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2024-07-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共10篇)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一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方法论: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并用认识去指导实践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二

学习哲学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不同。科学的历史是一个知识积累的历史, 如果仅从应用的方面来说, 我们只需要重点了解科学的最新成就而无需再一步一步地把科学的发展历史“实验般”和“理性般”的显现出来, 但哲学却不能抛开它的历史而“独善其身”, 因为哲学是由问题和各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组成的, 没有哪一个哲学理论或者学说能够代表整个哲学, 即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代表整个哲学, 它也只是哲学发展链条上的一环, 只不过这个“一环”在继承以往哲学发展的基础上转换了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在这里, 人们经常引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改变世界”的哲学要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批判的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 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 它是由前人所走过的许许多多的道路所组成。当哲学家们面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时, 他们各自都开辟出了独特的解决之路, 每一条道路都具有不可超越的独特价值。

诚如上言, 我们认为, 《原理》课程的讲授要在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视阈中讲解, 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脉络上讲解基本原理, 让学生真正弄懂“如此哲学理论何以可能”, 即要突出“哲学史阈”解读的教学方法, 切忌仅就知识点谈论知识点。

二、构建双主体互动式探究型、引导型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 如果我们在《原理》的教学中从内容上要突出“哲学史阈”解读的教学方法, 那么, 教师就不能独自一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而要努力构建起一种双主体互动式探究型、引导型教学方法。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主体性突出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过程指导等环节, 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2]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固然可取, 但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中, 我们还要讲求探究型、引导型教学方法。所谓探究型、引导型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双主体互动中, 共同探讨或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解释和验证问题, 最终生成教学双主体期望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我们认为, 教师开展双主体互动式探究型、引导型教学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注意营造平等对话、和谐讨论的课堂氛围。《原理》课程作为哲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哲学理论素养, 以便使一部分同学能够在专业领域内“登堂入室”, 为以后继续深造甚至成为本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 我们必须要强调用哲学的视阈来解读哲学。

第二, 开展双主体互动式探究型、引导型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当堂分组讨论择优者站上讲台阐述他们讨论的结果, 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问一些同学, 然后让另一些同学评价前者的观点, 还可以提前布置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 充分重视教师在规划、指导、点评环节的作用, 突出回应的环节。教师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设计和进程安排有着绝对的主导权, 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规划和总体安排。最好在课程的第一次课就可以向同学提供该课程专题的具体安排和内容要求, 列出相关文献引导学生阅读, 并根据学生建议和课堂效果及时调整和补充。

三、重视教学艺术的运用

教学方法固然重要, 但仅仅重视教学方法还不足以使教学精彩、生动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因为教学还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我们认为, 高校《原理》课程的教学艺术的应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要在讲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揭示的“期望效应” (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就体现了师生情感状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 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 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 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 变得自信、自尊, 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以避免对方失望。

其次, 要在语言和表情上下些工夫。一是要练就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不仅吐字要清晰, 而且音色要比较好;二是要在遣词造句上略带文采, 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避免讲解时语言过于专业化、学术化而使得学生感觉很枯燥或望而生畏。

再次, 要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使学生对感官提供的直观材料做形象化的处理, 从而使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以及定理或定义达到“茅塞顿开”式的理解。教师可借助于比喻、类比、仿拟、描绘以及多媒体所具有的图、文、声一体化等艺术手法, 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知识。

第四, 要理论联系实际, 切忌理论空对空地讲授。哲学理论尽管很抽象, 似乎远离实际, 但它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由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而, 它更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 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把哲学道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不但能够真正地让学生理解理论, 而且也会让他们发现理论的实际用途, 增强学习哲学理论的兴趣。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讲授应该突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哲学素养的化育”, 要在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视阈中讲解, 要让学生真正弄懂“如此哲学理论何以可能”, 即要突出“哲学史阈”解读的教学方法。为此, 教师应该着力构建一种双主体互动式探究型、引导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哲学,哲学史,双主体互动,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9.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三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性质判断

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的本原?在做性质判断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何为“本原”。本原的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指的是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本原一词为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如果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认识论根源,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使认识与实践相分割,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某一方面或成分加以夸大与绝对化,就会产生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至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因此尽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并且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但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等。因此,尽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具有进步意义,但其存在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并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缺陷。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缺陷,同时利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进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机械性。它把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原子,等同于物质,从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②形而上学性。它往往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本性。③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社会历史,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更加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误区解析

1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恩格斯)。具体而言,只有在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时,才能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其哲学出发点和根本观点来说是正确的,但两者都存在严重缺陷。相反,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如黑格尔哲学,虽然在世界本原上的认识是错误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又是正确的,这甚至直接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纵观哲学发展史,很多精致的唯心主义比许多粗糙的唯物主义对人类认识的贡献要大得多。

2唯心主义就是主观主义。

应该承认,主观主义与唯心主义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是,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观主义是指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相对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强调的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世界观,它与唯物主义相对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人在工作中必然表现为主观主义,但在工作中犯主观主义错误的人不一定是唯心主义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也可能犯主观主义错误。因为是否犯主观主义错误,除世界观外,还与人的素质、人对客观情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有关。

3无神论者肯定是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肯定是无神论者,而问题的关键是唯心主义者中是否也包括无神论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唯心主义包括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东西,因此主观唯心主义者肯定是无神论者。甚至客观唯心主义者也并不都有神论者,因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的世界本原是客观精神,这不仅包括神,而且还包括理念、绝对精神等。

4“两个对子”的地位是平等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四

2007-11-19 10:33:48|分类: 教学 阅读9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

6、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10、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1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五

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工学院土木11-4班姓名王震宇性别男

学号 201140664412 联系电话*** E—MAIL地址 569549672@qq.com

因为我是理科生,在中学阶段没怎么很深的接触和了解过马克思主义,对其也只是很浅显的停留在“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层次上。经过了这学期的学习和感受,尤其对于刘老师的教学形式很感兴趣,上课也一改以往的枯燥烦闷,我开始积极的学会思考、回答问题,关键是还被拍了靓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关于“劳动产生价值”,即劳动是产生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民间走访、暗访,深切体会到贫苦老百姓的苦难,他们是最廉价的劳动力,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但这产生的价值却被无情的剥夺„„我想到了实际,实际是而今的打工仔创造了对社会的财富,很遗憾,财富他们却望尘莫及,只得苟活。

在课堂上还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透过现实回归到问题的本质,我想这是我在马克思课堂上所领会到的。每次上课总是不缺乏课堂气氛,因为大家都很积极,也很配合,虽然有时候刘老师的家乡话会使我琢磨,但从您在讲台上授课时激动、饱满的情绪里,我读懂了许多,也敬佩您作为一名教师的负责任的态度;另外,您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也会给我们放放音乐,调节一下上课情绪,好有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上课时间把精神集中起来。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六

(课程代码 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1——5:ADBCD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2.马克思主义认为,杜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丰富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3.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4.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说

A.规律仅仅存在于自然界 B.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C.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 D.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6——10:BDCCA

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C.人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D.思维能够能动地认识现实世界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A.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知识是根本不可靠的 C.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D.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创新、包容、开放、进取 10.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A.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D.唯理论和经验论 11.下列各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11——15:CDABC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12.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 2016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A.人的本质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 B.人的本质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 D.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是有阶级性的 13.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A A.一切为了群众 B.从群众中来 C.一切依靠群众 D.到群众中去 14.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B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 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C 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位增殖 B.货币投入流通带来剩余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 1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CDBC 21——25: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17.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C A.资本的有机构成 B.资本的价位构成 C.资本的技术构成 D.资本的数量构成 18.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D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D.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19.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所构成的资本是B A.股份资本 B.企融资本 C.两业资本 D.虚拟资本 20.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C A.最大限度占领市场 B.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C.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D.获取行业控制权力 21.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DADAB A.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B.能够自觉保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C.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D.可以对经济周期进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 22.世界上 3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2016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

(课程代码 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6——20:ACDBC 21——25:DADA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简述意识的本质。

26.(l)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27.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7.(1)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2)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

28.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8.(l)相对剩余价位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为了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29.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29.(l)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30.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30.(l)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2)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在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

(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1.(l)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它们的区别表现在:感性认识越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2016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32.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2.(l)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②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33.(l)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七

一、切合学生实际,实现以生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还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是否有效果,不在于教师将教学材料准备得有多充分、教学组织和设计有多完美,最直接的效果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结果。马克思指出,“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1]也就是说,生产产品的实现要通过使用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教学行为的实现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教学实效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取得同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分不开,了解学生现有的《原理》课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现有思维水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学生理论水平的要求,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良性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从学生的前期知识结构和基础看,一般来说,通过高中阶段《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基本认识。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意同前期知识的连贯性,又要对已学过教学内容进行精减,教学方式上有所区分,教学目标有更高要求,避免成为“复习课”和炒现饭,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当作现成结论和“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对马哲形成基本认识的话,大学阶段必须强调结论的来源、合理性的根据和实践中运用的度;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强调其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大学阶段还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以及智慧之学、为人之学的价值性,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教学观念上的真正“以生为本”;如果高中阶段更重视显性知识点传授的话,大学阶段必须把其中隐性的思想前提、逻辑方式和方法论加以剖析和讲授。第二,《原理》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些学生暂时能够把某些原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但学生更多的是基于考试需要的死记硬背,当被追问“为什么”或者案例材料有变化就难以应用,没有真正理解原理的本质,这也说明大一新生的理论水平较弱,哲学思维方法未真正入门。由此,结合学生的心身发展特点和兴趣,在学习接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最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尤其重要。授课中,教师必须优化讲课语言和技巧,避免过于深奥、抽象和生涩的哲学学术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在概念的分析、原理的推导和案例的讲解中用精炼、朴素、生动的口头语言将理讲白、讲透,使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且能举一反三;教学材料的选择尽量从生活出发,从学生成长阶段发展的需要如人际交往、生活困惑、学业规划、未来职业准备等需要出发,从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日常经验开始进行哲学的论述,将哲学与生活自然融入,使学生真正能够体悟到哲学中的智慧、情感和价值;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比如,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就成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手机的功能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手机搜索和查阅学习资料,使之成为学习的帮手,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自主学习意愿。第三,教学过程必须符合思政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的要求。不同于作为公共基础理论课的《原理》课要求,《原理》课是思政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原理》课的主导地位,这就对思政专业学生的理论视野、思想深度、哲学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哲学原理和范畴在思维活动中沉淀下来的习惯性的思维线路和规则,是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深度提升的基础。由于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哲学课,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只依赖于短短的一个学期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作为思政专业的《原理》课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加强阅读中外哲学史著作和经典原著,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夯实理论基础。教师可以敦促学生平时加强原典、原著的阅读,并通过写读书笔记或心得、课外讨论等方式给予巩固,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记入课业总成绩之中。

二、切合学科特性,提高教学实效

对《原理》课学科特性的准确定位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教什么、如何教都牵涉到对学科特性的理解。无疑,《原理》课是哲学理论课,作为理论课,教师必须说清楚理,作为哲学课,它必须凸显其哲学特性,按哲学的方式去说理。

首先,《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说好理是基本要求。影响讲理效果原因较多:从《原理》课理论特性来看,理论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本质性,其思维特点具有间接性、非经验性和推导性,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是理解和把握理论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同日常生活世界的具象性、生动性相比,更为抽象和一般,其辩证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普通的经验思维,这使得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的初学者常常感到吃力,很难学得进去。从教学实践来看,以往《原理》课的学科性质定位存在问题。如强调其意识形态性,把《原理》课等同于政治政策宣讲课,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注重政治正确,直接把《原理》课当作权威、教条和绝对真理灌输给学生,学生感觉不到《原理》课本身的学术魅力和严谨的科学性;二是把《原理》课的内容当作直接结论,而不去分析去来龙去脉,更不会引导学生用批判、质疑的方式去学习它,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这种结论式的空洞的说教势必引起反感,《原理》课就成为无用之课。

如何讲理?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对《原理》课教学来说,要使其理论“彻底”,准确理解和清楚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关键。教师对授课之理非常了解是前提。只有授课者自身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善且能够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才能够更为准确理解进而为讲清理提供条件。讲授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要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原理》课内容很丰富,知识点较多,教学课时安排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这就必须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讲解有所考量,根据各教学章节内容分清重、难点和非重、难点问题,详略得当讲解。二要从整体上理解《原理》,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的关系理顺,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避免把课程内容区分为独立的几大块,甚至导致理论先后存在矛盾。就讲理方式而言,具有灵活多样性,比如说图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等。就图示法而言,通过画思维导图,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以灵活的图式展示各概念、范畴体系和原理的本质,从整体上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内在关系。思维导图的绘制图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的导图形成一个整体,简明直观和清晰,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原理》课知识要点和结构,进行有效思维拓展和强化记忆。学生自己学会制作导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考潜力,大大提高哲学思考水平和运用哲学方法论的水平,为学生学会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理论联系实际是《原理》课教学中最常用的讲理方法,案例教学法即是这一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案例的生动、形象,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抽象、概括性强的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改变单纯理论说教的缺点。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选择的案例较多,比如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的巨大变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各种社会思潮等等。在选择案例时,一是要考虑案例的时效性,案例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二是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总是被自己亲身所见的道理说服”,很有必要结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实际,对他们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辨析;三是要注意案例的专业针对性。即案例的选择要同具体专业相结合,就思政专业而言,结合教学培养目标、结合课程设置需要选择案例,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去审视、解释;四是解释案例要清晰。教师对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清楚解读案例背景、内容和意义,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和思考,讲清两者的关联性,避免生硬套用原理。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正确的认识:要避免把原理当作工具,生搬硬套,机械地运用原理+例子当作理论联系实际;要避免把理论当作包治百病,解决问题的“万金油”;要避免把街谈巷议、小道消息和社会传言放到课堂,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曲解和偏离。讲理的具体方法较多,就不一一赘述,在教学上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或相互结合运用。

《原理》课不仅是理论课,还是哲学课。有研究者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理念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强调工具性,凸现实用价值,或把哲学当成政治的奴仆,或把哲学当作经济的附庸;二是强调哲学的知识性,把哲学看成是和物理、化学、经济学等具体学科没有区别的知识学科,忽视哲学的人文价值。[3]共同点就是没有把原理当作哲学来讲,没有凸显哲学的人文精神。比如说,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渊源,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绝对真理排斥他哲学。在授课中,问到学生所理解的哲学是,他们通常会回答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所接触到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高中阶段的《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可能的原因还包括现有教材体系或者教师讲授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马哲的绝对真理性,忽略或者贬低和排斥其他哲学的意向。因此,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哲学特性来讲,除了讲解显性的知识点以外,还应把隐含其中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本色体现出来,实现《原理》课的启迪智慧和思想政治教化的双重功能。

第一,以哲学史作为教学背景。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哲学史是展示人类思维成就的历史,任何哲学都是建立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它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就,实现了各种问题方式的变化和解释原则的变化,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只有在西方哲学的视域下,《原理》中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维方法才能够得到真正理解;只有在哲学史的框架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反思性以及超越性的特点才能得以体现;只有在哲学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逻辑才能更清晰,并为理解丰富多彩的当代马克思理论发展形态以及为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另外,还可以避免“神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作为绝对正确和永恒规律的做法。

第二,以问题作为教学重心。爱智慧的哲学源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好奇,源自于对各种现象和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哲学的本性在于对问题追根究底以转识成智。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原理》课教学过程之中。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将疑虑和迷惑表达出来形成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探求方法。理论形成和产生于问题之中,问题也是理论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正是通过提问,主体形成理论自觉,其认识由经验层面进入到理性层面,经验思维上升为理论思维。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则根据理论的逻辑体系,将问题融入其中,并通过条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再到实践思维的转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我们还要看到,采用问题引导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问,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帮学生澄清思路、提高辨识力,弄懂、弄通相关原理;在辩论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行拓展和深化,学生可以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正确提问的能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以最新学术成果作为教学补充。近年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非常活跃,学术交流频繁,学术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学术发展动态,感受思想交锋的魅力,开拓其理论视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活的生命力和把握教学要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原理要点,将最新成果增加进来,当然,在课堂引入的时候,要注意最新成果与教材基本理论的平衡问题,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新成果不能代替基本原理的教学本身成为主角。因为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是基础,一则最新成果产生于基本原理之上,是对基本理论深入或者反思的结果,二则思政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中学政治理论课师资服务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其必备素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此为根本,以基本原理的教学为重点,以最新成果为辅。

在《原理》课教学中,切合教学对象实际是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只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才不至于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无的放矢;切合学科特性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内在规律,这是由其学科特性所决定,《原理》课作为哲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都必须展现其哲学本性和理论特点,因生施教和因材施教相互结合,教学的实效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苏平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葛英杰(1977- ),女,黑龙江双城人,渤海大学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及人学研究。(辽宁锦州 12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05~2007年度重点项目“以人为本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W01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28-02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两课”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既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相违背。因此,如何调动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在目前的哲学教育理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这种教育理念侧重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同时,它使我们在教学中无意识地把哲学原理变成了教条,使原来充满智慧、灵性、能启迪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枯燥无味、晦涩抽象的知识。

2.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笔者曾对任课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234份有效问卷中,53%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在中学学过,26%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脱节,没有现实意义。一些学生认为“大学的哲学是高中内容的翻版”“理论的东西太多,实践上很少用到”“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等。由此可见,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并不满意。

3.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大部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这种方法重视理论、强调灌输,以教室、课堂、书本为中心,把哲学抽象成僵化的公式和枯燥的概念,然后再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案例加以证明。这种过于重视理论阐释,而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现成理论的机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致许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缺乏兴趣。

4.教材内容陈旧,不够引人入胜。虽然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也就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它不但无法容纳随着历史前进和实践发展必须加以补充的内容,而且在表达已有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方面也存在缺陷,无法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的精神实质,缺乏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的关切与思考。笔者对学生接触教材情况做过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除了上课没有碰过教材,44%的学生上课和平时都不看教材,27%的学生除了上课看过一些章节,只有6%的学生认真看过整本教材。

5.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性。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更关注如何满足个人愿望。在对待课程上,注重实用性课程,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把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在对“高校开设马哲原理课有无必要”的问卷调查中,有6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0%认为无所谓,15%认为没有必要。此外,就课堂的小环境而言,多数学校一般采取大班授课,班数和人数众多,加之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时间的限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考试模式片面,缺乏多样性。当前,大多数高校考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效果仍然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教师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似乎在考学生的记忆力。这种片面化的文本考试模式,排斥一题多解,拒绝异质思维,限制人的创造力,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结果往往造成高分低能。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而是获得无穷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敢于创新,并在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化”真正转向“智慧化”。其次,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哲学教师率先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真理。因为只有信仰,才有热爱;只有热爱,才能有真情的投入,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目的。如果教师对此半信半疑,势必会削弱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信任度。在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地增强理论素养。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地口服心服,必须理论准确、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以理服人。为此,我们通过鼓励教师进修、听课互评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讲课水平,效果显著。此外,还要不断提高科研素质。以科研辅助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把教学内容和理论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以获得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针对“夹生饭难煮”的现象,尽量减少中学政治课与大学政治课的重复,构建主题突出、内容精炼、主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其次,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感。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现世的智慧”。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内外实践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充实到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再次,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基于很多高校生源复杂,学科涉及文、理、工、医,如果在教学中不分对象,千篇一律,将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对于文科学生,理论讲解应当深刻,旁征博引,并且要求他们多读马列原著;对于理科学生,则应从“学好哲学对理科学生有何益处”入手,强调搞自然科学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在专业上就无法深入和取得突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后,要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无疑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方法的传授,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工具。鉴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应该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也不妨尝试多样化的教法。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可将生动、形象的图文、数表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当然,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讲授的关系,既不冲淡理论教学,也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用。其次,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以往“满堂灌”式的单向教学极易使学生疲倦、厌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及时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定期组织课堂讨论和演讲。对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演讲。为保证讨论和演讲效果,教师要事先安排学生做好发言准备。由于公共课班级、人数较多,可以先组织分班讨论,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辩论中获得启迪和教育。最后,适当进行专题讲座。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主要问题,可以适时地开展专题讲座,以丰富和深化教学。还可以展示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问卷调查中,有53%的学生喜欢用多媒体看专题片,有8%的学生喜欢讨论和讲演,有27%的学生喜欢专题讲座,还有12%的学生喜欢启发式互动教学。

4.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凸显新颖性。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现在教材版本众多,这就要根据学校实际认真、灵活地选取。首先,教材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同时更好地容纳中外哲学史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知识,加强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对比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使学生更加信服马克思主义。其次,教材应吸纳反映当代科技新成果、新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所引起的新影响、新认识等层面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并回答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5.积极创建实践教育基地。针对部分学生“马哲原理无用论”的论调,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正如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所说:“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最基本的是哲学原理主导着我的思维。”因此,由任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走出校园,采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考察、岗位实习等形式,深入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哲学教研室曾经在葫芦岛四家村和东电三公司创立哲学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精髓。

6.构建科学的考评标准。由于传统的文本考核无法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因此构建科学、全面的考评标准势在必行。可以将课堂提问、讨论、发言、单元测验等平时表现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开卷相结合的方式,试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加大材料分析题和理论联系实际题的比重,以此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诚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有待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12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

9.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篇九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

【方法论】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7.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

【方法论】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方法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9.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0、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十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

A.理论品质

C.理论核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C.物是感觉的集合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A.客观性

C.社会性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是(D)

═════════════════════════════════════════-本套试题共分6页,当前页是第1页-B.理论基础 D.理论内涵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B.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B.变动性 D.能动性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A)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C)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B)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

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A.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事求是

A.生产力

C.生产方式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A.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C.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16.从本质上看,货币是(D)

A.特殊的资本

C.一般等价物

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B.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D.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B.普通的商品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B)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A)1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D)1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C)

A.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B.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C.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D.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18.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

A.价值尺度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1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C)

A.法院

C.议会或国会

A.购买阶段

C.销售阶段

A.萧条—危机—复苏—高涨 B.检察机构 D.政府 B.生产阶段 D.流通阶段 B.复苏—高涨—危机—萧条 B.流通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20.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B)2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一般为(C)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B)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C)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A.它已掌控了所有银行业务 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B.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反比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24.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B)

B.它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它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它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5.从作用上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C)

A.维护了全社会的利益

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维护了全体资本家的利益 D.维护了全体私有者的利益

26.从性质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B)

A.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

B.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C.扼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

D.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工具

2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D)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

C.其阶级对立已经消失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29.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D)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C.按需分配

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D.其社会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B.工人运动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按劳分配 D.市场经济体制 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A)3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B C D)

A.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3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A B D)

A.感觉

C.概念

A.军队和法庭

C.艺术和道德 B.知觉 D.表象 B.哲学和宗教 D.逻辑学和语言学 B.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B.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2.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A B C)34.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B C)

35.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可变资本含义的有(B C)

A.可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那部分资本

D.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转移的那部分资本

36.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有(A C D)

A.货币资本

C.生产资本

37.商业资本的作用有(A B C D)

A.促进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C.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A.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利率政策

A.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C.有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

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

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B.帮助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 D.缩短流通时间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D.利率政策 B.由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组成 D.有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 B.对社会经济的计划管理与调节 D.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流通资本 D.商品资本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有(A B C)39.从人员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A C D)40.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有(A B C 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1)人民群众指顺应社会历史潮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

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

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

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

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

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

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

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

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心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

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源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

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

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上一篇:广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问题和对策下一篇:清理化粪池施工方案