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我们的团队

2024-07-15

感谢我们的团队(精选10篇)

1.感谢我们的团队 篇一

写给团队的感谢信

英语四组的同学们:

感谢你们在这个学期对我的帮助,是因为我们的通力合作,才有这学期英语成绩全员优秀的好成绩,是因为我们的团结,才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在这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课就布置了第一个任务:找到其他4名同学,组成一个英语小组。因为本学期我们有一个额外的学习任务,那就是制作一份英文报纸,而且要借鉴国外的一些主流纸媒,做出一份专业的英文报纸,从排版到编辑都要做好。

这样复杂的工作一个人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就需要5个人合作,每个人负责不同领域的版面,从经济、政治、体育,到社会、健康、人文,甚至报纸的名字和文章的标题都要我们来创作。

这项作业很快就调动起了我们的积极性,我们组成英语四组之后,大家都很主动热情,虽然作业要到学期末才呈现,但是大家都已经开始着手查资料和构思了。首先我们参考了很多国外主流纸媒的样式,对版面设计和内容选取都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我们就开始从生活中找素材。

由于平时就有健身的爱好,还喜欢品尝各地美食,所以我这次主动提出负责健康和饮食版面。很快我就想好了我要准备的三个话题:减肥从健康饮食做起、防晒霜你用对了吗、食在成都。然后就是组织自己要写的内容,并搜集相关的素材和知识,让自己的表达变得准确严谨。最后把内容整合排版,让整份报纸呈现出统一的.画风,最后我们小组的报纸被评为了优秀。

这一次和大家的合作非常顺利,让我发现了大家都有不同的长处,在各自了解的领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有些人也很热心帮助别人,如果在排版上有不擅长的组员,有些人会主动帮忙,这才有了我们完美的作品。

2.感谢我们的团队 篇二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说:“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虽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 仍然众说纷纭, 至今没有定论。但从众多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确定, 信息技术在新媒体时代这个广阔舞台中上演的, 将是一幕贯穿始终的重头戏。面对伴随新媒体时代一同到来的机遇和挑战, 媒体中那些辛勤在幕后、默默坚守岗位的技术团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打造一支具有时代特点、技术精湛、团结作战的“黄金团队”, 可以为媒体机构和媒体行业发现、发觉、铸造更多人才, 可以更好地为媒体的长远发展提供服务。

古语云“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对于一支黄金团队来说“千日”和“一时”同样重要。在日常工作中, 黄金团队为媒体机构的运转提供更有力、更稳妥的保障;在重要项目的实施中, 黄金团队要像一支能打硬仗的战斗团队?, 运用他们平时所培养、塑造的的创新力、凝聚力、攻坚力, 攻克下一座座堡垒, 解决掉一个个难题。

言而总之, 无论眼下是否为人们所忽视, “黄金团队”的培养和打造已经成为一项媒体机构不得不重视的长线工作。

“掉进水里不会淹死, 呆在水里才会淹死”

近期热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向观众讲述了三个拥有共同梦想的年轻人从相遇、相识, 到一起打拼事业, 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 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故事。主角之一成冬青在被原来所任教的大学开除, 生活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下振臂一呼:“掉进水里不会淹死, 呆在水里才会淹死”。陷入困境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面对困境选择选择束手就擒, 放弃、僵化、墨守成规才是真正的致命一击。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媒体”一词火速走入人们的视野。当人们还对其观念模糊的时候, 它已经在悄然中对传统媒体发起了挑战, 电视、报纸、广播这三种过去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传播手段有危机袭来。

新媒体来势凶猛,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颠覆了传统媒体帝国, 把它弄得翻天覆地。首先我们是媒体人, 同时我们也是受众, 还能有谁比我们更清楚这其中的变化呢?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新媒体在改变我们工作状态。有了形形色色的移动客户端, 我们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地划一划就可以刷出突发新闻;人们的生活逐渐被社交媒体渗透、包围, 每一个人都具备了现场报道的条件。甚至新闻联播在结尾的时候也会推一下央视新闻的微博、微信账号。这些变化来得太快, 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去谈演变, 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这种蜕变。只有大方迎接新技术、新媒体、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顺势而为、积极应对, 才能探索出那条属于自己的新航线。

对此, 即使是苦心经营了80年的《新闻周刊》也未能幸免。2012年12月31日, 《新闻周刊》结束了其印刷版的发售, 从容了上了全面数字化的征程。

Newsweek Daily Beast公司总编蒂娜·布朗在新闻网站野兽日报 (Daily Beast) 发布声明:“我们要为《新闻周刊》转型, 而不是跟它说再见。结束发行纸质版本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艰难时刻。”她说, “但是, 《新闻周刊》明年将迎来创刊80周年, 我们必须让赋予这本杂志灵魂的新闻报道延续下去, 并且拥抱全数字时代。”

蒂娜·布朗还在发给员工的备忘录中表示, 公司预计将要裁员, 并且精简在美国国内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采编营销人员。在《新闻周刊》如此沉重而艰难的转身之中, Newsweek Daily Beast公司选择缩减采编营销人员, 而保留技术人员, 我想, 这从侧面显示了, 在拥抱全数字时代的道路上, 技术人员不仅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已经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之上。一支精锐的技术团队所带来的除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 还有在媒体机构艰难蜕变漫漫长夜中的一束光芒。

新媒体时代技术基因”与“内容基因”并重

当人们在各种场合谈论传统媒体的衰落和解体, 以种种浪漫和理想化的言辞描述新媒体带来的革命, 言出必谈转型新媒体时, 在新媒体时代路上前进求索的人们姿态却没有那么曼妙轻盈。

《第一财经周刊》电子版主编刘春道出了他的困惑:“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产品经理, 整天想着新媒体时代我想要把产品做成什么样子, 同时还要整天在想读者想要什么, 用户想要什么。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 知道目标在哪, 却每天都在这两个角度中间权衡、纠结, 很容易精神分裂。”

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由技术的进步带来, 反之, 技术也是媒体机构走上符合新媒体时代转型道路上的有利入口。

技术首先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 继而由行为模式改变了人们思维的方式。举一个例子, 在胶片相机的时候, 由于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的高昂, 摄影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留影”;而进入数码相机纪元, “个人摄影创作”本身成为主要目的, 至于要不要留下来“看”却不那么重要;等到了手机相机占了主流, 人们摄影的目的已经演变成了“自我表达”, 连创作的欲望都边缘化了。

同样, 媒体机构也需要顺势转变思维模式, 需要培养其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基因”。旧传播时代的规则是“内容为王”, 具有良好“内容基因”的媒体机构能够摘取传媒业的皇冠。而在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的规则则是“用户为导向、技术为驱动、平台为基础”, 唯有真正培养起能够适应甚至推动“内容基因”发展的“技术基因”, 才有可能真正在新媒体时代立足。

技术团队由支持走向引领

从思维到组织架构, 从产品业务到内容生产流程, 传媒机构的体内无处不流淌着“技术基因”的血液。其中最为集中的体现就是技术团队。

过去, 技术团队在媒体机构中扮演的更多的是支撑的角色, 为大家提供着无形无声的保障。在很多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眼中, 技术部门与他们的关系与“紧密”二字毫无关联。有同行曾经对记者坦言道:“从我个人来说, 真的只有在电脑坏掉的时候才会想到技术部门, 他们的存在感挺薄弱的。”

而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和冲击之下, 技术团队的重要作用已经无法再为人们所忽视。技术团队的服务对象已经不再只是单一的传媒机构内部部门, 随着相关业务的展开, 读者、公司、高校、其他媒体乃至政府都是他的用户;技术团队已经不单单是当初“有事儿您说话”式的被动服务, 他们主动研究新产品、新应用、新趋势;可以说, 技术团队的作用已经由单纯的支持走向了引领, 为媒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成为媒体机构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媒体机构尽快将自己的技术团队打造成为一支灵活、稳定、高效、创新的黄金团队。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信息中心主任林晔向记者讲述:“单就我们这个部门来讲, 团队最初负责的是通用的内部办公的业务系统这些内部IT架构, 随着报社的业务升级和新业务需要, 我们的任务又多了采编、发行、广告等专业性的软件采用, 以及办公效率的提高。到现在, 集团的新媒体技术架构工作也由我们团队来负责。”林晔对此不无感慨:“技术团队所担负的任务可以说越来越多, 责任也越来越重。”

“毋庸置疑, 技术对于新媒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传媒机构想要在新媒体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技术作为支撑。无论是新媒体的发展, 还是整体业务的发展都需要技术产品和技术方案的支撑和推动。可以说, 技术已然成为了一个传媒集团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成这样评价道。

黄金团队何如是?

在自然属性上, 黄金是一种软的, 抗腐蚀的贵金属。具有稳定性佳、延展性强、可锻造性高等特点。在社会属性上, 在可考的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中, 黄金一直都是价值、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在当代, 黄金仍然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揭示了货币黄金的秘密, 他指出:“黄金在我们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 还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它。”

黄金团队, 顾名思义, 我们需要的是一支像黄金一样坚韧、稳定、高效、“不怕火炼“的, 同时像黄金一样引领媒体机构在新媒体时代中突出重围, 具有黄金般价值的技术团队。

站在内容和技术的十字路口

如果说乔布斯是正如他经常所说“站在人文和技术的十字路口”的话, 那么媒体的技术人员可以说正站在内容和技术的十字路口。

新媒体是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传播平台、渠道及载体, 作为智力密集型领域, 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要求媒体技术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技术功底及敏锐的行业洞察力, 且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保持持续关注并能灵活运用到媒体的运行保障和业务探索当中去。

刘春表示, 在新媒体时代, 媒体需要一种人:既了解传统媒体又要具有互联网精神。但他同时强调, 如果找两种人, 一种人只懂互联网, 另一种人只懂传统媒体, 两种在一起商量, 这肯定也没戏。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超越在于技术的领先, 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每一步都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突破与更新。这对媒体机构的技术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更全方位的要求。身为黄金团队的一员, 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技与理念, 还牢牢把握住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 同时具备“职业经理人”的营运头脑和管理才干, 也要具备“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统一目标

统一的目标是一支黄金团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为这支队伍指出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避免它在探索途中因迷茫而绕弯路、远路, 同时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BC研究发展部的总监马修·波斯特盖特, 目前负责媒体平台的研发事务, 同时也领导BBC网站技术部门, 他在分享如何管理自己的团队的时候说道:“首先, 我们拥有非常统一的目标, 会对未来进行统一的判断, 这个大方向是确定的, 五花八门到处创新是不行的。研发团队要对整体进行预判, 在大方向的基础上, 所有研发项目都是在广播电视的大方向的目标确定以后再进行创新和研发, 所有人都要意见统一, 并且朝着同一个方向工作。”

对此马修·波斯特盖特进一步阐述:“我们会同时运作五十个左右的项目。在这个时间阶段, 有10%的项目是长期规划, 也就是对未来电视发展的研究, 这个项目一定是五年以上才会产生效果或者是真正取得研发结果的。有40%的项目是中长期规划, 这些项目大约在三到五年内取得效果, 符合这期间的电视发展趋势和方向。另外50%是当下和短期内的, 是为现在的内容团队和其他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他们现在需要的内容创新进行技术创新, 一般来说就是一年到两年的短期研发。”

他还强调:“其中, 最为关键的是我们承担着内部沟通作用, 经常为团队合作进行的研发。比如一些软件和内部发布平台, 比如安迪做新媒体转型, 他需要团队的沟通比以前更频繁, 需要改变企业文化, 所以我会从技术的方面帮他想办法。同时, 还会帮他组织一些活动来促成文化转型和内部更多的创新, 提供空间和机制。”

搭建沟通桥梁整合资源创新

目前多数传媒机构内部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条有条的要求, 块有块的要求, 各级子报子刊和业务部门都面临着条块结合的问题, 且各个业务线上分割性、封闭性特点显著, 各个块上的要求又有较大的差异性。

“从1997年到2012年之间, BBC很少有可以称之为为媒体行业做出革新的技术创新。”BBC在线的首席运营官安迪·康罗伊指出这一现象并分析其原因道:“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团队或者是我们的管理体系是完全按照条线分开的。每一个条线都认为自己非常合理、合适、正确, 但每一个体系的管理与其他团队是不进行沟通的, 这种框架将其他栏目和频道分割得非常惨烈。”

面对这些现有的问题, 黄金团队处于一个庞大的传媒机构之中, 需要与其他采编、经营、发行等团队进行良好的互动, 搭建起沟通桥梁, 将时间、人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刘成对记者说:“当我们在与其他团队的同事进行沟通的时候, 他们可以不断反馈遇到的问题、麻烦以及他们搞不定的事情, 促使着我们不断地帮他们解决问题。其中不仅是解决修电脑、进行系统维护的问题, 还能够为采编、经营团队解决他们在业务中所束手无策的技术问题。他们所反映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触动, 可以让我们保持不竭的创新动力。”

安迪·康罗伊还说:“我认为很多很简单的技术也可以带来节目创新, 甚至仅仅是用技术方法支持内容团队改变他们讲故事的方式。技术并不是非常复杂, 复杂的是技术和内容的沟通和共同的创新。”

黄金团队每个人都要发光

黄金起初匿身于一块块毫不起眼的粗糙矿石之中, 期间经历熔炼、提纯、锻造和加工等一层层工序和一道道流程, 才得以呈现人们所熟悉的面貌。同理, 一支黄金团队的打造, 并非脱离原本的人员和结构自立门户、另起炉灶, 也不是拍拍脑袋、一蹴而就的。

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发展的重要时刻, 传统技术人员也同样如此。只有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切实感受到身上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不断地学习、吸收, 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需求、新挑战。

“从前, 媒体机构是业务带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现在的业务相对复杂起来, 不仅仅要建立在原有传统技术环境之上, 同时又保有非常浓重的新媒体技术色彩。”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信息中心主任林晔说:“另外, 传统媒体目前想要单独依靠新媒体盈利是比较困难的, 新媒体时代的新业务往往需要整合整个传媒机构的采编、营销和经营多个方面, 这远比传统业务覆盖面广, 层次更多, 对于技术团队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更加全方位了。”

把握行业趋势和时代需求, 全面自我提高

一支黄金团队, 首先不能脱离其技术团队的本质。我们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今天还为众人称道的技术明天也许就落后了, 眼下还很抢手的热门产品也许半年后根本无人问津。黄金团队必须在这种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的考验中, 顺应环境, 调整自身, 谋求生存。这要求团队成员在技术方面在专业性的基础上, 还要保持灵活性、动态性和前瞻性。

“技术部门必须做到给决策层提供经常性的、实时的并且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每一个决策都要有扩展性和灵活性。一个合格的黄金团队成员不仅仅需要掌握现有的技术, 更要了解新兴的技术产品, 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刘成说:“技术一定要与媒体相结合, 新技术要与新媒体找到融合点。”

技术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 而是随时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变化着的。而技术与媒体的融合点, 就是需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观众、读者、用户的生活和生产习惯产生巨变, 一切都技术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闭门造车注定找不到出路, 顺应需求才是王道。一支黄金团队必须看清时代的需求——人们要什么, 看清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用户要什么, 看清所属集团的目标——团队要什么, 然后, 时刻顺应着时代、沿着行业发展趋势的方向、朝着所属媒体机构的目标, 一路向前。

当被问到“黄金团队需要什么样的团队成员”时, 林晔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技术人员需要懂得的东西面越来越广泛。对于业务的了解可能要甚于技术的了解, 因为只有了解问题所在, 才能运用技术提供解决办法, 这个问题, 就是那个可以撬动地球的‘支点’。”他林晔笑着对记者说:“有时候你会发现, 技术人员对于问题的理解, 必须比需求方还要深,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技术的手段解决、实现, 这个事情是高难度的。如果说从前的技术团队的提供服务比较被动, 那么现在可以说是主动, 而且是高难度的主动。”

“所以, 我们希望技术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成为多面手, 采编、经营、管理、营销都能有所了解, 每个方面即使不能做到‘专’和‘精’, 至少能够相互贯通, 能在某些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

合作无处不在沟通能力自始至终重要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 技术人员的形象总是沉默寡言、不善言辞, 不是埋头于实验室就是流连于机房。然而在当今时代, 沟通能力已然成为一个优秀技术人员的重要能力之一。

合作无处不在, 一支黄金团队无法摆脱“沟通”二字, 团队成员之间平等、积极的沟通, 是顺利实现团队目标的必要保障;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是提供服务的有效手段;与决策层的良好沟通是实现团队价值的重要途径;与同行、专家学者、客户的沟通是团队汲取信息、把握趋势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关起门来搞建设”时常会导致团队视野狭隘, 成果与目标出现偏差。一支研发能力、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旗鼓相当的技术团队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刘成对记者谈了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网络信息中心的一些经验:“以前, 常会出现业务部门谈了项目回来, 技术部门发现在技术上难以实现的情况。这其实就是因为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相互缺乏沟通与了解, 最后导致项目无法落实。这样的问题不止一次出现, 使我们产生了新的思考。经过了几年的摸索, 现在当其他部门与客户进行沟通的时候, 只要有技术方面的需求, 我们都会安排团队成员一同前往, 协调客户需求和技术解决方法。沟通结束之后, 该部门会提出完整方案, 这个方案就包括技术方案在内。”

栽下梧桐树, 自有凤凰来

在记者走访多家媒体的过程中, 发现几乎所有技术负责人都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技术团队的人太少了, 新媒体专业性人才更是稀缺, 人员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集团现在运营维护和战略发展的要求。”很多媒体机构在人才、经验、技术、运营积累及储备方面适应的是旧传播时代的需求, 技术实力和认知水平的与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 难以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团队。

对此,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说:“传统媒体在过去发展程度欠发达, 所以在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方面储备不足。而新媒体是基于非常先进的信息技术上的一种业务或者传媒形态, 如果你在技术上没有一定的先进性, 你的业务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缺乏和储备不足, 媒体机构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困难之一。”

正所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打造一支黄金团队要集思广益、从长计议。媒体机构应尽快完成资源、人才、经验的积累与整合、借新媒体时代转型之势迅速完成对原有技术团队的改造与升级。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及相关的考核体系, 大胆创新用人机制, 打破论资排辈, 广纳人才、任人唯贤, 从制度上建立起适合培育黄金团队的土壤。

对黄金团队的培养既要重视培养, 更要重视使用。《潇湘晨报》技术总监苟凯说:“传媒机构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从业人员实现理想创造机会, 以事业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平台留住人;同时, 也要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媒体价值观, 以精神力量鼓舞人心、以传媒实力凝聚人才;更重要的是, 要使他们获得与自身价值相匹配的薪酬水平, 以体面的生活留住人才, 从而彰显媒体形象、价值与实力。”

3.打造我们的团队 篇三

关键词:班级 团队建设 心理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86-01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和服务者,如何将班级建设成为一支团结协作、学风优良、蓬勃向上的团队,让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得到正确引导、健康成长,并具有大局意识和服务协作精神,是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打造一支团结、高效的团队呢?

1 实施班级团队建设的原因

1.1 学生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集体的道德品质是个人道德品质的源泉”。“在一个以优良道德品质自豪的集体里,儿童会自觉地努力向上,争取做好学生。”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加强儿童的集体主义教育。在我们的班级中总会存在一些学习困难、不守纪律、不交作业、品行不端等等“问题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把这类学生称之为“难教学生”,并称“难教学生”为学校教育中“最难啃的骨头”。[1]这些学生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自身的惰性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战胜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在集体环境中,利用团队的力量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帮助和促进这些问题学生不断进步。

1.2 心理学理论

(1)从众心理: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我们班级团队建设中应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使这些问题学生在群体的压力下,形成符合集体要求的行为生活习惯。(2)结伴效应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时(并不进行竞赛)相互之间会产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动效率。在班级管理中利用结伴效应就是成立相应的团队,帮助问题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奖惩效应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班级管理中实施奖惩效应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4)“木桶”法则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警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忽视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注重问题学生的转化。

2 学生团队建设的实施

(1)团队的组建。2010年9月我们在初一年级五班进行了团队建设的课题实验,在全班成立10个团队,每个团队4~6人。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团队规模的大小是影响团队发展的重要因素。团队成员过多,就会产生交流的障碍,讨论问题时很难达成一致,团队很可能分裂成许多较小的集团,团队的凝聚力就会减弱。同时,由于团队成员过多,团队成员会认为其他人会尽责,他们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由于团队人员较多,队长在团队活动时会忽略一些学生,帮扶问题学生的效果不明显。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指出,“合作学习中的小组,以采用男女混合的四人小组形式。倘若四人难以形成互学关系,也可以从三人小组开始。不过,尽管在三人小组中容易使得所有学生平等参与,但难以产生多样的思考与见解。”鉴于此,我们将班中的六人小组改为四人小组,团队成员男女比例搭配,团队之间学习成绩好中差比例均衡,这样小组之间差距不大,在学习中能形成学习共同体,在活动中能够有较强的凝聚力。

(2)团队的命名。在我们团队建设实验中,我们将团队的名字以队长的名字命名,如敏捷团队、刘帆团队等。为什么要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这来自于安德鲁·卡内基的成功之道就是“名字战术”。它源自他小时候的一个小小的发现,这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名字看得非常重要。卡内基小时候抓到了一只兔子,那是一只母兔子,不久之后,母兔子生了一窝的兔子,食物就成了困扰卡内基的一个难题,小卡内基就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他对附近的一些小伙伴说,如果谁能够找到足够的蒲公英和苜蓿养活一只小兔子,他就会以谁的名字给小兔子取名字。这是卡内基首次试用“名字战术”,结果非常有效。卡内基长大成人以后,把从喂小兔子带来的启发多次运用到商业谈判中,赢得了许多谈判的成功。任何人对自己的名字都会有莫名其妙的的骄傲,记住和利用别人的名字,无形中就得到了别人的“感激”,抓住了这种每个人与生俱来渴望被别人尊重的心理,往往也就抓住了机遇。以队长的名义命名,就是以队长为核心,一方面有利于增强队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团队队长针对成员的情况分配任务和职责,这样做可以增加对团队的归属感、成就感,使他们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自由。”[2]

(3)团队的考核与评比。组建团队之后,在班级管理中制定了《团队考核制度》,为进行团队考核提供了考核依据,同时每周都要开展团队之间的比赛,如:接力赛跑、读课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增强团队意识,团队为了集体的荣誉会帮助和督促问题学生,同时在考核中针对问题学生又增加了分层管理奖惩措施,在班级中形成了比帮赶超的氛围,问题学生的学习问题和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在团队中得到帮扶。“星级团队”评比一周一次,对优秀团队进行公示表扬,对落后团队进行帮扶谈话等。在我们的团队建设实验中,团队不仅是学习小组,也是生活、体育锻炼的共同体,每个成员与自己所在的团队进行捆绑考核,极大地调动每位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评比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上进心,班级形成了上下一致、互相支持、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3 团队建设的作用和原则

(1)团队建设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师生对立,使班级管理自动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有利于班主任从事务圈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益。通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较大提高,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

(2)团队建设的原则。真正还班级管理于学生,班级管理主体是学生,干部能做到的事情,老师不做;班级是每个学生的,人人都要有事做;每位同学对班级各项管理制度、规定和活动都有表决权、建议权和批评权。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只有在集体中,儿童的个性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通过班级团队建设,打造班级共同体,使班级成为学生共同拥有的、热爱的精神港湾;在团队中每个学生都享受爱,受到尊重,人人都有发展的机会,人人都有所追求,人人都能体会到快乐和成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4.于写给团队的感谢信 篇四

我是郧县城关堰河小学五年级学生孙舒欣,今天,请允许我 代表堰河小学全体学生 向您们 表达我们 内心 深深的谢意!

20xx年4月16日,您们风尘仆仆的赶到我们学校,为我们建立了麦图书角!从那天起,我们结缘麦田计划志愿者,我们有了自己的图书角。感谢您们为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今天,您们又为我们捐赠了麦田字典!我们好高兴!

我们生活在一个城郊的小山村,我们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比不上城里那些同龄的小朋友们!我们没有电脑、没有玩具、没有图书、没有好的学习用品!但是我们有一颗渴求知识,渴望上进的心!

麦田图书角到我们学校已经快有两个月了!5月份,您们又为我们图书角补充了新书。第一次和第二次送的图书是那样的精彩,我们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每天的课外时间我们都会阅读自己心爱的书籍!这两个月内!我们收获了许多教科书上学习不到知识!我们成长路上有好书陪伴,有墨香追随!我们一定会健康成长!

今天,这本小小的字典将是我们学习路上的好伙伴、好帮手。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好心人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立志成为祖国有有用之材!

谢谢您们!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的领导!谢谢您们!麦田计划的叔叔阿姨们!

此致

敬礼!

xxx

5.致团队的一封感谢信 篇五

我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孙舒欣,今天,请允许我 代表堰河小学全体学生 向您们 表达我们 内心 深深的谢意!

20年4月16日,您们风尘仆仆的赶到我们学校,为我们建立了麦图书角!从那天起,我们结缘麦田计划志愿者,我们有了自己的图书角。感谢您们为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今天,您们又为我们捐赠了麦田字典!我们好高兴!

我们生活在一个城郊的小山村,我们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比不上城里那些同龄的小朋友们!我们没有电脑、没有玩具、没有图书、没有好的学习用品!但是我们有一颗渴求知识,渴望上进的心!

麦田图书角到我们学校已经快有两个月了!5月份,您们又为我们图书角补充了新书。第一次和第二次送的图书是那样的精彩,我们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每天的课外时间我们都会阅读自己心爱的书籍!这两个月内!我们收获了许多教科书上学习不到知识!我们成长路上有好书陪伴,有墨香追随!我们一定会健康成长!

今天,这本小小的字典将是我们学习路上的好伙伴、好帮手。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好心人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立志成为祖国有有用之材!

谢谢您们!深圳——有限公司的领导!谢谢您们!麦田计划的叔叔阿姨们!

此致

敬礼!

6.活动后感谢团队话语 篇六

2 、如果你信任自己和周围的环境,那么你就能既紧张又放松。正如你能在竞争性运动中感到这种紧张,你也能在领导者那里感受到它。当你传达着“既竞争又平和”的信息时,实际上,你向团队传达的是-如果我们把所拥有的都拿出来分享并相互支持,那么公司就会持续运转下去。

3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4 、大家做出努力之后有公道的回报,在利益分配方面比较公平。这是我们的决窍。

5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团结最为珍贵。人们即使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应该在对话与和谐中寻求基本一致,这样国家才能前进。

6 、这些年,我看到过两种极端的文化。在一个我曾经工作过的公司,每件事情都有规则,官僚作风主导着公司的管理体系,整个环境看上去井然有序,但是,几乎没有个人判断的空间,因此,没有人对自己的工作具有主人翁感,或者想主动、快速地完成工作。

7 、作为领导者,需要创造一个工作环境。如果这是一个令人害怕的环境,人们将会反对风险;如果它是一个批评、苛刻的环境,人们的信心就会逐渐丧失;但是,如果你相信,当你信任员工本性为好时,他们就会做得最好,那么你必须培养一种环境即具有允许员工尽力做到最好的自由。

8 、不想看你的愁眉苦脸,不想看到你自暴自弃,想看你自信从容面带微笑,想看你勇敢搏击虎虎生气!

9 、快乐让公司环境变得令人愉快点吧。当人们喜欢他们所做的工作,并且乐于与那些一起工作的人共事,他们就会高效率地工作。

10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尤其是在盛大节日期间,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忠孝仁义。试问在外拼搏了一年的游子,哪个不急于回家与父母团聚?与父母团聚,又有哪个不表现自己的孝顺?我们的产品正是切合了这一需求——健康,送父母一份健康,也是大孝的体现!

11 、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12 、不要把快乐与轻浮,或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相混淆。真正的快乐,是在你和你的团队深深沉浸于解决问题之时,而且你们经常共同解决问题。

13 、假如你认同这个推断,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对您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用一种吸引、激发、扩展和激励员工精神的方式行事。有些人把这个称为价值,其他人则称为公司文化。

14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15 、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

16 、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17 、如果你能微笑着对待错误,而不是责备他们,你的团队就能更加专注于成功而不是失败。

18 、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难成大事;一个企业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盘散沙;一个民主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难以强大。

19 、当恶棍凑合在一起的时候,好人必须联合一致。否则,好人会在这可鄙的斗争中一个一个地被击败,作出无谓的牺牲。

7.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自豪! 篇七

接连不断的赞美

梁从诫先生对于赞美很是慎重,而当他手拿刚出炉的《自然之友通讯(英文版)》时,却赞不绝口,而且还几次用E-mail表达对执行编辑的感激。

在某次国际NGO会议上,当参会代表拿到《自然之友通讯(英文版)》时,他们眼前一亮,连竖大拇指,对自然之友的工作深表感叹,从版式设计到英文书写,到文章内容,无一不赞,他们说,通过这一窗口,可以看到中国NGO的发展和实力。

同时,自然之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对英文版编辑组称赞有加,对他们的工作十分肯定。

能够承受这么多赞美的,能够承担这么重要任务的是什么人呢?这就是《自然之友通讯(英文版)》执行编辑王立礼、翟峥和梁泓,以及志愿为自然之友服务的一群大学生们。

一封信和一次会面

2003年王立礼老师退休了,她的想法是走出生活了几十年的校园,到外面世界去了解社会,投身到她一直关心的环保事业中。她申请加入了自然之友,成了一个普通的会员。同时她给梁先生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无偿承担自然之友的英语翻译工作。不久,梁先生交给了她一些翻译工作,她都认真完成了,得到梁先生的肯定。

梁先生一直在策划《自然之友通讯(英文版)》的事情,从英文水平来说,梁先生没有问题,但是,案头工作牵扯太多精力,梁先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在2004年初夏的一天,王立礼老师来到自然之友办公室,来缴纳参加一次活动的费用。当时梁先生也在办公室,于是他们就第一次见面了。梁先生热情地介绍自然之友的各项活动,讲了他和同伴们去可可西里的经历。王老师为之感动。谈话中梁先生提到希望王老师能负责《自然之友通讯(英文版)》的事情。王老师被梁先生的真诚和信任所打动,她当时就满口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一封信和一次见面,使停刊好几年的《自然之友通讯(英文版)》重新面世。后来,自然之友组织出版的《2005年度中国环境绿皮书》需要翻译为英文时,王立礼老师及其团队又肩负起编译的重任。

完美组合的团队

王老师听说要采访,先是犹豫,后来,我说明来意,是采访编译组这个团队时,王老师才欣然答应。王老师一再解释,如果要谈个人,她坚决不接受采访,因为,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团队协调来完成的,这些成绩和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分不开,特别是团队的核心成员,她的两个好搭档翟峥和梁泓。王老师在说起他们时,脸上露出了兴奋和骄傲。

翟峥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一位年轻教师,研究生毕业,为了能够在业务上做出突出贡献,如今已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生。“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优秀。”这是王老师的原话。同样,他和王老师一样,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当王老师提出要做《自然之友通讯英文版》的时候,得到了翟峥的热烈响应,而且很快就提出了执行办法。他还在他的学生中招募了4名志愿者。就这样,2位老师4名学生开始了《自然之友通讯(英文版)》的编译工作。王和翟老师亲自订提纲,选文章,有的分给学生去做,有难度的留给他们自己。学生们的翻译要经过2位老师的仔细修改。就这样,他们6个人完成了第一期的英文通讯。

老师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则是流动的。这批学生即将毕业时,翟峥老师又一次在学生中招募志愿者,这次报名的有18人。英文通讯编译队伍扩大了。原来和梁先生商量好一年出2期,现在人手多了,他们提出一年出4期。人数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

多为环保做贡献是这个团队每一个人的心愿。2005年秋,翟峥被学校派到美国进修1年。这时,刚从美国进修回来的梁泓老师自愿加入了这个团队,成了英文通讯的新执行编辑。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翟峥在美国并没有中断为英文通讯工作。

梁泓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一位年轻女老师。她的业务能力和翟峥一样出色。梁老师身兼众职,除了教学以外,还担任学院英文辩论队的领队,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比赛。梁泓老师做志愿者工作也是全力以赴。

志愿者工作不是一般人干得来的,他们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这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验证。王老师一提到这两个搭档,“出色”和“优秀”是她最爱用的字眼。王老师认为,两位年轻人能如此无私奉献实在难得,因为他们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进行科研,参与学院的活动,参加学术会议,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况且他们还有经济负担。他们体现了志愿者的可贵精神,并给学生们树立了好榜样。她笑着说,“我们这一老两少是完美组合。”

对于学生志愿者来说,参加英文通讯工作是一举三得的好事。首先,他们的翻译经过中外老师的修改,对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有明显的帮助;其次,通过中英翻译,他们学习到有关环保的知识,这是在英语课堂上学不到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英文通讯的工作,他们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了实事,贡献了一份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同学自愿加入英文通讯小组的原因。第3次招募志愿者时报名的人数增加到30多人,而最近的招募得到了90人的热烈响应。自然之友及其英文通讯在北外学生中的影响日益加强。

绿皮书编译:Mission Impossible

如果说《自然之友通讯(英文版)》任务繁重的话,那么在3个月之内完成绿皮书近30万字的翻译工作就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刚接到这项任务时,王老师真有些发怵:翻译量大、时间紧,能完成任务吗?当她把这个任务说给翟峥和梁泓两位老师时,这两位年轻有为的老师充满信心地说,王老师不必担心,我们多招募一些志愿者,一同来完成这个任务。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在几个专业网站上,都贴出了招募志愿者的帖子,而且这个志愿者要通过测试,有能力的人才能胜任。经过选拔与培训,最后确定了69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其他高校的志愿者,其中绝大部分是北外的学生,包括该校高级翻译学院的部分学生。他们的加入大大地提高了团队的整体实力。至此,自然之友英文编译志愿小组正式成立了。

招募完志愿者,就开始了具体的工作。首先是进行简短实用的培训,规定了工作条例,统一了翻译格式要求。他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聘请了15名具备翻译经验的教师对初稿进行修改,加上梁泓和王立礼共17人。这些老师都是院系骨干,教学科研工作繁忙,但他们很乐意地接受了聘请,并按时完成了他们的任务。改稿之后是审校,全部由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友人承担。他们共20人,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西兰和美国。

3个月的时间,他们按计划顺利完成了任务。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和高质量的英文控制能力是绿皮书英文版优良质量的保证。工作结束后,王老师他们写了一个工作总结。梁先生认真看了总结,之后他对王立礼说,你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真是不容易,太感谢你们了。

结束语

王老师已经年逾花甲,仍然精神矍铄,这与她平和的人生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分不开。衷心祝愿王老师永远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同时也祝愿翟峥和梁泓老师再创辉煌,勇攀高峰。祝王老师、翟老师和梁老师的学生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担负起重要的工作。愿所有志愿者都能从志愿服务中得到乐趣与收获!

8.我们的感谢作文 篇八

我们要感谢,感谢谢家金泉奖助学金基金会。是你们爱惜人才,认可我们的成绩,肯定我们的付出;是你们倾情相助,解决了困难同学的后顾之忧;是你们的善举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公益,什么是奉献!谢谢你们的宽大与无私!

我们要感谢,感谢母校一中。一中良好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独特而浓郁的校园文化,如源源不断的燃料注入我们生命的发动机,鼓舞我们拼搏不息,奋斗不止!

我们要感谢,感谢敬爱的老师。是你们无私的奉献、辛勤的工作,为我们加固知识的堤坝;是你们认真的授课、细致的讲解,为我们扫清学习的障碍;是你们真诚的爱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滋润我们的心田,引领我们走向未来,走向光明。

我们要感谢,感谢亲爱的父母。是父母,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无限支持;是父母,在我们快乐和痛苦的时候,和我们一同分享快乐、分担痛苦;是父母,一路走来,伴我们经历风雨,见证我们的成长!

我们要感谢,感谢同学与朋友。摔倒了,泄气了,耳边总会有你们的鼓励;彷徨了,迷茫了,眼前总会浮现你们坚定的表情;我们竞争,我们也一同努力;我们比拼,我们也共同进步!面对茫茫题海,因为你们而不再害怕!

最后,别忘了谢谢自己。对那个在深夜仍埋头苦读的自己,对那个在最后一刻仍不放弃的自己,对那个在求学之路上奋斗了十几年的自己,道一声:辛苦了!

诚然,得到肯定、帮助与表扬,并不意味着前进的路到此为止,并不代表追求卓越,挑战极限的征程就此止步。在今后的奋斗旅途上,我们的脚步不会停下,只会迈得更坚定;我们的斗志不会熄灭,只会更加昂扬;我们的心不会胆怯,只会愈加勇敢、坚强!有朝一日,我们学成归来,一定会接过你们手中的接力棒,把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尽己所能,回报母校,奉献社会!

9.感谢我们的护航员作文 篇九

11月24日的那场大雪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困扰。走在校园里,同学们在楼梯上扶着栏杆行走的小心翼翼,生怕摔伤。马路上,雪后的街道结成了厚厚的冰面,人们相互搀扶着,慢慢地移动着;路中的汽车此时开得慢悠悠的,谁也不敢发飙。你看,前面两辆汽车不小心碰到了一起,幸亏没有人受伤。听妈妈说,由于雪后的交通不便,这几天蔬菜又要涨价了。唉!大雪后的烦恼可真不少。

今天一早,雪终于停了,我背着书包去上学。公路上已经热闹起来了:警察叔叔在各个红路灯路口指挥交通,环卫工拿着清扫工具在路上扫雪。来到校门口,只见校门的积雪已经清扫干净了。校园里,到处都是老师们忙碌的身影。原来,为了同学们安全入校,老师们早早到校清除冰雪。不时吹来阵阵寒风,可是他们却是满头大汗。由于校园里的积雪比较厚,有的老师在冰上撒融雪盐,有的拿着铁锹铲雪,还有的用铲灰斗弯着腰清理碎冰。

10.感谢我们的团队 篇十

我读高二那年,学校出于学生发展方面的考虑,要分流一部分学生到美术或传媒专业学习,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艺术生。在一般人看来,学习艺术的孩子都是成绩不怎么好,或者只是为了想考上好大学而走捷径的学生,事实却并非如此。艺术高雅,学艺术也并非那么简单,必须专业、学业两头抓,在分散了一半精力的情况下,文化课成绩依旧不能有太大的下滑,这非常考验人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作为支撑。

学习艺术、成为导演一直是我的梦想,在听到老师宣布这个消息后,我思考良久。父母望女成凤,希望我能考上名牌大学,如果我选择艺术,就需要他们转变曾经固守多年的老观念。为了梦想,为了不庸碌地过完一生,我决定按自己的想法走艺考之路。

爸爸教我“普遍撒网,重点捕捞”

艺考经历或许每个艺术生都会铭记一生,当然最终的结果不都是高歌凯旋,更多的人是失意离场,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艺考都在改变我们命运的同时,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很多前辈都说,艺考考的是学生,更是家长,如今我也深有同感。

在去北京之前,我和爸爸来到了武汉,报考各省市在湖北设点考试的高校。因为湖北的政策和其他省份不同,为了节约时间,我没有参加省统考,而是直接参加了各大高校的校考。

武汉的考试方式和后来去北京参加的考试是不同的。我爸总结了一条准则,就是“普遍撒网,重点捕捞”。在武汉设考点的学校,一般都是设有艺术类专业的综合类院校,纯艺术类院校较少。这些院校更看重文化课成绩,所以一般都被当做“保底”学校,比如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在艺考的时候,艺术生不能一心盯着北京、上海的学府,必须有一些等级稍低的学校,这样才能让心里有底,不至于太高的桃子摘不到,又放弃了唾手可及的西瓜。艺考的考试形式和高考完全不同,除笔试作文之外,面试占的分量很重,因此对于以前未经历过任何类似考试的应届艺考生来说,这种考试形式比较陌生,有很多门道需要了解,所以在去“摘桃子”之前小试牛刀是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

考试那些天,武汉下了很大的雪,站在雪地里冷风刺骨。和其他前来参加艺考的家长有点不一样的是,我爸在我即将进入考场的时候,总会站在我面前,用他并不怎么强壮的身躯摆出施瓦辛格秀肌肉的造型,嘴里大喊:“宝贝全力以赴,老爸在外面给你展示肌肉!”周围的人看着他的样子,表情明显很震惊,我则会在一瞬间把紧张丢到九霄云外。现在想来,有个如此活宝的老爸是我此生之幸!

当我在教室里考试的时候,爸爸会在教室外面一直等着我,其间他会跟其他家长聊聊自己的孩子,用他的话说就是“顺便探查敌情”。在瑟瑟寒风中经常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我怕爸爸的身体受不了,三番五次要他去找个能坐的地方休息,喝口热水暖暖身子。他总是嘴上答应得很好,到我去考试的时候依旧在考场外站着,样子比我还要紧张,就像一个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士兵兢兢业业地值守。在寒冬二月,无论刮风下雨,他总会出现在我走出考场后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正是这一分一秒的等待,让这个凛冽的寒冬添上了一抹暖色,让我在无助的时候总会想到,有一个爱我的人正在外面等着我。

在武汉的考试非常顺利,但因为是综合类学校,在各个省市都设立了考点,所以最终全国汇总总评之后,被刷掉的可能性仍非常大,所以即便是“普遍撒网”,也要认真对待。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我建议那些准备参加艺考的学弟学妹们,假如在省内的考试中已出现了厌烦情绪,赴北京赶考时就必须把报考的学校数目缩减,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志在必得的学校上。

作为一个梦想成为导演的学子,在北京我最想考的当然是北京电影学院,但这并不容易。长久以来对这所学校的关注与向往,让我早已把这所学校放在了神坛的位置上,无意中让我在意识里拉开了它与其他学校的距离,考试的时候心理压力也达到了顶峰。因为失去了平常心,初试放榜的时候,我甚至不敢踏入电影学院的大门。妈妈揉了揉我的头,低斥了一声:“胆小鬼!”

那天妈妈帮我去看了红榜,很幸运我考的两个专业都过了初试。

然而不幸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戏剧文学专业的复试和复旦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三试在时间上有冲突。艺考中这类冲突是难免的,哪怕事先经过周密安排,也无法全部错开所有学校的初试、复试及三试的时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时候就必须果断,有的人比较激进,会选择北京电影学院的戏文专业考试;有的人属于保守派,会选择复旦的编导专业考试。我属于第二种,我的想法是既然复旦这边的考试已经闯入了三试,并且前两场考试我都发挥得很好,缺的只是临门一脚,断然不可放弃,而北京电影学院这边我只进入了复试,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这时候需要处理的,便是梦想与现实的关系。然而无巧不成书,最后我考取的正是复旦大学视觉学院的编导专业。

爸爸说我的收获只是锦上添花

一个多月的艺考在或喜或忧中结束了,回到学校,我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恢复过来。因为最想考的学校并没有录取我,怀才不遇的悲愤感让我无法释怀,甚至一度想到了复读。父母依然没有批评我,更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吵我骂我,而是帮我分析利弊得失。

爸爸对我说:“付出并不是一定就有收获,收获只是锦上添花。很少有人能够一次就完成自己的梦想,而大多数人都属于平凡的那一类。一次的失败不能代表什么,未来的路还很长。在十几万人的艺考大军中,所有的学校加在一起一年才收一万多人,这和高考独木桥比起来,并没有宽多少,甚至比高考更难。就算在艺考中没有一个学校录取你,你也不用气馁,这只能证明你不适合这种展示自己的考试形式,并非是对你的否定。”想想爸爸说得很对,我就释然了。

此后的几个月里,我一边翘首以盼各个学校的专业合格证,一边在老师那里开小灶,狠补落下半年的文化课,争取以最快的时间恢复高考备考状态。

根据前几届学长的“血泪”经验,很多同学都是在这个时候松懈的,或许是因为对艺考的结果不满意而心灰意冷,或许是因为有了其他打算比,如出国留学而倦怠了学业,结果即使拿到了专业合格证,却因为文化课成绩不达标而落榜。

请记住,高考成绩是跟随一个人一生的东西,无论好与坏,都是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证明,它公正公平,不因任何自身以外的因素而改变。

高考前的半个月,我拿到了上海复旦大学和其他几所院校的专业合格证。高考结束后,我填报了复旦大学,以明显的分数优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在上海,我感受到了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感受到了这里十分前沿的专业思想和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我能走出小城市来到上海,能凭这些努力初步改变我的人生,都要感谢为我付出十八年爱的父母。我知道当儿女降生的时候,有些父母会把他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把自己那些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儿女身上,让儿女代为实现,却无意中忽略了儿女本身的梦想。可是到底哪个梦想更重要?孩子该不该替父辈实现梦想?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不过我是幸运的,在我的父母看来,我的梦想就是他们的梦想,实现我的梦想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最后我想说的是,艺考考的是学生,更是家长,只有双方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一篇: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符号与含义下一篇:规范使用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