[2]程莉注重策略,让小学语文自学之花绽放[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2).

[3]陈青.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管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2).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效性

作为一门很深的学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对各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地运用,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低效原因的剖析

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钻研,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为此,新课改提倡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首先要对教学重点和目标明确,对训练要素充分挖掘,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相符。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吃透教材内容,对编写意图不了解,同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掌握教学重点,很难做到凭借文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方法,没有对课本认真研读,而仅仅是对他人的教学设计盲目地沿袭和模仿,甚至对《教师用书》完全依赖,导致了较为低效的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对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途径

1.巧设导语,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带领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语言,融入情境,撷取知识,打开知识的宝库,激活学生的思维。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导语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一定不能够忽略导语的知识性。一定要让导语和教学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通过导语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例如在《九色鹿》的教学中,可将故事作为导语,通过故事,学生很快地就掌握了学习内容。另外,在课前设计导语,还要注重导语的新颖性。新奇和有趣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都比较强,最具想象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导语,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一同探索知识的奥秘。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非常丰富,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在探索中获得情感的共鸣。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富有情感的文学篇章比较多,所以,在设计导语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通过情感的渲染,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导语的设计方法有很多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设导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是自主探究的前提,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探究合作教学,不仅强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搭建合作学习平台,加强生与生之间的互动;(2)合作探究的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以《九色鹿》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题目:国王为何下令不许臣民伤害九色鹿?国王又为何惩罚那个落水的人?通过设置这种探究题目,一方面切合学生好奇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渐领悟童话故事的含义。同时,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还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优化教学效果,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便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分享彼此思维的火花。所以,在新课改的带动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篇四

总评阶段工作总结

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进入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全体课题组成员努力进行结题工作,进行实验验证,撰写研究报告,撰写课题工作总结,结题报告、课题鉴定申请书等。

一、通过实验验证,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充分验证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我们专门进行了实验验证。在这学期的“人人达标课”活动中,王月花教学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张敏霞教学的《数星星的孩子》,由于进行了有效的情境教学,所以课堂教学十分成功。通过实验验证,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生机,带来了欢乐。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触及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唤起了心灵的共鸣,使课堂教学成为情感的双向交流的对象,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组成员经验交流,借鉴他人之长。

在课题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为了课题组成员做到学用结合、学用同步、注重实效,促进教师对情境教学方式的转变,有效地指导教师将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我们不间断组织组员进行经验交流。

有效实施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境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导向,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创设有效式。但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理念,由重教转变为重学,注重有效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情境创设艺术

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展语文活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就教师个人而言,首先要深入学习、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原理,发现教学本质,并且时刻关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动态。此外,还要全方面提升自身素质,潜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总结经验,使讲解深入浅出,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要根据创设的情境发挥现场表现力,使情境富有感染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同时,教师还要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发挥自身思维力和想象力。在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是扩散的,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知识外,还需要较好的应变调控能力,以驾驭课堂。

3、多样化的情境设计,改变单一学习方式(1)创设调动积极性的游戏情境(2)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化情境(3)创设激发思考的探究式情境(4)创设开发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情境

三、认真总结反思,撰写实验论文、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总结,不断完善,撰写出

研究论文,促使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提高,推进整个课题研究的进行。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篇五

一、调查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在课改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今天,我们早已由课堂形式的改变、理念的改变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我们必须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如何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目前,很多教师教得很苦也很累,但教学质量整体并不高,特别是低年级就出现了一些学习和品德的“双差生”,原因是什么呢?为此,我选择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调查的课题,通过随堂听课、查备课和作业进行调查,分析课堂教学的变化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课堂教学行为的一些建议。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查,我以我校两个校区一、三、五年级语文学科为主抽取6名教师作为跟踪调查对象。调查以常态教学为主,旨在调查分析教师“家常课”中的低效、无效情况,并进行合理分析,以便改进课堂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调查状况及归因

1、教材把握缺乏准确性,没有领会教材的意图。例如五年级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教材的意图是通过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锻炼学生以环保为主题的口语表达,但教者更多的重点放在环保,甚至很多的时间放在让学生写环保建议上,然后让学生读建议,这样失去了学生边思边想,有序表达的锻炼。所以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犯糊涂”,否则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船,会迷失方向。个别老师的教学目标意识淡薄,或是照着教参上抄一抄,真正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己心中也无数。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好好研读教材,在领会教材意图后,再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尽可能明确具体、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以便于检验工作效益。

2、课堂组织缺少技巧性,没有足够的凝聚力。我们知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就像是放风筝时拽着线的人,风筝的高高低低起起落落都由他来控制,假如拽着线的人不能有效地控制风筝,那风筝要么飞走了,要么重重地跌倒在地。在调查的几位老师中,有的老师上课过于严肃,信奉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看上去学生都正襟危做,但并没有深入地思考,而且长时间的一个姿态,学生较累。有的老师上课模式单一,缺少必要的调控,学生注意的持久度难以保证。这样的课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达到“愤悱”状态,何来的有效。所以作为教师,要能使学生在上课时都能聚精会神,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才会产生效益,让学生才成为课堂的主人。

3、教师指导缺少及时性,没有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在新课程理念的吹拂下,教师都懂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和教师必要的总结和指导并不矛盾。假如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问题,教师不及时指出,学生的板演不够规范,不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也不加以指导,那就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产生无意识的模仿。在这个问题上五年级的一位老师做得很好。“老师非常欣赏你的读书方式,站的很直,捧着书,把响亮的声音送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张怡同学很注意写字姿势。”“你读得声情并茂但老师有个小小的提醒,你有一个字音得不准。”这些夸奖式的提醒,学生非常受用。

4、课堂教学缺少趣味性,学生没有学习新知的欲望。讲讲练练的教学学生肯定会厌倦的,没有明确目标的学习肯定是低效的,为学习而学习的课堂肯定是枯燥的,因此,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都要“渗进”情意化的内容,都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要充分创设学习环境。例如同样是学习生字,有的老师就是伸手写,看清笔画,注意结构。有老师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有老师背课文就是讲完了让学生背,最多分析一下结构,让学生知道这一节的层次。而有的老师对于那些要记的美文,先是赏读,再用语言渲染,然后“五分钟头脑风暴”比赛记忆。这样学生就乐于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了。

5、对后进生缺少关注度,没有照顾到提问面。于永正老师说过:“在讲重点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经常提醒,否则后进生的队伍就会不断扩大。”而教师提问不够明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不多,那学习困难生哪有思考的余地呢?他们得不到关注,就会走神、做小动作、和别人说话……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是及其低下的,这样低效的学习势必会使他们的学业负担更重,学习热情更低,学习成绩更差。课后抓紧时间给他们个别辅导,这样既加大了后进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这样的“买卖”是得不偿失的。相反,如果多给他们创设一些机会,稍微给他们一点压力的话,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关注我的,有的时候我也是行的,这样既给他们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又在无形中迫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解决现状的几点策略。

1、精心设计 有“备”而来。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学准备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

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但不要认为有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样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小学”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落到学生的发展上去。俗话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把一学期的教学内容通览一遍,知道本学期学生要学习什么知识,每一单元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有哪些学习经验,有哪些困难,教材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课前教师要充分理解每一课的教材,把握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制定要时要考虑学生应该把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再者,教案的制定,要真正从“教师指导”和“学生活动”两方面设计,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干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再次,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具和学具,需要学生操作的都要想方设法做好准备,连不起眼的小黑板可能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行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就行了。

2、换位反思 有“位”而为。反思是教师资本的积淀,是自身素质提高的催化剂。反思什么?可以是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实施的距离,可以是学生探究情况与理想状况的差异,可以是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可以是教学的再创造等等。我想,如果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必定大大提高,也一定能摆脱教学质量不高的落后局面。其次是多换位思考,优化教学过程。当我以学生的身份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一位我不感兴趣的教授的报告时,我的思绪一定会飞出教室,思维会远离老师讲课的主题,所以,请你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不受欢迎的老师呢?你“上课要认真听讲”“×××你又在开小差了”“上课要积极发言”等等这些话语就变得苍白无力了。所以我建议你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观察、不停地问自己: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口味吗?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吗?学生的反应怎样?这样的讨论有效吗?我关注了全体学生了吗?哪些学生还没提问过?我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了吗?我的讲解到位吗?学生是否在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根据现状及时进行调控,使之更加优化。课堂是一个复杂可也简单的工程,教师在这个工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每位教师还可以根据各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

3、精心组织 有“度”而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教学的密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五是要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我们要抛开动笔才是作业的旧思维,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形式,把预复习、口头朗读复述、实践活动、资料搜索等融入其中,并且在笔头作业时要避免重复的、机械的练习,以便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4、师生和谐 有“趣”而学。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科情感。最重要的,老师对学生有爱心,用情感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愚蠢的教育,身为教师,一定要创设师生之间的和谐的情感氛围,随时随地给学生一个和蔼可亲的、公正无私甚至让学生崇拜的形象,用老师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引导、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工作中要投入极高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关心呵护每一名学生,时时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教师的关爱,就是这些,使我们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环境,给了他愉悦的心情,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对你的喜欢,他们会把对你的崇拜会很快转移到你所教的科目中去,从而“爱屋及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注意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入手,让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学习,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要找好教材的突破口,做到该讲的讲,要留白的留白,欲扬先抑、深入浅出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师生就能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探究的语文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六

摘 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有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有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有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目前有效课堂存在重“说”,轻“听”、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等四个误区。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有效教学是指什么,实施有效教学的条件是什么。目前,在实施有效教学中存在哪些误区,可以怎么解决。(摘要要说重点,而不是说一些表面的话,你按照我写的提示来写)关键词:有效课堂、原则、小学语文、误区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误区

论文格式不对,请按照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进行修改,详细要求见http:///wljy/kcjx/lwxz/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目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涵义........................................................................3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条件............................................................................................4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误区及对策................................................9 参考文献......................................................................................................................1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使学生自主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阵地;是锤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培养高尚人格的有效手段;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是在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推进,但是由于我们对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语文学科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而且高效的,抑或低效甚至无效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从教学实践看,有效教学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到底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应该是指学生到底学到什么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学或者是学了以后没有收获,虽然教师教得很辛苦或者很认真,但是教学也谈不上有效,同样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辛苦或者很不认真,但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或者说是低效教学。所以,学生有没有进步或者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具体内涵。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

趣到感兴趣;这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具体表现。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条件

这里要有个过渡段,引出下文。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一)制定明确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层次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因此,必须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首先,教学目标要准确和明确。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理解并学会运用,应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情操等目标,也应有确切地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这部分要说,为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遵循哪些原则,或怎样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具体地说朗读,你可以把朗读作为一个例子,用简短的话来说明,但不能把这个部分全部写朗读。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学过程的五要素入手: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素质水平,教学环境与条件。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如:要使学生掌握新识记性的概念,就常用讲授法、谈话法;而如果让学生了解

一些感性的知识,则常用演示法、参观法,等等。

2.教学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依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如:语文、外语学科常常采用讲授法,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常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音乐、美术学科多用练习法,等等。在教学进程中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3.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不同和认知水平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不同——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理解力不高,教学方法宜多样化且具有新颖性;高年级可适当采用谈话法或讨论法。如果学生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可采用演示法;已有相应的感性认识时就不必再使用演示法。

4.教学环境及条件也是影响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因素——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不少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如演示教学法需要一定的直观教具,实验教学法需要一定的仪器、材料,程序教学法需要有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等等。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可因陋就简,尽量创造条件加以运用,但不宜过分强调。

5.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使用某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素养。有些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驾驭不了,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扬长避短。如语文教学,在教诗歌时,朗读的训练较多,教小说题材的文章时,较多地应用谈话法;理科讲公式、定理时多用讲解法,讲科学家传记和发明创造时多用讲述法。

朗读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合情切理的感情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领悟思想情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朗读与直观形象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小学生的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在朗读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会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更深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可以播放当时人民悼念总理时的哀婉音乐,人们的哭泣声„„那催人泪下,扣人心扉的场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长安街悲哀的人群中,学生的情感自然会被感染。此时,让学生朗读,感悟会更深刻,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朗读而提升。又如我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时说:“我读这篇课文时,先读了几遍,可侄子说不行。我又读了十几遍,现在读得可好了,你们敢和我比一比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练读,然后我先请一个学生读,学生读完后,我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学生,只好

请其他学生帮忙,学生被老师一激,更是引发了读文的兴趣。学生会自觉去读,在朗读中体会感悟文章情感,在感悟中升华朗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提高课堂效率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2、朗读与想象意境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深刻的文本内涵。

学生朗读时能根据文本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激起对文章内在的意境美的再创造。朗读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抽象的文本转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口脑并用,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会更深刻。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文本的内涵,会在学生的朗读中不自觉地领悟,文本的情感会在学生的朗读中不自觉地升华。有效的情感朗读使语文课堂时刻处于高效运作之中,课堂因朗读而美丽,因朗读而感人,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把课文包含的情感价值领悟升华,因此朗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教学二年级《秋天的图画》一课的部分段落朗读的指导:“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到秋天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秋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兴趣,会主动、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学习,那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内化成为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即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学生的主动性越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的平台,促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引导学生勤思多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多启发,多反问,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亲身的自主探究,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有的学生一看到稍难的问题就无从着手,就主动放弃,这时教师应及时鼓励指导,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也许问题会迎刃而解的。例如《中彩那天》一文中,有些学生对父亲中了一辆汽车时,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奖的那份喜悦感到不解,虽然一张彩票是同事托父亲买的,可是彩票又没有姓名,父亲买的两张彩票其中一张中奖,完全可以据为己有,又有什么为难呢?部分学生认为父亲傻,不再去挖掘探究了。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地去挖掘文章的主题内涵,父亲在买两张彩票时是不是已经认定哪张是同事的?把奖品据为己有,父亲心里会怎样想?最后是父亲心中那份诚信主宰了一切,把中奖的汽车给了同事,从而得出诚信是最大的财富的主题。只要顺着父亲的思维引导学生,学生就会为父亲的异常举动去探究原因,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比教师苍白的说教体会要深刻得多。从自主的提问到自主地学习,在问中思,在思中学,在学中悟,此时,学生个体的潜力会得到极大的张扬,课堂就会变得更有效率。

2、指点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是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思维的内化去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学生的探究学习。如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实践中探究等。探究学习需要教师指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挖掘积极因素,创设学生积极自觉参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各种素养会得到综合的训练,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应该依据文本扎扎实实地开展。我们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实实在在地进行课堂预设,灵活地处理课堂生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

1、扎实进行课堂预设,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课堂预设首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最重要的教学预设的起点,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方式与方法。在实施课堂教

学前要大力提倡有效的教学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与保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预设课堂,课堂的程序,安排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互动,课堂的调控等都是预设的重要问题。针对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以最适合学生的发展去预设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2、灵活处理课堂生成,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预设进行教学,课堂也许会平淡无奇,只有波澜起伏的课堂才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预设,灵活地处理生成,互为促进,准确地引导和探究生成的问题,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随时进行教学诊断,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深入发展,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层。在具体的有灵性的学生面前,预设的问题往往会不适合学生的现象,学生是有自主意识的人,在课堂上常常会生成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灵活地引导解决问题,做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要做到有效教学根据目前的理论约本人认为必须坚持以下的的四项基本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人才及其智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与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鼓励冒尖,允许落后,关注全体,因人而异。比如,作业多布置选做题,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弹性,每一层次的教学设计符合该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等等。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性,要坚持备整册书、设计单元教案,教学要求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分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若发现缺漏则及时补救,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相观而善原则。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多开展交流讨论。

循循善诱原则。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它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得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得少却讲得精当,问得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循善诱。教学有术,诱导有法,循循善诱,效果奇妙。

感觉你这个第二大部分写的东西从整体上没有写到点子上,你要再查下资料,在这个部分你实际上写的是有效教学的实施原则,你看看别人写的原则有哪些?一

般来说,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写,但是你的几大点只有部分涉及到了,需要进一步修改!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地北,小学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今,大多数教师都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课堂已充满了活力。应该说,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走入了一些误区。

㈠误区一:重“说”,轻“听”

说是思维外化的产物,它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使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 因此,“说训练”成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已愈来愈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喜的看到,学生表现非常活跃,老师要求说自己的见解、说自己的感受、续编故事等等,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口语表达清楚,普通话流利、标准,“说训练”进行的十分扎实。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一旦老师没让回答,有的学生垂头丧气,无心再去听同学的回答,同学说的内容他完全不知道,有的学生甚至插嘴抢答,中断同学的讲话,对别人十分不敬。小组讨论时,同学们七嘴八舌,各说各的,没有统一的说法。由此造成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重复多遍,同学已经说过的内容还照讲不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象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会听”的益处。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虚怀若谷的好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把“听训练”当作一项常规训练来抓,要求学生:(1)仔细地听,包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都要听完整,做到边听边想;(2)耐心地听,当同学的回答有错时,也应等他把话说完后再指出,做到边听边驳;(3)虚心地听,当别人提出异议时,要虚心听取意见,做到边听边修正;(4)辩证地听,在他人阐述观点时,应不盲从,做到边听边选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会听”的益处,“会听”既能扩大摄取信息的渠道,也能丰富自己的见识,积累经验。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强化了“听”,而弱化了“说”。“听”与“说”应该并重,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全面、生动、健康的发展。

(二)误区二: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语文的重要方式之

一、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民主,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格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过于泛滥,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讨论达六次之多,有些讨论间隔的时间特别短,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频频的小组讨论,无疑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削弱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了课堂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组讨论固不可缺,但学生的独立思考更不能少。应该说,有效的小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小组讨论依然而是几个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要走出这一误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均要估测一下:哪个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之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有话可讲,才能出现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小组讨论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误区三: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四)误区四: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教师往往片面理解了评价的目的,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得出结果的评价。正如《画杨桃》这篇课文,文中写到“一个学生把‘杨桃’画成了 ‘五角星’,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老师没有马上指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是错的,而是走到学生的座位上审视了一下,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从而悟出这样的道理:同一个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如果这位老师没有了解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就简单的加以否定,那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就因为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被抹杀了。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一旦学生的回答或解决的问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作评价。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善于动脑筋、勇于创新的学生,即使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也要充分的肯定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用自己脑子想问题的好习惯,婉转的提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小结要对前面提出的有效教学概念、实施有效教学的原创,实施有效教学的误区及对策进行总结。要把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来。

四、结语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同时还要防止进入重“说”,轻“听”、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等四个误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使之成为高效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韩立福著 2006年版

[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李明新 《小学语文教学》 2006年11月版 [4]《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韩立福著 2006年版

[5]《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李明新 《小学语文教学》 2006年11月版 [6]《教学改革与创新》 阮望兴、朱建人 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7]《让课堂充满活力》贾志敏 《语文教学通讯》 2004年10月 [8]《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 [9]《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 《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励汾水

7.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七

一、将课本吃透, 功课做足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最重要的是语文课本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教师要研究理解课文, “多深入的研究文章几遍”,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挖掘培训内容, 并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本人对案文没有把握, 不反编译的写意画,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是未知的, 未知的,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他们是很难实现的一个文本, 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该文本是很少看, 类教材内容, “以其昏昏, 使其昭昭”, 自然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中国的“工具”和“人文”的体现, 落实在语言;语言的语言, 工具也不能成为工具, ‘以人为本’也就无所依附, 只有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语言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往往深入到一个新的文本, 总是要通读几遍, 将每个段落编号, 把吸引学生或者可能不明白的话, 进行标记”, 或查字典代码解释, 或进行同义词, 反义词的理解, 或结合现实生活的理解,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你想联系上下文理解, 在一面旗帜。通过搜索词代码了解的话, 他们首先检查单词代码写的。为了消除阅读障碍, 总是仔细阅读课文, 读了几遍, 发现一些难以把握停顿或一个较晦涩的语句, 及时做标记, 备课, 写教案, 课堂教师。此外, 在阅读教学参考书的同时, 总是把结构分析课本中的标记, 每一段的段意的空白段落写作。该关键词的含义, 总是写在侧, 方便参考表示类。只有在文本内容, 教学重点, 难点等基础的了解, 我开始写教案, 几乎一气呵成。在课堂上, 我看不见教案教, 但不能离开他们。

一篇课文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上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形式有效, 这是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教师, 和学生的不同层次, 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有效的, 教师可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案, 但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不可少的, 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林霍姆斯基说:“在人的心里,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感觉像一个发现、研究,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需要特别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试图提供独立的研究机会, 让他们在探索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快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题目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写什么文字。因此, 学生也没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能给人们所带来好处有哪些?抑或太阳给人们都送来乐写什么?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思维。常用的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有:通过与生活的实际进行联系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利用推理演绎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使用推理与类比来创设问题情境;使用一些多媒体的直观手段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借用童话以及一些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这五种方法。探讨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还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今天,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务之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精炼的主题, 或图像分析,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加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蓝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其最高标准是让学生自己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研究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提问, 我们研究总结了战略指导学生提问。

1. 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

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可以问问题;鼓励学生, 即使是赞许的目光, 一句鼓励的欣赏, 翻译结果重试都是抱歉。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们犯“错误”, 但是不能轻易的否定。

2.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多提问题。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们发现并改正问题的方法有:创设出游戏的情境;注意观察和比较, 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汇报和讨论;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实践等。

3. 重视问题筛选, 让学生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始,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问他们自己的问题, 教师应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鼓励让他们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并独立思考以及和团队沟通以解决问题。这启发式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第一要激发期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兴趣。俗话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语文的内在兴趣主要来自于对其老师的喜欢。因此, 老师在平时就要和学生们建立十分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学生做好朋友, 让学生十分喜欢自己。在下课时, 学生几乎就与老实没有什么距离。因此, 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 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 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三、符合学生思维发育特点, 促进其智力的开发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式新颖, 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 一旦产生兴趣, 他们将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积极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 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看图写作、情景描述都是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诗歌教学中, 可以通过PPT, 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通过引导学生看到体现诗歌意象,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情绪体验美丽的诗歌。根据学生的特点, 喜欢绘画,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诗歌, 绘画和音乐同时进行,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其他建议

1. 上新课时进度不宜过快,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他们自己去读懂课文, 领会文章的内涵, 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 同时把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融入到新课中去讲解。

2. 做点金教练时, 要把课文上完以后再让学生丢开课本独立完成。

3. 无论是做练习题还是考试, 做错了的题, 只要求他

改过来后反复读几面就是了, 不要罚抄试卷, 这样是达不到目的的, 只会让学生感到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 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 才能行之有效。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一些有益的措施, 这些措施与方法相信一定会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永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商情, 2009.

[2]郑秋芳.信息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D].苏州大学, 2010.

[3]刘丽霞.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4]侯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5]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 2011.

[6]白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八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提升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大阅读的理念,强调阅读不只是课内,还在课外,既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努力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应在教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全面辐射,把小学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下面就将自己的一点实践总结如下:

一、由兴趣点延伸,提升兴趣

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了解还是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已經成功了。

二、由疑点延伸,提升兴趣

学习了《恐龙的灭绝》《活化石》之后,很多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很多的事物产生了好奇之心,教师可适当引导他们阅读这方面的书刊,如《侏罗纪公园》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

三、由写法比较延伸,提升兴趣

同样都是写人经历磨难的,《鲁宾孙漂流记》《海伦·凯勒》以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都表达了相似的主题,但写法却不尽相同,让学生尝试将此类作品对比阅读,从而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各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由欣赏品味延伸,提升兴趣

如在教学古诗两首《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体会这两首诗中对儿童生活的描写,再试着找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如《小儿垂钓》《池上》等)。

当然,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最重要的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扩大学习语文的空间。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要有助于“反三”,就应当更好地“举一”,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这不仅需要教材的回归,还需要对教材的超越,使教与学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相信每位语文老师能够将学生由课本和课堂引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会得到更多的提高。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篇九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三、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在备课上多花一份精力,在教学中就会多产生一份效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教材,真正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首要抓手,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1.强化目标意识,整体把握教材 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牢记课标的课程理念,融入自己的思考;熟悉任教学科的课程总目标,对阶段目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要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具体的建议更要有深入思考;对课标中的评价意见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价值地完善,形成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必须明确本学科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的目标,以保证自己对本学科有全面、深入的把握;教师必须熟知所用教材的编排特点、知识重点和难点,并参考其他版本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整合与分析,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准确确定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特别是针对每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预设必须是适合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的,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有生成目标的形成,而这些预设目标能否落实和最终形成是备课的关键所在。2.加强集体备课,营造教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备课组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能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合作效益。集体备课决不仅仅是一份教案、一个课件、一张试卷、一次作业的共享,而是要引导教师在研究问题上下功夫、在研究专题上下功夫。通过集体备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科专业问题、甚至是课题研究问题。集体备课活动前,每个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充分熟悉和思考,每次活动确立主备者。活动中主备者要分析教材,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每位教师因为有了预先的思考,能很快融入交流、讨论,保证备课活动的实效。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实效、创新、合作”。3.关注备课前期,完善备课后期 教材有它的连贯性,为此,教师在备课前期要通览教材,对整个高中阶段本学科教材内容有所了解,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对整套教材全面熟悉知晓,会成为教师的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在备课时,具有更高的立足点。后期完善备课是一些优秀老师、名师大家的经验之举,很值得借鉴。后期完善包括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完善、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教学设计的重新定位、甚至是学生情况的再思考等等。只要发现相关信息就及时地补充到原备课中,让自己的备课不断丰富,不断深入。这样的后期完善,是对备课的一种提升,它让备课有效而且高效,课堂教学也会因为备课的有效、高效而变得轻松起来。

四、教师提升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关键。1.确立有效教学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课堂结构的优化与否,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得到协调发展。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深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上一篇:第一课历史的足迹教案下一篇: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者食品安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